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范文

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

第1篇: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范文

循证医学即“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1992年,作为“一种临床实践新范式(paradigm)”出现在世界医学领域。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达维德•萨克特(DavidL•Sackett)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1]。按照这一定义,临床医疗决策应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而证据是已有的研究结果,临床实践要依据已有的、按严格科学设计的临床试验结果实施。

1.1循证医学兴起的背景

循证医学的兴起决非偶然,它有其重要的经济社会背景。(1)健康问题的转移: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显著增加,健康问题已从传染病和营养缺乏病转变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多因素疾病。健康问题的转移使疾病控制行业和医疗保障制度面临新的挑战。(2)医疗费用迅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卫生经济问题。例如,1965~1975年间,英国卫生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是GDP的2倍,使英国的福利型卫生服务制度面临挑战。这个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都面临着控制医疗费增长的问题,后面将要提到的英国阿尔希•科克伦关于健康服务如何既有疗效又有效益的研究,就是对这种背景的一个侧面的反映。(3)制药业的迅速发展,有的没有经过临床严格验证的产品进入医疗市场,给医生的医疗决策和用药带来了困难。(4)最具说服力的临床证据的出现[2]。以前对药物的评价和选择,多半是依据对某些临床指标的作用来推断其治疗作用的。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及Meta分析的结果,让人们大吃一惊。很多从理论上认为有效的治疗措施,被临床试验证明实际无效甚至有害,如恩卡尼和氟卡尼,以往的药理实验表明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988年欧美多中心合作进行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结果表明,服药组病死率(4.5%)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组(1.2%)。

1.2循证医学兴起的历史条件

在上述背景下,循证医学也具备了兴起的历史条件。(1)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迅速发展,作为一种临床科研方法和标准被广泛接受。据统计,全世界1992年心血管病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00余项,到1998年增加到2300多项。这些研究为循证医学的兴起提供了大量宏观证据。(2)Meta分析被引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观察性的流行病学研究[2]。20世纪80年代以后,Meta分析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这些成果作为可靠的证据使循证医学有证可循,从而促进了循证医学的兴起。(3)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国际Cochrane协作网和世界各国Cochrane中心网的建立和发展,为临床医生快速地从光盘数据库及网络中获取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手段,有力地推动了循证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1.3科克伦的创新性研究与循证医学的兴起

循证医学的开创性研究是与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和内科医生阿尔希•科克伦(ArchieCochrane,1909—1988)的名字相联系的,1972年,他出版了《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专著,明确提出:“由于资源终将有限,因此应该使用已被恰当证明有明显效果的医疗保健措施”,并强调“应用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比其他任何证据来源更为可靠[3]。”医疗保健有关人员应收集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当前最好的证据。科克伦的创新性研究,对健康服务领域存在的如何达到既有疗效,又有效益的争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79年,科克伦又提出:“应根据特定病种/疗法将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联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随着新临床试验的出现不断更新,从而得到更为可靠的结论。”科克伦的这些观点很快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同,科克伦也被公认为循证医学的先驱,他的姓氏Cochrane成了循证医学的同义词。20世纪80年代初,在加拿大汉密尔顿的Mc-Master大学,以临床流行病学创始人之一萨克特为首的一批临床流行病学家,率先以住院医师为对象举办了循证医学培训班,效果很好。1992年起,相继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系列的全面阐述“循证医学”的文献,随后又出版了一批有关循证医学的著作,受到临床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促进了循证医学的兴起[3]。1995年,美国医学会和英国医学杂志联合创办了《循证医学》杂志。从1992年成立“英国Cochrane中心”以来,全世界的循证医学中心包括中国Cochrane中心在内已发展到13个。“循证医学协作网”和“Cochrane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循证医学研究成果的扩大和应用,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学从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转变,促进了循证医学的发展。

2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与传统模式的区别

2.1循证医学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

2•1•1循证医学以患者的预后为终点指标来评价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4]。循证医学评价各种治疗措施对预后的影响,包括了有效寿命、总死亡率、疾病重要事件、生活质量及成本———效益比等多方面的指标。而传统医疗模式评价治疗对病人预后的影响,关注的主要指标为中间指标,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或影像学结果。例如降压药心痛定,传统医学模式的研究证明它能有效降低血压,对肝、肾脏器没有不良作用。而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心痛定虽然能有效降低血压,但可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剂量越高,风险的增加越明显。造成这种差别,是因为传统医学模式只评价了药物降压的效果及副作用,循证医学模式评价的是患者使用该药物后对生存与死亡及心脏病发作的影响,评价的终点指标不同。

2•1•2循证医学对临床药物的评价研究是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5]。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CT)需要对成千上万的病人进行长达几年的追踪观察,几十甚至上百家医院参与研究。通过RCT设计方案得到的研究结论更可靠、更具有说服力。使临床医生有证可循。而传统医学模式对药物疗效的研究,注重动物实验的推论,而进入临床疗效观察时,其病例样本数往往有限。

2•1•3循证医学实质上是临床实践的新思维模式,是一门方法学。从学科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判定临床医学决策的方法,获取临床医学信息的方法和医学可靠性评价的方法[6]。从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构来看,主要由以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及体现病人自身价值和愿望的治疗方案构成。在循证医学实践中,医生既是证据的提供者,又是证据的使用者。这两个角色都要求医生必须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学。这样才能既恰当地评价别人的研究成果,又能为别人提供可靠的证据。所以,循证医学是以方法学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新思维模式。

2.2循证医学模式与传统医学模式的区别

循证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固然是由它优于传统医学模式的特点决定的。但它的出现决不意味着取代传统医学模式,而是两种模式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主要表现在:(1)临床证据的来源不同:传统模式用以动物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的病理生理学成果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生化指标等,并用这些指标评价临床疗效。循证医学模式认为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观察各种临床指标的变化是必要的,但更强调来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Meta分析的最佳证据。(2)评价结果的指标不同:即终点指标的不同。(3)对临床医生的要求不同:传统模式主要是以医生的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积累为临床实践基础。循证医学除此以外,还强调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学习和掌握医学证据,利用科学方法正确评价和使用证据。(4)临床决策依据不同:传统模式重视专业知识和个人临床经验,循证医学模式既重视临床经验,又特别强调利用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认为“有权威的医学”是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最佳证据的结合。(5)治疗方案的选择不同:传统模式以疾病和医生为中心,病人不参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循证医学模式强调以病人为中心,考虑病人自己的愿望和选择。(6)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同:传统模式很少考虑成本———效益问题,循证医学则将“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临床决策的一个重要证据。

3循证医学基本思想和方法

3.1循证医学的基本思想

相对于传统医学模式,循证医学是一种临床实践的新思维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对患者的医疗保健措施的决策要诚实、尽责、明确、不含糊、明智、果断地利用当前的最佳证据[2]。促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模式向以科学为依据的、有据可循的现代模式发展。这一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1)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证据,即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和专家确定治疗指南,都应依据现有的最佳证据进行;(2)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石,其主要来源是医学期刊的研究报告,特别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成果,以及对这些研究的Meta分析;(3)运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最关键的内容是根据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问题研究的进展,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得最佳证据。

3.2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

3.2.1判定临床医学决策的方法

(1)发现临床所面临的问题和了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按照循证医学模式,临床医生既作为研究者去提供证据,又作为应用者去使用证据。无论是提供证据还是使用证据,首先都要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这是实践循证医学的第一步,它关系到证据研究的质量和是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用可靠的方法回答问题,如系统评价,它可以解决诸如病因学和危险因素研究,治疗手段的有效性研究、诊断方法评价、预后估计等问题。系统评价的结果就是循证医学的所谓证据。

(2)临床决策分析评价:是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将提出的新方案与传统方案进行全面比较和系统评价,通过定量分析取其最优者进行实践的过程。它是减少临床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临床决策过程中有三个最重要的阶段:一是循证阶段,包括收集资料信息和选择最佳证据;二是拟定决策方案的科研设计阶段;三是对决策方案进行评价的决策阶段。

(3)成本—效果分析:分析成本消耗后得到的效果。如延长患者生命的具体时间,避免发病或死亡的数字等,一般用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比两种方法表示。通过分析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满足患者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3.2.2获取医学信息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光盘数据库大量应用于带有光盘驱动器的单机或网络,使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形式迅速丰富和发展。检索者只要较好地掌握了证据的计算机检索方法,就可以较方便地从互联网在线数据库、公开发行的CD、Cochrane中心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等获得所需信息。当然,循证医学的信息或研究证据的来源还包括杂志、指南和学术专著等。这些都是循证医学获取证据的基础。

第2篇: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范文

社区医生在对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例如,肾综合征出血热在大医院病死率较高。但社区医生非常了解出血热病症,通过早期诊断治疗,患者可以完全治愈,大大降低了病死率。事实上,不管社区医生还是大医院医生都必须具备快速鉴别疾病的能力,当然这种鉴别建立在医生对证候群的熟知程度基础上,证候学就是我们鉴别的基石。

现阶段,无论是应对突发疾病,还是感染疾病的治疗,都要求医生必须了解证候群的概念。例如,发热伴腹痛,医生就要将与之相关的疾病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别。如果能对每个证候群可能引发的疾病都了如指掌,那一定是一名高水平的医生,只要做到这一步,误诊的几率会相对减少。

由此可得,无论是工作在大医院,还是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生,都必须对证候学有所了解。但遗憾的是,目前不管是社区医生还是大医院医生,都对此了解甚微。社区医生虽然对常见病、多发病等都有所了解,但涉入不深,有广度无深度;而大医院专科分得越来越细,医生仅仅是了解自己的领域,有深度无广度。比如感染科医生对肝病和发热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经验丰富,但遇到其他内科系统的疾病时力不从心,这非常不利于医学的长远发展。

但掌握证候学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需要不断地积累临床实践积累,我的经验是“结合临床读书学习”。例如,遇到一位腹痛患者,一定要翻阅所有与腹痛相关的资料,找到对应信息,由此做出临床诊断。当然不可能看一遍就能掌握,毕竟人的记忆力有限,但下次再遇到相同症状的患者,再次翻阅资料,经过这样不断强化,日积月累最后就成了“经验”。

我们都知道医学是经验医学,但不能“惟经验医学”,即经验很重要,但在从未接触过某个疾病的情况下,通过文献也可以判断,所以从书本和他人的经验中学习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循证医学引入后,通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学习和理解,将帮助我们快速增长经验,获得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精髓。因此,结合临床不断学习,善于分析总结,可以快速拓宽知识面。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再接触新的疾病和疑难病例,就会游刃有余,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根据作者口述整理

第3篇: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全科医师;教学;循证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2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专科医疗已难以满足基层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全科医学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和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等于一体,涉及各种年龄、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是一个综合性的临床二级学科[1]。作为基层的医疗保健体系,全科医疗已得到医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我国目前合格的全科医师匮乏,提高专业技能的诉求迫在眉睫。近十年来,虽然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全科医师尚缺乏统一、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试图就全科医师培训中循证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基本途径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全科医师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0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自2010年起又将全科医学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27个学科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培训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我国全科医师的培养现处于过渡期,主要的途径包括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强化全科医师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师的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医师到基层服务。

目前注册的全科医师仅占执业总数的4.3%,而在发达国家,可占到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现有的全科医师来自不同的社区和基层医院,年龄跨度大,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总体学历偏低、业务素质薄弱,知识更新较慢,最突出的特点是临床思维缺乏系统性,显著阻碍了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

二、循证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21世纪的医学进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医学院校教育远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因此,院校教育结束之后,延续的职业培训和持续终身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循证思维模式的培养在临床决策的制定以及继续教育中都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长期以来,传统的经验式教学偏重灌输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以教科书或专家意见为指导制定医疗决策,却忽视了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与传统医学相比,循证医学以科学严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基础,不断获取最新、证据级别最高的临床研究,使临床决策的依据更加可靠[3],同时以问题为先导,“循证—评价—决策”的思维模式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4],是一种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教育模式。运用循证思维解决临床问题是快速提高全科医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5]:首先,促进了诊疗决策的合理化,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其次,可以督促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也有助于自我继续教育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训练循证思维

在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中,临床思维的培养可以针对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分步进行系统化训练。

1.发现并提出临床问题。以“病人为中心”是循证医学的精髓,本阶段需要引导学生详细了解患者的教育程度、、心理状态、对疾病诊疗的期望值等,结合病史、体征和辅检,针对不同的病人,帮助学生准确地寻找疾病流行病学、诊疗和预后中的特殊情况,提出针对性的临床问题。不断产生的问题激励创新,创新思维的成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能成为新的证据。

2.搜集临床证据。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在课下需提前做大量的自学和预习工作,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后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检索,包括书籍、期刊、电子光盘以及一些未发表的学术报告、会议论文等,选择性、批判性地寻找出最可靠的证据,证据的来源可以是研究原著、系统评价报告、实践指南以及针对指南的综合研究证据或者专家共识。查阅文献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也培养了追求知识更新的自觉性,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证据的可靠性及实用性评价。证据搜集完毕,需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的科学性,是否盲法比较,样本有无代表性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有不同的评判标准[6],治疗性研究需强调前瞻性及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预后性研究则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随访的完整性、结果评定标准的科学性。Meta分析法对用统一评价体系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可定量并能及时更新,体现了最佳的证据等级;临床诊治指南是专家讨论制定的关于疾病诊治及预防的原则,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评估临床证据的过程,既增强了评判性循证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科研意识。

4.研究结果的应用和评价。循证研究的成果用以指导疾病的诊疗和预后,是医疗实践和循证思维的重要阶段。循证证据与临床的结合,既积累了自身的临床经验,也加深了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理解。同时,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不违反医学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患者参与诊疗方案的制定;还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提高诊疗的依从性。

循证决策的利弊,可从疾病确诊率、疗效评定、预后判断和患者的依从性4个方面评价,但要兼顾时效性、地域性和科学的局限性。

四、展望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建立以高素质全科医师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循证医学不仅推动了临床实践和决策的科学化进程,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循证的思维模式,是临床教育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全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它有助于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全科医师培训中融入循证思维的教育理念,必将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詹思延.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循证医学革新传统医学实践模式[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5):391.

[3]SackettDL,St raus SE,Richardson WS,et al. Evidence based medicine:how to p ractice and teach EBM[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1-2.

[4]黄丽虹,樊毫军,李晓雪,等.循证医学、创新意识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6):547-549,553.

[5]边琪,宋彬,郭志勇,等.在诊断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循证思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60-61.

第4篇: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范文

医学学生本科学习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大多较为抽象,单单通过课本很难掌握要旨。基于循证医学的基石是最佳的医学证据、而这些医学证据主要来自已有的研究报告,特别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成果,以及对这些研究的Meta分析,因此通过可靠的医学期刊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的医学研究证据。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需要掌握获取这些医学研究证据的有效方法,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同类医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对研究的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从而把此类医学问题的最佳证据为我所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时要做到:基于临床关注的问题或重大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参考当前最好的证据决策;关注实践的效果;后效评价、止于至善。在实践操作中进行必要的、科学的、有效的文献检索,以及合理的归纳和分析能够一定程度上对本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但是在检索和分析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深刻领悟有关文章对治疗方法的表述,不能断章取义;在分析文献的过程中要学会正确辨别权威的表述和指南;在以文献作指导的时间过程中注意与临床经验进行合理结合,充分参考病例的个人情况和临床背景,结合用药的禁忌,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将循证医学思想具体应用到临床教学工作中,郑宏庭等人以内分泌临床教学为例提出,对在一线进行临床教学的医师进行包括循证医学相关理论和实践,以及文献检索、阅读、评价等技能的培训;进行实习生承担日常医疗工作、一线医生协助的教学模式改革;集中讨论解决实习生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定期举行以实习生为对象的病历或专题讨论以及相关文献报导。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医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又可以将理论在实践中体现,并加以操作运用。鉴于医学前沿的论文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多为英文,专业英语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加强英文原版教材的阅读,掌握常见的疾病的词汇及英文的习惯用法。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于某个特定领域新进展进行查阅,不断更新最佳的医学研究证据。

2教学评价

因为当前专业职称的评定现状,临床医生需要晋升职称,医学生需要,运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主要是SCI论文)造成对EBM认识上的误区。社会上也因此出现各类为了迎合对系统评价/Meta分析需求的培训班,因为培训师资水平的良莠不齐,影响了参训学员的学习质量。王萍玉等人对某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并采用形成性评价,具体包括平时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果显示循证医学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对理论的掌握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还要学习一定的文献评价进行相应的补充,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不仅能够使学生认可,主动地学习,同时能培养学生对循证医学学习的习惯,促进终身发展。

3教学意义

在本科及实习阶段学习循证医学对于我国医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①提高我国药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循证医学遵循以最佳的医学研究证据,在对医学证据的搜集和分析过程中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考虑病例个人的临床背景和现状,以最佳证据指导实践,指导对新药研发、生产、评价和不良反应监测,同时也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走出国门、创出品牌。

②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当前我国的医疗服务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卫生资源的配置呈现不均衡,各地疾病谱构成不同,医务工作者素质和水平也存在着差异。普及循证医学知识是通过不断提高医生的临床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改善当前医疗服务的质量,同时又不增加医疗费用,使公众和政府都能获益。

③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随着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的普及,患者和公众能方便了解自身的基本临床情况,获得医学研究结论,防止有病乱投医;同时,公众的健康意识提高了,便从以往的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预防疾病。

4结语

第5篇: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范文

循证医学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两点。第一,循证医学将最佳的临床证据,熟练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详细情况这几个重要的要素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找寻和搜集最佳的临床证据,为了得到更确切和可靠的诊断方法,制定出更合理和安全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掌握的临床经验可以对繁杂的临床证据进行分类和识别,从而采纳最佳的临床证据,快速的对患者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临床状况,根据具体患者需求对其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制定合理的方案,最大限度的尊重患者的选择。只有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使得医生和患者在临床治疗上达成共识,互相理解和信任,最终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第二,循证医学重视确切的临床证据,这一点和传统的医学是截然不同的。传统医学主要根据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并参考更高级医生的意见,辅以教材或相关医学刊物、资料等,一次来制定合适的医疗方案。由于传统医学的主要根据不是详细的临床资料而是医生的个人经验,因此,传统医学的局限性非常明显。

我国消化系统疾病循证医学的发展情况

循证医学在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上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建立了消化系统疾病对照试验的资料库。但是相关研究尚且有限,发表的论文、著作的数量还很少,真正意义上应用于临床且较为成熟的实例就更少,加上研究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循证医学的发展和应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给相关的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世纪的医学工作者或研究人员,不但要在专业临床医学知识上有所掌握,还要对卫生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最近的Cochrane图书馆中,已经包含了我国研究人员完成的关于消化系统疾病的SR以及SR计划,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消化系统疾病循证医学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5]。

消化系统疾病SR的结果

1胃食管反流综合征

以往对胃食管反流综合征的研究重点多在食管病变,一些患者就诊内镜检查为阴性,通过加强胃动力增强食管下部括约肌的力量,从而减少反流。通过对胃动力抑制剂结合内镜阴性的患者SR发现,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质子泵对缓解胃痛的效果最明显,而在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上相同,所以认为抗分泌治疗对症状的缓解非常有效。

2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第6篇: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医护理;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78―01

1 循证护理的概念与中医辨证施护的概念的区别

1.1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并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它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①证据;② 护士的技能③病人的实际情况。 这三个要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2 中医治病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和施护在护理疾病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辨证施护它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医护理的精华,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施护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及其他病情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归纳、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确定现阶段属于何证的思维过程,施护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措施,以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相结合。辨证施护注重三因护理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医的辨证施护讲究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的方法。

2 循证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的关系

循证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在基本观念和护理特点上都有着相通之处。循证护理以“证据”为原则,以“证据”为护理依据。提出问题,寻求证据、制定并实施措施,其核心思想就是寻求证据、应用证据。循证护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证据,制定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医辨证施护则以“辨证”为原则,以患者的“证”为护理依据。辨证的结果即作为中医治疗和护理的理论依据,是临床确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的依据。中医护理注重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及正护与反护但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和症状不同 相同的病机或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或证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护理方法就是辨证施护。中医的辨证施护注重病情观察和舌苔、脉象,循证护理重视整体观,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健康需求。而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辨证施护不可缺少的内容。

3 循证护理对中医辨证施护的影响

3.1 循证护理使中医辨证施护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循证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种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学,是一种科学评价临床护理文献的方法学,它强调的是有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医的“辨证施护”、个体化护理原则与循证护理“从证据人手”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决策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中医“症”与“症候”的复杂性,且中医诊断客观指标较少,主观经验居多,因此“辨证施护”对护士的要求较高。将循证实践的方法运用于中医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对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重视准确运用科学的证据去管理临床实践活动,通过临床实践辨证护理干预效果,为临床人员实施中医技能操作提供科学的理论证据,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现代护理学的深入研究,近年来询证护理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是护理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中医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与现代护理的发展走过了相似的历程,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称为护理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循证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实践模式的转变当前,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提倡对病人诊治决策应结合当前可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医生经验及病人的意愿进行取舍,这是循证医学强调的临床决策思维(诊治方案的选择)及行为的原则和方式。因此,循证医学不同于以往的经验医学的医学实践,它更强调利用发表的文献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对证据进行严格分级,提供指导对医学文献评价分级的实践指南,并充分考虑病人的需求和意愿解决具体临床问题。循证护理也使传统的经验主义护理模式向依据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转变。 6中医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证施护,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辨证施护”作为方法沦欠全面,因为当今医疗护理要面对的是“人”而非“证”,如果直接用来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有收集资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辨证施护”进行创新性继承。这就要求临床护士应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解决需要鳃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并对其进行系统评价,将最适宜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服务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循证护理给传统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赋予现代内涵,并以临床实践为准绳不断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工作体系,形成新的中医护理实践模式,使新模式成为真正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模式。

第7篇: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范文

【摘要】 背景: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法能明显改善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后眼底出血情况,作为一种中医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方法,显效率高,可有效改善中医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黏度,减少无灌注区,建立有效侧枝循环有关。目的:观察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法(散血明目片)对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的影响。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纳入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34例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所有患者分为气滞血瘀和肝阳上亢两种证型。将该3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散血明目片联合中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血栓通片联合中西医常规治疗方法。2个月为1个疗程。主要结局指标:治疗1个疗程后,行眼底照相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并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总显效率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散血明目片; 视网膜静脉闭塞; 眼底荧光素造影术; 随机对照试验

Background: Huoxue Tongmai Lishui method,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eliminating water, activating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could inhibit fundus hemorrhage on experiment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 with high obvious effective rate, and improve sympto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action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reducing plasma viscosity and nonperfusion area, and the form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Huoxue Tongmai Lishui method (Sanxue Mingmu Tablet) on fundus fluorescent angiograph of nonischemic 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

Design, setting, participants and interventions: Thirtyfour patients with nonischemic RVO i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April 2005 to April 2009 were includ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or hyperactivity of liver yang syndrome, and the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17 eyes of 17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treated by Sanxue Mingmu Tablet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18 eyes of 17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treated by Xueshuantong Tablet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two months.

Main outcome measures: Fundus colour photography, and fundus fluorescent angiograph were detected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anxue Mingmu Tablet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Xueshuantong Tablet. Huoxue Tongmai Lishui method could significantly shorten the retinal circulation time, reduce the nonperfusion area, decrease the formation of angiogenesis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Conclusion: Huoxue Tongmai Lishui method is an effec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with high obvious effective rate in reducing nonperfusion area and avoiding venous occlusion and form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Keywords: Sanxue Mingmu Tablet; retinal vein occlusion; fundus fluorescence photograph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是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病[1],可分为缺血型与非缺血型[2]。一般认为药物治疗缺血型RVO基本无效,现有药物治疗RVO临床试验研究主要针对非缺血型RVO进行。

对于非缺血型RVO,已有的西医治疗方法仅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等等,还有人证明应用抗凝剂治疗不但不能提高视力,而且可能造成眼内进一步出血[35],手术治疗的时机、适应证、有效性、安全性和并发症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6]。因此,如何运用中医独特的优势,寻求一种防治RVO的有效方法,已成为中医学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观察基于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法研制的散血明目片对非缺血型RVO患者的疗效及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研究对象 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年龄在20~65岁,静脉阻塞时间在12 h以上的非缺血型RVO患者。共34例(35只眼),男17例(17只眼),女17例(18只眼)。

1.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眼科学》[7]有关诊断标准。(1)视力轻中度下降;(2)眼底视网膜出血和水肿,但程度较轻;(3)无相对性传入瞳孔缺陷;(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无或少量无灌注区;视野:周边正常,中心有或无相对暗点;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 ERG):b波振幅正常,b/a值正常或轻度降低。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的有关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辨证分为气滞血瘀证和肝阳上亢证。(1)气滞血瘀证:视力急降,眼胀头痛,胸胁胀闷,或情志抑郁,食少嗳气,或岔怒暴悖,烦躁失眠,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或涩。(2)肝阳上亢证:多有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视物模糊,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薄黄或苔少,脉弦或弦细。

1.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RVO西医诊断标准和气滞血瘀、肝阳上亢证证候分型标准,年龄在20~65岁,静脉阻塞时间在12 h以上均被纳入观察。

1.1.3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严重受损以及全身衰竭者,年龄≤18岁,或≥66岁,静脉阻塞时间≤12 h均不纳入观察。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方法 按就诊顺序将合格的研究对象34例(35只眼)RVO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散血明目片治疗组17例(17只眼)和血栓通片对照组17例(18只眼)。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所采用的常规中西医基础治疗均相同,有全身其他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者同时进行相关疾病的治疗。西医基础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瓶,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44025313)250 mL,静脉滴注,连用7 d后停药;同时配合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片,德国拜尔公司,批准文号为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50059 ),每次100 mg,每天晨起时顿服1次,连用14 d后停药;口服维生素C(0.1 g/片,湖北华中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42020614),每次0.2 g,3次/d,连用14 d后停药。中医辨证治疗:气滞血瘀证患者予以血府逐瘀汤(桃仁10 g,红花6 g,生地黄15 g,赤芍10 g,当归12 g,川芎10 g,柴胡10 g,枳壳10 g,牛膝15 g,桔梗10 g,甘草6 g),肝阳上亢证患者予以天麻钩藤饮(天麻10 g,钩藤10 g,石决明10 g,栀子10 g,黄芩10 g,川牛膝15 g,益母草15 g,杜仲10 g,桑寄生10 g,夜交藤10 g,茯神10 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散血明目片治疗组口服散血明目片(三七、酒大黄、蒲黄、猪苓、防已、地龙、白茅根、泽泻、益母草等,按现代制剂制备工艺制成,0.3 g/片,每片相当于生药量4.5 g,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生产,生产批号为050208),8片/次,3次/d。血栓通片对照组口服血栓通片(主要成分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25 mg/片,湖南湘雅制药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43020992),2片/次,3次/d。两组均于确诊后第1天开始给药,2个月为1个疗程。

1.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2.3.1 视力 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有屈光不正者在自动计算机验光仪电脑验光基础上,结合人工检影插片,以获得最佳矫正视力。每周记录1次。

1.2.3.2 眼底 用直接眼底镜检查。观察视网膜出血及水肿吸收情况。每周记录1次。

1.2.3.3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造影剂为荧光素钠注射液0.2 g/mL,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45021477。记录视网膜循环时间、阻塞部位、出血面积、无灌注区面积,以及有无新生血管、有无侧枝循环建立和黄斑区变化。治疗前和治疗后每个月记录1次。

1.2.3.4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拟定疗效评价标准。治愈:视力或矫正视力恢复至1.0以上,或恢复至发病前视力,眼底出血基本吸收,眼底血管造影静脉基本正常。显效:视力或矫正视力提高4行以上,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1/2~2/3),眼底血管荧光造影静脉充盈时间有明显改善,无并发症。有效:视力或矫正视力提高2~3行,眼底出血部分吸收(1/3~1/2),眼底血管荧光造影静脉充盈时间有所改善。无效:视力无变化或减退,视网膜出血未吸收或增多,眼底血管荧光造影静脉充盈时间无改善,或出现黄斑囊样变性、出血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双侧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由于总病例数较少,各组疗效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方差不齐者进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x±s描述,先进行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若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主要计量指标采用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 治疗组17例(17只眼),男9例(9只眼),女8例(8只眼);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8.16±13.56)岁;平均病程(7.6±3.2)d;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0例(10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7例(7只眼);中医辨证分型:气滞血瘀证10例(10只眼),肝阳上亢证7例(7只眼);治疗前视力0.3以下者10例(10只眼),0.3以上者7例(7只眼);17例(17只眼)中伴有高血压12例(12只眼),伴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例(3只眼),伴有视盘玻璃疣1例(1只眼),伴有低血压1例(1只眼)。

对照组17例(18只眼),男8例(8只眼),女9例(10只眼);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9.31±14.39)岁;平均病程(8.2±3.3)d;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0例(11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7例(7只眼);中医辨证分型:气滞血瘀证10例(11只眼),肝阳上亢证7例(7只眼);治疗前视力在0.3以下者10例(10只眼),0.3以上者7例(8只眼);17例(18只眼)中伴有高血压7例(8只眼),伴有糖尿病7例(7只眼),伴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例(3只眼),伴有低血压1例(1只眼)。

两组性别、年龄组成、病程、阻塞部位、中医辨证分型、视力、发病危险因素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中途退出和失访病例,受试者流程图见图1。

图1 受试者流程图(略)

Figure 1 Flow diagram of this randomized trial

2.2 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为94.1%(16/17),总显效率(治愈率+显效率)为70.6%(12/17)。对照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为83.3%(15/18),总显效率(治愈率+显效率)为27.8%(5/18)。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 经秩和检验,治疗组17例(17只眼)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视力变化(略)

Table 1 Changes of visual acuity i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2.4 治疗过程中的眼底血管造影

2.4.1 视网膜循环时间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平均视网膜循环时间分别为(5.059±0.464)s和(3.765±0.473)s,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平均视网膜循环时间分别为(4.961±0.271)s和(4.517±0.428)s。以治疗前视网膜循环时间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两组治疗后视网膜循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2 视网膜循环时间与视力的关系 将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按照公式logMAR视力=log(1/小数视力)换算成logMAR视力,汇总治疗前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将70次眼视网膜循环时间结果与70次logMAR视力结果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视网膜循环时间与logMAR视力之间存在显著直线相关关系(r=0.772,P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视网膜循环时间(略)

Table 2 Retinal circulation time i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图2 视网膜循环时间与LogMAR视力的关系(略)

Figur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inal circulation time and logMAR

2.4.3 视网膜血管 治疗组治疗前有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形成者9例(9只眼),无灌注范围在10个视盘直径(papilla disc, PD)以下6例(6只眼),10 PD以上3例(3只眼),其中合并有小动脉闭塞者7例(7只眼);追踪观察视力,除1例(1只眼)视力为0.6以外,其余8例(8只眼)均在0.3以下。治疗组治疗后无灌注区减少,仍有无灌注区者7例(7只眼),无灌注范围均在10 PD以下,其中合并有小动脉闭塞者1例(1只眼);追踪观察视力,除1例(1只眼)0.3以下外,其余6例(6只眼)均在0.3以上;治疗1个疗程后有新生血管形成者5例(5只眼)。

对照组治疗前有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形成者10例(10只眼),无灌注范围在10 PD以下7例(7只眼),10 PD以上3例(3只眼),其中合并小动脉闭塞者6例(6只眼);追踪观察视力,除2例(2只眼)0.5以外,其余8例(8只眼)均在0.3以下。对照组治疗后无灌注区减少,仍有无灌注区者8例(8只眼),无灌注范围在10 PD以下4例(4只眼),10 PD以上4例(4只眼),其中合并有小动脉闭塞者6例(6只眼);追踪观察视力,除3例(3只眼)0.3以上外,其余均在0.3以下;治疗1个疗程后均有新生血管形成。

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11例(11只眼),其中AV间侧支4例(4只眼),VV间侧支与AV间侧支并存者5例(5只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盘侧支形成者2例(2只眼),黄斑与阻塞支之间有引流小静脉者7例(7只眼);对照组治疗1个疗程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6例(6只眼),其中AV间侧支3例(3只眼),VV间侧支与AV间侧支并存者3例(3只眼),黄斑与阻塞支之间有引流小静脉者3例(3只眼)。治疗1个疗程后,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侧枝循环形成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目前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RVO是眼科典型的血瘀证候,存在眼血液动力障碍、血液流变性异常、血小板聚集及全身微循环障碍等血瘀改变。本病的临床特征就是视网膜的分支或中央静脉阻塞后,使脉中血液运行受阻,溢于脉外,导致眼底出血。在本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要活血,即使在其出血初期亦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必要时配合少许凉血止血药,如白茅根、牡丹皮等[9]。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法已成为治疗本病行之有效的主要治则。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所述:“血积既久,其水乃成”;“水病而累及血,瘀血化水”。《审视瑶函》谓:“物秽当洗,脂膏之釜,不经涤洗,焉能洁净。”RVO患者在临床上除有出血表现外,由于血管阻塞,脉中津液和出血一起外渗,往往伴有视网膜的水肿、渗出,不少患者还伴有黄斑囊样水肿。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时即可见到黄斑区强荧光。其病变过程中始终存在水血夹杂的病机,在病变的中后期又表现为水血互结,因而必须水血同治。因水与血在生理上同源,在病理上互累,因而治疗上主张用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法以活其血,利其水,散其瘀,组方散血明目片。

前期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活血药与利水药配合使用,可加快出血的吸收,从而促进病变的早日恢复。患者经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法治疗后,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这可以看出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初步疗效。同时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能促进玻璃体积血的吸收,改善眼底的状况,改善全身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滞性和聚集性,降低血小板的活化功能,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等,从而全面改善患者的血瘀状况,加速积血的清除,提高玻璃体积血患者的视功能[10, 11]。

3.2 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法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分析

3.2.1 视网膜循环时间 视网膜循环时间可以反映视网膜微循环结构(血管管径、血管完整性等因素)以及循环基础(血流动力、血液黏稠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发生循环阻滞或血管破裂现象时,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白建伟等[12]研究表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视网膜循环时间与追踪观察视力的关系均呈显著负相关(P

本研究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视网膜循环时间均显著降低,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主要结局指标,而视网膜循环时间又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主要参数。视网膜循环时间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预后以及治疗效果评价的意义,现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视网膜循环时间作为主要指标,结果显示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法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有较好的疗效。

3.2.2 视网膜血管变化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发现无灌注区、小动脉闭塞、新生血管形成以及侧枝循环建立。如果出现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大面积闭塞,形成视网膜大片无灌注区,可引起视网膜发生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管壁结构不健全,因而产生血管壁的渗漏、出血以及伴随新生血管而来的纤维组织的增殖,因此产生视网膜水肿、出血以及玻璃体内的纤维增殖条带,以致进一步引起严重的玻璃体积血、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引起病人完全失明,有时甚至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3]。

视网膜血管闭塞和无灌注区形成对预后的预告价值早已被人们所关注,所以早期识别易产生新生血管的高危眼极为重要。本研究治疗组治疗后无灌注区形成由9例(9只眼)下降至7例(7只眼);对照组治疗后无灌注区形成由10例(10只眼)下降至8例(8只眼)。国外已有学者[14]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荧光血管造影片图像,将定量无灌注的范围作为视网膜缺血性指标。缺血视网膜相当于10 PD,被认为是产生新生血管的低限值,且无灌注区的百分比与新生血管的发生率之间呈正相关,证明视网膜血管闭塞和无灌注区形成与新生血管的生成有因果关系。本研究治疗组治疗后无灌注区面积均在10 PD之下,最终5例(5只眼)有新生血管形成;对照组治疗后无灌注区形成的眼数虽然减少,但无灌注区面积均在10 PD之上者共4例(4只眼),最终8例(8只眼)有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小动脉闭塞是动脉灌注不足的一种表现,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缺血,是影响视功能的又一重要原因。本研究治疗组小动脉闭塞由7例(7只眼)下降至1例(1只眼),视力均在0.3以上;对照组小动脉闭塞治疗前后均为6例(6只眼),视力均在0.3以下。

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法可缩小无灌注区面积,减少小动脉闭塞,从而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率,改善预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治疗方法可使闭塞的小动脉再通,能显著改善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挽救视网膜神经,改善视功能。

多数学者认为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恢复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视功能有重要意义[15]。治疗组治疗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11例(11只眼),AV间侧支4例(4只眼),VV间侧支与AV间侧支并存者5例(5只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盘侧支形成者2例(2只眼);黄斑与阻塞支之间有引流小静脉者7例(7只眼)。对照组治疗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6例(6只眼),其中AV间侧支3例(3只眼),VV间侧支与AV间侧支并存者3例(3只眼);黄斑与阻塞支之间有引流小静脉的患者有3例(3只眼),而恰恰黄斑与阻塞静脉之间有一支开放小静脉的患者,视力均在0.6以上,此点说明黄斑区血管回流的及时有效调整和保护,是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

视功能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黄斑区的视功能,黄斑区功能的恢复仍是视功能恢复的主要方面。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法显著提高患者有用视力的原因,可能与有效建立黄斑与阻塞静脉之间的侧枝循环有关。黄斑区侧枝循环建立后,黄斑区缺血缺氧情况得到代偿,保证了黄斑区所受损害降低,对视力的影响减小。

参考文献

1 Liu JQ, Li FM.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9: 464468. Chinese.

刘家琦, 李凤鸣. 实用眼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464468.

2 Zhang HR. Classification of retinal vein occlusion. Zhonghua Yan Ke Za Zhi. 1998; 34(3): 233234. Chinese.

张惠蓉. 视网膜静脉阻塞分型探讨. 中华眼科杂志. 1998; 34(3): 233234.

3 Liao HP, Wang L. Advances in therapy of retinal vein occlusion. Guo Ji Yan Ke Za Zhi. 2005; 5(3): 53754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廖华萍, 王玲.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进展. 国际眼科杂志. 2005; 5(3): 537542.

4 Gass JDM. Stereoscopic atlas of macular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4th ed. St Louis, MO: Mosby. 1999.

5 Sanborn GE, Magargal L, Jaeger EA. Venous 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retina. Philadelphia: LippincottRaven Publishers, Inc. 1997.

6 Cheng HJ, Zhan YJ. A review on advance of research for treatment and mechanism of retinal vein occlusion. Zhongguo Zhong Yi Yan Ke Za Zhi. 2003; 13(4): 23323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程慧君, 詹宇坚.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及机理研究进展.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3; 13(4): 233236.

7 Zhao KX, Yang BZ. Ophthalmology. 7th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202204. Chinese.

赵堪兴, 杨倍增. 眼科学.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02204.

8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cational criteria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effect evaluation criteria of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1994: 108. Chinese.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08.

9 Peng QH.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Lishui method in treatment of retinal vein occlusion. Zhongguo Zhong Yi Yan Ke Za Zhi. 1994; 4(4): 206209. Chinese.

彭清华. 活血利水法为主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4; 4(4): 206209.

10 Zhang L, Peng QH, Li JC.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effects of Sanxuemingmupian in the treatment of rabbits with vitreous hemorrhage. Zhongguo Zhong Yi Yan Ke Za Zhi. 2002; 12(2): 636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张琳, 彭清华, 李建超. 散血明目片治疗玻璃体积血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2; 12(2): 6366.

11 Peng QH, Li JC. Effects of Sanxuemingmupian on the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6 (IL6) in vitreous hemorrhage of rabbits. Zhongguo Zhong Yi Yan Ke Za Zhi. 2002; 12(2): 848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彭清华, 李建超. 散血明目片对兔玻璃体积血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2; 12(2): 8486.

12 Bai JW, Hui YN, Zhang P.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retinal vein occlusion. Di Si Jun Yi Da Xue Xue Bao. 2000; 21(4): 495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白建伟, 惠延年, 张鹏. 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预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 21(4): 4951.

13 Yan M. Retinal vein occlusion and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Zhonghua Yan Di Bing Za Zhi. 2000; 16(3): 206. Chinese.

严密. 视网膜静脉阻塞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0; 16(3): 206.

14 Sanborn GE, Magargal 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mispheric retinal vein occlusion. Ophthalmology. 1984; 91(12): 16161621.

第8篇: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范文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选取社区两家规模大小、人员流动及药物流动情况基本相同的药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实施药房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药房的工作人员、学历构成及男女患者比例等情况基本相同。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而观察组采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管理,对所有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在依托药剂科基础管理模式的信息流,并结合现有的医学证据给购药者提供合理的用药推荐。研究后对两家药房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两家药房的工作优良率后可知,观察组工作优良率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对照组药房中维生素、硝苯地平月销售量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率不超过10%,且蒙脱石散、诺氟沙星及罗红霉素月销售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观察组维生素、诺氟沙星、罗红霉素、硝苯地平及蒙脱石散5种药物销售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且5种药物的增长率均超过了10%,增长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药房(P<0.05)。结论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可有效提高药房的管理效率,提高药房工作质量,同时还能有效提高药房药物销售量,可作为药房管理中首选管理措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关键词]

循证医学原理;药房管理;运用价值

药房是集管理、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其不仅要保证为患者提供优质、合格的药品,同时也要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的使用药品[1]。任何的差错都可能导致药房调剂出现差错,影响患者的用药效果,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为此,该文特选取该地区两家药品种类及规模相当的药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管理及循证医学原理进行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措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选取社区两家规模大小、人员流动及药物流动情况基本相同的药房作为该次临床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该组共有90名患者,男性患者42例(46.67%),女性患者48例(53.33%),年龄跨度为23~80岁,平均为(51.65±0.29)岁。共有药剂人员6名。观察组:该组共有92名患者,男性患者44例(47.83%),女性患者48例(52.17%),年龄跨度为24~81岁,平均为(51.58±0.43)岁。共有药剂人员7名。对照组和观察组药房人员及患者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主要流程为核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拿取药物、告知患者药物用量等。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管理,如下所述。

(1)药房人员应加强药房管理数据的保存及记录,通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定期进行总结,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实现有求必应、有章可循及有错就改的原则,不断进行完善。

(2)制定以循证医学原理为基础的管理标准,阅读大量研究文献,根据内、外、儿、神经、妇科等科室不同的用药特点,再通过与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进行咨询,制定出一套药房管理模式。

(3)定期对药房人员进行培训,规范其用药指导流程,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正确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定期对药房人员进行医德医风及安全法则的教育,使药房人员严格操作规范;通过在药房实施信息联网,并定期进行健康用药讲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由被动咨询向主动咨询转变。

(4)通过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调剂人员的专业水品,发现处方中的错误时及时告知临床医生,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并采取措施及时改正;通过进行医药学测试,了解药房人员掌握药学知识的程度,对合理用药的认识;通过开设讲座,向调剂人员讲解新药的医学知识,扩展调剂人员的知识面。

1.3观察指标对照组和观察组药房实施管理措施1年后,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随访,评价药房的工作优良率,并将两组药房实施措施前后的维生素、诺氟沙星、罗红霉素、硝苯地平及蒙脱石散5种药物月销售量及增长率进行对比分析。问卷调查满分为100分,将优、良、差等指标作为判断药房工作优良率的判定指标,分别为85分以上、65~85分、65分以下。工作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方法将该次临床研究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最后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及处理,药房的工作优良率和实施措施前后5种药物的销售量、增长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当观察指标对比差异显著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1年后对两组药房的工作优良率进行随访,观察组工作优良率为96.67%,较对照组的68.89%明显更高,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在药房管理中实施循证医学原理后,其5种药物月销售量增长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药房管理的对照组,数据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药房是医院中最重要的窗口,同时也是医疗服务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药房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声誉。药品调剂是药房最主要的工作,一旦出现错误,轻者可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重者可致残[3]。循证医学原理是随着社会、医学的不断进步及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更加注重事实及临床依据,解决患者在临床上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传统医学主要以个人经验为主,临床医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教科书及医学期刊的研究报告对患者进行治疗,导致一些实践无效甚至有害而从理论上认为有效的药物治疗被长期运用,而循证医学原理既重视个人经验,又强调采用最好的及现有的研究证据。通过将循证医学原理运用于药房管理中,从而克服了传统药房的管理盲目性[5]。在药房管理中,通过采用循证医学原理,药房工作人员通过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现有的临床数据,并结合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更科学及有效的服务,通过对各科室的用药特点进行规范整理、定期对药房人员进行培训、规范药房人员用药指导流程,并在药房实施信息联网,不仅能够使药房工作人员对患者的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有效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方便药房人员在日后工作中持续改进,进一步提高药房工作人员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6]。在该研究中,通过选取社区两家规模大小、人员流动及药物流动情况基本相同的药房作为该临床研究对象,按照实施药房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而观察组采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管理后,对比两家药房的工作优良率后可知,观察组工作优良率为96.67%,明显较对照组的68.89%更具有优势,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对两组药房维生素、诺氟沙星、罗红霉素、硝苯地平及蒙脱石散的月销售量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对照组药房中维生素、硝苯地平月销售量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率不超过10%,蒙脱石散、诺氟沙星及罗红霉素月销售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观察组维生素、诺氟沙星、罗红霉素、硝苯地平及蒙脱石散5种药物月销售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且5种药物的增长率均超过了10%,增长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药房(P<0.05)。总而言之,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可有效提高药房的管理效率,提高药房工作质量,同时还能有效提高药房药物销售量,可作为药房管理中首选管理措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7]。

[参考文献]

[1]郑坤.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190-192.

[2]梁少芳.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25-326.

[3]蔡蕤,杨玉玲,冯玲,等.循证医学原理在西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5):136-138.

[4]吴玉平.探讨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598.

[5]翟海龙.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意义探究[J].中国处方药,2015,13(8):37-38.

[6]李桂兰.从循证医学角度探析基层医院药房管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301-302.

第9篇: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区别范文

基层医生主要是指那些在生产第一线直接为工人、农民健康服务的医药卫生工作人员。《中国医师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占全世界的20%,但医师的人力资源却不到2%,这不到2%的医师人力资源大部分还集中在城市,使得大多数基层医院尤其是农村地区医疗人才严重缺乏。边疆基层医师的现状更加严峻。

1.1边疆基层医师特点

(1)人员老化,人才缺乏。乡镇卫生院都严重缺乏医生,大部分是年龄在50~70岁的赤脚医生,不具备处方权,正在为农民看病,开具各种处方。(2)后继无人,后果严重。近年来几乎没有引进新的卫生人员,使得边疆基层医疗队伍无法正常更新。由于待遇差,正规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去做医生。比如发达地区北京至少缺6000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边疆基层医师的情况更严峻[5]。如果政府不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投入,今后社区医院可能面临没有医生看病的窘境。由于待遇差,药品收入是基层医生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以药养医”也会带来很多弊病。

1.2边疆基层医生待遇

(1)地位不高。由于乡村医生在身份、职称、工资、教育上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造成乡村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2)工资偏低。目前大部分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收入不及大医院的1/3,乡村医生的工资更低。绝大多数乡村医生的收入低于同类工作性质的乡村教师、乡镇卫生院人员,并且经常拿不到政府规定的行医补贴。(3)保障缺乏。部分调查显示目前基层乡村医生享受的待遇以参加培训和学习机会为主(59.62%),其次分别为医疗保险(17.31%)、养老保险(15.38%)和失业保险(7.69%),可见社会保险所占比重均较低,缺乏社会保障。老年乡村医生被辞退后即停发补助,无法保障老年生活。1.3边疆基层医生治疗疾病的现状以高血压治疗为例,基层医生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分级的正确率为64%,危险分层的正确率为28%,治疗策略选择的正确率为54%。由于基层医生对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知识掌握不足而且基层医生对常用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复方降压片和降压0号等)的慎用证或禁忌证的知识掌握较差,由此指出基层医生关于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知识和实际处理高血压病例的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待提高[6]。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城市与基层医院、乡村路途遥远。尤其是南疆地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差,难以吸引人才,广大医学毕业生不愿下到农村工作,岗位众多却无人问津,使得边疆地区基层整体医疗诊治水平落后,常常出现临床误诊及漏诊现象。同时基层医师对一些药物的性质了解不够,对其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识欠缺,致使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7]。基层医院临床医生的信息能力也普遍较低,突出表现为对信息的检索、分析批判、提炼加工和利用能力低下,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临床医生之间缺乏主动获取信息和信息交流的能力,因此不能满足循证医学的需要[8-9]。

2造成边疆基层医师循证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2.1队伍起点较低,专业知识落后

我国基层及乡村的医师队伍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的起点低,其中多数是由仅仅经过短期医学培训和一定数量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半农半医的卫生员、赤脚医生组成。内地的基层医师经过后天的继续教育,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边疆地区的基层医师受到各种条件(经济、地理环境等)的限制根本没有机会再接受正规的临床医师培训,造成基层医疗水平和上级医院的诊疗水平相差悬殊,病人不信任基层医院诊所,小病总往大医院就诊,致使基层医院无所事事,相反大医院却人满为患。

2.2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不全面

病史的采集和体格检查是获取临床诊疗线索的重要步骤,同时为下一步做何种辅助检查起着导向作用。而广大基层及乡村医师大多未经过严格的大医院正规培训,缺乏病史采集技巧及全面体格检查的能力,从而造成疾病重要病史的采集及体格检查不够全面,造成临床误诊或漏诊。因此要求基层临床医师应不断学习病史采集的技巧及体格检查的方法,做到脑勤、手勤、仔细全面问诊及正确体检每一位患者,谨慎从事,警惕误诊,防止漏诊。

2.3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临床医师不正确的思维方法是造成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导致误诊的思维模式有主观思维模式、片面表面思维模式及草率的思维模式。有的基层医生长期接触和处理某种常见疾病,对这些疾病的诊治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再出现相似或类似的情况,就不自觉地进入这种心理状态,依照原有的思路和经验来思考和判断。如支气管异物大多以咳嗽为主诉,临床医生往往按呼吸道感染来诊治。以上腹痛为起病症状的心肌梗死,也容易被误诊为急腹症。在临床疾病的认识过程中,有些基层医师常常把自己的认识停留于现象而不去深究其本质。他们忽略了很多症状是某些疾病的特殊体征,又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现象。疾病的本质深藏于许多复杂多变的现象之中。如果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不再深究,那必然抓不住疾病的本质,容易导致误诊。另外在疾病早期和晚期可能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因此对现象的认识也需要是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例如1名50岁的中年男性,因腰痛4w先后到两家基层医院就诊,腰椎CT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腰椎骨质增生而行相关治疗。后来因治疗欠佳而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发现肝大质硬,B超提示肝癌,腰椎MRI示腰椎转移性癌,腰痛乃肝癌骨转移所致。临床医师要减少此类疾病的误诊必须了解疾病病程的发展和治疗、疗效的变化,在原有诊断的基础上需要补充诊断,有时甚至要重新认识,重新诊断,不断的积累临床经验,丰富自己的临床知识。

2.4过分依赖辅助检查

一部分基层医师因临床思维的缺陷过分依赖各种辅助检查,但这些检查由于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设备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检查结果有时不能正确反映疾病的客观实际。因此辅助检查的结果都有局限性,虽然它对医生获得某些疾病的正确诊断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但是它不能代替医生的思维,更不能代替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及临床观察。

3EBM为边疆基层医师医疗水平的提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临床医学正以经验医学为主向以问题为基础的EBM的转变过程中,临床医师的思维模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同时新世纪又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临床医学科学研究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更新科研成果,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既系统、全面而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医学信息,掌握快速查证、用证、评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将正确的最佳证据结合病人个人情况正确用证是我们不同等级医院临床工作者所必备的基本技能[10]。而EBM就是帮助和培养临床医师正确应用医学文献,去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将临床科研结果用于临床实践中,为病人提供最佳的医疗措施[11]。面对边疆基层医师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我们迫切需要解决边疆基层医生专业知识落后,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不全面,不正确的思维方法导致的常常出现临床误诊及漏诊现象及过分依赖辅助检查这些问题,对此进行针对性的EBM实践。通常实践EBM的基本步骤包括:针对具体病人提出临床问题;全面收集相关研究证据;严格评价这些证据;将研究结果用于具体病人,并进行后效评价。

3.1培养基层医师善于提出临床问题

基层医师的思维方式固定且局限,常常误以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足以回答和解决所遇到的临床问题。故基层医师应注意EBM观念的培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医学病种的改变情况。在临床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循证临床实践的基本技能之一。EBM要求我们的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的医师要随时保持好奇心、善于在临床实践中认真观察,反复思考,不断发现自认为是正确的治疗方案。因此培养EBM的观念是提出好的临床问题的前提,而好的临床问题的提出又是实现EBM实践的前提。

3.2学会用计算机技术,全面收集相关研究证据

首先要了解治疗证据的分级,不同研究方法所提供的证据的质量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系统综述、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研究、无对照的病例系列研究和个人经验。检索证据的基本原则首先查找最强的证据,如果没有才依次降低级别查找。这些证据的收集需要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基层医师应该加强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教育,可邀请大医院的专家学者来当地医院讲学或者通过举办学习班的方式来开展,普及利用医学信息和科研知识;加强基层医师科研能力的培训,从科研设计、开题报告着手,结合本专业知识应用计算机书写论文;加强基层医师进行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培训,使其掌握主要工具书的内容、功能结构和使用方法,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利用这些检索工具书进行手工检索。

3.3严格评价这些证据

由于并非所有的试验证据都真实可靠,甚至有些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较差,因此需要对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可用性进行严格的评价[12]。结果真实性评价主要看是否是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是否收集和纳入了所有相关研究?是否对单个试验质量进行了评价?各试验之间的同质性是否好?结果重要性的评价主要看效果的幅度和精确性怎样?根据对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R)结果真实性和重要性的评估可以判断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和应用价值。文献综述的结果是否适用于我们的患者,主要是看我们的患者是否和SR评价中的研究对象类似?SR评价中的干预措施在本地医院是否可行?这种干预措施对患者有何利弊?对于干预措施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患者自己的价值观和选择如何?21世纪网络信息资源将是农村基层医师主要的信息来源。文献信息的分析能力是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的一种技能,它要求基层医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应具备图书信息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