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索生命科学范文

探索生命科学精选(九篇)

探索生命科学

第1篇:探索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学科教学;生命意识提升;教育探索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资源环境生态等显性危机和精神信仰价值观与心理心态等隐形危机还客观存在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信仰支柱的有效构建,削弱所讲的总开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理性树立程度,同时对教育教学领域的主体生命意识培养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我们本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原则及辩证法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相关原理与方法论要求,在尊重教育教学内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有关各方的主观能动性,极力化危为机,从上述显性危机和隐性危机中探寻提高教育教学主客体的良性发展机会和条件,并以主体生命意识效能的有效培养为重要突破口,结合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和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在努力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提升生命意识的理性效能和良性互动发展力度。

1 从经济生活教学角度培养提升中学生生命主体意识

经济生活教学蕴藏大量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生动有效素材,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慧眼识素材,良耳辨契机,巧手制材料等的综合作用,大胆取舍,化繁为简,有效盘活相关课堂教学的资源与要素,促进课堂显性教学要素和隐性教学要素达到最合理最优化配置,商品 货币 纸币,价格 价值 供求,买方市场―卖方市场―理性市场等经济知识传授完,腾出课堂时间让学生思考上述相关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教育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边思考边尝试现场做题,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说说,到黑板写写,在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商品货币纸币都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们及其更多关联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消除初学者对抽象概念理解把握的神秘性困惑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劳动发展生产动脑劳动推动生产与需求增长的积极意识,同时学会正确处理价格价值供求三者的内在关系,遵循利用价值规律,避免盲目生产及非理性需求造成的无谓浪费,引导学生树立有付出就有收入的市场等价交换法则,着力培养中学生资源节约与创新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掌握技能巧手创新劳动积极创造财富,不断确立正确的劳动观,财富观和价值观。在生产――消费――劳动等知识框题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处的特殊经济环境,相信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方针,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根据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教育引导个别学生摒弃非理性与不切合实际的盲目消费和高消费,养成良好适度健康的生活消费习惯,大力倡导与学习践行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和循环消费,坚持可持续消费与发展,在有效确立正确的生产观,消费观和金钱观的同时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为构建中学生理性的生命意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坚持学以致用并活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原则,教师主动在课堂教学上与学生共勉:不管在任何场合我们都不能只做理论知识的高人和实践行动的矮子,携手共同努力积极争当弘扬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先进标兵,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学会正确识别当前社会存在的极端个别不良现象与负面典型,积极向学生正面宣传理性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大力戒除任何轻视生命的不良言行,根据合适条件创设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履行经济生产消费领域的志愿者职责,耐心劝解富二代富三代切实转变生活消费观,彻底摒弃炫富奢侈的不良生活作风,有效履行社会责任感,真诚报答父母集体和祖国的养育之恩,在企业一经营――投资等框题知识教学中利用确切的教学时机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目前企业面临的暂时性特殊性困难,相信企业能积极改善内外管理体制,激活员工的奋争意识与主体动力,顺利的度过难关,相信政府会采取临时性激励性与人性化措施给予劳动者必要的劳动关怀和合理的权益保障,让企业员工体面劳动,主动积极劳动,创造性劳动并愿意把企业当做自己的温馨港湾,真正落实主人翁地位,相信社会可以有效防范某些所谓名企强企的极端负面典型,高度重视员工的主体生命意识价值观教育培训,大力拓宽员工非理性心理心态的正确疏导与排泄渠道,优化选人用人环境,强化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塑造品牌,把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机整合的同时启发学生要相信自己正在不断树立生命意识的重要内涵之一――诚信意识,并善于用诚信来生活,来生产,来为人处世,来奋斗人生,不断提升诚信意识的现实转化效能,在学习把握自身诚信有效性的同时大力弘扬区域性整体性与全面性的诚信精神,为构建诚信国度贡献力量,夯实中国梦理念现实性,有效性与均衡性的诚信基础,投资有风险,谨慎为安全,针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国内外投资环境,课堂上运用有关经济学投资知识原理教育学生学会树立规避风险的意识,敢冒敢闯并取得有益成果必须建立在知彼知己及相关信息对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强调冒险意识与行为可以有,但盲目非理性的冒险言行切不可有,我们不能以众多无辜生命的人间蒸发为代价换取不必要不合理的风险意识和行为,实践证明,良性有效的市场经济意识与规则如,合理正确的金钱观,渐趋平衡的等价交换法则,优良的艰苦奋斗精神传统,理性可持续的消费价值观,人性化的劳动权益保障意识,稀缺的诚信资源意识及谨慎的风险意识等是培养提升中学生生命意识效能的重要内容和实质内涵。

2 从政治生活教学角度培养学生生命主体意识

政治生活教学培养学生生命主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是真实民主意识,有序政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权威踏实为民服务意识及国家安全健康顺利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优化塑造意识等。事实上,教育学生学会树立践行上述相关政治生活意识可以有效排解中学生任何非理性的漠视生命言行,激发生命主体浓厚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适用性与目的性。在学习完民主选举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一民主监督等有关民主知识原理后启发学生四个民主的内在关系及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让他们感悟到我国人民民主即国体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民主的有效载体就是这四个民主环节与程序的不断发展完善,教会学生正确有效把握四个民主的内外关联性系统性网络化知识与技能,强化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意识能力和素养,通过适当渠道向学校,当地家乡发展多提若干有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在享受政治权利的同时积极履行法定的政治义务,响应党中央及中央军委夏秋征兵号召,适龄青年义务服兵役学习掌握相关军事知识技能,为保家卫国奉献热血青春,针对中学生规则及法治意识较薄弱的现状,我们选取依法治国这一知识网络,要求学生明确三个W,即什么是依法治国?为什么要依法治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并结合有关实例进行情景教学,增强学以致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可以讲解唐慧最终诉赢永州劳教委,我国政府运用有关国际法成功进行维护,有效应对国际经济贸易摩擦,积极诉诸欧盟与我国开展正常的经贸和双边活动等,从而不断提升中学生坚信党和政府正确有效领导意识及必要的法治意识,在感悟国家主人翁意识的同时学习践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3 从文化生活教学角度培养提升中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

大量教学事实证明,文化生活学科的贴近生活性,大众性和易接受性等特征为培养中学生生命意识提供重要前提,我们知道,先进健康积极正确的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内在生命素养的核心是强调的人生总开关――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持续有效构建。据此,我们选取文化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传统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先进创新文化进行对比及横向纵向复习与教学,在学生学习掌握必备的文化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学科逻辑思维思考人生的同时激发他们培养积极的文化人生情感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先进健康的文化生活观,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相对稳定性和批判继承性等特征以及区域特色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丰富性等特征,先进创新文化的社会实践性,批判继承性,主动创造性特征后,启发教育学生在当前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合理保护与开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让优秀先进的古建筑,古景观,古文学,古思想,古信仰习俗滋养我们的心灵与大脑,涵养我们的精神境界,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加强先进创新文化的国内外交流传播力度,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纽带桥梁作用,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软实力。教学实践证明,文化生活教学的核心与关键是弘扬主旋律,积极打造并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网络,明确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两种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学习践行并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作用,帮助学生内化与树立先进健康的文化生活价值观,从而为实现学生的中国梦升学梦奠定坚实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基础,不断提升中学生生命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生命素养的实质效能。

4 从生活与哲学教学角度培养提升学生生命意识效能

第2篇:探索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 生命科学实验室 实践与探索

Intensifying consciousness, changing idea,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of life science laboratories in universities

Wang Wenji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Abstract: Safety management of life science laboratories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laboratory oper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It is also critical for the security of state property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ar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life science laboratories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hould change management idea. The experi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n Cyrus Tang Hematology Center of Soochow University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life science laboratory;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从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实验方法日新月异,先进昂贵的仪器设备不断涌入,成为开展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作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室正常运转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准确把握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特点,转变管理理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

1.1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生命科学实验室使用的化学试剂种类繁多且成分复杂,大多属于化学危险品,具有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等特点,在储存、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随意放置、使用会导致危险事故和环境污染,危及师生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加强危险化学品购买、运输、储存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对不同危险化学品分别进行妥善保管,专人专管。对易燃、剧毒物品实行领用管理,做好出入登记,确保责任到人。

1.2 实验技术安全

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广泛,实验操作涉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动物实验等,步骤相对烦琐,需要使用各类生化试剂及仪器设备,对操作者的安全意识及操作规范均有较高要求。如进行RNA操作,要有RNA 操作专区;使用离心机要样品配平,以防离心机受损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动物实验需小心谨慎以防抓伤、咬伤。应加强操作者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过程,切实保障技术安全。

1.3 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

仪器设备是生命科学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仪器设备类安全事故将对实验室成员人身安全造成伤害,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规范管理制度对于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1.4 废弃物的合理处置

生命科学实验室产生的许多废弃物属于特殊垃圾,污染性、危险性大,处理不当会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主要包括(1)有毒物品,如EB、重金属、氰化物、丙烯酰胺、甲酰氨、有机溶剂、电泳凝胶等。这些废弃物要用专用容器进行分级分类收集,统一处理。(2)含生物细胞或培养液的废物,如病毒、细菌、细胞废弃物,带抗性标记的质粒类垃圾。含菌体量较少的废弃液采用消毒剂杀菌,含菌体量多的废弃液进行高压消毒处理,最大程度减少污染。(3)实验动物尸体或器官。高压消毒处理后送至有关部门集中焚烧。(4)实验耗材,如吸头、吸管、Eppendorf管、手套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耗材应高压灭菌后丢弃;玻璃或金属制品需要使用专用容器分类收集,统一回收处理。

2 转变理念做好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2.1 以人为本,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淡薄是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强化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实际工作应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尊重生命,以保障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安全教育是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包括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也包括对师生的科普教育;包括安全知识教育,也包括安全技能培训。

2.2 管理与服务并重

管理的目的是服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根本上是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由单纯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管理与服务并重。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开展安全管理,坚持服务宗旨,体现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实验室安全工作解难事办实事。从观念上明确安全管理是为大家解决安全问题,提供安全保障。

2.3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工作海恩法则和墨菲法则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妄自尊大,要避免事故,重在防范,要保证安全,必须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监管是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制定科学、完善的预警机制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2.4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长效机制

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脱离健全的管理制度谈管理将是纸上谈兵,安全管理各方面都需要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

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1)不断深入开展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2)大力倡导实验室安全文化,树立安全价值观念,逐步实现师生内在安全需求与外部环境安全的和谐统一。(3)以大局观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整体效能,同时充分考虑到各个细节;结合生命科学实验室的现状和特点,使管理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保证能够落到实处。

3 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将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3.1 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3.1.1 实施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

通过设置门禁严格把关实验室准入制度,对新成员进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确保每位新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考核后才可开通进出门禁权限。

加强安全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帮助成员接受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树立师生安全价值观念,使师生从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去做,包括(1)参加各类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2)邀请保卫处、设备处领导进行安全专题报告。(3)中心内部以幻灯片形式学习国家安全与环保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强化安全责任与义务,营造“安全在我心中,安全人人有责”的氛围。

3.1.2 实际工作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对于安全隐患做到人人告知;对于安全违规行为“早发现,早纠正”,并有相应惩罚规定;对违规行为进行内部通报,违规人员被批评的同时,也对其他成员进行了安全教育。

3.2 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3.2.1 健全安全管理组织结构,落实安全责任人制度

目前中心安全管理组织结构为:安全总负责人全面领导安全工作;各研究团队带头人直接安排本实验室安全管理,并指定专人为该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指定专人为公共平台安全责任人。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必须在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人,责任落实到人,中心与安全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管理责任、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签订安全责任书不是将责任推给个人,而是号召人人重视安全。

3.2.2 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安全涉及诸多方面,中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管理制度:“中心门禁管理办法”“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奖惩办法”“公共仪器分级管理办法”“公共平台仪器负责人制度”。这些制度明确了实验室准入制度,从各方面将安全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3.2.3 加强日常监管

实行常规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定期进行实验室卫生安全检查;各安全责任人进行每月安全自查,及时纠正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向保卫处设备处递交安全自查报告;保卫处设备处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集中检查或专项检查,对于安全问题进行现场纠正。

3.2.4 建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警机制

制定“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突发事件给出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以最快速度和最小代价控制事态发展,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3.3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3.3.1 切实保障实验室技术安全

“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规定:对剧实行“五双”管理;使用有毒药品或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要在通风橱内进行;需要使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害性生物毒剂、转基因动物,须向设备处安全科申请,在符合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甲醇、丙烯酰胺等废液分类收集,统一回收;病原微生物污染的耗材(如移液管、手套等),有传染性、疾病的废物(如血样、尿液等)和动物尸体必须经过消毒灭菌的无害化处理,送至指定地点集中焚烧;尖锐废物(如针头、玻璃等)单独收集在锐器盒内回收处理;组织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3.3.2 切实保障设备安全

“公共仪器分级管理办法”对公共仪器采取分级管理:Ⅰ级禁止使用设备(高温烘箱、高压灭菌器),Ⅱ级仪器负责人操作设备,Ⅲ级负责人及授权人操作设备,Ⅳ级常用设备。Ⅰ级常用特种设备由专人管理操作,禁止他人使用;Ⅱ级仪器由仪器负责人统一操作;成员可对Ⅲ、Ⅳ级仪器提出使用申请,参加仪器培训、考核后授权使用,未经授权不得擅自操作仪器。分级管理有效保证了仪器的规范、安全使用。

“公共平台仪器负责人制度”规定仪器负责人职责包括编写仪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申请使用人员的培训、考核及授权;完成仪器状态、使用登记的每日检查;做好仪器的定期维护、保养、校准,出现问题及时与厂家联系。

3.3.3 加强安全防护建设

不断规范整个安全防护系统,包括安装火警感应系统,配备防火设备;安装洗眼器和喷淋器;自备急救箱,备好消毒液、创可贴、纱布等急救用品;设置门禁,控制无关人员进入;在各出入通道及公共平台区域配备数字视频监控设备,记录人员进出,监控实验室安全状况,对于违规行为及时调取录像,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 结束语

安全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将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确保中心稳定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认真贯彻执行管理制度,管理与服务并重,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也会面临新情况、新挑战,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体系与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为创建平安和谐的实验室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田在宁.试论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2(2):198-200.

[2] 曲波,李庆章,高学军.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1-72.

[3] 刘凤莲.实施规范化管理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0):136-137.

第3篇:探索生命科学范文

买完票后,我们来到了2楼探索与发现展览厅。探索与发现分为宇宙之奇。运动之律。物质之妙。光影之绚。电池之奥。数学之魅。生命之秘和声音之韵。在这些中让我最难忘的是生命之秘和数学之魅。生命之秘只要是展览生命的可贵和一些人体各个部位的介绍。数学之魅展览了非常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

看完2楼后,我们又来到了3楼科技与生活。科技与生活展示库及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传播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公众感受科技创新为人类的福祉和恩惠。

参观完2.3楼后,我们来到了科技馆的最后一楼:4楼。4楼是由挑战与未来为主题。挑战与未来有能源世界。地球述说。新型材料。走向未来。基因·生命。海洋开发和太空探索六个展览区。我最喜欢的就是太空探索。太空探索区由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的模型,以及太空的材料等东西。

第4篇:探索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48-01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历史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2、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3、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第5篇:探索生命科学范文

1.全球载人航天领域形成竞争新格局

载人航天工程是最令美国人骄傲和兴奋的科技成果和实力体现,每一年都有值得纪念的周年庆典。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40多年的颠峰期后,美国载人航天工程似乎开始滑向低谷,甚至到了借用俄罗斯火箭升空的地步。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崛起,美国人重新找到了竞争对手。2011年12月底,中国公布了最新的太空活动5年计划,其中包括空间实验室计划,以及2020年登月计划。在全球舞台上,载人航天与国家地位和荣誉密切相关。2012年,就看谁将在这一领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

2.火星科学实验室登陆

今年8月份,火星科学实验室即将登陆火星,人类通过遥控设备对火星探索的黄金时期仍将继续。在过去10年中,“火星奥德赛”号、“火星漫游者”号、“火星勘测轨道器”“凤凰”号火星车等一系列探测器令火星应接不暇。这一系列的火星任务表明了美国宇航局对太空遥控探索的实力。火星科学实验室探索的重点将是盖尔陨石坑,该陨石坑中含有粘土和硫酸盐矿物质,这些似乎表明火星曾经潮湿的过去。乐观地讲,火星科学实验室希望能够挖掘出一些有机分子。左图所示为2011年11月26日美国宇航局火星科学实验室发射时的场景。

3.探测南极冰下湖泊

在过去数年间,许多国际科考队曾经致力于钻探南极数千米冰层下的远古湖泊。一支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俄罗斯科考队在经历了20多年的钻探,最终钻透冰层抵达沃斯托克湖的水面。同时,其他科考队也在其他湖泊上方努力着,如英国和美国正在分别致力于钻透伊尔斯沃斯湖和维兰斯湖。右图所示为南极沃斯托克湖的位置。

4.全新深海潜艇下潜6 500米

自1964年起,许多重大深海科学发现都是由“阿尔文”号深海潜艇取得的。“阿尔文”号深海潜艇好像是一个可爱的钛球体,可以将科学家们带到海面以下数英里深的海底实施科考。届时,新“阿尔文”号将拥有全新的浮力泡沫和钛球体、更高级的相机系统以及更多的房间和更大的窗户。经过第二轮升级后,新“阿尔文”号将可以潜入到水面之下6 500米深的海底。右图所示为“阿尔文”号深海潜艇剖面图。

5.研制合成生命

2010年,科学家克雷格·温特等人宣称,他们已经制造出首个“合成细菌细胞”。经过深入论证,人们发现这种合成细胞距离形成生命所必须的基本需求还差得很远。从无到有地制造一个活细胞,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从原始汤到能够活动的微生物需要太多的步骤,但全球很多的研究团队仍在努力克服一道道障碍。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哈佛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现,简单的非生命反应能够产生膜状容器,这是在生命持续反应与外部杂乱秩序之间建立阻隔的先决条件。无论如何,2012年将继续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右图所示为温特研制的合成生命。

第6篇:探索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生命科学;教材内涵;探究活动;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41-01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引导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增长知识,了解探究生命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是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在小学阶段,如何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个人看法:

1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教材基本内涵

小学阶段,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对小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一草一木,虫鱼鸟兽,伴随着他们的童年生活。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小动物的兴趣过渡到对整个生命世界的兴趣,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而神奇的世界,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着自己的习性、形态、结构、特点和多样性,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生命科学"这一部份内容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使其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关注人类的生存,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建立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意识。生命科学的教学内容分布在小学各个年级,我们要通览教材,放眼全局。我们的备课不能一课一课地备,也不仅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备,而是要站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角度统筹备课,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中的"一英里深、一英寸宽"的境界。

2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验探究和实效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科学课上,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就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就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生命世界》一课时,首先要指导好学生动手、动脑思考问题的方法。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在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思考中,我发现,如果说该领域的教学与其他领域相比有什么个性教学的话,我想应该更倾向于指向"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生命世界的精彩"。生命世界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充满着无穷的奥秘。但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我们习惯的"科学探究"就是观察和实验,特别是实验教学,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做现场直接实验,就会束手无策。探索生命世界,当然也需要实验,但大多数关于生命世界研究的实验是需要长周期,在课堂上难以马上完成或看到实验结果。我们可以采取下列多种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

3.1 运用资料探究:我在教学《动物的繁殖活动》一课时,就运用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动物繁殖的有关信息,我用视频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观看视频,分析和整理信息,结果是学生很快很好地构建起动物繁殖的概念。

3.2 运用模型体验: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我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扮演稻田生态圈中的角色,如稻田、蚜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毛线拉起来,成为一个稳定的食物网。当一种生物受到侵袭、危险甚至濒临灭绝时,"食物网"会表现出不稳定甚至"松开"和"坍塌"。这种真实的"模型"体验活动,学生感同身受,在模拟体验中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3.3 用核心概念设计教学活动:生命世界领域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活动设计的多样性。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核心概念引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核心概念是值得研究的。以《动物的繁殖活动》为例,该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要达成的核心概念可以表述为"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动物总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繁殖;繁殖是动物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动物繁殖方式"图,图的左圈代表"卵生",图的右圈代表"胎生"。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动物都在左圈或者右圈找到位置,而"交集"处是一个"?",这个过程的概念整理,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全部方式的观念。在结构性的视频信息中,蜗牛、青蛙、织布鸟、企鹅、海马……不同的动物在繁殖前、繁殖中、繁殖后都有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构起"动物总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繁殖"。而在"假如没有繁殖,动物将会怎样"的问题驱动下,学生做出的直接回答就是"绝种"。这种用反例的方式,可以检测到学生对于繁殖是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是否形成。

第7篇:探索生命科学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明确了重视开展“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紧迫任务。《吉林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了要“切实加强生命与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安全防范意识。”2011年2月吉林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强调政府要全力办好的“全省十大民生实事”之首件大事,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设施建设。近期,国家有关部委对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与校园安全保护工作,对如何建设好让孩子们在学校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安全与健康环境,陆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在这样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倾力建设未成年人生命关怀与安全保障设施的良好氛围里,学校乃至全社会应该负担起怎样的教育责任、怎样科学有效地尽好这些责任,怎样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上最安全、最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科研和学校实践的重中之重。这是新时代教育使命的急切呼唤,是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全社会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殷切重托。

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10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相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吉林省中小幼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侧重在以安全教育为主线的生命教育上,独树一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认为生命与安全教育之有效开展,首先要确立系统、合理、符合发展实际的科学构想,建立起有效完善的科研和教学体系,形成规范、可行的社会教育机制,以达到创新进取的教育目的。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吉林省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科学构想,描画出了吉林省未来“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发展蓝图。

一、结合课程建设,深化生命与安全教育科学研究

1. 开展主导课题研究,全面提升成果质量和应用实效。“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就成立了专门的院级研究机构,也是我国第一个省级“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目前,我省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科研基地校已近360所,科学形成了作为“十二五”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体系的合理布局。“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引领吉林省各市县区教科所、中小学(幼)的科研骨干与广大教师,从相关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入手,加快研究学校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善待生命与护卫生命,帮助学生在相对安全的成长环境中完善人格、健康成长,为强化学校安全设施建设与安全教育管理、营造出安全的校园教育环境探索新路。同时,注重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提供政策、决策参考和科学依据,努力发挥教育科研的积极作用,最终形成具有鲜明吉林特色的科学研究系统,总结提升出切实有效的优秀成果与先进经验。

2. 确立吉林省十二五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的总体目标与指导原则。

初级目标:分类别确立我省实验研究区域和实验学校教育基地;提升社会各界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中级目标:建立适合省情、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探索教材编写运用、教师培训的科学内容、方法和途径。

高级目标: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有关政策规划、决策参考和建议得到有效应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相得益彰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结构体系;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知识和技能普遍增长,其健康成长因此广泛受益。

最终目的:带动全省中小学(幼)生命与安全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推动全社会积极协作,全面提升青少年生命品质与健康素质。

指导原则:抓实研究过程、注重特色培植、探索课程建设、发掘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开展实践活动、结合社会力量、打造区域品牌。

3. 开展好全省360所中小学(幼)课题研究实验基地的建设。“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按系列、分梯次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建立全省中小学(幼)生命与安全教育基地实验校360所,以此为实验研究基地,带动区域性优秀科研成果的深化研究、推广普及和有效应用,让生命与安全教育成为我省教育科研的特色与亮点,多出成果、多出优秀典型,惠及全省基础教育,大踏步走在全国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最前列。

4.树立吉林省教育典范,推广区域先进教育经验。

(1)2012年5月,全面推出长春市朝阳区全国生命教育典型范式:全面综合发展典型范式,“用科学的生命教育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2)2012年8月,全面推广白山市长白县马鹿沟乡吉林省生命教育典型范式:农村乡镇学校典型范式,“让教育关爱每一个生命”。

(3)2013年将陆续推出全省首批5个、第二批7个省级生命教育典型特色区域,确立30个优秀示范校。

二、推动吉林省统一开设“生命与安全”课程,出版专项教材

第8篇:探索生命科学范文

在科技日愈发达、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却在持续加剧的现实,2011年,我们开启了不同于科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探索、也不同于传统文化探究和复兴的、化解危机的根本之道的新的探索之旅——生命智慧探究和实践。随着生命智慧相关研学和实践的逐渐推进,我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危机的根源在于人,更确切地说,在于人类因不断被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主流文明深刻影响而被物化,物化的人类又使得主流文明的物化趋势不断增强。因此,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的根本化解,在于人类和人类社会主流文明的物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和逆转。

人类和人类主流文明从根本上转化,成为缓解乃至化解危机的根本;如何逆转人类和人类文明的物化,成了关键。不断深入的生命智慧探索,让我们发现,人对人自身以及人所存在于其中的世界的最基本(根本)的观念、认识和理解,从根本上影响着人性的产生,是人类文化、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和根本。这就是说,人对人自身和世界的认知,是人性和文明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影响因素。认知是相应的思想和行为的泉源,因而,“人类认知”的转化,成为了人类和人类社会文明转化的根本。于是,改善“人类认知”(简称“认知”)成为危机缓解、化解的根本。

探究生命智慧及创构生命慧学的背景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认知”。我们对“认知”进行了新的探究,并发现“认知”不仅是人们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或过程,“认知”实质上是一种显性存在于人和人类社会中的特殊存在,与人、人类社会及自然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认知存在”多种多样,曾经或正在深刻影响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哲学、易学、佛学等,本质上来说都属于“人类认知存在”的范畴,是人类对于人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和反映的各不相同的认知大体系。通过将科学认知、哲学认知、易学认知、佛学认知等作为几大类重要的“人类认知存在”而进行的新的探究,发现这些“认知”存在都由三个方面构成,即由存在于人之中的相应的认知本体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相应的认知体系以相应的认知体系而获得的人们对人和世界的认识、知识、观念、思想等这三个我们称之为“认知在社会中的实现”,构成相应的“认知存在”整体。

通过对几大“认知体系”新的探究,我们发现具有众多学科或分支的这几大认知体系,都具有各不相同的本根结构。各类认知大体系的不同,源于本根(构成)的不同,可基于本根对纷繁多样的各学科、流派、分支进行归类。由此,我们将具有完备的认知时空结构和数系结构的两大认知体系,即“科学认知大体系”和“易学认知大体系”作为重点来探究,并且发现两大认知体系对人和世界的认知模式,分别代表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两大认知模式。在对上述“人类认知存在”探究的基础上,我们首次提出并创构出具有不同本根结构、但具有完备的时空结构和数系结构的、认知模式不同于科学和易学所代表的两大认知模式的、新的认知大体系。通过创构和发展新的认知大体系,促进科学认知和易学认知的发展,并使科学认知、易学认知和新的认知得以有效协同,从整体上推动“人类认知存在”的发展和改善,从而从根本上推动人和人类社会主流文明的发展和改善,带来人类共同面临的日愈加剧的危机的根本缓解和化解。这一新的具有完备的本根结构的认知大体系,就称为“生命慧学”。

生命智慧探索初期里程碑式的建树——对“认知”的新发现,将“认知”作为生命存在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存在加以新的系统探究

为寻求化解人类共同面临的日愈加剧的各类危机的根本之道,我们开始了生命智慧探索之旅,探索带来生命美好的根本之道,以及生命存在内蕴的本元之律。根据生命科学及其他如哲学、易学、佛学等对生命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从多个角度对生命存在的本质进行了新的探究,这是一种对生命存在之本、之元的新的探索。对于“何为生命”这一问题,各家各学有不同的回答。生命智慧的探究初步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基本认识包括:

①对“生命存在”的五大本元之律的初步认识。

生命慧学初步探究到了存在于生命慧学所认知的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内在规律,我们称之为生命存在的“本元之律”。这些本元之律包括:一体律、三元律、互化律、对应律、有序律等五大本元之律。依据这些本元之律,可以对人和人所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有更整体、更内在关联、更生动的认识和理解。

②对“生命存在”新的认识和发现。

“生命性”是一切生命存在内蕴的对自身既有的“有序”的动态维持和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发展的属性。具有生命性的存在,即为生命存在。生命的本质,就是生命自身所具有的(蕴含的)特定“有序存在”的建立、维持和发展(提升)。可以说,不同的“生命存在”就是不同的“有序存在”动态有序地提升和下降的、可逆的动态平衡存在。而使特定生命相应的“有序存在”能够动态平衡或维持的特殊重要的存在,就是存在于生命中的“认知存在”。存在于一切生命(生命体)中的这种“认知存在”,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认知存在”,是指:使生命体(生命存在)为维持和发展自身特定的“有序存在”而具有的生命体内部和外部存在的、与动态感知、识别、判断等相关的存在。

“生命存在”、“有序存在”、“认知存在”之间具有生动的内在关联性。生命存在,本质上是特定的“有序存在”动态地存在。这样的“有序存在”不同于人们所熟悉的物理时空中的“有序”,这是一种多维(无限维)的“有序存在”。用科学的认知体系所采用的物理时空和数系,从物质、能量、信息或是结构、状态、属性等方面,难以对这样的“有序存在”进行整体的、内在关联的、动态的认知和反映。对与“生命存在”相对应的“有序存在”的探究、认识,需要以新的时空观、在新的时空体系、新的数系下进行认知和反映。所以,建构新的认知体系,以新的时空体系、数系体系来探究生命存在,成为客观的、必然的和时代的需要。科学领域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的最新发现,如细胞膜融合机制、细胞运输系统中的交通控制系统、细胞内蛋白质折叠机制等,从科学认知这个方面具体佐证了“一切生命存在均内蕴认知存在(广义认知存在)”这一观点(思想)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基于上述的探究和发现,我们明确指出:“认知”不仅是感知、识别、判定等相关的过程或能力,“认知”还是生命存在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存在;具有“认知存在”内蕴其中,是“生命存在”有别于非生命存在的本质特征。对于“人”之一特殊生命存在而言,人的“认知存在”是一种更为丰富、生动和整体的存在。而且可以说,人类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生命存在,在于“人类认知存在”的持续发展和高度发达。人类认知不但存在于人个体中,还存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文化和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和根本。通过探究“人类认知存在”而获得对人和人类社会新的认识和了解,成为生命智慧探究的重要的部分和新的途径。将“认知”作为一种“存在”来进行新的探究和相关的对于“认知存在”新的认识和发现,成为了生命智慧探索初期取得的最为重要的建树。

将“认知”作为一种存在来考察,我们可发现“认知”不但是存在于人个体生命中的一种存在,而且还是存在于人类群体及人类社会中的存在。存在于人个体中的“认知”和存在于群体及人类社会中的“认知”一体关联,形成一种以个体性存在为基础的整体存在。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思想和相应的行为。“认知”是不同于意识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存在,相互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人类认知存在”的整体由内在于人的认知本体、认知体系、认知在社会中的实现(包括思想、观念、知识体系等)这三方面构成,如图2所示:

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认知大体系,“科学”这一认知体系因人类认识的需要而产生,因人类认知实践而发展。西方哲学、易学、佛学等也是不同的、具有代表性和较广泛影响的认知大体系。这些不同的认知大体系,均具有特定的、各不相同的、最根本的基础构成,我们称之为“认知体系的本根”。“认知体系的本根”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①对存在的基本认知观;②时空结构和时空属性;③数系;④认知体系对所认知的存在的“构造机制”;⑤认知模式及认知机理等。

易学、科学、生命慧学这三个具有较完备的本根构成的认知体系,我们称之为本根性认知大体系。这些本根性的认知大体系,都包含有与众多的学科或流派相应的认知体系。我们以科学、易学、生命慧学这三大本根性认知大体系的部分学科构成为例来说明本根性认知大体系的学科构成详见图3。

对科学、西方哲学、易学、佛学等本根性认知大体系的“认知体系的本根”、相关主要学科等进行新的探究的基础上,发现科学认知、易学认知分别基于人类认识世界的两大认知模式中的一类:科学可作为西方之学的代表,易学可作为东方之学的代表;科学和易学是“认知体系的本根构成”中具有明确的时空结构和数系的认知体系。通过对“认知体系的本根构成”和相关学科分支的新的探究,发现两大认知体系具有根本的不同,又各具特点,是非常典型的两种“看”世界的“视觉系统”,但都存在各不相同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将科学和易学作为两大重点探究的认知体系,并且通过对科学认知(存在)和易学认知(存在)新的探究而对“人类认知存在”产生新的认识。

若只基于科学或易学认知本身,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与自身相应的思想、理论和认识等方面的难以超越的局限性。这样的局限性无法以各自认知体系或认知的不断发展而从根本上得以突破,除非科学或易学认知体系改变其“认知体系的本根”。但这两大认知体系经长期认知实践的检验和所取得的成就,都充分证明了其合理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且这两大本根性认知体系的“认知体系的本根”经千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完备。因此,通过改造或完善现有认知体系而突破各自本身的局限性、以使“人类认知存在”得以有根本拓展和改善的路径,不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

通过逐步创构新的本根性认知大体系,创构新的“认知体系本根”,建构探究“人”这一特殊生命存在以及探究“认知”的新的基础学科,并且在不同领域基于新的认知体系本根和基础学科所获得的对人和世界新的认识和理解而发展出新的学科体系,这一有待在2l世纪逐步创构的新的本根性认知大体系,就是被称为“生命慧学”的认知大体系。对科学、易学认知体系新的探究,以及科学的不断发展等,都为这一新的大体系的创构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支撑。

生命慧学的创构,是在深入系统探究“人类认知存在”的基础上,在以“认知体系”的角度对科学和易学的认知体系进行新的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创构的;是在参比和参鉴科学、易学认知体系的基础上来建构;是结合及应用科学、易学认知体系中的相关要素、理论、方法而建构。尽管生命慧学的建构不像科学、易学是经历数百上千年的探索和实践而渐渐形成的,但是它的创构和发展仍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靠少数一部分人就能完成。

生命慧学创构所取得的初步进展

生命慧学的创构,客观上说尚处于初步提出和刚开始的阶段。生命慧学的创构是在对“人”这一特殊生命存在、对“人类认知存在”这一存在于人和人类社会中的特殊重要存在进行新的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创构的;是在对科学、易学等具有代表性和较广泛影响的认知大体系进行新的探索、研究、比照参鉴中逐步创构的;是汇聚对各类认知体系有深入、系统认识和理解的、有开拓性和创造力的专家学者从多方面探究和创造、在多个领域不断实践、比照和检验中逐步创构的。生命慧学“认知体系本根”部分的创构、完善和发展,伴随着生命慧学主要学科的创建和发展。这是一个庞大的世纪工程。生命慧学的创构和发展方式、过程和机制,与易学、科学等本根性认知大体系创立、发展、形成的方式、过程都有极大的不同。通过前期的探究和努力,现已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初步进展:

①初步提出生命慧学作为本根性认知大体系的定位,以及这一大体系的主体构成(详见)。

②对生命慧学这一认知大体系的新的“认知体系本根”中五个方面的构成和建构,形成了较明确的思路和定性的阐述。

③初步确立了生命慧学认知大体系的基础性认知体系或基础性学科,包括:对“人”进行探究和认识的生命慧学认知体系(学科);对“人类认知存在”进行新的系统探究的生命慧学学科;探究和建构生命慧学相应的时空结构(生命时空)和数系(生命数系)相关的生命慧学学科。

④开启了生命慧学这一本根性认知大体系部分重要学科的建构,在与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相关的重要领域,初步形成和提出了相关生命慧学学科(即关于不同领域的生命慧学认知体系)的建构思路和部分重要理论和思想,如:生命慧学社会学新学科建构的思想及关于社会文明的新的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生命慧学学科——价值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的初步形成;生命慧学在医学领域的学科——还原医学的初步建构;生命慧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学科——生命慧学心理学的初步建构;生命慧学探究自然的重要学科——全球整体气候环境生态学的初步建构。

⑤通过对宇宙生命存在新的解读和对“人类认知存在”全新的探究和发现,生命慧学初步实现了以生命存在的本质——“有序”存在和核心构成要素——“认知”的新的发现和认识为基础,以“认知”将与人的生命存在相关的诸多存在内在关联,将人、社会、自然(地球大生物圈)一体关联。初步形成了生命慧学这一认知体系对所探究和认知的“存在”的生命化的“构造机制”(整体化、内在关联化、生动化的“构造机制”)。对所探究的存在的“构造机制”是构成“认知体系本根”的五个方面的其中一方面。生命慧学认知体系对所认知的存在的不同于科学、易学等其他认知大体系的“构造机制”的初步形成,对生命慧学这一新的认知大体系的创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命慧学认知大体系的枢纽性学科(认知体系)——还原医学的创建以及取得的多方面的发现和进展

基于对科学和易学从“认知存在”的角度所进行的新的探究;基于对科学认知大体系的医学领域的学科——现代医学,以及对易学认知大体系的医学领域的学科——中医学(中华传统医学),从认知体系的构成、核心思想及认知实践等方面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基于对宇宙生命存在和人这一特殊生命存在、以及对人所存在于其中的现今人类社会和自然(全球气候环境生态)新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明确提出在21世纪创建和发展继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大主流医学之后的第三大主流医学,现初称之为“还原医学”。还原医学是生命慧学认知大体系在医学领域的认知体系(学科)。以“认知体系本根”而言,还原医学就是生命慧学医学,现代医学即为科学医学,中医学为易学医学。

正如生命慧学认知体系的创构需要对科学和易学进行全新的探究和有效的参比、参鉴及有机内化,还原医学(生命慧学医学)的建构不但要以生命慧学“认知体系本根”为基础来系统创新和发展,还需要对现代医学(科学医学)和中医学(易学医学)进行全新的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有效参比、借鉴,以及以特定机制或模式进行有机结合。

在还原医学开始创建的初期,我们提出如下初步的建构思路:在上述前期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充分参鉴和内化中医学这一医学体系的核心思想、思维方式和重要的理论及方法,作为建构还原医学体系的内在“结构框架”和形成还原医学重要思想的主体参考和重要依据;创造性地充分参鉴、借助和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的方法、手段、理论和成果,作为还原医学相关理论、思想、方法、技术、产品等创建和开发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有效吸收和借鉴自然医学、能量医学和身心灵医学(整体)等新兴的医学分支或新兴疗法的新理论、思想和方法、手段。再以上述过程为重要基础,用创新性的机制和模式,打造还原医学研究及创建的新型平台,有效汇聚创造力量和创新资源,逐步创造出和建构起还原医学的核心思想理论体系、方法体系以及实践和应用体系(包括技术、产品、服务开发体系、推广应用体系等)。

还原医学的创建和发展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汇聚成千上万不同领域学者、认知者,从多个方面系统探索、全面推进、整体建构的庞大工程。前期的工作和取得的初步进展仅是创建和发展这一长期过程的起步,是这一庞大工程的开始。前期初步取得的进展包括:(1)关于生命存在的新的思想和认识;(2)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新的认识,提出反映人的生命存在的新的理论模型(认知图景);(3)提出对人生命的状态进行新的定义和表征的思想;(4)提出对疾病进行新的分类的思想;(5)初步提出关于“生命还原性”的相关理论和思想;(6)提出“生命熵”相关理论、原理;(7)提出人的生理本体与心理本体相互联系的化学信息模型;(8)提出人生命本体中“广义内分泌存在”的相关理论;(9)以科学的物理数系和易学的自然数系相结合的机制,创构出应用于还原医学体系的过渡性准“生命数系”的相关思想;(10)还原医学理论体系中对时、空、性(属性)的新思考;(11)初步提出基于现代医学、中医学、还原医学的三维诊病体系的理论和方法;(12)初步形成还原医学新疗法的系统开发思路;(13)提出还原医学新药学理论创建的相关理论思想;(14)开发出对植物药药性改性或修饰的生物转化技术等多项还原医学药物开发生产新技术;(15)生命慧学相关重要理论和思想,如“生命场域”、具有物质属性的“超微观弦子体”、“生命存在的三元表征”等在还原医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初步应用。

有效创造和提供人本价值、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人本价值需求的新兴大产业——生命智慧产业(大生命健康产业)的开创的前期进展

在探索生命智慧和刨构生命慧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人”的新的认识,形成了对人存在的社会的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需求属性等对人的影响的认识。过度物化和外在化的社会需求属性直接物化着人;过度物化的需求将人真正的基于人本价值的体现和实现的需求遮蔽或扭曲,这样的需求对人的根本利益产生着内在的损害。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内在的开始觉醒和不断认识到过度物化、外在化的需求对人和社会危害性,以及生命教育对人本价值需求的启萌和引导,都推动人本价值需求(即人对健康、快乐、爱、审美及价值实现五方面的需求)逐渐兴起、逐步增长。在外在的物质和文化产品服务大量需求的基础上,人本价值需求的增长,将拓展出全新的社会需求空间,促进直接生产和提供人本价值的产业的兴起;这类产业的兴起,又可促进人本价值需求的发展。

生命慧学在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等学科的建构和相关理论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相关产品、技术、服务的不断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将为直接满足人本价值需求的新兴产业的开创,供应良好的支撑和推动。这样的新兴产业,我们称之为“生命智慧产业”,将是一种汇聚百业而打造全新的人本价值、联动千企而进行系统的价值创造和经营、深刻惠及万众而永续发展的美好事业。

通过前期的相关工作,目前已从整体规划、相关理论建构、产业经营模式、新型相关产品、技术、服务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为这一新兴产业的开创系统构建了优势独具的基础。

第9篇:探索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奋进品格;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16―04

奋进品格是一种顽强拼搏、勇克时艰、积极进取的思想素质和气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全国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3年,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三大历史时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品格指引我们党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从苦难走向辉煌?这既是历史的课题,也是现实的课题。只有那些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事业发展历程的人们才会懂得:伟大根植于苦难,辉煌起飞于拼搏与抗争。恰是一种不懈奋进的精神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道路从未平坦,前路亦非通途,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党及其领导的光辉事业就一定能够走好。基于此,当前,深入研究党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彰显的奋进品格,探究这种精神品格深刻渊源,挖掘其当代价值,意义重大。

一、支撑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奋进品格

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政党亦须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品格。90年来,一方面,我们党,能够在大革命洪流中激流勇进、掀起土地革命风暴、勇当抗日战争之中流砥柱、夺取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坚持改革开放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自是党不断奋进的明证;另一方面,历经“大革命的失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十年内乱,党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依然不断前进,更是党奋进品格的反证。奋进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来始终坚持的伟大政党品格。具体而言,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课题;革命、建设、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所做出的具体抉择。这就决定了党的奋进品格因历史发展阶段的演进、历史主题的差异而具有特殊的表现形态。

是否舍生忘死?是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奋进品格的根本考量。曾深刻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夺取革命的胜利,革命即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斗争双方是否具有牺牲精神及其强弱正是决定斗争胜负的精神要素。邓小平在总结革命胜利经验时认为,革命经验主要包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时期,党的奋进品格集中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畏挫折,艰辛寻求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北伐胜利进军到大革命的失败,从俄国革命“城市中心”道路复制转向工农武装割据,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长征的胜利,历经无数挫折,遭受残酷失败,我们党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探求并坚持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另一方面,是以视死如归的奋进精神投身于革命的洪流。革命的理论和纲领代替不了革命的实践,无数忠诚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者以舍生忘死精神投身于革命,使党的奋进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东北“八女投江”、华北“狼牙山五壮士”、华东“刘老庄82烈士”……多少可歌可泣又耳熟能详的生动事例,瞿秋白、何叔衡、刘伯坚、周文雍、刘畴西……那段历史涌现了多少这样的英烈,这些并无二致的凡人英雄们用事实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凯歌。正是在这种舍生忘死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党才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壮大,正是在这种奋进品格的支撑下,我们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是否是执着探索?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奋进品格的根本考量。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党的历史方位在客观上已经发生改变,由“革命党”转变成为“执政党”。这一历史阶段,党的历史任务是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极少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即使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经验,但毕竟国情相异不可照搬。中国共产党要想执好政、掌好权,完成好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必然要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这个过程中,党的奋进品格所显示的探索精神需要从两个历史时期加以分析。一是:从1949至1956年,是在学习苏联经验基础上的开拓创新时期,借鉴苏联工业化发展战略、农业集体化和对资本主义改造的经验,我们党创新性的进行了“三大改造”,基本确立了三位一体、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这都是在学习苏联经验基础上的创新;二是:从1956年至1978年,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我们党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封建思想影响深远的大国,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其中,有辉煌成功也有惨重失败,甚至出现了“”的大动荡,但即使如此,我们党依旧坚持其奋进品格,上下求索,正是这20多年的曲折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为后人留下了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是否是勇于革新是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奋进品格的根本考量。拨乱反正后,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基础,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历史阶段。我们党清醒地意识到,要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因此,这一时期,党的奋进品格集中体现于勇于革新的精神。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从开辟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到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中华大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改革高歌猛进。同时,我们党深刻意识到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紧密相关。邓小平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监督程序、推进司法制度改革等等都是政治革新的重要方面,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政治体制大方向。改革是全面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也不断推进,“四大建设”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支柱。那么,这种勇

于改革的精神是如何树立的呢?它根源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定,直接来源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解放思想的奋进精神。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标准、计划与市场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等等,这一系列重要论断激发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勇于实践,大胆改革。邓小平深刻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三十多年来,正是在一种敢闯、敢试、敢冒险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党才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这无疑是党的奋进品格作用于改革实践的有力证明。

二、党的奋进品格的渊源分析

书写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绝不是在关键历史时刻退缩的人,而是坚持不懈、加倍努力,具有奋进品格的共产党人。他们在革命时期舍生忘死、在建设时期执着探索、在改革之中勇于革新,这是几代共产党人共同的奋进品格。然而,“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从苦难走向辉煌必须依靠这些民族脊梁,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能够承受并抗争苦难,是依靠自身具有的奋进品格。但是,这种奋进品格缘何产生?回顾历史,不回答这个问题,说不过去。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不断奋进的思想前提。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何奋进?首先是出于对明日曙光的新期望。“十月革命―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早在上海早期党小组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就已经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其次,是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人们为什么愿意为明天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进,不仅仅是美好的生活令人神往,更重要的那种美好生活有实现的可能,这种可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阐明了通向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如所言:“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第三,是出于坚定的信念。奋进品格强调的是一种长期行为,它必须充分依赖强有力的信念力量。如果说信仰的力量在党的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那么,从信仰到信念的发展则把这种作用以理性的形式加以肯定。理由在于:“信仰,通常指”,“信念,是指科学信念”,信念“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建立起来和巩固起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伟大理想与坚定信念是党奋进品格产生的思想前提。

一以贯之的宗旨意识是党不断奋进的思想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根本价值追求,正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价值取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拼搏奋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必须承担领导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旨即使命,中国共产党在90年发展历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奋进品格,根本原因之一即在于中国共产党根本上是一个使命型政党。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勇于担当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角色。1936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在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在中国共产党肩上。”《》也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㈣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能够切实担负起每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强调自己所担负的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而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成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正是这种义无反顾的使命意识促使党90年如一日的不断奋进,其根源则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

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固然为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确定了大方向,但是,还需要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确定具体道路和策略,这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障,为什么我们党能够一次次从极其艰难困苦中走出来?为什么我们党能够战胜强大的对手?为什么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这些都离不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抗日战争时期,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况下,我们党确定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要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在反对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党成功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发挥了民族解放大业的中流砥柱作用;1948年4月,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成功指引了我们党取得全国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它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正是由于我们党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针对世情国情党情,制定出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才指导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正是在这样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全党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信心不断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念不断巩固,勇克时艰的奋进品格才得以不断塑造。

三、坚持和弘扬党的奋进品格的当代价值

一个具有奋进气质的人会使其自身充满魅力,一个具有奋进品格的政党将具有饱满的活力。纵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史,辉煌的成绩背后其实潜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毋庸讳言,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具有奋进品格的政党。然而问题随即产生,既然一直都是,似乎再无探讨之必要,也就无从谈起挖掘其当代价值。其实,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强调:“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的奋进品格也存在如何有效保持和弘扬的问题。当今时代,弘扬党的奋进品格最根本的就是将这种品格有机融入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在实践中运用、丰富、发展党的奋进品格。

以党的奋进品格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探索。科学弘

扬党的奋进品格,要求我们党自觉将奋进品格融入时展的主题,具体而言,就是要使之切实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一是要以奋进品格内涵的信念力量,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内化到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深处,实现科学发展观从信仰到信念的理性确认,真正牢固树立起广大党员干部引领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二是要以奋进品格内涵的执著精神,砥砺党领导下的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下的实践探索必然包含探索成就与探索风险两方面内容,迎接成功自是众望所归,但是,探索本身的风险也必然考验全党直面挑战的“精气神”,党的奋进品格应充分体现于支撑全党不断在逆境中愤然前行的过程之中;三是要以奋进品格内涵的革新精神,助推科学发展进程中的改革攻坚,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着力破除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体制,这必然要求全党继续发扬奋进品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

以党的奋进品格维护和谐社会的新局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根本价值追求,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要求全党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继续探索新形势下弘扬党的宗旨意识的新途径。党的奋进品格恰能保障这种途径探索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党的奋进品格必然要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终极目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要继续保持和弘扬党的奋进品格,必然要坚持把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有机结合,使全党的奋进品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真正体现出实践价值;另一方面,和谐社会本身实质上包含了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双重和谐意蕴,从党领导人民为增加物质财富的奋斗历程到发挥党的利益整合功能,进行物质利益公正分配的全过程,都有赖于党自身的不断奋进和努力,从增强人民群众社会归属到培育人民社会责任感再到真正提高人民精神幸福指数更是需要发挥党的奋进品格的积极效用。总的来看,党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要实现科学领导,切实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的能力,既要将奋进品格融入党执政的各项实践活动,又要致力于把这种奋进品格延伸到社会群众协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来,真正实现以党的奋进带动和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从而,为开创和谐社会新局面提供切实的精神支撑。

以党的奋进品格促进先进政党的新发展。党的奋进品格不仅仅要在实现领导的伟大事业坚持和弘扬,还必须注入新形势下党的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理论命题,它是未来指导党的建设的灵魂性理念。弘扬党的奋进品格必然要与之相统一,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有效传承党的奋进品格的关键路径。科学加强党的建设存在两个层面的具体内容,一是党的组织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硬件”部分;二是党自身的精神建设。一个真正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政党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体。当前,挖掘党的奋进品格的当代价值,对于从精神层面切入探讨党的自身建设大有裨益。一方面,在全党宣传党的奋进品格,把党的奋进品格宣传教育纳入到党员干部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有利于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素养和奋进精神,这是从主体性角度加强党的建设的有力举措;另一方面,党的奋进品格可以为党的文化建设提供不竭资源,党的文化建设根本上是要打造一种勇于拼搏、勇于探索、勇于革新的政党精神,而这种政党精神建设客观上要求党应充分开掘自身在90年历史发展长河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资源,进而起到聚党心、汇民心的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科学弘扬党的奋进品格,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跳出单一制度建党模式,统筹制度、组织、文化等方面,促进全党新发展的应然思路。

参考文献

[1]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2.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

共党史出版社,2002:13.

[3][10][12]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57,1471,1471.

[4][14]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183.

[5][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7―

368・143.

[6][1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l:447-454.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6.

[9]金一南.苦难辉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2.

[13]龚育之.党史札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362.

[15]中国共产党汇编.(从一大――十七大)[M].北京:中共

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

[16][1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若干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