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

山楂树之恋影评精选(九篇)

山楂树之恋影评

第1篇: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

暮色申的土厂在远处闪着光,

列车飞快地奔驰。

车窗的灯火辉煌。

两个青年等我在山楂树两氖

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

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

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

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

2006年,小说《山楂树之恋》在网络上风靡一时。2010年,在无数“山楂迷”的翘首期盼下,由艾米的同名小说改编,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山楂树之恋》于2010年9月16日在全国公映。

这是一部以纯爱打动亿万观众的电影,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1974年前后,那个贫穷却又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写新教材。她和教材编写组的成员们来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采写素材。在去西村坪的途中,村长向静秋等人介绍了一株传说中开红色花朵的山楂树,这棵山楂树给静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西村坪,静秋听到了一曲悠扬的手风琴曲,是那首前苏联民歌《山楂树》,拉手风琴的是勘探队的青年人“老三”。老三外表英俊又有才气,是城里军区司令的儿子,而静秋虽然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但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分不好,时期很受打击。但是,家庭背景上的相差悬殊并没有阻止两个人相爱,老三是极重感情的人,他爱静秋,愿意为静秋做任何事,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和支持。但由于静秋没有毕业,没有工作,没有转正,他们的爱情还不能公开。两个人只能偷偷地约会,为了躲避他人的视线,有时候他们不得不到荒僻的江边见面,他们爱得虽然艰辛,却也甜蜜。他们的关系终于还是被静秋的母亲发现了,于是老三向静秋的母亲保证:一年零一个月之后他们方可再次见面。老三就这样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有一天,静秋听说老三得了白血病,便请了假跑出来看老三。老三只告诉静秋自己是感冒。在借来的医院大夫的宿舍里,两人度过了难忘的一夜。这一夜之后,老三神秘地失踪了。静秋误以为老三“得手”后就跑掉了,是个不负责任的人。直到半年后,她的女伴来找她帮忙,她才知道老三根本就没有“得手”,自己错怪了老三。而此时,老三已得了白血病。静秋来到医院,见到弥留之际的老三,他已经瘦得皮包骨头,深陷的眼睛半睁着,静秋泣不成声,一遍遍地喊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老三的眼睛终于闭上了,眼角流下了两滴泪水。

至此,影片结束了,静秋与老三的故事也结束了,一切都归于平静,而唯一不能平静的是亿万观众的心。

张艺谋:返璞归真,从《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

从《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张艺谋褪去繁华浮躁,回归淳朴清纯。

所有看过《红高梁》的观众都会对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记忆深刻,色彩的象征意义在影片中的运用可谓达到了极致,火红的高粱、血红的夕阳、鲜红的嫁衣、殷红的窗花……狂放桀骜的、被压抑的、粗犷的、铮铮的铁骨人性,还有颠轿、祭酒、高粱地里的野合,淋漓尽致,尽隋宣泄。

《红高粱》之后的张艺谋一直新作不断,成就有高有低,但大多数的观众认为在《活着》之后,张艺谋早期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菊豆》等影片中所反映出的那种深刻、质朴、淳厚和真诚的内涵似乎已渐行渐远;中期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尚能体现出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及至后期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张艺谋已经一脚踏上了大投资大制作的形式主义滥觞和通过猛烈宣传造势的商业化道路。他甚至把陈凯歌也带进“沟里”,茫茫然地拍了部大片《无极》,黯淡收场;连冯小刚也被带进了“沟里”,追赶着拍了部大片《夜宴》,预期效果不理想之后重返老路。张艺谋这个中国电影标杆式的人物已成了中国电影浮华化的推波助澜者,将国产大片引入了歧途,“主题空洞、场面宏大、画面华丽”几乎成了他的标志性风格。观众看到的张艺谋正从文艺之路上节节后退,除了一路上弥漫的商业气息,已经很难再从他的作品中体味到深层次的人性撞击与灵魂触动。

有网友评论说《我的父亲母亲》拍得极有感染力,无论是取景、构图、剪辑还是配乐都无限地接近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意境。那是一种醇香灿烂、乡土味十足的诗的感觉,这部影片是中国拍得最浪漫、最唯美的乡村爱情电影。

而对于2009年12月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好多观众感叹张艺谋已经江郎才尽。

有观众说,这部影片虽然能看进去,但毛病太大,对白太现代,情节太夸张,就是一个电影小品。也有观众说,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有点不伦不类,搞笑和悬疑都不够纯粹。比起科恩兄弟的《血迷》,《三枪拍案惊奇》只是有其形却未得其神,远不如《血迷宫》那般压抑、精致和深刻。还有网友说这部片子中的“悬疑”和“惊悚”被杂糅了太多的无厘头、网络恶搞和春晚台词,这些闹哄哄的段落削弱了它向经典致敬的诚意,也剥夺了观众欣赏悬疑,品味惊悚的耐心。看来看去,这部小品式“大片”虽然故事完整、色彩绚烂、线索清晰、人物可爱,但怎么看都拧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评价说《三枪拍案惊奇》不是不能看,甚至比同时期一大批搞笑片、小成本商业片都好看些,可是如果换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起之秀或许更能博得满堂彩。

张艺谋的“印象系列”泛滥更是遭到了众多的批评和谩骂,“印象系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是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不考虑社会利益,不讲究经济效益,更不管作品质量如何,是一个巨大的形式主义。《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等一系列“印象”作品,投资过亿,形式和内容大同小异,表现手法上也没有创新。“印象”还被指责破坏生态环境,劳民伤财。作为一个中国电影人,张艺谋的责任并非只限于拍出几部票房大卖的电影,他有责任为后辈电影人树立起一个榜样,并用自己的影片树立起大众对中国电影的信心……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导演,张艺谋还是交出于一份让大家满意的答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辉煌的场面和精美的构思,为全世界观众呈现了一场前无古人的视觉盛宴,令全球观众为之震惊。

而这部《山楂树之恋》,故事基调起得很低,就仿佛是一个老朋友坐在你的面前,把他的那段青春时期的爱隋向你娓娓道来,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朦胧远山,给人一种涤尽欲望,淡定入骨的感觉。

对于《山楂树之恋》,大多数的观众还是给予了肯定,认为张艺谋能拍出这么一部整体感很强、风格纯净的影片,的确是完成了一次艺术回归,至少他已经开始在讲故事了。

《山楂树之恋》是张艺谋的一次华丽转身,让观众又看到了《红高粱》时的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时的张艺谋;老男人们对过往青春深刻祭奠的张艺谋……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山楂树之恋》

自从1988年张艺谋的首部电影《红高粱》上映至今,张艺谋以及他的电影已经成为众多影迷关注的焦点,似乎是哪里有张艺谋,哪里就有铺天盖地的“争议”,《山楂树之恋》同样是一部“争议”之作,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一千个观众心中也有一千个《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几乎成了一个超越时代的纯真初恋的代名词,它所表现的唯美纯情,不仅勾起了20世纪50-60年代的“老山楂迷”们对曾经岁月的回忆与感怀,就是70后、80后的“小山楂迷”们对此也是嘘不已,当然也挑起了80后和90后的新新人类的口舌论战。无论我们身处哪个年代,对抛却欲望的纯粹感情的向往和追求都是共同的。

《山楂树之恋》用背景、音乐、画面、台词和细节等还原了那个时代。对于“老山楂迷”们而言,影片中凋敝简陋的农村房屋,纯朴憨厚得甚至有些傻气的人们,宽大而又颜色单一的棉布衣服,渗出墨水弄脏手指的老式钢笔,画着山楂树的搪瓷脸盆,用塑料针管编制的金鱼钥匙链,门缝里夹的核桃,布店里用吊梁绳线传递的发票,还有随处可见的革命标语和宣传画,人们挂在口头的那句“伟大领袖教导我们”的话以及“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的忠字歌、忠字舞,都能把他们带回到那个百感交集的年代,也许他们会忆起那段阴暗、扭曲、压抑、惨痛的斑驳岁月。但对于“老山楂迷”们而言,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毕竟那个年代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了,而真正让他们落泪的或许是那根青春神经,抑或是他们心中都曾有过这样一个“静秋”或者“老三”吧。“静秋”和“老三”是他们在那个疯狂年代中唯一的温情记忆。

70后和80后的“小山楂迷”们喜欢《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则与时代无关,与技巧无关,与张艺谋无关,只是与这段极纯极美的爱情有关。同60年代的人的爱情比起来,现在人们的爱情少了很多约束条件,同时也少了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一生一次的心动、无条件的付出以及一辈子不变的信念。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能让人平静地、一直流着泪看完的电影。整部影片语言简洁朴实,画面明亮干净,背景音乐空灵、缥缈、悠长,让人在影片所营造的清新淡雅、略带伤感的氛围中记住了老三和静秋,还有他们永不褪色、永远鲜活的爱情:

静秋和老三牵着木棍过河;

老三和静秋隔岸拥抱;

静秋和老三在亭子里裹着一件军大衣相拥取暖;

老三为了静秋能去医院包扎脚伤,毫不犹豫地划伤自己的手臂;

静秋和老三骑着一辆自行车开心地在大街上“招摇而过”;

老三对静秋说:“你活着,我就活着,如果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静秋对老三说:“认识你,真好!”

老三对静秋说:“那我就等你一年零一个月……那我就等你到=4-五岁……我会等你一辈子……”

当然也有不少新新人类对《山楂树之恋》产生质疑。

有的人认为这样的爱情纯情得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简直就是清汤寡水,只能用平淡来形容,可以算得上是纯粹的革命友谊,而算不上是爱情。

有人说,《山楂树之恋》只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爱情电影,但非要给它加上“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这样一顶高帽子,势必会遭到质疑和背负骂名。

还有人评价说,影片在故意卖弄纯情,某种程度上把纯情和性无知划上了等号,纯爱不等于没有和缠绵,凭什么说没有性的爱情就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难道有性的爱情就不干净、不纯洁了吗?本来是那个时代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居然还要拿出来赞美……

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说:“它充分满足全民对感动的需要。”

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说:“我喜欢,又痛恨这样的叙述,到最后还让人肝肠寸断!”

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说:“向原作者致敬,为了真隋实感。”

《羊城晚报》有篇报道中称,冯小刚说中国没有大师,张艺谋便不高兴了。他有资格不高兴么?或许曾经有,但是早没了。自从老谋子“弃文(艺片)从商(业片)以来”,他就再没给观众好好地讲过一个故事。《英雄》如是,《十面埋伏》如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如是。主题空洞、场面宏大、画面华丽几乎成了他一脉相承的标志性风格,唯有《千里走单骑》是个例外,但水准也是平平。总结近十年张艺谋电影最大的缺陷就是他始终没找到一个有原创能力的好编剧。《满城尽带黄金甲》抄了《雷雨》、《三枪拍案惊奇》抄了科恩兄弟的《血迷宫》,总算是比另外几部大片高了一点点,也就一点点而已。如今又挑了《山楂树之恋》这部畅销书,心思自是昭然若揭:一来小说本身的读者群已经为电影备足了票房,二来还有一个现成的好故事不用大费周章,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面对如此多的争议,我们无法去评论和断定谁是谁非,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山楂树之恋》让年轻一代了解了老一辈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而且这样的时代的的确确存在过,至于老三和静秋的爱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只是时代背景不同罢了。

张艺谋说《山楂树之恋》

张艺谋说,这是一部拍给80后、90后看的纯爱电影,这样的故事和时下的男女爱情一样,也充满了甜蜜、火花、误解与悸动,但却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的时代那种有别于如今世俗男女轻佻、不负责任的恋爱方式,可能它有点“怪异”,稍显“另类”,但仍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山楂树之恋》的剧本,张艺谋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工作结束之后争取到的,看完剧本后,他竟然哭了,他很久没有拍过这种感觉的片子了。“《山楂树之恋》虽然与《我的父亲母亲》在题材上比较类似,但处理方式仍有差别。《我的父亲母亲》故事本身就是散文诗的感觉,影像上彩色黑白都有,偏重渲染,很外化地去表现。”“我自己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也留了很多类似经历,当时对异性间的东西不太懂,现在想用细节传递很多东西,让一切尽在不言中,避免高度的戏剧性。”“通常我是很强化视觉,注重形式感的,喜欢尝试比较夸张的东西,而拍《山楂树之恋》我跟自己说要静下来,并且要自信,拍《山楂树之恋》就是要拍一个返璞归真、娓娓道来类型的影片,希望传递一种久违了的纯真。”

张艺谋说张艺谋

从文艺片转型拍商业大片,又从商业大片回到文艺片,大家一直说张艺谋是因为拍不好商业片,所以才时不时拍几部文艺片来挽回名誉。面对这个问题,这位大导演态度依然淡定:“我拍电影这么多年,很多人不了解我,对我有好多猜测。其实我一直很正常,始终保持平常心。对我来说,大片也罢,小片也罢,文艺也罢,商业也罢,其实就是我碰到一个感兴趣的题材。我没有把自己伟大化,也不会被大家说东说西的议论给说晕了。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电影是拍不完的,我觉得华人圈里一线电影导演的水平都差不多,在于你能不能有运气碰到一个好剧本,能不能有运气在临场发

挥好。只要这两个运气有了,任何一个好导演都会拍出一部好电影。”

他还开玩笑地说,不是自己没有设计过自己的导演形象,而是从来没有想过要给自己设计文艺的或者商业的形象。“我是碰到什么感动的剧本就去拍,现在不是说有10个好剧本在我面前可以选择,把自己的形象打造一下。”

从艺术角度再看《山楂树之恋》

文艺气质和矫揉造作之间就隔着一层薄薄的膜,捅破了,那就是人见人爱的小清新;捅不破,难免搞得不伦不类、东施效颦。张艺谋用《,山楂树之恋》告诉我们:小清新可以有,而且,这绝非文艺青年的专利,文艺中年甚至文艺大爷们都可以玩得风生水起,清新无比。

《山楂树之恋》绝对捅破了那层膜,整部影片都彰显出张艺谋一流的导演功力:画面构图、场景调度、演员指导,乃至全片的风格节奏,都被张导有条不紊、张弛有度地把控着,在一个很容易洒狗血炫特技的时代里,《山楂树之恋》就像一瓶天然矿泉水,用片尾那一树淡雅恬静的白色山楂花鄙视了一把满世界的垃圾饮料,

“浓墨重彩”几乎成了张艺谋作品的标志,他在每一部影片中都肆意挥洒着对色彩的迷恋。从《红高梁》中那满眼奔放的红色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满地炫目的黄色,张艺谋堪称是“色彩大师”。但是在《山楂树之恋》这部影片的拍摄中,他抛弃了以往自己所钟爱的“浓墨重彩”风格,回归朴素自然。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都是原色调的自然景色,安静恬美,云淡风轻。

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中或多或少地淡化了“”这一大时代背景,对此有观众认为,让大时代隐藏只看爱情,使影片失去了本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失去了对特殊年代人们病态、压抑和扭曲的心理对人的情感世界摧残的探讨价值。也有观众认为影片的背景虽为,但是张艺谋没有着力地描写那个时代的悲剧,而是刻意地弱化了时代背景,弱化了故事中一切人性的丑与恶,宣扬了人性的纯与真。其实,如果他想的话,这个故事完全可以被处理成另外一个模样,让人憎恨那个可悲的年代,可这又能怎么样呢?这个时代的我们已经恨得太多,爱得太少了。感谢张艺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很美好、很纯净的爱情故事。也有人认为,张艺谋并没有完全地去时代化,影片中的很多细节还是把那个年代人们的压抑与无奈表现了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老三在静秋母亲面前为静秋的脚包扎换药的一幕。当时,静秋的母亲在旁边很不自在地故意用很大的声音制作信封,这就是那个年代里残酷现实与美好爱情的强烈反差,这画面太让人压抑,太让人心酸了。

在叙事上,《山楂树之恋》采取了简单朴素的叙事方式。影片的故事呈段落性,中间穿插了一些黑幕白字的旁白。有观众认为,男女主角相知相恋的曲折过程没有用电影化的方式来实现,而用黑屏加字幕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而且频繁的字幕切入,不仅影响了影片的流畅性,同时也说明了影片的叙事能力不足,使得影片看起来更像是一部MV。也有观众认为,用字幕衔接剧情没什么好诟病的,整体上并不影响观看。毕竟电影不是电视剧,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叙述那么长的故事,的确不容易。更有观众说,这样的黑屏加字幕有一种诗的气质,或许是张艺谋煞费苦心,就是想在纯朴直白中为我们讲述一个同样纯朴直白的故事。

在张艺谋以往的作品中,多是突出女性淡化处理男性的。而《山楂树之恋》则彻底颠覆了这一模式,直接为我们呈现了老三这个至死不渝、唯爱至上的男人,这个笑得爽朗、哭得纯粹的男人,因此,有的观众说静秋如果能像《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老爷,像《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父亲,像《秋菊打官司》中秋菊的丈夫那样被模糊和弱化就更好了。只为了彰显老三这个赤诚的男人对静秋这个女人细而坚韧的爱,那么《山楂树之恋》会更完美、更有意义。

的确如此,《山楂树之恋》中,张艺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美男子――老三。自古中国男人就被赋予了所谓的“成就大业、担当大任”的使命,似乎太在乎女子是会被取笑的事,因此即使心中有爱的男子也羞于表达。但老三不是。他没有这种虚伪的自尊,没有内心的虚荣,只听凭来自心底的呼声,那就是他爱静秋。静秋想到的和想不到的,他都会为她去做,他不顾一切。他愿意辛苦跋涉、渡江过河,只为能与静秋见一次面,说一句话。他愿意划破自己的手臂,只为了逼静秋去医院包扎脚上的伤口。

有人说《山楂树之恋净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同样将人类两大永恒的主题――爱情和死亡,很好地融入到了一部影片中。老三与静秋原本美好的爱情却因老三的死亡而过早夭折,这的确让人感伤。但从美学角度来说,残缺也是一种美。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许《山楂树之恋》能让那么多人为之潸然泪下,就是因为它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体味到了一种残缺美。

我们可以等谁或者被谁等一辈子

老三和静秋,两个年轻人,穿越十一个时代的禁锢,从开始时的倾心相遇,到结束时的悲怆绝望。一棵朴素的山楂树,见证了一场绝美的不朽爱情。

山楂树开花儿了,是白色的。

第2篇: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

[关键词]剧情;音乐;氛围;败笔;境界

2010年,中国内地影坛的一件大事就是著名的张艺谋导演推出了他的一部新作品《山楂树之恋》。这样一部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小说经大导演张艺谋之手搬上银幕,原本可以成为爱情经典,但就是因为败笔的存在使它的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实在耐人寻味。

一、败笔之所在

其实早在小说被张艺谋发现之前,已经在网络上风行一段时间了。在当今时代物欲横流,甚至有人大言不惭地的说“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而《山楂树之恋》讲给人们的却是一个不带丝毫功利色彩,没有丁点杂念和低级下流质感的“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该书在2007年名列《亚洲周刊》华语小说第一名。依照张导的水平和人生阅历以及高超的艺术理解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完全可以将此改编推向经典的顶峰。但是我们不由自主地失望了。因为电影《山楂树之恋》几乎颠覆了小说原版。究其原因,就是败笔的存在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山楂树之恋》的败笔大体有:

(一)剧情的安排

电影不同于小说,电影可以植根于小说基础上,但电影必须以剧本为根据。小说《山楂树之恋》要走向银幕,必须首先转化为剧本,于是剧本的好坏、剧本的处理、情节的安排,除了在大的方面要尊重小说原著之外,当然可以有所创新,而且根据电影的特殊需要,有些东西必须进行技术处理。比如小说最感人之处在于孙建新弥留之际,静秋一声声“我是静秋,我是静秋”的含泪呼唤和孙建新眼角滑下的红色的泪;还有孙建新留下的遗物中日记本扉页的话——“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读者可以被小说打动,也可以被震撼,因为小说是通过文字来传递着情义。而电影则需要通过场景色调、对白的强调、声音的强弱、剧情的解析、音乐的辅助等才能达到全面的表达,其中有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会导致艺术的残缺甚至走向相反。电影版《山楂树之恋》太过于尊重原著,没有充分调动合理的能动作用,不仅使情节变得突兀,也使得令人肝肠寸断的艺术效果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二)音乐的处理

在电影中,山楂树的出现贯穿全剧,成为电影的标志性场景。其中有显性的山楂树,就是那棵英雄树的多次出现,还有隐性的山楂树,就是手风琴伴奏的前苏联歌曲《山楂树》。于是,生长在中国某一个山村的山楂树便有了它的实体形象、音乐形象和爱情象征意味。电影音乐的作曲者陈其钢在处理音乐时或许并未充分理解原著和导演意图,出现的音乐段落虽说不多,却也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配器、曲调、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把握得都不是很好。特别是和场景相搭配时,根本就与场景相差很远,尤其是其中多次出现的曲调,被一些人误解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唱响的《我和你》。虽然陈其刚也是《我和你》的作曲和作词,但用在这里似乎透出了不协调。

二、败笔的影响

电影作品讲究的是音画完美结合,剧情、节奏与观众的感受相结合。败笔的存在影响无疑是相当恶劣的。

首先,不利于观众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

电影《山楂树之恋》反映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美丽的知识女青年与一个青年勘探队员的既缠绵悱恻又痛彻心扉的阴阳两隔的初恋故事。如果对于奥运歌曲《我和你》熟悉——哪怕是仅仅听到过,就会对它印象深刻。电影《山楂树之恋》开始与字幕相伴出现的就是钢琴弹奏出的《我和你》的熟悉旋律,尽管有所变化,却还是有明显的痕迹。这或许是作曲家陈其钢有意为之以再次扩大《我和你》的影响,也或者是强势的导演张艺谋的要求。无论是哪种情况,笔者以为都是不应该出现的。因为毕竟,受众理解的运动、体育和爱情几乎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片头曲实际上就对这部电影作品奠定了不和谐的基调,以后的部分,作曲家使劲浑身解数也难以挽回那么几个简单的《我和你》的钢琴弹奏音符带来的不良影响。

再者,影响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效果。

好在,剧中有较长时间是画面中场景和人物为主要元素,观众慢慢进入了画面反映的年代,逐渐开始与剧中人物遭遇有了一些默契,带着奥运风格的《我和你》音乐不甘寂寞地响起来,又把观众与电影合为一体的感受生生撕裂。终于,剧终时,著名歌手陈楚生的出场演唱主题歌《山楂树之恋》,凄美、哀婉、忧郁,有了救场的意味,然而毕竟为时已晚,因为字幕出来了,电影结束了。

第三,影响整部影片全体演职人员的形象。

这部影片中,原著艾米、导演张艺谋、主演周冬雨、窦骁,配角奚美娟 、李雪健、萨日娜、吕丽萍、孙海英等在影片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静秋的天真无邪、老三的博大无私、队长的憨厚、队长老婆的直率、队长孙女的顽皮可爱、特殊年代母亲对女儿的关怀与严厉都一览无遗,初次触电的周冬雨也将一个初涉情感的少女胆怯与羞涩、纯情与含蓄表演得很到位。但是所有这些,说是被那几个简单的《我和你》的钢琴音符销蚀殆尽有点言过其实,但说使其打了折扣倒也不能算作夸张。据一些观众反映,看电影时差点掉眼泪,这个“差点”大概就是表演的魅力几乎达到催泪的程度,但钢琴一响就把眼泪弹了回去。一众演员的辛苦劳作被无形抵消了不少。

第3篇: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修辞艺术隐喻层递双关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以“纯爱”为主题的文艺片,自上映以来,在票房上就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有票房统计数据以来的第一部过亿的文艺片。是唯美、纯洁、质朴的感情沁人心脾,更是清淡悠远、绵丽温婉的语言令人回味。电影作为受众面极广的大众化视听艺术,其产生的造型感染力与冲击力远比静态的绘画或文字强烈、直接;但电影如果注重修辞艺术在实现电影创作意象中的特殊作用,则会创造出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从而强化电影的视觉效果,深化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意味,也会给观众带来更多重的审美体验。本文通过分析电影《山楂树之恋》采用的修辞手法,探讨电影内在的艺术特征。

一、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主题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domain即本体)。通过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1]黑格尔认为:“隐喻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起于想象力的恣肆奔放,不按惯常形状去描绘事物或不用形象而只简单地直陈其意,于是到处搜寻一种相关联的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因此,隐喻也可以起于任意配搭的巧智,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2]在电影中采用隐喻的手法,用山楂树映射苦涩艰辛却又美丽的爱情,看似山楂树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因为富有意味的歌曲《山楂树》以及开红花的山楂树传说,使得这份爱情更浪漫、更带有传奇色彩,这样就更能突出唯美、纯洁的爱情主题。

山楂树贯穿电影始终,山楂树成为联系他们感情的一根红线,山楂树令静秋对美好爱情充满向往,静秋和老三是在山楂树下表达爱意,老三通过送静秋山楂果传达爱意,静秋把老三送的印有山楂树的脸盆作为圣洁的爱情信物。片尾那一树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静,没有传说中的红花,映射出在为老三和静秋的爱默哀:经典爱情的自然规律是戛然而止,停留在传说中,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最终老三要求葬在山楂树下也是为了映射他要永远陪伴在静秋身边,“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二、运用层递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

层递是一种说写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依某种意义或逻辑上的顺序进行排列而构成的修辞文本模式,[3]159运用层递的修辞模式,在表达上步步深入、层次分明,有强化语势的作用;在语意上环环相扣,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被其所表达的感情征服。

(一)纯爱对纯爱的承诺

“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会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这是老三在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对静秋爱的表达。当你没有爱过,就不会相信永远的真爱;当你爱了,才知道世界上有这种永恒的爱。在表达上步步深入、层次分明,凸显了老三对静秋永远的爱。纯爱永远不会改变,纯爱的双方不会“出尔反尔”,静秋对他而言比生命更重要,也希望静秋对他的爱永远不变。

(二)对爱人的深深祝福

“你会有孩子,你会做妈妈,然后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老三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并不久于人世时,在和静秋亲密的接触时,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深深的祝福。通过步步深入“你会有孩子,会做妈妈”到“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的表达,强化自己对静秋的祝愿;在语意上环环相扣的生命礼赞,层层递进的感情渲染征服所有观众。

(三)生命对挚爱的承诺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在电影结束时用字幕的方式,通过层层否定的方式达到高度肯定的意境,老三得了白血病,生命之中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老三对静秋妈妈的承诺在静秋25岁前不再见她,他对爱的承诺绝不会出尔反尔(“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老三可以用一生的爱去爱静秋(“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里在时间上是层层递进,语意上更是环环相扣,凸显了老三宁愿孤独死去,也不会违背自己对爱的承诺,以及对静秋的那一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果老三去见静秋,可能影响静秋的工作和生活)。

三、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在电影中通过银幕画面,把不同的事物或形象,用鲜明对比的方式加以比照,目的是突出一方或双方的明显的特征,着力揭示出蕴藏在当中的思想内涵。通过不同形象、不同场景尖锐的对立和强烈的对比,使形象更鲜明,彼此特征更加突出。

(一)喜怨转变的比对

静秋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老三,少女情怀的依恋让她对老三非常期待,总是心不在焉,当听到老三来了,就偷偷地面带微笑地望着他。但当她听说老三有未婚妻了,心里特别难过,老三趴在窗户口看她,她只是冷漠地把窗帘拉上。前后对老三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描绘了静秋喜而不狂、怨而不怒的纯真、质朴、文静、内秀的性格特征。

(二)爱屋及乌的比对

老三深夜为静秋买印有山楂树的脸盆,用置换的方式让静秋对脸盆爱不释手,作为对老三圣洁爱情的象征。但突然之间找不到老三,以为他背叛了自己,也背叛爱情的时候,气愤地用浆糊涂盖山楂树,并置于床下。当她知晓老三消失真相的时候,又转气为喜,让山楂树脸盆重新回到圣洁爱情信物的地位。静秋这种爱屋及乌,通过对爱人赠送脸盆的态度反映对老三的情感变化,可以看出静秋单纯、可爱、善良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刻画的比对

魏红怀孕了,要静秋陪她去打胎,说要去“做了”,静秋问:“做什么?”魏红回应:“人流呗。连这个都不知道。”同龄女生,静秋的清纯由此显现出来。魏红对于“得手”非常清楚,也没有什么顾忌地说着自己的事情,而静秋却很茫然,以为自己也被“得手”了,表现出很害羞的样子。等到了医院,看到魏红人流后身体虚弱,但言辞上仍不甘示弱,静秋心里很难受,也很害怕,就问魏红自己是不是也要这样受罪,魏红再一次问她是不是真的被“得手”了,她悄悄地说出当时的情况,才明白自己并没有被“得手”。静秋和魏红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静秋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

四、利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彰显主题

双关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叙说对象在特定语境中语义的多解性来营构一语而有表里双层语义的修辞文本模式。[3]30这种修辞模式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语义,可以取得婉转蕴藉、秘响旁通的独特效果,更耐人寻味。“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这是静秋去医院看望老三,两人不得不在外过夜,第一次同床共枕时老三说的一句话。这里的“活”,一方面指人的生命的存在,只要静秋活着,老三就感觉自己存在,老三可以通过静秋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通过静秋的心感受这个世界,生命就这样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指彼此的爱的存在,只要静秋活着,就能感受到老三对她的爱。这里的“死”,一方面指人的真正的死,老三不怕自己死去,却害怕静秋会做傻事;另一方面指人的爱的逝去,老三自己会死,但对静秋的爱永远都不会逝去,永远都珍藏着。通过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将老三对静秋的那种生死长相依恋的感情婉转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回味不已。

五、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来反映主题

衬托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的辞格。衬托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加鲜明突出。在电影中,在画面的主体构图之外,再浅墨淡彩地把它的外部轮廓加以渲染和烘托,以使其主体构图的丰富思想内涵更加鲜明、突出。这种烘托性的画面,可以收到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从而把观众带入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

电影中老三出场时的前苏联歌曲《山楂树》,“两个青年等我在山楂树两旁,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轻风吹拂不停,在茂密的山楂树下,吹乱了青年钳工和锻工的头发。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这首弥漫于田园乡野的烂漫纯真之歌,营造出富有听觉意味的艺术氛围,静秋沉浸在歌声中,为之着迷,带有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也把观众带入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这既为后面电影情节的发展做了一个铺垫,也使反映的这一爱情主题更鲜明突出。

张艺谋在创作中,不断地探寻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形式,修辞艺术是成就他在不同时期里实现创作意图的重要艺术手段,他大胆地进行艺术创新,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强化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量。画面、色彩、音乐、对白等电影语言因素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个性化地传达了张艺谋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4]电影《山楂树之恋》凭借精巧的修辞形式,“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5],直接服务于唯美、纯洁、质朴的感情主题,为《山楂树之恋》创造出了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可以让观众充分地感受意味深长的内涵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3).

[2]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11.

[3]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

【关键词】 电影《山楂树之恋》;淡雅;距离;纯净;爱情

电影《山楂树之恋》改编自艾米的同名畅销小说。本片是张艺谋导演的回归之作。在商业片泛滥的今天,在广告植入触目惊心的今天,张艺谋给我们带来了纯净的艺术享受,让我们欣赏到了久违的文艺片。张艺谋曾说,他拍摄《山楂树之恋》是想向观众传递一种久违的纯真,希望这部电影能唤起大家的共鸣,也希望今天寻求刺激、标榜个性的年轻人能从中体会到爱的简单、珍贵与永恒,让世间人相信真爱,并愿意为之等待、付出与坚守。如果一把钥匙能打开《山楂树之恋》的大门,张艺谋的解读是“清纯”二字。这是一部看不出野心、功利,不喧嚣、不讨好、不逐利,没有什么人间烟火气的电影。不同于张艺谋浓烈的、大戏剧性的电影美学,《山楂树之恋》无论是从故事上、节奏上、影像风格上都化繁为简。故事上减去了小说里纠缠的、压抑的、错综复杂的表达,屏蔽掉了时代背景的渗入,又强化了爱情的无杂质、无功利、无目的。而满山油菜花下生离死别的纯爱,在悲伤的苏联歌曲渲染下,弥漫的是经典日剧的情怀。在“以真情为耻”的年代,张艺谋拍出这么一部把清纯当做唯一路径的电影,是回归,也是颠覆。

影片《山楂树之恋》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段真实的爱情故事,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时很受打击,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两人最终未能相守相伴。

一、抒情散文般的淡雅之美

电影赖以支撑故事的情节推动力并不强烈,而是近乎于平淡无事的。整部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甚至通过大量字幕来推进情节,交待事件的过程。画面色感淡雅质朴,像一朵幽幽的茉莉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女主人公静秋眼神如山泉水般纯净,她对生活的理解也干净得像一张白纸。男主人公老三高大帅气,小麦似的健康肤色,灿烂的笑容,洁白的牙齿,让每个女人看到都为之心动。静秋和老三之间的爱情没有激烈而肉麻的表白,没有亲昵冲动的亲吻,有的只是老三对静秋的默默守护,保持着肉体的距离,维系着心与心的碰撞。早在静秋西坪村学习的时候,老三就已经不声不响地给静秋换电灯泡,又装作很不经意地样子留意到静秋的钢笔漏水,于是送给她新的钢笔。后来静秋回到市里后,老三经常偷偷溜到市里去看她,留意她有什么需要的,然后再逐一送钱、送核桃、送冰糖、送山楂果、送胶质雨鞋,甚至在静秋的脚因为修学校操场被水泥灼伤后,不惜以自残的方式送静秋去医院。他们俩的爱情褪去世俗的浮华,没有物欲的充斥,只有对爱情的无悔付出,处处流露出淡雅之美,似一股清泉在人们心头涌动。导演的镜头停滞在男女主人公脸上,捕捉着他们之间细腻的情感,老三对爱情的执着,静秋对爱情的羞涩,都被导演用镜头慢慢滑过,含蓄却耐人寻味,压抑却深沉,如一首深情的抒情散文在人们心头吟唱,给人们带来久违的纯净如清泉的审美感受。

二、生命守护的距离之美

老三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一直用他与静秋的甜蜜合影陪伴着自己,他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对静秋的承诺。老三对静秋的生命守护总是若即若离的,不缠绵,不腻歪,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最大限度拉开了观众对爱情的期待,在当今动不动就激吻、的爱情电影世界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凉风,让人关注爱情本身,从冲动、激情的爱情理念回归到平淡,维持了爱情的纯度,延长了爱情的生命。电影中老三用一根木棍牵着静秋过河,两人之间隔着木棍的距离一前一后小心翼翼的走着,没有以往爱情片里男女主人公大胆地牵手,但却让观众感受到老三对静秋的关怀,两人的情感在木棍之间传递、升温。当老三和静秋分别时,我们没有看到激吻与拥抱,而是隔着清澈小河的深情相拥,这样的拥抱似一条河流流进了每个观众的心里,让人们感受到了距离的力量,它不仅没有消磨老三和静秋的情感,反而体现了老三对静秋的理解与守护,他可以为了静秋的前途等待,为了静秋的前途将自己的情感深藏在心底。这比动不动就私奔,抛下父母抛下一切社会责任的所谓轰轰烈烈的时尚爱情更无私,更让人心向往之,也许冲动的激情可以燃烧爱情的火焰,但这种距离的守护更能够沉淀爱情的浓度。老三生病了,静秋请了三天假,心急如焚地跑到医院看他,可医院规定家属晚上不能在病房陪护必须离开,静秋只好无奈地离开,但却独自坐在医院大门口远远地陪着老三,老三在医院的窗口看着静秋睡在大门口,脸上露出不忍心的表情。老三在楼里,静秋在楼外,隔着冰冷的水泥墙,没有过多的语言与动作,只有默默守护。在这部影片里,导演有意无意地拉开着老三和静秋的物理距离,却拉近了老三和静秋的情感距离,也加深了观众对电影的情感体验,留给了观众足够的空间,唤起了自己的情感记忆或情感理想,满足了观众内心深处对爱情的审美体验。

三、褪尽浮华的纯净之美

在经济为主宰的社会里,爱情也沾上了铜臭味,总是和灯红酒绿、意乱情迷相生相伴。社会愈来愈富,人们愈来愈有钱,纯洁的爱情却成了拿钱买不到的奢侈品。导演正是抓住了观众的这种心理,用最平淡的讲述语言,为观众营造了纯净的爱情家园。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没有功利色彩,只有心心相惜。老三在凉亭里用军大衣裹着娇小的静秋,他对静秋说:“也许你还没有爱过,但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个人会为你而死,也不会出尔反尔。”简单的语言、真诚的笑容震撼着静秋的心灵,也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当身边充斥着背叛、小三、二奶的时候,人们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忠贞的渴望。老三给静秋送过钢笔、核桃、冰糖、塑料套鞋等礼物,这些礼物跟钻石、名车、豪宅相比,既没档次也没有份量,但他却送到了静秋的心坎上,钢笔让她顺利完成了编教材的任务,核桃冰糖缓解了她母亲的病痛,塑料套鞋帮她度过了最艰难的学校考验期,老三对静秋的爱不是收买和占有,而是纯净如清泉的呵护。在电影结尾,重病将离世的老三等着见静秋最后一面。穿着红衣服的静秋泪流满面地在病床前不停地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不是说我一喊你就出现了吗?”弥留之际的老三,流下了最后一滴泪。静秋到老三死都没有叫他的名字,他们之间的爱情简单得连称呼都没有。现实生活中,情侣之间的爱称多而肉麻,“亲爱的”、“宝贝”、“小甜心”脱口而出,虽然亲昵,但却泛滥,几天前还是“亲爱的”,几天后就是陌生人。这种爱情快餐让人们越来越迷茫,越来越无所适从。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褪尽所有浮华,回归爱情的本质,言语不重要,金钱不重要,激情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情感的简单与真挚、纯净与质朴。“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影片结束时,银幕上出现这样一行字,这是老三用生命对静秋作出的承诺,临终前他要求死后将他葬在村口的那棵山楂树下,他要永远地守护着他深爱的静秋。这让我想起了汤显祖《牡丹亭》当中的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张艺谋用流畅的电影镜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似梦境一般纯净的爱情故事,电影里男女主人公之间没有过多的言语,没有亲昵的动作,只有深情的守望,将观众带入了理想的爱情国度,享受着初恋般的甜蜜盛宴。

要感谢张艺谋,在这样一个追名逐利、日益浮躁的环境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回忆和憧憬的空间,让大家反省用金钱与利益算计的爱情,用天平称重的爱情,让大家在迷失而又匆忙的脚步里,暂时回转身来,追寻最初的美好,感受真善美,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和真诚,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也许《山楂树之恋》不可能完全改变时代的价值体系,甚至也不会改变所有人的爱情轨迹,但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在某个时刻给我们一点震撼和警醒,记得去守护隐藏在心灵深处的那棵“山楂树”,守护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家园,不在纷繁的尘世中迷失自我,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参考文献】

[1] 贺飞.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美学探析[J].大舞台,2014.10.

[2] 崔哲.纯情的年代凄美的爱恋―《山楂树之恋》影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 张立华.张艺谋电影的美学意蕴解析[J].电影文学,2012.19.

[4] 过嘉芹.《山楂树之恋》艺术风格赏析[J].电影评介,2010.22.

第5篇: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

纯洁女性镜像的历史建构

电影宣传中再三强调,这是一个“史上最纯洁的爱情”故事。如果说是相对于当前的商品经济时代里,被无尽物欲搅腾得浮躁不安的社会风气而言,确乎也可以说是一股清新的风,以一种朦胧忧伤的调子,讲述一个过去发生的初恋故事,无论怎么说,都是独具匠心的。但仔细思考,又会有些困惑,“史上最纯洁的爱情”,顾名思义,应当是指电影中的爱情是历史上最纯洁的爱情,那么,何为“史上最纯洁的爱情”?笔者推测,导演所谓的“史上最纯洁的爱情”,大概是指影片中热恋的男女主人公曾经同床共枕一宿,但除了拥抱谈话外,并没有丝毫其他的关系。也许是由于太在意“最纯洁”的叫座率,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几次热吻在电影中都没有出现,两人的拥抱也是隔河相抱,甚至在小说中原本丰满性感、小资情调的女主人公静秋,变成了一个发育未全的“青涩”少女,这种“纯洁化”的结果,当然也使观众难以理解老三为什么要对静秋如此深情,只觉得这是一种畸恋。如此“最纯洁”的电影,为什么却单单要保留“让导演十分慎重”的“床上那场戏”?难道如此这般就是“史上最纯洁的爱情”了?这种缺乏生活逻辑,没有情感逻辑铺垫的“不及乱”情节安排,除了为叫座外,其深意实在是令人难以明白。再联系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制作与宣传,使人分明感到,导演对演员的选择标准是值得商榷的。两位演员都是新人,没有任何表演基础,但是导演却说:“这部电影的后半段他们的表演已经不输专业演员,而且有些东西还是专业演员演不了的。不是专业演员没有能力,而是他们无法再去复制一些本能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像初恋一样。”①但事实上,两人都自曝没有恋爱经历,拍完后又都承认:在表演中没有擦出火花。那么对导演的本能表演说应作如何理解呢?在影片宣传中倒是对挑选女演员的费心大肆渲染,说剧组是如何在两千多名候选人中,选择了一个高中学生,该女又是如何纯洁无瑕云云。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女性仅是男性的欲望对象,一个女人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她是否“纯洁”,一个女演员的胜出不在于演技出众,而在于是否“纯洁”,甚至是“青涩”。编导通过故事情节与女演员身份的叠加,直接为观众建构了一个符合这一心理需求的“纯洁”女性镜像――为了商业利润,打着“不俗”的广告,做着迎合社会低俗心理的行为。因此,这所谓的“史上最纯洁的爱情”,若是被评选为2010年度“最成功也最纯粹的商业广告”,可能更准确些,若没有这样成功的广告,大概上座率就保证不了现在这么高。

男权话语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诱导

电影改编者取消了小说原本具有的较多文化思考的特质,在保留原小说主体故事线索的基础上,以“史上最纯洁的爱情”定位,将该片拍成了一部青春偶像剧,导演说,要使“每个女人都想嫁老三,每个男人都想娶静秋”②。电影中的静秋,导演认为要“清纯可爱”,观众才会喜欢她,因此消解了小说中其思考叛逆的性格特点,使她“青涩”又柔顺,说话总是燕语莺声、温婉平和,还略带忧伤。而老三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一个完美版的白马王子:不仅高大英俊,帅气阳光,对爱人用情极深极专,而且还有一个位高权重的父亲,因此,在一个吃饱穿暖普遍尚有困难的时代,他能拿出大白兔奶糖、冰糖、泳衣等赠送给生活在困境中的静秋,并且帮助静秋在别人都下乡当知青时,能“留城、参工、任教”一路畅通,让她为此感激不尽。但细细想来,这样一个中国版的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也并不是那么美好。静秋形象的改变,看似美化,实则是为了迎合男权主义的幻想,是媚俗化的结果。静秋的“好运”,与其说是命运,不如说是对女性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诱导:只是因为有了老三的爱情,她才有了命运的逆转,因此,她理当以他的意志为意志,以他的命运为命运,“他哪里走,我哪里跟”。③这一陈腐的观念,消解了女性在爱情婚姻中所应恪守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尊严,也失去了面对生活创痛时冷静承受的克制与理性:“天呀地呀,你不要带走他,风呀雨呀,你不要伤害他,我要变做山楂花,随他化作泥土,在这里安家。”④尤其是,这“最纯洁”的爱情似乎还确证了一个潜结构:美丽的女人就是男权社会的紧缺资源,其配置方式要符合权力秩序,拥有更高权力(政治、经济或文化)的男人就可以有更大的优越权。因此编导很干脆地删去了农村青年老二长林与老三同时爱上了静秋的情节,这不禁使人想到:若是老三没有了位高权重的司令员爸爸,甚至还有一位正在挨批斗的走资派妈妈,编导又会让他们的故事怎样发展呢?塑造这样的“好女人”形象,并将其定义为“每个男人都想娶的”,使现实社会中的女性在这种强大的话语压力下,行为自觉不自觉地都以成为一个被接纳的“他者”为目标,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偶遇一个好男人的拯救,从而放弃自己的主体意识,女性的主体性、人格自由等现代观念就被不知不觉地消除了。“每个人都想的”人物形象,就这样通过大导演大片的传播,将男权话语内化为女性的行为准则,重新将女性纳入到被看的角色地位上,借着浪漫爱情的名义,通过人们的无意识认同,使这一秩序结构拥有了秩序的合法性,进一步导致了女性在大众文化生活中主体地位的丧失,使爱情就这样成为女性致命的诱惑,成为一个权色交易的符码,成为男性争夺地位财富成功的战利品。

虚构的历史幻像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

电影《山楂树之恋》在宣传中,也非常强调这是一个“发生在‘’中的”⑤真实的故事,将那逝去的历史也进行了极充分的商业利用。电影的背景画面,给人印象很深的就是水彩画一样的淡淡的、朦胧的灰绿色调,使整个画面清新又朦胧,烘托了一种凄婉优美的风格,很美、很怀旧,因此也就很时尚。苏联歌曲《山楂树之恋》是与其青春记忆相伴随的,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编导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电影虽是历史题材,却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历史真实,而是在与历史真实“似与不似”之间的选择虚构后,以迎合当下观众的文化娱乐趣味,满足他们的情感和心理欲望为手段,以此换取巨额的商业利润,也正因为如此,导演才将原本与情节不太相关的“”舞蹈大段地植入。编导将这一历史年代中的人与事陌生化、奇异化地展示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电影《山楂树之恋》以三十多年前的“”时期作为叙事背景,这个物质极度贫乏、精神极其压抑的年代中的人和事,很好地满足了当下观众的幸福感需求。虽然总体上来讲今天的生活是比过去好了很多,但也并不是特别富裕,而消费主义文化又四处泛滥,在这种社会背景中,这部极其贫乏压抑的电影,不知不觉地使许多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在今昔对比中,倍感今日生活的富足,得到平等轻松的满足,比如静秋尚须以自虐的方式“挣表现”的情节,不知使多少观众在惊叹的同时,又潜滋默长出多少幸福感来。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在商业意识的主导下,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编导,无疑是以历史的外壳包装当代社会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表达,在这看似温情脉脉的爱情童话中,老三和静秋的故事模型,其实就是一个以男性中心的“英雄救美、以身相报、义辞不受、生死相随”老掉牙的模式,但经过编导用淡而远的时代为故事中的人和事上妆之后,与权力、财富相关的一切都不再裸的,一切都似乎变得让人赏心悦目了――历史的展示方式,只是方便了导演在时尚安全的怀旧外壳下,更为“艺术”地表达现实题材原本不宜直接表现的社会心理。

注 释:

①②⑤参见电影《山楂树之恋》专题网页。

③④电影《山楂树之恋》的主题曲《他哪里走,我哪里跟》。

参考文献:

1.艾米:《山楂树之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4.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6篇: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

周冬雨未满18岁,但她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她是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新任谋女郎。

从外表看上,娇小单薄,似乎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但你不能小看她,她其实具备了成年人的灵气、聪明和狡黠。

面对媒体,她有自己的一套应对。崔永元是相当难对付的主持人,他抛出来的问题,一不小心就让采访对象上套。在节目中,他问周冬雨:“媒体都说你丑,你觉得媒体坏吗?”她在现场回问:“此话怎讲?”把问题又抛回给了崔永元。

节目录制结束后,所有人要一起唱山楂树的歌。崔永元问:“要定个什么调呢?”冬雨说:“低调!”把崔永元弄得一愣一愣的。

毕福剑问周冬雨:“你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导演和你们之间如何感情交流,你就言简意赅地说就行了。”

冬雨说:“这贼不了!”

她楚楚可怜,让人怦然心动

要去为《山楂树之恋》海选演员的时候,有人问导演“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要找章子怡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的样子,还是孙俪年轻时候的样子?”

张艺谋说,“都不是,我就是找很干净的一张脸,还要青涩。”

第一轮海选结束后,导演都没看到合适女演员。眼见还有两三个月电影就要开机,张艺谋有些着急,也有些绝望,让所有入围的孩子来试戏,总共也就十几个人。

周冬雨当时并不在入围名单之列。副导演是在南京艺术大学考舞蹈的长队里发现的她,当时因为拍摄环境以及角度缘故,周冬雨并没有突出的表现。在海选的时候,她就被淘汰了。

但副导演坚持认为,这个女孩子还可以。于是,又跑了一趟南京,找到周冬雨重新调整了光,给她拍摄了一段录像。这时周冬雨刚刚考完试,心情不错,还改变了发型,把头发扎起来,整个人很精神。

第二遍看周冬雨的录像,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楚楚可怜,挺让人怦然心动的。

当时张艺谋就说“让她也来试试戏吧。”于是周冬雨就在小姨的陪同下来到北京。

周冬雨的试戏跟电影本身没有关系,是演婚外恋,演一个大老板的小蜜。演员在这个情境中,要经历一系列情感上的转折,一开始,是表现两个人的温柔、甜蜜,然后,老板慢慢变得很凶,你会什么反应,最后老板突然说“我不能和老婆离婚,不能和你结婚”这时候你是什么态度。这段戏里有好几个不同的层级需要表现,导演就是通过演这个小品,看她们的能力。

这段戏对于周冬雨来说太难了。她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她不懂,也没有这样的感情经历,她不会演。她表现出来的就是她很本色、很直接的反应,而她的那种处理,一点都不做作,很自然。

试过戏之后,静秋99%就是周冬雨了,但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有个副导演觉得,冬雨看上去就是个很阳光、笑嘻嘻的女孩子,不知道能不能哭出来。张艺谋一听,就有点慌了,“哭不出来,我最后一场戏怎么办啊?”

这部电影里,最大的一场戏就是老三临死前,静秋要大哭,有近乎10多分钟的戏,也是电影的高潮。

导演就不停地想办法测试,让冬雨一定要哭。

当时有两位副导演陪着冬雨。一位副导演对冬雨说自己的经历,说自己曾经的那些事情,把自己都说哭了,冬雨也没哭。只能又换了另一位副导去测试冬雨。

这次周冬雨不但哭得特别伤心,还哭了很长时间,泪水源源不断地往外涌,张艺谋这才说:“靠谱!就是她了。”

在开机前1个月,周冬雨和所有的新演员都被送到宜昌,张艺谋在一张单子上写明白,每一个角色都应该具备的技能,比如种菜、耕田、养猪、编小金鱼、拉平板车。冬雨那时候要去推板车、挑沙子、学唱歌、跳舞,从早到晚的超负荷,才有了让大家满意的静秋。

第一天站在片场拍戏的时候,周冬雨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打板,也不知道放在她前面那个毛绒绒的杆子(收音器)是做什么的。工作人员给她量光、测距离的时候,她也不知道测完就不能乱动,每一次都应该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

可是没过几天,她就被偷拍了。照片被拍得很难看,很多媒体的报道和评论都特别不好。张艺谋不准她上网去看这些评论,但她还是个小孩子,忍不住。她没有带电脑,就用手机上网。

看完之后,冬雨的心里特别难过。周冬雨本来就觉得自己不漂亮,对自己不够有自信,她还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很纯、很美的东西。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她也是个很低调、不引人注目的孩子。她被选到剧组后,她的很多同学、老师都很吃惊,都想不起来她到底是什么样子。

她很疑惑:“我为什么耍来演戏呢?”演戏带给她_的是压力,所有人对她都要评头论足。那时候我就问她:“冬雨,你就算不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导演的眼光,导演把章子怡、巩俐都挖掘出来了,你觉得她们漂亮吗?”她说:“漂亮!”我说“现在导演把你挖掘出来,你应该相信导演。”她说:“嗯。”

人红是非多,清纯路线还能走多久

虽然周冬雨以独特的清纯形象走进娱乐圈,可是娱乐圈毕竟不是一棵干净的“山楂树”,随着周冬雨的爆红,是非也开始接踵而至。

秀霸

凭借《山楂树之恋》走红之后,“谋女郎”周冬雨曝光率惊人,在各种秀场都会看到她的身影,大到众星云集的红地毯,小到小型派对,周冬雨几乎一个不落。而有报道称,周冬雨已经在短时间内从“谋女郎”摇身变成了“秀女郎”,并且粗略估算了一下她的收入情况,称不算代言,单靠走秀就已经赚了将近百万,力压当时怀孕近6个月还坚持曝光和工作的李嘉欣,成为“秀霸”。

但是对于三个月捞金百万的“秀霸”一说,周冬雨的经纪人却回应说:“根本没有那回事。”经纪人透露,其实周冬雨参加很多秀都是冲着捧场和拉关系去的,很多时候都是零酬劳出席。不同于其他女星动辄几十万的出场费,仍显稚嫩的周冬雨目前还是在“积累”阶段,虽然有厂商愿意出七位数的高价邀请其代言,但公司方面还是比较谨慎。

潜规则

就在《山楂树之恋》上映之初,大家对谋女郎周冬雨的身份充满了好奇和猜测,关于周冬雨被“潜规则”的绯闻也不胫而走,可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内文更没有下文,所以我们无法考据爆料的真假。但是据知情人透露,周冬雨能上春晚,还真是因为“潜规则”,不过这个规则潜的不是她,而是张艺谋。

据悉,张艺谋2010年11月知道兔年春晚将大量用新人,于是通过自己的关系力荐徒弟上春晚,刚开始是准备让徒弟在语言类节目出现,不过各位春晚大腕早就有自己的计划,而影视改编小品也被《媳妇的美好生活》抢掉了名额,于是他改变策略,让两位徒弟上歌舞类节目,而12月初春晚设想了开场舞的变革,需要大量明星,窦骁、周冬雨就顺理成章地进组了。

北影

第7篇: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 纯情 诗意 东方美学意境

流淌的河水记忆着往世今生的情缘,

随风飞舞的山楂花讲述着我们永不褪色的爱情,

无奈今生命途多舛,造化弄人。

只待来生寄情相思。

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所表达的情感是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很多人渴望但却从未拥有过的。或许就整个故事而言,确实存在有些过分美化的成分,但是干净的画面和人物并没有让人感觉到矫揉造作,无论在过去那个爱情相对单纯的年代,还是现在的时代,我相信这种简单纯真符合爱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质。张艺谋通过这种纯爱式的诗一样的爱情电影,达到了动情但不煽情的效果。

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绚烂瑰丽的影像风格几乎是每一部作品鲜明的标志。但是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张艺谋放弃了这种影响风格上的浓墨重彩,没有像《我的父亲母亲》的那种极致的西北风情,这一次张艺谋把电影推向了极纯极美,呈现出一种写情的返璞归真。喜欢走极端的张艺谋没有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喜欢强烈的东西”。事实上,《山楂树之恋》与《我的父亲母亲》在风格上同样融入了唯美诗意的构图和意境这一东方美学元素。观众在静秋和老三显得有些不识人间烟火的唯美爱情穿行中获得一种纯情与诗意的双重享受。wWw.133229.COM

《山楂树之恋》主要讲述的是1974年初春,正在城里读高中的静秋被学校派到一个叫西村坪的村庄编写村史。男主人公老三就在附近的勘探队工作。一个偶然,静秋被老三演奏的前苏联歌曲《山楂树》深深吸引,并由此结识了老三。于是两个人渐渐地互相爱慕起来。老三的父亲是某军区司长,静秋则是地主家庭的女儿。然而在“文革”那个荒诞而非理性的时代,“成分”成为评价一个人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会被当做小资产阶级“小资情调”的堕落给禁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静秋和老三相互爱慕之情从来不敢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自由而坦荡,更不敢对这种压抑情感的社会有丝毫不满之情。其实这都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知青的生活状态。这也让有过同时代经历的知青们找到了共鸣。不幸的是,老三最后因白血病最终离开了静秋葬于山楂树下,永远遥望着小路的尽头——静秋的方向。整个故事并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和跌宕情节,但是它在安静中却爆发出一种强大的力量,净化人们的灵魂。让观众在缓缓流过的流光电影中一次次眼泪喷发而出。在文革的时代背景下,电影也呈现出当今年轻人所没有见过没法理解的爱情桥段。静秋和老三过河的时候老三想牵静秋的手,但是静秋却害羞不敢,最后老三找了一根木棍,两人就这么牵着一根小木棍淌过静静流淌的小河,随后老三一边拉着静秋向前走一边把手慢慢地向后移动慢慢地牵着静秋的手。这样的小细节令在场的观众为之一笑。影片中老三不断用“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服静秋的台词也让在场观众笑出声来。老三生病的时候和静秋去合影,照相师傅不厌其烦地让俩人靠得再近一点,“这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嘛。”为影片制造出轻松气氛,不少观众在这里都忍不住笑场。这样的情节中,文革时代的老知青们一定因为产生共鸣而触动内心最温馨的追忆,而我们80、90后的观众会更觉得有趣,是因为这样的天真和羞涩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存在的,那些台词和毛主席语录也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因此我们觉得很有趣也很好奇。影片在诗意的表达中同时让观众在这种文革期间的文化语境下,感受纯美爱情的同时更给予温馨的一笑,给影片添加了一些生趣。

张艺谋在电影镜头运用上主要突出了“安静”,没有强烈的色彩和《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交响配乐,静秋和老三的笑容,静秋和老三的对话,静秋和老三的服装,静秋和老三相遇的小村庄,静秋和老三走过的小河,看过的山楂树,骑过的自行车,等等,无不体现出那种返璞归真最自然的一种镜头语言和表达方式。因此,在音乐上影片也在安静的河流声,夏天的蝉叫声,微风吹动树叶的哗哗声中让观众穿越在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故事中,静秋和老三的整个情感发展就是在这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像那条河流一样流淌在观众心中,一直延续到最后老三离开静秋,观众的情感随着静秋的呐喊终于喷涌而出。影片这种简单的故事节奏就像一首清新隽永的诗,直指人心。影像文本在叙事上简单又纯粹,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和耐人寻味的悬念,整个故事经过张艺谋诗意的提纯呈现在银幕上就像一张没有污染过的白纸。正像女主人公静秋一样,正像静秋与老三的爱情一样,干净得像一张白纸。但是,在张艺谋鬼斧神功的艺术建构下,这张白纸便拥有了一种空灵皎洁月光般诗意朦胧的东方美学神韵。仿佛平日束之高阁的锦帛,颜色在脑海里却竟是历久弥深。每一位观众的情绪在这诗化的表意中飞扬起来。整部影片中,张艺谋诗意、温情、单纯地去表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观众在唯美的画面和音乐中,排除所有的杂念,就像回到了静秋的年代和静秋的故事里,也让观众从浮躁的现实中寻找到那种只久居内心的、恒远的平静。

在影像文本中,温和而清醒自知的老三有着很干净的笑容,老三是爱情的给予者,是在那个压抑人性的年代始终温暖静秋内心的一缕阳光,老三的思想开放显然和当时的主流显得格格不入,他帮助静秋拨开生活的乌云,让静秋相信,他一直是和静秋在一起的,社会总会变化的,政策迟早也要变的。静秋则生得俊俏灵秀,她的性格柔弱,不够坚毅,在这种畸形的时代压抑下变得更加懦弱自卑,她的出生,她的责任,母亲对她的提醒,旁人对她的观察,使她时刻都小心翼翼谨慎处事,生怕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情调”有一点关联。两个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使得单纯又有想法的静秋一开始只敢对他刻意保持距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静秋的心越来越被老三所吸引,这也使得涉世未深的静秋怀疑自己犯了小资产阶级情调,在内心进行着艰难的思想斗争。因此,可以看出静秋的内心始终很矛盾。直到后来对老三越来越依恋,拥有了自己也无法相信的勇气去追求内心向往的爱情。就这样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一对才子佳人凄美纯情的爱情故事在这个美丽恬静的小村庄匆匆经过,又缓缓冗落。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散文诗电影,寓情于景,情景相融,二者相互影响。如果说感人的故事情节加上表演极佳的演员是整部影像文本的果肉和汁液的话,那么如世外桃源般的诗意氛围就是从其嫣红的果实里散发出来的清爽气息。静秋害怕被路人认出,用老三的白色衬衣将头罩住,老三骑着单车载着滑稽可爱的静秋在街道上飞驰,两人挤在一辆自行车上,徜徉在幽静的小巷子,阳光从梧桐树间隙里零碎地洒下来,天空是饱满低沉的湛蓝,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小巷显得是那么的诗情画意。在静秋探望完病中的老三后,两人隔着河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小河静静地流淌,树叶在天空中摇摇曳曳沙沙作响,安静得好像只剩下两个人的心跳,好像这时候一切自然物都成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象,配上加强效果梦幻的暖色光,就像一张尘封已久的发黄的旧照片,观众一下子就打开了那道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像是一场怀旧之旅,加上优美温婉的电影配乐,天马行空的场面调度,影像文本就在一种诗化的电影风格中极尽渲染之能事地建构出一种诗意浓浓的影像空间。这也刚好契合了美学家宗白华对意境的最高审美理想:“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与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出最深的景色,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体象而为景色,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好符合张艺谋这一次所追求的极静极美极纯的美学意境。

在电影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张艺谋导演把安静的语言镜头运用到静秋流泪的细节当中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无论是静秋和老三的感情被静秋妈妈发现之后,老三答应静秋妈妈以后不再和静秋见面,临走前,请求帮静秋包扎好受伤的双脚,两人相互观望默默地流泪,还是那场隔河相抱静秋一边用双手比划出拥抱的样子一边泪水静静地挂在脸庞,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导演都在这种安静中让感情汹涌而出,没有悲情电影的刻意煽情,没有纯爱式韩剧里的矫揉造作,电影里确实存在局部过分美化的成分,但是正是静秋单纯而朴实的表演弥补了这一不足,达到了动情而不煽情的效果,梨花带雨似的流泪和整个静静流淌的情节场景都十分统一地呈现出诗情画意般的意境。这是一个非常舒缓而自然的过程,因此,我们都愿意相信那份纯美。

当现实中的爱情被房子车子票子所困扰的时候,人们很难不带丝毫物质目的单纯地去爱和被爱。“我不会等你一年又一天,不会等你到25岁,我会等你一辈子。”老三的肺腑之言让每一个观众都震撼他的情之深爱之浓。整部电影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简单凄美的爱情故事,构图干干净净。正是因为整个影像文本强化突出了诗化的东方美学意境,得以奏响这段山楂树下纯情与诗意的双重交响。

第8篇: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

[关键词]符号 色彩 道具 人物形象

一、影像符号的阐释

(一)符号学的理解

英国哲学家和美学家M. C比尔兹利曾指出:“符号学是当代哲学以及其他许多思想领域的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这句话中,符号学作为一种思想学科领域的连接纽带,体现出不同领域下人物之间的思想文化与情感交流。因而,艺术领域下,愈来愈多的创作者借助符号学这个载体,进行艺术生产。

(二)影像“符号性质”的阐释

在诸多电影作品中,影像符号作为电影语言的一个代名词从符号学的意义层面上理解,其实是对影像本身的一种重构与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利用视觉、听觉等多重机能来对影像本身进行创作。譬如在对于影像文本进行分析时,能够在借助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的基础上,来对影像本身进行分析。因此,“能指”在影像中可以理解为声音、画面、色彩等;而“所指”则是指声音、画面、色彩背后所蕴含的另一层意蕴。因此对影像符号的理解,从宏观上它是由不同视听元素所集合在一起的符号系统;微观上则是透过这些符号化的系统来研究影像艺术领域下更深层次的文化。在这一领域下,法国电影符号学家麦茨提出“五类意指方式层次”、“八种大组合段型式”,意大利电影导演帕索里尼建构出“形象记号”说以及符号学家翁贝尔托•埃科提出“三类记号学说”和美国电影理论家彼得•沃伦等人对电影符号的理论研究,为影像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在此基础下,张艺谋电影的符号主义性体现得较为突出。

二、张艺谋电影的符号化意义体现

张艺谋作为中国著名的第五代导演,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从不同层面:人物、题材、画面、色彩、场景等角度将电影艺术渲染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韵味,从而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影坛,在电影中,张艺谋将符号意义与电影艺术结合得最完美,从题材、人物、画面、场景、色彩、造型、道具、音乐等各方面给予充分展现,而正是这些符号因素的存在,造就了张艺谋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色彩符号化

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为:借助画面绚烂的色彩来彰显影片的内涵与张力。在后影像时代下,由于人们对于影像视觉化的追求愈来愈高,因此,满足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成为第五代导演在创作影片时所必需。譬如在色调方面,张艺谋最突出的是采用红色来表达影片的风格从而突出影片的主题。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到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在这些影片中,所出现的灯笼、八仙轿、盖头、脸盆、酒、高粱等诸多影像元素,在红色符号的渲染下,一方面渲染出人物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渗透出导演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情结和时代情操。在红色符号的映衬下,它以一种艺术的色彩姿态传达出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和特定年代下人物的精神状态。譬如《红高粱》中,从红裤、红鞋、红盖头到影片结尾时画面中所渲染出的“血红的高粱、天空和太阳”,唯美的红色世界中尽洒出一种强烈而奔放的生命意志,《菊豆》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从红染池、红染坊、到红灯笼,这里的红色隐喻着旧社会对人的摧残与吞噬。在压抑的人性下,导演运用红灯笼来传达出希望与抗争的力量。而在《山楂树之恋》中,红色图案的山楂树脸盆作为特殊环境中爱情的寄托,隐含着年代下人物之间完美而又真挚的情感,也是对当时文化的一种隐喻。

(二)道具符号化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的很多道具被赋予出一种特殊的意蕴:从《红高粱》中颠轿场面上的八仙轿、红盖头;《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阴森灰暗四合院内悬挂的灯笼,《十面埋伏》中郁葱苍翠的竹林、连绵不绝的花海;《英雄》中渺茫无烟的沙漠、满天飞舞的黄叶到《山楂树之恋》中那颗坚忍不屈的山楂树等等,导演将每样事物赋予与众不同的涵韵:有民俗象征、历史再现;也有浪漫唯美与残阳似血,不同风格的影片渲染出异样的情调与文化。譬如在影片《山楂树之恋》中,这棵特殊年代下的山楂树在影片中具有双重象征涵义:一方面在影片中被老师所解读,是革命烈士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献身,用鲜血所浇灌出的红色花朵,另一方面,它也是静秋与老三爱情矢志不渝的象征,更是特殊年代下特殊环境中所具有的一种不可磨灭的力量。总而言之,在这些符号化的事物中,渗透的不仅仅是事物本身所代表的涵义,最为重要的是,它寄予了创作者本身的理想与情感,当这种情感升华为一种民族大义时,便开始进行寻根,即寻求民族文化与民族文明创新与前进的力量。

(三)人物形象理念化

张艺谋所拍摄的影片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性愈来愈理念化。所谓的理念化,是指导演在通过镜头表现这个人物时,不仅表现出人物本身在剧情推动下的行为特征,而是要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特征:身体的或心理的一种内在的反应,来表达出某种文本之外的一种情绪或思想。譬如,《红高粱》中的“我爷爷”余占鳌是一个具有匪气与英雄气的双重角色,在他的身上不仅体现出土匪的无赖、粗野、强悍;同时也尽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正义感与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作为一个双重含义的角色,导演在塑造“我爷爷”这个人物时,不仅将他本身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更为有意义的是:在他的身上集聚着民族文化情感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与道德传统。有原始的一面:杀人抢亲,与“我奶奶”畅快的野合;也有彻底的一面:不畏生死,与日本人抗争。在原始与彻底之间,将“我爷爷”与“我奶奶”之间的故事体现得颇为丰富,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上那种执着坚固与朴实无畏的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突破了封建道德的禁忌,也展现出人性最为原生态的自由,较深层次的展现出中华子孙身上特有的民族道德、民族情感、民族大义与民族刚健之魂。

三、结语

综合而言,在当下影视界,对影像的符号意义研究颇多,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在他的电影作品中,符号性意义阐释已经跨越了人物形象、道具、色彩等多种影像元素,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它“不是活生生的事物的领域”,借助鲜明的人物个性、独特的道具、强烈的色彩来引导人们进入文化精神的媒介圈,在这个圈子内,大众通过对影片的欣赏与解读,在感官娱乐的同时,接受到的更多的是文化符号的象征性:领悟出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不同阶层下社会、民族、文化三者之间连续性的关系与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文明特有的反思,从而给力于当下时代所缺乏的精神与动力,这也是张艺谋电影的符号化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海玲.《张艺谋电影的符号美学价值》载《北方论丛》,2007.(2).

[2]张艺谋.《唱一支生命的赞歌》载《当代电影》,1988.(2).

[3]谢淑丽.李博《影视影像的符号性研究》载《电影评介》,2009(21).

[4]蔡贻象.《试论张艺谋电影的民俗意象》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5).

[5]姜敏.《张艺谋电影导演的美学观》载《河北大学学报》,1994.(4).

第9篇: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

时代周报:你怎么跟张艺谋认识的?

方希:张艺谋在搬家时翻出当年的一些照片,说起当年的故事,文学策划和《山楂树之恋》的执行编剧作家肖克凡就建议出书,因为我是做出版的,跟文学策划也很熟,于是就找到我,去做出版方面的咨询。张艺谋的书我肯定是愿意出的,我也参加过他们的剧本讨论会,从《山楂树之恋》开始,他对我相对熟悉。我们聊就减少了他和陌生人说自己的紧张和窘迫。

时代周报:在做书的那段时间,你们常私下聊天吗?

方希:不私聊,周围还坐着跟书相关的各色人等,比如美编啥的,彻底公聊。最长的从下午1点聊到晚上10点多。中间我还歇口气吃了点饭,而他一口饭都没吃。

他表面上比较沉默,但他提到自己专长的东西就特别有神采,他讲他年轻时的故事,把我简直乐疯了,表情生动、声音起伏、一人多饰几角,还有话外音,活灵活现,平均几分钟一次爆笑。

他经历过很多苦难,但从来不咀嚼痛苦,只给你讲那些有趣的事,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是现在这么一个人。你去看《张艺谋的作业》,就会明白他的美学倾向和个性是怎么养成的。

时代周报:私底下的张艺谋是个什么样的人?

方希:做事很专注,在专业上很在意,沉默忍耐,索求甚寡,不爱旅行,不爱饭局,不停做事,兴致上来,人非常好玩。有事能扛事,能做事,能平事,但是不去抢镜头,不抢功,绝不频繁地解释自己。这很打动我,他身上有我从父辈身上看到的勤勉、自律、羞涩,所有勤奋的人都没有难看的时候,这是魅力之源。

他也挺谦虚,不是装出来的。剧本讨论会他会拿本子认真做记录。有些东西你一听就觉得不大靠谱,但他非常耐心,有很好的教养。他说话很直接。我们说《山楂树之恋》的时候,有一大堆人建议,导演咱能不能不拍这个呀,《三枪》已经把你弄成这样,这戏基础太差了,它是一个很好看的小说,但作为一个电影太单薄了。张艺谋就说,我现在也在准备《金陵十三钗》,但那个剧本我需要等国外的演员,好莱坞演员都有档期的,剧本需要给人家看过,他有反馈之后,才能给下一家。而《山楂树之恋》他觉得有让他心动的地方。他非常坦率,你看不到他装的地方。比如说奥运会开幕式对他拍电影有一定的良好影响也是事实,他也承认,不会假装谦虚,或者说貌似很淡定地说出我要夸耀的一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聊剧本的过程中,一个小的点,他马上就延展开去,构建出场景链条。这真的是手艺人的本事。手艺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们具备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这一年多他老得太快”

时代周报:你刚才说他很谦虚,他怎么会想到要出一本关于自己的书,由你来执笔?

方希:他在序里说了是为了给自己留一个印记,印记是一个很文学的词,就是留下来给他的家族,尤其是给他妈妈,也包括给他的孩子吧。我想人在60岁的时候,可能会忍不住回望,去计算自己未来的时间和想要完成的事,以及忍不住去想你自己要留下什么东西,这好像是个自然规律。我最近见到的几个企业家也是这样,突然说我想静下来,我想写个总结。

时代周报:在你眼里,他算不算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方希:他感情挺丰富,但内敛,比较收。我甚至觉得他对于情感的表达可能也有他自己的一些禁忌和约束,这也许是他的经历和教养,尤其是经历造成的。我个人观察,他有很细腻的部分,但我不觉得他愿意很充沛地表达感受。陕西男人好像真有这个共同点,就是比较能忍耐,话少,比较厚重。张艺谋说他和爸爸、弟弟在一个屋里,基本上不怎么说话,但他母亲是家里面特别乐观的一个人,让每个孩子都感觉到了充分的爱。陈凯歌也提到过张艺谋的母亲热情,在她身上看不到一点过去的阴霾,你想想看,那个年代以他们家的出身,出头无望,但老太太就一直那么乐观那么开朗,充满真挚的热情。老太太80多岁了皮肤还特别好,别人问你这皮肤怎么那么好,他妈说我一直用郁美净,特天真,一点伪饰都没有,她好像对命运给她的一切安之若素。张艺谋身上特别细腻的表达和感受,可能是他妈妈给他的。

时代周报:张艺谋好像特别不愿意说他的家事?

方希:他说自己做的工作,被曝光是没办法的,但家人没必要跟着受罪。他对他妈妈是特别爱的,他妈妈很多时间跟着他,甚至首映式,去台湾,去国外,他都带着妈妈去。但为了闪躲媒体的镜头,他经常把他妈妈安排在一个老远的位置,他不希望家人被媒体追逐。

时代周报:你认识他的这两三年恰好是他最艰难的两三年,你有没有感觉他的变化?

方希:在《山楂树之恋》的剧本讨论会,我第一次见到他,他比现在至少要年轻十几岁,完全就是一个壮年人,四十岁出头的感觉,但是拍《金陵十三钗》,包括到写书那段时间,他迅速显老。我在跟他分析他的行为风格报告的时候,他说,干活多累我不怕,很多事没法弄,没法协调和控制,那会儿能感觉人很受煎熬。就这一年多,我觉得他老得太快了。

奥运开幕式他当时就觉得砸了

时代周报:他的文学策划周晓枫好像说过一句很狠的评语,说他看上去八面玲珑,其实四面楚歌。

方希:呵呵,实际是孤军奋战。他其实就这么个人。我觉得他有那种老式的、笨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比如,君子绝交不出恶声,比如别蹬鼻子上脸,迈过锅沿上炕,别得意时张牙舞爪,被骂又幽怨委屈。他说过,两口子吵架、兄弟反目、合作分家这种每天都在发生的事,你挺认真去解释,其实在别人那里就是个谈资,是个八卦和笑话,像是站在街头让过路的叔叔阿姨评评理,这很难堪,也伤自尊。我也能理解,谁都不愿意蒙受不白之冤,但更没必要当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