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

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

第1篇: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

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时,应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参加一切活动的动力。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要选择新鲜、有趣的话题引起孩子对交谈的兴趣。同时要做到语言的儿童化。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与特征,融入到他们的语言情境。

一、利用故事强化语言能力培训

如在以往教学中,特别是故事活动中,教师大多要求幼儿按照故事原文进行复述,其结果是幼儿只能机械地重复,死记硬背。如果我们能灵活运用多种复述的形式,不仅能使幼儿学习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还能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如讲故事《小动物找食物》,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投入的神态、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以情绪感染孩子。他们对故事的内容就会感到特别亲切,不仅能专心听、喜欢听、听得懂,而且还能自然的表达:“小兔子不吃桃子,它爱吃萝卜,小猫不吃青菜,它爱吃小鱼……”轻松掌握了语言的准确表述,还开动了脑筋,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游戏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以游戏活动为切入口,注重幼儿日常的语言培养。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的语言是最真实、最自然的,因此,在这些日常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讲述,通过鼓励幼儿进行语言表达。来锻炼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游戏是孩子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练习词语的运用,目的和要求都在“玩”的过程中完成,孩子非常感兴趣。例如,在游戏《猜猜看》中,教师把玩具放进一个大箱子里,让幼儿猜猜是什么物品,并要求大声讲出来,无论猜出猜不出,已经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三、运用情境表演强化幼儿语言表达

情境表演是指在每一次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之后,为幼儿提供各类道具,幼儿根据角色选择道具。通过幼儿创造性的表演,将作品中的情节合理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作品。情境表演为幼儿语言的实践提供了机会。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学到的是简单句,但是在情境表演中他们可以将已经知道的语言综合运用,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意思。

四、利用问题引导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语言活动过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文学作品的主题重点提问,幼儿回答并学习作品中的词语句型。现在的活动则重视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把结果放在第二位,使整个活动成为幼儿不断探索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给孩子们创造说话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无拘无束、自然的进行交谈。教师也经常参加幼儿间的谈话,以朋友的身份,在愉快的氛围中引导他们的谈话,及时纠正他们语言上的错误,如发音问题、遣词造句、语言泛化等等。例如,有一次墙上的一朵向日葵装饰品掉在地上。一个幼儿跑过来告诉我:“老师,那个东西掉了”。我便借机问他们:“那是什么呀?” “是花”,“什么花?”“大花”。我继续问“它像什么呀?”“像太阳”,“是向日葵”……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的讨论就已经在无形中开拓了语言思维能力。

五、利用开放式提问法,促进幼儿语言思维能力发展

开放式提问没有标准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我们在进行语言活动时,摈弃了以往的封闭式提问,如问幼儿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个故事好听吗,或者问幼儿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封闭式的问题。对这类问题,幼儿往往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用动太多的脑筋,不需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述。在教学活动中多提这种问题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应多向幼儿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主题活动“小兔乖乖”中,我们进行了一次以开放式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提问:“小白兔为什么这么伤心?如果你是它,你会怎么办?”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提问:“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它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开放式的提问与封闭式的提问有着显著的差异,采用开放式提问时,幼儿的回答只要在情理之中,符合思维的合理想象,教师一般均予以鼓励。所以,这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小兔、兔妈妈或大灰狼,从而敢于思维、敢于想象、勇于表达。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始终沉浸在故事创设的环境之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开放式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如果能多考虑运用开放式提问的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六、鼓励和组织幼儿之间语言的自主练习

幼儿期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他们从模仿语言阶段向运用语言阶段迈进。教师要鼓励幼儿使用相似、相近的词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3~6岁的孩子常常自言自语或是同伴之间语言的模仿。如在午睡起床后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有的相互模仿,有的小声念儿歌,有的要求老师帮助……,这种自主发生的谈话活动,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乐趣,提供了相互之间语言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适当的利用这些机会,积极组织幼儿分组交流、讲故事、看图讲述等。

七、充分利用家庭环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第2篇: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培养幼儿复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对话的能力、培养幼儿独自讲述的能力、培养幼儿在人前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等。

在幼儿园怎样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

例如: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情绪变化,寻找话题与幼儿做一次简单对话。

又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的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选择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

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

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

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讲述

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2)示范。教师要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2.拼图讲述

教师可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3.绘画讲述

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捏泥、手工制作、剪贴画等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讲述,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除以上三种方法外,听音乐讲述、排列图片讲述、看展览讲述等都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四、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3篇: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语言;环境;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70-02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和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语言活动中,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语言活动环境,可以使幼儿在获得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机

《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心理学家罗杰认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有了这种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

二、采用各种方式,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1.鼓励幼儿自主表演故事,在表演中提升创新能力。故事表演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幼儿在表演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头脑的加工,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能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如:在《我是山大王》拓展活动中,幼儿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把山大王们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表现山大王们遇到强大对手心发慌的表情和动作时,幼儿按各自理解或蹲或立,或东看西瞧,或摆弄姿势等,都进入了表演情境,幼儿的表情、动作摆脱了“模仿”的束缚,有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幼儿们创新火花就在愉悦的表演中诞生了。

2.与其他学科整合,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语言活动的教育应与艺术、科学等领域相融合,通过绘画、手工、音乐、舞蹈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讲述文本的内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自己动脑思考,创造说话的话题,不仅要考虑说什么,还要考虑怎么说。如:在《我的房子最特别》中,幼儿在认识了院子、楼房、城堡、吊脚楼、窑洞、雪屋等特别的房子并了解了这些房子的特征后,可拓展提问:“你想设计什么特别的房子?”再让幼儿把自己设计的房子画下来、用积木搭出来或用橡皮泥捏出来。幼儿通过亲手操作后,他们说出来的语言也富有创新性,“我要到天上去建一个月亮房子、我要到水中去建一个龙宫、我要建一个香香的菠萝房子、我要座会滚动的房子、我要建一座可以漂在空中的热气球房子……”幼儿简直就是天生的建筑师,他们设计了世界上各种奇特的房子,通过想、画、做、讲、说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展。

三、通过培养多种能力,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1.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是发展幼儿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幼儿创造力的始发因素。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重视通过图画阅读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在内容选择上应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形象直观的图片。当幼儿对画面有感性认识后,让幼儿描述画面的人物、景物、动态,对画面做出初步、基本的分解。然后,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在讲述时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在教学中要采用大图片与小图片相结合、集中与分组相结合、看演相结合等方法,使幼儿能主动去看、去想、去说,使幼儿参与机会多、讲述顾虑少,使幼儿能按想法或图片内容进行表演,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这样通过细致的观察幼儿的讲述就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幼儿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

2.培养独特的思维能力,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并为其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要多给幼儿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与他人的交往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在故事《饥饿的狐狸》中,设置一个问题情境:狐狸饿了,它溜进农庄,绕过黄狗,打开鸡笼,农夫来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让幼儿展开想象:有的说被农夫抓住了,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有的说狐狸逃跑了;有的说狐狸会躲起来,等农夫睡了后再来;有的说狐狸下次来用骨头把黄狗引开;有的说狐狸掉进了自己设计的陷阱……通过思维的碰撞去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使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加强。

(2)善于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在语言活动中,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面对幼儿的好奇、探索和冒险行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积极保护,绝对不能过多地加以干预,否则会扼杀幼儿的创新激情。如教学散文《太阳是什么颜色》时,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先是带着已有经验去思考,有的说是黑色,有的说是白色。一个幼儿说太阳是紫色的,因为葡萄是紫色的,这个幼儿的思维火花一闪耀,其他幼儿的思维之火就纷纷被点燃了,他们纷纷说出了动物、植物、天上、地上、水里各种各样物体的色彩。及时捕捉幼儿灵感,给予充分地肯定,表扬幼儿爱动脑筋,夸奖幼儿求新求异,才能不断地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陈鹤琴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幼儿阶段,是人的大脑、肢体动作、个性品质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让我们继续驰骋在语言教学的天空中,为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不断地探索、耕耘,在语言活动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让语言活动中“创新能力”这颗璀璨之星熠熠生辉、鲜活耀眼。

第4篇: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幼儿教育 创造性思维 培养

音乐艺术不但可以为人类提供音乐审美视听享受,而且也能够对人类的生活情趣和道德修养以及情感抒发等产生影响。对于思想纯真并且容易被美好事物感染的幼儿来说,音乐教育不但能够为他们提供优雅高雅的音乐艺术熏陶环境,而且也可以作为他们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艺术媒介。因此,作为幼儿第二启蒙老师的幼教工作者应该重视在音乐教育中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能更深入的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并且为提高幼儿综合素仰奠定基础。

一、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也是幼儿未来音乐素仰的启蒙和基础教育。现阶段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很多幼儿园在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教育水平都还比较低;一些幼儿老师仍然以教学任务的完成为目标,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如果针对活泼好动的幼儿音乐教育都只是一味灌输专业知识或者一些德育化的歌曲,课堂上幼儿无法自由发挥,也感受不到音乐艺术的浪漫和魅力,那么孩子们就会逐渐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也就更不可能实现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了。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幼儿审美和情感发展

一张美丽的图画让观看的人会觉得心旷神怡,而一首能够打动人心的美妙音乐旋律则能够让人产生直接的情绪波动,或愉悦,或忧伤……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能够直接触发人的情绪或者情感。幼儿时期是人们情感发展成长的最初阶段,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情感积极健康的发展,让幼儿通过音乐体验感知真善美,让幼儿通过音乐活动增强创造性思维。

幼儿的早期音乐教育通常包括唱歌、音乐节奏、音乐欣赏和音乐游戏等。幼儿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之中渐渐潜移默化的奠定了审美能力,拥有了感知美和表现美的审美情趣,形成了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引发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求向往,同时也让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感染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实现美育教学目的。

(二)影响幼儿听觉和记忆能力发展

幼儿对音乐的学习主要是依靠听觉,他们通过对音像资料进行聆听和欣赏不但能够充分感受和表达音乐,而且同时也能够通过音乐学习提高听觉能力。活泼好动的幼儿们通常都会边听边模仿着唱或者跳,渐渐记住了所听音乐的旋律或者歌词,这样的音乐学习既动手又动脑,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记忆能力发展。

(三)影响孩子创造想象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创造想象力和语言交流能力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通常思维活动都具有比较鲜明的形象性,一般其想象力都会经过再造想象再渐渐转变成其独创想象,而音乐活动则可以让幼儿运用其丰富想象力进行再创造。例如,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在学弹钢琴曲目《越过山坡》的时候,当听完老师的示范演奏以后会根据想象描述音乐旋律表现像爬山一样先上后下,甚至还创造性的想象出音乐旋律就像帆船冲浪一样也是先上又下。幼儿在想象和创造音乐的时候会用语言描述他们对音乐旋律的感知并和周围的人分享自己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样无疑也会增强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

(四)有益于幼儿的身心与个性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对孩子身心和个性发展产生有益影响。例如幼儿在学习打击乐的时候,不但能够充分满足他们活泼好动的身心特征,而且还能够让他们通过清脆悦耳的打击乐发出的声音和节奏产生更加愉悦的情绪从而消除音乐学习的紧张感让身心更加轻松快乐。这个世界永远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就仿佛一片树林里也找不出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因此幼儿的个性差异不可避免的存在于音乐教育中。每一个幼儿都有他们独特的个性特点,不一样的个性差异让音乐活动展开的时候有可能会有一些孩子并不是很愿意参与,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音乐老师耐心巧妙的进行引导。因为幼儿如果经常参与音乐活动,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还能够通过音乐表现增强自信,形成勇敢乐观的健康心态,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幼儿通过音乐活动的参与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和其他孩子之间的友谊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独立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

三、音乐教育中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标和意义

(一)幼儿音乐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目标

1.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让幼儿通过音乐想象和创作体验感觉到音乐创新的乐趣,进而对音乐学习引起自主的兴趣;

2.鼓励幼儿简单音乐创作:让幼儿尝试性的使用一些很简单的音乐元素自由甚至没有规则的创作音乐,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幼儿主动创新精神;

3.引导幼儿理解音乐内涵:幼儿音乐教育不但应该让孩子获得音乐知识简单基础,还应该在音乐的熏陶感染中给予正确引导,促进孩子对音乐表现情感和内涵的理解。

(二)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1.提升幼儿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观察感知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并且有利于幼儿开阔视野;

2.丰富幼儿想象力的同时也增强幼儿创造能力;

3.突破传统幼儿教育中的不合理部分,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幼儿积极创新精神;

4.通过幼儿对音乐简单理论基础的学习和视唱练耳以及听音记谱等基本训练,增强幼儿综合素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四、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因为幼儿尚处于很低的年龄阶段,所以其实并不需要非常专业化和技能化的音乐知识学习,但是也不能忽视最基本的简单音乐知识学习,因为那也是创造性表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更不能缺少基本音乐知识技能学习,只有通过基本音乐知识技能的扎实学习才能为幼儿创造能力培养和音乐创作素材丰富奠定最牢靠的基本功。

幼儿音乐老师在为幼儿传授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音乐作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分析和方法,引导幼儿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特点体会不同的音乐艺术之美,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例如幼儿音乐欣赏课的主要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幼儿在音乐感染形成的愉悦情绪中唱唱跳跳,潜移默化的接受基本音乐知识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具体可以用幼儿音乐欣赏《狮子王进行曲》举例来说明。幼儿音乐老师可以在开始欣赏音乐前,先安排学生模仿狮子的动作或吼声或者画出狮吼的线条。通常动物都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因此可以通过模仿和表达让孩子们尽情创造发挥同时也很快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然后再让幼儿欣赏音乐作品,通过反复聆听深化音乐作品对狮子的形象表现和理解。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幼儿对音乐的内涵表达更加容易感受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幼儿音乐教育要鼓励和提高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就必须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幼儿不失去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主动积极的配合音乐老师发挥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幼儿的天性都会喜欢音乐,尤其是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因为环境的陌生会和其他小朋友以及老师在心里产生距离,音乐的感染力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快融入集体环境,同时也得到音乐的艺术熏陶。

例如幼儿入园的时候可以用欢快热情的音乐迎接他们;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弹奏一些特定音符向幼儿问好;午饭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老师可以为幼儿弹奏一些类似《蜗牛与黄鹂鸟》等轻松愉悦的儿歌曲目;午睡的时间老师可以轻声哼唱《摇篮曲》;放学的时间可以播放抒情音乐……实践证明,其实幼儿即使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感受却能够从内心和情感上明白音乐表达的感情。所以当老师播放轻音乐的时候他们就会相对安静,而老师弹奏欢快的音乐的时候他们肯就会开心的跟着手舞足蹈。幼儿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在融洽和谐的环境中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才不会让天真烂漫的孩子因为学习而被压抑天性,也才能够进一步的实现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幼儿音乐教育的课堂学习,必须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增强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实现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良好教学情境的创建过程中技能和创造表现应该和谐统一,这需要幼儿音乐老师支持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并且勇敢表现,同时也需要老师的耐心示范和精心教学设计。

幼儿音乐老师可以根据孩子们天性贪玩的特点,在教学情境设计的时候将音乐学习通过有针对性的游戏或者活动来展开。例如在为幼儿上音乐活动课学习《摘果子》这首歌曲的时候,老师可以设计幼儿们去果园摘果子的教学情境。首先,老师引导孩子们将教室的一块空地假设成一片果园,将提前已经用彩纸做的一些孩子们熟知的水果放到地上。接着再让孩子们排队到“果园”里面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一种水果以后根据选择水果的种类分成不同的小组。最后让每个小组的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水果代替原来的歌词重新唱《摘果子》。通过不同的歌词变换演唱,幼儿们不但能够更快的掌握这首歌曲的音乐旋律,而且也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在玩耍中领会到歌曲表达的意境,同时也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

幼儿的年龄虽然很小但是却已经有了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而且心灵承受能力都相对较弱,对自我的认识基本都是建立在同伴或者他人的评价当中。尤其是老师和长辈的肯定或者否定、支持或者鼓励都能够直接影响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幼儿音乐教育当中无论孩子们的表现优良差劣都应该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这样才有益于展开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例如一个老师在教幼儿学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的过程当中,为了增加幼儿音乐活动课堂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四人一组手拉手围成一圈分别扮演洋娃娃和小熊的角色唱歌,如果能够唱完整首歌曲就可以得到老师提前准备的小熊气球或者洋娃娃气球。所有的孩子们都欢欣雀跃的积极参与。但是其中一组有一个平时就非常胆小怯懦的小女孩整首歌一直都不敢开口只会跟着其他孩子转圈。课程结束的时候这个老师依然给小女孩奖励了气球,并且表扬她的坚持。下次音乐活动课程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就有了提高,并且渐渐随着活动的更多参与变得开朗大方了很多。幼儿们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程度很高,幼儿音乐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善待每一个幼儿学生,细心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点,及时给与他们支持和鼓励。

(五)培养幼儿的创造素养

1.培养兴趣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在音乐艺术感染营造的环境中重视幼儿学生最直接的音乐感受,让他们充分体验到音乐带来的快乐,这样才能不的引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给幼儿学生欣赏《狮子王进行曲》这首音乐歌曲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们自由扮演角色,启发他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制作表演道具协助角色演出。幼儿们在角色表演的乐趣中不但能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够在兴趣的提升中培养创造性思维。音乐教学还可以同时结合类似击鼓传花等趣味性的游戏来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多幼儿总是喜欢问“为什么”,例如晚上散步的时候如果有月亮就会问“为什么月亮总是跟着我啊”暴雨的时候听见雷声会问“为什么下雨的时候会有雷声啊为什么会下雨呢”……这都是因为幼儿天生就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满足也是他们不断认识生活的过程。幼儿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耐心解答孩子们的“为什么”,满足我们在和小孩接触时,会发现孩子们总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比如:一小孩儿见到笼子里喂养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便会问身边的长辈:“小兔子只有白色和灰色吗为什么没有花色毛绒的小兔子”由于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解答他们的“为什么”外,满足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更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设置具有针对性和探讨性的启发问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音乐教育应该注意根据幼儿独特的身心和思维特点,以轻松自然的音乐教育方式让幼儿在获取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开发幼儿的音乐潜力和对音乐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在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中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亚男.利用音乐欣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青年文学家,2010,(19).

[2]陈欣.音乐教育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影响[J].音乐天地,2012,(11).

[3]杨吉红.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01).

第5篇: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创造;思维;语言;发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我们应从小就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我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入手。在我园上上下下都在进行创新实验的同时,我也尝试在语言领域中开展了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营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幼儿,才可能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幼儿。在语言活动中,有了宽松的心理环境,孩子才想说、愿说,从而才能感受到说的快乐。在教学中,宽松就是让孩子感到没压力、没恐惧,不过分判断孩子的对错与好坏,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和谐、理解接纳、支持与鼓励的。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积极创设一个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努力和幼儿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幼儿在我这里,较少听到有什么被禁止、不能做、不能说的事情,听到的多是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如幼儿在创编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尾时,有的说狼吃掉了小羊;有的说狼和小羊成为了好朋友;还有的说猎人打死了大灰狼,小羊得救了。幼儿各种各样的想法在这里得到理解和支持,这是在一些条条框框下所不能实现的。

二、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忘记有效的师幼互动。在互动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即提问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提问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思维的开阔与否。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提问上。因此我们在设计提问时,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也就是说问题要提得活,能变则变,要考虑到幼儿发散性思维,启发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不要提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如果一位教师经常同幼儿是不是这样?对不对……经常提一些不必动脑筋的问题,会抑制幼儿的创造,而且还会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因此,我在诗歌《摇篮》中,从生活角度、人的角度、事物的角度……等不同的角度去提问幼儿,因此幼儿就想到了:垃圾箱是垃圾宝宝的摇篮;大地是小草的摇篮;小草是小虫子的捣篮;小床是小娃娃的摇篮……

而且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考虑一些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能联想事物之间关系的问题。如:《小蝌蚪找妈妈》,我们可以这样问幼儿:“你想它还会找到谁?会怎么说?”启发幼儿既能发挥幼儿想像,又能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其他动物及动物特征与小蝌蚪之间的联系。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学活动教学时,如果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时,不但要问幼儿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等,还要经常问幼儿为什么?使幼儿通过探究,在头脑中进行分散、集中、推理.对于有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更应加以引导,鼓励幼儿发问,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三、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丰富幼儿创新层面

我认为,语言教学不应局限在静止中完成,注意一方面学会动态的教,即事物的横纵发展,如讲述交通工具,应从古时候的以步当车到现今快捷的飞行工具,在变化中讲述,在变化中培养幼儿的求变心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语言教学同体育、科学、艺术等其他领域相互结合,综合运用。打破单一的模式,让幼儿在写写画画中体现创造性语言特色。

创设适合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语言的情境,为幼儿学习语言架设桥梁。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让环境卫生与幼儿“对话”。我们一是为幼儿提供进行创造活动所需要的物品:简单的如一把剪刀、纸笔、有关的幼儿用书等,便于幼儿迅速捕捉自己的创造构想。二是可以利用墙饰进行专栏记载,如“今天我值日”记载了幼儿当值日生的经历和感受,是幼儿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墙饰可以激励幼儿去想、去说、去做、去画,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幼儿的多种能力。

三、采用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促使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包含了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过程。文学作品中的仿编、续编、改编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讲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讲述活动《吃吃、编编、讲讲》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山楂饼,然后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些山楂像什么?”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有的说象皮球,有的说象橘子等等。接着,我让幼儿咬了一口山楂,看看剩下的部分又象什么?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交流、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创造力、思维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谈话活动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6篇: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 讲故事 培养途径

很多幼儿对故事都很感兴趣,在故事当中,他们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还能提高认知道理的能力,并且对幼儿以后的语言能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幼儿园中,开设了讲故事的课程,而且幼儿回到家里后,很多父母也会给幼儿讲故事,可很多时候家长及教师都忽略了幼儿讲故事能力的培养,让幼儿仅处于听的状态,或者不能完全地参与到讲故事中来。

一、幼儿讲故事准备工作

1.故事选材。故事的题材及种类是很多的,可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幼儿听,这就需要家长及幼儿教师做好故事的选材工作,尽量选择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利的故事进行讲述,并且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进行故事选材也是不一样的,像2-3岁的幼儿应该选择爱憎分明、主题明朗、人物单一及情节简单的故事来讲,5-6岁的幼儿就应该选择情节复杂及曲折故事来讲,要是给小幼儿讲复杂故事通常会听不懂,大幼儿讲简单故事是会没有吸引力的,因此,一定要选择适合幼儿的故事题材来讲,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及吸引力。

2.故事教具准备。给幼儿讲故事的活动中,要适当地运用一些教具,像木偶、挂图、图画书及幻灯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辅助幼儿进行故事作品内容的理解,从而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及记忆力。

二、幼儿讲故事能力培养的过程

1.身体语言的加入。当幼儿教师或者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其身体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由于幼儿的思维主要以形象为主,其认识也大多为感性认识,因此,当借助表情、手势、眼神及动作等身体语言进行故事意思表达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辅助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以增强幼儿的印象,还会给孩子一种亲切的感觉,如给幼儿讲述《小兔子乖乖》这个故事的时候,幼儿教师讲到大灰狼的时候,可以把双手举起做大灰狼要抓兔子的模样,而讲到兔妈妈敲门的时候,可以用甜美的声音边唱边做敲门的动作,而讲到大灰狼学兔妈妈敲门的时候,可以先夹着嗓子边唱边敲门,在敲门和唱的变化上,以及表情上的变化,这样能够让幼儿进行区分,并让幼儿对幼儿教师更感到亲切,而且通过这样的方法给幼儿讲故事,会增加幼儿对幼儿教师及故事的欢迎程度,给他们带来比较深刻的印象及记忆。

2.讲故事中,培养幼儿学会倾听。让幼儿注意倾听,是进行幼儿口语发展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幼儿进行词汇、语音及语法规则的学习,均是通过倾听进行感知的,幼儿说的前提是听,据研究表明,幼儿对于听懂的话要远远比会说的话多,对幼儿将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听,并且还要听得准,这样才能够准确模仿,且进一步掌握及提高语言水平。要让幼儿明白,当幼儿教师进行集体讲话,对他讲话或者其他同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要安静地听,对幼儿有礼貌地听取别人讲话能力进行培养,让幼儿明白中途不能插嘴,如果有问题,要等待别人讲完话再进行补充。像在某次讲故事比赛中,一个叫李欣怡的小朋友讲故事的时候,王涵韬等几个小朋友插嘴讲小话,在给予体香之后,这几个小朋友认真听了,可不久之后,又开始讲话了。当王涵韬小朋友讲故事的时候,李欣怡小朋友也开始插嘴,当提醒她的时候,她却说:他不听我讲故事,我也不听他讲。她这一举动尽管有些消极,可是也比较有道理的,这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幼儿和大人,还是幼儿和幼儿之间均需要相互尊重的。

3.讲故事时,让幼儿开口。幼儿在讲故事中,不仅要学会倾听,还应该让幼儿开口讲话,仅有开口讲话才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等,因此,当讲完某个故事时,可以围绕着这个故事来提出问题,像我们所熟知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当故事讲完后,可以问幼儿:“孔融把大梨给了谁?孔融吃了个怎样的梨?…”,通过这些问题能够辅助幼儿对故事情节进行回忆,在锻炼了幼儿思维力的同时,还能让幼儿开口,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力。而且当幼儿对教师讲的故事具有了一定记忆及理解后,才能够试着自己进行讲述,如果有忘的地方,应给予提示,让幼儿能够继续往下讲,从而鼓励幼儿讲故事的兴趣及积极性,长期下来,幼儿讲故事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培养了幼儿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要运用多种形式给幼儿讲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不要固定在一种形式上,幼儿本身就是活泼好动些,更喜欢新鲜事物及形式方法,如果长久地固定在一种形式上,很容易就让幼儿对讲故事方式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导致幼儿不再喜欢讲故事,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多种形式来讲故事,可以运用小组讲、一起讲、角色扮演、故事比赛及看图讲故事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像一起讲述这种形式,教师讲述一句或者一段,然后让幼儿进行重复,就跟学习诗歌一样,尽管有些消极,可句子与句子间是相互联系及完整的,这样掌握起来也是比较简单的。像看图讲故事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一幅图,这样可让每个幼儿均有讲故事的机会,并且能够看着图画,说出图上是谁,正在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等,同时,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幼儿进行不同指导及评议,从而给予要求。让幼儿在多种讲故事形式中,感到讲故事的乐趣。

结束语:

培养幼儿讲故事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理解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审美情趣及良好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讲故事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幼儿教师及家长应该让故事陪伴幼儿的童年,并让他们在故事中进行学习及成长。

参考文献

[1]臧惠琴.故事教育:提升幼儿讲故事能力[J]

第7篇: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使幼儿“想说”

提问是教师广泛应用于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看图讲述”互动环节,图片展开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提问式与幼儿进行问答,即快捷又易懂,巧妙地运用手势和表情,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之后,可先对画面整体效果粗略观察,记下部分明显的图片信息,保证讲述流利且富有概括性。如讲述活动《彩色牛奶》,提到了小白兔、小猫、小鹿、狐狸等小动物喂奶牛吃蔬菜的游戏,其目的是使幼儿先仔细观察图片和图中蔬菜的颜色具有的特征,之后通过自己的语言真实的描述出来。该图片资料来自身边,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出示图片后,利用小白兔做主体形象,所搭配的问题为“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喂奶牛吃了什么颜色的蔬菜”之后“出来了什么颜色的牛奶呢?”等,让幼儿在轻松喻悦的气氛中,观察和了解整个活动的内容,能抓住主题线索,展开积极的思维,从而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活动起初的问答在保证贴近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做到简洁明了,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幼儿注意力。

二、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使幼儿“会说”

如《蓝汽车》这个活动,图片展现的是一片蓝森林的故事:一片蓝森林和蓝汽车,使幼儿能大胆地想象续编故事结尾,知道世界有了缤纷的色彩才变得美丽,愿意当保护环境的小天使。我以“为什么森林里的一切都变成了蓝色”这条线索,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适合的问题,引导幼儿激烈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幼儿多说多问,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

在第一幅画面中,蓝色汽车的车灯是两根管子,特别显眼。于是,我首先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提问:“小朋友,看到这片森林和汽车,你想到了什么?”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引发幼儿的疑问。幼儿的反应比较活跃,一个说,“这片森林怎么会是蓝色?”另一个说“蓝汽车的灯怎么会是管子呢?”还有的说“蓝色是雨淋的吗?”……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这时,可能有些回答已经偏离了主题,但是教师一定不能打击幼儿的积极性,首先应该及时肯定,然后积极引导,进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蓝汽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觉得什么颜色最好看?为什么森林的一切都变成了蓝色?蓝汽车为什么会掉进大海?听了海龟爷爷的话,蓝汽车会怎么做呢?”体会蓝汽车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照自己喜欢的做,将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教师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学习用较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述,特别是对“蓝汽车,听了海龟爷爷的话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比一种颜色美多了。

三、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鼓励幼儿“喜欢说”

第8篇: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

大班幼儿处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阶段,而幼小衔接一直是幼儿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的领域。此阶段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学习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对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现状令人担忧。大班幼儿能否顺利适应以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小学生活,减少生活学习上的摩擦碰撞和磨合衔接,培养良好习惯尤其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极其重要。为了更好促进幼小衔接,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对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促进大班幼儿常规学习习惯的养成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给幼儿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方式、教具和布置简单和谐的室内外环境。

1.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内容和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具

(1)选择合适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刺激最易产生疲倦,疲倦状态下的幼儿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大班要有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语言、音乐、科学、画画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采用符合幼儿特点的方式教幼儿学习,促进幼儿知识的学习。

(2)选择合适的学具。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急功近利地给幼儿选择以文字为主的文具。我们应遵循幼儿的特性,对幼儿的教育应逐渐过渡。开始阶段,给幼儿学具应以色彩鲜艳的图画为主,兼有少量的文字,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爱好;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才可以摆脱图片,接受以文字为主的学具。

2.精心布置室内外环境,潜移默化熏陶幼儿

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的个性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幼儿园的室内室外环境是幼儿活动所接触的,对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布置不容忽视。

室内外环境的布置应该遵循“序、美、趣、意”。即环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动静有序;环境布置要和谐;环境和材料要充满童趣,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主动去感受和探究;另外,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使幼儿在感知和探究等活动中受到正面的影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大班幼儿的教室布置应以简为主,不要过于繁杂。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在学习场所应有意减少周围环境的刺激,营造安静、简单的学习环境,避免由于花哨的室内布置转移幼儿的学习注意力。

二、注重教育,及时强化,促进大班幼儿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领域中指出如下目标:能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有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我们要认真贯彻《纲要》精神,促进大班幼儿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1.创造合作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比如,引导幼儿进行小组作画。在作画期间让幼儿学习相互协商、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在构图、色彩、内容上达成一致后,才能共同作画。在班级中要创造一种安静、和谐、愉快的、宽松的氛围,促发幼儿的相互交流沟通。教师要善于利用机会,把握时机,发挥一切有利条件培养幼儿的分享、合作意识。

2.教授合作方法

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是幼儿进行交往合作的前提。幼儿在共同活动中要相互帮助、相互协商、相互分享、共同解决。如幼儿在手工活动中,让幼儿相互借用制作工具,加深彼此感情;在绘画活动中相互协商绘画内容,共同绘制美丽图画;在生日时共同分享生日蛋糕,共庆生日的喜悦等。通过具体情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合作策略。

三、积极引导,发散思维,促进大班幼儿积极思维习惯的养成

思维是幼儿认识能力的核心,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抓住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幼儿期,促使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更好、更快的发展。

1.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与经验

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的。我们要尽量调动幼儿的感官,有目的的指导幼儿感知和观察外界事物,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为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基础。给幼儿充分自由的时间,让幼儿自己动脑思考。不受约束的幼儿会发挥奇特的想象,促进幼儿思维的扩展。

2.注重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活动常常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但幼儿的大脑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解事物往往借助语言来实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能力。家长或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并规范幼儿口语的表达。鼓励幼儿用正确连贯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增强幼儿的逻辑概括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幼儿时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最不喜欢说教。为幼儿树立具体形象的榜样,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或家长应从自身做起,为幼儿树立典范;或为幼儿讲述故事,引进各种特色人物:如思维敏捷的司马光、勇敢智慧的王二小、机智聪明的曹冲等,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模仿,启发幼儿思维。

四、激发兴趣,持之以恒,促进大班幼儿坚持学习习惯的养成

1.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要把教育的生长点转移到幼儿的

需要和兴趣上,促进幼儿坚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2.明确活动目的,教授知识技能

明确的活动目的有助于幼儿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贯彻始终的坚持性的培养。如果幼儿对活动目的不明确,就会产生一种随意性的思想,缺乏自觉性与自我控制力。在活动之前让幼儿明确活动目的,至关重要。

3.鼓励幼儿多参与实践活动

第9篇: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自我中心;课程体系

1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

1.1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可能性

1.1.1学科性质

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借助于直观教具和材料,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感知、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究的过程。

1.1.2幼儿心理特点

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其教育的重点是思维的开发,通过思维能力的开发为以后更好的获取知识奠定基础。而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育是旨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1.3社会环境的变化

现在的家长比以前更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具体来说:首先,他们比以前更愿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其次,他们比以前更愿意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投入更多的金钱;最后,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多的从溺爱型转向启发诱导型,更重视对孩子创造力的开发。

2 目前中国幼儿数学教育的现状

2.1中国幼儿数学教育的发展进程

2001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使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的目标,规定了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内容与要求。但理论与实际的教育操作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3 现阶段幼儿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幼儿的数学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不协调

3.1.1幼儿自我中心

皮亚杰认为,2-6、7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此时儿童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

3.1.2教师策略选择不当

大多数幼儿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都有涉及到游戏,但大都存在策略选择不当问题,不能在保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效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同时兼顾游戏的趣味性。

3.2幼儿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不完善

3.2.1幼儿园教材版本不统一

各个幼儿在开设数学的相关课程方面,有算术、珠心算等,教材市场版本更是五花八门,导致幼儿接受的教育缺乏系统性。 。

3.2.2部分内容不适合幼儿学习

各幼儿园开设各种特色班;为了让幼儿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提前教授小学知识。这些都导致现在的幼儿负担过重,早早地失去了幼儿时玩耍的乐趣。

4 提出解决方案

4.1符合幼儿的理解能力发展水平的原则

4.1.1确实把握幼儿的发展水平

幼儿的身体、心理的发展和成人不一样,要想真正了解幼儿,随时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从而找到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幼师就应该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他们进行交谈(包括集体、小组和个别的交谈),也可以通过倾听幼儿的谈话来了解幼儿。 。

4.1.2选择合适的具体教学活动的目标

根据国内学者朱晓亮的研究,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单元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

4.2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4.2.1开展趣味化的数学实践活动

幼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需要积极创设充满趣味化、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去感受数学和应用数学,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4.2.2幼师对幼儿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幼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欣赏者、鼓励者,给予幼儿充分正确的评价,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信心,运用恰当激励措施,多采用鼓励、表扬、赞赏性的评价语言,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4.3建立健全幼儿数学教育课程标准

4.3.1加强理论研究,为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不少学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幼儿园数学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方一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林嘉绥、张梅玲对幼儿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数学概念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4.3.2反思改革历史,构建幼儿园课程标准模式

幼儿园课程标准既要在总纲上表述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任务,又要构建各领域的课程标准,提出明确的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

5 结论。综上所述,幼儿生活化教育实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过程,还是孩子知识和技能积累的动态过程,幼儿兴趣和知识接受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应积极引导幼儿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知识、积累快乐。

参考文献:

[1] Pezdek, K., T. Berry, et al. (2002). Children'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he role of parents' perceptions and their involvement in homework.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4): 77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