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折康复护理范文

骨折康复护理精选(九篇)

骨折康复护理

第1篇:骨折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康复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5年4月~2007年10月收治肱骨干骨折患者149例,男95例,女54例;年龄10~79 岁,平均31岁;上段骨折29例,中断骨折79例,下段骨折41例。89例肱骨干骨折均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本组无1例合并血管、神经损伤。60例肱骨干骨折采用了切开内固定治疗,开放性骨折28例、陈旧性骨折16例、手法复位失败9例、合并桡神经损伤者7例。

术前护理:术前向病人介绍肱骨干骨折相关知识、外固定和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固定后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固定后和手术后功能康复锻炼及护理知识。使病人消除对疾病及手术和预后的顾虑,让病人的身体及心理都处于最佳状态来接受手术[1]。

术后护理:①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患肢末端血液循环及肿胀等情况,特别在骨折复位固定1~3 天内,更应注意肢端的温度、颜色、手指的主动活动、动脉搏动及肿胀是否加剧等。如发现手部肿胀及疼痛严重,手指麻木,皮肤颜色发紫、苍白、皮温低等情况时,应立即将横带放松后观察1小时,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如血运仍不好转,应赶快拆除小夹板并给予重新包扎,以免产生压疮、缺血性肌挛缩,甚至肢体坏死等不良后果。②注意有无固定的疼痛点,尤其在骨骼隆起部位及压力垫下出现固定的疼痛点时,应及时拆除小夹板绷带进行检查,以防产生压迫性溃疡。③小夹板固定3~5天,肢体肿胀消退,容易造成骨折再次移位,所以要适当调整夹板松紧,加快骨折愈合。④切开复位者应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循环情况及伤口渗血情况,有无压迫神经和血管现象,手部是否肿胀等。术后伤口疼痛,可适当给予止痛药。⑤小夹板固定指导:小夹板固定后,很多病人都不愿意住院而要回家休息,那就更应仔细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尤其在伤后3天内。注意事项包括:小夹松不可任意移动位置;注意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环情况,有异常情况及时来院就诊检查;小夹板固定5~6周后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小夹板,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对老年患者更应嘱咐尽早开始肩肘关节锻炼,以免发生关节粘连、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预约定期门诊复查。

康复锻炼:术后功能康复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关节活动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有效手段莫过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指导病人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促进骨折愈合。①在骨折复位和夹板固定后,可立即作手指及肩、肘、腕关节的伸屈活动,以免发生关节僵硬。并作上臂肌肉的主动舒缩练习,以加强骨折端在纵轴上的挤压力。禁止做上臂旋转活动。②在固定的2周内逐渐加大活动量,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由轻至重,由少至多,逐渐加大活动量。2~3周后练习肩、肘关节活动。伸屈肩、肘关节:健手握住患侧腕部,使患肢向前伸展,再肘后伸上臂,肩关节环转及双臂上举活动。③固定解除后,骨折断端愈合稳定,此时进行全面锻炼,可增加锻炼的次数和活动范围,直至骨折愈合。应经常对肩关节、肘关节进行活动训练,活动度从小到大,手法要轻柔、力度适中,不可过急,以防再度损伤。④帮助病人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早、中期严禁作上臂旋转活动,外固定解除后,逐步达到生活自理。

结 果

肱骨干骨折固定后康复知识的了解情况,见表1。

讨 论

术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前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术后注意事项和功能锻炼方法,有助于病情恢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认识到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患者骨折后易出现焦虑与恐惧的心情,护士应主动地关心病人,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早日康复[2]。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术后对病人全身及局部的护理保障了手术效果。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护理人员对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可明显减少此并发症的危害程度[3]。护理人员能及时主动地了解骨折复位的情况,根据病情进行护理以防因夹板固定位置不当而造成骨折再次移位。①夹板固定后,不可任意拆除或剪断夹板。②夹板固定后,要随时观察夹板的松紧度,应保持横带在夹板上可以不费力地上下移动1cm 为适宜,如过紧容易造成肢体胀肿、血管压迫,出现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术后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关节活动障碍的预防和治疗,莫过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指导病人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促进骨折愈合。所以,我们认为康复护理能使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原则是必须尽早付诸实施,同时要自始至终地给予病人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静.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35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32-33.

第2篇:骨折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髌骨骨折 康复护理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78-02

前言 髌骨对人体的作用是保护膝关节、促进走跳和行走,位于人体的膝关节正前方,髌骨骨折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类骨科疾病,由于骨折和手术处理,会导致患者产生剧烈的疼痛,并且术后的恢复时间较长,对患者的身心构成严重的影响。基于此,医院针对性的制定了康复护理干预策略,借此来提成治疗的成效。下面我们将以105例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康复护理的临床成效,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以105例2012.1.1.~2013.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患者的年龄在18~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5±3.5岁,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7例,导致髌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为打击伤、车祸伤以及摔伤等。骨折的类型主要包括了粉碎性骨折、横形骨折以及下极骨折。

2.康复护理的方法

(1)心理护理 让患者对髌骨骨折的相关并发症、治疗手段、注意事项、骨折类型以及功能训练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学习相关的护理常识,避免关节粘连、僵硬或者是肌肉萎缩现象的发生。并且严格的执行医嘱和积极地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树立治疗和治愈的信心,将内心的急躁和不安等情绪消除,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康复治疗。

(2)加强对患肢的护理 患者在手术结束之后,必须将患者的患肢抬高,使之在患者的心脏水平面15~20cm左右,同时在第一到第三天左右开始对患者进行运动节律指导,保证静脉血液的回流和循环,控制运动的强度,防治肌肉疲劳产生。运动主要以屈膝为主,增加髌骨前部的张力,同时促进患者的关节磨合以及慢性复位。当软组织发生损伤或者是创面出现水肿等炎症的情况下,则应采取紫外线治疗,促进创面的快速愈合。同时轻柔亦或是采用展筋酊和中药薰洗患者的膝关节周,促进活血化瘀和舒筋活络。

(3)出院指导 患者在出院前,义务工作者必须向患者认识到严格执行医嘱,极强术后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必须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除此之外在进行锻炼的时候,必须有家属从旁协助,保证康复锻炼的安全性。

(4)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 一般属于骨折位移不明显的患者,选用的是石膏固定这种保守治疗法。以支具固定的时间为3~4天,待炎症消除之后,再借助管型石膏或者是石膏托固定患肢4~6天左右,同时加强患者的踝关节、股四头肌锻炼,每天做3~5次,每次持续的时间为30~50 min,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将锻炼的强度加强,促进肌肉力量的提升。将管型石膏或者是石膏托去除之后,在加强膝关节功能的训练,最初活动的角度控制在30b,每天三次,平均每次持续半小时,并且每间隔三天就将活动的角度提升5b~10b,一周之后,再锻炼膝关节主动屈伸,随后训练扶拐行走。对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方法的患者,首先锻炼股四头肌,并将髌骨左右推动,防治关节粘连[1]。将引流管于术后的第二天拔出,协助患者进行抬高直腿的锻炼,一周之后,做小腿下垂、患肢伸直以及屈膝训练,两周之后开始在医务人员或者是家属的协助下进行行走锻炼。并且将屈膝角度逐渐的增加,极强患者的自身屈膝下蹲锻炼,使角度上升至120b,每天进行两次被动屈曲膝关节,每次持续一小时左右,持续锻炼两周左右。对采用单纯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固定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固位效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外固定[2]。而对于选择克氏针加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固定的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锻炼的时间为术后的第二天,随后进行站立锻炼,首先是健侧站立,再次是两肢站立最后到患侧站立和患侧负重站立和行走,做下蹲练习,练习的强度循序渐进。

3.疗效判定 优:行使正常的关节活动,并且无疼痛,屈膝角度在120b之上。良:轻微疼痛,屈膝角度为90b~120b,关节完全伸直。差:屈膝角度在60b以上,活动度差,有明显的疼痛感。

二、结果

以上105例髌骨骨折患者在接受2年的康复护理之后,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成效,其中恢复优者有45例,其余60例均恢复良好,无恢复差的患者,其中行动自如的患者有99例,6例患者在行走时会出现轻微疼痛,下蹲困难。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的提升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成效,加强术后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加强对患者心理的关注和关节的护理,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第3篇:骨折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骨颈骨折;护理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损伤,由于各系统功能的减退,特别是老年女性,由于骨质疏松使股骨颈脆弱,加之髋周肌群改变,常因滑到、下肢突然扭转等原因发生股骨颈骨折,无论是牵引还是手术,科学的护理对康复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我院3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观察,体会到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是保证治疗顺利实施的基础,有效地功能锻炼是保证骨折按期愈合、患肢功能恢复的关键。所以,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康复指导对患者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1年――2011年共收治38例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38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65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73.5岁。无明显骨折移位或合并其他疾病自身条件不允许手术采用牵引的10例,手术治疗的28例。

2 护理方法

2.1 确定护理目标 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教会患者床上排便,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2 护理诊断

2.2.1 焦虑 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老人表述不清,担心影响子女工作或无人照顾,情绪不稳定,烦躁,对治疗缺乏信心。

2.2.2 部分自理缺陷 骨折使躯体活动障碍,如入厕。

3.2.3 疼痛 骨折或手术切口疼痛。

3.2.4 便秘 长期卧床食欲减退、肠蠕动减慢、不敢多喝水等。

3.2.5 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骨折移位。

3.2.6 潜在血管栓塞 长期卧床,怕痛、不主动活动。

2.3 护理措施

2.3.1 心理护理 骨折后需卧床,突然生活不能自理,既怕痛又怕影响子女工作、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等低落情绪,使老人更加烦躁。除生活关心照顾外,护理人员要及时向患者解释牵引或手术的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如果老人能正确面对现实,有较好的心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将可以促进骨折愈合,缩短卧床时间,早日康复。

2.3.2 做好生活及基础护理 突然的大小便不能自理,使老人在子女或护理人员面前对自己的无能显得既无奈又怕羞,害怕麻烦别人而不敢多喝水,很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尤其女性。所以,要鼓励病人多喝水,每日应摄入2000ml以上。长期卧床使局部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褥疮。要保持床铺整洁干燥,每2小时帮助患者抬臀或更换一次,夜间可每3-4小时一次,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气垫床。此外,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3.3 卧硬板床,取适当卧位,保持患肢功能位,两腿中间放一软枕,要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运、温度、颜色、肿胀程度、感觉及运动情况。术后每2小时测血压一次至平稳,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及引流液的色、质、量,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做好记录。牵引时抬高患肢小腿,脚尖朝上,足跟悬空,要合理、到位;牵引要持续6-8周,牵引拆除后,可将上身抬高20-30°,在窝下垫软枕,膝关节微屈。

2.3.4 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热量、高营养饮食,多吃新鲜果蔬及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保证足够的饮水,预防便秘及泌尿系感染。

2.3.5 功能锻炼 指导家属对患肢进行按摩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及关节挛缩。术后2-3天肿胀、疼痛减轻,根据情况可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臀大肌等长收缩,踝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术后第2周协助患者做不使股骨旋转与内收的髋与膝的主动屈伸练习[1],动作轻柔,不引起明显疼痛。第3周可增加俯卧位的上肢支撑起上身和,并向后上方抬起的练习,增加躯干和髋部的力量;逐步可做四点步行,患肢不负重练习;每天次数递增。髋关节置换术1周后[2],可帮助病人在床边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或指导病人借助床栏等更换。

2.3.6 长期卧床肺活量减小,支气管分泌物易坠积于肺底引起坠积性肺炎。因此,在帮助老人翻身时还要拍背,鼓励老人作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炎发生。

2.3.7 密切观察血压,防止血压过低血栓形成;指导患者做患肢主动屈伸运动,防止深静脉栓塞。

2.3.8 告诫患者锻炼时不宜盘腿坐、跷二郎腿,不宜坐矮板凳,以免髋关节外展、外旋造成骨折断端移位。

3 健康指导

术后第2个月可做坐位与站位的转换练习,逐步增加扶杆双足站立做踝的主动屈、伸、内外翻以及双下肢交替踏步和缓慢微蹲练习,增加双腋拐三点式步行或助行架步行练习,患肢稍负重。120天左右可健侧持单腋拐步行,逐步改为健侧持单手杖步行,逐步提高下肢的步行能力、活动能力直至弃拐。牵引8周后可逐渐在床上坐起,3个月后可双腋拐患肢不负重下地活动,逐步单腋拐直至弃拐。行走时注意自身保护,防止跌倒,以防再度骨折。

4 护理体会

老年股骨颈骨折大多预后良好。护士应确保护理措施及时、准确、有效进行,尽早进行健康指导、功能锻炼。出院时做好宣教,避免惰性、怕痛等因素影响,继续功能锻炼,以减少卧床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骨折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下肢骨折;康复;护理

在临床上,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中所占比例较高,研究证实,对该类患者采取有目的、有计划的康复护理对于术后功能恢复以及降低残疾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采取了分组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89例,随机分成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9例。对照组男49例,女41例,年龄30~87岁,平均(55.4±13.4)岁;股骨颈骨折者17例,股骨粗隆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12例,股骨踝及胫骨平台骨折者11例,胫骨干骨折者23例,踝关节骨折者12例;开放性骨折17例,闭合性骨折73例;经手术治疗77例,保守治疗13例。观察组男52例,女47例,年龄29~88岁,平均(56.2±14.1)岁;股骨颈骨折者18例,股骨粗隆骨折17例,股骨干骨折14例;股骨踝及胫骨平台骨折者11例,胫骨干骨折者25例,踝关节骨折者14例。开放性骨折20例,闭合性骨折79例;经手术治疗82例,保守治疗17例。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以及治疗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康复护理措施,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护理措施 对照组:常规护理。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各项治疗措施予以积极的配合,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观察组: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心理康复。针对骨折患者,由于其承受的痛苦较大,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诸多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实施常规护理的过程中应做到审慎无误,并以和蔼的态度,通俗的语言同患者展开积极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变化,给予适当心理安慰,改善护患关系,增强其治疗信心,提高患者依从率;应将目前的医疗水平高度、治疗效果等向家属予以讲明,增强家属的信心,并嘱咐家属同患者进行积极的交流,保证患者的心情愉悦,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2]。②康复训练。在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和相应的心理干预的同时,积极展开康复训练。针对不存在合并上肢以及胸部损伤患者,可指导患者采取弹簧拉力器做适当的的上肢主动牵拉运动,预防肌肉萎缩的发生;针对手术治疗患者而言,其邻近骨折关节无法活动,因此应指导患者做适当的肌肉长收缩,在不影响骨折关节的情况下可适当做一些关节运动[3];针对保守治疗患者而言,一般是采取骨牵引、石膏外固定等措施,因此可指导患者做一些肌肉长收缩、踝关节的主动活动等;不考虑患者的治疗方式,在病情好转后均展开适度的腰臀四肢的联合康复训练[4]。③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应结合主管大夫的医嘱,对患者做出相应的出院指导,嘱咐其在家自行展开相应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复诊[5]。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P

2 结果

2.1 康复效果 经统计,观察组出院前下地行走患者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P

2.2 护理满意度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者96例,满意度为96.97%,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者76例,满意度为84.4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

2.3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则有4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出现肌肉萎缩现象。显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得到显著控制(P

2.4 病情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病情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缩短(P

3 讨论

针对骨折患者而言,其躯体移动常存在明显障碍,由于长期卧床,因此会出现一系列肌肉骨骼系统的并发症。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患者的病痛能够早些减轻,促进术后的功能恢复,同时能够对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6]。

本次研究中经对比发现,接受康复护理的观察组出院前下地行走患者所占比例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康复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于对照组,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而对照组则有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症状;观察组患者病情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亦显著缩短。

可见,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的心理与经济负担,安全有效,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纪秀景.下肢骨折患者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的效果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9(32):332-334.

[2]孙莉,林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9(13):445-447.

[3]岳宏.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的护理与康复[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24(05):193-195.

[4]刘玉霞,高燕.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8(03):425-427.

第5篇:骨折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下肢骨折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91-02

2005年9月-2007年11月我院骨科同一组医生收治的单侧下肢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早期系统的床上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训练,疗效较对照组显著。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单侧下肢骨折患者,均为本院骨科同一组医生收治,均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其中股骨骨折49例,胫腓骨骨折60例,髌骨骨折11例;男74例,女46例,15-70岁,平均年龄32.9岁。

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下肢骨折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5-70岁;③手术方法采取切开内固定或复位后石膏外固定;④单侧骨折。

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神经损伤;②采取金属外固定支架固定者;③下肢关节置换手术;④合并心、肺、肾、脑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慢性骨质疏松、慢性感染病灶。

4 方法

4.1 实验组。实验组于骨折固定术后24小时由责任护士指导并协助患者做床上康复操。床上康复操步骤:康复训练前先进行患肢的局部热敷、按摩,使肌肉放松。先做健肢训练,再做患肢。

4.1.1 脚趾运动。做脚趾屈伸动作,以患者能达到的最大角度,重复20~30次。

4.1.2 踝泵运动。做踝关节屈、伸和环绕动作,并于背伸极限位置保持数秒,重复10~20次。

4.1.3 小腿静肌力收缩。下肢伸直,小腿有节律运动性或静力性收缩或放松,每次持续6分钟,收缩和放松时间的比值在1∶2左右,重复10~20次。

4.1.4 髌骨运动。以拇指和食指(一般人用右手)固定髌骨两侧并向左右旋转推动髌骨,重复20~30次。

4.1.5 膝关节运动。托住骨折部位,膝关节下放一软枕,使其处于屈曲状态,度数为30°~40°,以膝关节为重点,使患者小腿抬高床面,做伸膝训练,保持5~10秒后再缓慢放下,重复10~30次。若不能进行膝关节的主动屈伸,由护士协助进行被动屈伸逐渐过渡到主动屈伸。屈伸角度逐渐加大,一周后达到90°。

4.1.6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将手放于膝下方,膝部下压,保持5~10秒,然后逐渐放松,重复10~30次,随着患者的病情好转和疼痛的减轻,逐渐增加角度进行练习。

4.1.7 髋关节运动。抬高下肢,做髋关节向上、外、下、环绕运动,重复5次左右。

以上训练于患者术后24即开始,每日二次。从健侧肢体开始过渡到患侧肢体,患肢从远端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渐进性的进行患肢非损伤关节和肌肉的锻炼。患者不能主动活动的,由护士协助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训练时,应固定患肢骨折部位,动作缓慢,幅度从小开始,活动到痛点为止,根据病人恢复情况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和重复次数。下肢骨折为了稳定,常常固定膝关节,所以进行膝关节的主动屈伸,要求患者在不负重、避免使骨折端承受较大的应力、不对膝关节使用暴力的情况下进行。有石膏托的患者训练时可取下石膏托,训练后再将石膏托安装上。训练中避免引起患者疼痛,以及肉不疲劳为宜。

4.2 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则按常规在肢体疼痛消失后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做局部肌肉和关节的训练。

两组患者于手术当日、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月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其下肢膝关节活动度、膝屈伸肌力、有无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患者下床时间。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当日、术后1周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1月实验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

5.2 两组患者膝屈伸肌力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屈伸肌力在手术当日、术后1周无差异,术后2周实验组患者膝屈伸肌力较对照组平均增加1级,术后1月实验组患者膝屈伸肌力较对照组平均增加2级。

5.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实验组无手术后并发症,对照组出现3例并发症,其中2例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

5.4 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比较。实验组患者下床时间平均为术后14天,对照组患者下床时间平均为术后21天。

6 讨论

下肢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临床上常遇到骨折对位愈合很好,而伤肢功能恢复不良,甚至遗留残疾,给患者造成痛苦[1]。但骨折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牢固愈合,而同样重要的是早期、全面地恢复肢体的功能。由肢体制动造成的肌肉废用性萎缩一般是可逆的,可经过训练而复原,越早介入恢复越快。国外研究证明,关节功能低下仅1~2个月的时间即可发生废用综合症,超过6个月进行功能锻炼则收效甚微[2]。所以早期康复对预防制动发生的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早期康复的基本方法是运动疗法。而护士工作承担着重要的康复任务。有研究指出病人只有约4%的清醒时间是接受治疗的,而护士24小时都在病房中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是与病人互动最多的专业人员。近年许多的研究已指出早期的康复护理介入可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3,4],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一个动态的、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病人的整体康复具有正向的影响。

康复护理是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护理预防方法、评定和处理(协助治疗、训练的护理措施)的学科[5]。然而在临床上尚未得到深入。目前对下肢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方法的文献报道虽然很多,但较为零散,训练开始的时持续时间、部位、方法、角度说法不一,未形成系统规范的方法,使临床护士难于借鉴。本研究设计的床上康复操以病人的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从健侧开始到患侧,患肢从远端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进行早期、全面、系统的功能运动训练,有效预防了制动对肢体功能的影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适合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卧床进行的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技术。心理护理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6]。在康复护理过程中我们还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配合康复训练,达到更好的康复护理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通过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其患肢运动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此套床上康复操的方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并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灵活制定不同的方案,达到整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闫金玉,杨骊华.下肢骨折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1997,12(1):25

[2] 吴萍.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8): 107-108

[3] 张晶,梁瑛琳.膝关节人工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181

[4] 田银珠.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J].现代康复,2000,4(7):1098

第6篇:骨折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癫痫;骨折;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15―01

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癜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发作具有不确定性,加之老年癫痫患者病程长,长期服药,自知力差,身体机能减退,若合并骨折后,护理难度加大。本例患者经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得以满意康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7岁时因惊吓等精神因素患癫痫,终年服用苯妥英钠等抗痫药维持,常年与其母同住,生活由其母照料。2002年5月其母去世,发作频繁,经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后由其弟送入养老院养老。入院后仍给予抗痫、止痉、对症治疗,期间癫痫发作数次,均对症处置。2012年10月31日因癫痫发作时摔倒,致左股骨下段骨折,给予复位,石膏固定,口服骨折挫伤胶囊,患肢制动,卧床三个月,经精心护理,患者得以康复,达到预期康复目标。

2 护理

2.1 生活护理 因骨折需卧床3个月,且患肢石膏固定制动,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护理尤其重要。饮食需增加蛋白质及钙质的营养,并富含高维生素及纤维素饮食,防止便秘。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平整无渣屑,按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防止压疮的形成。做好二便的管理,及时清理污物。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温湿度适宜,减少刺激。

2.2 患肢的护理 在骨折石膏封闭固定期间,严格观察末梢血运情况,保持患肢功能位,每日按情况做功能锻炼,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及关节孪缩,卧床期间要保持适当的床上运动锻炼。护理人员每天要为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按摩,避免肌肉萎缩,导致以后难以行走。帮助患者每天做股四头肌和踝关节背伸运动,对患者健肢功能进行适当运动,避免其功能的退化[1]。

2.3 心理护理 老人常年居住养老院,缺乏亲人关怀,又因为疾病因素,性格内向,骨折后需卧床休养,患者会有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多关心老人,多与之沟通交流,多疏导鼓励,让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护理工作中才能得到患者的良好配合。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聊天,倾听患者的感受,交流时注意语气语调,让患者有亲切感,多给予老人积极的正面的引导与鼓励,最重要的是让患者保持情绪的稳定,减少刺激,避免诱发癫痫发作。

2.4 安全的护理

2.4.1 环境的安全 癫痫发作不确定,发作时患者意识不清,其所处环境若存在安全隐患,势必造成患者的伤害,要使物品及设施的边角尽量远离患者或经过处理,防止发作时受伤。为防止患者坠床,必要时加用床档。病室保持安静,防止吵闹及不良声光刺激,与其交流时注意语气语调,对那些情绪暴躁者调离病室,避免与之接触,减少不良刺激及他伤事件发生。

2.4.2 护理安全 对患者进行处置时手法轻柔,更换床单,衣物时勿生拉硬拽,注意皮肤的护理。冬季为给患者保暖,经常使用热水袋,特别注意使用前的检查,勿使患者烫伤。按时服药到口,根据药物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注意查对制度,勿发生护理差错。

2.4.3 防止癫痫发作时再次摔伤 相关研究表明疾病和药物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2],抗癫痫药是与跌倒最相关的药物之一[3]。该患癫痫50余年,并长期服用抗癫痫药,更增加了摔伤的危险性,应加强防护。

3 健康宣教

选择适当的场合及时机与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简单介绍癫痫及骨折的康复知识,该患言语表达较少,但能听懂领会,尽量直接告之他如何去做,如果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做好情绪的调整,让其积极配合治疗,懂得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4 结果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已康复,骨痂形成,可下床行走,期间未有癫痫再次发作,情绪稳定,能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火静兰,张佳音,马爱兰.1例老年精神病患者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中国民康医学.2013.5(25):123

第7篇:骨折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脊柱骨折;康复期

循证护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也称为“实证为基础的护理”[1],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原理,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护理措施[2]。随着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我科开始尝试在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实施循证护理。自2009年8月-2013年8月我们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对102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了康复期护理,现将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204例均为临床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病例来源为我院两个骨科病区,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对照组102例。观察组男性86例,女性16例,年龄21-59(39.6±4.7)岁,骨折类型:颈椎骨折26例,胸椎骨折36例,腰椎骨折40例;受伤类型:车祸61例,摔伤19例,其他22例;闭合损伤89例,开放损伤13例;合并四肢骨折34例,合并胸部外伤21例,合并腹部外伤19例;手术治疗81例,保守治疗21例,对照组男性84例,女性18例,年龄19-58(39.3±4.9)岁,骨折类型:颈椎骨折25例,胸椎骨折38例,腰椎骨折39例;受伤类型:车祸59例,摔伤20例,其他23例;闭合损伤90例,开放损伤12例;合并四肢骨折35例,合并胸部外伤20例,合并腹部外伤18例;手术治疗80例,保守治疗22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和临床经验,结合病人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制定适合患者个体的康复期护理计划。

(1)根据不同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个人家庭及社会地位、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出康复期存在的问题

(2)根据患者疾病的轻重,可预知的恢复程度,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康复期心理调适程度,对未来生活的愿望与规划,提出问题。

(3)针对问题通过查询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制定护理措施。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护理模式,在医生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康复期功能训练和指导,如膀胱功能差者给予膀胱功能的恢复锻炼,肢体活动障碍者给予肢体的屈伸锻炼及肌肉的推拿按摩锻炼,以及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三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等。

1.3护理效果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功能锻炼良好,和医、护、病友间沟通正常,参与自己的疾病治疗、护理,乐观积极,有强烈的回归社会的愿望;好转:患者在护理人员督促下进行功能锻炼,和医、护、病友间沟通少,对自身疾病关注度低,寡言少语,对出院后生活方式无积极规划;预后不良:患者功能锻炼处于被动状态,和医、护、病友间无交流,对自身疾病漠不关心,消极悲观。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2.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其中治愈94例,好转7例,预后不良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期护理方法,治愈80例,好转14例,预后不良8例。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循证护理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得的科学证据进行辩证论证,然后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对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护理,该护理模式对病人而言,既能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又能通过科学的护理增加病人对治疗护理手段的依从性,提高患者治愈率。其次,循证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护理理论体系,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医护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性与信任指数,增强护理人员自我存在感。

传统的康复护理把所有脊柱骨折患者看做一个发病群体,一个共同的“病”,护士作为医生发出号令的执行者只去机械地做好分内工作,而没有把每一位患者都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观察、掌握其心理动态、生理病理变化,更没有思考过患者在康复期究竟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哪个层次,作为一名专科护士,又能帮助患者把心身健康程度提高到哪个层次。事实上,护士是和患者面对面最多的人,比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患者,知道患者需求,医生要对症下药,护士要对症护理,这样患者才能早日康复,所谓“三分治七分养”的道理就在于此。

总之,对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实施循证护理,不仅丰富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打破了护理人员固有的护理、思维模式,而且科学实用的护理模式使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和护理学的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第8篇:骨折康复护理范文

通讯作者:李春平

【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接受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术后3个月,康复患者的疼痛和肘关节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活动方面明显改善。结论 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关键词】 肘关节骨折; 肘关节功能; 康复护理

肘关节骨折是影响肢体关节功能最常见的损伤,与上肢其他关节相比,肘关节因其解剖特性,创伤后更易发生功能障碍[1]。康复护理在临床护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使患者的残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的能力。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对恢复肘关节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防止肘关节骨折后并发功能障碍,笔者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取得满意疗效[2]。

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6月收治150例肘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103例,女47例,年龄15~76岁,平均(42.8±11.6)岁,其中肱骨远端骨折107例,鹰嘴骨折30例,冠突骨折9例,桡骨小头骨折4例。

2 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并接受个体化康复护理。

2.1 心理康复 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长期制动的不良后果,指导患者掌握有效的训练方法。在充分评估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患者对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取得理解和支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2 个体化功能锻炼 根据运动疗法安全评定表131,按骨折稳定性、固定可靠性和软组织完整性三因素,对患者进行评分,并按评分大小实施个性化的功能锻炼。评分6分的患者术后1~3 d即开始患肢前臂肌群等长收缩训练,15次/组,两组/d。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进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3~6 d开始肘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训练,活动幅度由无痛可动范围开始,酌情增加,训练结束后予以冰敷15 min;术后6~9 d对患者实施肘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1次/(组・d),活动结束后予以冰敷15 min;术后2~5周,继续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及CPM机训练,患者疼痛可耐受时可行肘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15次/组,两组/ d;术后4~8周,患者在继续以上练习基础上进行渐进性抗阻力训练;术后9~20周,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关节活动(ROM)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

2.3 评估方法 于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并进行ROM评定。

3 讨论

康复护理是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功能恢复的护理活动。康复方案的制订越早越好,最佳康复训练的时机,原则上应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的基础上,与治疗同时进行。石荣光等调查发现,许多创伤骨折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忧虑、抑郁等,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有效应对各种负性情绪和生活应激事件,使其建立起康复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可预防患者的功能障碍,继而达到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肘关节是协调肩关节、前臂和腕关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复合关节。肘关节骨折及其软组织创伤后,骨骼的解剖形态出现异常,关节软骨受损。关节内出现粘连,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受损后瘢痕形成,患者易发生关节挛缩,造成关节僵直[3]。骨科护士应早期介入患者的功能锻炼,承担起照顾者、健康宣传者、督促康复的治疗执行者、患者和家属的咨询者等任务。

运动康复训练是一种利用力学因素缓解症状或改善功能的肌肉运动锻炼。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软骨细胞促进胶原和氨基己糖的合成,防止滑膜粘连的形成,促进胶原纤维按功能需要有规律地排列,促进关节骨折的愈合,增加关节活动度和恢复关节功能。术后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功能训练不仅能促进患者血液和淋巴循环,防止废用性萎缩,而且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骨萎缩。早期肘关节ROM运动能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与循环,防止或减轻关节内的粘连,而早期CPM治疗可促进滑膜分泌和吸收,改善关节营养代谢,修复受损的关节软骨,促进周围组织的修复[4]。卞荣等[5]研究结果表明,治疗2个月后,CPM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CPM能显著提高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陈丽文等[6]研究证实,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后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骨折康复训练的实施疗效取决于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和软组织的完整性三个方面。考虑到肘关节骨折康复训练的安全性问题,本研究采用运动疗法安全评定表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评估,并针对不同评分的患者进行了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功能训练、ROM运动和CPM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康复训练,结果提示早期合理的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综上所述,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锐,李姝.综合康复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1):22.

[2] 陈建珍,李艺芳,王琼芳,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6):133-135.

[3] 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46.

[4] 谢立云.康复护理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10,5(17):82-83.

[5] 卞荣,万里,王国新.CPM对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2009,24(1):39.

第9篇:骨折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32―01

股骨髁上骨折指发生于股骨髁至股骨干骺端的连接部,密质骨和松质骨移行部位的骨折。其发生率指数随年龄上升,且老年女性多于男性。年轻患者常是高能量损伤引起,多为开放和粉碎性骨折,大部分为交通伤和高坠伤,以男性居多,多合并动脉或膝部韧带损伤,故股骨髁上骨折是较为复杂的损伤。笔者于2006年―2012年股骨髁上骨折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19-66岁,平均40岁。按AO分型,其中A1型2例,A2型8例,A3型25例。车祸伤23例,高坠伤10例,摔伤2例。入院至手术时间1-9天,平均5天。

1.2手术方法:术前患肢摄正侧位X线片,并与健肢比较,选择合适长度的LCP。以骨折端为中心取外侧切口,逐层分离肌肉至骨膜,复位骨折端(如粉碎性骨折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置入LCP和锁定螺钉。

2 结果:35例随访6-18月,平均12月。切口均1期甲级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未使用外固定,摄X片复查,有27例4周可见骨痂生长,8周时可见大量骨痂形成,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6月,平均3.5月,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未出现断钉,内固定松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情况发生。按HSS膝关节评定系统,17例评分>85分,18例评分70-84分,膝关节屈95-130(均120),伸0。故优17例,良18例。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的目的: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消除或控制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度、肌肉强度、关节平衡感觉。

2.1康复护理的方法。通过口头宣教、让患者及家属阅读书面资料、示范操作等方法分阶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指导。

2.2康复护理的程序。(1)第一阶段(术前)。①患者的心理康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依从性,通过观察、交谈、调查等方法,了解患者需求,实施,实施正向的心理干预。向患者有针对性地解释手术、麻醉和功能锻炼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②营养支持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③睡眠支持 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对入睡困难的病员,可适量给予镇静剂,以保证充分的睡眠质量。④提高心、肺功能储备力,增加骨骼应力。缩唇呼吸训练、腹部运动式呼吸、膈肌运动式呼吸、正确有效的咳嗽、爬楼梯训练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度的主动和被动运动。(2)第二阶段(术后1周)①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患肢敷料情况。观察患肢足背搏动情况是否良好以及肢端皮温、皮肤颜色、肿胀程度、感觉和运动情况。有伤口负压引流者,保持伤口负压引流管的通畅情况,观察伤口负压引流的量、颜色、性状并记录。②并发症的预防。A压疮的预防 避免患肢皮肤持续受压,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向患者介绍翻身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及家属配合。对于翻身困难的患者可置气垫床及减压垫。协助患者2小时45度翻身1次。2小时按摩骨隆突部位。B预防腹胀和便秘 向患者解释床上活动的重要意义,取得病员的配合。避免患肢因疼痛而张口呼吸或大声叫喊而引起腹胀。嘱病员多食高蛋白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按摩患者腹部必要时小茴香腹部热敷减少便秘的发生。C预防肺部感染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拍背方、咳嗽、咳痰方法。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治疗。鼓励患者深呼吸,加强自主活动。D预防深静脉血栓 鼓励患者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抬高患肢(避免窝下垫枕)促进血液循环。③功能锻炼 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趾关节主动屈伸运动及健肢的主动运动;指导患者家属从足跟开始做压力递减的患者小腿肌肉挤压运动。10-15分/次,3次/天;手术6小时后,每2-4小时翻身1次;(3)第三阶段(术后1-4周).在上述训练的同时逐渐扩大活动范围,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度.术后2周开始做患肢90度范围内的PM训练,30分/次,1次/天,第3周开始仰卧位直腿抬高,患肢抬高小于30度,5分/次,3次/天,逐渐增加次数和延长时间;第4周开始练习床边坐,将患者双足自然垂于床边,主动屈伸膝关节,患肢外展.(4)第5周后进行站立、负重、行走训练。最初,根据病员具体病情,双人搀扶,扶拐、助行器等不负重练习站立。X线提示骨痂形成后指导患者借双拐部分负重,逐渐增加负重。X线显示骨折端愈合后才能允许患肢完全负重。过早负重将影响功能恢复的正常时间,还可能引起固定脱位。(5)第5阶段(术后2-3月)。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基本的日常生活,从事基本家务活动,以逐步恢复到骨折前的水平。

3讨论

3.1LCP结合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点接触钢板(PC-FIX)和微创稳定系统(LISS)的临床优势,具有加压和锁定双重功能。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时,LCP坚强的钉板系统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最大限度的减少螺钉的松动,提高了内固定的抗拔出力。LCP减少应有传统钢板引起的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锁定加压钢板主要体现在生物学内固定,可采用有限切开方法,尽可能保护受伤组织血供,尽量减少干扰内环境,使骨折解剖复位。

3.2指导患者适时功能锻炼有助于血液、淋巴回流减轻患肢疼痛、肿胀,防止肌肉粘连僵硬和萎缩。同时能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3.3根据患者病情分阶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可调动病员的主动积极的参与功能锻炼。同时又兼顾了每个时期病员的具体病情有针对性、有具体活动范围与方法,给病员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功能恢复条件。通过本组此康复护理办法,病员功能恢复良好。判断结果优良率为90.5%。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主编,骨与关节损伤―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