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范文

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精选(九篇)

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

第1篇: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范文

黄瓜白粉病属中等偏重发生年概率80%。

黄瓜菌核病属中等发生年概率55%。

黄瓜霜霉病属中等发生年概率60%。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中等发生年概率50%

黄瓜灰霉病属中等发生年概率50%。

二、病害发生预测依据:

1.黄瓜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3月中旬前后始见,发生期比常年偏早5天左右,至4月中旬,平均株发病率比常年同期高22%,病情指数比常年同期高15%,目前平均株发病率65%以上,病情指数20左右。

2.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始见期2月中旬,发生期比常年偏早20天左右,3月下旬起,多数大棚黄瓜已始见霜霉病。目前平均株发病率25-50%,多数为气候抑制形枯黄病斑;部分管理差、发病重的大棚,株发病率达到75%以上,由于近40天来较少有阴雨天气,病情扩展较慢。

3.细菌性角斑病

细菌性角斑病始见期3月下旬,发生期与常年同期相仿。细菌性角斑病处于始发期,只在少数大棚内查见,重发的大棚株发病率5-12%。

4.黄瓜菌核病

今年大棚黄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是前期因多阴雨天气,苗期的发生较为普遍且重,发生期比常年偏早,但目前的病情与去年同期、常年同期相比,发生偏轻。近期进入座果盛期,由于黄瓜棚内实施抗旱,提高了棚内湿度,病情明显有所回升,目前株发病率10-22%,

5.黄瓜灰霉病

今年总体发生偏轻,3月中旬以来,黄瓜灰霉病的株发病率常在6-9%之间波动,平均病情比常年同期、比去年同期偏轻。

三、病害发生趋势分析:

今年1-2月份,天气连续50多天低温阴雨,导致春播瓜类秧苗,早发病、病情重,加大了防治力度,而进入三月份以后天气转为连续晴天为主,提高了药剂防治的效果,晴好天气又促进了瓜类的生长,多数春黄瓜病害虽发生始见期早,经过早期适期防治后及时控制了病情的扩展。

近期进入春夏之交,早晚温差较大,除气温回升较快外,出现阵雨天气概率偏多、同时近期的晴天多,菜农注重抗旱,容易放松对黄瓜病害的预防,田间病源又较多,发病潜育期短,作物又处在感病的生育期,只要环境条件适宜,病害即可在三~五天内进入发病高峰,造成较大的危害。另外,黄瓜霜霉病发病较迅速,只要稍有疏忽,即可发病成灾,望各农场与菜农密切注意,加强病害发生动态的调查与组织好必要的预防,控制好病害的发生。

四、防治意见:

1.农业防治:

为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应注重利用生态防病。加强适时通风换气,协调好抗旱、通风、保温、防病四者的关系。做到抗旱、施肥后要通风降湿,及时整技摘老叶、病叶。

2.常规化学防治:

菌核病、灰霉病:4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50%扑海因800倍、40%施佳乐或50%速克灵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

霜霉病:72%克露800倍、69%安克锰锌800倍、50%抑快净2000倍液进行喷雾。

第2篇: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黄瓜病害;症状;防治;安徽利辛

利辛县每年种植露地、保护地黄瓜面积在1500hm2以上。由于黄瓜生育期内病害严重,部分农户不能掌握病害知识,防效差、损失重,病害严重的瓜田减产30%以上。现把我县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1黄瓜霜霉病

霜霉病属真菌病害,借气流传播。发病适温15~25℃,相对空气湿度83%以上。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子叶被害初期呈现褪绿色黄斑,后扩大变成黄褐色。真叶染病后,叶缘或叶背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因受叶脉限制病斑扩大后呈多角型淡褐色或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连成片,使叶缘卷缩干枯病斑破裂,但不穿孔。防治上以生态综合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健壮苗和植株,阴雨天到来前(大棚栽培)用30%百菌清烟剂每次5.25kg/hm2熏烟,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次15kg/hm2进行预防。发生霜霉病后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乙磷铅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7~10d喷1次,喷药后遇雨,雨过后重喷,发病较重时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

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毒25~28℃繁殖最快,湿度越大发病越重。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茎和果实。子叶染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型,病斑灰褐色或淡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斑有乳白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月痕,病部质脆易开裂或穿孔。发现病害可用30%DT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防治。

3黄瓜炭疽病

黄瓜炭疽病属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里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借风雨、昆虫传播,发病适温20~24℃,高湿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在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尤以生长中后期较重。幼苗发病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圆形淡褐色病斑,其上着生橙黄色点状胶质物。幼苗茎基部受害时,变色缢缩,幼苗猝倒。成年叶片发病后,病斑开始呈红褐色,有一圈黄纹,叶上病斑多时合成不规则大块斑。叶片干枯干燥时中部破裂穿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红色黏质物。瓜染病后,病斑近圆形,初呈淡绿色,很快变成墨绿色并凹陷,病斑中央长出小黑点,潮湿时表面溢出红色黏稠物,干燥时开裂。在防治上,用55℃热水浸种20min进行种子消毒,发病初期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400倍液喷雾防治,阴雨天保护地栽培可用5%百菌清粉尘或7%克炭疽粉尘喷粉防治,每次15kg/hm2。

4黄瓜白粉病

白粉病属真菌病害,发病适温16~24℃,湿度大于75%,在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易发病,病菌借气流传播,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茎和叶柄,初发病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小斑点,条件适宜时病斑逐渐扩大,连接成片,甚至布满整个叶片。后期白色霉变成灰白色,叶片枯黄卷曲。发病后选用42%粉必清悬浮剂600倍液或12.5%烯唑醇600倍液防治,也可选用27%高脂膜100倍液或小苏打500倍液防治。

5黄瓜枯萎病

黄瓜枯萎病也叫萎蔫病,病菌属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和未腐熟的有机肥中越冬。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侵入,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发育,堵塞导管。病菌发育适温24~28℃,相对湿度90%以上,酸性土壤和重茬地发病重。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尤以开花结果期发病重,特别是在连阴雨、低洼积水、重茬、土壤干湿变化大等条件下易发病。幼苗发病时茎基部呈黄褐色并缢缩,子叶萎垂,引起立枯。成株发病,茎基部呈水浸状,腐烂并缢缩,后期沿茎发生纵裂,裂口逐渐向上蔓延。被害株最初部分叶片或植株一侧叶片中午时萎蔫下垂,似缺水状,早晚恢复,后萎蔫叶片增多,直到整株枯死。病茎维管束变成褐色,病部有琥珀色胶状物流出,湿度大时病部生出粉红色霉状物,最后维管束干缩成麻状。在防治上,实行茬口轮换或嫁接栽培,进行种子、苗床消毒,加强栽培管理。定植7d后用高锰酸钾800倍液灌根。每株每次灌100mL,7d灌1次,连灌3次。发病初期用10%治萎灵水剂或用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翟广华.日光温室黄瓜无公害防治技术[J].山东蔬菜,2007(2):41.

第3篇: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 黄瓜;高产;栽培技术;华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097-01

华南地区蔬菜生产基地历经连续几十年蔬菜连作及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盐渍化、板结与病虫害问题等十分突出,瓜类种植获得稳产高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黄瓜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黄瓜高产栽培综合技术,并在深圳、韶关、粤西等地进行了示范推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认为黄瓜稳产高产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施肥和防治结合的病虫害综合治理。

1 科学合理施肥

1.1 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1.1 存在的主要问题。黄瓜是一种喜肥、耐肥的作物。菜农为了获得高产,不断增加化肥的施用次数和施用量,不仅导致土壤盐渍化、板结,而且导致黄瓜的产量和品质也越来越差,缺素生理病害和传染性病害发生越来越频繁,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1.1.2 原因分析。一是复合肥(化肥)一般仅提供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而黄瓜生长需要的全价营养包括中量元素钙、镁及微量元素锌、硼、钼、锰、铁、铜等。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使土壤的部分中、微量元素逐步耗尽或钝化,造成营养失衡;二是营养失衡导致部分大量元素无法吸收,一部分流失,另一部分积累或固定在土壤中造成盐渍化[1-2];三是有机质的缺乏与化肥的过量与积累导致土壤有益微生物的大量死亡,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另外,还原状态下的磷、钙、锌、硼、铁等元素也会被固定或钝化而无法吸收。因此,生理病害的发生、植株生长不良往往导致植株抗病力下降,从而引发病害的大流行发生。

1.2 科学施肥方法

经过多年生产实践,研究人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黄瓜稳产、高产施肥技术。

1.2.1 底肥施肥技术。①施用腐熟有机肥作底肥。种植地以选择前作不是瓜类、排灌方便、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为宜。在翻耕时,可用腐熟的厩肥、豆饼等优质农家肥60~90 t/hm2、石灰750~1 500 kg/hm2和过磷酸钙375 kg/hm2作底肥。施肥前将过磷酸钙混入有机肥料中堆沤3~5 d,可大大提高过磷酸钙的肥效。②施用成品有机肥作底肥。选用成品有机肥,用量与施用优质有机肥等效即可。华南地区可选用绿兴精制有机肥、粤兴有机改性磷肥、绿兴复合微生物肥、绿兴有机液肥等[3]。根据多年田间试验结果,采用如下配方施肥效果佳:绿兴精制有机肥1 800 kg/hm2+绿兴复合微生物1 200 kg/hm2+恩泰克稳定性长效复合肥300 kg/hm2。整地时,将上述肥料作为基肥均匀混入土中。

1.2.2 追肥技术。黄瓜喜肥,有幼苗期吸收肥料弱、生长中后期需肥量大的特点,因而追肥应由稀到浓。在幼苗3~5叶时喷施100~150 mg/kg乙烯利(尤其是夏季种植)1次,增加雌花数,提高产量。瓜苗定植后7~10 d施用绿兴液肥300~500倍液(视情况可加入复合肥500倍液)淋水肥1次。黄瓜结果期间要及时补充肥料,复合肥和有机肥或生物肥应交替使用,以提供更全面的营养元素。中后期结合喷药进行根外追肥,如喷施磷酸二氢钾、绿兴液肥、碧绿青、甲壳素、氨基酸等叶面肥,每7~10 d喷1次。其中绿兴液肥400~500倍液加碧绿青800~1 000倍液混合使用效果更好。由于黄瓜易产生药害,混配药剂时要先行进行小面积试验。

2 病虫害综合防治

防治黄瓜病虫害要坚持以农业措施为主,以药剂为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黄瓜优良品种,如津杂1号、津杂4号、津研2号、津研7号等。

2.1.2 轮作倒茬。与瓜类及茄果类等作物实行轮作。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水旱轮作。

2.1.3 采用深沟高垄栽培,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早春和秋季栽培可采用地膜覆盖。

2.2 物理防治

2.2.1 种子消毒。将黄瓜干种子投入50~60 ℃温水中处理约10 min,处理过程中要不断搅拌,降温浸种后催芽。采用该方法可对种子表面带有的疫病、炭疽病、枯萎病、蔓枯病或角斑病等病原菌进行消毒。

2.2.2 黄板诱杀。悬挂黄板诱杀美洲斑潜蝇、白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黄板规格一般为20 cm×30 cm,密度600~900块/hm2。板两面均匀涂1层粘虫胶(凡士林、黄色的油)即可。

2.3 化学防治

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制剂防治。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一般在发病初期每隔5~7 d喷施1次,视病情连续3~4次。

2.3.1 常见病害化学防治。①疫病。霜霉病和猝倒病。黄瓜上常见的疫病、霜霉病和猝倒病3种病害特效配方药剂是烯酰吗啉类(安克、上品等)适当剂量+绿兴有机液肥400~

500倍液+碧绿青800~1 000倍液。或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7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施[4-5]。②白粉病。避免用硫制剂防治,以免产生药害。可用40%杜邦福星4 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如用25%叶斑清乳油2 000倍液+5%腈菌唑乳油1 500倍液,可以兼治炭疽病、叶斑病。棚内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45%百菌清烟雾剂防治。③蔓枯病。使用50%施宝功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97%万霉灵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防治。茎蔓感病时,可用毛刷或毛笔蘸取上述药剂的50~100倍液直接涂抹到植株伤口上,每隔3~5 d涂1次,连续3~4次,效果很好[6-7]。④枯萎病。发病初期用96%天达恶霉灵粉剂3 000倍液、36%粉霉灵悬浮剂500倍液、20%地菌净75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0.3 kg,每隔5~7 d灌1次,视病情连续2~3次。

2.3.2 常见虫害化学防治。①斑潜蝇、白粉虱、蚜虫、蓟马、茶黄螨。可使用统一的配方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1.8%阿维菌素4 000倍液,亦可用4%阿维·啶虫脒乳油1 000~1 500倍喷雾。②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等。用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下同)水分散粒剂3 500倍液,或10%除尽悬浮液1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喷施防治。

3 参考文献

[1] 张继福.黄瓜茬口安排及栽培管理[J].吉林蔬菜,2012(5):14-15.

[2] 魏淑霞.冬春茬日光温室番茄套种黄瓜生产技术[J].吉林蔬菜,2012(5):16-17.

[3] 邵靖霞.黄瓜夏秋露地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吉林蔬菜,2012(5):22-23.

[4] 魏淑霞.日光温室夏秋茬黄瓜生产技术[J].吉林蔬菜,2012(5):39.

[5] 许国兴.温室黄瓜嫁接技术[J].现代农业,2012(4):19.

第4篇: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范文

一、 分布危害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上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俗称“跑马干”、“火龙”或“黑毛”等。我国各地都有发生,对黄瓜生产造成极大损失。一般流行年份减产20~30%,严重流行时减产50~60%,甚至绝收。

二、发生症状

黄瓜霜霉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子叶染病,初期叶面症状不明显,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水浸状斑。病斑沿叶脉扩展,然后叶面均匀黄化,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黑色霉层,为病菌孢子囊梗及孢子囊。真叶染病,起初病部叶面无明显变化,叶背有水浸状病斑,病斑沿叶脉扩展呈多角形病斑,后病部黄化,叶背面湿度大时有黑色霉层。病斑在抗病、感病材料上的表现有所不同,感病材料病斑大,呈规则的多角形,叶背面霉层发达,发病后期病部变成黄褐色,空气干燥时叶片迅速干枯,并向上卷。抗病材料病斑小,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角形,叶背面霉层稀疏。同一植株从下至上发病,新叶很少感病。

三、发病条件

黄瓜霜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其越冬情况还不完全了解,但在周年种植黄瓜的地区,病菌从温室、大棚等保护地黄瓜上传到春、夏、秋季露地黄瓜为害,到了晚秋,病菌有从露地传到保护地黄瓜上为害。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此病在黄瓜生长季节,只要环境条件适宜时,就会发生为害成灾。病菌是借气流传播蔓延的,温、湿度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高湿是病害发生的前提,因为湿度越高,孢子囊形成的越快,数量越多。温度也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气温在10~25°C时病菌都可以侵入,最适宜的温度为16~22°C,当气温为20°C,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经6~24小时,就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在多雨、多雾、多露或保护地黄瓜夜间叶面有水滴及水h存在时间长,或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病害均发生严重。另外,耕作粗放,管理不善,浇水过大,脱肥及重茬地发病也重。由于保护地栽培生态环境特殊,栽培方式、种植品种多样,各地区各棚植株生长期及管理水平均不同,导致黄瓜霜霉病在各地发病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四、防治措施

1.栽培管理 栽培与肥水管理和病害发生也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排水不良或灌水过多的田块,种植过密或中耕锄草不及时的田块,湿度较大,发病重。施肥不当,土壤板结,植株生长衰弱,抗病性下降。保护地浇水过多,不及时通风换气,使保护地湿度过高,叶面长时间结露水,利于病菌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囊的萌发侵入,极易导致病害流行。

2.防治方法

2.1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大,要选较抗病的品种。以防止幼苗徒长和老化。多施有机肥料,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加强光照,增强抗病能力。

2.2选用健壮无病幼苗 育苗地与生产地隔离,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

2.3生态防治 改革耕作方法,改善生态环境,实行地膜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湿度,并提高地温。进行膜下暗灌,在晴天上午浇水,严禁阴雨天浇水,防止湿度过大,叶片结露。浇水后及时排除湿气,防止夜间叶面结露。加强温度管理,上午将棚室温度控制在28~32℃,最高35℃,空气相对湿度60%~70%,每天不要过早地放风。

2.4科学施肥 施足基肥,生长期不要过多地追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植株发病常与其体内“碳氮比”失调有关,碳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时易发病。根据这一原理,通过叶面喷肥,提高碳元素比例,可提高黄瓜的抗病力。经验表明,从定植后开始,按尿素:葡萄糖(或白糖):水=0.5~1:1:100的比例配制成溶液,每5~7天喷1次,连喷4次,防效可达90%左右。

2.5药剂防治:一般黄瓜霜霉病可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72.2%普力克水剂、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等药剂500--800倍液喷雾。喷药时叶片的正反面要均匀周到喷洒,重点是病叶的叶背。植株从下至上都要进行喷药防治。

第5篇: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生理性病害;产量和品质;防治措施;病因

在冬春茬黄瓜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菜农容易掌握。但是,在实际生产当中,冬春茬黄瓜在温室内低温阶段和温室内高温阶段,生理性病害经常发生,菜农难以识别。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我们将近几年经常发生的几种生理性病害进行一下介绍。

一、黄瓜苗“戴帽”: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发病时轻者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饥饿而死亡。

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种皮干燥变硬,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四是幼苗刚一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措施:(1)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2)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3)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 (4)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二、花打顶:在早春、秋延后或冬春茬栽培的黄瓜,苗期至结瓜初期常会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而是出现花抱头现象,植株停止生长,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因: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溶液浓度高,根系吸收困难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二是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偏低,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四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措施:发生花打顶后,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1)烧根引起的花打顶,应及时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不久即可恢复正常。(2)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3)夜温过低时,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在 15℃左右,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4)采取地膜覆盖,避免中耕的伤根。追肥采用冲施液肥,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三、高温障碍:又称黄瓜叶烧病。多发生在结瓜期的成株中上部叶片,开始出现1~2毫米近圆形的白色斑块,后斑块不断扩大,植株上部受害严重,甚至会停止生长。

病因:高温低湿是发病主要原因。棚室内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低于80%,在放风不及时的情况下,使叶片受到伤害。在强光照条件下更容易造成高温障碍。

防治措施:(一)及时通风降温。白天使棚室温度保持在30℃以下,地温保持在25℃以下。如遇到阳光照射强,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采用盖苇席、遮阳网或采用反光幕;夜间温度在18℃左右,地温保持在15℃以上。这样调温还可以控制茎叶徒长。(二)棚室底部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雾进行临时降温。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灌水降温过快而抑制根的活性。

四、低温生理病:又称黄瓜低温生理病。在黄瓜的每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出现,并且很容易和其他病害症状混淆。播后遇到低温、地温过低,种子发芽和出苗延迟,苗黄苗弱,沤子或发生猝倒病、根腐病等;出土幼苗子叶边缘出观白边,叶片变黄,根系不烂也不长;幼苗期地温长时间低于12℃,会出现幼苗生长缓慢、退苗、叶色浅,叶缘枯黄,生长出现停滞,结瓜少且小;成株期受害较轻时,叶片组织退绿呈黄白色,长时间持续低温,植株往往不发根或不分化花芽;严重时部分叶肉组织坏死导致部分叶片枯死,诱发黑星病、灰霉病等病害。

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造成植株的各种生理机能降低,如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下降,根系对旷物质营养吸收能力降低,养分运转速度减慢,生理功能失调,生殖生长受抑制等。

防治措施:(一)选用耐低温品种。(二)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三)播种后种子萌动时,棚室应保持在25~30℃,出苗后白天保持25℃,夜间应高于15℃。(四)棚膜选用无滴膜,棚内地膜覆盖;寒流来临前,采用加盖纸被、草帘,室内生火加温等保温防冻措施。当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时,要采用放风升温、灌水保温等缓慢升温措施。

五、苦味瓜:采摘的黄瓜在食用时有时出现苦味,影响品质和效益。

病因:这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含量过高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黄瓜对氮、磷、钾基本上按5∶2∶6的比吸收例,当氮肥施用过量,特别是一次性追施大量氮肥时,容易造成徒长,在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当棚室温度长期高于30℃时,由于同化能力降低,营养失调也容易出现苦味瓜。再有就是地温长期低于13℃时,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受抑制,也会出现苦味瓜。

防治措施:(1)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2)苦味具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3)注意温度管理,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4)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六、畸形瓜:保护地栽培的黄瓜经常会出现弯曲瓜、尖嘴瓜、细腰瓜、大肚瓜等畸形瓜条。

第6篇: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生理性病害;产量和品质;防治措施;病因

    在冬春茬黄瓜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菜农容易掌握。但是,在实际生产当中,冬春茬黄瓜在温室内低温阶段和温室内高温阶段,生理性病害经常发生,菜农难以识别。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我们将近几年经常发生的几种生理性病害进行一下介绍。

    一、黄瓜苗“戴帽”: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发病时轻者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饥饿而死亡。

    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种皮干燥变硬,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四是幼苗刚一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措施:(1)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2)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3)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 (4)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二、花打顶:在早春、秋延后或冬春茬栽培的黄瓜,苗期至结瓜初期常会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而是出现花抱头现象,植株停止生长,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因: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溶液浓度高,根系吸收困难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二是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偏低,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四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措施:发生花打顶后,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1)烧根引起的花打顶,应及时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不久即可恢复正常。(2)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3)夜温过低时,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在 15℃左右,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4)采取地膜覆盖,避免中耕的伤根。追肥采用冲施液肥,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三、高温障碍:又称黄瓜叶烧病。多发生在结瓜期的成株中上部叶片,开始出现1~2毫米近圆形的白色斑块,后斑块不断扩大,植株上部受害严重,甚至会停止生长。

    病因:高温低湿是发病主要原因。棚室内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低于80%,在放风不及时的情况下,使叶片受到伤害。在强光照条件下更容易造成高温障碍。

    防治措施:(一)及时通风降温。白天使棚室温度保持在30℃以下,地温保持在25℃以下。如遇到阳光照射强,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采用盖苇席、遮阳网或采用反光幕;夜间温度在18℃左右,地温保持在15℃以上。这样调温还可以控制茎叶徒长。(二)棚室底部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雾进行临时降温。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灌水降温过快而抑制根的活性。

    四、低温生理病:又称黄瓜低温生理病。在黄瓜的每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出现,并且很容易和其他病害症状混淆。播后遇到低温、地温过低,种子发芽和出苗延迟,苗黄苗弱,沤子或发生猝倒病、根腐病等;出土幼苗子叶边缘出观白边,叶片变黄,根系不烂也不长;幼苗期地温长时间低于12℃,会出现幼苗生长缓慢、退苗、叶色浅,叶缘枯黄,生长出现停滞,结瓜少且小;成株期受害较轻时,叶片组织退绿呈黄白色,长时间持续低温,植株往往不发根或不分化花芽;严重时部分叶肉组织坏死导致部分叶片枯死,诱发黑星病、灰霉病等病害。

    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造成植株的各种生理机能降低,如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下降,根系对旷物质营养吸收能力降低,养分运转速度减慢,生理功能失调,生殖生长受抑制等。

    防治措施:(一)选用耐低温品种。(二)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三)播种后种子萌动时,棚室应保持在25~30℃,出苗后白天保持25℃,夜间应高于15℃。(四)棚膜选用无滴膜,棚内地膜覆盖;寒流来临前,采用加盖纸被、草帘,室内生火加温等保温防冻措施。当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时,要采用放风升温、灌水保温等缓慢升温措施。

    五、苦味瓜:采摘的黄瓜在食用时有时出现苦味,影响品质和效益。

    病因:这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含量过高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黄瓜对氮、磷、钾基本上按5∶2∶6的比吸收例,当氮肥施用过量,特别是一次性追施大量氮肥时,容易造成徒长,在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当棚室温度长期高于30℃时,由于同化能力降低,营养失调也容易出现苦味瓜。再有就是地温长期低于13℃时,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受抑制,也会出现苦味瓜。

    防治措施:(1)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2)苦味具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3)注意温度管理,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4)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六、畸形瓜:保护地栽培的黄瓜经常会出现弯曲瓜、尖嘴瓜、细腰瓜、大肚瓜等畸形瓜条。

第7篇: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黄瓜生理性病害;病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6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188-02

在实际生产中,冬春茬黄瓜在温室内低温阶段和高温阶段的生理性病害经常发生,菜农难以识别[1]。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将近几年经常发生的几种黄瓜生理性病害进行总结,以期为农户提供参考。

1黄瓜苗“戴帽”

1.1病因

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发病时轻者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营养缺乏而死亡[2]。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种皮干燥变硬,子叶被夹住而不易脱落。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四是幼苗刚一出土时撤掉塑料薄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1.2防治措施

一是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二是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三是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发芽至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四是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2花打顶

2.1病因

在早春、秋延后或冬春茬栽培的黄瓜,苗期至结瓜初期常会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出现花抱头现象,植株停止生长,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病因:一是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溶液浓度高,根系吸收困难,导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二是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 ℃,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偏低,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持续一段时间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3]。四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养分吸收受抑制而出现花打顶。

2.2防治措施

发生花打顶后,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一是对烧根引起的花打顶,应及时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不久即可恢复正常。二是对沤根出现的花打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 ℃以上。待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三是夜温过低时,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在15 ℃左右,下半夜室温降至10 ℃左右即可。四是采取地膜覆盖,避免中耕伤根。追肥采用冲施液肥,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3高温障碍

3.1病因

高温障碍又称黄瓜叶烧病。多发生在结瓜期的成株中上部叶片,开始出现1~2 mm近圆形的白色斑块,后斑块不断扩大,植株上部受害严重,甚至会停止生长。高温低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棚室内温度超过40 ℃,相对湿度低于80%,在放风不及时的情况下,使叶片受到伤害。在强光照条件下更容易造成高温障碍。

3.2防治措施

一是及时通风降温。白天使棚室温度保持在30 ℃以下,地温保持在25 ℃以下。如遇到阳光照射强,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采用盖苇席、遮阳网或反光幕;夜间温度在18 ℃左右,地温保持在15 ℃以上。通过调温还可以控制茎叶徒长。二是棚室底部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时,应洒少量水或喷雾进行临时降温,可以防止由于灌水降温过快而抑制根活性现象的发生。

4低温生理病

4.1病因

黄瓜低温生理病在黄瓜的每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出现,并且很容易和其他病害症状混淆[4]。播后遇到低温、地温过低,种子发芽和出苗延迟,苗黄苗弱,沤籽或发生猝倒病、根腐病等;出土幼苗子叶边缘出观白边,叶片变黄,根系不烂也不长;幼苗期地温长时间低于12 ℃,会出现幼苗生长缓慢、退苗、叶色浅,叶缘枯黄,生长出现停滞,结瓜少且小;成株期受害较轻时,叶片组织褪绿呈黄白色,长时间持续低温,植株往往不发根或不分化花芽;严重时部分叶肉组织坏死导致部分叶片枯死,诱发黑星病、灰霉病等病害。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造成植株的各种生理机能降低,如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下降、根系对矿物质营养吸收能力降低、养分运转速度减慢、生理功能失调、生殖生长受抑制等。

4.2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耐低温品种。二是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三是播种后种子萌动时,棚室应保持在25~30 ℃,出苗后白天保持25 ℃,夜间应高于15 ℃。四是棚膜选用无滴膜,棚内用地膜覆盖;寒流来临前,采用加盖纸被或草帘、室内生火加温等保温防冻措施。当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时,要采用放风升温、灌水保温等缓慢升温措施。

5苦味瓜

5.1病因

苦味瓜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含量过高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黄瓜对氮、磷、钾基本上按5∶2∶6的比例吸收。当氮肥施用过量,特别是一次性追施大量氮肥时,容易造成徒长,在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当棚室温度长期高于30 ℃时,由于同化能力降低、营养失调,也容易出现苦味瓜。当地温长期低于13 ℃时,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受抑制,也会出现苦味瓜。

5.2防治措施

一是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然后按氮、磷、钾为5∶2∶6的比例配方施肥。二是苦味具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三是注意温度管理,当棚温高于30 ℃时要及时放风,使地温保持在13 ℃以上。四是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可减少苦味瓜。

6畸形瓜

6.1病因

保护地栽培的黄瓜经常会出现弯曲瓜、尖嘴瓜、细腰瓜、大肚瓜等畸形瓜条。病因:一是弯曲瓜。长型果品种易形成弯曲瓜,其生理原因多与营养不良、植株细弱有关,尤其在高温或昼夜温差过大、过小或光照少的条件下容易发生。二是尖嘴瓜。果柄附近粗,先端细。单性结实力低的品种受精不良时易形成尖嘴瓜。三是细腰瓜。果柄基部和顶端正常,在瓜条中间部分缢缩,这是由于营养和水分供应不均衡造成的。四是大肚瓜。瓜条前端部分肥大,中间及基部反而变细。这是由于雌花授粉不充分、授粉的先端肥大、基部发育迟缓造成。

6.2防治措施

一是发现畸形瓜时应及早摘除,以降低营养消耗。二是注意棚室内温、湿度的调节,肥水供应要及时、均衡,避免发生生理干旱现象。三是叶面多喷洒一些植物调节剂,如绿风95等。

7参考文献

[1] 李宁静,赵永生,刘立新.大棚黄瓜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10(5):38-39.

[2] 武秀梅,李玉芬,史军,等.温室黄瓜栽培的生理病害及其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22.

第8篇: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范文

关键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杀菌剂;MIC;防效

中图分类号:S436.421.1+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6-0107-05

AbstractIn order to screen the commercial bactericides for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the MIC, inhibition zone and preventa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8 bactericides were detected by toxic media method and disk diffusion method in laboratory and pot method in greenho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 of 0.3% tetramycin AS, 80% ethylicin EC, 5% zhongshengmycin WP,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46% kocide 3 000 WG was 20, 80, 200, 400, 800 and 2 000 mg/L, respectively. The inhibition zone width of 0.3% tetramycin AS,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80% ethylicin EC was 1.75, 1.33, 0.93 and 0.90 cm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400 mg/L, respectively. The pot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preventative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erapeutic effect. The preventative efficacy of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was 78.9%~82.2%, 78.1%~81.0%, 69.7%~78.3%, 61.7%~63.1% and 57.1%~65.0%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0~400 mg/L, respectivel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had effective control effect on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Keywords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Bactericide; MIC; Control effect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于20世纪初首次被Carsener等[1]报道。自20世纪50年代该病害在中国就有了发生记载,但后续研究报道较少,直到七八十年代在东北三省和北京郊区的大发生,才引起人们重视[2]。20世纪80―90年代,美国[3]、日本[4]和埃及[5]等地因为细菌性角斑病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保护地面积的增大,栽培环境条件有利于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流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6]。该病发病时间短,扩展蔓延速度非常快,在适宜发病条件下,只需7~10天,除顶端嫩叶外,可使黄瓜整株叶片枯死,叶片干枯卷曲脱落,果实腐烂,造成损失达50%以上[7,8],严重威胁黄瓜安全生产。如何有效控制该病害的蔓延已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面,目前主要采取选种抗病品种[9]、加强栽培管理、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10]等措施,但化学防治仍是目前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手段。国内防治主要有铜制剂[11-13]、抗生素类及各种复配剂[14,15]的研究报道,另外,还有生物源杀菌剂[16,17]和微生物生防菌[18]的Y选研究。目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用药较为混乱,且尚缺乏系统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化学防治技术,本文选择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等 8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采用琼脂扩散法和抑菌圈法测定其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MIC和抑菌效果,结合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药剂:5%中生菌素WP(福建凯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华北制药有限公司);80%乙蒜素EC(德州祥龙生化有限公司);0.3%四霉素AS(辽宁微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噻菌铜SC(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20%叶唑枯WP(一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46%可杀得叁千WG(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20%乙酸铜WP(山东潍坊双星农药有限公司)。以上药剂均为市售产品。

靶标菌种: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教研室于4℃冰箱保存,试验前接种至King B培养基上26℃恒温培养,备用。

供试黄瓜品种:鲁黄瓜3号,购于城阳种子市场。采用基质育苗,待幼苗长至2~3叶期,用于试验。

仪器:GXZ智能光照培养箱,宁波江南仪器厂;LCT-29C-A超净化工作台,济南绿之洁科技有限公司;GI54T立式自动压力蒸汽灭菌器,致微(厦门)仪器有限公司;DHG-9245A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柏欣仪器设备厂;MGC-250BP-2光照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CD-649WE冰箱,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最小抑制浓度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靶标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19]。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将各待测药剂稀释成4个浓度梯度(表1),分别取1 mL稀释液加入融化冷却至40~50℃的49 mL KBM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制成含毒平板,然后将培养24 h的靶标菌划“Z”形线接入,每浓度重复3次,对照加入1 mL无菌水,培养皿用封口膜封口,置于27℃恒温箱中培养48 h后检查菌落生长情况。接菌点没有生长或看不见菌落,为抑制生长,用“-”表示,该浓度就用“C-”表示;接菌点只要有生长,无论菌落直径大小都用“+”表示,该浓度用“C+”表示。

1.2.2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菌作用采用琼脂扩散法[18]测定8种杀菌剂对靶标菌的抑制作用。分别将5%中生菌素WP、0.3%四霉素AS、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80%乙蒜素EC和20%乙酸铜WP设置4个浓度800、400、200、100 mg/L;将46%可杀得叁千WG、20%噻菌铜SC和20%叶唑枯WP设置4个浓度4 000、2 000、1 000、500 mg/L。将靶标菌均匀涂布在直径为9 cm的KBM平板上,取6 mm灭菌滤纸片分别置于平板中心和距中心2.5 cm的等距离分布的4个点处,用移液枪量取20 μL的药液加在滤纸片上,使滤纸片润湿平展在培养基上,中心点以无菌水为对照。放入27℃培养箱中,48 h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抑菌圈直径。

1.2.3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盆栽试验方法[17]:黄瓜种催芽24 h后选取发芽整齐一致的种子单粒种植在苗杯中,共100株,进行正常管理,待幼苗长至2~3片真叶时用于试验。(1)保护作用试验:将杀菌剂药液均匀喷洒黄瓜苗叶片,24 h后接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菌悬液。(2)治疗作用试验:将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悬液喷雾接种黄瓜叶片,24 h后用上述药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每药剂设200 mg/L和400 mg/L两个浓度,每浓度处理10株黄瓜苗,重复3次,设清水为空白对照,接种后保湿48 h。接种后10天进行防治效果调查。

黄瓜细菌角斑病的分级标准[20]:0级:全叶无病;1级:有很少病斑,占叶面积1/5 以下;2级:少数小斑,占叶面积的1/5~1/3;3级:许多病斑,占叶面积1/3~2/3;4级:许多中等大小病斑,占叶面积2/3以上,细菌溢量中度;5级:全叶发病,细菌溢量多,部分病斑干枯形成穿孔。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应级数值)/(调查总叶数×5)×100;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1.3数据分析

用 SPSS 21.0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2.1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

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差异很大。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是0.3%四霉素AS,最小抑制浓度为20 mg/L;80%乙蒜素EC次之,最小抑制浓度为80 mg/L;再次为5%中生菌素WP,最小抑制浓度为200 mg/L;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和20%乙酸铜WP的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400 mg/L和800 mg/L;46%可杀得叁千WG抑菌效果较差,最小抑菌浓度达到2 000 mg/L;20%叶唑枯WP和20%噻菌铜SC最小抑制浓度大于2 000 mg/L(表1)。

2.2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效果

由表2可见,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差异较大。当浓度为100 mg/L时,0.3%四霉素AS的抑菌圈最大,为1.27 cm;5%中生菌素WP次之,抑菌圈0.93 cm(见图1);80%乙蒜素EC和20%乙酸铜WP的抑菌圈0.67 cm;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无抑菌圈。随着浓度增加,抑菌圈增大。当浓度为800 mg/L时,抑菌顺序为0.3%四霉素AS>5%中生菌素WP>80%乙蒜素EC>20%乙酸铜WP>72%农用链霉素SP。46%可杀得叁千WG、20%噻菌铜SC和20%叶唑枯WP在供试浓度没有抑菌圈(未列出)。

2.3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

表3盆栽试验结果显示,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均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差异很大。当浓度为200 mg/L时,20%噻菌铜SC和46%可杀得叁千WG的保护作用最好,防效分别为78.9%和78.1%;其次5%中生菌素WP,防效为69.7%;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防效分别为61.7%和57.1%;80%乙蒜素EC和20%叶唑枯WP防效不足50%。当浓度为400 mg/L时,20%噻菌铜SC和46%可杀得叁千WG的防效在80%以上;5%中生菌素WP的防效接近80%,其他药剂的防效也有所提高。0.3%四霉素AS在喷药后产生枯斑症状的药害(不列出)。

表4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治疗作用效果均不好,46%可杀得叁千WG在浓度为400 mg/L时,防效仅为42.1%。

3讨论与结论

黄瓜在我国各地普遍种植,是温室主要蔬菜品种之一。温室环境使黄瓜病害发生较为严重,细菌性角斑病是温室黄瓜主要病害之一,对黄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有关中生菌素、乙蒜素、叶枯唑及噻菌酮等不同类型杀菌剂防治黄瓜角斑病虽有报道,但在田间药效试验测定药剂适宜使用剂量或浓度时,由于植株个体间差异及发病条件等因素常导致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室内离体和温室盆栽测定生产上常用的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72%农用硫酸链霉素和20%乙酸铜WP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前喷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部分杀菌剂离体与盆栽试验结果相差较大。四霉素(tetramycin)是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具有内吸性,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高的抑制活性,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防治真菌病害的生物农药,目前主要应用于防治水稻及果树病害,防治效果较好[21]。本研究在室内测定的最小抑制浓度最小,为20 mg/L,但在盆栽试验时对黄瓜有药害,所以不能用于黄瓜,若能进行助剂改善性能,有望在黄瓜上施用。噻菌铜(龙克菌)和可杀得离体效果较差,但盆栽具有较好防治效果,这与徐森富研究结果相同[12,22],噻菌铜对其他作物的细菌性病害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3]。叶枯唑(bismerthiazol)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自主创制研发的杀菌剂,主要登记用于水稻白叶枯病、大白菜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防治,具有内吸性,易产生抗药性[24]。但在本实验中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较差,可能与抗药性有关。乙蒜素是一种植物仿生农药,系使用大蒜提取物,对细菌性病害有较好防效[25],但本试验中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较差,与张惠淳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不同[16]。中生霉素(zhongshengmycin)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具有触杀、渗透作用,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本研究表明其对黄瓜细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效,与田间药效结果相同[26]。

本试验结果还显示,农用抗生素如四霉素、中生菌素和农用链霉素的最小抑制浓度均好于铜制剂如噻菌铜和可杀得,但铜制剂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建议抗生素类与铜制剂类交替使用,以防抗药性的产生。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生产上应加强农业防治、生态防治和栽培管理,根据环境条件在发病之前用药,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筛选出的部分药剂可用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Carsner E. Angular-leaf spot of cucumber: dissemination, overwintering, and control[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18,3:201-220.

[2]孙福在, 何礼让.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与寄主范围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1): 23-28.

[3]Kennedy B W, Alcorn S. Estimates of US crop losses to procaryote plant pathogens[J]. Plant Disease, 1980, 64(7): 674-676.

[4]Watanabe Y, Ohuchi A. Angular leaf spot of cucumber in Japan[J].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1983, 17(2): 112-119.

[5]Ssam E L, Elmr A, Egti A, et al. Occurrence of angular leaf spot disease in greenhouse cucumbers in Egypt[J]. Egyp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1992.

[6]张振家, 郁继华, 王喜林.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试验初报[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89(4): 63-66.

[7]张吉光, 陈璐, 张管曲, 等.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J]. 西北农业学螅 2010, 19(1): 183-187.

[8]李焕玲, 李宝聚.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五十三)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多样性与综合防治[J]. 中国蔬菜, 2012(21): 23-25.

[9]马柏壮, 李莹, 张艳菊, 等. 我国现行推广黄瓜品种及种质资源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评价[J]. 中国蔬菜, 2013,(18): 72-80.

[10]Elsayed A, Wafaa M, Gado E A M, et al. Utilization of combining biotic and abiotic treatments to control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disease of cucumber[J]. Arab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6, 14(1): 381-394.

[11]沈迎春, 朱龙粉, 杨小龙. 30%琥珀酸铜(DT)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效果[J]. 江苏农业科学, 2003 (1): 37-38.

[12]徐森富, 王会福. 噻菌铜防治黄瓜角斑病药效试验[J]. 长江蔬菜, 2003 (7): 35.

[13]易金全, 韦红, 钟承茂. 5种药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效试验[J]. 植物医生, 2015(3): 30-31.

[14]岳瑾, 董杰, 乔岩, 等. 几种生物药剂对黄瓜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北京农业, 2015 (31):52-54.

[15]俊, 刘继荣. 6种药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田间药效比较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15): 205-206.

[16]张惠淳, 杨金琛, 王立石, 等. 乙蒜素乳油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J]. 吉林蔬菜, 2007 (2): 40-41.

[17]崔彦, 王树桐, 曹露, 等. 几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5): 308-312.

[18]赵先丽, 孙军德, 程海涛.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拮抗细菌筛选初报[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6(3): 349-351.

[19]周惠萍, 范静华, 陈建斌, 等. 13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4(2): 307-311.

[20]方中达. 植物病理研究方法(第三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1]王丽萍, 常国彬, 孟双, 等. 四霉素防治杨树溃疡病田间应用研究[J]. 微生物学杂志, 2014, 34(2): 68-70.

[22]朱继强, 周晓轩. 可杀得2000 DF对棚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的初探[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10): 42.

[23]张蝶, 邱海萍, 柴荣耀, 等. 水稻细菌基腐病防治药剂筛选和田间防效测定[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7):993-995.

[24]戴德江, 王华弟, 宗伏霖, 等. 叶枯唑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5, 36(6): 8-12.

第9篇: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范文

论文关键词:保护地黄瓜常见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一、低温障碍。黄瓜受低温影响发生寒害或冻害后,先在叶的大叶脉间出现黄白色斑,冻害加重后扩大而连片。或植株发根缓慢,或不发根,或者花芽不分化,整个植株生长瘦弱,甚至叶片枯死至全株枯死。

病因:黄瓜相对其它蔬菜耐寒力比较弱,0~10℃就会受害,低于3~5℃生理机能出现障碍,造成伤害。这是因为:低温时,根细胞原生质流动缓慢,根细胞原生质流行缓慢或停止,细胞渗透压降低,造成水分供求不平衡。另外,植株受低温侵袭后,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冻,使细胞原生质的水分析出,冰块逐渐加大,致细胞脱水,或使细胞胀离而死。再之,植株体内在-2~-5℃时诱发植物细胞水结冻的细菌,它也是导致黄瓜发生寒害和冻害的因素之一。

防治方法:选用耐低温品种;低温锻炼,苗期经受一定的低温可提高抗寒力;在棚室上加盖双层草帘;熏烟或临时补温;低温后慢慢升温,不可操之过急,严重受害的植株要拔除重新定栽。

二、沤根。沤根是育苗期常见病害,发生沤根时,根部不发新根或不定根,根皮发锈,后腐烂,致地上部萎蔫,且容易拔起,地上部叶缘枯焦。严重时,成片干枯,似缺素症。

病因:主要是地温低于12℃,且持续时间较长,再加上浇水过量或遇连阴雨天气,苗床温度和地温过低,瓜苗出现萎蔫,萎蔫持续时间一长,就会发生沤根。沤根后地上部子叶或真叶呈黄绿色或乳黄色,叶缘开始枯焦,严重的整叶皱缩枯焦,生长极为缓慢。在子叶期出现沤根,子叶即枯焦;在某片真叶期发生沤根,这片真叶就会枯焦,因此从地上部瓜苗表现可以判断发生沤根的时间及原因。长期处于5~6℃低温,尤其是夜间的低温,致生长点停止生长,老叶边缘逐渐变褐,致瓜苗干枯而死。

防治方法:(1)畦面要平,严防大水漫灌。(2)加强育苗期的地温管理,避免苗床地温过低或过湿,正确掌握放风时间及通风量大小。(3)采用电热线育苗,控制苗床温度在16℃左右,一般不宜低于12℃,使幼苗茁壮生长。(4)发生轻微沤根后,要及时松土,提高地温,待新根长出后,再转入正常管理。

三、花打顶。早春、晚秋或冬季种植的黄瓜在苗期至结瓜初期,常出现植株顶端形不成心叶的“花抱头”现象,也叫花打顶,不仅延迟黄瓜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影响产量和质量。

病因:花打顶类型分烧根型、沤根型、营养障碍型和伤根型。定植穴内有机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棚室土壤干旱烧根形成烧根型花打顶。棚温低于10℃,土壤相对湿度高于75%,土壤潮湿,根系生长受抑形成沤根型花打顶。夜间温度低于10℃后一段时间,植株矮小,叶色变深绿色,叶面凹凸木平,出现营养障碍,造成营养障碍型花打顶。瓜苗或植株根系受伤后,养分吸收受抑,出现伤根型花打顶。

防治方法:防治烧根型花打顶应及时浇水,使土壤含水量达22%,空气相对湿度达65%,浇水后中耕。沤根型花打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提高地温,降低土壤含水量。夜温低造成花打顶应提高夜温,上半夜温度达到15℃,并保持4~5小时,下半夜保持在10℃。伤根型花打顶,中耕时少伤根,采用保秧护根措施,提高根系活力。

四、畸形瓜。黄瓜畸形瓜种类很多,有尖嘴瓜、大肚瓜、细腰瓜、曲形瓜等,这些瓜条直接影响销售,菜农损失严重。

病因:大棚内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小,密度过大,透光不良,瓜条膨大时肥水供应不足;植株长势弱,叶片小,黄叶,生长点受抑,根系受到损伤;植株生长后期表现衰老,或感染病虫害农业论文,或遇连阴天。

防治方法: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料,防止植株早衰,采用高光效无滴棚膜,合理密植,及时防治病虫害。

五、苦味瓜。黄瓜中苦味素积累过多造成瓜条味苦无法食用。

病因:氮肥过多,磷、钾肥不足,特别是一次性施氮肥过多,易出现苦味瓜;黄瓜对氮、磷、钾的吸收基本遵循5∶2∶6的比例,否则会出现生育不平衡,造成徒长,或出现座果不齐,侧枝上易出现苦味瓜;气温过高,高于32℃以上,致同化能力减弱,损耗过多,营养失调;土壤过于干旱;阴天多,阳光少,地温低,水分养分吸收受抑,易形成苦味瓜;此外,与品种也有一定关系。

防治方法:配方施肥,使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及时浇水,防止干旱;控制温度,避免高温、低温出现;阴天光照不足时补充光照,可采用启墙涂白、挂反光膜、反光镜等措施;选用不易产生苦味瓜的品种。

对于上述畸形瓜、苦味瓜,发现后立即摘除,然后加强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六、化瓜。瓜条长到2~5厘米长,停止生长,萎蔫论文网站。

病因:保护地黄瓜栽培化瓜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1)品种结实能力差。黄瓜为异花授粉作物,保护地由于育苗和生育前期昼夜温差大,形成雌花多,雄花很少,当时昆虫尚未活动,缺乏授粉媒介,又不进行人工授粉。主要靠单性结实,单性结实弱的品种就容易化瓜。(2)高温。保护地内白天的温度高于32℃,夜间温度高于18℃,就会导致黄瓜光合作用受阻,呼吸作用增强,从而造成营养不良而化瓜,有时还出现畸形瓜。结瓜初期茎叶生长迅速,瓜条生长缓慢,如果此时连续2~3天晚上出现20℃高温,营养成分会大量输向茎叶,使瓜秧徒长而导致化瓜。(3)低温冷害。春季气温回升,棚室内温度起伏较大,如果忽视了对低温冷害的防御,就会导致黄瓜根系因低温冷害的影响而降低了吸收能力,使瓜条营养供应不足而化瓜。(4)二氧化碳浓度低。黄瓜对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变化非常敏感,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就容易化瓜。(5)密度不合理、肥水管理不当。密度过大,肥水供应不足,根系争夺养分,茎叶争夺空间,透光、透风差,光合效率低,消耗增加;氮素营养过剩,使黄瓜发生徒长等多方面因素引起化瓜。(6)根瓜采收不及时。(7)病虫侵害。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角斑病等病害直接侵害叶片而影响光合作用,蚜虫、白粉虱危害也会引起化瓜。

防治方法:(1)选择适宜品种,掌握适当密度。另外,可通过人工授粉、放蜂等措施提高座果率。据试验,进行人工授粉刺激子房膨大,可使化瓜率下降70%左右。(2)嫁接育苗,培育壮苗。(3)调节温湿度,改善光照条件。加强放风管理,把温度控制在适宜于黄瓜正常生长发育的范围内。冷天可小放风,晴暖天大放风。采用透光率高的无滴防老薄膜,尽量延长光照时间,并注意清洁膜面以利透光,晚上用日光灯等光源进行人工补光。(4)合理施肥浇水。在根瓜坐住之前,不要浇速效氮肥。缓苗后若植株生长正常,不再浇水进行蹲苗,直到根瓜长至手指粗时再浇水和叶面喷肥,并及时通风排湿。叶面喷肥可采用1%磷酸二氢钾+1%葡萄糖+1%尿素或0.3%红糖+0.2%碳酸二氢钾+0.3%尿素液。(5)及时调整植株。保留根瓜节以上的带雌花的侧枝,并在其雌花以上留1~2片叶摘心,其它侧枝和卷须要及时除去。还应及时通风,保证二氧化碳的浓度。(6)加强病虫害防治。(7)适时采收。黄瓜的根瓜生长期较长,应及时采收,以免坠秧,对不正常瓜,如“大肚瓜”、“尖嘴瓜”等应尽早摘除,以免影响正常瓜的生长。

七、叶片卷曲。植株上部叶片多发生上卷,颜色呈褐色。

病因:棚室内温度过高,植株上部叶片遭受高温烧伤。

防治方法:发现症状后及时检查棚室内温度,通风降温,把温度控制在25℃左右。

八、药害。叶片出现五颜六色的斑点,局部组织焦枯,穿孔或脱落,或致叶黄化、退绿或变厚畸形。

病因:药害主要是由于浓度过大、用药时间和方法不当、过敏农药等因素所致。代森锰锌及一些含铜的药剂在高温时用药或用药后遇到高温,都会产生药害;烟雾剂如果放到植株行间点燃释放,容易出现“烟”害使叶片褪绿焦枯;多效唑不仅可以使黄瓜茎蔓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且也会使瓜条变粗变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