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

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精选(九篇)

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

第1篇: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

猝倒病

症状:本病典型症状是在子叶开展,而真叶尚未抽出时发病,近地面基部呈水浸状、凹陷缢缩,未待子叶凋萎就已猝倒。

防治方法:①土壤消毒。以无高残留除草剂的大田土、葱蒜茬土作床土,用80%多菌灵8 g-10 g拌15 kg土,采用下铺上盖方法。②加强水分管理,出苗后控制床土温度和湿度,做到保温降湿,培育壮苗。③出现少量典型苗株时,及时喷洒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隔4天1次,连防2次。

病毒病

症状发病初期,沿叶脉出现黄绿相间的变色区,有明显的花叶,叶小卷缩,植株矮小,结果小而少。

防治方法:①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15min,冷却后在25℃~30℃水中浸种2 h,或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 mln;捞出后清水洗净催芽。②集中育苗期间,喷洒83增抗剂100倍液钝化病毒,提高植株抗逆性。③进行农事操作时,尤其是整枝时,先整健康株,后整病株。及早发现并拔除病株,接触病株后用肥皂水洗手,避免接触传播。④及时防治蚜虫和黄守瓜等传毒害虫,可用21%啶虫脒可溶性液剂1500倍液、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防治。⑤发病初期,喷洒83增抗剂100倍液、0.5%菇类蛋白多糖300倍液,或2%氨基寡糖酥600倍液,每5天~7天喷1次,连喷2次~3次。

霜霉病

典型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先出现水渍状黄色暗斑。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多角形、黄褐色。在潮湿条件下,叶背病斑上长有灰黑色霉层。病情由植株中部叶片向上蔓延,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叶易破,病田植株1片枯黄。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种植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选晴天清晨灌水,在生长前期适当控水,结瓜后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排湿,合理整枝打杈,保持株间通风良好。②药剂防治:霜霉病通过气流传播,发展迅速,易于流行。发病初期及早喷药,才能提高防效。常用药剂有: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9%安克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70%安泰生可视性粉剂600倍液。上述药剂交替使用,每隔5天~7天喷1次,共喷2次~3次。

蔓枯病

典型症状:主要为害瓜蔓,叶和果实也会受害。病蔓开始在近节部呈淡黄色。病斑油浸状、稍凹陷、椭圆形至棱形,病部龟裂,并分泌黄褐色胶状物,干燥后呈红褐色。不同甜瓜品种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薄皮甜瓜较厚皮甜瓜抗病性强。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播前种子消毒;实行3年~4年的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并注意氦、磷、钾肥的合理搭配。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严重时,可用1:50倍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敌克松药液涂抹病蔓。

枯萎病

典型症状:本病典型症状是萎蔫。瓜类生长的全生育期都能发病,但以结果期发病最重。发病多在植株坐瓜初期,发病初期,植株表现为1个或2个蔓上的叶片从基部向顶端逐渐萎蔫,中午尤其明显,早晚尚可恢复,数日后植株全部叶片萎蔫下垂,不再恢复常态,根部表现为根系变褐腐朽,纵剖根茎部维管束已变褐色。

防治方法:以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适期合理灌水为中心来加强栽培管理,以药剂预防为辅助的综合防治。

第2篇: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

菜农在黄瓜棚内或西瓜棚内套种豇豆现象,在我国北方越来越多,温室豇豆面积正在不断扩大。但豇豆本是露天种植作物,不少菜农缺少反季节栽培经验,尤其对豇豆病害还缺乏了解,在病虫害防治上难以对症下药。

温室豇豆最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褐斑病、白粉病、锈病等。以下对温室豇豆常见病害怎样识别与防治做一介绍。

1.根腐病

其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病残体中存活,借农具、雨水和灌溉水传播,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主要为害根部和茎基部,发病主要特点是病部产生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株易拔断,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根部开始腐烂,发病病株上部叶片呈黄色失绿,如不及时治疗,后期根部全部腐烂,上部茎叶萎蔫枯死。浇水过多,连作发病重。

防治办法:

宜采用高垄栽培,一是提前培育壮苗移栽,二是采取直播的方法,前期合理浇水,不宜大水漫灌。当出苗后,在苗高达10cm时,每棵用邦佳威400倍液加3000倍液硕丰481灌根,对已经发生根腐病的可以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加死棵灵1500倍液灌根。

2.褐斑病

病原属半治菌亚门真菌。叶片正反面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边缘赤褐色,外缘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叶背病斑颜色稍深,边缘仍为赤褐色)。温度高时,叶背面病斑产生灰黑色霉状物。该病最适发病温度20℃~25℃,相对湿度80%以上,高温高湿,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偏施氮肥,发病较重。

防治办法:

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栽培结束后及时清洁田园。

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1500~2000倍液加4000倍液硕丰481,也可用邦佳威500倍液加40%睛菌唑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视病情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3.白粉病

其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是温室豇豆常发病。发病适温为20℃~30℃,相对湿度40%~95%,一般在开花结荚中后期发病严重,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发病较快。

主要为害叶片,首先叶面出现黄褐色斑点,后扩大呈紫褐色斑,叶上覆盖一层稀薄的白粉,后期病斑沿叶脉发展,白粉布满全叶,发病重的叶片背面有时也可表现症状。

防治办法:

①在选肥上多使用磷钾肥和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免深耕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可以提高豇豆抗病能力,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②发病前后可叶面喷施普星1200倍液加4000倍液硕丰481,注意喷施叶片反正面,7~10天喷施一次,连喷2~3次,也可用30%醚菌酯悬浮剂2000~2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4.病毒病

该病为系统性症状,叶片出现深绿、浅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可见叶绿素聚集,形成深绿色脉带和萎缩、 卷叶等症状。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oAMV)和蚕豆萎蔫病毒(BBWV)侵染引起。3种病毒在田间主要通过桃蚜、豆蚜等多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病株汁液摩擦接种及农事操作也可传播。

第3篇: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

一、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1)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2)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3)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4)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5)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

(1)双穴吸虫病。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泳、挣扎,继而游动缓慢,失去平衡,头部充血,在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鱼体出现严重弯曲等。主要危害鲢、鳙鱼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流行于5—8月,8月之后是白内瘴症状。(2)指环虫病。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锶部,严重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浮肿,鳃盖张开,游动缓慢,可致苗种大量死亡。主要流行于眷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左右。(3)鱼怪病。一般成对地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有一孔与外界相通。鱼怪病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1只鱼怪幼虫能使鱼苗失去平衡,数分钟死亡,3—4只鱼怪幼虫能引起鱼种不安。感染率高的水域,在岸边能看到成片被鱼怪幼虫寄生而死亡的鱼苗、鱼种。此病多见于湖泊和水库。(4)中华鱼蚤病。我国危害较大的有大中华鱼蚤病和鲢中华鱼蚤病。轻度感染无明显病症,严重时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燥不安。鱼蚤在摄食时分泌酶溶解寄主组织,进行肠外消化,能引起鱼鳃丝表皮破坏,末端弯曲、变形、贫血,血色素降低及白细胞组成改变等,病鱼整天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翘,俗称“翘尾巴”病,鱼体因消瘦死亡。每年4-11月均有发生,流行于5-9月,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5)九江头槽绦虫病。病鱼体重减轻,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独游,并有恶性贫血,严重时前肠第一盘曲胀大呈胃囊状,直径增加3倍,肠皱壁萎缩,表现慢性炎症,肠被虫体堵塞。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二、综合治疗方法

第4篇: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

 

关键词:蔬菜病害;识别方法;防治措施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更是在经济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种植蔬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蔬菜种植种类的增加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蔬菜病害也在逐渐增多,许多菜农缺少防治蔬菜病虫害知识,不能很好地识别病虫害,在防治时没有做到对症用药,或者用药不合理,从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及产品质量。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病源的不同,可分2类,一是生理病害,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病害;二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的传染,如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引起的。正确识别蔬菜病害是做到准确、及时、有效防治的关键。现将蔬菜病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病害识别方法

1.1认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可明显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1]。

1.2根据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1.3根据发生时期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1.4根据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2]。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1.5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3]。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2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采取生态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力求防治的科学性,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让病原菌进入本区域,二是充分减少病原基数,三是减少和降低病害暴发成灾的几率。

2.1生态防治

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湿度60%~70%,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5%,20℃及时盖帘保温,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不低于10℃,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进行高温闷棚,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这样连闷2~3次,防效显著。

2.2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摘除老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钾

[1] [2] 

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药剂防治

第5篇: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

1.治疗风寒湿痹、足胫肿大、腰膝酸痛、关节肿胀等症。常与威灵仙、桑枝、牛膝、海风藤、桂枝、杜仲、续断等为伍。

2.湿邪流注于小腿、足跗而致的湿脚气,常与苏叶、吴茱萸、生姜、槟榔等同用,方如鸡鸣散;若属湿热脚气,可与黄柏、苍术等配伍。

3.夏日伤暑,中焦湿盛,饮食不调,腿肚转筋等症的治疗。多与藿香、厚朴、扁豆、白芍、半夏等同用,方如六和汤;或与吴茱萸、紫苏叶、佩兰等配伍,方如木瓜汤。

中医认为酸能软坚,木瓜味酸,在传统上又多用于治疗筋骨关节不利,故近代常用木瓜治疗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症,一般多与葛根、威灵仙、白芍、续断、炒莱菔子、牛膝等配伍。

因木瓜味酸,有生津功效,故笔者常将木瓜用于胃酸分泌减少的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一般多与白芍、百合、丹参、生山楂、五味子、石斛等同用。

木瓜所含的维生素C,有助于修复机体组织,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所含的胡萝卜素,可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所含的木瓜酶与迅速分解蛋白质的酶,能帮助消化,对胃炎、结肠炎、长期便秘等有疗效。木瓜酶可以单独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可补偿小肠和胰脏的分泌缺陷。木瓜酶还有止痛和消炎功效,可用于咽炎、扁桃体炎的辅助治疗。另外,人们对木瓜的避孕功效还有争议,大量食用木瓜的印第安妇女的生育率低下,这可能是木瓜的某种成分能够抑制黄体酮的产生所致。木瓜的籽是催产素,可促进子宫收缩,有助于分娩。

木瓜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据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测定,宣木瓜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果胶、苹果酸、维生素C以及铁、锌、锰、镁等18种微量元素,是保健佳品。在我国,宣木瓜是制作蜜饯果脯的重要原料。而在墨西哥,木瓜则以味道鲜美著称,是制造水果沙拉、饮料和饭后甜点的佳品。

下面介绍两款木瓜食疗方:

木瓜生姜蜂蜜粥

原料:木瓜10克,生姜10克,蜂蜜30克,粳米100克。

制法:将木瓜片装入布袋,与淘净的粳米、洗净的生姜片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成稠粥,粥将成取出药袋,趁温兑入蜂蜜,调匀即成。

用法:上下午分服。

功效:祛湿舒筋,散寒止痛。木瓜可治湿痹,近代实验研究发现,木瓜有较强的镇痛作用。生姜辛温散寒,也有镇痛作用。适用于风寒湿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偏于湿重者尤为适宜。

木瓜鲜奶

原料:木瓜360克,鲜牛奶两杯,白砂糖适量,碎冰块适量。

制法:1.选取新鲜熟透木瓜,去皮、去核,切成大块状,备用。

2.将木瓜块、鲜牛奶、白砂糖及适量碎冰一齐放入果汁机中,打碎成浓汁,即可饮用。

功效:润肤养颜。脾胃虚寒者禁用。

小链接:木瓜食疗方精选

1.鲜木瓜,煮鱼汤服食,治妇女产后乳汁缺少。

2.鲜熟木瓜1个,去皮后蒸熟,加蜜糖服食,缓解咳嗽。

3.熟木瓜生食或煮熟食,或晒干研粉,每服5克,1日2次,可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4.未熟木瓜。晒干研粉。每次10L,早晨空腹服,可驱绦虫、蛔虫。

第6篇: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

论文摘要 总结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以及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和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两大类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同时提出了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带来不良的后果。二是压挤与阻塞。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2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2.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1)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2)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

(3)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

2.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

(1)指环虫病。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锶部,严重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浮肿,鳃盖张开,游动缓慢,可致苗种大量死亡。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左右。

(2)双穴吸虫病。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泳、挣扎,继而游动缓慢,失去平衡,头部充血,在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鱼体出现严重弯曲等。主要危害鲢、鳙鱼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流行于5~8月,8月之后是白内瘴症状。

(3)九江头槽绦虫病。病鱼体重减轻,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独游,并有恶性贫血,严重时前肠第一盘曲胀大呈胃囊状,直径增加3倍,肠皱壁萎缩,表现慢性炎症,肠被虫体堵塞。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4)中华鱼蚤病。我国危害较大的有大中华鱼蚤病和鲢中华鱼蚤病。轻度感染无明显病症,严重时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燥不安。鱼蚤在摄食时分泌酶溶解寄主组织,进行肠外消化,能引起鱼鳃丝表皮破坏,末端弯曲、变形、贫血,血色素降低及白细胞组成改变等,病鱼整天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翘,俗称“翘尾巴”病,鱼体因消瘦死亡。每年4~11月均有发生,流行于5~9月,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

(5)鱼怪病。一般成对地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有一孔与外界相通。鱼怪病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1只鱼怪幼虫能使鱼苗失去平衡,数分钟死亡,3~4只鱼怪幼虫能引起鱼种不安。感染率高的水域,在岸边能看到成片被鱼怪幼虫寄生而死亡的鱼苗、鱼种。此病多见于湖泊和水库。

3鱼类寄生虫病综合防治

3.1预防措施

(1)在渔池设计和建造上应尽量做到符合防病要求。每个池塘应有独立的进排水口,水源充足、清洁,避免从进水口处引入病原寄生虫。

(2)建立检疫制度。鱼种、鱼苗引进或引出时要进行认真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

(3)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必须坚持彻底清塘,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

(4)在鱼种放养、分塘、转塘放养前应对鱼体进行药物浸洗消毒、杀虫,切断传播途径。

(5)开展药物预防。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对食物场要进行定期消毒,对投喂的饲料,特别是青草等饲料要进行消毒、杀虫。在鱼病易发季节,要定期用药物全池消毒、定期投喂药饵,控制病原滋生,以达到防病效果。

(6)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在越冬期间要选用较好的配合饲料投喂。在开春投喂时要注意添加一部分营养及免疫调节剂等,尽快恢复鱼类因越冬而消耗的体质,并通过拉网锻炼,提高免疫力;在活鱼装运时,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减少病原生物侵入机会。

3.2综合治疗措施

第7篇: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

1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带来不良的后果。二是压挤与阻塞。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2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2.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1)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2)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

(3)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

2.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

(1)指环虫病。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锶部,严重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浮肿,鳃盖张开,游动缓慢,可致苗种大量死亡。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左右。

(2)双穴吸虫病。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泳、挣扎,继而游动缓慢,失去平衡,头部充血,在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鱼体出现严重弯曲等。主要危害鲢、鳙鱼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流行于5~8月,8月之后是白内瘴症状。

(3)九江头槽绦虫病。病鱼体重减轻,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独游,并有恶性贫血,严重时前肠第一盘曲胀大呈胃囊状,直径增加3倍,肠皱壁萎缩,表现慢性炎症,肠被虫体堵塞。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4)中华鱼蚤病。我国危害较大的有大中华鱼蚤病和鲢中华鱼蚤病。轻度感染无明显病症,严重时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燥不安。鱼蚤在摄食时分泌酶溶解寄主组织,进行肠外消化,能引起鱼鳃丝表皮破坏,末端弯曲、变形、贫血,血色素降低及白细胞组成改变等,病鱼整天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翘,俗称“翘尾巴”病,鱼体因消瘦死亡。每年4~11月均有发生,流行于5~9月,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

(5)鱼怪病。一般成对地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有一孔与外界相通。鱼怪病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1只鱼怪幼虫能使鱼苗失去平衡,数分钟死亡,3~4只鱼怪幼虫能引起鱼种不安。感染率高的水域,在岸边能看到成片被鱼怪幼虫寄生而死亡的鱼苗、鱼种。此病多见于湖泊和水库。

3鱼类寄生虫病综合防治

3.1预防措施

(1)在渔池设计和建造上应尽量做到符合防病要求。每个池塘应有独立的进排水口,水源充足、清洁,避免从进水口处引入病原寄生虫。

(2)建立检疫制度。鱼种、鱼苗引进或引出时要进行认真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

(3)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必须坚持彻底清塘,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

(4)在鱼种放养、分塘、转塘放养前应对鱼体进行药物浸洗消毒、杀虫,切断传播途径。

(5)开展药物预防。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对食物场要进行定期消毒,对投喂的饲料,特别是青草等饲料要进行消毒、杀虫。在鱼病易发季节,要定期用药物全池消毒、定期投喂药饵,控制病原滋生,以达到防病效果。

(6)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在越冬期间要选用较好的配合饲料投喂。在开春投喂时要注意添加一部分营养及免疫调节剂等,尽快恢复鱼类因越冬而消耗的体质,并通过拉网锻炼,提高免疫力;在活鱼装运时,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减少病原生物侵入机会。

3.2综合治疗措施

第8篇: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

江苏是一个农业大省,现有耕地面积7078万亩,其蔬菜总产量列全国第4。据统计,2011年全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756万亩。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的变革,栽培方式的变化以及品种的更换,一些次要有害生物成为主要为害和防治对象,并出现一些新入侵的有害生物,现针对近10年来蔬菜上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对其今后发生趋势作粗浅分析,并简要提出防控新技术。

一、蔬菜瓜果品种多,病虫害多,种植分散

从品种上分类,可分为茄果类(主要有青椒、番茄、茄子、马铃薯),瓜类(主要有黄瓜、西瓜、西葫芦、冬瓜),叶菜类(主要有大、小白菜、花菜、苞菜、芹菜、莴苣),豆类(主要有大豆、四季豆、扁豆、豇豆),葱蒜类(主要有大蒜、韭菜)。

1.各类蔬菜主要病虫

1.1茄果类病虫害:主要病虫有白粉病、菌核病、疫病、病毒病,常发性病害有早、晚疫病,灰霉病,局部地区有青椒褐斑病,有的年份番茄叶霉病发生较重,老病区的有茄子枯、黄萎病,根腐病,绵疫病,主要的虫害有茄子二十八星瓢虫,局部地区有茶黄螨。

1.2瓜类病虫害:主要病虫有病毒病,以及黄瓜上的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根腐病,西瓜上的菌核病,枯萎病,西葫芦的灰霉病,白粉病,根腐病,主要虫害有花蓟马(冬瓜),瓜绢螟(冬瓜等),红蜘蛛,蜗牛。

1.3叶菜类病虫害:主要病害有软腐病,病毒病,霜霉病,主要虫害有小菜蛾,菜青虫,局部地区有猿叶虫,黄曲条跳甲。

1.4豆类病虫害: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白粉病,锈病,此外还有豇豆上的煤霉病,主要虫害是豇豆螟、蚜虫、红蜘蛛。

1.5葱蒜类病虫害:主要病害有大蒜的叶枯病发生最重,有的年份发生煤斑病,韭菜上有灰霉病,虫害主要是葱地种蝇,韭蛆。

2.烟粉虱

烟粉虱是一种新传入的有害生物,经鉴定为Q型生物型,2003年在宿迁局部地区发现并暴发,后发生范围扩大到宿迁区、泗阳,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发生。烟粉虱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越冬,只能在日光温室或多层膜覆盖的大棚蔬菜上越冬,并能正常繁殖取食为害。烟粉虱能在宿迁市安全越冬,是其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春季温度上升后于4月底5月上旬陆续迁移到露地蔬菜和棉花上为害。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烟粉虱在全省发生危害将越来越重。

烟粉虱发生危害有如下特点:一是繁殖力强,暴发危险性大,烟粉虱一年发生10多代,一头雌虫产卵300~500粒,最高的超过600粒;二是寄主广泛,传播扩散途径多,其寄主有74科600多种,以棉花、茄果类、瓜类为最适合寄主,因其体形小,可随风扩散,随农产品、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扩散;三是危害重,损失大,主要是直接叶片刺吸,诱发煤污病,传播病毒。烟粉虱的防治策略是“关口前移”,即从大棚内培育无虫苗,最大限度地控制烟粉虱越冬基数,主要措施有农业、物理措施:防虫网覆盖育苗,摘除青椒老叶将虫卵带出处理,黄板诱杀。化学防治有异丙威烟雾剂熏蒸,用高效药剂(同前棉田烟粉虱)喷雾,三是应用有机硅助剂,提高防效。

3.甜菜夜蛾,斜纹夜蛾

是两种间隔性发生的夜蛾科的多食性害虫,寄主有茄果类、叶菜类、豆类、锦葵科,一年发生5代,在宿迁,有利的气候条件(干旱等),昼伏夜出的习性(难用药),高龄幼虫抗性强(难防治)是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大发生和为害重的原因。其防治措施是深翻土壤,消灭部分越冬蛹,用性诱剂诱杀甜菜夜蛾成虫,或用黑光灯诱杀两虫,药剂防治掌握在两虫2龄幼虫以前、抗药性最弱时防治,选择在上午8时以前,下午6时以后害虫活动期用药,药剂有2.5%多杀霉素,10%虫螨腈,20%虫酰肼均为1000~1500倍,幼虫3龄以上用15%茚虫威3000倍喷雾。

二、蔬菜瓜果病虫的主要技术措施

1.是农业措施,有选用抗耐病虫的优质良种,合理轮作、间作,土壤药剂处理或高温消毒,适时播种,推广避雨栽培、控湿栽培(包括覆盖流滴消雾型功能膜、膜下滴灌等)技术,嫁接防病,清洁田园,生态控病等。

2.是物理措施,防虫网、灯光诱杀,性诱剂、干扰剂诱杀,色板诱杀等。

3.是保护利用天敌,害虫天敌较多,按其取食性可分为:捕食性天敌如草蛉、瓢虫、步甲、食蚜蝇、蜘蛛、鸟等,寄生性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选用一些对天敌伤害性小的内吸性、选择性或生物性农药,能不用药的尽量不用药,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捕杀作用。

4.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如井冈霉素、宁南霉素、苏云金杆菌、楝素。

5.是化学防治,掌握对症用药,把握剂量,适时用药,轮换用药,合理混用,注意安全用药间隔期,应用有机硅助剂。

三、蔬菜地草害的防除

蔬菜地草害是生产上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大棚蔬菜的生态条件与露地菜地不同,使用除草剂不慎,即毁棚,蔬菜地使用除草剂要做到药种准,剂量准,时机准,没有使用经验的,最好先进行小范围示范,在取得经验后大面积应用,目前大棚茄果、瓜类蔬菜上使用较多的除草剂有96%精异丙甲草胺50ml/亩,33%二甲戊乐灵(除草通)100ml/亩,48%仲丁灵(地乐胺)100ml/亩,在蔬菜地移栽前10天左右土壤处理。

四、设施蔬菜病虫控制新技术

在国内,山东蔬菜生产水平最高,病虫防治技术先进,现将山东省蔬菜病虫防治新技术简介如下。

1.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秸秆生物反应堆(内、外置式)技术是在日光温室内建造反应池或穴施深埋,通过生物技术将玉米、杂草等秸秆转化为蔬菜生长所需的CO2浓度、热量、无机及有机养料,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地温,调节土壤pH植,改变了土壤盐渍化现象,控制根病、线虫病效果好,改善大棚生态环境。

2.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在棚内建立栽培槽,底部铺一层聚乙烯薄膜,中间加入基质,基质是由玉米秸秆、玉米芯、蘑菇渣等进行粉碎,按照1立方米加入尿素或硫铵等氮肥2.5~3千克,同时加入珍珠岩、蛭石、炉渣、砂等无机物质和少量牛粪或鸡粪拌匀后进行20~30天的高温发酵消毒。该项技术彻底解决了线虫病、根病的为害,对灰霉病、叶霉病的控制效果达67.47%和71.43%。

3.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应用技术

生物农药主要是阿维菌素、武夷菌素、除虫菊素、阿克泰、苦参碱等;生物菌肥主要是禾神元、坤奇尔等,生物菌肥对烟粉虱的趋避效果比较明显。

4.杀菌灯日光温室大棚番茄病害防治技术

杀菌灯对大棚番茄的病害防治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可以药剂防治和杀菌灯结合进行。

5.太阳能——氰氨化钙高温闷棚消毒防治线虫病技术

氰氨化钙——太阳能消毒方法是每个大棚撒石灰氮(氰氨化钙)35~80公斤,敷设300~400公斤碎麦秸、麦穰等,垄高30cm左右,宽40~60cm,垄间距离40~50cm,覆盖薄膜,在夏日高温下闷棚20~30天,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病原菌、地下害虫等,特别对减少土传病害效果显著,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五、蔬菜病虫化学农药研制开发现状

1.氟吗啉,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创制的农用杀菌剂,为丙烯酰胺类杀菌剂,是用氟原子取代烯酰吗啉分子中苯环上的氯原子而得到的,治疗活性明显优于烯酰吗啉,对卵菌纲引起的病害霜霉病、晚疫病有优异的活性,作为保护剂使用50~100mg/L,作为治疗剂使用100~200mg/L。

2.烯肟菌酯,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国内第一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能有效控制黄瓜霜霉病、番茄、马铃薯晚疫病,田间用量为7~13克/亩。

3.ZJ1621,是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成功开发一种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室内盆栽试验,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啶氧菌酯,田间试验对黄瓜霜霉病的效果与72%霜脲氰相当。

4.氯苯肟唑,是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开发的杂环类化合物,对番茄枯萎病、辣椒疫病、黄瓜黑星病分别与多菌灵、霜脲氰、腈菌唑相当,对白粉病高效。

5.长川霉素,是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于1999年开发的大环内酯类农用抗生素,主要用于防治蔬菜灰霉病。

第9篇: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

[关键词]苦瓜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21-02

苦瓜营养丰富,且有医疗作用。据分析每lOOg苦瓜鲜果肉中含蛋白质0.8-1.Og,脂肪0.2 g,钙18-22mg,磷19-32mg,维生素C高达84mg,居瓜类之首。

一、选地整地、重施基肥

种植苦瓜应选择表层深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富含有机质、排灌方便的土壤,避免在过粘或过沙的土壤中种植。土地选定后深翻,充分晒白后打碎粑平,起高畦,保持沟深25cm以上,垄面呈龟背型。中等肥力的土壤结合起畦每亩施入有机肥4000-5000kg、过磷酸钙50kg、复合肥20-30kg作基肥。

二、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1.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情况来选择苦瓜的品种,可以选择玉溪大白刺苦瓜和台湾农友公司的碧秀品种等。

2.播种时间

苦瓜可播种季节较长,可在1月初至8月上旬均可播种。春播的可进行小拱棚育苗争取早上市,为提高效益,要改集中春种为春、夏、秋种同步发展。

3.种子处理

由于苦瓜种皮厚,因此种前要用55-60℃的温水浸种4-6小时,浸后洗去表皮胶状物,用纱布包好放在30-33℃的环境中催芽。催芽过程中要定期检查,保持稳定的温湿度,如果过于干燥可以喷水增湿,如果发现异味则要及时清洗后继续催芽,露白后即可播种。

4.育苗方式

一般用营养杯或营养袋集中播种,春种用薄膜保温育苗;夏秋季苦瓜为避免高温强光,推广使用遮阳网育苗。

5.种植密度

春苦瓜因气温较低、生长期长应疏种,每亩800棵左右。夏秋季苦瓜高温生长期短,要适当密播,每亩控制在800-1000株左右。每畦种植两行,株距0.6-0.8m。

6.定植管理

春苦瓜采用地膜覆盖定植,夏秋苦瓜采用稻草覆盖垄面,利于土壤疏松,保肥保水,还应及时防除杂草,覆盖稻草在中耕大培土时压入基肥,改良土壤。

三、搭架引蔓

1.搭架引蔓

当苦瓜开始延蔓时,生长很快,应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与插竹引蔓。插竹的形式一般采用“井”字篱笆架,这种型式通风透光性能好,应注意行间拉桩抗风,苦瓜单行攀爬,互相影响较少,插好竹后随之引蔓,用纤维绳把苗绑在架上,使主蔓向斜方向上爬,减慢茎叶到架顶的速度,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光能、通风透气,延长收获期。

2.整枝

苦瓜的分枝能力较强,茎蔓较多,为使养份集中供应主蔓和上部几条侧蔓,应把上部过密的叶片和lm以下的分枝剪除。

四、肥水管理

1.追肥

苦瓜需肥量较大,要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合理追肥,追肥应按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进行,氮、磷、钾配施,推广使用微肥和叶面肥。直播田齐苗期、移栽田移栽后5-6d开始追肥。第一次每亩用10%粪水或0.3%尿素水淋施,隔5-6d后追第二次肥,每亩施用20%粪水或0.5%复合肥淋施。再隔6-7d后追第三次肥,每亩用复合7-10kg兑水30担淋施。挂果后结合培土每亩施腐熟的粪肥100kg加复合肥10kg。进入采果期后每采果2次淋肥一次,根据采果量的多少每次用复合肥7-10kg兑水30担淋施。进入盛果期后每隔7d淋复合肥5-6kg加钾肥1-2kg,结合除病灭虫每次加入适量的叶面肥,以延长采果期。

2.灌溉

苦瓜怕旱怕涝,过旱瓜形差、产量低;过湿,易烂根死苗。土壤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80%左右。因此要疏通排水沟,雨天及时排水,过干时灌半沟水,保持几小时后及时排干。

五、人工辅助授粉

苦瓜属于单性花植物,需要异花授粉。本地苦瓜由于种性关系和近年来农药使用量增加,传粉昆虫减少,造成授粉受精困难,人工辅助授粉已成为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主要措施。方法是:在开花期早上10点钟以前,选择成熟的雄花,剥去花冠并将花粉弹到雌花柱头上。

六、病虫害防治

苦瓜病虫害防治与其它作物病虫防治一样,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准确诊断,对症下药”的原则。苦瓜栽培中主要难防治的病虫害有:蔓枯病、霜霉病、蚜虫等。

1.蔓枯病

为害叶片、茎各果实,以为害茎蔓影响生长最大。茎节易发病,病部暗褐色变黑,密生小黑点,溢出胶状物,茎节缩裂。叶部感病,病斑由叶缘向内扩展为“V”字形。幼瓜感病,果肉淡褐或心腐。

蔓枯病的防治:种子处理可用“适乐时”,生长期防治重点抓好发病中心的始发病期用药。选用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如世高1000-1500倍,隔7-10d连续喷2-3次。配药时必须先将药剂配成母液,后再倒入喷雾器,使药液浓度均匀一致。

2.霜霉病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蔓和花。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浅绿色斑点,扩大后呈多角形,由黄绿、黄色,最后呈褐色,病害严重时,致使叶片枯死,直接影响植株生长。高湿是发病的前提,而地势低洼、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缺肥以及浇水过多都会发该病。

防治方法:选排水良好田块,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摘除老叶,通风透光,及早控制发病中心,选用内吸性杀菌剂53金雷多米尔水分散料剂600倍,每隔7-10d喷一次,连续喷2-3次。

3.瓜蚜

瓜蚜成虫、若虫多群集在叶背、嫩茎和嫩梢刺吸汁液。该虫会使梢受害,叶片卷曲,生长点枯死,叶片皱缩、枯黄并提前脱落,还会引起煤烟病,并可传播病毒病。

药剂防治推荐使用高效、广谱、安全、持效期长达21d的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使用5000-10000倍,可有效防治瓜蚜,并可兼治蓟马、美洲斑潜蝇等多种害虫。

七、适时采收

苦瓜适时采收品质好、产量高。适时采收的标准是:瓜角瘤状粒变粗、瘤沟变浅,尖端平滑,皮色由暗绿转为鲜绿并有光泽。若按时间计算,一般在开花授粉后12-15d便可采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