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

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精选(九篇)

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

第1篇: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概念厘定 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3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了国外实践教学思想和国内理工科院校尤其是中等技术学校实践教学理论的影响,学术界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时为突出实践教学重要性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教学”两个概念组合成一个新的复合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厘定

毋容置疑,厘清这一人工合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的认识前提和理论依据。

从概念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教学”两个概念合成的,其中,第一个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的是国家明确规定的高校必须讲授的几门具体的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显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或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第二个概念实践教学中实践是修饰词,教学是中心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看,实践则主要应该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或生活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特别是伦理、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行动或活动。”而教学特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的一种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且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实现,是由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环境(含教学场所)等要素整体运行的结果。因此,从概念层面我们可以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特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具体说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通过采取各种具体教学及评价方法或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主体实践,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征

在概念层面厘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厘清其与课堂教学、理论教学、社会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考察其特征。首先,通常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的阐释与分析,以教师讲授居多,主要是帮助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经验教训等的知识性把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学生主动分析和研究社会现实生活,在实践中深化对所学理论的理解,逐步实现从理论认知到行为乃至能力的转化,进而“培育学生的德性、提升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政治心理和态度,最终实现对国家政治信念和价值观普遍性认同的教学方式”。但这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在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在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的同时也应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创新更多融入实践成分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次,传统的理论教学较多地注重通过主要以经验的再现和理论演绎对学生施加系统化知识的灌输,但实践教学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并不是针对和限制理论教学,更不是要用实践教学来取论教学,而是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脱离了相应的理论教学,学生不仅缺乏足够的课本理论知识,其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推论与辩证思维等相统一的理性能力也将不足。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更多是把“其作为另一种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最后,目前,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都归由高校团委、学生处及各系等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且一般都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学术界不少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在目的、功能上都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等特征方面具有诸多的共性而应纳入。中央5号文件明确要求的是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并没有把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只是强调实践教学要与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笔者认为社会实践虽然由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但若是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且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而设置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畴。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既不同于课堂理论教学, 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将实践教学毫无界限的外化甚至泛化,并不是说所有跟实践有关系的活动都属于实践教学,更不能简单的认为除理论教学之外的都属于实践教学。另一种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同于纯粹的社会实践, 随意割断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模糊了实践教学的教学本质。

参考文献

[1] 王素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实施的基本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第2篇: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

摘要:整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目标、内容、功能,是依据高职教育理念,提高《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客观要求。课程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有机统一是课程整合的依据;根据教学功能提炼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整合的前提;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是课程整合的关键。

关键词:课程整合;内容模块;课程目标;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

高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受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影响。在一般性本科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自我需求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动力。这些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更注重科学化、系统性、政策性研究,教学主体注重双向性交流,教学方法倾向于共同探讨。高职高专《概论》课程教学因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学生综合素质、所享有的教育资源等原因,与本科院校存在很大差异。就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需求,是学生专业选择和学习的主要驱动力。他们关注毕业以后就业问题、职业技能及职业能力问题、工资待遇等问题,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主体自觉需求并不强烈,普遍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这就决定了高职高专政治思想教育教学必须更多关注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必须对《概论》课程的目标、内容、功能进行适合高职特点的整合。

一、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有机统一是课程整合的依据

《概论》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根据国家教育部、宣传部的相关要求,《概论》课程的功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程的社会性功能,二是课程的个体化功能。社会性功能是指《概论》课程教学对国家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客观作用,而个体性功能则是《概论》课程教学对大学生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和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包括《概论》课设置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政策理解能力、政策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形成对民族、国家、社会制度坚强的信念和高度的爱国主义凝聚力。同时,这一社会性功能必须以大学生自身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为前提,这是《概论》课程教学的个体性功能。

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社会性功能是个体性功能发挥的基础,社会性功能必须通过个体性功能的发挥而得到实现。例如,《概论》课程教育教学具有为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改革和完善服务的政治功能。但这种政治功能不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塑造一个个具备对现存政治体制的理解和协同能力,具备良好的理性思考与批判能力,并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大学生个体,由这些大学生个体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而间接得到实现的。学生通过将国家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标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内涵、行为准则,升华个人的思想、愿望、信念,获得人生的意义、责任、价值,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目的。其他的社会性功能,如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实现也同样如此。因此,离开个体性功能的发挥,根本无从谈起《概论》课程教学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个体性功能实现就意味学生有能力在国家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概论》课程内容、功能、目标整合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的有机统一原则,尤其要突出《概论》课程教学的个体性功能。功能是课程具体目标制定和内容组织的依据。

作为高职高专,《概论》课程教学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统一最主要体现在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核心职业能力和素养中。一般说来,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当具备三种能力:岗位能力、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而核心职业能力是学生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应当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外语应用、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与人交流几个方面。学生个人具备核心职业素养和能力,才能立足社会、贡献社会。换句话说,学生的未来生活中的角色需要和职业需要应当是《概论》课程整合的出发点。

二、根据教学功能提炼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整合的前提

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教学目标设定直接关系到《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与功能实现。以往教学目标研究和实践,主要倾向于对《概论》课程理论体系的知识性、系统性、学科性、意识形态性方面研究,注重课程的社会性功能目标即政治素养的培养、引导。往往忽略对其个性功能目标的培养,所以,往往让学生感觉很空、很抽象。所以,《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更多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活能力和素质,在核心职业能力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具备爱与承当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政治是非判断能力、文化观念选择的能力、经济政策理解能力等。在提炼教学目标时,应当注意两者的统一,在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尤其要注意课程的个体性功能目标的提炼。根据社会性与个体性功能需求,《概论》课程应设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体系掌握――对知识的掌握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手段和基础。本课程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意义,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社会科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坚持贯彻我国现阶段的大政方针。并通过《概论》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高度,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产生必要性、科学性、探索性有一定掌握。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使学生对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两大历史任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2.能力培养――能力培养是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重中之重,通过学生能力提升才能够实现本门课程的社会功能和个体性功能,同时,能力决定了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信仰程度。《概论》课程教学着重提升学生科学理性、务真求实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够对社会问题及个人发展中的问题有所判断、分析、取舍、创新、决策,最后付诸行动,从而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和获得个人幸福生活的能力。

3.情感与信仰升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而且,在揭示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文明、富强的更美好前景,并将其作为现阶段和将来社会发展目标。理解掌握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内化信仰与精神,坚定对国家、民族、政党、制度的信心。这是《概论》课程教学的信仰目标。同时,学生通过能力提升,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理论是几代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实践――总结――创新的成果,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认识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感受高尚人格和万众一心的力量……从而,懂得知恩、感恩、报恩,这是课程的情感目标。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是条件,信仰是归宿。如此,才会形成健全的精神世界。

三、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模块化重组是课程整合的关键

教学内容的整合就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目前,我们所运用的教材(国家教委统编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系统性、抽象性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意识形态性质等特点。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以教材内容顺序展开的教学内容往往因为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功能,忽略了核心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提高,因此收不到良好教学效果。依据高职教育理念,围绕我们所设定的三方面教学目标,我们将《概论》课程教材15章内容分成三个模块:科学信仰与人生态度;创新思维与能力训练;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

1.第一模块科学信仰与人生态度。模块具体知识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五章内容。这一模块突出的是《概论》课的社会性功能。主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使学生能够站在国家社会发展的高度和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的信念。

2.第二模块创新思维与能力训练。模块具体知识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祖国统一与一国两制构想共七章内容。这一模块突出《概论》课程个体性功能,主要在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与习惯,形成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过程中具体的创新思维方法,培养积极的创新思维的习惯;能够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更准确地对事物进行定向(逆向思维)、定位、定性(主次矛盾)的分析,更好地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类问题。

第3篇: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整体性;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044-04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品格。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整体性决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整体性,也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整体性。根据“05”课程方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称“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这四门课程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独特的整体性,但同时,这些不同课程之间也构成了一个内在的有机整体,特别是“原理”、“概论”和“纲要”这三门课程之间更是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联。本文以“原理”、“概论”和“纲要”这三门课程为对象,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性教学中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这对于提升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和有效性,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每门课程自身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每门具体课程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都具有跨度大、宏观性强、教学内容量大等共同的特征。为了实现每门课程的教学主旨和教学目的,首先必须要准确把握每门课程自身的整体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性最直接的要求。

“原理”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相关教学内容,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认识和历史,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基本原理。这三大组成部分中每一个部分都具有复杂的内容,可以单独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中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必须要强调和突出“原理”教学中的整体性,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它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论。”[1]具体地说,整体性视野中的“原理”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同社会形态中具体体现出来的一般性特征。整个“原理”课教学必须围绕这两个层面展开,只有抓住这两个层面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首尾贯通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综合安排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2]离开了这两个层面的教学主旨,就必然把“原理”课教学湮没在具体的知识性细节中,不论讲授多少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知识,都无法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基本的内容和最核心的精神。

“概论”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无论从历史线索还是从理论逻辑来说,教学内容都非常复杂,因此必须要抓住“概论”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究竟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可以涵盖和统领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上党的理论活动主线和理论认识成果。因此,“概论”课的教学必须要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来推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并以此提升“概论”教学的整体性。只有这样,“概论”课才能起到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科学理论武装的重要作用。

“纲要”讲授的是鸦片战争以来至今17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这170多年的历史,“纲要”课的教学很容易陷入具体的历史枝节。对历史的发展来说,“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成是向着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3]也就是说,必须要用当代的发展来构建对历史的理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来统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认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符合逻辑和符合历史的必然结果,这是体现“纲要”教学整体性的必然要求。从整体性的视野来看,“纲要”教学必须要着重体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逻辑,着重体现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环境和艰难进程,这也是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历史基石。

二、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不同课程之间的整体性

“原理”的教学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概论”的教学核心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纲要”的教学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条件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个核心命题本身是一个不断从抽象到具体的有机过程,这表明“原理”、“概论”和“纲要”三门课程不仅存在着自身的整体性,而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也存在着内在关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体性。科学认识不同课程之间的这种整体性以及在整体性下不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更深层次的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概论”课处于核心层次,其教学内容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课程的教学效果关系着青年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理论和政治认同。可以说,“原理”、“概论”和“纲要”这三门课程是“一体两翼”,“概论”是“体”,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个基本的命题,一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原理”作为“一翼”,要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使学生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涉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的理解。没有这个前提,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的。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对历史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更是这样。“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4]因此,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又必须要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理解中国共产党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环境。“纲要”作为“一翼”,承担的正是这样一个任务。这样,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间的整体性关联就非常清晰了。

归纳起来说,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间的整体性实际上是维系在这样一条主线上,即在近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突出这一主线,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最主要的目的。

自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性的割裂,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阵,缺乏有机协调,没有充分考虑具体课程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教学内容上存在大量重复,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不够。第二,教学中知识性湮没了思想性,比较严重的是,不少学校的“原理”课畸变为哲学或经济学,“纲要”课畸变为中国近现代史,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大大弱化。因此,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要在课程的整体性上下大功夫,在整体性上寻求提升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学水平,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有效突破口。

三、用整体性统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需要树立和把握的几个观念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体性是客观存在的,要把这种客观存在的整体性转换成为教学实践,必须要着眼于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树立并把握整体性的教学观念。具体说,这种整体性的观念主要是由教学中的科学意识、规律意识和信念意识三个因素构成。这三种意识并不是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主旨,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共同的教学主旨,也是把这些不同课程联结在一起的教学主线。

科学意识,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原理”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和体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特殊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导中国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唯一科学的理论,“纲要”和“概论”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确立起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科学认识以及对指导这条发展道路的理论的科学性的认识。应该说,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整体上形成的科学意识比起掌握某个具体的理论观点来说,在重要性上要大得多,是一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内容”。[5]

规律意识,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自觉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根本上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阐述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科学性根本上则体现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制度演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阐述。在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原理”课、“概论”课还是“纲要”课,其教学的主旨都在于促进学生对规律意识的自觉和体悟,促使青年学生养成从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视域来认识事物和认识自身的意识。

信念意识,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信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科学意识、规律意识并不是抽象的,或者说是外在的,它们最终要转向青年学生个体性的体验和认知,并且表现为青年学生的信念。这种信念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一是对历史的信念,在这个层面上,“原理”课、“概论”课以及“纲要”课的教学指向性都在于“四个选择”,即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6]对历史的信念是对现实和未来信念的基础和前提。二是价值信念,即对于人民群众历史事业的价值追求。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7]这一论断深刻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价值信念,即对人民群众事业的自觉和辩护。这样一种意识的形成,能够促使青年学生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上思考自己个体的前途命运,从而摆脱现代社会中人的“单向度”发展、“片面化”发展和“原子化”发展的倾向。三是对自身个体生命的信念,即把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转换成对自身生命价值意识的认知,这一点是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变的实质与根本。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价值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础上确立起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积极追求,其实质是自然性生命与精神性生命、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对青年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价值教育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的重要任务,[8]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这一方针的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关于科学、规律这些“道”的层面的内容要真正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作用,必须要体现在学生对自己生命与生命价值认知这个“用”的层面的思考上。要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特别是、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成长和思想发展的讲授,拉近学生与历史伟人的心理距离,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民族大我与个体小我的关系,唤起对自己生命的充分尊重并确立起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正确认识。

上述科学意识、规律意识和信念意识所构成的整体性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性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从当代青年学生的学习心理看,他们“在认知方式上偏重直观化,注重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而轻视理论思维和理论学习,对泛泛空谈、不切实际的宣传不易接受”[9]。因此,用科学意识、规律意识和信念意识来统领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整体性教学观念,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切实使学生能够“真心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从中“终身受益”的必需条件。指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10]青年大学生是当代青年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用整体性的教学观念统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对于党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条件下“代表”、“依靠”和“赢得”广大青年,确立起主导性思想意识形态在广大青年中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构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整体性教学模式,创新整体性教学的保障机制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体性教学,关键的是要创新教学模式,用机制来保障整体性教学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第一,确立整体性的教学理念。对于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任务的机构来说,必须要在自己的教师队伍中牢牢确立起整体性的教学理念,并把整体性上升到整个办学理念的层次来指导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

第二,在教研室的层面夯实整体性教学的组织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主要是由“原理”、“概论”、“纲要”、“思修和法律基础”四个教研室组成。教研室内部和教研室之间要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以整体性教学理念为指导,对课程教学进行总体设计,精心提炼问题,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科学意识、规律意识和信念意识,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认知和信仰体系的转换。

第三,以课程团队为核心,创新教学模式。目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拉通式教学,二是衔接性教学。拉通式教学就是由一个教师把整门课程讲完,衔接性教学就是由若干教师来主讲同一门课程。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目前这两种方式都有不足。拉通式教学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专业知识的局限,并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的主旨。衔接性教学由于教师之间的协调不够,特别是由于在课程总体教学的目标、方法等问题上不统一,使得衔接式教学简单地变成为“拼盘课”,教学内容分散,不同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旨。整体性教学所要求的是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衔接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学团队是建立在整体性要求的基础之上,具有整体性的教学理念,并能以科研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二是衔接性教学不是拼盘式授课,而是有着内在教学整合性,着力在整体性的基础上突出教学中的科学意识、规律意识和信念意识,并以此来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

第四,建立整体性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师考核方式。要保障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方式与考核方式。整体性教学对教学管理方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须要在学时分配、教学方案设计、问题提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建立起对整体性教学的保障机制。在教师考核方式上,需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教研室为对象的团队考核,主要用于对教研室实践整体性教学的考核;二是以教师个人为对象的个体考核,主要考核教师个人在体现整体性、在教学中推动学生的科学意识、规律意识和信念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此,必须要从教师本人、学生、教研室、学院等多重视角来构建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考核的具体的量化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44-47.

[2] 陈金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应突出整体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2):86-89.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一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4.

[4] 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

[5] 周向军.论加强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2-15.

[6][1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0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第4篇: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

课 学生主体性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22-03

一、研究背景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对于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言,学生是作为受教育的客体身份。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活动时,学生是作为教育的主体身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包括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有效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最终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程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要的前提是了解有效的教育对象应该具备的条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基本观念是使学生有接受教养的可能”。加涅将这种“接受可能”概括为学生“先前学习的必备能力”。有效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包括三个要素:明确的主体意识、接受学习的知识准备和接受力。

明确的主体意识是指教育对象对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扮演角色、对自己的接受行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完成所具有的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它同时还包括作为接受主体的教育对象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以及自主地选择、评判、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对象接受和转化教育信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明确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意愿,同时构成形式学习和接受行为的动力系统。

接受学习的知识准备是指教育对象接受、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必备的知识条件,即需要教育对象有多方面知识的支撑,才能达到理解的高度,才能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和感染力,才有可能践行思想道德准则。接受力是指教育对象对于教育活动的意义,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选择、评价和内化等方面的能力。接受学习的知识准备和接受力共同构成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基础。

本研究通过调查高职学生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主体意识、接受学习的知识准备和接受力的现状,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编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问卷共有1个项目,关于测评对象的信息有3项,分别是性别、政治面貌和所学专业;关于学生学习意愿方面有2项,分别是开设这门课的必要性、是否感兴趣;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有3项,分别是课堂表现、逃课的原因和是否了解该门课程;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7项,分别是这门课的思想教育性、学习目的、对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帮助、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缺乏课堂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和提高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问卷的内部可靠性系数平均为0.724。

(二)抽样调查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被试来自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的部分学生,有效人数为551人,男、女人数与自然分布成一定比例,被试的政治面貌以党、团员占绝大多数,所学专业理工类占到2/3左右,文科类占到1/3左右。

2011年3月,本课题组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32份,收回问卷594份,有效问卷551份,废卷81份,有效回收率为87%。收到学生对教学的建议308条。

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调查情况

1.主体意识。调查对“概论”课的兴趣,52.5%的人选择“非常感兴趣”或“感兴趣”,其他选择“不太感兴趣”或“反感”。调查“概论”课对今后发展是否有帮助,69.1%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帮助”或“有帮助”。调查“上课的目的”,53%的学生选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调查“逃课的原因”,56%的人选择了“不感兴趣”。

2.知识准备。调查“课堂表现”选项,只有43%的学生选择“认真听讲做笔记”。调查“逃课的原因”,18%的学生选择“与专业学习无关”。调查对“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49%的人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调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程度”,58%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或“不了解”。

3.接受力。调查“概论”课开设的必要性,80%的人选择“非常必要”或“有必要”。调查“概论”课进行思想教育的可行性,74%的学生选择“可行”或“非常可行”。调查“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41%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问题,还有28%的学生选择“社会环境问题”。调查“缺乏吸引力的原因”,60%的学生选择“教学方式单调”,还有19%的学生选择“课堂气氛沉闷”。

(二)学生的背景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影响

1.学生的性别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影响。关于性别与教育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分布,在数据统计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主体意识方面,女生的“学习兴趣”稍高于男生;知识准备方面,男生的表现优于女生;接受力方面,男生优于女生。

2.学生的政治面貌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影响。关于政治面貌与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分布,在数据统计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主体意识方面,团员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党员学生。知识准备和接受力方面,党员学生的表现优于团员和其他学生。

3.学生的专业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影响。关于所学专业与教育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分布,在数据统计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项维度的测评情况理科专业的学生表现较好。

(三)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从表1可以得知,主体意识的3个维度、知识准备的2个维度和接受力的3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即在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三者之中任何两项之间都存在正比关系,如果一个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以说明这个学生对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准备较好,接受力较强,学习的有效性比较明显。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不同性别、政治面貌和专业分类的被试在对“概论”课的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上数据显示不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学生的背景变量对于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

2.学生对“概论”课学习的主体意识不太明确。接近一半的被试表示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接近1/3的被试认为“概论”课的学习对于今后的发展帮助不大,有一半的被试意识到学习“概论”课的目的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3.学生对“概论”课学习的知识准备不够充分。接近一半的被试对“概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太满意,接近2/3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了解。这一点说明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于教师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没有刺激到他们的兴趣点,或者说由于相关的背景知识太少,他们头脑中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兴趣点。

4.学生对“概论”课学习的接受力表现存在两个极端。对于“概论课”的学习意义,超过3/4的被试认为开设“概论”课的必要性很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也很有可行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方面,41%的被试认为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问题,6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是”教学方式单调“。这些结果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认可的。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教学内容抽象化和教学方法单调的问题。三是由于学生的兴趣点较低和知识准备不足,对于老师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能够较好地吸收和内化,致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由知识目标转化为能力目标再转化为情感或价值目标的难度增加。

5.学生学习“概论”课的主体意识、知识准备和接受力的相关性分析得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和“会不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信不信”的问题。要想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还是必须回归到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只有学生认同并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且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这些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够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是有效的。

(二)建议

“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方面进行有效性研究。

1.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基本准则,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为中心思想,研究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素质能力体系的有效转化,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契合的目的。(下转第36页)

(上接第23页)

2.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乃至整个教学系统的有效性的实现,必须依赖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比如有效的课堂教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学习体验法等。

3.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研究。创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对话情境,促进学生道德养成的认知情境,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于有效的教学情境中。

4.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性研究。教师是有效性教学系统的践行者,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等,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要素的效能和教学系统的整体效能。

5.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征的有效性研究。如何全面了解和正确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习能力实际,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版,2001

[2]黄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J].文教资料,2009(30)

[3]李辉.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现状与基本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基金项目】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度院级课题(JZY2008A10)

第5篇: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多媒体课件研制 思路 构想

为“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研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1]。多媒体课件是增强和扩大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能力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一、研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思路

研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课件的着眼点是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即把规范的教材语言,转换成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命题。我们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识记、理解这些概念和命题,从而掌握和应用理论。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主要体现在抽象概念的具体化;逻辑命题的情景化;理论阐述的形象化三个方面。

第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即通过具体化的方式表现抽象的概念。

通过印刷类、电子类、户外类等媒介,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可感官的图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让学生熟悉和理解抽象概念。

如:商品

版式,图文版,左右分割型构图。

标题:商品在哪儿?

左:文字

海滩边上的沙

建筑商店里卖的沙

农民吃的口粮——小麦

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小麦

为了生活他把自己的肾卖了

他买了一张电影票

右:沙、小麦等图片

如:货币

版式,图文版,无规则组合构图。

货币演变史:绵羊 贝壳 一般等价物 黄金 铸币 纸币 电子货币

用头脑去掌握概念是一件很抽象的事情,用感官去接触概念就会变得非常直观。学生在很多情况下不理解概念是因为不知道概念本来的样子,只是看到了概念的表现。多媒体教学在概念与形象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逻辑命题的情景化,即将逻辑命题转化为具体情景。

逻辑命题产生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对现实的影响。逻辑命题的情景化可以再现逻辑命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发生、发展的脉络。

如: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通过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媒介,重现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等历史情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等,揭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第三、理论阐述的形象化,即将理论阐述转化为形象语言。

通过超文本传送,实现理论的可链接;通过视频和音频,理论成为可视听的内容;通过人机对话、课堂内外观点互动(网上BBS),实现理论的可互动。

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画外音: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3月17日,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马克思墓前发表了讲话。

采用控件工具,选择Windows Media Player,属性,自定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MP3:“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有关研究表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能够记忆15%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能够记忆25%的内容;听觉视觉同时运用,能够记忆65%的内容。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单一的文字语言转变成多种媒体语言;静态的文本转变成动态的图象;平面的视角转变成立体的界面;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单一画面转化为多频画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清晰、生动、形象,具有现场感和立体感,从而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效果。

二、研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技术

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一定的软件工具支撑,常用的软件工具有Authorware、 Flash、Web、PowerPoint(PPT)、方正奥思等。这些常用的软件工具中,Authorware能把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比较好的发挥出来,效果比较理想。因此Authorware被称为“课件之王”。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一些多媒体课件,如管理类,外语类,大多是用Authorware制作的。

从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特性和教师的特点来看,用PowerPoint(PPT)来做多媒体课件,比较合适。一是制作容易;二是操作简单;三是修改方便;四是便于更新。这适用于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更新快(内容本身、案例有实效性)的特点和教师对技术掌握的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对我们思政课教师来说,用PowerPointPPT制作多媒体课件,技术要求不是很高,而且短期内可以学会。当然制作成本低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但是,用PowerPoint(PP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的效果相对来说要差一些。在这些常用的软件工具中,PowerPoint(PPT)的多媒体展现能力是较弱的。一般而言,我们仅仅是用PowerPoint(PPT)制作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它起到的作用只是代替了板书,即使加上几张图片、播放几段电影资料,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还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把PowerPoint作为一个平台和界面,借助一些其他软件工具,如Flash、GIF、Web、Photostory,这样就可以制作出教学效果较理想的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功能。

三、研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课件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一)摆正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关系。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研制要“源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多媒体课件的研制要“源于教材”,服从、服务于教材这一主题,与教材内容相呼应。但课件不是教材“搬家”,不能把教材内容完全搬上课件。

“不囿于教材”不是“更换教材内容”,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媒体课件是对教材进行提炼,综合和再创造的一个教学成果。教材只是一种“文本”语言,它的信息容量和表现形式有限,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有些内容不一定都能在教材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内容更新快,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

(二)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课件的关系。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会喧宾夺主,会使教学模式变成“满堂机灌”。

研制课件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门集教育、技术、艺术于一体的创作。一个优秀课件的设计、制作离不开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必须既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备较强的技艺表现能力,将教学内容与媒体表现形式紧密地结合为一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多媒体课件应成为提升而不是降低教师个人魅力的手段。教师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功能。

(三)把握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关系。课件不能取代教学的理论分析。教学方法和工具总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工具,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落脚点是“思想”、“理论”而不是“形象”,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会削弱课程的思想和理论的魅力。因此,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加深教学的理论分析。

多媒体课件应该增进师生交流。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交流。在多媒体课件研制过程中,应该设计师生课堂交往的环节,使课件成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而不是阻碍师生交流的一种手段。

多媒体课件应该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辅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有很多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课件所能传递的信息主要限于视觉和听觉信息,而其它感觉如触觉、嗅觉和味觉等信息传递功能目前尚未开发出来。因此,它无法取代很多的直观教具,更不可能替代教师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其它的教学手段在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挂图的静态展示功能、板书的适时性与针对性等。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多种多样,教学手段和工具也有多种多样。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教学手段和工具。现在,传播媒介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教育和教学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并以此逐步增强教师和学生获取、传递、使用信息的能力。人类超越其他生命的地方,不在于其自然的传递信息的感观能力有多强,而在于人具有创造、使用媒介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教学技术上的无所作为是不合适的,但多媒体技术的喧宾夺主也是错误的。我们研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其真正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服务。

注:此文是笔者于2007年5月31日,应教育部社科司之邀,在2007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第一期研修班上所作的发言摘要。

参考文献

第6篇: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生命教育;现状;措施

引言

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个人道德价值观念的主要途径,其目标在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也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因此,作为思政课程的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生命认知、生命情感以及生命意志等行为内容的引导和教育,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以及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

1.生命教育概述

目前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界定意义比较多,各个学者对其定义的侧重点和要求都不同。例如叶华松在《大学生命教育》一书中对生命教育的描述可概括为,一个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行为,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通过计划性的引导帮助生命个体实现其生命价值的过程。虽然各个具体定义有所差别,但都是对教育理念的概括,通过教育来帮助实现生命的意义。根据我国当前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暂时还不能将生命教育的概念意义上升到对生命的整体引导,而是针对当前教育过程中所忽视的问题进行弥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大学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关注个体的内心,同时学会对平等的生命尊重和理解。

2.大学思政课中生命教育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命教育的现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观念都会体现在个人对政治的观点上,例如大学生对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有着坚定的认知,这些都是已知的好的方面。但近几年,由于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技能加时间的新的要求,使得许多高校师生对思政生命教育教育不够重视。第二,心里承受能力有待提高。据调查,有过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五分之三的人认为自己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剩下的五分之二则认为自己的问题比较轻微。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待提高。第三,功利化现象严重。大部分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是社会地位和金钱的获得,对于职业的标准也是待遇好,工资高就行。

3.加强生命教育的措施

3.1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要落实生命教育,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大学教师需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例如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的了解等。同时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其次,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压习惯,向学生传授解压的实际经验或途径,使其通过健康合理的心理疏导方式缓解压力。另外,教师可更新教育方式和理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其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3.2加强学生社会道德实践。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当是让大学生懂得正视生命和了解生命。生命的基础则是生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融入生活情景,使得理论教学更加融入生活实际。同时,生命教育本身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项活动,课程的理论观念、学习要求等等都是来源于生活。这一特性决定了本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须有实践的参与,通过社会道德实践的加强,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引导和指向力量,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体验的同时树立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进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3.3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当下我国大多高校的评估体系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大学生的评价通常以一概全,学生因为某一个方面不够优秀而被全盘否定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的评估方式对于一个“三观”还未稳固建立的学生来说,不仅造成了心理压力,更是一种误导,最终导致学生最后选择不理智的方式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此类根本性的问题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即是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向。因此,需对现有的评估体系进行改进和升级,实现学生学业和技能以及全面发展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通过自我表达、作品展示、互相交流等方式等各种方式,客观、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历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4发现大学思政课的人文底蕴。社会的发展速度越快,竞争压力越大,社会个体的心理承受压力也就越大。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是对个人的要求和期待值过高,功利性较强,导致在进入社会之后屡屡碰壁。思政课程是高校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担负着对优秀文化理念和社会科学价值观的文化传播重任。很明显,大学思政教育并没有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逐渐稳固的时期,而大学的思政课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挖掘思政课程的人文底蕴,将思政课程与学生实际相结合,通过先进思想的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结语

大学思政课中的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该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大进步。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自我疏导和发展的能力也有待提高。针对该现象,除了学校较强大学生心理辅导之外,教师在生命教育课程中也应将理论教育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并注重发现教育课程的人文关怀,以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孔晓娟.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26:229-230.

[2]叶玲,王晨.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契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6:243.

第7篇: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25-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履行社会主义大学职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旨归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的意义所依。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概念和含义是开展研究的基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念阐释

实效是指事物或者是行为达到某种效果,而这种效果是通过和特定的目标比较而得出的。实效性,是“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亦即实际效果问题”。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目的,或者结果接近目标的程度,就是所谓的实效性。实效性是人们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实践价值的标准。同时,实效的获得也蕴涵着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因此实效既是实际的效果和要达到的目标,也包含了实现目标取得效果的实践过程,是目的、过程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实效既是行为的出发点,也是行为的最终归宿。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形式,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念特征分析

(一)内涵的复合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衡量其效果的重点,不仅仅是大学生当前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即“当前量”,更重要的是经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这一渠道后在原水平基础上的“增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既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静态水平,又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动态增量,其标准应该复合这两方面的元素。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渐近的、连续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既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当前,更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

(二)目标的契合性

根据“效果”一词的含义,效果是某种行为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这种行为的结果和原先设定的目标相比较后得出的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之间相比较后得出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之间契合度越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就越高。“实效”是“行为结果”和“行为预设目标”之间的契合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教学目标设定得越具体,其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有效性也就越容易彰显。

(三)过程的动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中,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处于社会中的发展个体,其思想行为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处于发展的社会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学内容也要不断地将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纳入其中,教学对象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这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过程具有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性”。

(四)效果的差异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个体――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大学生因其成长经历和阅历的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对于知识的接受、认同、内化、外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个体的差异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也因个体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念的内涵解析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以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行为,就其本身来说,衡量其教学有效性也应该包括知识层面接受、理念层面内化、实践层面外化三个维度。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知识层面的接受程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体系课程化、体系化后,按照教学要求和大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转化为教学体系,通过教学的形式,以知识的形态传授给大学生,以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和行为能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理论的认知层面,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各种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知,这是激发政治情感、形成政治信念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因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知识层面的接受程度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性维度。

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澄清几个认识。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的误解。诚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目的不能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引导和观念的形成。没有知识的传授,价值的引领和观念的形成就是“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的形成不会自发形成,正如列宁认为“社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只能是‘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并不能自发形成,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而形成。因此有效的“知识传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前提。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衡量不在于教师的“知识传授”,而在于“知识接受”。这种接受,不能停留在外在压力下的“被动接受”,而必须是政治认同下的“主动接受”。因此,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仅仅用卷面考试成绩来衡量,显然是片面的,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必然也必须要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知识层面的掌握程度看作一个重点考查因素。

(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理念层面的内化程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之一,是大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形成知识性接受。但“接受”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初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并以此指导实践,也即是说将知识内化为思想观念,观念再指导行为。因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理念层面的内化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性维度。

理念内化,就是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其自身思想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从形式上看是外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改造,实质上是在外界思想引导下受教育者自身产生思想,进行思想体系的“建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场域内,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其本人原有的思想素质、周围环境影响、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有关联,只是影响的大小和方向不同而已。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准确把握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并“因势利导”地克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影响,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影响,这些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内化,其动机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这种接受只是由于外部原因,如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记忆,那么这种接受是被动的,这种内化是浅层次的、暂时的。只有这种内化的动机来源于内部,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所承载的政治理论,理论的接受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这种接受才能变为主动,这种内化才能变为深层次的、永久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学生仅仅停留在知识接受程度,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理论体系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体系。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难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意义所在。

(三)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的外化程度

人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又通过自身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对社会发生作用,能动地影响、改造着客观世界。因此,观念的形成,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后,外显出的实践活动状态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的重要结果,这才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设计者、实施者最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的外化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终极性维度。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的支撑点,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归宿点。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程目标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需要,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内容来源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实践成果来验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再次,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归宿,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离开了“行”,去谈“知、情、意”是没有意义的,离开了外化的实践去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也毫无意义。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中,一方面,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采取讨论式、研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主动思考”、“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增加知识”,更要“增强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变单纯的以知识考核为手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方式,增加过程性、实践性的因素,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单纯的知识考核模式,不足以或者不可能衡量出一个人思想素质的好坏,同样也无法评价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高分低能”不仅会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甚至会完全消解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来说都是无益的。

当然,知识接受、理念内化、实践外化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体现的三个维度,而且是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我们不能脱离其中任何一个维度来谈教学的效果。从某种层面来说,知识接受、理念内化、实践外化都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的衡量不能或缺任何一个方面。从另一个层面说,知识接受只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起点,理念内化是过渡点,实践外化才是终点。因此,这三个维度对于教学实效性来说其含义和价值是不同的,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体现,其实现过程和衡量标准也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短到长的过程。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特点和维度,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38,1237,1504.

[3] 葛喜平.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M].学术交流,2009(9):168.

[4] 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第8篇: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

实践教学从其行为上讲是一种实践活动,但从其本体上而言却同时又是一种理论,因此实践教学同时具有了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的意义。从二者的关系上来看,实施教学措施以及制定实践教学目的的原因在于实践教学深厚的内涵之中,并且同时实践教学的内涵也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既是引导学生将外在实际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动力的实践活动,同时又是引导学生将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彰显出来、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的一种理论性的指导原则,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将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融通起来的课程。本文要探讨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也就是要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层面上的涵义,亦即与其理论层次相对立的一个层面。所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念的把握不应该是单向度的,应该是包含着理论与实践、本体与现象、理性与感性的双向维度的东西。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出发来对其概念加以考察,我们会发现在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双向维度的学习中,高校中的学生逐渐完成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交融的过程。这种实践课程实际上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是主观世界的外在客观化与客观世界的主观内在化相统一的过程。在这种双向的过程中,当代高校学生完成了关于世界认识的正确“三观”的建构,形成了一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和指导下的独特的、丰富的、科学的价值认知体系。这对于当代高校的学生而言有着极为丰富的意义,同时对于高校的教师而言,实际上也是一个提升教师教育水准和促进教师教育能力提升的良好途径。所以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与对象而言,它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融的过程,是学生提升人生境界、教师提升教育水平的又一个双向的过程。因此,这再次说明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个丰富而宏大的体系,它有它自身独特的价值内涵、指称对象、意义层次等内容,但在不同的立场下,它的内涵又是不同的,所以任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念的单向度讨论都是有失偏颇的,是不符合现实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展的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在于促成爱国、爱劳动、爱学习的长效机制,鼓励全国人民学习传统优秀中华文化精髓,同时要立德树人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我们开辟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亟需得到创新与发展以适应新的时代内涵的要求。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中,课程的枯燥乏味与缺乏活力是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普遍认为类似的课程是无用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变革,引导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三观。只有在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后,才谈得上学生对于其他形式的科学理论的认知和把握,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创新必要性之一在于适应新时展的内在需求。

(二)适应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新时代下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人才,因此高校当代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建立在新时代的时代思想体系之下的,是受到?r代思想和精华所引导的。站在这种意义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够为新时代培育新的人才,所以同时它也作为培育正确思想价值理念的有力手段从而适应了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三)适应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使被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同时要求被教育者将客观的知识主动转化为主观的行为,所以教育是一个集主观行为与客观知识于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将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学生的心目中,另外在学生专心致志听讲的时候以及与教师相互互动的时候,在此过程中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改进了教学方法。所以,这一教育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教师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因此,在提升教学水平的诉求中,要想催生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就必然会要求高校在相关课程中进行改革,而这其中就包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9篇: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

一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1:以学生为本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两个内涵:一是“学生”不仅泛指大学生群体,更是指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利、需要等,因而授课内容和方式要因时制宜、灵活多样,并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和观点;二是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应当让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是尊重大学生的民主与平等精神,用科学的理论来引导说服学生,对于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以及学生在讨论和谈话中表现出来的狭隘思想,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予以引导。

观念2:挖掘实际有用性为切入点。“概论”课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教师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要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时,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学生个人成长的实际,与时俱进,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科学发展观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生活资源,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导向性教育大学生。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以问题为切入点,挖掘“理论的实际有用性”,课前让学生预习即将讲授的章节,并提出一个最需要解答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汇总,在具体章节的讲授中着重回答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升华对“概论”理论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观念3:充分展示科学性和真理性。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什么必须坚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因为,这个理论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教学过程中要把这种科学性和真理性充分展示给学生,用科学性和真理性教育人最让人信服。“概论”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它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要坚定不移。

二运用基本原则

与其他学科相比,“概论”课的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它既要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科本身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直至上升为理性认识。

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资源实际,围绕如何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指导自己的行动等问题来展开,以实效性作为判断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重视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规划,为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提供有利条件。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四项基本原则精神,才能保证学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去设计思想政治课无论形式上如何有效,实质是无效的。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正面灌输,对于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真正做到教书、教人、教心、教行。

三提升教师素质

1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较高的思想觉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等内容。

2教育教学科研是教学有效性得以保证的基础

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科研素质。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受到全面教育和专业培训的高素质人才,而科研素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以创造性精神去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教师的劳动才真正成为创造性、科学性的劳动,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质量才有了可靠的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研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一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研究,二是对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的研究,三是对现代大学生的群体行为特征的研究。这些科学研究实际上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技术支撑。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绝不是一件件能够填满东西的容器,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的本领上,更体现在学生被唤醒和被激励的程度上。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努力充实和更新业务知识,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美学等最新的知识动态吸收进来,夯实学科的“知识根基”,否则,用“概论”教育学生,就是一句空话。

3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有效性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冲突更新再造,对学校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产生直接冲击,在此期间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师的重要课题。特别需要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往往会更强烈感受到这一点。当大学生在思想上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就会发生犹豫,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对原有的信念产生动摇,一旦矛盾得到解决,他们则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引导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他们相一致的方面,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正确认识和看待理想和现实。同时要关注在实践中努力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理想毕竟只是一种设想,要将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依靠实践。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决定了追求理想的过程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懈奋斗的精神,理想的实现仍然是困难的。而且,个人理想又是以社会理想为背景的,它的实现往往以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为基础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并胸怀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的崇高理想,积极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在不懈的奋斗中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冉.提高“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1).

[2]张丹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