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体育科研论文范文

体育科研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体育科研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体育科研论文

第1篇:体育科研论文范文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系统查阅了21世纪前十年(即2001-2010年)间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体育与科学、北体、上体、武体、成体、西体、沈体、天体、广体、山体、南体(社会科学版)、首体、哈体、河北体院等学报以及体育科学研究、浙江体育科学、体育科技、四川体育科学、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3种国内具有影响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体育科研综合类期刊以及第7、8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有关篮球教学理论的科研论文369篇。

1.2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论文分类,并运用Excel2003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1.3逻辑分析法

采用归纳、类比等思维形式,对10年来篮球教学理论科研论文进行分析,并进行逻辑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篮球运动已走过61年的风雨历程,期间有曲折有停滞,但篮球运动还是在和平的社会大背景下不断前进,并逐步走向强盛。进入新世纪,社会一切事务都有新气象、新规划,对过去几十年我国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少走弯路,是我国体育工作者矢志不移的重任。因此,对21世纪的前十年我国篮球教学理论科研情况进行研究,正是对过去几十年篮球教学理论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的一次系统总结,从而为更好地指导我国篮球运动科学有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本研究从数量、篮球教学理论内容分布、论文作者的基本情况(职称、年龄结构、单位)、基金项目、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2.1十年来科研论文总体发表量分析

如表1所示,23种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体育科研期刊、两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和优秀硕士毕业论文,10年间共计刊登论文66079篇,其中篮球运动科研论文3260篇,在所刊登的论文数量中占4.9%。如果就中国篮球运动整体的发展对篮球运动理论研究的需要而言,这个量显然是有差距的。在篮球科研论文中,有关篮球教学理论的论文524篇,在研究篮球运动的论文中占16%。其中优秀硕士毕业论文155篇,因此,在23中体育科研期刊中实际论文数369篇。说明目前中国篮球教学理论研究的整体力度是明显不够的。

2.2十年来各期刊量情况分析

十年间,我国体育类科研论文数量整体上呈逐年递增趋势,研究篮球运动方面的论文亦如此,但对篮球教学理论方面的成果情况并非如此,据表2分析。从表2可知,十年间,23种体育类重要期刊共发表篮球教学方面论文369篇,平均36.9篇/年,1.6篇/刊/年。其中年份最多的是2004年,共发表62篇,占总量的17%,但是当年是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年,其中有八篇论文被选用此次大会,而在这之前已经在期刊上发表,所以2004年的实际论文为54篇,占总量的15%。纵观10年间各期刊总量可发现,《哈尔滨体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和《四川体育科学》是篮球教学理论科研的重要阵地,10年里共刊登论文149篇,占总量的40.4%。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我国体育类最核心的《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两家期刊10年来仅各有一篇有关篮球教学理论的论文,不难想象在篮球教学的科研成果方面还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平,距离更高的科研殿堂还有一定差距。为了清楚表明10年间23种体育期刊的篮球教学理论论文的年度变化情况,绘制了“十年来各年度论文变化趋势图”(见图1)。该图清楚的显示出10年间变化趋势,各年度数量波动起伏状况。由图1可知,2001-2004年呈逐年递增状态,2004年达到10年来的最高峰。2005年突然减至波谷,2006-2007年又一次呈递增趋势,但2008-2010年又逐年递减,10年来篮球教学理论论文数量整体上呈逐年递减趋势。表明了我国篮球教学科研的松懈,很多科研工作者把目光从教学转移到其他上去,忽略了教学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性。

2.3十年来我国篮球教学科研论文内容分布情况

2001-2010年十年间,有关篮球教学理论的内容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新形势下篮球教学的目的与指导思想的转变、教材教法改革的思路与建议、技战术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最优化和篮球教学与考核的标准化与科学化等几个方面。根据研究的需要,依照多年来我国篮球教学理论主体结构,将篮球教学理论内容划分为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原则、教学基本理论、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文件制定和考核与评价等7个部分。论文分类结果表明(表3):在369篇论文中,教学手段与方法134篇,占总量的36%,大大超过其他方面的研究,其中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使篮球教学、训练和竞赛朝着自动化、遥控化、轻便化、模拟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篮球科研从定性描述到定量研究的科学发展。因此,开发现代化设备成为篮球科研的重要工作,例如多媒体CAI课件的研制,但从统计数字来看还是太少,10年来仅14篇关于这一类的研究,占总量的4.3%。但从数量上看,这十年来篮球科研工作者在篮球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采用新手段、新模式和新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还是下了很多工夫。其次是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技术、战术和裁判方面90篇,占总量的24%,表明篮球技战术依然是研究的重点、热点。教学原则方面的研究论文仅有1篇,占总量的0.3%,研究还有待加强,原则是处事的准则、方向不能偏离。

2.4篮球教学理论科研队伍及研究方法运用情况分析

10年间,对369篇篮球教学研究论文作者职业群体分析,研究者包括:专业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的篮球专项教师;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的公体部体育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业余体校篮球教练;省、市及俱乐部职业队的高层次的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体育科研刊物的编辑;篮球专项研究生等9个职业群体的人员。10年来,篮球教学科研成果所获得基金支持项目主要有:国家级课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省级课题、院校级管理课题以及其他优秀的论文和博士论文,这四大类基金项目。10年来,篮球教学科研论文撰写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大致有六大类,以教学实验法、文献法、访谈法、数理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2.4.1篮球教学理论科研论文第一作者情况

2.4.1.1队伍结构

表4可知,我国篮球教学科研工作者所在单位呈大分散、小集中状况。在标明作者单位的369篇论文中,作者来自全国85个单位,其中普通高校大学公体部126篇,数量最多,占总量的34%;专业体育院校76篇,占总量的21%;而体育科研所最少仅有4篇,仅占总量的0.9%;其他单位如师范类体育系、普通高校体育系、专科院校以及职业学校共计130篇,占总量的35%。说明普通高校大学公体部和专业体育院校是篮球教学科研的主要阵地,而师范院校和体育科研所应加强对篮球教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师范院校,是培养我国体育师资的重要输出地,教学科研成果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影响深远,关系重大,所以必须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另外,从统计资料反映出体育专业科研人员和高水平专业队教练员,科研成果严重不足的情况是值得注意的,体育专业科研人员有扎实的科学研究功底,有较强的科学抽象和理论概括及逻辑分析能力,掌握了系统的科研和理论研究方法,对教学的实践把握能力也很强,能够凭借其自身素质总结出很多有益的教学经验。而专业队的教练员,其首先就是一名教师,工作在训练和比赛第一线,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篮球运动训练、比赛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刻程度又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两部分人在研究队伍中的明显不足,反映在他们身上的这些优势便无法体现在中国篮球教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这无疑是一种缺憾。在美国、俄罗斯、法国等篮球强国,篮球教学理论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水平专业队的教练、体育学院的专家教授和体育科研人员这三部分人构成研究队伍中,在此基础上辅以其他群体的研究人员,共同构成篮球教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完整结构。中国篮球教学理论研究队伍目前的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状况,对于我国篮球教学理论研究的整体发展是很不利的。

2.4.1.2年龄结构

表4可知,在统计的369篇论文中,注明年龄的275篇,35岁以下的47篇,占总量的17%;35-45岁的112篇,占总量的41%;45-55岁的论文88篇,占总量的32.2%;55岁以上的26篇,占总量的10%。可见我国篮球教学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35-55岁这部分中青年教师群体的年龄段,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为评定职称的需要。职称反映的是教师、教练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而评定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取得科研成果。中青年教师正处在人生各项事业的“黄金时期”,为了能在学术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获得成就、取得很好的成绩,逐级成功评定职称,他们便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科研当中,以实现自身价值,达成目标;第二,对篮球事业的热爱和追求。然而,更多的缘由是二者兼顾的。55岁以上的科研工作者就相对较少了,主要是因为在职称的评定上他们已经处于“金字塔顶”了,主要是出于对篮球事业的关心、热爱,希望就平生所学、所沉淀的渊博知识、经验通过文字的形式留给年轻一代参考、借鉴和学习,同时也为决策者出谋划策。35岁以下的群体,主要是刚走入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教练员、科研人员和在校篮球方向的研究生,十年来发表篮球教学方面的论文47篇,占总量的17%。教学经验的欠缺和科研能力的不足,是他们在教学论文的阵地上还不能发挥更大作用的缘由,还需努力。

2.4.1.3职称情况

369篇论文中,注明职称的283篇,283篇中正高职称22篇,占7.8%,副高职称83篇,占29.3%,讲师124篇,占43.8%,其他52篇,占18.4%。说明篮球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主要是副高职称人员和讲师。究其原因:一是正高职称人员总体人数较少且年龄偏大,许多已经离开了工作第一线。二是副高职称人员和讲师正是事业高峰期,且需要向更高职称冲击。

2.4.1.4基金项目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在369篇论文中,属于基金项目的论文40篇,占总量的10.8%,其中国家级管理课题8篇,占2.17%,省部级课题15篇,占4.06%,院校级管理项目14篇,占3.8%,其他包括博士论文3篇,占0.8%。随着社会的发展,篮球运动在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中地位逐渐提升,篮球教学科研受到了体育总局和各体育院校的重视,但在大多省市仍处于被忽略的边缘。基金课题项目总数不多,说明我国篮球科研工作依然以分散型和自发性的科研为主。增加篮球教学理论研究课题基金项目的研究,是今后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2.4.2研究方法运用情况

从图2可,10年来所发表的369篇篮球教学理论论文,使用1种研究方法的论文117篇,占总量31.7%;使用2种的61篇,占16.53%,使用3种的75篇,占20.32%;使用4种的59篇,占16%,使用5种及以上研究方法的14篇,占3.8%。在对369篇论文调查中发现,使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教学实验法、计算机处理以及个人经验总结等方法最常用,其中教学实验法和计算机技术在这10年中运用的频率逐渐增加,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他几种方法在篮球教学理论研究中最为常见。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每一项新的探索,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巨大支持;体育科学的每一个新的成果,都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去推广”。我国篮球教学科研方法由最初的经验总结、图片表格分析、技术统计,逐步发展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录像、影片解析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运动力学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等多种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统计理论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使篮球教学科研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显著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科研工作者收集资料和加工资料的效率,进而提高科研能力,使得研究内容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3结论

(1).十年来,我国在篮球领域的研究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有关篮球教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却在减少,学术上重复性劳动现象明显,缺乏创新,没有形成篮球教学理论的完整体系。

(2).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技术、战术、教学和训练理论与方法、职业联赛经营运作以及重大赛事的技战术数据分析上,同时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上也有成果,但不多。

第2篇:体育科研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被引论文;特征因素;体育学

论文发表后的被引用情况是反映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标志,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论文的影响力越大,被引频次大体上可以反映文章的学术水平。高被引论文是指被引用频次相对较高、被引用周期相对较长的学术论文[1],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某学科或专业方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是国际通行的评价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2]。目前关于体育学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是探讨高被引论文的来源与研究的主题内容。佟岗[3]研究提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奠基者和学术带头人,并且是以运动训练理论基础性的全国统编教材为主。郭志光等[4]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而言,高被引文献研究内容更加偏向基础研究,同时兼顾项目生理特征研究。二是运用高被引论文数量评价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学者[5]、体育教育与训练学科领域学者[6]及我国体育科学领域女性学者[7]的影响力。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认为高被引论文实至名归。尽管部分学者对高被引论文的特征有所涉及,但仍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探讨,尚有许多值得更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的空间,尤其是高被引论文产生的机理,更需要我们潜心挖掘。鉴于此,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对我国2000-2020年期间体育学领域CSSCI期刊中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我国体育学科学术水平做一归纳整理,从中窥探国内体育学术研究水平,为广大科研工作者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期刊部门可以通过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特征进行评价和选择论文,从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8]。

1高被引论文的确立

高被引论文的确定主要采用普赖斯定律法与百分比法相结合,文献计量学中,普赖斯定律是用来确定高产和高影响力作者的[9]。多数情况下,高产作者和高被引论文的分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律。因此,可以借用普赖斯定律(N=0.749n槡max)确定高被引论文[10]。式中N为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的最小值,nmax为样本论文的最高被引频次。2000-2020年我国CSSCI期刊体育学论文最高被引频次为1311次,即nmax为1311,可知N为27。因此,确定被引频次大于27次的论文为高被引论文。由于近20年被引频次大于27次的论文较多(3460篇),为了提高高被引论文的区分度,本研究采用百分比法进一步确定本研究中的高被引论文。按照统计学的一般规律,可以取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作为高被引论文[11],因此,本研究最终确定本研究的高被引论文为346篇。

2高被引论文相关指标分析

2.1期刊分布

346篇体育学领域CSSCI期刊高被引论文中,发表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的高被引论文102篇,占29.5%,高居榜首;其后排名在前五的依次是《体育科学》(78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2篇)、《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6篇)、《体育与科学》(23篇)。由图1可知,2000-2020年CNKI数据库中体育学领域CSSCI期刊中的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发表在以上五种期刊的高被引论文占据了体育类核心期刊的80%,成为帕累托分析中构成整体的主要因素,进而可以说明以上五种期刊是高被引论文产生的重要期刊。众所周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学》等5种期刊是体育学类知名刊物,是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发表时非常期待的刊物。大量的高被引论文来自这些期刊,更好地证明了期刊本身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等期刊是高被引论文所在期刊类型帕累托分析的次要因素,以上期刊在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构成20%的份额。其中,《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中的高被引论文分别是22篇、20篇、15篇,其余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论文数均在10篇以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此次统计虽未进入高被引论文所在期刊的前列,仍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而高被引论文仅在10篇以下的期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断优化期刊论文的质量,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2.2作者计量分布

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大多数是国内体育学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这对我国体育学术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独撰的高被引论文作者142人,占41.0%,合著的高被引论文占有较高的比例(59.0%),展现了作者合作形成的研究成果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其中,两人合著95篇,三人及三人以上合著109篇。高被引论文合著人数最多是12人,被引频次为249次,刊发在《体育科学》,高被引论文《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主要探讨了中国8所城市(6个地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12]。研究发现,近20年来,高被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王岗(5篇),杨桦、虞重干、姚蕾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为4篇,白晋湘、陈小平、黄汉升、李相如、林显鹏、邱丕相、裴立新等作者有3篇被列入本研究的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数为2篇的是:田麦久、毛振明、任海、王卫星、陈琦、季浏等作者,这充分展示了高被引论文的多产作者对体育学研究的杰出贡献。其中,白晋湘、田麦久的高被引论文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充分展示研究中的高被引论文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3发表时间分布

发表时间是影响论文被引频次的重要因素,本文中选取的高被引论文并未发现近些年发表的论文,诚然,发表时间是论文被引频次的重要因素。通过帕累托分析,346篇高被引论文中,2004、2001、2000、2005、2006、2007、2003和2008年产生的高被引论文较多,且均出现在2009年前。其中,2004年的高被引论文最多(52篇),占比15.0%,其次是2001年(37篇),占比10.7%。深入考究,论文的高被引频次并不单单与时间的简单关联,更为重要的可能是它们所处的时代。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对我国而言,这一历史性事件也激起了体育学领域众多学者聚焦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相关话题,如林显鹏的《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陈希的《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等。

2.4机构计量分布

通过对高被引论文所在机构的帕累托分析,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及首都体育学院等11所单位的高被引论文较多(≥7篇)。这11所单位中6所体育院校,且占据前六强,3所师范院校;这说明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生产高水平论文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和接纳。高被引论文排名前五的单位是:北京体育大学58篇、上海体育学院35篇、成都体育学院14篇、武汉体育学院13篇、天津体育学院12篇。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这也是两所高校能够连续四年在世界软科学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关键因素。

2.5基金资助

346篇高被引论文中,关于基金资助的论文共142篇,总被引频次33938次(平均239.0次/篇),最高被引频次为1077次。从基金资助的类型来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成果论文44篇(3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论文37篇(26.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相关成果论文7篇(5.0%),其余54篇为全国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项目及各省市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成果论文。从高被引论文所在期刊看,42篇论文发表在《体育科学》,28篇论文发表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7篇论文发表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0篇论文发表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其余发表在《体育科研》《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因此,《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4类期刊可能比较倾向有基金支持的研究成果,这也启示学者在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时需要有高水平的项目作为基础。

2.6参考文献对高被引论文的影响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文献质量不仅是学术规范、科研诚信的体现,更是论文质量水平高低的核心要素。例如,梁春慧等[13]通过对化学领域8585篇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发现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较多,且更倾向于引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论文。姜春林等[14]研究图书情报学的高被引论文与参考文献的引证特征得出高被引论文倾向于引用高被引文献的结论。姜磊[15]分别选取天文学领域(2488篇)、物理化学领域(8820篇)、经济学领域(1359篇)的12667篇文献研究发现,参考文献与被引频次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参考文献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于被引频次的论文评价指标。张垒[16]选择“档案学、档案事业”学科领域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30次)108篇,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与被引频次的关系发现,参考文献数量与论文高被引不具有相关性,但高被引论文倾向于引用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学者们基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于是,本文尝试探究选取的体育学领域高被引论文与参考文献的关系,为探明高被引论文与参考文献是否存在学科特征。被选取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参考SCI论文前三的是75篇、43篇和40篇,且这三篇论文均发表在《体育科学》,这显示该期刊可能比较关注作者对国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把握。其中,黎涌明在2008年发表的《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一文,参考了43篇SCI文献,被引频次高达1077次(排名第二)。另外两篇参考SCI文献数量较多的论文被引频次不高,分别为187次和166次。被选取论文参考CSSCI文献最多的是26篇,其次为23篇,第三是19篇,被引频次均不高。参考CSSCI文献数量排名前三的高被引论文中有两篇发表在《体育科学》,这进一步论证了《体育科学》期刊对参考文献的质量也是格外重视。此外,这三篇高被引论文中有两篇作者是黄汉升教授(共有三篇论文被列入本研究高被引论文),不难发现,该作者可能很看重论文参考文献的质量。从参考文献的数量来看,本文中的346篇高被引论文,有15篇高被引论文没有参考文献。这15篇没有参考文献的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最高的是458次,最低的是157次,平均被引频次为227.5次,且发表时间较早,多在2000年前后,其研究主题不具有明显的特征性。统计结果显示,排名前10的高被引论文篇均参考文献是13篇,前20高被引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是12.55篇,前30高被引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是12.1篇,前40高被引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是12篇。可以发现,体育学领域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越高,参考文献数量越多。分析体育学领域高被引论文的频次与参考文献数量的相关性,绘制了以参考文献为横坐标,以被引频次为纵坐标的散点图(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参考文献数量之间不具有线性相关,数据的离散型较为显著。为进一步剖析两者的相关性,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发现两者具有正相关的相关关系,但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参考文献数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低(P=0.28)。

3分析与启示

3.1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

高被引论文聚焦于体育公共服务、学校体育改革、竞技体育的管理与后备人才培养及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等四大研究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上关键词都是社会的热点话题,理论研究的过程正是为了更加精准的指导各项体育事业的实践。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体育公共服务俨然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不断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优化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等,有力地推动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现。学校体育的改革一直是学界关心的课题,如何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体育课堂,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在终身体育的意识,如何扎实推进体教融合的伟大决策,学校体育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竞技体育是助力体育强国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第32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获得中国代表团第一枚奥运金牌,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实践崛起的标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2022北京冬奥会都是中国竞技体育腾飞的典型事件。而竞技体育理论研究纷繁复杂,突破研究的藩篱,破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非常有必要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等问题的深入考究。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重要“使者”。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和“体育强国”梦想实现的重要基石[17]。不同的时代,这些高被引论文的主题承载着艰巨任务,不仅彰显了热点话题的特殊性,还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带来启示。无疑,新颖的研究主题也有可能孕育出高被引论文,新兴领域的论文成果容易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例如: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国竞技体育训练领域的力量训练由重点关注四肢到开始重视躯干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18],不仅丰富了中国竞技体育训练的理论内涵,还有助于衍生科学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高被引论文。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我国体育学领域近二十年的高被引论文不负其名,在体育事业不断追求创新、追求变革的历程中,将丰富的理论研究变成实践的“富矿”。

3.2高被引论文的“三名”效应

高被引论文之所以能成为高被引,其原因可以从多个视角去思考。归纳起来可以称为“三名”。一是“名人”,优秀的作者是高被引论文的前提。一般而言,作者的影响力越高,论文高被引的可能性越大[13]。作者的影响力一定源自个人坚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科研经历,且在体育学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从而才能获得更多同行学者的认同。当然,囿于目前引文尚不规范,部分作者的引用并非必须引用,为了“蹭名人热度”以期提高自己文章的质量,也将导致对高被引论文真实价值判断失准的不良反应。二是“名刊”,顶尖的期刊是论文高被引的保障。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其载文被引用的概率越大。权威期刊的载文要求相对较高,在严格把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积极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努力推动学术规范建设的精益求精。高质量期刊制定详细的审稿流程,对审稿专家水平和编辑能力严格要求,确保录用稿件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达到无与伦比的高度。同为体育类北大和南大核心期刊的《体育科学》复合影响因子高达5.367,综合影响因子3.746,其刊载的论文质量非常之高,对后续研究者的影响之深远,显然是生产高被引论文的重要源头。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为了促进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百花齐放”,尽量避免马太效应,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他期刊的载文质量,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名校”,著名的学校是论文高被引的基础。作者单位的影响力越大,作者的研究成果成为高被引论文的可能性越大。从研究数据来看,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是高被引论文的主阵地(50.0%),其中,体育院校153篇,占44.2%,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13篇,3.8%。集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等荣誉于一身的北京体育大学高被引论文高居榜首(58篇)。而多年在世界软科学排名中居首的上海体育学院发表了35篇高被引论文。

3.3高被引论文的时间累积效应

时间累积是高被引论文的必要条件[16]。论文从发表到被引用可能需要很长的周期,有研究表明,一般发表2-3年开始被引用,5-10年达到被引用的高峰期,有些高被引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引频次仍在增长,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时间越长,被阅读的可能性越大,因而被引用的概率也相应地增加;另一方面,高品质研究成果为后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丰厚的参考价值,随着时间的累积而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前文研究显示,二十年来,我国体育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多出现在2009年以前,充分证明时间累积对于高被引论文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热点话题的研究成果可能仅在某一时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其在当时所起到的学术价值及其带给人们的启迪。

4小结

第3篇:体育科研论文范文

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信阳市所属各级中学、小学的100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调查法:本次调查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查对象为所属的各级高中、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体育教师100名,教龄在10年以上者约占60%,在10年以下者约占40%。座谈法:座谈分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在年会时分别召开中学和小学部分教师进行座谈;另一种是直接到学校座谈,选择农村和城镇部分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数理统计法:将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研究论文的作用和撰写的必要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到底有没有必要写论文,对于这一问题92.6%的被调查者认为“很有必要”。许多教师都认为撰写论文有利于自己理论素养的提高,反思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系统学习,更新自身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性,再指导实践等等。撰写体育教育教学论文的作用是被广大体育教师充分肯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有必要撰写论文。

2教研论文的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论文的整体质量这一问题,有7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高”,只有15.3%的人认为“较高”、“还可以”。在座谈会上,不少教师认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写出来的文章太少,许多文章的作者平时没有多少积累,或者闭门造车,或者东抄西凑,或者故弄玄虚,实际上观点和材料都不是自己的。在座谈会中,很多教师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不是也不能等同于体育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或大学体育院系的教授,写的教研论文应强调应用性,而不是学术性,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基于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实践和自己的经验进行研究并撰写文章。目前体育教育教学论文的整体质量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必须加强对体育教师在科研方法及写作方法方面的培训。

3体育教师平时写作阅读论文的热情和兴趣不高

尽管体育教学论文的作用和撰写的必要性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肯定,但是他们平时的写作阅读的热情和兴趣并不高。在回答你觉得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多写哪一种文章时,选择教学心得体会、教学随笔的老师各占了27%,选择教学研究论文的只有9%,选择训练与方法的17%,无所谓的占了20%。在回答作为体育教师你最爱读教育、教学、训练等方面的哪一类文章时,回答经验介绍、训练方法、教学随笔方面的较多,理论研究方面的相对较少,还有近15%的教师回答什么也不看。体育教师平时写作和阅读最多的是教学体会与经验、训练方法和教学随笔,这是符合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的。

4经常撰写教学论文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在对“你觉得经常撰写论文对自己具体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有帮助还是有干扰?”和“根据你了解到的情况,你认为会写论文与体育教学质量高是否成正比?”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认为有帮助的占45.4%,认为有干扰的占42.7%,说不清的占11.9%;而认为成正比的占42.8%,认为不成正比的占43.1%,看具体情况的占15.1%。在座谈中,有的教师说写论文的难度越来越大,动辄几千字,没有这么多的字,就与奖无缘,且评选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写好一篇论文,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才有可能获奖或者发表。有教师认为,写论文虽然有利于理论水平的提高但与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似乎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5作者队伍的年轻化

许多行业都在强调年轻化,从调查统计的结果看,如今写论文的教师大都在35岁以下,且一级教师为多。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年轻化的原因是,他们要评职称,而评职称必须有论文,年长的教师职称评上了,自然没有了写论文的压力;另外,年轻教师更需要荣誉。对这一点,在回答“你撰写论文的主要目的”这一问题时,很多教师都认为是评职称的需要、完成考核的需要、领导指派的需要、获取荣誉的需要,只有很少部分教师选择了课堂教学的需要,由此看来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过分功利性的反映。

第4篇:体育科研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影响力;媒介融合;开放存取;两微一端;微信公众平台;自主型网站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成为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网络传播影响力反映的是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情况,网络学术影响力则是学术期刊在网络传播时,学术期刊载文被下载量和引用频次,其是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指标之一。网络传播影响力常用评价指标有web即年下载率、web总下载量、web上网文献数、web浏览数、web访问量、web影响因子、web扩散系数等量化指标[1],也有通过文献计量法研究期刊官方网站建设水平[2]、网络传播、网络出版[3]、版权贸易[4-5]等来扩大纸版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对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作者及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创新纸本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工作,建构纸本学术期刊在融媒体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纸本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的学术影响力,重塑其竞争力和发展策略。因此,在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研究是对以往的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学术评价的重要补充。对期刊发文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宏观上,是找准定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办刊方向的重要途径;在微观上,可为选题策划、发现高被引论文作者和把握学科研究趋势提供参考。因此,本研究在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现状,为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1网络传播影响力已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衡量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在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和武汉大学版《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评价(RCCSE)》中均有所体现。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web即年下载率、web总下载量是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2个指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6]的A刊评价报告中主要从吸引力、管理力与影响力3个一级指标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在综合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中,均包含关于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开放获取、下载量、网站建设、线上投稿系统、微信公众号、网络显示度等三级指标可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情况。武汉大学版的《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评价(RCCSE)》也已将Web即年下载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影响力已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见表1。由表1可见,随着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媒介融合发展渐成学术期刊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已被部分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先后采用,作为衡量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和信息化建设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

2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和互联网传播现状

在体育学术期刊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和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随着体育学术期刊信息化程度加深,作者的投稿方式、体育学术期刊审稿方式、读者检索和阅读文献的方式在转变,体育学术期刊通过数字化出版和网络传播、自主型网站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实现了纸本期刊出版与网络传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融媒体网络传播模式。

2.1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建设

在自主型网站建设方面,多数的体育学术期刊经历了从创建链接网页到自主型网站建设的发展过程。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例,2002年该编辑部在中国知网上开设网站,但因是只具有宣传和推介作用的单一功能网页,不具有编辑与作者进行线上互动的功能,因此,《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网页浏览量十分有限,被关注程度不高。同时,由于当时的互联网普及程度不足及部分体育学术期刊沿袭以往的邮箱投稿,许多作者囿于当时的互联网不够便捷及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不高,从而导致中国知网上开设的学术期刊网站多处于闲置状态。部分体育学术期刊鉴于办刊宗旨、期刊发展目标及顺应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为了实现与作者的线上交互,建立了自主型门户网站,并与专业的信息技术企业合作,采用了网络投稿系统。例如《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是较早建立门户网站的体育学术期刊,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方面具有示范作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也陆续建立了门户网站,采用了网络投稿系统,搭建了作者线上投稿、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线上审稿的互动网络平台。网络投稿系统较早显示出来的优势之一便是加快了审稿进度;优势之二是快捷的线上投稿及快速的审稿反馈速度,激发了作者的投稿积极性,进而吸引了更多的自由投稿,从而扩大了稿源;优势之三是网络投稿的无纸化,为体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体育学术期刊互联网传播现状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的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作者QQ群的运用是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渠道的又一革新[7]。部分体育学术期刊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和作者QQ群进行网络传播。在建立作者QQ群方面,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将作者QQ群作为建设作者队伍的重要方式,有个别体育学术期刊建有1个或多个QQ群与作者建立线上联系。在微博建设方面,单独开通微博的体育学术期刊并不多,大多附属于主办单位的微博页面中,非定期地有关体育学术期刊的组稿方向、所获奖项、召开学术会议等动态信息。例如,2015年7月27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开通新浪微博,成为体育学术期刊中少数开通微博的期刊之一。但目前因无专人管理和运行,信息和受关注度都不足。在微信公众号建设方面,《体育与科学》是体育学术期刊中开通且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各项功能的期刊之一。《体育与科学》微信公众号不仅具有稿件查询、重点文章推介、科研方法等学术信息的功能,且开设了“作者自白”、创刊四十年专号“我和《体育与科学》”等栏目,且从2016年3月起,微信公众号中陆续视频文件,向用户推送期刊组织的学术工作坊和主题沙龙等活动信息,开启了体育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视频文件的先河。再如《中国学校体育》也通过微信公众号,播放了许多校园体育赛事视频。目前,体育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多已设置网站链接,读者可在手机上登录所链接的网站;有关学术会议通知、重点推介文章等。从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多数体育学术期刊已实现了媒介融合发展。在互联网出版模式背景下,体育学术期刊还需进一步加强自主型网站信息更新,并要在作者QQ群中建立及时互动,设专人负责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更新,发挥融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

3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现状

在体育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网络传播影响力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已越来越引起文献计量学研究者和体育学术期刊相关负责人的关注。目前,体现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主要有2个部分:中国知网的引证报告中的数据,期刊自主型网站的统计数据。前者根据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来源期刊的主题词词频、网站主页及学术期刊的引证报告等的统计数据;后者从各体育学术期刊网站收集相关数据。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的相关数据主要通过期刊网站链接、引用频次统计得出。

3.1基于中国知网的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

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统计分析平台”的传播趋势分析可体现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情况,评价指标主要有:web即年下载率、web总下载量、浏览量、各地下载量、各单位下载量、各学科下载量、文献访问量分区分布等。

3.1.1web即年下载率与web总下载量《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每年的各学科期刊的年度学术影响力指标中,web即年下载率和web总下载量是评价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2个主要指标。web即年下载率是指某个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统计年发文的当年全文下载总篇次与该期刊当年发文总数之比,某学术期刊的web即年下载率能够体现该学术期刊发文当年的论文被下载的情况。web总下载量指某个被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在统计年被全文下载的总篇次。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8]可知,在web即年下载率指标中,《体育科学》居首位;在web总下载量指标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为49万3800次、《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23万4800次,分别列于第3位和第4位。

3.1.2浏览量“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统计分析平台”的传播趋势分析明细表中可知,论文下载日期、下载量(次)、下载比例、浏览量(次)、浏览比例、论文信息。其中,由读者地区分布分析可知文献下载量、浏览量在各个地区的分布情况,有助于了解论文传播较为充分的地区和欠缺的地区,以及论文在国外传播的情况。例如,从2005年1月至2016年9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浏览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2008—2009年间达到一个高峰,之后略有下降,至2016年再次达到新高。2008—2009年论文下载量则相对平衡,保持在15000~25000之间。由读者所属单位分析可知论文下载量、浏览量在各个单位的分布情况,这有助于了解学术期刊的目标读者、潜在读者分布情况。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论文下载单位中,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下载量最多,达到9万3422次,占所有下载单位下载论文总数的7.34%;浏览量为6万9236次,占所有浏览单位浏览论文总篇数的6.33%。由《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论文下载单位分布可知,目前,专业性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及其图书馆是体育学术期刊论文主要的阅读单位和下载单位,这与数字文献资源的订阅方式和使用现状息息相关。由被访文献所属学科分析可知论文按学科归类后的被下载情况和浏览情况,这有助于了解学术期刊网络传播中的凸显学科。体育学术期刊可以依托这些学科创新栏目和选题。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被社会科学Ⅱ辑中的学科下载的次数最多,占比为92.44%,可见,这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开设的教育部名栏“体育人文社会学”有关。由文献访问量分布可知论文按被访问次数归类后的文献分布情况,这有助于了解学术期刊发文中最受用户关注的论文情况,此类论文具有较大的被引用可能。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发文浏览量大于100次的有5211篇,占发文量的68.92%,发文从未被浏览过的有99篇,占发文量1.31%。下载量大于100的文献有5120篇,占所有可下载论文总数的67.72%,但也有99篇论文从未被下载过,其他约30%的论文下载量介于10~100次。由文献海外访问量分区段分析可知论文按被访问次数归类后的分布情况,这有助于了解学术期刊发文中最受用户关注的论文情况,此类论文也具有较大的被引用可能。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发文的海外访问量分布中,下载量大于100次的仅3篇论文,占总发文量的0.04%。而占总发文量29.51%的2231篇论文从未在海外被访问与浏览,大多数论文的下载量介于10~50次。

3.2基于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的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

3.2.1点击量和下载量点击量和下载量可体现论文被关注和使用的情况,是体现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建设和学术论文网络传播影响力的主要评价指标。目前,从多数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门户网站可收集到摘要点击排行和全文下载排行2个指标的数据。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网站为例,某一年内发文的摘要点击最多为603次,位列前十的论文摘要点击次数介于182~603次,全文下载排行中下载量最多为3509次,位列前十的论文下载次数介于2440~3509次。

3.2.2浏览量在浏览量方面,部分体育学术期刊的自主型门户网站可显示总访问量、今日访问量和网络在线人数。截至2019年4月29日下午4点16分,《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网站总访问量为266万5257次,4月29日访问177次,由网络投稿系统可知网络在线人数4人。《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2刊网站的总访问量为133万零195次。《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的总访问量为181万3976次。《体育学刊》总访问量为1700万2796次。

3.3微信公众号浏览量

由于多数体育学术期刊没有单独开通微博,在此不作分析。在微信公众号使用方面,《体育与科学》浏览量均在1000+,“作者自白”等栏目的篇均浏览量均在2000+。《体育学研究》的“新刊速览”栏目的浏览量均在2000+,《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创刊60载之学术服务”栏目的篇均浏览量均在1000+。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可通过查询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统计分析平台”获知:web即年下载率与总下载量、浏览量等指标值。可通过体育学术期刊的自主型网站获知点击量或浏览量、下载量等指标值。可通过体育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获知浏览量等指标值。但是,因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尚未建立自主型网站,或是没有开设微信公众号,因此,本文基于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的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仅对建立了自主型网站和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的部分体育学术期刊进行评价。

4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提升的主要困境

通过分析体现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相关指标发现,部分体育学术期刊还未建立自主型门户网站,并且仍然采用邮箱投稿的方式,因此,本文统计的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数据存在缺失。对于多数建立了自主型门户网站和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的体育学术期刊来说,由于缺乏专职的网络信息人员,网站数字化建设还不充分,微信公众号信息更新间隔时间长,这一状况亟待改善。

4.1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有待完善

笔者从2009年针对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调查中发现,部分体育学术期刊网站的网页打开速度较慢、网站的交互性不强、网站信息更新和建设不够、网站内容单一及缺乏特色,这与体育学术期刊的重视程度有关[9]。时隔十年,即2019年,各体育学术期刊采用了网络投稿系统,例如“玛格泰克”“勤云”“三才”开发的网络采编系统,此类网络采编系统运行较为稳定,自主型门户网站主页中内容丰富,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普及,很多体育学术期刊顺势而为,先后开通“两微一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拓展了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途径。笔者经前期的调查发现,目前,在40余种体育学术期刊中,仅有11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而其中大多数为核心期刊[10]。这体现出在发挥新媒体网络传播功能方面,核心体育学术期刊在转变思维,但是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又存在长时间不更新微信公众号信息的状态,一方面说明体育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受到了微信公众号没有专职信息更新与制作人员的掣肘。

4.2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有待加强

如前所述,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部分评价指标值来自各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在体育学术期刊评价中,体现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主要由评价单位从各体育学术期刊网站按年度采集有关评价指标的信息和数据,例如下载量、网站建设程度、网络投稿系统、微信公众号、网络显示度等,因此,体育学术期刊需加强自主型网站的数字化建设。目前,多数建立了自主型门户网站的体育学术期刊实现了论文免费下载和阅读,但部分体育学术期刊过刊回溯还不全面,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对日均下载篇数有所限制,这对读者的阅读体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多数建立了自主型网站的体育学术期刊会设置与其他体育学术期刊网站的链接,但有的网站链接无法打开,有的网站链接稳定性不足,因此,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设置的其他体育学术期刊的链接应确保有效。还有一些体育学术期刊的自主型网站的内容建设仍有待加强,除了具有网络投稿与采编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设置点击量、下载量、浏览量等网络显示度的即时数据和年度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功能。在移动互联网传播方面,有的体育学术期刊虽然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但是对于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处于信息更新间隔时间较长的状况。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号在网络传播方面的优势,定期体育学术期刊载文和投稿有关的信息,吸引读者和作者,扩大体育学术期刊稿源覆盖面,提高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显示度。

4.3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信息更新与制作岗位配置不足

据笔者的调查资料可知,目前,各体育学术期刊的自主型网站多已开通了网络投稿系统,实现了当期和过刊的开放存取。而对“两微一端”的信息模式主要分为3种:第1种是由专职编辑制作,例如《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研究与教育》《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等;第2种是由外聘实习生制作,例如《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第3种是未建立“两微一端”,例如《体育科学研究》等。由此可见,体育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多数没有设置网络信息更新工作岗位,多数编辑在承担审稿、编校等编辑出版工作的基础上,同时承担网络信息更新的工作。笔者认为,设置网络编辑岗位是各体育学术期刊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的侧重点。

5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5.1加强网络出版和重点论文的“两微一端”推送

体育学术期刊不仅要重视自主型网站主页内容的建设,而且要加强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主页内容的“两微”化,加强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主页内容在“两微一端”的二次创作。目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中的指标数据主要是由中国知网和国家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出具。例如web下载总量和web即年下载率是体现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较为客观的评价指标。因此,体育学术期刊要提升网络传播影响力就要加强数字出版和重点内容的移动互联网传播,例如强化自主型网站主页信息更新和在相关数据库中的优先出版、加强“两微一端”的重点论文推送。

5.2充分发挥融媒体的网络传播作用

体育学术期刊在由传统的纸本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过程中,并不是由新媒介取代传统媒介,而是多媒介融合的长期共存,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状态。目前,体育学术期刊要在自主型门户网站与“两微一端”的建设上加大力度,在体育学术期刊发文内容的网络传播方面整合多种媒介资源,充分发挥融媒体在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提升中的作用。此外,如果能够建立体育学术期刊联盟,建设我国的体育学术期刊联盟门户网站[11],在体育学术期刊网络投稿系统、体育学术期刊发文数据等方面进行整合,对各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5.3完善数字文献的开放存取途径

有研究者对5种开放存取的农学期刊从优先出版和印刷后出版的文献计量指标与其他农学期刊作了对比,发现开放存取的农学期刊的web下载总频次、web影响因子、web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6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开放存取的农学期刊,说明农学期刊的开放存取是提升农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12]。目前,采用了网络采编系统的体育学术期刊多已实现了开放存取,例如《体育学刊》《天津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是较早实现期刊全文开放存取的期刊。论文免费下载和阅读实现了体育学术期刊网络资源的共享[13],可提高体育学术期刊发文的网络可见度与可获取性,对于提升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及对体育科研成果的网络具有重要作用。

5.4借鉴国外体育学术期刊的有益经验

从国外的体育期刊网站来看,国外的部分体育期刊在网站栏目设置、开放存取程度、网站信息更新速度等方面有值得借鉴之处。其中,超过90%的体育期刊建有网站,网站导航界面友好,开放存取程度较高,且单篇论文网络出版成为了一种新的现象[14]。国外的体育期刊普遍以DOI号作为数字学术论文资源的标识符[15]。网络出版是国外体育学术期刊扩大网络传播影响力的重要出版方式,也是在国际体育学术交流背景下[16],值得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界思考的一个问题。由国外的体育学术期刊的经验可见,我国的体育学术期刊要顺应网络出版潮流,全面提升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

6结束语

互联网和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为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赋能。体育学术期刊在融媒体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出现了部分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程度不足等困境。随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指标中除了web即年下载率和下载量外,还增加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指数(WCI)、总阅读数、平均阅读数、最高阅读数等评价指标[17]。因此,体育学术期刊应加强自主型网站和“两微一端”的建设,最大程度地促进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

参考文献:

[1]万锦堃,刘学东.中国学术期刊网络计量测试报告(2014年版)[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4:51.

[2]吴湘华,吕柔,王亚丽,等.基于用户关注度的百度指数在学术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8(11):56.

[3]周仁惠.网络传播对高校学报出版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175.

[4]汤小辉.也谈信息时代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以电子书的网络传播为观察视角[J].科技与出版,2014(11):48.

[5]邹燕红.网络传播背景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6(9):90.

[6]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18.

[7]王相飞,简德平,李爱群.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转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7):29.

[8]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R].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8.

[9]王相飞,李爱群.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网上学术影响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70.

第5篇:体育科研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科技期刊;体育学科;互动融合;“双一流”

体育科技期刊作为传播体育科学的重要媒介,在110年(从1909年徐一冰创建的《体育界》计算)的历史变迁中真实记录了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体育科技期刊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体育学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萌芽期(改革开放以前)、探索期(1978—1994年)和迅速发展期(1995年以后)[1-2]。期间,期刊界对体育科技期刊发展的体制机制、评价体系及办刊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出了专业化[3]、特色化[4]、数字化[5-6]、国际化[7]等发展路径,总结出内涵式、开放式、共享式等发展模式[8]。当下,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界更多关注的是数字化和国际化发展议题,而深度挖掘中国体育学科领域优势[9],与一流学科建设深度融合[10-11]则是提升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两所体育院校顺利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还有不少高校体育学科力争创建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和行业一流,。全国一流体育学科建设发展将为体育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新的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当然也对提升体育科技期刊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通过科技期刊将双一流建设成果面向全球进行传播、展示和引领,进而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助力“双一流”建设。因此,体育科技期刊与体育学科互动融合、共促发展是新时代体育科技期刊争创世界一流的新方向、新途径和新要求。

1机遇与挑战:“双一流”背景下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形势

1.1体育科技期刊依托于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科技期刊的本质即学术共同体交流的平台[11]。体育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本质上是关注如何建立基于学术质量形成中国体育学术话语权之上的期刊国际化,这才是顺应时代的体育科技期刊的文化观照[12]。如何提升学术质量?笔者认为,依托中国体育学科建设发展优势资源,积极拓展国际稿源是基础与核心。体育科技期刊的创办及发展均以体育学科为基础和支撑,伴随着学科的创建和发展而成长。反过来说,体育科技期刊见证和记录着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如我国早期创办的《体育界》(1909年)《体育杂志》(1914年)《体育文丛》(1957年)《中国体育科技》(1959年)以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刊物都与体育学科发展相伴而生,最初多以发表本单位和本区域体育研究成果为生,目前也是以发表国内体育研究成果为主。稿件来源的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受制于国内体育学科建设发展水平。在体育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往往涉及特定的学科方向,代表着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科发展的水平。若单从科学研究这个指标来讲,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16本中文体育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发展的学术水平。据报道,我国创办的体育科技期刊近60种,其数量在全球首屈一指,但其质量及国际影响力还亟待提升,归根结底,由于我国体育学科整体发展尚不够成熟,学术水平不够。在2019年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中,我国内地仅有北京大学入围全球百强,排在64位;在2018年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中,我国内地仅有上海体育学院位列全球百强,排在51-100位。与此同时,期刊与期刊之间的稿源竞争愈趋激烈,在优质稿源数量本就比较有限的现实中,稿源外流现象不可小觑。如果国内很多单位对学术业绩评价体系仍盲目追求成果数量、盲目崇拜SCI/SSCI/EI的做法不发生改变的话,优质稿源外流现象还可能加剧,这对中文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较为不利。但是,我们也不必过度悲观,“双一流”战略将为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不仅会为中文体育科技期刊提供更多的优质稿源,而且会激励更多机构或学术团体创办国际英文体育科技期刊,整体提升我国体育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1.2“双一流”战略为体育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新机遇

“双一流”建设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13]作为具体任务,这不仅是一流体育学科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而且为体育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新机遇。(1)一流学科建设强调凝练特色优势学科发展方向,可改善体育科技期刊栏目设置同质化现象。目前,多数体育科技期刊按照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设置栏目,存在同质化现象。一流体育学科建设旨在打造学科高峰,凝练学科特色发展方向,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势必打破以二级学科分类为栏目设置的依据,将集中服务于适应一流体育学科建设要求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或学科方向)栏目建设,体育科技期刊内容同质化现象将得到较大改善。(2)一流学科建设强调“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为体育科技期刊优质稿源建设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体育学科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3)一流学科建设强调学科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为体育科技期刊资源重组和创新出版范式带来新机遇。一方面,体育科技期刊可基于数据、视频、知识发现链等手段创新出版范式,增加体育科技期刊受众规模,提高受众黏性,增强受众的体验感,提升期刊运营水平,如《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在近两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把虚拟现实(VR)和视频结合起来,给同行和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学习体验。另一方面,体育科技期刊应基于协同治理理念打造中国体育科技期刊数据库或出版集团,如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虽然只主办了两本期刊,但其“规模效应”逐渐显现。(4)一流学科建设强调产教融合,推进成果转化,给予政策引导和投入支持,为发挥体育科技期刊的传播和服务功能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因经费紧张、人员编制不足、成果转化率不高等制约了期刊的专业化、数字化、集团化和国际化发展。在获得较为充足的资金、政策和资源等专项支持下,体育科技期刊办刊条件不足问题将会得到改善,期刊有望成为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的“金钥匙”,以更好地发挥体育科技期刊的传播和服务功能。总之,“双一流”战略为体育科技期刊规避期刊内容同质化,建设优质稿源,创新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发挥期刊的传播与服务功能都带来新的机遇,但我国体育科技期刊也在新的时代诉求下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1.3体育科技期刊融入“双一流”战略面临的新挑战

近些年,体育科技期刊面临来自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巨大生存压力[14],这既有体育学科发展不成熟与社会认知边缘化的原因,也有学术规范、出版范式、运营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体育科技期刊既要抓住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与社会关注度高的机遇,更要加强自身建设,妥善解决融入“双一流”战略面临的新挑战。例如:“双一流”建设对科学研究核心指标数量的需求,存在与体育科技期刊追求期刊质量评价指数之间的平衡问题;“双一流”建设热衷于创办英文体育科技期刊,存在与中文体育科技期刊的生存适应问题;“双一流”建设对体育拔尖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存在与体育科技期刊培养体育学术后备人才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双一流”建设呼唤实施方式创新,将对体育科技期刊运营模式带来较大冲击,等等。

2服务与引领:

体育科技期刊在“双一流”战略中的责任担当虽说一流体育学科建设为体育科技期刊带来的政策红利是实实在在的,但仅仅依赖于政策扶持是难以持久的,关键还得加强自身建设。体育科技期刊要为学科建设服务,融入一流体育学科建设发展,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出精品、创名牌,办一流期刊”,才能更好地服务与引领一流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1体育科技期刊要主动加强自身建设

2.1.1以强化学术质量打造精品期刊体育科技期刊质量的“硬核”是学术水平,这是一本期刊区别于其他期刊最本质的特征,是体育科技期刊办出精品,创造名牌,成为一流的核心所在。首先,稿源建设是关键。无论是体育专业院校还是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体育科技期刊,自身都有学术团队,保证本单位优质稿源不外流是体育科技期刊提升学术质量最牢靠的根基。从此种意义上讲,个别高校将本单位主办的CSSCI来源期刊“降格”认定成果等级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是不利于学校学科团队培育的,更不利于本校主办的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其次,期刊专业学术编辑发现和鉴别优秀稿件的能力亦不可小觑。当前,在体育科技期刊学术编辑人力还较为吃紧的情况下,聚焦于提升期刊内容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就意味着要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如印刷、发行、配送等)外包出去,专注于选题策划和组稿,等学术水平提高了,期刊影响力扩大了,自然而然地对高质量论文的吸引力就高了,最终形成作者、读者与期刊编者的良性互动。

2.1.2以办出特色创造名牌期刊在保证期刊学术水平的前提下,打造期刊特色确是创造名牌的重要手段。特色的打造,主要靠设计精品栏目并形成传统,突出重点栏目、重点论文和重点作者,如《体育与科学》设置的“学术对话录”,《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设置“体育赛事管理”,《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设置的“西部体育论坛”,《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设置的“体育法学”栏目。。但要形成栏目传统,还得靠稳定的学科学术团队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的稿源,体育科技期刊也要在培养青年体育学术人才方面更有作为。总体而言,培育一流体育科技期刊靠的是综合实力,关键在于学术水平和期刊特色。虽然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在采稿、编辑、出版规范上下足了功夫,取得长足进步,但体育科技期刊及其编辑队伍还得发挥自身独有的职业和专业优势,专注于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打造期刊特色,持续引领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创新。

2.2体育科技期刊要为体育学科建设服务

2.2.1体育科技期刊传播学科成果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多由体育专业院校和体育研究机构(国家和地方体科所)主办,他们都承担着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从创办至今都以主办单位及区域体育学科及学术团队资源为办刊支撑,通过期刊平台多渠道传播学科研究成果,展示学科建设情况,密切关注国内外体育研究动向,报道世界体育前沿科技成果,对我国一流体育学科建设起到推进作用。如:上海体育学院依托学科资源于2012年创办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不仅列入学校“五个一”办学特色,而且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内被SCI/SSCI数据库双收录,为成为国际顶尖体育科技期刊迈出坚实步伐[15],该刊在2017年第1期特别针对本校学科团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策划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专栏,刊登的7篇论文中有3篇成为ES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引发国际体育学术界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健身研究的“世界标准”的高度关注[11]。

2.2.2体育科技期刊培养体育学术人才学科建设也好,学术研究也好,最关键的是人才,而体育科技期刊在培养和推出体育学术新人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学科“以实践为主,应用性强”的特征,长期以来给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局限性。目前,我国体育学科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普遍的现象是,大多数术科教师以实践型为主,研究型较为匮乏;学科带头人年龄偏长,年轻的学科带头人科研能力亟待提升。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论坛、工作坊等形式加强青年学者、编委及国内外学术大咖的交流,促进青年体育教师和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的提高。譬如,《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已连续5年举办体育学科发展青年论坛,并设置“优秀撰稿人”“优秀审稿人”“优秀撰稿集体”和“学科贡献奖”四个奖项,对青年体育科技人才成长和学科建设都发挥着激励作用,在体育学科领域产生较大影响。《体育与科学》编辑部通过创办每年至少两期的学术工作坊,聚焦体育元理论和重大实际问题进行开放式、跨学科的碰撞与争鸣,弘扬科学精神、引领体育学科发展方向,受到广泛赞同。《中国体育科技》不忘“发现、培养和尊重青年学者”的初心,2019年开始创建“中国体育科技博士生论坛”专栏,采取“培育式”评审方式,展示在校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成果,起到培养新时代体育科技人才的作用。这些期刊都以实际行动践行体育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

2.2.3体育科技期刊促进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而如何将体育科技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体育科技期刊发展的责任和使命。《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指出:“科学技术期刊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法规,公布新的科技成就,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16]2016年,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明确提出,“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17]。可见,体育科技期刊在促进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体育科技期刊在推进成果转化中拥有一些比较优势,比如“信息源”、“共同体”、“专家团”等。

2.2.4体育科技期刊涵养学术道德学术研究成果是评价一流体育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体育工作者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调薪增酬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唯一硬性评价指标。体育科技期刊在传播学科成果和发挥学术评价中居于枢纽地位,期刊的发文质量、教育指导、顺畅高效的反馈机制,以及学术不端检测技术的全面使用[18],将对净化学术风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体育科技期刊所刊登论文的质量水准就好比一面“旗帜”,往往被置于放大镜之下,成为后续研究者学习借鉴、质疑批判的样本,其规范程度和学术质量直接影响到体育学术生态圈的纯净程度;(2)体育科技期刊不仅在官方网站上旗帜鲜明地标明学术道德规范,在论文作者投稿时要求签署遵守相关学术道德的文件,而且会在各种论坛、座谈会等公开场合宣讲学术道德与学术伦理,加强对体育科研人员的学术诚信教育和指导;(3)体育科技期刊都建有在线采编系统,采取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及时反馈稿件处理进度及审稿意见,缩短周期,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4)全面使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建立黑名单制度,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笔者认为,若能由中国体育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制定并实施统一的体育学术不端行为标准,建立体育科技期刊之间共享黑名单制度,将会进一步提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威慑效果(见图1)。

2.3体育科技期刊要引领体育学科发展

传播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成果,促进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是体育科技期刊的使命所在。一般来讲,越是高水平体育科技期刊越容易接到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投稿,这些投稿通常代表着体育学术研究的领先性创新与重大进展。而体育学科建设,无论是凝练学科方向,还是培育学科团队,抑或是建立学科平台,都要以全面准确把握国内外体育学术前沿为前提。很显然,高水平体育科技期刊通过选题策划、栏目设计、组稿出版等,能回应重大现实需求,关注国际学术前沿,激发学术创新,引领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创新。体育科技期刊引领体育学科发展,一方面要深耕“健康中国”、“竞技体育”和“中国体育文化”三块最具中国特色优势的“沃土”[9],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体育重大战略需求,凝聚学术共同体,发挥中国体育学术的引领作用,为政府决策发挥智库作用。如《体育与科学》于1986年开辟体育文化研究专栏,掀起中国体育文化研究自觉,于近年提出体育文化研究的“体认”范式,革新体育文化研究方法论[19],对中国体育文化研究起到引到和助力作用。另一方面要紧跟国际体育学术前沿,报道科学前沿,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提升杂志在体育科研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引领国内体育学科发展。当然,体育科技期刊引领一流体育学科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学术编辑队伍。相较于学科专家或学者,体育科技期刊专业学术编辑涉猎的学科领域更广,思考方式、视角更独特,跨学科互动更频繁,学术触角更敏锐,利用这些职业和专业优势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就有可能生成全新的学科专业研究的热点,进而对当前的体育学科发展起到学术引领作用。

3互动与融合:

“双一流”背景下体育科技期刊发展的策略综上所述,体育科技期刊与一流体育学科建设互动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互利共赢。然而,在“双一流”建设浪潮中,体育科技期刊仍被置于学科建设和学术生态体系的边缘,未能充分发挥期刊之于学科建设的服务与引领功能,影响到世界一流体育学科和一流体育期刊建设的步伐。为此,笔者认为,“双一流”背景下体育科技期刊应主动融入“双一流”国家战略,从理念、内容、技术、管理等四个维度实现与一流体育学科建设的全面融合发展。

3.1理念融合:

树立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找准利益结合点,完善学科团队办刊制度长期以来,体育科技期刊与体育学科建设形似“两张皮”,并没形成合力。在体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组织召开的很多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却看不到体育科技期刊的身影,显然忽视了期刊的学术交流功能;部分单位以学术论文、课题、著作、成果来考核期刊出版人员,显然没有认识到期刊出版工作本身就是学科建设的一部分。在体育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以“大咖”挂名来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做法,显然没把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功能放在首位;部分期刊编委和专业编辑不以期刊名义参加体育学术交流,显然没认清期刊对引领学科创新的重要价值。究其根源,在于期刊出版界和学界都没有清体育科技期刊与体育学科建设之间存在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习惯性地将学科建设置于主导地位,期刊出版处于从属地位。为此,要坚持把互动的密度、融合的深度和改革的力度统一到培养高水平体育学术人才上来。从操作策略上看,建立学科团队办刊机制,将是加强体育科技期刊与体育学科建设互动融合的关键纽带,是培养高水平体育学术人才的重要抓手。体育科技期刊可以积极邀请学术大家、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担任客座主编和编委,通过加大前沿性、引领性体育专题策划组稿力度,丰富期刊稿源,扩展更多学术思维。同时,以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为为依托构建学术共同体,积极开发专题论坛、工作坊、学术交流等形式,吸引国内外学者广泛参与,积极推动中国本土体育学名家、大家、学说和流派的成长。

3.2内容融合:

依托中国体育学科发展优势和特色,凝心聚力办好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全民健身”“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精神”等话题受到广泛讨论,有些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的当下,体育学科研究比较活跃,研究面比较宽泛,体育科技期刊来稿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但很多成果是粗放式、碎片化、浅表化的,缺乏有价值的学术内涵,体育学术生态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处境。“双一流”战略强调做大做强特色学科。我国体育学科有特色,但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与“双一流”目标有差距,想必会在培育重大课题、杰出团队、一流成果等方面获得强有力的、持续性的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体育科技期刊一方面应主动出击,积极向国内体育重点院校、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重大项目、知名学术团队邀约稿件,及时将国内体育学科最新创新成果展示和传播出来,反映中国体育学术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体育科技期刊要跨越学界研究的局限,充分发挥编委库和专业编辑团队学术视野广的优势,对体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中的稿件给予扶持和培植,拓宽学术研究领域,培育体育学科新的增长点。目前,一流体育学科建设,就是要进一步挖掘优势、凝练特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势必为体育科技期刊提升学术质量带来更多的“养分”和支撑,但体育科技期刊数量多与优质稿源少的矛盾在短期内依然比较突出。因此,凝心聚力办好办好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实施差异化竞争或许是体育科技期刊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其中,栏目设置往往反映期刊的宗旨和方向,栏目设计及专题组稿则是实现有特色的国际化的关键举措,各期刊可根据办刊传统及区域学科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性专注于体育科研方法论、体育元理论、体育文化、精英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奥林匹克、体育赛事、青少年运动与健康、体育口述史、域外体育等栏目建设,培养特定的读者群、作者群,坚定“四个自信”,共同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理论体系。

3.3技术融合:

归口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统一指导,不断推进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笔者认为,中国体育科技期刊归口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是必要而可行的。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2019年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提升科技期刊集约化办刊水平,推进科技期刊集团化建设”。中国科协主管期刊74种,卫生部主管期刊39种,集团化优势表现明显[1]。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统一管理,拥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促进体育科技期刊与体育学科建设互动融合的丰富的资源,譬如,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四年一届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既是全国体育学科研究成果的交流会,也是体育科技期刊的宣讲会,还是体育科技企业的科技成果与产品展览展示会、体育高层次人才的交流洽谈会。在信息技术时代,传统的纸质期刊出版技术受到巨大冲击,催生及加速了体育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体育学科研究者对期刊的需求已从整本期刊转换到特定作者、特定主题、特定内容的论文的需求,这就要求体育科技期刊广泛采用数字化出版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在多种媒体及时与纸质期刊同步的最新研究成果,随时与用户互动,做到资源共享。同时,普遍采取网络首发出版模式,缩短发文周期,确认最新体育科技成果的首发权,也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学术不端行为。另外,打造中国体育科技期刊数据库,即时地面向国内外宣传推广最新研究成果,提高我国体育科学知识资源生产能力和体育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力。

3.4管理融合:

加强科研诚信和出版伦理建设,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育科技创新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要义,是核心所在,在这方面要想取得突破,仅仅依赖经费、实验条件、重大项目等“硬件”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得在政策、制度、文化等“软件”建设上取得突破,其中,加强科研诚信和出版伦理建设,净化体育学术生态环境成为重中之重。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中国科协2019年《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为应对学术不端问题、规范办刊行为、完善科学研究自律规范提供了可参考、可操作的准则。针对体育科技期刊,(1)建立健全学术诚信数据库,周期性(自然年度)学术失信统计数据,强化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自律意识;(2)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针对体育学术新人,充分利用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研讨会、座谈会,以及刊登科研诚信倡议书、报道稿、论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3)明确责任编辑对其负责编辑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直接责任,落实目标控制模式,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提升期刊知名度和加快国际化步伐,亟需实施体育科技期刊内部运营全面质量管理:(1)建立和完善期刊在线投稿与审稿系统,全面实施无纸化管理,不断丰富编者、作者、读者使用功能,进一步推动期刊数字化发展;(2)建设一支由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委会(海外占比1/3以上),切实发挥编委会在选题策划、征稿组稿、审稿定稿方面的核心作用,保障的学术质量;(3)建设一支职业素养与专业素养并重的编辑队伍,鼓励编辑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编辑的获得感;(4)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审稿团队,严控政治关、学术关和文字关;(5)建设核心作者群和读者俱乐部,不断提升期刊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