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

第1篇: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

1体育锻炼影响身心健康的研究综述

根据对科学家研究结论的分析,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体育锻炼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可调节和改善内分泌系统,促进骨骼新陈代谢,然而一般强度的运动不会明显刺激人体内分泌改善,需要加大运动的强度才能达到调节骨骼的效果。由于运动后可产生较为强烈的神经营养因子,能够更好地调节人类情绪,大量的运动还可以有效提升人类抗抑郁效率以及有氧工作能力,达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1.2可提升智力水平并减少疾病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类的心肺功能、大脑功能。根据对一百名志愿者的实验,要求五十名志愿者进行七个月的身体锻炼,五十名志愿者处于不锻炼的状态,实验人员发现,维持七个月的身体锻炼能够有效提升身体健康、尤其是智力水平,而不进行身体锻炼的人员,大脑机制受到影响,并且出现身体疾病。

1.3耐力运动可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人类进行耐力运动可以生成较多护骨素,也就是骨细胞会分泌出影响骨骼发育的成分,此类成分是维护骨骼平衡的重要机制。另据相关人员的研究表明,经常维持体育锻炼的学生,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分泌出可以影响人心理状态的肽类物质,可令人产生兴奋的心理,使学生达到一定的高兴状态,能有效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1.4锻炼习惯和改善生活方式正相关

人类在偶尔运动时,运动越来越剧烈就会出现肾上腺素等物质的生成,并且会心跳加快、血压急剧升高,动脉的阻力也会随之增加,诱发各种疾病的出现。如果在饥饿时运动,身体各感官会受到不良刺激,可能会损伤运动器官,导致人体的各个机能失调,甚至出现器官寿命缩短的问题。又如沉溺网络的学生,长时间连续上网之后,身体机能一般会越来越差。因此,体育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更好地改善体育运动方式。

2体育锻炼对在校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2.1影响在校生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直接决定着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育国际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学生普遍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如果不注重精神调节,会产生身心疲惫的感觉,甚至会出现疾病等不良后果。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可以更好地缓解学生紧张情绪,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缓解竞争压力。

2.2影响在校生情绪

体育锻炼能够对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调节,使其产生兴奋心理,有利于学生学习情绪的掌控,有效解除学生抑郁心理。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升血液循环的速度、加快呼吸,有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所以,学校开展健康的体育活动,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乐趣,振奋学生精神,有效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学生不安、寂寞的心理,消除自卑情绪,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3影响在校生的自我意识

体育锻炼要求学生能够更好的遵循奥林匹克精神,使其自我意识受到影响,从而更好地调控心理状态、处理人际关系。诸多研究者普遍认为:鱼化龙文苑以锻造学生的精英文化素养为己任,以云链接技术和前瞻性思维拓宽国际视野、构建智慧课堂,让学生和高人对接、与巨人同行,使其能像奥运赛场上的体育健儿一样,超越了国度、肤色、种族等差异,微笑着面对文苑里6千多名海内外圈友,表达其对于奥运精神的向往与追求。学校体育教育也应注重对学生人格进行培养,使其在各类竞赛中能够约束自身行为,有效提升其自信心,从而为其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4影响在校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深刻影响着在校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学校在开展体育比赛活动时,学生会通过团体活动进行体育技能的评比,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锻炼欲望,使其养成较好的拼搏精神,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保证其能够更好的协调自身行为。在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只需要一个手势或一个眼神就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进而产生集体荣誉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美国专家的运动处方及其启迪意义

美国专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一个运动处方,就是通过对运动项目的设置,适当的控制运动强度,较好的设置运动时间,对运动的频率进行控制,并且对运动的进度进行调控,此类因素为运动处方中的五大要素,运动处方可以有效改善人类的锻炼情况,学校可以引进此类处方作为运动方案制定的基础。可见在制定运动方案的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应该重视以下几点工作:第一,综合评定学生的个人体质,保证能够制定出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的运动项目。第二,在选择运动项目之后,应该对运动强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能够更好的控制运动频率。第三,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质制定运动方案,保证能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基础,提升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总之,开展科学的体育锻炼教育,不仅能有效促进学习者身心协调发展,还能提升其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水平,增强其社会竞争能力,并使其养成较好的团队精神。体育教师应制定完善的体育运动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改善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使其乐于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以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屈俊锋 白洋 单位:陕西省商丹高新学校 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德厚,郭鹏举.“少年大师”奥运精神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锦绣,2016(06).

第2篇: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师 学校 工作 生活 身心 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21

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是保证健康人的基础。有了健康的心理,从而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而健康的身体,则取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科学证明,良好的生活方式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保健措施之一,因此,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被认为是世界性的“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的核心,是“预防时代”的精髓。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要有一定的规律,一定的程序。比如,就一天而言,起床、吃饭、学习、工作、休息、运动、睡眠等都应该是有规律的安排,并按照规定时间、顺序进行。所以科学地安排好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体从以下说明。

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成功、喜悦和悲伤,而这些情绪体验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心理社会压力源所导致的。在众多的压力源中,与人更密切相关的是应激性生活事件或称为生活压力源。公认的生活压力源包括:生活中的重大改变,例如亲人亡故、患重病、失业、子女离家出走,或者恐怖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等。生活琐事,包括家用支出、工作职业、身心健康、时间分配、生活环境和生活保障等方面。

目前对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一种扩大化的倾向。比如,教师碰到自己的孩子要参加中考或高考,难免会出现焦虑情绪。因此某些指标偏常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能说是心理异常。

研究人的心理健康要有整体的思维方式,要从完整的人的发展角度来加以探讨。人的素质包括三个层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或称为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这三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中介层面,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情绪低落会影响身体健康,所谓“积忧成疾”就是这个道理;气量狭窄、整天怨天尤人、悲悲戚戚,会影响人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真可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强调教师的师德建设必须以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高尚的师德,否则,只可能是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生活习惯是日常生活中某些习性由于不断重复而巩固下来,并成为自动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是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在人的生活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生活习惯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是:心胸豁达,情绪乐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生活规律,善用闲暇;营养适当,防止肥胖;不吸烟、不酗酒;家庭和谐,适应环境;与人为善,自尊自重;爱好清洁,注意安全。

总之,凡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都是积极的;反之,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或不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习惯,就是消极的。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第一,遵守作息制度。“起居有常”是古今中外人之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古人所说的“慎起居”,就是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妥善安排好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保证每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规律和节奏,使身心两个方面都处于健康状态。从一些长寿老人的经验来看,要抗老延年,就必须制定并实施一套符合生理要求的科学作息制度,以保证及促进身心健康。

第二,做到劳逸结合。“劳”是劳作、劳动的总称,包括学习和工作,有人形容劳动是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维生素”,是因为劳动能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给人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机会,劳动有助于确立生活的意义,培养自强自立的信念,劳动能使人保持与现实环境和他人的接触,陶冶情操,培养勤劳奋斗等优良品质。因此,同学们要热爱劳动,养成善于劳动和乐于劳动的习惯。

“逸”是安闲、休息之意。休息是避免疲劳过度,恢复脑力和体力,维护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劳”和“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正常的人,既要劳动,又要休息,只有劳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第三,注重饮食卫生。食物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能源,饮食,是从食物中摄取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主要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保证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因此,三餐适宜,定时定量;营养合理,食物多样;烹调科学,清洁卫生。

第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是随着体育运动的日益普及,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三是随着现代化社会大生产,肥胖症已严重地危及着人的生命。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就更不能没有体育。不仅如此,而且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每天坚持并保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认真做好课外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第3篇: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陕北民俗体育;人体;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15-011陕北民俗体育的定义

《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台湾民俗体育学者蔡宗信将民俗体育定义为“是一个民族在其居住的地方慢慢共同创造形成传统而延续下来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习惯”[2]。通过以上研究,得出民俗体育是指在一个区域里,一种体育文化被当地的人们创造、享受和应用,同时又由他们和传授给下一代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陕北民俗体育是由陕北民众在日常中活动所创造,为陕北人民一代代的继承和应用,并融入和依附于人民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祭祀、礼仪、婚嫁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2陕北民俗体育的特征

陕北民俗体育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总体表演动作结构上以跑、跳、扭、转、摆、跺、踢、闪等动作要素构成,它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舞蹈,同时加以武术、体操、田径动作及打击乐、吹奏乐等为一体,通过丰富多样的动作体现人们的心理和情感,也体现了陕北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其主要有秧歌、踢场子、腰鼓、踢毽子、跳房子、跳皮筋、打沙包、舞狮子、抽牛、扳手腕、拔河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安塞腰鼓、陕北秧歌。这些都是大众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民俗体育活动。

3陕北民俗体育对人体身心健康的作用

陕北民俗体育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已被很多人接受。陕北民俗体育一般不受场地、时间、器材、年龄、身体状况等的限制。陕北民俗体育融武术、体操、田径动作及打击乐、吹奏乐等为一体,内涵丰富,它依靠人体姿势的不断变换来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调动人体内在潜力。在运动中强身健体,让人们在锻炼中缓解压力、陶冶情操,独特的健身功能适合各个人群练习。

3.1 陕北民俗体育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现在人们生活在快节奏和大压力的环境中,交感神经经常处于紧张之中,使人们没有时间调节自己,因此容易出现疲劳现象,致使人们的身心素质下降。陕北民俗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的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映。研究指出,经常有规律的参加陕北民俗体育锻炼,能明显提高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能从根本上减轻脑力劳动者用脑过度、神经过度紧张的程度,从而使大脑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3.2 陕北民俗体育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陕北民俗体育活动总体动作结构以跑、跳、扭、转、摆、跺、踢、闪等要素构成,从而促进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对心脏血管、毛细血管都有很好的作用,有助于保持血管的弹性,起到了延缓心血管动脉硬化的作用。陕北民俗体育活动还用打击乐、吹奏乐有节奏的快慢结合进行,使得呼吸节奏与动作有规律的配合,使人体各部位必然会受到不同力度的挤压,这种锻炼增强了血管的弹性、伸缩性和柔韧性,从而促进了人体内各系统的新陈代谢及其营养供给,促使血液循环处于良好状态。因此,人们经常参加陕北民俗体育锻炼可以减慢静怠时和锻炼时的心率,这就大大减少了心脏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心脏功能,保持了冠状动脉血流畅通,更好的供给心肌所需要的营养,使心脏徐缓有力,有效地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工作能力,使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充足,心脏收缩有力,各器官组织的供血供氧充分。可使心脏病的危险率减少。

3.3 陕北民俗体育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陕北民俗体育活动中跑、跳、扭、转、摆、跺、踢、闪等动作,使得身体有节律的调节,增强胃、肠的蠕动,对肝脏、胃肠起到自我“按摩”作用,且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改进体内的物质代谢,加速机体能量消耗的过程,增进食欲,加强消化液的分泌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增进消化机能。因此,人们经常进行陕北民俗体育活动,不仅能预防和治疗人们因压力引起的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又能增加食欲,增强体质。

3.4 陕北民俗体育对运动系统的影响坚持陕北民俗体育锻炼,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经常参加可使肌肉保持正常的张力,并通过肌肉各种动作给骨组织以刺激,促进骨骼中钙的储存,预防骨质疏松,同时使关节保持较好的灵活性,韧带保持较佳的弹性,陕北民俗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运动系统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保持手脚的灵便,而且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富有弹性。使人可以轻松自如,有条不紊的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并使人们能以一种强健的身体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3.5 陕北民俗体育对心理保健的功能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若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身心得不到适当的调节,人很容易产生焦虑、失眠、抑郁及神经衰弱等问题,甚至会出现心血管疾病。陕北民俗体育中腰鼓,打起来粗犷豪放、刚劲激昂,通过体能的释放获得身心的满足、宣泄与享受,使得心理、精神、意志、思维放松,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从而有利于调节精神状态,克服各种焦虑情绪,保持良好心态。陕北民俗体育运动的激励还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在进行陕北民俗体育锻炼同时,也要积极乐观的与周围的人们进行交流,这不但会对自己的技艺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和提高,还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品位。加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交往,对健全、调节现代人的心理状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进行陕北民俗体育活动对增进人体身心健康有着特殊的保健作用,还有利于自身品性的培养和锻炼。

4结论

良好的健康保健意识,正确的终身体育观,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需求。长时间从事陕北民俗体育的练习能够很好的改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以及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并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陕北民俗体育活动可使人终身受益,对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有着非常独特和重要的作用。陕北民俗体育对培养人们的终身体育观念,完成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的任务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

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取决于体质的强弱和功能性的变化。人体的 遗传性状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为身体发展提供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赖于后天环境,物质生活条件和身体锻炼。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最好砥石,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始终,经常锻炼,将受益终身。 21世纪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身体的锻炼越来越少。学生也因为学习压力重、没时间等理由极少在课余时间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灌输锻炼思想,端正对体育锻炼习惯的态度

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体现,学校体育正在深入发展,形势大好。但也面临挑战。如:如何更有效地为增强学生体质和增进学生健康服务,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喜欢体育,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等。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围绕培养提高学生良好习惯的认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旨在阐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的体育锻炼之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说:“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体育是人们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对学生当前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物质的基础,没有好的身体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体育锻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总合。它还蕴涵着应该使家庭、社会、学校的体育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一体化的解释。例如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加心肺功能,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可以减少心脏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有助于消除精神的紧张与压力;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

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体育锻炼对生活有着非凡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我们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并作为重点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1、充分利用体育的各种手段,有助于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强调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在选择锻炼项目时也存在一定的兴趣差异、而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又决定着知觉和选择性。学生会把不感兴趣的事情排列到知觉的对象之外,而集中感兴趣的事情。我们除了搞好传统的田径、球类、体操之外,还进行其它的项目,网球、棒垒球、健身健美中心等。投入一定的较先进的设备器材,学生对这些项目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同时配合各种宣传栏、广播站、印发锻炼知识资料,使学生通过课外读物又获得一些锻炼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的来源。学生通过宣传、实践活动感到体育锻炼对自己身体有益。对工作、学习有益而产生了兴趣爱好,并且变成自觉行动。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加实践锻炼机会、促进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

第5篇: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健康 身体自尊 锻炼坚持性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学校体育工作中,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其终极目标都要落实到增强体质上,这是提高民族素质之必需,也是素质教育之根本。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近期国民体质健康监测表明,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再加之体育设施和条件的限制,正常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难以保证,大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学生逐年增多,多种重大疾病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长此下去,则民族虚弱,国缺可用之才,军无可用之兵”,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关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重视体质科学研究,有助于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体质、身体自尊、体育锻炼的定义及内涵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由于侧重角度不同,对体质的定义也有所区别。医学上认为,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状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体质人类学认为,人类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机能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以及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育学认为,体质是人类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体质是人体各生物因素在遗传和变异的矛盾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体育锻炼是人们主动改造和完善主体自身身心健康状况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一般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活动。

2锻炼坚持性与体质健康及身体自尊的关系

锻炼坚持性作为反应锻炼坚持情况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用来描述人们在体育锻炼时间方面的特征,说明人们是否长期坚持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是衡量体育锻炼能否产生良好锻炼效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随着近年来锻炼心理学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锻炼坚持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

2.1锻炼坚持性与体质及身体自尊相关分析

有研究表明:身高、体重、体型、身体运动能力等有遗传决定的先天因素,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经历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先天条件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可以影响动机、从而影响其体育锻炼参与。CaruSo等的研究证实自尊作为一种心理指标,它是反映经常性体育锻炼心理效益最具潜力的因素。身体自尊不仅对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这种身体确认与我们的身体活动的选择以及同参与或回避参加竞技运动、休闲活动、体育锻炼或减体重的策略训练等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有关。因此,分别对锻炼坚持性与体质健康各指标、身体自尊各维度进行简单相关分析,有助于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2.2体质对锻炼行为心理因素的影响

体质与锻炼坚持行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体质好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性得分高,体质差的大学生其锻炼坚持性得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就体育锻炼行为来说,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不仅有生理因素,还有社会环境、行为环境、心理因素这几个方面。锻炼坚持的认知决策模型提出: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是通过认知过程,将个体的和外界的信息转变为认知到的个体信息和社会环境信息,传递给动机、评价和预测三个心理决策过程进入心理机制的,通过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评价和锻炼自我效能等心理决策变量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坚持体育锻炼的实际行为。因此,体质健康作为个体因素应该对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认知和锻炼自我效能有影响作用,从而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以此为假设,验证学生体质与锻炼行为的关系,以提高学生体质状况作为干预学生锻炼行为的途径,为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提供参考。

3结语

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对身体自尊有促进作用。第一,在身体形态上,男女生均偏好高挑的身材。但男生更趋于强壮的身躯,认为身材粗壮运动技能更强;女生更喜欢苗条身材,但认为身体强壮的人身体状况会更好。第二,在身体机能方面,心肺功能的强弱影响对自身运动技能的评价。男生肺活量水平与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等变量呈正相关,女生肺活量水平与身体素质和身体价值感等维度呈正相关,两者均具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第三,在身体素质方面,较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使大学生对身体各方面能力有着较高的评价。其次,体质测试综合得分高的大学生,身体自尊各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得分低的学生。可见,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反映身体自尊具有较为敏感的心理健康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琴.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参与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05) .

第6篇: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卫生保健、保健教育、重视

前言:

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体关于实施《学校卫生条例》中明确规定:初中年级每个学生必须安排12~14节课,用以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体育教学以国家教育方针为依据,以正处于发育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前提,既要研究学校体育工作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也要研究体育工作的综合效应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卫生保健是应用卫生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人体与体育锻炼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制定并实施在体育锻炼中所必须遵循的各项体育卫生要求和措施,用以帮助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所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如何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我认为不可忽视卫生保健教育。那么,应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卫生保健教育?

1、体育教学应该坚持基本原则。

1.1体育教学应该坚持全面性原则、经常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运动量,运动强度的安排必须适应学生性别、年龄及健康状况,科学安排运动强度、密度和时间:

1.1.1小学生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时期,对他们主要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势的养成,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不宜进行剧烈的力量和耐力练习。

1.1.2初中生在生长发育的加速期,对他们主要是全面发展身体,把握身体素质发展的快速增长期,打下良好的体力基础。

1.1.3到了高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期,生长发育缓慢,重点应巩固提高获得的体力,在发展力量,耐力上逐步提高要求。

1.2禁止过早地进行体育专项训练。早期专项训练的适合年龄,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学生身体发展的情况而定,即使适时地进行早期专项训练,也要经常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要在身体全面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素质和技术训练。单一的训练方法,不仅易造成身体过度疲劳,使运动能力不能持久,而且往往会给身体带来深远的不良影响。我市某镇有位体育爱好者,在自己小女孩五岁时就进行长距离的跑步训练,凭着模糊的技术概念,高昂的热情与干劲,在平坦的水泥公路上训练,结果培养不出尖子、训练不出成绩,而且其小女孩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这种违背体育卫生保健原则的身体锻炼往往事倍功半。

2、体育卫生保健贯穿体育教学整个过程。

2.1课的开始部分,贯彻课的常规,强调学生穿不阻碍四肢活动的服装,不带可能伤害身体的锐利物品上课,如牛仔服装、连衣裙、锁匙等。课的准备部分,教育学生做好准备活动,使肌肉、韧带、内脏、器官等都进入最佳状况,预防运动损伤。课的基本部分,教会学生掌握自我监督,根据课的任务和自我情况,进行各项身体练习活动,提高课的质量。结束部分的体育保健要求就是放松整理活动和整理呼吸,平静身心,补偿身体所欠的氧债,消除疲劳。

2.2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分组,对少数在发育或健康上经常或暂时有显著异常现象学生,应组织他们参加医疗体育,因为适宜的体育活动,有促进恢复健康的积极作用,并能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恢复健康的信心。在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时,应对他们进行卫生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合理的生活作用制度。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从而了解他们的生长发育特点。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保健教育必须以下几点:

2.2.1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是受多种规律。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但其总的趋势还具有其共同规律。

2.2.2要掌握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自觉地遵循和运用这规律,以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2.2.3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体重等形态都有较大的变化,各组织器官也在不断的发育和完善,但未过到成熟的程度,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不能象要求成人那样要求学生。

2.2.4人体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按波浪式的形式进行的,是有其阶段性,特别是中学生这一阶段,加强营养与体育锻炼要同步进行。

3、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的完善必须要有一个定期的体格检查。

中小学男女学生的体格检查各有不同,入学前或每学期开始前需做身体检查。除了身高、体重、胸围等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外,还要对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系统功能进行检查。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在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掌握和了解其特点,了解学生的体格状况,并采用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卫生保健常识,对于促进他(她)们的生长发育,掌握体育运动基本技术和提高他(她)们自身的身体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要应用到课外活动中。

学生骨骼承受压力和肌肉拉力不及成人,易弯曲变形。在课外活动要培养他们养成站、立、跑、跳的正确姿势,发现错误姿势,应及时纠正,有些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投掷运动、跳高、跳远等,肢体的负担是非对称的,这就容易不均衡和脊柱变形。因此,在课活动时应注意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尤其是对侧肢体的锻炼。学生爱好体育活动,不注意体育卫生保健,不但不利健康,可能还会造成损害身心健康,如运动后马上冲热水(冷水)澡,喝冷冻饮料等。同时,应让学生懂得常见的损伤的应急处理方法,否则,处理不妥会加重伤势,如踝关节扭伤,有个别同学只懂得马上用手去搓,结果越搓越糟。

5、体育教学设施应符合卫生保健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体育设施,设备水准相应提高,教学时必须保证安全可靠,如田径场平坦,没有石块、玻璃等,风燥时节给上课场地洒水,固定器械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换或修理。新建设施,新置要符合国家标准,如篮球场应取南北向,否则不符合卫生保健的要求。

6、小结与建议

6.1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卫生保健教育,对于增强学生卫生保健观念,提高体育育人水平,对坚定终身体育锻炼信念,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6.2制定并实施在体育锻炼中所必须遵循的各项卫生保健要求和措施,可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6.3卫生保健教育贯穿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势在必行。

6.4卫生保健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引起家长与学校各部门高度重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在工作中我认为对卫生保健的重视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6.4.1建立学校卫生保健所,配备人员,负责学生健康检查。

6.4.2设立学校卫生保健所监督机构、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第7篇: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育;促进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公众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沉重,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受环境改变、学业、经济、情感、人际关系、就业等压力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心理障碍、心理失衡、自杀、伤害、冲突等事件不断发生,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运用体育教育的教育促进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出改善和加强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及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建设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郾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州艺术类院校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全国青年常模数据为参照对象。

2?郾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视角出发,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郾1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

表1的统计结果是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的SCL-90分量表各因子分数。从中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与青年常模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所有因子,包括总均分,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且P

根据各因子的水平的频率统计,心理健康各因子分数中度异常的均值占总数10?郾65%,范围从23?郾8%-4?郾1%;如考虑轻微心理症状,则心理问题检出率达24%,范围在37?郾2%-8?郾6%之间(见表2)。这与其他地区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比较接近,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3?郾2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艺术类学生的健康状况平均分男生稍高于女生,但两者并不具备显著性差异。艺术类男女学生中,总体差异性并不明显。但在焦虑方面,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0?郾05);而男生在偏执方面明显高于女生,P>0?郾05。其他健康因子并无显著性差异(P

因为男女两性紧张认知程度不同、所承受压力的质与量不同、心理防卫方式不同以及生物基础不同,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性别发展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此外,女性的生理周期对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波动影响。而且女生较男生更偏内向,更细腻而注意细节,因此体验到的心理冲突更大,因此,心理的焦虑状况也更加明显。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性质会影响到独立性和个性意识的发展,加上男生较女生更加自我,性格情绪化也较女生变化大,男生多存在偏执心理问题,也在情理之中。这一结果提示,在体育教育的干预与促进研究中应重视女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同时注意不同性别学生的区别对待,以发挥两性优势和两性互动效应,促成两性和谐发展。

3?郾3大学生体育锻炼感觉状况调查

体育活动后的心理感觉作为一种情绪反馈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坚持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学生积极的锻炼感觉表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良好心理状态,这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和体育意识。

研究中选用了体育锻炼达到体育人口标准和非体育人口的两组人群,锻炼感觉测试表明(见表3),体育人群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明显高于非体育人群(P<0?郾05),安静感均值也低于非体育人群,而疲劳感稍高于非体育人群,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郾05)。在对男女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男女学生除了疲劳感(P>0?郾05)外,在体育锻炼感觉的其它维度上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P

4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措施

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预防与正确对待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活动的锻炼,可以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因此,应在模拟的竞争环境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以及宣泄不良情绪等。这对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呈现良好的心境状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绪以及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深化、完善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通过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选修课,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开展校内、校际间体育的竞赛和交流,开展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第二课堂,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参与健身锻炼的基本形式,具有增进身心健康、培养体育人才的功能,具有教育、体育、文化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它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学生积极而又经常的身体锻炼,通过自主的身体活动及与锻炼同伴的社会交往,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日益增强,可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主动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沃建红,马红中等?郾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郾北京:华文出版社?郾2002 年版?郾

〔2〕金华?郾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

〔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郾1986?郾12(5)?郾

〔3〕韩旭等?郾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

第8篇: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在物质生活上一天比一天好.可却感到一天比一天“活的累”。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可总是感到烦躁、焦虑、沮丧、羞怯,表现为急躁易怒、忧郁多疑、孤僻自负、忧柔胆怯,甚至心理失衡、难以自控:再加上我国特有的人口众多、独生子女。以及上学、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患心理障碍的机会只会增多,不会减少。因此,在加强预防和监控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同时,开展对他们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的研究、探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青少年学生,理健康的现状

人们在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心理上的困扰.威胁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一起故意杀人案震惊全国.案犯马加爵因琐事与同窗三年多的同学积怨.并处心积虑采取其残忍的手段连杀四名同学后出逃:还有近来连续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因学习任务繁重不堪重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跳楼的恶性事件.均作为极端案例而引起媒体舆论的普遍关注。而这些极端案例的背后.是日益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在学生家长、老师的一般经验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心理特征。据报到:“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达20%以上。”然而,有上述心理特征的青少年,若能正确面对且进行有效自我调理。这些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以致出现异常的行为。故此.心理障碍酝酿着悲剧.成为违法犯罪的主演诱因透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敲警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关于广州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4675个被抽查的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55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79%。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共36人,占凋查总数的0.76%,其症状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焦虑、偏执、抑郁等。这些症状都可能导致这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偏差,有些症状隐含攻击性和残忍性.甚至可以说是产生马加爵事件的土壤和温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全国普通教育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就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中明确的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从而,必须高度重视体育与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体育的各种途径、方法与手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于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障碍,调节心理状态,预防心理疾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各种适应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愈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运用体育的方法与手段之所以能有效的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也就是有效的运用和遵循了这一基本原理。

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例如。好激动或性格过于内向、比较固执的人.易发生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一个人如老是处在压抑的性格和失望愤怒的情绪中.也常常是癌症的诱发凶素。然而.生理疾病,若久病不愈也会导致一些因性格缺陷而引发的心理疾病例如.结肠炎患者常伴有依赖、受压抑、情感受挫、争强好胜:心脏病患者常伴有忙碌、急躁、缺乏自控等。由此可见,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使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调理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三、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

研究与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益脑增智,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和提高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而且能有效的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发展个性,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改善人际关系;况且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此,体育锻炼对改善和凋理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

1、能有效的增强和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学生的生理、心理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们身体活动的方式,直接改变其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的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人积极而良性的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系统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水平.把安静时处于长时间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的激活起来。因而.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体各系统的器官从血液中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且能使其在形态和技能上得到有效而良好的发展,从而强身体魄.增进健康。而健康的肌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机能系统又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一些常见的生理疾病.同时.也有利于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愈.如神经衰弱症.焦虑症和抑郁正等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疾病

2、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完善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过程。自我教育中的“自我”.正是形成完整个性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情感丰富,智力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接受能力较好.并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因此,结合其兴趣、爱好、特长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学习并掌握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提高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并形成一种自学、自炼的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些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及其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完善自我都是切实可行的。

3、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健全人格体育活动几乎包括含了人类一切形式的活动(有如:身体的、心理的、认识的、情绪的、意志品质的等等)。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利己与利他心、协作精神与个人主义、和睦友好与敌视抗争等.究竟倾向哪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集体的氛围因此.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学习集体,才能培养和激发集体成员体育学习的良好动机。所以,在游戏、比赛等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的竞争意识及其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团队精神等。这些都是改善心里障碍,促进心里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形式多样,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各种个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与人交往及其友谊的需要.以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这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学生通过体育比赛的胜与负、成与败的反复磨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意志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是学生问的关系亲切和睦、融洽和谐,使学生从中感受喜悦、精神愉快.很好地克服脆弱、孤僻、易怒、焦虑等性格缺陷.从而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使青少年学生形成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4、科学而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便于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以利于推广运用

有关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强度、时间、速度、幅度和节奏的体育活动.能有效的达到和实现心理改善转化与调理治愈的目的;而且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见效快,且反弹小、无副作用。绝大多数心理障碍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更不愿意去心理咨询机构或寻求心理医生治疗.但对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较易接受.因为患者接受调理治疗时没有病人的感觉.能避免周围人的议论.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调理治疗。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不仅能有效的调理心理状态,而且能有益于改善生理水平.以利于达到用健康的生理来促进病态心理的调理治疗。因此.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对调理治疗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有其独特的疗效.而且见效快.复发的可能性小.就如同中医治疗是治本,更没有什么危险或副作用;也不受什么医疗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更不需花费财力,经济实用.即便于学生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也有利于推广运用。从而,充实了学校心理调理治疗的手段和内容.弥补了现有学校心理咨询、调理治疗学生心理障碍之机构人员和设备的不足。

四、改善和调理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运动处方

运用运动处方对心理障碍进行的改善和调理治愈.可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心情放松、情绪稳定。

在青少年学生中患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孤僻型、焦虑型、易怒型等。实践证明,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患者,采用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和不同强度、时问而进行锻炼的运动处方,针对性强、见效快、效果好。下面就上述的几种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简介如下:

1、孤僻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我觉得性格孤僻、不大和群,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做事缺乏自信、自尊自强不够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相结合,且技巧性较强的集体运动项目:例如:篮球、排球、足球、兵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接力跑等。锻炼时应采用的强度为强弱交替.用时稍长,而且幅度大小、速度和节奏快慢相结合的动作练习。有效的锻炼强度其心率可控制在140次,分钟左右;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4次,每次锻炼用时一般不少于30分钟患者应当有意识地参与和他人的合作练习.从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焦虑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己觉得遇事总是情绪烦躁、焦虑不安、心神不定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兴趣性较强或患者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例如:除球类项目外。跳绳、韵律操、体育舞蹈,以及登山、游泳等。锻炼时应采用强度大、用时适宜,而且速度快、幅度适中的动作练习。大强度体育锻炼时的心率可达160次/分钟;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2—4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20—30分钟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患者心神得以改善和调理治疗.情绪趋于稳定:处事稳妥自如.得心应手。然而.要注意的是锻炼后.必须进行充分的放松整理活动,让全身得到充分的放松、恢复,这是该类型心理障碍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关键

3、易怒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不冷静、性情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甚至易发怒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自己感兴趣或重意念的运动项目:例如:长距离的行走或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极剑,以及气功等。锻炼是应采用强度适中,用时较长。而且幅度较大、速度和节奏缓慢的动作练习。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时心率应当控制在120次/分钟以内: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5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40分钟以上.尚若患者本人身体状态较好用时还可更长一些.可达一个小时。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情绪的兴奋性降低,把兴奋性控制在适中的水平:患者长期坚持参加锻炼,能有效地陶冶情操、改善性情、稳定情绪,使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作为改善和弥补心理缺陷.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调理治疗形式,不是一般的体育娱乐活动.要想达到有效的消耗因患心理障碍所积累的大量的心理能量.打乱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最终使患者身心平衡.实现身心健康之目的.就必须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充分考虑选用什么运动项目、采用何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诸多方面都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及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而定。而且每次锻炼的时问与锻炼的强度呈反比.即:锻炼的强度大,持续的时间相应缩短;锻炼的强度小,持续的时间应当延长。

从而,为了有效地改善和调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锻炼时,无论是运动项目的选用、锻炼强度的强弱.还是运动量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长短的安排等.建议如下:

1、运动项目的采用应因人而异,最好是选用患者熟悉、喜欢、感兴趣的项目内容,这样,才能使患者全身心是投入。

2、锻炼强度要适中.应以中等强度或强弱交替的强度安排为主.锻炼时心率一般应控制在120~160次/分钟之间为宜。

第9篇: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体育教学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机制被广泛运用,信息流动加快,社会运行节奏增速,与此同时,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消极现象时常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据调查,大学生普遍感到情绪紧张。一些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什么都看不惯,处处觉得不顺心,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委屈,满腹牢骚、郁郁寡欢、猜疑嫉妒、喜怒无常,个别学生甚至产生悲观厌世,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不仅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2.1体育锻炼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而且各种锻炼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能对外界物体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若长期坚持运动便能促进人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直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活。

2.2体育锻炼能增强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而现代社会愈演愈烈的社会化进程,要求每个人一进入社会首先就是与人协作。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中,第一条提出的就是与人的协作能力。因为体育锻炼的形式多以集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的配合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这样的参与将有效地促进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养成,提高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3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在国外,体育锻炼已被公认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均有一些特殊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原因以及体育锻炼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然而,只有正确引导下的体育锻炼才能有益于治疗心理疾病。

2.4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人多方面的能力,还能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人们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动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性更趋于成熟,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马赛等人调查发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以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

2.5体育锻炼能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其有重要的意义,而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体育锻炼的特点在于需要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与障碍,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例如:通过需要克服生理极限、持久性的项目(游泳、长跑、越野赛、远足等)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通过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且需要默契配合的球类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等)锻炼学生果断的意志品质;通过需要腾空或跨越障碍的,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体操、跨栏等)锻炼学生勇敢的意志品质。

3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1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增强自我认识。

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个别对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自己的不足在什么地方,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提高运动成绩,体会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3.2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制造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加强了解的机会。

目前高校开展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是以个人或集体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例如球类、舞蹈、跆拳道等项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体育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掌握技术的水平,合理的让技术水平相同的学生相互搭配,或者是水平高的带水平低的,男生带女生。相互交换合作伙伴,扩大交往的范围通过体育课认识更多的朋友。这样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3.3在体育课上教师应该教授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学生情绪的方法。

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

3.4在体育课上教师应注意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尤其是在素质测试中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达标。

4 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要靠教师常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奏效,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及挫折耐受能力的增强是一个完全出自内心的自我动员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对心理健康的高度自觉性、坚定性。意志是必胜的信念(自信心)和内在的稳定(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教学中,采用竞赛性质的手段,以激发学生争胜的心理特征,培养其自信心,加强意志训练。在训练中可以制造多种困难的复杂局面,设置各种障碍,增加各种精神压力,加大各种难度的练习等,来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战胜困难的精神。这样,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通过注重强化身心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走出一条真正素质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志剑.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元分析研究[J].运动医学杂志, 2007, (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