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

第1篇: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锻炼习惯;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的身体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好的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高中生的体育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接下来我会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相应问题的解决。

1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在当下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会认为高考是主要任务,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待在教室中进行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上出现一些问题的现象,反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如今的教学关键,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高考成绩。仅仅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得学生能自己规划时间去进行规律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本质上解决学生不愿意参与锻炼的问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保证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身体,并且能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心态的放松,减少了自身面对高考的压力,这也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2锻炼方式的设计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学生生活环境和先天因素导致的,这样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体现在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和意志水平等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设计相应的锻炼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并且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这样学生才会激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体育锻炼习惯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养成。学生之间的差异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再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育爱好,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锻炼方式的设计,这些锻炼方式都是符合学生的锻炼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到了相应的培养。例如,我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我会先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质测试,了解每个学生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接下来我会向学生询问他们对那个体育项目感兴趣,通过这些询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尊重学生的运动爱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生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充分地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慢慢地帮助学生培养了体育锻炼习惯。设计适合的锻炼方式能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3教师以身作则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影响,因此,教师想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范,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之间,通过展示自己的锻炼成果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4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源泉,对学生持续进行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同时,兴趣的激发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和改进,寻找适合学生的体育活动,并且学生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是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发新的教学方式,将这体育锻炼融入到一个个小游戏中,并且这样的游戏不论男生和女生都能够非常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得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进而激发了自身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之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变得顺其自然。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5意志力的培养

在当下的高中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会因为锻炼的劳累而放弃继续锻炼的想法,实质上这样锻炼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低的,很难在本质上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学生也会载下阶段不再进行体育的锻炼,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运动都会有一个极限,在接触到这个极限时学生大部分选择放弃,这时候教师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激励,并且进行适当的引导,减少锻炼过程中对身体的损害,学生在感受到突破极限的成就感之后会积极地参与到锻炼中,这也是意志力的一种养成。意志力的提升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作用。结语:在当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保证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变得更加高效,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满足了当下高中教学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帮助其他教育工作者。

作者:王艳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第2篇: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 原则 体育目的 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076-02

体育锻炼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来锻炼身体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从事体育活动过程。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以及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都有重要意义。从遗传与变异观点看,对改善与提高下一代乃至整个民族的体质,有着重要作用。

|1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是参加体育锻炼者,对已设定的行为目标所采取的一种主动。体育锻炼本身是一个克服自身惰性,战胜各种困难的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自我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就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一部分人能认识到体育锻对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作用,并从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把身体锻炼作为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自觉的、积极的,是“我要练”。而另一部分是“要我练”的学生,虽然也在锻炼,但未能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因而锻炼时,态度消极被动,身顺而心违,收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自觉性锻炼的要求:

(1)明确目的,端正动机

有的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出于对某项运动有兴趣,也有的是出于好奇心,还有的怕体育课成绩不佳,影响自己的学业等。

(2)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

在开始从事体育锻炼时,无论对内容、方法的选择或对运动负荷的安排,都应从有利于培养兴趣人手,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调动锻炼的积极性十分重要。

2经常性原则

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体育锻炼的直接作用是促进体内异化作用的加强,进而得到 恢复过程同化作用的加强,加快体内物质的合成,从而使机体内部的物质得到补充。在体育锻炼对人体给予刺激的过程中,每次刺激都产生一定的作用,这种刺激使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得到强化,机体结构和机能产生新的适应,不断增强体质。如果坚持经常锻炼,使之成为作息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会形成生物钟节律,有助于提高锻炼效果。反之体育锻炼时断时续或长时间停止锻炼,已形成的动作技能就会消退,身体各种机能、素质就会慢慢减弱。因此,强健的体魄和较高的运动水平,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已取得的锻炼成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保证锻炼时间、次数、强度的衔接性和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经常性锻炼的要求:

(1)合理地安排锻炼间隔

在每天的生活中,要有规律地坚持体育锻炼,合理安排时间,开始可隔日一次,适应后再增加次数。

(2)锻炼后产生肌肉酸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随着机体的适应会逐渐消失

在此之间,锻炼者要有毅力去完成每次锻炼的内容,保证锻炼时间和质量,不断增加锻炼的信心。

(3)锻炼要持之以恒

体质的增强和素质的提高,都是经常刻苦锻炼的结果,而人的运动能力,也不仅仅是运动器官的能力表现,往往取决于内脏器官、血液循环系统等整个机体的适应过程。同时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个复杂的协调过程,要从不适应过渡到完全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要通过不间断的锻炼,达到从量变到质变。

3渐进性原则

体育锻炼必须按人体自然发展、机体适应性规律和超量恢复原理,逐步积累增强体质的效果。而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应反映体育锻炼发展过程的必然性,按合理的顺序逐步提高。

每次锻炼的负荷量应在机体能承受的范围内。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原来的负荷会变得不再适应,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即增加负荷),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果循而不进,只能使体质保持在原有的水平。如果循而冒进,将会损害身体健康。

渐进性锻炼的要求:

(1)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2)运动负荷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般应在逐步提高 “量”的基础上,逐步增大运动强度。锻炼后既有适度的疲劳感觉,又感到胜任愉快,然后再加以调整,以取得新的锻炼效果。

(3)体育锻炼时应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人体活动能力的提高,要经过上升阶段(机体适应过程)、稳定阶段(机体进入工作状态)、下降阶段(机体产生疲劳),所以每次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身体“预热”,减少肌纤维之间的摩擦。结束前应做好整理放松练习,尤其是早晨或寒冷的冬天,更应重视准备活动,这样可以防止运动损伤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4全面性原则

体育锻炼应全面发展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并且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

人体是一个整体,务器官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局部机能的提高,必然促进机体其它部位机能的改善,当某一运动素质得到发展时,其它运动素质也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某一方面的锻炼与发展,也会对其它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单一,会给锻炼带来很大的局限性,机体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在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时要做到全面发展。

全面性锻炼的要求:

(1)身体形态锻炼和内脏器官的锻炼要紧密结合,使有机体全面、协调地发展

在肢体锻炼上,利用各种徒手操、韵律操、健美操,能使身体形态匀称的发展,在内脏器官的锻炼上,要以有氧代谢练习为主,除了走、跑交替,匀速跑、滑冰项目之外,健美操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机能水平,达到身体形态锻炼和内脏器官锻炼的内外结合,协调统一。

(2)身体素质锻炼要全面发展

因为各项身体素质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一项素质得到发展,将促进其它素质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还应看到,各项身体素质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一面。如长期只从事力量练习,心肺功能就不会得到较大提高;长期只从事长跑锻炼,耐力会有很大发展,而速度、力量素质不会有较大提高;长期只从事身体一侧肢体的活动,另一侧肢体就不会得到发展。因此,在体育锻炼中,既要注意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也要有所侧重发展几项素质和弥补自身薄弱的素质锻炼。

(3)要注意心理素质培养

我国古代的养生学家认为:“形须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讲的就是锻炼身体和精神相互依存,不可缺一。现代运动心理学实验研究,在锻炼过程中,增加默念(即念动)练习,对完成动作和提高身体锻炼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收到健身、健体、愉悦心理、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

5适量性原则

参加锻炼者应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强度。前者指完成练习的时间、次数、组数、距离和负重总量。后者指动作速度、练习密度、间歇时间、难度等。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锻炼的效果,实践证明,运动负荷太小,对机体刺激不能引起功能的变化,锻炼效果不明显,运动负荷过大,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不仅不能增强体质,而且有损于健康。

运动负荷的大小,应因时、因人而异。同样的运动负荷,对青少年来讲可能是小,而对老年人来讲,则可能过大;对个体来讲,同一个运动负荷,在锻炼初期是适宜的,但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机体产生了适应性,就可能小了。然而,适量的运动负荷也不是长期不变的锻炼模式,随着人体机能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调整。为了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通常采用以下脉搏控制的方法来确定锻炼负荷。

(1)一个人接近极限运动时的脉搏率(假如是200次/分)减去安静时脉率(假如是60次/分)的70%,再加上安静时脉率的基数60次,是对身体影响最好的运动负荷。即适宜的运动负荷=(200-60)0%+60=158(次/分)。

(2)以脉搏率150次/分以下(平均是130次/分)运动负荷的指标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3)以180次减去自己的年龄,作为锻炼时的每分钟平均脉搏率。

适量性锻炼的要求:

第3篇: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

一、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内涵

关于体验式学习的内涵,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给出不同的答案,一些学者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学习结果,是体验学习期间,内化学习内容后产生的内在感受、内心反应和内心反省,指出体验式学习与其他体验相同,属于内在的,是学生在知识、情绪、形体参与后获得的。一些学者指出体验式学习是学习方式,是通过活动开展的教学模式,与参与者有密切关系,此活动是在反思中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对体验式教学的内涵进行归纳,其是学生以结构性或自然性方式得到的实践和亲身体验,而后分析出现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事件,进而获得概括、抽象的结论,并按照此结论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体验式教学为学生营造模拟或真实的活动或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丰富的感受与经验,并实现分享和交流,再整理、总结为理论成果,并能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体验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健康、坚强的心理素质,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小学体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1.通过体验式教学,推动学生主动锻炼

小学生增强体育技能要具备持续参与训练的精神,教师的动作示范和理论讲解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才是重点。由于在体验中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运动技能与知识,在此前提下进行锻炼才能逐步增强运动技能。小学生对事物的专注度由其心理决定,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持续技能学习的耐心是比较有限的。体育教师要通过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习耐性,增强学习自主性。例如,目前普及率较高的足球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球运动体验,并教授基础技术,在训练时体验与感受每个动作,并按照足球运动的具体情况选择战术。基本功是获得足球比赛胜利的重点,要求学生练习射门、控球、带球过人、传球、接球的技能,进而实现熟练运用技术的目的。

2.借助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因为体育锻炼和运动量较少,小学生体质弱、体能差,难以达到体能标准。所以,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是特别迫切与重要的。体育锻炼和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如果教师盲目强迫学生锻炼,教学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淡化运动兴趣。如开展中长跑运用,一些学生畏惧练习,体育教师不但要讲长跑的意义,还要经常播放长跑运动录像,让学生受到拼搏精神的感染,产生崇拜、敬仰之心,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小学生树立中长跑信心。在锻炼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增强体质的快乐,让其感觉到因为体质增强,更加坚定学习信心,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3.采取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人格

第4篇: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体育锻炼 调查分析

高校教师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是建设四化的生力军,他们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业人才的重任,其身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校学生人数急剧膨胀,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成倍增加,由于还要完成科研工作以满足学校一味追求的学术成果,致使许多教师不得不放弃节假日,非常态地工作,高度地紧张与繁忙。高校教师自我锻炼的体育人口甚少,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体育人口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三次,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日益令人担忧。因此,增强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的意识,开展体育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徐州医学院教师的调查,了解他们体育锻炼现状,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为更好地宣传“健康第一”思想,提高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调查对象

徐州医学院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2.1发放“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调查问卷120份,每个年龄组各发放40份,回收有效答卷107份,有效回收率89%。对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

2.2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走访和电话交谈,以更加深入的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3.结果与分析

3.1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与态度(见表1)

调查说明,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有所不同。35岁以下组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为第一位,强身健体为第二位。此年龄段的教师,身体状况处于最佳时期,体力好、精力旺盛,由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教学经验不足,业务又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精神压力比较大,所以,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调节情绪、缓解精神压力的手段。另外两个组别的教师,他们经过多年的过劳工作,身体健康多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深知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工作的好坏,因此,把强身健体放在第一位,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放在第二位。

态度结果显示,被调查者都有比较强的健身意识,有96.3%以上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其符合学历与健身意识成正比的规律,符合医学院校教师的工作特性。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完成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3.2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和时间(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35岁以上组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呈上升趋势,每周3次或3次以上体育锻炼者也呈下降趋势。数据证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也变得更加重要。高职称的教师要承担研究生、博士生的指导工作;要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招生规模的膨胀,致使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成倍增长,教师的教学工作比十年前要翻数倍。结果是教师没有空闲时间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凸显出学术职称越高、健身意识越强,参与体育活动频率越低的矛盾现象。调查结果还显示,锻炼时间为30分钟以下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60分钟以上锻炼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高职称、年龄大的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每周锻炼次数不多,有机会就拼命锻炼,这样的锻炼是不科学的,违背体育锻炼的原则,不利于身体健康。

3.3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多选题)(见表3)

结果显示,医学院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以散步、跑步为首选,它不受时间、场地和条件的影响,也不需要消耗太多的体力,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调节心情,缓解压力。尤其在风景秀丽的云龙湖畔、滨湖公园旁慢跑、散步,更让人心旷神怡。球类项目在每个年龄段中开展的也不错,可毕竟要受时间、场地的限制,还需要有同伴,所以参加此类项目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居第二。

3.4参加体育活动场所选择(见表4)

各年龄组首选的活动场地为单位的体育设施,其次是公园和休闲广场,再次,中青年教师选择健身房和体育中心,中老年教师则选择家庭阳台或小区空地。通过访谈我们发现,3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每周固定锻炼时间的较多,而中老年教师选择的是有空就练、没空就不练,多数教师因平常教学科研工作比较忙,抽不出固定的时间进行锻炼,就利用周末、寒暑假进行体育锻炼。

3.5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多选题)(见表5)

此项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1)工作忙、事情多、没时间。(2)住所附近体育设施少。(3)缺少同伴。

4.结论

4.1未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医学院校教师深知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还有所欠缺。

4.2活动形式较单一,特别是中老年知识分子把慢跑、散步作为主要的锻炼方式。

4.3高职称教师中体育人口数较少,主要影响因素是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住宅附近缺少锻炼场所,此外,交谈访问中还反馈出锻炼时间上没有规律,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5.建议

5.1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体育锻炼活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体育健身价值观,“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认真落实在行动上。

5.2学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培养一批热心的体育指导员。还可以开展以俱乐部形式的体育锻炼,特别是对高职称的教师,建立教授俱乐部,派专人辅导他们的体育技术、技能,通过锻炼放松紧张的情绪,进行积极性的休息。让他们懂得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学校工会和各分工会也应积极地、经常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趣味性、健身性、科学性、民族性老少皆宜的群众性竞赛活动。

5.3近年来,学校的体育设施方面得到了重大的改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在周末和假期免费对教师开放体育馆、乒乓球房、健身房,让教师利用周末和假期进行体育锻炼。

5.4学校规模扩大,教师工作量日益增多,教师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疲劳的状态。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和时间,让他们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还能投入到体育锻炼中。通过锻炼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在学校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5.5在学校家属小区内的空闲地方,可以放一些运动健身器械,使教师在茶余饭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通过努力,将健身活动习惯化,健身环境场馆化,营造出一个教师崇尚健身、积极参与健身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翁兴和,梅雪雄,黄景东.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体育健身意识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034-1038.

[2]苏静.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3.10,(5):27-30.

[3]冯守东,王鹏.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状况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5):6-8.

第5篇: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

关键词:蚌埠市 社区 健身路径认知情况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4-0044-03

“全民健身路径”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载体之一,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发到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经历了近20年的快速持续发展,蚌埠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健身广场、城市广场、景观健身路径及利用健身路径健身的人群随处可见。为了进一步促使社区健身路径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通过蚌埠市社区居民健身路径认知调查,探寻影响健身路径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势在毖行。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蚌埠市现辖4个市辖区(淮上区、蚌山区、禹会区、龙子湖区),包括19个街道,6个镇,6个乡,115个居民社区,总人口90万。本文仅在4个市辖区的1 15个居民社区中抽取22个社区所属的健身路径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22个健身路径场地参与健身运动的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走访、进行实地考察。

1.2研究方法 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相关原理,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问卷设计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健身路径点多次实地考察,对问卷不断修正、改进,最终确定了淮南市社区居民健身路径认知情况调查的基本内容。

1.2.2问卷发放对象抽样

文中采用典型抽样调查法,根据市体育局群体处提供的淮南市健身路径分布一览表,按照各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安装点的类别,充分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在4个市辖区中抽取22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淮上区5个、蚌山区7个、禹会区5个、龙子湖区5个。

1.2.3问卷回收

为了使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淮南市社区居民健身路径认知与使用满意度的整体特征,根据既定的样本数量随机抽取社区,对在健身路径点锻炼的居民和未在路径中活动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489份,回收问卷440份,其中有效问卷416份,问卷回收率90%,问卷有效率85%,从而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1.2.4问卷效度检验

本研究问卷效度使用了专家评定法,请教了10位在高校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研究的教授、副教授和5位市体育局群体处的管理人员对调查问卷的效度进行评定,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问卷设计总体合理,区分度适中,专家反馈的问卷效度为有效,达到了科研标准。专家评定结果如表1所示。

1.2.5问卷信度检验

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在调查中采用重测法,随机抽取了五个市辖区使用健身路径健身的40位社区居民进行再次调查,两次调查时问问隔26天,再次调查的稳定系数R为0.846,相关性较明显。因此,调查问卷调查指标体系可靠,据此所得的调查结果可信。

2 研究结果分析

2.1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主观认识

体育锻炼的主观认知是指人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及价值观念对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对身体带来的影响的主观评价[1]。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的主观认知包括对锻炼方式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认可及对体育健身情感等方面的感受。通过对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主观认知的调查研究,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反映出社区健身路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从而透射出对体育锻炼认识的不同与健身路径使用的关系。

图1数据显示,受调查的416人中有265人(占样本总数的63.7%)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78人(占样本总数的18.8%)认为体育锻炼重要,只有18人(占样本总数的4.3%)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研究结果表明,淮南市全民健身的普及已取得一定成果,绝大多数居民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2 2社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的动机分析

图2显示,蚌埠市社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进行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根据样本数据分析,在使用健身路径的人群中以“强身健体”为首要动机的有180人,占样本总量的43.3%;以“休闲娱乐”为首要动机的有114人,占样本总量的27.4%;以“减肥治病”为首要动机的有78人,占样本总量的18.75%;以“人际交往”为首要动机的有25人,占样本总量的6%;以“其它”为首要动机的有19人,仅占样本总量的4.5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30多年里,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来衡量生活的质量。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人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并付诸实践,如图2所示,有近一半的健身路径使用者以强身健体为首要动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调查显示有27.4%的健身路径使用者选择通过健身路径的活动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反映出健身路径对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多样性起到重要作用;选择以“减肥治病”为首要动机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18.75%,其中大多是女性及中老年人。蚌埠市作为老工业城市、皖北中心城市,在经历转型发展的阵痛的同时也面临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近年来市区中老年人的体育休闲时间和人数一直在逐年增多,许多老年人到公共场所的健身路径进行锻炼除了健身以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交友,6%的样本总量占比会在未来逐渐增加。

2.3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锻炼方法掌握程度分析

凋查发现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锻炼方法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总体差别较大,许多健身爱好者并不准确知道自己每天使用的健身路径的正确锻炼方法。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健身者在使用健身路径前没有了解健身路径的具体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时也没有注意健身器材标志牌的相关说明。客观上可能因为部分器材的标牌说明较为简单(只有名称、功能),甚至出现破损、脱落、失修。

图3显示健身路径使用者不了解器材使用方法与其价值功能者竟然占到样本总数的24%,只有28%的使用者了解健身路径器材的锻炼方法及价值功能,48%的使用者只是部分了解。只有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各种健身器材才能真正实现器材的价值功能,否则将会产生安全隐患,影响健身路径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提高社区居民掌握健身路径器材正确锻炼方法的总体水平是实现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

2.4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锻炼方法掌握来源分析

取得良好健身效果的基础是要掌握正确的健身路径器材使用方法,进一步调查发现健身者掌握健身路径器材使用方法的来源主要有:专业人员指导、器械标牌说明、锻炼同伴指导、模仿别人。图4数据显示,健身路径使用者掌握正确使用器材方法的主要途径是模仿别人、器械标牌说明、锻炼同伴指导,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6%、2 0%:、19%。另外,还有占样本总数29%的健身路径使用者根本不知道相关器械的使用方法,只是随意练习,这样一方面会造成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无法实现健身效果,甚至会造成一定的身心损害。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第一,部分器材的使用说明较粗糙,部分器材损毁、脱落的标牌说明没有及时修复、补充;第二,专业指导员的相关待遇较低,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指导员数量较少。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结合锻炼者对健身路径的认知分析,健身路径使用效果不高的原因有:健身者健身意识淡薄、锻炼强度不够、不能长期坚持;缺少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健身者没有掌握科学使用健身路径的方法,只是模仿同伴或随意锻炼。

3.2建议

调查显示对健身路径科学使用方法的缺失是导致健身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适当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劳动报酬,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传播中的作用,使健身者掌握正确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健身效果,确保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另外,加强健康意识的宣传,营造积极进取的健身文化氛围,也是提高全民健身理念、增强全民体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伟.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5):23-24.

[2]李亚楠,张杰,李海峰.实施灵敏素质路径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体育文学刊,2011(5):104-107.

[3]任续飞.全民健身计划下沈阳市中老年全民健身路径使用状况的剖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0(4):13-16。

[4]李忠梅,西,肖谋远,曹晓蓉.成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组织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5):34-36.

On the Cognition of Community Fitness Path in Bengbu City

第6篇: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

关键词: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云南农业大学是全国全民健身优秀单位,群体活动开展广泛,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极高。云南农业大学的体育教学在云南省具有极高声誉,曾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体育永远探索的课题。本文希望能在积累多年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回顾云南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教育部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精神和要求,与时俱进,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1 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的特点

多年来,我校体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与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存在着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作用不明显,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及管理方式的不适应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些问题,我们在广泛调研、充分讨论以及对我校体育教学工作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制定了“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

本方案的宗旨: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本方案的思路:“健康体育”、“个性体育”、“快乐体育”、“绿色体育”、“终身体育”。

本方案的创新:“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为补充、群体竞赛活动和课外体育训练为延伸,按兴趣选项、分层次教学”;以“点” 带“面”,开展多功能、多形式体育教学。

本方案的主要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2 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传授健康知识、体育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和自主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和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重视体育的健身价值的同时,重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即在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实践过程中去培养其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为补充、群体竞赛活动和课外体育训练为延伸,按兴趣选项、分层次教学”的新模式。采取分项教学与学生自选的体育教学形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健康水平为根本宗旨,以体育课为推进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校园群体竞赛为热点,以体育教学健身俱乐部为支撑点,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运行模式。一、二年级体育基础课改为选项课;三年级以上选修课或校代表队训练课改为体育教学健身俱乐部。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2.3 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基本出发点

以育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爱好,既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现阶段利益,更加重视长远利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与中学体育的衔接,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

2.4 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全方位的“健身育人”

2.4.1 体育实践课的教学

改变过去以技术为中心的单一练习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锻炼法、保护法和育人法有机结合起来的多种体育实践教学方法,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终身自我体育练习、欣赏、锻炼、养护等综合体育能力服务。

2.4.2 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改变过去单一的讲授教学法,采用CAI课件,形象生动,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并与研讨、发现等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体育欣赏的水平。

2.5 改革考核办法

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学生的进步幅度、考勤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组成部分。为了改变单一呆板的课堂讲授方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克服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体育教育推行“教考分离”,考试采用统考的形式来进行,改变了过去由任课教师一条龙组织教学和考试的教学模式,各教学班的考试由每个统考小组负责。“教考分离”的实行,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6 以“点” 带“面”,开展多功能、多形式体育教学

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具有的素质,成立各种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特长、专长,如组织篮球、排球等健身俱乐部。这些俱乐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和环境,又活跃、繁荣了校园文化,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各健身俱乐部的活动,大力提倡体育精神,认真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积极开展群体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保持一支高水平的男篮队伍,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2.7 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我校实际,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培养聘任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学生考核资料的归档立案;建立和完善教学监督保障体系、教学反馈信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严格按照体育课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课堂常规组织体育课教学、考试。

2.8 强化管理,确保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顺利进行

2.8.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学术活动、集体备课、集体锻炼、教案检查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能力和学历结构,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8.2 教材的选编

遵循思想性、实效性、适应性、灵活性的原则。加强了健康与健身教材的建设,20 02年作为副主编单位参加了全国农业高校“十五”规划教材《体育与健康教程》的编写,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并在西南地区农业高校中使用;1999年编写《现代健身》(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1年编写《体育与健康》(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在我校2000—2004级中使用,受到学生好评。

2.8.3 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

严格考勤,严格课堂纪律,严格考试制度。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及各运动项目的要求,科学地选择运动专项上课。

2.8.4 加大力度改善和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和经费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改善体育锻炼质的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保护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安全。

3 改革与实践的成效

3.1建立和完善了我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模式和管理体系

通过改革使学校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体育课成为校级一类课程。如:制定和完善了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修订和完善我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及有关的体育教学管理文件等。

3.2 新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被动现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互动局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习惯,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使体育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一生服务。另一方面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专项优势教其所长,使学生学有所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学生对体育课的改革,满意度达90%。

3.3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踊跃,体育专项技术、身体素质机能水平提高较快,达标率、课外锻炼出勤率、参加校运会人数比例等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如:体育课学生出勤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优良率达80%;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人才,各项目体育健身俱乐部承担了全校90%以上的体育活动,近几年来,已有近300名学生获得了一、二、三级裁判员证书,他们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3.4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取得成效

各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校代表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产生深远影响,这也是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反映。如:篮球等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校代表队),多次获得云南省高校冠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3.5 教材编写成绩斐然

编写出版6本教材。2003年《现代健身》教材获省优秀自编教材一等奖。

第7篇: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过去的几年,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诱使体育与健康工作走了不少弯路,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学校体育和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本质的正确了解。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新课标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学校体育萎缩,学生体质堪忧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敦促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成为大多数学校的基本办学状态,家教成为家长教育子女有效手段和相互攀比的标志。在造成部分学生厌学的同时,也造成运动兴趣的减弱,吃苦精神的衰退。体育运动有魅力,但电脑游戏对判别能力较差的初中学生来说,更具有魔力。近年来,在两者“阵地”争夺中,体育始终处于劣势,并有继续下滑的趋势。运动原始天性“被抹杀”,以致运动兴趣减弱、机体均衡性失调趋势下降,导致学生体质状况多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通过近几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发现,初中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测试的数据看,学生在形态、机能、素质等方面一届不如一届。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都呈下降趋势,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2.体育中考制度的弊端

体育中考制度已在全国各地实施多年,其根本目的就是应对目前日趋严重的应试教育现状。从目前功能看,只能起到促进人们从感性上重视体育锻炼的作用。换句话说,因为成绩要计入中考升学总分,你必须参加,所以学校、家庭必须引起重视,其实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方式,是面对应试教育没招的“劣招”。学生要计分,教师、学校均要被列入上级部门的考核范围,不可避免地出现“功利性”体育教育的现象,体育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加入应试教育的行列。于是教师在教学中,你考什么,我教什么,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在教学设计中,根本不考虑体育教学规律、特征、原则。广大体育教师从内心上讲,绝对不想这样,也是面对自身的生存发展没招的“劣招”。其结果是:学生健康状况继续下滑,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与设置体育中考的初衷不相吻合。

二、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初中体育教学中现状的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讨论,提出以下对策,以扭转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不良现象,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1.坚持学校体育工作常态化

所谓坚持学校体育工作常态化,就是要坚持各学校根据自身体育教学资源而设置的、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目标的运动组织方式。抛弃“华丽”的、能应付上级检查的、但又不恰合实际的活动组织方式。作为体育教师,我们需要的是给学生创造适度的运动时间和条件,不需要为“运动”而运动的检查评比,要注重实效性而不在于形式主义,对学生必须采用“强迫”运动与自主运动相结合的手段,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2.强化体育健康标准的落实

强化体育健康标准落实的核心是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规律,科学地为每一个学生把握好身心发育关,促进形态、技能、素质、心理等全面发展。在初中阶段,学校体育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们接受运动、喜欢运动,但目前的情况却是,初中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对一些锻炼项目产生抵触。只围绕着跳绳、长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实心球等中考科目进行重复得的练习,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育课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学会各种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的一种指导,老师要告诉学生如何去锻炼,并灌输如何安全进行运动的理念。

3.完善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一般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两项:一是业余训练的成绩,看得见、摸得着,没有错。二是看中考成绩,也是看得见、摸得着,也没有错。但恰恰是这两个正确,给体育教师工作带来误区。由于对全体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没有作为体育教师评价依据,促使其功利性心理增强,从而忽视学生身心正常健康发展问题。为了眼前成绩,拔苗助长,不惜摧残的事例经常可见,与运动训练原则背道而驰。为了扭转弯曲,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各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该校体育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各学校也应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该体育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让,体育教师才会逐步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才能提高和发展。

第8篇: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

[关键词]体育“学困生”;转化;自信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6-0078-03

[作者简介]樊玉蓉(1971―),女,本科,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教师,高级教师。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跑得不快,跳得不远,“玩”不过同伴,体育技能的学是滞后,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明显处于落后状态。他们在体育课堂中没有自信,在练习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就是体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体育“学困生”。他们存在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环境的影响,有学校的原因,而更多的是学生自身心理、生理方面的因素。我们要因人而异进行剖析,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体育“学困生”树立自信,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和存在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

一、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的影响

升学的压力已不仅仅是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如今的小学生同样也面临这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家长首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体育锻炼的要求仅限于不生病、能及格即可,“重智轻体”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成绩压倒一切”的价值导向让学生与体育锻炼渐行渐远。家长的态度也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当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相冲突时,他们会放弃体育锻炼,选择文化学习。有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为了在“小升初”时脱颖而出,考上重点中学,甘当体育“学困生”。

(二)身体形态的影响

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它需要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来反映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情况。有的学生身体形态不达标准,或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肥胖的学生灵敏、协调素质有待加强;而瘦弱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协调性,但在力量方面却略显薄弱。受身体形态的影响,这些学生往往承受着较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他们在体育课堂中会因身体形态特殊,在相关运动项目学习中受到影响和限制,导致其自卑感重、自信不足。最终会因练习效果差,成绩不理想,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厌倦上体育课,成为体育“学困生”。

(三)学生缺乏自信

有些学生在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方面弱于同伴,他们会觉得运动能力是天生的,自己就是不如别人,从而在体育课的练习中对自己缺乏信心。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和表达,他们在练习过程中畏首畏尾、怯怯弱弱。具有这些心理的学生,体育课上从不主动参与运动项目,教师请他们展示练习,他们往往也会躲避。长此以往,逃避、应付现象随之而来,体育课在他们眼里成为一种形式。渐渐地这些学生会对体育学习越来越冷漠,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这些学生逐渐步入“学困生”的行列。

(四)意志品质薄弱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过于娇惯,使学生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斗志。这些学生对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单调的项目难以坚持。在这部分学生的身上还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他们会因为担心练习中可能会发生的伤害而拒绝练习。正是这些学生意志薄弱,导致他们在体育课中不能全力以赴,练习时消极懈怠,最终运动成绩不理想,身体素质下降,沦为体育“学困生”。

二、体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严格管理,激发兴趣

虽然我们不能强求学生过多地利用课外时间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好每周的三节课和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加强课堂管理,抓好课堂纪律,严格履行体育课请假手续,见习生必须随班观摩,不得在教室(受伤行动不便除外)滞留。把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充分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甘当“学困生”的可能。

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结合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乐于接受,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在传授体育基本技能的同时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法要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二)个别指导,以评促学

针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差异,教师可采用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运动成绩。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实时了解自己的锻炼效果和进步情况,从而增强其信心,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要课上课下相结合,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提高练习效果。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帮助他们,同学之间能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心理。

发挥评价的作用,注重过程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形态的差异,不可能所有项目都能达到教学要求。教师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情况,不能因为成绩差而批评或放弃他们,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体胖的学生,力量较强,在投掷项目上往往容易获得成功,但在对技巧要求较高的项目如“前滚翻”上,他们很难独立完成,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保护下才能勉强做完动作。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更加多样化的评价,可根据课上的出勤、学习动作技能的态度、进步幅度等,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被认可,以此来缓解他们由形体带来的负面情绪。

(三)适时激励,体验成功

运动能力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要甚于遗传的影响。学生在认知、理解和运动能力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缩小的。这类“学困生”在学习掌握体育技术动作时,往往是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却收效甚微,他们会有一种失落感。教师要承认他们的付出,对他们的努力成果给予激励。在教学过程中,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要诚恳地、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对体育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差异水平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练习和竞争的机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使他们“蹦一蹦”摸得到,“跳一跳”够得着。练习中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特长,及时抓住转化的时机,适时进行鼓励,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努力方向,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发展。临风(化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速度较慢,体质较弱,一般的练习都落后于同伴,技能学习也没有优势。而她偏偏又是个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可能不想别人小看她,轮到她时总是缩在一边,在笔者的催促下才勉强练习,成效可想而知。在一次立定跳远练习中,她一反常态,练得特别积极,原因是她跳得不错,在这个项目上有自信。于是笔者及时抓住了她这一闪光点进行了表扬和鼓励,从此以后,她练习不躲了,成绩也提高了。

(四)对症下药,增强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练习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病症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有些学生夸大了所要练习项目的难度,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由易到难的练习方法,让他们感受到练习其实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危险,他们完全有能力做到,以增强其自信心。

如跳远练习时循序渐进地开展学练活动,可先进行一、三、五步的基本练习,进入沙坑练习后再将起跳板放置在距沙坑1米左右的位置,让他们能成功地跳进入沙坑。在学习技术动作时,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重量、高度、远度及完成动作的标准,适当降低难度,使“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学困生”作为榜样,并让其帮助其他学生练习,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能行”的信心。

总之,对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是长期性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多为他们设置明确、具体、可观测的目标,指导他们的体育锻炼,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要加以肯定,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体育学习的信心。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集体、个人趣味体育活动和游戏,让“学困生”逐步树立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全面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第9篇:体育锻炼取得的成果范文

摘 要 体育与社会各方面要素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大众传播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互相影响、相互促进。本文试着从经济、娱乐、人的发展这三方面浅谈体育与其的关系。

关键词 体育 经济 娱乐 人的发展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田麦久在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说,在现代社会,作为社会“缩影”的竞技运动一方面浓缩和反映着社会关系、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现存状态,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这显示了,体育与社会各方面要素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有一定的独立性,有它自身的规律,同时,它又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大系统中,体育与其他社会活动如政治、经济、文化、大众传播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同时,体育运动更是对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

一、体育与经济

经济的发展能力对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体育运动发展的水平和建设规模,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发展能为体育运动提供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也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社会成员对体育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指从这个国家的体育场馆有多少,规模有多大;大众体育设施是否健全、丰富;人们参与运动的数量、参与运动项目的种类、各种项目开展情况等,就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而同时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并能发挥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显现出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就是很好的实证。

(1)奥运周边商品获得的经济收益。这些周边商品有各种以5个福娃为主的吉祥物,有各种以场馆和单项运动为主的纪念章,有印有各种引语的T恤衫,还有发行的各式各样的奥运邮票、明信片和首日封等,数不胜数。

(2)奥运门票也是一项明显的经济收益。不要说每个场次都爆满的情况,更有一些热门的项目和场次出现严重的炒票现象,比如美国梦之队的篮球比赛、刘翔的跨栏预、决赛、菲尔普斯的游泳比赛等。另外,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一场加拿大队的冰球比赛门票在外售卖可达700加币。

(3)奥运带动北京的旅游业的发展。国家花大力气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使更多外国人来到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的游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到场观看奥运会比赛的,所以很多人只是选择来旅游,感受奥运的热情和中国的文化。这样就带动了北京的旅游业,乃至全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奥运引起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掀起了中国的旅游热。

(4)场馆后期使用的经济效益。北京奥组委将众多场馆设在各个大学中,这样场馆赛后就可用作各个大学学生们的体育设施投入。至于中心区内的场馆,最大最具知名度的两座――鸟巢和水立方,赛后也可接受商业演出,水立方就承办了一些大型的颁奖晚会,鸟巢也举办了成龙和宋祖英的演唱会。并且从2009年冬天开始,鸟巢内搭建了滑雪场地,开展了“冰雪节”。击剑场馆因为是与国际会议中心共用一个建筑,所以在赛后经过简单的改造,就可以投入接待各项国际会议。

(5)北京奥运会还带动了运动器材设备、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建筑业、商业、市政建设、交通、通信、酒店餐饮的发展,同时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体育与娱乐

从最初体育登上报纸,成为大众媒介信息传播的内容之一的时候,它就被列入到“黄色新闻”之中。也就是说,从体育进入大众的生活中的时候它的定位就是娱乐的一部分。

1.体育明星效应

随着世界的飞速发展,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体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作用更为显著,而作为体育中心的体育明星们更是显示了跨界融合各种元素,引领时尚潮流的广泛影响力。贝克汉姆可算是足球界和娱乐圈的宠儿了,不仅为大牌服饰拍摄广告,还为香水、内衣等代言。篮球界内,艾弗森则是带动了嘻哈服装和“瓜皮头”的潮流,还有乔丹和奥尼尔等大牌明星的出书自传,科比频频参与影视音乐等颁奖典礼。韩国的花样滑冰天才少女金妍儿,更是拍摄了手机、服装、化妆品等的广告,成为年轻人的追捧对象。

2009-2010年度的一位明星――三届全美花样滑冰冠军,同时也取得过世界冠军的男单花样滑冰选手Johnny•Weir。如果说这一年是音乐界的另类“女神”Lady gaga大发展的一年,那么Weir在09年末全美花样滑冰锦标赛上滑出的Lady gaga的《Poker Face》让他成为了花滑届的一颗与众不同却耀眼灿烂的明星。漂亮的脸孔,精壮的身材,独特的个性,让他在时尚界也小有名气,更是为一本畅销的时尚杂志拍摄了画报,美国知名电视台TVPG还为他拍摄了8集的纪录片《2010 Be Good Johnny Weir》。这些都让本身在花滑届就有不错成绩的Weir,更加为广大观众所熟知,为广大冰迷所喜爱。

2.体育电影、动漫

在众多反映的体育的产品中,电影和动漫是极具代表性的。

体育电影有:乔丹和华纳公司的动画人物演的《太空也入樽》,其中还有巴克利、尤因等篮球明星客串;反映足球的《一球成名》1、2部也在前两年掀起了一股热潮;影帝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光辉岁月》是展现一群打橄榄球的中学生的故事,其中夹杂了种族歧视的内容,很有教育意义;0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百万宝贝》,让人们了解了女子拳击运动;更有一些展现最近几年在青少年中大热的极限运动――疾走的影片……

体育动漫以日本的《足球小将》、《灌篮高手》和《棒球英豪》这三部最具影响,不仅给当时的日本青少年的成长以激励,并带动了让他们参与这项几运动热情,甚至在我国的青少年中也掀起了巨大的热潮。

这些体育电影和动漫不仅带给观众体育运动的魅力,燃起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激情,更带给他们一种正直公平的价值观和对梦想执着追求的信念。

三、体育与人的发展

体育锻炼首先是对人体的锻炼。通过体育锻炼能够达到提高身体的基本素质;提高人体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和耐受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提高人体本身的质量。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在让人们体会到体育的无穷魅力和趣味的同时,使人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使民族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体育不仅改变着人的身体,也对人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压力能够起到治疗和缓解的作用。身体著名影星张国荣的最后一部电影《异度空间》讲述的是一位心理医生为了治疗一名抑郁症患者,而自己也患上抑郁症,最终两人共同克服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张国荣饰演的心理医生带着患者去游泳来减轻和治疗抑郁症的场景。从生理上来讲,运动可以使人体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有助于心情愉悦和精神放松,达到心理治疗和自我调节的作用。所以,现在很多上班族都会抽出时间进行锻炼,以排解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力求从体育锻炼中获得一种精神的力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体育锻炼还可以培养人们个性能力、意志力、自信心,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而在体育锻炼中达到的形体和姿态的塑造和展现,更是会产生成就感,对人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强大的力量。特别是人们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对于自身潜力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达到一种身心统一协调,逐渐完美自体的效果。

同时,体育还培养和提高着人们的审美能力。这不仅仅体现在体育锻炼在人体塑形上展现出的优美体态,还体现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为观赏它的人们带来的精神体悟,就像在欣赏体育比赛时,人们会通过运动员舒展飘逸、潇洒自如的姿态和拼搏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感受到美的存在。

总之,体育对经济、娱乐和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在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体育作为人类创造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之一,推动和促进着人的不断发展。在08奥运会以后,我国的体育事业上升到了一个空前高涨的时期,不仅是竞技体育,更是全民体育大发展的好时期,了解体育对经济、娱乐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使更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中来,才能更好的使体育服务于社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 喻峰.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中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考试周刊.2008(49).

[2] 惠蜀.体育与人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01).

[3] 王建军,张婷.试论学校体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兼论体育运动与人的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0(05).

[4] 陈静.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成因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