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范文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精选(九篇)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第1篇: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课;内容;标准;思路

评课,具有多种形式与功能。对于教师来说,评课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怎样评课,这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听课后,见仁见智,几乎每个人都能谈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有关“怎样评课”的文章也并不罕见。如何评好课,对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却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茫然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评课?笔者认为评课者最起码应该明确三个问题: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依据什么标准去评价、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去评价,也就是要明确评课的内容、标准与思路。这三个问题是评好课的最关键的问题。

一、评课的内容

要评价一堂课,首先应该明确评课要评什么,也就是要明确评课的内容。例如,要明确评价教师的基本功,还是评价课堂的结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效果。那么,对于一节课,到底可以从哪些方面(或项目)去评价?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或项目)去评价呢?也就是说,到底有哪些“可评价内容”?到底有哪些“应评价内容”呢?这又是确定评价内容应该明确的两个问题。

(一)可评价内容

对于一节课,可以评价的方面(或项目)到底有哪些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分类问题。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多视角。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或依据不同的标准)去确定评价内容,视角不同,所确定的评价内容也不同。例如,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评价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也可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评价课的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品德与个性的形成等方面,还可以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去评价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落实情况。

第二,多层次。评价的内容往往是多层次的,即某一项评价内容往往又包含着若干项较低层次的内容。例如:“教学过程”包含课堂结构的完整性、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性等;“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等;“教师素质”包含教师的知识面、各项基本功等;“知识的学习”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等;“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教育目标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科特点方面(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学习方式方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内容方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同样,某个较低层次的项目,可能还包含着若干更低层次的子项目。

第三,交叉性。即使按照上述同一“视角”所列出的同一层次的评价项目,它们之间往往也是很难绝对清楚地区分开的,也有一些交叉和联系。例如:教育学视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视角中的“课程理念”与“教学建议”;等等。评价某一“教学方法”,往往要涉及“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课堂中的同一现象,往往既可以依据“教学原则”去评价,又可以依据“教学方法”去评价;有些现象既可以依据“课程理念”去评价,又可以依据“教学建议”去评价。

由此可见,确定一节课的“可评价内容”是很复杂的,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或依据的。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当然每一个这样的项目中,都还可能包含着若干个更低层次的子项目,如,“教学目标”包括目标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内容”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对教材的处理等,“教学过程”包括课堂结构的完整性、教学进程的逻辑性与时间分配等。

为了方便理清复杂的“可评价内容”并能方便地确定“应评价内容”,可依据结构主义教学论的观点,在头脑中构建一个评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结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学科基本结构,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知识的记忆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迁移。[1]笔者认为,可参照评价内容的项目与层次去构建自己评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对我们理清“可评价内容”的项目与层次是会有帮助的。当然,视角不同,知识结构(体系)也不同;但视角相同,每个人头脑中建立起的知识结构(体系)也未必完全相同。

(二)应评价内容

评课,有时可能需要对一节课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评价课的方方面面,有时可能只需要评价课的几个方面,甚至只需要评价课的某一个方面。在众多“可评价内容”中,到底哪些是“应评价内容”呢?这要根据评价的目的确定。评价的目的不同,评课的具体内容或侧重点也不同。如果是新教师,评他的课就应该重点评价他的素质;如果是观摩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应该重点评价这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一般的评课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几项。

二、评课的依据与标准

明确了评课的内容,还仅仅是明确了要对课堂的哪些方面作出评价。而要评价这些方面,还需要明确评价这些方面的依据与标准,用这些依据和标准与课堂的有关情况相比较,从而作出判断,分析原因或意义,提出建议。

(一)评课的依据

评价课的优劣,最终还是要看课堂的方方面面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否适合教育目的的达成,而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目的等往往体现在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法规以及实践经验当中。因此,评课要以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法规以及实践经验为依据。主要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法规,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建议,这具体体现学科特色的标准。

2.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的理论。

3.名家观点、实践经验与课例等。

(二)评课的标准

通常所说的课堂评价标准,主要是指根据教育教学理论或法规等制定的课堂各方面的具体要求或标准。一个较合理的评课“标准”体系可以包含以下项目:评价内容、一般标准、特殊标准和参考分值。

教学目标(10%):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评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教学目标明确、全面恰当。(1)注意了三维目标或全面素养的提高;(2)符合年段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评价的“特殊标准”是:进行了必要的字词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训练(如有识字、写字、理解内容、朗读等环节或活动),同时注意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兴趣、情感、态度等的指导和培养。(参考分值:A.9~10,B.6~8,C.3~5,D.0~2。)

教学内容(10%):从理解和处理教材两方面评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1)对教材理解正确、无误;(2)能科学地、创造性地处理(取舍、补充)和运用教材。评价的“特殊标准”是:对字词句篇知识及课文内容理解准确。(参考分值:A.9~10,B.6~8,C.3~5,D.0~2。)

教学过程(15%):从课堂结构、教学条理和教学时间三方面评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课堂结构科学合理,能根据课型和教材特点设计教学过程。(1)结构完整;(2)各部分(教学环节、步骤、层次等)之间逻辑性强、思路清晰、过渡自然;(3)时间安排恰当。评价的“特殊标准”是:(1)有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理解感悟、练习积累、总结延伸等必要环节;(2)遵循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到语言表达,以及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规律。(参考分值:A.13~15,B.9~12,C.5~8,D.0~4。)

教学方法(30%):从学法(15%)与教法(15%)评价。

1.“学法”评价的“一般标准”主要评价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1)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2)学习方式合理有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理有效地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走过场,学生真正参与,兴趣浓;(3)注重学习方法与习惯的指导。评价的“特殊标准”是:(1)以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为主(机会多,时间长);(2)有自主读书、识字的环节;识字、理解课文内容或写法时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多等;注意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朗读表演等进行情感体验;(3)注意读书、写字方法、姿势等细节的指导等。

2.“教法”评价的“一般标准”主要评价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教学方法的运用:(1)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有价值,难度合适、适时、有启发性;(2)善于示范、讲解;(3)能够合理地评价指导,因势利导;(4)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特别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进步。评价的“特殊标准”是:(1)导入新课方法恰当,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善于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有感染力的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情感目标落实自然;(3)听说读写训练指导科学合理。(学法与教法的参考分值均为:A.13~15,B.9~12,C.5~8,D.0~4。)

教学效果(20%):从“情绪表现”(5%)、“素质与目标达成”(10%)和“整体效果”(5%)三方面评价。

1.“情绪表现”主要评价课堂氛围和谐融洽,多维互动活而不乱;学生学习兴趣浓,思维活跃,学生对后续学习信心足。(标准分值:A.5,B.4,C.3,D.0~2。)

2.“素质与目标成达”的“一般标准”主要评价学生素质与学习效果的情况。评价的“特殊标准”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全面扎实,听说读写能力强或有提高,达到目标要求。(标准分值:A.9~10,B.6~8,C.3~5,D.0~2。)

3.“整体效果”主要评价标准:学生参与面广(人数多),各类学生均得到应有的发展,全面达成教学目标。(标准分值:A.9~10,B.6~8,C.3~5,D.0~2。)

教师素质(15%):从“教态、语言”(5%)、“板书与多媒体运用”(5%)和“知识面与教学机智”(5%)三方面评价。

1.“教态、语言”主要评价标准:(1)教态亲切、自然,感情丰富、健康;(2)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普通话标准。

2.“板书与多媒体运用”主要评价标准:板书规范、简洁、美观;教学媒体运用熟练,能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特长提高教学效果。

3.“知识面与教学机智”主要评价标准: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思维敏捷、灵活,驾驭课堂能力强。

(以上三方面评价的标准分值:A.5,B.4,C.3,D.0~2。)

以上“评价标准”中的内容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制定出的。很显然,评价内容的体系结构不同,评价标准表格的结构或内容排列也不同。即使评价内容相同,而学科、教学内容、课型或依据的理论不同,其评价标准也往往不一样。因此,尽管评课的依据宽泛,也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评价所有课的标准。在评课中要特别把握以下两点。

1.评价标准应尽量表述为“行为目标”。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必须是行为目标,因为只有行为术语才能够清楚、具体地表述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所陈述的目标。[2](332)评课,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上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师生的行为而对课堂教学所作出的评价。因而,“评估指标的可测性”,也应该“在于把评估目标分解为可见的行为目标”。[3]评课的“特殊标准”最好表述为课堂上看得见、听得着的师生表现(行为)的形式。

2.评价标准的表述应尽量考虑“教学进程”因素。一个好的行为目标应该具备三个要素:行为的表述、行为条件的表述、行为标准的表述。行为产生的条件包括环境、人、设备、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六种因素。[2](332—334)课堂评价标准的表述,也应该尽量考虑这些要素,特别是“行为条件”中的“时间因素”。如果能在评课的标准中指明符合标准的教学行为的时间因素,即指出在“什么环节或情况”下师生应该怎样做,就好比给评课的每项标准编上了“页码”,指出了有关行为在教学进程中应处的位置,这就为评课者将评课标准与课堂上师生的实际表现建立联系(以便作出判断)指出了捷径。这么做可以减少评价时依据标准去查找有关表现或将某个表现与评价标准对号时的“试误”次数,从而提高评课的效率。因此,评价标准(尤其是特殊标准)的表述应尽量考虑“教学进程”因素,尽量指明符合标准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进程中应处的时机。

三、评课的思路:“2×2”模式

明确了评课的内容与标准,似乎评课已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评课就是要对照评课标准对课堂各方面情况作出评价,也就是将评课标准与课堂实际情况相对照或比较,从而作出判断。比较判断从何处下手,先评哪一项、后评哪一项,各项又应按怎样的顺序去评,其操作步骤或思路不同,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思路不清,路子不对,要么会漏掉项目,要么会费时费力走弯路。那么,到底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去评价呢?综观人们评课的各种思路,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不外乎四种情况,可称其为“2×2”模式。其中的一个“2”,是指评课的两条主要线索──评课内容和课的进程,也就是可以分别以评课内容或所听课的进程为主要线索进行评课;另一个“2”,是指每一条主要线索之下又可以采用两种评课方法,即不论各项优劣而按评价内容逐项评价和优缺点归类集中评价两种情况。下面对这四种情况(或模式)作一具体说明。

(一)以评课内容为主要线索,优缺点分散随机评价

按照评价内容的本来排列顺序,逐项评价,逐项用评价标准“辐射”,对照检查课堂有关情况,判断课堂在这个方面是否有问题,并指出应该如何改进等。总的评价顺序是与评价内容的排列顺序一致,不论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排在前面的方面就先评,排在后面的方面就后评,而不是先集中评价做得好的方面,再集中评价做得不好的方面。例如,如果以一般的课堂评价标准为依据进行评课,就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的顺序逐项评价,逐项与课堂有关情况相对照,指出其优缺点或提出建议等,而不会因某些方面(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做得好而先评这些方面,某些方面(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做得不好而后评这些方面。又如,如果只是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情况,就可以按语文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的先后顺序,逐条指出在课堂中体现得如何,而不会因某几条在课堂中体现得好而先评,某几条体现得不好而后评。

评价某个项目或方面,由该项标准向课堂情况辐射、与课堂情况对照,同时要注意顺序问题。尽管评课标准可能已尽量做到了明确具体,尽可能指明了与之对应的教学环节或位置,但更多情况下,某个方面的要求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或位置是很难确定的,某个方面的要求与应该体现在课堂中的环节或位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样,评价某个项目时,用这个方面的标准去辐射、排查这节课的有关情况时就必须注意顺序,以防止漏掉信息或走弯路。最好的顺序就是按照教学程序从前往后辐射、排查。例如,评价“教学方法”中的“能够合理地评价指导,因势利导”一条,就要按照课的进程,从“导入”环节开始,看看每次学生回答或活动后,教师是否给予合理的评价与引导。

(二)以评课内容为主要线索,优缺点分别集中评价

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把优点、缺点分开,先集中评价优点,再集中评价缺点。例如,如果以一般的课堂评价标准为依据进行评价,某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素质”两个方面较好,就先评价这两方面,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问题,就后评价这两方面。又如,如果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进行评课,就应先肯定体现得较好的条目,再指出体现得不好的条目,并提出建议。

(三)以课的进程为主要线索,优缺点分散随机评价

按照教学进程从前往后逐环节、逐步地进行评价,逐环节、逐步骤地将课堂情况向评课标准“辐射”,与各项评价标准相对照,看是否符合标准,指出应当如何改进等。总的评价顺序与课的进程一致,不论优劣,前面的环节或步骤先评,后面的环节或步骤后评,而不是先集中评价做得好的环节或方面,后集中评价做得不好的环节或方面。

评价某个环节或步骤,由该环节或步骤的情况向评价标准辐射、与评价标准对照,同时要注意顺序问题。与前面模式一中由评课标准向课堂情况辐射、与课堂情况对照一样,某个环节或步骤的情况到底与哪一项评价内容对应也是很复杂的,也不是一一对应的,某个环节或步骤的情况可能既与目标有关,又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项目有关。为了防止漏掉项目或走弯路,最好的顺序就是按照评价标准本来的排列顺序从前往后辐射、排查。

(四)以课的进程为主要线索,优缺点分别集中评价

在第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把做得好的环节或步骤与有问题的环节或步骤分开评价,先集中评价做得好的环节或步骤,再集中评价有问题的环节或步骤。

以上四种模式,各有优点与局限性。以教学进程为主要线索与以评价内容为主要线索相比,由于前者直接针对课堂具体环节与步骤进行评价,所以,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对于指导新教师较为有效;当然与后者相比,这样评价显得有些琐碎。而后者是以评价内容为主要线索,把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了归类,便于被评价者掌握课堂规律;当然对于新教师来说,可能有时会感到指导性差一些。把优缺点分散随机评价与优缺点分别集中评价相比,前者的指导性强一些,因为有时某个被评价的方面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优缺点结合起来更容易被评价者理解;当然,这样有可能使人对这节课整体的优缺点感到不很清晰,另一方面,如果首先就指出缺点,对被评价者来说也不好接受。而后者,先指出整节课哪些方面值得肯定,哪些需要改进,就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先评优点、后评缺点这“一分为二”的观点也容易被被评价者接受;当然这样有时也会给人以牵强或自相矛盾的感觉。正因为这四种模式各有特点,具体评课时,就要根据听课对象与场合灵活选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其中的几种模式。

总之,评课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真正掌握这项基本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要评好一堂课,最起码要明确评价的内容、标准与思路。当然,评课的知识要点或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不是仅有这些;即使掌握了评课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也并不一定就掌握了评课的技能。教育心理学认为,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因此,要真正掌握评课的技能,还必须运用这些评课的知识进行评课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现代教学思想与实践[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5—6.

第2篇: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课程;公共选修课;文化素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95-02

一、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性

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源于单向的、以系统专业理论教育为主的做法,狭隘的专业教育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时展的要求。公共选修课程是高校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与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构成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公共选修课程对于优化和组合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之现状

1.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目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有在校生9827人,本院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选修课程,按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满23个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分专业公共选修和学院公共选修,以本学期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为例,共开设公共选修课程142门,课程涵盖自然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生物科学与医学类、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

2.公共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

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分专业公共选修和学院公共选修。专业公共选修的课程设置是和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一起列入教学计划,全院性公共选修课则由任课教师自由申报,系、部主任审批,再经主管教学副院长审批后方可开课。

3.选课流程

学生选课前,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部会印发《选课指南》,提供给学生参考,《指南》上的每门课程都有简介、修读要求及主讲教师的介绍。目前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由学生通过网络,进入选课系统自行选择。由于开班人数的限制,采用“随机筛选”、“先到先得”及“试听制度”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上课学生的名单。“随机筛选”与“先到先得”相结合的方式可避免选课学生因网络、电脑等资源的优劣造成选课机率不均的问题。“试听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有效的根据自身知识结构需求而选择课程,并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公共选修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缺少全盘规划

学院在2011年修订的教学计划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有如下描述:“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注意体现专业知识的延拓性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互补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修课程,以扩大专业知识面,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但从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看,专业公共选修课程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延拓性,没有从优化、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面来设置课程。再从学院近几年的学院公共选修课程表来看,公共选修课程资源缺乏,可供学生选择的优质课程不多。尽管在选课管理上,“随机筛选”和“先到先得”的原则及“试听制度”的结合,从有限的选课资源上尽量做到选课机会均等及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就目前而言,学院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缺少规范、科学的全盘规划,未能作为施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建议:要解决公共选修课程资源缺乏及优质课程不多的问题,就必须要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公共选修课程的规划和建设问题,要准确定位公共选修课程,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有科学、规范的全盘规划。如果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全院性公共选修课程只会沦为教师增加工作量的途径,学生视为增加学分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重要手段。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应当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出发,设置一套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从而真正达到引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2.因人设课,没有严格的课程遴选程序

目前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缺乏科学、严谨的课程遴选程序,仍处于因人开课的阶段。申请开课的教师多是资历较浅的教师,或是为了增加教学工作量而开课的老师,课程容易开成普通的科普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初衷背离。

建议:院、系各层领导应重视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学院要建立科学、严谨的课程遴选制度,各系要积极推荐能反映自己学科特点、学科位置的课程,并由本系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主讲教师来面对第一次来接触这个学科的学生。学院组织专家对各系推荐的课程进行严格、公平的评审,严格根据遴选制度确定增加或淘汰课程,逐步推出一批具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名师名课。

3.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秩序难管理

公共选修课基本上是大班教学,大课室上课,学生迟到、早退、缺课难以掌控,课堂上不少学生边听课边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看其他课程的书、玩手机等,课堂秩序不好管理。

建议: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公共选修课程的健康发展,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是保证。要提高公共选修课程课堂秩序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学院管理部门要加强选课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二是建设好一批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从根本上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三是管理部门也可采用“教学信息员”制度,对每个教学班,选一名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其负责“教学日志表”的反馈及协助任课教师课堂考勤等工作。考勤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譬如新华学院课堂秩序比较好的一些班级用到的考勤方法:诚信签到、对号入座法、下课前提交课堂作业或心得体会等方法,都值得推广;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质量的保证,任课教师除了把课讲好,还是有责任去维持一个正常的课堂秩序。

4.激励机制缺乏

该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一般是2学分,32学时。课程学时不多,教师在32学时内要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想、传授方法和培养能力,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真正上好公共选修课程的难度比上好专业课程更难。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难以有动力申报开设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

建议:既然公共选修课程在学院的人才培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学院管理部门在课程的酬金计算方面应该要有所偏重,教师才能有动力开设好高质量的课程。同时对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成绩优秀的课程,应当要给予奖励,不能让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流于形式。

5.某些学籍管理制度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形势

该学院的学生学籍管理条例有规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可在系主任和老师指导下自行选课。公共选修课程不参与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

建议:可考虑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提早开始让学生选修素质教育课程,让学生更早的能接受到素质教育课程的熏陶。而专业公选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延拓,学生需修读某些专业基础课程后方可选读,则可按学籍管理原规定在学生二年级时才开始选修。公共选修课程应和其他性质的课程一样参与学分绩点的计算,并应在成绩记载中对课程成绩的分布作具体要求。目前,新华学院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绩点制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公共选修课程不参与绩点计算,如果学生没有对公共选修课程有正确的认识,就会产生该课程不重要的错觉。就各学期任课教师提交的成绩来看,不同课程的平均成绩差别很大,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就会造成学生成绩的不公平,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务部门应该对公共选修课程成绩的分布作具体要求。

四、公共选修课程规划、建设的思路

1.重视规划建设

学院领导重视是公共选修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在学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才能取得实质的效果。目前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在学院审查这一环节比较薄弱,建议成立专门的分学科的委员会来负责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规划、设置、建设和管理,委员可由主管教学院长、各系、部主任、督导等专家组成,也可由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担任。高效的委员会,对科学的、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设起到直接的作用。

2.建设好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不需要一味追求开课的数量,课程可以少而精。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的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体系课程的整体发展,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中建设有学院特色的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能使课程的开设形成梯队,可促使文化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必须严格要求,对其课程的质量要求要比专业主干课程还严格,方能起到发挥课程真正的作用,起到训练学生思维、转知成智的作用。

3.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应加大力度对公共选课程体系任课教师的培养: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教师加入到公共选修课程的行列;组织名师集中培训该类师资,同时让年轻的教师参与优秀课程的教学观摩;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依托母校学科齐全、师资雄厚的优势,在母校聘请各学科的名师、优秀教师担任公共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

五、结语

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关系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与传承,是一个学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在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不能照搬母体学校的,还需要继承和发展,更需要创新。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独立学院的一个重要议题,有时教师素质要求比母体学校更高,因为既需要理论也需要具体应用。因而,独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但需要重视和规划。

参考文献:

第3篇: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范文

一.要完善校内信息资源库

1. 本学期中心校各学科将继续实行电子备课。各校开展的各项活动都要有影像资料,同时电脑要有存档。例如:备课展评、作业展评、各种示范课和学生比赛及安全检查等相关活动。

2.各校的材料尽量都要有电子版,例如各项计划、总结、综合课程表及教师授课情况说明等(字体字号要求:标题宋体2号加粗、一级标题黑体三号、二级标题楷体三号、正文仿宋三号,阿拉伯数学后面是实心点例如:1.2.)。

3.各校要建立自己的题库(电子版与纸质),平时要做好存档,便于阶段性测试与期中(末)复习之用。包括月考测试题,期中(末)试卷、专项练习题、拔高题等。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各校要开全科目、开足课时(1-6年科学学科开全)。教师可以实行一人多岗,确保非考试学科的开课,同时要侧重(科学、品社、综合学科的教师配备)。继续推进小学写字教育,落实“每周一课”(各校最好安排专门的书法教师,同时利用好学生手中的写字本),同时开展好环境保护知识进课堂,利用品社、科学学科开设生态文明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环境保护知识(不少于4——6学时),五六年级“禁毒教育”占地方课每学期1节,《中医健康》安排在每个月第二周和第四周的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中心校五年级),对应的要有相应的作业。

2. 开学第一周要做好六个第一:开展好第一次升旗仪式;每名教师上好第一节课;开好第一次班队会(重点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安全教育);上好第一个间操和眼操;开展好第一个大课间活动;做好第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以高标准的第一周教育教学活动规范本学期各项工作。

3.围绕提升教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要走过程,要把每次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要有成效。本学期要开展好“三课一会教学活动”即班主任每人一节抽签课;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示范课;特岗教师汇报课;期中(末)教学质量分析会。

4.升旗仪式及“两操一课一活动”必须落到实处,师生要对校风、教学、学风、校训、校徵的内容及内涵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同时要人人会唱校歌。

5.积极配合大学区的兄弟学校开展相关活动。

6.各校要认真做好串代课数据统计工作,完善课程、课时的制度化管理。克服乱串课现象发生,缺课三天及三天以上要安排代课,做好串代课记录。

7.各校的校务日志、签到簿等要及时填写,特别是校务日志对各种检查及开展的活动要记录好,签到做好统计以备学期末统计上报,

8.月中行事要及时更新。

三.教学过程方面的具体落实

(一)备课

1.要重视集体备课及课后反思,要有针对性,不要流于形式,要对活动材料及时积累,做好总结,要有影像资料。

2.个人备课要杜绝认认真真做样子,课堂上不知所云的现象出现。

3.作文备课要有单独备课簿,要依据双辽教师进修学校下发的《作文备课的几点建议》执行,同时要根据习作要求对所有习作进行优缺点总结,佳作赏析要集中进行点评。

4.二次备课要继续抓落实,本学期二次备课继续在教材中体现,电子备课中体现个性化修改,杜绝个性化修改及教学后记完全一样的现象出现(电子备课),教导处要作为重点来检查。

5.各校上报备课考核打分表的同时将相应的电子备课上交到教导处一。

(二)课堂教学

1.通过听课发现有的教师课上学生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根本没有实效。所以我们要在平时就把这个环节落在实处,自然生成学生间的互动,感受集体的智慧。

2.要打造本真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读书、写字、表达等习惯的培养,更要随堂纠正学生坐姿及握笔姿势(教师课上一定要强调好)。

4.本学期中心校教师上课要充分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村小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投入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没有多媒体的教室要利用好小黑板、自制教具、绘制挂图等相关辅助教学手段,确保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实效性。

5.课堂教学时间40分钟要分配合理,导入、新课、巩固练习、小节、作业各环节不可缺少,特别是课堂评估中部分学科表现不好。

6.课堂教学安全:每节课前要实行点名制,特别科任学科如果发现学生缺少要及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室外活动在下课前也要实行点名,把学生安全带回教室,体育课上学生一定要在老师监管视线之内。

(三)作业

1.各校的作业本格式要统一、规范,标明课题,作业次数等。

2.作业要体现减负,杜绝惩罚性作业及超时作业,各校可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询问。

3.积累本和纠错本平时教师要跟踪指导,要坚持下去,形成规模。

4.作业批改,不要简单地写上你真棒或点赞、笑脸(图章),杜绝形式主义,不必次次写人人写激励性语言。

(四)培优辅差

要有计划方案、具体落实要到位,要有辅导过程性材料,最后要有对比,有总结。

(五)考试工作

各校要做好期中期末及单元测试的成绩统计,要装订成册,学校及教师的试卷分析要具体详细到每个题,要有问题原因,改进措施,要具有可操作性。

(六)适时召开教学会议,及时查漏补缺和纠偏

每学期至少召开四个方面的教学会议。

一是学期初要召开教学部署会议,全面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公布教学计划,突出强调学期教学工作重点,明确学期教学活动日程安排。并对“备、讲、批、辅、考”质量、数量及各环节要有明确要求。

二是学期初检查反馈会议。做好学期初教学工作检查,审定任课教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检查教师教案、教师留置作业情况。教学检查要有记录、有评定、有建议。并及时召开检查反馈会议,进一步明确下一步落实教学工作要求。

第4篇: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高校教材 选用问题 对策

教材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设施,其建设质量和数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而且最终必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极大的作用。教材也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我结合多年来从事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实际,就高校教材的选用问题与对策研究谈点看法。

高校教学活动,体现为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它影响的是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教材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满足学科自身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已成为各高校的教学治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校教材建设意义重大。

一、高校教材的选用存在的问题

1.随意选用教材。教师是教材的第一选用人,选用书目、备选书目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的,选用教材缺乏集体研究,仅凭任课老师个人选定版本,这首先表现出教师选用教材的随意性。其次,有的教师长期使用一个版本,自认为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不轻易改变教材,致使反映新的科技知识的教材得不到及时选用。最后,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不同,与外界信息交流情况,以及自身情况的不同,学校的社会信息流畅程度也不尽相同。教材信息不畅通,学校不能全面掌握所有的优秀教材的信息,致使择优选用教材受到影响和限制,难以做到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难以达到专业课教材内容更新率理工类大于10%、文史类大于20%的要求。这些都对人才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必须加强教材质量建设和改革工作。

2.自编校内讲义。没有合适的教材可选就自编校内讲义,其积极的一面是暂时解决了教材的短缺。但自编讲义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指导,部分校内讲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转抄内容居多,加工不细,以及印刷质量不好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多年来实践证明,自编讲义这种做法弊多利少,给教与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教材内容更新慢。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案例、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教材的更新速度太慢。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有的已十分严重。不少学生说:“我们实习时用的是新知识、新规范、新标准,学校里学的是老知识、老规范、老标准,缺少符合特色的‘对口’教材。”目前的教材使用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体现以应用型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4.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现在的许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重复,交叉较多。如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其中管理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与运筹学、工程经济与统计学原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概论及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概论与工程结构、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课程的设置,仅网络计划技术这一教学内容在管理学、工程施工(施工组织部分)、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监理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就重复出现多次。课程体系设置中缺少工程管理必备的技术知识,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碰到的内容,如工程测量、地基与基础等教学内容在设置中又未作必要的安排。此外,与学生日后就业有关的新知识,如市政及路桥工程、装饰工程、安装工程、智能建筑等知识考虑较少,特别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国际工程管理及相应的国际工程合同、造价管理知识更考虑不足。类似情况在课程内容体系中诸多。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5.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普遍重视不够。目前教材建设是以学校的选择为依据,以方便教师授课为标准,以理论知识为主体,以单一纸质材料为教学内容的承载方式。现用教材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理论教材,缺少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但现在只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仅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普遍重视不够。教材缺乏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的有效衔接,缺乏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对教材的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研究不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弥补教材的不足,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轨道上来,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高专人材培养的薄弱环节。

二、原因分析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材选用是由任课老师个人提出,本校教材供应部门负责组织征订、发放,致使教材选用的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高质量教材得不到选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选用一本好的教材,就是为学生请到一位好的老师。但在目前的高等教学管理中,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许多教师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愿在教材的优化上下功夫。为了备课方便,即使有好的教材,也不愿意更新版本。

2.没有严格的教材选用审批制度,对优秀教材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教材管理部门尤其是任课老师平时对教材出版信息掌握不够,不了解本门课程有多少种教材,也不清楚哪些是部级、省部级优秀教材,致使教材选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直接影响到教材的选用质量。教材选用的随机性很大,许多质量不高的“职称教材”、“分摊包销教材”和“人情教材”乘机流入课堂,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3.缺乏对教材选用质量的评价制度和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没有严格的教材选用评价制度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教材管理部门无法对教材选用的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也就无法有效地对教材选用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4.教材编写、出版混乱,给合理选用教材增加了难度。某些出版部门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基础课程、热门课程的教材成了竞相出版的对象,同一门课的教材竟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而一些冷门专业、新兴学科和选修课教材却普遍缺乏,这样就造成教材重复出版与教材缺乏并存的现象。教材重复出版造成的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教材内容的低水平重复,而且给选用优质教材带来了难度,而有些课程连基本的教材都没有,选用更是无从谈起。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封闭现象,片面追求自编率,为了增加评选优秀教材的数额或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在已有高质量教材的情况下仍然自编教材,希望从数量上体现自身教材建设的成绩。在教材选用时,搞所谓的自成体系,不论自编教材的质量如何,只要有自编教材几乎不选用其他教材。这些做法难以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还会影响高质量教材的推广和使用。

三、对策与建议

提高教材选用的质量,不仅是教材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而且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高质量教材的选用。具体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对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先用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因为高质量的教材既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又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学校各级领导、教材管理部门和教师应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对待教材选用工作,充分认识教材的选用质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建立健全教材选用管理制度,加强宏观指导管理。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制定教材选用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对教材选用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各学院教学委员会要对本学院所开设的课程选用教材的质量把关,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度,报校教材管理职能部门审批备案。教材供应部门应按经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审批同意的教材组织征订和供应。

3.加强对优秀教材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版发行部门和教材编写者,要共同做好优秀教材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大优秀教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有计划地对优秀教材进行主讲教师的研讨培训。出版部门对出版的优秀教材信息除了及时编印出版目录外,同时应把教材的内容体系、特色和创新点等及时进行介绍和宣传,便于各高校进行比较研究和选择使用。教材的编写者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撰写介绍教材特色和创新点的论文,公开发表宣传,以加强优秀教材的宣传推广力度。

4.加强教材出版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学校教材管理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出版社、兄弟院校之间的各种信息联系,及时搜集、整理各种教材出版信息,进行计算机输入和建库工作,建立教材出版信息网络,并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有关的院(系),为教材选优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5.建立健全教材选用质量评价管理机制。各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健全教材选用质量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经常性开展教材选用质量的跟踪调查和评价工作,及时倾听有关专家和学生对教材选用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把有关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有关学院,为不断提高教材选用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6.建立样书库,为教材选优提供优质服务。按照教育部要求,大力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是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对照我校实际,由于各种原因,任课老师平时对教材出版信息掌握不够,不了解本门课程究竟有多少种教材,哪些是部级、省部级优秀教材,致使教材选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直接影响教材选用的质量。为此,教材管理部门除了积极搜集有关信息提供给任课老师外,还根据需要建立了样书库,搜集近期出版的,与我校开设专业有关的教材样书,同时收集学校拟开设的新专业的相关教材样书,并分类陈列,给教师选用教材提供更快捷、直观、详尽的参考依据,起到了“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作用,为任课老师教材选优和各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证。

参考文献:

[1]谢淑华.高校教材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6).

[2]陈伟.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09,(01).

[3]胡英.论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材建设[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12).

[4]周连君,庄绪德.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第5篇: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范文

摘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实行教学督导制度是高等院校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加强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文章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对教学督导工作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教学督导

近几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格局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肩负着越来越重的任务。徐州工程学院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学校面临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因而加强教学督导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校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

一、教学督导在学校所处的地位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由此,教学质量管理也成为各高等院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徐州工程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按照本科教学要求,严格规范教学过程,健全教学监控体系,狠抓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徐州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目前,我校正面临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大历史任务和第三次创业的跨越式发展时期,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督导就显得尤其重要。2005年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同志在全国教育督导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近年来,督导部门紧紧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和调研,充分发挥了督导功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为推动教育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多年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凭着对督导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顾全大局,勇挑重担,兢兢业业,开拓创新,用卓有成效的工作向各级领导、教育战线和社会各界证明了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把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和客观检测的机制。要适时开展本科教学工作的检查、督导和评估,规范办学行为,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指导体系,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以说明教育督导工作在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地位。

二、教学督导体制的定位

回顾徐州工程学院教学督导的发展历史,早在1998年学校就成立了教学督导组,挂靠教务处。虽说督导组当时可以借助教务处的管理网络体系开展工作,有利于督导组工作的开展,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依照以上管理方式运行,它就降低了教学督导工作的作用和地位。由于当时我校教学督导没有现存的模式,缺少可借鉴的国内高校的经验,因此对督导工作的性质、地位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工作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保证。进入90年代末在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与质量发展。另外,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健全学校的教学督导制度,才真正使教学督导成为保障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我校的教学督导工作也在逐年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我校专门成立了校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它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直接领导的独立部门,主要职责是研究、组织、实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活动,对本科教学进行督导和评估,为学校领导及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信息和咨询服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工作,教学督导组组长由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担任,督导员由部分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在职教师和身体健康、敬业爱岗的退休老教授组成,督导组长负责制订学校教学督导工作制度,由学校教育评估中心和教务处负责协调安排教学督导的各项具体工作,如召开督导组工作会议、安排督导组听课、总结分析督导结果并对授课教师进行书面反馈等工作。

三、教学督导工作的成效

(一)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为了全面提高学校各二级学院的教学水平和数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各二级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督导工作,主动加强与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工作联系,注重发挥学校教学督导组的督促、指导职能作用。通过组织学校教学督导组的专家参与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规范等各项跟踪督导活动,定期听取督导组成员对管理学院教学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加以整改,有效地规范了教学管理,促进了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管理学院的邀请下,学校教学督导组进行了如下具体工作:

1 建立联系人制度。经过督导组专家对管理学院教学工作的全面了解,督导组派出二位专家与管理学院相关领导与具体工作人员一起详细分析管理学院教学工作的现状,对教学管理、监督考场纪律、听查与评估授课质量、参与教师考评及教学比赛活动等方面,从总体上了解了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2 进行全过程监控。督导组专家围绕提高管理学院现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工作,进行了检查性听课、全程参加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纪律、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质量的评估,充分了解了师生关于教学、师资培养方面的意见,对管理学院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3 进行“传、帮、带”活动。对在督导工作中发现个别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管理学院邀请督导组成员进行“一对一”帮教,督导组的专家热情为他们“传、帮、带”,采取座谈会、讨论、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和方法,交流沟通,相互探讨,提出有价值的教改意见,使这些教师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达到了提高与改进的目的。

4 开展专题讲座。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督导组的二位专家利用管理学院全体教师会议的机会,专门就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控制、板书设计、语言表达、多媒体的使用等共性问题,举行了两场讲座,并与部分教师进行现场点评,使管理学院全体教师受益匪浅,有力地推动了管理学院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1 信息反馈制度。按照督导工作制度,督导员对听课结果进行综合,写出督导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反馈给教师个人及所在各分院,特别对课堂教学效果差的教师,教学督导员立即通知其本人及所在学科系负责 人,要求所在学科系及时召开教学会议,提出整改意见,加强集体备课。

2 对青年教师严格实行试讲制度。根据教学督导中发现的问题,邀请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开展教学,其他教师进行观摩,并同时邀请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课堂点评。

通过开展以上卓有成效的教学督导工作,我校教学水平有了提高,也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对中青年教师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做好课件、如何掌握课堂语言、如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课堂授课技巧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教学督导,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教师课堂语言越来越丰富,多媒体课件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形象,越来越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好。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反映出我院教学后继有人。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 课堂管理。个别教师上课只带多媒体课件,没有其他教学材料。还有个别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坐着讲课,照本宣科,缺乏师生互动。如何使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粉笔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值得探讨,一些教师疏于课堂管理。有些学生缺乏纪律观念,存在迟到现象,少数学生旷课。教学设备经常出现故障,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

2 教学管理。有少数教师所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未经领导审批。个别限选课教师没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名单,工作中存在疏漏;作业批改没有标注。完成课外作业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是否认真,会直接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因此,每道作业题要有对错标注,要有批改日期,不能只在作业上简单的写个阅字。双语授课课程比例等项目离优秀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对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对策

以规范教学为重点,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加强思想教育,细化目标量化考核,严格规范化教学,加大教学管理的奖惩力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经静性检查、评比教学要件;加强教学考勤,严格课堂纪律。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和登记平时成绩。给教师与学生交流、教学互动提供条件;减少合班上课,增加实验设备的投入;尽快由形式检查过渡到质量检查,由规范的形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议

1 教学督导工作要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新动态,加强对教学本身规律和我校教学特点的研究,在工作方式、督导内容、意见反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及时调整。必须认识到工作方法的科学性、缜密性是保证教学督导评估结果真实可靠的关键。

2 在督导过程中,督导人员与教师应该以讨论的方式、探讨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平等的对话,力求达到双方的和谐统一。只有教师认同的一些要求或标准,才能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实现我们制定这些要求和标准的初衷。督导人员要在教学管理和教学理论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推动教学改革发挥更大作用。

3 督导组的工作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应制订详尽的教学督导工作计划,并及时下发到各二级学院,以利于各二级学院配合安排工作。

4 在加强对学校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同时,将教学督导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督导相结合,扩展教学督导工作的内容,加强对“迎评创优”材料工作的指导、审查,确保迎评材料的质量,为迎评工作创造条件和氛围。

第6篇: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范文

1. 研究对象

学科课程的分类与考核、评价方法。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及原理的运用,对各门课程进行分析、归类,以期得出正确的研究结果。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院校学科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现状分析

课程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课程结束考核成绩两部分,评价方式包括主观评价、客观评价、主客观评价结合三种形式。两部分成绩在考核、评价方式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以广州体育学院2007年教务处汇总的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为例,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提问、讨论等)、作业、社会实践或实验、中考等。[1]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大部分课程为40%,极少部分课程是20%、30%、50%、60%。平时成绩的评价方式总体分为主观评价、客观评价、主客观评价结合三种方式。多数课程倾向于主客评价结合的方式:考勤、实验、期中考试、回答问题偏重于客观评价,作业、讨论等倾向于主观评价。

目前我国课程考试的方式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开卷与闭卷。两种形式具体的操作方式又包括笔试、口试、实际操作、调查(实验)报告、文献综述等。

体育院校各类学科课程结束考核方式也包括开卷、闭卷两类,但因为主要采用闭卷考核,所以评价方式以客观评价为主。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考核的形式,绝大部分课程结束考试的操作方式都是笔试,极少采用口试、实际操作等形式。

无论哪种考核方式都有适宜的范围和优、劣势。闭卷考试也能反映学生的能力,例如目前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申论”部分的考核方式,虽然采用闭卷的形式,但题目的类型偏重考核学生的理解、逻辑分析、综合归纳、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问题在于目前大部分体育院校学科课程考核选用的闭卷形式,主要测试学生的死记硬背的功夫,题型一般包括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等。大部分题型主要考“背功”。 虽然“论述题”可以反映学生的分析、概括等能力,但学生已经习惯用“条条框框”来应付考试,许多学生写“论述题”答案时,仍沿用书写“问答题”答案的要求,缺乏举例说明、逻辑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的展示,降低了原本考核的意义。长期以往,学生的各种能力缺乏锻炼,大四参加公务员、教师等应聘考试,许多学生在第一关的理论考试环节纷纷败下阵来。

因此,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是指挥棒,适宜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从大一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识,减少懒惰、作弊等不良风气的形成。

3.2 课程类别划分的依据及考核、评价方式探讨

对课程类型的划分要有依据,依据不同,划分的类型不同。例如体育课程的划分,依据知识的组织形式,可将体育课程划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依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将体育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依据课程设计管理主体,可将体育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本研究根据体育院校学科课程的课程目标,将学科课程划分为三大类,即A类、B类、C类。三类课程平时成绩的评价方式建议主、客观评价结合。

3.2.1 A类课程

A类课程划分的标准:课程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等,侧重知识、理论的了解和记忆。

平时成绩比重建议30%左右;主要评价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基本素质与能力,评价内容侧重考勤、提问、讨论、作业等。

课程结束考核建议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核课程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评价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方式以客观评价为主。

3.2.2 B类课程

B类课程的划分标准:课程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某些基本技能及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

平时成绩比重可适度提高,建议50%左右;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程需要的各种能力,评价内容侧重考勤、作业、社会实践、实验等。作业、实验、社会实践等可以个人完成,也可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鼓励同学之间合作、探究、创新。应将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平时成绩的评价范围。

课程结束考核建议采用开卷形式;主要考核课程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技能、操作步骤等,评价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等能力。评价方式建议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式。

3.2.3 C类课程

C类课程划分的标准:课程目标既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各种能力。

平时成绩比重建议在40%左右;主要评价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课程需要的各种能力,评价内容包括考勤、提问、作业、实验等。

课程结束考核可以闭卷,也可以闭卷、开卷结合(基础知识部分闭卷,能力考核部分开卷);主要考核课程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等,评价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及知识运用情况。评价方式建议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式。

开卷、闭卷只是形式上的划分,并无绝对的优、劣势,即使闭卷考试,只要教师科学、巧妙地将考核的重点融入到试卷的适宜题型当中,也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各种能力。本研究将课程分成三类,对不同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予以建议,目的是提醒大家:不同的学科课程特点不同,课程目标的重点不同,考核、评价方式应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4. 结论

4.1 体育院校学科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差异不大

多数课程平时成绩评价倾向于主客评价结合的方式:考勤、实验、期中考试、回答问题偏重于客观评价,作业、讨论等偏重于主观评价;课程结束考核一般采用闭卷形式,评价方式以客观评价为主。

4.2 按照课程目标将学科课程划分为三类

A类课程划分的标准:课程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等,侧重知识的了解和记忆;B类课程的划分标准:课程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某些基本技能及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C类课程划分的标准:课程目标既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各种能力。

4.3 三类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区别

三类课程平时成绩的评价方式适宜主、客观结合的形式。

A类课程平时成绩比重适宜30%左右,课程结束考核方式以闭卷为主,适宜客观为主的评价形式;B类课程平时成绩比重适宜50%左右,课程结束考核方式以开卷为主,适宜主、客观结合的评价形式;C类课程平时成绩比重适宜40%左右,课程结束考核方式开卷、闭卷结合或闭卷形式,适宜主、客观结合的评价形式。

5. 建议

5.1 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教育

现在中国的教师行业不缺乏行业规范,缺乏的是宣传、执行力度。学校应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加强年青教师的岗前培训,培养教师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意识,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力。

5.2 加强管理、惩罚力度

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各种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屡教不改者应予以一定的处分。

5.3 科学制定平时成绩的评价内容与标准,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督

长期以来,平时成绩的管理未受到各方的重视,评价内容和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教师有清晰的评价标准,有些教师非常随意和主观。学校应加强管理和检查。

5.4 教研室应加强相关的教研活动

每个学校对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有不同的要求,许多教师担任新的课程,完全靠自己的理解讲授课程内容,考核、评价的重点也由自己决定,出现偏差不能及时纠正。定期的教研活动可以起到规范的作用,对年青教师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广州体育学院教务处. 教学大纲[Z].广州体育学院教务处出版2007.7.

[2] 张学秋. 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教育,2005.1.

第7篇: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高中政治 讲评课 思辨能力

试卷讲评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是高中政治课复习常见的课型,它具有纠正偏差、预防错误、强化技巧开发智力等作用,讲评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改善程度的高低。因此,在讲评课中探讨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资源,避免失误,巩固所学知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中政治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一)准备不足,讲评不及时。

一线高中政治教师工作任务重,有的老师一人任教6个~8个班,有的跨文理班和艺术班,工作极为忙碌。测试结束后不少教师没法及时批改试卷或批完后来不及统计分析,评卷前准备不足,缺少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评讲随意,有的老师上课拿起习题就讲,信口开河,讲到哪里算哪里,讲评没有明确的目标。这种讲评方式既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收益甚微,往往事倍功半。

(二)方法单一,缺少思维的碰撞。

由于教师准备不足,没有预设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有的教师讲评时习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评方法机械单一。讲评前未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学生没有表述思想机会,教师“一言堂”,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等着教师说出正确答案以作记录,整堂课几乎没有思维活动,更不用说思维火花的碰撞。显然,这种依靠教师单向输出的“讲授性”讲评只停留在核对答案的表层,远未触及学生的深层思维,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

(三)缺少对上下位知识的贯通,难以发散思维。

由于课时有限,有的教师在评讲试卷时通常就题论题,孤立地分析试题,忽视知识间的系统性,忽视解题过程和方法,讲评时蜻蜓点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淡化对考点的深化和拓展;有的教师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把握试题,认为题目简单无须细讲,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举一反三。

(四)纠缠学生的分数,缺少积极思维。

学生的答卷就是学生思维留下的痕迹,只要答卷上留有痕迹就说明这个学生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有什么理由打击他们呢?讲评课时我们总免不了对成绩好的学生表扬一番,而对成绩差的学生态度不好,殊不知,没有考好的这部分学生此时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安抚,老师的一句评价有可能让学生万念俱灰,也有可能让学生重拾信心。此时教师如果不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而是纠缠于学生的分数,势必会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有错不纠,进而厌恶试卷讲评课。

二、提升高三政治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策略

(一)精心准备,深层反思,有的放矢。

高效的讲评课,要求师生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教师要熟悉考情,讲评时有主有次、轻重有度。教师批改试卷时,要及时做好学生答卷分析、评价和记录。在阅卷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好、中、差试卷,并用手机拍照或用截图存档,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和归因,同时总结自身在教学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要做好自我诊断。具体做法:教师讲评前把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自批,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参考答案中标出自己漏掉的要点或表述有误的观点,然后把正确观点补写在答卷上再总结失分原因,学生自我诊断完后教师把学生反思后的试卷收上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实践证明,这种评卷前师生共同诊断反思的做法既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又能让教师的课堂讲评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二)优化过程,培育思维。

要避免讲评课“一统到底”的现象,教师应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讲评,使学生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中共同进步,相互启发感悟。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研读考题,串联考点。

讲评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学生愿意参与的平台,调节课堂气氛,学生通过合作剖疑,动脑、动口、动手解决具体问题。如在讲评客观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知识点及其分布,把握主干知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找出每题考点的并列点、上位点、下位点,对考点进行发散串联,在此基础上适当补充,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

以下是我校实验班在进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上下位知识串联”训练的做法:

教师出示学生错题:

某区政府通过购买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等,满足本区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形成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圈,这表明:

①政府加强社会建设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③政府扩大管理职能

④政府是行使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出考点的上下位知识:

在此题中,一些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不选④政府是行使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题目的设问是“这表明”,要求学生判断政府的做法属于什么行为,很显然考查的是政府的职能,从材料内容看社区养老属于社会建设,而养老本身属于民生问题故体现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选项④政府是行使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回答的是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不选。实践证明,这一“上下位知识串联法”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研读和思考知识内在逻辑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激发学生复习的内驱力,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回归课本,梳理理逻辑,围绕相关考点并结合练习特点,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

2.呈现原卷,自纠成长。

在讲评主观题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典型的优秀试卷和问题试卷,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更正、补充,找出问题(写出不足:如抓不住关键信息、审题不清、思维不全、未与材料结合、术语不科学等问题),同桌之间互相纠错,写评语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试卷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之后让同学们对两份试卷做出对比,让他们说出优秀的试卷优秀在哪里,不好的试卷哪里不好。最后让他们总结自己的试卷,找出自身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并将这些心得简要地写在试卷上。对一些较难的、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考题,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讨论,请解答得比较出色的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为其他学生进行示范。

3.对比反诌,发散思维。

在讲解中,教师不能就题论题,而应该有意识地联系相关或相通的问题。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考点,应让学生反复分析对比,通过变式练习,拓展问题的广度,促进思路、方法的变通。如在复习《政治生活》这一模块时,一些同学对党、人大、政府和政协几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不甚理解,这时我选用了两个题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原题:每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是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下列能体现这一传导路径的是( )

①国务院及各部委发挥职能作用 ②政协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 ③共产党制定大政方针指明方向 ④全国人大制定法律,行使最高权力

A.④③①② B.③④①②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此题思路为:共产党制定大政方针指明方向(中共领导)政协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监督)全国人大制定法律(最高决定权)国务院及各部委发挥职能(执行)。

此题错误率非常高,一些同学在国务院的职能和政协职能谁先谁后问题上存在困扰,没有认识到国务院及各部委发挥职能属于执行环节,而政协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儆诰霾咔暗男形。为深化这四个主体的理解,我提供了另一个类似的题让学生对比分析:2015年12月7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正式出炉。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出台要经历下列程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北京市政府制定十三五规划草案

②北京市政协对十三五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③北京市委提出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

④北京市人大通过十三五规划的决定

A.④③①②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此题思路为:市委提出规划建议(中共领导)政府制定十三五规划政协对十三五规划提出意见(接受监督)人大通过决定(最高决定权)。

这两个题的最大不同在于政府充当的角色,原题是人大制定法律,政府执行;变式是政府制定规划,听取政协意见,人大表决,政协在这两个题中的决策环节充当了监督角色。通过变式分析,学生识破命题陷阱,跨越失分障碍。

4.引导反思,总结方法。

针对试卷上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如审题思路、解题方法等)、知识漏洞、应试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同时,教师要避免简单核对答案的做法,注重答题技巧、方法的指导。

比如审题策略。审题是学生阅读理解试题,获取有效信息,确定答题方向的过程。学生在审题时应审设问和审材料两部分,包括问题的角度(必修课: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条件(主体,事件),赋分情况等。分清材料的层次,总结每层内涵,再总结整个材料的主旨。此时,教师应教会学生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答题要求及方向。

再如答题策略。教师应教会学生做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技巧和方法,如“为什么”类的题目,一般要从必要性(理论上、实践上)、重要性(地位、作用)、意义(定范围、找主体)三个角度组织答案。作答前事先用图示做一个简单逻辑的推演,在此基础上整理成文。答题力求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语言精练、书写规范、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对答题不规范的学生,教师可把优秀答卷直接投影,让学生学有榜样。

三、跟踪训练,强化应变思维能力

当试卷讲评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跟踪训练,强化应变能力”。对于卷面上的错题,教师可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记录错点,反思错误原因,自觉查漏补缺。教师下次测试时可再次利用这些错题进行测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利用作业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练习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因此,讲评课要给学生参与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学生参与讨论的时间,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互动意识贯穿其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讲评时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把脉”,提高教学艺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考有所得,评有所获”,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淑珍.优化讲评提高实效――增强高中政治讲评课实效性的思考[J].教学实践,2012(1).

[2]赵超平.参与理念下高中政治讲评课的教学策略[J].理论博览・高中课改,2015(8).

第8篇: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系统论中的层次分析法,征求有关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设计了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目的是通过评估,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对其晋级、考核、评优提供客观依据。

一、引言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目前,综合评估学校体育工作已有专门的较深入的研究,有科学、客观、细致的评比条例,定期进行评估,各个院校都制定了相关规定和条例,但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还缺乏全面、统一的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系统论中的层次分析法,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逐层分析,以便对这一非定量内容做出定量分析,使人们的主观判断有一个客观描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面访省内部分高校体育部(室)主任,在评估指标设计过程中,向有关体育部(室)主任、专家发放问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问卷,并对所得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数理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质量评估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WWw.133229.CoM如何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安排那些能发展学生身心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有益于弘扬体育文化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满足运动兴趣及培养团结友爱的内容为教材,合理运用科学教法,使学生体验学习运动技能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比制度,是学校各部门和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检查,是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和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评估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以激励教师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为晋职、考核、评优提供客观依据。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客观依据。在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统计的基础上,制定了评估指标,并遵循以下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由于教学是双边活动,因此参与评估的人员有教师,也有学生,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对各个指标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力求所列条目可测性强,操作简便,并对各个指标加以说明。

2、导向性原则

评估的指标体系,能够指导教学朝目标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因此,所设指标既要有重点,又要全面,要加大对影响教学质量重大因素的权重。

3、过程和目标、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原则

要明确评估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评估做为一个整体,在整体内部进行全方位的衡量,达到以评促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有竞争力的、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以层次分析法为依据,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见下图:

(三)各指标的权重

根据面访有关体育部主任及对有关专家发放的问卷调查表确定各指标在层次中的排序,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权重,见表1

(四)评估方法

1.教师自评

教师通过公开教案,根据课前准备、课中组织、课后效果书写自评报告,向体育部(室)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进行汇报。通过自评,找出优缺点,相互比较,不断改进,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评估的意识。

2、学生评议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密切的交往,教师能否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学生对教师的各种指令很快接受并及时反馈,积极配合教学,不但通过上课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还提高了身体素质。因此,通过对授课班级进行广泛的调查、座谈,以便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3、同行评议

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熟悉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通过备课、听课,能根据评估指标对所评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客观评价。

4、专家评议

由部室中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专家小组,采取随机听课的方法,根据评估指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被评教师进行公正的评估和总结。

在评议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处于学习和被指导者地位的局限,对教学原则往往缺乏准确、客观的理解,可能出现凭主观感觉作出判断的现象,因此,把学生评议得分做为评估结果的追加分是比较合理的。对教师自评、同行评议、专家评议的结果,根据统计处理,得出其所占权重,见表2,所得结果即为教师教学质量得分。

四、结论与建议

(一)通过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相应措施及规范化管理条例,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积极性和不断创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第9篇: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新升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体间性

单子式主体教学模式正在走向黄昏,根本原因在于其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的“硬伤”,有悖于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的实质在于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衔接起来,促进学生主体品质的生成和发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然而,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施主体间性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因此,必须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促成主体间性合力的目标,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05方案”实施以来,新升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依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1.在教育教学观念方面。部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缺乏,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薄弱。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研究亟待全面启动。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学科建设成效还不够明显。一些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不够重视,活动参与面不够宽,缺乏制度化的长效机制等不足。3.在教学条件与利用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授课班级规模过大,教室缺乏扩音设备,教学手段滞后,办公用房紧张,教研场所缺乏。这种捉襟见肘的窘境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的开展。4.在课程建设方面。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缺乏。课程质量标准及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的采用率仍需提高。教学手段亟待改进,多媒体教学技术使用面过于狭窄,很多教师未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缺乏。实践教学仍是“软肋”,亟待加强和改进,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也有待完善。5.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管理力度仍需加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实施办法和质量监控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执行力度有待加大。各教研室教研活动开展的质量仍有待提高等。教研室存在某些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特色不够鲜明等不足。6.在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方面。学风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到课率、听课率、抬头率不够高,作业不交或不按时上交,抄袭论文,考试作弊,考核成绩差等现象在各个新升本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注意课堂教学,忽视对学生的课外指导和服务工作,未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和研究学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7.在教学效果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仍需要进一步增强。调查结果表明,新升本科院校部分教师责任意识薄弱,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没有真正确立起学生主体地位,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习惯于居高临下、耳提面命,讲大话空话套话,缺乏数据分析和事实佐证,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生活,枯燥无味,在学生学习方法和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方面缺乏有效、细致的指导,学生听课率、抬头率低。此外,实践教学保障体制机制不健全,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经费有限,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很多教师长期没有外出参观考察的机会,教学素材贫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困难和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可见,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有效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寻找对策,有的放矢,着力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

二、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的路径思考

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高扬主体精神,在促成主体间性合力上做足文章,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学院领导、教育行政主管人员等诸多主体的作用,统筹整合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资源,凝心聚力,多措并举。

(一)建立健全内在激励机制和外在约束机制是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涵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主体间性教学范式实施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前提。新升本科院校应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教学竞赛活动、教研室建设检查评比活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活动等一系列重在调动教师内在积极性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师得以崭露头角,实现自身价值。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规范,出台教学事故与教学差错认定办法,从外在规范约束教师教学行为,以便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加快改善教学物质保障条件是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目前,不少新升本科院校办学经费十分有限,教学基础设施落后,生均教学资源占有率偏低,远远满足不了正常教学的基本需求,授课班级规模过大,80人一个班,甚至还有上百人一个班的情况。教室缺乏扩音设备,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只有少数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室。一些院校苦于教学场地有限,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排在晚上甚至双休日来上,连续授课3节,广大师生叫苦不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没有图书资料室,即使有也是极其狭窄,只有少量图书资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行政办公用房紧张,教研室没有独立的教研场所。教学软件研发与应用缺乏应有的物质技术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投入不完全到位。没有实验室和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实习基地缺乏。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够多。所有这些已成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深化教学改革,激发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严重制约因素。加快改善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条件,改进教学手段,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动力

调查表明,相对于其他公共必修课而言,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度比较大。公共体育课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等级考试的压力,学生不得不学;就业指导课与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学生易于接受。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特征决定自身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较大距离。假如不能缩短思政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教材体系转换成为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思政课成为学生内在需要和自觉自主行为,教学实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在教学检查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沿袭旧的单子式主体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师生主体双边互动交流,以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坚持德育为先,又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要坚持全面发展又要提倡个性发展,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弘扬、确证和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四)加强薄弱环节是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质量的决定性举措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短板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必须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同样,要提升整体教学品质,除了鼓励支持教师争先创优外,加强薄弱环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譬如要做好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切实开展传帮带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启动网上选课和评课系统;着力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否则,这些处于相对劣势的“短板”可能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的负面因素。

(五)加强检查评估是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