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

第1篇: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摘要】 随着抗菌药物的研制开发和广泛应用,出现了药物不合理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新课题,特别是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必须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予以防范。

【关键词】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范;不良反应

The reasonable use antibiotics effective guard not good responded

SU Li-li

【Abstract】along with the antibiotics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and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appeared the medicine not reasonably to apply as well as the following medicine not good responded and bore the medicine fungus the new task, specially the medicine not good responded for the patient, the family and the society brought not the good consequence, had to cause the clinical medical personnel highly to take and guards against.

【key word】reasonable use; Antibiotics; Guard; Not good responds

1 药物不良反应的含义和分类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所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和对机体有害的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应、变态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一般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可分为:

1.1 A型不良反应:又称量变型异常。主要因药理作用过强所致。其特点是可预测性,程度轻重与剂量有关,发生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多与药代动力学因素有关。药物影响体内离子平衡和靶器官的敏感性过强也属于此类。

1.2 B型不良反应:又称质变型异常。主要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在药物毒性研究中也难以发现,一般与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发生机制为:药物方面的因素,如药物生产过程、贮存、保管和运输过程中药物变质,产生某些毒物而致;机体的因素,如遗传方面的异常或缺陷,或某些病理状态下出现的反应。

2 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2.1 肝脏损害:通常抗菌药物吸收后经肝脏代谢,抗菌药物所致的肝脏损害约占ADR的24%~26%。临床表现有(1)肝细胞损害,如变性和坏死,常见药物有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大剂量β-内酰胺类药物亦有报告,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2)胆汁淤滞,主要有氯霉素类和林可霉素类。

2.2 肾脏损害:经肠道吸收的药物,吸收后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损害。有报道25%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由药物引起。肾损害最常见于氨基糖背类抗菌药物,与剂量和病程有关,偶为过敏所致。其毒性严重程度顺序为: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胶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多粘菌素类、抗真菌类、两性霉素B都有较强肾毒性。β-内酰胺类中除头孢噻啶对肾毒性明显外,一般肾毒性作用轻微,主要为变态反应;四环素类药物引起肾损害与剂量和原来肾功能有关。磺胺类致尿路闭塞的危害性严重程度顺序为磺胺噻唑>氨苯磺胺>磺胺甲基异恶唑。

2.3 神经系统损害:主要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氨基糖苷类对听力的损害已引起重视,我国每年新增聋哑儿3万名左右,50%与药物有关,其中怀疑氨基糖苷类者高达83%。引起耳毒性作用分两类:(1)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眩晕和平衡失调,毒性频度为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奈替霉素;(2)耳蜗神经损害,造成耳聋,毒性频度为新霉素>卡那霉素>紫霉素>庆大霉素>丁胶卡那>链霉素>妥布霉素。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可致癫痫样发作的“青霉素脑病”。四环素可致良性颅压增高症。近年来危重患者多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已有惊厥和诱发癫痫的报道。大剂量氨基糖苷类临床应用,尤与肌松剂、镇痛剂、等合用,可致神经肌肉传导阻滞而发生肢体瘫痪,甚至呼吸暂停等,有报道林可霉素亦有肢体瘫痪的不良反应。

2.4 血液系统损害:各类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以影响血细胞的生成,致血细胞减少。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全血系统减少即再生障碍性贫血。氯霉素类最容易影响粒白细胞的生成,甚至全血降低而致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可以发生于应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及两性霉素等药。广谱抗菌药物常因抑制肠道细菌而致维生素K合成障碍而致出血。

2.5 消化道反应:多见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特别是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真菌类,甚至三代头孢菌素。长期应用抗菌药物除了要注意肠道菌群紊乱及二重感染外,更多的是由于个体差异及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反应。也有不少患者口服大环内酯类药物,特别是无味红霉素而致急性黄色肝萎缩。

2.6 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发生于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是由于体内敏感的细菌被杀灭,耐药的菌株得以繁殖引起,其发生率约为2%-3%。一般用药后20d内出现,多见于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婴儿、老年人、体弱者以及腹部大手术者。二重感染的致病菌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这类感染因耐药而很难控制,且有较高的死亡率。

2.7 变态反应:此反应最严重或最常见。应用抗菌药物时,几乎能遇到所有类型的变态反应:(1)过敏性休克(属Ⅰ型变态反应),多见于青霉素类及链霉素;(2)溶血性贫血(属Ⅱ型变态反应),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均能引起,但少见,往往不合并其它变态反应;(3)血清病反应(属Ⅲ型变态反应),多见于青霉素类;其它类抗菌药物偶可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药物热也可归于此类;(4)接触性皮炎(属Ⅳ型变态反应),常见于制药厂工人。各类皮疹是抗菌药物应用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亦属于变态反应,以荨麻疹、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等为多见,严重者可发生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青霉素与链霉素最常见。青霉素类皮疹发生率最高,约占1%~2%,尤其是氨苄青霉素,一般口服后皮疹发生率3%~8%,注射剂的发生率高达20%~30%,停药后大都能自行消退。变态反应几乎可累及所有器官和脏器,有报告认为其可导致SLE、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或皮肌炎等,也有报告表明其可导致间质性肾炎、间质性肺炎等。

3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WHO于1968年制订了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1970年成立了常设机构,WHO药物监测中心1978年改名为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我国自1998年成为该计划的正式成员国,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地区ADR监测中心。1999年出版了《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从加强药品管理的角度对各类ADR加强监测并实施报告制度。将ADR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和不可能5级,用药物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找出用药人群与不用药人群的相对危险度,进一步确定ADR的频度和危险性,更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第2篇: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关键字】恶心 呕吐 护理

消化系统疾病十分常见,是指食管、胃、肠、肝、胆和胰腺以及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脏器的实质性及功能性疾病,与其他系统的疾病密切相关。但小肠的病变较少见,腹膜、肠系膜及网膜的疾病最少见。护理人员应从整体的角度帮助病人恢复和维护健康。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有恶心与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呕血与黑便。

恶心是一种欲吐的不适感,常为呕吐的先兆。呕吐是胃内容物或部分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反射动作,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两者可单独发生,也可先有恶心,继而呕吐。呕吐分为中枢性的呕吐与反射性呕吐。中枢性的呕吐见于颅内压增高、前庭障碍、药物或化学毒物的影响、代谢障碍等;反射性呕吐多见于胃肠疾病,肝、胆、胰疾病等引起,也可由泌尿、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仔细询问病人恶心与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诱因,呕吐物的性质、量、与进食的关系,必要时将呕吐物送实验室检查。还应注意病人精神状态如何、与呕吐有无关系,有无乏力、焦虑、抑郁及其程度。

2.身体评估 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皮肤弹性情况;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及其部位、程度;肠鸣音是否正常。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必要时做呕吐物毒物分析或细菌培养等检查。呕吐量大者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常见护理诊断]

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大量呕吐导致失水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频繁呕吐导致失水、电解质丢失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无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少区吐减轻或停止,活动耐力恢复或有所改善。

[护理措施]

(一)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1.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有无继续呕吐,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质和量、颜色、气味。若出现持续性呕吐致大量胃液丢失,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呼吸可变浅变慢。监测和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直至稳定。若出现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降低、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说明血容量不足,应准确测量和记录每天的出入量、尿比密、体重,并及时报告处理。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例如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

2.生活护理 协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呕吐后及时给病人漱口,清理被污染的床褥、衣被;使用棉签、纱布清洁口腔时,注意避免刺激舌、咽、上腭等,以免诱发呕吐;疑有肠梗阻时,应禁食、禁水并进行胃肠减压。

3.用药护理 遵医嘱口服或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时,主要通过静脉输液给予纠正。口服补液时,应少量多次饮用,以免引起恶心、呕吐。如口服补液未能达到所需补液量时,仍需静脉输液以恢复和保持机体的液体平衡状态;

4.对症护理 呕吐时应协助病人坐起或侧卧位,使头偏向一侧;对昏迷病人尽可能吸尽口腔呕吐物,避免因不慎将呕吐物吸入气道出现窒息。

5.心理护理 针对体液不足的原因,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如何防止疾病复发,指导病人如何消除或减少诱发因素。

(二)活动无耐力

1.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有无呕吐,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状。监测和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准确测量和记录每天的出入量、尿比重、体重,并及时报告处理。

2.生活护理 告诉病人突然起身可能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故坐起或站起时应动作缓慢,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用药护理 按医嘱应用止吐药及其他治疗,促使病人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和体力。

4.对症护理 病人呕吐时应帮助其坐起或侧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吐毕给予漱口,更换污染衣物被褥,开窗通风以去除异味。

5.心理护理 关心病人,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鼓励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自理活动,必要时给予帮助。

[评价]

1.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在正常范围,无口渴、尿少、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等失水表现,血生化指标正常。

2.呕吐及其引起的不适减轻或消失,逐步耐受及增加进食量。能摄入足够的热量、水分、电解质和各种营养素。营养状态改善,活动耐力增加,活动后无头晕、心悸、气促或体位性低血压出现。

参 考 文 献

第3篇: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一、物理课堂是生活化资源开发的场地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利用物理知识生产制造出来的,倘若善于将物理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那我们的课堂随之精彩许多.初二开学的第一节物理课,课堂上我带给孩子们的不是一堂理论上要如何学好物理知识,以及物理知识如何重要,而是展示一系列的生活用品:一根筷子、一把汤勺、一个废旧牙膏皮、一个空矿泉水瓶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用它们演示一些常见的小实验,当孩子们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时,在“为什么”中告知孩子们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自己可以用慧眼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再用我们学习的科学知识去解释“为什么”.第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往往能对整个初二的物理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着这样的好奇心,学生岂会不去探讨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又怎能学不好物理呢.

二、物理课堂是生活化资源利用的场地

1.用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所以,教授新课时,一般都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时,经常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如何使一块冰融化?”、“如何使一根铁丝发热?”就这样两个问题学生展开讨论.由于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学生有话可说,课堂的探讨也颇为热烈.有的说可以用热水使冰块融化、有的说可以使用锤砸、有的说可以使用摩擦的方法等,如何使铁丝发热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同学精彩纷呈的讨论中自然而然的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新课进行的水到渠成.

2.用生活实例强调物理原理及过程的形成例如,在教学《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一课时,呈现两副眼镜,分别请学生上讲台试戴后谈自己戴后的感觉.学生带着疑惑的眼神告诉我,他们迫切的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时导入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以及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对它们的矫正作用,学生恍然大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用生活日常用品设计实验,学会时时探讨物理例如用易拉罐、一张纸能托住一杯水来探究大气压的存在,用乒乓球和饮料瓶探究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用塑料直尺和纸屑来探究摩擦起电等,很多实验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周围的生活,能发现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物理的学习有时候就是这么的唾手可得,学生的学习激情油然而生,也更加热爱学习物理.

4.用形象的生活经验来总结强化物理知识例如,在导入比热容时,我常用多媒体播放情景:烈日炎炎之下,两个小朋友一个站在沙滩上直呼啊“好烫啊”,另一个站在海水中满足的说“好凉爽啊”,为什么?如此的生活经验学生都有,但从未思索过为什么?这就揪出了他们那种“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探知欲望,再引导学生用手边的器材进行探究,加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生活中学生们都用过热水壶,并且知道这样一个现象:当灌了大半壶热水后盖上瓶塞,过不多长时间,常会听到“噗”的一声,瓶塞被顶开了,到底是为什么呢?诸如此类的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生活现象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和理解等,在学生的探究和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学生既掌握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又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索的精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4篇: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论文摘要:移就修辞格是英语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一定的语境中移就格的巧妙运用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结合相关语言材料的分析,粗略地探讨了英语语言中常见的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

一、引言

《辞海》载:“移就:甲乙两项相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如‘幸福水’,幸福本属于人,今移用于水,这就叫移就。”按照ADictionaryofLiteraryTerms的解释,TransferredEpithet是:“afigureofspeechinwhichistransferredfromtheappropriatenountomodifyanothertowhichitdoesnotreallybelong”词典进一步举例说明:“Commonexamplesare:‘asleeplessnight’;‘thecondemnedcell’;‘ahappyday’。由此可见,移就修辞格是英汉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种超常的词语组合方式,是一种艺术语言。

除开上文提到的形容词移用外,英汉语言中还有副词的移用,如“Waterflowedlanguidlyintothethirstyfield”(水无精打采的流进了干涸的土地);名词的移用,如“Heknewthatthemoralcardhousewouldcomedown”(他知道那道德纸屋会塌下来)。本文主要讨论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即移就形容词修饰语+中心语。

二移就形容词的表现类型

转移形容词与中心语临时组合,其搭配有悖语言规范,是作者在调遣词语上的一种主观随意的“拉郎配”,只要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在逻辑语义深层结构中合情合理,一切属于人、动物、具体和抽象事物的形容词修饰语都可临时相互借用。

1、移人于物,说明人的修饰语移用于说明事物,即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使事物或概论带上人的情感,这是常见的用法。

⑴Beforehimtherearestillthreewearymiles

在他前面仍有三英里令人厌倦的路程。

Weary本是指he,作者一反常规移来修饰mile配不当,却使语言简洁生动,意蕴丰富.

⑵“Don’tworry,son,wewillshowthemafewtricks.”Darrowhadwhisperedthrowingareassuringarmroundmyshoulderaswewerewaitingforthecourttoopen.

“别担心,孩子,我们将给他们看些把戏,”我们等候开庭的时候,达罗搂着我的肩膀,低声对我说,叫我不要担心。

Reassuring属于描写人的表述词语移来描写人体的一部分,说明某种行为动作,使之带上人的情感。

2、移物于人,即把说明事物的属性移用来说明人或人的行为

⑶Heisnotaneasywriter.

他是一个作品很难读懂的作家。

easy本来用于说明事物,即修饰作品而不是作家,作者在此移用来修饰人writer,aneasywriter等于awriterwhoseworksareeasytoread(作品易懂的作家)

3、移甲物于乙物,即将原描写甲事物的表述词语移来描写与之相关联的乙事物或某一概念。

⑷Darrowwalkedslowlyroundthebakingcourt.

达罗绕着那气氛紧张、异常闷热的法庭踱着步。

Baking本来是指烤面包,可以想象一下靠面包时的情景,所以作者在此移来说明另一具体事物court,生动的描述了法庭在审理这场震惊世界的审判时紧张而闷热的气氛。

三、移就形容词与中心语的关系及其翻译

移就格简洁凝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而作为一种超常规搭配的语言变异现象,含有移就格的句子如何准确理解,如何翻译得恰到好处,往往使人颇感踌躇。翻译时,首先要弄清移就形容词与中心语之间的关系。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因此,译者只有从深层结构角度对其分析,才能准确传达原文内涵。常见语义关系可归纳如下:

1、修饰关系

语义为修饰关系的转移形容词一般可以直接译成汉语,并保留移就手法,我国读者获得相通的感受。

⑸Thisisacredulousage,andtheburdenofknowledgewhichwenowhavetocarryispartlyresponsible.

这是一个轻信的时代,究其原由,部分在于如今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实在太多。

2、并列关系

语义为并列关系的转移形容词,一般可译成两个并列的成分

⑹Shesattherewithembarrasseddelight.(cf.Shesattherewithbothdelightandembarrassment.)

她坐在那儿,既尴尬,有高兴。

3、因果关系

语义为因果关系的转移形容词搭配,一般可译成原因状语

⑺Possibly,somepeoplemightsuspecthimofadegreeofunderbredpride;Ihaveasympatheticchordwithinthattellsmeitisnothingofthesort.(cf.Possibly,somepeoplemightsuspecthimofadegreeofpridewhichwasduetohislackofeducation;)

可能有人怀疑,他因某种程度的缺乏教养而傲慢无理;而我内心深处却怀有同情之感,觉得他并不是这类人。

4、转折关系

转移形容词与被修饰语形式上是修饰关系,实际上是转折关系,可采用增词法翻译,即增加转折关联词。

⑻Theanguisheddignityshebroughttothatpartmadeitthebestperformanceofhercareer.

那个尽管痛苦却不失尊严的角色是她演艺生涯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

5、伴随关系

语义为伴随关系的转移形容词一般是动词的分词形式,形式上是形容词,实际上是动词,伴随谓语动作的发生,翻译时视为谓语为宜。

⑼Thesailorsswarmedintoalaughing,cheeringringaroundthetwomen.

水兵们笑着,欢呼着,在这两个大人物周围挤成一圈。

四结束语

总之,移就修饰格是一门语言艺术,它新颖生动,简洁明快,含义深刻,表达准确,巧妙的运用这种修饰手法可以增强语言描述的生动性、感染力和论说的力度。了解和掌握这门语言艺术,可以帮助我们领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感,挖掘文章的内涵,进而帮助我们更加透彻的理解原文,翻译原文。译者在翻译移就修饰格时,首先必须彻底理解其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然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再现于译入语中。

参考文献:

1.吕煦,《实用英语修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树德、冯齐,《英语修辞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安定,《英汉修辞与翻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王得春,《词格与词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钟馥兰,“英语修辞格中的移就与移觉浅析”,《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第5篇: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光学显微镜、X-射线能谱等手段,对矿石中的矿种类及含量进行了分析。

金矿物的种类及嵌布特征

通过MLA及光学显微镜等的研究可知,矿石中金矿物有7种,主要为自然金,其次为碲金矿和碲金银矿,另有微量的银金矿、金银矿、亮碲金矿和针碲金银矿。

1.自然金:通过对矿石中自然金的X-射线能谱分析可知,自然金中金的含量较高,平均为95.84%,银的平均含量为4.02%,另外部分自然金颗粒还含有Cu、Fe。自然金是矿石中最主要的金矿物,常以矩形、长条形在石英、黄铁矿等矿物的裂隙中产出,少量呈粒间金或包裹金等形式产出,偶见单体金。

2.碲金矿:矿石中含有微量的亮碲金矿和针碲金银矿,由于其成分与碲金矿相近,现将其归入碲金矿中进行统计。由能谱分析数据可知,碲金矿中金、碲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41%、53.46%,银的平均含量为2.85%,另有少量碲金矿中有Pb、Cu等。碲金矿主要呈矩形和圆粒状,另有少部分呈长条状,与黄铁矿的共生关系密切。碲金矿主要以包裹金的形式嵌布在脉石矿物中,部分以裂隙金的形式嵌布,另有少量以粒间金的形式嵌布(见图2,略),偶能见到碲金矿单体。

3.碲金银矿:根据碲金银矿的能谱分析数据可知,碲金银矿中金、银、碲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16%、40.08%、31.66%。碲金银矿主要呈圆粒状嵌布,另有少量呈矩形状和长条形嵌布。碲金银矿与黄铁矿的关系密切,主要以包裹金的形式嵌布在脉石矿物中,另有微量呈裂隙金和粒间金的形式嵌布。

4.金银矿、银金矿:在矿石中能见到微量的金银矿和银金矿,金银矿中金、银的平均含量为37.37%和62.63%;银金矿中金、银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5.15%和24.85%。

5.金矿物的嵌布特征:为了统计的方便,根据金矿物的特征,将微量的银金矿和金银矿按自然金统计,将微量亮碲金矿和针碲金银矿按碲金矿统计。将矿石中三种金矿物按照嵌布形态可分为矩形、圆粒状和长条形三种,其分布特征见表3(略)。金矿物在矿石中的产出状态有包裹金、粒间金、裂隙金三种,由于研究对象为入磨原矿,能见到少量的单体金。通过矿物自动分析仪(MLA)对矿石中各种金矿物相对含量进行了检测,对其检测结果分析可知。

金属矿物的嵌布特征

1.黄铁矿:黄铁矿是矿石中最主要的硫化矿物,是金的重要载体矿物。黄铁矿常呈自形、半自形粒状在脉石矿物中嵌布,少量细粒、微细粒黄铁矿星散分布在脉石矿物中,这部分黄铁矿难以单体解离;部分黄铁矿被褐铁矿沿边缘或裂隙交代;有时可见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与黄铁矿共生。

2.褐铁矿:褐铁矿也是矿石中重要的载金矿物之一,其与黄铁矿的共生关系密切,多产出在黄铁矿的裂隙和边缘,常见黄铁矿包裹在褐铁矿中,褐铁矿中的金矿物多以包裹的形式嵌布,有时可见嵌布在褐铁矿裂隙以及褐铁矿与其他矿物之间。由于褐铁矿浮游性能较差,对嵌布在其中的金矿物回收有一定影响。

3.赤铁矿、磁铁矿:赤铁矿和磁铁矿在矿石中比较常见,二者共生关系非常密切,常在磁铁矿颗粒的边缘或裂隙中见到赤铁矿,在大部分赤铁矿颗粒中都能见到磁铁矿的交代残余,部分赤铁矿以假象赤铁矿的形式存在。

4.方铅矿:矿石中的方铅矿含量较少,多以自形-半自形状分布,其粒度大小不一,其与白铅矿的共生关系密切,另外可见方铅矿与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等共生,矿石中偶见方铅矿与金矿物共生。

矿石中金矿物及黄铁矿的粒度特征

根据MLA对金矿物的测量,将矿石中金矿物的嵌布粒度全部换算成等效圆直径后的嵌布粒度。由金矿物的粒度分析可知,自然金的粒度总体较粗;碲金矿以细粒为主;碲金银矿的嵌布粒度细;碲金银矿和碲金矿的嵌布粒度均细。黄铁矿是矿石中重要的载金矿物。通过粒度测量结果可知,该矿石中黄铁矿的嵌布粒度总体较粗。

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通过分析可知,矿石中的金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

结论

第6篇: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抗凝血 类型检测

(一)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

1.原理 测定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活性测定和定量测定法,此处介绍发色底物法定量测定。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的原理是将待测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在37℃条件下孵育一定时间,使血浆中的at-ⅲ与凝血酶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然后加入显色底物并继续孵育,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底物,裂解出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反应体系的显色强度与剩余凝血酶的活性呈正相关,与待测血浆中的at-ⅲ活性呈负相关。

2.试剂

(1)标准血浆。

(2)底物s2238,浓度为5×10-7mmol/l。

(3)凝血酶溶液牛凝血酶用生理盐水配成7.5~7.7u/ml,每,10ml溶液中加入聚乙二醇6000(peg 6000)0.8 g混合。

(4)tris肝素缓冲液0.05mol/l,7.5×10-3mol/l edta-na2,1.75×10-4mmol/l氯化钠,用1mol/l盐酸调节ph至8.4,每升缓冲液中含肝素3万u。

3.操作

(1)将标准血浆及待测血浆进行一系列稀释。

(2)将一系列稀释的标准血浆及待测标本与tris肝素缓冲液混合,于37℃温育5分钟。

(3)加过量的凝血酶50μl,混匀,37℃温育30秒。

(4)加底物150μl,混匀,37℃温育30秒。

(5)加50%醋酸终止反应后,在405 nm下测定吸光度。

(6)以标准品at-ⅲ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在半对数纸上作校正曲线。

(7)根据受检者标本的吸光度值在校正曲线上查出其at-ⅲ,若标本预先经过稀释,必须乘以稀释倍数。

4.参考值 (108±5.3)%。

5.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诊断由at-ⅲ缺乏引起的血栓性疾病。

(1)增高:见于血友病a和b、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过程中。

(2)减低: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at-ⅲ缺乏 。遗传性at-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反复发生静脉血栓。获得性at-ⅲ缺乏见于:

①at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如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伴有血栓形成。

②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

③at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dic、脑血管病变、口服避孕药等。

(二)蛋白c测定

1.原理 蛋白c的发色底物法测定原理是将待测血浆中加入蛋白c激活剂(铜斑蛇的蛇毒)。活化的蛋白c(apc)可水解随后加入的发色底物,释放出显色剂pna,pna的量与血浆中 apc的量成正比。

2.试剂与方法 与上述发色底物法at-ⅲ类似,此处不再做介绍,或可参照有关的操作说明书。

3.临床意义 pc缺乏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发病部位以下肢深静脉与肺栓塞常见;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肠系膜静脉及脑静脉血栓也较多见。

pc缺乏症可由获得性或遗传性原因引起:①获得性pc缺乏症:血浆蛋白c活性和水平降低可由pc的生成减少、消耗过多、辅因子ps活性下降,以及药物、炎症、肿瘤、狼疮抗凝物等不同原因引起;②遗传性pc缺乏症。

(三)游离蛋白s(fps)测定

1.原理 免疫比浊法第1步先向待检血浆里加入吸附了乳胶的纯化c4b,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血浆中的游离ps与c4b结合;第2步再加入抗ps的单克隆抗体乳胶试剂,使其与血浆中 ps-c4b复合物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待检血浆中大分子复合物的浓度与游离ps的量成正比。

2.试剂与方法 本项目所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的具体方法在本书免疫学检验部分有较详细介绍,试剂中除相应的抗ps的单克隆抗体外,其他也大同小异,此处不再赘述。或可参照有关的操作说明书。

3.临床意义 ps缺乏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反复的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或肠系膜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年轻人。

(1)获得性ps缺乏症

①促使c4b增加,降低fps的原因:妊娠、口服避孕药、糖尿病、炎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吸烟等。

②促使ps降低的疾病:早产儿、维生素k缺乏、香豆素类药物治疗、乳腺癌化疗、肝病等。

③ps与细胞结合增多的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2)遗传性ps缺乏症。

(四)狼疮抗凝物质测定

该物质是存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血浆中的一种抗磷脂的自身抗体。最早发现在sle患者血清中,故名。

狼疮抗凝物质(1upus-type anticoagulants,lac)通过结合磷脂复合物及抑制磷脂表面发生凝血反应来干扰依赖磷脂的凝血过程而起作用。

1.原理 凝固法狼疮抗凝物质测定包括两个试验内容:狼疮抗凝物筛选试验(lac-s)、狼疮抗凝物确认试验(lac-c)。

第1步是lac-s,试剂中含有与蝰蛇毒结合的稀释磷脂,该试验对lac非常敏感。蝰蛇毒可直接激活因子x,在因子v的辅助下可激活凝血酶,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引起血浆凝固。如果待测血浆中含有lac(抗磷脂抗体),则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如果lac-s结果明显延长,则必须做lac-c。

第2步lac-c,试剂中含有高浓度的磷脂,如果检测结果恢复正常,则证明血浆中确有磷脂抑制物存在。

第3步按下式计算结果:

lac-s值/lac-s正常人均值=lac-s比率。

lac-c值/lac-c正常人均值=lac-c比率。

2.参考值 lac-s、lac-c正常人均值来源于该试剂说明书,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值;lac-s比率/lac-c比率=标准化 lac比率。

3.结果解释

(1)标准化比率>2.0,有大量lac存在。

(2)标准化比率在1.5~2.0,中等量lac存在。

(3)标准化比率在1.2~1.5,有少量lac存在。

4.临床意义 lac阳性的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出血,反而与血栓形成有关,lac阳性患者中约有1/3发生血栓,最常见的是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大血管血栓。由于凝血和抗凝血过程均依赖磷脂的参与,因此lac由于抑制磷脂的生物学特性,在体外产生抗凝效应,而在体内可促进血栓的形成。

(五)血浆肝素浓度(hepuf,heplmw)检测

1.原理 发色底物法测定原理为:先向待检血浆中加入at,血浆中的肝素与at结合成肝素-at复合物。然后再向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因子xa,肝素-at复合物可以灭活因子xa的活性。剩余的因子x a可以水解随后加入的底物,释放出显色剂pna。 pna的量与血浆中肝素水平呈反比。

2.方法与试剂 与上述发色底物法at-ⅲ类似,此处不再做介绍,或可参照有关的操作说明书。

应根据临床患者所使用的肝素种类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的定标物做定标曲线。

3.临床意义 检测血浆肝素浓度和监测不良反应。

参 考 文 献

[1]李金泉,江一民,吴翼伟,崔岗,张海涛,苏成海,张玮.抗凝血酶ⅲ测定在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第7篇: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实证分析;物流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growth. For the purpo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t takes the logistic model, using the relevant data from 2000 to 2013. It take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iangsu logistics industry and regional growth, gi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empirical analysis; the logistics industry; economic growth

0 引 言

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因此物流业迅速上升为与高科技、金融业并驾齐驱的三大朝阳产业之一。我国的物流业处在逐步上升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对物流业与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沈秦伟通过采用多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了大连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动态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王海燕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回归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分析得出武汉市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高阔、甘筱青、李仁良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来刻画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性。张予川,王海燕,桂华明等利用Logistic模型对湖北省物流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对于江苏来讲,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运用描述经济增长的逻辑曲线模型即Logistic模型分析了江苏省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 模型与理论

1.1 理论研究

常见的经济分析模型有很多,如一般线性模型、对数线性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本文选取了描述经济增长的逻辑曲线模型即Logistic模型。逻辑增长曲线模型,俗称“S曲线”,由Verhulst于1845年提出,当时主要目的是模拟人口的增长,逻辑增长曲线模型的特点是开始增长缓慢,而在以后的某一范围内迅速增长,达到某限度后,增长又缓慢下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指标的增长过程具有这个特点。所以,许多学者利用逻辑增长曲线的载荷信息,对很多社会经济现象,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或繁殖过程进行预测,并对逻辑增长曲线的拟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在处理预测问题时多采取线性化参数估计方法或迭代法来进行方程回归。其常见形式为:

y= (1)

式中,y表示因变量,x表示自变量,a,b,M为未知常数,a>0,M>0,b>0且b≠1。要想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需将方程变形,对此方程进行变形为:

ln-M=lna+xlnb (2)

设ln-M=y',lna=a',lnb=b',则转换为:

y'=a'+b'x (3)

转换成(3)式后就可求出a',b'的值了,对于M值,由极限定理可知,当x∞时,M1/y,但是在现实经济中x即物流发展指标不可能无限大,因此y也不存在饱和值。因此本文取一个预测值,即一个较大的值作为y的饱和值来进行运算,至此,模型的所有参数值都可求得。后面还需进行弹性分析,通过弹性分析找出x对y的影响率,如公式(4):

a=・=・=-alnb (4)

弹性系数的值应该大于1,才能表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否则物流业的发展无法带动经济的增长。

1.2 指标选取

(1)物流发展指标。物流产业的影响因素很多,界定上不完全清晰,因此许多学者选用不同的发展指标,本文选用了货物周转量和物流网络里程作为衡量物流发展的指标。

(2)经济增长指标。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指标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质的角度,一个是量的角度,本文主要从量的角度来衡量经济增长,因此选用了大多数学者都会选用的区域生产总值(GDP)这样一个指标。

2 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了江苏省统计局统计出的2000~2013年度的数据(见表1),为方便进行下面的计算,本文给与2000~2013年每个年份一个时间序列号1~14。

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是通过SPSS19.0完成的。

2.1 相关性分析

由表2的相关系数可知,货物周转量与江苏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98,物流网络里程与江苏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03,物流网络里程与货物周转量的相关系数为0.900,所以可见三者两两之间在0.01水平上具有显著相关性。

2.2 回归分析

从散点图初步可以判断,y与x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从其形态来看,可以采用逻辑增长曲线模型。则据上文的介绍,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对于M值,根据国家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等数据统计,江苏省物流业的发展一直较平稳,因此本文取一个预测值,即一个较大的值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饱和值来进行运算,这里取2020年的江苏省GDP预测值。下面分别对GDP做时间序列分析,对物流网络里程、货物周转量做回归分析。

(1)GDP时间序列分析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GDP随时间基本上呈线性增长趋势。假设GDP符合模型:y=a+bm,式中y为GDP,m为时间序列,a、b为未知常数,用最小二乘法求得:a=2 540.190,b=3 829.909。所以y=2 540.190+3 829.909m,分析结果表明R

-squared=0.944,说明拟合程度是非常高的,并且查表验证通过F检验和t检验。由此可见,上面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显著的,方程也是成立的。预测2020年的GDP为79 138.37亿元,所以取M=1/79 000。

(2)货物周转量与GDP回归检验

由表1数据,用GDP对货物周转量做回归检验。因为y'=ln-M,这里的y表示GDP,此时要求y'=a'+b'x,x表示货物周转量,令LNGDP=ln1/GDP-1/79 000,做LNGDP对货物周转量的回归,结果如下:a'=-8.802,b'=-0.000405,所以y

=-8.802-0.000405x。

(3)物流网络里程与GDP回归检验(见表3)

(4)货物周转量和物流网络里程回归分析(见表4)

第8篇: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Zhu Mingjie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从化 510900)

(Zhujiang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nghua 510900,China)

摘要: 物理生活化教学强调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和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Life-oriented teaching of physics emphasizes the creation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situ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and learn in this situation, and finally appreciate the applied value of physical knowledge.

关键词: 物理 生活化教学 实施策略

Key words: physics;life-oriented teaching;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38-01

0引言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是物理教学的活水源头。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那些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和学习物理知识。本文拟就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做些简要的探讨。

1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生活化教学是指课堂教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将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基础上。注重以生活为中心,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具体到物理教学领域,物理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捕捉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物理知识,挖掘物理知识的生活内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布置生活化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一般来说,物理生活化教学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1.1 关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物理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抽象的概括和反映,物理规律反映了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均包含有大量的物理知识,学生对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一些直接经验。学生的这些已有知识结构和在生活中获的直接经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提、基础和重要的学习资源。

1.2 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和将来可能的生活物理生活化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的生活和将来可能的生活,强调将物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将来可能的生活联系起来。物理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当前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既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印证、补充和超越,同时也使物理知识由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物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2.1 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积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尤其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那些与中学物理教材有着紧密联系的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尽管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物理课程资源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感受和生活经验等。要开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资源,使物理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坚实的生活经验背景之上。

2.2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精选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物理学习情境,在这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对学习情境很熟悉,感到面临的问题的和任务很真实,从而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切实体验建立物理概念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仅举几例进行阐述。

①直观化的生活情境。即利用生活中那些学生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创建探究问题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电场和检验电荷的关系时,可以拿一瓶香水放在讲台上,教室内顿时芳香四溢。教师顺势利导:如果我们这时候离开教室,香水味会消失吗?同样,如果没有检验电荷,电场会消失吗?在直观化的生活情境中,所用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并且学生在生活中可能见过所演示的物理现象,但未曾思考过其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当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竟包含着如此多的物理知识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②描述性的生活情境。有些问题情境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再现这些物理现象。教师可通过语言描述等方式,把物理情境生动地描述出来。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可以列举生活中一些增大及减小摩擦力的实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③体验性的生活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利用学生熟悉的材料,在课堂上再现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学生现场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物理。比如,在学习凸面镜和凹面镜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汽车倒车镜、哈哈镜、勺子、平面镜等,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些镜子的功能,从而加深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理解。④虚拟性的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现包含所学知识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在看的见、听的着的虚拟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比如,在学习能的转化时,可以播放利用风力、水力进行发电的影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物理现象,为学生创设虚拟性的生活情境。比如,在学习波的传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波的传播过程。

2.3 布置生活化的训练习题,实现课后作业生活化生活化教学倡导作业生活化,即作业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精选那些包含一定物理知识的、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事例或自然现象,设置一些包含一定原始物理问题的习题。原始物理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且未被加工的物理问题,而物理习题则是指从实际问题中经人为加工出来的物理问题。物理概念和规律只有在原始物理问题中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解决原始物理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课堂所学的间接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够真切地体会到物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除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习题外,还应设置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外作业。引领学生走进日常生活世界,尝试运用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学习电学知识后,可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动手为家里装一盏照明灯,要求有开关、保险丝等。

物理生活化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直接经验,把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能够看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极大地激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说,生活化教学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当前物理教学的需要,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厌学物理这个难题。

参考文献:

[1]刘金.生活化教学概述[J].生活教育,2006,4:48.

[2]张伟,郭玉英.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生态化物理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5:60.

[3]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48.

[4]邢红军,陈清梅.论原始物理问题的教育价值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1:57.

第9篇: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氟喹诺酮 药理 研究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38—01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菌药物,也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但由于这类药物近年来大量的应用使得药物不良反应日益突出。

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味觉改变及其他胃肠道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发生率为3%~17%。各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胃肠道的耐受性无明显差异。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期间肠道革兰阴性需氧菌可以明显减少,但较少影响厌氧菌,极少伴发艰难梭菌相关的假膜性结肠炎。虽然莫西沙星及加替沙星体外试验对厌氧菌具抗菌活性,但对肠道厌氧菌的影响不明显,故治疗后相关腹泻少见。曲伐沙星可并发非艰难梭菌腹泻及化学性胰腺炎。恶心与呕吐的发生可能与神经毒性有关,老年人的发生率未见增加。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使用含镁的抗酸药时,可损害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影响其抗菌活性。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是氟喹诺酮类药物第二种常见的副作用,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0.9%~11%,常见症状有焦虑、坐立不安、神经过分紧张、失眠、欣快、恶梦、幻觉、精神失常及癫痫,另外,还可能表现为神志不清、软弱、震颤或抑郁而被忽视,特别好发于明显动脉硬化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的老年人。癫痫是少见的副作用,但老年是诱发癫痫高危人群,同时使用抗风湿或其他降低癫痫阈值的药物、原有癫痫史、未根据肾功能调节剂量及电解质紊乱都有诱发癫痫的因素。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中枢毒性副作用的可能性排序为:托氟沙星>氟罗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诱发癫痫的发生率为百万分之二。

3、皮肤反应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皮肤反应发生率为0.4%~2.2%,较p内酰胺类及磺胺类药物少见。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光敏感性反应最受关注,轻者于暴露后出现红斑,重者有皮疹表现。这种光敏感性反应具有结构相关性,在8位有氯原子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克林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及洛美沙星)更容易发生光敏感性,8位由甲氧基取代的药物(如莫西沙星及加替沙星)则不产生光敏感性反应。

4、心血管系统反应

5、心脏毒性早期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Q-T间期延长,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替马沙星及帕格沙星因严重速发性过敏反应Q-T间期延长及心毒性而撤出市场司帕沙星因发生心毒性副作用高,已有人认为不宜再用于临床。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也可引起轻度Q-T间期延长,这与药物阻滞心肌细胞钾通道有关。临床上已有冠心病伴低血钾、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使用洋地黄或安装起搏器的患者使用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或加替沙星后诱发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报告。

低血压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过敏性/过敏样反应少见,其发生率为0.46/10万~1.2/10万,现已证实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可引起过敏性/过敏样反应,静脉炎静脉炎是静脉滴注氟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一种局部副作用,由于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所致,临床上呈局部发红及灼热感。经研究表明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或曲伐沙星后血管内皮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三磷酸鸟苷及二磷酸鸟苷的含量均明显下降,且与药物浓度相关,表明高浓度氟喹诺酮类药物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但能耐受低浓度药物,故使用时应缓慢地经大静脉滴注低浓度药物。

6、肝毒性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诱发轻度可逆性转氨酶升高,其发生率为1%~3%,常不需停药,但若伴有血胆红素增高,则其升高程度与预后有关,严重者可并发肝性脑病致死。

7、肾毒性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肾功能损害少见,但一旦发生就很严重。

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抗菌作用强,使用方便,不需皮试而受到临床欢迎,但随着应用的逐年增加,相应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仅次于头孢菌素类,因此,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应遵守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的原则: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适当的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密切观察药物对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根据微生物的药敏试验,调整经验用药,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确定给药途径,防止浪费。其次,要考虑年龄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由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以及常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合并用药等因素,临床医生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药物代谢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体用药方案,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另外,18岁以下青少年严禁使用此类药物,防止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医生还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出现理化性质改变,如氟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缓释片合用,前者能抑制茶碱代谢,使茶碱血浓度升高;且茶碱的治疗窗较窄,易导致茶碱中毒;这类药物与碳酸氢钠合用,后者能影响前者的吸收,且前者在碱性尿中易析出结晶,因此,二者要分开服用,且不能过度碱化尿液;另有报道,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血液学反应,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血液学改变。总之,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鉴别判断能力,进而加大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力度是今后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