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精选(九篇)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

第1篇: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医外治;风湿类疾病;疗效

中医和现代医学中[1],将风湿病的研究与概述,讲解的极为广泛。在《黄帝内经・素问》中,便有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理论,随后提出了五体痹(肌痹、骨痹、筋痹、脉痹、皮痹),五脏俾(脾痹、肾痹、肝痹、心痹、肺痹),五风痹(寒痹、风痹、燥痹、热痹、湿痹),历节风、痛风、鹤膝风等病名。在现代医学中,将风湿病命名为关节与骨、周围软组织(肌腱、肌肉、筋膜、滑膜)等病变,结缔组织病有风湿关节炎等,代谢性疾病有痛风和脊柱关节病。针对风湿病而开展的治疗极为丰富,本次研究主要对中医外治应用于风湿病中的临床疗效。

一、定义与分类

中医外治法较为受认可说法为手法、药物、器械作用于皮肤表面,或经体外进行治疗的方式。中医外治方法较多,经相关研究记载显示[2],可将其分为两类,非药物外治法与药物外治法。因治疗途径、方法上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皮肤官窍黏膜治疗、整体治疗、经络腧穴治疗。整体治疗:在人整体上作有效治疗,治疗方法有体育疗法和导引疗法;皮肤与官窍黏膜疗法:经官窍黏膜和皮肤吸收机体循环系统而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如熏洗和敷贴疗法。在现代医学中,所存在制剂学中药经皮给药,也属于此范畴;腧穴和经络治疗为经器械和手法、药物,对腧穴和经络起到显著的疗效,此治疗方法主要有脐疗与推拿、足心疗与艾灸。分类方法并非将治疗手段区分开来,在实际治疗中,往往相互交叉形成。

在目前的中医外治中,与现代物理学、生物学、磁学、光学等相结合,获得全新的延伸,使用光、声、磁等新技术与材料、方法,将中医治疗拓展出外治领域,这些医学内容可归纳为外治范畴,中医外治,在中医治疗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

二、中医外治

经研究显示,中医外治机理与以下内容相关:

以传统中医理论来看,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络遍布于全身,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能抵御外邪、气血运行,起到保卫机体的效果,以“络”、“经”起到全身内外沟通的效果。经体表施药,也能够起到对内部病灶进行治疗的效果;经现代医学研究显示[3],采取中医外治法对内在疾病进行治疗,能有助于让药物成分发挥,其中挥发性成分,能够经过黏膜与皮肤,在经过呼吸道等器官,作用于病灶,调整机体,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起到疾病治疗效果。

三、中医外治作用特点

采取中医外治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其作用特点有:局部作用、整体作用与综合作用。能直达病灶,且药效显著,可经多途径给药,且方法多样;药物效果作用时间较快,且操作极为便捷,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

中医外治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且已经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广泛研究后[4],其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在中医治疗中,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中医外治法对常见风湿病的治疗

风湿病临床表现特征有肿胀、疼痛和活动僵硬,采取中医外治法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著名医学家给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著名理论[5],在治疗过程中,病症与患者体制的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对于方法的选择存在差异。因此,对于风湿病中医外治的方法进行疗效至关重要。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两者的结合,是风湿病治疗中,极为重要。如风湿关节炎,风热与风寒型,两者具有显著差异,其治疗方法不一。在类风湿关节炎缓解期和发作期中,其所综之法大有不同。其中,膝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而引发的膝关节疼痛,其用药和治疗上也需要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给药途径的合理选择,其选择治疗方法的基本为患者能接受,并能起到对疾病的最佳治疗效果。外治法的选择与剂型,在行中医外治中,其方法有薄贴法、掺法、贴敷法、药捻法、敷脐法、坐浴法、点眼法、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热疗磁疗等。在行具体治疗时,应该针对患者体质选择,如患者皮肤易过敏者,在使用离子导入、中药外敷等方法治疗时,就必须要特别谨慎,对患者身体症状密切观察,避免出现过敏反应;治疗需因时制宜,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女性较为多见,但是在经期治疗时,则不宜使用中药熏洗治疗法。对于体制较弱,且合并心肺疾病患者,则不宜采取药浴,避免发生医源性损伤。

(一)中药蒸汽疗法

将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祛风散寒的中药放在熏蒸器中,并蒸汽熏蒸于病灶处,熏蒸时间不宜超过30min。对于所用熏蒸中药,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与证型进行分辨,辨证施治。类风湿关节炎,在现代医学中表示为致残性疾病,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功能丧失与关节畸形,病理特点为血管炎与关节滑膜炎发生病变性改变。中医认为,其发病与正气亏损,风寒乘虚而入相关。中医将其分为风热型、风寒型、风热与风寒交替型、肝肾亏损型、痰瘀痹阻型。可适应黄麻、羌活、透骨草、桂枝与红花进行祛风散寒治疗,也可在其中加入活血养血之药;寒热交叉、风热型可加用薏仁、忍冬藤作消肿清热。

(二)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中药和电疗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疗法,采取特有非对中频电流形成电场,药物离子起到推动效果,让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快速渗透皮肤,作用于病灶。能起到镇痛、消肿,改善血液循环效果。

结语: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基础为遵循中医基本理论,与肺腑经络学相结合,中医外治应用与风湿病中,其治疗极为广泛,且患者易于接受,其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广泛,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印春.颈椎病中医外治方法应用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123-124.

[2] 黄庆亮,丁月珍.膏贴结合叩刺拔罐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23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6):60.

[3] 黄倜,张华东,王振兴等.干燥综合征口干燥症的中医外治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4):69-71.

第2篇: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中西医结合;效果显著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91-01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病因尚未明了。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以关节的急性炎症表现为主,晨僵、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显著,令患者疼痛难忍,造成患者心力憔悴。单一的利用中药或西药的内外治疗均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36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7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抽取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在20-64岁,平均年龄31.3±4.2岁。对照组41例,男16例,女25例,年龄在23-68岁,平均年龄33.2±3.1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无任何药物不良反应。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且符合活动期标准[1]:具有≥3个关节肿胀,同时存在以下四条中的两条,具有≥5个关节压痛,晨僵≥1小时,血沉超过28mm/h, C反应蛋白增高。中医辨证符合风湿热痹证型[2]:关节红肿热痛,舌质红,苔黄,脉数。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使用甲氨喋呤7.5mg/周[3];戴芬 (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75mg,每日一次。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使用中药治疗。自拟方四妙丸合二皮二藤汤加减,成分:苍术12g、黄柏10g、牛膝15g、薏苡仁15g、五加皮12g、海桐皮12g、青风藤10g、络石藤10g、土茯苓15g、白芍12g、半枝莲12g、生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日三次。

2.3疗程:

治疗两个月记为一个疗程,在一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测,统计治疗效果并记录患者病况。

2.4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指导原则2002版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4]确定疗效。活动期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痛疼和肿胀完全消失,红细胞的沉降率、C反应蛋白恢复至正常指数,表明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效果显著;红细胞沉降率等计数指标恢复正常,但是关节痛疼和肿胀并未完全消失但已经开始出现好转,表明治疗有效;在一个疗程治疗之后关节依旧疼痛甚至出现加重,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无任何下降,表明治疗无效。

3结果

3.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2统计学计算

使用SPSS13.0软件对该实验进行计算,经过统计学处理后P

3.3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与C反应蛋白情况比较

治疗组在治疗前有33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高于正常水平,有30例患者C反应蛋白高于正常水平,经过治疗有28例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控制率为84.8%,有26例患者的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控制率为92.9%;对照组在治疗前38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高于正常水平,36例患者的C反应蛋白高于正常水平,在经过治疗后有24例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控制率为63.2%,有23例患者的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控制率为63.9%。两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控制率存在较大差异(P

3.4不良反应

两组各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对照组有1例出现肝功能损害,停用甲氨蝶呤,经护肝降酶治疗好转,退出对照组。

4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症”的范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与热痹关系密切[5]。机体或外感风湿热邪;或素有内热,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因风寒湿郁久化热,内易风湿热邪,发为风湿热痹。中医近几年的治疗方法多是以中医针灸[6]和西医止痛为主,治疗周期长,见效慢,病情进展快。本院采用甲氨喋呤联合戴芬作为常规治疗,通过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和非甾体类消炎药,以缓解病情[7]。针对风湿热痹,中医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通络。自拟方中,取四妙丸(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清热利湿、通筋利痹之功效;加五加皮、海桐皮祛风湿、通筋络,五加皮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加强牛膝之功效;青风藤、络石藤均能祛风通络,前者兼利小便、后者能凉血消肿,与土茯苓、半枝莲共达解毒除湿、消除关节肿胀之功效;白芍养阴、缓急止痛,生甘草清热解毒,缓急,同时调和诸药。综观全方,清热与利湿并行,祛风与解毒共用;寒热并用,少用苦寒,利湿而少伤阴。诸药合用共达清湿热、止痹痛、通筋络、强筋骨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许多清热凉血和清热解毒药可以有效降低类风湿关节炎的炎性指标[8],治疗组的炎性指标控制更佳,与单纯西药的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更好,更适用于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值得推广到临床实践应用中。

参考文献

[1]刘嘉玲,鲍春.风湿病疑难问题.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27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467

[3]姜林姊,王吉耀,等.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生活质量评价.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4:21-24

[4]国家重要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30

[5]孙素平,米杰.周翠英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4,23,(7):442-443

[6]周嘉陵,朱琦.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4:169~171

第3篇: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藏医;风湿病;病理

【中图分类号】R2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09-01

风湿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医学界对本病的认识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但其具体病因病理尚不明确,故风湿病的诊疗效果不太乐观,给不计其数的患者带来了不少的痛苦,让广大医务工作者为之头疼。

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生态脆弱、气候条件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常年忍受高寒缺氧的煎熬,故长期生活在的人,特别是的农牧民几乎100%患有程度不一的风湿病。但勤劳而勇敢的藏民族不惧艰辛,其生命在这片高原上延续了上千万年。与此同时,藏族祖先凭借卓越的智慧创造了藏族文学——十科十明。其中藏医学作为大五明之第二大文化,在藏族历史长河中为本民族及周围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世界传统医学重要组成之一的藏医,仍然发挥着及其显著的作用。

目前藏医治疗风湿病的疗效比较确切。这是因为藏医对风湿病的病理有独特的见解,《四部医典》为主的藏医诸多典籍中详细地阐述了本病的诊疗方法。

从理论上讲,学习风湿病内容、治疗风湿病就从风湿病的病因、分类、症状、疗法四个方面入手。所谓的“病理”、“疾病的性质”贯穿于整个病因、分类、症状的复杂等内容。只有明确病理才可以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并进行治疗。因此,笔者结合风湿病的病理,分析介绍风湿病的治疗方案及其具体药物。

1风湿病是热症的继发症

许多藏医学前辈认为风湿病是赤巴过剩而导致的热症疾病的继发病。即在治疗热症时患者不拘饮食或医生放血过早、过多而引起,尤其是热症恢复期时不节俭饮食导致风湿病为多见。因此得出的结论是:风湿病的病症偏热,近而所用的药物要性凉或中性而不得用性温的药物,因为藏医的用药原则是热症用凉性药物治疗,寒症用温性药物治疗。治疗风湿病的常用藏药25味驴血丸、25味儿茶丸、23味儿茶丸、18味党参丸等都是性凉或中性药物。

2风湿病是代谢障碍性消化不良类疾病的一种

藏医认为风湿病是由长期、过度摄入蛋白质、脂肪等含量高的食物如酥油、奶酪、糖类、羊肉、食用油、酒,特别是过期变质发霉的食物引起。因为这些食物当中的营养成分在肠道吸收并经过肝脏时,过剩的营养导致肝脏加工合成机体所需成分的功能失调,大量原血淤积在肝脏或合成加工不彻底的血液进入循环系统导致的疾病叫代谢障碍性消化不良。故藏医治疗风湿病时常用的药物就是石榴健胃散,石榴健胃散是促进食物的消耗吸收而又不伤肝的中性药物。只要食物在体内正常的消耗吸收,三大基因就会平衡,只要三大基因平衡,人就不会得病。因此该药成为藏医临床上最受欢迎的良药之一。另外,针对此病理,藏医还运用放血疗法治疗风湿病。

3风湿病是机体内的黄水过剩而引起

上述的代谢性消化不良导致大量血液在肝脏淤积引起胆汁分泌加剧,胆汁又生成黄水,在机体中淤积大量的黄水尤其是在关节腔内,导致关节组织软化、腐蚀、肿胀,这样的疾病叫做风湿病,故风湿病的病因藏医认为是黄水过剩。在藏医临床常用的25味驴血丸、23味儿茶丸、25味儿茶丸、18味欧曲珍宝丸、15味乳香丸等都是治黄水的良药。而且针对这样的疾病藏医用艾灸疗法、牛角吸疗法和涂敷疗法治疗风湿病的表象,达到缓解作用。

湿病是弥漫在全身机体组织的疾病

藏医认为,风湿病是由黄水过剩引起,而黄水分布在内在的脏腑、外在的骨骼肌肉组织,特别是分布在皮肤粘膜层和骨关节腔内。为了彻底祛除体内多余的黄水达到根治风湿病的目的,近几年那曲索县藏医院为主的各藏医院的医生结合《四部医典》等藏医典籍,对风湿病进行脉泻疗法。本疗法疗效确切,治愈率接近100%。但用本疗法治疗疾病时患者要承受较大的痛苦,因此推广起来有点困难。

第4篇: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活血通痹胶囊;类风湿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22-02

活血通痹胶囊是我院根据临床经验方研制的纯中药制剂,组方由熟地、杜仲、当归、黄芪、独活、桑寄生、川穹、桂枝等中药组成,经临床实践表明该制剂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通痹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至2011年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诊断符合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28~65岁,平均48岁,平均病程7.5年. 对照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29~64岁,平均47岁,平均病程8.0年。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甲氨蝶呤片治疗,10mg/次,1次/周。治疗组加用活血通痹胶囊,3次/日,6粒/次.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3观察指标:临床体征改善情况;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血沉。;X射线检查。

1.4疗效标准:按照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临

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1]。

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3讨 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常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呈对成型,以肿胀、僵硬、关节变形为主,致残率高。中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范畴,是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的疾病[2]。活血通痹胶囊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组方,方中熟地、黄芪、杜仲、补益肝肾,当归、川穹养血活血,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活络通痹,桂枝温经通络。诸药合用,既符合中医医理,亦符合现代药理,故能获得较好疗效。综上所述, 活血通痹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篇: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老年风湿病; 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5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14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5.071

风湿病是多发于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十分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的严重,老年风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风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激素等进行治疗[1]。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各项生理机能的衰退,且时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使得临床上对老年风湿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遇到了一定的难度[2]。近年来,伴随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兴起,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风湿病并发症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本研究以老年风湿病并发症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风湿病并发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进行了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风湿病并发症患者84例进行研究,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其中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39~68岁,平均(57.32±4.27)岁;关节肿胀超过42 d的患者有10例,晨僵1 h以上且症状超过6周的患者有9例,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的患者有18例,关节变形的患者有5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7~69岁,平均(56.82±5.13)岁;关节肿胀超过42 d的患者有11例,晨僵1 h以上且症状超过6周的患者有9例,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的患者有16例,关节变形的患者有6例。以上所有的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实验,签署了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症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予以常规的西医疗法治疗。以臀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注射曲安奈德(国药准字H31022279,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华联制药厂),以20 d作为间隔进行相同剂量的注射,注射剂量为40 mg/次,注射液选取醋酸曲安缩松(国药准字H13024160,石家庄四药股份有限公司)。对于有风湿病的患者可以予以抗生素行对症治疗。根据每个患者具体的病情,医护人员予以1~3个疗程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薏苡仁汤加减治疗。薏苡仁汤的具体药材配方与用量如下:12 g川芎,30 g薏苡仁,15 g葛根,10 g桂枝,15 g白芍,12 g木瓜,10 g羌独活,6 g甘草,9 g川乌,0.5 g油炸马钱子。加减配方如下:如寒证强烈则先煎9 g川乌与9 g制附子,另添5 g细辛;如热证强烈则添加30 g石膏与5 g知母并去川乌;如痛感强烈则添加12 g乳香与12 g制没药。1剂/d,2次/d。一个疗程为21 d,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患者的风湿病及并发症病情显著好转或基本得到治愈;(2)有效:患者的风湿病及并发症已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但并未治愈,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3)无效:患者的风湿病及并发症无任何变化,部分患者症状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显效31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显效

14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风湿病的病理表现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风湿性身体功能丧失、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如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会给患者和其家属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和生活负担。

从西医学角度考虑,风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血管的炎性改变,有的患者还会伴有肌肉关节病变等变化,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形成血栓,进而出现血管闭塞的现象[3]。经过临床上大量的研究,相关学者认为风湿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遗传、凝血功能异常和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常规的西医治疗主要是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让人满意。对于患者毛细血管的病变部位,供血情况不能被完全改善,患者的脏器发生严重受损,严重的患肢体甚至出现缺血性坏死等现象。相关研究报道表明,大量、长期的应用激素会产生很多副作用,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4]。

在中医学领域研究讲,风湿病属于“痹病”范畴,病因是由于患者机体的正气不足,机体内部产生毒热、痰液混浊、机体受到风寒湿气,导致人体营气和卫气不能正常的保护机体,正邪相争,最终使机体的经络、肌肤、四肢等不能得到正常的调养,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僵直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危及脏腑[5]。采取中医治疗,主要是以患者表现出的临床证候为依据,实施辨证治疗,寒痹、热脐、寒热错杂是该类疾病的主要证侯。具体解释如下:(1)寒痹:患者表现出肢体活动后症状加重,关节肿痛或晨僵,疼痛处固定,且部分患者会伴随局部怕冷或全身怕冷的现象,若天气阴寒则痛感会更强烈,若天气晴好温暖或患处遇热则痛感会减弱,并伴随有舌质淡或呈暗红色、舌苔白腻、脉浮紧或沉缓等现象;(2)热脐:患者局部关节发热、肿痛等症状,一旦遭遇寒冷,患处的疼痛感变弱,同时伴有口干、舌苔黄燥等症状;(3)寒热错杂证:患者既会表现出寒证症候也会表现出热证证候,造成患者体内寒热混杂的情况[6]。

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显效14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显效31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风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彬,兰红勤.旷惠桃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7):112-118.

[2]魏锦,袁国华,黄慈波,等.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3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23(1):27-29.

[3]张跃武,于世良.老年风湿病的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11,4(12):899-900.

[4]肖向金,丁文涛,林赣州.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11):132-135.

[5]李兰庭,何泽军.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疾病血管炎性表现3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1,35(2):255-256.

第6篇: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临床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治疗的关键是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中医根据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本文选取2010年5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类风湿关节患者,分别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联合西药或中医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其中男性35例,年龄27~65岁,病程9个月~11年;女性55例,年龄28~63岁,病程1~13年。所有患者均经过X线检查或者类风湿因子试验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畸形、关节肿痛、手足麻木及功能受限等。其中70例患者出现晨僵,52例患者血沉异常,37例患者发热。病情严重程度:35例重度患者,关节严重变形,生活不能自理;45例中度患者,关节稍微畸形,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生活可以自理;10例轻度患者,关节没有明显畸形,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检查排除相关的器质性病变,并在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 法 首先对入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促进患者机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双氯芬酸钠片治疗,50~100mg/次,每天3次,症状得到明显控制后可逐渐减量为25mg/次。等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停用双氯芬酸钠片,改为雷公藤多甙片口服治疗,20mg/次,每天2次,并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密切监控。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应当立即停止用药,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保证治疗的安全有效性。20d为1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联合中药治疗。口服药物为:当归20g,黄芪20g,桂枝10g,威灵仙10g,川乌10g,独活10g,秦艽10g,防己10g,甘草6g。水煎服,早晚分服,200ml/次,10d为1个疗程。患者连续治疗2个疗程。外用熏洗药物为:羌活20g,鸡血藤20g,独活20g,苏木20g,细辛10g,防风10g,路路通10g,薄荷10g,冰片2g。将上述药物放置于药箱中煮沸,再将煮沸的药液放置到38~42℃时开始治疗,对患处进行熏蒸治疗。40min/次,1次/d,以20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关节疼痛晨僵现象消失,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恢复,X线检查结果显示示关节间隙增宽,化验结果正常。有效:患者关节肿胀晨僵现象减轻,关节功能活动有所改善,X线检查结果显示关节肿胀消退,化验结果接近正常。无效:关节疼痛、肿痛及晨僵现象没有好转,甚至加重,X线检查及化验结果无改善或者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实验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以P

2 结 果

治疗6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详见表1。

表1 治疗6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n(%)]

3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原因:内因是机体正气不足,或因劳累过度,耗伤正气,或因病后体弱气血不足,营卫不固;外因是风寒湿热侵袭,兼有痰浊、瘀血。其中外因是致病条件,而内因则是发病基础,病变部位主要在关节、肌肉及经络[3]。中医学讲究整体观念,把人体看作有机的整体,机体各脏腑之间气血津液相互转化,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加强自身正气以抵御外邪入侵。中药在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时以辨证论治为主,通过多层次、多途径来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止痛、通络活血、补肝养肾及益气养血为主。中药经熏蒸可促使诸药渗入患者皮下,以增强发汗散寒的功效,并通过物理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效果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有较大帮助,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秀芳.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体会[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1):55.

第7篇: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桂附瓜藤汤;中西医结合疗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痹”范畴。孟河医派传人、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对风湿病的治疗具有很深的造诣,笔者曾有幸聆听朱良春教授的教诲,通过文献复习及临床病案的总结,自拟桂附瓜藤汤联合美洛昔康、甲氨蝶呤治疗RA患者3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RA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男8例,女24例;年龄20~56岁,平均(36.12±15.26)岁;

病程3~7年,中位数5.01年。对照组男9例,女23例;年龄20~58岁,平均(37.22±14.78)岁;病程2~8年,中位数5.4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2009年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1],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痹的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属风寒湿阻型: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者,可纳入试验病例。

1.4 排除标准 ①晚期肢残、畸形、丧失劳动力者;②年龄 < 18岁或 > 60岁;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⑤精神病患者;⑥未按规定用药,无法评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予美洛昔康口服,每次7.5 mg,每日2次;甲氨蝶呤每次7.5 mg,每周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予自拟桂附瓜藤汤,药物组成:桂枝10 g、制附子(先煎)10 g、木瓜10 g、青风藤10 g、薏苡仁30 g、威灵仙10 g、延胡索15 g、白术12 g、伸筋草10 g、寻骨风10 g、姜黄10 g、鸡血藤15 g、细辛3 g、蜈蚣2 g、甘草5 g。风偏胜,加用独活12 g、海风藤12 g;湿偏胜,加苍术12 g、千年健10 g。两组均治疗12周后评定疗效。

2.2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min)、双手平均握力(mm Hg)、疼痛10 cm水平视力对照表数值

5项主要症状体征及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3],整体改善率是指以上5项指标改善百分率,即[(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 75%,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为50%~75%,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为 < 30%~49%,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 30%,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无改善。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4 讨 论

RA是一种病因未明、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呈对称性分布。西医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生物制剂、激素等,这些药物均有一定疗效,但某些药物有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的缺点。而从中医学中找到一种方药联合西医的基础治疗方案治疗RA,如果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桂附瓜藤汤方中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附子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木瓜舒筋活络,且能化湿;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辅以薏苡仁化湿除痹;鸡血藤活血舒筋;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络;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蜈蚣祛风湿,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化湿、散寒通络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中桂皮醛有组胺释放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4];附子煎剂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炎症,对甲醛、蛋清、组织胺、角叉菜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乌头碱类生物碱也有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兴奋下丘脑CRH神经细胞所致增强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有关[5];木瓜能减缓细胞的生长,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6];青风藤所含有的青藤碱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炎有显著的消炎镇痛作用[7];寻骨风所含有的毛马兜铃挥发油及提出的总生物碱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从薏苡仁热水提取物中获得的中性多糖葡聚糖混合物及酸性多糖Ⅱa-1,2,3,Ⅱb部分均显示抗补体活性;蜈蚣水提液可以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抑制抗体生成而调节免疫功能[8]。从另一方面也佐证了该方的免疫调节、抗炎的作用。

现代医学对R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免疫抑制剂治疗RA的疗效是肯定的,但是由于其副作用的存在影响了患者的接受程度,而且有时单一药物的应用无法控制病情的发展,需要多种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带来较多毒副作用。中医中药的参与有望通过增效减毒解决这个比较棘手的难题。

笔者运用桂附瓜藤汤联合美洛昔康、甲氨蝶呤治疗RA,通过临床观察比单纯西药组有较好疗效,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5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4):265-27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8.

[4] 方琴.肉桂的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3):249-252.

[5] 周远鹏.附子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和毒性[J].药学学报,1983,18(5):394-400.

[6] 谭允育,陈浩,黄守雄,等.29种中药免疫药理活性的初步筛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2):28-30.

第8篇: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六味地黄汤;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085-0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属中医“痹病”范畴。我国的发病率为0.38%~0.44%,现临床所用西药和激素虽能使部分病人得到缓解,但起效慢,副作用明显。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均为我院风湿科2001~2004年期间住院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对本病的分类标准。均长期服用1~2种慢作用药(甲氨喋呤柳氮磺胺嘧啶)及小剂量强的松治疗(6个月以上),疗效不佳,仍有关节痛及晨僵。按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2.18±3.92)岁,对照组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41.37±1.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西医方面:主要表现晨僵、关节疼痛肿胀以及畸形,活动障碍等,有些病人伴有关节外表现,如类风湿结节、间质性肺炎、神经系统损害等。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加。中医方面:主要表现头昏、腰痛、腰膝酸软无力,小腹凉,偶有心悸、胸闷,肢体关节酸痛、麻木、屈伸不利,舌尖边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断:顽痹,证属肝肾阴虚,痰瘀阻络,寒热错杂。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静脉注射甲氨喋呤10 mg,每周1次;静脉注射强的松10 mg,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以六味地黄汤为主方加黄芩、黄连、野;待患者自觉心悸消失,头昏减轻,腰痛及腰膝酸软无力稍好转,将上方各味中药加量继续服用;待头昏消失,腰痛、腰膝酸软明显好转,将山药、牡丹皮加量,同时加用徐长卿、桑寄生、鸡血藤、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补血养血、活血通络;待肢体关节酸痛、麻木,屈体不利较前好转,加附子、肉桂温补肾妇,服至小腹凉感、腰痛、腰膝酸软消失,并将汤剂改为丸剂巩固治疗。两组治疗均持续1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建议的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关节肿痛明显好转,功能改善,主要化验指标明显好转或接近正常。有效:关节肿痛好转,主要化验指标有所改善。无效:和治疗前比较均无进步。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见表1。

3 讨论

RA属中医“痹症”范畴,历代医家对其发病机制多有论述。早在《素问・痹论》中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儒门事亲》则认为“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时至今日,现代医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潘氏等[1]认为RA不应以风、湿、寒、热来论其基本病因病机,而应从阳虚气弱,四末不温为基础,瘀血浊凝聚关节为基本病机来认识。风寒湿邪可诱发或加重病情,但RA关节病变的直接病邪却不是风寒湿之气。治疗时也步步顾及到阳虚与瘀血。刘氏等[2]认为,RA与一般的热痹不同,其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寒胜其热;主要是风寒湿三邪已经深侵到肝肾、筋骨,尤其是伤害了肾。且病程较长,寒湿、痰浊、瘀血、贼风互为影响,凝聚不散,经络闭阻,血气不行,又可加重病情,常见为肾虚寒凝证。中晚期RA的主要病机为肝肾亏虚,寒凝络闭,经络蓄热,痰瘀互结,风湿痹阻,脏腑之虚主要在肾,且有寒、热、阴、阳之别。李氏等[3]新近提出RA是“新病入络”的代表病证,毒损肢节络脉,络道亢变,络脉虚滞为其主要病机特点。

本研究中患者均久病,素体虚弱,不宜使用虫类等克伐过重的药物搜风通络,此类药物多为辛燥之品,具有一定的毒性,用之不当,易伤正气,正气一伤,邪气难除。笔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以中药六味地黄汤为主方,益气养血,补其肝肾,扶其正气。同时配黄芩、黄连、野清热解毒消炎,以制其热,在患者体质逐渐增强的基础上再加以作用平和的桑寄生、徐长卿、鸡血藤、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补血养血,活血通络,以进一步增强体质,祛除体内的风寒湿邪,并在滋补肾阴的同时配以附子、肉桂,温补肾妇,以达阴阳平衡,进一步增强患者体质,患者配以适当的运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加速康复,取得良好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性疾病,中医药在辨病与辨证结合思维模式指导下的联合西医的治疗方案较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在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体征、功能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潘远根,旷惠桃.类风湿关节炎病机的再认识[J].中国中医药信息,1998,5(1):12.

[2]刘玉铱,范金茹.旭痹健步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1(3):8.

[3]李文芳,王为兰.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河南中医,1992,12(3):36.

[4]张妍,王亮,王波,等.中西医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4例[J].中国临床医师杂志,2007,35(1):48.

第9篇: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内科;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22-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发生改变,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正在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影响。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专家们至今还没有找出其病因,同时患上此病的患者通存在伴发骨与骨骼肌萎缩症状的可能性,情况过于严重时,能够直接造成患者瘫痪。当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每种疗法都能够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并且安全性也各有千秋[1]。我院近来3年对患者采取中医内科方法开展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对其进行分析,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前往我院治疗的4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4例,男性10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20岁;病程最长可达23年,最短为6个月;按照患者实际病情分级,属于Ⅱ级的患者有10例,属于Ⅲ级的患者有7例,属于Ⅳ级的患者有7例。B组24例,男性11例,女性13例,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21岁;病程最长可达24年,最短为5个月;按照患者具体病情分级,属于Ⅱ级的患者有11例,属于Ⅲ级的患者有5例,属于Ⅳ级的患者有8例。AB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其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研究中B组患者主要采取常规单纯西医方法开展治疗,医生给患者选择使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以口服的方式,一周服用一次,剂量为8mg,持续治疗3个疗程。A组患者在以B组治疗为基础的前提下,增加使用五子三藤汤开展治疗。药汤成分为:络石藤、防风、天仙藤、莱菔子、苏子、丝瓜络、海风藤、冬瓜子、桑枝以及大豆卷每种取10g,皂角子、姜黄以及白芥子每样取6g,生薏苡仁取15g,每天用水煎服1剂,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且将AB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1.3 疗效评判标准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完全消失,检查发现C反应蛋白和血沉已经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得到有效的控制,检查发现C反应蛋白与血沉获得极大的改善。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稍微好转,检查发现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变化不大。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没有好转或者情况恶化,检查发现C反应蛋白和血沉情况没有发生变化。

2 结 果

经过治疗后,A组患者中,痊愈14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其总有效率为95.8%;B组患者中,痊愈11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6例,其总有效率为75%,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其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后A组患者的关节肿胀以及疼痛情况均明显被改善,晨僵时间也远远小于B组,对比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另外,A组全部患者中,1例患者产生胃肠道反应现象,1例患者产生脱发现象,总有2例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现象;B组中,3例患者产生胃肠道反应现象,2例患者产生白细胞降低现象,3例患者的肝功能受到轻微的破坏,总共有8例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现象。

3 讨 论

虽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部位主要在于人体的关节,但是情况过于严重时能够对人体免疫机制造成巨大的影响,威胁到患者的行走能力[2]。患者通常在临床出现的症状主要为关节肿痛以及功能呈现降低的趋势,同时有些患者还存在反复发作的现象,甚至产生关节破坏的现象,具有很高的致残率。

在中医内容中,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归纳在历节风以及痹证等疾病的范围内,其病因主要为人体肌肉关节由于受到风寒湿热入侵,经脉长期受到痹阻,气血运行出现异常情况造成的。由于此病的特点主要在于痰饮,由此治疗应以涤痰通络为主。本研究药方中的白芥子具有通利透达的功能,能够促使药方各种中药作用在人体经络中,达到除痰的效果。冬瓜子属于一种性寒质滑中药,可以起到排泄大肠积垢以及清理肺家蕴热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形成滑痰排脓的效果。皂角子是一种性温且味辛咸的中药,在消痰的同时还能够打开筋骨,从而达到涤痰去垢的效果。藤类中药的络石藤、天仙藤以及海风藤这三种中药,用在治疗风湿方面,可以获得良好的祛风除湿效果,另外,此三种中药还可以产生有活血止痛以及通利经络的作用,用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令人满意[3]。本研究的药方还包括姜黄、桑枝、大豆卷、丝瓜络、薏苡仁以及防风等类中药,这是因为上述中药具有各种功能:姜黄具有破血通经功能,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取得止痛疗痹的效果;桑枝和丝瓜络一方面能够祛风,另一方面还可以舒筋通络;薏苡仁是一种甘淡中药,具有很强的利湿功能,大豆卷和防风均能够产生除湿的作用。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一种治疗难度的疾病,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产生特效药,但是采取中医内科疗法进行治疗可以取得可观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的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中医内科疗法属于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比较理想的方法,值得各大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邢民军,刘远志.桂枝芍药知母汤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0(1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