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精选(九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1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历史课程改革,社会科课程,新理念

    同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同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开。从国家教育部开展的课程改革来看,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颁布及教科书修订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又进一步修改,修改版审定稿即将颁布。与此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已经研制发行,与历史学科相关的有《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按照新课程标准撰写的教科书,如北京师大版、人教版和华东师大版的《历史》,以及上海教育出版社版的《历史与社会》,已于2001年秋季在实验区开始使用。此外,全日制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标准也正在紧张的研制之中,不久将颁布。而且,一些地方的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践阶段。面对课程改革的形势,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这次课改的背景及其新理念问题。笔者作为研究者和参与者,意对此作一番研究和阐述。

    一、改革的背景

    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考察其改革背景时应从大教育观出发,认清整个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导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缘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和矛盾,同时也为了适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的改革也在其中。例如,1989年,美国出台了四份很有影响力的改革报告,即美国学校社会科委员会推出的《21世纪社会科课程指导》,布莱德利学校历史科学会推出的《美国教育中的历史课现状》、美国教师联合会出版的《民主的半截故事:美国历史教科书应该加入什么?》以及全国州长协会发表的《转变中的美国:国际前沿》。这四份报告直接影响了90年代美国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的发展走向。到90年代中期,美国颁布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和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各州在自愿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或体现本州特色与要求的课程标准。在已推出的州课程标准中,历史教育均得到重视。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和课程,各省的教育部负责教育。安大略省从1997年开始新一轮改革,制定了《社会科(1-6年级)、历史和地理7-8年级课程标准》(1998年)、《加拿大和世界研究(9—10年级)课程标准》(1999年),提出了“知识的理解”、“思维和探究技能”、“交流”以及“概念和技能的运用”等四个成就水平,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也陆续出台。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于1998年发表小学和初中学习指导要领,1999年颁布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在学习指导要领中概括提出两点改善中小学地理、历史和公民等课程方针,一是在价值观上要培养公正地作出判断的能力和态度、对日本本土和历史的理解和热爱、国际合作及国际协调的精神、作为日本人自主的生存在国际社会中的素质和能力。二是从培养主动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和态度等观点出发,更加重视学习方法和调查方法的学习、体验性学习、解决问题时的学习等学生主动的学习。高中的地理、历史科以主题学习形式编排内容,内容要有选择性和重点性。如“世界史A”,以近现代史为中心,在注意地理条件和日本历史联系的基础上,了解各文明的特质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用历史的观点探究各种现代课题。“世界史B”,则是在注意与日本历史相关联的基础上,理解世界历史的重大架构和源流,通过从广阔的视野考察现代世界的特质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在课程观念上,历史课程是以事实依据来构建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结构是可变的;历史课程不仅包括描述,而且包括解释;历史课程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学科;历史课程不仅涉及名人的历史,也是关于普通人历史的学科;历史课程是体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课程目标上,既强调价值观形成,培养和形成完善人格,也重视对历史的了解,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适应学生学习心理,精选内容,以学习主题为基本学习单元。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取向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讨论、辩论、小组合作、调查、展示等,重视体验与探究。

    ──在课程评价上,注重评价的个性化、过程性、选择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

第2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课改;数学;特色;尝试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谈我们的做法和取得经验。

一、依托课程改革,确定特色学科内容。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新一轮课程改革,走上了课程综合化的道路,让科学探究成为第一主题,并树立了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归根到底一句话,新课程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特色学科的创建,正是在这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中产生的。学校范围内切实可行的学科改革通过必要的特色建设来体现显得更具可能性;以特色建设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含量及育人效能也显得更具操作性。那么,何谓“特色”呢?说得通俗一点,即“无中生有”、“有中显优”。根据实际情况,我首先选择了后者――让我所教的数学学科教学更具特色,更具魅力。

二、构建特色学科途径。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为我提供了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自然,课堂教学依然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我们数学教师一致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最迫切和重要的是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于是在数学方面我努力拓展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渠道:

(一)学科教学渠道。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1)教学内容凸现人文性、生活化。深入钻研教材,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和处理教材。小学数学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创设教学情景,使之更贴近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设计例题习题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实际。(2)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大胆放手,适时点拨,让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3)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是教师教学中巨大的财富,由于他们呈现出不同的生活背景与智力特点,决定了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要用心聆听、用心体会、用心反思,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学困生做到“四优先”:优先提问、优先发言、优先批改作业、优先辅导。对优生做到“一允许”: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后,允许干不影响其他人的事(看课外书等)。每节课的作业尽可能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分三个层次:低档题、中档题、高档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

(二)校内活动渠道。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内容特征的课程体系。

第3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税制改革税务会计教学改革

一、新一轮税制改革介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正式拉开序幕。与之前改革相比,新一轮税制改革呈现出改革力度大、涉及税种多等特点。如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未来一段时期把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作为改革重点。2016年5月,营改增工作在原有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营业税就此退出历史舞台。2018年,国税与地税机构合并,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基准也大幅度上调。笔者整理了近五年国家税务总局针对主要税种的发文情况,发现年均发文数量接近100条,这表明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在新一轮税制改革背景之下,税收法规的变动极其频繁,这对高校《税务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税务会计》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大力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税务会计教学面临的挑战

1.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滞后于最新政策。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入,税收法规的出台速度有所加快,而教材编写者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这些新政策,造成教材内容滞后于最新法规。如仅在2016年5-7月间,税收法规就发生了如下变化:2016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2016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2016年7月,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这些法规变动以后,一些教材未能及时更新,给教师备课及讲授带来了困难。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税务会计》属于交叉学科课程,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税法和会计专业知识。目前,高校主要为财税和会计专业学生开设此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易产生这样一种困境:财税专业学生的会计知识比较薄弱,难以理解纷繁复杂的会计核算过程;会计专业学生的税法知识比较薄弱,难以掌握种类繁多的计税方法。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为学生讲解税法或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严重影响了课程进度和教学效果。3.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客观而言,无论是税收法规还是会计准则,均条目繁多。因而,对于《税务会计》的学习需要从事大量的记忆性工作,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甚至是厌学情绪。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造成了“教师授课累、学生吸收效果差”的尴尬局面。4.授课内容重分录编制,轻原理解读。目前,大部分《税务会计》教材都是按照税种来分别讲解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其中,会计分录的编制是主要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一些教师完全按照“介绍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的思路来进行讲解,未将相互关联的税种、知识点串联起来,也没有详细阐述会计核算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容易造成知识割裂,使学生只懂“术”而不知“道”。5.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税务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实践教学环节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缺乏实训软件供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企业不愿意提供税务会计岗位、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这会导致学生对实践了解有限、动手能力差,从而削弱了《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税务会计教学的优化策略

1.谨慎选用教材,密切关注税法动态。授课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必须认真确认教材内容的时效性,保证教材内容体现税法的最新要求。此外,授课教师应紧密关注税法动态,并尽快加以理解、吸收,以便在教材内容滞后或讲解不清晰时,能够及时补充、更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向学生强调关注税法动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共同学习最新政策,从而达到提升授课效果的目的。2.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具体而言,对于财税专业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财务会计方面的有关课程,使其更加熟悉会计核算流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可以适当增加税法方面的有关课程,使其更加了解税收原理及计税方法。此外,适当增加这些课程的授课时间也非常有必要。在笔者调研时,学生们普遍的反映是囿于时间,相关课程只能学习部分教材内容。3.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翻转课堂的设计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设置学习和交流环节。具体而言:一是课前针对每节课的难点内容制作教学微视频,请学生观看。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二是课中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针对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三是课后组织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作业,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四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翻转课堂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4.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注重原理解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针对具体会计核算进行讲解,还要注重对相关原理进行解读。为了使晦涩的理论知识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建议尽可能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即从资本市场实践中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案例来阐述理论知识的内涵。如在讲授跨国企业的避税手段时,可以介绍苹果公司如何通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分部来实现利润转移进而达到避税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当组织者、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5.拓展实践教学渠道,提升学生操作能力。一是收集当前税务热点,并在课堂上预留时间与学生讨论。如讲至个人所得税规避时,可以讨论2018年发生的娱乐圈明星逃税案件。二是建立税务会计实验室,购置税务会计实训软件。教师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定期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训。三是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税务部门建立联系,合作创建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感受税务活动的真实过程。

第4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师自主发展

伴随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将取决于音乐教师,因为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但是在教师的发展问题上,有较多的人认为音乐教师的发展是在于外部力量,如音乐师范学校、职后培训机构等,忽略了教师的“育己”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弘扬人文精神、注重人性提升的时代,人们应该将关注的目光转向音乐教师的自主发展,探讨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这才是音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

音乐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是指在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通过教师自我反思、自我研究设计,使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音乐文化底蕴拓宽加厚,从而不断地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最终目的。从教育学意义上来看,音乐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要求,是一种辅助的机制。音乐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目标直接指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

二、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关注教师自觉主动的发展过程,有其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详尽地阐释了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质。动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而人则不同,人不但有思想意识,能认识和改造世界,成为世界的主宰者,而且还有自我意识,能把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不断地完善自身。因此,人能成为“主体”,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的主人。在实践活动中,人能通过理性的思考,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哲学理论告诉我们,自主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所以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应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使其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使专业发展成为可能。

2.心理学基础

现代心理学把学习者认识到并形成如何控制认知学习这一心理机制,称为元认知。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即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音乐教师作为相对成熟的个体,往往具有确定的自我概念、较明确的自我意识,为其自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认知基础。按照成人的特点,教师的元认知已可以达到内控和自动化,教师则多能自觉灵活地运用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情绪、兴趣做出有目的的调控,使注意力维持在一定的活动上,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活动进程,这一心理学基础使得音乐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成为可能。但同时,音乐教师的元认知水平又因年龄及个体的变化而具有差异性,所以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根据教师不同的元认知水平,采用自主发展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把教师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希望他们既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的教育家,同时又是具有突出音乐能力的音乐家、具有丰富音乐知识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同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对于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提出了挑战性课题。按现行教学计划(大纲)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教育理念、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方面,都难以完全适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四个教学领域的教学要求。①拥有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音乐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地弥补和提高,给自己定下合适的目标,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音乐教学和自己成长的过程,努力促进自己更快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

2.是音乐教师个体发展的实践需要

音乐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世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撞击的过程。音乐教师在对别人奉献的同时,其自身也应该求得一种丰富的体验、一种自我满足。同时音乐教师个体间也是具有差异性的。对于音乐教师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认知风格、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的不同,音乐教师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也是不同的。音乐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能使教师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和需要,自主地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使不同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特点与教学风格,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差异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然要求

音乐教育改革,主张通过音乐教师的爱心鼓励、启发诱导,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等途径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观念与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及潜能,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首要课题。“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不仅是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而且是音乐教师个体发展的实践需要,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对音乐教师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音乐课程改革背景下,音乐教师专业上的自主发展意义重大而且深远。

注释:

①王安国主编《从实践到决策》,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②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钟启泉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蒲蕊著《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孙龙存《成人的元认知特点及其对成人学习的作用》,原载于《北京成人教育》。

第5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邮轮英语;教学实践

一、引言

邮轮旅游的迅猛发展对邮轮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和要求。2016年10月的《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邮轮专业人才的培养远远落后于邮轮产业的发展,缺乏合格的邮轮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邮轮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出符合邮轮企业要求的人才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报告》还指出:“邮轮管理、服务都是实操型专业,不宜用货船管理、酒店管理来简单过渡或取代,应该加强邮轮、校、企合作互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机制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关于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很多学校都进行过成功的探索,本文不再赘述。过去的几年邮轮专业教学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二是仅围绕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层面的教学改革;三是看到了国际邮轮企业对人才的更高的具体要求,即除英语听说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这其中,浙江旅游学院的钱茜露在她的文章中列出了邮轮基本岗位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及能力水平评价等级,同时提到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倡导的核心基本能力,以及与这些能力相对应的邮轮行业要求和教学内容设计案例。以上探讨与研究为邮轮教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丰富素材与理念,但大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的构想,亟待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来检验教学效果。

二、我校邮轮专业学生、教师、实训条件现状分析

学生方面:学生入学的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英语基础差表现在词汇量小,开不了口说英语,说出的英语很蹩脚。在最初的自我介绍和问候语之后,就不会说什么更深的话题了。由于邮轮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学生对邮轮及邮轮工作环境和部门设置没有了解的途径,因此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没有明确概念。对中国以外的世界懵懂无知,也没有兴趣去了解,更谈不上具有什么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方面:邮轮专业的师资基本来自综合英语和酒店英语。虽然有英语教学经验和能力,但由于缺少邮轮实地培训的经历,邮轮专业知识只能现学现卖,对邮轮的工作状态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能通过视频文件或文章了解。如果英语教学仍然沿用以前的方法,势必勾起学生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恐惧和厌倦。硬件方面:虽然采取了校企合作招生,但由于不是和邮轮公司合作,因此既没有邮轮企业的培训力量,也没有其它学校的模拟船舱、模拟餐厅、模拟酒吧等实训条件,教学只能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场景画面。原有的酒店英语教材中的场景模拟材料已不适合邮轮,而新出版的教材中,适合本校学生水平的邮轮专业教材并不多,而且内容大多集中在邮轮知识文字讲解方面,配听说光盘的很少;不仅教学内容需要重新组织,教学设计也必须以企业要求为目标去进行。为了获取最新的,最真实的资讯及行业动态,教师还必须经常访问如国际邮轮公司网站、邮轮行业技能委员会网站(CLIA)、邮轮就业网(CruiseEmployment&Recruitment)、中国海乘招聘网等网址,将适合学生使用的文章、视频等拿来补充授课内容。

三、邮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几乎所有的国际邮轮就业和招聘网站上(例如CruiseLineEmployment,CruiseShipJobVacancies)对所有岗位的录用条件中,除对工作经验、专业背景和技能的要求外,无一例外地提到了良好/流利的英语驾驭能力(agood/strongcommandoftheEnglishLanguage)。相对于同属亚洲的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英语是中国申请者的软肋,是制约中国船员的最大因素,而同时具备技能和英语交际能力的船员就更少。加上游客多为欧洲和美洲人,生活习惯和观念与东方人有较大差异,这些都增加了中国船员上岗和工作的难度。歌诗达游轮(Costa)亚太区副总裁MassimoBrancaleoni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邮轮工作人员需要相当高要求的外语基础及服务意识,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还要有灵活应变能力,可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少”。这一评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邮轮专业学生所缺乏的三大能力:英语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

四、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在职业教育领域,目前国内接触较多的先进理论是澳大利业TAFE学院所倡导和采用的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即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培养工作场所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将这些能力体现在工作中。邮轮公司对职员能力要求主要为三项:岗位对应的专业技能(我校为客房和餐饮技能)、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无障碍地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乘客及同事用英语交流)、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即自我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划与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运用高科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及自我发展能力。这一组能力在我国称为核心素质能力,近几年职业教育界进行了很多研讨、培训和实践。很多职业学院都开设了核心素质能力课程,作为所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五、教改实践

基于以上三方面(我校现状、企业用人要求、能力本位理论)分析,我们的教学团队在立足学生既有英语水平和有限的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行业要求为标杆,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过程中注重核心素质能力的培养,尝试并探索出了几点比较实用的经验供同行们分享。

(一)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教学实践

作为服务工作语言,邮轮英语的听说水平要求远高于其它所有行业专业英语的原因在于:邮轮英语还是生活语言,更重要的应用体现在与同事及上下级之间的工作沟通中。因此要想胜任未来的工作,听说课教学内容必须不拘泥于教材上所给的会话案例,而应扩大交流的话题范围,例如涉及日常生活、向辅导员汇报情况、班级管理、活动的通知与总结等广泛的场合,以便适应未来岗位中的任务分配,工作日志书写以及员工会议等。在实际的听说课的教学中出现了很正常但似乎老师们都不愿面对的问题:在入门水平的自我介绍、天气描述、日常生活表述之后,学生对于基础水平所要求的话题,例如个人兴趣、教育背景、班级发生的事件等基本不会表达,或者只会死板背诵翻译软件给出的内容,不会加以变通并举一反三。从中能够看出学生词汇量非常欠缺,且用法很不准确;词汇的拼写和发音也很成问题,语法用得一塌糊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教研组在2016级的《基础英语》授课计划中设置了语音与发音规律、初级词汇背诵与听写、基本语法讲解与练习(重点为人称时态语态、基本句式、基本句型结构等)。阅读与翻译的素材尽量选取来自邮轮英语教材或相关网站的专业文章,增加了教学的知识性和时效性。专业词汇的重点为厨房、餐厅、客房三个领域,例如西餐菜谱与食材、红酒与鸡尾酒词汇。

(二)为提高国际化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展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JudithMarthin和ThomasNakayama在《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因素(对对方文化了解多少)、情感因素(不愿意和外国人交流,产生恐惧感和焦虑心理)、心智活动特征(语言或非语言方面的排斥或歧视心理)、情境特征(在中文语境中表现出较强的交际能力,而在英语语境中却无法自如应付)四个因素。具体来说,我校邮轮专业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整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2.对其他国家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样貌等缺乏真实的了解,内心还可能存在种族歧视或者民族偏见;3.由于缺少和外国人的接触,说出来的是生硬的英语,缺乏自然性和亲和力,对英语中的礼貌性原则体会不深;4.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没有感情和激情,对邮轮工作环境没有确切的身临其境感;5.性格不够开朗活泼,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生活本身、周围的人和事缺乏热情(passion)和亲近感,没有参与意识(participation),缺少发现真善美的洞察力。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在授课内容和设计上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学期之初用两到三周的时间进行世界地理知识普及,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向学生直观展示主要邮轮目的地国家、地区、城市。向学生讲解这些国家的位置、气候、语言、种族、饮食、风俗、风景以及宗教等知识,让学生产生“世界这么美,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同时对未来同事的肤色、宗教、饮食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播放各大邮轮公司美轮美奂的宣传视频,希望在学生内心种下对邮轮工作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些都不只是吸引眼球,有关国家、城市、邮轮公司、旗下各邮轮的名称等英语词汇都要在这一环节中完成;通过众多的邮轮视频,全景展示邮轮工作场景,使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状态有真实的了解,从而增加职业的期待感、自信心,树立服务意识,并且自发地产生学好英语的动力;与礼仪教师合作,在教学中重视礼貌习惯的养成和熏陶,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please,thankyou,enjoyyourlunch,Iwishyougoodluck,haveagoodweekend,would/couldyouplease…等句型;在学生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中通过游戏、小组作业等提高学生的交际自觉性和参与意识。

(三)针对八项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的教学设计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评估一个人是否胜任(competent)一项任务的依据是他是否能灵活应用他的技能和知识处理与该任务相关的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境。任何一项任务的考核都涉及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以邮轮餐厅服务员为例,这个职位除了要完成特定的任务外,还需要具备1.英文阅读能力(以便了解组织章程、工作安排等);2.口语交际能力(以便听懂乘客需求,正确描述产品或服务);3.团队合作能力(合作完成任务,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支持);4.学习能力(了解邮轮产品和服务的关键知识);5.自我管理能力(在从准备、当班到交班的整个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技能);6.操作能力(来正确使用工作中的各种设备)。这些能力不是一段时间就可以培养的,也不是一门课、一个老师能够完成,必须团队合作,在学生日常管理、日常生活、课外活动、技能传授、知识学习的所有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为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并体现上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需要做出很多改进。首先,过去那种给一段对话让学生背诵并表演的方式需要放弃了,因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只给学生提供情境(如英文点餐、为乘客介绍一款商品、处理乘客投诉、求助等),而让学生独自或小组合作完成具有创意的台词设计及表演。书面英语教学方面,结合一定的语法项目,设计了独特的写作题目,如用英文描述所在班级某一个班干部的职责、对某个岗位的工作提出意见及整改措施、学生会应该增加某一个部门及原因,按工作日志格式记述一天的学习、活动及感想等等。

六、教改效果检验

上述各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开展一年多来,经过在2015、2016两个年级进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教学和教育效果。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在:音标与发音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发音更加准确;语调更加轻松自然;学生词汇量的显著增加和语法的强化教学使应用英语的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基础知识、西方文化展示、情境表演的结合增加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学生英语日常交际的质和量都有了较大提高;对自己未来工作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做到用英语有效描述任务和问题、团队合作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仪表仪态、形象气质方面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中2015级学生在合作企业的模拟面试中表现出色,我们的教学改革和努力也得到了合作企业方的肯定和认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行业是主导,是中心,是标准的制定者和判断员工是否胜任的裁判员。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必须围绕“能力本位”这一理念,培养在能力和知识方面都能胜任的邮轮企业合格员工。作为教育一线的改革者,我们必须有勇气果断地摈弃那些陈旧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接受科学合理、符合职业教育现状的教育理念;不能目光短浅,投机取巧地教给学生一些所谓的“技巧”以便通过邮轮公司的面试。我们今天在教学设计与构思方面多用心探索,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才会走得更远、更稳、更成功。

参考文献

[1]汪泓.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0.

[2]钱茜露.高职院校邮轮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培养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15,(3):16-120.

[3]刘燕婷.邮轮旅游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职英语听说课程改革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4]乐琰.邮轮经济呼唤专业人才[N].第一财经日报,2006/11/27.

第6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以人为本;实践操作能力;生活意识;教法改革;有效途径

一、新课标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总体要求

物理学科属于理性思维课程,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自然科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新课程实施后,对初中物理学科的总体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对科学领域的探索欲望;(2)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3)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乐于参加科学技术类社会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养成通过科学素养提高效率的思想意识;(4)增强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教会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过程中要十分关注物理学科的科学性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科渗透,注重科技创新,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策略

初中物理新课标中最重要一点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相信每一名学生,深度开发每一名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积极开展“学科探究”,建设充满活力的课堂

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力相对来说是有限的,所以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难度是很大的。即使学生暂时记忆住了,时间长了也肯定会忘记,更有甚者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物理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我们的学生自身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如果我们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教学创设一个民主、开放、自由、生动、和谐的氛围,把探究机会还给学生,在有效的管理下将实现物理学科教学领域的真正飞跃。如在学习《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这节课时,我就采取了这样的探究方式。我把班级的学生按照四人为一个研究小组进行划分,给他们提供了酒精灯、烧杯、覆盖烧杯的玻璃片、冰块实验等材料。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给冰块加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我在大屏幕中给学生们打出了操作步骤:(1)小组猜想,拿出预定答案;(2)动手操作,小组成员观察加热过程,在表格中记录不同状态下水的形状、体积;(3)小组总结,用文字总结出水的固体、液体、气体形态和基本特征;(4)进一步思考如果把整个实验过程反过来进行会如何,理解在一定条件下水的三态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总结出物质三态的基本特征;(5)这种三态变化在生活中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这节课教师讲解比较抽象,如果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效果会更好。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知识加以运用,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感悟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让问题在课堂彰显魅力

中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自我表现,但是存在自控能力比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问题。结合这样的学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要科学设计好课堂问题,创设师生共同研究和交流的氛围。学习浮力这一课,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好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我的方法就是通过举例子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加强思考。我的第一个问题:一个木块和一个铁块哪个能够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木块,因为铁重,木块轻。”我又问:“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巨轮都是用钢铁制作成的,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都疑惑了,对刚才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在班级热烈地讨论起来。这样我就很容易引入主题。又如,在学习“惯性”这一物理知识时,我问同学们:“你站在火车上,如果火车突然开车你会怎样?如果火车突然停车,你又会怎样?”我还建议学生放学后自己亲自去试一试,把自己的感觉带到课堂与同学们分享。对这样的生活问题学生们的兴趣会很浓,更有助于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现象。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感觉到这个课堂更有意思了,学生的兴趣盎然了,以主动、轻松的心态去探求新知,物理课堂的魅力也就彰显出来了。

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知识形象直观起来

传统的教学工具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再加教师的一张嘴。老师不厌其烦,一遍遍地讲,学生却在听的过程中难以把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幻灯片课件、fias,形象直观地将抽象的知识、微观世界演示给学生,可以多遍次地观察同一个物理原理,生动形象,还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很容易接受。例如:定滑轮这节物理课中,我首先给学生放了一个我校每周升旗时国旗冉冉升起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学校后勤师傅是如何利用定滑轮原理完成升国旗仪式的。我就问:“定滑轮的使用会有什么好处?”学生答:“改变动力的方向。”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校园内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领域的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意识,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意义重大。

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蕴含了更多的新思维和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要不断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时刻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不断探究,不断专研,不断实践,一切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课堂,必然会推动课程改革更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钱海军.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让初中物理课堂充满活力之策略[J].学科教育,2011,(03).

2.张彦.如何上好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物理课[J].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4).

第7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高等教育教学创新

一、“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时代脉络

1.“互联网+”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涵。自2013年以来,随着实体经济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我国在宏观调控上开启了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要特点的新一轮操作,旨在去库存、去产能、去僵尸企业,实现对相对紧缺物资部门的投资、提高有效需求的有效供给等。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时代内涵,“互联网”经济在我国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以稀缺的各类市场要素资源的配置为例,互联网的参与可以更为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稀缺资源,加快促进资本、技术、市场、土地等资源的均衡配置。因此,工商管理课程的革新作为一种高等教育领域的命题。理所当然地应当服从于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这种来自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供给侧改革,去促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2.“互联网+”重构了工商管理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源于工业时代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无论是在文化适应力、实践指导性等角度上还是在管理知识的文脉延续上,它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缩影。然而,当互联网经济产生以后,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市场,传统的以西方为中轴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正在发生一些悄然改变。例如,我国以林毅夫教授为代表创立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就提倡发展中国家应当从“经济结构优化”入手反思和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当然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经济结构的优化、供需结构的均衡、资源配置水平的提升都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

3.实体经济的低迷需要企业实体引入互联网相关管理知识。传统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尽管也有涉及到互联网内容,但没有真正将互联网作为一种颠覆性、系统性、重构性、思维性的知识对待。在实体经济方面,我国设定的2019年经济增长目标为6%—6.5%,从经济实际运行来看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6.4%、6.2%、6.0%,且市场需求端消费、投资增速均有所放缓,1-10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1-9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增速在低位徘徊。这表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整体上仍处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阵痛期”,再加上经济周期下行、与美国“贸易战”结果尚不明朗等因素,我国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于实体经济及高等教育来讲,快速补齐互联网知识,主动适应互联网经济变革潮流,是走出低迷的一个捷径。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导向

1.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性方向。工商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实用性导向十分明显的学科,该学科专业的“互联网+”背景知识的设置必须将“实用性”作为最重要的属性,以引导学员解决突出的现实管理问题例如如何提升活动的组织能力、如何将枯燥的课程理论内容跟现实的经营管理联系起来、如何降低经营成本、如何确保质量管理、如何改善与客户关系等,因为这些现实迫切待解的企业管理问题制约着企业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能力。在这方面正如所指出的,我们“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实用性原则”甚至是“实战性”原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2.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中观层面上,互联网知识融入到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方面,应当着眼于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经济命题即“供给侧结构改革”。特别是职业大学来讲,能否搭乘网络经济红利、实现教学研发创新专业技能升级是开展教学时应当考虑的一个核心。互联网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息对称、配置市场资源上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机制。“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或者说市场资源,在设置工商管理课程时应当围绕着有利于贴近企业实际情况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展开。

3.有助于促进创新创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核之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通过制度要素的参与激发社会大众的创造力和活力,去实现熊彼特所说的那种“内生价值增长”。“互联网+”时代,随着政府对社会劳动力的培训、再就业的扶持、“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政策等的扶持,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优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实施课程设置优化时,要以有助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原则。

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实践策略

1.项目化的课程设置策略。“互联网+”时代,包括工商管理课程在内的任何学科、任何知识门类都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转型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知识的跨界性、跨学科性,即知识资源在围绕着特定应用场景方面在发生着频繁的排列组合。例如,以管理学课程为例,传统的“理论授课——学习答问——考试”式的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企业经营管理。因此,可以在互联网以特定区域、特定企业、特定学术专题等为具体的项目,以解决该项目面临的具体工商管理问题为导向系统教授各类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比如说,可以选定《XX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这样的项目内容课程设置,专门、详细剖析该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方面的现况、制度要求,并让学生观看视频,就课程相关知识理论进行讨论并提出管理建议,具体化地为该企业如何实现经营管理的准确定位出谋划策,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的实战化。

2.“翻转课堂”式的课程教学设置策略。“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各种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教学载体、教学组织、教学社区等,跨地域、跨时空、跨主体地由学生先开展自主学习、微课学习、点菜式学习等,再由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最大的优点即在于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将自主式教育带到了一个现实路径上来。对于工商管理课程设置而言,不同的学生受众存在着差异化的知识诉求,因此教师及教学管理者们可以结合管理学实训技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广“翻转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3.产融结合式的课程教学设置策略。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产融结合”指的是一种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常见的表现形式如分布式协同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是一种直接将基础的学术研究、教学课程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市场等结合起来的产业组织形式。如上图所示,“产融结合”的莱茵模式较为与我国市场环境接近,因此在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实践方面,可以大胆引入“产学研官金融”这种类似的复合型知识课程,例如可以向企业提供综合性、复合型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协作管理、协同创新与研发等前瞻性课程知识,从而对我国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等提供积极的帮助。

结语:

第8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学术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19-02

2013年初,在上海市启动的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学术英语作为改革后上海市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写入新出台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今秋即将在上海市试点高校推行。此次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下简称上海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本文将在阐述上海改革主要内容和背景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困惑并提出有关思考,以求抛砖引玉,激发大学英语教学界更为激烈的思考和争论。

1 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及背景

1.1 改革主要内容

上海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学术英语全面取代了通用英语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课程性质中,明确规定课程首要定位是服务学生专业学习需求,提高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和学术素质修养,帮助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明确规定学术英语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将学术英语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SAP);第三,在课程体系中,确立了学术英语课程的核心地位,通用英语课程一般仅为选修性质,主要为英语水平较低的新生补基础设置。

1.2 改革背景

对于大学英语应进行新一轮改革,学界争论已经历时数年。以蔡基刚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学术英语导应该取代通用英语,应该“把以考试为导向的通用英语教学转到以国际化课程为导向的学术英语上来,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国际竞争能力”。究其原因,还是教育国际化水平及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引发的大学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的激烈讨论以及对整个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深层次思考。

2 关于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关困惑

2.1 大学英语教学定位:通用英语、学术英语还是职业英语

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大调整是用学术英语取代了通用英语的地位,明确规定课程定位是“为高校学生专业学习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服务”,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相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将大学英语定位为通用英语,本次改革突出了英语和专业的结合,尤其是和专业学习的结合。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用英语学专业。笔者的困惑是,单纯的学术英语定位如何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如何体现使学生能用英语直接从事今后的工作?职业英语或者称职场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构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2.2 专门学术英语:以学科为载体的学术英语还是以岗位为载体的职业英语

在教学内容中,上海框架对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GEAP)的概念进行了区分,明确指出学术英语具有桥梁作用,其作用是帮助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实现从高中到大学、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的过渡。不同于通用学术英语训练各学科通用的学术交流能力,专门学术英语强调英语和某一特定学科的结合,“主要注重这一学科的特定语言(如词汇、句法、篇章、体裁)和工作场所交流技能的教学”。从概念上看,专门学术英语作为学术英语的两大分类之一,当然应该归属于学术英语,而且与通用学术英语的区别就在于和学科的结合;而从教学内容看,专门学术英语既包括了当前专业学习,又涵盖了将来岗位运用,无疑包括了职业英语的内容。那么,专门学术英语究竟是以学科为载体的学术英语还是以岗位为载体的职业英语呢?

2.3 缺位的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标准》(2007年)的最主要亮点之一,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强调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化学习,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更是教学理念上的转变,在提高大学生听说能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上海框架没有关于教学模式的明确规定。关于曾经的热门词汇计算机辅助教学,只在教学安排中能看到零星规定,“建议尽量利用学校前期已建成的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和上海市高校学术英语资源库(正在规划建设)”,“课堂授课和课外作业的课时比例不低于1∶2”。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讲授通用英语还是学术英语,现代信息技术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也仍然是大学生英语学习必要的学习方法。问题在于,教学模式缺位的上海框架呼唤或者说酝酿的是什么样的新型教学模式?

3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0年,TheLancet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制定的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将培养岗位胜任力作为核心,要求确立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由此掀起了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浪潮。笔者认为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对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重要指导意义,下面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学习方法三面进行阐述。

第一,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职业英语,即培养并提高大学生未来直接胜任岗位需求的英语能力,这种英语能力是以职业尤其是岗位为基础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学术英语作为为帮助学习者用英语从事学习、研究或教学这个特定目标而开展的英语教学活动,不仅具有帮助大学生从高中通用英语过度到大学英语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而且对于研究生,尤其是高校和研究人员的岗位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和研究人员而言,也属职业英语范畴。

第二,课程内容。不同于上海框架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英语和专业学习的结合,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英语和岗位的直接结合。根据全球第三波医学教育改革的理念,课程设置应该由教学目标决定,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课程设置首先确定健康问题,再确定医疗工作中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然后调整课程设置以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建立在英语和专业学习结合基础上的英语教学培养的是会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大学生,而不是能胜任全球视野下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距离转化式教育理念仍有距离。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根据大学生未来可能岗位来确立英语学习需求及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英语能力,进而确定教学内容。

第三,教学模式。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亟需建立合作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合作包括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以及师师合作,尤其应该倡导跨专业的合作教学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学科教学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作为一种指导性理念,旨在帮助学生未来更好地从事团队合作;另一方面,要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新问题也须要外语教师和专业教师进行跨专业合作。上海框架在教学评估中也提到,评估学生语言能力时“要考虑他们用英语开展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团队沟通合作教学能力和批判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难以量化的能力。”

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于推动我国英语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有助于英语和专业的结合,然而,未来大学英语应该是学术英语还是职业英语,对于这一点还须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Z].2013.

[2] 马武林.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 学术英语[J].外语研究,2011(5):15-21.

第9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必要性?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试做些初步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1.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这种变革使得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在这充满变数的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实践,需要不断的教学反思,才能够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新要求,需要教师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2.教学反思是获得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需要

如何灵活驾驭复杂的课堂教学,这类知识无法通过他人的给予获得。只有通过教师亲身教学实践活动的体验,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和训练才能获得。新教材大大增加了物理教师实践创新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因素,需要教师在实践的情境中不断体验、反思和感悟,才能灵活应对课堂教学的复杂情境,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二、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能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能学习到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