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

第1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1.1研究对象:冰上训练基地短道速滑运动员,男女共计45人,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2岁,训练年限最长的15年,最短的2年,运动水平:国际健将,国内一级运动员与刚进行专业训练的运动员。

1.2研究方法:病例查阅,对45名病例进行检索,统一进行病例分析归类。

1.3运动创伤分类标准:参照曲绵域教授主编《实用运动学》。

1.4护理方法:参照全日制本科大学教科书《临床护理学》。

2结论与分析

2.1短道速滑运动员损伤发生率,急性损伤发生率占62.7%,慢性损伤占领区8.3%。

2.2运动损伤种类及病变部位:挫伤、扭伤、拉伤、擦伤、切割伤、劳损。主要部位:膝关节、腰部、足踝、大腿、小腿、臀部、颈部、背部、手指、腕部。

2.3损伤程度:按运动员能力丧失程度,分轻度、中度、高度损伤。轻度损伤后能坚持常规训练与比赛;中度损伤后需经特殊处理,坚持训练或减少患部活动;重度损伤完全不能训练,退出比赛。

2.4受伤场地:陆地训练以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为主,冰期劳损,开放性损伤多见。

2.5损伤原因分析:

A、训练水平不足,表现在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一般身体训练不足,短道小运动员过早进行活动专项训练,基本技术训练不足,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均不能协调发展,慢性劳损较常见。

专项技术较差者患病率也占为数较多,如运动成绩没有突出,腰肩盘突出,这样的病号占比例较少,但制约运动员成绩提高,专项训练手段单一,过多、过频采用一种手段也是造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腰伤过多,几乎所有运动员均有腰伤与屈腰专项运动有关,职业性腰痛。

B、体能下降:体能下降是旧伤复发新伤易患的高发,高危时期。运动员一旦体能下降,如不注意加以防范与保护易引起成陈旧性腰腿关节病复发,同时易产生急性创伤,应予以足够重视。

C、训练缺乏科学性。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不重视,不到位,没有充风分出训练前与比赛前准备活动,尤其易发生在大运动量期间,主课内容较多,时间较紧或时间比够用,如冰上训练,就一两个小时时间,如不加做任何准备活动,上场就训练,极易引发多慢性损伤,教练员与运动员缺乏运动损伤常识,训练按排不合理,训练保护工作不到位,如做好训练防护腰措施,颈部、踝部的防切割没有做好极易受伤。

D、客观原因:场地。场地防护特别重要,围护海绵垫厚度,质量,例如海面垫过薄运动员滑倒伤踝关节扭伤机率就高于符合厚度标准的海面垫。

3预防与治疗措施:

3.1预防措施:强化教练员,运动员伤病防治意识,重要训练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伤病知识学习,掌握防伤治疗常识与基本要领,建议设置伤病防护机制,教练员,运动员,医生建议三结合伤病防护,教练员制订与实施过程中加强防伤措施,运动员遵守训练原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互相协作精神,医务人员经常到现场跟踪保健,制定相应的义务措施,防止伤病发生。

3.2治疗与恢复措施:对急性开放性损伤一定要即时送往医院,早诊断早治疗,短道重大比赛要有专门救护设备,发生开放性复发性损伤抢救时间务必争分夺秒进行救治,不要拖延治疗时机。

慢性损伤治疗原则,运动创伤有其专业项目特殊性,原则上要边训练边治疗,不要脱离训练实际,照搬传统治疗临床手段:有专业治疗程序。

4伤后恢复护理重点

4.1尽量不停止全身和未伤部位的训练,这样既能保持一定的训练水平,又不必免停训综合证的发生。伤病肌训练按实际情况越早越好,尤其是开放性损伤,如在未感染情况下,一期俞合就要安排适宜的活动,促进患部恢复,以防被动性肌肉萎缩。

4.2心理护理:严重创伤一但发生在大赛期间,运动员心理压力极大,要求康复心情十分迫切,对恢复速度、时间、恢复后是否产生功能障碍等,均忧心丛丛。因此,心理护理显得尤其重要,尽快使他们减轻心理压力,配合治疗,对治疗充满信心。

对伤部护理要点,运动创伤中术后护理基本操作框架按临床护理规则进行,但值得强调一点,也是本文的主题思想,护理与康复如果进行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运动创伤康复体能护理常用操作程序。运动创伤专业护理员首先具备运动恢复一定常识,要有康复医学过硬本领,这样整个护理工作才能跟得上。

4.4护理工人按康复医学方法开展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创伤护理与临床一般护理工作密切结合,临床护理是前题,创伤护理是主题,功能康复是手段。

4.5护理人员应尝试下列康复手段及常用功能操;水中运动方法、按摩、功能操等,按运动损伤类别、项目而定,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水中运动方法,对上肢骨折、严重损伤有促进恢复、提高心肺肌能、捉进体能康复有较好的作用,可谓之替代谢训练法、方法仍以因人、因伤、因项目而宜。

4.6建立合理的康复程序护理指导,运动员伤后恢复过程中,希望安排康复程,是促进恢复重要保障,也是护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医学观点,用最好方法、最新枝术去研究与开发病损部位护理操作技术。

护理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对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与时具进,撑握现代技术发展脉搏,护理工作要有创意,不断改进、完善操作常规,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秀雪.足踝断裂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中国运动医学,2002,4(2):58-60.

[2]曲绵域.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组织病理学研究,2003,22

(2).

[3]马国川.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规律及防治的初步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1,20(1).

[4]葛艺明.运动伤病康复方法与研究.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6).

第2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参加全运会男子篮球决赛阶段的144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年龄16-36岁,平均年龄22.0岁,身高1.81-2.31米,平均身高1.978米。

1.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依据运动医学专家建议,设计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问卷,并通过相关专家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根据不同情况,对运动队队医、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访谈。损伤调查时限为篮球运动员进入职业队训练至参加全运会比赛,对运动训练和比赛影响非常轻微的损伤(如小面积皮肤擦伤等)未统计在内。损伤诊断名称及标准均依照曲绵域等主编的《实用运动医学》[3]。运动损伤统计依据运动员的医疗档案、队医和运动员填写的问卷、访谈等综合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伤病位置情况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全运会男子篮球决赛的12支队伍144名运动员前锋31名、中锋20名、后卫21名有运动性伤病,提示前锋运动员更易发生运动性损伤,更应当注意运动护具的佩戴和准备活动的充分进行等,而中锋和后卫则表现相近的运动损伤人数(见表1)。2.2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受伤组织情况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2支男子篮球队伍144名运动员中113人次受伤案例,在113人次受伤案例中组织发生情况有所不同,从多到少的发生组织分别为关节、肌肉、肌腱、滑膜、韧带、皮肤、骨、滑囊,提示队医和教练员应当多注意男子篮球运动员关节、肌肉、肌腱、滑膜、韧带5个方面的运动损伤,以此减少整个队伍运动性伤病的发生率,进而提高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见表2)。2.3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受伤原因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全运会男子篮球决赛的60名受伤运动员有4个方面的受伤原因,其中29名运动员发生于专项训练、26名运动员发生于比赛、3名运动员发生于体能训练、2名运动员发生于其它原因。目前,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员防治运动损伤的重点应当集中于训练和比赛两个方面,91.67%运动损伤发生于训练和比赛过程,而体能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其直接导致运动损伤的比例较低(5%)(见表3)。2.4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受伤治疗效果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全运会男子篮球60名损伤运动员经过治疗表现出不同的治疗效果,其中28名运动员表现出明显好转的特点、28名运动员表现出好转的特点、3名运动员表现出无效的特点、1名运动员表现出加重的趋势。说明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员受伤后治疗整体效果较好,约93.33%受伤运动员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见表4)。2.5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损伤防治意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篮球全部参加比赛的144名运动员有101名运动员在比赛时佩戴运动护具(佩戴护具比例达到70.14%),有104名运动员在训练时佩戴运动护具(佩戴护具比例达到72.22%)。并且,此次调查研究发现运动员佩戴运动护具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3讨论

3.1运动员伤病发生情况分析本研究表明,参加全运会男子篮球决赛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以前锋位置居多,而中锋、后卫位置的运动损伤发生则显著低于前锋位置,且本研究发现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约为41.67%。本研究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既有相同也不同的结果。Krinsky等[4]研究发现篮球运动员比赛过程的运动损伤发生率高于训练过程。但是,Meeuwisse[5]等对加拿大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运动损伤发生率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44.7%的篮球运动员有着不同的运动伤病,中锋是运动损伤发生率最高的位置、后面分别是后卫和前锋,且以前有过运动损伤史运动员的伤病发生率更高。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其它学者的研究也存在着差异。姚鸿恩等[6]对篮球运动损伤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患病率为36.40%。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41.67%远高于36.4%,后者研究为1993年的运动损伤调查结果,而本研究为近期的运动损伤调查结果,其中原因可能为我国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和激烈程度的增加。

此次全运会男子篮球决赛参加运动员有113人次受伤案例,从多到少的发生部位分别为关节、肌肉、肌腱、滑膜、韧带、皮肤、骨、滑囊。此研究与其它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Krinsky等[4]对NBA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了研究,发现58%的运动损伤与外侧半月板有关、42%的运动损伤与内侧半月板有关。Dane等[7]曾报道了土耳其329名男性和127名女性、年龄17-28岁运动员的运动伤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运动伤病没有性别之间的差异显著性,但篮球运动员主要损伤发生部位是足和脚踝,提示下肢力量锻炼是预防损伤的重要方法。McKay等[8]对6972名女性篮球运动员进行了研究,发现运动损伤发生率为1.822%,脚踝、手和膝关节是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部位。Engel等[9]对优秀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所有运动伤病与年龄、身高和其它体格检查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下肢是最易发生损伤的部位,篮球运动员比足球运动员膝部韧带损伤与上肢损伤的发生率更高,但篮球运动员比足球运动员半月板的损伤发生率要低,手部运动损伤发生率列各项体育运动的首位。另外,年龄、身高和运动员个性也与运动损伤有一定的关联度。因此,我国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应当注意关节、肌肉等的运动损伤。

第3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关键词】芭蕾舞;损伤;病因分析;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R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93-02

芭蕾舞以“开、绷、直、立”为基本技术要求和审美取向,舞者反复的专业练习会导致不同损伤,直接影响训练质量和演出水平。而目前业界主要关注运动技能的发展,对于芭蕾舞损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报道有限,且缺少舞蹈损伤的干预性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团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芭蕾舞损伤的具体问题,并力求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运用到损伤防治中去,以期丰富舞蹈损伤的治疗途径。

1 损伤原因

深入了解损伤病因,明确损伤性质和程度,对损伤防治有重要意义。舞蹈损伤多由长期的基本功动作练习及日常排练等造成,也可因错误的训练方式、方法,及外界或自身心理因素导致,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原因:

1.1 动作要求超出正常结构活动范围。舞蹈表演的工具是形体,某些舞蹈动作并不按自然形体功能运动,会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体生理角度,导致关节组织受到特殊压力甚或损伤。芭蕾表演的动作结构往往与正常身体活动形式相矛盾,易造成足、膝、髋、腰等诸多损伤,如髋关节承重量大,稳定性好,但灵活性较差,芭蕾动作离不开髋的大范围活动,其旋外对于形体优美起着重要作用,髋关节的尽量外开,可能超出正常生理状态。若活动不充分或用力过猛,在做搬腿、压胯、旁腿转等大范围腿部练习时易造成韧带或周围肌肉、肌腱附着点拉伤或劳损,若不顾解剖特点而强迫增加“软开度”,则更易造成损伤。

1.2 技术动作错误与失误。技术动作错误是损伤的主要原因,若拉伸软组织幅度过大、过猛,违反人体结构功能及力学原理,或对于舞蹈动作缺乏理解,技术走样、角度及姿势错误等均可导致损伤。如芭蕾表演中跳跃是经常出现的,无论是小跳、中跳、还是大跳,正确的方式是足尖、足掌、足跟顺序落地,要由点到面,并有缓冲过程,若错误的全足落地,甚至足跟着地,会受到多方面作用力的冲击而发生损伤。

1.3 训练安排不当,局部负担过重。教师排练者不能合理的安排日常训练任务,或没有科学分配各部位的训练强度,造成局部肌肉运动负荷过重,引起肌肉及肌腱损伤。如芭蕾基训中有大量搬腿、向后踢腿、下大腰等动作,若后续技巧课中仍频繁安排下腰和后桥等腰部后伸动作,会使脊椎相邻的棘突遭受反复撞击,出现腰部棘突骨膜炎。

1.4 准备、整理活动不合理。课前准备活动不足,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及功能活动规律,导致全身肌肉的力量、弹性、伸展性和协调性较差,或准备活动过多,未正式上课前机体已处于疲劳状态,均易发生损伤。准备活动是为了避免损伤,而整理活动可间接预防损伤。有学者认为[1]大运动量后,机体堆积的代谢产物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导致恢复运动过程中内环境暂时失衡,出现一定程度的迟缓性机能衰退,且带有精神紧张与疲劳症状,多表现为运动能力降低、技巧变形和情绪不稳定,在日后训练中将增加受伤几率。

1.5 温度、场地条件、营养供给、舞鞋质量等外界环境因素。温度过低,活动不充分,会造成肌肉僵硬,大幅度运动时容易造成拉伤;温度过高,容易导致舞者出汗过多、反应机能下降,疲劳致伤;场地不平或地面湿滑都有可能造成舞者跌倒损伤;舞者身体疲劳后缺少充分休息,或摄入营养不足,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容易发生损伤。

1.6 心理、情绪因素。短期内集中训练或排练,舞者疲劳难以消除,身体机能下降,或伤病初愈,身体机能未恢复,力量、精确度、协调性普遍下滑,均易造成损伤。如我团演员伤病多发于年底的演出季前后,大量的演出排练难以保证演员们正常休息,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规范,易造成意外受伤,或已伤的关节稳定性及肌肉力量难以恢复,大强度运动后,出现旧伤复发。

2 损伤特点

有学者[2]认为和其他创伤相比,舞蹈损伤主要发生在运动系统,以足踝、膝、脊柱、肩等为高发部位,并有自身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有研究[3]通过对北京舞蹈学院芭蕾专业大学和附中的62名13~21岁舞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损伤发病率为85.5%,多为关节损伤和韧带肌腱损伤,高发部位依次是足部、腰部、膝部、踝部、髋部、颈部、肩部。从目前文献资料及我团具体情况来看,国内芭蕾舞损伤大致存在以下特点:

2.1 以慢性损伤为主,与专业特点密切相关,多因急性损伤没有及时恢复或某些动作持续造成的慢性疲劳损伤,常反复发作,与急性损伤相比,其疼痛和功能障碍均有所减轻。有资料[4]指出青少年舞蹈演员及学员跳跃动作过多,尤其是单腿支撑落地,缓冲要领掌握不好,使小腿屈、伸肌群和胫骨前后肌不断收缩,反复牵拉和刺激其骨骼的附着部分,导致胫骨骨膜发炎、红肿热痛。或由于训练场地较硬,跳落姿势不正确,落地缺少缓冲,地面支撑面的反作用力会反复挫伤胫骨,可能改变或破坏胫骨骨组织内部产生的应力,进而形成胫骨疲劳性骨膜炎。

2.2 软组织损伤多,尤以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损伤为最,可出现多个部位同时损伤。芭蕾动作的技术性要求严格,对运动器官的活动精确度要求很高,各部位均有受伤可能性。如双人舞表演中,男舞伴经常做托举动作,若上举过程中腕关节、肘关节及肩关节缺少相互配合,双臂未向上伸开伸直,导致人体重量集中于某个关节,超出其承重负荷,造成周围软组织损伤。

2.3 芭蕾舞者有严重的足部变形。有学者[5]通过对193名17~37岁芭蕾舞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足横弓塌陷在前足部损伤中发病率最高。足横弓在跳跃中有很好的缓冲作用,如芭蕾舞立半足尖时,人体重量会集中在足横弓上,继而力量分散到跖趾关节,周边韧带绷紧以维持稳定。长期的跳跃和训练会造成韧带松弛,对关节的固定能力减弱,横弓塌陷,形成平足,引发足部软弱无力,立足尖乏力,进一步影响弹跳起落与跳转质量。

3 防治策略

3.1 治疗策略

与普通人群相比,当现代医学不能解决肌肉骨骼症状时,舞者会更多的求助于祖国传统医学,如何从舞蹈损伤特点、规律及专业需要实际角度出发,汲取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发挥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及动静结合等优势,综合运用多种疗法,更好的解决舞者损伤困扰,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例如,芭蕾舞演员髋关节周围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损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痉挛、粘连、血肿,中医学认为此多属血虚寒凝,筋脉瘀阻,当以活血化瘀,温通经脉立法立方,按摩宜拨筋通络,并可配合针灸治疗及功能锻炼。

3.2 治疗方法

祖国传统医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特色疗法,有些在舞蹈损伤防治中具备一定优势,但所有疗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且各有适应症及使用前提,实际操作中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避免相互排斥或片面依赖。

3.2.1 药物疗法

3.2.1.1 内服药

内服中药多用于较严重损伤的早期和后期治疗。根据演学员体质特点,以中医辨证论治及三因制宜理论为指导,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组方思路,气血同治,筋骨并重,加以养血柔肝,温经散寒之药,可达治表固本,祛痛强筋之效。如新发损伤肿痛为甚,关节活动障碍,或伴有皮肤青紫,辨证多为气滞血瘀,以实证为主,治疗当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以泻实邪。而损伤后期辨证多为筋脉失养,寒凝阻络,以虚证为主,治疗应当温经止痛,养筋通脉以补其虚。

3.2.1.2 外用药

伤由外受,治宜外取,伤处局部外敷较内服药针对性强,药效持续时间久,不良反应少,且简捷方便,对急性损伤的中后期及慢性劳损疗效满意。临床多以活血化瘀类药酒、药膏为主外敷外擦伤处。此外,中药熏洗集物理、药物和经络效应为一体,具备了热疗及药物透皮吸收的双重作用,可保证药效在一定温度下很好的进入受伤组织。

3.2.2 非药物疗法

3.2.2.1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可放松肌肉,松解粘连,促进血肿、水肿吸收,增强损伤部位血液供应及修复能力,是伤科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之一,对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显著。有学者[6]主张骨科疾病以“外治为主,内治为辅,骨伤手法治疗在先,骨病药物治疗为主”。实践中应结合芭蕾舞损伤的部位及性质,科学、合理的运用适宜手法,选择适当穴位,并与针灸等其他中医疗法配合使用。如急性损伤宜选择推、按、摩、叩等法,手法由轻入重,重后变轻,其动向是离心性的由内而外,以期达到祛瘀散结的效果。而陈旧性损伤宜选择点、揉、捏等法,手法轻柔缓和,其动向是向心性的由外而内,以期达到兴奋、补助和营养的作用。

3.2.2.2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对于疼痛性、功能失调性及某些急性病症可视为首选疗法。随着时代进步及学术发展,针灸治疗已从常见病、多发病逐渐拓展到舞蹈损伤领域。有报道[7]认为损伤早期运用有消肿止痛之效,且在急性损伤中晚期或慢性损伤期运用,更具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对骨折、脱位、神经损伤的恢复亦疗效显著。

3.3 功能锻炼

现代研究表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损伤恢复,对于损伤期间造成的能力下降也有一定补偿作用。本着伤病从运动中来从运动中走的原则,指导并监督伤患坚持功能锻炼,对于保持肌肉弹性和力量,以及缩短疗程是很有意义的。

4 损伤预防

对于芭蕾舞演学员来说,损伤几乎在所难免。工作重点应最大限度的降低损伤概率,避免出现继发伤病,这要求我们在日常训练及治疗中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注重选材,排除自身条件不足的学员,避免日后训练中受到伤病威胁。

2)正确的技术动作是减少损伤的基础,日常排教过程中要保证正确的动作要求,避免损伤发生。

3)合理安排教学,严格控制训练量极限,加强医学监督。

4)准备活动要充分,同时做好整理运动。

5)提倡合理的生活制度,起居规律,劳逸结合,还要合理搭配饮食,注重营养的均衡摄入。

6)调整生理、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投入训练当中。

参考文献:

[1]冯爱云. 舞蹈训练的运动生理学和训练学探讨[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21~22.

[2]兰燕. 舞蹈损伤初探[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8(18):36.

[3]刘厦静. 关于芭蕾舞训练创伤的研究报告[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8(18):76~81.

[4]何天祥. 中国艺术形体损伤诊治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9.

[5]王维刚. 论舞蹈演员的足横弓塌陷[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2,1(2):38~41.

第4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参考文献:

[1]木尼热,哈布都拉.大学生踝关节损伤及治疗方法[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6(9):820.

[2]金嘉鹏,臧科运.浅谈运动员踝关节的损伤及其护理措施[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6):121-122.

[3]乔晓红,王殿青.45例踝关节内翻位韧带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量与关节掼伤杂志,1994,9(1):61.

[4]王玉洪.踝关节韧带运动损伤机制的分析及防治[J].昆明大学学报,2002,(2):95-96.

[5]谭金庆,源援基.按摩加针罐、神灯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60例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5,2l(6):15-16,34.

[6]张立新,熊瑛.大学生常见膝踝关节运动创伤原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6):1002-1003.

[7]康吉.大学生体育运动踝关节扭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治疗[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0(2):115-118.

[8]许路,胡光华.踝关节扭伤病人中西医护理[J].光明中医,2005,20(5):47.

[9]王世宝.踝关节损伤的预防和处理[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5):60-62.

[10]曲绵域,高云秋.现代运动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341-342.

[1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马听.运动员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运动医学志,1999,18(1):62-64.

[13]黄苡苹.关节松动技术在周围关节活动受限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4025.

[14]姚太顺,盂宪杰.踝关节外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73.

[15]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2000.892.

[16]张继东,梅芳瑞,菜浙军等.踝部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14(1):33.

第5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关键词:体育运动、运动损伤、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G807.0;R873

在体育教育中,经常有受伤的学生,这些学生或者肌肉韧带损伤,或肌肉腱鞘损伤,或皮肤擦伤,挫伤,或关节韧带损伤.重度损伤不多,但轻度损伤却不少,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本人拟从体育活动的特点和身体各关节部位的特点来分析运动损伤的原因和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损失后的处理办法,为改进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一.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教学。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运用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体育活动的安排,避免单一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较大。对于活泼爱动的儿童少年,即使身体出现疲劳时,仍表现出对体育活动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对此要适当加以调整或抑制,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等教学训练原则,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在学习新动作时,要注意正确示范,做到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教学。在一节体育课中,要把较难的、费力大的动作练习放在基本部分的前面或中间,练习强度和重复练习次数等要根据学生情况区别对待。

二.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比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体育课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必不可少,如身体失去平衡应立即向前或向后或向左向右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在身体很疲劳或生病期的时候暂时不进行些剧烈运动,甚至不参加运动等等。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能使机体逐步地进入运动状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行各种预备练习,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并达到适宜水平,加强各器官活动和各功能活动(特别是植物神经功能)的兴奋性,为机体正式进入运动状态起到预热作用。在进行体育锻炼前做好充分的体育活动,对于体育锻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在问卷“你认为在体育比赛或测试前有必要做准备活动吗?”一问中发现只有32%的同学回答有必要做; 42%的同学回答无所谓,做不做一个样;26%的同学回答做准备活动是浪费体力,不要做(其中女生占多)。上述后两种认识均导致了对体育锻炼前准备活动的重视不足,往往引起各种运动损伤的发生。那么准备活动的作用有哪些呢?(1)促使代谢活动旺盛,提高机体呼吸及循环功能;(2)利于氧气吸入及运输,提高氧在体内利用率;(3)提高体温,使肌肉、肌腱的供血充分,预防肌肉撕裂伤及肌腱断裂;(4)增加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的柔韧性;(5)促使身体内部各功能器官进入运动适应状态,有效预防运动创伤发生;(6)充分发挥机体运动功能,提高运动效果,提高运动成绩。现在上体育课一般是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做准备活动,学生也就照搬的模仿做,没有目的,没有主动参与到“实践” 中来,致使有些学生知道在运动特别是剧烈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但是也不知道如何做,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以及要做到什么程度,很多学生上了几年的体育课,要他们自己做准备活动,他们站在那不知所措,还会问老师要做些什么。所以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做准备活动,要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在上课时叫体育委员或指定同学领做准备活动,教师在一边观看,指导,做的不充分要指正,不够时要加大点运动量,做得太多太累时要及时提醒。

三.治疗的分类与方法

(一)局部制动休息

伤肢制动是急性损伤现场处理的重要措施,是有效地减轻伤病疼痛和组织出血,防止因再次活动而加重损伤程度的重要措施。当队员受伤时,切忌为了急于诊断和治疗的目的,使用按压、揉捏、转动、牵拉等方法,这样会加剧伤肢疼痛、局部出血和炎症。为了加强制动休息的疗效,除患者自我控制伤肢不动外,还可使用钢丝托板、支撑保护带等。伤后48小时内应执行制动休息的原则,禁止使用转动、牵拉等可能导致重新出血的治疗方法。

(二)冰疗

如果在运动中受伤,应立即用凉水冲洗15分钟左右,然后用冰袋冷敷;有条件的可用氯乙烷配制的雾化降温剂作局部喷涂。其目的在于降低局部组织的温度和痛觉感受器的敏感性,促使受伤血管收缩,以产生明显的止痛、减少伤部出血,以及阻止液体渗出的作用。同时也能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率,缓解受伤部位的缺氧状况,有利于受伤组织的后期恢复。48小时内禁用温、热水冲洗患部。

(三)压迫包扎

这是伤病现场处理措施中最关键的一步。加压包扎不仅是减少伤部组织出血,防止伤部组织过度肿胀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防止在恢复中伤患组织内的结缔组织过度增长、受伤部位肿大的疗法之一。压迫包扎最好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包扎,松紧应适度。包扎5分钟后,应检查一次伤部远端肢体有无发麻、发胀的现象。如果不易分辨时,可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以确认有无包扎过紧而出现的缺血症状。当出现不适症状时,应立即调整包扎带的松紧度。

参考资料:

[1]《学校健康教育学》李祥,梁俊雄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7(2004重印)

[2]《中国学校体育》,2002.

[3]《中国学校体育》,2003.4。

[4] 刘清黎主编,《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5] 闫 枫.体院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1,17(3):65

第6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篮球运动在大学中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在大学中最普及的体育运动,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篮球也成为一门专选课。篮球运动具有运动量大、身体接触多、对抗性强等特点,其技术动作包括跑、跳、投等基本技能,并且必须在激烈的攻守对抗中完成各项技术动作,是种瞬息万变的运动,在激烈对抗的篮球运动中,运动损伤较为常见,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也较普遍。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与训练影响较大。

一、研究方法

1 资料查询法:查阅大量有关篮球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预防与康复方法的资料。

2 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设计原则,经专家研究设计,最后确定本研究所需要调查内容,向首都体育学院2010级篮球专选课学生发放运动损伤调查表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

3 统计分析法,把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分析。

二、结论

1 常见损伤的部位。篮球教学及训练中最易受伤的部位有下肢部位的膝关节和踝关节,躯干部位的腰部和上肢部位的肩关节和肘关节。这些部位的受伤是跟篮球运动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的。

2 常见损伤种类。篮球教学及训练中常见损伤的种类包括:扭伤、拉伤、挫伤、陈旧性损伤、骨折和脱位。

3 损伤病因与影响因素。(11)间接作用力。由于篮球训练级比赛中队员之间身体接触频繁、对抗性较强,间接作用力就成为篮球运动员软组织损伤的首要致伤因素,常引起扭伤、拉伤等,重者也可以导致骨折和脱位。(2)直接暴力。直接暴力致伤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常由于对手的无意识习惯动作,或有意犯规动作造成,最常出现的作用点是与对手的肘或膝部发生直接冲撞,造成身体某部位的损伤。(3)缺乏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4)任课教师科学训练水平不高。因训练科学化水平低,训练不系统,导致学生技术动作不规范、不合理,也为运动损伤埋下隐患。(5)学生缺乏自我监督意识。

三、建议

(一)预防措施

1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做好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准备活动分为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强度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季节气候、运动员训练水平等因数加以调整,通常以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为宜。尤其要把易受伤的几个关节的准备活动做充分。

2,科学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安排教学、训练内容,应符合科学化、个体化原则。首先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合理制定训练的量与强度以及训练的频率,认真了解训练中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及事先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3 改进训练条件,加强医务监督。改进训练场地设施条件和加强医务监督,也是有效减轻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使训练场地符合卫生标准。加强预防,发现损伤及时治疗这对于预防运动损伤有重要作用。督促和检查学生坚持进行常规的自我检查,提高学生加强自我监督的意识。

(二)康复及治疗方法

1 中草药疗法。当人体某部受到次较大暴力作用后,局部组织细胞遭到破坏,发生组织撕裂,组织内的小血管也因此破裂、出血,组织液、淋巴液渗出;皮下淤血、肿胀,形成血凝块,出现疼痛。治疗时宜用活血化瘀生新剂,根据仝身和局部状况,注意外敷药的加减和内服药的使用。在炎症反应及肿胀期,降血肿外还有水肿,此时宜用清热消炎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如外敷消肿散等。到肉芽组织机化期和瘢痕期,宜用温筋通络、活血化痕、强筋壮骨药,如外敷旧伤药或熏洗药等。

2 针灸疗法。针灸治疗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协调阴阳三方面。针灸法常用的有治疗时采用通筋活络,祛瘀止痛法,肩部取穴(肩髑、肩谬、肩贞、条口透承山、阳陵泉透阴陵泉);肘部取穴(曲池、小海、天井);腰部取穴(肾俞、委中、人中、腰阳关):膝部取穴(内外膝眼、足三里、膝阳关、梁丘);踝部取穴(解溪、昆仑、丘墟、商丘)。

第7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摘 要 本文的目的是使人了解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预防损伤的重点,有助于更好的预防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的种类。

关键词 运动损伤 预防 康复治疗

一、运动损伤的原因

运动损伤的出现与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训练、心理状态、运动技术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特点以及外界环境都是密切相关的。青少年的骨骼以及骨周围肌腱的发育是相对较慢的,如骨的肌肉肌腱附着部在运动时是最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老年人骨中有机物质含量逐渐降低、骨质脆,发生骨折较为多见。女性如有月经紊乱,就可能造成雌激素分泌低下,容易引发疲劳骨折。过度疲劳状态下运动,人体的力量、速度、精确度、警觉性、共济功能、注意力等都会出现显著的下降,运动损伤风险也会显著增大。

二、运动损伤预防的重点

因为运动损伤的种类很多,每个运动项目和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损伤都不同。所以,运动损伤预防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一)加强思想教育。平时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强体育运动的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要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摒弃思想,发扬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

(二)合理安排训练量。安排训练时要根据参加体育运动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安排训练。教学中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锻炼方法,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基本技术。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和动作难度时都必须与学生的身体水平相适应。

(三)加强技术动作的指导。学生在运动时出现伤病的概率、发病原因以及伤病部位,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据了解,关节扭伤在伤病中占首位,其中以掌指间关节以及踝关节扭伤最为常见。因此,应加强运用这些关节的项目中各项技术动作的训练和指导,以减少损伤的出现。

(四)加强急性创伤的处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集训队的运动损伤一般小创伤和慢性创伤较多,严重创伤和急性创伤较少。如果急性创伤处理不当会造成慢性创伤,所以应做好对急性创伤及时而正确的处理。

(五)严禁空腹训练。如果人在空腹的情况下参加训练,会出现因为血糖过低而导致大脑能量供应不足的现象,会使人出现头晕、心慌、出虚汗、饥饿感、全身无力等状况,严重时也会出现休克的现象。所以不要空腹参加体育锻炼。有不适感觉时,应停止运动。适当补充食物。

三、运动损伤康复治疗法

(一)中医疗法。中医治疗运动损伤的方法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种。内治法是指通过服药使人身体的局部与整体都能够得到治疗的方法。外治法广泛用于伤科的治疗。

(二)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运动损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的功效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理筋散结,整复错峰,关节;加速恢复功能,缩短康复期限,消除后遗症状;疏通狭窄,松解粘连。

(三)针灸疗法。1.“针法”:是指针刺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分为进针、留针和出针三个步骤。2.“疗法”:是指穴位上燃烧艾叶制品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的有“艾柱炙法”和“间接炙法”两种。

(四)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把罐作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在人体的皮肤上,产生温热刺激并引发局部毛细血管的扩张和皮下痕血以治疗伤病的一种方法。

(五)封闭疗法。封闭疗法是局部药物注射疗法的简称,广泛用于运动损伤的治疗。它包括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尼局部注射和病变周围区域封闭。

(六)物理疗法。冷热浴是指在4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里浸泡约半小时。之后用15摄氏度的冷水冲洗5—10分钟。热水浴可以促进血液的流动,更好的释放体内堆积的乳酸。冷水浴使毛细血管收缩让血液又会向体内流去。冷热交替的刺激,会加速交感神经核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系统机能的调节。

(七)手术疗法。手术疗法包括:修补术、缝合术、切除术、剥离松解术、腱鞘切开术、整复术。

(八)基因治疗法。基因治疗是指改变人体活细胞遗传物质的一种医学治疗方法,机子细胞内插入一段目的基因,使细胞自身能够分泌原来不能分泌的蛋白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有效实施依赖于需要有适宜的基因转移手段,只有将治疗或目的基因转移到患者的身体中,并能够使该基因在身体里得到高效表达,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九)HBO(高压氧)疗法。HBO疗法的原理是指通过吸入高于常压的氧气来提高血液中氧的分压,从而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代谢以及功能能够达到正向调节的作用。临床的应用揭示了HBO疗法的机制和效应是:可以使机体的血液氧分压得到增高,使血浆内物理溶氧量得到提高,使氧的弥散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改善机体组织的供氧能力,而且在机体缺氧的状态下这一效应就更加显著了;能改善缺血缺氧器官组织的血流状况,改善血细胞流变性;能够增加机体抗氧化酶的活力,提高机体对自由基损伤的抵抗能力。这些临床的研究和应用都为HBO疗法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

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中产生损伤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掌握运动损伤的知识,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不断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竞技水平。同时,在出现运动损伤后妥善进行康复治疗能更早的恢复参加训练和比赛。

参考文献:

第8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关键词 射击运动员 常见伤病分析 损伤机制部位 防治

射击运动作为我国传统优势运动项目,曾在历届奥运会上为我们国家争得了无限荣誉,但是这项运动却不象乒、羽等项目那样所为人熟知。在常人看来,射击运动是一项相对比较舒服的运动,一般认为射击运动心理重于身体,但是射击运动作为竞技体育的一部分和其他运动一样同样是一项非常艰辛。挑战极限的运动,随着长年累月的超负荷的训练与比赛而来的伤病并不比其他运动项目少,笔者从事射击队队医及教练工作十余年,在工作中经治了许多射击队员的伤病,其中有只训练几个月的小队员也有现在在国家队训练的国家队队员,现进行报道分析如下,供同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0年来经治典型病例50例,其中男运动员23例,女运动员27例,包括国家队和省队运动员,其中从事专项训练4年以下3人,4至8年10人,8年以上37人。年龄20岁以下者5人,20岁至30岁者30人.30岁以上者15人。

1.2损伤机制 损伤原因主要为业余训练初级阶段局部肌肉发展不协调,特别是大部分队员在训练初期处在青春发育期,特别是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忽视了疲劳的恢复,致使肌肉肌群发展不平衡,进入省队训练后训练强度加大,专项训练增多,各种原因引起的技术动作的改变或变形,疲劳后恢复手段不主动、不系统、不及时。另外,随着专项训练的增多,辅助训练不够。在主要肌群进行训练的同时忽略了次要肌群的训练等。

1.3损伤分类多为慢性损伤或慢性损伤急性发作。

1.4损伤部位颈椎病占34%,肩背筋膜炎占68%,肩部损伤占24%,网球肘16%,腕部腱鞘炎26%,尺神经卡压综合征10%,腰肌劳损94%,腰背肌筋膜炎87%,梨状肌综合征18%,髌腱腱围炎4%,膝关节半月板损伤8%,其中有的队员多种损伤同时存在。

1.5损伤之性别比较男运动员损伤少,女运动员损伤较多,腰背肌损伤较多,笔者认为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男运动员力量相对来说较好,另外,在射击训练中几乎所有项目都与腰部用力有关所致。

2 损伤分析

2.1颈部劳损,射击运动员在训练时,颈部均要求向左(步枪)或向右(手枪)呈30°-45°。旋转,步枪项目还要求右腮紧贴在枪托上,在训练中要求两侧颈部肌肉协调合作,其中一侧收缩,另一侧舒张,长期反复保持这一姿势(每发子弹完成时间长者要持续1分钟,训练时有1分钟持久训练),易引起一侧骨肉出现疲劳,乳酸堆积,如不及时恢复。长期引起肌肉发生静力性操作变性而发为伤痛,另外,由于长期颈部旋转姿势。易引起颈椎部分肌腱变化、缺水、营养供应不足而引起变性甚至钙化,表现为颈部不适、易落枕、颈部肌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及面部筋膜)出现僵凝疼痛。引起颈部无菌性炎症,长期则引起颈椎骨质增生,颈部长期扭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姿势,使颈部积累,产生炎症,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逐渐产生退行性病变。

2.2肩背部射击运动员在训练比赛要求在某一姿势。呈机械性地重复某一动作,特别是手臂的举枪―据枪一瞄扣一放下―举枪这一动作,一天训练下来要重复几百次。在完成一套动作时要求肩关节、上臂、肘、腕等肌群协同参与,特别三角肌前部、喙肱肌及肱二头肌长头、背部等肌肉。例如,肱二头肌长头在其鞘中不停地滑动,易引起长头肌腱炎,三角肌要求在据枪时稳定住上臂,易引起三角肌肌腱炎,背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引起背部肌筋膜炎,在手枪项目中。由于一些举枪时的特殊姿势(例如肘关节过度外翻)还易引起网球肘,步枪由于左腕部持枪动作,易引起腕部腱鞘炎。

2.3腰部劳损 几乎所有射击运动员无论是在训练还是比赛都要求有腰部肌肉的参与,在预备姿势时要固定住身体。控制好人体重心和人枪合重心,所以腰部肌肉几乎长期处紧张状态,使腰部肌肉筋膜长期受到牵拉。纤维组织产生疲劳性劳损,这些反复的微小损伤积累导致局部劳损,特别是射击运动员有的训练年龄比较小,处在发育期,加之训练时间比较长,腰部肌肉发育不完全,如果在训练前后不注意放松,特别是有些队员不注意照顾好自己,在训练后贪凉,受风寒湿邪侵袭更易发生腰肌劳损。

2.4其他损伤 另外还有如步枪项目由于枪皮带勒得太紧而引起的尺神经炎,在射击训练中由于长期下肢站立时膝关节长期伸直,压迫半月板前角而引起的半月板变性。

3 防治

3.1预防教练员、运动员要有防伤、治伤的思想意识,未伤先防,继伤早治,另外要组织教练员、运动员学习一些运动损伤的常识,做到主动预防积极治疗,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根据运动员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定期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定,自觉接受医务监督。

3.2 训练前后进行有意识的关节牵拉,把容易受伤的关节、肌肉、带充分牵拉舒展,同时注意训练后的肌肉放松,及时释放由于肌肉长期收缩无氧呼吸而引起的乳酸堆积。

3.4进行体疗和物理治疗相结合,物理治疗通常对不同伤痛根据治疗要求不同而使用不同治疗仪(神灯)频谱仪,超短波等,电兴奋及电脑中频、酒醋疗法等物理治疗手段。

3.5按摩手法以揉、滚、推、按为主,辅于火罐、热敷、熏洗等方法,重点部位如出现有粘连者进行弹拨治疗,平时训练中为运动员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强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案。

3.6选用穴位注射针对伤痛表现不同可选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有复方当归注射液、胎盘注射液,VBl2注射液,必要时进行封闭和小针刀治疗。

4 典型病例

骆某,男,30岁,从事射击专项训练15年,在训练中常感肩背部不适,颈部经常落枕,查体颈背部肌肉僵凝,斜方肌,菱形肌处压痛明显,三角肌止点疼痛,训练时痛甚。x线示颈部各椎体未见异常,颈椎生理曲度稍变直。考虑其在训练时有扛肩的习惯诊断为项背肌筋膜炎、三角肌肌腱炎。给予按摩、拔罐、理疗、内服扶他林片剂1个月后好转,随诊退役停止专项训练后未复发。

5 讨论

从以上伤情分析来看,射击运动员伤病大多是由于平时训练安排和训练前后不注意及时放松,长期慢性损伤累积而引起,在发生伤病后由于训练的不可间断性和治疗时要求小运动量恢复之间的矛盾使得大部分运动员在发生伤病后还要带伤训练,特别是在加大运动强度时旧伤未愈新伤又产生。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甚至有的因为伤病而终止运动生涯,给国家和个人造成极大的损失。

因此。根据射击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课程,做到科、医贯穿训练之中。特别是训练前后进行关节、肌肉、韧带的牵拉对防伤起到积极的作用,只要加强对主要肌群和协调肌群的训练练习。加强配合关节和韧带柔韧性练习,提高教练员对科学训练的安排,改善训练条件,改进训练方法,则争取提高运动员成绩,延长运动寿命是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梁树波,梁恩炽,举重运动员伤病分析,按摩与导引2005;(5)30

第9篇: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范文

一、飞行人员体能训练中产生损伤的原因

1.缺乏必要的体能训练损伤知识

飞行人员在体能训练中损伤的发生与组训者、参训者缺乏必要的预防损伤知识有关。必须要了解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飞行人员对这些相关基本知识缺乏了解。这对体能训练损伤的产生带来极大的隐患。

2.全面训练水平不够

全面训练包括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技能训练、心理训练等。训练内容不全面,方法简单是发生外伤或使外伤加重的重要原因。身体素质差、技术训练不扎实、动作要领掌握不好、技术动作不熟练或有错误,可造成关节损伤,甚至骨折

3.违背训练原则

训练应该遵守训练原则,有节奏有系统地进行。不按循序渐进与系统训练的原则,急于求成,过早进行大强度或高难度动作,难免造成运动损伤。甚至飞行人员在有伤或疲劳的情况下参加体能训练,不仅容易引起新的损伤,而且可使旧伤加重。

4.准备活动不适当

(l)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不充分时,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没有充分动员起来。微循环状态不良,肌肉伸缩能力欠佳,力量不能很好发挥,动作不协调,容易受伤。

(2)准备活动量过大。准备活动量过大,容易发生疲劳,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机能不是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从而容易发生动作失误而致伤。

(3)准备活动内容安排不当。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项目的基本内容不吻合或缺乏专项准备活动,运动中较重要部位的机能发挥得不够充分,容易受伤。

(4)未掌握好准备活动的时间。准备活动时间距离正式训练的时间过长,未严格按准备活动的顺序进行,当进行正式运动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经消失,等于缺乏准备活动。

5.飞行人员的生理、心理状态不良

如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疲劳和身体机能下降时等。实践证明,疲劳时的机体,其力量、精确度和协调性均显著下降,甚至技术熟练的参训者,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技术上的错误引起损伤。此外,随着生理机能的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机体的反应迟钝,也是造成损伤的因素。飞行人员的心理状态与损伤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如飞行人员心情不好,情绪不高,对体能训练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思想就不能集中,也兴奋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训练,不仅无法完成正常体能训练,而且必然容易受伤。而急噪情绪,急于求成,信心不足,缺乏勇气,胆怯犹豫,自控能力差,过于紧张,训练时心慌意乱,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也是较高的。此外好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好奇心大,忘乎所以,不顾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盲目或冒失地进行训练,也极易发生损伤。

6.训练设施不完备

部队各项训练设施尤其是体能训练的场地、设施、器材还有很多不配套、不完善之处,这也是导致训练伤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在较硬的水泥路面上进行跑、跳练习,可引发胫骨骨膜炎或下肢关节的损伤;在使用器械进行力量训练时由于器材、设备安全配套不完善而导致的意外损伤等。

二、飞行人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与措施

对飞行人员体能训练的伤病预防要有正确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同时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防和应对。

1.加强对训练方法的研究

积极探索训练安全与训练质量的最佳结合点,从科学组训上提高对训练伤病的有效预防。训练中应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劳逸结合的原则,科学安排训练进度和强度,体能训练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统筹安排,克服不讲科学的超强度、超难度训练。组训时,特别是在新增、高难度课目训练中,应注意区分层次,根据飞行人员的体能、心理状况,做到因人施教。施训前做好周密计划,安排保护人员,制订保护措施。

2.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时间以身体觉得发热、微微出汗为好,准备活动开始时间不能过早或太迟,一般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运动的间隔以4~10分钟为宜。在准备活动中,进行肌肉伸展练习和有针对性的专项准备活动,可以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3.做好心理调适工作

要引导飞行人员正确对待体能训练、体能考核,鼓励他们克服紧张心理。对训练伤病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全面掌握飞行人员的思想状况、身体素质;正确评价训练效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4.对飞行人员进行必要的损伤防治教育

针对不同训练课目,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局域网、墙报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体能训练伤病的预防知识,医务人员要及时解答飞行人员在体能训练中遇到的难题。各级任职教育也应加强科学训练、伤病防治的教育训练内容的教学指导,使飞行人员具备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损伤的常识和技能。在训练过程中,自觉做好准备活动,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同时做好自我医务监督,懂得对一般损伤的简单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急慢性损伤的产生,即使发生损伤也不至于使伤情恶化或损伤积累。

5.科学合理安排运动量

这不仅对迅速提高飞行人员体能有重要的作用,对预防运动损伤也有重大意义。训练量的安排应该根据训练任务,参训者特点和训练内容、性质而定。在安排运动负荷时,一般应以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为标准,但对运动素质和技术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应提出不同要求。运动负荷必须和合理的恢复交替进行。飞行人员的体能训练是具有多个项目、多种训练目的的综合性运动形式,身体各部位都要承担运动负荷,因此在总的运动量安排上应当统筹兼顾,在训练中可以按照不同科目的特点和要求,安排不同部位的练习,使运动部位交替承担运动负荷,减少局部负荷量,从而减少和避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