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对学校的建议精选(九篇)

对学校的建议

第1篇: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业余;党校;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179-01

大学生业余党校是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教育和培训学员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通过业余党校的建立和学习,使更多的学生热衷关心党的建设、了解党的历史,进而不断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自觉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一、目前学生党员发展和学生党组织建设现状

从总体情况看,近几年学生申请入党人数不断增多,党员发展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在支部建设、党员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学生党支部、支部组织生活,无健全的支部工作制度。(2)学生党总支成为审批材料部门,对学生党支部日常工作缺少必要指导和监督。(3)学生党支部、总支活动内容单一,理论学习缺少深度。基层党组织缺少凝聚力。(4)学生党校开设成为偶然行为,党校学习效果不明显;(5)学生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理论水平偏低,甚至对根本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认识和理解都有偏差。(6)部分学生入党功利色彩浓厚;(7)部分党员不能践行自己的入党承诺,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生中造成很坏影响;(8)学生思想意识具有多变性,政治取向多元化已经显现。对学生加强正确引导,避免学生组织和参加非理性的政治活动已经迫在眉睫。

二、加强学生业余党校建设和管理必要性

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为党和人民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在政治上要拥护党的领导,要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指导实践活动;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个人技能上要能为社会服务。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转变的过程中,思想多变,他们有较高的政治热情,但他们参与政治的经验不足,言行中非理性的成分较高。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也没有放弃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只是在方式上有所变化;国内分裂势力也不断以各种形式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对国内安全稳定局势产生影响。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项矛盾日益突显,如果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这些矛盾,那么有可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利用对象。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三、加强学生业余党校的建设几点建议

(一)工作目标。业余党校的建设应有一定规模,一定理论水平和深远影响。

(二)工作措施。业余党校的建设需要有学校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从师资力量选拔、硬件设施的配备、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党校学员来自各个院系的党员、重点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同学。

(三)课程形式

(1)理论部分:含理论课程讲授、形势政策报告、各类讲座;(2)实践部分:将党校学习实践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3)成立理论社团,定期开展理论交流活动。(4)开设网上课堂,设立网上辅导教师,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5)定期进行学习情况总结,跟踪学生思想状态情况。开展学生学习行为、思想动态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6)各种级别培训班循环开班,同时开课。培训结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可进入上一级别班级学习,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发展入党重要参考。

(四)课程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党校学员的组成比较复杂,不同的学生对党校学习的需求不同。党校的学习既要保证学习的系统性,又要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对初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组织参加初级班的学习,学习目标定位为进一步端正学生入党动机,使他们由可能盲目跟风的或是模糊的入党概念,转变为正确的入党热情,并进而付诸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正在接受党组织考察的学生进入中级班学习。他们已经对党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在教育内容上在系统性上下功夫。深入学习“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在此环节还应加入实践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能基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学生群体的楷模。

对党员和预备党员,要组建高级班学习。教育内容侧重在联系实际、进行时事和党员先进性教育。重点引导他们履行党员义务,践行入党承诺。

(五)学习效果的反馈。通过党校培训,一方面使学员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并自觉通实践向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使一部分表现突出的学员成为学生党建队伍中的骨干,成为建设基层党支部、总支的中坚力量。

大力加强宣传。对表现优秀,有突出贡献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及党支部要大力进行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的党员和支部形象,增强党支部凝聚力。

第2篇: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学校踩踏事件;学校设施建设;学校安全管理

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五校发生了一起课间操引踩踏事件,41名学生受伤,其中34人轻伤,6人重伤,1人病危。事故发生的原因是阿克苏市五校课间操时,学生下楼至楼梯口发生拥挤,前面的学生摔倒后引起踩踏。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再次为学校的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本文将就此次校园踩踏事件从学校角度对学校安全建设进行反思,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在实践中给人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校园踩踏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反思

新疆阿克苏五校踩踏事故的四大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安全管理有漏洞,学校未安排老师组织疏导;二是学生安全意识不强,自控能力弱,在楼梯间拥挤,这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三是教学楼设计不合理,是按照传统的办公楼楼道设计的,比如楼道的宽度、转弯处直角设计等并没有根据学校的特性设计;四是学校安全教育简单生硬,学校在课间操时没能以班级为单位,按顺序组织学生排队下楼,保证疏散秩序。“靠右行,不跑步”的训练未纳入学校的常规教育。

这些原因从学校角度主要可以归纳成两大类:学校设施建设方面不达标;学校教育管理方面不到位。

1.我国学校建设的标准都有着详细规定,如在校址选择、学校建筑和绿化方面等。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跟踩踏事件紧密相关的学校道路建设和楼道、楼梯建设标准。楼梯是楼内垂直交通的“大动脉”,学校人员密度大,课间人流集中,因此楼梯的位置、数量、宽度、坡度、形式等都很有讲究,楼梯设计应遵循保障安全、便于行走和紧急疏散时保证规定时间内顺利通过,达到室外的原则。在设计楼梯时,还要考虑某特定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中小学生活泼好动,不宜采用有楼梯井的三跑楼梯,最好采用普通的折跑楼梯;楼梯的踏步高和踏步面宽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合理设计。另外,一些基本的标准,如学校建筑的主楼梯不宜是全开敞的室外楼梯,以免人流密集时发生意外;楼梯间靠墙侧应设扶手,以保证疏散安全;超过五层的教学楼应设封闭楼梯间等。而笔者注意到,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并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2.在学校管理上,一些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安全领导和组织机构,也没有专门的安全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因而各项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各安全工作组织间也缺乏协调,从而造成了安全责任分工不明确、制度不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没有落实到人的现象。另外,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课程,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为学生购买安全教育教材或购买后发给学生就万事大吉。还有些学校甚至连把安全教育纳入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物理或生物等相关内容中都没有做到,造成了这些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安全常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其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表现在安全活动开展不够上。很多学校仅在学校安全教育日这一天开展各种安全活动,安全活动的形式也不够多样化,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校园安全文化缺乏还表现在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校园里的宣传舆论工具作为安全主题宣传和安全氛围营造的工具上。

二、对于学校安全建设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1.要学校明确领导及教师责任,真正从制度上完善学校安全制度。要进一步明确学校是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主体,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安全负总责,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第3篇: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Abstract: Volunteer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provides contemporary students with a platform to serve to society,enhance practice and develop themselves very well. It shows the positive mental outlook of volunteers' spirit of dedication, friendship, mutual assistance and progress. However, affecting seriously by the existing non-standardized problems, the qualit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volunteer work are restricted. By analyzing 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s, exploring current status of college volunteer works, non-standardized problems in the volunteer work were studied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obtain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volunteer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非规范化问题;实证研究;对策建议

Key words: volunteer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non-standardized problems;empirical research;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07-02

0 引言

每年的12月5日是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国际志愿者日,“志愿者”的英文表述为“Volunteer”,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专业技能等资源,尽己所能、不计报酬,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①。在香港、深圳和广州等地通常把“志愿者”称为“义工”。近几年,中国青年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在农村扶贫开发、服务西部计划、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社会公益等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同时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主力军,志愿者服务工作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实践、锻炼自我的良好平台,但是由于缺乏规范性的规章制度、选拔培训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依然处于临时性、应急性的状态。本文通过剖析目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现状,结合实证调研工作,分析其存在的非规范化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对策建议。

1 非规范化问题认识

1.1 志愿者的选拔环节缺少程序化的运作 人员选拔是志愿服务有效实施的至关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的招纳工作主要是采用自愿报名(包括推荐和自荐),在缺少相关规章制度的依据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活动组织者缺乏针对性的遴选和规范化的选拔流程,盲目扩大招募范围、降低进入资格,导致有的学生虽然加入到了志愿服务组织当中,但是并没有做好开展志愿工作的心理准备或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有些学生则是怀着获取心灵满足感或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励等功利性动机。所以在实际志愿服务当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无法胜任志愿服务工作、由于某种原因中途退出、出工不出力等不良现象,影响整个志愿团队的正常工作和志愿者形象。

1.2 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工作层次偏低 由于没有专门性的志愿服务管理部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团委或各级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一般是由一到两名专任教师统筹安排,所以无论开展什么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培训指导工作基本都在校内进行,工作基本都是由专任教师负责,缺少所要从事的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培训,而且培训内容大都是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准则,很少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所以培训指导工作的总体水平偏低,培训质量总体上很难达到志愿工作的要求。

1.3 志愿服务工作缺少有效的分工和监督 在我们对高校志愿者所做的一项调研中发现,38.2%的同学认为志愿团体内部分工不明确,最终导致权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团体成员之间产生内部矛盾,由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具有临时性和随机性的特征,志愿团体通常是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临时组建而成,师生之间、成员之间缺少相互了解,所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往往被忽视,工作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成员背景复杂,出现问题之后往往由于权责不清而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这也是导致志愿服务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就从正面反映了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缺乏有效的分工和实时的监督管理,缺少对志愿服务工作质量进行评估环节。

1.4 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创新性和长效机制 大学生从事的志愿活动多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通过对高校志愿者的调查,近50%的学生认为如今大学开展的志愿活动创新性不足,项目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导致志愿团体成员严重流失;另外,对志愿服务者而言仍缺乏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则缺少政府部门权威的服务证明。以经费开支为例,大学生志愿活动所需经费来源为学校拨款、自筹和个人负担三种方式,但大学生属于无收入阶层,相关服务费用自担无疑会加重其经济压力,这就阻碍了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综合以上因素,高校志愿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2 规范化对策建议的整合

2.1 首先应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应涵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机制、志愿者的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以及志愿服务工作的评估反馈和监管机制。志愿者的招募是志愿活动开展的基础,而培训指导工作则是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以必须严格把关,以志愿服务工作的对象和服务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选拔优秀志愿者,根据其所承担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有区分度的专业培训指导,并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实时的检测和合理的评估;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奉献自身的时间、精力和爱心来服务他人,其各项权益理应得到保障,无论是精神或是物质上的奖励,对其而言都是一种鼓舞和鞭笞,所以应建立制度化的权益保障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监管、评估反馈有利于高校及时发现志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3]。综上所述,只有相关的体制机制得到完善,才能形成长效机制,才能确保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有序、有据、高效的开展。

2.2 加大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知和志愿服务意识。

高校志愿活动强调自愿参与和无私奉献,为社会提供扶老助残、规范行为、抢险救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等服务内容,为弱势群体、受难人群和贫困地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所以高校志愿服务首在宣传,宣传方式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张贴通知等传统形式,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通过学校、政府机构、社会力量等多方协作,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借助专题讲座、咨询答疑会、报纸书刊、网络媒体等渠道,向学生传达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树立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知度,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社会的意识。

2.3 拓宽思路,探索多样化的高校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志愿服务的内涵,杜绝形式主义的志愿活动。

高校和地方政府应立足于地方区域特征、办学特色,因地制宜,把握着力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会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各界、高校内部以及特殊群体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根据需求来规划设计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让服务更深层次地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并在服务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受惠对象的意愿来改善服务质量,杜绝一切形式主义的铺张浪费。创新一些新的、可持续性的服务项目,围绕志愿者服务工作日、志愿服务工作站、志愿服务基地等特色建设,不断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着力培养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深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提升志愿服务的内涵,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2.4 细化高校志愿活动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良好平台。

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细化分工并加以实时的跟进监督是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是富有创造性和专业特长的精英群体,来自于不同系别、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组成一个通力协作的志愿团体,共同致力于完成一项系统化的志愿工程,所以应根据每个参与者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进行细化分工、布置任务。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得出,超过65%的学生表示愿意从事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关,可以做好的志愿活动。学校相关部门应安排专门的师资力量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实时的监督和反馈,及时指出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加以改进,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平台,真正达到志愿工作服务社会并完善自我的宗旨,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有机会通过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并展示自己、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总结

志愿者服务工作是搭建各个群体之间和谐关系的桥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所以开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既能满足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愿望,又能实现其了解社会、增强实践、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初衷,是达到社会和大学生“共赢”的有效途径。针对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非规范化问题,社会各界和高校应创新思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提高广大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努力为每一位大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平台,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其应有的绵薄之力。

注释:

①参照中国共青团网文件:中青发[2006]55号《关于印发〈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的通知》.

参考文献:

[1]李梦园.高校志愿服务“被志愿”的几点反思—浅谈激励机制如何正确引导志愿服务[J].北方文学:下,2012,(4):231-232.

[2]李锋青.高校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2,(3):23-24.

[3]郭超.新时期高校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的途径[J].巢湖学院学报,2012,(2):132-136.

[4]陈步伟.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机制探析[J].商情,2011,(49):21-21.

第4篇: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师德 环境 管理 教育

学校的工作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重点是两条:一是高尚品德,二是聪明才智。我认为学校应追求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的统一,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在制定校训,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都应该突出、强调出德育的重要性。在学校建设德育工作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师德,做好带头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德育的对象是学生,但主体是教师。一个学校,德育好不好,关键在师德。“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更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老师德育的强化,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观。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仅关系到自身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够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大都具有这种气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更重要的还是这种无声的传授,无言的感化。学生会在这样的教育下,稳定、持续的获得进步,并且,这样的进步空间还会很大。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目标是学生,眼睛盯的是教师。坚信“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的信念,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

二、营造气氛,好的环境才能更好的育人

我认为在好的氛围下才能更好的育人,要想做好德育,我们应改善我们的学习环境。

1、将德育分解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使学生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自然而然得到品德的熏陶和教育。

2、抓住近几年发生的事,针对性的开展墙报、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使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祖国和家乡带来的新变化,更加坚定了爱国爱党爱乡的信念。

3、通过校广播站开设专题介绍我校辉煌的历史和优秀校友,讲诉一些为人的事迹,通过班级开展班会,积极地对德育工作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母校、以母校为荣的情怀,进而转化为努力学习、为母校争光的行动。

4、注重育人“软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开辟德育基地,每学期都开展“绿色班级”、“绿色寝室”评比活动,创设“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让学生明白德育时刻在我们生活中。

5、家、校、社区合作,从而能更好的让家长―学校―社区相结合。通过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和德育工作,与社区、景区、敬老院、特殊教育中心等共建协议,来建立校外德育基地。让学生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同时,能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建立“联防网络”,杜绝外来不利因素滋扰,净化学校周边治安环境,把学生带到德育基地参观,进行传统教育,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工作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得到有机的结合,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形成整体合力。

三、严格管理,纪律才能更好的规划人

无规矩不成方圆。拥有良好的气氛下,学生需要强制的纪律来约束,这样才能更好的实行下去。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观念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初中阶段,学生都应有一定的是非观,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始学会自立、自强。如果我们仅教育他们怎么做的道理,而不加一定的规矩,效果一定不会明显。重视学期初管理,强化对初一新生的规范教育,使学生迅速适应校园生活。每学期开展一些活动来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和督促。学校加强对全校学生的穿着仪表检查与整改,利用校广播宣传,弘扬正气,鞭策落后。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德育教育,需坚持时代性和针对性

德育,就是“育心”;育心,贵在“感应”,贵在“共鸣”;没有时代性,没有针对性,“感应”和“共鸣”从何而来?我们可以通过班主任、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座谈会,通过全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及与班主任、学生、家长的个别谈话,通过他们发表的文章、撰写的总结、创办的刊物,他们自己组织的活动及学生代表会等形式来对学生情况做详细的调查研究。我们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团结互助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现在的学生也讲理想,讲奋斗,但个人色彩较浓。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和奋斗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德育应落实在一个“小”字上,从小事抓起,学校无闲时,时时是教育时机,事事是德育内容。站在理论的高度,落脚在一个个学生身上,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上,诸如对一句粗话、一张废纸、一口痰都应抓住不放。所谓“实”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不空洞说教,要实实在在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从而养成一种优良的行为习惯,使之终生受益。方法上注意创“新”,紧随时代步伐,给德育内容赋予新的内涵、新的形式,使之具有感染力、吸引力。

第5篇: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管理; 时间;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114-01

一、在校大学生管理时间现状

目前,在校大学生有超过九成的同学早上是在学校规定的起床时间以后起床,甚至这其中一小部分在没有课的情况下会在午饭时间或更晚起床,而晚上没课选择去主动晚自习的人仅为三成。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进入大学以来的时间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安排。早上容易睡懒觉,不仅没有充分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反而养成了少吃或没吃早饭的不良习惯,长此以往,必将影响身体健康。进入大学,学校、老师的外在压力逐渐减少,很少学校设有固定的晚自习时间或强制晚自习的规定。这给了大家充分自由支配的时间,有的同学可以充分利用时机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却更像脱缰之马,对自己的时间没有很好的安排,浪费宝贵的青春,人生资本最重要的积累阶段竟成了颓废的开端。高达七成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还不如高中时代充实,其实主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安排。

二、大学生如何合理管理时间

(一)结合实际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1. 确立切合实际的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一种独特的工具,它是意义和行动之间的桥梁,使理想能扎根于实际之中。而学业的最终目标是由一个个短期目标而成的。有很多学生经常是“放眼于未来”而不“着手于现在”。当然,广泛的学业目标也有用,因为它有整体的观点,可以解放想象力,帮助我们探究所有可能的选择。所以,要将二者合理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2. 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依特定目标而不是依程序和规定来思考。制定特定的目标,以及支配时间去做最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活动,是求得高效率的要诀。对于所制定的目标可以用稳定的进度进行,而不必在最后时刻拼命地赶工。对于自己所制定的完成目标的期限,要持尊重态度,如果养成了拖延限期的习惯,期限就会失去功效。所以,当目标活动被影响时,一定要抵制外界因素的“诱惑”。每一天,认真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再按照既定目标开始行动,会发现自己开始有目的,而不是毫无目标地四处瞎摸。

(二)结合目标制定计划表

1. 有效制定计划表。既然合理地利用时间可以增进学习效率,就应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制订一个可行的、适宜自己的待办计划表。

(1)在睡觉之前想想第二天的工作是个好办法,可以安稳入睡,不会满脑子胡思乱想。第二天做起事情就不会毫无头绪。(2)适时检查计划表,有助于计划的安排和完成。(3)限定计划数目。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地调整,使自己处于一个协调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既可完成既定计划,又不影响身体健康。

2. 推进计划。(1)合理分配精力。先用心做计划中最重要的事情,利用剩下的时间去做那些较不重要的事情。这样可以自我控制时间,并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情,而不让你的有效时间为琐事所占据。另外,要对每天、每周、每月的时间进行分配,以便能够巧妙地处理许多同时进行的计划。(2)“一鼓作气”。心智的持续专注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如果无法一次完成一件事情,那么最好毫无间断地把大部分的事情做好,并把剩下的事情集中在一起,直到做完为止。(3)排除干扰。这是很多同学难以做到的。在娱乐与学习冲突时会很矛盾。选择你应该做的主要事情,有第一次的克服,就会有第二次的胜利,以后就会毫不犹豫。这就是所谓的自制力,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中积累的。(4)密切注意计划的进展情况。越密切地关注自己的进展,进展就越大。建议同学们最好把每天做的事情最好能罗列在本子上,这样以后就会注意减少没必要的事情,从而“挤”出更多的时间。

(三)立即行动

把握住今天,就要抓紧现在。“过去”是“现在”发展的基础,“现在”又是向“将来”发展的起点。“现在”的重要性还在于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加珍贵。对于时间,只能从现在去掌握它。认真地去完成每天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计划在今天做的事放在明天,不要拖延到最后一刻,及早动手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处理意想不到的事情,获得更多的资料,提早打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三、合理管理时间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条理与节奏

克服做事缓慢的习惯,调整自己的步伐和行动,养成快速的节奏,不仅提高效率,节约时间,给人以良好的作风印象,而且也是健康的表现。对于时间过剩,关键在于控制时间过剩并及时使它向有利方面转化。并且在生活规律上应该养成有系统的习惯。在适合自己的时间里处理好事情,那就需要掌握自己最有效的时间。状态在巅峰时,做些主要的事情;处于低潮时,可以做些简单的事情。但要尽量避免生活步调混乱,那样脑筋就会变得不灵活。

(二)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效益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求效率,学会利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效率高者,便是竞争中的强者、胜者。反之,则是弱者、败者。古语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学会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时间利用率,是自己学有所长的一个重要方法。另外要注意把握和利用零碎时间。在短期内也许没有明显的感觉,但经年累日,将会有惊人的收获。同时,使时间增加效益要有坚守的原则,做事情的方法应因时因地而变,防止计划被经常性打断;充分利用好黄金时间,根据实际灵活改变已定的计划;制定一个日常学习的定额,不要翻来覆去地检查每一件事情,舍弃不必要的个人外事活动,妥善安排好时间。

(三)学会休息

不要忘记休息。不论面对如何要紧的事情,一旦发现自己疲倦了,就应该停止,进行必要的休息,让紧绷的身心得到喘息的机会,因为,若明知自己的体力极限已至,却还勉强自己继续工作,除了会陷入工作的低潮之外,对自己也无益处。但是休息也绝不是要你放肆的放松自己,建议可以在走廊散步,做些简单的身体运动等,如果环境不允许,不如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打个哈欠。所以,一旦出现了警告讯息,最好停下来,让负担过重的部位恢复功能,这是明智之举。

四、结语

大学生合理的管理时间归根结底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性格的塑造,习惯和性格是人们稳定品格的外在表现,一个良好的习惯是你一生中最可贵的财富,一种品格决定一种命运。同学们应该明白的是,行动才能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惟一保障。当火车在静止不动时,在它的驱动轮前面放一块小小的木头,就使它永远停滞在铁轨之上,而同样的火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前进时,却能洞穿近两米的钢筋混凝土墙壁,这就是“动力”,请现在就拿出行动的勇气,冲破介于你与目标之间的种种阻碍与难关吧。

参考文献:

[1] 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9).

第6篇: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修正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折旧;高校教育成本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所处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并沿用至今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已严重滞后于公共财政改革和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9年8月,财政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拟对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全面的修订。笔者结合长期从事高校会计工作的经验和前期所做的相关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解读《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改革要点

与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比较,征求意见稿中对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拟将会计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改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基础的两种极端方式,在此两者中间,根据实行权责发生制的范围和程度不同,还存在着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两种方式。对全部的金融资产和部分负债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属于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也采取了权责发生制,则属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对全部资产负债实行权责发生制,是统一的权责发生制。《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在原来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仅经营性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跨过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二)拟新增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贴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

1.为了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及“财政应返还额度”两个一级会计科目,对财政授权的转账业务一律通过零余额账户办理,实现对高校预算资金最终付款的控制,保证高校预算资金在实际支付时方才流出国库单一账户。

2.为了配合新的财政工资津贴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增设“应付职工薪酬”,并通过其二级明细科目,单独归集应付高校教职工的工资、津贴补贴和其他收入等。

3.为了与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相配套,《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还在收入、费用、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本期结余、累计结余科目中,要求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按照功能和经济支出分类逐级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4.为了与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相配套,《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参照企业会计制度,改变原投资类科目按用途分设为对外投资、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三个一级科目的做法,统一按投资性质分设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两个总账科目。投资支付和收回时不再同时对事业基金内部结构(即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进行调整。

(三)拟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增加固定资产折旧和清理以及与无形资产摊销有关的核算科目,如“累计折旧”、“文物文化资产”、“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溢”、“资产折耗”等,相应取消“固定基金”和“修购基金”两科目。固定资产的增、减不再通过“固定基金”科目。拟通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式将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损耗掉的价值合理地计入当期的费用“资产折耗”科目中,同时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摊销,以真实反映高校资产的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再拟通过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规范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增设“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建立固定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充分体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四)拟将基建会计纳入高校财务“大账”,统一会计核算主体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将基本建设会计纳入高校财务统一核算,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设置“在建工程”和“基建工程”两科目,分别核算非基建项目和基建项目投资,而且还在此两科目下增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相关明细科目以满足基建项目核算的实际需要,实现基建账套和事业账套的顺利对接,改变目前预算单位基建项目脱离于高校整体财务信息单独反映的状况。

(五)拟增加有关负债类的科目,充分揭示高校的负债情况

随着高校规模的飞速发展、新校区的建设,高校的负债剧增,为了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负债情况,《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取消“借入款项”科目,增设“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并按借款用途设置二级科目,对长、短期借款的基建借款和其他借款分别进行核算和记载,以便于分清相应的利息是计入当期费用还是资本化,更便于进行偿债能力分析、安排债务偿还。

(六)拟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反映高校的收支情况

首先,拟增设“后勤收入”和“后勤支出”两个一级科目,将后勤收支纳入高校大财务核算系统,统一进行会计核算。其次,拟整合原“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固定资产出租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原纳入“其他事业收入”科目核算的培训收入、合作办学收入等内容,统一纳入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中进行核算。此外,拟重新规定收支科目循环,取消了“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结余”等自循环科目;将所有收入类科目当期发生额全部结转到“本期盈余”的贷方,所有支出类科目当期发生额全部结转到“本期盈余”的借方,年度终了,“本期盈余”账户余额结转到“累积盈余”账户。

(七)拟对净资产类科目进行精简

《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对“专用基金”的明细科目进行简化,对原来六个基金明细科目只保留“住房基金”和“留本基金”,并拟对科目名称进行重新命名,改“事业基金”为“累计盈余”,改“事业结余”为“本期盈余”。

(八)拟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同步反映财务收支信息和预算信息

由于目前我国部门预算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编制,《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在一个账套内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通过平行记账或另建备查簿的方式,使会计核算既能够提供绩效评价的财务成本信息,又能提供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收支信息。具体拟将原核算专户管理收入科目“应缴财政专户款”改为“应缴非税收入”科目,同时,增设“财政返还教育收入”科目,以达到同步反映预算收支信息的目的。

(九)重新设计高校财务报表,拟全面反映高校财务信息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规定高等学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及报表附注,并重新设计相关财务报表中的项目构成,取消现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项目,完善了报表体系。

二、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高校会计主体

1.高校食堂宜独立核算,并纳入高校年度合并会计报表中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将后勤部门所属食堂收到的餐费收入,按照实际收到的收入金额减去相关支出后的净额,记入后勤收入。笔者认为此种核算方法不能适应我国高校食堂目前均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状,无法满足现代高校食堂管理对财务信息的要求,不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加强管理。建议将高校食堂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参照国家财政部制定的《旅游饮食服务企业财务制度》、《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财会法律法规,结合高校食堂的特点,借鉴饮食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设立相应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以正确、全面地反映高校食堂的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为高校食堂的科学管理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年度终了,再把高校食堂的净利润纳入高校的年度合并报表中,达到全面地反映高校财务信息的效果。

2.高校后勤应视其社会化程度确定是否纳入高校财务统一核算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将后勤收支纳入高校财务统一核算。

笔者认为,这对于那些后勤部门尚未取得独立法人资格,其校园绿化、工程维修、学生宿舍管理、物业管理及水电管理等部门仍主要使用学校经费、主要面向学校师生服务的高校比较适宜;而对于已从学校剥离出去的后勤集团、经济实体,或虽未剥离出去,但基本上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高校后勤则应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单独核算为宜,而且后勤收支如纳入高校财务统一核算,还需对收支项目按类别、部门分设明细账,进行更为详细的会计核算,才能满足后勤日常经营管理的需要,并为其日后进一步社会化做好准备。

(二)关于累计折旧与原修购基金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取消“固定基金”、“修购基金”,增加“累计折旧”和“资产折耗”科目,这样必将出现累计折旧与原修购基金在新旧会计制度上的衔接问题。

由于修购基金提取时,已从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中列支或已从结余中分配,因此应将其已提取、尚未使用的余额全部调入“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科目中。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原修购基金账面余额)

贷:以前年度盈余调整(原修购基金账面余额)

而“固定基金”原是与“固定资产”对应的科目,金额同增同减,所以其转入“累计折旧”科目中的金额应是高校固定资产中已损耗掉的那部分价值,剩余部分由于其属于已从修购基金中列支,但尚未实际发生的支出,则应调整到“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科目。而具体转入“累计折旧”科目的金额应该如何确定呢?高校可以通过对本校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并由中介机构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得出固定资产的现有净值;然后根据公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即可计算得出转入“累计折旧”科目的金额数。具体调整分录如下:

借:固定基金(原账面余额)

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评估、计算确定)

以前年度盈余调整(差额)

(三)关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不仅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也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教师的利益,更与学生及家长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归集和计算高校教育成本,正确并及时地核算出学生平均教育成本,已成了当前高校财务工作急需解决的难题。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拟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设置了“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其他业务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资产折耗”、“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应同时建立起健全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以满足有关各方对高校教育成本信息的需求。

1.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对象是高校培养的各类学生,包括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

2.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由于高校的教学按学年组织,学费也是按学年收取,因此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应是一个学年,即从上年的8月1日至本年的7月31日。考虑到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和高校的特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不必强求与会计年度(公历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一致。各高校可在每个学期终了时,即每年1月末和7月末分两次编制“高校教育成本计算表”。每个学年结束,即每年7月末再按学制作为一个培养周期进行教育成本汇总,最终得出高校学生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

3.高校教育成本包括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和资产折耗五个项目,其中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两项直接成本,应按不同的院系设置明细账进行归集和计算;资产折耗属于间接成本,应按院系、行政及后勤等职能部门设置明细科目,按使用单位归集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对于后勤支出、行政支出两个间接成本项目,则应按部门设置明细账进行归集和分配。学期终了,首先,应编制高校教育间接费用分配表(表1),把后勤支出、行政支出、后勤及行政部门的资产折耗等间接费用按学生人数平均分配到各个院系;其次,分别编制各院系教育成本分配表(表2),把每个院系本学期发生的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资产折耗和表1分配进来的间接费用,按所属专业的折合课时总数分配到各专业中去(折合课时总数从表3中获取)。再次,按院系、专业分别编制各个专业的教育成本分配表(表3),把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分得的本学期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资产折耗和间接费用按所属专业的折合课时总数在不同学历、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进行分配。最后,分别编制各院系学生教育成本计算表(表4)。把各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教育成本分项目进行汇总,并把各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总成本按学生人数平均,计算出各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生均成本。

(四)关于高校教育收入确认问题

根据高校办学先按年预收学生学费,后提供教育服务的特点,建议增设“递延收入”科目,核算实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高等学校收到的从国库或财政专户返还的教育收入;同时改“财政返还教育收入”科目为“教育收入”科目,每月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当期的教育收入,使高校教育收益与其教育成本、费用支出达到合理配比,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各个会计期间、学年和会计年度的办学效益。

(五)关于高校财务报表

为了满足国家、学校和社会公众等有关各方对高校教育成本信息的需求,建议高校应编制并报送高校教育成本报表(表5);同时基于高校办学年度与会计年度不一致的特点,建议增加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高校教育成本报表的学期报表和学年报表,每学期终了,即每年1月31日、7月31日编制学期报表,每学年终了,即每年7月31日编制学年报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S].2009.

[2]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S].1998.

[3] 张甫香.关于《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理解与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9(12).

第7篇: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学校;固定资产;问题;对策

固定资产是保障学校教学、行政办公、生活后勤等工作的物质基础。全面规范和加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对于维护学校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学校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目前,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相关人员职责不清、会计核算不准确等问题,极大影响了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亟待引起各方高度重视。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固定资产不断增加,如何管好、用好、用活固定资产已成为中小学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一、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一是基建资产游离大账。目前,对中小学基本建设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管理,大多是以办理固定资产竣工决算和交付使用手续为时间点。但由于基本建设周期较长、工程手续复杂等多种原因,导致项目建成使用与资产入账时间不一致。不少已进入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也没有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竣工决算和交付使用手续。因此,形成了事实上的账外资产,使得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严重不符,负债不清,监管不力。

二是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实务操作中,不少学校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后长期保持不变,未计提折旧。按一般常识,一项固定资产购入后,其价值会随着使用、磨损、市场竞争、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逐渐磨损、减损。其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历史成本早已不相对称。因而,固定资产账面值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及现值。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是固定资产划分有误。目前在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着财产物资与固定资产两不分的状况。有的是不应纳入固定资产范围的列入,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如将部分低值易耗品纳入固定资产登记管理。有的则是把应纳入固定资产范围的不列入,如学校房舍的装修、改造,投入多,已超维修工程界线,按规定应增加为固定资产,学校去将此视作维修工程直接列支。

二、加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规范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体系。建议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参照政府采购目录,规范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体系,把学校固定资产分类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采用权责发生制,按照相关要求,分资产类别计入固定资产原值、计提累计折旧,确保固定资产的净值真实、准确;固定资产折旧采用按照不同类别资产对应的折旧年限进行会计处理;基建账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外,还应至少按月将基建账数据并入单位“大账”,即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

二是要严格划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在实务操作中,要具体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划分标准。凡是使用时间不到一年或容易损耗(如玻璃制品)的物品都为低值易耗品。凡是以学校名义购置的、自制的、接受捐赠的、接受调拨的财物,符合固定资产计价要求的,都应列为固定资产。在会计核算方法中,建议增加“低值易耗品”和“教学用品”两个科目,“低值易耗品”科目主要用以核算中小学校的各种材料物资,如燃料、大宗办公用品等各种低值易耗品;“教学用品”科目主要用以专门核算教学用品等消耗物资。

三是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有关制度。对于中小学学校资产管理,应以实现学校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为目标,以“政府统筹谋划,财政精细管理,部门有效使用”的思路,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流程,明确责任、考核评价,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构建起对资产从入口到出口全过程管理的资产管理体系。按照“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主要职责和责任人。中小学校是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单位,单位负责人承担主体责体。中小学校分管后勤的领导承担具体责任,中小学校财务人员承担监督责任,中小学校同时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绩效管理考核考评之中。要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入库、交接、清理等制度,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和报废处理制度等。要从严把关,从严程管理,从严监督,切实增加固定资产购置的计划性、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防止重复购置、闲置浪费。要把好“三关”,即采购关、验收关、保管关。固定资产入库必须由采购员、保管员、使用单位三方当场验收,坚决杜绝以次充好,以劣当优,以假当真,确保入库的是优质固定资产。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严格资产处置制度。做到“家底”清楚,账、卡、物相符,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处理。

总之,加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稳健保值增值也是值得中小学资产负责人深思的课题,学校资产管理牵涉面大,使用者的特殊性导致管理难度大,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努力。我相信,只要大家思想上进一步重视,认识上进一步提高,工作上进一步创新,行动上进一步务实,一定能做好固定资产管理这篇大文章,确保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保值性,活力性。建立健全并执行资产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登记、损失赔偿和资产统计的报告制度,并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通过资产基础工作的规范化,逐步将中小学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第8篇: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1、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重要性

1.1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在校高职学生1480万的目标,高职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高职学生思想活跃,自身具有反抗性和叛逆性的心理特征,在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国内邪教势力渗透、民族分裂主义、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等因素影响下,必须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才能确保党对高职思想阵地的占领,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2学生党建工作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高职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自身学习基础较弱,自主性不强,容易沉迷网络,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必须进行合理教育引导,才能促进健康成长。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使大学生在成长中系统接受马列主义引领,树立对世界、对人生、对重大问题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增强自信,完善人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健康成长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

1.3学生党建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教育部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合格人才,首先应在思想品德、政治立场上合格,这是基础。只有基础牢固,提升职业技能、综合能力才有意义。学生党建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培养合格人才,使高职教育不偏离方向的政治保障。学生党建工作,使学生提高政治素养,明确个人对祖国建设历史责任,增强时代使命感,正确看待个人荣辱与党和人民利益之间关系。

2、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端正入党动机是纯洁党员队伍的入口关。在当前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础较弱,理想信念淡薄,服务意识不足,对党认识欠缺,入党动机不够端正,存在功利主义倾向,给学生党建工作增加了难度。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功利性,受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有的入党是为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增添求职砝码,找到好工作。有的入党是为了满足父母意愿,提升家庭社会影响力。有的入党是利益至上,只是为了个人将来有更好的发展。

2.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挑战

当前,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制时间短。高职一般为三年制,按照教育部要求,高职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至少半年时间在企业定岗实习。这样学生在校时间就只有两年半甚至更短,造成了党员考察培养、发展教育时间更紧,也使在校学生党员比例降低,难以充分发挥党员作用。一般大一申请入党,大二开始接受为预备党员,大三党员数量最多,却因离校实习,甚至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影响了学生党建工作延续性。

2.3学生党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在高职近年来发展历程中,学校一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扩大学校规模和提高教学质量上,而对学生党建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足够支持,缺乏完善的与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机制,制约了党建工作的发展。学生党建工作大多由院系党总支部(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负责,有的学生党支部直接由辅导员担任书记,党建与团建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工作模式不够完善。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党建工作重视相对不足,常将工作重心放在琐碎学生日常管理事务上。学生党性教育形式单一、发展党员标准把握不严、党员教育管理松懈等现象较为严重。

3、加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对策

3.1提高党性教育质量,端正入党动机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性教育培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不仅了解党的历史、理论、方针、政策,更加深对党的深

刻认识,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增强党性修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通过英雄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熏陶学生,用高尚的精神和感人的事迹感染学生,用正能量形成正面引导,使大学生对党性的感性认识逐步转变为理性追求,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和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下,能够提高辨别能力,充分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事业的活力,纯洁入党动机,提高个人的政治思想觉悟。

3.2优化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构建党建工作新平台

学生党建工作应针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特点,优化工作机制,动态化、全程化开展党建工作,构建党建工作新平台,切实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一方面,建立全过程培养、全覆盖教育的工作模式。工作中,不仅注重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让学生从思想上入党,更要注重党员继续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在行动上入党,把培养、教育、管理贯穿于入党前后全过程。将党建工作覆盖到班级、专业、公寓、社团、实习企业,拓展教育阵地,发挥全方位思想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如党建工作主页、飞信群、qq群、微信群、微博等,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党员不管走到哪里,教育管理都能动态延伸,有效解决党员实习期间教育管理难的问题。

第9篇:对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 即兴伴奏教学 思考和建议

一、普通高校即兴伴奏教学的存在问题

钢琴即兴伴奏是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利用钢琴为一段主旋律选配和声、音型等,从而使主旋律更加丰富和动听。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十分实用的钢琴演奏技能,所以在高校音乐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实中,特别是一些普通高校中,即兴伴奏教学却存有很多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目标上。作为普通院校来说,其在教学中,既有即兴伴奏教学共性的一面,也有作为普通高校个性的一面,可谓是共性和个性兼具,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却没有体现出这一特点,在目标定位上比较模糊。其次是在教学内容上。因为国家教育部门尚没有制定过教学大纲,也没有推出过权威的教材,所以普通高校即兴伴奏教学在教材使用上是较为混乱的,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再次是在教学方法上。多数学校的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比较单一,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了影响。最后是在教学实践方面。多数学生都在琴房内的练习中演奏的较为熟练,但是一到了公开的伴奏中,就会出现紧张等状况,从而使演奏质量大打折扣,实践能力较之现实需要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对普通高校即兴伴奏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一)教学目标方面

目标是方向的引领,对于整个教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向作用。作为普通高校即兴伴奏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的树立要参考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的性质和类型,一个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校的性质和类型看,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师范类院校则主要培养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而普通类院校则定位为一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为丰富和扎实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而在难度上则没有必要做太高的要求。从当代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看,伴随着文化艺术的整体发展,即兴伴奏更加广泛的出现于各类文化活动中,特别是普通院校音乐院系毕业的学生,将来的就业面十分广泛,所以即兴伴奏更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结合这两个特点来看,普通高校即兴伴奏人才的培养,应该做出如下定位,即要求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即兴伴奏能力,能够随时随地的满足实际需要。其中的重点是“扎实”和“随时随地”,“扎实”意味着学生伴奏能力要较为熟练,达到够用的要求即可,而不是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随时随地”则意味着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目标有了明确认识之后,所有行为都应该围绕着目标的实现而展开。

(二)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前文中提到,当下普通高校即兴伴奏教学中,尚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由学校自行选择,虽然有着极大的灵活性,但是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也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实用性原则。即兴伴奏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要求教材一定要突出这一个特点。通俗的说就是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获得哪些方面的提升,这种实用性特征越突出,学生所获得的技能也就越扎实、越丰富。其次是适宜性原则。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今后从事的多是基层的音乐工作,所以教材应该是难易适中的,如果难度过大,一方面是会造成各种没有必要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所以在难度设置上应该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准则。最后是民族性原则。纵观当下各种教材,西方音乐曲目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一方面,如果各种即兴伴奏针对的都是西方曲目,显然是片面的,因为现实音乐实践中,很多都需要为民族音乐进行伴奏;另一方面,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是每一个音乐学习者的责任和义务,加大民族音乐在教材中的比例,则是一种具体的体现。所以说,在教材选择上,理应将上述三点作为基本的原则,从而使教学的发展方向得到充分的保证。

(三)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的即兴伴奏教学中,教学方式是较为单一的,一般都是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再由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看似是一个有条不紊的过程,实际上学生是非常被动的,他们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激发,久而久之,就会对这种单纯的技术训练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如果能够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则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对话式教学法,就尤其适用于即兴伴奏教学中。因为这门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文化课,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是非对错之分,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更应该在一种坦诚的交流中来进行。而对话式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法,其主张师生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通过积极的对话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说,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都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做各种积极的交流,比如当学生演奏完之后,教师可以先不忙着评价,而是给学生以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演奏,其特色在哪里,获得了怎样的音乐效果等。这就给了学生以表明自己看法和感受的机会,让他们获得了一种被重实感,而教师针对于此的讲解和辅导,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又比如分层教学法。因为学生之前的钢琴基础各不相同,所以如果采用学的模式,则势必会出现“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层次划分,然后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方案,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而且通过这种层次划分,还从客观上营造出了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艺术氛围,通过定期的考核,学生层次划分是会产生积极变化的,也从客观上起到一种敦促的作用。所以说,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教学质量得到质的提升。

(四)教学实践方面

之所以进行即兴伴奏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展示出这种技能,充分满足现实的实际需要。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学生都在课下的练习中十分熟练,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奏中,水平的发挥就会大打折扣,这显然是实践经历的缺乏所致。所以应该对该环节有充分的重视。作为学校来说,应该努力完善各种实践场地和设施,如音乐厅等,并保证其正常的运行,为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和当地的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展开良好的合作,使其成为校外的实践基地,满足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作为教师来说,也要将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每一个教师都带多名学生,对此就可以多开展一些内部的演奏会、演奏比赛等,并将所有的工作完全放手给学生做,从活动的策划到具体的组织,从彩排到正式演出等等,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一次活动下来,不仅使学生的表演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这种实践活动越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越强,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和钢琴事业的双双发展,即兴伴奏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同,而努力提升普通高校即兴伴奏的教学质量,也成为了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需要广大钢琴教师对此有充分的重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对当下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审视,及时做出调整和完善,使学生真正的学有所长和学以致用。本文也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给更多的老师以启示和借鉴,为即兴伴奏教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费承铿.钢琴即兴伴奏的理论与实践[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2]王得盛.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J].音乐天地,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