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精选(九篇)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

第1篇: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小儿;急性阑尾炎;超声征象;临床价值

小儿急性阑尾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急腹症,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 多数情况下为上腹部或脐周围先发生阵发性疼痛, 数小时后疼痛位置会转移到右下部阑尾所在部位, 即阑尾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上中 1/3 和外 1/3 交界处[1], 此时该部位会有明显的压痛。由于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或有时被其他疾病的症状所掩盖, 而且年龄越小,临床表现越不典型, 因此, 常会造成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误诊。临床研究表明, 超声诊断超声检查已经成为近年来诊断小儿阑尾炎最重要的检查手段[2]。尤其对于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坏死性阑尾炎和脓肿性阑尾炎, 超声检查可以对其病理变化以及周围组织病变做出直观的判断, 同时又具有简便、快速、经济、无创的特点, 有研究结果显示超声诊断可以使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达89%和92%[3], 因此, 超声诊断充分地显示出其对于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的重要临床价值。本文对2013年3月~2013年10月山东省平邑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行超声诊断检查的30例急性阑尾炎小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分析探讨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表现以及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3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并行超声诊断的3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性患儿19例, 女性患儿11例, 年龄10个月~12岁, 平均年龄(7.5±0.7)岁。所有患儿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多为右下腹部疼痛), 持续时长数小时至数天不等。3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中有22例伴有腹泻发热;28例伴恶心、呕吐;25例出现右下腹部压痛, 19例出现反跳痛, 右下腹肌紧患儿占24例, 右下腹部可触及包块者3例, 右侧阴囊红肿患儿2例。所有患儿均进行血常规检查, 30例患儿均伴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现象。

1. 2 超声诊断方法 使用Acuson Sequoia 512型及Acuson Aspen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分别为8~13 MHz、5~10 MHz。患儿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探头先置于右下腹部进行多切面、逐级加压扫查, 再缓慢旋转对压痛点周围进行扇形扫查,以显示最满意的病理阑尾声像图, 观察阑尾内部结构、回声以及阑尾周围情况,同时,测量阑尾大小、阑尾壁厚度、腹腔积液、肠系膜淋巴结, 并了解其周围有无腹腔游离积液。同时,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功能, 以观察阑尾的血流灌注情况。若肠气较多声像图不够清晰时应适当给探头加压或尝试使患儿处于左侧卧位[4];若出现异位阑尾情况, 即右下腹未探及阑尾, 此时可扩大至盆腔、右上腹以及腹膜后进行检查。以上30例患儿随后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手术后确诊。

2 结果

2. 1 超声征象 超声诊断结果显示:19例(63.33%)患儿阑尾肿大, 8例(26.67%)右下腹低回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10 例(33.33%)肠间隙或右髂窝积液, 3 例(10%)阑尾周围有积液, 23例(76.67%)右下腹淋巴结肿大, 2例(6.67%)肠管壁增厚并轻度扩张, 4例(13.33%)阑尾异位, 见表1。在19例阑尾肿胀患儿中阑尾伴有粪石的4例(21.05%), 脓腔中有气体回声的有5例(26.31%), 形成阑尾包块的有3例(15.79%)。

2. 2 超声诊断与病理分型 本研究3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中单纯性阑尾炎17例, 占56.67%;化脓性阑尾炎5例, 占16.67%;坏疽性阑尾炎8例, 占26.67%。阑尾位置:29例患儿阑尾位于右下腹部,仅有1例患儿阑尾处于高位:右侧腹部, 尖端位于肝下。

2. 2. 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本研究3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中单纯性阑尾炎17例, 腹痛持续时间6~24 h, 患儿阑尾轻度肿大, 呈指状或短棒状低回声, 阑尾最大外径6~11 mm, 边界清, 阑尾管壁分层清晰, 腔内未见明显液暗区, 阑尾区压痛明显, 无反跳痛。

2. 2. 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本研究3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5例, 腹痛持续时间5~7 h, 患儿阑尾肿胀较明显, 阑尾最大外径8~17 mm, 阑尾形态均欠规整;各层次、回声分辨不清, 腔径增大。腔内多数有积液暗区, 有脓液回声;暗区内透声差或伴粪石强光团, 阑尾区压痛明显, 反跳痛一般。

2. 2. 3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本研究3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中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1例, 患儿腹痛持续时间33 h, 其阑尾明显肿大, 轮廓不清, 阑尾最大外径(18.7±6.79) mm;阑尾呈不规则的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团块, 周边有积液;阑尾区压痛及反跳痛明显。

3 讨论

小儿阑尾炎是发生于儿童的最常见的一种外科急腹症, 由于儿童年龄较小, 无法准确描述发病部位以及疼痛程度, 因而该病发生在儿童身上时, 具有病变发展快、症状不典型、病史询问困难、查体欠合作等特点, 并且常易误诊。据相关报道, 小儿阑尾炎中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占有较高比例, 约占小儿阑尾炎12.8%, 且一般阑尾穿孔后会并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若治疗不及时或是不得当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甚至威胁到患儿的生命。

目前, 超声检查成为小儿急性阑尾炎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故可直观地呈现阑尾肿胀及其周围渗液情况, 此外, 彩色超声还可显示肿大阑尾丰富的血流信号。小儿正常阑尾超声显像为一盲管状结构, 腔细直径2 mm)及阑尾腔积液时, 即可利用超声判断小儿急性阑尾炎, 其中阑尾粪石的检出有助于诊断[5]。超声直观图像可为临床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并可根据阑尾的大小、管壁层次结构和腔内的回声情况以及阑尾周围、盆腔积液的情况, 对急性阑尾炎作出大致的病程分期[6], 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还能对与阑尾炎相混淆的其它疾病:如右侧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急性盆腔炎等做出较为正确的鉴别诊断。

然而, 个别患儿尚存在阑尾异位的情况, 即在患儿右下腹未可探及肿大的阑尾或团块状回声, 但可见其它异常回声。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局部右下腹肠管扩张并伴有管壁增厚、游离性液暗区、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以及肠气明显增多等情况。因此, 提高小儿早期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正确率仍是广大医务人员今后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评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由于超声检查可反复进行, 准确经济, 可方便的在床边进行, 且检出率高, 并能作出初步分型诊断, 因此超声检查在对小儿急性阑尾检查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而且这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代替的。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481-482.

[2] 周永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 下册. 第4 版.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 1551.

[3] Rubin SZ,Martin DJ.Ultrasonography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sible appendicitis in childhood.J Pediatr Surg, 1990,25(7):737-740.

[4] 于明,孙浩.B型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上海医学影像杂志, 2001,10(2):124-125.

第2篇: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

肠套叠是儿科急腹症,80%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1],为伴有肠系膜结构的肠管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腔内所致,既往常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X线透视、腹部常规频率超声进行诊断,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性能及检查技巧的提高,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笔者对2005~2009年46例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儿进行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取得了明显的诊断及鉴别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3~12个月23例,1~5岁18例,6~10岁5例,发病时间最长达72 h,最短2 h。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同,6~10岁多以阵发性腹痛就诊,1~5岁患儿大多腹痛不明显,有的以腹泻就诊,有的因腹泻治疗效果不佳来诊,有的以哭闹不安、呕吐、解血便来诊,1岁以下的患儿多以阵发性哭闹、呕吐、拒乳、精神欠佳来诊,就诊时间多为30 min~2 d。大便常规检查仅有2例患儿有典型的果酱样黏液便,腹部查体大多因患儿不合作而未扪及包块,仅有少数患儿扪及包块,包块大多数位于右侧腹部。

2.仪器 采用LOGIQ P5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3.5~5 MHz)及高频线阵探头(7~10 MHz)。

3.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先用凸阵探头对患儿全腹部进行初步扫查,适当调节增益和聚焦,重点观察右下腹回盲部等肠套叠易发部位,根据探头压痛点及有无异常包块、肠管扩张、肠间隙积液等超声表现确定感兴趣区,然后切换高频探头,对可疑包块做纵、横、斜等各种不同切面扫查,注意包块的大小、位置,测量肿物长度,套鞘到内筒的厚度,估计肠壁水肿程度,查找有无肿大淋巴结,肿块近段肠管有无扩张、积液征象,肠管蠕动情况,然后用彩色多普勒显像寻找套入的肠系膜动脉的血流信号及肠腔内液气的流动信号,先宏观观察套叠肿块内血流信号的稀疏和丰富程度,在显示血流的彩色信号部位采用PW多普勒取样,测量血流峰值流速Vs,阻力指数RI。

结 果

小儿肠套叠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不同切面下均有较特异的超声表现,所有病例均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超声监视下复位及手术证实,其中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17例,超声监视下复位26例,经手术确诊3例,超声确诊率100%。其声像图特征如下:

1.低频条件下腹部常规频率超声声像图均表现为腹部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不均质,周围可见不规则暗区混少量不规则液性暗区,近段肠管多有扩张,并可见其内来回波动的肠内容物回声。

2.高频条件下腹部常规频率超声声像图的肠套叠部位显示边界清晰的肿块,肿块短轴切面成同心圆征或靶环征(见图1),中心呈强回声或混合性回声,以多层强弱回声交替环绕,肿块纵向扫查呈套筒征(见图2),表现为对称的高低相间回声的多层平行结构,与上面同心圆征相对应,本组测量最大外径27 mm,最大长度45 mm。斜切面呈假肾征。

3.彩色多普勒(CDFI)检查发现在强回声的套入的肠系膜上血流情况不完全一致:就诊及时的患儿CDFI显示的肠系膜上血流较丰富;患儿出现哭闹时间越长、就诊时间晚的病例,CDFI显示肠系膜上血流信号越差,肠系膜上血流信号不明显反映出套入时间越长,肠管出现水肿、坏死的情况就越严重。本组46例,43例显示出肠壁血流信号,2例检测到稀疏的点状血流信号,另外1例患儿,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且水肿带明显增厚,后手术证实套入的回肠出现了坏死。

4.肠梗阻表现为肠管扩张,内容物积聚,蠕动亢进或明显减弱,更甚者出现腹水(见图3)。应该注意的是,在腹部某一部位探查到肠套叠图像,尚需对其他部位做全面的检查,不能因此漏诊其他病变。

讨 论

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多见的急性肠梗阻疾病,套入的肠管可发生绞窄而坏死,因此及时诊断与治疗、选择合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于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往常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X线透视、钡灌肠,腹部常规频率超声等来诊断,但年龄较小患儿查体不合作,体征不明显,患儿就诊时发病时间短,多不出现典型的黏液样血便,低龄患儿X线透视时间不宜过长,且多数家长不愿过多接受X线照射,腹部常规频率超声分辨率较差,对小肠套叠确诊率不高[2]。以往根据肠套叠病史长短及有无血便来判断是否给予灌肠复位,但是缺血程度取决于供应血管的受压程度,有时不与套叠时间成正比,患儿存在严重肠壁水肿及肠坏死时,灌肠加压复位过程中可导致肠破裂而危及生命,所以灌肠复位适应证的掌握非常重要。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传统X线下空气及钡灌肠比较,超声检查更方便、无创、安全、无辐射,且有典型的“同心圆”征和“套筒”征二维超声表现,易确诊,其准确率可达100%[3],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观察套入的肠壁及肠系膜血管的血供,预测肠管的生机[4]。套入部血流动力学测定,近端血流速度与RI增高(RI>0.8)及无血流信号的肠套叠有肠坏死的可能,而应及时手术[5],这就为临床选择手术或是复位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院对各种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儿选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为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得诊治小儿肠套叠的敏感性、准确性明显提高,大大降低了误诊率,提高了疗效。因此我们认为,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儿,应首选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9-470.

[2]陈建荣,厉 挺,马校军,等.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3): 205-207.

[3]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6.

第3篇: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三维彩超;胎儿畸形

目前,产前诊断与畸形胎儿筛查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孕妇超声检查已成为产前检查的重要环节,传统二维超声虽然是诊断胎儿畸形的重要手段,,但是实时三维超声成像的诞生,以其直观、立体、动态判断胎儿体表结构,可补充二维超声的不足检查,已成为筛选胎儿大体结构畸形的首选方法,对早期诊断胎儿畸形显示出巨大优势,明显提高了产前诊断率和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至2009年对孕妇行产前超声检查3625例,孕妇年龄18~39(平均27岁)。对可疑体表畸形的胎儿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诊断胎儿畸形者24例,部分有过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感冒内服药物,不良妊娠或羊水过多等病史,经检查疑有胎儿畸形者于产后或引产后进行跟踪随访。

1.2仪器及检查方法使用美国GE VOLUSON 730PRO三维彩超诊断仪,为腹部实时三维容积探头,频率3.5~5.0MHz,仪器调整至胎儿条件最佳状态。孕妇仰卧位或侧卧位,探头经腹部横切、纵切及斜方向扫查,首先对胎儿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检查顺序为胎儿头颅、颜面、脊柱、躯干及内脏、四肢、脐带、胎盘及羊水。20周后进行系统超声检查,用17张标准切面进行筛查,分别是面部冠状切面+面部正中矢状切面、小脑横径切面+侧脑室后角切面、脊柱颈段纵切面+骶尾段纵切面、四腔心切面+两房室瓣血流、左+右室流出道切面、双肾横切面+左肾纵切面、腹围+膀胱、双脐动脉腹腔内段切面、双侧上肢+双侧下肢。然后用实时三维置于感兴趣区,如头面部、手足等部位,对胎儿异常部位进行分析,诊断有无畸形,系统自动采集三维数据方法并进行三维重建,确诊胎儿畸形者则追踪产后及引产后结果。

2结果

产前经实时三维彩超检查发现胎儿结构畸形者24例,经分娩或引产后均证实。唇裂2例:上唇回声连续中断。无脑儿1例:声像图表现未见明确颅骨光环。无脑儿合并脊柱裂2例。脑积水3例:侧脑室内见大量液性暗区。肢体短小1例:四肢结构完整明显短小。脊膜膨出症2例:脊柱后方缺损向外膨出囊性包块。先心病心内膜垫缺损1例:心内十字交叉缺损。肾积水2例。多囊肾1例。腹裂1例:声像图为腹壁缺损伴有肝脏、肠管从缺损口突出体外漂浮在羊水中。脑积水合并脊柱裂1例。十二指肠闭锁1例,呈双泡征。闭锁1例。腹裂合并肝肠外翻1例。脐疝1例。腹水1例。合并多发畸形1例。双胎大胎正常小胎复合畸形1例。

3讨论

三维彩色超声表面成像是在保留二维成像所有信息的同时,增加了形象直观的三维立体图像。其优点是:(1)立体显像,动态直观。可实时动态观察胎儿头表面及内脏活动,图像清晰精确可靠。(2)旋转功能,多面观察。具有前后、左右、上下360°旋转功能,对图像进行不同方位全面观查。(3)切割功能,保留重点。切去无用的部分,对可疑部位可行三维重建显示。(4)提供了冠状切面显像,是三维必备的重要切面。(5)立体定位,轴位调整。ABC3个轴面随意调整直至显示

出最佳图像。(6)可显示不同层次病灶的立体关系及毗邻关系。故三维彩色超声成像除能获得二维声像相似的断面外,还能很好地显示二维声像图无法看到的胎儿整体外观,从而提高诊断率〔2-3〕,为胎儿医学研究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4〕。本院使用的GEVOLUSON730PRO三维彩色超声诊断仪,其表明成像技术能直观立体地显示人体器官的三维结构及实时动态图像,并可以进行拍照、录像及刻录光盘作为资料保存。不仅可以获得胎儿的立体图像,还可以观察胎儿在宫内活动情况,因而实时三维超声对胎儿面部畸形的诊断水平较二维超声有着明显提高,为胎儿体表畸形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是提高产前诊断率可靠的方法。它的应用为临床超声诊断提供了丰富的影像信息,可明显减少误诊和漏诊。因此产前实时三维彩超检查十分必要,可为诊断胎儿畸形、及早终止妊娠提供重要依据。三维超声安全方便,准确可靠,诊断率高,是产前检查不可替代的首选方法,更是提高胎儿畸形诊断率的最有效手段,在产科运用有益于减少畸形儿的出生率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对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实时三维彩色超声已广泛应用于产前检查,

参考文献:

[1].王晓黎,黄晓媛,魏芳.三维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临床应用[J].西南军医,2009,11(4):645-646.

[2]吴凤霞,马超,张艳,等.三维彩超诊断胎儿水肿并多腔隙积液及肢体短小畸形2例[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11):875.

第4篇: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超声诊断;婴幼儿;消化不良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3-9701(2011)22-100-02

The Value of 2-Dimensional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Infant Indigestion

WANG Zhangyun1 WANG Yuewu2

1.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 the Jiangsh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Jiangshan 324100,China ;2.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Jiangsh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Jiangshan 324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2-dimensional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tic of infant indigestion. Methods The ultrasonic images of 33 cases of infant indiges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All the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Clinic,all through the X-ray abdomen before 2-dimension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Results Tirty-three patients aged 2 months to 1 years, mean 6.5 months, the first ,fluoroscopy, all showed abdominal gas-liquid plane and were cu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 suspicious, then 2-dimension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re performing for different degrees of bowel bilges gas, dilated bowel see slight expansion, the diameter less than 1.3 cm, without apparent mass echo, can eliminate intestinal bstruction. Conclusion Infant indigestion ultrasound performance ultrasonographic nonspecific changes, mainly for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history have certain auxiliary diagnosis value, Meanwhile ultrasonology obstruction can find obstruction reason, most of the suspected of abdominal perspective obstruction infant indigestion play a certain role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Key words] Uhrasonography; Infant; Indigestion

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以腹泻、呕吐为主伴有腹痛、腹胀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超声在胃肠道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以往在胃肠道方面的临床应用不多,临床上因腹痛需排除肠套叠通常首先寻求X线检查。本文对本院自2008年以来33例临床因腹痛经X线透视疑似肠梗阻而又未能进一步明确梗阻真正存在与否的婴幼儿患者,再行腹部超声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个月~1岁,平均6.5个月。X线腹部透视均见到气液平面而疑为肠梗阻,临床则考虑为肠套叠。临床表现为哭闹、呕吐、大便稀少。体检;不同程度腹胀,未触及腹部包块。化验检查:大便常规29例有脂肪球,大便隐血阴性。先使用凸阵探头检查,频率2~5MHz,后使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2MHz,在患儿尽量安静的状态下检查,必要时可给予一定的镇静剂,检查时手法轻柔,宜首先排除肝胆胰腺等实质性脏器疾病,腹部检查时应重点探测腹部有无包块,尤其是右下腹,排除肠套叠,然后进行全腹探测,观察肠管情况。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排除肝胆胰腺病变及腹部包块,肠管胀气主要在中上腹,下腹部可见部分小肠轻度扩张,内径小于1.3cm(图1、2),肠管蠕动缓慢,腹部各部位探头轻按压患儿即哭闹,解除按压或检查结束后即停止哭闹。超声提示为肠胀气,肠管轻微扩张,最后临床确诊为消化不良。

3 讨论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1]。加之人工喂养不当则很容易诱发消化不良。在喂养方面需要根据婴幼儿胃肠功能特点,掌握喂养方法,定时定量喂养。婴幼儿哭闹并非皆由饥饿引起,许多家长将哭闹均误认为饥饿,而不间断地哺乳和喂养副食,势必会增加消化道负担,久之则影响消化道功能,引起消化不良,追踪本组患儿病史,均为喂养不当所致。目前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这种现象尤其普遍,因此定时喂养是保护婴幼儿消化道功能的最好办法。本组患儿发病后均以腹胀、呕吐和稀便为主,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腹痛症状,而腹部X线透视均提示有气液平面,因此临床医生通常会怀疑肠套叠而要求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与腹部X线透视不同之处在于能实时地观察肠管情况,肠套叠时均能探及包块回声,目前诊断肠套叠首选的是超声检查,声像图在纵切面可见肠管重叠的“套桶”样征象,多层肠管呈平行排列,反折处肠管的折曲现象上下对称;横断面上表现为大、中、小三个环状结构形成的偏心性“同心环”或“靶环”征,套叠以上的肠管明显扩张,蠕动会有明显增强,晚期肠管麻痹蠕动减缓[2]。

许多文献报道,小儿肠套叠超声声像图具有以上特征性改变,早期诊断正确率高[3,4]。也有报道婴幼儿因小肠蠕动紊乱,易发生暂时性小肠套叠[5],应引起足够重视。本组病例均未见到上述典型声像图,由于婴幼儿消化不良是胃肠道的功能性失调,本组超声表现为肠胀气为主,主要位于上腹部,同时兼以下腹部小肠部分轻微扩张,蠕动明显缓慢,可与肠套叠鉴别。结合大便常规可基本确诊。超声对消化道疾病的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受肠气的影响。但对肠梗阻,超声可显示扩张充盈的肠管,大部分可找到梗阻的原因并基本进行定位。因此,对腹部X线透视可疑的肠梗阻患者,应及时做超声检查。二者结合可进一步明确诊断。二维超声为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而达到与外科手术相类似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一项操作[6],近年来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其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6-247.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54.

[3]金晔,徐燕.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2):146-148.

[4]谷子君.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的价值[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31(2):153-154.

[5]张尧,李士星,时博,等.小儿暂时性肠套叠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特点[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4):293-295.

第5篇: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小儿 肠系膜淋巴结炎 肿大淋巴结 血流信号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14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典型临床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腹痛多位于右中下腹及脐周,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1]。过去由于检查条件受限,临床常常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近年来,由于高分辨率超声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高频探头胶彩色多普勒的应用,使此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使得肠系膜淋巴结能够清晰显示出来。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是导致儿童急、慢腹性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彩超成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诊断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06~2008年收治以腹痛为主就诊的患者270例,其中男156例,女114例,年龄3~15岁,平均9岁。患儿均以腹痛为主,部分伴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偶有腹泻,腹痛多位于脐周。此组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化验。

检查方法:使用PHILIPS超凡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及10MHz。检查前禁食、水8小时以上,急诊患者随到随诊,患者取仰卧位,先用3.5MHz腹部探头对肝、胆、胰、脾、肾等做超声常规检查,再用10MHz高频超声探头,适当加压法对右中、下腹,脐周乃至盆腔做纵横斜切面较大范围探查,仔细检查回盲部胶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有无肿大。再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淋巴结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采用脉冲多普勒(PW)测量阻力指数(RI)。发现肿大淋巴结,观察其分布、大小、形态、特征、内部回声、纵横比,肠壁间有无积液等。

结 果

全部患儿腹部均可见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即为肿大淋巴结,以右中下腹多见(70%,208/270),其次分别为脐周(15%,40/270),左上腹(8%,22/270),皆为多发,未见单发。肿大淋巴结的分布数量、大小、内部回声略有差异,这一组病例中,最大淋巴结大小约为2.9cm×1.3cm,较大淋巴结大小约1.0cm×0.5cm,多呈梭形、椭圆形或近圆形,表现为低回声,结构显示清,CDFI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或其内可见细小彩色血液信号,由淋巴结内伸入阻力指数在0.50~0.60之间,所有受检者淋巴结长短径之比≥2,提示淋巴结肿大可能与炎症有关,血象化验显示46%白细胞总数不同程度升高,其中68%淋巴细胞数升高。

讨 论

正常肠系膜淋巴结在0.7mm以下,数量2~6个,>0.9mm的淋巴结视为肿大[2]。该病是小儿科常见疾病,常见于7岁以下。1921年首先由Brennemenn报道,故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因病因尚未阐明,故亦有称为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缺乏典型的症状和特异性的检查手段。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系由柯萨奇B病毒或其他病毒所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免疫功能旺盛,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明显,由于肠系膜淋巴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周围,收集肠系膜血管及其分布配布的淋巴结的淋巴液,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非常丰富,内容物由于回盲瓣作用,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及细菌代谢物易被回结肠系膜淋巴结吸收,儿童机体发育尚不完善,各种肠道细菌、病毒、毒素都可能透过肠黏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3]。此病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需与小儿阑尾炎、肠套叠及肠痉挛等疾病鉴别,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可在任何部位,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盲的一组淋巴结,为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炎症。故以右下腹痛常见,但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两次疼痛间隙,患儿感觉无异常。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不似急性阑尾炎固定,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发病后,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高频超声于右中下腹,回盲部可见肿大淋巴结。阑尾无肿大。阑尾炎先有发热、转移性右下腹痛、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超声可见肿大阑尾,回声低,周围可见炎性渗出液,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肠套叠的横断面为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结合病史,不难诊断。肠痉挛常为一过性,可伴腹泻;超声可见肠蠕动增快,肠管积液,肠系膜无肿大的淋巴结[4]。

总之小儿腹壁薄,脂肪组织少,超声衰减减少,加上超声具有连续、多切面、多角度观察等特点,易于显示病变部位图像,超声诊断具有无创、无痛、经济、可反复观察等特点,故高频超声作为小儿腹痛诊断的首选方法,并可作为疗效观察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汪泳,刑建华.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安徽医学,2006,4:289-290.

2 赵月虎,杨守和,赵怀泽.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11:848-849.

第6篇: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早期诊断小儿肠套叠不仅避免了其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大大降低了手术治疗率及死亡率。本文通过总结经高频及二维超声确诊的37例小儿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肠套叠患儿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15个月,患儿均有阵发性哭闹、不安,伴或不伴有呕吐,少数伴有果酱样血便,腹部触及包块23例。

1.2 方法 采用TOSHIBA-SSA-240及ALOKA-SSD-1400超声仪,探头频率3.5~5MHz(低频探头),7~10MHz(高频探头)。患儿平卧,首先采用低频探头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检查整个腹部,随后换用高频探头行病区探查,测量套叠肠段外径及套入长度,并对两种探头获得的不同影像进行分析比较。检查时一般不需要做灌肠、禁食、镇静等准备。

2 结果

经低频B超确诊26例,确诊率70%。低频B超扫查肠套叠外径26~44mm,平均33mm;长度62~80mm,平均76mm。使用低频超声探头扫查肠套叠包块的声像图表现:在短轴切面上可见模糊的“靶环征”及长轴切面的“假肾征”,但不能显示肠管的管腔情况及套入肠管的影像。

经高频B超确诊37例,确诊率100%。高频B超示套叠肠段外径29~43mm,平均35mm;长度68~89mm,平均81mm。使用高频超声探头扫查肠套叠包块的声像图表现:在短轴切面上可见清晰的“同心圆征”,并可见被套肠管内层被挤压,其中心为细小的腔隙,呈鱼口样运动;长轴切面上清晰显示套叠的肠管套入呈套筒状的外鞘,并可根据套入的位置分为鞘部、套入部及顶端头部。长轴切面及短轴切面均可清晰显示被套肠腔的管壁结构,呈强弱相间的回声,相间的黏膜、浆膜呈强回声,肌层呈弱回声。

肠套叠常合并有肠梗阻的声像图表现,病变以上肠管时有肠腔扩张,蠕动增强,肠腔内可由气体、液体及内容物形成的杂乱回声。

3 讨论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发病急骤,来势凶险,多发年龄为6~12个月,绝大多数为肠蠕动紊乱所致[1],婴幼儿肠系膜固定不完善、回盲部活动度较大是该病发病的解剖学因素。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血便及肿物,三者并存时即可确诊[2],如及时诊断,灌肠整复成功率高。早期症状多为阵发性哭闹、呕吐,由于患儿不合作,导致触诊不满意,腹部包块常触不清或因套叠部位位于肝脏后面触不到包块,给诊断造成困难,加之早期未出现血便之前临床常不易早期诊断,但超声检查对肠套叠的诊断简单易行,图像易于识别,结果报告迅速。由于患该病的年龄较小,肠壁薄,使用高频超生探头扫查可获得非常清晰的典型肠套叠影像。

虽然使用低频超声探头扫查也可以对肠套叠进行诊断,但其显示的声像图不够清晰、典型,肠管套入的层次不清,不利于与腹部其他包块进行鉴别,易造成误诊。我们认为,使用高频超声探头扫查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明显优于低频超声探头,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断。

超声不仅可用于诊断小儿肠套叠,还可以在实时超声图像的监视下进行肠套叠复位[3]。利用B超监视空气灌肠法整复急性肠套叠具有以下优点:避免医患双方X线损伤,可以替代X线空气或钡餐灌肠复位肠套叠;操做方法简便,复位率高;适用于高位性与低位性肠套叠,尤其适用于套叠部位不明确者[4]。

总之,应用超声检查无禁忌、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且具有直观、准确、可视性强等优点,可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特别是加用高频探头探测,可明显提高声像图分辨能力,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是诊断治疗小儿肠套叠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冯海霞,练智勇,王其军,等.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4):658-659.

[2]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38.

第7篇: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小儿;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 R656.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094-02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超声表现的认识目前更全面,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的不断更新清晰的高分辨率提高了超声医生的诊断技术与水平,对小儿阑尾炎的阑尾病变可直观显示。现对本院27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前超声诊断及病理分型作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提高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表现并及时给临床提高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 2007年1月~2009年2月,本院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病例证实的小儿急性阑尾炎27例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4个月~12岁,平均9.5岁。27例急性阑尾炎住院诊断并切除阑尾患儿中,均以腹痛就诊,并有呕吐、腹泻14例,发热13例,体检腹部明显压痛者20例,血常规白细胞增高22例。临床表现为转移性腹痛(以右下腹为著)、发热、呕吐、腹泻等。其中2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分别为单纯性阑尾炎13例,化脓性阑尾炎4例,坏疽性阑尾炎2例,阑尾周围脓肿1例。其中有7例误诊,经住院治疗,实时超声检查,最后手术病理确诊为阑尾炎。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仪器采用ATL5000彩超仪等,探头频率3.5~5 HMz,7~10 MHz,患儿取平卧位,探头先放置于右腹部,逐渐移动探头做扇扫向下扫查,缓慢扫查至右下腹部回盲部,然后旋转探头观察阑尾外部及内部结构,探查外内部回声与其周围情况; 同时测量阑尾大小并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阑尾壁及内部的血流情况。肠气较多时,适当加压探头后再观察阑尾及周围结构,并发腹腔积液时,首先扫查有无肿大的淋巴结。

2 结果

27例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住院手术,而超声显像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20例,有7例误诊,分别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例,肠管扩张2例。现将20例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征及7例误诊描述如下:

2.1 单纯性阑尾炎

阑尾肿大,阑尾壁略厚僵硬,壁分层清晰,加压不能改变其形态,横切时呈“同心圆”征,外直径5~10 mm,壁厚2~3 mm。阑尾壁见有棒状血流信号。

2.2 化脓性阑尾炎

阑尾肿大明显,阑尾壁层次分辨不清,壁不均匀增厚,阑尾腔内见有不规则液性暗区透声差,见有粗大的点状强回声,呈“腊肠样”结构,外直径7~18 mm,壁厚3~6 mm。阑尾壁周围组织见有条状血流信号。

2.3坏疽性阑尾炎

阑尾回声形态不规整,壁增厚结构模糊不清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晰,回声增强,穿孔时壁不连续,腔内回声减低,部分见有粪石回声,后方伴声影。

2.4阑尾穿孔并周围脓肿

阑尾结构回声杂乱,阑尾结构显示不清,病变区只显示不均质肿块,内见片状不规则液性暗区及点斑片状强回声。其肿块周围及盆腔内见有不规则的无回声,内透声差。边界不清,形态不规整。

2.5 误诊分析

7例误诊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例,肠管扩张2例 ,由于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1],(1)右下腹压痛不明显,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探查回盲部阑尾无明显肿胀,未见有直接炎性征象,只见肿大的淋巴结。(2)下腹部气体多,腹肌紧张,探头加压后见腹腔内肠管扩张。无法探查到阑尾及周围关系。(3)经住院观察治疗,患儿下腹部疼痛加重,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实时跟踪检查,7例患儿中4例为单纯性阑尾炎,超声表现阑尾肿大,壁分层清晰。3例为化脓性阑尾炎,超声表现阑尾肿大明显,阑尾壁层次分辨不清。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3 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传统上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化验室检查进行诊断,但由于患儿症状不典型,不能诉述清楚其疼痛部位,体检配合不当,体征不明显,往往难以确诊,为了避免延误病情,使用对患儿直接无损伤可重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直接观察肿大阑尾组织和周围积液,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胀阑尾和内部的血流信号。当阑尾充血、水肿、腔内液体滞留时则可显像,这是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基础[2]。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显示阑尾呈一盲棒状管结构,阑尾位于右髂窝内,是一条长盲管,其近端开口于盲肠之后侧,长5~7 cm,直径0.5 cm[3]。腔很细。轻度急性阑尾炎因受其位置和腹腔内气体的干扰,超声不易探查到,除少数坏疽性阑尾炎外。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标准为阑尾增粗,其直径(>6 mm),阑尾壁增厚(≥2 mm)[4],阑尾腔内检出阑尾粪石有助于诊断。本组27例中确诊20例,其中典型病例表现17例,阑尾肿大,呈棒状管结构及近似蚯蚓状,直径>6 mm,横断面呈多层回声或C字形征,内部呈低回声似无回声或不均质性低回声。触压痛随阑尾尖端之部位而定,并不局限于麦氏点[5]。有6例患儿探查发现右下腹部肠间隙和髂窝部少量积液,然后轻轻加压探头探查发现阑尾位于盲肠后位,其原因有可能是小儿急性阑尾炎的炎性浆膜外反应比成人要早,阑尾周围渗出液较多,年龄越小,反应越早,但渗出液出现的早晚多少与阑尾病理改变不一定成正比,临床上常可见到阑尾改变轻微而渗出较多的病例[6]。引起腹部腹腔积液的原因非常多,应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做出鉴别诊断,在确诊的急性阑尾炎病例中均有右腹部肿大的淋巴结,因腹部肠系膜淋巴群较多,当有炎症刺激时可引起局部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肿大,呈单个或多个融合在一起,为椭圆形,长径>16 mm,宽径>7 mm,长/宽>2,彩色多普勒显像显示血流进入淋巴门。少数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虽有典型症状,但可能由于病变较轻超声未能检出[7]。7例误诊患儿,5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例肠管扩张,患者发病时右下腹腹痛症状不明显,阑尾细小、位置深在、肠道气体干扰等是阑尾不能显示的最主要原因[8]。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过程中,要细心,并根据化验室检查结合临床做出具体诊断,减少患儿的痛苦。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中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应结合其他检查方法,降低超声误诊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重苗. 28例急性阑尾炎误诊原因分析[J]. 中外医疗,2010(7):51-51.

[2]金素丽.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1):192.

[3]周荣清,王冬梅.阑尾炎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3):1577-1578.

[4]Jeffrey RB,Laing FC,Towns end RR. Acute appendicitis:sonographic criteria based on 250 cases[J].Radiology,1988,167:327.

[5]彭立军,丁晓霞,于彦芬.高频彩超在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1,11(1):83-84.

[6]童尔昌,季海平.小儿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236-240.

[7]言雯若.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应用[J].基础医学论坛,2011,15(11):323-324.

第8篇: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

儿科肠套叠一直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急腹症,该病发展迅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与尽早治疗,将会造成肠管套叠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肠壁组织坏死或穿孔,严重者将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正确与及时的治疗对挽救患儿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无创、无痛的检查方法,在检查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方面被广泛使用,该方法不但易于被患儿所接受,而且其诊断准确率非常高[1]。本院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64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64例,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在50 d~5岁之间,平均年龄1.1岁;患儿发病时间4~55 h不等。其中48例患儿出现哭闹不止、腹痛、腹胀、呕吐症状,伴有便血患儿37例,35例发热,53例患儿腹部可触及到包块。检查过程应用TOSHIBA SSH-140A型超声仪,设置探头频率为常规3.5 MHz,根据检查需要,可灵活加用7.5 MHz的高频探头。

1.2 检查方法

检查过程中,所有患儿均取仰卧位,在没有特殊准备要求的情况下,通常探头经过腹部对腹腔内各脏器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实质性脏器情况以及腹腔内是否存在液性暗区,接下来进一步检查肠腔。

2 结果

本组64例经手术证实的肠套叠患儿,术前均通过B型超声检查,未见假阳性病例出现。20例患儿有少量腹腔积液现象。患儿的肠套叠声像图特征如下:套叠处横断面显示为同心圆样变化,即具“靶环”特征,中心位置显示圆形较强回声,或具有气液混合性回声,外周显示具有多层实质性强弱回声进行交替性环绕,厚度在0.6~1.3 cm之间,同术中肠管壁的水肿程度以及肠管套入层数关系密切;套叠处的纵断面显示出套筒样变化,即具“套筒”特征,其构成与横断面显示相同,长度在3.4~5.8 cm之间。通过手术确定肠套叠类型见表1。

3 讨论

肠套叠是婴幼儿阶段最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原因可能为一部分肠管或肠管的系膜嵌套进周围肠管的一种急性病,但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清楚,研究显示大约5%左右的小儿肠套叠病例具有明显的机械因素,而95%左右的小儿肠套叠病因不得而知[1]。通常认为婴幼儿肠系膜的一些生理解剖学特点,例如回盲肠处尚未完全固定,活动性强,被认为是造成肠套叠发生的解剖学因素。目前有些观点认为腺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小儿肠套叠的发生[1]。长期以来,临床上沿用至今的诊断肠套叠的方法是X线空气钡剂灌肠造影术,该方法一直被广为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1,2]。但该方法在治疗病情严重、肠套叠时间过久或脱水休克的婴幼儿时并不能很好地奏效,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超声诊断以其明显的优势逐渐取代了X线空气钡剂灌肠造影术,因为超声诊断无痛苦、检查迅速,而且没有明显禁忌,易于被患儿及家属接受[1-3]。B超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具有比较高的准确率,与X线检查相比而言,B超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方法,而且B超还可以为临床疗效提供及时的参考,特别是对非手术治疗的患儿,例如,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或通过水压灌肠治疗的患儿更有优势。所以B型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是目前最好的方法,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首选的诊断方法[4, 5]。

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肠套叠患儿,尚未触及腹部包块的,应认真检查,避免发生漏诊。尽管婴幼儿的肠套叠单发较为常见,但也要注意仍然存在有两个或多个部位同时发生套叠的可能,因此诊断时不能在发现一处套叠后就以为完成任务了,还要进行其他部位的检查,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漏诊。本组64例经手术证实的肠套叠患儿,术前均通过B型超声检查,未见假阳性病例出现。20例患儿有少量腹腔积液现象。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图像显示出典型的“套筒”与“靶环”特征。因为肠套叠属于儿科急腹症,尽早诊断与治疗才是关键,但也不要忽视全面检查的必要性。

总之,掌握婴幼儿肠套叠的两个特征性超声表现非常重要,治疗过程中同时要细心全面检查,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超声诊断具有简单、准确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郭方卉, 张勇, 唐春艳.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研究.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9): 813-814.

[2] 轩爱军,杨国强.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4(8):603-604.

[3] 刘玉凤,石海亚,左中义,等.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和水压灌肠治疗的声像图特点附189例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6):465-466.

[4] 吴梦琦.小儿肠套叠的B超诊断.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998,9(1):47.

第9篇: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

肠套叠为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急骤,误诊率高。近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本文回顾分析在本院收治的68例肠套叠患儿腹部超声影像学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科进行超声检查并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及手术证实的68例肠套叠患儿,年龄2个月~5岁, 男45例,女23例, 发病至就诊时间3 h~3 d。68例哭闹不安或腹痛,55例呕吐,45例解果酱样便,58例腹部触及腊肠样肿物。

1.2 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凤凰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8~12MHz。患儿取平卧位或左右侧卧位,先用低频探头对全腹进行扫查,再用高频探头扫查,探及腹块或可疑腹块时行纵横切面扫查。仔细观察肠套叠的部位、形态、大小,观察肠套叠近端肠管有无扩张,腹腔及肠间隙有无积液,测量肠套叠鞘部和套入部大小。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观察肠套叠血流分布情况,采用低流速设置,选择彩色速度尺10~25 cm/s,壁滤波50KHz。根据同切面所能显示的套入部及套鞘壁的彩色多普勒信号多少分为:无(0),少量(1~2),中等(3~4),大量(>4),采用脉冲多普勒可以在彩色信号处取样测量其阻力指数(RI),其数值由仪器自动测量。

2 结果

声像图特征:腹块边界清楚,形态较规整,纵切面为椭圆形多层低强回声相间对称的平行结构,前后两边为低回声,中间为规则的强回声,似“套管征”,直径2.9~3.2 cm,套叠部位以上呈现肠管扩张,胀气,内容物翻动声像。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直径2.5~2.8 cm,外圆低回声带,系鞘部肠管回声,在大的外圆内又有一个小的低回声带,形成内圆,此低回声带系增厚水肿的反折壁与鞘部之间的少量肠液形成,内外圆间为高回声团,边缘欠规整。

CDFI特征:本组63例肠壁水肿轻,内外套筒均有血流信号,血流测值动脉血流峰速在12.1~30.5 cm/s,RI为0.36~0.79,另3例肠壁严重水肿、肠坏死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无血流信号,RI为0.85~0.91。

本组68例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符合66例,误诊2例。诊断符合率97.1%。根据超声提示临床治疗63例肠套叠选择空气灌肠复位,3例选择手术治疗。4例行空气灌肠复位患者治疗后复查超声发现仍有套叠声像表现,且套叠肠壁血流消失,盆腔及套内有积液,说明复位失败且有肠管坏死而行手术治疗。

4 讨论

小儿肠套叠以往常规的诊断方法是采用诊断性X线空气灌肠, 大部分X线平片表现是肠套叠的间接征象,包括发病早期腹部见无气、少气或不典型气液平面征象,发病12 h以上者见典型阶梯状气液平面,肠管扩张积气,或右上腹见致密团块影,其诊断带有推测性,而且较长时间透视造成的辐射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育均有不利的影响,相比之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率较高且无辐射,本组肠套叠患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诊断符合率为97.1%,明显优于X线腹平片,与文献[1]报道相符。

肠套叠的病理基础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内, 一般由三层肠壁所组成,外层较鞘部,内二层为套入部包括反折壁与最内壁,这一特殊的解剖结构形成了超声图像的特征表现,即横切面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纵切面呈“套筒征”或“假肾征”。超声检查不仅可明确肠套叠诊断,根据其位置和体积进行分型,还可了解有无肠梗阻、腹膜炎等,而且根据CDFI可观察肠管壁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判断肠坏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组病例中发生坏死的7例患者中,CDFI显示套入段远端血流较近端丰富,包块内血流明显减少,4例肠套叠包块内仅见1~2处星点状血流信号, 3例其内无任何血流,而且内部回声杂乱、肠壁高度水肿、肠间隙积液或腹腔积液、肠蠕动停止,结合CDFI表现可提示肠坏死可能,因此选择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套入肠壁血液循环障碍的程度与套入时间有关[2],但我们觉得盲目的根据肠套叠病史长短(一般是48 h)决定是否手术是不妥当的,因为肠管是否坏死主要取决于局部血液供应,而不与套叠时间成正比,特别是婴幼儿肠道肌层薄,粘膜下组织脆弱容易发生坏死,如盲目灌肠复位,可导致肠管穿孔,危及生命[3,4]。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明确诊断早期小儿肠套叠,具有极高的检出率,同时CDFI可间接提示肠坏死可能,为复位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可作为小儿特别是婴幼儿肠套叠诊断的首选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史莉玲,杜联芳,苏一巾.小儿肠套叠超声与X线平片诊断的对比研究.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1):16-18.

[2] 卢跃峰,赵宏峰,徐海龙.婴幼儿急性肠套叠248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Shiyong Erke Linchuang Zazhi,2000,15(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