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森林资源的特点范文

森林资源的特点精选(九篇)

森林资源的特点

第1篇:森林资源的特点范文

摘要:森林是地球陆地生物圈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其林副产品外,还提供多种生态功能。其经营管理必然要建立在森林数字地球的框架上,海量的森林资源数据是数字林业的主要信息源,所以森林经营管理学可看成森林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

关键词:森林经营管理学;数据;特点

森林经营管理学又称为森林经理学(ForestManagement),200年前出自德国,以日文引入我国也已有近百年历史”。森林经营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由最初的森林资源永续的经营管理发展成森林资源与环境可持续的、全方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

森林经营管理是在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包括森林资源的特征类型数量和分布)的基础上,以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森林经营目标,以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C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为手段,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森林调查、空间查询、资源监控、收获调整、信息管理(包括资源管理)和森林经营规划决策等空间分析技术的总称。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物圈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其林副产品外,还提供多种生态功能。单从森林具有净化大气的功能,有人就把森林看成地球的肺。森林经营管理学在监控全球森林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经营管理必然要建立在森林数字地球的框架上,海量的森林资源数据是数字林业的主要信息源,所以森林经营管理学可看成森林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

一、森林经营管理学的特征

森林经营管理学的空间数据基础是包括国家、省市(区)、县(旗),乃至林业企业的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及其森林特征属性的时间序列集合,显然是海量数据,因此具有下述三个特性。

1、数据的空间性

数据的空间性是指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位置及各图元的关联关系(称拓扑关系)。通常以坐标的形式表示森林的空间位置,这些坐标数据必需建立在地球的参考大地水准面上,是按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建立的笛卡尔平面坐标系的空间位置,这就是森林资源分布的图形数据,这些数据是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一类重要数据,它们是林业数字地球的地理基础和数字基础。一般CIS都可进行上述地理数据的坐标系统转换。

2、数据的特征属性

数据的特征属性在I类森林资源清查和森林经理类调查中就是调查因子集,它是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另一类重要数据。在G15中,它们可存储在一个项目(或工程)文件(夹)中,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一致的。无论是I类森林资源清查,还是森林经理Ⅱ类调查,甚至森林Ⅲ类作业设计调查,都有一个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图形和与它相对应的森林调查因子属性序列的集合。它们共同构成各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完备集。

3、数据时间性

森林经营管理学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森林的采伐和造林会不断地改变森林资源的结构,显然这种空间数据的时间序列(包括遥感图象)对于监控国家的森林资源与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上述三种特征的森林资源数据称为森林经理的空间数据,这就是森林经营管理学的数据基础,也是其他林学二级学科与之相区别之处。

二、森林经营管理学的实质

1、森林经营管理的特点

(1)森林经营管理的双向性

森林经营管理包括具有直接使用价值的木材生产性任务和非生产性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任务,二者不可偏废。

(2)林业生产经营周期的长期性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主要靠林木的自然生长,但是林木的成长期很长,少则几十年,多则要走过100年,这就导致林业生产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森林资源一旦遭到破环,恢复则需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森林生态环境的恢复则需更长的时间。所以必须从长远的角度管理它,切不可急功近利。

(3)森林经营管理面积的辽阔性

一个林业经营单位,如林业局(场),其经营面积少则几千公顷,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公顷。在这辽阔的地域范围内,森林的自然类型和其他客观条件往往具有很大差异,特别森林经营管理在我国南北方均存在差异。

(4)森林经营管理的宏观决策性

由于森林经营周期相当长,因此决定了森林经营管理具有宏观的规划决策性,而不是具体地研究森林的经营技术。这是它有别于森林经营学之处。

(5)森林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再生性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只要我们能够合理组织经营决策,在空间和时间上合理组织调整,最终可以达到可持续生产的目的。

(6)密集的高技术性

为实现对地球森林资源与环境的宏观监控,必须采用包括地球资源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图象处理系统等多项技术。

2、森林经营管理学的实质

面对林业的种种特点,对森林进行科学经营,以便促使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并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森林经营管理工作。

首先必须利用强大的3s手段,包括利用实时的遥感图像作为森林资源的主要空间信息源,采用GPS作为地面控制点的手段,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森林资源的空间数据管理的核心,对某一区域的森林进行调查分析,即对该区域进行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数据的采集和动态分析。

然后在准确的森林资源空间分布数据的基础上,以森林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森林生态资源的分析,确定合理的经营周期,对合理经营和生态采伐技术进行规划设计,编制森林经营利用方案。这一系列工作称为CIS森林空间数据的分析,简称空间分析。这就是森林经营管理(Forestmanagement)的核心和实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是紧密联系长期生产过程的数种多环节的完整体系。随着3S技术的发展,特别随着GIS技术的发展,为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森林经营管理学的数学模型

所谓森林经营管理学的数学模型(Forest Management Model)可描述为U=F(S,A,T)(1―1)式中U――森林经营变量;

s――空间信息,通过大地坐标系统和位置坐标来确定,该坐标系统是一个欧氏平面,即用x、Y轴相互垂直的一个平面;

T――时间信息,了轴与X、Y轴垂直;

第2篇:森林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森林分类经营;分类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地处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坡,北纬46°01′30″~46°37′23″,东经127°54′40″~127°51′15″,林区地处哈尔滨市所辖木兰、通河两县内,局址设在巴彦县兴隆镇。

森林资源调查规划工作是实行分类经营的基础环节,也是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可靠手段和基础工作。调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它是伴随着我国建国初期国家大片林区开发建设的需要,学习原苏联的经验,以查清资源为加快林区木材生产的需要及为国家计划经济服务发展起来的。当前,森林调查规划体系,尤其是“二类调查如何适应分类经营的发展”,跳出传统林业向跨越式林业的转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其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用意见。二类调查成果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

1 存在问题

1.1以测树因子为重点的小班调查方击不能完全适应分类经营的需要 长期以来,森林资源调查的内容与方法,一直还是着眼于单一的立木材积为主,调查提供主要成果是林木的商品利用特性,如小班调查中优势树种(组)、树种组成、平均年龄、平均高、平均直径、郁闭度、每公顷株数、蓄积等,评价指标主要有经济组出材率、可及度等,而忽视森林生态功能调查评价。生态公益林没有建立其生态特性和功能的调查技术标准、技术方法等。公益林小班的经营重点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考虑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以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功能性和健全性为目的。如何建立防护林才能使森林的防护功能效益化,森林的现状和资源的持续性,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完整性等都没有得到反映。因此,仅以单一的资源利用角度调查森林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分类经营的要求。

1.2目前的“二类调查”过于粗放,满足不了林业当前发展最需要解决的技术支撑问题 长期以来,森林资源调查规划工作主要是查清林业企业家底,受计划经济影响,逐渐形成了忽视分类经营后出现的许多新的课题。如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行,旅游业的大发展,各种森林公园的建立,企业多资源的开伐利用,形成了森林生态调查技术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缺损和空白。目前,二类调查的切入点仅仅是乔木资源,对森林的其它自然特点的调查方法粗放,如森林的自然结构调查——乔木、灌木、草木、苔藓、枯枝落叶、腐殖质层和根系的分布、组成以及立体结构状态,这些内容对森林和生态防护功能效益发挥影响极大。在小班调查中,如果缺少对森林的自然结构调查,就无法对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效益做出客观科学评价。另外,土地沙化、退化、荒漠化等生态环境状况内容对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效益发挥及森林的经营也有一定的影响。而目前的二类调查现状是把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都用在了小班以立木为主的各项因子调查上,在质量检查时评分的标准也主要是依据每木调查和蓄积量的误差上。

2 几点建议

第3篇:森林资源的特点范文

Abstract: Nowadays forest parks have developed very rapidly. Wuhan, as a capital city in Hubei, its forest parks developed much slowlier than other municipalities. By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Wuhan forest part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t exi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Key wor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est Park; Study;Tourist Exploitation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运输的方便、闲暇时间增多,以及人们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娱乐方式和美食健身档次的相应提高。游人开始不满足于过去城市中一般的园林情趣,而开始热衷于对城市周边的山林野趣的寻觅,旅游热潮也随之从一般的城市公园转向城郊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是一种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融其他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生态型郊野公园。它是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前提,充分利用森林的多功能性为人们提供精神和物质服务的生态型林业产业,也是发展森林旅游事业,实现森林资源复合性价值的基础和载体[1]。森林公园环境优雅、风光奇特、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树木花草万紫千红、飞禽走兽千姿百态的生态景观已被人所共识,是森林旅游业随之兴旺的重要原因。森林公园的兴建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1982年9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同意,在原湖南省大庸县(现湖南省武陵源区)张家界林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经过20年的发展,森林公园事业已初具规模。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078处,总经营面积982万公顷;2000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人数7182万人次,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93亿元,森林旅游综合产值306.4亿元[2]。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已形成了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骨干,国家、省和县(市)级森林公园相结合的森林公园体系。森林旅游作为亟待发展的产业之一,已被列入林业发展战略之中。开发森林旅游资源,推出多样化的森林旅游产品,开拓森林旅游市场,已是中国林业的一个热门项目。

武汉近郊森林公园具有较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森林景观,森林公园的建设紧随全国步伐,从上世纪九十年展至今十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系列旅游开发上的问题。本文试图以武汉近郊城市公园为例,对如何推动和加快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

1 武汉森林公园概况和旅游开发现状

1.1 森林公园概况

武汉市森林公园全部源于林场。已开展森林旅游的国有林场共有八个,其中,江夏区青龙山、蔡甸区的嵩阳山、九真山、黄陂区素山寺、新洲区将军山和洪山区九峰山、马鞍山森林公园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另外黄陂区木兰山林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森林公园(见表1)。这几个森林公园从地貌类型来分均属于山岳型森林公园,以山体景观为主。森林公园内山势蜿蜒,林木苍翠,沟壑流青,风景优美,冬暖夏凉,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及人文景观丰富。森林公园的分布以武汉市区为中心,四周分散分布,形成武汉市的绿环,区位优势较好,大交通便捷。

1.2 旅游开发现状

武汉森林公园自1990年起步建设,1995年全部开园迎宾,经过十余年的边开发、边建设、边收益的滚动发展,全市森林公园共投入资金2.7亿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共开发景点500余个,恢复庙宇25座,拥有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拥有高中低档客房2000余套,床位4000余张,开辟了烧烤野炊、网球、卡丁车、登山、索道、垂钓、健身、歌舞、森林浴、会议、餐饮等健康旅游娱乐活动项目。全市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3200万元[3]。

从统计数据表面上看,武汉森林公园的发展似乎初具规模,事实上,几个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程度差异较大。位于洪山区的马鞍山森林公园开发比较深入。园内景点丰富,结合山岳型森林公园的特点,设有猴山、鸽坪、烧烤场等特色景点,也是武汉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首选去处之一。但与马鞍山森林公园相比较,其他几个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开发程度较弱,园内景点零落,景点之间的联系性差,不被需要休闲旅游的武汉市民所看好。因此,这几个森林公园虽然挂着森林公园的招牌,却不同程度地主要履行着林场的职能。由此可见,武汉市的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程度整体上仍然比较低。如果能够“对症下药”,武汉森林公园应该还有广阔的旅游市场潜力可以挖掘。

2 武汉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2.1 定位不明确

这里说的定位包括对森林公园客源市场的定位和经营类型的定位。目前,武汉有几个森林公园都依据靠山的地势建起了山庄,主要用于会议和住宿。靠山建山庄无可非议,但是山庄多了,各森林公园的开发特色趋向雷同。另一方面,虽然也是旅游开发,但因为建设山庄投资较大,资金总量有限,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没有同步跟上,一般市民游人光顾甚少,诺大的山庄一年接待不了几次会议,空置率相当高,使得这些豪华的“人工景观”大量浪费,也辜负了那些优美的自然景观。

武汉森林公园的旅游客源主体应该是武汉市内和市郊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他们常年久居繁杂的城市环境中,他们向往清新的空气、宽松的环境,需要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调节一下精神和情绪。市郊的森林公园正是他们双休日的理想去处。武汉近郊的森林公园没有奇峰峻岭和悠久的传奇古迹,特色在于以森林景观为主的自然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古朴而天然,不需要耗费巨资盲目营建人工景观,应该侧重于双休度假、科普、休闲娱乐、野趣探险方面的旅游形式,经营类型以大众化的经济周末度假型公园定位为佳。各森林公园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各自的特色,为普通市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2.2 开发建设资金匮乏

自九十年代末期,国家对森林公园取消补贴之后,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完全处于自负盈亏的状态下。由于目前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在森林旅游项目开发中,武汉市森林公园只能各显神通,争取吸引各方投资者。受原来国有林场经营方式的,一部分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资金引进意识较弱,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由于开发资金来源不足,武汉多数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都只能片面遵循规划实施,或是甚至按照现有的经济实力小打小闹,建设零星分散不成气候的小景点,普遍存在项目太多太小、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经济效益差的现象。没有总体的运筹帷幄,众多投资主体各自为战,武汉部分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接待条件较差,难以吸引游客,多处于半开发状态,还有许多优美的景点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因而游客少,效益低,形不成经济的可持续性。

2.3 项目开发缺乏新意

武汉森林公园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不少,但多数落入陈套,缺乏新意。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游乐场,在武汉近郊的几个森林公园中仍然可觅踪影;有的森林公园甚至套用城市公园的模式,花费巨资打造人工园林风格更不可取。森林公园自身的突出优势是远离市区的清新空气和生物种类繁多的自然环境,森林才是公园的主体,而不应该作为游乐场等人为设施、建筑的陪衬。

多数森林公园的开发项目陈旧,一方面因为开发资金不足受限制,想通过简单大众的游乐设施迅速获取经济效益回报;另一方面,和林场领导机制一体的森林公园多数只注重自我发展,缺乏横向联系和经验交流的意识,自然难以引进新颖的旅游项目。其实,森林旅游项目除了常见的科教、避暑、度假、野营等外,可以和保健旅游、文化旅游、节事旅游等结合起来,丰富、形式多样[4]。只要抓住现代游客的需求心理,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挖掘新的森林旅游活动项目,就能吸引更多的武汉市民参与到森林旅游中来。

2.4 忽视人文景观开发

武汉森林公园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森林景观,还拥有一定量的有价值的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大致可以分成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历史名人、风俗民情等几种类型。例如青龙山森林公园的熊廷弼祠、墓、塑像;项英陵园;素山寺森林公园的素山寺;九真山森林公园的九真观、炼丹台;嵩阳山森林公园的嵩阳寺等。虽然有的古迹遗址因为年代久远或是其他人为原因被毁,但遗迹尚存,传说犹在,如果将其修复是不可多得的一笔文化财富和人文景观,极富教育意义或观赏价值,但在武汉几个森林公园中,已成为景点的人文景观不多,甚为可惜。

2.5 宣传工作不到位

武汉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但除了离武汉市区比较近的马鞍山森林公园比较深入武汉市民心以外,其他几个森林公园知名度还比较低,不为市民所熟悉,游人量较少。森林公园知名度不高,除了森林公园自身天然资源和开发建设的程度等硬件条件的原因外,森林公园对外宣传不到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尽快地让武汉市内外的旅游者全方位了解武汉森林公园,以提高知名度,吸引广大游客。

3 武汉森林公园对策

3.1 做好规划,分步实施

武汉森林公园经国家审定批准后,都由省林业勘测院等设计单位按规定做过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规划略显陈旧,应该根据形式的变化不断及时修编,以适应新的需求。除了林业部门的设计单位外,应该让旅游设计部门、园林设计部门等多方面学科部门参与进来,活跃发展思路,让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做得更好。

森林公园是专业性生态公园,不要盲目追求和模仿城市公园的一般模式,在保护好景观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突出以森林景观为主,结合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根据森林公园的地域特点、林场经营习惯、发展方向等做好公园的规划设计,对整个公园的景观格局作出定量定性,对功能区划分、旅游环境容量、游览线路、景点设计、服务设施等作出合理的安排,并应该综合考虑到具体的实力,保障规划能够分步实施。

3.2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调整,各种审批制度将更加简洁、有效,外商更加看好市场,将兴起新一轮对华投资高潮,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吸引外资的绝对值和比例将明显提高,制约森林公园发展的资金“瓶颈”可望迎刃而解,投资亦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武汉森林公园在今后的发展中,除了原国有林场自身积累外,应该顺应新的市场机制,积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筹措建设资金,例如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方投资者,采取自办、联营、合办、参股等多种形式引进资金等等。

公园在建设过程中,要发展第三产业,建立森林旅游公司、运输公司、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服务业,以壮大森林公园自身经济实力。另外,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如商业、酒店、旅馆、饮食、食品加工、地方旅游产品,以及运输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森林公园对投资者的吸引能力,增加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经济收益。,武汉一些森林公园和林业主管部门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参加推介会和运用宣传等多种方式招商引资,并取得一定成效。

3.3 树立品牌化目标

森林公园要有自己的旅游品牌,突出一种品牌文化。所谓品牌就是代表产品或的一种视觉和文化的形象。旅游品牌就是鲜明的整体形象、独立的个性表现以及全面的优质服务。我们在森林旅游开发建设中也应该强化品牌意识。武汉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就是要不断推出自己的精品景点景区、黄金游览线路和精品旅游项目以及良好的优质服务形象,以此强化品牌的整体形象。

3.4 改变内部机制,扩大对外交流

面对新的市场机制,森林公园要有所发展,在国内国外打响自己的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就必须按照企业制度要求,花力气进行内部改革,摆脱原来国有林场计划经济模式的,活跃思路,扩大对外的交流联系。森林公园只有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不断与外界进行相互交流和,特别是参与国际交流,才能看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才能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

3.5 在开发中注意保护森林及动植物资源

就目前的开发程度而言,武汉各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尚未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但仍应未雨绸缪。建造房屋时,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尽量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在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对森林资源的破坏[5]。例如,在修建道路时严格禁止在森林公园内吸烟、采折花木枝叶等有可能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的活动;对古树名木保护,应适度限制游客流量和车流量;控制山上宾馆、招待所的建设;减少污染等。

3.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开发资金限制,武汉部分离市区较远的森林公园景观开发时,与之相配套的水、电、路、吃、住、购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部分森林公园中大景区间尚无方便的联系,各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也有部分未能连通,游客进入不便,降低了旅游收入。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让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同步。只有好的基础设施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良性经济增长。

3.7 加强宣传促销力度,提高森林公园的知名度

针对目前武汉森林公园知名度不高,甚至不全部为武汉市民所熟知的现状,需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如拍摄电视片、风光片、电影,系统介绍森林公园风景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武汉森林公园还可以将森林中的动植物标本或是有武汉特色的民风特产制作成小饰品,作为森林旅游的纪念品供游客选购,可以随游客带出森林旅游区广为宣传;还可以定期举办节会,作为森林旅游的项目之一,也可以达到宣传森林公园的目的,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促进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

另外,森林公园还应加强横向联系,主动与邻近其它旅游区连网宣传,从而提高各森林公园的知名度,扩大游客吸引范围和辐射半径,争取客源市场,使森林旅游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

3.8 加强人文旅游资源利用

依靠某种独特的文化,进行深层次开发,可以构成旅游产品的核心和精华[6]。森林公园虽然以自然景观为主,但如果能够将森林公园中的人文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为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增色添光,也有利于武汉各森林公园树立自己的旅游特色,体现一种特色文化。

[1]陈戈,夏正楷等.森林公园的概念、类型与功能.林业资源管理,2001(3):41-45.

[2]林力.到2005年全国森林公园总数将增至1450处.中国林业,2001(12):31

[3]武汉市林业局.武汉森林公园2001年度工作,2001:1-2

[4]谢哲根,刘安兴等.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卷(3)):72-75

第4篇:森林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111-04

1 宜昌森林旅游基本情况

宜昌市位于鄂西山区,是三峡工程所在地。森林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该市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林业用地面积141.2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66.4%,有林地面积100.8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7%,现有活立木蓄积量3250.3万m3,不含灌森林覆盖率达48.5%,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两项指标居全省地市州之首。森林旅游资源是该市的四大优势资源之一,森林公园是该市开展森林旅游的主力军。

全市现有森林公园8个,其中部级6个,即宜昌市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五峰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长阳清江国家森林公园、兴山龙门河国家森林公园、当阳玉泉寺国家森林公园、三峡坝区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2个,即宜昌市金银岗森林公园、宜都宋山森林公园。8个森林公园总面积达3.3万hm2,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8万hm2,有林地面积2.25万hm2,活立木蓄积量128.99万m3,林业用地绿化率高达93%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8.7%。

这些森林公园以著名的长江三峡为轴心,不仅沟壑纵横,山峦叠嶂,植被丰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自然景色迷人,而且还有保存完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有亚热带、北缘原生地带性植物,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初步调查,森林公园内生长有维管植物160科724属1737种(含变种,亚种)。其中蕨类20科32属51种;种子植物140科692属1686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68种。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有29目88科414余种。其中有大鲵、金丝猴、雕、红腹锦鸡、白獐等国家保护动物21种。

2010年森林公园共投入资金150多万元用于旅游宣传,目前不仅可以看到文、听到音,还能从电视上看到形,有些公园还拍了电视专题片,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旅游博览会。通过广泛宣传,不仅大大增加了宜昌市森林公园的知名度,而且慕名而来的旅游者也大有增加。森林公园还通过各种渠道共筹措资金1300多万元,用于改善旅游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从而使森林公园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占森林公园总收入的40%,比去年同期增长40%,接待旅客10万人次。

2 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森林公园和发展森林旅游方面尽管政府部门和经营单位都作了一定努力,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2.1 林业行业尚未完成转变

对森林旅游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森林旅游林业产业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二是对森林旅游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三是对森林旅游在宜昌旅游业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因此从政府机构到林业部门内部,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经营上仍没跳出“只见树干 (木材),不见树,不见森林”的旧观念,对林业开发利用除木材以外的资源 (如:叶、花、枝果、根、树皮、树汁液) 领导不力,科学研究投入不足,更不用说将森林旅游当成林业经营的一项支柱性产业来重点研究开发。因此导致宜昌森林公园发展普遍存在游客运载工具不足,接待设施简陋,交通道路建设差,水、电、通讯不配套,接待能力低等问题。长期以来,作为“绿色旅游”的森林旅游得不到政府优惠政策支持和投资倾斜,现有规模、设施建设滞后,与应有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不相称。

2.2 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3 缺乏科学规划,发展目标不明确

由于缺乏上级宏观指导、监督,因此在森林公园建设中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建设人力物力的损失浪费和城市化倾向。在建设中不注意保护环境,在生活废料排放上及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上的问题也有所显露。建设中没有做到在资源和特色上做文章,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统筹规划。

2.4 对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家底不清

近代林学只注重调查森林蓄积量、森林面积的林分情况,基本上不调查森林环境资源 (含光、热、水、气、土、人文等),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以及由这些资源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景观资源来为合理开发森林旅游作依据。

2.5 森林旅游组织宣传促销的层次不高,市场开发力度不足

由于没将森林旅游看成是整个林业的支柱产业,仅仅认为是基层林场的替代产业,所以将森林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仅仅看成是基层林业企业的事,使之在此项工作组织层面上提不高。经营企业本身宣传促销意识也不强,导致力度不足,影响了宣传促销效果。近年来森林旅游市场经营盲目削价竞争,忽视售后服务,导致游客流失;法制意识淡薄,市场营销中科技含量低,系统性不强,缺乏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营销策略;追求短期销售目标,缺乏符合市场需求设计科学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更是成为制约全市森林旅游发展的瓶颈。

2.6 森林旅游产品的六大要素不完备

缺乏集团经营意识,没组织自己的森林旅游旅行社和车队,缺乏有代表性、有纪念价值的旅游商品,没实行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娱乐及游览项目,内容单一。

2.7 经营体制单一,经营机制不灵活

森林公园绝大多数由国有企业经营,又缺乏权威部门招商引资及优惠政策,社会观念陈旧,再加上宣传促销组织层次较低,造成公园社会知名度不高,筹资渠道少,加上经营体制单一,内部管理缺少生机活力,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和管理手段。

2.8 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

森林公园大都由原森工企业职工经营管理,由于长期以来林场对外交往少,信息闭塞、文化知识层次较低、旅游专业知识不足、计划经济观念影响较深,人员素质差,不能适应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新形势,林场又缺乏培训提高的条件,因而缺乏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导游人员,经济效益不高,使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有些森林公园一流景观,三流服务,游客反映强烈。当地民族文化等人文景观尚未得到开发利用,使森林旅游缺少了一项能有效吸引游客的观光内容。

未将森林旅游开发列为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帮助林区广大职工脱贫致富一起部署。对森林和林业的社会属性研究不够,近代林业“见物不见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对满足社会的人们的多种需求去组织林业生产的研究;忽略了如何调动林业的主体――广大林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忽视了把为人民谋效益,尽快引导广大林区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因而至今仍未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这个优势,来尽快解决宜昌市“重点林区重点穷”的问题。

3 建设森林公园和发展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以现代林学观念指导森林旅游的发展

现代林业不仅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林业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指导林业经营部门充分利用森林综合景观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旅游,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高于生产商品木材的经济效益的指导方针,通过森林旅游的经营和宣传,既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又能发挥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推动林业事业的发展,使原先属于穷乡僻壤的山区、林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并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3.2 政府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森林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促进森林公园建设,使生态旅游成为宜昌的旅游品牌和特色,并为发展森林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建议政府和各主管部门制订包括建立森林生态效益综合补偿制度、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投资倾斜政策、减免税费优惠政策、发放专项建设贴息贷款政策、安排扶贫项目资金、优先对森林旅游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舆论及消费导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各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经营单位应用好、用足各项政府优惠政策。

3.3 因地制宜,重点开发,全面发展

宜昌市森林风景资源十分丰富,且各具特色,但由于景观质量上的区别及地理位置、交通和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同,以及当地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开发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宜昌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的发展必须讲科学、重实效,做到积极而又稳妥。首先要组织人员详细调查森林中动植物、微生物及包括光、热、水、气、土、人文在内的环境资源及其有机组合所形成的整体景观资源,认真研究其质量、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资源价值大小和森林公园等级,坚持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其次要考虑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和对外交通情况,根据游客要求,确定近期加快建设发展的重点景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实施龙头优先战略,在政策上,资金上予以倾斜,抓住重点,带动面上的发展,坚持重点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同时也要坚持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先缓后急的原则,促进全市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事业尽快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

3.4 统筹规划,注重保护,突出特色,合理建设

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规划在编制上应做到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在建设中要将有利于对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首先应该认识到只有保护好风景环境、风景资源,建设好森林公园游览设施,才能谈得上发展旅游。森林公园建设目的在于方便游览,必须在建设中以及在游人游览中把对资源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尽量不影响景观原貌。应在科学估算载客能力的基础上,控制游客数量,建设重点应放在搞好森林公园水、电、路及安全护栏、卫生 (含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 、防火等基础设施上,以满足游人的基本需求。森林公园建设要加强对各种污染的防治,要突出生态旅游的特点和地方特色,体现个性和主题。创造性地对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尽量不建或少建人工景观,禁止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项目建设。每一项建设都应力求体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每一项活动都要体现与自然山水的融合。

3.5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

对在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景区的森林公园做到在有效保护前提下适度开发。环境保护、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应与景点建设一并设计、规划、施工。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承受能力和具体环境特点,科学规划、分区管理、合理建设旅游设施、景点、设计好旅游线路,控制游客容量。依法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严格执法,规范管理。

3.6 提高对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的宣传层次

通过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吸引全社会广泛关注并参与森林公园建设,借此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包括吸收和利用各种林业基金,吸引社会捐资,引进外资等多种举措,多渠道筹集资金。抓住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国际合作热点的有利时机,扩大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开拓国际援助渠道,争取利用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及优惠贷款。

3.7 发挥行业整体优势和集团经营战略

由于宜昌市森林旅游起步较慢,基础较差,各森林公园游客接待能力不足,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森林旅游业办成该市林业的支柱产业,要在生态旅游中唱主角,在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扩大社会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谋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发挥全行业的整体优势,实施集团战略,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可根据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紧密型、半紧密型或松散型的联合体,以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其他森林公园为基础,各森林旅游企业为骨干,建立景点开发、交通、运输、通讯、商贸、娱乐、饮食、住宿等为森林旅游配套服务的实体,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服务格局,并逐步发展成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行业集团,统一对外宣传招揽,统一组织旅游活动。还可与当地联手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内容丰富、环境优良、服务优质、消费低廉的森林旅游活动项目,把宜昌森林旅游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

3.8 采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营体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由于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森林公园建设首先必须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国一些国家森林公园在建设初期,就是依靠职工有限的集资,凭着肩扛手提背驮,自己施工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必要的服务设施后对游客开放的,并因此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这种精神值得学习,这种经验也值得推广。森林公园要充分用足用好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树立森林风景资源有价的意识,利用森林公园本身的土地及风景资源优势,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各部门共建,联合投资开发、共同受益。森林公园在坚持以法治国,强化林业行业管理的前提下,应探索建立一套充满生机活力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内部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原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僵硬死板的经营机制,通过合理开发,逐步增强自身造血机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森林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步入良性循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9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21 世纪是生态旅游的世纪,森林生态旅游将成为旅游的必然选择和主要形式。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 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为了迎接生态旅游世纪的到来,充分把握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机遇,促进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林业部门应与宣传媒体、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部门一起,尽最大可能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高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一方面结合森林公园的宣传促销活动,大力宣传森林生态旅游的特点、优势,倡导生态旅游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向全社会展示旅游与生态的和谐统一,显示森林生态旅游的魅力。在宣传促销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如拍摄风光片、上因特网、组织参与各种庆典活动、会议等进行连续、系统、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利用导游人员,借助导游词融入生态和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内容,通过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0 培育和开发森林生态商品,提高科技水平和旅游产品和科技含量

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开发建设的效益如何,直接关系着广大经营此项目的林区职工的经济效益,并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系着宜昌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成效,因此必须把支持和帮助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发展与支持和帮助广大林区职工脱贫致富联系在一起考虑和部署。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森林旅游综合效益,必须做到:一要突破陈规,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门票收入、住宿收入等单一、低效的产业结构,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大力扶持和培育开发森林生态商品,提高产品档次和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重点是绿色及天然食品、保健品、生态型纪念品、工艺品、日用品等。二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科技素质,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传统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森林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建立森林旅游资源的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把森林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景区质量的提高、景点科技含量的提高、游览价值的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上,达到旅游、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纠正单纯把森林旅游景区量的增加和游览项目的扩张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传统思路,减少过度开发森林资源的现象,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结语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宜昌提供了潜力无穷的开发森林旅游的景观资源;世界各国和我国生态旅游的蓬勃开展,为该市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客源市场;现代林业知识创新体系则为宜昌林业和森林旅游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提供了能够高效益持续优化协调发展的现代林业行业发展理论和模式,在林业行业内部为森林旅游发展架构了良好的体制和机制。因此,该市正面临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的突破性发展机遇,完全有理由认为,通过政府部门和全省人民的关注和支持,通过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经营人员的共同努力,“靠森林旅游一粒子,下活经济一盘棋”的奇迹会在宜昌市出现。

参考文献:

[1] 郑耀星,孙炜芳.湄洲岛旅游发展调整思路[J].东南传播,2006(6):61~62.

[2] 蔡加珍.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演变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17~18.

第5篇:森林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森林;管护;措施

面对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问题,有效保护并培育好森林资源,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实现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使森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改善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是森林经营方式的改革,是努力探索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综合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1 实施森林管护的重要性

首先,实行森林资源管护是转换经营机制的要求。责任制是经营机制的重要内容,划定管护经营责任区增强了职工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感。森林管护的动力能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实施森林管护对森林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将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

其次,森林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实施管护可以将管护经营区内的所有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控制管护经营质量。管护经营责任制的落实,使森林防治及林木病虫害得到了防治,确保了森林资源不受意外灾害的破坏。

最后,可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实施管护经营,发展特色经济已成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对林地进行复层利用立体开发底层摆放木耳袋、培育中草药等充分利用空间。林地的综合生产力远远超过相同面积的农田,而且一次投入多年受益,这是林区参与市场竞争的真正优势。

2 森林管护工作的实施途径

2.1 做好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不断完善林业科技服务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手段,进行科技示范点建设,促进科技推广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林业建设的需要,重点建设林木良种繁育中心,逐步实现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建设,基本形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完善提高国有林场管护站,为基层林业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进行林业信息网络建设,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信息、技术的快速传递,实现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建设好森林防火通讯网络建设和专业扑火队伍,提高防火指挥能力和扑救能力。

2.2 加强管理是保障

一是狠抓采伐限额管理。认真执行更新采伐试验和民用材采伐计划,严格按照限额采伐指标进行采伐设计,上级批复采伐设计后再办理采伐许可证,严格实行跟踪监督采伐,杜绝无证采伐现象。二是切实强化林地保护管理。严格执行占用林地管理制度,发现占用林地行为的,及时立案查处,防止林地非法流失和林地逆转。三是加强木材流通领域和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规范加工企业,并重新核发木材加工经营许可证,从源头、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上堵住木材的流向。

2.3 加快建设高效林业产业,实现兴林富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一定要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把发展林业和林农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加大对现有森林旅游景观的整合,形成森林旅游文化特色,不断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 努力增加经济收入, 逐步发展壮大森林旅游业。二是大力发展新经济林产业,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管理及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商品附加值。切实强化林地保护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管理制度,发现非法征、占用林地行为的,及时进行立案查处,防止林地非法流失和林地逆转。

2.4 建设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①不断完善森林管理法规体系,完善木材检查站的规范执法,改善护林队伍办公条件。建立林地林权、森林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森林管护的现代化、数字化,提高森林管理的水平。②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着力促进森防工作由重防治向治本转变,提高预防和消灭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重点完善有害生物监测 、检疫防火体系、防治法规体系的建设。③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将护林员的利益和职责挂钩,选择责任心强的群众担任护林员,不断加强职能部门对护林管护工作的支持和监督。④管护工作要突出重点。抓好防护森林管护工作季节的重点时期,在这一时期要加大巡查力度,结合森林防火工作管严、管好林木资源。重点打击屡教不改、群众反响大的放牧行为,要保持严管狠抓的管护工作态势,确保造林、补植补种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第6篇:森林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森林景观;元胞自动机;指标体系

收稿日期:20131202

作者简介:陈鹏(1985―),男,湖南益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陈亮明(1963―),男,湖南衡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等各项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3803

1森林景观资源特征评价原则和方法

石燕湖作为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绿心”地带,有着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其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因此,对该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特征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基本原则

(1)理论性原则。评价指标应符合客观标准,对其森林景观资源做系统性、科学性研究,要充分运用各类理论知识,结合园林景观、艺术原理、自然地理、人文美学等,科学有效地做出分析和评价。

(2)整体性原则。对森林景观资源特征分析评价指标应立足整体,逐步剖析研究,研究体系要能客观真实反映森林景观资源特征和价值的各个方面,确保系统完备有效。

(3)实用性原则。研究方法应便于实际操作,评价分析方法以利于景观设计者掌握和运用,划分等级标准清晰明确。

(4)动态性原则。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应随时保持独立、动态,互不干扰,同时注重各部分、各指标、各体系的随机动态结合,体系自然生态系统的随机性。

1.2基本方法

本研究运用的工具是三维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分析石燕湖森林景观资源特征及其动态运行规律,总结分析其森林景观资源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和不同之处。具体方法是:在一个三维的表面网格空间上,把森林景观资源的运动特征固定在其上,采用邻居定义的形式,使每个元胞有相邻的8个元胞相互支撑和影响,邻近每个元胞分别代表不同景观状态,以时间和空间的演绎模式动态运行。元胞景观的运动特征初步分为7种特性,并分别用数字对其定义。自然性=0;多样性=1;地域性=2;交叉性=3;永续性=4;脆弱性=5;增智性=6,对7种特性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赋予景观动态:rt1,rt2,rt3,rt4,rt5,rt6。具体演绎规则示例如下:若景观元胞所赋予的景观因素动态变化,其与之邻近的元胞状态变为0,且经计算得出该景观多样性的变化概率大于0.5,则在下一步的计算中,该景观元胞的状态就变成参数1,反之则依然是参数0;当景观元胞状态为参数1,若影响景观因素的时间大于rt1,则密切联系景观元胞参数为0的当即状态,转变成为参数2,反之则一直处于原来的状态,景观多样性状态保持不动,维持现状。以此类推。具体景观元胞运行规则如图1。

图1景观元胞运行规划

2石燕湖森林景观资源特征元胞分析示例

2.1森林景观资源动态变化概率

根据石燕湖公园森林景观资源实际,5种特别所具有的因素是本模型需要重点考虑研究的。分别是生物、水文、天象、地文、人文资源状态,用英文字母:Q、S、W、N、H分别代表。

考虑到这几个因子最能反映森林景观资源特征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体系概率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元胞自动机分析模型,分析计算每一个相邻元胞因子对本元胞景观因子的概率Pi=f(Ni,Si,Qi,Wi,Hi),B表示常量因子,K1、K2、K3、K4分别表示相对的参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Pi=Ki×Qi×(B+K2×Si+K3×Wi+K4×Hi),ifNi=LandscapeChange

0,otherwise(i=1,2,3,…8)。

研究中,对整个系统当前的森林景观资源特征元胞来说,其所表现出来的景观特征变化规律和价值特点就相当于元胞自动机系统中,各个彼此邻近的元胞动态变化的概率之和。即:

P=∑ni=1 Pi。

再通过运用森林景观资源特征研究的层次分析方法,得出石燕湖Pi的5个基本数据,密切结合Ki各个参数因子,总结计算得出各个彼此相邻的元胞景观因子动态变化的概率之和为0.87。即表示石燕湖生态公园里这5种森林景观资源对整体景观的系统性影响较大,得出要科学规划和组合好这5种自然景观资源,才能发挥其公园森林景观效益的最大优势,凸显生态和经济综合效益。

2.2森林景观斑块因子分析研究

森林景观资源特征与元胞因子是密切相关、彼此协同的,通过其所代表的景观因子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规律,对因子运行的时间和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比对研究,就可以得出各个景观元胞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的概率,模拟运行如图2。

图2模拟运行图

具体计算和描述方法如下:景观元胞的运行角度是多样的和动态的,本研究中采用字母S代表这个三维模拟空间的一个基点,与其各个相邻的景观因子元胞用大写字母R代表其相互优势度,元胞景观模拟研究系统是一个三元斜面立体空间,采用四定点固定模式,分别用字母Z表示,4个定点的参数分别设置为:(1,1)、(0,l)、(1,0)、Z(0,0);研究计算中,牵涉到景观资源特征因子的空间结构,其空间结构点可以采用¢函数作为代表,其时间和空间的结构分量,可以用¢X、¢Y来表示,用以辅助函数的形式,来计算景观元胞空间运行动态概率。景观资源各项特征在运行中,涉及到其在空间中的横向和纵向斑块投影,所体现的方差间距分别用X、Y来表示。计算函数如下:

tg(θχ)=(Z10+Z11)/2-(Z00+Z01)/2Δx,

tg(θγ)=(Z01+Z11)/2-(Z00+Z10)/2Δγ,

tg(θ)=±(tg(θχ)×tg(θχ)+tg(θγ)×tg(θγ))。

得到:

Sc=arctg(tg(θ))。

景观斑块模拟研究计算中,采取的方式是对该系统中景观元胞和其相邻的景观元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建的一个三维立体动态计算模拟模型,立体空间中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小表示其优势度。森林景观资源特征指数之间的动态关系,可以采取结合型和离散型表示,具体组合的效果用积极和消极来评价,为此,采用大写字母R表示,C表示景观元胞,N表示与之相邻的其他景观元胞。通过对以上函数的计算、分析、比照,可以把森林景观特征资源的类型分为三类,类型一是可持续性的森林景观资源特征优等类系统组合;类型二是基本符合森林资源科学开发的良等类系统组合;类型三是基本不符合森林景观资源开发规律的差等类系统组合。在森林景观资源五种类型的综合动态运行中,斑块对它们的影响概率,可以用以下函数来分析研究:

If spread type is not ignitable then

Si=0

Else if Sc>90 then

Si=1.0

Else if Sc>70 then

Si=0.9

Else if Sc>50 then

Si=0.8

Else if Sc>30 then

S=0.6+tg(Sc)/5

Else if Sc

S=0.5+tg(Sc)/5

End if

如果在计算结果中,出现S≥0.45,则表示该公园的森林景观资源特征显示为紧密结合型,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若出现S=4/(Si×3),则表示其森林景观资源特征显示为离散破碎型,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改进、调整和完善。

本文前期研究中,充分运用了SWOT、3S技术、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归纳提炼出了影响森林景观资源特征的各类动态变化因子,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元胞自动机的数学原理对影响森林景观特征的各因子赋予数学函数,立体化全方位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各模拟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变化规律的随机概率。通过采用3D景观元胞自动机模拟测评工具,以石燕湖森林景观资源五大类型为评价对象,建立综合评价的相对隶属矩阵,进行系统计算和比照,再结合对其数据的综合、整理、分析、检验等程序,得出石燕湖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的综合评价结果。详细计算矩阵为:A=(05857,03985,00241,00035,00003),系统评价级别为:B=5×05857+4×03985+3×00241+2×00035+1×00003=46018。通过数据比对,可以发现石燕湖森林景观资源斑块特征指数为46018,大于S所赋予的标准指数值045,即石燕湖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的特征显示为紧密结合型,符合森林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律。

3基本结论

该公园森林资源类型丰富,特征结合紧密。通过研究,发现该公园共有5种特色景观资源,即地文、水文、人文、生物、天象资源,且相对于其他公园而言,特征优势明显。其所体现的因子耦合度和优化度独一无二,自然性、永续性、多样性、地域性得到较好结合。

该公园森林景观质量优良,达到良等类水平。以该公园时间和空间的布局角度出发,采取森林景观特征表现形式的三大研究要素,即景观斑块、景观破碎度、景观连接度,用3D景观元胞自动机的模拟评价方法,构建系统指标体系,得出石燕湖森林景观资源协调性好、景观因子动态联系水平得到优化组合,综合得出石燕湖森林景观资源特征属于Ⅱ级水平即良等类森林景观资源特征。

参考文献:

[1] 吴章文.森林旅游区环境资源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袁绍荣.中国旅游经济地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第7篇:森林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广东 森林旅游 地域性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S7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71

Diver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Guangdong Forest

Touris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de

TAN Shil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tourism in Guangdong, such as "urban forest recreation + religious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Wetland Park + eco-cultural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cotourism + Featured holiday products" and "comprehensive eco-tourism resort + Features tourism Product "and" marine Culture + tourism Resources cluster development, "Zhanjiang mangrov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ourist attractions, Guangdong forest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a wide range of patterns and distinct regional pattern,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Key words Guangdong; forest tourism; regional; diversification

1 广东森林旅游具有多元化的森林旅游模式

(1)“城市森林游憩+宗教文化体验”: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特色。观音山森林公园位于工业城市东莞市内,总面积26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9%以上,山势雄伟、林木茂盛、佛教文化浓厚,是一个集生态观光和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主题公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公园里不仅鸟语花香、仙泉瀑布,负离子含量极高,是城市人游憩的好去处,并且有产生于盛唐时期的、全世界最大的玄武岩观世音菩萨像雄踞观音山顶,被誉为中华第五佛教圣地,可谓“南天圣地、百粤秘境”,公园里的仙宫岭是道教胜地,因此,山林里充满了各种与佛、道两教有关的传奇故事,引人入胜,慕名而来。公园充分借用这一森林资源优势与宗教文化特色,开发各类旅游活动。例如,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会、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临潼博物馆联合主办“东莞观音山恭请佛祖真身舍利暨佛教文物展”主题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又例如,拓宽森林资源的欣赏价值,形成集种植、授艺、观赏于一体,展示新时期生态农业的植物园旅游,吸引国内外果农、花农、树农和城市居民前来学艺及亲近自然,效果很好。观音山森林公园的这种旅游模式,对粤东地区的凤凰山公园、粤北地区的南华寺及其周边森林公园等有较强借鉴意义。

此外,作为我国首家民营部级森林公园,其坚守“森林生态保护与森林景观利用并重的原则”,借势森林旅游业,有效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量,这就为其它森林公园吸引民间资本进行森林旅游开发,促进林业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与开发,为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2)“湿地公园+生态文化体验”:肇庆星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特色。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东肇庆市区,占地面积998公顷,其中湖泊湿地面积达624公顷,主要包括星湖省级湿地公园和东调洪湖两部分。作为广东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公园的特色在于:以湖泊湿地为主体并包括森林沼泽、草本沼泽及人工池塘湿地的复合型湿地系统,以“七星岩”为主体构成的湿地区域独特的熔岩地貌,以水禽为代表的湿地生物多样性。

星湖湿地作为广东省西江流域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公园内我国亚热带地区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公园注重发挥湿地及其片区在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生态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作用,主打“湿地森林旅游”品牌,通过加强湖内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发以湿地景观、鸟类资源等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教育,从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该地区湿地系统对肇庆以及珠三角等区域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与支撑功能,取得很好的旅游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从而于2007年被国家林业局审定为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首个经政府认定的湿地公园,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中国第一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入选“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公园”。

(3)“综合型的生态旅游+特色度假旅游产品”清远笔架山风景区旅游特色。清远笔架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广东粤北地区的清远清新县笔架山林场境内。作为一个以纯天然为主的生态旅游度假区,被誉为“全国十大生态旅游圣地”。由于得到有效保护,并且开发时间相对较晚,该公园生态性韵味浓厚,并且此开发的旅游产品也主要以生态性、无污染、就地取材为主,形成了品种多样、较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例如,天然氧吧、森林探险、生态休闲、林区及动植物观光、森林科普、沟谷休闲等,其中,峡谷漂流、溯溪探险是笔架山公园的两大特色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闻名四处。

笔架山气候宜人,极具原始生态特色,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因此其一大特点为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漂流活动,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不多见。峡谷漂流分两段,上游河道落差大,水流急,弯道多,因而更具挑战性,被称之为“勇士漂”,下游河道则相对和缓,流程较长,可欣赏沿途美景,因此被称为“逍遥漂”。公园借用原生态的河流,于2000年开创了清远笔架山峡谷漂流,全长8.5公里,漂流时间为130分钟。日接待能力5000人次以上,因而享有“广东第一漂”美誉,前来体验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络绎不绝。是2001年全国第二届漂流大奖赛赛址。

(4)“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群聚开发”湛江红树林部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特色。广东濒临南海,具有海洋气候特色,因此其沿海森林文化及旅游开发也成为一大特色。湛江红树林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端湛江,始建于1990年,保护面积20278.8公顷,红树林植物15科24种,鸟类194种。红树林部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大陆沿海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较多、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内,仪态万方、层林叠翠的海上森林与碧海蓝天、红土风情编织成优质的森林旅游胜地。该保护区的一大旅游旅游是被誉为“海上森林”的红树林,独特的根系结构筑就“绿色长城”;奇妙的胎生现象、惊人的泌盐本领,形成了神奇的“红树林世界”。第二大旅游资源特色在于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可谓动物的海洋乐园:如款款蠕动的海螺、飞身而跃的弹涂鱼、张牙舞爪的招潮蟹、红林片片、百鸟飞翔,生机盎然,生态和诣之美景尽收眼底。

2 广东森林旅游文化模式开发的建议

2.1 坚持广东森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的旅游开发理念,实质上是森林文化精髓的体现,要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生态性、人文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结合。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地域实际情况以及景观异质性。根据广东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森林旅游开发中要坚持保护优先、突出特色、强调体验、和综合开发等四大原则。

首先,要将森林资源与森林文化作为宝贵的财产和文化进行保护。依据森林旅游资源生态优越性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森林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旅游要可循环,关键在于森林资源能否保持原生态性和自我发展性,换而言之,不能因为过度开发森林资源,而导致旅游文化和景观受到破坏。

其次,突出优势特色的原则,把森林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森林旅游要避免同质化、平庸化等危机,就要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把地方社会经济因素和旅游品牌结合起来,尽可能开发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尽可能突出特色,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和完整独立的旅游形象。

综合开发要求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内涵挖掘、基础硬件完善、旅游产品多元、导游队伍强大等方式,确保森林旅游成为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行业与领域,从而实现保护―开发―保护以及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经济旅游的综合性、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

2.2 构建广东森林旅游开发的多元化模式

根据广东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景观状况,可以将广东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和景观的开发模式分为以下几类:(1)城市森林公园旅游文化模式。主要是指广州、深圳珠三角各城市等,在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要结合城市生活节奏快的、市民素质高的特点,注重保护好森林生态,尽量保持原生态,以休闲型、环保型的森林旅游为特色,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游憩场所。(2)山区生态森林园区旅游文化模式。主要是指粤西北地区,如在韶关、云浮、肇庆等地市,结合其地貌和森林资源,积极推行开发型、保护型的森林旅游,为欠发达地区走出一条既能保护森林生态,又能通过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持续优势。(3)综合型森林旅游文化模式。“部落文化”(如客家、潮汕)+森林文化+红色文化所构成的综合性旅游开发模式。例如,在梅州、河源、惠州等客家聚集地方,以及潮州、汕头、揭阳等潮汕文化地区,通过挖掘森林文化和当地风俗文化的结合点,形成独特的体验型、文化型旅游开发模式,做到文化兴市、文明共享。(4)沿海湿地森林文化模式。主要是依靠沿海城市,结合丰富的海边森林和湿地景观,进行海陆空联动的旅游开发模式。如在湛江、阳江、珠海、惠州等地区,深入弘扬湿地文化和海边生态文化,通过这种独一无二的文化模式,为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提供旅游开发思路。

2.3 注重以健全规划政策保障广东森林旅游开发

森林、湿地等都是宝贵的生态资源,森林旅游资源是资产,森林文化更是无形的文化财富,因此,随着体制改革和林权确权等工作的推进,要进一步通过法律政策,加强森林资源资产化的管理,促进森林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国家的利益。

首先是要完善产权管理,这是森林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核心。通过完善产权制度,为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合理流转、开发和适度的监管提供明确的产权保障,避免纠纷的出现和旅游资源的浪费。其次是要做好森林旅游的总体规划。加强规划是确保森林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的长久保障。要进行动态规划、全面规划。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利用,要严格按照“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对任何利用森林进行旅游开发的行为,在启动前必须认真组织规划和论证。最后是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森林保护与森林旅游开发提供国家权力支持。森林是宝贵而弱质的产物,必须受到高度重视与格外保护。因此,通过立法的方式,确保关于森林与森林旅游的任何行为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司法必严,确保蓝天白云绿林青山等美好的生态美景能给予更多的旅游者享受。

课题资金:本文系广东省林业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森林旅游文化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第8篇:森林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融水县;森林旅游;开发现状;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S7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9-0168-03

收稿日期:2011-08-10

作者简介:覃德锋(1974―),男,广西融水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生产工作。

通讯作者:梁凌林(1965―),男,广西融水人,苗族,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行政管理和营林工作。

1 引言

森林旅游是指以森林景观作为旅游景点、景区或旅游目的地的观赏、休闲等方面的活动,属生态旅游范畴,具有较强的生态保健、环保科普、自然野趣等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传统观光旅游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多的游客转向休闲、自由、经济的森林旅游。森林生态旅游作为21世纪的绿色旅游越来越受到广泛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劲头。融水县为广西林业大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山谷幽深,森林密布,古树名花众多,交通基础条件好,因势利导、加快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实现兴林富民的有效途径,也是使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的重要抓手。

2 开展森林旅游的有利条件

2.1 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群落多样

融水县属九万山地区,为广西林业大县,林业用地面积为374 145hm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9.8%。其中有林地面积340 892.8hm 活立木总蓄积量2 199万m 森林覆盖率78.5%。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种多样,气候温暧湿润,雨量充沛,森林植被繁茂,物种丰富多样,垂直分异明显,属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有高等植物303科,1 237属,3 332种,其中不乏古树及名花异草。

2.2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

融水县地处广西北部,城区离自治区首府南宁约200km,距国际旅游名城桂林154km,距广西最大工业城市柳州市110km,属大桂林旅游圈。枝柳铁路从融水县城穿过,至桂林、柳州、河池均通二级公路,水路融江直通柳州,即将开工建设的三江到北海及桂林至昆明高速公路交汇于融水县城郊,旅游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

2.3 旅游目的地多,景点品位高

融水县山清水秀、森林面积广阔,生态环境优越,森林景观丰富,森林景点多,类型多样,而且品位高,目前已探明的约有13处景区90多个旅游景点,既有山岳地貌、瀑布、峡谷、水景、漂流、洞穴,又有人文历史、天象、民族风情等,贝江河由北向南横贯全境,沟深谷狭,滩多水激,这些景点大多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这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

2.4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融水县独特的民俗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森林休闲旅游业增添了不少魅力。老君洞位于融水县城南郊2km,宋太宗赵光义曾颁“御书碑”于洞内,并敕封老君洞为真仙洞。南宋经略安抚张孝祥巡游至此,逐摩崖大书“天下第一真仙之岩”。宋人五之像在《舆地纪胜》中称:“玉融山水为天下之最,而真仙岩之类又其最也”。宋朝大诗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写到“融州有灵岩真仙洞,世传不下桂林”。1637年6月23日,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曾来到融水县旅游考察,在真仙岩中住了13d之久,并在《徐霞客游记》中描绘真仙岩的文字长达5 000余字。

2.5 神秘多彩的民族风情

融水县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着苗、瑶、侗、壮、汉、仫佬、水族等13个少数民族,他们神秘多彩的风俗习惯构成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如芦笙踩堂舞、苗族木鼓舞、侗族板凳舞、壮族舂米舞、瑶族上刀山下火海、汉族舞狮等都是活生生的民族博物馆,令人留连忘返。

2.6 领导重视,群众期盼

近年来,融水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森林生态旅游,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为动力,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大力实施村屯绿化美化,主动融入大桂林旅游圈,以好山好水吸引游客,全力“打造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努力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县,做大做强旅游业。山区群也期望立足山区优势,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旅游,增强创收致富能力。

3 森林旅游发展现状

3.1 森林公园建设状况、等级及开况

融水县现有森林公园2处,森林公园总面积25 016hm 占全县总面积46.38万km2的5.4%。其中元宝山森林公园为部级森林公园,玉华森林公园为县级森林公园。目前玉华森林公园已开发接待游客,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因与自然保护区存在交叉重叠管理及投资不到位等因素目前未开展正常经营活动。

3.2 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情况

融水县域内现有保护区5处、其中有部级1个、区级2个、县级2个。林业系统建设自然保护区4处,畜牧水产建设大鲵保护区1处。目前这些保护区尚未开展真正意义上森林旅游项目,大多仅供科研考察及个人攀登探险为主,但元宝山、泗涧山自然保护区已编制生态旅游规划,即将投资建设开展森林旅游。

3.3 森林生态休闲游开况

融水县森林休闲旅游业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已开发接待森林生态休闲游客的景点包括龙女沟、田头苗寨、田塘大峡谷、龙宝大峡谷、龙门大峡谷、雷劈坡、杜鹃山庄、三友瀑布、雨卜小潘木屋、贝江风光、怀宝杜鹃花坪、老子山、老君洞等13处,其中把贝江景区作为全县森林生态游项目开发重点,目前该景区已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接待游客52.6万人次,旅游收入1.53亿元;2010年接待游客53.7万人次,旅游收入1.64亿元。

4 森林旅游存在的问题

4.1 投入不足,旅游服务设施不到位

融水县为部级贫困县,财力十分有限,对森林旅游方面长期投入不足,建设和管理资金短缺,森林旅游开发建设缓慢,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承载能力低,整体接待能力差。如著名的贝江景区其最大的承载能力为2 000人/d[5],雨卜、东兴、卜令等景区总床位也不足200张,其最大承载量不超过400人/d[5],加上各景点开展森林旅游产品差异小,满足不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4.2 森林景区规划设计整体水平不高

目前融水县森林生态休闲游开发缺乏统一科学规划,各景点经营业主各自为政,处于无序状态,森林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旅游路线短,森林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森林旅游综合效益不明显。

4.3 森林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融水县森林旅游人才缺口较大,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森林旅游经验不足,服务质量不到位,不能适应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快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员工在职培训已成燃眉之急。

5 森林旅游发展的构想

5.1 把准森林旅游定位

依托资源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突出产品特色,加快森林旅游发展,把融水森林旅游培育成为全国森林科考探险、避暑度假、养生休闲、山水观光森林旅游目的地,培育成融水县现代林业的支柱产业、融水县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5.1 发挥优势,突出特点

森林旅游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个性,才有生命力。融水县森林面积大、自然保护区多、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原始奇特的地貌保持完好,竹林幽境,森林旅游活动综合性强,要突出自然景观中雄、奇、险、幽、秀、野的特点,这是融水独特的优势所在。

5.2 重视保护,适度开发

森林旅游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森林生态旅游的成功有赖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因此发展森林旅游要重视对森林风景资源的培育与保护,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正确处理资源与客源的关系,让森林旅游者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真正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保证森林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5.3 宣传促销,扩大影响

要创新森林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举措,加大森林旅游宣传推介促销的投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旅游市场开发促销机制,通过网络、节庆、商会等平台,全方位地做好对外宣传促销,进一步扩大融水县森林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客源,拓展客源市场,全力打造“生态融水,神奇苗乡”这个特色生态民俗旅游品牌。

5.4 立足招商,加快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宣传融水招商引资政策和旅游发展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森林旅游产业开发,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招商办法、网络招商与洽谈招商相结合,广劈渠道,多方融资,加快元宝山、贝江等重要森林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行力和接待服务配套水平。

5.5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开展森林生态游的目的是通过森林旅游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唤醒人们环保意识,提倡生态文明。但长期以来,融水森林旅游业发展滞后,难以吸引人才,造成森林旅游工作队伍的素质偏低,很难适应当前森林旅游大发展的需要。融水县林业局、森林旅游经营者要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干部职工队伍,旅游从业人员也要敬业爱岗,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5.6 加快资源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按照融水“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和 “十二五”旅游发展目标,坚持生态优先,遵循 “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努力做到合理布局,科学开发,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完善功能配置,吸引更多旅游者,避免项目雷同和重复建设,做大做强森林旅游。

参考文献:

[1] 罗菊香.21世纪的林业[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粟维斌.森林生态旅游环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广西森林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2011.

[4] 尹唐立,胡长林,宁东华.森林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J].现代园艺,2009(9):1~3.

[5] 方 坤.融水苗族自治县旅游开发[J].市场论坛,2008,57(12):53~55.

[6] 广西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广西生产力促进会.融水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南宁:广西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广西生产力促进会,2011.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lans of Rongshui County Forest

Tourism in Guangxi Province

Qin Defeng Liang Linglin2

(1.Rongshui County Forest Management Station,Liuzhou 545300,China;2.Rongshui

County Forestry Bureau,Liuzhou 545300,China)

第9篇:森林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于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国外学者多应用遥感和GIS方法,将森林资源和环境的变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手段先进,研究深入。国内学者依托不同学科,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森林资源变动也作了大量研究[1-2]。国内外学者认同的影响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因素包括人口因素[3]、经济发展水平[4]、林区产权和管理制度、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5]、林业政策、社会的风俗习惯、收入增长、采伐和开垦、植树造林、战争等因素。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目的是要运用研究结论提出有利于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统

计分析1.1森林资源总量的动态变化根据黑龙江省森工林区连续清查数据,从表1可以直观地看出这30年来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变动的总体情况。1976—2005年,林区森林面积由717.5万hm2增加到806.37万hm2,增加了12.39%;森林蓄积量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按照可比口径,森林覆盖率由60.89%提高到80.20%,增加了19.31个百分点..2各类林地面积动态变化由图1可看出林区各类土地的变化情况,林地总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有林地面积先下降后上升,无林地面积先增后减,疏林地面积大体逐步下降。1.3各龄组结构面积蓄积变化由于第一、二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仅分为幼龄林、中龄林及成熟林;第三次清查至今加入了近熟林和过熟林。对龄组结构面积蓄积的变化主要分析第二次复查至第七次复查结果,通过图2、图3可看出1986—2005年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都占绝对比重,近熟林面积逐步增加,成过熟林面积比重较小,说明当前可采资源比较紧缺,龄组结构不尽合理.1.4林种结构面积蓄积变化由图4、图5可见,1976—2003年用材林面积蓄积占绝对优势,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变化幅度不大,但2003—2005年清查间隔期内,防护林、特用林比重增加,用材林比重减小。其中,防护林比重上升约60个百分点,特用林比重上升了5个百分点,用材林比重下降了约65个百分点。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面积之比由2003年清查的6∶1∶93变为2005年清查的65∶7∶28。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蓄积之比由2003年清查的6∶2∶92变为2005年清查的65∶7∶28。蓄积与面积变化趋势相一致,森林各林种面积、蓄积变化较大,主要源于内部结构的调整。

2森林资源变化的原因概述

2.1人口因素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人口压力与森林资源存在直接关系。人口压力对活立木蓄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有林地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单位耕地承载的农业人口越多,活立木蓄积量越低,即人口压力大的地区,森林资源蓄积会下降。这一结果也验证了人口压力是导致森林资源退化的主要根源这一观点。FAO曾经总结了696篇有关研究热带森林采伐变化趋势的文献,这些研究估计:至20世纪90年代,热带森林采伐变化率在12~52之间,差别较大。经测算,森林面积变化率与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农村人口比例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是0.04、0.26、0.38。

2.2经济发展水平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样一个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被称之为库兹涅茨曲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源下降通常与低收入水平有直接关系。另外,有人同样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在有限的程度上与森林砍伐率是相关的。

2.3林区产权和管理制度曲维思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有的三五年一次,政策反复且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造林投入的预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森林乱砍滥伐的现象。

2.4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林业生产中的营林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交错在一起的生物性物质生产。人口素质直接影响到林业的发展,而民众的素质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众受教育的程度,与社会环境(特别是科学教育环境)有直接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大大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的效率,也能提高森林经营管护的水平,从而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5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作为生态因子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并对森林环境产生多种影响。森林火灾会改变森林生存的环境条件,密切关系到森林的生长发育和兴衰存亡。而森林病虫害则会直接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2.6林业政策林业政策是人类调整人与森林关系的一种手段。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林业发展的外部

坏境也在发生变化,对林业的组织机构、产业机构、政策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分析森林资源的变动过程中,应当量化相关政策的冲击和影响,从人为干预方面反映森林资源变动的状况,使得研究较全面。

3模型构建

3.1数据来源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始建于1976年,此后1981年、1986年、1990年、1995年、2000年分别进行了五次复查。2003年为配合天然林保护工程评估又对森工林区增加了一次复查,即第六次复查。2005年的清查为第七次复查。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汇编,以及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提供的黑龙江省森林工业综合统计资料汇编中的数据资料,并以中国林业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作为一些补充数据。

3.2指标的选取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影响森林资源变化的因素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遵循设计指标过程中的科学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际指导原则以及可度量原则选取相关指标。具体包括: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口因素的区域人口总数、衡量自然因子的有林地面积、受灾森林面积,以及衡量政策因素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由于政策因素具有特殊性,本文引入两个虚拟变量对其进行分析,即政策实施前各年份的数值用0表示,政策实施当年及实施以后各年份的数值用1表示。另外,本文还将前人未考虑的营林生产因素也纳入指标体系,具体考虑造林抚育面积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其中造林抚育面积包括更新造林面积、幼林抚育实际作业面积、成林抚育面积以及育苗面积。为了全面反映森林资源消长变化与上述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直接反映森林资源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

3.3模型建立利用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表2中各指标,以及如下的回归计量模型,进行森林资源消长变动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由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特殊性,一般为5年进行一次,本文搜集了1976—2005年间一次清查数据和七次复查数据,为避免数据量较少而带来分析结论出现较大偏差的可能,在对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3个因变量进行分析时,只选取了大量学者认为对东北森林资源影响较明显的6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3个回归模型:其中,β表示相关系数,μi表示误差值,i=1,2,…,8。

4结果与分析

综合模型结果,得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方向(见表3—表5)。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择的6个变量中,有林地面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受灾森林面积、造林抚育面积、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对森工林区森林面积存在显著影响(在10%显著水平上)。只有受灾森林面积与森林面积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受灾森林面积越大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越明显。由表4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择的6个变量中,有林地面积、区域人口总数、营林投资、受森林面积、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对森工林区森林蓄积存在显著影响(在10%显著水平上)。其中,区域人口总数和受灾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区域人口数量越多对森林蓄积的增长负面影响越大,受灾森林面积的增加对森林蓄积的增长起到阻碍作用。由表5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择的6个变量中,营林投资、造林抚育面积和退耕还林工程与森林覆盖率存在显著影响(在10%显著水平上),且与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有林地面积、区域人口总数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森林覆盖率的变化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