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分析范文

次贷危机分析精选(九篇)

次贷危机分析

第1篇:次贷危机分析范文

一、次贷危机发展情况

虽然这次次贷危机凸显于2007年2、3月份,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00―200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和“9・11”事件的发生。我们将次贷危机的发展情况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危机酝酿阶段

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风云变幻,美国新经济泡沫的破裂和“9・11”事件的发生,迫使美联储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到2004年连续13次降息,利率水平从6.5%降至1%,为46年来最低。其效果是避免了美国经济衰退,用新的房地产繁荣取代了已经破裂的新经济泡沫。支撑美国房地产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 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数据显示,次级抵押贷款占全部抵押贷款的比重从2000年的2.4%上升至2006年的13.6%(真实情况可能要达到30%以上)。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和次贷比重的快速上升,为日后的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二)初露端倪阶段

从2006年中期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地产的价格出现下滑。2006年8月,美国旧房销售中间价比上年同期下降1.2%,11年来首次出现同比下跌。2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2007年初的报告显示,2006年四季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不良率显著恶化至13%以上,达到4年来的最高水平;抵押贷款违约率(逾期30天或30天以上未偿付贷款的比率)升至4.95%,创下200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新高。

(三)来中爆发阶段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拉开了次贷危机影响全面显现的序幕。

(四)愈演愈烈阶段

进入新的一年,随着企业经营年报的披露,次贷危机的不良后果进一步浮出水面。 从趋势看,美国次贷危机的事态发展还在演变之中。有人形容次贷危机如冰山一角慢慢融化,其最大危害并非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损失,而在于银行信贷紧缩、对其他资本市场的溢出影响、风险程度上升以及人们对经济增长信心的下滑,特别是处理次贷不良资产、重拾市场信心尚需时日。

二、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破裂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形成了恶性循环

次贷危机因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而产生,大量中低收入者无力偿还债务,不少家庭低价变卖房产,导致房屋消费大幅下降,地产价格下跌,又进一步加剧房地产泡沫破裂。从美国看,截至2007年底,新房销售和建造量与高峰时相比下跌了一半,房地产投资处于近27年来的最低水平。人们普遍估计,美房地产市场此轮下行周期还只走了一半,其负面效应将继续扩散。美房地产业产值占GDP的5%,对就业的贡献率高达75%,并对私人消费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美经济增长的关键。房地产泡沫破裂与次贷危机的双重打击,使得美国民众的“房价财富效应”大大缩水,直接削弱美国消费者信心与居民消费支出。

美国经济咨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消费者信心指数一路下滑,2008年1月份跌至87.9,比2007年7月下跌了21.4%。从全球范围看,整个房地产市场都面临“熊市”的威胁。目前,欧洲各国银行普遍压缩住房抵押贷款数量,致使欧洲房地产市场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房价随之进入“寒冬”。去年第三季度,法国、西班牙等国房价10年来首次出现下滑,一向以坚挺著称的英国楼市从2007年11月开始也连续下跌,有关专家预测,欧洲更大一波房地产熊市将于2008年全面来临。

(二)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仍在深度蔓延,可能演变成为一场全新的金融风波

据调查,目前全球投资者拥有美国以房地产抵押作担保的有价证券总额达1.6万亿美元,占全球金融资本总市值的6%,占美国金融总资产的15%。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不可避免地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许多金融企业的账面出现巨额浮亏。截至目前,美国方面,花旗银行、贝尔斯登、美林证券、摩根斯坦利、美国银行等国际著名的大金融企业都已报亏,有的出现经营困难;欧洲方面,瑞士银行、西德意志银行也纷纷宣布经营亏损,瑞士银行2007年第三季度净亏损7.12亿美元,西德意志银行全年亏损14.5亿美元;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的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也都不同程度地受次贷危机波及而出现损失。日前,标准普尔表示,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而最终蒙受的损失可能高达2650亿美元。现在可以看到的数据还只是大型金融企业的,预计热衷于投资次贷相关的高风险资产的中小金融机构损失更为严重。同时,近年来受资产证券化等因素推动,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大幅膨胀,比如,美国金融市场上的过桥贷款总额已达3500亿美元。在国际金融形势出现逆转的情况下,这些表外业务不仅可能出现大量亏损,而且清理起来极为复杂。

二是证券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经营状况急剧恶化,受此拖累,证券市场的房地产类股票和金融类股票严重缩水,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全球股市震荡加剧。美国道琼斯指数收盘价,由最高时2007年10月9日的14164.5点,一度跌至2008年1月22日的11971.2点;英国伦敦富时指数收盘价,由最高时2007年6月15日的6732.4点,一度跌至2008年1月21日的5578.2点;日本日经指数,由最高时2007年6月21日的18240.3点,一度跌至2008年1月22日的12573.1点;香港恒生指数,由最高时2007年10月30日的31638.2点,一度跌至2008年1月22日的21757.6点。

三是金融市场的信用紧缩严重。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发展,各国银行业普遍上调了贷款利率,提高了放贷标准,减少了信贷规模,主要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紧缩。出于对风险的防范,国际投资者的行为也趋于谨慎,投资热情受到一定抑制,投资交易量低且交易缓慢,企业并购和融资陷于停滞。

此外,次贷危机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元贬值和国际原油价格暴涨。次贷危机使美联储被迫改变加息预期,将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从控制通胀

转为防止经济下滑,至今已连续4次降息,累计降幅达2.25个百分点。美降息使美元与欧元、英镑利差拉大,美元承受着更大的下行压力,加之其他国家央行抛售美元资产,美元已降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美元连续下跌,加之投机炒作、库存下降以及地缘政治冲击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近期再度暴涨,突破100美元/桶。

(三)已出现拖累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迹象,进而可能挫伤全球经济增长

当前,美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十分敏感的调整期。2001年以来,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7年,有人认为,本轮经济周期可能到了“拐点”时刻,在经济调整压力和次贷危机冲击的叠加影响下,当前美国经济形势比2001年时更为严峻,此次美经济一旦滑向衰退,程度可能更深、持续时间更长。也有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是处于“增长性衰退”之中。所谓“增长性衰退”是指美国经济增长低于3%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但还没有陷入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衰退(即GDP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由于“增长性衰退”持续时间较长,其带来的阵痛会比以往的短暂衰退还要大。今年1月3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第四季度美经济按年率计算仅增长0.6%,增幅远低于前一季度的4.9%;2007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2.2%,是过去5年来的最低增幅。最近,美联储调低了2008年美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2.5―2.75%降至1.8―2.5%,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

美经济调整或者说衰退,将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28%。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市场,2007年美居民消费支出为9.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近20%,而同期中国居民消费仅1万亿美元,印度只有6500亿美元,美消费需求不足留下的供需缺口,无法由其他国家包括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印等新兴国家来弥补。美国消费行业全球化程度较高,亚洲、拉美等地区许多国家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对美出口,“美国打喷嚏,全球要感冒”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拉美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下跌0.22个百分点,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将平均下跌0.13个百分点。同时,信贷扩张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繁荣是这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及其“财富效应”形成了特殊的“资产依赖型经济”。这次次贷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这种经济扩张机制的基础,给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投下了阴影。近日,IMF下调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4.9%减缓至4.1%。其中,美国从2.2%减至1.5%,欧元区从2.6%减至1.6%,新兴市场经济体从7.8%减至6.9%。

也有专家认为,由于全球经济对美依存性明显减轻,美国经济放缓产生的外部“溢出效应”有限。一方面,区域合作加强,欧亚各自的区内贸易增长迅速,使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下降,有助于抵消美经济放缓带来的不利影响。据统计,2000―2005年,欧元区对美出口的比重从17.2%降至14.9%,日本对美出口的比重从29.7%降至22.5%,亚洲“四小龙”的降幅均在7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动力充沛,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金砖四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IMF认为,2007年“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一半。预计2008年“金砖四国”仍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总之,受次贷危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我们需密切追踪、科学分析次贷危机的演变及其对我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合理谋划、积极应对。

一是努力化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手抓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节能环保型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服务出口,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能源、重要矿产品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

二是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合理规避外汇储备用于境外投资时的风险,并渐进调整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分散外汇储备风险。

三是做好金融监控工作,严密防范输入性金融风险。

第2篇:次贷危机分析范文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subprim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emerging markets in their performanc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 order to find their common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risis-proof measures for our finan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次贷危机;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Key words: subprime crisis;emerging markets;financial crisi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56-02

0 引言

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浪潮[1]。本文试图对次贷危机与新兴市场金融危机进行对比,以找出其共性所在,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危机防范提出一定的建议。

1 危机表现及其后果的比较分析

1.1 次贷危机 2007年3月13日,新世纪金融宣布破产。当日,道琼斯30股价指数暴跌242.66点,全球股市随之下挫。7月,标普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评级,相应投资机构爆出巨额亏损。第四季度,花旗与美林的亏损额均达98亿美元,而瑞银亏损高达114亿美元。2008年3月14日,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由于流动性严重恶化,股价重挫45.88%,美联储决定提供应急资金,这是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第一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同时,全球股市剧烈震荡下行。虽然紧急降息和央行联手注资给股市带来了短期反弹,但股市整体已进入下降通道。2007年全年道琼斯600指数比上年下跌0.17%,是继2002年大跌32%后首度收阴。美元指数也进一步走低,由此造成了黄金、原油等各类商品期货价格攀升,特别是能源、贵金属和农产品的商品期货上涨最为显著,引发了全球通胀浪潮。

实体经济方面,07年12月美国失业率增至5.0%,为O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制造业活动指数下降至47.7,为03年4月以来的最低点。同时,欧元区也调低了2008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2007年的2.2%降为1.8%,这也是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低经济增速。

1.2 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1.2.1 东南亚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各国都加快了市场化进程,经济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1996年,美元的升值和美国利率的上调造成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首先从泰国开始,受美国方面的影响泰国贸易迅速萎缩,泰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并导致了全国的政治动荡,大量的外资企业宣布退出泰国市场,最终造成泰国股市的崩盘。而就在这时候,国际对冲基金开始对泰铢进行攻击,泰国政府无计可施,泰铢贬值严重,宣布金融危机爆发。这次金融危机很快就影响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股市下跌,大量的金融机构倒闭,东南亚经济衰退。这次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很广,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东亚其他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 [2]。

1.2.2 俄罗斯金融危机 俄罗斯从1992年经济全面转型之后,经济状况一直不理想,深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就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俄罗斯连续爆发了两次金融危机,分别在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金融危机首先影响到的是俄罗斯的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俄罗斯国债的集体大规模外逃,大约占到了俄罗斯国债总额的1/3,汇率和股市相继受挫,整个俄罗斯的金融体系和经济状况几乎呈瘫痪的状态。1998年,8月份,政府对卢布不再控制,决定让其自由浮动,并决定了单方面对内债和一部分外债进行延期偿付,导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1.2.3 阿根廷金融危机 199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形势动荡的影响,阿根廷经济形势恶化,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衰退。2001年第四季度,受长期衰退困扰及金融和财政形势恶化的冲击,经济大幅下滑,陷入危机。危机引发了市场恐慌,导致大量资本外逃和银行挤兑。政府被迫实行了限制居民提款和限制资金外流等管制措施,引爆了蓄势已久的社会不满情绪,出现严重的政治混乱,国家陷入了以经济持续恶化、社会动荡不安和政治混乱为特征的全面危机。金融系统瘫痪,银行业陷入破产边缘;生产大幅萎缩,经济继13个季度持续衰退后于2002年一季度跌到谷底;失业率上升到25%以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危机还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及民众对政治家的信任危机。

1.2.4 越南金融危机 2008年6月5日,胡志明股指从2007年的1170点巨挫至390.08点。CPI连续7个月高于两位数,5月份更是创下13年新高,攀升到25.2%。其中,食品价格涨幅居首,达到42.4%。截至5月30日,越南盾兑美元贬值27%,而且几乎每天都会贬值5~7个百分点,这加大了越南当局稳定汇率的难度。楼市方面,河内房价下跌了20%,而胡志明市的跌幅达到50%。即便如此,其住宅价格依然维持在每平20兆越南盾(人民币8500元左右),商务楼则每平40兆越南盾(人民币17000元以上)。

2 危机成因的比较分析

2.1 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深层次的根源,主要有如下方面[3]:

①从宏观上讲,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这次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在过去的5年中,各国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较低的资金成本压低了美国国内住宅的抵押贷款利率,降低了贷款成本,经济繁荣使居民收入大幅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对住宅的强劲需求,抬高了房价。

②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次级抵押贷款产品主要是基于房价的上涨和低利率上的,在房市很火的时候,银行就能够靠此得到非常高的利润还不用害怕风险;但是,如果房市比较低迷,利率上升,这样会无形中增大客户的负担,一旦这种负担超过了其实际能够承受的压力,就会造成违约事件大幅度增加,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

③管理机制的缺陷加大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结果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可靠。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危机风险加大。

2.2 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2.2.1 前三次新兴市场危机的共同原因 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共同的原因如下[2]:①资本账户余额:三次危机爆发的共同标志都是国际游资的突然逆转。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极易滋生泡沫经济,削弱了宏观经济基础。中国和印度能在东南亚危机中幸免于难的重要原因就是资本管制减少了投机性攻击的可能。②外债/GDP:巨额的外债负担是导致三次金融危机的最明显原因。所有危机国在危机前都有一个快速或持续、且数额巨大的外债形成过程。从债务形成开始到后续阶段,这些资本流入总是包含着高比例的短期债权。这些债务的波动性极强,一旦有风吹草动,债权人就会中止已到期债务或者对未到期债务不再展期,造成债务国的流动性不足,引发危机。③金融自由化程度:金融自由化使得每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多,但也为金融危机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得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都被扩大。另外,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产物,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同样也使得国际经济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更加脆弱。④金融监管缺位:与外国非制造短期资本进入对应,东盟国家对本国金融也采取放手发展的方式,允许金融机构数目急剧扩张,取消企业的贷款限额,银行体系监管不严,大量贷款被投入到房地产项目,加之部分国家政治上的腐败,给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各国的金融监管又十分脆弱。据统计,在1987年~1997年的10年中,银行贷款逐年增加,而贷款损失准备却在逐年减少。

2.2.2 越南金融危机的成因 2000年以来,越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也积累了大量的风险。表面上看,此次危机的主要是输入型通货膨胀造成的,其根源则是内忧外患的双重结果。2008年上半年,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就上涨了38.54%。作为石油输入国的越南无法自主制定能源价格,国际油价的飙升使国内财政承受巨大压力。尽管是世界第二的大米输出国,世界粮价的高速上涨加速了其出口增长,但也带动国内粮价上涨,成为国内CPI居高不下的元凶。同时,越南在2006年加入WTO后,就开始放开资本项目的外资直接投资。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放宽到49%。直接投资扩大了越南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流入房地产、股市的组合投资则通过推高资产价格反过来又推高了商品服务价格。从内部而言,越南国内的投资过高,2002-2006年投资占GDP比例依次为33.2%、35.4%、35.5%、35.6%和35.7%;高投资导致其进口增长过快,从2002年以来经常项目一直是逆差,且逆差额从2002年的5.98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7.22亿美元,占GDP比重从1.7%上升到9.6%,而1997年泰国爆发危机时,其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例才6.5%。

另一方面,越南同泰国、俄罗斯和阿根廷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越南盾在资本账户下不能自由兑换;其次,越南外汇储备超出了3个月的警戒线;再次,越南的外债/GDP的比率约为30%,远低于100%的警戒线;最后,越南的贸易伙伴除菲律宾外均有贸易盈余。这使越南金融危机的传染性相对较弱[4]。

3 启示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带有向全球转嫁的性质,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即使像欧美这样发达的金融市场,同样可能发生严重的市场失灵。虽然我国尚未发生金融危机,但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能力就更为重要。在未来中国金融自由化、金融证券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有效监管和谨慎开放是此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4]:

①慎恰当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把握好金融开放的速度;

②在鼓励金融创新和衍生工具发展的同时,要严格加强监管;

③适当调整货币和财政政策,既要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潮中寻求经济增长,又要严密控制高速增长引发的通胀压力;

④谨慎而积极地处置对外金融投资。

参考文献:

[1]胡星.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与反思.社科纵横. 2009,1.

[2]杨德权,刘■.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传染诱因的实证研究.价值工程,2006,(11).

第3篇:次贷危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进出口;人民币利率;人民币汇率

自从2006年底以来全球承受着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金融寒潮,美联储投入7000亿美元救市试图控制金融危机的扩散,但其举措究竟能否奏效?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次贷危机的根源以及扩散层次

1、次贷危机的产生及本质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一类,贷款对象为信用等级低于优质客户的贷款人,违约风险一般较高,银行对于这类贷款应该持审慎的态度并要求较高的贷款利率。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美国将金融衍生工具和房地产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连续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原来那些信用不佳、收入较低的家庭在超历史低水平的利率和房屋价格不断上涨情况下纷纷购房。而在利率不断下跌的预期下,绝大多数贷款都是选择浮动利率贷款,为危机产生埋下伏笔,到了2004年6月,美联储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两年内连续17次将利率从2004年的1%提高到2006年6月29日的5.25%。次级贷款客户由于收入无法偿付贷款利息因而贷款违约不断,最终不得不交回住房从而大面积引发次级贷款信用危机。因而次贷危机的本质是信用过度扩张引发的信用危机。

2、次贷危机扩展的层次

次贷危机的扩展经历了次级贷款—次级债券—资产担保债券三个层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规模约为7-8万亿。而其中的次级贷款存量约为1.5万亿,占整个住房抵押市场的20%。据估计直接损失为4000亿元对于美国13万亿的GDP和25万亿的债权市场可以说影响不会太大,而美联储已对金融机构注资累计超过2万亿,远超过次贷市场的存量,这说明次贷危机的冲击和震荡仍在通过一定体系蔓延,因而不得不探究资产证券化。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是通过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发行的,由于受到资金规模的限制,这些金融机构将贷款资产打包以此为担保发行不同级别的债券,通过资产证券化的途径让各类投资者购买,抵押贷款发行者将利息收入的一大部分转移出去获得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基础是金融资产的信用,如果原始标的出现了坏账造成现金流中断,以这些资产为担保发行的债券就会大幅缩水,投资于这类证券化债券的金融机构会面临巨额亏损。而更为严重的是其他各类资产担保的证券在绝大多数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处于相似的信用风险级别,一旦次级贷款担保的证券发生问题就会波及其价格。因此从本质上看次贷危机是信用扩张不当所引发的信用危机,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就是其传导的锁链使其进一步延展激增恶化。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使得国内金融机构蒙受巨大损失并使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

进入2008年以来欧洲股市以及亚太股市普遍表现不佳,这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加深有着密切联系。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也会产生影响:一种可能是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投机性资金会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进行重新估计,撤资回国,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这样势必会造成中国面临经济的瞬间停滞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种可能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会成为国际游资的安全避风港,进而加速热钱流入影响国内正常经济秩序。

2、次贷危机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有可能通过外贸途径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出口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占主要地位,贸易依存度相当高而美国次贷危机将会萎缩美国以及相关国家的国内消费需求,减少对中国的进口,从而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形下我国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和供给过度的问题进而我国政府会采取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限制产能导致通货紧缩,出口不振增加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续下挫导致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对以相关原料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构成极大压力。同时由于中国的油价与国际油价倒挂,形成了中国变相补贴全球油价的局面,而国际游资会通过FDI境外资金进驻内地的各种能源消耗领域、石油石化下游产业、依靠石油运转的工业领域变相的套利对中国的能源资源进行掠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即对策选择

1、调整贸易战略,推动产业升级

次贷危机使得美国国内以及欧洲市场萧条导致进口需求的减少。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目标推动中国走过了经济两位数增长辉煌的十年,但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依托加工贸易等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处于国际贸易价值链下游的贸易支撑,应调整出口贸易战略,鼓励能源节约型、高技术、高产品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扶持相关自主品牌的发展。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人才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生产国内消费升级所需要的产品,以出口支撑进口,以进口支持产业结构优化。

2、刺激内需,扩大投资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消费需求不足源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要扩大消费需求让更多的公民能够分享到经济持续高增长带来的好处就要完善社会保障和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一条有效途径是加薪,特别是提高工资增长极低的诸行业中就业者的工资,实现社会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进而配合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建设,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只有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有效拉动消费。在收入结构方面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实现国民收入分配从哑铃型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过渡。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政府购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开展,支持经济持续发展。

3、谨慎使用利率政策工具

目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高达1633.32亿美元,美国的降息政策扩大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同时热钱的流入制造的“繁荣景象”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很大压力而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强。如果我国提高利率不够谨慎很可能会刺破房地产泡沫导致金融危机。2007年央行6此上调存贷款利率,其中五年期以上基准利率由6.84%上调至7.83%,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的最高存款准备金率达17.5%创下20多年来新高,如果继续调高利率很可能使贷款者丧失还款能力。今年以来劳动力市场逐步紧绷,进口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信贷成本不断推升,企业的经营环境逐渐恶化利润增长率开始显著放慢,提高利率对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下转117页)(上接116页)展。提高利率还会造成国际资本的套现。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贸易顺差为414.2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为274.14亿美元,但同期外汇储备新增额高达1539亿美元约有850亿美元找不到出处,可以用热钱来解释,这些热钱着眼于中国人民币年基准利率比美元高约2%,并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中国将成为为国际游资提供稳定预期收入的避风港

参考文献:

[1]周维良流动性过剩初探,金融经济,2008(2)

[2]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经济研究,2007(9)

[3]贾晓薇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宏观经济,2008(8)

[4]刘藏慎美元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经济论坛,2004(21)

[5黄泽民人民币汇率继续改革的理由及其改革方向,国际商务研究,2006(1)

第4篇:次贷危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参与各方;道德风险 

1美国次贷危机历程

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s,简称“次贷”)是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者提供的一种抵押贷款。美国的利率上升和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从2005年至2006年6月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升到5.25%。连续17次加息导致了80%的次级房贷贷款者的每月按揭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猛增了30%-50%,付不起按揭并被处以罚款的贷款者大量涌现。贷款违约的不断增多使全美多家次级贷款市场放款机构深陷坏账危机。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消息传来,美国股市全面下挫。2007年4月2日,美国最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这一危机扩大并波及到债务担保证券市场,2007年6月,美国知名的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陷于困境。次月,贝尔斯登宣布两只陷于困境的对冲基金已向法院提交文件申请破产保护。7月至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投资者的担忧,引发了股市和信贷市场的剧烈波动。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性信贷紧缩,各国央行被迫入市干预。对美国次贷问题的担忧日益加剧,已远远超越了美国银行业和小型专业贷款机构的范畴。

2次贷危机中的道德风险

2.1次贷申请人的道德风险

2000年至2003年美国推行的低利率政策推动了贷款的增加,过剩的流动性促使物价上升。2003年美国通货膨胀压力显现,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美联储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的两年间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利率的上升直接导致浮息贷款利率上调,借款者面临的还款压力骤然增加,与此同时房地产业进入萧条期,贷款申请人很难获得新的次贷,即使出售房地产也不能偿还本息。而次贷申请者大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信用记录也良莠不齐,当他们发现无力还贷的时候,拖欠和违约也就不可避免。即使一部分购房者有能力继续维持还款付息,利率的上升也会削弱其提前偿付的意愿。因此道德风险随着利率的上升逐渐暴露。

2.2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的道德风险

2001年以来的房地产牛市使美国投资房产的热情空前高涨,当大多数美国民众形成对房地产市场长期看多的预期之后,房价震荡上升的格局就很难在短期内被打破。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扩大了购房者对房贷的需求,对房贷的需求人群从原来信用较好的高收入阶层扩展到信用等级相对较低的中低收入阶层。这就促使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向中低收入阶层开拓市场。另一方面,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可以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因贷款占用的资本得到释放,回收的资金可以继续扩大贷款,从而加大了房地产投资者的杠杆的乘数,增加收益的同时也使风险成倍的增长;随着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流动性的增强,它们有能力进行业务的创新,这也使得信用等级较低的中低收入阶层有可能成为次级按揭贷款的贷款对象。因此,一方面由于对贷款客户的争夺,另一方面由于可以通过将贷款进行证券化来转移风险,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没有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严格的审核,无视贷款申请人的还款能力,鼓励其对现有的抵押贷款进行过度再融资,甚至教唆贷款申请人通过一些技巧和手段在经济条件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信用分数,从而获得较低利率的贷款。还有一些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为了扩大业务,未根据有关规定向贷款申请人真实、详尽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这都使得次贷工具的风险不断升高。

2.3投资银行的道德风险

在传统的资产证券化流程中,发起人将已发行的贷款“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spv),形成与该资产组合的“破产隔离”,投资银行根据该发起人剥离资产的情况对现金流进行重组,设计出与资产组合的特征相匹配的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产品。在此过程中,由于cdo产品的设计是以资产组合的特征为基础,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规避风险。但是过热的资本市场使对高收益债券的需求急剧增加,投资银行为了扩大业务,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信贷标准制定不同的债券条款和利率。此时cdo产品的设计更多地是依据投资者的需求而非资产组合的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

2.4机构投资者的道德风险

投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将面临四种主要风险,即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提前偿付风险。机构投资者运用复杂的模型和定价工具来评估上述风险,经过计算将次贷定义为低风险高收益的债券而大量增持。但复杂的定价模型也不可能涵盖市场上所有的信息,一旦模型的假设条件不复存在,那么由该模型推导出的理论价值便没有任何的意义。次贷危机是房价改变上涨的趋势引发的引用风险,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对这样的风险估计不足。此外,机构投资者并不完全公开内部核算收益率的模型以及相应得防范风险的方式与能力,因此市场对自身所承担的次贷风险并不了解。

2.5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

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中的重要一环,被证券化的资产组中可能包含众多的单项资产,投资者无法直接了解到投资标的的基本信息,信用评级就成为投资者了解证券风险和收益的重要途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信用评级机构生存的基础,即不被市场的情绪所左右,但是在次贷危机爆发的整个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却没能将市场引向健康的轨道,反而加剧了市场的崩溃。由于评级机构大部分的收入来自发行方支付的评级费用,也就是说评级机构一方面收取咨询手续费,另一方面又对这些产品进行评级,这就出现了委托人和被评估人相同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评级机构难以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信用评级公正性和客观性降低的一个原因。尽管评级机构十分了解自身设计的评级模型以及如何提高信用评级,但他们在网站上或评级报告中只是简要介绍评级的方法,并不公布评级的数据来源与核心的评级方法。这就导致了评级过程的透明度降低,使得投资者、监管机构与被投资方和评级机构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两端。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和监管当局对评级机构的约束作用减弱,难以阻止评级机构通过设计出高评级的证券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的信用评级无法保证其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6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

监管部门有责任对市场各类参与者进行及时的风险提示,规范各类金融机构,正确处理房地产金融创新和有效管理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原因是监管部门对市场进行早期预警做得不够。

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一个工具,其结果好坏取决于金融资产质量和整体金融监管环境。由于前些年美国资本市场形势较好,金融机构的竞争比较激烈,使得金融资金流向一些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融资或者还款能力比较弱的主体,金融资源获得的难度低于正常标准,这就降低了金融资产的质量。若监管当局采取有效措施,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此次危机的危害还不至于如此之大。但美联储受制于不干涉企业经营活动的惯例,未能及时与相关监管部门合作对已经露出危险苗头的次贷业务进行干预,及时抑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过度放贷和投资银行过度投机的行为,终于酿成危机。监管部门的失职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3次贷危机中的道德风险管理启示

3.1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

次贷危机中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和获取信息的高成本,因此解决道德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因此必须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首先应完善贷款规范,严格审核贷款申请人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降低日后的违约风险。其次,应促使从事住房抵押贷款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和贷后的服务。最后,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信用评级机构主要通过证券评级和企业资信评估来传递信息、控制风险以降低整个社会的信息成本。投资者的信任是投资行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有来自于专业市场机构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即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对项目评价认可,将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另外,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专业性的机构,其收集、传递信息的功能较之其他机构更为迅速准确,能够辅助投资者进行信息分析与决策,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失误,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3.2强化资本市场监管,防范中介机构道德风险

资本市场监管能够剔除市场中的不稳定因素,制约影响市场公平的行为,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资本市场监管的重点在于防范中介机构道德风险。这场次贷危机说明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特定的条件下,难免会产生一些参与者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换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影响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及时更新市场规则,积极对市场加以引导,严厉打击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严格规范现有中介机构的行为,以建立起一批高质量,具有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的社会中介机构,使中介组织成为一种能真正具有制约力的、公正的社会公众力量,为投资主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hayne e.leland and david h.pyle.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financial structure,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7,(2).

[2]巴曙松.次贷危机暴露美经济结构性问题[n].第一财经日报,2007.

[3]付同青,汪娜丽.金融资产证券化风险与防范[j].证券市场,2005,(3).

第5篇:次贷危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影响;债券收益率;利率期限结构

[DOI]10.13939/ki.zgsc.2017.10.057

1 次贷和次贷危机产生原因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水平不佳、收入较低、负债收入比较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2001年经济衰退后,美国住房市场在超低利率刺激下高度繁荣,次贷市场迅速发展。但随后美国市场的大幅降温及次贷还款利率的上升使得很多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购房者很难出售住房或通过抵押住房进行再融资,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次贷机构纷纷破产,投资基金等买入次贷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也受到重创,全球主要股指应声下跌,引发次贷危机,致使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像知名的房地产公司房利美、房地美,以及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的美林公司、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公司,都因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影响而陷入困境。

对于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综合来看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是产品在设计上的固有缺陷。次贷产品的设计是以低利率和房价的不断上涨为基础的,再加上次贷借款者主要是收入较低、信用记录不佳的借款者,当房市低迷、利率上升时,不断增加的负担致使大量客户违约,造成坏账;二是流动性的过剩。此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较好,次贷产品的高收益对市场流动性的吸引力较强,许多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对次贷衍生产品的购买分担了次贷风险,在推动次贷市场持续增长的同时也蕴含了潜在的风险;三是美联储的货币调整政策。美联储从2000年开始长期实行低利率以刺激经济,推动了人们对房贷的需求以及房价的上涨,但在此之后为了避免经济快速增长带来通胀压力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使得许多贷款者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2 次贷危机影响

2.1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造成市场流动性紧张,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次贷危机的逐渐升级,使得金融市场对流动性的强劲需求极大地超出了当时流动性的供应量,推动了隔夜借款利率大幅上扬,全球股市剧烈震荡,投资者损失严重。以2008年9月15日为例,美国道琼斯指数当天重挫逾500点,标准普尔指数下跌近5%,创“9・11”恐怖袭击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果减弱。为了使投资者恢复对市场的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各国央行纷纷向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以增加流动性,并采取降息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些举措无疑大大增加了货币的供给,为未来的通货膨胀以及长期流动性的过剩埋下隐患。

(3)全球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发生变化,国际资本加快流向新兴市场。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也致使多项产业进入衰退低迷期,发达国家告别消费热潮,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对投资资本的吸引力开始逐步超过美国、欧盟等主要的传统经济体。

2.2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1)实体经济:破产的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失业率急剧上升;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众多企业陷入困境;美国居民消费下降及美元贬值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同时也会损害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导致短期资本的波动性加大。

(2)金融市场:美国信贷收缩,大量投资者将资金从股票和风险较高的债券转移至国债、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这一举措使得美国国债收益率有所下降,两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曾一度跌至四年最低点。

3 美国债券市场收益率变化

美国自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在大量发行国债的同时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以向市场投入更多的美元,增加流动性,债券市场的规模、结构、收益率等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2007年美国的外债总规模为23532亿美元,而截至2014年2月,总规模达58853亿美元,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同时,过度的债务发行使美国财政面临很大的偿债风险。

3.1 危机后美国国债市场的变化

(1)国债规模的变化:2008年美国国债总规模为10.7万亿美元,2013年这一数值增长至7.35万亿美元,达到GDP的103.5%,这期间国债规模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筹集到的资金主要用来弥补联邦政府预算的空缺。

(2)国债收益率的变化:美联储的连续降息、市场的剧烈波动以及信用市场的混乱使得短期国库券受到人们的追捧,2008年到2013年,3月期债利率从1.4%下降到0.06%;1年期从1.83%降到0.13%;3年期从2.24%降到0.54%;10年期从3.66%降到2.35%;30年期从4.28%降到3.45%,短期利率均有大幅度的下降。但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从2012年起,部分品种美国国债利率开始上升。美联储第二轮购买国债方案的出台引起国债收益率的上升,导致收益率曲线陡峭化,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4个基点达到3.34%,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20个基点达到4.54%,美国2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率差一度达到4.02个百分点。

3.2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的变化

(1)市政债券规模的变化。债券的发行量没有显著上升,2008年的长短期市政债券发行总量为4523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7.2%,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不足以及发行人信用环境的日益紧迫。

(2)债券收益率上升,利差显著扩大。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缩减使得市政债券违约风险上升,其收益率在2010年下半年持续上扬,投资者的大举抛售使得利差显著扩大。

3.3 美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变化

(1)公司债券规模的变化。发行量持续下降,2008年发行量为7024亿美元,较2007年的发行量1.1万亿美元下降了37.7%,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信贷市场内持续增加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更加剧烈的波动,企业利润连续下降。

(2)利差持续扩大。12月31日,JP摩根美国流动性指数利差达到475个基点,而这一数值在第三季度为355,在2007年年底为124;美林高收益指数利差达到1812个基点,而这一数值在9月末时还只有1096。

4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1)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积极扩大内需,调整外贸政策,充分利用外汇储备;警惕泡沫式的发展方式,注意虚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金融创新要把握度,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要加强监管,正确选择金融监管的改革路径。

(3)要找准市场自由运作与政府进行干预的结合点,中国在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时所采取的措施及实施效果证明,市场运作与政府干预功能各异,不可替代,市场有利于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及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而政府管理有助于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确保市场秩序及规范。

第6篇:次贷危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行为金融学 金融监管

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投资基金大范围破产以及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同时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出现萌芽,一直到2007年8月基准利率连续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跌引爆了次贷危机,危机全面爆发并席卷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此次次贷危机起源于信贷危机, 先是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传递, 然后传导至实体经济并逐渐向全球蔓延。

一、经济学角度看次贷危机成因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

美国次贷危机生成的大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金融业的放松管制与自由化。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放开金融管制。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以来,美国通过修订法律,不断放宽金融行业的限制,鼓励和推进金融创新和自由化。大量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工具将RMBS的泡沫不断吹大,直到不断的加息刺破了这个巨大的泡沫,而此时其积累的能量已经达到摧毁整个市场。

(二)金融创新和监管缺位

在美国,金融机构将次级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流通债券再证券化,使抵押贷款的结构更加复杂化。金融机构在购买MBS 形成的资产池后, 再进行下一步的证券化操作进而形成CDOs,之后再由评级公司对其进行评级,不断形成新的衍生品。叠加的的衍生品使风险不断加大,杠杆率也加大。一旦出现按揭贷款违约时, 这必然导致基础资产池恶化,此时各类衍生品面临的风险则会更大。

(三)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扭曲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双重的角色,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这必然导致其无法保持客观、中立。普通投资者主要根据评级公司的信用等级来判断投资的风险,然而在次贷危机中,评级公司却积极的参与到债务抵押债券的打包过程中。在自己的评级模型中与投资银行一起评估债务抵押债券,这无异于自吹自擂。

但是,评级公司对抵押贷款的债务抵押债券的评级收费是其他类评级的3倍,这为评级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扩大风险的催化剂角色。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启示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十分明显的转嫁和放大风险的功能。资产证券化在不断增强市场流动性和为单一金融机构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将更多的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基础串联在一起,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链条反应,将基础抵押品市场的信用风险迅速扩散到衍生品市场,从而快速波及到贷款抵押机构、衍生品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等各个相关机构。

因此,我国银行在开发和参与任何结构性金融产品前, 必须深刻理解定价模型背后的各种参数及其对潜在风险报酬的影响, 绝不轻易涉足自己银行风险尽职团队都不理解的产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其相关产品虽然可以对冲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对于银行和监管机构而言,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是核心。

(二)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启示

房地产业的不良发展会导致金融业的危机,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极大的破坏,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启示我们,控制房地产市场贷款质量审核以及房地产相关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当务之是急需建立一套有效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才是房地产回归居住的本质,才能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青,俞颖.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及影响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09,(08)

[2]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4)

[3]赵虎林.论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4]史健忠.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J].上海金融,2008,(09)

[5]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05)

第7篇:次贷危机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爆发于2007年底的次贷危机对于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主要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了解这场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影响,对正处于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中国银行业提供更多的启示,促进我国的银行业能够更加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

1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成因

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简称次贷)是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和低收入的房屋购买者所提供的一类抵押贷款。一般而言,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主要有三种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一是优质抵押贷款,此类贷款的借款人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良好的信用记录、债务负担合理,还款能力较强;二是“另类a级”(alt-a)抵押贷款,是介于优质抵押贷款和刺激抵押贷款之间的一类贷款;三是次级抵押贷款。在美国,低收入者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取得次级贷款,实现“居者有其屋”。住房抵押贷款机构为了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转移风险,通过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经由投资银行将资产证券化,并将不同信用级别的次级贷款组合包装形成众多的次级债券,最后通过社保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向全世界发售。

在美国爆发的这场次贷危机是指由于美国利率上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房市持续走冷,购房者难以通过出售房产或者抵押获得新的融资,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进而使得由这些房贷所形成的投资基金被迫关闭,投资者、消费者信心大减,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其“蝴蝶效应”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美联储不合时宜的货币政策。为了应对美国高科技发展经济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长期实施低利率的货币政策:2001年至2003年,优惠贷款利率由6.5%降至1%,该利率水平保持长达一年之久;2001年9月至2005年5月,短期利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低利率货币政策导致企业流动性资产泛滥,充裕的银行信贷导致房地产和其他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为了抑制日益形成的通货膨胀,从2004年4月到2007年6月美联储又加息17次,利率由1%上升至5.25%,购房者的负债压力迅速上升,直接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交易量急剧萎缩。6年间利率出现如此大起大落,显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犯了不合时宜的毛病。

(2)金融创新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管。美国住房次贷危机的发生,是和金融创新产品在房地产领域无节制开发、缺乏有效金融监管而畸形扩张有密切联系的。美国传统的住房抵押贷款流程是:首先银行要对客户进行严格的实质审查,才能发放贷款,然后,将贷款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之后,收取利息和本金,同时监督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创新的住房抵押贷款流程是:银行在对客户进行形式审查后就发放贷款,然后将贷款证券化并出售给投资银行,之后为投资人收取利息和本金。从二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创新的住房抵押贷款一味追求风险转移,忽视了金融风险正在扩大,而相关机构并没有及时对这种创新的产品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使得次级贷款的风险不断的转移给抵押贷款银行、投资银行、世界各地的投资人。

(3)金融机构内部缺乏风险意识。因为次贷的贷款利率很高,利润相当可观,而且贷款的时候规定了相当严格的触发条件,所以,贷款机构认为次级贷款是不仅有利可图,而且承担的风险也很小,于是纷纷降低贷款的门槛,放松审核条件,这实际上为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最初的根源。住房资金的活动和周转是金融机构赢利的源泉,由于住房贷款属于长期贷款,影响了贷款机构的资金流动,所以这些机构把贷款转换成各种各样的债券,通过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卖给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这些债券的评级标准都比较低,评定的级别都很高,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投资者只能通过评级的结果来判定债券的优劣,并不能真正了解债券到底优在哪里、劣在哪里,投资风险增加。美国的金融机构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忽视了金融风险的存在和扩大,使得这场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成了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

2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和启示

相对于美国“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国属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由于股市发展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对外开放程度也不高,因此,中国银行业仍主宰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绝对份额,中国银行业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主战场,而且也成为政府重点保护对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各个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都在不断加深,但是对于金融业,我国政府一直采取谨慎的负责任的态度,循序渐进的开放,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的金融机构在这次次贷危机中遭受的损失比较小。我国的金融机构中,只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6家上市银行购买了美国刺激按揭债券,而且数量比较少,并没有对这些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产生影响。但是,这场次贷危机却为改革中的中国银行业提供了很好的教材,我国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更多的从这场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

2.1 理性的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具有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市场效率等积极的意义。金融创新在给投资者带来更高回报的同时,将风险在更广的群体中进行分散,降低单个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水平。资产证券化向市场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投资工具,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收益需求。

但是,金融创新背后所隐藏的各种风险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创新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其次,金融创新产品具有转嫁和放大风险的功能。资产证券化在增强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将各类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基础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将基础资产市场的信用风险扩散到衍生品市场,从而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等各个相关机构。

发生于美国的这场次贷危机波及的范围如此之广,不得不“归功”于金融创新产品的应用。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必要性,不能因噎废食,而是在充分了解投资者的收入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理性客观的态度进行金融创新。

2.2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金融监管

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体系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和发达国家相比,金融风险管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大大滞后于实际需要。从次贷危机可以看出,即使存在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法规的美国,金融机构也常常为了追逐自身利益,而忽视监管规则和相关风险,总是尽可能的创造出新的规避金融管制的金融产品。这种做法在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放大了自身的风险,一旦经济状况变坏,积累的风险就会暴露,并向外扩散。因此,应该意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关注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金融产品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等,在整个金融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进行监督,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

同时,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融合性增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监管边界的问题,防止重复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标准的统一。如果监管标准不统一,就有可能出现套利的行为。我国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正在逐步向国际看齐。目前,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管理当局大部分都是区分开来进行监管的,所以,我国除了要注意与别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外,金融监管方面信息的沟通,监管机构与央行之间的合作等方面都很重要。

2.3 银行应该审慎经营,不能忽视住房按揭贷款风险

美国的次贷危机为我国银行业尤其是银行的房贷业务敲响了警钟,不能忽视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巨大的冲击。

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针对信用级别低的客户的次级贷款,因此从表面上看,我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质量很有保障,但事实可能未必如此。首先,我国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已经启用,但是这个征信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地方还需要逐步完善。其次,我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里涨幅显著,并不是不存在泡沫,一些地区房价泡沫还比较严重。而房价一旦停止上涨,并且如果我国利率继续上涨,就难免会出现购房人不还款的情况。再次,美国从事按揭贷款的信贷公司的业务的扩张主要是靠按揭贷款证券化来支持,到危机发生时,信贷公司实际上只持有它们发放过贷款的一小部分。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靠吸收存款来发放按揭贷款,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里面的假按揭贷款由于根本没有作抵押的房产,其可能的损失率与美国的次级贷款相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应该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要充分认识到审慎经营的重要性。

3 结论

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让我们庆幸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针对金融业坚持的谨慎的对外开放政策。正是由于政府的金融管制,使得这场席卷全球的百年难遇的金融海啸并未给中国带来直接的经济冲击,我国的银行业受到的损失也是有限的。面对现在的困境,我们首先应该坚定信心,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度过这个百年不遇的危机。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提高金融机构抗击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促进经济的繁荣。最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推进混业经营,同时加强对不同业务和不同业务领域间的风险防范,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松克.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j].创新科技, 2008,(9).

[2]李树生, 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7).

第8篇:次贷危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江苏出口影响路径

一只蝴蝶在巴西亚马逊河畔轻拍翅膀,可能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如今,气象学上的“蝴蝶效应”正在经济生活中上演。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不仅美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世界经济也受到牵连。江苏作为中国开放经济的排头兵,已经深深感受到次贷的影响。因此,关注这场危机对江苏外向型经济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

一、次贷危机对江苏出口贸易的影响现状

江苏是仅次于广东的全国第二大出口大省。2007年,江苏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495.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1%,其中,出口达2037亿美元,增长27%。同年江苏GDP是3363亿美元,外贸出口依存度是60%。因此,出口贸易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江苏的外贸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2007年,江苏对美国出口额达446.66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22%,美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江苏第一大出口国。如果考虑到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的欧盟的出口量(2007年对欧盟出口占全省总出口的27%),接近一半的出口额直接受美国经济的影响。如此之高的依存度,一旦美国经济疲软,必将明显影响江苏的出口,进而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

2007年4月发生并延续至今的美国次贷危机让这种担心变为现实。来自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5月开始,江苏对美出口明显放缓,单月增幅由当年初的51.9%剧降至当年底的1.8%。2008年上半年,江苏全省对美出口仅增长7.8,同比下降22.9%。受此影响,全省总出口的增长率也出现明显下降。2007年1月~6月,江苏省实现出口908亿美元,同比上涨28.4%,而今年1月~6月份,江苏省实现出口1129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下降到24.3%。

二、次贷危机影响江苏出口的路径分析

1.通过国际贸易减少对江苏的进口需求

统计资料显示,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三分之二以上,约50%是信用消费,20%是负债消费,消费成为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动力。如今房价持续下跌,住房资产萎缩,财富缩减效应必然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房价下降的负财富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意味着美国消费疲软将持续较长一个时期。美国消费者在购买必需品方面不得不紧缩开支,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导致对我国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美国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江苏对美国的出口量。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江苏省对美国出口产品主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具有较强的需求刚性,并且随着美国消费者收入普遍下降,在替代效应的作用下,原先购买较为高档产品的会转而购买更加实惠的中国产品,基于这两点,次贷危机对我省出口反而更加有利。笔者不反对替代效应的存在,但如果我们更深层次的探究就会发现,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在这次危机中,影响基本生活、还不起房贷甚至破产的是原本不具备购房条件的中低收入和没有收入的普通公众,危机爆发后房价持续走低,首先压缩开支的也必然是这些人,而这些人恰恰是“中国制造”的最大消费群;另一方面,大多数原来购买高档非中国造的产品的消费者,房价下跌尽管也会带来损失,但这种损失并不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的生活。所以,这次危机中的替代效应会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

与替代效应存在争论不同,房价下跌、收入减少,由此引发的收入效应对江苏出口的消极影响却是确定的。这次危机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房地产和金融领域,而是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扩散。居民的收入预期并不乐观,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实际工薪已接近零增长;资产性收入也因于大幅降息和股票红利缩水而急转直下;今年二季度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仅为1.1%;高企的失业率(6月份为5.5%)使得居民收入和消费开支前景雪上加霜。

2.通过利率和汇率影响江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为了克服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美联储采取了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通过多次降息,联邦基准利率从2007年9月的5.25%下降到目前的2%,累积降幅达62%,并且可能进一步下降。美国政府希望通过降息来抵消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流动性紧缩,恢复经济活力。美元的利率下降不可避免的导致美元贬值。根据利率平价理论,一国利率如果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利率较低,那么必然导致这种货币的贬值。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理论,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人民币等都出现近10%的贬值。

美元的贬值对江苏的出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一方面,美元贬值会减少江苏出口企业的利润。假设原来出口一件商品能换回100元人民币,企业成本是95元,那么利润就是5元,即利润率是5%,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那么出口企业同样出口一件商品,只能换回95元,企业变得无利可图。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汇率风险,但由于江苏企业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任何定价权,当美元贬值时,无法通过提高出口价格维持利润,惟一的选择就是维持原价,自己承担利润损失。另一方面,美元贬值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美元的持续下跌,导致了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输出了通货膨胀,能源与运输价格上升和国内物价上涨对以进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江苏企业盈利构成极大压力。

3.通过美对外贸易政策加大江苏出口阻力

美国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提倡自由贸易的国家,但一旦美国经济受损,最先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也是美国。美国保护本国贸易的惯用手段就是设置大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产品安全壁垒,通过设立各种名目的技术壁垒来增加他国的出口成本和难度。中国作为其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一直深受其害。随着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增长转弱,失业率上升,“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2007年出台的大量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数量大,内容纷繁芜杂,使我国出口企业难以掌握,而且在具体实施当中,人为因素相当大,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国别的产品,可以施以宽严不等的标准,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外贸出口企业的利益。

4.通过国内金融环境影响江苏出口企业融资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江苏金融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直接影响,包括中资银行直接购买基于次级贷款的次级债券贬值,以及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证券市场下挫带来的其他金融产品市值的缩水,这部分投资约占总投资的5%左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盈利性。其次是间接影响,即中资银行会变得过于谨慎,从而引发过度的信贷收缩。尽管由于中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没有国际化,中国所持有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证券的数量也有限,因此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经济环境是有限的,但由于这次危机涉及面广、延续时间长,未来不可预知性高,银行将调低出口企业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结果是江苏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同时,再遭遇融资环境恶化的严峻考验。

三、江苏出口企业应对次贷危机的对策

1.由“以出口为导向”转为注重“自产自销”

如前所述,江苏出口贸易依存度高达60%,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决定了一旦国际形势发生不利情况,江苏企业经营将非常困难。我们要从由出口、投资拉动经济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把促进国内消费放在了第一位。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趋缓,而国内是一个年GDP发展速度超过10%,拥有13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江苏企业应该注重身边的巨大需求,抓住机遇,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减轻出口的压力。

企业要维持合理利润率,一方面应该拓展国内市场“开源”,另一方面应该注重“节流”,减少企业成本,才能维持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目前,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已经大大超过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例不断升高,将一些生产环节转移到西部,利用当地相对仍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既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出口,也符合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开发国内市场的要求。

2.升级出口产品档次,摆脱价格竞争

目前江苏省大多数出口企业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工业制成品为主,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大部分商品由于可替代性强,主要以订单贸易、贴牌生产为主,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2007年江苏省一般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占32%,高新技术产品仅占5.7%,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轻纺和部分机电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美次贷危机后,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逐渐失去了原先的价格优势,面临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同质竞争,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利于江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次贷危机对美国的消费市场的影响,主要对中低收入者的影响比较大,而对中、高层收入者影响并不是特别大。所以,我们应当借助这次危机,缩小低档产品的出口规模、品种和数量,把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拓展面向中、高层收入者的美国高端消费市场,以此来减小次贷危机给外贸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所以要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能经得住危机的考验,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3.开发国际新市场

江苏出口企业应摆脱单一贸易依赖,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次贷危机给美、欧发达国家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但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金融关联度较低的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冲击有限,这些市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越来越大,拥有蓬勃商机。江苏省企业可对这些市场加大开拓力度,以新的市场增量填补原有市场存量,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维护出口的持续、稳定发展。

4.政府要对出口企业予以信贷融资政策上的支持

从信贷融资政策上讲,政府要对江苏省外贸出口企业予以信贷融资政策上的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外向型企业的支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出口企业的授信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有选择地扩大授信转授权的品种范围,灵活运用承兑、贴现、授信开征等多种融资形式,支持企业的出口业务。对经营暂时有困难的企业,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实施贷款与产品挂钩、与项目挂钩、与订单挂钩,实行封闭管理,达到既支持企业发展又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推介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信贷证明、贷款意向书等业务,积极为出口企业提供打包放款、出口押汇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融资业务,支持江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次贷危机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发展迅速,但当前国际市场上爆发的金融危机已给我国出口带来深远影响,文章通过两国贸易依存度展开,然后探讨次贷危机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能得到持续飞速的增长,是与世界市场所提供的大量机会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分不开的。我们会发现,在中国所有的主要综合指标中,外资与外贸的分量日益加重,对外贸易依存度在增加,FDI也大量涌入,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中国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贸易力量之一。然而,近期在全球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机能否对我国实体经济中的出口产业造成巨大影响呢?

一、我国贸易对美国的依存度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外贸和对美贸易的依存程度都有所提高,外贸依存度一直处于高位,均在38%以上,其中出口依存度更是高于20%。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从1997年的5.4%上升到2006年的9.76%,2007年是8.95%,其中对美出口依存度上升较快,从2001年的4.1%上升到2006年的7.56%,2007年达6.89%,七年平均依存度为6.72%,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我国目前已经取代加拿大成为美国进口商品的最大来源地。根据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2007年美自华进口3215.1亿元,占美货物进口总额的比例由2006年的15.5%增至16.4%,超过自加拿大进口的3131.1亿元。由此可见在美中贸易中,我国扮演着出口国的角色,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较高,美国经济的波动对我国贸易的影响较大。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2007年4月次贷危机爆发,源于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中的次级贷款,势如金融海啸,源于美国,波及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尽管远隔万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海啸”的威力。这场危机对中美贸易这一问题而言,美国经济减速造成中国外部需求减少,并向就业和消费领域扩散,其中非农就业连续两个月大幅度下跌,为5年内最大减少幅度。

今年1~7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1891.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2%,增速回落4.3个百分点。尽管美国仍然为我国的第2大贸易伙伴,但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其中,我国对美出口1403.9亿美元,增长9.9%,增速下滑8.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

(一)通过贸易的渠道导致我国出口增长趋缓

我国是一个对外依存度较大的国家,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国经济的依赖迅速大幅度提高。当美国经济减速,世界贸易和美国需求量大幅度下降,主要产品贸易价格指数呈负增长时,会对我国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增长产生直接影响。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的产出和需求下降,由此引起的私人消费、公司资本开支以及产出的下降导致美国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外市场进口的消费品、资本货物、农矿产品以及其他原材料减少。房价下降的负财富效应以及负债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意味着美国消费疲软将持续较长一个时期。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是消费品,而美国政府的数据以及企业高管已经指出,美国消费者在购买必需品方面已经紧缩开支,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需求速度放慢,美国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量。国家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受到全球经济疲软影响,今年前七个月,我国对美国出口1403.9亿美元,增长9.95,增速下滑8.1个百分点,这是2002年以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相关专家认为,今年中国出口增速加速下滑已成定局。

(二)通过资本与金融渠道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相对竞争力

美元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度充当了黄金的职能,对于进口商品的美国而言,在美国与黄金脱钩的条件下,美元的滥发不再受其本国黄金储备限制。因为次贷危机,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美元不断走软,对人民币汇率已经产生了影响。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导致人民币和美元利率出现倒挂,使得人民币和美元息差进一步拉大,美国的刺激经济政策会导致美元更加泛滥,利率更加宽松,从而导致美元资本持续流入我国市场,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推动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美国是全球原料及商品的最大消费国,美元贬值的间接结果就是美国消费价格的上扬,这影响了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出口产品的相对竞争力。次贷危机负面影响蔓延和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是今年前7个月我国对美出口减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自去年底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其负面影响仍在深化,7月份美国失业率创4年以来最高的5.7%,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为51.9,仅为去年同期值的一半,美国经济疲软直接导致对我国出口商品需求减缓,据测算,美国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速将下降4.7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弱势美元战略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截至7月31日,相对于汇改当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18%,削弱了我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价格优势。三)次贷危机导致美国加大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力度

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主导世界经济,但贸易政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维护经济安全为由,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次贷危机已经导致美国经济增长转弱,失业率上升。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这一切都将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当前,美国对华贸易壁垒有进一步政治化的趋势。美国掌控国会两院后,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增强,对华贸易政策更趋强硬。近年来,美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目的的“337调查”个案明显增多,中国已成为被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最近,美国又不断炒作我国宠物食品、水产品、牙膏、轮胎、玩具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我国有关产品进口,严重损害我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美参众两院还将继续出台针对我国汇率问题的议案,要求美国政府对通过“汇率失调”而获取对美国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进行制裁。据统计,今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有15项针对我国,占83.3%。

三、我国出口贸易化解次贷危机影响的对策及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国对美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但是现今,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容乐

观,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性,为了使中国现行的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得以持续发挥作用,中国应从战略性的角度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展内需型经济

在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战略调整阶段,当前世界市场上中低档制成品出现生产过剩的局面,扩大内需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只有在国内市场形成规模并经过激烈国内竞争的产品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不断深化内需,尤其是培育和扩大包括住宅、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消费、信用消费、负债消费、农村最终消费、休闲服务消费、人力投资等新内需结构。

(二)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和培育新的出口商品,推动出口结构调整,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新市场的开拓主要是加强中国出口比较少的发达国家,以及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一方面注意目标市场的经济与政治稳定,另一方面注重出口秩序,避免企业间恶性竞争,防范新的贸易摩擦。培育新的出口商品,既要注重技术的引进,又要注重技术的自我研发与创新,把生产与消费有效结合起来,避免生产体系与国内外需求相脱节。

面对次贷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我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缓解贸易不平衡矛盾。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自主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鼓励优势农产品和环保节能型产品出口;支持轻工和纺织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自主创新,保持出口有序增长;深入实施出口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品牌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加强建设外贸信用体系和行业自律,稳步推进外贸秩序法律法规建设,依法处理商业诈骗、低价出口等活动。这些政策的实施,既有利于提高国内工人的工资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我国的稀缺资源和环境,又有利于缓解美国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指责。

(三)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当前,世界经济的一大显著特征是跨国公司主导的“贸易投资一体化”现象。贸易与投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带动本国出口,又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还可以缓解经济环境不稳定局面下的贸易不稳定问题。根据中国的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既有可能性又有必要性。以投资带动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我国应继续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综合司.美国经贸形势及中美贸易关系[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