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精选(九篇)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

第1篇: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

一、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却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这些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贷款机构之间盲目降低贷款条件,恶性竞争,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放贷机构调低了针对所有借款人的信用门槛。不少放贷机构开始向一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借贷人推出次级抵押贷款。一些次级贷款公司受利益驱使,开始了更加激进的信贷扩张,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须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一些放贷公司甚至编造虚假信息使不合格借贷人的借贷申请获得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根本不可能借到钱或者借不到那么多钱的“边缘贷款者”,也被蛊惑进来。

(二)房地产市场膨胀过后持续降温,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新的融资。自2000年美国经济不景气时起,布什政府用低利率再配合减税措施,鼓励大家购房,从而逐步带动了一波以住房为标的的持续上涨的资产市场。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全国房价上涨了80%,涨幅为历史之最。但从2006年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房屋价格开始持续走低。在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的时候,放贷机构和借款人以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一旦整个住房市场存在降价预期,借款人很难再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去,房屋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地步。而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情况一旦大幅增加,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并波及整个房贷市场。

(三)持续不断的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在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以后,美联储的降息力度很大,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借钱欲望。但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水平,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导致以浮动利率为主的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不断提高,借款人的还款负担逐渐加重,还款压力迅速增大。在不堪重负的情形下,违约现象大量出现。很多贷款者,成为名符其实的“房奴”,特别是那些“次级信用”的人,如打零工、新移民和年轻单身母亲等人,如今就面临着没法付出利息的窘境,更别说偿还本金了,于是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不断上升。

(四)高风险房贷产品创新对房贷市场泡沫形成推波助澜。美国次级房贷在2003年推出时,曾被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金融创新,因为它圆了没有充分财力置业且信用欠佳人的购房梦想。在众多次级市场贷款公司“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房贷产品大量涌现。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是,降低贷款初期的贷款利率,一般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陡增。很多炒房地产短线的“信用优质”人士认定房价短期内只会上升,自己完全来得及出手套现,还有众多“信用一般”的人,用这类贷款去负担远超过自己实际支付能力的房屋。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这些贷款就可能变成高危品种,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

(五)次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转让过程中风险并未完全转移,利益相关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成就了新世纪金融公司等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规模扩张,但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残留最终导致了该公司的破产命运,对其而言,不彻底的证券化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因为在抵押贷款证券化后,各行业的联系更加千丝万缕。抵押贷款公司将手中的抵押贷款出售给银行,银行将它重新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后出售给投资者来分散风险。但同时,银行还会与抵押贷款公司签署协议,在个人贷款者拖欠还贷的情况下,必须回购抵押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次级贷款公司的风险并未完全、彻底转移出去。

二、我国局部地区具备次级房贷危机发生的可能

对照美国次级房贷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似乎在我国局部地区也能找到它未来可能或者必然发生的影子:

(一)我国将进入持续加息周期,房地产业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我国经济从2003年开始就出现了过热现象,于今更是愈演愈烈,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CPI)一直持续上扬,居高不下,其中7月份为5.6%,创十年来新高,可以说现阶段经济已经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调控的措施可能更大,收紧流动性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强。实践证明,货币政策总体从紧最可能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调高存贷款利率。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将不断走高,一定程度上成为个人住房贷款信用恶化和房价下跌的催化剂。

(二)针对房地产的调控仍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基调和主战场,对长期房地产市场将产生深刻影响,房价后市不容乐观。出于房市健康发展的考虑,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但未能有效落实。今后将会出台更加综合化、具体化、细则化的措施,以令房价及炒卖活动有效地被压制。在此情况下,房市有可能进入震荡整理,甚至出现下滑。如果仍“调而不控”,房市继续过快上涨,最终也极有可能出现崩盘情况,如同90年代的日本或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香港。届时,这两种情况最终都将引致银行住房贷款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

(三)房价过快上涨,加大了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价值风险。当前,在全球美元泛滥、人民币升值预期、流动性过剩等各种内外部因素作用下,我国房地产业无论在投资、交易以及价格方面均出现强劲增长。另外据调查显示,当前过快增长的房市已是乱象丛生、泥沙混杂、投机盛行。部分开发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策划、参与或直接炒房进行房地产投机,加剧了市场紧张。房地产市场同股票市场一样,若陷入不规范、非理性繁荣,则存在过热,甚至泡沫,当前在我国至少局部地区房价出现了“虚热”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房价泡沫上涨的情况下,银行以房地产为标的的抵押资产价值攀升,但一旦诸如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预期等国内外因素出现拐点,房市出现逆转,房价出现大幅下调,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会恶化。

(四)在房贷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科学管理仍不到位,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在日益累积。这些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普遍增长很快,但是在房贷快速增长的同时,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一是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在向零售银行转型过程中,普遍视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个别银行过度迎合客户需求,放松业务办理条件,贷前审查流于形式,贷中向客户提供不合理的便利,贷后疏于跟踪管理,从而为不良个贷增长埋下隐患。二是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虽然没有次级抵押贷款之分,但对一些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风险并不比美国低。近几年的个人房贷现场检查也表明,存在大量用假收入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虚假按揭、套贷、骗贷等现象。这部分住房按揭贷款者所具有的信用,可想而知。只不过在房价上涨期间,上涨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三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近年来许多银行在个人房贷方面纷纷推出刺激消费的新品种,如“房贷通”、“循环贷”、“气球贷”等,其中如“气球贷”等具有类似美国可调整利率贷款(arms)的特征,这种按揭产品实际上隐藏了一定风险。银行在营销贷款时对借款人可能的风险揭示也不充分。四是一些不良房地产开发商、房产中介、评估机构等相关利益者串谋,高估房价、虚构交易,套取、骗取银行房贷资金。一些中介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甚至凭借信息优势,挑动银行之间竞相压低按揭门槛,形成无序竞争,既加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也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有些方面和局部地区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发生以前的情况比较相像,造成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国当前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对于我国房贷市场来说,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只不过在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依然繁荣时大家视而不见而已。因此,各银行业对此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避免重蹈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覆辙。

三、对我国银行业房贷业务的启示及应对建议

各银行应重视对住房信贷市场的监测和分析预警,准确判断房地产价格变化趋势,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房价回落的不利影响。要积极开展“房地产贷款业务风险压力测试”,模拟在房价下跌或者其他政策改变的各种情况下,给银行带来的压力,提防住房信贷危机因素的累积。各银行应进一步健全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在业务拓展与风险管控之间取得平衡,未雨绸缪,避免危机到来时手足无措。

各银行应严格保证现行按揭贷款首付政策的执行,并适时对银行按揭首付比例进行结构性调整,对90平方米以上、按揭第二套房等情况,可考虑将首付比例提高到40%~50%。当前应有步骤、有计划地通过增加首付比例、严格资产评估、提高贷款门槛等方式提前将银行的信贷风险加以释放。同时,各银行应采取严格的贷前调查杜绝虚假按揭,并加强贷后的跟踪管理。

第2篇: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第3篇: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实体经济 对策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放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 并开始显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主要对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产生影响,但随着次贷危机对消费预期以及流动性紧缩产生影响以来,次贷危机正在逐步影响着实体经济。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剖析

从次级贷作为分散风险的工具演变到全球金融风险的过程看,次贷危机可以说是美国主导推动的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的直接产物。房地产市场由牛转熊应是引爆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具体来看,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利率上升导致还贷负担加重。从2004年起,美国联邦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准利率提升到5.25%,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也相应提高。绝大多数次级债产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可调整利率,最初几年还款利率很低,而一旦利率重新设定,那么借款者的还款压力将会突然上升,导致拖欠和取消抵押赎回权的风险增大。

其次,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丧失赎回权比例的提高,意味着贷款发放机构将处置更多作为抵押品的房屋或者将有更多的借款人被要求强行出售房屋,这将使房屋供给增加,引起房屋的原有价值降低,最终造成了次级债的价格下跌,经营次级抵押贷款的信贷公司接连破产,其投资者也蒙受巨大损失。

最后,证券化放大了次级贷的市场风险。在美国次级信用是违约的代名词,同时也是高收益的代名词。投资者在2005―2006年间对高收益债券的强劲需求使次级债市场异常红火。资产证券化使银行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将大批贷款打包、分块卖给投资者,如金融机构、养老金公司、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等。银行在此过程中,追求的是量而不是质。资产证券化虽然为次级贷市场的火爆注入了活力,但是由于产品设计过于复杂,监管软弱,潜伏着巨大风险。在次级贷款方出现问题后,证券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剧了次级贷的爆发和蔓延。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的影响

目前中国存在着房地产反复抵押的现象,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警觉。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房产抵押贷款的规模不断扩大,房贷中固有的一些风险,例如政策法律风险、银行流动性风险、个人的信贷风险等开始显现。中国各大银行已经开始紧缩房贷,这将使中国火爆的房地产市场降温。

房价过高,远远超过普通居民的购买能力。今年以来,我国多数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大减,特别是深圳房价率先回落。由于房地产价格刚显露调整苗头,泡沫风险尚未得到释放,如果美国房价下跌和次贷危机深化影响到国内居民的购房预期,前期进入我国房市的“热钱”也获利回流,则房地产价格泡沫可能会加速破裂。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不仅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而且还扩展到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的提高和美元汇率的持续贬值,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随着次贷危机继续向实体经济扩散,全球经济出现降温已成定局,中国出口的形势不容乐观。自从2007年年中到现在,出口部门已经频频告急:进口成本大幅飙升、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根据有关测算,美国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就会下降6个百分点。出口额的下降,进而导致利润降低,甚至由于企业对主要出口市场出口增幅的回落,引起我国外贸总体出口增速减缓。

其次,为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导致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积升值21%。人民币加速升值,削弱了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进一步影响中国出口增长。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对策

1、强化政府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从次贷危机中,可以发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存在着监管缺失。早在2003年,金融监管部门就已经知道抵押贷款公司降低了信贷标准的做法,评级机构也将有些次级房贷机构列入“信用观察”名单。然而这些情况的发生,并没有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应该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金融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要坚持独立的风险判断,关注金融市场各类风险的关联性,识别和控制系统性风险,以防止类似危机在中国上演。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以及对信用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避免资产泡沫的产生和累积,从而防止因资产泡沫破裂而导致金融波动的风险。

2、加强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管理.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房地产价格上涨时,贷款机构忽视了如果房价下降会引起违约风险,从而放松了抵押贷款的条件,使得很多无偿还能力的客户获得了贷款,进而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投机炒作成风,我国房价不断上扬,通胀压力迫使央行持续升息,这种情况与次贷危机爆发前的美国市场很相似。虽然我国按揭贷款没有分级,但并不能说明都是质地优良,其中含有次贷标准的贷款。房贷因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房地产的价格不可能不考虑其生产的成本无限制地上涨。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下滑,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央行近年来连续多次加息,我国住房按揭贷款正步入违约高风险期。为此,商业银行应该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力求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尽量杜绝“零首付”的现象,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3、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表现为全球经济减速引起的出口下降的压力。这主要源于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较大风险,对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十分不利。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情况,必须尽快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启动内需,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优化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 ,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提高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地增长。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课题“金融脆弱性的新变化: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08lslktjjx-08。)

【参考文献】

[1] 闻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与启示[J].资本市场,2007(4).

[2] 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7(10).

[3] 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J].南方金融,2007(9).

第4篇: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安全;传染渠道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11-0074-05

引言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金融安全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加速创新和全球金融监管协调不力的大背景下,从国际金融危机的角度研究中国金融安全,具有四个方面的典型意义:第一,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首选课题;第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是在中国开放新阶段和国际经济新特点下面临的一个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第三,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问题是中国开放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第四,深入研究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学者就本题目的研究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归纳:其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其二、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渠道分析;其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其四、中国金融安全网的构建。本文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以期获得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启示意义。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关于货币危机的第一代模型,最早是Salant,Henderson(1978)提出的金本位下的黄金投机理论,并由Krugman(1979)应用到固定汇率体系,最后由Flood,Garber(1986)加以完善的。由Obsffield(1994,1996)等人就1992年-1993年欧洲汇率机制解体而提出的第二代危机理论。Dooley(1997),Krugman(1997)和Mckinnon(1998)等人就亚洲国家银行、企业和政府之间特殊关系而提出道德风险模型。Sachs(1998)等人就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提出的银行挤兑和流动性危机模型;也有大批学者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分析有限套利、投资者约束和羊群行为模型(Banerjee(1992),Calvo,Mendoza(1996);Benartzi和Thaler,1995;Thaler,Tversky,Kahneman和Schwartz,1997)。Mathias Dewatrlpont,Jean Tirole(1993)从监管角度分析了美国储贷协会危机。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已经成为经济周期不可分割的部分,这种价格波动会扭曲资源配置,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参与人的预期,造成“传染”,从而带来大面积的经济恐慌(Robert J.Shiller,2008)。曾诗鸿(2004)证明了“均衡银行不良贷款是在宏观环境下由监管机制与微观因素决定的”假说。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蔓延至全球。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研究有很多新的文献,已有的关于次贷危机成因的文献主要包括:Reinhart和Rogoff(2008)发现美国次贷危机与过去18次危机没有本质不同,都是危机之前股价和房价上涨。Christopher Whalen(2008)认为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投资者信息缺乏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Amiyatosh Purnanandam(2008)证实了贷款银行不承担违约风险导致贷款审查机制弱化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且发现资本较少和活期存款较少的银行在这方面问题更严重。Arieeia,Igan和Laeven(2008)发现借贷标准降低导致大量房贷泡沫和住房价格上涨;大量新借贷机构出现导致借贷标准下降;借贷标准降低伴随着资产证券化率提高。Kurt Dew(2007)发现盈利状况好的银行都是监管较少的银行,那些盈利状况较差受到较严格监管的银行更多暴露在风险之下,所以认为承担次贷风.险并没有获取相应收益。Michael Mah-Hui Lim(2008)认为金融创新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体系不稳定,除金融创新,次贷危机的原因还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自由化和流动性过剩。winiem H.Buiter(2008)认为次贷危机是微观市场失灵、全球流动性过剩和政策失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Benjamin、Tanmoy、Amit和Vikrant(2008)发现更有可能被证券化的资产的违约率比证券化可能性较小的资产的违约率高10%到25%,说明证券化对银行审贷行为有负面影响。Miche、Robert和Stuart(2008)认为追求高收益、问题、较低的承销标准、评级机构激励问题、金融机构不良的风险管理、市场缺乏透明度、估值模型的局限性、金融工具的复杂性、监管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等导致了次贷危机。Stephen (2008)认为次贷危机的原因是整个经济系统不能正确评价次级抵押贷款快速增长、房价上涨和空前的全球流动性过剩等带来的风险。Steven(2008)认为现有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在次贷危机中无效,因为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银行系统,而不是针对金融市场。

关于次贷危机,国内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何帆、张明(2007)认为次贷危机深层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宽松的抵押贷款条件和多样化的抵押贷款产品;二是风行的证券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余永定(2008)解释了RMBS、COD、CDS等衍生金融工具在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曹远征(2007)认为次贷危机扩散的原因在于证券化、衍生工具及其杠杆交易方式。何德旭等(2008)认为金融创新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葛奇(2008)认为次贷危机根源在于次贷发放环节,在包括美国政府、美联储、投资银行、评级机构、保险公司在内的市场参与者的共同作用下,次级房贷市场迅速膨胀。吴培新(2008)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机理是金融系统“过度顺周期性”的潜在特性,以及信贷结构产品的发起――分销模式导致市场参与者难以准确评估风险。

总结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得到的结论有相当的差异,但都有一定的解释力。就拿次贷危机的原因解释来说,有从低利率引发的资产价格泡沫视角分析的(Stiglitz,2007;Volker,2007;林毅夫,2008;何帆,张明,2007),也有从经济基本面来分析的(巴曙松等,2008;李若谷等,2008;黄海洲,2008),也有从监管缺位和监管滞后等方面找原因的(stiglitz,2008;Reinhart,2008;GreensDan,

2008)。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研究状况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造成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本身就相当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解释所有发生的危机;二是各位学者囿于自己相对狭窄的专业视野,从自己的偏好和熟悉的视野出发得到符合现实的某种解释。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渠道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文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强调不同市场间的相互依赖所导致的溢出效应,包括季风效应、贸易连接和竞争性贬值(Calvo和Reinhart,1996;Coresetti等,1998;Radelet和Sachs,1998b;Masson,1998;Buiter,1995),第二类文献则认为危机的传染与可观测到的宏观经济或其它基本面无关,而仅仅是由于投资者或其它金融经纪人的行为结果,包括从金融联结、多重均衡和唤醒效应和政治因素等角度来解释(Goldgajn和Valdes,1997;Kaminsky等,2000;Kodres和Prltsker,1999;Schinasi等,2000;Drazen。1999;Goldstein,1998)Allen和Gale(1999)提出金融危机的传染是经济周期的波动产生的。关于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的共生性研究,有从金融自由化角度解释的(Mckirmon,Pill,1996);也有从信贷扩张、汇率波动到资产价格崩溃来解释的(Reinhart,Vegh,1999;IMF,1998;Moreno,1999)。关于金融脆弱性引发金融危机的研究,国外主要有Minsky,Kindleberger提出的“内在不稳定性假说”,Ficher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Bernanke和Gertler(1989)提出的封闭条件下的金融脆弱性模型。有部分学者强调金融一体化对金融稳定的积极影响,从资产组合和资产选择的角度来分析金融一体化的益处(Markowitz,Demirguekunt,Huizinga H,1999;也有研究表明股市自由化能够改善风险配置(Henry,2000;Stulz,1999a和1999b)。也有学者认为金融一体化会加剧风险传染,增加系统性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不利于金融稳定(巴格瓦蒂罗德里克)。国际上关于银行危机传染的系统研究始于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之后。早期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是否存在传染,现在已很少有人怀疑金融危机的传染,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银行危机传染的机制。金德尔伯格(1978)认为银行危机传染是一种纯粹的随机事件,它与实物经济的变化无关。戴蒙德(1993)和戴维(2001)认为金融危机的传染是银行挤兑的预期产生的,由此提出了所谓预期传染效应。戈登(1988)艾伦和盖勒(1999)提出金融危机的传染是经济周期的波动产生的。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银行危机传染机制进行了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银行危机传染的上述几种效应是同时作用的,尤其是预期传染效应伴随着危机传染的全过程,并在危机传染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也进行了相应研究,分别从传染渠道,发生危机的可能性,示范效应,心理因素和投资组合管理与机制等(安钢,1999;宋清华、陈全伟,2000)。也有部分学者从银行危机的原因、多重传染以及货币危机的共生性来解释的(苏同华,1999;施建淮,郭美新,2004;刘莉亚,2004)。银行机危机传导往往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中,银行部门的流动性不足常常成为银行危机传染的先导,2007年8月的美国次级贷危机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通过下表1来透视这种传染渠道。

这些债券也未必会完全损失,还要看雷曼兄弟破产后资产的处置情况。根据已经披露的信息,至少7家中资银行持有雷曼债券以高级债券居多,按估算约可以回收60%-80%。也就是说损失在20%-40%。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

国外学者认为资本账户开放和资本流动在金融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calvo,1998;Aizenman,2002;Calvo和Reinhart,2000,2002),研究发现金融流动较大的国家相对消费波幅增大(Kose,Prasad和Terrones,2003),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新兴股票市场更容易遭受外部影响(包括金融影响和宏观经济影响)

(Dellas和Hess,2002;Classens和Forbes,2001)。实证研究表明,资本流动构成及外债偿还期限结构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相关(Detragiache和Spilimbergo,2001),在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过早开放资本账户可能产生严重风险,会对政府和企业资产负债表造成负面影响(Ishii等,2002;Baker和Chapple,2002;Krueger和Yoo,2002;Mody,2002),国内金融自由化措施顺序不当加上资本账户自由化会增大国内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风险(Kaminsky和Reinhart,1999,Melike Altinkemer,1998)。

孙立坚(2005)研究认为,目前影响我国金融体系“健全性”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房地产价格和流动性,它们直接左右银行的信贷行为,相反,利差幅度和基础货币的调控却没有显著的制约效果;所有这些特征都恰恰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至今为止还没得到有效的发挥。伍志文等(2004,2005)研究表明,目前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全球金融体系正变得史无前例的脆弱。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近50年来国际金融体系稳健性最好的时期,而九五时期是全球金融体系最为不稳定的时期。九五时期,39个样本国家中有8个金融稳健性指数超过警戒值,小于-0.5,其中巴基斯坦最低,仅为一1.3603,泰国处于倒数第二位,中国处于倒数第五位,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值得警惕。全球金融风险的中心发生了几次明显的重大的转移。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亚洲成为全球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地。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一金融稳健一脆弱的演变轨迹好像一条正弦曲线或者余弦曲线。金融稳定一脆弱的周期大约为10年12年。也有学者分析了国际金融波动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张宗新,2005;张志波,2007),也有学者从资产价格波动,货币政策反应来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瞿强,2001,2005;周诚君,2004)。

总体来看,金融全球化使中国民族金融业的生存面临巨大压力;为国际游资制造风险提供了条件;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泡沫化程度;给中国的金融监管和调控带来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

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一,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人加大货币政策的复杂性。在国际资本大量滞留我国的情况下,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以吸纳流入的美元,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来冲销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受到挑战。其二,国际资本流出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新的挑战。国际资本流动推动了一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这就要求监管当局对本国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然而,由于我国金融监管和金融控制手段滞后,在控制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经验不足,导致次贷危机中我国银行对外投资损失严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持续扩大,未来短期资本流动蕴含的风险对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其三,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金融市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对我国的进出口、消费以及投资带来冲击,从而影响企业和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再影响到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

四、中国金融安全网的构建

国外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必须重新构建金融体系,使之建立在稳固的理论框架之上,这个框架必须非常稳健,在长期内保持稳定。(Robert J.Shiller 2008)。部分国内学者从金融监管、道德风险、市场约束、准入限制和金融秩序中的法律和商业规范等因素来提出解决之道(庞晓波,黄卫挺,2006;沈坤荣,李莉,2007,张维迎,2008,黄旭平,2008,陈雨露,马勇,2008,范小云等,2008),还有学者从金融全球化、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安全进行了一个深入细致的经济学考察和分析(张亦春等,2004;孙立坚等,2004;赵智,2006)。还有学者从直接投资、国际收支失衡来分析中国经济金融安全(张军等,2007;姚枝仲何帆,2006)。还有学者从汇率制度建设,东亚区域金融合作角度来寻找金融安全网建设(李锦元,2005;丁剑平,2006,2007)。还有大量学者就中国金融安全的预警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覃伟山,2005;唐旭等,2002;刘莉亚,2004;钱小安(2001)。还有少数学者研究认为在中国的金融发展中应该以金融创新为内在推动力,以调整金融结构为重点,并通过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强金融监管,消除或减少不安全因素(李健,2004;周小川,2006;吴晓灵,2007)。有部分学者从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消除道德风险,构建有效的银行完全网提出了对策(翟金林,2001;刘沛等,2001,2003)。我国学者也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问题进行了一定研究,主要论述经济全球化特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因素及我国应采取的战略措施等(郑通汉,1999;张幼文等,1999;王元龙,1998,2002)。

我国金融安全网目前的主要功能是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和金融风险的化解。对金融机构风险实施救助的主要方法一是中央银行注资,如发放再贷款、再贴现等;二是财政注资,如发债、贴息等;三是核销呆坏账准备金;四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政策性债转股;五是商业银行兼并某些中小型金融机构。而我国的金融安全网的内容应增加,在防线上应迁移,在范围上应有所扩展,涵盖整个金融体系,包括内部安全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和外部安全网(存款保险制度、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分预防、事中和事后三个层次。同时,鉴于上述金融稳定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因素,应正确认识对安全网的不当设计和实施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要使金融网有效、低成本、负面效应尽可能小的发挥作用。金融安全网的设计就必须遏制道德风险,建立和强化“激励相容”,这是建立金融安全网的指导思想。“激励相容”的核心是:政府力量不是对市场力量的替代,而是对市场力量的补充,其根本思想是使市场力量更好地发挥作用,淡化金融安全网的政府色彩,提高其市场化程度,保证所有的市场主体都面对正确的激励机制。东亚金融危机的沉痛教训说明,政府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企业的不恰当干预,均会扰乱市场信号,使资金的配置与经济系统中所固有的比较优势相背离,国际资本的流入只会加剧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从而导致种种不良后果。

我国在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进程中,一是要尽量避免扭曲的政策干预,按照比较优势战略来制定产业政策;二是要注意加强谨慎地金融监管,防止泡沫经济和银行坏账的激增。只有在全面考虑了上述因素之后,我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微观基础之上。与此同时,采取必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总需求的稳定,使改革得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的隐患。显性金融安全网络比隐性金融安全网络更有效率,在商业银行充分市场化以后,建设存款保险制度就成为理所当然。

五、结论和评价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但对来自国外的冲击考虑较少,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国际传递分析不足,多是以单个国家为立足点,对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机制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从国内研究来看,理论上的创新缺乏,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模型来做我国的经验分析,对预警系统的设计考虑不全面,指标比较单调,模型的动态表现力不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家在如下关键问题上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第一,信用的过度扩张和资产价格脱离基础因素的上升,在信息不对称和短视偏好的情况下,会引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强。

第二,在金融自由化日趋加强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呈多样化形态,虚拟市场的传导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交织在一起。

第三,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有效性和国际协调以及宏观金融调控的准确度对维护我国金融安全有重大意义,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研究正当其时。

第5篇: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一、引 言

关于次贷危机的成因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做出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内外研究分析,关于次贷危机成因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是用四年后的视角重视次贷危机的研究比较少。

文力图用四年后的视角重视次贷危机,首先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探讨次贷危机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仍存在的影响,最后得到一些启示。对保障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防范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二、次贷危机的成因

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使全球经济衰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及成因并吸取经验教训,对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意义重大。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的对象为信用分数较低的个人,其首付比例较低、月供占收入比例较高。由于美国政府想带动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所以想通过房地产刺激经济,但优质客户开发殆尽,于是低收入人群成为其目标客户。更重要的是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比其他贷款高2%到3%,在巨额利润面前,许多金融机构禁不住诱惑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来,这些次级抵押贷款在投行的设计下进入证券市场形成次级债,这些次级债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卖给全世界,在地产繁荣的情况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被很好的掩盖着。但当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过热开始提息时,这种次级债演变成的次贷危机就愈演愈烈,利率大幅攀升导致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大加重,很多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甚至利息,次贷危机便产生了。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后,由于次级债卖向全球,因此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为一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外学者对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次贷危机的爆发有内外两个层面的原因。

1、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自身和运行机制的缺陷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内因。具体而言,次贷市场机构道德风险蔓延,经纪商、贷款公司或银行、贷款投资机构和证券化产品投资机构等各个主体,都存在于道德风险中,这个产业链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真正关心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

2、房地产市场状况及美国的利率环境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外因。多数次级抵押贷款基于浮动利率,一旦利率上升,次级抵押贷款人将面临无力还贷风险。第一,货币政策逆转,利率持续大幅提升,提息导致还贷成本巨增,超出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被诱发,在房市变冷、利率攀升的联合压力下,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违约及停止抵押赎回权数量不断增加。第二,房地产市场需求减少,房价下滑,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上升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并且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收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政策,对住房需求也产生了抑制,形成了房价下滑—利息提升—借款人还贷困难—贷款人收紧房贷—住房需求下降—房价继续下滑的循环紧缩链条。

除上述提及的原因以外,这次次贷危机的根源与往次危机是相同的,都是生产相对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而次贷危机的生产相对过剩表现为贷款导致的过度消费,而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是解决需求不足的手段,其结果必然导致危机的发生。

三、当今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金融危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不能独善其身,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深远的,而且影响至今远远没有结束。

(一)通货膨胀严重

次贷危机影响了我国的实体经济,中国30年来一直采用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中国出口受阻,失业率上升,政府必须采用扩大信用规模的方法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然而扩大信用规模将导致货币供给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物价便会上涨,而政府未能控制上涨,物价持续走高,于是通货膨胀便产生了。另外,受次贷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工业品生产成本激增,导致物价上涨。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

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金融格局下,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希腊出现经济危机导致了整个欧洲债务危机,后传导到爱尔兰,欧洲债务危机给处于复苏期间的欧洲金融业带来了影响。经济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大。由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国的出口大幅下滑,加之外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及其他贸易壁垒增加,很多企业面临外需减少,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减少。与此相反,毕业大学生每年的数量增加,供给大于需求,则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与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前相比,人民币对各国货币的汇率中间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高达22%,与此同时,人民币对其他非美货币升值幅度也大大提高。虽然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改,人民币对外币升级幅度减缓,但是汇率在未来还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美国当局对人民币施压,以增加出口,平衡中美贸易失衡,增加本国就业。于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我们在分析此次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防重蹈覆辙。

(一)采取降低依赖的进出口战略

中国作为对美最大的贸易盈余国,必须降低对美的出口依赖,在危机面前进行主动调整,尽量减少对经济和国内出口企业的打击。中国必须主动调整出口地区结构和进出口比例结构,逐渐减少顺差,适当创造顺差。中国应该积极谋求在东盟和拉美地区建立自贸区。

(二)采取策略性处理与美元关系的外汇储备战略

作为目前最大的对美贸易盈余国和最大的对美债务持有国,中国应该停止增加美元资产,战略性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如战略性的增加黄金储备和白银储备,提高实物资产的储备。购买以美元计价的实物资产,维持美元对人民币的适度稳定,是暂时维持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实施人民币国际化

产中国应建立可信的货币金融体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黄金和多元储备支撑下的货币体系,实现未定的货币度量,为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做准备。在人民币发行体制中适当引入“锚”,逐步提高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发展稳定的人民币国际流通渠道,抓住时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延喜.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16.

[2]翟晨曦.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思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319.

第6篇: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WWw.133229.CoM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二、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分析

1、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折射出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前文已经论述过,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两大主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经济法的产生即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一种方式。因为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对于帮助市场平稳发展有着别的政府干预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经济法的这种作用在此次危机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反面折射。上述的种种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法都能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则予以限制。首先政府为了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不仅持续监控本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而且还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企业划定经营运作方面的底线。其次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表现,通过颁布法律可以向民众传达一定的社会理念,针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和个人主义,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法律宣传社会本位的理念,同时通过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存在严重影响的投机行为的惩罚,使民众间接被灌输社会本位理念。

2、从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成效看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对本国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过反思,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怎样才能在经济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均衡?经济法干预措施则是一剂良药,利用经济法律不仅可以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也可以为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划定一定范围,规定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也赋予政府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总之,无论是专注于长远发展的经济法还是力图减小损失的经济法,在帮助各国走出危机阴影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国经济开始回暖,提前复苏的迹象的出现,就是这些经济法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三、应对危机的经济法干预措施建议

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的监管

审慎经营是使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降低因为企业自身因素而产生的风险的重要经营准则。审慎经营规则侧重于通过金融企业自身的行为去降低企业营运所面临的风险。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金融领域的规则相当完善,政府和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备,但最终还是因为金融企业没有很好地执行审慎经营规则而导致危机的发生,这说明要使审慎经营规则得到彻底地执行就需要实行内外联合。不仅需要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系统的审慎经营执行框架,还需要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审慎经营进行有力监管,对金融企业的业绩、各项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有违背审慎经营规则行为的企业,责令其整改,或者进行罚款,严重者追究企业法定人及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我国政府历来对审慎经营规则给与高度重视,但也不排除会存在少数金融机构面对当前类似于美国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形势而采取冒险行动,发放规模过大的房屋贷款,降低贷款审查标准等。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应该提高警惕,积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加强贯彻执行审慎经营规则,引导我国金融企业走上合理合法经营的道路。

2、弘扬“社会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应机制抑制“个人主义”的膨胀

市场经济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预个人市场行为,但是发展到极端就是个人为了一己利益去损害社会利益。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提高对个人主义膨胀的警惕。个人主义膨胀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层次领域,要想从这些角度出发去根治个人主义膨胀,一是时间周期长,二是很难针对问题选择正确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当,影响的范围会相当广泛。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首先应当通过法律法规为个人主义行为规定一条底线,划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界限。其次,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弘扬“社会本位”理念,加大“社会本位”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强民众有关“社会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众真正领会“社会本位”理念的含义,最后政府应当建立遏制个人主义膨胀的有效机制,对实施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在这方面,我国还落后于美国,美国在危机爆发后,先是全力挽救经济,待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问责行动,调查部门陆续对一些在危机中存在违规行为的金融业者和政府官员进行质询,并且在认定有罪后,对他们实施罚款,甚至监禁,中国在维护社会利益方面做得还不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能够维护社会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经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检察机关)、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将会为维护社会利益提供诉讼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会利益的维护逐渐成为一种公民权利,一种政府责任。通过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向民众宣传“公益诉讼”理念的同时,可以将市场中的众多企业和参与者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他们变得谨真,不再轻易冒险。

3、次贷危机再次证明经济运行模式不能走极端

历史已经对经济运行应该采取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均衡的模式有过多次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致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国长期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传统使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最为严重;2007年初爆发的次贷危机也是美国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影响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因为危机爆发前,政府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违规违约行为不断,市场秩序持续混乱,市场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因为外部经济的小小波动使得市场问题暴露,整个市场崩溃,所以此次次贷危机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极端性、错误性的又一次证明。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机下经济法国家干预的本质[j],经济法年会资料,2009

[3]李昌麒:经济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

第7篇: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二、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分析

1、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折射出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前文已经论述过,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两大主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经济法的产生即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一种方式。因为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对于帮助市场平稳发展有着别的政府干预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经济法的这种作用在此次危机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反面折射。上述的种种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法都能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则予以限制。首先政府为了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不仅持续监控本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而且还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企业划定经营运作方面的底线。其次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表现,通过颁布法律可以向民众传达一定的社会理念,针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和个人主义,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法律宣传社会本位的理念,同时通过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存在严重影响的投机行为的惩罚,使民众间接被灌输社会本位理念。

2、从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成效看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对本国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过反思,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怎样才能在经济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均衡?经济法干预措施则是一剂良药,利用经济法律不仅可以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也可以为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划定一定范围,规定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也赋予政府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总之,无论是专注于长远发展的经济法还是力图减小损失的经济法,在帮助各国走出危机阴影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国经济开始回暖,提前复苏的迹象的出现,就是这些经济法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三、应对危机的经济法干预措施建议

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的监管

审慎经营是使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降低因为企业自身因素而产生的风险的重要经营准则。审慎经营规则侧重于通过金融企业自身的行为去降低企业营运所面临的风险。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金融领域的规则相当完善,政府和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备,但最终还是因为金融企业没有很好地执行审慎经营规则而导致危机的发生,这说明要使审慎经营规则得到彻底地执行就需要实行内外联合。不仅需要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系统的审慎经营执行框架,还需要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审慎经营进行有力监管,对金融企业的业绩、各项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有违背审慎经营规则行为的企业,责令其整改,或者进行罚款,严重者追究企业法定人及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我国政府历来对审慎经营规则给与高度重视,但也不排除会存在少数金融机构面对当前类似于美国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形势而采取冒险行动,发放规模过大的房屋贷款,降低贷款审查标准等。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应该提高警惕,积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加强贯彻执行审慎经营规则,引导我国金融企业走上合理合法经营的道路。

2、弘扬“社会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应机制抑制“个人主义”的膨胀

市场经济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预个人市场行为,但是发展到极端就是个人为了一己利益去损害社会利益。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提高对个人主义膨胀的警惕。个人主义膨胀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层次领域,要想从这些角度出发去根治个人主义膨胀,一是时间周期长,二是很难针对问题选择正确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当,影响的范围会相当广泛。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首先应当通过法律法规为个人主义行为规定一条底线,划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界限。其次,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弘扬“社会本位”理念,加大“社会本位”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强民众有关“社会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众真正领会“社会本位”理念的含义,最后政府应当建立遏制个人主义膨胀的有效机制,对实施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在这方面,我国还落后于美国,美国在危机爆发后,先是全力挽救经济,待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问责行动,调查部门陆续对一些在危机中存在违规行为的金融业者和政府官员进行质询,并且在认定有罪后,对他们实施罚款,甚至监禁,中国在维护社会利益方面做得还不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能够维护社会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经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检察机关)、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将会为维护社会利益提供诉讼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会利益的维护逐渐成为一种公民权利,一种政府责任。通过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向民众宣传“公益诉讼”理念的同时,可以将市场中的众多企业和参与者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他们变得谨真,不再轻易冒险。

3、次贷危机再次证明经济运行模式不能走极端

历史已经对经济运行应该采取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均衡的模式有过多次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致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国长期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传统使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最为严重;2007年初爆发的次贷危机也是美国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影响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因为危机爆发前,政府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违规违约行为不断,市场秩序持续混乱,市场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因为外部经济的小小波动使得市场问题暴露,整个市场崩溃,所以此次次贷危机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极端性、错误性的又一次证明。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机下经济法国家干预的本质[J],经济法年会资料,2009

[3]李昌麒:经济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

第8篇: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次债危机;衍生工具;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4月4日

引言

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它以次级房贷违约为导火索,金融机构的破产为主体,人们的信心崩溃为症结,向实体经济蔓延为趋势,全球央行的行动为解救手段。本文认为此次危机表面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向实体经济波及,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泡沫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经济事件具有规律性也有其特殊性,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的经济危机,每一次危机的实质都有相似性,但每一次危机都是特殊事件,有其特殊的背景。此次危机爆发的根源是实体经济本身的泡沫膨胀,也是所有危机的共性。既然投机是共性,人们深受历史之害,为什么还不断的犯错误。本文将对高级衍生工具进行分析,看它是如何助长投机的狂热,使得金融风险远远超出人们的控制范围。

人们深受历史之害,为什么还任其产生?一种观点是代际遗忘,意思是上一次的大危机由上一代人经历,新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感受不深,所以任由危机发生。笔者认为,不是人们记性不好,而是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和金融工具的新发展将本质掩盖,使得发现问题、防范风险以及监管风险的难度层层增加,也即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在无意识状态下为投机的膨胀创造条件。虽然本意是解决问题,却在无意识中创造了新问题,并且这些新的问题开始不会被感知,只能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被人们意识到。那么,在这次危机中由人类发明的高级衍生工具是怎么助长了投机之风呢?

一、对CDO和CDS的简介及特征分析

首先必须对这些复杂的工具做一个框架介绍。贷款的证券化是本次衍生的起点,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以商业银行贷出去的款作为一个资产池为基础发行证券,这些证券称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证券化过程中,涉及发起人(住房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经纪人、消费信用核查机构、特殊目的机构(SPV)、评级机构等十多个参与机构。虽然发行证券对应的资产池是同一的,但发行出来的证券还是分等级:优先级、中间级、股权级,这个级别是由评级机构来确定。次贷证券化的过程使得次贷的风险由住房抵押贷款金融机构转移到SPV再转移到投资者。中间段级的MBS信用评级相对较低,风险较高,而发行MBS的金融机构希望提高这些资产的收益,于是以中间段级为基础,进行新一轮证券化,这些以中间级MBS为基础发行的债券被称为担保债务权证(CDO)。CDO也像MBS一样被划分为不同段或等级:优先级、中间段、股权段。中间段的CDO又会被进一步证券化并作为另一个CDO的基础资产,这种过程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出现了CDO平方、立方……之类的证券。这个次贷被证券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衍生金融产品被创造出来的过程。这样,由一个收入较低、无固定资产的居民(被政策支持可以买房子)同当地某一住房金融公司签订抵押住房贷款合同所产生的风险,通过一系列衍生品的创造与销售被传递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另一个重要的衍生工具是信用违约互换(CDS),这是一种在两个交易对方之间建立的信用衍生品合同,买方向卖方定期支付保费,如果合同中指定的第三方参照实体在合同有效期内发生信用事件时,买方将获得来自卖方的赔付(Wikipedia,2008)。CDS的本来目的是用来保险的,但是随着CDS市场的发展,它由最初套期保值的功能扩大到投机和套利的功能。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投机者大量购买CDS,CDS作为一种场外衍生交易工具,其供应量可以是无限的。CDS的价值总额一度达到62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了作为其投保参照实体的价值总额。CDS的出现,增加了债券市场的扩张,一旦当参照实体大部分出现信用危机时,CDS交易的对方赔付能力有限,危机就不可避免。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英国子公司AIG金融产品公司销售了超过5,130亿美元的CDS产品,约占AIG集团总资产的50%(New York Times,2008),AIG之所以破产,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此。

理论上,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各种债券的债券和保险工具具有两大功能:转移风险、增强资金流动性,这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相一致的,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欢迎使用这些工具。但是,这些高级衍生工具的另两个特征是模型设计的欠缺性和复杂性。首先,这些工具背后的模型设计是有缺陷的,主要在于它们并不能在市场崩溃之前使人们观察到问题的存在,根据模型,由大量房贷构成的证券的价格仅有很小的可能会流失它们原本市场价格的10%,同时根据过去的历史,在同一时间根本不可能会有大量的毁约行为发生。模型并不能预示到房产价格下跌、利率提高、经济低迷等一系列状况会使相关风险提高,会使毁约的概率提升。其次,模型的复杂性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复杂性是相对于人类平均的理解能力、适应能力而言的,具体来说,这个复杂性是相对于投资者、监管者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而言的。下面第二部分主要从高级衍生工具的复杂性给这三方面主体行为带来的影响来分析其助长了人们的投机之风,加速了实体经济泡沫的膨胀。

二、高级衍生工具使得相关主体的行为异常

第一,金融创新的复杂性使得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在没完全清楚次级债产品的风险涵义之前,就在资产组合中大量配置这种产品。基于同一笔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了MBS、CDO、CDO平方等产品,被分拆出售给不同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于持有某种CDO的投资者而言,他甚至可能并不知道支持这种产品的最原始资产是什么。由于房地产市场繁荣导致次级债产品违约率空前之低,故而历史回报率空前之高,诱使机构投资者没有搞明白就大量的配置该证券资产。风险转移的链条几乎可以无限的延长,以至于投资者会误认为风险已经消失。但是,尽管证券化可以转移风险,却不会减少、更不能消灭风险。甚至由于证券化,贷款者和借款者不再有一对一的面对面接触,反而使得风险增加。而同时最终投资者往往低估自己所承担的风险。

第二,金融创新的复杂过程使得监管机构和评级机构把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任拱手让予金融机构自身。首先必须认识到,贷款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本身没有自我约束机制,必须要有评级机构和监管机构这些第三方约束机制。而且,将抵押贷款打包成标准化的金融产品特别需要依靠评级机构评级,这样以来对评级机构的要求是比原来远远提高了。但是,评级机构受雇于那些委托他们进行评级的公司,为了取悦委托者,它们自然会给这些委托者“好的分数”,同时,评级机构对于这些新产品也不是完全精通,需要依赖于产品发明者提供的信息,他们相信投资银行可以把F等级的资产变成A等级。从监管方面来说,当新产品的复杂程度到了监管当局无法计算风险,并开始依赖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手段时,监管部门对市场就失去了控制,用斯蒂格利茨的说法就是,金融系统实际上利用这些高级衍生工具进行了一场监管套利的活动。可以说监管机构和评级机构就是在没有完全理解该产品的复杂机理之前就轻率地给予金融机构放行或给出高评级的。

第三,金融创新的复杂性使得政府忽视了泡沫。笔者认为,人类是理性的,在犯了多次错误之后肯定是会吸取教训的,然而金融工具的复杂性起了障眼法的作用,政府在高级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面前显得迟钝。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起到了鼓励消费者借贷的作用,一开始金融当局感觉不到真实的危险,用简单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出现的小问题,例如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并寻找其他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措施进一步鼓励了市场参与者买卖新型的金融工具,进行风险更高的投资,因为总有政府给他们提供流动性。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无需担保和首付,于是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于是加剧了投机,加速了次贷和相关衍生市场的继续膨胀。

三、小结

综合以上的分析,高级衍生工具的产生使得风险增加、泡沫膨胀;如果产生后监管部门和政府能够及时关注到问题并采取适应的措施抑制泡沫,问题也不会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可怕的是高级衍生的复杂性使得金融主体对市场的评估变得复杂,监管部门和政府已无力做出正确的预测和正确的宏观政策指导,泡沫前行的道路上非但没有红灯,没有路障,而且加了大量的油。

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中出现的新特征就是高级衍生工具的发展。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或者说社会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的,投机是必然的,所以高级金融工具的发展也是必然的,那么是不是说危机的爆发也是必然的呢?人类对其无能为力?本文并不是这个意思。通过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既然投机和高级衍生工具的发展是必然,人们又想避免危机的爆发,唯一的出路就是对风险和泡沫的监管一定要跟得上金融工具的发展速度,怎样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什么范围又是可以接受的范围,拿什么标准来量化,标准怎样根据实践的发展而变革,这对监管部门的要求非常高,值得人们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2008.9.

[2]张明.透视CDO:类型、构造、评级与市场[J].国际金融研究,2008.6.

[3]张明.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及其前景.cn,2008.1.

[4]高盛次贷分析报告.2008.

[5]摩根富明林报告――历史上重大金融危机面面观.2008.10.

第9篇:次贷危机原因分析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两年来这场危机似乎仍没有见底,甚至愈

演愈烈,形成了一种“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风波。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由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汇储备部分损失,出口困难,失业增加,经济增长减缓。

首先,雷曼破产对于国内各大银行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截至目前披露的情况,八大行持有的雷曼债券,不完全统计在8亿美元左右。其中,工行1.52亿美元、中行1.29亿美元、招行7000万美元、交行7002万美元、建行1.91亿美元、兴业银行3360万美元、中信集团1.59亿美元,其他银行正在核对所持雷曼债券,相信还会不断增多。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其次,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经营活动会受到影响。当众多著名金融机构受次贷冲击损失严重甚至陷入危机时,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环境。银行海外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时很难避免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最后,次贷危机导致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盈利将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先前对此类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

次贷危机虽然重创了全球经济,但在我国政府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只要我国商业银行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就能将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二、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没有正确评估其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是其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这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敲响了警钟。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本着审慎的基本原则,来看待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现存问题:

1.不够重视贷后风险管理。由于短期利益驱使和考核机制不合理,银行信贷人员对贷后风险管理认识不深不透,仍然存在重视贷款营销和贷前审查,忽视贷后管理的现象。目前推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约束力不强,本来可以发现的贷款风险隐患,却由于“轻管”,而使其变成实际上的风险。

2.贷后管理经常流于形式。贷后信贷资产检查作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相关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实际情况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目前银行对信贷业务贷后风险控制的内容多是定性分析,这些分析因素很难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虽然财务状况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而且这些指标基本上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而且缺少针对性,不易于实践操作。

三、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对策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风险之一,每家银行都很关注信贷资产是否安全,然而相对来说贷后管理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来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

1.及时更新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各个行业(特别是银行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的相关政策举措。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完善的进行贷后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

2.新建或完善客户信息系统,横向和纵向了解行业指标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和运营状况,并及时更新,保持对企业客户的密切关注;并尝试了解企业的销售渠道和管理环境及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了解企业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

3.客户经理应对受危机影响的信贷客户予以高度关注。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每季度及时完成贷后检查,定期了解贷款使用情况,若贷款投入再建项目,可以实地核查;并观察客户的主营业务波动情况以及现金流是否充足;是否有裁员或不完全用工等现象;以及在其他银行的贷款、授信是否有被压缩或解除的情况发生,并及时向分行反应相关情况。

4.调查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在危机发生之后相关指标(行业的市场风险、企业的存活率、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可以考虑对该行业限额重新设定以及下调该行业的信用等级;关注客户的融资情况及其流动性风险。调查客户的相关财务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若在其他银行还有大部分借款,可以考虑调整其授信额度以及下调信用等级。

5.关注信贷客户(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资金账户,防止资金抽逃和挪用,必要时实行封闭管理,审查资金用途。对抵(质)押物的价值进行调查确认,若在此次危机中损失减值,应通知客户尽快弥补该差额。担保人的情况也要跟踪了解,若其不再符合担保人条件,应告知客户再选择一位担保人。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风险要严格把控,对于优质企业要坚决扶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注意及时对客户跟踪回访以及企业的上门调研,都有助于信贷资产贷后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