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次贷危机原理精选(九篇)

次贷危机原理

第1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传导机制;影响;措施

次贷危机从爆发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目前进入了后危机时代。此次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其危害也不仅仅局限于在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损失,而是演变成为次贷危机造成的货币市场紧缩对其他资本市场的溢出影响,进而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使之处于瘫痪状态。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息息相关,融合也日益紧密。中国资本市场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日益增强。众所周知,美国在全球金融贸易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次贷危机必然会通过对美国的影响向其他国家经济体延伸。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正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国际投资途径以及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波及和蔓延,通过汇率机制、资本流动机制、利率机制、资产价格机制以及预期机制进行传导,向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生着间接影响。

一、次贷危机主要蔓延和波及的途径

而且根据国际金融理论和危机传导理论,金融危机通常进行国际传导的途径通常有三条,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通过这三条途径,金融危机将其引致的风险和效应蔓延到发生危机的经济体之外,继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甚者演变为经济危机。此次次贷危机也正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市场这三条主要的途径向外传导,先因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蔓延到欧洲、亚洲等地区。由房贷市场、资本市场延伸到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继而传导到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中国的资本市场。

次贷危机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出口贸易方面的影响较大。间接影响是指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多边贸易产生影响,可能会间接影响中国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

次贷危机通过国际投资途径的传导主要是指在投资关系上的改变,即中国资本对海外投资和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面的改变。一方面,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海外投资收益及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之后,美元持续贬值。为寻求避险和更高的投资收益,原本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市场撤离而转向中国。这两种冲击都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上,从而将影响并传导到整个股票市场。这给中国股市带来强烈市场波动,也给投资者带来心理恐慌。

次贷危机通过资本市场途径传导只要是指次贷危机引发的心理恐慌,这种心理认为次贷危机会进一步恶化,会进一步影响资本市场,而中国近期股票市场的低迷不振的表现就是这种心理性冲击最好的证明。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向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

以上三种方式是次贷危机主要蔓延和波及的途径,而其次贷危机的影响向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主要有汇率机制、资本流动机制、利率机制三个方面。

(一)汇率机制

自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回升无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更是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美国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操纵的结果。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大量的廉价中国商品不断流入美国市场,这不仅是美国贸易产生逆差的根本原因,而且还是美国国内失业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程度。总之,次贷危机引致的美元贬值同时也带来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巨大压力,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不利。

(二)资本流动机制

正如上文所讲,次贷危机带来中国资本的海外投资和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面的改变。一方面,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海外投资收益及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之后,美元持续贬值。为寻求避险和更高的投资收益,原本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市场撤离而转向中国。这也将影响股市的波动。

(三)利率机制

为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各国为应对通胀而普遍加息、收紧银根的行为,最终必然会加大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其业绩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必然通过其上市的股票价格的变动予以体现。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房地产的市场危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带来了许多的积极影响。比如说,次贷危机给还在金融创新领域摸索前进的中国带来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创新树立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在金融创新中要时刻谨记“谨慎”原则

我们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但是也必须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金融创新要从基础做起,坚决不能被巨大的利润遮住双眼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风险。

(二)银行监管要加紧

我们要重视放松监管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加强对人的监管和制约,必要的时候采用立法执法等手段防患于未然,避免金融危机在中国发生。

(三)处理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的问题

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次贷危机的发生警示我们:当资产价格处于上升时往往看不出风险的大小。而当资产价格下降时,风险会迅速沿着信用链条向外蔓延。我国又采取银行和房地产共生增长的模式,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风险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我们要以次贷危机为鉴,处理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的问题。

总之,次贷危机的爆发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世界经济也进行了调整。这对于我国来说,即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人才大量流动有利于我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只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调整政策,积极应对挑战,我国一定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第2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 低利率 贷款证券化 房地产 风险管理 金融监管

一、美国次贷市场的兴起

美国的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评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由于信用要求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3%。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加之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以及以MBS、ABS等为基础发行的债务抵押担保证券(CDO),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专业给投资者。同时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因贷款占用的资金得到回收,使得放贷规模继续扩大。

二、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从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以来,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低利率刺激了房价持续上涨。在房地产业繁荣的现象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次级抵押贷款公司觉得,收不回的贷款反正有房子做抵押,而房价还在涨,所以还会赚;而且借助于金融创新,这些贷款被打包债券化出售给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被转移出去了。但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持续加息,房地产业开始趋冷,一些借款买房人不能按期还贷而违约,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一些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如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出现亏损以至破产。同时,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也随之变成了垃圾债券,它的价格下跌引起了投资于此机构出现财务困难。投资者了解到这个信息后,纷纷要求赎回投资,造成基金公司流动性困难,不得不暂停赎回,这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不肯拆出资金。出问题的金融机构从银行和债券市场都无法融到资金,次级债危机就演变为流动性危机,引起了造成美国和全球主要股市下跌。

探究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美联储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连续13次降息,低利率的政策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也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伏笔。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又先后17加息,引起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次贷危机从而发生。

2.放贷机构和投资者“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大量发放次级贷款,大量持有次级债。当危机发生时,难免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

3.贷款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引起风险的传递和扩大

通过贷款证券化,放贷部门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同时回收的资金继续用于放贷,使得放贷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衍生产品以及以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的“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渗透到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风险也得以传递和扩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异动将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

4.信用评级机构严重失职

在这次危机中,标准普尔、穆迪等信用评级公司从一开始就认定次级抵押债券和普通抵押债券同等风险,并给予最高的信用评级。投资者出于对这些机构评级的信赖,放心的大量购买了此类债券。但当次贷危机开始显现时,2007年7月,这些评级机构又将几乎所有次级抵押债券的信用等级调低。这样的行为,直接引起了市场的极度恐慌,导致了全球性的流动性不足。

三、引发的思考

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欧美各国央行联合救市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但这次危机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造成的严重的冲击,教训是深刻的,值得我们的深入思考。

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一直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这种“优质资产”的背后的风险是巨大的:这几年,银行为了发放更多的贷款,放松了对贷款人的审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没有谁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人基本上没有信用等级之分;同时,不少人甚至利用假信用,大量的从银行骗贷用于炒作房地产。而且,这些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一旦风险爆发,会对银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情况,与危机爆发前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有一些相似特征:房价快速上涨、进入加息周期、流动性过剩等。而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贷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了,他们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风险正在逐渐积累。

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后,该是时候全面检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了。为了避免类似危机在我国上演,我想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培养风险意识,强化银行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见利忘险”,为了追逐利润大量放贷,由于房价的持续上升而忽视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过度依赖于第二还款来源,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吸取这次危机的教训,重视防范和管理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

2.加强金融监管

由于商业银行的本质上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受到住房抵押贷款高收益的吸引,银行有放松贷款人申请标准以扩张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的冲动。金融监管部门尤其是银监会有必要进一步规范银行的贷款操作行为,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

3.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美国次级贷款主要是为了解决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族裔的住房问题,但其经济支付能力低又限制他们的还款能力,也容易造成违约现象的大量出现。在这次危机后,当银行房贷收紧时,又会导致部分中低收入者买房困难。因此,政府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人人享有适当住房――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买房(如廉租房也是一种办法),把没有支付能力的中低收入者推向购房市场,拔苗助长只能事得其反。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财经科学,2007,10.

第3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蝴蝶效应;宏观调控;次级债券;浮动利率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3-0061-32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多来次贷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从而演变成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一打“喷嚏”,全球都跟着“感冒”。那么,究竟什么是次贷危机,以及引发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一、美国次级房贷的现状和特点

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谓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一定的资产(如房产)作抵押所获得的贷款。在美国,通常根据信用质量,将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在这三类贷款中,优质抵押贷款达到或基本达到了美国相关政府支持机构(GSE)规定的标准,具有良好的信用品质。

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有两个共同特点:贷款标准低、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

次优抵押贷款即“ALT-A”贷款,全称是“Alternative A”贷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的人,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这类贷款的信用质量好于次级,并且大体能够接近最优贷款的标准,被普遍认为比次级贷款更“安全”,其利息普遍比优质贷款产品高100到200个基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13.4%为Alt-A抵押贷款。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通常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收人证明缺失、负债较重,并且,还款额与收入比(PTI)超过了55%,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LTV)超过了85%。

除了贷款标准低以至于信用风险明显高于最优贷款之外,次级和次优贷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这与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占绝大多数的优质抵押贷款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估计,在优质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和次优抵押贷款中,浮动利率贷款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0%以下、85%和60%左右。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5年和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规模分别约为6450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20.1%为次级抵押贷款。引发这次危机的主要是近几年发放的次级抵押贷款,并很可能波及到次优抵押贷款。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内部机制缺陷是根本原因

1 日益扩大的低端抵押贷款规模是危机的始作俑者。低端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将市场推向非理性繁荣。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嫁给投资者。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回收贷款占用的资金,继续扩大放债规模。

2 放贷机构和投资者的贪婪是这场危机的前提。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一方面放贷机构为了能大量发放、持有次级债,推出各种高风险的次级贷款产品以吸收更多低收人家庭购房。比如只,f,-j-gj息抵押贷款、零首付、零文件等方式贷款。由于放贷机构忽视风险管理,导致一部分人有机可乘。另一方面,放贷机构故意实施“猎杀放贷”行为。放贷机构故意向借款人片面强调高收益性,而对高风险性闭口不谈,导致借款人不知道利率波动对自己的还款额会产生什么影响。当危机爆发时,借款人由于利率高涨、房价下跌而不能按时还款,放贷机构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从而殃及债权^。

(二)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实行低利率货币政策。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1年到2004年间高举降息大旗,连续13次降息,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6年的最低点1%。低利率政策的实施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刺激贷款买房,直接导致大量流动性资产涌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这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的隐患,孕育了房地产的“泡沫”。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通货膨胀的压力死灰复燃,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又先后17次加息,2004年到2006年两年间,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调到525%。还款的成本随着利息的上升而日益增加,本金滚利息,雪球越滚越大,还款者压力越来越大。

美联储主导的贷款利息剧降据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很多人在政策诱导以次贷低息的方式买房,而后又出现高息还款困难,购房者不能按时高息还款,后果是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埋下了伏笔。

(三)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2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10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让那些原本想靠卖房子还贷的炒房者措手不及的是,房价下跌到靠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全球,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

(四)抵押贷款市场资金链的断裂是关键原因

当房价上涨时,抵押贷款市场资金链上所有产品的状态均为高收益低风险,放贷部门通过将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并将回收的资金以发行更多次级抵押贷款的方式来扩大放贷规模以获取高额利润。金融机构则根据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创新出新的“再衍生”产品。经过层层循环,使越来越多的本无力购房居住的消费者加入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行列。这样从最初的房屋消费者、放贷机构到专业融资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到最终金融产品的投资者都严重忽视风险。结果是只要其中某一个链条出现故障,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并迅速波及其它环节,一旦购房者无力偿还债务,那么从放贷机构到 专业的融资机构,直至最后的投资者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五)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不良和市场流动性不足是危机爆发的基础原因

次级贷款市场存在先天缺陷,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次贷借款者主要对象是收入低,没有良好信用记录,甚至有过破产信用记录的借款者,借款给这类人而产生的次级贷款市场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在经济繁荣时期,借款者可以通过房产的升值作为抵押;然而,当经济环境恶化时,这类借款人由于经济条件恶化而无法按期支付欠款,违约率较高,造成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较大,这便是次级贷款市场的先天缺陷。事实上也如此,随着美国利率升高、房价下降,越来越多的次贷借款人难以承受房贷负担,从而引发违约。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约有2000亿美元的次贷利率面临重置,次贷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流动性不足问题导致了次级贷款市场后天营养不良。当美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加速阶段,美联储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加息以缩紧银根时,许多贷款者入不敷出,大量次级按揭贷款变成坏账。在这种情况下,大银行不再继续向住房按揭贷款公司提供融资,住房按揭贷款公司面临破产遭遇。

(六)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机构失职是重要原因

信用评级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增加市场透明度。然而,评级机构的核心业务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被其评定的客户付钱购买自己的信用等级,但使用这些评级结果的却是投资者。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所有的次级贷款债券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10%得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事实上,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2007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Alt-A和次级债两类证券的违约率可能会随着美国房价的大跌而急剧增加。由于为投资银行发行的各种创新工具提供评级是评级公司业务的主要收入,因此,评级公司很难对按揭贷款证券MBS给出中立的评级判断。

(七)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危机爆发的温床

2001~2002年间,美国次级债因新经济泡沫的破裂而导致短期拖欠率上升,但美联储官员不仅未对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充分的重视,而且刻意回避问题。直至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并波及世界时,美联储对此问题的严重性都没有给予清晰的阐述。可见,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这场危机孕育并迅速蔓延开来的温床。

总之,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是由一系列看似偶然的因素综合爆发而成的。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财经科学,2007,(10)

第4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次级抵押贷款 启示

一、次贷危机的含义

次贷即次级抵押贷款。在美国,按揭贷款按照借款人的信用和其他因素分为:优质(prime)、类优(alternative)、次贷(sub-prime)。次贷是对信用纪录比较差(有迟付、破产之类的欠佳信用纪录)、信用纪录不全、月收入没有达到住房抵押贷款申请标准、负债与收入的比例可能偏高的那些人发放的贷款。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质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这项贷款在解决低收入家庭购房问题上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级别要求较低,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更大:瑞银国际(UBS)的研究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0.5%,是优质贷款市场的7倍。

二、次贷危机的爆发及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的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06年的前5年中,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 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非常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批次级抵押贷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汇丰控股为其在美国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的坏账拨备。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的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2007年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

2007年7月,标普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

2007年8月,为了防止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发严重的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等向市场注入资金。

2007年9月,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因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出现融资困难,该银行遭遇挤兑风潮。

2007年10月,美林证券财报称,第三季度由于在次贷相关领域遭受约80亿美元损失,美林证券CEO斯坦・奥尼尔随后辞职。

2007年11月,阿联酋基金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将投资75亿美元购入花旗集团4.9%的股份,花旗因次贷危机事件受到重创。

2007年12月,美国财政部表示,美国政府已经与抵押贷款机构就冻结部分抵押贷款利率达成协议,超过200多万的借款人的初始利率有望被冻结5年。同月,美、欧、英、加、瑞士央行宣布,将联手向短期拆借市场注资,以缓解全球性信贷紧缩问题。至此,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扩散到了欧洲、日本等全球范围。

三、次贷危机的迅速扩散及其原因

总的来看,导致整个美国次贷危机出现并且波及到欧洲、加拿大、日本、韩国等金融市场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分析。

从微观层面上讲,在美国,许多放贷机构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许多贷款公司认为,住房价格会持续上涨,于是在贷款条件上要求宽松甚至是大大放宽了贷款要求,如不要求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提供包括税收表格在内的财务资质证明,做房屋价值评估时,放贷机构也更多地依赖机械的计算机程序而不是评估师的结论,这样一来就累积了很大的风险。

从宏观层次上来说,美联储连续17次的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了5.25%。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同时,美国住房市场也开始大幅降温,房价持续走低,使贷款公司感到措手不及。

因此,从微观和宏观这两个方面存在的原因来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风险。而美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程度又很高,所以风险很容易传递到整个债券市场以及欧美、日本等国际市场。

四、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美国在次贷市场上的购房者,其次是放贷机构,然后是购买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机构。目前来看,美国和欧洲的放贷机构和投资机构因大量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损失最为惨重。

日本和韩国的银行也因为次贷危机产生了损失。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根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券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的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的担保债券凭证大多数为最高信用等级,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而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涉足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不多,因此受到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随着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挑战,中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无疑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很多启示。在金融创新、房贷市场发展、金融监管等各个方面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美国次贷危机银行业的打击很大,所以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尤其关注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扬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比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以及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的还款违约率将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因此,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必须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

具体来说,我们应在以下方面做好应对工作。

1、我国应积极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贷款机构明明知道存在大量的潜在风险却大量发放贷款,还推出了大量的前期还款压力小、利率固定而后期按揭成本上涨、利率浮动的贷款产品,为一些贷款者在未来可能无力还款埋下了隐患。投资银行在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也降低了承销或担保门槛,并积极在二级市场推销中把风险扩大到更广的范围。因此,我国金融业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对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也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说明,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进行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我国金融企业在进行外部扩张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盲目地实行粗放式扩张。

2、我国的金融机构创新要适合中国的国情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盲目地借鉴或引进国外的创新金融工具。通过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银行的信贷违约以及房贷的非流动性风险问题。但证券化存在着风险,将风险从银行内部转嫁到社会并不等于风险就消失了。此外,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于当前我国到境外进行金融创新工具的投资也有积极的意义。我们不管是实施QDII,还是借鉴ABS,都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3、我国的金融创新应立足于国际

从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创新工具能把本国的投资风险转嫁到国际资本市场。因此,我们也要把金融创新投向国际资本市场,设计一套体系完整的创新工具。其次,我们必须要突破传统狭隘的经营理念。对于银行来说,在信贷资产组合结构中,住房抵押贷款是最重要优质资产之一,而且还可以把其他金融理财产品延伸进中高端客户群体中。面对这样一个利益巨大的信贷资产,我国银行业就没有动力将房屋抵押证券化。因此,如何兼得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也是我们的金融创新战略应该考虑的问题。再次,要把金融创新指向混业经营。从国际经验和长远来看,混业经营是金融业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4、我国应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我国在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应对各种金融创新手段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产品加强监管,并重视各种金融机构可能会对市场造成的潜在风险,进而避免风险失控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步伐。同时,中央银行应该继续实行稳健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利率、汇率等本外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完善和创新政策工具,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而且,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融合性不断增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也变得日益重要。我们要加强国际间监管标准的统一。监管标准不统一,会导致市场中出现监管套利行为。

5、我国的金融机构要审慎经营

房屋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以后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会调动银行或次贷公司在重新获得现金流后扩大信贷规模的积极性,次贷不仅很快会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并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中,而且对冲基金及其他高杠杆机构以其财务杠杆工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与次级抵押贷款有关的各种交易,最终会放大相关的投资和交易风险。此时,相当多的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切断了,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就远离了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原则,也把市场参与者完全隔离在了审慎经营原则的门外了。因此,美国次贷危机告诉我们,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很好地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吴念鲁、郧会梅、高远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与思考[J].金融研究,2007(12).

[2] 安永:次级债将通过企业信贷影响银行业,上海证券报[N].2008-1-23.

[3] 殷剑锋: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会在一两年内好转[N].中国经济周刊,2008-2-4.

[4] 丛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有启发[N].每日经济新闻,2007-10-10.

第5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第6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

自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正影响着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从中反思其成因,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1次贷危机与次贷的概念

次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在美国爆发的,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次贷也称为次级抵押贷款,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此类借款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人来源,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级别低,债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相对于优质贷款,次贷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美国的金融贷款机构,采取的是一种资产证券化方式,将次贷证券化,将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和分担给了下家。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使其具有流动性。其形成的金融产品就是资产支持证券。商业票据、抵押债券、股票等都属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而次贷证券化就是将次级抵押贷款与其他类住房抵押贷款一起打包,通过发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债务抵押债券等方式,出售给境内或境外的投资者。

2次贷危机的成因

次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分析其原因如下:

(1)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部分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根本原因。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持续繁荣期间,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金融机构在做房屋价值评估时运用电脑自动化评估,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还有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使得这些高风险资产进入投资市场,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3次贷危机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次贷危机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失效。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充足的市场流动性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一些机构高估了市场吸收风险的能力,很多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技术出现了不足,尤其是集团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缺失,导致机构未能对主要风险加以识别或有效管理。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

(1)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时刻将风险控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个好银行,必须要树立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一个合格的金融工作者,头脑中始终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吸取美国次贷危机遭受损失的教训,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评估风险,在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必须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注重长远利益,实现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尤其要注重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金融风险最主要的还是信用风险,如果放弃了对客户自身还款来源和信用审查的话,那信用风险的闸门就打开了。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次级贷款。但是,我国尚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一些地区房市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泡沫;此外,还存在定数目的假按揭贷款。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

(2)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各部门和各敞口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依据统一标准进行风险测量,并根据业务相关性进行主体的风险控制。目前,许多外国银行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管理部每天用风险价值var测算市场风险、跟踪信用风险、分析收益与业务量的关系,计算边际收益和违约概率,并据此确定准备金数额和配置经济资本。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

目前,国内有少数几家银行已经设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够完替。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国际化趋势。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必将获得迅速发展,利率和汇率管理体制逐步放开,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银行风险敞口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到整体的风险管理范畴,加以全盘统一规划,从组织、技术、人员上做好准备,逐步推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

第7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摘 要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展现了现代金融风险错综复杂的特征,这场危机后来演化成为全球的信货紧缩。世界和中国和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直到2010年的今天,危机带来的后果还在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反思危机,文章认为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的持续快速增长,很容易出现过度竞争,放松信贷标准,盲目扩大贷款客户群体,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

关键词 次贷危机 收入差距 金融风险 措施

一、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SubprimeMotrgageLoans,简称Subprime或“次贷”)是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者提供的一种抵押贷款。在美国的抵押贷款市场,主要有三种信用等级不同的贷款:一是优质抵押贷款;二是“另类A级”(Alt一A)抵押贷款;三是次级抵押贷款。判断优质贷款或次级贷的标准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纪录、偿付额占收人的比率(DTI)和抵押贷款占房产价值的比率(LTV)。一般情况来说,DTI低于55%,LTV低于85%的借款人的房贷为优质贷款,而DTI超过55%,LTV超过85%的贷款人的房贷则为次贷。“另类A级”房贷是介于优质和次贷之间的灰色地带,是指借款人符合优质贷款标准,但没有提供所有的收人证明等法律文件。这种由银行或投资公司向信用较差的客户发放的次级贷风险较大,一旦发生拖欠、违约或取消抵押品赎回权,都会给贷款机构造成损失,并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对金融市场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在盲目的利益追求和驱动下,由次贷引起的不良贷款,最终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两房破产、雷曼兄弟倒闭等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危机随之而来,西方国家顿时陷入一场巨大的危机洪流之中。

二、美国的次贷危机根本原因

通过危机形成和爆发的过程可以看出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诱因是利率(r)的提高,结果:r房价、房地产行业下滑、次级抵押贷款还贷困难、信用紧缩、投资衰减经济衰退、信心下挫金融恐慌、金融(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经济衰退加剧。

利率为什么会不断的上调?原因:r住房市场泡沫、通货膨胀压力房价、物价低收入阶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宽松的信贷条件+过大的收入差距(产生低收入阶层)。由此分析可以看出,“利率”是一个关键和枢纽;但是追溯到最后.转动这个枢纽的根本力量是收入的差距,即使信贷宽松也是以收入差距为土壤。

所以,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利率持续上调,住房市场泡沫破裂,房价下跌;次级抵押贷款及其产生的金融风险是次要原因、利率提高只是导火索;根本原因是美国消费增长超过经济所允许的限度;而本质则是“收入差距”问题。

三、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和警示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因资产证券化和银行对风险控制不力导致的,与我国银行房地产贷款情况并无太多相似之处,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因却与我国金融行业面所临的问题相同:房价虚高,房地产泡沫不断膨大,利率不断调高。这些问题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由于房价上涨较快,房地产项目利润较大,收益有保障,所以银行在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上并不惜贷,房地产开发贷款成为房地产投资的主要来源,02年以来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占地产投资资金比例连续8年保持在22.6%一30%之间,信贷资金在房地产资金来源中的占比已超60%,银行成为房地产风险的最大承担者。

从2007年危机开始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影响,由于证券和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性,次贷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并未产生过大杀伤力。同时,政府在关键时刻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也极大的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年经济增长不低于8%的目标。08年开始的房地产刺激政策,在拉动GDP和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但是也由此引起了一系列产能过剩和潜在的通胀风险。2010年10月份央行首次加息,11月份央行二度加息,都表现出了着强烈的通胀预期。银行的过度放贷,导致的流动性充裕,给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过度放贷也引起了严重的危机警示。房地产泡沫再度膨胀,居民的收入却严重跟不上。央行和政府也时刻感觉到危机的逼近。

四、措施和对策

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正视此次危机,最危难的时刻还没有过去,危机我们还没有度过。因此我们要以此次危机为鉴,努力的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1.必须提高金融机构的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2.必须不断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结构,分散风险。

3.要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

4.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构建多层次的金市场体系,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

5.要加强金融监管。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的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推荐体制的改革。做到金融、地产、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芦寄峰.收入差距: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与本质.统计与决策.2008(16).

[2]李进,张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原因及其影响研究.世界经济.2007(10).

第8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 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 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2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著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2]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3]李鹏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4]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5]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6]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7]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8]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9]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J].中国改革,2009,(1).

第9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自2007年2月美国次级抵押房地产贷款市场危机的出现,至今已演变为美国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动荡。这是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历的破坏性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经济危机。在认识到此次次贷危机严重性的同时,反思危机的根源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法律角度审视此次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次贷危机的根源。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法律原因分析

1.法律监管的逐步放松,为次贷危机提供了孕育环境

美国虽然是世界上资产证券化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但它却并没有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施监管的专门法律,其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的规定散见于各现存的法律中。美国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监管无论在市场准入、运行过程方面还是在风险防范方面都没有形成一个严格而合理的监管体系。如此宽松的法制监管环境在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复杂的法律复合产物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2.放贷人无视消费者信贷权益保护的规定,为借款人日后违约埋下了伏笔

放贷人无视《贷款真实性法》、《平等信贷机会法》等有关消费者信贷权益保护的规定,为借款人日后违约埋下伏笔。根据《贷款真实性法》的规定,在消费者借款之前,放贷人应当对贷款合同的重要条款进行标准化披露;根据《平等信贷机会法》的规定,放贷人不得基于不合理的依据(如性别和种族)歧视借款人要求放贷人披露对借款人采取不利行动的理由。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法律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放贷人有义务将贷款出借给有清偿能力的借款人,并且让借款人理解这些贷款的条件。然而涉及诈骗、歧视、不公平的贷款条件的掠夺性贷款却在本次次贷危机中大行其道,随处可见。放贷人对借款人的欺诈往往是借助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实现的,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亦有欺诈表现。除了放贷人对借款人的欺诈之外,还存在借款人对放贷人的欺诈和投资机构对投资人的欺诈。但是,就欺诈对次贷危机的影响而言,放贷人对借款人的欺诈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社区再投资法》以“公平”为名制造了大量的次级债务,一些社区组织乘机“合法地敲诈”银行等信贷机构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地区性撤资和“划红线拒贷”的问题,防止银行不断从收入低且不稳定的社区中榨取资金而再投资到其他收入高且稳定的社区中获得更好的回报,美国国会于1977年通过了《社区再投资法》。美国有学者指出,是政治家制定了《社区再投资法》,他们假定自己比投资人(银行等信贷机构)更有能力发现投资领域,但实际结果却是该法案强迫银行等信贷机构给那些不良信誉的借款人贷款,以致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社区再投资法》使得一些社区组织可以“合法地敲诈”银行等信贷机构。《社区再投资法》的实施使得美国每一个社区的信贷机构都被迫持有一些不良贷款的资产组合。为了填补这些不良贷款的风险,许多信贷机构增加了贷款收费,使得原本就存在风险的次贷进一步发展为掠夺性次贷。一旦大量的次贷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信贷机构就将面临破产。可以说,美联储通过货币政策制造了房产泡沫,而作为放贷人的信贷机构机构则因《社区再投资法》作出了牺牲。

4.所有权与财产权混淆,“零首付”贷款方式导致抵押转移风险的期望破灭

风险转移是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当放贷人面对一群信用评分低下并且收入又低的借款人时,如何规避风险成为其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此次次贷危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英美法系的危机,这源于英美法系次贷抵押制度的构建。从表面来看,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设置了担保,转移了风险,但实际上这种担保名存实亡。这些用于担保的房屋很多是通过“仅有利率”和“本金负摊还贷款”的方式购买的,首付款比例往往很低甚至是零首付。本质上,借款人对作为担保物的房屋仅仅享有名义上的所有权,而不是事实上的所有权。然而,在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之后,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一事实,都以为担保之后风险可以转移给别人,风险已经实现了保险或者分散。殊不知,这里的担保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一旦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房价下跌,房屋重置成本低于还要承担的贷款本息,借款人根本无法继续还贷。这时,借款人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房屋的所有权由银行收回,而银行收回房屋后仍然需要出售,但此时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大部分消费者无力购买,不能吸收这些资产,银行的流动性急剧收缩,危机便爆发了。

5.放贷人对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实施不正当的激励,而法律又对抵押贷款经纪(商)人缺乏约束

此次次贷危机中大量的次贷是借抵押贷款经纪商(人)之手发放出去的,抵押贷款经纪商(人)直接面对借款人商谈贷款条件。由于法律对此类经纪商(人)缺乏规制,加之放贷人的不正当激励产生的道德风险,大量的次级债务由此产生。当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售出的贷款利率高于贷款可接受的最低利率时,放贷人会支付抵押贷款经纪商(人)所谓的收益差幅溢价;放贷人允许抵押贷款经纪商(人)通过出售包含提前还款罚金的抵押贷款收取更多的费用,而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基本上不承担或很少承担借款人违约的风险。另外,一些委托合同虽然约定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在一定条件下必须回购其经手发放的贷款,但实际上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抵押贷款经纪商(人)以借款人的利益行事也缺乏法律上的激励。依据美国法律的规定,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并不是一个受托人,他没有将顾客的利益置于首位的义务,也没有向顾客出售符合其自身条件的、合适的贷款的义务。可想而知,在这种发放―销售贷款的模式下,放贷标准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高成本抵押贷款也为日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6.尽管美国的许多州试图阻止次贷规模的扩张,但因货币监理署的干预而搁浅

由于各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期间美国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更加乐意购买次贷作为投资品,肆无忌惮的放贷人也从次贷的交易中获利不菲。为了抵制这种具有掠夺性的次贷,2002年乔治亚州率先进行了当时被称为“全国最严格”的反掠夺性贷款立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最大的投资者是联邦银行,州控制次贷的试图与银行扩张贷款次贷的迫切需求是相冲突的。在此情况下,联邦银行游说货币监理署以阻止州反次贷法的实施。虽然货币监理署的基本监管职责是确保联邦银行系统安全和稳健的运行,但它的全部预算来源于对被监管银行的收费,这意味着它的财政依赖于被监管银行的收入状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联邦银行要求货币监理署以州立法与联邦银行法相冲突为由先发制人地阻止《乔治亚洲公平贷款法》等州反次贷法的实施时,货币监理署会非常急迫地关注。货币监理署于2004年宣布上述各州的反次贷法因为适用于联邦银行而无效。伴随着州反次贷法的无效,联邦银行可以自由从事次贷业务。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法建设的启示

1.重申市场纪律,对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放松不能偏离正义的要求。美国次贷危机最大的教训在于在追求金融自由化的同时,忽略了对新型金融产品的风险及其交易的监管。创新与监管必须同步。此次次贷危机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相信“放任的自由经济”的“隐形之手”,即使是在市场高度发达、市场主体高度成熟的美、英等国,市场机制依然存在巨大的漏洞。在此次危机中先后倒下的贝尔斯登公司、雷曼兄弟公司、美林证券公司都曾是华尔街的骄子,其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一向被市场认为非常健全,经营模式被视为市场典范。但是,在盲目投资造成的巨大损失拖累下,这些机构无一幸免,百年的辉煌旦夕化为历史,其结局令人深思。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学者凯恩认为金融创新是在法律监管的博弈中得到发展的。在这个创新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金融机构、投资者、社会大众这三个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而政府或者监管当局居中裁判。

2.加快完善社会信用系统包括个人征信系统的法规建设,改善银行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社会信用系统对于改善银行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和社会金融安全,培养整个社会信用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初步建立了个人与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征信系统的投入使用对于改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借款人的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信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以及单个银行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减少各类恶意欺诈行为,加强已放贷款的监督管理,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征信法规建设滞后,特别是在涉及公民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方面还无法可依,给征信体系的建设造成困难。加快征信立法,依法规范征信市场已经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急迫任务。

3.加强对经营货币的非吸收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风险蔓延。由于银行业的特殊地位和影响,监管部门对其进行审慎监管、合规监管的各项配套法律相对成熟。在美国,除商业银行放贷外,还有大量的非吸收存款类金融机构参与了次贷的发放,并且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但是,对于那些非吸收存款类的放贷机构,由于其不吸收公众存款、没有直接的系统性风险、不会动用央行或财政部的公共资源,因而所受监管非常宽松。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与其也有很大干系。因此,危机爆发后,美国立法机构决心将那些非传统抵押贷款发起人纳入到相应监管范围中。在当前我们鼓励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背景下,美国上述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出台我国的《放贷人条例》。

4.完善相关法规、规章,强化信息披露,确保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导致此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在发放各种新型贷款以及对抵押贷款实施证券化的过程中,产品的信息非常复杂,投资者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信息披露则很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而遭受巨大损失。由此可见,信息披露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极其重要。我国虽然颁布了《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但其只有区区十几条内容,对披露的内容和程序均规定得不够详细。笔者建议将来立法时应当规定放贷人必须对贷款发放程序、审核标准、担保形式、违约贷款处置程序、基础资产池贷款等作充分、及时、完全的披露,故意欺骗借款人和投资者的行为应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5.尽快制定自然人破产法,为那些诚实却无力还贷的借款人重新融入社会提供制度保障。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房价的暴跌和经济的不景气,很多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破产在所难免。美国有自然人破产制度,它能为这些无法还贷的借款人免除债务、获得新生提供机会。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就自然人破产制度进行规定,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也启示我们应尽快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为那些诚实却无力还贷的借款人重新融入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6.县域金融机构在县域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一定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实现资金在区域空间配置上的均衡。县域金融发展、县域资金流出或者如何吸引资金流入县域等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金融实务界、理论界以及县域非金融企业、县域老百姓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确实,只在县域吸收资金而不发放贷款几乎是涸泽而渔的做法,所以最近几年中央政府连续提出县域金融机构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在资金来源地。县域金融机构应在县域内加大投放贷款的力度,但一定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实现资金在区域空间配置上的均衡,否则只会导致风险增加,最终影响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刘毅.金融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