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热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高热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高热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

第1篇:高热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抢救非外伤性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05例,男64例,女41例,年龄2~90岁,院前出诊接回56例,在门诊检查或候诊时发生的心跳呼吸骤停7例,自行送入院38例,治疗时发生4例。

方法:判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或即将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者,当班医护人员3分钟之内完成以下急救措施:经口或鼻行气管插管,有痰堵的吸痰进行机械通气、胸外心脏按压,建立2条或3条静脉通路,选择肘窝或颈部大静脉血管,有利及时用药,行多参数监护、电复律、小剂量首次给肾上腺素及其他药物进行心肺复苏。纠正心律失常等对症处理,同时做好病情观察与护理,实施例数50例达100%。

结果

105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25例,抢救成功率23.81%,死亡80例(76.19%),其中含放弃抢救18例,未发生医疗纠纷和不良事件。

急救护理

⑴急救措施: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或有可能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者,值班护士同时做好以下急救措施:①畅通呼吸道3~5秒的时间内、解开患者的衣领裤带、暴露胸部、平卧在硬板床上,由于患者无意识时,易舌后坠,软腭阻塞气道[1],急救者位于患者一侧将一只手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指放在下颏骨部向上抬颏,使下颌尖,耳垂线与地面垂直,使舌根上移而不影响呼吸通畅,并用手或器具祛除口腔内的异物,如果异物在气管内则可用腹部按压法,抢救者一手的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上腹部剑突下方,另一手重叠在前一手掌背上,双手用力向胸部方向推压,使腹压剧增,把气管内异物压迫出,若无口腔、气管内异物随即行喉镜气管内插管,有痰液的吸痰进行机械通气。②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不失时机位于患者一侧(通常右侧),一个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胸前中下1/3交界处,即连线与胸骨交界处,另一手掌根叠放其上,双手紧扣进行按压;使身体稍前倾,使肩、肘、腕位于同一轴线上,与患者身体垂直,用上身重力按压,幅度4~5cm,频率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相同,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③迅速及时建立2条或3条静脉通路,选择肘窝或颈部大静脉血管准确及时执行急救医嘱及心肺复苏配合。④行多功能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心电功能变化的情况,做好除颤的准备工作。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做好抽血化验准备工作。血K+>5.5mmol/L停用一切钾剂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2]。

⑵加强病情动态观察:经常巡视患者,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尤其对该疾病关键的症状或当前突出的症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如易发生过敏性休克药物,用前要给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及早识别早期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及症状;高热惊厥的先兆表现为两眼上翻,眼球固定或颤动、面部和肢体轻微抽搐等,晕针患者早期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若行监护者监护参数是否有异常,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医生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⑶应急护理:患者病情变化危及生命时,紧急情况下护士应争分夺秒根据病情需要予以适当,及时的紧急处理,如止血、吸氧、吸痰、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路。窒息者行引流清除异物等方法排除阻塞呼吸道异物,恢复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过敏性休克患者最早的抢救措施是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高热惊厥者发作时立即解热止痉,晕针患者平卧位口服热开水和热糖水保暖。护士在救治的同时,要大声呼救,不要等待医生处理,更不能离开现场去找医生,以免延误救治时间。

⑷心理护理:因患者起病突然,病情危重,家属毫无心理准备,突发病情变化让患者及家属感到超常的紧张,恐惧而产生悲哀、失助等消极情绪,甚至对治疗措施产生怀疑,对此应进行有效沟通,主动向家属介绍病情,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关心体贴耐心疏导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减轻其焦虑、恐惧感,鼓励他们正确面对危重病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⑸健康教育:多做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促使患者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有全面了解,并对极有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有充分认识,能够识别病情突变的先兆表现,发生的注意事项的简单处理[3,4]。

讨论

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患者的心跳、呼吸停止时间密切相关,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时间4~6分钟,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患者约50%可救活,4~6分钟成功率10%,10分钟以内仅5%,10分钟以上存活的可能性更少[5],这就要求心肺复苏的过程分秒必争,而心跳呼吸骤停事发突然且危重,往往抢救过程比较混乱,此时一套规范的急救措施尤为重要。

急诊护理是一门新专业,要求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和强烈的时间观念。抢救患者要争分夺秒、分工明确、团结协助、有条不紊、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实践证明,心跳呼吸骤停发现的时间越早,抢救措施及

时,病情观察准确、护理措施到位,则复苏的成功率就越高。

参考文献

1 沈洪.急诊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

2 章蓓蓓,徐新.心跳骤停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3):8202.

3 杨西宁.多发伤急救护理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51-52.

第2篇:高热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热性惊厥患儿 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37-01

小儿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1],由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以上发热时出现的惊厥,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初期。起病急,病情危重,如果抢救及护理措施不当常引起窒息、外伤及反复发作的可能,部分病例可转变为癫痫。本院于2011年05月收治1例热性惊厥的患儿,因患儿首次发病,家属难以接受,投诉在候诊期患儿高热而无人问津,经我们的积极抢救和心理疏导症状改善后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2岁,因“发热伴流涕半天”于2011年05月08日19:30在我院急诊科候诊。入院时T39℃,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有流涕,无呕吐,无腹泻,在告知患儿家属为患儿解衣散热,温水擦浴等降温措施后,家属没有对降温引起重视,患儿继续候诊。20:05患儿突然抽搐发作,表现为双眼上翻,口吐白沫,面色及口唇青紫,四肢抖动,伴有意识障碍。分诊护士立即将患儿头偏向一侧,转入抢救室,将患儿置于去枕平卧位,解开衣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遵医嘱予5%水合氯醛13ml灌肠,鼻导管吸氧,持续约15秒后患儿止痉,面色转红。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系足月剖宫产,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既往无惊厥史。入抢救室查体:体重13Kg,T39.6℃,HR150次/分,R35次/分,BP98/57mmHg,血糖4.6mmol/L,患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膝反射存在,腹软,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白细胞12×109/L,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颅脑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热性惊厥。经口服布洛芬悬液、降温贴等方法退热,头孢地嗪抗感染治疗后患儿逐渐好转。在此期间,患儿家长认为由于候诊时间过长、患儿高热无人问津导致惊厥发生,情绪激动,在抢救室内大肆喧哗,要求向有关部门投诉,严重影响了科室的正常工作。后经相关负责人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并介绍发热的相关知识和正确的降温方法,最终握手言和。患儿次日转入神经内科进一步治疗。

2 急救与护理

2.1 急救措施。患儿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吸入气管而发生窒息。该患儿抽搐时有面色青紫,予鼻导管氧气吸入,流量2L/min,改善患儿缺氧状况,防止缺氧性脑损伤。患儿牙关紧闭,轻力撬开牙齿,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患儿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床边加用护栏专人守护,防止坠床跌伤。避免强压肢体,防止骨折。遵医嘱予5%水合氯醛13ml灌肠,立即捏紧5min左右,防止药物流出后无效,灌肠后数秒患儿止痉。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2.2 护理措施。

2.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①惊厥发作时,观察并记录惊厥发作前的表现、惊厥持续时间、惊厥形式、发作前后神经系统情况,一次热性病中惊厥发作次数。该患儿为单纯性热性惊厥。②每班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瞳孔改变。③观察伴随症状:观察神志情况,尤其是注意惊厥缓解后神志恢复情况,及有无呕吐、皮疹。

2.2.2 控制高热:①药物降温:患儿T39.6℃,予布洛芬悬液4ml口服,服药后嘱其多饮水,1小时后复测T38.6℃。该患儿入院后反复发热,因此退热药间隔6小时服用,两次服药期间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降温。②物理降温:解衣散热,降温贴敷于患儿额头、颈部,以38~40℃不烫手的热水或30%乙醇擦拭患儿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患儿在体温上升期发生寒颤时,暂停温水擦浴,适当保暖,特别是手部及足部保暖。用包裹毛巾的冰袋枕于患儿头部降温。③降温1h后测量体温,准确记录。

2.2.3 饮食护理:惊厥缓解后给予患儿温热、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肉松粥、汤面、馄饨,以补充惊厥时的机体消耗。

2.2.4 一切操作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促进舒适,保证病室空气流通。患儿退热出汗时,及时更换衣物。

2.2.5 解释与宣教。首次抽搐发作患儿家属大多缺乏惊厥的护理和安全防护措施知识,情绪易激动,给抢救工作带来不便。我们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及解释宣教工作,向患儿家长介绍发热的相关知识,发生惊厥的原因及症状表现,常用的降温方法,发热患儿的饮食搭配,并及时告知使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剂量和方法,解除家属的紧张和顾虑,安抚他们的情绪,以良好的服务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取得其良好合作。

3 小结

高热惊厥好发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多在高热开始后12小时内发作,发作后神志恢复快,预后好,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惊厥发作时必须立即紧急处理,治疗原则[3]为及时控制,防治脑损伤,积极寻找病因,防止复发。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惊厥发作时的急救与护理,充分认识到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重要性,掌握预防热性惊厥再发生的相应措施,如患儿有高热的表现,应控制其体温低于T38.5℃,并对其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及时给予相应的救治措施,以保证患儿得到有效治疗和恢复。此病例患儿是在候诊期发生惊厥的,预诊护士在测得该患儿T39℃后告知家长降温的措施,但是家长不能很快领会其中的要领及重要的护理要点,忽视了及时降温的重要性,延误了降温的时机,加之发生了家长闻所未闻的抽搐,引发了一起投诉案例。由此可见,医务人员不仅要及时抢救发生抽搐的患儿,更应重视候诊期发热患儿的降温工作。

参考文献

[1] 沈小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1-402

第3篇:高热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急诊服务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危重病人推进急诊室时,病人和家属焦虑、忐忑不安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他们把每一丝生的希望都倾注在医护人员身上。急诊护士是首先与病人及家属接触的人,她的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病人对医院的信心,也关系到病人生命的转归,所以,一名优秀的急诊护士,除了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掌握精湛熟练的护理技术外,优良的礼仪修养对完成急诊护理工作亦至关重要。

1 急诊接待礼仪

急诊护士面对的是危急、危重的病人,因此,社会对她们的服务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护士只有树立更科学的服务理念,并将这种理念体现在具体的护理服务工作中,才能满足社会高标准的要求,在激烈的服务竞争中,赢得社会的尊敬和承认。在急诊接诊中体现出这种高水准的服务质量,也是现代护理学面临的新课题。

1.1 掌握急诊病人的心理急诊病人的特点主要是起病急、病情重、急需抢救处理。急诊护士应当掌握急诊病人与普通病人不同病情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便抢救治疗中恰当地掌握病人的心理,更有效地进行救治工作。①焦虑心理:恐慌不安、焦虑等是急诊病人常见的心理状态,高热病人、休克病人就常见这种情况;②惧怕心理:由于起病突然(如各种外伤、大出血、剧烈疼痛等),病人往往缺乏心理准备,对突如其来的病情感到非常恐惧,惧怕死亡,惧怕由于疾病而失去原有的正常生活,害怕诊断不准确而被贻误等等;③依赖心理:突然的伤病造成病人的行为退化、情感幼稚,有“返童”现象,如病人因疼痛、发热而、辗转、甚至大声哭喊;④昕天由命心理:有些病人患急病后,觉得事已至此,只能听天由命,听任医务人员的摆布,对病情和治疗结果持无可奈何的态度,面对病人的各种心理状态,护士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适时、恰当地给予安慰和治疗。

1.2 接待急诊病人的礼仪针对急诊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实际情况,急诊护士接诊时应采取适当的救治措施和恰当的礼仪接待方式。

1.2.1 稳定情绪、陈述利害 急诊病人由于病情急、来势猛、缺乏心理准备,而表现出情绪紧张、惊恐不安。护理人员要针对这些情况,在紧张环境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治工作,同时给病人和家属以必要的、适当的安慰和解释,晓以利弊,尽快使病人和家属消除紧张情绪,以利于进一步对病情作出处理。

1.2.2 抓紧时机,果断处理 护士对病情有个大致的了解后,即迅速对伤病员进行必要的救治处理。救治工作的方法要正确,决策要果断,措施要得力,充分体现护理人员处理问题的针对性、及时性,增强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1.2.3 急不失礼、忙中守节对急诊病人的接待虽是要求紧张及时,但也不等于急中便可以不顾礼节,而是应当做到急不失礼、忙中守节。急重症病人心理较复杂,总是有一种恐慌和绝望感,急诊护士在接待病人时更应考虑到病人的特殊心理,态度要更为温和礼貌,处理病情果断而及时,繁忙中仍能不失礼节,耐心而富有关爱之情,这对于病人不仅仅是态度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给予病人信念上的支持。

2 急诊救护礼仪

危重急患者一旦入院,急需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此时,急诊护士就需要将平时学习、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出来,尽快为抢救工作铺设绿色通道。

2.1 急而不慌、忙而不乱 急诊护士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急诊病人发病急,来势凶猛,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果断采取最佳的急救措施,要做到沉着应战、临危不乱,始终保持急而不慌、忙而不乱、从容礼貌的工作态度,以稳定病人和家属的情绪,争取得到更好的配合,有利于进一步的救护。

第4篇:高热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诊;护理质量;质量管理;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40-01

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高低也直接影响医疗水平,因此,护理工作质量管理是护理业务技术管理的核心,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急诊科是接受急诊患者就诊、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患者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管理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因此,思考和探讨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管理,对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2008年以来影响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改进的措施,以提高急诊护理工作质量。

1.影响急诊护理质量的主要原因

1.1 社会大环境影响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已成为具有福利性、公益性、生产性的特殊经营实体,而部分护士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出现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物质利益,轻理想教育等短期行为。加之护士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尚须完善,思想教育工作薄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某些人工作热情降低、思想不集中,敷衍了事,服务态度生硬。

1.2 劳动强度大

急诊科是医院第一线,就诊病人大多危重,而目前公费医疗资金紧缺,病人是非迫不得已才来就诊,致使急诊病人多,病情重,病种复杂,抢救量大。护理人员长期在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环境中连续工作,常常超负荷运转,使护士心身疲惫,容易产生怨恨烦恼情绪,形成仅限于完成硬性指标,出现工作责任心降低,简化工作程序,操作不正规等现象。

1.3 业务能力不足

急诊是多专科、多层次、多关系结构,在这个复杂的统一体中,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现阶段护士仍以大专学历为主,知识面窄,又因多选用身体好,年青的低资历护士,经验少,特别是抢救时缺乏应变能力。

1.4 缺乏社会尊重与理解

急诊科就诊病人病家属心情急,部分人对护士不理解,而长年在急诊工作的护士对急症病人又司空见惯,个别人员工作不紧不慢,造成护患关系紧张。社会偏见“重医轻护”导致部分护士的产生自卑心理而影响护理质量。

2.改进措施

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职业道德是医院医德医风教育的核心。护理工作是一个为千百万人幸福所需要的高尚职业和光荣的岗位。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患者服务,它充分体现着护理人员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急诊科应开展爱岗敬业,优质服务等活动,以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职业及工作中的苦与乐问题,急诊科要做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利用先进典型事迹和开展奉献活动,启发护士对职业的兴趣,充分认识护理工作的意义及价值,树立敬业精神,树立一人辛苦,换来万家幸福的崇高思想。

2.2 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护理人员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为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急诊科和医院都要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护士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学习,请有关科室专业人员讲授新业务、新技术。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各种专题讲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及训练内容,如急诊医学、危重病学、抢救程序、心电图知识等。同时,科室还开展小讲课,护理查房,每人都有任务,个个做准备,带着问题找答案,提高护士学习业务知识的兴趣。对毕业两年以内的护士,加强抢救技术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抢救技术,加强她们的抢救意识,应急能力,每人每月进行一次技术操作考核,并记录技术档案。急诊科护士做到人人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内插管、心电图电除颤、呼吸机的使用及洗胃机等件的技术操作规程,训练她们严肃、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根据工作表现,选送进修学习,尽量让她们多学知识,确保急诊科护士素质,保证抢救病人的质量。

2.3 强化管理手段,实行科学管理

要提高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必须借鉴国内外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保持急诊的高标准、高水平。(1)全面质量管理: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现在已发展为全面质量经营。我国已有 20多年的历史,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我国急诊科的必经之路,将全面提高急诊水平。(2)持续质量改进:核心就是以病人满意为最高标准,凡是不适合急诊的工作程序、方法、步骤都要改,病人的需求是质量改进的源泉,一切为了病人满意。质量改进是最有魅力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3)零缺点的现代质量要求:核心是一开始就把工作做好,没有失误,没有对不起,没有技术、服务、质量差错是难免的宽容自己的语言。急诊科强调质量零缺点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试想,抢救病人如果不强调零缺点,允许有失误,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质量零缺点对病人有好处,对科室有好处,对医护人员有好处,对医院有好处。(4)完善的质量保证措施:核心是为了急诊病人高质量,一切人员都要为抢救病人保障好,所有人员都是为病人服务的,除此之外,还要有可行的质量保证措施。急诊科人员要为抢救病人服务,全院人员也要为抢救病人服务,一切为了病人并非一句空话,这在质量保证措施中体现得最充分。(5)全程的病人满意:全程病人指急诊科接到呼叫到病人抢救诊治后离院,这个过程相当长,包括院内呼叫反应过程、车辆外出、现场抢救、途中不间断的救治、通讯、联络、院内抢救、手术、监护、会诊、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要使病人满意并非一件易事,没有现代全面质量管理观点是不可能的,这是现代最高的质量要求。

3.效果与体会

2年来,通过我科对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建立专科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管理目标,细化考核内容,理顺服务环节,强调连贯过程,使急诊科各项指标有了显著的提高,预检分诊正确率达98%,急救器材完好率达100%,消毒隔离合格率达100%,陪送检查率达100%,服务态度满意率达986%,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为零。

4.结语

护理工作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与健康,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同时,护理工作要不断创新、变革,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取,制订合理的护理措施,才能不断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促进急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燕云,严君群,林敏,张桂花. 浅谈急诊护士与病人的沟通技巧[J]. 全科护理. 2010(09)

[2] 芦良花,陈凤侠,藏舒亭. 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厂矿医学. 2008(02)

第5篇:高热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救;疾病谱

Keywordsfirstaid;diseasespectrum

我院急诊科抢救室自2003年4月-2006年9月月期间所收治的1356例急诊重症抢救病人,本文对1356例急诊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356例病人,男603例,女753例,男女之比为0.8:1;其中0—13岁141例,14~50岁648例,51~94岁567例,年龄最小者为6小时,最大者94岁。

1.2进入抢救室抢救的标准

(1)各类休克、循环衰竭;(2)严重创伤;(3)心脑血管危重病症;(4)急性中毒;(5)高热、昏迷、窒息、惊厥;(6)肝、肾功能衰竭;(7)消化道出血。

2结果

2.1各类急诊疾病系统构成比(见图1)

图1各类急诊疾病系统构成比

2.2前8位疾病种类排序(见图2)

图2前8位疾病种类排序

由图可见,前3位疾病系统占急诊抢救的71%,在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占18%,恶性高血压占5%,急性中毒中,镇静安眠药病占14%,农药中毒占5%,神经系统疾病中,脑血管意外占9%,脑出血占6%,脑梗死占3%;各类创伤中脑外伤占5%。

3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在抢救病例中,14~50岁几乎近半,占47%,提示急诊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中青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中青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及其用药原则和抢救措施。

从急诊抢救疾病类别构成比和前8位病种排序中可以看出,药物中药,心内科、神经内科疾病病人占抢救室总病例的55%,内科急诊重症在急诊病例中占首位,急诊护理人员应具备上述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急救技能。

药物中毒在病种排序中居第1位,成人以安眠药为主,占19%,患者年龄在16~30岁之间女性居多,病情较重,常伴呼吸衰竭,均由某种心理刺激所致。因此,在积极救治疾病的同时,要给予心理护理,加强人生观教育[1],小儿中毒常是由于医院、家庭、托儿所的剧毒药物如消毒、杀虫剂管理不严所致。因此提醒相关部门和家庭要加强管理,防止小儿误食。

4护理对策

4.1提高急诊护士急救意识

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高度的责任心,急、危、重症患者到达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反应敏锐、沉着冷静、果敢迅速做出妥善处理,医护人员既要明确分工,又要紧密配合给予积极地救治。急重症抢救是与时间争夺生命,也是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的保障。

4.2加强对专科疾病的护理

4.2.1心血管疾病护理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心血管急重症的临床表现、急救方案;正确指导病人休息;给予心理安慰,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对于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或坐位,予氧气吸人;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的变化,及时予心电监护或心电图并做好记录,熟练掌握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

4.2.2中毒护理立即了解毒物的种类、名称、进入剂量、时间、出现的中毒症状;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输液及抢救药物通畅;迅速清除毒物,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行辅助呼吸;口服中毒者立即予洗胃,以洗出液澄清、无气味为止,必要时洗胃后给予25%Na2SO430—60m1或50%MgSO440—50ml导泻或灌肠;根据中毒药物不同,遵医嘱给予解毒药物治疗,并观察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及有无并发症发生,同时要做好女性病人的心理疏导,以提高健康概念。

4.2.3消化系统疾病护理此类病人男性多于女性。嘱病人注意休息,避免情绪紧张;合理饮食,消化道出血病人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地实施输血、输液、各种止血治疗及用药等抢救措施,并观察呕吐物及排泄物的颜色、量变化,及时记录心率、血压,有无并发症出现。

4.2.4神经系统疾病护理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心理疏导,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予降颅压、利尿等对症治疗,注意观察意识、头痛的性质、肢体活动、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警惕有无脑疝的发生。

4.2.5儿科疾病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气道通畅,惊厥者防止坠床、舌咬伤发生;高热者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遵医嘱予镇静剂,对于惊厥持续状态可选用氯羟安定静注治疗,以达到快速止惊的目的,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惊厥持续时间、颅内压升高的表现。

4.2.6外科系统疾病护理急重症以颅脑损伤、腹部闭合伤多见,男性居多。应立即了解伤情,给予伤面处理及有效的止血措施,观察神志、血压、心率、呼吸、面色、瞳孔变化,建立静脉通道,积极做好手术前准备。

综上所述,我认为急诊科的护士应加

强全科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全面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急诊抢救工作。医院要加强急诊科队伍的建设,建立完整的体系和机制[2],以符合现代急诊抢救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6篇:高热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门诊; 高热患儿; 采血; 规范管理; 安全隐患 

临床上将体温超过39 ℃称之为高热,由于小儿大脑发育不够完善,微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因此高热患儿处理不及时极易发生高热惊厥或其他的意外情况。本院为三级甲等优秀妇幼保健院,日门诊量1500人次左右,儿科日门诊量350人次左右,因高热就诊的患儿可达数十人,为明确诊断,绝大多数发热患儿都需要进行采血化验,但从采血到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寒战甚至高热惊厥,不仅存在很大护理安全隐患,也极易导致护理纠纷和投诉的发生。减少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是在事情可能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御行为,即采取积极的前瞻性管理干预措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因此,及时观察高热患儿体温,及时进行降温处理,早期发现患儿寒战、惊厥症状,早期干预,优化护理流程尤为重要。本院自2013年6月对门诊需采血的高热患儿进行规范化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儿内科门诊收治的高热需采血患儿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个月~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0例,其中男320例,女280例,对照组600例,其中男330例,女270例。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中枢性疾病。两组年龄、性别、发育状况、家属素质及体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做法:(1)制定规范管理流程。门诊大厅放置醒目的就诊程序宣传栏及相关的便民措施宣传单,同时设置门诊导诊台以供咨询和办理就诊卡,避免患儿家属因环境不熟悉及对便民措施不了解导致就诊时间延长,儿科门诊设置发热患儿专用诊室,配分诊护士,护士预检为患儿测量体温时,详细询问家属患儿有无高热惊厥史并告知医生;患儿无高热惊厥史,体温超过39 ℃,根据医嘱予以布洛芬混悬液5 mg/kg口服,进行降温处理后去检验科采血,患儿有高热惊厥史,体温超过38.5 ℃,根据医嘱予以布洛芬混悬液5 mg/kg口服,鲁米那10~15 mg/kg肌肉注射后由门诊护士陪护优先进行采血检查;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患儿寒战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及病情变化,待寒战停止,体温下降后,方可到检验科进行采血检查,如发现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启动高热惊厥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紧急处理:按压人中、合谷穴,同时注意保持安静,避免刺激患儿[1]。采取就地、就近原则转移至急救室,进行急救,给予地西泮0.3~0.5 mg/kg静脉注射[2];保持呼吸道通畅,松开衣领,平卧,头偏一侧,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托起上颌,防止舌后坠引起窒息,上下齿之间放牙垫以免唇舌咬伤,迅速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1~2 L/min[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变化、惊厥发作时间及持续时间,在门诊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检验科配备急救车,以备在患儿抽血过程中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时能及时进行抢救,护理部安排1名穿刺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儿科护士,负责静脉采血,以保证采血成功率,缩短就诊时间,意外紧急情况时配合医生救护,提高抢救成功率,负责急救车内急救药品和器材管理,保证急救药品和器材处于备用状态;儿科门诊候诊区进行分区管理,发热患儿候诊区增加移动电视机1台,播放动画片,分时间段插播自拍宣教片:高热患儿护理、高热惊厥预防与早期识别、惊厥的家庭急救等,就诊高峰时段上午9:00-12:00,支助中心固定专人巡视;高热患儿采血完成后回初诊室,立即为其复测体温,根据医生医嘱为其进行下一步治疗,病情需要住院的患儿则由门诊护士护送入病区,并与病区护士做好交接。(2)成立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小组。门诊护士长担任规范管理小组组长,负责协调、检查工作,设责任组长1名,由责任心强、理论及临床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担任,负责协助护士长进行培训工作及流程监督,检验科配备1名穿刺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儿科护士,负责静脉采血,组员为全体门诊护士,实施前全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门诊高热患儿规范管理流程、存在的安全隐患、病情观察尤其是寒战和惊厥的前期症状、高热护理、发生寒战及高热惊厥紧急救护程序、健康教育、风险意识教育等,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分数在90分以上为合格,合格后准予上岗。(3)制定质量控制方案,成立以护理部-门诊护士长-责任组长为主体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一级质量控制由责任组长承担,质量控制重点:根据制定的规范管理流程和考核细则,评估和监督当班护士规范流程的落实及关键环节的工作质量,及时指导和改进本班存在的问题,根据情况上报护士长。二级质量控制由门诊护士长承担,质量控制重点:制定培训、考核细则及相关的规范管理流程,评估责任组长工作质量并进行成效评价,定期对护理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总结,负责护理质量追踪及持续改进。三级质量控制由护理部承担,质量控制重点:随时、动态的对门诊规范管理流程进行检查,对护理管理进行动态监控,实行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4]。制定规范管理流程质量标准。将分诊护士、采血护士,门诊巡视护士等的工作内容及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考核细则,以确保护理环节安全无缝隙,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责任组长将每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指导落实和改进,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每日质量控制记录本上,包括存在问题、责任人、整改措施、效果评价[5];护士长在就诊高峰时间段采取游走式管理,检查重点环节是否落实到位,每周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在科周会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提出整改要求,根据情况对当事人扣除质量分及给予相应的处分,每月将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及落实情况汇总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根据上报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不定期的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和重点流程进行抽查、考核。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管理模式,按照儿科门诊就诊流程,预检分诊护士查体温,如体温超过38.5 ℃对家属加强宣教,嘱其保持手足温暖,通知医生优先就诊,就诊和采血过程中出现寒战或惊厥遵医嘱进行处理,病情需要住院者,门诊护士指导其入院。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高热惊厥、寒战发生情况及家属投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热惊厥及寒战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高热惊厥发生率及寒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家属投诉情况比较 观察组家属投诉2例,投诉率0.33%,对照组家属投诉62例,投诉率10.33%,观察组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1.419,P<0.01)。 

3 讨论 

3.1 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有效降低了高热惊厥及寒战发生率 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症状,成因多样,对小儿发热的情况要了解其发病原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临床诊断和对症用药上存在不小的障碍[6]。为了给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接诊医生会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包括采血化验。门诊患儿从就诊到去检验科采血拿到检验报告一般至少需要1 h左右,一般平诊患儿尚可,对于高热患儿而言,在此等待时间内极可能出现寒战甚至高热惊厥。高热惊厥病情急,危害极大,且病因复杂,反复发作可严重损伤大脑,影响儿童智力[7]。高热惊厥一般发生一次约有1/3的患儿以后会反复发生,而频繁的高热惊厥可以对患儿的脑部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有时是不可逆的。面对采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高热患儿寒战和惊厥)进行早期识别,及时正确的降温,规范管理,降低其安全隐患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情况采取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详细询问就诊患儿家属,患儿有无惊厥史,如有患儿体温>38.5 ℃在检验科采血检验之前先于儿科门诊治疗室采取药物降温。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高热患儿寒战和惊厥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寒战和惊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化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满足患儿及家属需求为目标,通过对流程的思考和分析,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或重新设计,建立起流畅的服务链,产生更有价值的结果,从而获得巨大的改善[8]。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严密观察病情,可有效降低寒战及高热惊厥发生率。 

3.2 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减少了家属投诉的发生 高热的患儿家属就医愿望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足够重视,很容易产生过高的医疗护理期望值,在情绪上也更易焦躁、激惹,尤其是患儿等待就医过程中突发惊厥或其他病情变化时,家属会惊慌失措,将责任追加给医生护士,就诊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护理投诉的发生。本研究采取的措施是对儿科门诊候诊区进行分区管理,发热患儿候诊区增加移动电视机1台,播放动画片,分时间段插播自拍宣教片:高热患儿护理、高热惊厥预防与早期识别、惊厥的家庭急救等,就诊高峰时段上午9∶00-12∶00,支助中心固定专人巡视,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对高热患儿安排专门诊室,有惊厥史患儿由护士陪检陪护,有针对性进行宣教,特别是对有高危因素患儿的家属重点宣教,告知家属如何早期准确识别患儿惊厥前的症状和家中发生惊厥时的处理以及惊厥的病因、诱发因素等,及早安抚患儿和家属情绪,分散孩子和家属注意力,缓解家属紧张度,增强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家属依从性。检验科配备急救药品及设备,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的护士,具有丰富的急救能力,经过系统的急救培训,能胜任急救工作,工作中各项操作规范化、程序化,各项操作快速、准确、忙而不乱,为惊厥急救提供人力保障,如果有高热惊厥的发生,则启动应急程序,医护积极配合,能极大提高高热惊厥应急处理能力,有效缩短惊厥发作时间,控制惊厥,减轻患儿脑损伤,从而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避免护患关系紧张,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有效减少了护理投诉的发生,保障了医疗安全[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护理人员扎实的实践操作技术、对病情变化快速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通过成立规范管理小组,定期组织规范化管理流程、病情观察及护理、应急预案等专题培训,严格考核,人人过关,严格准入上岗资质,使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和理论操作水平不断提升,更有利于各项护理工作规范、统一、顺利开展,从而提升了服务水平和质量。 

3.4 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对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进行的规范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精细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这种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差错率。如前所述,相比常规管理,规范化管理采取的是三级质量控制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管理流程清晰、管理责任到位、管理目标明确,检查方法、内容具体,便于管理者控制全面质量,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给予干预,可有效促进护理质量管理,并促进持续改进[10]。 

本研究对门诊高热需采血患儿进行采血前的规范化管理,可降低高热惊厥发生率,明显减少患儿家属投诉,从而规避安全风险和隐患,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5-306. 

[2]李仲智.急救和新生儿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4-115. 

[3]廖慧玲.82例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86. 

[4]苏建萍,张翠萍,付路易,等.病区动态护理质量控制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6):407-408. 

[5]陆红,童玉芬.门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91-793. 

[6]李礼娟.儿科门诊小儿发热用药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82-83. 

[7]吴应泉.现代模式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3):90-91. 

[8]王蕾梅,廉德花.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的建立及效果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26-28. 

第7篇:高热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R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91-01

创伤是人类机体受到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因素作用后所造成的体表及内部组织结构紊乱和破坏,以及同时或相继出现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对创伤的急救目标是建立通畅的气道,保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控制出血,患者保温[1],通过采取积极准确的急救措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对创伤的急救,充分体现出“急”与“救”的特点。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对创伤患者的急救中,应做到:

1 要具有很强的急救责任意识

目前,对严重创伤病员的救治重点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其救治的初期阶段,通过正确及时的早期处理,,尽可能的遏制和逆转严重创伤对机体造成的病理生理反应。从“黄金一小时”到“白金十分钟”概念的推出[2],足以证明早期正确、积极救治的重要性。对于院前急救人员,要树立“争分夺秒”“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2 掌握熟练的病情评估及急救技术

院前急救人员要通过培训掌握简明扼要的规范化的诊疗和救治程序,以及各种急救操作技术。如现场的检伤分类、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各种穿刺技术等。

3 做好创伤病员的基本生命支持及气道管理

经过现场的伤情评估后,应立即就地对危重伤员进行紧急处理。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术、人工辅助呼吸、氧气吸入等。对伤员的气道处理是创伤早期“优先救治措施”之一。通过病情评估,及时发现气道梗阻的情况,迅速清除口鼻腔异物、开放气道,必要时给予呼吸囊辅助呼吸或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气道管理的基本目标有: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确保病人有足够的氧合、③确保及时的辅助呼吸支持。同时在院前急救中要注意预防呕吐误吸的发生。

4 维持循环系统的功能

在创伤病员的院前救治中,早期要尽快明确诊断出血原因与部位,病情诊断应重点集中于最常见的隐蔽部位出血,如胸腹腔、腹膜后腔、长骨。对明显可见的出血要立即进行止血处理。

应迅速开放静脉通路,尽量选用大口径的静脉留置针进行较大静脉穿刺,妥善、牢固固定,对大出血、休克等危重患者要开放两条以上的静脉留置通道。当周围静脉置管不成功时,救护人员应当果断采取中心导管的置入。

5颈椎的保护

院前急救人员、医护人员在创伤救治过程中常常忽略对颈椎继发损伤的预防,相应的救治器材也缺乏。在救治中,对不能确切排除颈椎损伤的病员,都应当视为存在不稳定性颈椎,常规的给予确实的保护措施,如常规的使用颈托、搬运病员时实施正确的方法对颈椎加以保护,转运途中妥善固定好头部。

6 保温

对创伤病员的体温监测,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病员受伤后,在外界环境的暴露以及创伤本身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影响,失血导致组织摄氧能力下降、代谢降低、热量散失、产热不足、大量输入未经加热的液体等、都可导致低体温的发生,所以应尽早采用积极有效的保温措施。

7 心理护理

由于对突然造成的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加之创伤病员的伤情常表现复杂,症状严重,因此伤员及其家属常表现为惊慌、焦虑。对救护人员有很高的期望。因此,救护人员应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要沉着冷静、迅速敏捷、忙而不乱,进行准确熟练的操作,运用非语言交流的手段给予患者及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

总之,对创伤病员的院前救治,要做到“分秒必争”,给予积极、规范、准确的现场处理,从而达到尽可能的挽救患者生命、降低伤残、提高远期疗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一宁吴欣娟主编,实用急诊科护理及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第8篇:高热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院前急救; 主要问题;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4-0157-02

作为一种现场急救,院前急救的迅速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在拯救患者生命及减少治疗前期患者的伤残率与死亡率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能力与公共福利的重要指标[1]。它居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特别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改革完善,院前急救工作有较大改进,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 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层面

1.1.1 急诊体系不健全,规范性有待加强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往往流动性大、随机性强、患者病情危急、病种病因复杂、学科交叉性强,加之急救环境相对较差,对救护人员业务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给急救管理工作给来很大难度,造成急诊工作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其中出诊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有独立型、联动型、指挥型、依托型及综合型等5种院前急救模式,但均有急诊时间反应过长的问题,难以在抢救黄金时间内抵达现场,贻误重症、猝死患者的抢救时机[2]。

1.1.2 急救指挥中心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急救反应速度延迟部分程度上与急救指挥中心运转不力有关。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1)调度不佳,导致出诊不及时。一方面,120热线占线、忙线现象时有发生,浪费居民呼救时间。另一方面拨入调度中心后,有些接线员经验不足,未能详细询问呼救具体地址、联系方式、发病时间、病情病况,导致错派、救护车路向不清。(2)指挥中心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晚班时间过长,无形中增加了调度员的心理压力。

1.1.3 急救医疗资源利用率不高,人力不足 院前急救工作业务范围广、工作环境复杂、待遇与成就感相对较低、从业医护人员面临压力大,临床医护人员多不愿意待在院前,造成急救医护人员资源紧张,急救全科医生缺乏,这也是制约急诊医疗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急救人力资源不足,在配置上也有所欠妥,造成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下。比如:将受过专业训练的急救人员和设备集中在医院,不能满足现场救护工作的需要;约有20%~30%的出诊并不真正需要进行现场救护;救护车放空率过高,造成医护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紧张,影响其他急诊救护工作。

1.2 社会层面

1.2.1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急救意识不强 院前急救对象的病情一般较为危急,需要尽快得到救治,但由于交通堵塞、出行困难等影响,救护车可能无法在黄金救护时间内到达,此时如果公众了解一定的自救知识,那么无疑能为急诊患者争取更多救护时间[3]。急救知识宣传薄弱、公众急救知识匮乏,导致急救前期护理工作不当,是影响院前急救效果的一大因素。

1.2.2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较少,医院急救风险增大 急救中心一般隶属于医院,进行前院救治要收取一定费用,经费不足、欠费问题屡见不鲜,影响救护工作正常进行。尤其,近年来虽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普及,医疗保险比例不断扩大,但目前并未实现完全覆盖,加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三无人员增多,病史不清,医疗风险增加,给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1.3 医护层面

1.3.1 急救技术不熟练,没有形成一批专业急救队伍 院前急救一般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强壮的体魄以及丰富的急救知识,以便迅速诊断病情,适应各种突发危急情况。当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人员整体不足,专业急救人员尤为紧缺,一些急诊随车医护并不专门从事院前急救工作,而是从各科临时抽调过来的,对某些跨科病情并不能合理处置,延误患者病情。还有一部分医生护士未受过专业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术不熟练,容易出现医疗事故[4]。

1.3.2 急救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 “时间就是生命”正是院前急救的写照,然而有些急救人员思想麻木、漠视生命、未能恪尽职守,出现急诊不主动、抢救药品和设备准备不充分、与中心信息联系不通畅等问题。

1.3.3 医患沟通不畅,纠纷频发 由于患者及其家属没有医学背景,易出现失控、急躁、猜疑等负面情绪,影响救护顺利进行。此时如果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不畅,就可能影响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可能会出现医患纠纷问题。

1.4 病患层面

1.4.1 医学常识有限,病情描述不清 在拨打120急救热线时,由于患者及家属医学常识匮乏,在描述病情时含混不清,这给急救中心合理派送医护人员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出诊医生心理负担,使其难以做到心中有数。

1.4.2 自救能力不足,影响急救成功率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安全,120急救热线广泛深入人心,但由于急救知识不足,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往往只是被动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没有及时采取合理的自救措施,耽误了诊治时机,致使病情加重。

2 优化对策

2.1 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规范120急救工作管理

作为当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院前急救工作的改进对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影响重大。推动院前急救向规范性发展,形成良好的院前急救体系是固本之举。为此,首先要构建科学的院前急救模式,简化中间环节,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和出诊效率。具体是建立健全院前急救调度中心,通过提高120接线员双向沟通能力以及升级相关硬件设施,确保120急救热线能够及时接通,并能准确及时的传送给最近的急救中心。优化医疗资源利用,按就近原则进行院前急救[5]。其次要加强120急救电话管理,严肃处理各类骚扰电话,使民众认识到120急救热线的重要性,勿事不要随便乱播,以免造成占线,甚至医护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真正该用的地方。再者要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关怀120急救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

2.2 呼吁相关部门重视,加快院前急救事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是院前急救事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并给予其必要帮助,尤其对三无人员群体,更要给予其一定的医疗补贴,减轻该弱势群体的就医压力以及救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医院、社会与政府三方要适当增加投资力度,重视院前急救事业的建设,为后者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优秀医学人才加入院前急救事业。

2.3 强化急救人员培训工作,组建专业急救队伍

院前急救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急救人员执业能力,做好急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可谓重中之重,其心理素质、职业技能、新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都应纳入岗位培训的范畴。其一要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心理督导,提高其抗压能力;加强对急救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敦促其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加强对急救人员的法律指导,强化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其二要优化急救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端正服务态度,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形成团结配合的工作作风、和谐有序的急救氛围,为救护工作创造良好的人为环境。其三要强化急救知识与技术训练,打造一支专业性强、效率高、质量过硬的急救队伍体系,整体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在理论学习上,要熟练掌握急救急诊制度、急救流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能够积极学习最新急救知识,娴熟应用现代急救设备;在技术训练上,要熟练操作徒手心肺复苏、电击除颤、静脉穿刺等常见急救技术;在实践上,要系统回顾抢救过程,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急救能力。此外,医院在组织急救人员培训时,可选派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护士负责培训工作。

2.4 加强急救知识宣传,全民普及急救知识

尽管医院可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能力,但仍有一些不可消除的客观因素,比如距离、时间等等不可抗力,这就需要民众具备一定的急救能力,避免发生一些能够避免的悲剧。为此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适宜的急救知识宣传策略,在民众间最大程度上普及急救知识。一般,对普通民众,可过举办公益讲座、印制急救手册等途径开展常见急救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增强一般民众的自救及互救能力,提高日常防范意识。比如某些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属应该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并清楚可能并发症状,在拨打求救热线的同时适当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为急救争取更多时间。对社区门诊或乡镇医院医务人员,应当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等较高层次的急救培训,形成社区门诊、乡镇医院与120急救系统的良性互动关系,增加急救成功概率[6]。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与人们的广泛关注。改进当前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加强院前急救质量管理,提高院前急救事业建设水平,形成专业、高效的急救急救队伍对促进整体急救医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丽华,曲俊杰.浅谈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2013,10(9):77-78.

[2]郑进.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的构想与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3):369-371.

[3]周毕军,张岳.面向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课程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139-140.

[4]马艳艳.浅谈院前急救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7):152.

[5]杨丽娟,鲁玲玲,糜庆.珠海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服务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36-137.

[6]谢萍.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32.

[7]陈海华,毛观赐,陈子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前急救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08-109.

[8]鲍俊霞.院前急救工作中造成空车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8):2405-2407.

第9篇:高热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脑出血;急救护理;预防并发症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急性脑出血在临床上占脑血管疾病的20%[1]。急性脑出血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如救治不及时,发病数小时至数日即可死亡,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2],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在本科室抢救的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绝大多数发病前有诱因,如活动、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等先兆,患者在发病初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或一侧肢体无力甚至瘫痪或突然晕倒,短时间内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护士必须争取有效的救治时间,争分夺秒地采取有效地急救护理措施,积极配合医生迅速急救和护理,争取到可能逆转病情的宝贵时间,对患者的预后将起决定性作用[3]。也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证。

1研究对象确定

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于本院神经外科抢救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80岁,中老年发病率占97%。根据急查CT报告显示脑室出血、脑干出血、基底节出血等。

2急救护理方法

2.1采取适当急性脑出血病人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必须采取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患者被送到医院后应立即安置在抢救室进行抢救,急救人员在迅速采取急救措施的同时通知专科医生。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导致窒息,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搬动,防止因搬动出血量加大而加重病情[4]。如必须更换或做治疗护理时,动作要轻,少搬动头部,翻身的角度不宜太大,要尽量保持病室内安静。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吸氧及时有效的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急性脑出血多数是昏迷患者,由于颅内压增高,机械性刺激呕吐中枢,呈喷射性呕吐。须立即将头偏向一侧,头稍后仰,口角向下,及时利用负压吸引器吸引,吸出口、鼻、咽喉和气管内呕吐物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和造成吸入性肺炎[5]。加强吸痰护理,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动作要轻柔,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以防气管粘膜损伤出血。在本组病例中曾抢救1例患者,该患者发病时正在吃饭,突然晕倒。抢救时口腔的咽喉部有很多肉块堵塞住气管,立即用镊子把肉块钳出,再吸尽口腔及咽喉部的分泌物,避免了窒息的发生。对有义齿的患者,应及时将义齿取出。对舌根后坠者,可用舌钳将舌拉出或上口咽通气管,口咽通气管能有效地保持呼吸道通畅,牙关紧闭或抽搐患者给予放开口器。如有呼吸困难,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进行通气,保证患者的有效通气[6]。

由于脑出血、脑水肿,大脑处于缺氧状态,尽早吸氧,可改善脑部缺氧状况,有效保护脑组织。本组患者14例患者采用中流量持续吸氧2-4L/min,46例患者采用氧流量为4-6L/min,可有效提高血氧含量。

2.3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急救措施立即建立1-2条大静脉通道,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本组60例患者均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静脉留置针只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具有方便固定,搬动时或患者躁动时不易滑脱和穿破血管引起药物外渗到血管外的特点,有利于及时有效地使用20%甘露醇、止血药、静脉推注速尿等药物,保证有效地静脉通道也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2.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连接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动态观察心电图,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每15-30min测量患者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并认真做好记录。

2.4.1意识及瞳孔意识障碍是脑出血最突出的临床症状,也是判断预后的主要指征。通过简单的问话、角膜反射、针刺皮肤、压眶反射等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和估计出血的多少及预后。注意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楚、是否模糊或嗜睡、昏睡或昏迷等。如患者的意识逐渐好转,提示出血已经停止,病情好转。如患者由清醒转入昏迷,则提示患者有再度出血和病情加重,或有发生脑疝的可能,意识改变多比瞳孔变化早,及时给予处理。

瞳孔是大脑的窗口,瞳孔的大小和对光反射的变化对于判断病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双侧瞳孔时大时小是脑疝的早期表现,一侧瞳孔扩大提示颅内压增高,双侧瞳孔缩小提示脑干受损,双侧瞳孔散大提示脑疝晚期,是接近死亡的征象,预后差。

2.4.2血压和脉搏脑出血早期出现血压升高,血压越高,脉搏越慢,发生脑疝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加剧、呕吐呈喷射状、脉搏缓慢、血压升高、意识改变、双侧瞳孔不等大,则为脑疝的突出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应急处理,避免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本组病例中14例患者出现瞳孔不等大,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立即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脉点滴,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病情恶化。使用脱水剂时要注意认真检查药液是否澄清、透明、如有结晶必须融化后才能使用。避免药物外渗到血管外,而造成局部组织的坏死。保证甘露醇在15-30min内滴完,保证体内高渗脱水作用。

2.4.3体温及呼吸颅内高压可出现去中枢性高热,体温高达39℃以上,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理降温,如在头部置冰袋,酒精擦浴等,冰袋一般放于大血管走行处。如颈部、腹股沟、及腋窝处;由于颅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压迫呼吸中枢,患者常呈潮式、点头式和叹息式呼吸或出现呼吸暂停。有舌根后坠者呈鼾声呼吸。观察呼吸的节律、深浅。当呼吸不规则、每分钟少于8次/min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以保证患者的有效通气。如一位50岁的男患者急查CT诊断后丘脑及基底节出血,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呈点头式呼吸,10min后患者呼吸暂停,心率42次/min,立即行心肺复苏,由于抢救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2.5饮食急性脑出血病人,有意识障碍及呕吐时,应暂禁食,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待病情好转不能自主进食者,可行鼻饲术,插入鼻饲管先抽胃液观察有无出血,如出血量多则继续禁食,出血量少可给予流质饮食,第一天可给60-80m1分4次,注入胃内,同时可注入止血药,第二天给予150-200m1分5次给予,第三天给予400-700m1分5次注入,这样可逐步增加胃张力,减少胃出血、调节胃液PH值,并可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饮食要注意尽量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并充分补足水分。

3结果

3.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见表1。

4防止并发症

4.1防止呼吸道和消化道并发症要正确吸痰,行气管插管时,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出现肺内感染,应采取综合措施,合并症与原发病并治,具体措施:变换,加强翻身、扣击背部、促进排痰,痰多粘稠不易咳出时,可雾化吸入;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为应激性溃疡所致,应观察患者的呕吐物及大便颜色,当患者呕吐咖啡色内容物时,提示胃出血,重症脑出血时常规应用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可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4.2防止尿路感染及便秘重症脑出血患者,排尿失去控制,应安置小便器或留置导尿,做好导尿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每天给予2次消毒,每周更换导尿管1次。防止尿管扭曲,打折,定期做好尿液检查,防止逆行感染;脑出血病人容易发生便秘,而用力排便可致脑出血再次发生所以要定时定点给病人便器排便,一天至少一次,并给予足够的水分,必要时使用药物通便、灌肠等。

4.3防褥疮发生及深静脉血栓形成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皱,每1-2h翻身1次,用枕头、靠垫以保证患者翻身到位。每天清洁皮肤2次,受潮部位扑爽身粉,受压部位每次翻身后温热敷,不能进行按摩。特别是骶部、髋部、肩、胛等骨性突起部位、注意保护,必要时垫海绵圈或气垫床;每日对病人四肢做由下向上按摩,每次10分钟,促进静脉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下腹肿痛、应立即通知医生诊治。

4.4注意安全,防止坠床极度烦躁的患者应加床档或上约束带,适当使用镇静剂,如安定10mg或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防止烦躁促使再出血。

5正确转运

脑出血患者往往要转运去做CT检查,在转运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颠簸,注意保持患者头部固定,并将患者头部朝前进一方,避免因运行造成的惯性作用加重头部充血。在尽可能不改变患者的情况下,将患者平抬上担架,如搬运者为4人。每人将双手平放插入在患者头、胸、臀、下肢的下面,使患者的身体保持同一平面直线上。听统一号令,将病人一同抬起,平移放在担架上。如搬运者为2人,方法是在患者腰部凹陷处平塞入床单或毯子,然后轻轻地在患者身下拉开展平,搬运者站在患者头、脚部,拉起床单的四角共同用力平兜起患者,移至担架上。注意床单结实完好,两人用力一致,切勿摔伤病人。在转运途中,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保证患者安全。

总之,急性脑出血患者起病急、来势凶险、病情变化快、预后差。在发病早期能吸氧,心电监护、及时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降低颅内压、止血和利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等急救护理措施,维护患者的基础生命,防止病情恶化,为进一步治疗、改善预后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松枝,魏肖利.急性脑出血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8(12):103.

[2]阿曼古・艾买提.急性脑血管病的入院前急救和护理[J].临床和实验杂志,2007,5(5):191.

[3]郑梨,王海燕.抢救75例脑干出血护理体会[J].新疆医学,2007,37(4):204.

[4]陈芝菊.脑出血的院前急救和护理[J].四川医学,2007,8(8):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