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范文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精选(九篇)

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

第1篇: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865-02

高热抽搐为儿科常见急症,由于婴幼儿机体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而导致高热,加上小儿大脑皮层中枢的控制能力非常薄弱,遇到兴奋抑制容易扩散,热刺激使患儿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高热抽搐时病情危急,体温升至39C以上,抽搐时间超过30rain会给患儿带来不好的后果。由于患儿年龄小,不会用语言表达,病情的发生难以预料,急救不及时,易危急生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高热抽搐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发病年龄在8个月至10岁之间。

1.2 发病病因

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66例,其他病因:脑炎12例、脓疱疹1例、败血症1例。

1.3 抽搐次数

发作1次67例,发作2次9例,发作3次以上4例。

2 急救护理措施

治疗上采取镇静止惊、退热、适当降颅压,治疗原发病同时进行。

2.1 一般护理

迅速将患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扣子,利于呕吐物流出,及时清理口、鼻、咽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窒息,在上下磨牙问放置牙垫或用纱布包好的压舌板,以防舌咬伤,牙关紧闭者不可硬力撬拉。立即针刺或按压患儿“人中穴”。

2.2 控制惊厥发作

抽搐时间过长可引起缺氧性脑损伤,必须立即给止惊药物:①10%水合氯醛3~5ml/10kg,灌肠止痉。②苯巴比妥钠5~8mg/kg,肌肉注射。③安定0.2~0.4mg/kg静脉缓慢注射,也可用安定注射液加3~5ml生理盐水稀释后,给患儿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灌肠。如1种药物不能止惊时可用两种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注意使用原则,勿在短时间内反复用多种药物。

2.3 给氧

抽搐较重、面色发绀者迅速给氧,由鼻导管吸入,氧流量1~1.5L/min,以增加血氧饱和度,改善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2.4 静脉补液

因抽搐频繁或昏迷的患儿应禁食,须由静脉补液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频繁持续的抽搐常可并发脑水肿,应及时适当应用脱水利尿剂,如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等以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

2.5 病情观察

2.5.1 观察抽搐时有无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口周紫绀、呼吸暂停,注意抽搐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问。观察抽搐发作时的表现,是强直性还是痉挛性抽搐,是全身抽动还是仅限于四肢抽动。

2.5. 2观察意识变化、抽搐后意识恢复情况,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注意瞳孔的变化,两侧瞳孔不等大是脑水肿并发小脑幕切迹疝的可能依据。高热抽搐发作停止后无意识障碍,如有意识障碍多为器质性疾病,呼吸节律不齐是呼吸中枢受损的表现,颅内压升高时呼吸变深而慢,如呼吸深浅不一,节律不齐,抽泣样呼吸或呼吸暂停则提示脑疝出现。

2.6 高热护理

体韫超过39℃以上者应立即给予降温处理,减少脑细胞耗氧量,遵医嘱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①头部置冰袋或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区大血管处。②温水擦浴患儿全身,擦浴中注意给患儿保暖,防止并发症发生。③30%~50%酒精擦浴。密切观察降温情况,测体温1次/0.5h,并记录,在降温过程中若出现大量出汗,呼吸浅快,四肢发凉,脉细速,体温不升等虚脱现象,应及时供给水分,并注意四肢保暖及改善血液循环。

2.7 其他护理

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强光刺激,治疗护理集中进行。注意患儿安全,专人守护,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第2篇: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小儿抽搐 病因 临床分析

    惊厥或抽搐是由于大脑异常放电而引起的阵发性、短暂肌肉运动和/或行为。虽然多数症状性惊厥或癫痫儿童预后普遍良好,但是惊厥仍有可能是潜在性严重进行性全身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信号,这些疾病需要进行彻底检查和治疗【1】。在临床当中,抽搐为儿科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同时也是患儿危重的临床表现【2】。我院对2012年1月一2012年7月180例因抽搐待查而接受住院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现将临床具体研究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l2年7月在我院180例以抽搐待查而接受住院治疗的患儿,其中男性患儿为98例,女性患儿为82例。<l岁患儿为51例,1—3岁患儿为67例,4—7岁患儿为40例,8一14岁患儿为22例。年龄最小为28天,年龄最大为14岁。

    1.2方法 对2012年1月一2012年7月我院180例以抽搐待查而接受住院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8.1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180例抽搐住院患儿疾病分布特征情况.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180例抽搐住院患儿疾病分布特点中,有66例为颅内感染,约占36.67%(其中病毒性脑炎43例,占23.89%;化脓性脑炎23例,占12.78%);有30例为高热惊厥,约占16.67%;有28例为癫痫,约占15.56%;有18例颅内出血,约占10.00%;有13例电解质紊乱,约占7.22%,(其中低钠血症5例,占2.78%;低钙抽搐8例,占4.44%);有6例中毒(药物过量),约占3.33%;有5例为高血压脑病,约占2.78%;有6例低血糖,约占3.33%;有5例遗传代谢性疾病,约占2.78%;有3例为颅内肿瘤,约占1.67%。其中颅内感染所占的比重最大,颅内感染中又以病毒性脑炎多见,其次是热性惊厥,再次为癫痫。

    2.2 150例抽搐住院患儿发病年龄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180例抽搐住院患儿在发病年龄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方面,4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以l一3岁年龄阶段的发病人数最多,为18人;23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集中于l岁以下年龄阶段,为12人;30例高热惊厥患儿以1—3岁年龄阶段的发病人数最多,为22人;28例癫痫患儿多见于4—7岁以及8一14岁年龄阶段,分别为14人,8人; 18例颅内出血患儿均发生于l岁以下的年龄阶段,为12人;13例电解质紊乱(低钙见于1岁以下,为6人;低钠血症见于1-3岁,为3人);6例低血糖患儿以小于3岁多见,共6人,6例药物过量患儿也见于小于3岁,共6人;5例高血压脑病有3例分布于4—7岁年龄阶段;5例遗传代谢性疾病有3例分布于1岁以下;3例颅内肿瘤患儿年龄多见于8一14岁。

    从纵向角度进行分析:l岁以下年龄阶段的抽搐患儿以化脓性脑膜炎及颅内出血较为多见,其次是低钙抽搐;l一3岁年龄阶段的患儿以高热惊厥及病毒性脑炎较为多见;4—7岁和8一14岁年龄阶段的患儿以病毒性脑炎及癫痫相对较多;

    2.3患儿抽搐反复发作与疾病之间的关系。30例高热惊厥患儿当中,有28例患儿抽搐发作1次,有2例患儿抽搐发作2次,其中有10例患儿存在高热惊厥发病史;28例癫痫患儿以及5例遗传代谢性疾病,3例颅内肿瘤患儿均存在反复性抽搐发作史;在患儿患病的过程当中,出现反复性抽搐发作的相关疾病为颅内感染、癫痫、颅内肿瘤、药物中毒、以及高血压脑病等临床相关性疾病。

    2.4患儿抽搐发作的持续性时间和疾病之间的关系。180例抽搐住院患儿当中,有28患儿抽搐发作持续约15分钟以上,其相关临床疾病为颅内感染、低钙抽搐、癫痫、颅内出血、药物中毒、以及高血压脑病。

    3 讨论

    小儿惊厥(con vulsion)或称惊风,由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引起,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3】。惊厥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因为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大脑神经细胞分化不全,树突,髓鞘,突触形成不完善,因此任何原因引起的大脑皮质神经元过度兴奋都会出现泛化而同步放电导致惊厥的发生【4]。临床对抽搐患儿进行治疗,首先要依据患儿具体的年龄、抽搐发生的持续时间以及临床相关症状表现快速的做出临床初步诊断,及时的予以止痉治疗、针对具体病因的治疗以及相关对症处理【5】。本资料显示,180例抽搐住院患儿病因分布特征当中,颅内感染所占比重最大,约占36.67%(其中病毒性脑炎43例,占23.89%;化脓性脑炎23例,占12.78%),年龄以小于3岁居多。临床病毒性脑炎以及化脓性脑膜炎也是儿科当中引发患儿抽搐发作的较为常见疾病[6], 1岁以下年龄阶段的抽搐患儿以化脓性脑膜炎、颅内出血及低钙抽搐较为多见。颅内感染可由细菌、病毒、霉菌,结核等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和脑实质的损害及脑水肿。颅内感染患儿有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惊厥及昏迷,常有脑膜刺激征和锥体束病理征出现。但婴幼儿临床症状不典型,脑脊液检查具有诊断价值。患儿颅内出血包括了新生儿的颅内出血、临床晚发性的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以及脑动脉瘤的破裂而引发的临床颅内出血。患儿的脑干周围部位如果存在出血的情况,并且出血量相对比较多,其临床愈后较不理想【7】。其次是热性惊厥30例,约占16.67%。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又称高热惊厥,是指单纯体温突然升高时所致的惊厥,发病年龄多见于6月~6岁(以6月一3岁为常见),临床上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典型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F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脑内生化物质改变、免疫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患病率占小儿 5%一6%【8】。有文献报道,热性惊厥再发率为22%~50%【9】。抽搐的严重程度并不与体温成正比,惊厥发作后恢复较快, 一般一次发热中惊厥一次者居多,神经系统检查和E E G均正常,排除颅内感染和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后方可诊断为高热惊厥【10】

    多种因素与热性惊厥的复发有关,如热性惊厥的首发年龄、直系亲属是否有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血钠、血镁水平等。【11,12】。资料还显示,4—7岁、8一14岁年龄阶段的患儿以癫痫,病毒性脑炎相对较为多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分别进行血常规,血清钙,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检查等,部分不明原因的婴幼儿惊厥未能进一步明确其病因而归入癫痫[13]。由此看来,在小儿抽搐的繁多病因中。癫痫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而动态脑电图又是诊断癫痫最可靠的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癫痫诊断的阳性率,而且有助于癫痫的分类,协助癫痫病灶的定位和定性.鉴别癫痫和其他发作性疾病。药物临床报道急性中毒患者都有类似癫痫样发作,且具有持续抽搐和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救治一般均以抗惊厥药物对症治疗,但疗效不佳。高血压脑病常见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大多有原发性、及继发性疾病,与其他疾病不难鉴别,近年来,随着检查手段的不断提高,遗传代谢性疾病已经逐年增加,有机酸,氨基酸代谢异常,部分疾病在新生儿期即可发病,目前缺乏对此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需要进一步提高了解。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较容易,头颅CT即可确诊,并可确定占位部位及大小。

    本文通过探讨临床抽搐患儿的临床病因可以得出,在临床当中,抽搐患儿的原发性疾病多为颅内感染,高热惊厥、癫痫、低钙抽搐等,临床要依据患儿具体的年龄、抽搐发生的持续时间以及临床相关症状表现快速做出初步诊断,及时的予以止痉治疗、针对具体病因的治疗以及相关对症处理,最大程度上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抽搐发作的持续时间相对比较长,在患病的过程当中抽搐反复性发作,于发作的间歇期存在神志方面的变化,出现昏迷的时间相对比较长,以及应用止痉药物予以治疗后其临床治疗效果较不明显的患儿,其临床愈后也往往较不理想。总之,对于抽搐的病儿,首先控制抽搐发作,并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病情作相关的辅助检查,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免造成误诊误治。控制抽搐发作、是儿科避免和减轻脑缺氧损害为其治疗原则,而寻找病因、明确诊断为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RICHARDE. BEHRMAN;ROBERTM. KLIEGMAN;HAL B. JENSON. 主编.沈晓明 ,朱建幸,孙锟.主译.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17th EDITION.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586章,2529

    [2] 李桂华.小儿抽搐临床护理体会[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10,(15):236—237

    [3]韩玉昆.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257

    [4]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14

    [5]黄丽亚,谭国珠.小儿脑震荡高热抽搐的急救护理[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70—72

第3篇: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是儿科急症,起病急,发病率高,常见于4个月~7岁之间的儿童,尤以6个月~3岁多见,若处理不及时,惊厥时间过长可使脑细胞受损,多次反复发作会影响患儿智力发育甚至危及生命。为提高医务人员及家长的重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防范抽搐所致的脑损伤,现将我院儿科近年收治65例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2月共收治高热惊厥的患儿65例,初发40例,发作≥2次的25例。发作时间均为数十秒至数分钟,无1例是持续状态者,高热惊厥患儿原发病与年龄分布见表1,高热惊厥与体温关系见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引起高热惊厥最多见的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占66%,其次为肠炎,占18%。发病年龄以0.5-5岁最常见。从高热惊厥与体温的关系来看,初发病儿体温都较高,高热(39-40.5)超高热(>40.6)占88%,无1例<38.5,复发病儿体温相对较低,主要为中高热(38-40.5),占8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8例病儿惊厥发作时体温

2急救与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惊厥发作时即刻松开衣领,患儿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必要时定时吸痰,动作轻柔,以防损伤呼吸道黏膜及减少惊厥的发生。

2.2迅速控制惊厥 反复的惊厥会导致脑细胞的损伤。针刺止痉是既简单又经济有效的止痉方法。常用针刺穴位:人中、合谷、少商、十宣等。此外,还可选择药物解痉, 原则上选用方便、作用快、毒性小的止痉药物,剂量要给足,使患儿在短时间内达到减轻或停止惊厥的目的,必要时可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如安定、10%水合氯醛、氯丙嗪、苯巴比妥等。苯巴比妥首剂10mg/kg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若症状不改善,可用15-20mg/kg后再给5mg/kg,维持量5mg/kg,苯巴比妥的负荷量20mg/kg,最大量不超过30 mg/kg。如果效果不理想,可合用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安定每次0.2-0.3mg/kg,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此药作用快,但维持时间短,易抑制呼吸,所以剂量不宜过大,用药时慎重.对惊厥持续者应备好复苏器,如:喉镜\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囊和人工呼吸机等.

2.3吸氧 因惊厥时氧的需要量增加,及时吸氧可提高患儿血氧浓度,对改善脑细胞的缺氧状况十分重要。

2.4降温 及时松解患儿衣被,降低环境温度,但应避免直吹对流风,立即使用退热剂,同时予以物理降温,如头额部冷湿敷、头枕冰袋、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小婴儿禁用),保护脑细胞,使缺氧缺血得以改善。

2.5注意安全,加强防护抽搐发作时,要注意防止碰伤及坠床,四肢适当约束,抽搐牙关紧闭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或开口器,放于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及口唇咬伤。病室保持安静,室内光线不宜过强,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

2.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详细记录抽搐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发作类型、程度、伴随症状及停止后的精神状况。注意T、P、R以及心率的变化,降温后30min测体温并记录。

2.7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路可以保证及时、正确用药,尽量使用留置针,防止抽搐时针头滑脱。对持续而频繁抽搐,使用20%甘露醇时,注意输入速度,应在30min内滴完,同时防止药液外渗。

2.8加强营养,做好基础护理 患儿清醒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的饮食,同时做好口腔护理2次/d,给予生理盐水擦洗,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环境整洁,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平整,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被,婴幼儿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并更换尿布。

2.9 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因小儿突如其来的抽搐发作,家长都极为担心,应及时向家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使其树立信心,配合抢救与治疗。

2 10预后

高热惊厥是小儿最多见的惊厥类型,一般初次发作在小儿5个月至5-6岁之间,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体温在38℃以上时,多突然出现,发作时间短暂,发作后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一般来说,大多数患儿预后是好的,6岁以后不再发作,不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但有一部分患儿(约5%-15%)可后遗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等神经功能障碍。

3 体会

(1)小儿高热惊厥起病急,在其急救处理程序中,迅速控制惊厥和高热是其关键。(2)为赢得抢救时间,护理人员应熟练地配合医生急救,熟练掌握惊厥的急救程序、各种急救药品、物品及器械应完备,准确执行医嘱,分秒必争。(3)积极做好高热惊厥患儿出院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家长会给孩子测体温,会观察体温的变化,识别体温升高的早期表现和体征,如孩子精神不振、寒战、肢体发凉、呼吸加快等。从表2来看,复发患儿的体温比初发患儿的体温相对要低,初发患儿均>38.5℃,复发患儿中的体温有32%

参考文献

[1] 朱怡然.临床护理全书?小儿科分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103-106.

第4篇: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急救

小儿高热惊厥是指单纯由发热诱发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是小儿常见急症之一,起病急骤。多见于6个月至5岁孩子,患病率为2%~5% ,复发率为34.65%[1] 。因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一般发热超过38.5℃,就容易引起惊厥,一般预后较好,但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现将我院近一年多来接诊的69例高热惊厥患儿的应急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接诊的69例高热惊厥患儿,其中男49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5:2,年龄最小的只有6个月,最大4岁半,体温在38.5-39℃发生惊厥17例,在39.1-39.5℃发生惊厥30例,39.6℃以上发生惊厥22例,12例曾有高热惊厥病史。多数患儿于候诊过程中发生惊厥。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双目凝视、上翻或斜视,意识丧失,面部肌肉抽动,继而出现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强直并阵发性抽动,或伴有大小便失禁。经应急处理后,惊厥可快速停止,未发生并发症,经进一步治疗后可治愈出院。

2急救处理措施

2.1防止窒息和受伤小儿高热惊厥时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置患儿于平卧位,头部稍仰偏向一侧,松开衣领,清除口鼻分泌物,置牙垫或包有纱布的压舌板于上下磨牙之间,加强安全防护,防止碰伤、坠床和咬伤。

2.2按压或针刺人中,双合谷穴位。

2.3氧气吸入鼻导管吸氧流量用2L/分钟,面罩吸氧流量用5L/分钟。

2.4镇静止痉安定是首选的抗惊厥药物,但也有抑制呼吸、心跳的副作用,所以在准备药同时要上好心电监护及急救物品。

2.5控制高热及时进行药物降温及物理降温,防止再次惊厥。

3急救处理结果

69例高热惊厥患儿中其中63例在2分钟内停止惊厥,均没有使用镇静止痉药物,6例在5分钟内停止惊厥,使用了静脉注射安定药物止痉,其中一例在静脉注射安定过程中发生呼吸抑制,经及时抢救患儿呼吸恢复。有3例在发生惊厥的同一天内再次发生惊厥,再次发生惊厥体温均超过39℃。69例高热惊厥患儿经急救处理后惊厥停止,均未发生并发症。

4讨论

4.1高热惊厥的急救处理原则为维持生命体征,迅速止痉【2】。所以发生惊厥时首先要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避免由于分泌物堵塞气管引起窒息加重大脑缺氧或呼吸气道不畅,使耗氧增加,导致组织缺氧。注意保护好患儿,避免由于全身强劲抽搐发生碰撞和坠床,但切记不能强劲按压患儿肢体,以免发生骨折意外。

4.2按压或针刺人中,双合谷等穴位,因强刺激可使患儿尽快恢复意识,缩短大脑缺氧时间,尽量减低脑组织的损害。

4.3脑组织缺氧时,脑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致使惊厥加重,缺氧程度及持续时间长短,对脑组织损害的发生及预后均有一定的影响,故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以迅速改善组织缺氧的情况。

4.4抽搐的时间越长,造成的缺氧性脑损伤越大,并发症就越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在紧急治疗过程中,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准确、及时使用镇静剂,以尽快控制惊厥。安定是首选的抗惊厥药物,但也有抑制呼吸、心跳的副作用,用药过程尤须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有无改变,注射前应配好气管插管物品及使用心电监护,注射速度应缓慢。从临床惊厥案例中发现大部分高热惊厥患儿在没有使用抗惊厥药物下2分钟内止惊,故我认为在维持患儿吸呼道通畅、吸氧、按压穴位等应急处理的同时准备好静脉通道和抗惊厥药物,如惊厥不止应尽早使用,如准备好安定药物时惊厥已控制则不再使用,可使用苯巴比妥肌肉注射或口服,防止高热不退时再次发生惊厥。

4.5惊厥的发生主要是高热引起,在患儿停止抽搐后立即进行退热处理,使用退热药和物理降温。可选取用冰敷头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方法,擦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出汗情况,防虚脱的发生。30分钟后应测体温及记录病情变化。

参考文献

[1] 帅海平,王子才.101例高热惊厥患儿的转归[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9):724-725.

第5篇: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06-01

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特有的惊厥性疾病之一,发病年龄介于3个月~5岁之间,临床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呼吸节律不整或暂停,可伴有青紫、双眼球固定或上翻、凝视或斜视,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或阵发性抽动,大小便失禁,大多数在几秒或几分钟内停止,严重者可持续十几分钟或呈持续状态。惊厥可引起暂时性脑功能障碍,经常发作会造成小儿智力障碍,给小儿的成长与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现将我院近1年在输液过程中发生3例高热惊厥小儿的救治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儿,男2例,女1例,年龄2岁6个月-3岁7个月,平均2岁1个月,诊断:呼吸道感染2例,支气管炎1例,体温均在39~41℃。在门诊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抽搐,经抢救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均痊愈离院。

2 急救及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发作时即刻松开衣领,患儿取侧卧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必要时定时吸痰,动作轻柔,以防损伤呼吸道黏膜及减少惊厥的发生。

2.2 迅速控制惊厥:反复的惊厥会导致脑细胞的损伤。可立即按压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强刺激,根据医嘱给予镇静药物,首选药物为苯巴比妥,如给予10%水合氯醛灌肠,尽量保留1h以上,以便达到药物吸收,剂量为0.5ml/kg。

2.3 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组织缺氧:惊厥患儿因呼吸不畅,加之耗氧增加,导致组织缺氧。脑组织缺氧时,脑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致使惊厥加重,缺氧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对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及预后均有一定影响,故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以迅速改善组织缺氧的情况,如面罩法2~3L/min,鼻导管法0.5~1.5L/min。

2.4 降低温度:及时松解患儿衣被,降低环境温度,但应避免直吹对流风,立即使用退热剂。同时予以物理降温,如头额部冷湿敷、头枕冰袋、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小婴儿禁用),使超高热尽快降至惊厥阈以下,保护脑细胞,使缺氧缺血得以改善。

2.5 做好口腔护理:高热时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发生口腔炎症,所以要做好口腔保健,常用生理盐水轻拭口腔。

2.6 注意安全,加强防护:抽搐发作时,要注意防止碰伤及坠床,四肢适当约束,抽搐牙关紧闭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或开口器,放于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及口唇咬伤。病室保持安静,室内光线不宜过强,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

2.7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抽搐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发作类型、程度、伴随症状及停止后的精神状况。注意体温、脉搏、呼吸、心率的变化,降温后30min测体温并做记录。

2.8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建立静脉通路可以保证及时、正确用药,尽量使用留置针,防止抽搐时针头滑脱。对持续而频繁的抽搐,使用20%甘露醇时,注意输入速度,在30min内滴完,同时防止药液外渗。

2.9 加强营养,做好基础护理:患儿清醒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的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避免因降温过快,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被,婴幼儿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并更换尿布。

2.10 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因小儿突如其来的抽搐发作,家长都极为担心,应及时向家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使其树立信心,配合抢救与治疗。

3 健康宣教

首次高热惊厥发生后30%~40%的患儿可能再次发作,75%的患儿再次发作在首次发后1年内,90%在2年内。因此对患儿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极为重要。指导家长在家中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如体温计、压舌板、退热剂、止痉药等。如果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肛温在38.5℃左右即应予以口服百服咛、美林等降温;苯巴比妥为长效类镇静催眠药,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在发热早期即应使用抗惊厥药,体温升至高热时,体内抗惊厥药已达到抑制惊厥的有效浓度,从而能抑制惊厥,有效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再发。指导家长在患儿体温37.5℃~38℃时即应口服;如患儿出现抽搐,指导家长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以另一拇指甲掐患儿“合谷”穴,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反流物误吸;将裹于纱布的压舌板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平时加强锻炼,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防受凉,上感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

4 讨论

惊厥发作时,医护人员须分秒必争、迅速敏捷、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因较长时间的惊厥或不正常的处理可加重脑损伤,引起脑缺氧、脑水肿等,时间越长,所造成的缺氧性脑损伤越大,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做好小儿惊厥的护理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技术,做到眼勤、手勤和腿勤,及时找出惊厥的病因,控制惊厥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由此可见,及时观察病情的变化和必要的抢救护理是确保小儿惊厥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败,对治疗效果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6篇: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50

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由蚊虫传播,夏末秋初为发病高峰期,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为主要症状,重症患儿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广大儿童的健康和生命。

本文对高热护理,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抽搐护理除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外,还要注意加强安全防护;呼吸衰竭的防治,密切观察病情,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基础护理,早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挽救患儿生命,除综合护理外,早期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大脑功能的恢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90年6月~2009年6月收治乙脑患儿58例,平均年龄4.5岁,均未接种乙脑疫苗,所有病例经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确诊。

临床特点:所有患儿都以无明显诱因的发热被家属带来就医,体温达38.5~40.5℃,开始发病就有头痛、呕吐、嗜睡的症状,大多数患儿出现不同程度抽搐,呼吸衰竭的先兆: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及三凹征,进而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出现昏迷。

结果

治愈50例,治愈率为86.2%,死亡2例,病死率为5.88%。

护理

高热护理:①物理降温:用30%酒精擦浴;在腹股沟、腋下、颈下放置冰袋,足底部放置热水袋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降温效果,但避免长时间用冰敷、酒精擦浴,以免引起寒颤、咳嗽而导致颅内压增高。②药物降温:25%安乃近点鼻或小流量安乃近曲池穴位注射,1岁以内每次1~2滴,2~3岁每次3~4滴,勤测体温,极期患儿2~4小时测体温1次,高热不退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肌肉注射氯丙嗪及异丙嗪每次各0.5~1mg/kg,每4~6小时1次。总之,把体温控制在38.5℃以下(肛表),头部温度降到36℃左右。本组病例经以上处理后,体温明显下降。

抽搐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抽搐先兆,如两眼呆视、惊跳、口角抽动、肌张力增高。准备好吸痰器和急救药品。抽搐时,呼吸道常有大量分泌物积聚,应注意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加强安全护理,病床加床栏。保持病房安静,治疗和护理操作要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开口器置于患儿上下牙臼之间,以防抽搐时咬伤舌头,必要时用舌钳拉出舌头,以防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遵医嘱正确使用止惊、降低颅内高压的药物。安定,小儿每次0.1~0.3mg/kg肌肉注射,必要时静脉缓慢推注,但不超过10mg。水合氯醛,小儿每次50mg/kg(每次不>1g),鼻饲或保留灌肠。此类药物能抑制呼吸,使用时应注意观察。20%甘露醇1g/(kg・次),15~30分静脉注射,4~6小时/次,有脑疝者可2小时给药1次。同时注意防止药物外漏,以免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及密切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可取头高足低位,头部抬高15~30°,以利于脑水肿消退。

呼吸衰竭的防治:密切观察病情,观察皮肤颜色、呼吸频率及节律、肢体温度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乙脑患儿因高热及人工冬眠常合并肺部感染,导致痰液黏稠。协助排痰,手呈杯状(即空心掌)利用腕部的力量扣击,其力度以隔一层衣服叩击致皮肤发红为宜,每分钟60~100次。使痰易于吸出。若患儿出现呼吸加快、面色灰暗、烦躁不安、紫绀,应立即吸痰,吸痰前充分给氧,取仰卧位,吸出口、鼻、咽部、气管黏痰,动作轻柔,负压不易过大,吸痰时间不易过长,一般以15秒为宜。合理给氧,常规按0.5~1.0L/分氧流量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在吸氧期间做到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分泌物以明显改善氧疗效果。经以上处理呼吸衰竭得不到防治者,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本组病例经以上处理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无渣屑,要勤翻身,每2~4小时/次为患儿变换(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皮肤易受压处用气圈棉花垫或泡沫塑料垫,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出汗较多者可用温毛巾擦拭皮肤,并涂以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处,促进血液循环,以防褥疮发生,还要给患儿勤洗手、洗脚,清洗外阴及,并定期给予擦澡,以防止出现其他部位的感染。②口腔护理:每天2次,根据情况选用生理盐水、2.5%碳酸氢钠或3%双氧水。其他如眼睛不能闭合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布遮盖眼部。

心理护理:乙脑患儿病情发展迅速,昏迷期病情危重,家属情绪紧张,担心疾病预后,此时护理人员热情、耐心,多与患儿家长沟通,详细告知经过积极治疗症状会明显改善,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仅少数患儿有后遗症,使其密切配合治疗,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昏迷患儿的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由于患儿的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不论是家属,还是医务人员,从开始就采用抚触式护理的方法,即手法从轻开始,慢慢增加力度,抚触患儿的头部、面部、胸腹,四肢手足,每次10~15分左右,每天按摩次数不限,同时像对待清醒患儿一样与其不断交流,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使大量温和的、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及五官的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从而促进患儿早日清醒。本组病例从开始就有计划采用抚触式护理,大部分昏迷患儿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意识。

健康教育:患儿住院期间,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宣传乙脑预防知识,如防蚊、灭蚊和接受乙脑疫苗接种的重要作用。进行有关乙脑的知识教育,如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病程及预后等。对于乙脑恢复期遗留有精神、神经症状患儿,向家属讲述积极治疗的意义,尽可能使患儿的功能障碍于6个月内恢复,以防成为不可逆性后遗症,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还应教育家属不要嫌弃病儿,并教会家属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及康复疗法,如鼻饲、按摩、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方法等,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讨论

重型乙脑患儿昏迷期病情危重,脑实质严重受损,特别是语言中枢受损最重。所以,除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治疗护理措施,挽救患儿生命,还应早期加强心理护理及家属的配合治疗,均可以诱导患儿思维,从而达到促进患儿大脑功能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皓夫.现代儿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14-216.

2 陈均亚.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观察及救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14):72-73.

第7篇: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小儿热性惊厥;中医护理;要点;临床效果

小儿热性惊厥也可称之为高热惊厥,该疾病多发于6个月至6岁的幼儿,是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患儿的健康恢复有着密切联系[1]。本文通过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就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中医护理要点及护理效果展开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①年龄多为6个月~3岁的患儿;②出现突然发作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与阵挛性抽搐;③有的患儿出现意识模糊,持续时间较短,发作后在较短时间内清醒;④患儿发热38℃以上,惊厥多发于发热24h内;⑤伴有呼吸、消化系统急性感染。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患儿16例,女患儿24例,患儿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4.69±1.08)岁;观察组男患儿17例,女患儿23例,患儿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为(4.68±1.08)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的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对患儿进行最基础的护理,主要包括这几项内容:①降温护理措施:采用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的方法,或者采用退热贴,使患儿的体温得到降低[2]。②静脉通道建立:为了缓解患儿的不良症状,应当快速对患儿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患儿药物治疗;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穿刺部位有效护理,以防止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外渗、穿刺部位红肿等现象[3]。③呼吸护理:为了防止治疗过程中患儿的呼吸受到不良影响,护理人员应当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并将患儿口腔的分泌物清除,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患儿口腔分泌物导致患儿误吸。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当为患儿家属讲解相关的知识,并安抚家属情绪,使患儿家属更好的配合治疗,为提高患儿护理质量奠定良好基础。④饮食护理:在患儿清醒时,护理人员应当为患儿补充营养,可以给予患儿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并保障患儿室内环境的洁净,使室内温度与湿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定期更换床单及患儿的衣服,对婴幼儿进行定期更换尿布[4]。⑤出院指导:患儿出院时,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告知患儿家属:如果患儿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当对患儿体温进行测量,并做好降温措施;如果患儿出现惊厥时,应当让家属掐患儿的人中穴与合谷穴,同时将患儿的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口腔分泌物的误吸。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针刺护理:如果患儿出现惊厥,对患儿进行穴位的刺激,穴位取“人中”、“合谷”、“内关”及“涌泉”穴;并对患儿这几个穴位按摩,以此达到降低患儿体温目的[5]。对于体温下降不明显的患儿,可以取患儿的“十宣”及“大椎”穴继续针刺,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血泻热毒的治疗目的。②刮痧:采用刮痧的方式促进患儿热毒的排出,主要取患儿肘、腘窝等部位进行刮痧,应遵循自上而下的方式,为达到热毒更好的排出奠定基础。③中药护理:这种护理方式是应用柴胡、银花、大青叶等药材,发挥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对降低患儿的体温具有良好的效果。④年龄较小患儿的护理:首先了解患儿的病情状况,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比如,对于外感惊风而引发的小儿热性惊厥,可对患儿采用金胆片退热;对于高热而表邪未解的患儿,可对其采用温水擦浴降温。患儿在惊厥发作时,可采取指压人中穴,不能对患儿进行摇晃或大声喊叫,以防止加大对其机体的损伤。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x±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抽搐停止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对照组患儿家属有15例非常满意,20例满意,5例不满意,满意度为87.5%;观察组患儿家属有20例非常满意,18例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5%。因此,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有2例患儿智力障碍,1例患儿癫痫,1例患儿脑性瘫痪,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有1例患儿智力障碍,1例患儿癫痫,并发症发生率为5%。因此,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护理干预对患儿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密切联系。

3.1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小儿高热惊厥从中医角度来看属于“急惊风”范畴,其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中医护理主要是在患儿惊厥发作时,采用穴位的刺针、刮痧及服用中药的方式来控制抽搐。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症状为:患儿精神紧张,且极度烦躁;呼吸突然不规律、急促;同时体温骤然升高,面色较差;瞳孔出现大小不等不良症状。小儿高热惊厥多发于3个月至6岁的患儿,一般惊厥发作类型为全身性。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方法治疗,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6]。

3.2中医护理干预的应用

中医护理干预是一种医辩证方法,其具有的驱邪扶正的功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能够将患儿体内的邪气祛除,并通过补充营养,加强锻炼,增强患儿体内的正气,以此达到祛邪扶正的治疗效果,为提高患儿疾病的治疗效果奠定良好基础[7]。在应用中医护理干预时,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实施,比如,对于感染性疾病所引发的惊厥,可以增加中药治疗,将钩藤、地龙、生牡蛎等药材熬制汤水服用,发挥药物的清热解毒功效、阴阳平衡功效,防止患儿惊厥的再次发生,以此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奠定良好基础。

第8篇: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范文

长QT综合征(LQTS)是指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速、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一般按其病因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患者存在晕厥、癫痫、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我院2007年8月收治1例先天性LQTS患儿,应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控制心率,抗癫痫药(妥泰)控制癫痫发作,经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患儿病情缓解后平稳出院。

1 病例介绍

患儿,女,6岁。急性起病,表现为抽搐,意识突然丧失,双眼凝视,颜面青紫,口吐白沫,四肢强直、痉挛样抖动,双手握拳,每次发作超过30 min。发病4 d,以“抽搐待查”收住院。查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双耳听力正常,心界不大,心律整齐,无杂音,双肺、腹部及神经系统无异常。血乳酸及便常规正常。血液生化检查:钾3.34 mmol/L,钠131 mmol/L,氯95 mmol/L,AST 82 U/L,ALT 67 U/L,CK 1 511 U/L,血氨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20次/min,QT间期延长,各导联T波有切迹。动态心电图示:心率110~120次/min,全程见单发房性早搏2次,成对房性早搏1次,单发室性早搏20次,偶见同位性室性早搏。图中有时可见显著窦性心律不齐,有时可见QT间期延长,心率快时可见ST在Ⅱ、Ⅲ、aVF、V4、V5、V6导联略下降,T波在Ⅱ、Ⅲ、aVF、V4、V5、V6振幅减低。视频脑电图示:脑电图异常,两侧前额、前颞、中颞、后颞导联可见散在高波幅棘波及棘慢波。患儿既往体弱,1岁时出现抽搐大发作1次,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患儿的姐姐7岁时因反复抽搐,在某医院诊断为“原发性癫痫”,8岁时放弃治疗死亡;患儿的弟弟1岁时发生抽搐难以控制,病故。患儿父母心电图正常。此患儿诊断为“先天性LQTS伴癫痫发作”,住院期间给予口服倍他乐克18.75 mg/次,1次/12 h;妥泰12.5 mg/次,1次/12 h;氯硝安定1 mg/次,1次/8 h。经积极治疗及护理,患儿再无抽搐发作,病情平稳出院。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为患儿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休养治疗环境,减少探视。避免强烈、突然的外界噪音干扰,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饮食,如奶类、豆类、五谷杂粮,少量多餐。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避免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浓茶等。鼓励患儿在活动后或天热时饮用矿泉水、鲜榨果汁等液体。

2.2 心理护理 LQTS多发生于青少年,发作时病情凶险,尤其是合并癫痫者。由于患儿年龄小,相关疾病知识缺乏,易产生自卑、忧郁、紧张、恐惧等情绪,故应及时做好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疏导,根据患儿心理特点,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以缓解其心理压力,促进患儿配合治疗。

2.3 心电监护 严密患儿观察心率、心律及心电图QT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患儿床旁备除颤机,保证除颤机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抢救。如心电监测发现U波振幅增高、QT间期进一步延长和T波电压或极性交替现象,高度警惕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出现,当患儿出现昏厥、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和上述心电异常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

2.4 用药护理 告知患儿及其家长抗癫痫药和β受体阻滞剂须规律、长期甚至终生服药,不得擅自加量、减量甚至停用;避免应用其他药物,以免引起症状的再发。β受体阻滞剂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心率、血压,观察患儿有无疲乏、嗜睡、多梦、头痛、恶心等。抗癫痫药治疗开始后,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须定期随访并做好治疗记录,根据临床疗效调整药物,监测脑电图、血药浓度、血生化以及肝肾功能。

2.5 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处理 ①立即控制惊厥,给予安定、水合氯醛等药物;②密切观察呼吸、循环功能,纠正脑水肿、酸中毒、高热、低血糖、呼吸循环衰竭等;③保持气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吸痰、给氧,预防和控制并发症;④监测血氧饱和度、血糖、尿素、电解质、血钙、血镁及抗癫痫药血液浓度。

2.6 健康教育 ①告诉患儿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的强烈波动,不得参加竞技性体育活动;②坚持按医嘱服用抗癫痫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如患儿有其他疾病需用其他药物时,应向医生询问对原患疾病的影响,以免诱发症状再发;③出院前教会患儿发作时的安全防护措施,教会患儿家长简单的心肺复苏方法及呼救;④定期复查心电图、脑电图、血药浓度、肝肾功能;⑤教育患儿有发作先兆时尽量降低体位,如下蹲、平卧,最好就地平卧,尽力大声呼救,防止昏厥时意识丧失,发生摔伤等意外情况[1]。

第9篇:高热抽搐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70-02

小儿高热惊厥多发于3岁以内的小儿,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复发率高,通常在小儿出现急骤高热12h以内。如果不及时发现,正确处理,会使小儿的脑细胞遭到破坏,出现窒息、脑损害、脑水肿等,严重者甚至引起智力低下、癫痫等不良后果[1]。我院通过对120例患儿采取一系列精心、全面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了120例高热惊厥的患儿,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0.5-3岁,平均年龄2.5岁。病因:上呼吸道感染102例,肺炎9例,腹泻8例,癫痫1例。惊厥发作时患儿的体温:40℃8例。

1.2 治疗方法 发作时,针刺或用拇指按压患儿的人中、合谷等穴位[2],以缓解抽搐,并尽快使用药物。首选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安定类药物,快速、安全,5min即可生效,0.3-0.5mg/Kg。也可肌肉注射苯巴比妥50mg/Kg,然后维持口服量3-6mg/Kg。如果患儿是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而导致的高热惊厥应同时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1.3 护理方法

1.3.1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神智的变化,注意患儿抽搐的程度及抽搐的时间。如果患儿出现反复惊厥,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患儿脱水剂以防止发生脑疝。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出现呼吸衰竭和休克,便于及时抢救。

1.3.2 惊厥护理 当患儿出现抽搐惊厥时,要注意保护患儿防止放生坠床和碰伤,必要时约束患儿的肢体。上下牙之间放置牙垫,以防咬伤口唇及舌头。对患儿进行治疗、检查及护理等操作时,要轻柔,防止诱发患儿发生惊厥。

1.3.3 护理 惊厥发作时,切忌将患儿抱起,应将协助患儿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及时有效的清理患儿口咽部的分泌物,防止阻塞气道发生窒息。

1.3.4 饮食护理 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鼓励患儿多喝温开水、西瓜汁、鲜果汁等。如果出汗较多应注意补盐。

1.3.5 皮肤及口腔护理 ①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协助患儿翻身或搬运患儿时,避免推、拖、拉等动作,以防擦伤患儿的皮肤。定时给患儿清洁皮肤,及时更换衣物,勤更换,帮助患儿按摩受压的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②每天定期用生理盐水给患儿进行清洁口腔2-3次,如果出现口腔破溃,可外涂喉风散或碘甘油。

1.3.6 用药护理 ①惊厥药的护理,发生惊厥时应即刻给药,防止对患儿的脑细胞造成损伤。静脉注射安定时速度应缓慢,注药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现呼吸频率和节律的改变。用水合氯醛给患儿灌肠时,要尽量保留1h在以上,以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使用镇静药时,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防止发生中毒[4]。②脱水剂的护理,惊厥反复发作,易并发脑水肿,应遵医嘱给患儿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应注意滴注的速度。如果穿刺的部位有药液渗出,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同时2%用普鲁卡因封闭局部,禁止热敷。

1.3.7 高热护理 采用退热剂或者物理降温的方法达到降温的目的。头部物理降温采用冰帽,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代谢速度,减慢对脑细胞的损害进展,预防脑水肿的发生。可在枕下、腋下及腹股沟放置冰袋,注意放置,防止冻伤局部。也可采取酒精擦浴的方法进行降温,降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虚脱的发生。降温后因出汗较多,及时更换衣物及床单位,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导致肺炎[3]。

1.3.8 健康教育 详细的向患儿的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如何预防疾病的复发。叮嘱家属多带患儿进行锻炼,增强体质,合理的调整患儿的饮食,增强抵抗力。教会家长突发惊厥时的抢救措施,待患儿的病情缓解后到医院进行检查,查明诱因,避免再次发作。

2 结果

对120例患儿经过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116例患儿痊愈,4例患儿病情好转,均无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常见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危险性大等特点。在其急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熟练的掌握急救的程序和退热、止惊等护理操作,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做好健康知识的宣教,使患儿的家属全面的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疾病的抢救措施。总之,有效的护理在高热小儿的抢救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单淑敏.72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报导,2009,6(21):104-105.

[2] 姜彦春.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9,29(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