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第1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一、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

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二、提高我国独生子女综合素质的根本在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1.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严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伙伴,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给孩子提供他(她)们的社会生活。

第2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80-03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呵护孩子,转变为既要呵护孩子,重视孩子的质量,又要重视家庭教育,保证其教育的效果,许多家庭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并且甘之如饴。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教育更是尤为关心,围绕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问题倾其所有,心甘情愿。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整个人生,也影响着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对于国家来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才是响应了我国少生优生政策的直接体现。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然成为社会上一个热点话题。广大家长们为孩子付出了巨大艰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但与此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家庭教育不够理性

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家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多子家庭中,家庭教育有重新调整的机会。如果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陈宫,那么还有机会在下一个孩子身上重新进行。可独生子女家庭就不存在这样的机会,他们的家庭教育机会有且只有一次。家长们殷切的盼望着孩子们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如果他们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家长们就会觉得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也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和睦。目前,这种家庭教育不理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从古至今,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孩子有无限大的包容性,同时也有很大的期望。尤其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父母可以包容他们任何的缺点,同时,也对他们寄予厚望,甚至有些“厚望”已经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于盲目,不够理性,出现一些荒唐现象:即使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也会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孩子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和其他伙伴发生争执时,父母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并不指出孩子的过错……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前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考试成绩也尤为关心,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才,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孩子一切的标准。因此,一些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能够提高分数,就会实行奖惩制度,分数高时,就会多发放零花钱;相反,分数低时,就会少发放或者不发放,甚至还会出现父母打骂孩子的情况,这也促使了孩子为了能够提高成绩,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考试作弊、改分数等等,这无疑会对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不单单存在于成年人之间,也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喜欢什么,出生不久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书法、画画、写作、钢琴等等,他们希望孩子学得更多,会得更多,将来得到的更多。有的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替自己完成心愿。不可否认,父母的这些付出一方面可以积累孩子的知识储备,开发他们的智力;但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过多也给孩子带来了精神压力,导致道德教育的相对不足。这些都不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发展要求[1]。

(二)家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都是希望子女成才,而成才的必经之路便是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分数去获得。因此,不少家长都围绕着如何高效的学习来教育孩子,这也体现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片面性。具体表现为:

1.忽视对独生子女集体意识的培养

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每天陪伴他们的只有长辈们和不会与之交流的玩具,这也使得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不懂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共同分享。加之长辈们的过渡溺爱,长此以往,会让独生子女养成孤僻、自私和任性的品行。

2.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目前,许多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是一种只有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放假对于孩子来说,也只不过是换个环境学习而已。父母不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不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并以“浪费学习时间”、“耽误学业”为由,把孩子禁锢在家里,让孩子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和习题。

3.忽视对独生子女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更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不少父母不让孩子走进厨房,帮忙做饭;孩子的脏衣服更是由父母全包。孩子遇到困难,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父母。这就造成独生子女缺少自主意识和劳动观念,进而具有较差的独立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忽视对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锻炼

当代社会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玩具、电脑、营养品等。家长们只要听到某某品牌的营养品有助于孩子的发育,无论价格多贵,都会不遗余力的购买,这种盲目消费造成了孩子的营养不均衡,“肥胖儿”也屡见不鲜。加之父母很少让孩子参加活动,一味的学习、学习,缺少体育锻炼,因此这些孩子并不健康。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为了能让孩子金榜题名,学有所成,家长们用尽各种教育方法,其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当的方式。比如:首先,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承包了孩子几乎所有的劳动,穿衣、整理书包、洗袜子等等,他们为孩子提供的过多的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致使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理自立能力较弱。其次,较为常见的就是父母打骂孩子,他们平时不注重方式方法,出现问题只会用暴力解决,仍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认为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的错的,孩子只能服从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不能对父母说“不”。这种行为只会压抑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产生和父母对立的情绪。再次,也存在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工作为重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表现。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老师没有教育好,他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导致了孩子对父母的不满。还有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是有些父母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称赞自己孩子的优点,甚至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甚至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孩子,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德育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已经把过去的“应试教育”逐渐的加以改革和完善,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多途径的成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更应该注重其教育方式,要有h见卓识,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让孩子不单单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乐观积极。帮助他们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多方面能力

父母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时,不能只局限于学习,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首先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自立自理能力。把他们放在和父母同等的位置上,参加家庭劳动,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鼓励他们遇到问题首先要自己努力克服,自己解决不了时,再寻求他人的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躲避劳动,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其次是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不少父母每天都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断的学习,很少让孩子有机会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这也使得一些孩子不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小伙伴多交流、多沟通,更要教育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懂得谦让和分享,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2]。同时还要鼓励孩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父母要定期和孩子去锻炼身体,这不仅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好处,更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睦。

(三)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和睦家庭

家庭环境会影响家中每一位成员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要严于律己[3],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能采用老一辈人的教育方法,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积极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父母平时也要多读书,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不仅会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能对孩子起到一个耳濡目染的效果。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也要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因为父母喜欢什么就要求孩子学什么,这样只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父母在要求孩子全方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十分重要。要做到爱孩子,但不宠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家庭成员之上。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员,毫无特殊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四)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这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更适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要全面、正确的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能因为他们的“唯一性”,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第二,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会让孩子变得更好[4]。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多夸奖孩子,称赞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父母的骄傲。同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不能一味的赞美孩子,在他们犯错时,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惩罚,让孩子在未来可以更加积极正确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第三,家庭中要形成一种民主氛围。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能用“父母”的身份压制孩子的想法,使孩子惧怕表达。

(五)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

孩子的主要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父母要和老师勤沟通,密切配合,互相交流教育信息[5]。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在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他们和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

总之,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多子家庭教育方式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在这种环境下对毒症子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为了更好的培养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其成才,家庭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全方面、多方位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与学校老师保持一致,齐心协力,只有这样,独生子女才会更积极、健康,家庭才会更和睦,社会才会更进步。

――――――――――

参考文献:

〔1〕刘畅.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徐运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2-83.

〔3〕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1-122.

第3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普遍性的问题:

1、过分注重智育,忽视自我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对自己的独苗舍得智力投资,钢琴、电脑陆续进入家庭。然而,家长们在幼儿的非智力教育上投入甚少,相对来说,轻视了自理能力的培养,甚至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有的幼儿动手能力很弱,不会穿衣、系鞋带,自我适应社会和受挫能力较差。

2、对子女期望过高

独生子女背负着两代人的期望,所有父母都想使自己的的子女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明明幼儿艺术能力一般,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幼儿;明明是幼儿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明明幼儿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以达到所谓的"不要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的目的。

3、教育方法不得当

多数独生子女不自觉地陷入了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家长对幼儿包办过多,不让幼儿做家务,不舍得让幼儿吃苦。幼儿知道自己在家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父母把对子女的爱和教混淆起来,甚至用爱代替教。结果在幼儿身上出现了很多毛病,如过度浪费、挑食、不会感恩等等。过分的溺爱与保护导致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较弱,平时也比较自私霸道。

4、、忽略了家长身素质的提高

家长的言行对幼儿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幼儿要求很严,对自己却放任自流,有时不知不觉地将自身的恶习、缺点传授给了幼儿。家长对自身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不感兴趣,无疑给幼儿的培养带来消极影响。

二、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由于经济还不够发达,教育重视程度和普及不够,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下功夫。祖辈们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怎么教育下一代。而且新世纪,知识更新和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幼儿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量往往比家长掌握的更多,涉及面更宽。而许多家长还未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去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注重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沿用旧知识、旧方法来教育幼儿,仍然一如既往地维护自己的家长威严和尊严。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单亲家庭逐渐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幼儿园中,一些单亲家庭的幼儿在学业、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多一些。一般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幼儿一方面本身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另一方面单亲父亲或母亲因忙于生计,常常忽视了对幼儿心理、生理的引导和学习、生活方面的关心、帮助,独生子女们又缺少至亲的兄弟姊妹倾吐心声,往往在身心等诸多方面受到创伤。

3、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家长们为了生计,忙于充电、赚钱和工作;幼儿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家庭成员间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

4、迅猛发达的网络的冲击

通过网络,幼儿们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的各类信息,他们开始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感兴趣;同时网络能给幼儿们提供丰富的社会环境,并以幼儿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应社会的指导,这些是家长难以做到的。但幼儿的自我约束力和分辨力不足,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完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长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适应幼儿的成长需求。

1、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幼儿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幼儿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偏重智育转向教育幼儿成人

家长们在重视开发智力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做人的教育。如:爱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等等;要教会独生子女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要将关注幼儿的分数转到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上来。

3、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幼儿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另外,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在幼儿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同时,家长要尊重幼儿的意见,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人格。

4、家园合作,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当幼儿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给幼儿提供他们的社会生活。比如,可带幼儿去串门,找其他小朋友玩耍;也可尽早将幼儿送进托儿所、幼儿园,让幼儿去广交小朋友,扩大其社会交往。家园合作,共建良好大环境,拓展幼儿的成长空间,加深幼儿对人与社会的理解,部分弥补生活环境过于单一的缺陷。

5、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自己对幼儿的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幼儿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要给独生子女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磨练幼儿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幼儿多动脑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雷骥.试论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张佩娟.独生子女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吴晓迪.城市学龄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D].湖南大学,2010.

第4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会转型 家庭教育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22-02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的长足进步、家庭规模的缩小和负担系数的降低,极大的改善了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质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生存环境的改善与望子成龙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当代独生子女家长希望孩子实现人生梦想的强烈渴望相纠结,也导致了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一些新问题[1]。

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作用。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关注投入也越来越多。但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各种文化观念的不断更新给当前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带来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把握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推进其不断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1)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不少家长认为子女升学就是一切,他们只看分数,只重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而把子女升入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目的和任务。“学习至上”成了孩子的生活格言。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孩子在学习上是佼佼者,而在生活上却缺乏自理能力。甚至有的孩子长期沉沦于书本之中,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极为低下,思想道德素质也因此被忽视。

(2)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不少家庭教育的内容往往是单调、枯燥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家长在给子女的人生定位是“学好课本知识,做白领阶层”,因而对其教育的内容常常是单方面的。有的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请家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或是给孩子报辅导班,利用假期给孩子“充电”,其教育宗旨是通过超强度的训练使孩子不作者:

断进步并早日成才。而对孩子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等其他教育内容却弃之不顾。

(3)教育方式简单

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放纵型、专制型和溺爱型。放纵型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疏于教育,而对于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无暇顾及,使子女的生活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专制型家庭则恰恰相反,家庭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是严加管制,强迫就范,使孩子整天在恐慌中度日;溺爱型家庭则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惜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助长了孩子的贪欲,使其缺少理想,缺少爱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4)教育环境不优

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至孩子的生活与成长。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力度不够。特别是下岗失业家庭大多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引导有所放松,甚至使其缀学回家或是过早地流入社会。社会弱势群体家庭以及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的恶化也客观地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好坏。此外,不少家庭长辈自身素质不高,打牌、闲游等不良行径也是家庭环境不优的重要表现[2]。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3]。

2 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任何问题的存在必有其诱发的因素,家庭教育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

(1)传统家庭教育思想

中国家庭教育一向以儒家为正宗,以“子女是私有财产”为思想基础,以“严父慈母”为角色分工,以“望子成龙”为价值目标,以“子曰诗云”为内容,以“单向输出”为方法构成了中国家庭教育牢固的理论―实践框架,造就了家庭领域千余年的明确与宁静。而现在,这一明确与宁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重重的困惑和纷至沓来的杂乱。

(2)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独生子女在中小学生中占了很大比例,而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太多的呵护与钟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学习怕吃苦,知难而退等现象相当严重。

(3)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调查表明:90% 左右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并成为有用人才,而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不良表现的屡次出现,家长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逐渐变得“失望”。孩子小时候“众星捧月”,一旦大了,出现了问题,家长则大声训斥、批评,甚至采取更极端的教育行为。他们只允许子女在家学习,不许他们参加课外活动,或盲目请家教,花高价“买”学上,这种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4]。

(4)家长忧患意识的转移

由于近年来社会生活中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们把自身感觉到的危机感、紧迫感,过早地转移到了孩子们的身上。一些家长一味希望孩子学好功课,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社会地位相对高点,经济收人相对多点,千方百计想让子女出人头地;有些家长不仅仅盼望孩子将来高人一等,还将孩子作为一个筹码,促其为自己争光争利,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长此以往,由此引发的后果令人堪忧[5]。

3 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更新思想

要解决家庭教育问题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以下列出家庭教育观念更新的十个方面[6]:

(1)亲子观。破除把孩子作为父母私有财产的观念,从根本上铲除家长制赖以生产的基础,确立“为国教子”的理念,培养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2)评价观。破除单纯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全面关怀孩子的身心健康,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育观。破除过度的单向传授和灌输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亲子互动的家庭教育形式,构建教学相长的家庭学习氛围。

(4)人才观。破除“ 升学=成才”的人才观念,树立“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尊重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社会化。

(5)发展观。破除“智育第一”、“分数至上”的狭隘发展观,以人的发展为本,强化人文关怀,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6)学习观。破除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观,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7)育人观。破除以说教为主要方式的家教方法,树立言教与身教结合并注重身教的教育理念,促进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注重榜样的力量和感受、熏陶的育人功能。

(8)成才观。破除把学校视为培养人才惟一渠道的观念,树立当代教育必须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理念,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

(9)民主观。破除家长制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和正当权益,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和对话、交流、商量的方式教育孩子,创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10)主体观。破除单纯以家长的意志塑造和要求孩子的观念,尊重孩子学习和发展的自,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促进孩子身心的自由发展。

3.2 具体对策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在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8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0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6 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要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3]。

第一,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意志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不要怕孩子脏着,累着。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锻炼,孩子才懂得珍惜生活,才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二,经济上限制他们。向西方国家学习,让他们学会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不能一切靠父母。父母最多只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剩下的得靠自己去挣。

第三,尊重孩子。一切事情得征求孩子的意见,什么事情让他们自己作主,而作为父母,最多就给点孩子参考意见,不能一切包办。具体怎样,还得看他自己的意愿,哪怕是错的,也无所谓,让他经历后,他就会积累很多生活阅历,对他今后的生活才会有帮助。

4 总结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发展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后备军。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针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继承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有益成分,切实有效地改进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华.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1997(Z1):81-83

[2]侯继美.家庭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新校园学习,2011(12)

[3]梁淑珍.中国家庭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4):234

[4]胡雪波.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视野,2003(24)34-35

[5]郭森,陈洁民.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应对措施[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21(5):72-74

[6]谭虎.家庭教育观念更新的十个方面[J].中国家庭教育,2004(4)

第5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发展风险

国内外媒体曾先后用“小皇帝”“小太阳”等富有意象性的词语和形象来指代独生子女,在很多人眼中,独生子女都是“问题儿童”“问题青少年”。在美国学者托尼·范尔博看来,这不过是一种“神话”,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针对独生子女的偏见。还有一些学者也持这种观点。在他们看来,独生子女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存在种种问题,相反,家庭投资集中化,兄弟姐妹竞争减少,使得独生子女成才的概率更高,比如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就是这样。在中国,独生子女的发展更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除了自身小家庭的投入外,祖辈家庭也能在抚养、教育和婚姻上给予支持,因此发展障碍并不存在。

然而,这种观点传播并不广泛,相反,独生子女发展的“风险论”受到大众认同更多。1983年,第一代中国独生子女刚刚入托,美国《新闻周刊》便率先用“小皇帝”一词来称呼他们;1986年,中国独生子女数量突破3500万,《中国作家》第3期刊登了涵逸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在社会上掀起了一波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热议。涵逸在文中质疑: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对孩子娇生惯养成为中国家庭的通病,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代人究竟会为中国缔造什么样的历史?随后,《光明日报》发起了为期半年的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认为独生子女发展存在“问题”,表现为:一是营养过剩,造成发育不良;二是智力投资过度,造成品德教育不足。1993年,孙云晓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更是引起了社会对独生子女成长的高度关注。

基于一项针对1088名中国父母的问卷调查,我发现,在中国父母们心目中,独生子女最令人担忧的五大性格特征依次是依赖、任性、娇惯、自我中心和爱发脾气,它们最能代表独生子女的特点。

依赖

过于依赖,独立性不强,是社会上对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印象。这种特点的形成,和独生子女所处的封闭的家庭环境有关。和多子女家庭不同,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承受长辈的全部关心,它们很多需求不需要充分表达,甚至根本不用开口,就能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亲子互动的依赖模式。

任性

教育专家们认为,传统大家庭中,容易立规矩,让孩子们遵守这些规矩也相对简单。独生子女家庭不同,虽然家里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规矩,比如不能和大人顶嘴,吃饭时不能看电视,玩玩具后要及时收好,但孩子真的出现越界行为了,大人往往并不计较,甚至会纵容。比如不少家长将孩子顶嘴视为平等或者朋友式亲子关系的表现,常常加以鼓励。

娇惯

一位母亲在谈到独生儿子时说:“明明在学校住不惯,常想回家吃我做的菜。每周回来,他都会把衣服带回来让我洗,走时再带上一打干净袜子。”言语之中颇多骄傲和炫耀:骄傲的是孩子喜欢自己做的菜,炫耀的是孩子这么大了还和母亲这么亲近。父母重视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照料,大包大揽,帮助孩子把一切事务打理好,客观上延迟了孩子向成人期的正常过渡。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心理阶段,因为婴儿在抚育过程中被父母作为关注的重心,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以相同的方式看待自己,以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别人都应该这样对待自己。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进入童年期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逐渐改变自我中心的认知方式,成为社会化的人。而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个别人在青春期甚至成年期容易继续保持这种认知习惯,从而出现人际适应不良现象。

爱发脾气

独生子女比较情绪化,这也是人们普遍的一种印象。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唯一性,使得他们成为最高权力的化身。他们不再需要谨小慎微,有技巧地处理各种冲突和矛盾,平衡种种关系,这非常容易养成坏脾气。

独生子女“问题”之所以会引起社会的持续关注,正因为其击中了集体心理的痛楚点,或者说整个社会对下一代人的焦虑—性格存在缺陷的独生子女一代该怎么办?这代人是否能承担起建设繁荣富强国家的责任?

教育难题

中国独生子女是个庞大的群体。要让这一代人健康成长,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这其中,家庭和学校有针对性的教育,是培养好这一代人必不可少的。

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存在诸多难题,这里我主要谈两点。

首先是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如果你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有一个孩子的话,我建议你应该到孤儿院去再领养一个孩子,把他和你的孩子一起养大。”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话。马氏之所以反对独生子女家庭模式,是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家庭模式不利于培养下一代大公无私、集体高于个人的品质。而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注意到小家庭模式,使得孩子特别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和过度个体化的特点。西方社会中,这些问题不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因为西方社会本身就是个体化的社会,很多制度设计都是有利于个体表现和竞争的。而中国社会目前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教育方式在发生改变,老师对孩子的行为也更为包容,这一方面使独生子女的个性更为彰扬,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更不容易与他人合作。这使得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变得困难重重。

在针对独生子女群体教育上,家庭和学校必须重视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一味追求个体化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有利。

其次是教育价值的冲突问题。德国学者巴肯曾撰文指出中国独生子女成长存在“一个鸡蛋”意象。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媒体常用“每天吃一个鸡蛋”来形容独生子女,反映他们的生活条件过于优裕或者过于挑食。关于为什么吃鸡蛋会受到批评,巴肯分析了几点原因:第一,每天吃鸡蛋有违中国提倡的艰苦朴素精神,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过于浪费。第二,人们认为,每天吃鸡蛋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一位受访者告诉巴肯:“大家都知道,鸡蛋会让人懒惰、软弱、缺乏意志。”第三,鸡蛋和意识形态及民俗心理存在负面的联系。汉语里的“蛋”往往和愚蠢的含义有关,比如笨蛋。还有人提到,地主的儿子有每天吃鸡蛋的习惯,所以很愚蠢。

今天,“一个鸡蛋”的意象已经消失了,人们不再认为每天吃一个鸡蛋是一种缺点。但新的观念冲突在代与代间仍旧广泛存在,比如消费方式的差异,比如对个人价值的看法,比如对学业价值的认知。

除了代际外,成人社会内部在教育观念上也存在着严重的价值冲突。一方面我们还保持着传统社会的种种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我们却加速采用现代西方教育理念来进行教育。西方工业社会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建立在生产方式变革的基础上,大家庭在现代社会治理环境中,难以存在,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取代了原有的家庭功能,赡养、照料、教育都可以通过公共渠道获得,在这样的社会中,“少子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虽然发达地区很多家庭生活条件已经改善,同时也逐步实现了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但不均衡现象还广泛存在,即便在城市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资源解决养老、照料和教育问题。因此,很多方面我们还必须依靠传统伦理和家庭网络来支撑和延续。这些根本上的矛盾也造成了家庭养育过程中各种观念的冲突无法避免。

独生子女也因此不得不在各种冲突的教育理念中成长。当代教育工作者往往推崇代际关系的平等,家庭养育方式从权威式向民主式改变,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做法并不完全恰当。很多接受纯西式教育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拥有幸福的童年,但当他们进入小学阶段后,会面临比普通孩子更多的适应困难。因为他们得从西式教育氛围重新回到东方式教育氛围中去。很多高学历家长也体会到,一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之间就更容易发生冲突,孩子不得不按传统教育。于是,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在孩子中学阶段就将下一代送到欧美国家,接受纯西方的教育。结果是,新一代的价值观和上一代人之间出现断裂,两代人的对话和沟通遭遇越来越多的困难。

中国未来的建设者,绝不是简单的性格问题,还涉及价值传承和品德塑造。因此,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国教育界都需要提前做出有针对性的预案,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第6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行为受到家庭最直接、最连续、最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大增,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问题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本文中笔者着重从独生子女的分享教育谈起,探讨了家长在对待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进而论述了家庭教育中应该具有的分享教育,最后就误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父母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把独生子女放在了无比特殊的地位,以致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也承受着周围太多的压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提出几点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 甘当“孩奴”,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一方面,在日常的物质生活方面,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常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映射。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用着家里最好的资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父母就像奴隶一样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懒惰、物质攀比、依赖性差、独立性差、霸道、占有欲强、个人中心主义等等。前一段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留日学生汪某刺母事件就真实的反映了父母甘当“孩奴”的恶果。据报道汪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来没有打过工,所有的费用仅靠母亲工资支付,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在机场连刺母亲九刀。 

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奥数班、英语辅导班等就成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同时,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择校风、陪读风愈演愈烈,独生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每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在步入社会后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甚至出现交往障碍。 

(二) 以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很多父母存在着“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误区。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职业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载体,而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等,其实是父母非理性的要求造就了这样一种结果。 

二、 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分享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过多的从自己的立场行事,没有很好的把分享教育应用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这造就了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的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迫切需要分享教育。 

(一) 劳动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包大揽,过分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劳动分享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1、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首先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对自己的责任;其次,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劳动、家庭事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最后,适当的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不善于团结协作。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与自己或者同辈群体的协作中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意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与父母或同辈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 

3、劳动分享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独生子女的超前消费、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在对“劳动不易”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劳动分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朴实、节俭的优良习惯。 

(二)思想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思想独立性,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错误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要么叛逆、执拗。因此,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思想分享有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见解、有决策能力、有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维的独立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异常重要。同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规划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遇到选择做决定类的事情时,父母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着,而不是决定者。 

2、思想分享有助于孩子独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于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不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这样在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支配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后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有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分享教育更是孩子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自身,都要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一)就社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就如何提升家教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国家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创办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另外,完善家长学校。使家长定期地从家长学校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教育修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 

(二)就家长自身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1、有一种残忍叫呵护备至,有一种爱叫残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子“无为”的理念,学会“消极教育”。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充当兄弟姐妹或同辈群体的角色,创造条件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2、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孩子的方式,树立全面发展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成功并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的成绩如何之高、钢琴弹奏如何出色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关注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着手,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3、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而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种私有产品。比如有些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就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手机短信,这就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其次,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应该时时刻刻以长者自居,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最后,对待家庭事务父母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 

总之,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整个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只有社会、家长通力合作,家教水平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独生子女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红梅.浅议幼儿期家庭劳动教育【j】.创新教育,2010(13) 

[2]冯静.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0(8) 

第7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单亲孩子 心理特点 教育现状 措施和方法

欧洲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然而在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好多家庭随着人们的婚姻、社会等意识的变化而发生破裂。“离婚”、“离异”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据中国妇联最近的一次统计:中国67%的离婚家庭中有子女,这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已成为离异家庭子女,其中相当比例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分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损害公物……经多次教育仍屡教不改,据调查,来自单亲家庭的占了大多数。因此,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就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单亲家庭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客观存在,单亲子女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有责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只要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统一起来,共同关注此问题,并付诸行之有效的方法,相信单亲子女也可以同正常家庭的子女一样健康成长。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据调查,总的来说,单亲家庭子女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有三个心理特征。

1.心理封闭,敏感且攻击性强。有很多单亲家庭学生曾经怀疑过老师和同学不喜欢自己。他们的知心朋友很少,与老师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甚至反感,导致行为上的攻击等偏激行为。其实,这与其性格孤僻,心灵压抑所导致的逆反心理密切相关。

2.消极情绪明显,常感到自卑苦恼,怀疑自己的能力。孩子在幼儿期过后,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了。单亲子女也不例外,他们一方面试图采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另一方面动辄就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忧虑,对前途信心不足。

3.持久性差,不能长时间地做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如果一个学生感到心情愉快,无忧无虑,就能调动他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也易于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使原有的暂时神经联系复活,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学生若在烦恼,焦虑,担心,忧虑等情绪下学习,就会压抑他的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认知机能受到压抑和阻碍,单亲家庭子女在家庭破损过程中受到过一定的心理伤害,又由于家庭教育的残缺,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既然单亲家庭子女在心理及品德、学习行为存在严重问题,那么按理说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子女教育和学习上就该花费更多的精力,采用更强有力的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这些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及问题。

1、不问不管型

家长除了独自承担家庭重担,还要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子女,对管教孩子力不从心,,让孩子产生了孤独感。还有些父母双方互相推卸责任,对孩子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对孩子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使孩子误入歧途,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

2、百依百顺,迁就溺爱型

现实中,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失去过多,就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受一点委曲,他们更重视的是对孩子生活上,物质上的关心,在精神上的关怀和引导往往重视的不够。这容易导致孩子任性,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且也容易导致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3、简单粗暴型

有的单亲家长依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打骂不断,使子女整天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形成胆小,孤僻,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这些心灵脆弱的孩子极易在家中无爱的情况下向社会寻求温暖,从他人身上寻找一种心灵慰籍,由此容易出现早恋问题,甚至被坏人拉下水走上犯罪的道路。

4、期望过高型

许多单亲家长,把子女作为惟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这种过高的期望值造成子女沉重的心理负担,有些子女则可能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三、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不愿与同学交往,不能正确地把自己置身于班级群体中,常常处于孤独状态。老师应该把关爱多给单亲家庭子女,热情关心他们,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对单亲家庭子女而言,他们更渴望老师无私的爱,老师怎样关爱单亲家庭子女呢?

首先要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这些孩子,“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只有理解了单亲家庭子女的苦楚,才会产生宽容心,才会去关爱他们。现在在校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一旦家庭发生变故,父母的关注产生偏离,他们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失衡就产生了,各种异常行为的出现也就难免了。面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教师切忌工作方法粗暴,必须用理智去冷却心火,用理智的理解走进事实,细心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全面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子女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子女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前任老师的介绍或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子女,掌握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其次,帮助单亲家庭子女正确对待家庭变化,消除逆反报复心理。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那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苦衷做儿女的有时无法理解,要学会包容,学会体谅父母。教师要设法多方疏导,譬如与孩子谈心时说:“当前社会不同家庭结构是客观存在的,父母离婚、再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做儿女的不应该太让父母难堪。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要记住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还要尽最大努力去孝敬他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子女都应该尽到对家庭的责任,长大了还应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孩子如果学会了正确对待家庭,那么他看社会的眼光就会柔和一些,逆反报复心理也会逐渐消除。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并没有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中而歧视他们、放弃他们。

2、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单亲家庭子女在内心深处常会有种被遗弃感,他们出现敏感、多疑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要疏导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在培养他们自尊心时,为单亲家庭子女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大家庭是十分必要的。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就要充分发挥班队活动对学生的引导功能,让单亲家庭子女在活动中尽情表现自己,甚至让他们担任主要角色,在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中、学习竞赛活动中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同时,引导班上健全家庭学生意识到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他们是愿意和老师一起,创建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的。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巨大的,单亲家庭子女感到自己被尊重,学习的能动性有了,成绩自然提高了。其次,教师应帮助单亲家庭子女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部分单亲家庭子女由于自卑、孤僻和敏感,常常不愿与人交往,独来独往,心事重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发动全班同学与这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交朋友,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孤立于集体之外,把集体温暖、同学之情、师生之谊巧妙融合在一起。

3、认真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对于单亲孩子的家庭要勤家访,多联系。许多单亲家庭子女之所以会变成后进学生,一般都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够负责任或教育不得法有关,为有效地教育和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健康快乐成长,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多向家长讲讲孩子的进步和长处,对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时注意方式和策略,这有利于孩子认识提高和改正错误。用教育者的平等身份同家长沟通和商讨教育孩子。让家长明确为父或为母的责任,多为孩子着想,减少单亲带来的负面影响,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使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错误,是罪过,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家长的良知,为子女作表率。对那些对子女不负责任,在学习生活上不照管子女的家长,要通过学校发动当地的政府机关去做教育工作,使他们承担起对子女抚养教育的义务.

总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呼吁社会每一个人都来爱护关心单亲家庭子女,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我们都应该来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为社会、为国家尽一分责任。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要重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开祥. 单亲家庭子女形成差生的原因及教育初探[J].教育科研通迅,2001.

[2][美]芭芭拉·怀物黑德.离婚文化[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

[3]候锁生.特殊类型家庭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9.

[4]吴锦骠,郭德峰.家庭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8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独生子女; 分享教育 

 

一、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父母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把独生子女放在了无比特殊的地位,以致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也承受着周围太多的压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提出几点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 甘当“孩奴”,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一方面,在日常的物质生活方面,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常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映射。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用着家里最好的资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父母就像奴隶一样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懒惰、物质攀比、依赖性差、独立性差、霸道、占有欲强、个人中心主义等等。前一段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留日学生汪某刺母事件就真实的反映了父母甘当“孩奴”的恶果。据报道汪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来没有打过工,所有的费用仅靠母亲工资支付,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在机场连刺母亲九刀。 

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奥数班、英语辅导班等就成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同时,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择校风、陪读风愈演愈烈,独生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每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在步入社会后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甚至出现交往障碍。 

(二) 以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很多父母存在着“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误区。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职业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载体,而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等,其实是父母非理性的要求造就了这样一种结果。 

二、 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分享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过多的从自己的立场行事,没有很好的把分享教育应用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这造就了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的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迫切需要分享教育。 

(一) 劳动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包大揽,过分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劳动分享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1、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首先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对自己的责任;其次,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劳动、家庭事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最后,适当的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不善于团结协作。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与自己或者同辈群体的协作中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意

[1] [2] [3] 

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与父母或同辈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 

、劳动分享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独生子女的超前消费、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在对“劳动不易”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劳动分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朴实、节俭的优良习惯。 

(二)思想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思想独立性,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错误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要么叛逆、执拗。因此,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想分享有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见解、有决策能力、有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维的独立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异常重要。同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规划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遇到选择做决定类的事情时,父母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着,而不是决定者。 

、思想分享有助于孩子独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于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不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这样在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支配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后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有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分享教育更是孩子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自身,都要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一)就社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就如何提升家教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国家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创办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另外,完善家长学校。使家长定期地从家长学校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教育修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 

(二)就家长自身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有一种残忍叫呵护备至,有一种爱叫残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子“无为”的理念,学会“消极教育”。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充当兄弟姐妹或同辈群体的角色,创造条件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孩子的方式,树立全面发展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成功并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的成绩如何之高、钢琴弹奏如何出色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关注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着手,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而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种私有产品。比如有些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就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手机短信,这就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其次,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应该时时刻刻以长者自居,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最后,对待家庭事务父母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 

第9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家庭 家庭关系 独生子女 性格

家庭一直是对未成年人进行基本教育的场所。孩子离开母体来到人间后,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都与家庭脱离不了干系。对于子女来说,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而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天然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天然教育者,由于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环境,父母与子女既相互归属又相互依恋。在每个家庭中,父母和其他长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施以影响,因此,家庭在儿童的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家庭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关系更是重中之重。

一 、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是家庭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即家庭人际关系。1979年以来,随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独生子女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中国出现,而且其数量不断增加。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结构,改变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三代或三代以上的扩大家庭正在逐渐减少,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的数量则不断增多,并逐渐取代扩大家庭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家庭形态。儿童开始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家庭人际关系单纯化。对孩子来说,没有与兄弟姐妹相互争宠于父母的麻烦,在父母面前表现自我的机会更多;而对父母来讲,只有一个孩子,经济上和精力上的负担大为减少,对孩子的抚养照顾和感情交流相应增多。总体来讲,家庭关系的简单化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独生子女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家庭结构

(一)完整家庭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策的施行,使独生子女大量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结构,改变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使之具有最基本,最简单及不重复的特点。

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优越性,在某些方面较之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多的优点:第一是自信。独生子女生长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从小备受关照,享受着父母家人全部的关爱,他们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对父母来说,独生子女的每一步成长都是极新鲜的。父母一旦和孩子目光相对,就会给他一个微笑,孩子一旦能咿呀说话,父母就会高兴得不得了;当孩子会翻身、走路时,父母就更欣喜地赞叹不已。独生子女得到的爱是稳定的,这种爱不会受到被夺走的冲击。这种特殊的感觉会使孩子特别自信,这是获得成功的基础;第二是聪明。独生子女家庭在经济条件方面往往要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因此教育的投入往往高于非独生子女。据杨期正、李洪曾1997年所作的调查研究表明:在上海,有52.14%的家庭用于孩子的费用支出在家庭各项支出中占第一位。①另外,父母对自己的独苗关怀备至,独生子女不仅在学习的准备上能得到家长精心细致的援助,而且在家学习时也能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独生子女在家学习时从不会受任何干扰,能集中精力尽情的遨游在自己的学海中。这种环境使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养成了深思熟虑的习惯,加速了他们智力的地成长,因此独生子女往往比较聪明,活泼,有大志,爱读书,能言善辩也是许多独生子女的特长;第三是慷慨。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大都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而独生子女好比温室里的花朵,想要的东西无论何时都可以得到满足。由于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而且在家里绝不会同别人分食,争玩具,因此,独生子女长大后会非常慷慨。

(二)离异家庭

家庭对于家庭成员而言,不仅是一个生活场所和文化实体,而且还是心理归宿的群体。家庭成员个体在心理上对家庭具有终身依赖性。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形成热情、活泼、乐观、善良、有礼貌、情绪稳定、善于交往等特点;而紧张又冲突的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却不但难以保证孩子正常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而且会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生活的愉快和温暖,导致严重的心灵创伤,使他们变得冷漠、自私、性情暴躁、缺少同情心。家庭心理环境具有浓烈的感彩,因而对未成年人具有很强的影响。

当今社会,由于社会,个人等原因,有些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的教育功能遭到严重削弱,给孩子的身心各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伤害。

在家庭生活中,当夫妻之间矛盾激化而离婚时,对他们的子女则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其消极影响是十分严重的。父母离婚前,通常都有一段“冷战”或“热战”的时期,这时对其子女往往疏于照顾,儿童青少年难免与其父母一样处于不安与焦虑气氛之中,甚至是惶惶不可终日。父母离婚时,对儿童青少年最大影响在于当事人双方常常会以其子女作为武器来对抗对方;当父母方无法复合,确定要离婚时,一般都会对子女的归属等问题有所争执,使儿童青少年常常两面不讨好,对未来有高度的焦虑,导致其生活与学业适应产生困难。③董奇等研究者进行的父母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的结果指出,来自离异家庭儿童在心理发展的各项指标(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问题行为、控制感)上,均与来自完整家庭儿童有明显的差异。④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的性格缺陷主要是:⑤一是自卑。有自卑感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什么都不满意,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人。由此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道路上再次经历挫折,如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等,则自卑情结很容易被重新唤起,若经常体验到自卑情结的痛苦,就会积淀为自卑性格;二是孤僻。强烈的自卑感使他们不能自如的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人轻视和排斥,为了避免孤独,他们往往用想象创造出一个“朋友”来,并把他当成真朋友一样去对待。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的孩子,心中充满被抛弃的感觉,越发与外界环境疏远了;三是怯懦。夫妻离异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孩子管教严格,使孩子望而生畏,老是担心自己使父亲或母亲失望,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感情。而同伴的讥笑和轻视,则使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表现出抑郁和退缩;四是粗暴。易冲动的孩子易形成暴躁的性格,其核心是冷酷无情。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员间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孩子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定,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粗暴的性格,特别是父母另有新欢后被虐待,遗弃的子女更是如此。

(三)再婚家庭

由于经历过爱情,婚姻的挫折,生活的艰难,大多数再婚者对第二次爱情、婚姻都会深思熟虑,特别珍惜,对新家庭寄予很大希望,倾注全部的爱和心血,从而为子女的成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然而,再婚家庭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模式。新的夫妻问题不同于初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许多再婚者抚养着子女,这一特点使再婚家庭多了一种人际关系,即继子女与继父母的关系。如果再婚者双方都带有子女,那么这个再婚家庭继父、继母同时存在着异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关系。

在新的家庭中,继父母与继子女双方都渴望爱,继子女希望继父母能向生父母一样关爱自己;而继父母也希望继子女能像亲生子女那样尊敬理解自己。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双方可能都会感到失望,继子女可能感到受冷落,出现心理不适应问题,不尊重继父母。而继父母则可能对继子女的某些行为看不顺眼,或者觉得自己对继子女付出太多而回报太少,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很尴尬,甚至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孩子有了同龄伙伴,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克服孩子可能存在的孤僻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会因家庭生活、地位的变化而出现心理不适应问题,引起孩子不满、嫉妒等不良情绪,并导致兄弟姐妹间的矛盾冲突。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新的家庭人际关系的形成,再婚家庭子女尤其是年龄稍大有一定独立性的子女,容易产生以下心理问题:⑥一是抗拒心理。再婚家庭中,孩子对继父母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他们对于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继父母总是感到格格不入。在孩子心目中,家庭破裂,使他们的爱减少了一半,是极为严重的伤害,如今继父母闯入他们的家庭,是剥夺了他残留的爱的敌人。因而在尚未完全了解继父母之前,就对其存在抗拒心理,甚至心怀敌意;二是仇恨心理。父母离异后,有些子女盼望甚至力促父母破镜重圆,而父亲或母亲一旦再婚,那就意味着这个期望完全破灭。所以,孩子会把继父母当成破坏他家庭幸福的“罪人”,即使继父母愿意用自己的爱心给继子女以温暖也难以换取他们的信任;三是忌妒心理。与生母或生父一起多年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单亲家庭的生活,适应了与生母或生父相依为命的“两极世界”。生父母再婚,打乱了孩子原有平静的家庭生活和心理上的平衡,使他们对继父母产生忌妒心理。如果家庭中还有异父母的兄弟姐妹,那么孩子间相互忌妒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矛盾冲突将更为尖锐,复杂。如果这些新型的家庭关系处理不当,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会使孩子形成畸形人格。久而久之,他们便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于是悲观厌世,甚至破罐子破摔。为了摆脱家庭,结交不良朋友、酗酒、打架,最终沦落为问题少年。这些孩子因为自己的遭遇,会对整个世界产生仇恨心理,包括以前同自己相依为命的单身父母,他们想方设法的搞破坏,惹是生非,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这个把他们抛弃的社会进行打击报复,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怒。这些孩子孤僻、暴躁,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冷漠的外表埋藏着的是一颗千疮百孔、脆弱的心。不和谐的,激化的再婚家庭,是父母离异之后孩子的第二次灾难,对孩子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三、促进独生子女性格良好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完整家庭方面

父母对年幼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关爱的方式要相应的有所改变,要充分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的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为了更好的理解他人,提高控制自己、与他人协调的能力,家长应鼓励独生子女常与伙伴玩耍。因为在与伙伴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情况,比如与伙伴的利害冲突或不能随心所欲的玩等等。由于孩子能体验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学会忍耐。而且,孩子通过理解他人的心情,考虑自己的立场,从而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

(二)离异家庭方面

父母离异对未成年子女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单身父母的精神面貌,就是整个家庭的精神面貌。让子女看到一个敬业好学的爸爸或妈妈,看到一个虽普通却一直不懈地寻求生命真正价值的妈妈或爸爸,子女就会从中获得人格力量,逐步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单身母亲或父亲与子女不仅仅相依为命的活着,而且相互激励,共同成长,共同迎接命运的挑战,将使亲子间的事业和生活都保持上升的态势。

(三)再婚家庭方面

经历过家庭病变的孩子的内心是脆弱敏感的,父母的离异对孩子心灵的创伤,不是短时间能够治愈的,新的家庭成员之间必须经常过一个长时间的磨合。要想建立良好的关系,继父母要学会宽容,多给继子女鼓励,对继子女的问题不要轻易责备,与继子女发生矛盾,要学会妥协,在不违反教育原则的情况下主动做些让步。继父母应加倍关心子女,在感情上成为孩子的朋友,对继子女要“视同己出”,对继子女不要太苛刻,做到“一碗水端平”,切忌偏爱,偏袒亲生子女。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独生子女的个性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家庭教育赋予了孩子一生的心理基础。良好的性格受益终身,而不良的性格,则后患无穷,影响儿童的正常成长,甚至造成心理的畸形发展,导致心理变态。因此,家长要遵循现代的教育原则,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促进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注释:

1、杨期正,李洪增.上海地区家庭幼儿教育投资的现状研究[J].幼儿教育研究,1997年第一期.

2、吴奇程,袁元编家庭教育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9: 251页。

3、黄德祥青少年发展与辅导[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 484――488页.

4、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9: 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