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第1篇: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二胎政策;独生子女;人格培养

1.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到单独二胎政策启动

1962~1969年。限制生育政策提出,并在部分市、县试行。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批示。

1970~1980年。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形成并全面推行。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基本只准生一个孩子。1982年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

1984年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并稳定下来。之后,我国开始实施双独政策,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且只有一个子女的可以申请生二胎。

2013年,国家宣布启动单独二胎政策,即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申请生二胎。

2.问题出现:二胎政策引发家庭矛盾

某晚报记者接到家住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的林女士打来的电话,称12岁的女儿因不满他们夫妇的“二胎”计划离家出走了。林女士夫妇找了一整夜,终于在外婆家找到了孩子,可孩子却怎么也不愿跟他们回家。孩子在留言条上这样写道:“爸爸妈妈,我走了,我再也不回来了。你们不是天天都在准备生弟弟吗,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弟弟都还没出生,你们就兴奋成那样……”

随着国家“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让一些家庭有了生“二胎”的打算,可是大孩子是否希望有一个弟弟妹妹呢,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关注,当孩子对父母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有抵触情绪时,这不免再度引起我们对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重新思考。

3.独生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3.1独生子女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

现在的孩子许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大多都不会做。比如说洗衣、洗袜子之类的小事,大部分都是父母代劳,这使得孩子养成懒惰、自私的性格。

3.2家长不能把孩子摆在恰当的位置上

当代中国独特的家庭模式,使得独生子女处于独一无二的关键地位,独生子女作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 ”,极易形成以孩子为中心,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当这些被娇宠的独生子女步入学校、走入社会时,他们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以致在处理问题、应对人际关系时表现出感情冷漠、自私自利的心态 。

3.3家庭教育内容不全面,往往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由于家长的教育过分倾斜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应试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不少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脆弱。面对问题采取极端的应对方式,例如本文之前提到的离家出走、调皮捣蛋。

4.从二胎政策看独生子女的教育

小孩子作为一个幼体来到这个世界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他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他的母亲,并在随后扩展到他的父亲。在成长过程中,由父母和环境影响,这种安全感的范围逐渐扩展到这个世界。最终使他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自主生活,积极面对世界的人。如这个过程没能顺利进行,安全感的扩展被打断,心理能量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泄。成年后的他就无法正常面对世界,或者变的封闭、自卑,或者变得多疑、自私,或者富有攻击性、对他人富有敌意。这些都是他们的内心对这个“不安全的世界”的回应,是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会觉得即将或可能出现的弟妹是一个会抢走自己爸妈的人。

面对二胎政策以及生二胎的打算时,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某专家指出:现在,城里有弟弟妹妹的家庭极少,父母应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小朋友,让他们积累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的经验,这会影响孩子对有一个弟弟或妹妹的反应和态度:积极愉快的则希望自己有一个弟弟妹妹,否则,就抵触。

当孩子出现抵触情绪时。首先,家长不宜过分担心和害怕,而要去接纳孩子的消极抵触情绪,要知道这是孩子的正常反应;其次,要让孩子理解弟妹的出现会给他们带来什么。要告诉孩子,父母再生一个孩子的原因。要让孩子明白:即使有了弟弟妹妹,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减少。一旦弟妹出生后,父母关注的重心会转移,但此时,父母更应关注大孩子的反应和感受,防止孩子做出过激行为。大人们要用宽容的心去原谅孩子的狭隘。

独生子女对于弟妹的接受态度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因此,无论父母是否有生二胎的打算,都应该从小就培养小孩的兄弟姐妹的亲情观念,让其从心理上就不排斥弟妹的到来,而是期盼自己有一个至亲的兄弟姐妹,还应该教会孩子分享与关爱。

许多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是首要任务。人格教育着眼于培养健全人格, 不仅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 而且把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看成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人格教育就要注重自主、自尊、言行一致的教育。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善于不断反省自己, 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对各种打击和挫折能坦然面对等。从而形成全社会的人格互补优势。塑造完善人格, 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别人的帮助引导,榜样的示范作用等方面是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我国独生子女教育的困惑友对策研究.熊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3

[2]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谢雪梅.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3]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赵晓会.硕士学位论文

[4]独生子女教育浅议.刘兰.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第2篇: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教育;成长

我们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不久以后,我们的教育对象将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这一特定人口的成长、发展,与他们有关的现象和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但在今天,而且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必然成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我们大家关注的话题,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1独生子女成长中的有利条件

1.1独生子女容易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独生子女是“独苗”,在家庭中会比非独生子女得到更多的父母和祖父母爱,有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性格上,常常表现为开朗诚实,天真活泼,对人富有同情心,自尊心强;求智欲旺盛,这些有利于激发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主动性和上进心。

1.2独生子女能更多地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爱护

当前,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此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国家不但在政策上提供保障,保证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且在精神和物质上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如给孩子一定的经济补贴等。毫无疑问,这些有利条件都会积极促进孩子从小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1.3父母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怀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独生子女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安排各种娱乐活动,如利用假日和业余时间,带孩子去旅游,看电影,欣赏文艺表演,观看体育比赛、旅游等,给孩子提供认识自然、社会的机会,拓展思维,提高智力。

2独生子女成长中的不利条件

2.1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般缺乏经验

独生子女的父母一般比较年轻,市场经济环境下绝大多数家长从商较忙,对育儿经验不足,他们一般只注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长得胖胖的,对孩子的品德、人格等教育重视不够,不了解溺爱孩子的危害,不十分明确自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切言行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2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易摆正,在外面缺乏与小朋友互相爱护,互相合作的精神

独生子女子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容易成为家中的“核心人物”。孩子似太阳,父母,祖父母,长辈似“地球”,地球自然围绕太阳转,孩子要怎样就怎样,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孤僻、不尊重别人的坏毛病,生活能力比较差,缺少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互相爱护,平等相助的锻炼机会;缺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食物、玩具和图书的愉快体验;加之多数家长怕孩子在外边出危险,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使孩子减少与小朋友和睦相处的机会,和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合群的坏习惯,社会性发展更不用提了。

2.3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容易不一致

我们经常见到父母之间、祖父母之间对孩子们教育要求不能统一,甚至相互矛盾。有时父亲能严格要求,而目前和祖父母则娇惯放纵,生怕难为孩子,甚至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也要护短。常常出现“爸爸严,妈妈宽,爷爷奶奶打圆场”的情况。

2.4父母对独生子女溺爱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有些父母对子女宠爱,一味听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习惯。多数家长经常夸奖表扬,缺少正面引导,有些家长因疼、宠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的一切都要包办代替,会自己走路的小班幼儿,家长非要抱着送幼儿园;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中大班孩子家长非要代替他做,长此以往,孩子的劳动观念淡薄,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3对独生子女的针对性的教育

为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使独生子女得到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应该做到:

3.1爱而不娇

爱孩子,是父母的共同特点,父母之爱是一种无私高尚的情感。他们把时间、精力、心血、金钱和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真是难能可贵。但是要爱而不娇,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品德和独立的生活能力;要爱有节制,不能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优越感”,溺爱是要不得的,溺爱实际上是一种愚昧的表现;不能把溺爱当成理智上的爱护,溺爱是幼儿一切不良行为的温床,要把情感和理智结合起来,爱得适当,要在爱中有教,教中有爱,家庭成员之间,父母教育,要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做到态度一致,方法一致,不能在一件事上,有的批评,有的袒护,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是非标准不清,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更加放纵。

3.2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家长和孩子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孩子作为正在成长的新一代,要关心他,爱护他,同时还要启发他,引导他,认真地教育他。如果使幼儿长期处于是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特殊地位,就会养成好逸恶劳,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不懂得尊重别人劳动,不关心别人疾苦的坏习惯。

3.3重视孩子的集体活动

为了弥补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缺陷,除了经常对他们进行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的教育外,要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置身于小朋友的集体之中,逐步的使儿童从“自我为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我与他人区别,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培养起各种各样的良好品行。

3.4强化积极行动,弱化消极行动

独生子女一般都处在物质的优越和精神孤独的生活环境中。父母要注意给予子女创造使其形成良好行为品德的条件,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能迁就。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使孩子懂得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要求?在家长的正确教导下,孩子的良好行动被稳固下来。反之,在家长的放纵下,孩子的不良行动就可能被强化,因此,对孩子的第一次错误行为处理,家长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循循善诱,要采取灵活生动的内容和方法,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明确取舍。

3.5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要注重身教

对幼儿来说,言教的作用很小,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是在父母的身边长大的,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心里,因此,当父母的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是幼儿最早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教育者,他们与子女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其言谈举止,思想作风,为人处世,性格特性都对子女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教化和感化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举止的注意,这就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家长亲自给孩子树立榜样,生动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而家长处处以身作则,会进一步提高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把握教育子女的主动权,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实施教育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3篇: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社会,包容的社会,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对的是比父辈更加宽广的世界,学习着更加广泛的知识,他们注定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独生子女不仅在现在,更是在未来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他们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力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人才不断更新换代的重要保障。在子女的健康成长过程汇总,后天的教育对其影响很大。而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组成的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最基础的是家庭教育系统。家庭作为独生子女最初的教育环境,对他们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养他们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各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教育标准水平、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成员结构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不同水平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也使独生子女呈现出了很多问题。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分析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工作角度寻求解决对策将对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培养意识,采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扮演好自己所在的家庭成员角色、社会成员角色。

2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对独身子女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的缺失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物质层面的投入很大,但往往忽略对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这种教育理念现在现实生活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过于依赖物质层面的刺激,而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是现代大多数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在孩子还很小时就为孩子选择超出年龄阶段的智力开发课程,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身心负担,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在很多家长忙于对孩子智力培育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们思想素质的教育。要知道在子女成长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家庭环境的思想道德熏陶对其以后的成长十分关键,良好品德是人成为社会合格有用之才的基础。

2.2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

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改变,与过去的那种旧社会教育模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但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潮流下,很多教育模式已经显得比较滞后,出现了与整体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大部分家长不懂得良好的教育方式,往往易采用一些不科学的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控制型家庭

这种类型的家庭,其主要特点是女性比较强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女性占主导地位,父亲基本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家庭教育结构容易导致孩子更偏向于女性的个性特点,娇惯、脆弱,而男性品格中的坚强、负责任等优良品质较少得到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很容易依赖父母,自己的性格品质没有特长。不善于与外界沟通,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生活孤僻单调。

2.2.2 打压型家庭

在打压型家庭中父母经常强迫子女做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做错了事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孩子害怕父母严厉的惩罚而被迫接受表面的要求,但心里的叛逆感越来越强。现代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过高的期望值有时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2.2.3 溺爱型家庭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比较脆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就很容易退缩不前,缺乏独立自主精神,自理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批评就会感到自尊心被伤害,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又由于他们的低自尊低自信,会使得他们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可能会攻击自我,逃避现实。

2.2.4 放纵型家庭

放纵型家庭是指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任性、孤僻,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独生子女和父母缺少感情的沟通,没有安全感。由于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导,性格变得冷漠,对身边的人缺乏责任感。还有一些独生子女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会故意采取激烈的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当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关注的时候,他们就会自我放逐。

2.3 家长自身因素及不和谐家庭关系的影响

2.3.1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独生子女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会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关心子女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没能尽到自身的责任。

2.3.2 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社会学家艾里克森曾经指出,年幼的子女在早期的生活中很喜欢模仿自己的父母,甚至有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完全按照父母的行为习惯。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高低,对孩子的后天环境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会深深印刻在孩子心里,父母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自身的行为品质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好多现代家庭父母自身道德修养不够,对孩子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整体社会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切实提高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也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

2.3.3 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独生子女最依赖、最信任的总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在家里往往都会把父母的关系看得很重要。当父母感情已经破裂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的各种冷战、热战,会给予独生子女强烈的刺激,惊吓、紧张、不知所措,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会导致独生子女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问题。

2.3.4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甚至有时会把父母的关心当作是一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家长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3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途径

3.1 家庭治疗方法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在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中,沟通模式是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沟通包含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层面。要实现家庭的合理有效沟通,需要兼顾好上述三个层面,掌握其中沟通的艺术技巧,实现家庭内部的良好沟通。

家庭社会工作方法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沟通方式。不合理的沟通方式,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是最大的,这就需要让父母学会专业的沟通技巧,比如支持性技巧、反应性技巧、引领性技巧、影响性技巧及疏导情绪的技巧,以便在此基础上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其次,引导父母学习有关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正确了解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一种全新的子女教育观。

3.2 小组工作在改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运用

根据系统成长理论,个体的成长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其次,成长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第三,成长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最后,成长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所谓的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这四个特性。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采取“填鸭式”教育方法,忽略了孩子的发展阶段从而导致问题;有的家长、老师总是拿优秀的孩子作为榜样来鼓励其他孩子,从而给发展较慢的孩子造成压力,忽略了孩子成长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家长总是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忽视了孩子成长发展的可变性,没有很好地结合孩子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此外,目前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化,一切向分数、升学率看齐,这也导致了家长对孩子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从而扼制了孩子其他兴趣的发展,忽略了孩子发展的个别化差异。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小组社会工作者在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小组游戏让家长们了解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认识子女发展的一些规律,从而按照孩子的成长发展的顺序,在充分考虑孩子的自主性、个别性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不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伤害的教育。因此,系统成长的理论可以启发家庭教育指导者的思路,让我们不断探讨怎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面对不同特质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其家长进行有针对的辅导,从而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第4篇: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 心理 性格

独生子女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独生子女做为人群中的一大分支,其在成长过程中与其他人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使得他们有属于自己明显的独特性。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对儿童的发展来说,除了生理上的需要外,还有更重要的心理上的需要。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因为是独生,没有其他孩子分散父母的注意力,因而他们与父母的精神接触更多,爱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便使独生子女智力发达,情绪愉快,性格活泼,易树立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独生子女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成就。因此,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必须解决的前沿课题。

从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剑有双刃,各种事物有好的一面也必有坏的一面。独生子女的存在有着属于他的合理性,然而因此造成的弊端却也十分严重。下面总结一下独生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

过分自我,不懂感恩;目无尊长,任性骄横。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新生长辈、遵守纪委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陈彦方教授说:“现在大家都说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心理需要,这是对的,但只谈个人的需要,却忽视了社会对个人的需要”。

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许多家长都会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所有需求,无论是合理的,还是无理的,一概满足去要求,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无形中,就使得孩子成为家庭中物质的“支配者”,容易让他们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

依赖成性,缺乏独立性。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事情,使其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日本学者山下俊郎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不良影响的几个方面:不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造成缺乏活动和动手能力;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缺乏独立性和勇气;因极端的依赖而缺乏独立性。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父母事事都为子女想到做到,以至于在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中形成了依赖性格。这种依赖性格最初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以后影响到心理发展方面;

应当指出,上述不良心理并非独生子女所特有,在其他非独生子女身上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健康良性发展。

二、独生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不外乎家庭、 学校和社会。 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的成长离不开这些环境,所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否,与这些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家庭原因

独生子女问题与其说是独生子女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还不如说主要是由父母教育失误和某些教育环境的缺陷所致。调查研究表明,被家庭溺爱娇惯的独生子女,他们的行为不是怯懦、退缩、胆小、独立生活能力差,就是蛮横、自私、任性、贪欲、懒惰、逞能好强而不顾一切等。而那些由于家长的专制,甚至歧视与虐待而得不到家庭成员的关怀、爱护和温暖的独生子女则比较容易产生对人不信任、 冷漠、疏远、不满、抗拒,甚至敌意、憎恨的性格。

2.学校原因

由于我国心理卫生的发展较缓慢,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比较淡薄,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也不够普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指导。素质教育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已获得共识。但应试教育仍隐藏在部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心里,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存在。

3. 社会原因

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独生子女由于内在需求与主观现实的差距而在认知上产生矛盾、迷惘或冲突,通常都会以外显的不适当行为即行为问题表现出来。首先,文化思想的碰撞。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对我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国外文化向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使当代独生子女处在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

独生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和独生子女本人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内化为独生子女思想意识,当遇到心理问题时,就可以把自己掌握的心理知识外化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提高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促进独生子女的全面发展,把独生子女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艳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

[2]宫志宏.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0,520- 521.

第5篇: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摘 要:独生子女生长在改革开放、物质与精神文化丰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表现为才思敏捷、见多识广、智商较高等优点,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多,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逐渐凸显,本文拟探讨分析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一些完善措施,以期给独生子女带来一些正能量。

关键词:独生;家庭教育;依赖性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备受关注,与其他非独生子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独生”这个特点上,一个家庭只有这么一支“独苗”,没有兄弟姐妹,所以全家人会把这个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投入最大限度的时间、体力、精力和智力,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时至今日,“80后”的独生子女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即将承担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基于这样的思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中国独生子女发展现状和教育问题进行了大型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他们有五大优势:充满自信、乐于助人、渴望友谊、寻求发展和兴趣广泛。同时也存在一些人格缺陷:克服困难时动机较弱,奢侈浪费,学习兴趣缺乏。这些问题引起了家长和专家学者的特别注意。我们知道,独生子女的问题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独生的环境和周围教育影响形成的,其中家庭教育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期望太高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如奥数班、英语班、美术班、钢琴版等,指望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所有这些努力一方面的确开发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可另外一方面却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导致道德教育相对不足。

(二)孩子意志薄弱,依赖性强

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父母经常对孩子的事情持包办一切的态度,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成年独生子女入学报到多半由父母“护送”,也有人入学手续由父母代办,还有的父母替子女收拾好床铺再离开。孩子们从不受累做家务,不用受委屈,遇到困难找父母,而不是自己独立解决,这种溺爱现象不仅使孩子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而且又阻碍了他们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

(三)家庭中缺乏“儿童集体”的环境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比较单一,孩子没有兄弟姐妹,环境冷寂,活动单调,在家庭中缺乏“儿童集体”的环境。这就造成缺乏相互体贴照顾,互助友爱,共同努力和共同享受的经历。有些家长不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甚至还担心孩子与他人交往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因而把孩子关在家里。在这种不利环境的长期作用下,独生子女就比较容易形成任性、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和独占一切的品行。

三、完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父母转变角色,学会尊重孩子

父母应从照料者、培育者转变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尊重孩子的选择,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重视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严有度,爱有法。在学习上,要严格要求,但不能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不顾孩子的实际,甚至在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法,从而酿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和逆反心理。

(二)理智避免溺爱,适当严格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必然的,也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性格开朗、情绪稳定、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对孩子的爱不能太过泛滥,如果没有把握好爱的边界,那么就有可能陷入溺爱的误区了。例如,在生活上,吃饭、穿衣、洗自己的小物件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而不是怕孩子累着就包办,以免他们形成依赖性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三)放手让孩子去成长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伴,父母又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外玩耍会不安全,当自己忙的时候会选择把孩子所在家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日本教育家山下俊朗强调要以“儿童教育儿童”,父母需要设法创造条件,用放手的方法让孩子健康成长,鼓励孩子主动与小朋友玩耍,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交往,并且邀请小伙伴到家里做客。他们都是同龄人,可以更加容易地沟通。孩子们可以彼此学到许多东西,如分享、协商、合作、互助等优秀品质。

四、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意义

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成长过程和心理过程。这一特殊的成长过程,势必在未来的经济社会活动中表现出与多子女家庭中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此,研究其成长规律有助于增长父母科学育儿、科学教育子女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指导独生子女克服心理障碍,改善人际关系,成就人生大业;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本理论,为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提供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冯林.中国家长批判: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访谈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2] 付安球,林崇德.怎样教育独生子女[M].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

[3]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J].浙江学刊,2008.

[4] 杨安,董华君.家庭人际关系结构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 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6]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 骆风.当代家庭教育研究方法三大学科的比较与建议[J].青年探索,2008.

[8] 洪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探析: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少年儿童研究・理论版,2009.

[9]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 杨阳,李文珍.我国人口生育意愿调查[J].马克思主义文摘,2009.

第6篇: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近十几年来我们学生体质正在发生改变,体质成逐年下降趋势。遗传、营养、体育运动三个方面因数主要决定体质。遗传因素很难改变;学生的饮食水平不断提高,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不在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得不将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归到体育运动中。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管理,提高初中阶段独生子女学校体育的质量,注意哪些问题。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概念。体育管理,即体育领域里的管理活动。学校体育管理是为了达到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等因数的作用。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锻炼、代表队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很多方面都是学校体育管理的工作,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

二、独生子女初中学生的界定

(一)独生子女初中学生是指初中学生在家中是父母唯一孩子、没有其它兄弟姐妹或兄弟姐妹身亡的受试者而言。因此,并不包含“有兄弟的唯一女孩”,或“有姊妹的唯一男孩”。(二)由于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家庭的成员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独生子女学习的任务就是一切以读书为中心。这期间便使得部分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的思想,独生子女存在怕苦、怕累、胆怯、意志力薄弱等现象就很普遍。然而体育运动是对意志力和进取心的要求,激励并支持人们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去战胜类似依赖、懒惰等人性的弱点,使人的个性品质得到磨砺。管理好学校体育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激发个人的兴趣爱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三)研究表明独生子知识面宽、智力早熟、兴趣广泛,大多聪明、机智,有较好的学习基础,但是任性、不能与同学很好的合作,有较强的依赖性,使得独生子女们冷漠、孤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到与同学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效果。在体育态度方面,独生子女初中学生弱于非独生子女初中学生,这主要是由于独生子女初中学生更加重视自己文化课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体育锻炼,忽视了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独生子女虽然有温和、顺良、聪智等优点, 但也有不少诸如自私、嫉妒、固执、缺乏社会交际能力等缺点。容易形成流于浅近、功利和感官化的消闲文化氛围,因而产生一系列严重影响他们健康人格塑造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第7篇: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摘 要:本文主要对于大学独生子女在校的体育参与状况进行调查,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研究独生子女在校学习期间有没有进行身体锻炼,有没有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去。寻求从中暴露出的问题一周参加多少次体育活动锻炼,锻炼强度如何,锻炼的时间是多长。对独生子女在体育这方面消费态度进行研究调查以及进行体育锻炼之前和之后的性格变化。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相结合,为高校全面教育提供信息和依据。为独生子女身体素质教育提供信息和依据。

关键词:大学独生子女、体育参与、教育

引言

独生子女的这些状况令人担忧,对独生子女体育参与现状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和监督独生子女的体育参与,对独生子女的体育参与锻炼也有比较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大学中独生子女的基本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大学独生子女的体育活动参与现状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措施。了解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自我身体形象特征,有助于大学体育教育针对新的教育主体进行因材施教。本文试图通过对独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探索独生子女的体育消费和生活水平、自我身体形象的特征,为高校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1.独生子女的体育活动参与现状的讨论与分析

1.1对独生子女体育参与现状调查的重要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要求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即倡导“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强身健体”这一体育本质功能的实现。对于独生子女的“强身健体”,体育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1.2研究大学独生子女体育参与现状的必要性

对于独生子女的体育参与调查比较具有针对性,并且能够给予独生子女一个比较完整和完善的调查系统,得出的专业性更强,更具有说服力。独生子女的状况逐步走向大众化,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成为大家所关注的话题。并且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实践基础,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更好的教育社会意识形态。以此来维护中国现代大学综合教育,创办综合性大学,独生子女教育有很好的效果。

2.大学独生子女体育参与现状的依据

2.1曲靖师范学院独生子女体育参与的基本状况调查

由此调查表可得出以下数据进行分析讨论:10%独生子女喜欢体育活动,12%独生子女会自觉参与体育活动,38%独生子女三天参加一次体育活动,42%一个星期一次,20%几乎不参加,92%每次活动是以低等强度进行,6%以中等强度进行,2%是以高等强度进行,4%进行体育活动是为了强身健体,8%的体育消费是属于自主消费。其中20%属于奢侈消费,80%独生子女认为体育锻炼能改变自己的性格,88%的独生子女对体育生有较好的印象,56%独生子女认为非独生子女的比自己好。

在整个调查得出的结论中,喜好体育的独生子女仅占到总人数的10%,仅有12%独生子女会自觉参与体育活动,这就表明在自觉的条件下,很大一部分独生子女在自我提高意识不够,课余时间没有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区,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数字,这就明显表现出独生子女大学独生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不足。

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统计表显示出来的结果38%独生子女三天参加一次体育活动,42%一个星期一次,20%几乎不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活动。这样的参加形式,完全没有达到体育锻炼的理想效果,参与活动的次数是直接反映体育锻炼的强硬指标,没有参与的次数就根本不存在训练强度的多少,达不到国家针对大众体育的重视目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意图也无从说起。与此同时,在直接参与到体育活动锻炼中去的大学独生子女,训练强度属于低等的占到调查总人数的92%,中等强度锻炼的仅有6%,高等强度锻炼的只有2%。这些数据显示,大学独生子女在锻炼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达到锻炼的要求和标准。犹如骑马观花,走走过程,是一种比较随意的行为,不把自身的体育锻炼当回事。表现出我们的大学独生子女体育锻炼强度的不足与缺失。

2.2育锻炼对独生子女性格的塑造

时空的变化、不同项目对人的身心素质的不同要求、锻炼的社会组织形式等,对人的反应和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促进气质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的完善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能锻炼和塑造人的健康个性。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独生子女也确定不疑地相信体育活动锻炼能够塑造他们自己的性格。

3.大学独生子女体育消费和生活消费状况

表2 大学独生子女体育消费和生活消费状况调查表

由此可见独生子女月均消费605.03元,其中用于饮食273.24元;所以独生子女更注重饮食质量和个人喜好而忽略价格,他们对饮食的要求较高,满意程度较低。实际上独生子女的饮食消费大部分都花在了零食和饮料上,他们对主食的要求不多。独生子女的消费意识容易受广告的影响,甚至有人说是“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潮流化、智力化的消费行为是独生子女在生活方式上的明显特征。

本调查中的“体育信息消费”包括订购体育书报杂志、购买体育音像制品和体育比赛门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体育器材和运动服装为主。独生子女在体育器材、运动服装、体育信息和近期体育支出四方面的消费额分别是:139.43元、240.84元、27.33元、11.06元。

调查问卷数据为8%的体育消费是属于自主消费。其中20%属于奢侈消费。

4.结论

全国各大高校中的独生子女数量逐渐增多,脑力劳动基本不成问题,随之以来大学之中独生子女的体质成为大家所关注的话题。对大学独生子女体育活动的参与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真实可靠信息,为国家和相关高等院校制定体育教学方案,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推动独生子女在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达到提高体质,全面综合发展。为21世纪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推动社会进步,稳步前进。(作者单位:1.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玉溪市江川一中)

参考文献

[1] 李建荣.现代独生子女体育观念和体质健康因素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22(4).

[2] 赵高彩.从独生子女角度看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短缺的成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1):10212.

[3] 徐钟仁.论体育消费[J].体育论坛,1989(3):7-9.

第8篇: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山区农村 独生子 初中阶段 行为偏差 教育探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往往与城市没有了什么区别,学习条件也非常好,按理说他们各方面应该进步更快,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学习成绩远远比不上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非独生子女学生。他们往往性格暴躁,自私霸道,好逸恶劳,不求上进,整天迷恋于电子游戏机和卡拉OK娱乐场所之中,学习成绩一直排在全级学生末尾。在家俨然一位小皇帝,在班上,对于正常的值日清洁劳动也是嫌脏、嫌累,经常推诿。

诸如此类行为偏差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一个难题。山区农村独生孩子在初中阶段行为偏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的溺爱

实行一孩化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对孩子的物质生活有求必应,要啥给啥,对孩子一味迁就和溺爱①,实施“保姆式”的教育,孩子完全处在一种由所包围的“保温箱”中,这样,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加重了自我意识,形成了过度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孩子缺乏锻炼

有不少独生子女家长担心孩子承受不了批评,出于一种特别呵护心态,对孩子的缺点错误,很少因势利导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在孩子管教中,迁就过多,不厌其烦地给予帮助,唯恐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对孩子喜爱,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子女的要求②,孩子出了问题很少严肃对待,往往没有及时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向言行甚至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第三、父母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教育

现在的独生子女基本上属于甜水泡大,很少有吃苦经历,贫困、饥饿对于他们来说不知是何滋味。因为是独生子女,家庭都视为掌上明珠,尽量不想让孩子吃苦受累,对孩子的生活会尽可能进行全方位包揽。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形成孩子怕吃苦的性格。

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纠正这些孩子的偏差行为呢?要纠正这些孩子的偏差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应该对孩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老师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在各个岗位都要为“教书育人”这个目的尽职尽责,使他们茁壮成长,当然这是一项既复杂又浩大的工程,需要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的。

2.应该从心理角度去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心理

学生行为不端,更多是指出其错误,告诫他今后改正,很少从心里角度去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课程落实却注重共性教育,很少因材施教,实行个性教育。对问题学生要有个性化的帮扶举措,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应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告诫教育

因为孩子在家里很少受到父母批评,在学校很少接受个性化的心理帮扶与对应的惩戒教育,基本上都是在顺境中生活,很少有挫折感,遇到挫折往往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所以从小就有必要的批评举措,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学会自我克制,这样对于老师的善意批评就不会感到太多委屈而走极端。

4.对孩子的任何细节的行为偏差都应该予以重视及时纠正

大因小而起,对孩子的任何细节的行为偏差都不能小事了了,让孩子树立接受批评的勇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应该随时关注,多与孩子沟通,避免偏执阴影笼罩。

5.有意识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锻炼和劳动教育

不经风雨难见绚丽彩虹,不经挫折难以健康成长。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人生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小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这对孩子未来人生大有裨益。还有就是忽略对孩子的劳动教育③,孩子回到家,没有给孩子劳动的机会,自然而然长期这样孩子就养成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对孩子以后出到社会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使他们茁壮成长,不但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才能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注释】

① 杨雄. 当期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探索与争鸣》,2007 年第2期第68页.

② 刘海鹰、刘昕. 中学阶段独生子女关系调查报告,《当代教育科学》,2004 年第9期第30页.

第9篇: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一、独生子女的独特性

一般说来,这一代独生子女有着优良的素质,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他们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他们更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责任心、好高骛远、没有目标;缺乏爱心、偏激自私;娇气任性、以我独尊;心高气盛、目中无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缺乏合作精神等等都在这一代人身上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

1、“频繁跳槽”:这不仅表现出独生子女的责任感缺乏,还表现出他们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对自我估计过高和对工作想象过于单纯等,总觉得工作不能符合自己的期望,这种态度就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的强化表现。

2、“不好协作”:独生子女的心高气盛、好高骛远、目中无人是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强烈表现。在工作中就表现出不尊重工作伙伴和协作对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从而给工作造成损失。

3、“不守纪律”: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无限迁就和放纵,缺乏纪律和约束。在工作中就出现了不愿意接受纪律和制度的约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没有组织和集体的观念,娇气、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愿意接受批评等现象。

4、“动手能力差”: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包办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低下;过度的保护,使其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发育不足”。因此,在工作中表现出了应对实际工作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不足和欠缺。

二、独生子女教育的现状

尽管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助人与利他行为,主体意识、法律观念和诚实品质。青少年学生逐渐孕育形成了许多崭新而进步的道德品质,如重时间、讲效益、讲实际、求进取,肯定开拓,鼓励竞争,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等,但是,理性地审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时,不难发现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面临许多困惑:孩子生活条件更好了,身材越来越胖,但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责任心不强:孩子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知识更丰富,多才又多艺,但心灵更脆弱,心理问题更突出……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种种不良情况,说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己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若不及时矫正,不仅会影响到独生子女自身的发展,破灭家长们的幻想,也将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一)偏重智育

1、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

当今社会家长对独生子女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其分数了。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只要能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材。分数几乎成了孩子立足家庭的支柱,家长的喜怒哀乐都几乎系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情况。因而一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提高成绩,对孩子的成绩实行奖惩措施,就连过年的压岁线也根据孩子的成绩发放。他们用金钱和物质刺激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不注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只关心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既不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

2、重“金”投资

孩子能否成才必要的财力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于是家长们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辅导书,几千上万的诸如钢琴类乐器眼睛都不眨一下买回家。在孩子很小时,家长们就迫不及待地花钱投资帮孩子选择了书法、绘画、音乐、作文、英语等兴趣班,家长们也不辞劳苦地迎往接送。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二)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日异,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学历加名牌,而是人的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但不少家长们仍然按照个人经验和普通惯例,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而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家长们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准参加双休日的公益劳动和学校的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一味地安排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甚至有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自然就好了。

(三)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那一刻起,家长们就己经把孩子作为家庭的成员中应尽的一份义务给埋葬掉了。

三、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原因

1、独身子女成长的时代背景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在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社会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和深刻的变化。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繁荣、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使这一代人一出生就拥有比他们的祖辈和父辈优越得多的生存环境,这一切都给独生子女的成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他们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国经历了十年浩劫,经济和社会正在走向复苏的年代,他们的父辈刚从物资的极度匮乏和文化的极度荒漠中走出,从而造就了他们终生的痛苦与遗憾。因此,当他们一出生,一种补偿心理就无形中释放在他们的身上,这种补偿无论是物质还是知识都是慷慨和迫切,这就注定了他们在成为“小皇帝”、“小太阳”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父辈未了的心愿和未实现的梦想。

当他们读书求学的时候,中国经历了思想的混乱 —— 在传统文化被破坏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基础上的价值和道德的重建;经济起飞 ——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们在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时又被要求为国家、家庭、个人学习拼搏;他们在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的时候又要承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他们在接受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又要面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代独身子女陆续长大成人。

2、独生子女成长的家庭背景

1979年第一批独生子女出生后,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也逐渐开始从大家庭模式向小家庭模式转变,家庭事务的主导也从“金字塔”形的层级结构逐步向“星系”结构转变,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父母、祖父母绕其运行的“星系”。于是,“小太阳”、“小皇帝”也就应运而生了。因为是“独苗”,是家庭的中心,家长们出于“独苗难栽”的心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度娇宠、无限满足也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也被当成顺理成章。要天上星星,给你摘;要水中月亮,给你捞,这样的故事也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同样因为是“独苗”,是家庭的未来,凝聚了两代人三个家庭的希望,家长除了提供孩子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外,更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学习各种技能。许多孩子的童年生活常常被深谋远虑的父母安排得满满的。他们的成长一直就笼罩在一种竞争和互相攀比的环境之中。父母们在感慨自己青春流逝的同时,便把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加倍地给予了自己的孩子。

3、独生子女成长的社会背景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开放的社会、包容的社会,中国社会正在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经济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循环。各种学说、理论、观点,各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各种文化、风俗、习惯,在中国大地异彩纷呈、此起彼伏。中国社会较之20多年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改变。这一代独生子女是在看着日本卡通、美国动画,喝着可乐、啃着汉堡包,欣赏美国大片、听着摇滚音乐,打着网络游戏、用着QQ聊天中长大的。他们面对的是比父辈更加宽广的世界,吸取着比父辈更加丰富的营养,学习着比父辈更加广泛的知识,享受着比父辈更加优越的条件。但是,他们在享受空前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现代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们的压力和各种消极影响。

现代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父辈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或多或少都会传递给独生子女,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他们会因为父母时间紧张而缺乏和父母的沟通,会因为父母工作繁忙而缺乏精神上的关爱,会因为父母生存压力的转移而和父母产生隔阂,甚至会因为父母的下岗或失业而产生或好或坏的结局。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社会的阴暗、丑恶也不时沉渣泛起,异端邪说、法轮邪教,毒品诱惑、爱滋横行,卖淫嫖娼、赌风日甚等等都威胁和恶化着他们的成长环境,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时有发生的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也可能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投下阴影,尤其是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社会分配的不公的现象,对他们的是非评判、价值取向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面对着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这样一个巨大变化的社会、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第一代独生子女正逐渐长大成人。

四、科学教育独生子女的方法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因而,独生子女群体也将会长期存在并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研究他们的成长过程、基本特征、社会表现的基础上,发现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和完善我们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其《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里,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应该注重和加强对其的人格教育、苦难教育、爱心教育、协作教育、能力教育和亲情教育。

1、人格教育

人们开始思考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传授知识,还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许多专家 、学者和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是首要的任务。“光有品性,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人格教育着眼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而且把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看成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人格教育就要注重自主、自尊、言行一致的教育,反对谎言、贪婪、假心假意、夜郎自大。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人诚信,以诚相待;对己严缜,谦虚谨慎;善于不断反省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对各种人生的打击和挫折能坦然面对,等等。从而形成全社会的“人格互补优势”。塑造完善人格,固然操之在我,但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别人的帮助引导,榜样的示范作用等方面也是极其重要的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

2、苦难教育

每个民族都在培养自己的后代,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强者,能自立于人世间,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少一点怜悯和照顾,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是未来事业成功所依赖的重要资源。培养锻炼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吃苦是一种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吃苦对我们来说是第一位的资本,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就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炼。因此,我们在提倡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提倡孩子吃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苦难教育,并不仅仅是在口头上教育孩子要“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也不仅仅是给孩子“忆苦思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只有吃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尤其是生活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创造社会财富并非易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3、爱心教育

充满爱心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善于关心他人的孩子其父母也必然是很会关心他人。但对独生子女的爱要注意掌握好“度”,“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对独生子女付出的爱绝不仅仅是“奉献”,而是为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加倍回报。对孩子播种爱,是为了让孩子去感受爱、认识爱、传递爱,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爱。如果只是一味地给予爱,而从未教孩子们去体会、珍惜爱,孩子们自然就不知道去爱他人,去理解、宽容他人、善待他人。仔细分析部分孩子缺乏爱心的缘由,其根源在父母身上,是父母对自己孩子太多爱心,把孩子应具备的起码爱心吞噬了。这种“过犹不及”之爱,只会助长孩子对“爱”的麻木,成为产生“自私”的温床,因此,我们应注重强化独生子女的“爱心教育”。

4、协作教育

职场不相信眼泪,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被强制磨合。家庭可能会包容骄横的孩子,社会却不会容忍成年“皇帝”横行。社会有其公认的行为规则和规范,随着独生子女逐渐长大,其社会化的程度加大,社会要改造独生子女们。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为他们创造群体环境,为他们“人工合成”伙伴关系,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以“儿童教育儿童”,即互教。这是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根本原则。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儿童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协作能力,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5、能力教育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书中提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我们的教育不能简单地把知识等同于能力,让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识更重要。不要以为孩子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孩子是在生活体验中长大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子女依赖自己,而是要使子女能够独立,过量的保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予孩子太多的指示和提出太多的要求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判断力。相反地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给孩子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去学习如何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只有具备当机立断、不怕挫折的性格才会有韧性,所以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

6、亲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