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材料科学的发展范文

材料科学的发展精选(九篇)

材料科学的发展

第1篇:材料科学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环保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快速而积极的转变,旧有的建材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发新型多功能材料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同时还要重视研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包括制品加工新技术等,如将纳米技术与建筑材料相结合,可开发出具有光催化性、抗菌、除臭、消毒等功能的生态建筑材料, 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现状

1、墙面隔断

考虑到建筑物室内的使用要求,在墙面设计时应在确保其能够满足室内防火要求等级的基础上,选用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节能环保材料,从而保证室内热量尽可能地减少散失。而在建筑物使用轻质隔断墙体的区域内,尤其是需要对热量传导进行严格控制的区域,比如仓库与办公室隔墙等,为使热量向无需控温的空间传导的概率有效减少,就应选用新型环保节能墙面材料,比如将保温材料加入轻钢龙骨纸面石膏隔墙、轻质隔断墙内或是在有保温需求的房间墙面实施保温施工处理,从而使热量散失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

2、玻璃门窗、幕墙

现代建筑的潮流与发展趋势可以从玻璃幕墙的大面积应用上得到一定的体现。而作为建筑物围护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玻璃门窗、幕墙是室内外热传导、热交换最为活跃、敏感的区域。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门、窗的传热原因而损失的建筑能源消耗可占到建筑总能耗的27%左右,而通过门、窗的空气渗透原因而造成的能耗则占到建筑总能耗的25%左右,单此两项就占据了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更是6至8倍于墙体热损失。因此,应用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来加强建筑门、窗、幕墙等部位的节能效果,能够使建筑有效节能40%以上。我国目前较为常见的节能玻璃材料包括:LOW-E光化玻璃、中空玻璃、真空玻璃、节镀膜玻璃等等。除此之外,玻璃门窗、幕墙等围护结构还在节能技术不断加强的同时,向着利用风能、地下热能、太阳能等新型节能环保技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3、护材料

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区域,我国目前在大型建筑的外部围护结构设计中仍然是以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为主。在此基础上,应尽量采用能够对新能源进行合理利用的玻璃材料或是保温隔热性能强、透光率高的玻璃材料。比如在北京南站建筑项目中,其主站屋顶就采用了整体面积在6700平方米左右的太阳能光电板结构,在整个建筑屋顶的采光面积中占据了约50%,可达320kW的总发电量。这种节能环保节建筑材料的应用,不仅使建筑在白天采光的面积有效增加,而且还能够为其他电气设备提供一定的电力能源,从应用的实际意义上来看,其真正实现了建筑节能环保的目的。而我国民用住宅在护结构上虽然还没有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但也在向轻质保温复合建筑材料快速发展的方向推进。

4、混凝土

将各类粉煤灰、矿渣等作为细、粗集料和掺合料来拌制混凝土。比如利用磨细钢渣掺合料能够替代部分水泥在泵送混凝土中进行应用,它不仅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而且还能够降低泵压、减少摩擦力,并使拌合物的粘聚性得到改善,使混凝土的耐久性、抗碳化性、抗冻性、抗渗性、强度、密实性得到提升。由于利用工业废渣替代部分水泥,不仅节省自然资源,降低能耗,降低工程造价,同时也减少了工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5、功能材料

节能功能建筑材料包括具备节能特点的装饰装修材料、保温板材、管材等。比如节能化学建材、木地板、建筑涂料等,这些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装饰性的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使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节能指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使建筑项目的外延与内涵得到有效提高。

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提倡绿色住宅建筑

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 亦即节能、环保、舒适、健康、有效的建筑, 简言之为低能耗、低污染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用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提倡使用3R材料( 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二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 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宜采用取得国家环境保护标志的材料、产品。与传统建材相比, 制造新型建材不仅可以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能耗, 而且能使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新型建材不仅不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污染,而是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有助于改善建筑功能, 起到防霉、隔音、隔热、杀菌、调温、调湿、调光、阻燃、除臭、防射线、抗静电、抗震等作用; 制造新型建材不仅可以采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生产技术, 而且在产品结束其使用寿命后, 还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 不会形成新的废弃物。

2、提倡清洁生产(无污染技术)

减少建材生产对地球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 建筑材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一方面为人类构筑了丰富多彩、便捷的生活设施, 同时其发展也是以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因此, 要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的建筑设计, 就必须把原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加入衡量建筑的价值体系中去。建筑是取之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创造性工程, 所使用的材料不应对人体及周边环境产生危害, 如墙体采用粘土砖即是对自然的破坏。并尽量采用低蕴能材料, 避免有毒污染材料。建材生产应避免以破坏、占有土地林木为代价,在我国,每年的建材资源消耗达50 亿t, 毁坏农田6 700万hm2。就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言, 对木材的选择需要慎重进行,树木的砍伐可能带来相当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如运输能耗、生物差异多样性的损失、可能发生的局部经济环境被破坏等问题。

环境亲和的建筑材料应该耐久性好、易于维护管理、不散发或很少散发有害物质, 当然, 同时也得兼顾其他方面的特性, 如艺术效果等。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建筑材料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需要开发研究无污染技术, 清洁生产环保型建筑材料。例如, 利用工业废料( 粉煤灰、矿渣、煤矸石等)可生产水泥、砌块等材料; 利用废弃的泡沫塑料生产保温墙体板材; 利用废弃的玻璃生产贴面材料等。既可以减少固体废渣的堆存量, 减轻环境污染, 又可节省自然界中的原材料, 对环保和地球资源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免烧水泥可以节省水泥生产所消耗的能量; 高流态、自密实免震混凝土, 在施工工程中不需振捣, 既可节省施工能耗, 又能减轻施工噪音。

3、节约资源, 降低能耗

按广义生命周期的观点, 建材能耗包括: 建材生产、建筑物营运、建筑物的日常使用、建筑物的拆除解体、建材再利用等方面能耗。加工越细致和制造过程越复杂的产品和材料, 通常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更多的能源。一般来说, 耐久性越好的材料, 导致室内污染越少。绿色建筑师们往往就地取材, 减少使用金属、混凝土之类加工程度高、能耗大的建材; 就地加工, 减少使用金属、混凝土之类加工程度高、能耗大的建材, 重新开发短寿易耗废旧材料。选择再处理(如油漆、再加工、防水防火处理等) 较少的建筑材料, 或者选用那些对其维护只产生最小环境影响的材料。另外, 功能要求的变化, 使用期限的限制, 城市发展的需要等等都可能需要建筑被拆除或改造。如果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其拆除时的问题, 则可对材料的再生和循环使用起到相当的帮助。积极利用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 可以减少垃圾掩埋的压力和节省自然资源。建筑物到达使用期限后, 其材料应能自然降解或转换。

总之,现代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具有其发展的必要性,是现代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现代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速度都呈现良好的态势,表明其将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将有越来越多的新型、高质量的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将会被开发和使用。

参考文献:

第2篇:材料科学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 发展现状 趋势分析 研究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同时能够带动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当今社会中,无论是高校中还是化工企业中,都需要培养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创新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中找寻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后期的工程技术研发。

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从个个单一分来的学术系统中,逐渐实现走向了科学之间的相互融合。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材料科学的应用与社会建设步伐息息相关。单一化的材料科学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各个材料学科之间应该实现相互交叉、渗透、移植,从细分最终走向综合化的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基础科学与工程之间的相互渗透较差,固体物理学与材料工程学之间的互不融合。从60年代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能够实现交互,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大部分内涵能够实现重叠,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1]。

1.2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教育界的发展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高校教育中的重点内容,该门学科经过多变的研究与演变,衍生出中诸多的子学科。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学科专业演变为例,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地质与采矿工程、采矿与冶金、冶金与材料科学等。欧美等国家将在材料教育方面的认识比较深,将很多高校中的冶金、陶瓷、电子材料等科目统称为材料,材料教学内容逐渐扩大,应用到社会建设中的诸多领域中。目前,我国重点高校相继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于化工方面的教学改革,在原设置专业的基础上,补充了非金属的工程材料的内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能够打破原专业设置的界限,加强专业间的渗透和联系,教学内容实现了更新。截止至2003年7月份,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院校占据我国的高校的总数的34%。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逐渐展现出了新思路[2]。

2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

2.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中创新性人才培养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以来社会化工企业的技术研发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的促进化工材料科学的发展,在未来的科技社会中,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还需要与教育实现紧密结合。促进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需要在高校中培养优秀的材料科学人才,与社会高精尖材料研发机构构成联动机制。对于材料科学的人才培养要求极为严格,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结构力学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向学生传授学生微系统、纳系统、生物系统。同时还需要进行材料结构、性能、工艺等工程的研究,以计算机技术进行材料科学的模拟研发。高校能够为社会输送创新性的人才,是社会化工企业实现稳步发展的关键。创新性人才的能够促进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保障化工材料领域更新[3]。

2.2 化工新材料的研发

在科技信息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对于化工材料的研发技术越来越先进,我国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未来发展,需要与科技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研发出具有更多功能的化工新材料。这些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能够在传统材料的优势基础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2.1 纤维材料

化工新材料“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即,很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价值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新型材料,在社会建设中能够发挥出无线的潜力。这些新材料与传统的材料相比,在质量上更加的轻便,在性能上的更加的好,在功能上更加的强大,附加值更加的高。那么何为化工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是指一些包含高性能纤维复核材料,这些才能够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及高科技产业中应用广泛,同时化工新材料在建筑、通信、机械、环保以及海洋开发中用途更大。有专家指出,全球纤产量在近十年内的长幅为3%,而高性能的纤维在全球范围内产量增长能够达到30%,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几年间是高性能纤维发展的黄金期[4]。

2.2.2 聚酰亚胺

有机高分子材料也是化工新材料的另一类,与传统的高分子材料相比,聚酰亚胺的综合性比较强,特点突出。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分离膜、纳米、液晶、激光等领域。在物理性质上,耐高温达 400℃以上,长期使用温度范围-200~300℃,熔点特征不明显。并且该种材料绝缘性能极高。通常情况下,103赫下介电常数为4.0;在化学性质上,聚酰亚胺可以被分为脂肪族、芳香族、半芳香族聚酰亚胺三种。聚酰亚胺,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不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是作为功能性材料,其在微电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工研发领域中的重点内容,提升对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发,能够有效的促进化工领域发展。本文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互结合,研究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未来,需要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中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鼓励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实现科技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海定,汤爱涛,潘复生,左汝林.材料科学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材料报,2004,09:5-7.

[2]张钧林.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J].甘肃科技,2008,15:165-168+132.

第3篇:材料科学的发展范文

按照**公司学习实践活动统一部署和我公司具体安排,我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收获很大。身为公司党总支负责人和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在领导和组织好我公司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十分注重和加强自身学习和实践。通过学习规定的 “两书一碟” 学习内容,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学习调研阶段思想大解放系列活动,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增强了找出差距、改进工作,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入分析检查阶段以来,深刻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的点滴体会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系统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使我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更为完整和深刻的认识。使我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的重要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指导我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做出科学的决策上,它对于我们如何更为有效的学习、如何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指引作用。因此,我们要从心底里认同接受科学发展观,从思想上认真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从行动上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习不主动,自觉性不高。虽然干的是党务工作,学习的机会多,但是,往往不能自觉主动抽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利用工作空闲和业余时间学习也比较少。经常是上级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多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常常是需要什么学什么,急用什么学什么,碰到材料才找依据、查资料。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不深入、不系统、不透彻,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只是从表面上学习,没有从更深层次上去学习、去研究、去理解、去感悟、去运用、去指导工作。

二是勤政务实意识淡薄。对工作检查和抓落实的力度不够;表现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不够,工作上有时有畏难情绪;对待干部职工的态度比较严肃,让人看起来还不够热情,说话的方式还不够婉转。经常是处于奉命行事,落实任务,上级安排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不能做到超前思考、提前预测、及时准备;尤其是遇到工作多、时间紧、任务重时,往往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疲于应付。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不够。

三是领导水平、领导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与班子成员沟通交流不够,在工作的协调和配合上达不到最佳效果;与部室同志交流和沟通不够,没有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工作生活情况,在协调处理一些工作问题时,办法还不够多。

四是在支持行政工作方面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对经营工作参与的相对少,尤其是今年经营工作难度大、压力大,对于我公司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心里也很着急,但却不能拿出具体的好的解决办法来,另外,到萧家村去的也不够,检查指导的也比较少。

三、产生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宗旨观念、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尤其是联系实际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强,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不深刻。

二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淡薄。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不够,思考不多,对干部职工在想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了解比较少。

三是思想解放不够。未能自觉地运用党的基本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思想不够解放,手脚放不开,也就对党员干部队伍的管理不严、不细、不规范,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党务工作要求。

四是群众观念不强。未能自觉坚持群众路线,工作上往往自己想办法多,向干部职工征求意见建议不够,因而工作思路受到局限,有时候处于良好动机所做的工作和要为职工办的好事,反而得不到理解和认同,这说明,认识与实践脱节,对作出的决定缺乏准确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五是个人主义思想存在。在工作上,不能排除个人的利害得失。尤其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患得患失,怕这怕那。从表面上看,是怕工作受损失,但在潜意识中,还是怕个人犯错误,形成了工作慢慢来、遇事不求快但求稳的思维定式。这样一来,工作上的形式主义、管理上的好人主义都有了,责任感降低了,推动工作和开创新局面的勇气就显得欠缺了,这说明工作进取意识需要增强。

四、整改措施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决心加强学习,拓宽思路,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念引导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努力做到四个提高,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一是提高学习能力。要努力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在学习中,做到有目的,有方 向,学会思考和运用。按照我既任职书记有是工会主席的要求,加强对有关党建、党员发展和工会组织工作地相关业务政策的学习。力争做到政策通、业务通。通过学习专业和政治理论,提高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当中,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当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是提高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紧密结合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准中心工作的切入点,着力在提高内涵改革创新和外延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在补强公司经营的薄弱环节上进行积极攻坚,在提高管理质量和品质推动发展上水平上勇于改革创新。坚持善于总结和发现党建和工会工作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班子建设、党支部建设、党员队伍建设以及工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精神、职工队伍建设等党群工作方面,积极努力地进行实践探索,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以创新和改进,要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坚持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自身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第4篇:材料科学的发展范文

加快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步伐,必须按照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三州’战略,促进绿色繁荣”的主题,紧紧围绕我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县委十三届四次和五次全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坚持走好“开放、特色、集群、生态、持续”发展之路。

一、着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走开放发展之路是贫困地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实力的现实需要,而思想解放程度是对外开放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走开放发展之路,就是要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创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两路”即将建成的区位条件,更深层次、更广泛地融入县外发展的大环境,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增强发展能力。一是要扎实有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针对少数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层次还比较低,理解范围还比较窄,领会程度还比较浅的实际,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主要任务,重点围绕“五个一”,即突出一个主题(打造“四大品牌”、推进科学发展),办好一个平台(“建始讲坛”干部学习平台)、弘扬一种精神(“**精神”)、抓好一个载体(“双联双争”党建活动载体)、健全一个机制(干部绩效考核机制),扎实有效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各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要树立有利于开放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开明开放”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优化发展软环境的力度;树立“特中见长”的产业理念,开发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树立“创业兴业”的富民理念,培植更多的市场主体支撑经济的发展;树立“亲民亲商”的服务理念,多办利民之事,舍得用好的项目吸引企业投资。通过树立正确的开放理念,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力争在软环境上有明显的突破。三是要为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的硬环境。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加强项目建设工作,重点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的硬环境。突出建设红岩寺武陵山区魔芋专业交易市场,推进朝阳片区开发、广润河综合治理、209国道绕城线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示范园,不断提高城镇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同时,以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载体,加快国家“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工作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四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紧紧围绕魔芋、肉食品等农副产品加工,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开发,旅游开发和电子产品加工等行业筛选、编制项目,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中心,以**、**等发达地区为重点,大力实施产业配套招商、区域战略合作招商、“回归工程”招商、资源招商,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生产要素和产业向内地转移,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大对外贸易的力度,加速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壮大外贸出口主体,努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增长极。

二、着力发挥资源优势,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要始终发挥和挖掘资源优势在生产力要素中的特殊作用,突出自身特色,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一是壮大农业特色板块基地。建立“政府引导、部门服务、项目扶持、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领办、农户自主投入”的基地建设模式,在大力发展白肋烟和烤烟“专业村”、稳步扩大其面积、提升其种植水平的同时,突出打造好万亩茶叶、万亩蔬菜、万亩魔芋、万亩猕猴桃干鲜果、万亩核桃板块基地和20万头优质肉猪等板块基地以及以日本落叶松、山地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引导作用,加速建设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和经济效益明显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力争20xx年规模达到120万亩、生猪出栏数达到90万头、“景阳”鸡饲养量达140万只,省、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15家。着重办好三里乡河水坪综合农协试点工作,逐步建立与优势产业带、产业链条建设相适应的各类合作协会,努力构建地域和行业全面覆盖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团队,切实增强防范农产品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建设特色工业基地。继续强力推进“工业富县”战略,不断壮大电力、建材、煤炭、农副产品加工、药材加工、铁矿产业、电子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重点建设全国知名的高磷赤铁矿采选冶工业试验基地、全省知名的新型能源基地、武陵山区知名的富硒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武陵山区知名的林产品加工工业基地,力争3—5年的努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到20xx年、2017年分别达到28亿元、85亿元,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9.8亿元、29.7亿元,实现税收1.8亿元、3.4亿元。三是打造“一品两河”特色旅游品牌。抢抓省委 、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机遇,重点打造“一品两河”4a级生态旅游精品和以土家民歌《黄四姐》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精品。按照《建始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把景阳河、野三河峡谷与高坪直立人遗址古人类文化、“黄四姐”土苗文化、景阳民族风情街建设、高坪八角村和花坪小西湖村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一品两河”景区建设步伐。把代陈沟景区与城郊休闲、“农家乐”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力争在两年内见实效。同时,注重树立大旅游观念,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设计上,注重与周边地域结合起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三、着力提升竞争能力,坚持走集群发展之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协同效应,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扩大县域拳头产品、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的市场空间。一是搞好科学规划。本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全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制订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单项的支柱产业实施方案,形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空间布局的指导意见》,促进产业升级以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分工格局,实现县域经济整体效益的优化。二是促进产业整合。按照“以退为进、以调促优”和“有为则进、无为则退”的原则,实行企业扶持力度与企业贡献业绩相匹配,加大对劣势产业的淘汰力度,以存量换增量,变劣势为优势;以具备较强竞争力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用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市场化方式引导推进企业间的联合、协作,重点在肉食品加工、魔芋加工、煤矿、建材工业、林产品加工业整合上下功夫,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引导企业创新。激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引导年销售过5000万元的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企业技术中心运行机制,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进程。四是培育名牌产品。建立健全“政府推动、企业为主、舆论导向、专家参与”的名牌培育机制,加强打造精品名牌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重点打造“金茨泉”、“花果山”等品牌,力争新增1—2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创建1—2个省级、部级名优品牌和名优商标。

第5篇:材料科学的发展范文

一、科学发展观是衡量人口计生工作的标尺和准绳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人口计生工作跨入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人口计生工作走过了三个阶段:强行入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阶段;规范调整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以人为本,用统筹的办法解决人口问题阶段。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梯次推进,是一个整体,又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三阶段作为新阶段,对××而言,有四个更加显著的背景和特征。一是××总体发展进入了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全面小康阶段,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上升到重要层面,从以器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因此,人口计生工作必须转变单纯的以行政手段为路径依赖,实现为服务人,服务正在走向基本现代化的人的转变上来,切实解决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为了什么的问题。二是政府职能处于转型阶段,与的发展方式比较,近几年社会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民生问题在政府事务中的比重逐步加大。人口计生工作是社会保障、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体现,因此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必须要注重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办法来统筹协调,尤其是运用利益导向和社会政策来调节和引导群众生育意愿与执行国策的一致性,切实解决计划生育工作部门在新形势下怎样服务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三是社会处于体制机制的转型阶段,人口问题的当下政策和人口问题的长远发展也处于过渡阶段。新老体制碰撞,各类矛盾交织,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还不完善,人口计生工作走到一个不改革就处处被动,不创新就步步为艰,不协调就事事受阻的十字路口和错综复杂的境地,如普惠政策对人口计生工作前置性地位的冲击和抵消,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与生育意愿之间的矛盾,出生人口性别的选择,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和人口出生缺陷干预等问题,都需要用改革的办法来破题。尤其是现有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存在体制,公安、计生、卫生、劳动等管理部门众多,信息不通,政出多门,陷入“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困境,苏南苏北都陷入了“管又管不到,放又放不得”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堵、驱、控”的老办法难以奏效,因此,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创新,唯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形成人口计生工作的新局面。四是人口计生工作本身的转型。计生委更名为人口计生委本身也标志着人口问题上升为人口计生委的主要职能。人口计生委的任务也由过去一项为主成为三项并列。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的工作要求越来越提高,苏南地区人口计生工作实际上已经明显转型。与此同时,人口计生委的发展趋势已初见端倪,人口信息和公共服务的综合管理、人口计生战略研究、政策研究和对策研究也日益成为人口计生委服务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有所作为,不可替代,形成省人口计生委协调统筹的工作平台;人的从出生到衰老全过程的服务也将成为人口计生委事业长远发展的趋势,因此处在过渡时期、转折时期既要谋长远,又要管当前,这个时期我们省人口计生委领导班子和整个队伍建设的在人口问题方面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更高水平的远见卓识、战略眼光和分类指导。而现阶段,我省人口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视野、能力、水平和惯性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都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人才问题、队伍问题日益严峻,城乡人口计划生育机构、网络单一老化,城市服务体系不全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缺失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因此,加强以自身建设为抓手,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解决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是重中之重。总之,虽然多年来我省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国一直走在前列,许多工作为全国做出了示范,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来衡量,我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大思路还不十分清晰,协调各方、区域共享的“大人口”工作格局的探索还未从根本上破题,人口计生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二、个人思想能力、工作水平方面的对照检查

参加工作以来,我虽然在群团、政府以及妇女儿童、宣传文化、社科理论等多个岗位实践过,从总体上讲,对工作有责任、对事业有抱负,比较乐于干事,敢于创新,但这次省委省政府安排我到人口计生委工作,我感到很有压力。除了到计生委工作两个月时间,业务还不够熟悉外,我深感仍在思想观念、决策能力和工作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距离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新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意识不强,综合决策能力急需提高。作为单位的一把手,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不够全面,业务不够熟悉,对全国和全省人口问题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的前瞻性、综合性、战略性、阶段性都缺乏通盘的认识和比较,对统筹解决我省人口问题的长期目标特别是近期工作重点以及实现新突破的思路、举措、路径不够明晰。近两个月来,做了一些调查,有了一些思考,对以“无锡模式”为突破口推进全省人口计划生育体制机制创新、对以优质服务全覆盖为抓手带动人口计划生育机构网络转型升级、对以流动人口管理和人口素质提高为契机加强新一轮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对以中期评估和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尤其是加强苏北计划生育工作等从整体上有过一些思考,但不系统,不全面,研究还不透,把握还不准。

二是工作不够大胆放手,思想解放需要进一步加强。敢试敢闯、敢于探索和创新对当前计划生育工作开拓新局面是极端重要的,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计生工作大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一把手更应该勇于创新,敢于突破,虽然有工作时间不长,客观情况不熟悉的问题,但主观上来分析还存着求稳怕乱、多些“等一等,看一看”的思想,工作上不够放手,尤其是对涉及全省和面上的决策过于慎重,事必躬亲。各部门还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委领导班子工作合力与合理分工的关系,一是二是在全委处理好部门间协作协同和创新创造的关系,在全系统处理好上下联动和创造特色的关系,努力用更集中的工作举措的带动和激励机制带动基层创新。

三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必须带着责任、感情和奉献去做,沉下身子,深入一线去调研。我到计划生育工作部门不久,带着方方面面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难题不够,协调、推动分管领导、各部门不足,对许多业务工作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对基层的工作尤其是对苏北的人口控制、性别比扼制,对苏南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优质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苏南苏北分类指导等都需要更加潜心钻研,化解难题,抓好决策,形成激励。

第6篇:材料科学的发展范文

根据区委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工作安排,我们今天以“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医药经济健康发展”为主题,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为了召开好这次会议,会前,我们在第一阶段认真学习有关实践科学发展观一系列论述和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就全系统分局支部和干部队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了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分局各股室人员的意见,党支部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了归纳分类,刚才秦雷同志代表党支部对意见进行了反馈和通报。对党支部成员的个人意见XX已经转交给个人,请同志们对照意见查找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现在,我就本人和分局党支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近年来,我们城区分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分局支部和干部队伍建设,探索创新科学监管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年建局以来,每年政风行风评议中都取得了行政执法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思想建设方面。分局支部能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干部的头脑,突出抓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深化和贯彻落实,经常开展教育干部职工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注重提高全局人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充分调动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营造团结,创新奋进的工作氛围。

(二)作风建设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机关作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工作目标百分制考核,从考勤、学习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信息报道情况、案件查处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考核,激发了机关内部管理活力,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二是先后组织开展了“三走进暨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家庭宣传食品药品法律法规”、“三换位暨与行政相对人换位体验换位思考换位工作”、“关注农民工用药安全,维护农民工健康权益”、“全省率先实行对消费者购买到假药先行退付”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干群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三)能力建设方面。一是拓宽学习层面,夯实能力建设的素质基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鉴别力;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创新力;加强实践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竞争力。二是勇于接受挑战,夯实能力建设的实践基础。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结合工作需要和素质特长,进行轮岗交流锻炼。使全局同志能够勇于接受任务,经受锻炼和考验,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高竞争力。

(四)廉政建设方面。一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规定,将反腐倡廉各项任务按照班子成员和股室的职责分工进行详细分解;二是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积极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气;三是形成了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所有这些,都凝聚了同志们的心血和汗水,都闪烁着集体的智慧和火花,我们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对照行政相对人对我们的期盼,对照人民群众对我们给予的厚望,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我们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践行科学监管理念方面:在全系统树立和践行科学监管理念方面,没有很好地结合食药监管工作实际,把树立和践行科学监管理念具体化;没有完全做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指导工作。在主动宣传营造工作环境,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推动食药监管工作的思想有些保守,缺乏强烈的创新进取精神。在营造环境服务发展方面,全系统整体服务意识还比较差。有时,为了片面追求工作成绩,出现了重人海战术轻科技监管、重突击整治轻日常监管、重检查频次轻检查质量、重城镇轻农村、重处罚轻教育、重眼前轻长远等问题。如,没有借助高科技手段进行电子监管,执法成本高执法效率低;忽视了对偏远农村和背街小巷的监管,执法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和盲点;没有找见违法行为发生的根源上,没有用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错误认识和做法,

二、履行法定职责方面:药品市场安全方面,非法经营药品、非药品冒充药品、制售假劣药品、虚假食品药品广告等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解决;药品质量安全方面,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处方药凭处方销售、严防药源性疾病发生等方面整体上重视不够,没有完全做到统筹兼顾;药械监管方面,存在重药品、轻器械,重普通药品、轻高风险品种的问题,没有完全做到统筹监管;涉药单位反映强烈的影响药品行业发展和药品安全的从药人员流动性大、药品采购渠道不多、药品供应商相关手续合法性不好认定都还需要我们想办法予以解决。

三、分局支部和队伍建设方面:我本人和分局支部还存在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问题,着眼于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影响、制约科学监管的思想认识和工作问题重视不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在提高全员素质方面虽进行了强调安排,但措施不够具体有力,狠抓落实有差距,实际成效不够理想。在狠抓工作作风方面。部分人员缺乏应有的工作状态,基本的工作纪律还需要强调。个别人员职责意识差,主动独立落实的工作责任意识不强。有的党员还做不到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党员的模范意识淡薄。

四、提高行政相对人法制意识和依法经营理念方面:利用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不够。借助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社会监督不够。在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对违法违规者打击力度不够大,没有形成一定的威慑力。

五、解决执法力量不足与繁重的监管任务不相适应的难题方面:行政执法监管力量不足。在全面

推动落实到位上还存在着不计成本现象,干部职工身体、精力透支,也在不同层面出现了一些牢骚怨气,影响到了整体工作。

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着不重视、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理论学习有所放松。近年来,我先后参加了不少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每一次都是很认真地学习,日积月累,总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观点在实践中够用了,因此产生了满足感。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这主要是自己在思想上把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世界观改造是一项长期任务,需常抓不懈,不能一劳永逸。从客观上讲,主要是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理论学习。

第二,党的宗旨观念有所淡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对每个党员的终身要求。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尤其去年以来,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思想上有所波动,加上工作头绪较多,与同志们的交流与沟通很不够,导致了群众观念淡化,密切联系群众不够。同时,由于一段时间内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对同志们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困难了解的少、理解的少、解决的少。

第三,工作进取精神有所弱化。从分局组建转眼已经快五年了,时间的磨砺使我在工作中产生了“小进则安”、“小进即满”的思想,致使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对整体工作的推进,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满足于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工作中急躁冒进,忽视了对具体问题和困难的具体分析。对工作中出现和干部中出现的问题,还缺乏作为基层干部应具有的包容心和同情心,没能及时研究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存在的新问题,也没能主动深入调查研究干部队伍的思想状况、生活困难和迫切需求,更没有主动地与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上述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了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的健康成长,影响了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针对具体问题,找出症结,进而对症下药,积极整改。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当前,最主要的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工作中应该时刻把坚定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作为自我修养的终身课题,作为党性锻炼的重要内容,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落实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

(二)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组织并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改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研究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法律法规,拓展知识面,更好指导工作,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科学决策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

(三)进一步牢固树立宗旨观念,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要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查找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方法和措施,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落实到行动中去。一方面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打造公开透明、高效运作的行政机关。另一方面要改进服务态度,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的发生,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成为人民群众放心用药的“保护神”和贴心人。

(四)进一步抓好近期工作和长远发展规划,认真研究解决食品药品监管中影响全局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次民主生活会召开前夕,我们认真征求了基层方方面面的意见,同志们从工作、事业出发,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我和班子成员对这些建议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并且提出了一些整改措施,本着有条件整改的应立即整改的精神,近期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进:在队伍建设方面,要从推动事业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抓好对整个队伍的教育和培训,适当时候局党支部将创造条件给更多的干部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包括组织对内对外的学习交流,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推动科学发展。在体制改革方面,面对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改革方案即将出台并实施的情况,我局将根据改革精神,进一步做好队伍稳定工作和人财物划转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下一步工作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在当前工作方面,要保证队伍的稳定,做到队伍不散、工作不断,保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进一步深化对科学监管理念的理解,不断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不断深化认识,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将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和医药经济健康发展作为一切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决纠正重突击整治轻日常监管、重检查频次轻检查质量、重城镇轻农村、重处罚轻教育、重眼前轻长远等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错误认识,以科学的思维分析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当前监管工作,以科学的方式解决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好“为谁监管、怎样监管”的问题。

(六)进一步开阔科学监管的思路,在工作上强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目前,食品药品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深层次问题,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行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特别是我们即将接受的餐饮消费环节涉及面广,问题较多;药品方面,虚假违法广告时有出现,假劣药品在一些地方还有生存的空间。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也正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需要我们开阔科学监管的思路,在实践中认真探索科学监管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实现监管工作的最优化和监管效率的最大化,解决食品药品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七)进一步强化科学监管的手段,在具体操作上强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性和实践性。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严格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药品监管责任体系落到实处。二是是必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制假售劣行为。不断加大整顿规范力度,在大要案上求突破,特别是对那些性质恶劣、屡查屡犯、暴力抗法以及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案件,要依法从重处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最大限度防控和减少食品药害事件的发生。三是适应药品安全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全面提升监管水平。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不断完善药品安全双层监管、案件查处、违法执法行为责任追究等制度。四是加大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研发问题药品监控检索系统等

第7篇:材料科学的发展范文

1.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同志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丰富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强调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个方面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党的*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进一步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丰富内容。

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同志指出: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具体利益问题,从而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2.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把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统筹好、协调好,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关系统筹好、协调好,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发展。

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区域发展,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产业合理布局,加强国土规划,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完善区域政策,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作用,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把握好国内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统筹处理好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善于运用我国综合优势,为我国现代化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

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善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坚持全国一盘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又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善于兼顾和统筹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3.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

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进科学发展。

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把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坚持以宽广的胸怀把握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全局,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系统的方法谋划全局,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既考虑现在发展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需要;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资源和生态环境效益。坚持实现阶段性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证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第8篇:材料科学的发展范文

党的*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立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依据我们党和人民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中,既包含着实践上的历史联系,又包含着思想脉络上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体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趋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看,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它们都以中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作为根本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前提,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作为现实根据,并且是以其前者的思想范式和原理原则,来指导和规范后者的探索、产生与形成,而后者则又以前者为起点、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对前者的继承、深化、发展和超越。以科学发展观为例,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处于承前和深化、发展和超越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来贯通、解读和整合。因此,尊重和珍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这种独特的历史地位,才能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领会其精神实质,掌握其思想精髓,从而自觉地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夺取新胜利。

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的系统性,对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发展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虽然我国的人民生活与生产力状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现阶段,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特别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党的*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同党中央一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同志也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应当看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要靠发展;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要靠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靠发展;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靠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因此,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成了无的放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指导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强调要时刻铭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四、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的*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首先,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五、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党的*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六、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现实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于扩大内需,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就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权力与责任相一致,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积极性。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就要坚持从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既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要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七、科学发展观着眼点是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走的工业化道路,不是简单重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而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我国有十三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具有市场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努力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改革开放的突破和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全面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这个总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防止和纠正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以各种形式吸引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3.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有效提升我国人才和人力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创新精神。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要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形成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氛围,完善创新机制,创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矿产资源,做好国土资源工作。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实行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形成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节约意识,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第9篇:材料科学的发展范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学习不够,理论和政策水平不高

虽然平时能够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按时参加局里组织的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尽力挤一些时间进行自学,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更多的地学习上级的有关精神,被动接受多,主动学习少。工作繁忙的时候,连时间也不能保证。二是学习缺乏系统性。往往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在学习,有时甚至是应付了事,很少系统地深入透切地钻研。三是学习上存在实用主义心态,工作上需用的才去学,平时更多的是现学现用,就事论事,工作上一时用不上的则不愿意学、很少主动去学。

2、工作主动性不强,缺乏争取一流的上进心。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总感觉一套工作程序已经很熟悉了,有时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能够应付工作,工作不是从更好更优的角度考虑,而是满足于过得去,在领导和同志们面前交得了差,缺乏争创一流的上进心。此外,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还不能客观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对一些工作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主动考虑的少,被动应付的多,甚至产生畏难和懈怠情绪。

3、协调管理能力有待加强。对涉及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有时存在畏难情绪,经常产生依赖上级的思想,缺乏大胆负责、迎难而上的勇气,好办的就多办,难办的就不愿多涉及。

4、工作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各类综合文稿的起草工作上,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够严格,对文稿的谋篇布局、逻辑结构、文字雕琢等方面,不能从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标准上去把握,满足于“过得去”,有时甚至会产生“见仁见智”的错误思想,以及依赖领导修改的想法。

5、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够。由于办公室工作较杂乱的关系,我下基层调查研究的机会不多,就算下去也是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就回来,有时跟局领导下去也主要是听取基层单位领导的汇报,研究工作,检查督促,极少深入到一般群众当中听取意见、建议,造成对基层工作、群众问题的了解流于表面,不深不透。

二、产生问题的思想剖析

这段时间,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剖析。从主观上查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为党的先锋队的一员,没有从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缺乏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的强烈意识。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学风不端正,同自己的过去相比,同承担的工作使命相比,同善于学习的同志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平时,总感觉凭现在掌握的知识可以胜任工作,把学习当成一种软任务,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影响理论水平、知识水平的发挥。

2、党性意识还不够强。近几年来,自己对理论知识尤其是基础理论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降低了先进性的标准。对党员的要求和标准认识不到位,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识片面、模糊,总认为把自己的事做好、把自己管好就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致使自己有时在工作上只求“过得去”,没有充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3、工作进取心有所淡化。从自身反思,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时存在事不关己的思想。办公室工作头绪较为繁多,有时会分不清轻重缓急,没有抓住重点和关键,导致工作层次和质量上不去。

三、今后的整改方向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思想根源,今后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

1、进一步加强学习。首先,要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其次,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克服基础薄弱的困难,下大力气学好法律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再次,要在继续保持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认真制订学习计划,“缺什么,补什么”,努力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努力追赶知识更新的脚步,不断加强对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

2、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从严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在精益求精上下工夫,力争达到领导的要求,当好参谋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