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防心理教育范文

国防心理教育精选(九篇)

国防心理教育

第1篇:国防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德育;策略

同志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高校国防教育,是国家国防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和德育概述

1.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凝聚力、确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国防观,实现现代化“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2]。

2.高校德育。德育,现代德育观,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部分。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按照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意识、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主的遵纪守法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素养。[3]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出,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德育功能,目的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怀,成为新时期的“四有新人”。[4]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

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互相渗透,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德育在国防教育中起着核心主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方面。

1.国防教育是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志说过: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素质是首要的素质,在国防教育中起主导作用。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是围绕政治教育为中心,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国家、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使大学生明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敏锐力。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调动大学生的军训积极性,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4]

2.国防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国防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秉承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了解当代中国革命史以及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学生在现实情况中,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5]

3.国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大学生中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努力在大学生中建立一种团结向上、友爱互助的关系,把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道德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6]

4.国防教育是心理品质教育的合理方式。高校国防教育,是优化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够决定人的成功与否,军训是国防教育的方式之一,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就是军训,通过军训,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以及形成坚强的意志以及自律等心理品质,国防教育能够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乐观进取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成长。[7]

三、发挥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策略

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德育紧密相关,重视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对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的高校国防教育的工作实践表明:在国防教育中,注重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增强高校国防育德育功能的途径,是新形势下发挥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必然选择。

1.国防教育制度的规范化。科学规范的国防教育制度是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国防教育思想逐渐发展起来。国家已把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轨道,逐步实现国防教育的法制化。高校国防教育要从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出发,完善军训制度,明确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安排和部署军事理论课程、经费保障等有关国防教育的具体问题。建立一系列健全的国防教育领导体制和法律监督机制,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8]

2.国防教育理念的铸魂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也是德育的灵魂,而铸魂是高校国防教育价值的核心。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理念的铸魂,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民族忧患意识、道德责任感,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9]这就要求高校将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工程,创新德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为重点,以时代精神教育为支撑的国防道德教育体系,让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为大学生塑造灵魂[10]。

3.国防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国防教育内容博大精深,高校学生求知欲望活跃,因此,国防教育的形式必须丰富多样,既有专门的课堂教育,也要有融国防教育于日常教育环节的各种工作。开展高校国防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更要拓宽教育的内容和时空,紧扣国防教育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11]。比如:利用国防教育基地实施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借助学生社团,组织有关国防教育主题的团队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等;结合“建军节”、“国庆节”和“九一八”等纪念日等,组织展览宣传教育片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军热情,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激发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的道德使命感。

4.国防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时机,应当选择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对于提高国防教育效果,确保国防教育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国防教育课堂上,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与直观并用,既要用语言陈述内容,还要借助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提高课堂视听效果,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而且,要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定时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2]把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多样的熏陶中受到教育。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高校是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高校德育决定了我国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修养,高校的国防教育拓展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路径,充分发挥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不仅有助于增强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重视高校国防教育,发挥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温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施一满.素质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

[3]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张冬胜.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创新视角的选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4).

[5]陆海燕,周先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评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6]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4).

[7]王亚洲.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

[8]卢洪信.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9]张冬胜.基于德育功能视角的高校国防教育功能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2010,(11).

[10]周永卫.谈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德育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1).

[11]卢凤龙.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第2篇:国防心理教育范文

一、国防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致性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预防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思想品德、军事技术战术和体质等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活动”[1]。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国防教育已经成为一门面对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军事理论教育和国防军事训练相互穿插的教学特点使得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纪律养成、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素质锻炼四个方面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国防教育具有促进大学生德 育、智 育、体 育、美 育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功能,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四有”新人的教学任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全面提高大学心理素质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心理潜能开发、性格塑造、情绪调节、意志锻炼等。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核心将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国防教育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相似性和相容性:从教育内容的角度上看,两者虽在知识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涵盖了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两大方面;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两者在大方向上完全一致,均落脚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上。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因素影响着“90后”大学生,因此,这群大学生在行为、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方面也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针对这些特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心理能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以及心理潜能开发三个方面。

(一)心理能力教育心理能力教育,也即智力因素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能力包括有算数、知觉速度、语言理解、空间视知觉、记忆力、归纳推理以及演绎推理,其总量被称之为智力。这七个维度反映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独立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内化的方式方法、过程以及实践效果。初入大学校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相较于高中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老师上课进度快、内容多,难以跟上。若想要掌握好一门知识技术,这要求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理解和记忆。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相关知识的贮存上,而且表现在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上,这考验着学生的记忆、理解、推理能力。现代智育观提倡信息的贮存与提取并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2]。因此,为了学生智力教育的开发,学校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启发性教育的途径,关注知识的内化、储存、提取以及应用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二)心理动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也即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动力系统由除一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构成,对人们的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90后”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就动机方面而言,大学生在经过数年寒窗苦读顺利进入大学之后,家长和老师的管束不如初高中时期严厉,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加之就业动机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因此,近年来,大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事件屡见不鲜。就意志方面而言,“90后”大学生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特点:其一,自觉性的提高伴随惰性的存在;其二,理智感的提升但自制力仍显薄弱;其三,勇敢但毅力不足;其四,独立性大幅度提高伴随依赖性、逆反性的存在;其五,果断性增强但仍显冲动。就情感方面而言,少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国家的不关心,缺少爱国主义情感。另外,由于“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集体观念淡薄,表现为不热爱集体,缺少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了能够满足快节奏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学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顽强意志、迎接挑战的勇气等。

(三)心理潜能教育心理潜能教育主要包括创造力、观察力、发现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的心理弹性对于学生的性格发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80后”而言,“90后”大学生感受到更多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多重价值观碰撞,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拥有独树一帜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练就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都是现代心理素质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国防教育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影响

根据上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军事理论教育以及国防军事训练都能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心理潜能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培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国防教育在心理能力教育中的作用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一,在军事理论课中,通过老师的讲述、资料片段的播放等方式生动地将军事史、军队优良传统以及各革命时期先烈们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英勇事迹呈现给学生,能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大学生们以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为榜样更能做好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和评价自我三个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学生可在闲暇时查阅老师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这样不仅能使知识储备得到充实,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二,全面的军事化管理,例如按时起床、整理床铺等,对于大部分不擅长做家务的“90后”来说,能够很好地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削弱依赖性。其三,多种多样的军事训练方式,例如团队竞技、小组竞赛等比拼项目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体会竞争的涵义并学会合理竞争的方式、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国防教育在心理动力教育中的作用军事训练活动是高校新生入学必须经历的一次重要的军事实践锻炼活动。集体的生活与活动、严格的训练、观看与战斗有关的影片以及唱军歌都是军事训练的组成部分。丰富的军事训练内容,能促进“90后”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提升。同时,军事理论教育也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上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国防教育对心理动力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情感方面,爱国主义情感不仅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军事理论教育中的国家安全环境教育和国际战略形势课程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当前形势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这类教育可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另外,军事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着特殊的功效。军事训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军事训练的团体性和军事对抗的竞争性。教官以团体为单位组织学生学唱革命歌曲、多个团之间的对唱联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提高学生的士气。同时,军事活动中所设计的对抗环节能促进大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志,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因此,国防教育以其综合性的教育内容,成为提高心理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意志方面,历史上伟人成长中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够勇敢地直面人生的挫折,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优良意志品质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入校新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亲身体验富有挑战性的艰辛的军事训练,通过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能有效地促使大学生不断磨砺意志,提高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养成沉着冷静、细心大胆的品质。同时,在军事训练期间,教官与大学生们朝夕相处,大学生能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现代军人身上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面对失败和挫折永不退缩、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少大学生也把教官当作自己的榜样,认可并学习他们优良的精神品质。因此,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可保证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性。在动机方面,动机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国防教育强调的“军令如山倒”在很大程度上可强化大学生的正确行为动机。这种强化作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指的是教官用命令的方式施加在学生身上的强化;内部强化则是指学生的自我强化。军事训练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环节,所训练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其严格的标准和检查手段。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薄弱出现怕苦、怕累、怕脏等畏难情绪,导致逃避军训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官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且通过走正步、站军姿、军事越野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以此来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动机。

(三)国防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潜能国防军事训练的团体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地促进身心潜能发展的平台。国防军事训练一般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便会开展,这不但是一个展现个人风貌的机会,也是显现个体差异的舞台。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学生从小失去父母;有的学生性格张扬,外向活泼,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因此,在训练中的表现也会各不相同。将他们放在同一团体的情境下,成员们可以相互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例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较差学生的坚韧不拔,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开朗、活泼。根据观察别人的行为模式,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发现力和洞察力。军事理论教育包含有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而不断深化、更新的。通过学习前沿的、尖端的军事科学技术,启发大学生探索其中更为新奇的领域,可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军事理论教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要从多角度剖析各种各样复杂的战争现象,从中提炼出战争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和发现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力。由此可见,国防教育从多个角度正面影响着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综上所述,国防教育的作用并不单单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水平,它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以及心理潜能三个方面发挥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既能发挥其育人的综合效益,又能使学校国防教育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影响力。

四、加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影响力的建议

(一)国防教育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其记忆力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容易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因此,在进行国防理论教育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记忆特点,多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授课 过 程 宜 循 序 渐 进,并 为 学 生 留 出“疑点”,避免过多的机械灌输。这样将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心理潜能教育更好地嵌入国防教育当中,不但能加大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力,还能让学生们加深对国防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保障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在军事训练方面既要训练大学生体格,也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军事训练不宜只采用体育训练(包括体能拓展训练)的基本形式,更应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3]通过形式多样的军事训练,例如军事技能对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军史、优良传统以及各时期建设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事迹等作为讲述的重点,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历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负历史使命,增强其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理论课对非智力因素影响的效果,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帮助较大。若要更好地发挥这一功效,国防教育改进需有针对性。“90后”大学生群体有自己的年龄、性格、认知结构等心理特征,只有将这些特征与国防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培养意志力方面的独特功效,例如,军事理论课程的授课要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为目标,以生动形象的战役战例为依托,深入浅出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3篇:国防心理教育范文

一、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谓国防教育,是指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其本质是在培养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四有新人”。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

从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侧重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国防教育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些学科知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丰富和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二、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国防教育问题,切实把大学国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中国曾屡遭外敌入侵,国贫民弱,社会则像一盘散沙,这除了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原因外,也与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

(三)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四)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易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抓好这个群体的国防教育,我们便储备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而又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为此,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教学,必要的军事训练,以便必要时为部队输送高技术军事人才,成为战时扩建、组建部队的骨干,为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创造条件,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有力保障。因而,大学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能力。

三、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我们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缺少有清醒的认识,缺乏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

2、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3、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4、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

5、网络冲击着传统的国家意识及国家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使得整个世界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加强,方便快捷地交流和交往。在网络时代,国家安全教育具有新的意义和内涵,网络时代民族国家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的斗争也是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其次是当代世界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各主要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展开的竞争十分激烈,那些对人类未来将产生重大影响的高新尖技术无疑被各国视为极其重要的国家利益。

四、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大学的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全民重要节日纪念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抓住教育重点环节.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新生军训、校园文化建设、征集新兵等环节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一是要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同国防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国防教育穿插其中。二是要把开展大学生军训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在完成军事训练课程的基础上,英雄模范到学校开办讲座、报告会.放映军事理材的电影、录相、纪录片等等.多途径想办法上好国防知识教育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军营一日参观活动,要搞好征集新兵宣传,营造浓厚国防教育氛围,激励他们在军营建功立业,为母校争光,要注重对入伍学生的跟踪培养和宣传,发挥他们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第三、做好大学生的日常工作,为此,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通过校内的宣传板报、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节目、横幅、警示牌、格言等形式,加强各种国防法规的宣传教育,国防主题班会,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国防政策、国防教育的现状、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其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国防教育中去。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军事读书活动、革命历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征文大赛、播放优秀军事题材影片、举办国防教育理论讲座等,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他们为我国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第4篇:国防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国防教育 德育功能 开发

高校国防教育在国防教育大系统中地位重要,它范围广、内容丰富,从国家的安全与防备出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大学生为主体,涵盖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等各方面的内容,对于促进青年学生品德、智力和体能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德育大纲》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国防教育中得到了充分而集中的体现。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首要功能,而且在新时期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和现实价值。

一、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内涵解读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产生影响,其国防观念、思想素质则对于国家的生存和安全保障意义重大。大学时期是人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生存能力与服务社会能力的黄金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重视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开发,对于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爱国精神的培养、优良品德的养成、心理素质的锻铸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它是改善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径。总体来看,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坚定大学生政治方向的功能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所受到的各种教育与浸润会对人一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价值走向等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国防教育具有坚定大学生政治方向的功能,其内容全面融入和渗透了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成为以国家意志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国防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防教育,其中贯穿和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精髓,在树立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和志向。

(二)培养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功能

高校国防教育具有培养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功能,“国防教育应当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使爱国主义成为国防教育的主旋律”[1],围绕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展开,在教育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普遍突出了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章守纪等各种优秀传统美德的倡导,从而帮助广大青年人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掌握正确、客观的公共道德评判标准,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使命感,使大学生在增强国防观念的同时,思想上有进步、有提高、有升华。

(三)塑造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功能

当代大学生自小在和平环境中生活、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社会无微不至的呵护,未经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依赖性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吃苦的精神和心理耐挫能力。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战术训练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在面临困难时坦然接受、沉着应对的良好心理能力,以及战胜困难所需要的敏捷反应、乐观态度、合作精神、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心。“军事教育由于其有着完全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点,更能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2]事实证明,国防教育中军事体育的激烈竞争性对青年人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塑造无疑具有特别的效果。

二、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开发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社会经济结构、分配方式、利益格局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我国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价值取向、文化认同、伦理选择等方面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思想领域的日益多样化成为了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历史责任感、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得到强调和加强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也面临着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与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严峻课题。能否正确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客观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加强高校德育的新思路、新举措的关键。加强对高校国防教育强大德育功能的开发无疑是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利益、有利于个体成长完善的明智选择和策略。并且成为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有效方式。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1985年开始全国部分高校逐步开展以大学生入学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到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等的颁布实施,国家已从制度层面、法律层面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军事理论课教学、军事技能训练、日常教育宣传等构成了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在现实中,不少高校仅把国防教育视为政治任务,“口头重视、心里轻视、行动忽视”的现象并非个别,长期以来我国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一直以学生军事技能训练为主,其他内容似有若无,新生军训结束即意味着高校国防教育的完成,大学四年从此与国防教育划清界限,国防教育不知不觉中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生命周期最短的教育活动。在当前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的境况下,高校国防教育功能很容易陷入“技能训练型”的表面定位,把重心放在对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的普及和军事技能的训练上,却忽视了国防教育对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教育功能,从而对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开发意识自然也就普遍淡薄,对这一能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质资源的价值并没有充分开发。探究个中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对高校国防教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认识不足,未意识到国防教育的这一重要功能。因为重视程度不够而忽略了对此的开发,或者开发的力度不够。二是尽管对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有所认识,并着手开发,但由于经费、人员、运作能力等客观原因,导致“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致使国防教育未能在德育领域一展拳脚。三是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开发缺乏足够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来自于校内的领导、行政管理人员、基层的教师、辅导员,还来自于社会这个大系统。国防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众多的参与者与支持者,每一个环节的协同工作都是保证高校国防教育强大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上述三个方面是造成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开发遭遇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其实,更深入一层去探究的话,说到底还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国防教育缺乏了解,对国防教育的地位、作用缺乏客观认知的结果。

三、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开发的实践路径

高校国防教育是学校国防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行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国防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以法律制度和条例条令的形式在国家制度层面为国防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比较完备的保障。与此同时,重视和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有效地开发其德育功能,除了制度上的保障外,还需要体制和机制上的配合运作。本文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对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开发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

(一)积极整合高校国防德育资源

国防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程,要发挥其德育功能,必须把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提到足够的高度。在高校内部,这项工作必须得到党政领导的普遍重视和支持,学校内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建立相应的国防教育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人武部、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后勤管理处等各部门、各院系之间的配合,加强行政部门与二级院系的联系,着力加强国防教育师资力量、提高国防教育整体水平,在积极整合高校国防德育的各项资源的基础上,合力开展好这项工作。

(二)努力优化高校国防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对身处其中的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应调动高校内部的各类文化因素,努力优化高校国防育人环境,重视国防育人环境建设,注重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塑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同时,根据青年人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的特点,以兴趣为切入点,支持建立与国防有关的大学生军事爱好者协会、大学生国防教育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充分挖掘和发挥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获取国防知识的主要途径除了课堂、书本外,网络、电视和广播也占到了相当的份额,因此,校园文化也可以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渠道对大学生开展国防德育活动。

(三)尝试构建优质国防教育课程体系

国防教育作为我国普通高校的必修课程。要提高大学生对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国防意识,必须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加强国防德育研究,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强化传统国防德育课程的同时,注重相关课程开发,尝试将国防教育与多种学科、专业相结合,对理工专业类的学生开设信息、材料、电子等国防科技类的选修课程,对人文专业类学生开设国防历史、军事思想、国际形势等国防基础理论的选修课程,向学生充分、及时地介绍与其专业相关的各种国防理论、国防学术、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向,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在吸引学生关注国防事业的同时,培养其国防意识,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四)合力营造校外社会支持网络

“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各界关注、人人支持、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政府、部队、社会、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教育新格局”。[3]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在着力构建校园内部国防教育德育功能开发机制的同时,应着眼于社会这个大系统,制订长远规划,打破学校国防教育传统的半封闭型模式,与政府部门、部队、军事院校、相关单位、社区、学生家庭等广泛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国防教育的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活动,使之成为高校内部国防教育德育功能开发机制的有效补充。

国防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不仅成为高校德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有意识地进行科学探讨、深入挖掘和有效合理的开发成为时代赋予高校国防教育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武炳,张彦斌,杜景山主编.国防教育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4:86.

[2]吴温暖.学校国防教育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客观要求.国防教育新论――面向21世纪普通高校军事教学改革与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10.

第5篇:国防心理教育范文

本文作者:陈文彬陈艳波工作单位:广西工学院

类比其他专业教师高学历、高职称而无所适从学历和职称对一个教师而言,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虽然说高的学历和职称不能代表能力,但时下对高校引进教师问题上非博士或教授不议的现状下,在文凭和学历的压力下,相较于起步晚的国防教育学科,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学科。加上一些所谓的“人才学历职称化”的评价标准,在其他专业老师的高文凭、高职称的光环下,国防教育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挫伤了这些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国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前景的担忧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师资力量紧缺,除客观原因外,与一些高校没有固定编制,没有单独系列职称,机构不稳、经费不足等有密切联系。由于军事学科在地方高校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大多高校把它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范畴评审。这不失为过渡的好办法,它一定程度上增加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的吸引力,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要让国防教育教师有归属感,实现国防教育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必须争取设立有军事学科自身的职称评审系列,以促进国防教育学科的发展,实现国防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继续教育匮乏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它通过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科技、经济发展服务。近年来,全国一些省份和高校尚未把国防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缺少继续教育机制,同时,部分国防教师自身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国防教育的继续教育尚未变成国防教师的自觉行动,国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成长环境的氛围不浓厚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专业成长环境决定了教师的成长。从机构的设置到人员的配备,国防教育在高校学科里面算得上是被边缘化的“必修课”,大部分普通高校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理论教学师资队伍,更不用说拥有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专业成长环境氛围不浓。

明确标准导向高校如何使国防教师致力于国防教育事业,坚守国防教育岗位是一个重点。军事教师职称评聘,要纳入学校教师的管理渠道,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加强各项综合配套措施,加快实现国防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改善国防教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经济待遇、工作条件,营造全校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创造有利于国防教师发展的环境。让国防教师既安心从教,又能有足够的空间发挥个人所学,把国防教育当成事业来做,在高校国防教育土壤里“生根发芽”,推动国防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完善培训制度,适应发展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国防教师队伍素质,以适应国防教育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立足现实需要,着眼未来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努力拓展军事教师的培养渠道。国防教育实效性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跟国防教育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技能、工作态度等整体素质息息相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培训,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使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各项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以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形成一种制度。通过培训,教师们将有更多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有效减少不安定因素,使国防教师拥有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不会轻易地离开现在的教育岗位。努力实现国防教育工作和个人的协调发展良好的工作环境才是吸引和留住国防教师的关键。要实现学校国防教育的战略目标,首要一点就是必须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国防教育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使他们在实现国防教育工作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忽视了国防教育工作者个人的利益和发展,必将挫伤其工作积极性,甚至转行,放弃原来的教学工作,从而也影响了国防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充分注意国防教育工作与教师个人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在达成国防教育目标的同时,使教师自身的发展和需求得到实现。做好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要解决目前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首先一点就是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应措施,建立国防教师成长的保障体系。根据教学要求,逐年扩大国防师资队伍,尽可能从硕士及以上毕业生中有计划地从军、地院校招聘有国防专长的人员作为专兼职国防教师,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国防专业带头人;在学校内凡有教师任职资格、有教学能力的老师都可以兼职任教,充分发挥他们双肩挑作用。在专职国防教师上,鼓励原有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在职教育等方式提高学历和教学水平,完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在队伍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允许其合理流动(如晋升),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待遇,引入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使我们的国防教育教师安心、乐于耕耘在国防教育这片土地上,降低教师的流失率,提高教师们对国防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改革职称评定及收入分配方法,尽快建立国防教育学科的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使工资、奖金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直接挂钩,建立起充满激励机制的高校校内分配制度。做好学科规划和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为才有位,想要在国防教育事业上干出一番天地,首先要自己重视,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效仿的。首要一点就是自己重视自己,一开始就做好国防教育学科的教学规划,按计划、要求施教,据理力争,摸爬滚打,在干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各方面更大的支持,从而形成全校都来支持国防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专业的成长氛围,助推国防教育学科发展。在个人方面,高国防教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要做好计划安排,明确自己的发展前景和努力方向,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并努力争取,将国防教育发展和目标与自己的发展和需要互相匹配,增强对国防教育工作的热情、认同和归属感,不断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要让教师安心在国防教育教学,首要一点就是要靠教师道德自律,做到志存高远、淡泊名利,“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下决心从事国防教育教学,改变目前国防教育在高校的现状,提升国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

第6篇:国防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意义;途径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国防是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辞海》)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1]。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中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3周。

(二)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独立作出贡献。

(三)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兵员和强大的预备役力量,而军校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作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理所应当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受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和战争动员的主要对象。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

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国防教育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军事理论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把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技术战争作为课程的重点和主干,划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类,形成一个主干清楚、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并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得到磨炼,增强组织纪律性,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提高整体战术水平。

要提高军训工作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挂图、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我军武器装备时,可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军队院校,参观现代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实效,要将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学生学籍管理体系,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在发放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上给予必要限定,增强大学生参与军训的约束性。

(三)建立健全国防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是高校国防教育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联系机制,把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保卫部(人武部)、教务处、宣传处、学工部、工会、共青团等部门以及各系部(院)纳人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以保卫部(人武部)和教务处为主,各系部处室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由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指导小组,适时深入检查、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同时,应制定和实行国防教育学分制,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完成的国防教育课课时,并严格对学生所学国防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在学生毕业时,国防教育课与其他重点课程一样对待,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将开展国防教育情况列入素质教育验收评估内容,进行严格考核、科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双拥共建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高级将领,为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国防形势教育;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赛和征文活动等;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的宣传,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突出抓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四)利用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国防教育基地具有现实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应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以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国防文艺占领学生文化娱乐阵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国防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

高校国防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熟悉战争谋略,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培养大学生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作风养成。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在班、排、连的集体形式的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总之,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傅景云.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5-7.

[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4-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5]杨邵愈.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6]罗新立,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0-13.

[7]刘文炳.浅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77-79.

第7篇:国防心理教育范文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目标具有基础性特点,是由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地位决定的。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其目标不是培养军事家、战略家,而是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对认识国防的兴趣,逐步形成爱国家、卫国防的思想观念。因此该阶段国防教育目标不应以获取知识型、技能型东西为主,而应以培养学生对国防的认识、对国家的感情为主,只有从小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长大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能勇于献身国防、乐于献身国防。但小学与初级中学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对国防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均处于低级阶段,因此,该阶段的国防教育无论从内容的深度上,还是从方法的运用上都要以适应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所定的目标不宜过高。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效果具有辐射性。国防教育的实践证明,公民只有从小接受国防教育,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因此,如果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实施形式多样、创意有趣的国防教育,将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的国防观念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并影响其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与初中国防教育的效果具有辐射性。小学与初中国防教育的效果除了影响学生的自身成长外,还辐射周围,影响其身边人的国防观念。小学和初中学生比较喜欢和他人分享他们的新想法、新经历、新认知。而在这一阶段,家庭成员是除了老师之外和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学生的认知在不自觉地影响家庭成员。如此,国防教育效果的辐射性就很容易显现出来。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实施原则具有渗透性。《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规定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小学和初中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根据这一规定,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在具体实施上,要求政治、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教师,掌握有关教育内容,把握教育要点,渗透国防教育。但要注意小学和初中的渗透式国防教育,不是一项软指标,而是一项硬性规定,它要求小学和初中必须把国防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到国防教育“进课堂、进课本”。小学和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目标也决定了该阶段国防教育实施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与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相比,小学和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目标较低,不要求掌握较深的理论和较强的技能,在时间和形式上无须像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那样明确规定,如高级中学规定学生军训时间为7~14天,集中训练不得少于7天;高等学校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按不得少于14天。因此,在《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学校国防教育常规》等文件中,仅明确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对教育时间的要求是:应将国防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在每学期的活动课程时间安排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国防教育活动。据此,对小学、初中学生实施国防教育,只能以渗透为主,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坚持内容浅显、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原则。但在教学中要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并采用形象直观、自然渗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以增强教育效果。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方法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向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五育”教育中,国防教育与德育联系最为紧密,因此要努力把国防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统一起来,在方法选取上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的教育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把国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德育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另外,《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也规定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据此,小学和初中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式教育。小学和初中在开展国防教育时,首先应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课堂教学作为向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完成国防教育任务的首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小学、初中学生的主要课程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有不少课文本身就体现了国防教育内容,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渗透国防教育,而且在教育中要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例如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体现爱国主义的作品,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以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如《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绘和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疆域、物产、历史、文化,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主要描述圆明园布局精美、建筑华美、文物绝美,却被侵略者毁灭的惨痛结局,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美好心爱之物被损坏的痛苦、惋惜之情,引导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再如可以结合政治课、历史课教学,宣传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宣传人民卫国戍边、为民造福的动人事迹;结合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等知识教育,以及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对战争和军事活动的影响;音乐美术等学科也可根据学科特点,选教一些现代爱国歌曲和生活歌曲,欣赏战争题材的爱国主义名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同时,可把兵役法的有关内容渗透到高年级的法律常识课教学中,把“三防知识”渗透到初中生物、化学、物理课教学中,把初级军事技能和军事体能训练渗透到体育课教学中等等。

结合课外活动,进行国防主题教育。课外活动一般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活动。把国防教育寓于课外活动之中,既是课堂结合各科教学进行国防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堂国防教育成果的重要渠道。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举办少年军校活动、军事夏(冬)令营活动;组织国防教育主题队会;开展国防科普知识竞赛;参观国防教育展览;办国防教育壁报、板报和小广播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使小学和初中的国防教育走出课堂,在更大的社会空间中得到拓展和加强。一是结合团队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小学、初中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团队活动要把国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贯彻始终。要根据时机确定恰当的教育主题,如在春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清明节组织祭扫烈士陵墓,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建军节组织学生参观军营;国庆节组织隆重的升旗活动。平时的团队活动,可以组织读书报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二是结合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国防技能教育。小学和初中学生,正处于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的年纪,学校应根据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养学生对国防的兴趣。开展国防科技活动,正是消化国防知识、进行国防技能培养、提升国防兴趣的有效措施。很多学校都有物理、化学、生物、气象、航模等科技小组,可根据实际结合兴趣小组的活动,进行“三防”模拟实验,制作航模、军舰等军械模型等等,让学生手脑并用、演练结合,始终保持对国防科技知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体育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组织军事游戏活动,如开展红蓝军对抗赛,组织学生分成两组开展“占领高地、穿越封锁线、追击敌军”等活动,在游戏中提升军事技能。三是结合少年军校或军事夏(冬)令营,体验军事生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军事夏(冬)令营或利用少年军校,让学生体验军事化生活,学习军事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自制的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p#分页标题#e#

第8篇:国防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事训练;国防教育

一、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现状

军训教育对大学生认识国防、了解国防,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健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拓宽学生眼界,端正学生爱国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虽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高职院校不同于四年教学制的本科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在教学经费、师资力量和教学时数等方面都与部分重点高校存在很大的区别,致使在国防教育的策略和效果上都暴露了一些弊端。

(一)国防教育重视度不够,定位模糊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仍存在着部分领导和师生狭义地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才应该开展的教育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要让学生学到应用型的技能知识和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就足够了。例如,把军训教育仅仅当作是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片面地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已经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

(二)教育体系及内容不完善

据了解,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军训和国防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军事训练的指标。军事训练通常只是站姿、坐姿、队列、拉练等训练,对于一些惯用的军事技能常识和常用的兵器使用知识很少涉及,甚至根本就不接触,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课程建设缺乏科学性引领而严重滞后。国防教育或是邀请名人到校讲座,或是参观国防教育基地走马观花游览一遍或是观看相关视频而不解其意等,这种形式使学生只了解皮毛而不知其内容,再加上在课程学分计划少,时间安排短,讲授内容少,授课形式单一,考核不到位、教师授课不深入等原因一并存在。

(三)学生国防观念淡化,军训热情不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能力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生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的处境各不相同,接受国防安全知识的意识也有所差别。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就是来学习技能知识而不是进入军校,何必浪费时间去学一些和技能知识相差甚远的国安知识呢?在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滞后,学生的行为能力迟缓,对国防教育和安全知识等社科性的问题产生麻木不仁的或是浮现了事的态度。

(四)缺乏对接教学合作单位

高职院校没有军事教育师资,没有专门的国防教育机构,通常是学院学工处联系并邀请驻地武警军官或是专门从事高校军训教育的培训机构来校指导军训,这些教官每年都在变换,由于教官个人综合素养不同,其在军训期间对学生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也宽严不一。表现在行为上疲于应付而缺乏训练激情,对军事训练产生倦怠而又不得不训练的无可奈何心理。另外,制订的国防理论课程也不尽规范和符合要求,师资力量不一(由学校的党课教师、思政老师兼任),国防教育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

(五)教育资金匮乏

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中除了试点院校有国防教育专项拨款外,大多数是由学校自筹经费,甚至有些学校要求新生入学缴纳军训费。由于教育资金的匮乏,致使邀请来校指导国防教育的军警人员少、专业性不强,从而降低了国防教育质量。

二、开展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的策略

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好国防专项经费,切实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积极开展网络互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教学等形式以推动国防教育的深入细致并落到实处,提高国防教育和教学水准。

(一)明确国防教育定位。高职院校开展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增强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奋斗不息、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意义和教学目的要明确写入教学计划中,明确教学定位,并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国防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成立国防教育专门教研组,设立国防教育专项资金,通过争取政府财政拨款、学生承担部分经费、学校承担剩余经费“三结合”的方法确保国防教育资金的充足,保障国防教育的正常进行。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国防教育的军事训练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与武警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在周末和假期派遣实践小分队进驻部队感受军人的生活,带领学生参观军事博物馆,拜访红军老兵,倾听革命英雄事迹等,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国防危机感。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展国防教育月、教育心得征文、国防教育基地和武器装备摄影图片展,制作军事武器模型展览等。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国防科技的魅力,提高对国防教育课程的兴趣,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此外,学校还应注重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开展,如在“九.一八”、“八.一”、“一二.九”等纪念日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挑选学生干部作为“国旗班”和“学生教官”的成员,让学生切身体会军旅的生活并进一步增强国防意识。

(四)成立必要的国防教研组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成立国防教研组,合理调整军事训练和国防理论课程在期末学分中的所占比重,重视军事训练的过程和国防理论课程的考核成绩,避免国防教育流于形式化。只有准确把握国际形式,了解实时动态,关注时局走向,做到客观分析,理性判断,才能在国防教育工作中有的放矢地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国防教育的方法和形式。

三、结语

第9篇:国防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

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是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从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和加速我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做出的科学决策,是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举措。加强和改进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国防生政治过硬,是国防生培养教育的基础。我院自2006年承担国防生培养以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国防生培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一、坚持不懈地在不断在丰富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下功夫

一是不断改进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国防生核心价值观提升的主渠道。针对国防生思想实际,着眼于未来战场对国防生的素质要求,充分发挥教员和专业资源,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突出课堂教学在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二是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生动有效的教学形式增强国防生的军政知识和专业知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将爱国主义和国防观念贯穿于军事教学中,激发国防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国防生在参观“东北沦陷使馆”的现地教学中提升政治觉悟,增强使命感,培养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精神。

三是不断改进专业学习培养体系。构建学院、教练团、学员队、基础部协调配合的学业培养机制,完善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习督导、学术指导、实践体系,确保国防生圆满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具备较好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国防生的创新意识。

二、坚持不懈地在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完善模拟连排的国防生组织机制,提升国防生凝聚力。针对国防生兼有专业课学习和军政训练的实际情况,我院大力为其完善一个提前了解部队严格管理的环境―――模拟连排建制,每年以连、排组织单元对分布在不同班排的近100名国防生进行强化军人意识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国防生模拟军队体系中开展党、团建、战时政治工作训练和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构建学习型组织。继续加强国防生中以连队为单位的兴趣小组建设,培养实用技能,增强团队意识,进一步提升国防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归宿感。

二是坚持完善科学的日常管理机制,提高国防生科学化管理水平。国防生良好军政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一套科学有效的国防生日常行为管理机制。在模拟连排的国防生组织机制上,兼顾普通高校管理和军队管理两种元素,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为理念,不断完善国防生的日常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国防生日常训练制度,利用固定时间加强国防生日常军事训练;积极推进“优秀国防生”评选机制;利用学校资源,建立完善国防生的心理辅导、文化技能培养等多方面的服务制度,进一步提高国防生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是坚持完善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机制,提高国防生育人成效。国防生的培养教育实践证明,有机整合学院、学员队、政治教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是提高国防生育人成效的保障。因此,对国防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高校、学员队和政治教员三方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三、坚持不懈地在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及途径上下功夫

一是打造实践平台,拓展育人空间。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通过“教练团国防生实践营”、参加“暑期国防生训练”的活动进行实习锻炼和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使国防生了解我军现代化发展需求和现实国情。注重国防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国防生主动承担“暑期国防生训练”的管理工作和领导工作,进一步了解和感悟当代国防生的思想实际和未来岗位责任意识树立的重要性。

二是打造互动平台,拓展育人手段。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快、新、广的优势,利用学院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完善局域网络建设和国防生虚拟空间建设,增强与国防生的互动交流,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结合新生军训,通过总部网站开展的各类关于国防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活动,开展各类网络征文比赛、国防生多媒体设计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广泛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