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防经济学范文

国防经济学全文(5篇)

国防经济学

第1篇:国防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方法优化途径

1前言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国际贸易理论,更是在学习国际贸易商和外贸业务课程之前就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国际经贸课程体系之中,占据着最为基础的位置。作为国际经贸专业的必修课,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相关措施和政策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常的观察和认识中进行运用,并且将周围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在实际贸易问题的解决能力上得到提高,这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但是较强的理论性存在于这门课程当中,其中涉及问题的范围特别广。举例来说,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国际贸易受关税影响情况等,这些较为抽象的问题,对于刚刚进行该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说较为难以理解,所以教学质量差、教师教学困难等现象十分普遍。如何将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已经成为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概述

国际贸易指的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交换商品和交换服务的活动,我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核心内容主要有: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协商、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的方式、国际贸易合同和国际贸易业务后期处理等。我校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具有以下两大特点:第一,大量的条例、大量的相关贸易术语、大量的基本概念,要求学生对于这些知识要熟悉理解,并且达到掌握的程度,而不是仅仅将这些概念、条款和术语进行记忆背诵,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中也同样重视,理论课程中一些关于合同事务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将它们正确地运用在实际工作当中。

3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3.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开放性

在我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中心往往是理论知识,对于各个知识点进行着重强调,形成了了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不够重视交互式教学,没有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多数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进入相关的实践过程,即便将案例穿插在教学过程当中,但大部分案例已经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时效性。被动学习的学生不会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和互动过程,只是简单的进行听课和记录笔记,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无法全面调动。

3.2考试方法和内容较为片面

学生形成基本素质、培养职业能力的情况要通过考试都有反应,即使理论和实践的完全结合在教师的教学计划中得以强调,但是对于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考核,在国际贸易理论考试中只占了一小部分,笔试仍然是考试的主要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行重点考察,却忽略了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考试只采用闭卷的方式,而对于操作考试、笔试面试结合和相关演示考试的形式来说较为少见。

3.3教学与实训内容没有联系

在我校国际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实训课程基本没有联系。课上特别重视理论的讲解,却忽视了理论在实际工作当中的运用,而实训课只是教学生如何做,没有做到与相关理论进行联系。举例来说,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有着较多的理论概述,却没有实际操作的案例,学生对于条文内容只能死记硬背,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根本没有了解。根据调查表明,得出以下结果:通过图表显示,该现象在我校国际贸易理论教学当中普遍存在,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发生。

3.3.1教材内容陈旧

当前我校国际经济贸易理论教材选用的都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编写的相关教材,这些教材是国际经贸专业的经典教材,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具有比较强的权威性,但教材中相对陈旧的数据和内容,使得我们教师必须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收集一些新的素材和案例,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才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的激发。而国外的教材做到了案例和知识点的配合,与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离不开教材中的有效信息,教材内容陈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2任课教师缺乏实践性经验

我校中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教师,大部分并没有真正的进行过外贸工作,只是毕业后就进入了高校进行教学工作。由于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影响,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理论极为重视,却忽视了将理论和实际进行联系。由于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脱离了外贸市场的现实情况,学习的针对性也就无从谈起,造成了学生不清楚国际贸易的工作范围,这种失败的教学既对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没有进行满足。由于国际经贸专业的特点是操作性和实践性,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既要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国际经贸案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沟通能力。

3.3.3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国际经贸专业的特殊性质,就要求学生有着较高水平的英语技能,但这一特殊需求没有被我校在招生过程中进行重点考虑,通过以下调查情况可知该专业的学生有的不愿用英语进行交流,口语较差。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不好,导致的从心理上就不愿意学习英语。英语教材的缺失,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就对我校国际贸易理论相关课程的开展造成了阻碍。

4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途径

4.1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实践性、理论性和政策性较强是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特点,该课程如果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兴趣得不到非常好的激发,这就要求国际贸易理论教师授课过程中保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第一,可以采用情感渗透教学法。人都会受到感情的影响,所以学生学习的好坏受到教师教学情绪的影响。首先,教师在国际经贸理论课堂上就要以饱满的情绪面对学生,要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案例讲解分析得富有激情,用自己的情绪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可以充分调动。教师上课时的思维受到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感染,也会激发得更加活跃。其次,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要求教师采用情感渗透教学法进行处理。教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也要积极的和同学进行交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主动了解并进行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第二,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师通过给个人和团队进行任务的分配,在任务的推动下,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的使用就会变得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增强,学习成就感大幅度提升。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在任务设计是控制适当的难度,难度的设置会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也通过任务的评价、分配和检查进行体现。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在学生或团队任务完成较好的情况下,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奖励。

4.2重视对教师培训工作

我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面临着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自身的实践不足,只有教师进行亲身的实践,才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所以我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第一,地方企业和我校要进行联盟,实现共同发展。我校派遣教师去地方企业进行培训,教师通过亲身的培训可以了解企业需求人才信息,并根据此及时将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第二,针对理论和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我校可以聘请企业中具备高校教学资格的人来进行任教。第三,将课时分配的权利还给任课教师。当前高等教育在我国非常受重视,我校会非常严格的要求教师的授课时间和课时,但是将课时分配权力还给任课教师,对于一些实践和理论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邀请部分专家来进行讲解,这样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并且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得到了丰富。

4.3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由于学生对国际经贸知识的学习,受限于英语水平的高低,所以应该有目的性的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英语水平的提高。举例来说,在大学四年学习的前两年,让学生泛读一些经贸类的英文文章,使得学生对专业词汇有所积累,阅读水平可以提高,同时学生还可以对经贸热点进行更多的关注。在大三时,可以开设难度适合学生学习的经贸英语课程。在大四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英文文献中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经过四年的经贸英语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4.4完善专业教材

要将专业教材进行完善,就要重视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第一,将国际经贸专业教师进行组织,增删、合并、处理原有教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教材进行重新编写,在教材中加入任课教师上课时采用的较为新颖的素材,对实际的教学需求进行满足,以达到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第二,结合当前我国国情,对国外教材进行适当的参考。第三,选择教材时要吸取学生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变动,教材的内容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利于顺利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4.5加强教学研究工作

我校国际经贸专业相关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衔接配合不紧密和内容重复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就要求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计划进行制定的过程中,集中教师进行问题讨论,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可以合并一些内容具有重复性的课程或进行不同方向的讲解,在安排专业课程时间时,要先将基础课程进行安排,这样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才可以循序渐进。与此同时,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资料定期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共享,教师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教师进行课程创新的积极性也可以充分地被激发。

5结语

我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宗旨是将越来越多的外贸行业人才输送到社会岗位之中,只有将教学方法持续进行研究和优化,才可以实现这一教学宗旨。在我校教育中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笔者在本文列举了多种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途径,分别是: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完善专业教材、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除此之外,还要采用综合的考试形式、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之中等教学方法,这些优化教学方法的途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我校和专业教师将多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教学方法的优化效果才可以最大的发挥出来,使得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达到学会、爱学、会学、会用的程度,促进我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岩,高鹤.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06):13~14.

[2]姜鸿.试析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2010(11):22~23.

[3]张敏.试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2(04):08~09.

[4]胡梅梅,王溶花.《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6(05):09~10.

第2篇:国防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国化改造;发展;理论建构

1前言

对于现代西方经济学而言,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和领域,通常被分为两个分支学科,分别为研究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以及研究经济资源最佳利用的宏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中,其将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将国民的收入作为核心决定理论。因为宏观经济学的视角为整体化的经济运行,所以,其具体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就业问题、长期经济稳定与增长相关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以及汇率问题和国际收支问题等。同时,因为宏观经济学主要考察与国民的生产总值、总投资和收入、国民收入以及物价水平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变动法则相关的内容,故也将其称作为总量分析,其主要解决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该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运行规则、理论构成以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确保其可以在中国化改造中得到正确的借鉴,期望能够为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对于经济学来说,其产生的目的就是为更好地解决与研究人们自身的无限性需求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学说。在经济学中,其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人类无上限的需求和资源的稀缺。对于人们的无上限需求而言,及时不断地更替和变化,需求和欲望也分轻重缓急,稀缺资源也具有被选择的特点。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不是资源稀缺的原因,而是针对因资源稀缺所引发的对资源选择、利用与合理配置的相关问题[1],换句话说,就是正确选择、配置与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所谓经济学,其主要是从资源稀缺性的视角进行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进行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将经济学分为资源利用与资源配置两个独立的学科,分别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指的就是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微观经济学指的则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3西方宏观经济学下的中国化改造

如今,西方宏观经济学已经被充分的引入到中国的经济市场中,在此过程中,其也经历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有选择借鉴的曲折历程。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不难看出:首先,因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而西方宏观经济学作为“后来者”,其若想得到整个经济学界的接受,则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在中国,长时间以来实行的都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西方的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已经实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发展,但是这种经济体制的成熟运行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最后,西方经济学自身具有双重性质,也就是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进行宣扬,又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客观性总结。总体来说,其本质就是对私有制的维护。另外,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比较大的相同点,根据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进行客观总结,也反映出了经济社会中所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值得我国借鉴与吸收的地方。因此,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态度应该是在吸纳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分寸,不能照搬照抄,应消化与学习其有用的部分,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当、合理的将西方宏观经济学引入到中国化改造中。对于政府行为,其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为政府行为不可能完美无缺,市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两者都有弱点,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协调互补。

这就需要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的性质进行分析,无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都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总结,两者的目的都是通过采用有效、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宏观调控方法和措施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能够保持平衡,从而优化经济结构,使国民经济可以得到平衡、持续、健康、快速以及稳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学或者是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其手段和措施也越来越趋向于一致化。那么有效的借鉴与引入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成功经验,可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就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其进行建设与完善是首要任务。所以,应该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来说,其需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相关经济制度进行有机融合,确保国家干预力度的一种现代化市场经济。一方面,政府应该在一些特殊领域内避免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过多干扰;另一方面,政府应正确的调控市场的自由度,避免市场经济发展失控。为了实现这一局面,必须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手段进行融合,体现其优越性,只有确保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落实,才可以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均衡、可持续的发展。总之,我国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由国家对企业进行直接调控和直接的资源配置转向为调控市场,从而直接调控对市场产生影响的主体,实现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方面,从原先的供给调节,转变成为需求调节;三是在调节需求的方法和措施方面,从直接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控转变成为利用经济杠杆对市场需求的规模进行调节;四是从原本借助国家计划进行调控转变成为国家计划、财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三者相互配合和协调的新机制。

4结论

总而言之,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今天,中国与整个世界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也标志着中国已经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中,同时也表明了中西方经济理论互补与交融的必然趋势。因此,应将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精华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从而探索更加完善、健全的具有中国市场经济特色的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参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实现合作共赢,从而更好地抵御经济危机,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经验,树立我国经济强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杨春学.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境遇:一种历史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19(10):11-23.

第3篇:国防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市场经济;过冷效应;经济学分析

就当前我国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而言,房地产市场“过冷”的发展现象和我国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建设出现了显著的外在矛盾。同时伴随着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各地的城镇化建设战略布局,引导大量的农业人口快速转移到城镇中居住,从外部逻辑上来看,这种趋势应该促使房地产行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却并非如此,“过冷”现象在如今越发突出,该种违反市场发展逻辑、经济发展逻辑的“异态”必须详尽剖析,如此才能够为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借鉴。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

事实证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目前已经陷入怪圈,在2016年后,国内各地房价持续上涨,而采取了多种措施仍旧无法实现有效控制,后续的政策也印证了该趋势,房地产市场“调控、上涨”两种现象相继出现,尤其是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和当地经济发展出现了相对显著的矛盾。非理性泡沫的发展阶段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行为,“过冷”成为了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1]。2018年、2019年除了在需求端进行重点调控外,也注重在“供给侧”解决供需结构不匹配问题。短期需求侧调控(抑制非理性需求)和中长期供给侧改革(保证有效供给)共同发力。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着投资、消费、物价、贸易竞争等多个层面的压力,为解决当前居民的客观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矛盾,短期内政府部门必然还会持续采取调控措施,就房地产的市场发展控制方式而言,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一条腿靠市场、一条腿靠政府”的发展状态。因此,当前“过冷”的情况,一方面是房价的非理性上涨,房地产购买意愿非理性提升所导致的;另一方面是普通家庭在过去的18年,似乎都相信了房价永远上涨的客观事实,尤其是在2016-2018年间,有相当一部分普通家庭都遭受了创伤,加之互联网金融泡沫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普通家庭的购买力被削弱[2]。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供给层面推货意愿的提升是一二线城市销售改善的重要动力,尤其在春节后,随着房企推货意愿的提升,叠加部分城市政策的边际改善,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核心城市逐步进入存量开发阶段,这些城市二手房市场也越来越具备代表性,2019以来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二手房市场也和新房市场一样迎来修复。2019年16城二手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速从1月的下跌4.59%回升至4月的增长25.03%,总体形势仍旧较为复杂。

二、房地产市场“过冷”背后的经济学思考

(一)基于商品需求弹性的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8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6413元,增长7.6%,是平均数的9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066元,增长9.2%,而全国平均房价则保持在8673元左右[3]。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商品价格的变动对于商品需求的影响是极为敏感的,就当前的价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商品房价格调整存在较为突出的弹性空间,但是就当前的房地产开发商营销趋势而言,少有房地产开发商愿意通过降低价格来提升销量,且仍旧有一部分投机居民坚信“房价持续上涨”的事实,认为当下购房仍旧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二)基于商品价格预期的分析

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宣布我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在1998年后的十数年间,房地产处于“黄金时代”,这个时间段房地产企业的盈利模式建立在土地的持续快速升值上,长期宽松的信贷环境,房企资金成本比较低,房企财务杠杆比较高[4]。就当前的信贷条件以及政策条件上来看,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房价”的预期仍旧处于“持续上涨”的状态,这就强化了房地产行业仍旧处于“黄金时代”的概念定格。但是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政策出台,以及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让各行各业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消费者的购房意愿持续降低,而目前大多数成交案例都不为消费者的住房刚性需求或者改善性需求。

(三)基于商品政策预期的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不动产(土地、房屋)产权发生转移变动时需要征收契税,而“契税”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是一个影响购房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为了减少购房成本,采用“技术性离婚”的方式来规避契税或者规避限制购买政策。所以即便是近几年各地逐步推行改善型购房政策、刚性购房政策,也无法彻底消除“契税”对于普通消费者的疑虑,这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三、针对房地产市场"过冷"的政策建议

(一)鼓励适度降价

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消费意愿的相互关系这里就不多做赘述,尽管目前多数政策都已经开始引导房地产开发商降价销售,但是政策的落实仍旧存在一定的阻碍,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担心房价下降后会导致低价下跌,从而导致地方的财政收入受到影响;二是开发商受制于此前的营销方式,担忧此前购房消费者会不满降价行为。针对这两个方面,当前房价的下降并非是单方面下降,而是要首先控制住房价上涨的趋势,同时根据地区最近数月成交量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通过适当的降价来刺激群众的消费行为,如此便能够有效规避降价导致的多种风险。另外,各地政府应该考虑到地区房产的库存,适当在“契税”方面给予优惠,以刺激消费行为。

(二)引导商品预期

经过十数年的发展,房价的变动在广大民众观念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持续上涨的趋势,而2016-2018年房价的急剧上涨,导致消费者对于房价的变动产生了异化印象,但是在政策的调控下,房价的变动必然会回归于理性,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房价或还会持续上涨,但是上涨必然会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过程,且即便是降价也不会在短期内实现。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宣传这一客观发展趋势,让消费者对于房价的变动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从而消除房价上涨对于普通家庭带来的创伤,让其将购房行为关注点转移到对房产的刚性需求以及改善性需求方面来。

(三)规范寻租成本

寻租成本的产生本身是一种有违市场竞争机制的现象,“去库存”的现象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不可改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该发挥房地产市场导向作用,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制度,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合理的计算初始成本,消除房价控制的疑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过冷”现象是不符合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的,同时该现象是由商品价格预期、房价恶性增长等现象所导致的,现如今不可再完全依赖于市场自身的调控,政府部门应该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来找到规范房价、促使刚性消费及改善性消费的实际政策,以引导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一洲.应用经济学视角下的广州房地产价格变迁[J].知识经济,2019(14):88-89.

[2]刘思源.浅析政府征收房地产消费税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25):63-64.

[3]刘心怡.基于公共经济学原理看杭州近年房地产政策变化[J].消费导刊,2019(11):100-101.

第4篇:国防经济学范文

一、将“弟子规”融入班规

班规是指引学生行为的指挥棒,制定班规在整个班级管理中尤为重要。我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将“弟子规”里的部分内容整理出来,从珍惜时间、个人穿着、尊敬长辈、清洁整理等方面制定班规。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引导学生珍惜时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引导学生如何读书。“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课桌,爱护教室卫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班规只有用行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为了充分发挥这根“指挥棒”的作用,我将班规贴在班级公告栏里。每天晨读前,我们先大声朗读班规三遍,让我们的经典扎根在学生的心底,让学生在一天的开始记住我们一整天应该怎么做。如果有学生的行为和班规内容背道而驰,我会让这个学生以练书法的形式好好地把相应的班规内容抄写下来,再大声朗读。对于做得好的学生,我会以奖励国学币的方式激励学生言行合一。比起以往严肃、刻板的班规形式,以经典养习惯,学生心里更乐意接受,更愿意把班规转化成行动。

二、布置教室,让墙面说经典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主阵地。我充分利用教室的墙面,结合国学经典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布置。“经典养吧”板块,学生们将自己积累的经典名句贴在上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学习。“经典书院”板块,学生把自己最近看过的经典书籍封面画下来或拍照打印出来,贴在板块里,以此激励学生们爱上经典书籍。“经典达人”板块,表彰受经典教育,行为习惯养成得好的学生和喜欢看经典文章或书籍的学生。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只要给学生提供一片精神的沃土,我想每个学生都能向着阳光茁壮成长。

三、每月经典“一言一行”

第5篇:国防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也面临发展质量不高、缺乏创新驱动、消除不当激励实现转型发展的压力。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产业政策,提高政策支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成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时代转型升级的迫切问题。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从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仅中央层面颁布的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就多达416项。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众多具有区域特点的产业政策。有力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从表现形式上看,产业政策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监管部门的政策往往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我国特殊的管理体制,造成了产业政策的碎片化。一是政策主体多元化导致政策之间有矛盾。我国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容易出现“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现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部门,有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政策,导致中央政府各部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策相互矛盾,问题突出。二是表现形式多样化增加了产业政策的复杂性。我国产业政策并不唯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政策文件外,还有法令、条例、措施、规划、计划、指导意见、纲要、指南、目录、管理办法、通知等形式,名目繁多,包罗万象。汇总起来看,主要有中央政府的正式政策、中央部委的正式政策、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正式政策、部门决议、会议决议、领导书面批示与口头指示、专项检验和专项整顿七大类,形成了庞大复杂的产业政策体系。三是政策变化频繁缺少稳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迅速,而且每个产业的技术、市场发展变化速度也不一样,产业政策要跟得上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变化,产生的后果就是新政策往往没有考虑到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脱离产业发展实际,又造成新旧政策衔接不畅,引发贯彻执行难题。

2.从内容上看,过于强调选择性政策而忽视功能性政策

为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采取了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的政策体系,没有注重对市场功能的培育,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一是产业政策覆盖面太广。由于缺少战略性新兴产业认定的科学指标,导致政策执行越来越宽,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例如,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认定不严谨,重复建设十分突出。二是政策干预市场过多。既包含了从产业初创时期的研发支出支持,到中期的产品开发、市场培育扶持,甚至对部分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都有相关的政策优惠,政策体系覆盖了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剥夺了市场主体的空间,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劳动力与资本要素均有明显的价格扭曲情况产生,并显著负面影响了企业的技术改进与效率。三是政策选择性太强。从已经实施的产业政策内容上看,现有的政策倾向对于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产品和技术路线加以支持,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不确定性高、研发风险大,很难预测到什么样的技术、产品会被市场选择,最终结果就是政策无法起到有效作用。例如,在政策刺激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投资潮涌”现象,分割了有限的产品市场和创新资源,以致出现低端产能与虚假产能双过剩风险。

3.从执行结果看,产业政策预期效果并不理想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有适当的产业政策加以推动,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我国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完全理想。一是政策并未起到明显的技术创新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创新是政府进行财政补贴的重要原因。但诸多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创新作用。例如,政府直接补助与产业产能效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间接补助的正向影响也并不显著,政府补贴甚至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二是政策执行扭曲违背初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财政支持,本意是对企业进行扶持引导,但由于方式不当、措施不力,结果诱发了新的问题。例如,由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过强,一辆车补贴的金额甚至可以达到20~30万,出现了多家汽车企业“骗补”的问题,企业不是通过补贴促进技术进步,而是“寻租谋补”或“琢磨骗补”,导致政府补贴成了“唐僧肉”,而非“药引子”。三是政策脱离实际难“落地”。一些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实践相脱节,造成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根据政策,只有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低于60%,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就没有考虑到新业态、“互联网+”等新发展模式,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二、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产业政策主张

“新结构经济学”由林毅夫教授提出,它采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及其演化过程和影响的决定因素。在理论层面上,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结构变迁的价格理论,包括以禀赋的供给与需求为主要内容的静态和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形成了以禀赋结构升级和生产结构升级作为发展过程,以企业自生能力为微观基础,以相对价格为分析手段,以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作为发展方法,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为政策导向的一套关于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分析框架。新结构经济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框架。经济体的资源禀赋结构内生决定了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从静态看,对于给定的时间点,一个经济体的资源禀赋是一定的,这种特定的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如果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不一致,产业中的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从动态看,资源禀赋结构会发生变化,原有的最优产业结构可能不再具有比较优势,需要进行转型升级适应新的禀赋结构。有效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是价格竞争机制,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引导着企业的资源配置。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的企业,是基于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来选择进入哪种产业、采用何种技术。因此,企业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的前提是价格体系能反映经济体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也就是要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有效的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企业按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和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同类产品中,成本才会最低,才会最有竞争力,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整个经济才可以创造最大资本积累,使得比较优势从劳动或自然资源密集逐渐向资本密集提升,为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到资本更为密集、附加价值更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提供物质基础。政府应该发挥因势利导作用。政府的作用是解决企业之间的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协调问题。具体而言,一是选择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所谓潜在比较优势,是指企业选择的技术符合了区域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但由于缺少相应的软硬基础设施,交易成本过高,而政府一旦采取措施取消或降低了这些交易成本,企业就可以在市场中生存下去。二是总有一些企业处在创新前沿,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一旦创新完成在不容易通过垄断获得垄断利润的情况下,无法收回创新投入,为对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提供创新激励,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三是一个现有产业若是因为禀赋结构变化而失掉了比较优势,政府应该帮助这个产业中的企业转型、转移或退出。根据潜在比较优势,新结构经济学把中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分成追赶型、领先型、退出型、弯道超车型、国防安全五大类。分析不同产业,利用两轨六步法分别应用不同的产业政策。第一轨,甄别什么是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第二轨,根据这个产业中企业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因势利导,改善软硬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具体过程如下:对于追赶型产业,可以在资金融通和外汇获取上支持所在地的合适企业到海外并购同类产业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者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直接利用国外的高端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领先型产业,其产品和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或已接近国际最高水平,必须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需要政府出资支持领先型产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所需的基础科研。退出型产业,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可以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过剩的产能。战略型产业,它不能完全依靠市场,需要有政府的保护才能发展起来,但要避免要素价格的人为扭曲,由政府财政直接拨款来支持其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以政府采购和推广到其他国家的方式来支持其产品的生产。

三、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举措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肩负重要使命。要想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必须进一步优化完善。

1.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要靠市场,也要靠政府。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主张,产业政策工具的目标是打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具体来说,一是构建有效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取消可能影响反映资源真实相对价格的一切政策,最大限度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要素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渗透兼容,避免对重要生产要素价格的人为干预和扭曲,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二是将政府作用限制在“有为”区间。新结构经济认为有为政府的有为就是除去“不作为”与“乱为”之后剩下的补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因为行业特殊性政府既不能“无为而治”,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政策不当而“乱为”。政府的作用限定为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公共产品和外部性问题,产业政策不要产生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直接干预,对行业中第一个而非所有技术研发者进行鼓励支持,其余问题交给市场解决,让企业家有最好的激励机制。三是协调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者是不同的目标,两者都重要,有效的市场只能解决效率问题而不解决公平问题,有为政府可以促进公平却缺少有效率的激励机制,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关系。一句话,市场有效以政府有为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为依归。

2.根据产业发展状况相机抉择,协调好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关键是对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进行有效组合。根据新结构经济学,产业政策应鼓励企业选择与区域资源禀赋相符合的技术组织生产,这其中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在空间范围上,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应以功能性政策为主,产业政策的支持重点从特定产业发展转向产业发展的环境营造和提供公共服务;区域性政策要选择性和功能性相结合,选择性政策要紧密结合区域资源要素禀赋实际情况,提供具体分行业的指导性政策,重点支持关键少数“吃螃蟹”的企业,功能性政策则注重改善营商环境,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在时间维度上,在产业发展初期注重选择性政策,重点支持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促进自主创新技术的开发和扩散;在产业发展中期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并用,以促进技术商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在产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以后,应以功能性政策为主,由特惠式产业扶持向普惠式维护竞争、激励自主创新转变,鼓励转型升级。三是在技术层面上,选择性政策应以支持涉及国家安全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高端前沿技术为主,而功能性政策则更适合产业中的一般技术和大部分企业。

3.根据新时展要求,注重产业政策与国家战略相匹配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是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影响的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也要因时而变,不断融入到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中。一是产业政策目标要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吻合。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也要从注重激励要素投入、扩大规模转向以鼓励增加技术、知识、人力资本投入为重心。二是产业政策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开始向新常态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面对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梳理、清理以及评估有关扶持政策,对其实施成效,尤其是政策影响下的结构性变化进行综合评估,实现产业政策由供给型产业政策为主向供需结合型转变。三是产业政策要贯彻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国防意义,国防科技工业中也有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军民融合成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要从以往“以民为主”向“军民结合”转变,力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四是产业政策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经济、世界经济及世界政治有重要影响,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平台,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借助产业政策帮助企业与沿线国家深层次合作,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布局、联动升级。

参考文献:

[1]周城雄,李美桂,林慧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工具、功能到政策评估》,《科学学研究》2017年第3期。

[2]韩超,肖兴志,李姝:《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不同政策与作用路径是否存在影响差异?》,《财经研究》2017年第1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