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

木雕的雕刻技法精选(九篇)

木雕的雕刻技法

第1篇: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

关键词:黄杨木雕;东阳木雕;莆田木雕;潮州木雕;剑川木雕;融合;感悟

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河姆渡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木雕逐渐出现了区域性分化。因地域文化与技法传承不同,衍生出了许多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有:浙江黄杨木雕、东阳木雕;福建莆田木雕;广东潮州木雕;云南剑川木雕。

黄杨木雕和东阳木雕虽然均分布在浙江省内,这两种木雕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黄杨木雕因使用黄杨木做原材料而得名,黄杨木质地细腻,颜色温润,如象牙色一般。适合雕刻小型陈设品和人物。黄杨木雕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了多种风格,明之木雕刀法圆润、简练流畅;清之木雕刀法清澈,光滑圆转等。黄杨木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法,如有圆雕、镂雕、浮雕及镶嵌、劈雕等多种技法。黄杨木雕还有在传统木雕刀法上形成的雕刻七法“外形切除法、先前而后法、相纹操刀法、留实凿虚法、抠刮代削法、勒剔切割法和进刀行止法”。

黄杨木雕作品因其材质显得十分古朴,加之雕刻手法细腻,主题突出,层次明显,造型生动,使艺术体现的更加完美,让其在木雕中占据一席之地。

东阳木雕主要是平面浮雕,还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满地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多种类型的雕刻技艺。东阳木雕的作品不仅层次丰富而且还保留了平面装饰,色泽清淡,以原木天然纹理色泽为主,对雕刻技艺的要求更高。另外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大气,内容细腻,使得作品的欣赏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其丰富的种类、精美的雕饰、生动的神韵、加之精湛的雕刻技艺,使得东阳木雕被誉为“国之瑰宝”。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大多以喜为格,主要用以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等,经精雕细琢后贴上纯金箔,显得饱满繁复却又手法精细,还有以金为全色的风格,其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也让人过目不忘。而这种豪华富丽漆金技法,无不形象地展示着潮汕人的风尚习俗和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

莆田木雕造型精简、明快清新、风格细腻、古朴典雅、层次鲜明。其雕刻技艺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为主,莆田木雕一直是以“精微透雕”闻名。莆田木雕大多是建筑物、家具和日用品,这些作品都和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为什么莆田木雕能被广大群众所喜欢的原因。

剑川木雕更多的将民族艺术融进雕刻中,大多是人物、花鸟、山水等图案,多用于门窗和家具的使用。原材料选用优质的红木、西南桦等;剑川木雕造型美观,清新脱俗,坚硬柔韧,且原材料抗腐蚀,不变形,因此剑川木雕的实用价值更为突出。剑川木雕主要运用于建筑物装饰,以浮雕技艺为主,以传统的白族图案及汉族文化为基础,宣扬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

随着木雕技艺的发展,木雕从业人员人数与日俱增,然从业人员虽多却鲜少能达到高端艺术品对雕刻师的严苛要求。大部分工匠艺术修养欠佳、美术基础相对较弱,对自己的雕刻技艺亦不能精益求精,其作品大多缺乏神韵,更谈不上灵魂。为了使木雕行业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经久不衰,雕刻技艺传承和艺术创新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每一个木雕囊嫡咴诰弑妇湛雕刻技艺的基础上,还需不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融于作品创作中。在创作中不断的学结,将工和艺更完美的融合与一身,在木雕作品创作过程中,雕刻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要对原材料了如指掌,遵循自然法则,充分利用木材的自然形态因材施艺赋予它新的生命状态,只有这样雕刻师才能创作出独具自己特色的艺术作品。

第2篇: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

关键词 木雕设计 中西文化 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1中外木雕文化发展状况

中外木雕历史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中外木雕初具雏形。在旧石器时代,北美印第安人把鱼钩和木竿雕刻在木片、骨头和石头上,尤以木刻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也是类似的木刻、骨刻和石刻。17世纪英国广泛用橡木雕刻。木雕雕刻的方法和风格包括切屑、浮雕雕刻和斯堪称的那维亚圆刻且多用软木和硬木。相传东阳木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朝代技术的演变,木雕工艺迅速提高,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木雕工艺已非常成熟和精湛,在宫殿、楼台、亭阁到殿堂,家具和日常用品等领域广泛使用。许多地方形成了特色的民间木雕流派,其中以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福建的龙眼木雕,广东潮州的金漆木雕最为著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雕”。

2中外国木雕的艺术特点

国外著名木雕产地较多,如非洲木雕、印尼木雕等,非洲木雕有非洲文化脉搏之称。非洲木雕是十分具有民族传统的木雕,非洲的木雕对于材料的选择十分严格,在制作非洲木雕之前要对材料进行筛选,用料十分讲究。木雕造型简单而粗犷从有着非洲五兽之称的非洲象、犀牛、野牛、狮子和猎豹等动物造型到抽象夸张的人形,各类带着浓郁非洲特色的工艺品,以其硬朗的材质、夸张的色彩和款式,营造出质朴、天然,且带有神秘感觉的异国情调。印尼雕凿还吸纳西式雕刻之长,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风格。

国外木雕多以神话故事人物或相像的虚拟人物作为创作作品,体现了很大的创新性和相像力,追求形式的华美与雕琢,如非洲黑木雕,有浓厚的非洲风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浙江东阳是木雕的传统产地,被称为“雕花之乡”,是各流派中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以浮雕技法为主。在设计上,借鉴传统的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等构图,讲究布局丰满,散不松,多不乱,层次分明,突出主题,表现情节,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故事性强的内容。技艺上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出现了壁挂、条屏等艺术性较高的欣赏品。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图案采用“满花”手法。画面布满纹饰,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黄杨木雕在技法上,除圆雕、镂雕、深浅浮雕外,还创作了镶嵌等过种方法。龙眼木雕姿态万状,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古朴、稳重、大方、精美。东阳木雕娴熟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巧妙而灵动的构思和丰富的传统内涵让世界为之一叹,但附着现代机器工业生产,传统的东阳木雕面临险境。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木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一定的席位,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凝聚和沉淀了世代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所以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和发展,传承和发扬中西木雕文化对于促进中西文化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中西文化对木雕艺术设计的影响

中国木雕更注重写实性,多为宗教主题,作品多以繁杂细腻的艺术手法显示雕刻者的刀法娴熟,产品雕刻细腻,纹路清晰可见,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且多以“和、福、吉祥”等象征意义的丰富内涵,体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中国木雕表现概念大于形式。在东方木雕文化中,印尼木雕颇为有名,选材为当地的地方木材,质轻细腻坚韧,是印尼木雕特有的产品。印尼木雕大都用质地坚硬、花纹细密的雨树、柚木等木料雕刻而成,其造型千姿百态。印尼木雕艺术在家具雕刻中也得以很大的表现,这种手工雕凿技术不但沿用了印尼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工艺,而且受来到印尼的荷兰雕刻师和英国雕刻师技艺影响,印尼雕凿还吸纳西式雕刻之长,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印尼木雕中你可以看到印度佛教中的佛头,和一些类似佛面的装饰品。又能看到一些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龙凤雕刻,还有欧洲荷兰的一些小鞋子,文化的交融,给了印尼木雕更独特的艺术象征和赋予了木雕印尼文化艺术。

西方木雕艺术的抽象性,也多于宗教主题相关,体现简约,概括,在朦胧与似是而非的空间中让人有无限的想象,将自然与生态有机的经合,其惟妙惟肖的人物和逼真的造型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西方作品多是描写时代历史,体现每一位木雕家的思想状态,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和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个性的力量。西方木雕表现形式大于内容,他们不重视师承与传统,他们直面自然,真而生活,直抒人生和个性,表现出颠覆存在,重拓自我的天性与个性。

当代中国木雕体现中西木雕文化融合的特点。如徐宝庆创作的黄杨木雕显著特点是“中西融合、古今通用”:他将西方的素描技法、解剖知识和雕刻技巧与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互相结合、融和贯通,即继承传统有大胆创新,形成园润明快的雕刻技法,注重以凝重的刀法、立体的方式使木雕作品神形兼备更具表现力。中国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木雕有重要的影响。如张家花园的木雕艺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融合了滇南少数民族地域民族文化,形成其独特的木雕装饰艺术风格。人们把理想生活中的福、禄、寿、喜、财等主题通过木雕装饰艺术延续着对子孙后世的祝福、企盼、憧憬及家族兴旺的梦想。张家花园木雕艺术被赋予了神的力量,人的情感,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企盼融入了木雕装饰艺术中,木雕通过“祥禽瑞兽”传达情感和借物喻志,祈福、祈祥。运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宣扬人伦、孝悌、入仕进学的礼制和生存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相互交融,深入人心,“儒”“道”“释”吉祥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联想的积淀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时期祈吉求祥的精神愿望。庄子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也就是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这句话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自古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这些木雕题材涵义就是儒家主张入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内涵,反应出张家花园主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和生活理念,有教化子孙的作用。

由于中西由于文化差异,在木雕文化艺术设计差别也较多,如中国木雕讲究布局丰满,层次分明,突出主题,表现情节,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而且形式多样,浮雕、圆雕、镂空雕、双面雕等都可,注重突出实用性强。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环境、观念及风俗礼仪等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以及现代机器工业生产,传统的东阳木雕面临险境。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而中国木雕传统手工艺的拜师学艺仪式、师徒传艺过程、口诀、禁忌风俗等有关内容的保护相对较难,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抢救和保护,可以使许多项目得以传承和获得新的充满活力的发展。通过大师工作室培养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木雕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好途径。

4结论

在中外各类木雕活动中,中西技法融合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样既有利于中外木雕文化发扬与整合,也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同时提高中外木雕设计艺术欣赏水平,唤起人们对于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东阳木雕的世界宣传作好的宣传基础。可为东阳走向世界,树立良好的世界形象提供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友生.木雕制作技法[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01).

第3篇: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

关键词:木雕工艺;艺术价值;社会性;木雕风格

中图分类号:J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13-02

木雕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木雕工艺的传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其中,木雕工艺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也有着强烈的文化底蕴,对我国的艺术传统的观念和发展方向都有很大的贡献。木雕也是一种利用木质的材料进行艺术表现的方式,其内容表现丰富,变化多,存在的形式也十分的广泛,因此下面我们就木工艺的特色和风格进行研究。

一、木雕工艺的特点

木雕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示了中国民间美术性,在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当中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来展示出美学的观念和价值走向,这样的特点也就注定了木雕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木雕特色,在表现的手法和制作的工艺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中相同的都是木雕的艺术价值和其独有的实用性能。

中国现有的木雕形式很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包括有浙江、广东、福建、上海以及南京等等,这些城市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根雕的艺术发展不相同,但是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也不断在发展中沿袭了传统的制作方法,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发展起来。其中不乏一些制作者将木雕艺术的技法不断的完善更具有时代感,也很具有地方特色。其具体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木雕的题材多样。木雕在选材上较为严格,后期出产的作品也有着不同的样式,题材的多样性变形在对于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等的刻画上,不是拘泥于单一的一种表现方式。只要是文人所想象到的都可以雕刻出来。比如一些山禽野兽、民族风情、地域特色等等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都可以具体的表现出来,而且一些抽象的,艺术感较强的事物也可以通过具体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这也就是给了木雕雕刻家很大的发展空间,舞台越大,艺术水平就发展的越好。这也就是我国的木雕艺术发展如此之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木雕工艺的构思新颖。在木雕的创作中选材可以十分的广泛,同时创意想象的空间也不会受到任何的禁锢。在画面感上更加追求一种抽象和复杂。在一些的人物和事情相互串联当中,将人物刻画的更为逼真,样貌也不出现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一些细节如眼神、举止和服装方面都是非常的讲究,甚至有的要求不再是逼真,更是达到了传神的效果。艺术家在木雕的整体造型中的权衡和构思也不再是一味的按照规定进行,但是其遵循的思路还是严密、认真。在木雕的构图中,以往的多点的透视方法一直从古传承下来,使得人物作品中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人物的样貌更加的细腻,通过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相互的结合在一张画面中,给人有强烈的立体感,层次分明,通过一些细部的连接在一起,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3.木雕的雕刻技术不断更新。木雕的技法已经流传了很久,其中很多技法也在不断的变换,各地不同的地方特色导致很多技法也不是单一存在了,相互的融合使得木雕技法给人更多的意想不到之处。雕刻的精细和创意一直都是木雕最为看重的过程,对于一些结构组织严密,雕刻精致的作品就是上层作品,也会受到人们所喜爱。在雕刻技术中有圆雕、浮雕、深雕、浅雕、镂空雕及线刻等技法的运用,这些技法都是可以单独形成一系列和一整套的雕刻工艺。这些雕刻的技法当中要数通雕的技法最为精湛、也最具时代特点,它具体在雕刻中呈现3-6个层次,也可以划分为3-6层,其中雕刻以镂空为主,在表现一些园林的亭台和花园最为合适,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被人称为“多层镂通、剔透玲珑”。这种说法的印证最好的实例就是在我们福建地区的龙眼木雕,它是以三维立体模型作为木雕的形式,其中以圆雕、精微细刻和三重透雕等基本技法见长。东阳木雕讲究的是点、线、面的精细雕刻,不同的细节表现手法来达到整体的平衡感和美学的要求,从而最终到达艺术的追求。

二、木雕的艺术表现形式

木雕的艺术在很多地方也是一种意境的表现形式,是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主观的意识转换为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形式来完成木雕工艺。这样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成熟起来。现代的木雕工艺者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对于雕刻的想法也有很大的不同,不再只是限于对于一些人物、风景的临摹,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段让这些事实存在的事物更加的传神和具有生机,不仅仅是展示,更是一种交流。

这样的目的是让观赏者可以通过细细的观赏和对作品的把玩来达到精神交流的效果。这里的抽象概念大多是以艺术家在制作木雕的过程中把握木雕的整体感,突出自然的元素,将木头的原始自然美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且对于材料的独有的肌理纹路又不同于其他木雕的处理方式,将表现的形式重点放在对于木雕的制作工艺中的雕刻线条和色彩的选择都要拿捏得当。更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将艺术手段在韵律中显现出来,让欣赏者在观赏的过程中有情绪上的感染,用艺术品展示的方式来表现出对于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对于生命美好的追求。

木雕的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完成无限的想象。木雕也是一项较为综合和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有绘画方面的美感,还要有空间的想象能力。首先是绘画能力,木雕艺术家对于绘画的功底要有一定的造诣,在构图中要结合以往的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工艺性和木雕工艺的写意性相互的融合,将主要成分刻画的生动、突出,将次要部分做到辅助不失当。线条的强弱展示出了结构的虚实,将各个部分的关系处理得当,尤其注意主次、大小和深浅。这里提到的深浅涉及到了木雕的颜色选择,如何使得木雕的颜色选择合理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画面中表示的较为和谐,图像的完整性更为突出。雕刻的精美是木雕的最高要求,并且能够将雕刻的意境和韵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木雕的意境之美

木雕是一件艺术品,但是给人带来的却是不同的感受,每个人看同样的一件木雕作品,看的虽然是一样的外形,但是所表达出的意境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木雕就好比一首无声的歌曲,在寂静的岁月里悠然的响起,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那中安静的表现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事物的表现展示出了独有的音乐之美。再根据木雕的故事的表现,让整个艺术品拥有了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情节变化也和物品的构思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巧妙的融合也是艺术家使用最多的意境表现形式。

优美的木雕作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强烈的视觉冲击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木雕不仅可以观赏,同时可以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不同的艺术家的表现手法中有不同种类,给不同的木雕有不同的存现方式,更多的不拘泥于现实的束缚可以超越现实,实现想象力的最终表象。把一个较小的空间之内的作品最大可能的展示出更多的主题,可以通过有规律和没有规律的线条糅合在一起,更多的富有机理的形式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更多的充实、饱满和凝聚之感给人更多的美学享受。

木雕工艺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和物,在工艺中都会选有一些夸张的手法,通过用华丽的颜色和装饰素材来达到装饰的功能。图案的选择是一种构图的必要产物,比如在一副雕刻作品中,在细小的空间之内要完成一副字画的摆设和景物的场景刻画,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是十分有讲究的。有的作品中将树叶的叶片来比作人的脸部,这样从常理来看是很不合道理的,但是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根据解剖学和透视的相关原理,随着从观看的人所组成的方位来看,叶片代表人脸完全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甚至还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成效。事实上,木雕工艺也是一种科学的表现方式。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象形”文字的表达方式。木雕是一种雕刻方式,但是在雕刻中会有一定的选择,不能在狭小的空间内将所有的东西都展示出来,就关系到不想要的东西是刻什么样子的,但观察木材的形状、颜色、纹理和其他特征,选择最为适应的雕刻方式,以及利用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进行雕刻。可以想象到,通过前期的勾画和想象可以完成对于雕刻的前期设计,然后根据其特点选择最为合理,也最为接近美学特点的表达形式。

木雕工艺的科学性还体现在适应环保,珍惜用材上。现在红木原料价钱很贵且已经非常紧缺,本厂正着力开发红木家具,但红木家具开发的结果是剩下很多小板料、小木材,如果不充分利用,不仅仅成本提高,而且造成紧缺木料大量浪费。为了科学利用紧缺木料,我厂在做红木家具的同时,又大力开发本地特色小工艺品,如以泰宁尚书第、尤溪朱熹、沙县淘金山为题材,精心设计并制作了各县的文房四宝,既丰富了地方民族文化和旅游纪念品,又充分利用了制作红木家具剩余的小木料,这样互相弥补,大大提高了各种原料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

四、结束语

木雕作品往往造型别致高雅、雕刻精美细腻、外形精致美观、内涵丰富深刻,以其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日益发挥其倍受青睐的收藏作用。尤其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人们把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与热爱转化为消费需求,并越来越多地注重在消费方式中将消费与收藏增值以及投资相结合。

在文中我们就木雕的概念和发展趋势做出了简要的说明,并且对于木雕的艺术性的特点和风格也做出一定的研究说明。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就需要在对于木雕的工艺特点和在制作过程中的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对于现有木雕的艺术价值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不断的探讨,在学习和了解木雕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把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文化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名勇.福建龙眼木雕的表现题材及派性介绍[J].艺术周刊,2012.11(13):120-122.

[2]黄小明.浅谈东阳木雕传统工艺与现念的综合运用[J].雕塑画报,2006,12(16):139-142.

第4篇: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

[论文摘要]剑川木雕应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等诸多领域,其传承与发展对保护文化、改善生活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剑川木雕现状的考察与研究,阐述分不清川木雕的历史、应用范围、创作题材、创作过程等。剑川木雕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其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构图严谨统一,工艺精美细腻。

我们知道,木雕是形体雕刻的艺术,木头的体积就是木雕雕刻的语言。因此,木雕作品的内涵和情趣是意念的产物,就是作品技巧形式上的处理,并且通过不同的创作表现形式来形成自己独特有的艺术魅力。对于剑川木雕的创作来讲,要做到疏与密、轻与重、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同时还要保证形体上的完美,并能体现作者所达的精神内涵。剑川木雕工匠们在雕刻时应做到繁而不乱、简而不空、密而不乱、疏而有致,并使其穿插变化,才能独具魅力。对于剑川木雕而言,其创作表现形式是指木雕作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及如何来表示的。剑川木雕的创作表现形式主要是从其应用范围、创作题材、艺术语言、创作过程、造型等几方面来表达的。

一、剑川木雕的历史简况

剑川木雕起源于大唐天宝、贞元之际,即公元8世纪。当时强大的南诏政权,从四川、贵州掳来(或招聘)工匠大规模地建筑宫殿、城楼。土著白族工匠受到先进汉文化的影响。遂使白族木工成为地区性的首要职业,剑川还成了“木雕之乡”,“剑川木匠到处有”。据清朝张泓《滇南新语》中说:“剑川硗瘠,食众生寡,民俱世业木工;滇之七十余州,县及邻滇之黔、川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也。”为了谋生,促使“长于技艺”。在长期的精雕细刻中,雕出了高超的木雕技艺术,涌现出了一批手艺超群的木匠,一代传一代,直到如今。剑川白族人民吸收了汉族和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它独特精湛的技艺。剑川木雕,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而且构图严谨统一,工艺精美细腻,山水花鸟人物尽入画图,有呼之欲出的真实美感,因而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二、剑川木雕的创作特征

剑川木雕是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汉族和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它独特的精湛的技艺。在剑川木雕中,有实用美观、玲珑剔透的雕花门窗;有古典雅致的精美家具,还有造型别致的精美工艺品,让众人真正体会到剑川木雕的特点。

(一)剑川木雕的应用范围

我们知道剑川木雕是因其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其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随着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现如今的剑川木雕技艺日趋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剑川木雕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房屋建筑(见图1),主要有白族民居中常使用的格子门,拱斗翘角的各式楼、台、亭、阁、榭等。格子门多为浮雕,图案有花、鸟、虫、鱼、龙、风、狮、象、渔、耕、樵、读,如“喜鹊登海”、“鸳鸯戏水”、“狮子滚绣球”等。二是家具(见图2),主要有桌、椅、茶几、屏风、衣柜、写字台等。而用青皮木为原料制作的云木大理石家具,堪称家具中之上乘,这类家具专供出口和观列,包括坐椅、茶几、花几、横桌等20多个品种。

现在的剑川木雕还用于创作工艺品上(见图3,图4),属于艺术木雕的范畴。剑川工艺品所形成的艺术木雕现如今已发展为纯观赏性和实用性二类。观赏性木雕是陈列、摆设于橱、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观赏的小型的、单独的工艺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工艺技术雕制,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作品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刀法纯朴圆润、结构虚实相生,有诗情画意的特色。实用性工艺品艺术木雕是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如屏风、佛龛以及建筑部件、家具雕饰等。对于建筑部件以及家具这些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物品配以木雕装饰,不但烘托了主体,而且丰富了整体,并增加了艺术欣赏价值。

(二)剑川木雕创作题材和艺术语言

剑川木雕的主题多以人物、动物、花卉这三大类作为图案来进行创作。孔雀开屏、双风朝阳木雕中的各种动物展翅欲飞,呼之欲出;牡丹、荷花、山茶花等图案制成的装饰品,高贵典雅,别具一格。剑川木雕真可谓把木头给雕活了。

其人物多为神话传说、神仙圣人,有财神送宝、八仙庆寿、寿星献桃、福禄寿喜、二十四孝、牧牛图等等,这些神仙、罗汉、圣人们在寿星献桃、福禄寿喜和罗汉图中无不显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动物题材的既有孔雀开屏、喜鹊登梅、白鹤盘松、鲤鱼、跳龙门,也有双凤朝阳、麒麟送子、飞龙揽云、百鸟朝凤等等。而花卉题材的图案,有的写实,如云岭群芳图,就是打乱花序节令把云南八大名花和谐地雕刻在一起;使之形神兼备,雕得“繁花四时香”;也有的图案是含蓄抽象的,如木雕工匠们常常把奇花异草跟动物联系在一起,使其图案别具风格。这些图案的主题表现的内容即是剑川白族民间生活的真实反映,也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能从剑川木雕的题材中发现其艺术语言,它的艺术语言有两个特点:一种是用意象式表现,这是形成他们作品独特语言风格的根本原因。将基于直觉感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意象用图象的方式即兴地表现出来,如强烈的主观意味、浓厚的感情色彩、奇异的想象力、无拘束的表现手法、简洁而粗拙的雕刻技法等等,因而与一切既成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二是原创性语言,剑川木雕作品充满了神秘、朴拙的形象和图案,具有浓厚的神秘感,并对许多既成艺术语言进行了借用。

(三)剑川木雕的造型形式

剑川木雕与其他的木雕一样,木雕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独立式”,一种是“依附式”。前者是指可以用来自由放置,并且从任何方向、任何角度都能看见的所谓三维空间艺术的圆雕而言,通常是被作为室内的陈设品或案头摆件,这些作品多是家具木雕和工艺美术品。后者是指用于装饰建筑物室内墙面或门窗等固定空问的浮雕而言。这类浮雕通常采用高、低、镂、透、通等多种手法来表现。雕像略微突出的称作低浮雕;雕像在底面上十分突出的称作高浮雕;浮雕的周围被镂空使雕像如剪纸般显出清晰的影像效果被称为镂空雕;雕像的构图层次多,一层一层雕进去,除了最后的背景,前面部分与底面没有关系的又被称为透通雕。透通雕特点主要融合各种雕法在一个画面上,是表现多层次的立体型的全面镂空雕刻,作品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主要用于传统的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装饰上,就是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兽虫鱼和各种图案集中在一个画面上,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在狭小的面积上,表现出广阔的空间。也有一些浮雕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可根据环境需要自由配置,亦属装饰性的壁挂或屏风等。

(四)剑川木雕的创作过程

剑川白族木雕的创作过程分为设计与雕刻两个阶段,白族木雕艺人根据木料的形状、疤结、纹路,一般用画稿或泥稿的方式,依形设计,雕刻时根据设计稿来按步下刀。有的白族木雕老艺人经验丰富,直接下刀,这并不是说他们行事鲁莽,而是在他们心中早已有了成形的腹稿。

雕刻分为放样、打坯、细雕、修光、磨光、打蜡上光等几道工序:放样就是在雕刻前把已经构思成熟的设计稿样画在木雕上,浮雕时要把稿子用复写纸复写在木材上,复写时一定要注意把稿子、复写纸与木材固定好,以防止描绘出的图形有偏差;而工艺品类的圆雕只需用铅笔画下各个形体的大致部位即可雕刻。

打坯是木雕创作十分关键的工序。艺人根据设计稿,先锯掉木料多余部分,再用斧头将作品的大体造型劈出块面,谓之“头过坯”也就是打粗坯,然后将木坯置于玛上,逐步凿出形体结构,谓之“三过坯”即戳坯。雕实坯就是所称的“三过坯”,则是将作品进一步凿实。打坯要求比例准确、虚实得体,要掌握相纹运刀,打虚留实,先整体后局部,先前面再后面等要领。

细雕是更深一步进行刻画,将刀痕和刀脚依照木纹的顺茬予以清除。

修光是雕刻过程的最后一道精加工,行话道“坯光五五对四五”,可见修光的重要性。打坯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缺陷,可由修光来补救,谓之“打坯不足修光补”。修光时,首先用修光刀将木坯不实部分修除,接着精细刻划形体的各个部位,如人物的面部五官、衣裙、饰品等,表现出质感与神韵。修光要领是“灵、纯、飘、薄、松、软、柔、顺”。

磨光工序,一般首先是用玻璃片顺木纹遍刮作品,再用粗砂纸打磨,最后用细砂纸顺木茬擦,不能横磨,以此来增强成品的光洁度。

打蜡上光是白族木雕独特之处,因为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所以在这道工序上就分为素色打蜡上光和染色打蜡上光。素色打蜡上光适用于质地细腻、色泽明快、纹理优美的木雕成品,而染色打蜡上光是为了仿某种木材效果而用的方法,可用色刷涂染,也可将雕刻作品直接浸入染液中染色。上蜡时用火加热木雕成品表面,使蜡溶化侵入表层然后再擦拭。

(五)剑川禾雕的创作方法

剑川木雕的创作方法大体上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面对一块比较普通,没有什么特殊形状的圆木、方木或是有规格的板材时(即经过人为的去绺去脏,将木料加工成有规则的料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木雕工匠可以比较自由地去选择雕刻的内容与主题,然后再用大量的切削雕凿去实现最终的艺术效果。第二种方法是随形就像,既“顺其自然”地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或纹理方向,凭感觉和想象赋予这块材料以特定的形象,巧加雕凿后便使其形象释放出来。

在剑川木雕艺术中,建筑木雕和家具木雕虽然是根据其所需要来实施的某种装饰,但却是雕刻艺术中的精华部分。这两种木雕一般是由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老木雕工匠艺人来雕制,再由工艺娴熟的木雕工匠大量雕刻复制的。因此在题材上表现形式上就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而对于工艺品木雕而言通常是它的构思比较精巧,内涵也是相当的深刻,有独创性,能反映创作者的审美观、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工艺品木雕一般都是由创作者一手设计制作完成的,所以他能始终贯穿并把握创作的意念与追求。工艺品木雕的创作方法除了与其它木雕材料一样是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或写实、或夸张、或抽象,还要结合利用木材的特性,从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以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趣味和材质美。工艺品木雕的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及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取决于木材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纹理。

当然木雕作品的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雕刻人的一念之差,真正体现了剑川木雕工艺的特点,那就是“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顺付东流。”而且这所有的一切叉常常与作者在创作木雕工艺时所具有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分不开的。

(六)剑川木雕的艺术意韵

剑川木雕在民间流传,有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讲究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玲珑剔透。剑川白族的能工巧匠们在创作木雕的时候不以材料或表现内容以及所需构件等不同而放弃追求刀法的细腻与层次的丰富,在淡薄的心境中追求精巧和典雅,他们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木材上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他们把雕刻技法与中国绘画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讲究刀法和层次的同时还注重构图的章法,白族木雕工匠们在虚与实之间总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组合。剑川白族木雕不论是表现世俗生活还是儒家文化或别的什么内容都能给欣赏者一种亲切感,欣赏那树的枝叶、人物的一笑一颦、曲曲折折的流水、重重叠叠的山峦都能使观赏者产生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观赏者无论从那个角度用什么样的思维眼光去欣赏,它都能给你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三、剑川木雕的基本特性

剑川木雕之所以能够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这与白族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它自身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互为矛盾,又互为统一的不同特性。

(一)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剑川木雕是附合白族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这使得白族木雕作品受到其存在目的作用制约的依附性特征,表现在具体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装饰性特征。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眭。剑川白族木雕不论它用于建筑方面还是家具上,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

(二)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毕竟不是每个剑川木雕工匠都能获得艺术上的成熟,但是人们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爱好来进行设计,以及对其他人所设计的原稿有一定的改动。如此,作品的最初形态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这种传承中的变异现象,也不断地调节着剑川白族木雕与其流传的时代、民族、地区、习俗之间的差异。

第5篇: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

东阳木雕艺术的主要特征

1.内容广博、手法丰富

与其它多数民间艺术一样,东阳木雕的题材内容主要来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名人逸事、文学典故、庶民生活、宗教人物、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风土民情,以及社会生活等无不涉及,作品善于表现故事性强的内容,民族风情、神话传说、寄情山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等,都在表现之列。在表现手法上,层次分明、远近相宜,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和鸟瞰式透视,具有很强的空间表现能力。因此,东阳木雕能够反映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也给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创作的广阔空间。内容上的丰富多彩和表现手法的兼收并蓄,使东阳木雕产品种类丰富、美不胜收。

2.材料天然、材质优良

东阳地区自然环境优越,这里山川I毓秀、气候温润,盛产梨、银杏、樟、松榧等优良木材。东阳木雕用料面相对较宽,以香樟木、白桃木、银杏木为主,也有用柏木、红木(花梨木)、水曲柳、水杉、红豆杉等。相比之下,因雕材而闻名的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的用材比较单一。其中由于樟木具有香气浓郁、色泽淡雅、纹理致密、防蛀耐腐、不易变形开裂的特点,在东阳木雕作品中使用最为广泛。选料的严格,保证了东阳木雕作品的品质。

3.技法娴熟、工艺精湛

东阳木雕是一种装饰性浮雕,以平面浮雕为其基本雕刻技法,有薄、浅、深、高浮雕、多层叠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满地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十多种技法,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雕工精致、洗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东阳木雕借鉴了古代和西洋等其它雕刻技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

4.功能实用、品种丰富

东阳木雕不仅题材丰富、艺术性强,而且功能实用、牢固耐久。无论是古建园林营造、室内外装饰、木雕工艺品,还是家具陈设、旅游产品、衣橱箱柜等日常用品,东阳木雕既满足人们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需求,也兼顾实用性和耐用性,讲求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统一。

东阳木雕在现代装饰中的运用创新

1.把握时代脉搏,拓展提成内容

随着而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已有了较大的改变。为此,我们要准确地把握审美的时代脉搏,尽量选取更能合适人们审美需要的题材。并且我认为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是成为革新木雕的一个重要内容。

2.注重视觉观赏,革新表现形式

这些年来,革新东阳木雕在表现形式上更具有观赏性和多样性。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浩霖的国画《九龙图》,气势磅礴。在构图上,它不同于传统东阳木雕的布局。其间画面留出了不少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移植于木雕后,风格依旧。而每条龙的造型,又作了某些艺术的处理,力争在传承中创新。

在雕刻技艺上,常常有进行多层次雕凿的“叠雕” 表现方式。比如,为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纵深感,可以将不同层面的内容进行分块处理, 按视觉效果把它分割成多块形式。此外,还可采用薄浮雕与高浮雕相结合的方式,将镂空雕、半圆锥雕、三面雕、圆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加以灵活运用,做到工无虚刀, 刀刀见功。完成雕刻后,又可按视线将它们分成近、中、远三大层次; 同时在大层次的基础上,又分成多个小层次。这样,整件屏风便达到色彩与内容的和谐与融洽,特别富有韵律感与节奏性,从而形成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的多层次画面。在雕刻技法上还可尝试用超写实的全新手法。艺术效果明显。

3.提升装饰品位追求独特风格

为进一步弘扬东阳木雕艺术,就必须努力探索新时代的装饰风格,以提升东阳木雕装饰主体的品位和档次。这正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2003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为杭州雷峰塔的重建而创作的大型木雕壁画《白蛇传》,是东阳木雕的创新之作。全套作品在设计构图上采用多层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方法,使主要人物更加突出,显得形神具备、栩栩如生,又使背景更加丰富、纵深感更强。在技法上把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结合成“叠雕”,是东阳木雕在现代建筑装修中的创新之作。这样的典范还有,2008年底完工的无锡灵山梵宫东阳木雕雕饰装潢工程,创造了许多东阳木雕之最,成为传统东阳木雕艺术与超大型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的里程碑。国家旅游局局邵伟琪赞叹“绝对是建筑与文化的精品”。灵山梵宫装修中最大的特点是发挥了东阳木雕传统技艺优势,解决了现代建筑块面结构过于单调的问题。

结 语

第6篇: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

关键词:木刻版画;雕版技法;印刷术

木刻版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美术史上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也是最普及的版种。它更是一门艺术,有其独特的技法要求,技法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好坏。所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版画家一直在努力改进和提升木版画的技法。

1 中国雕版木版画

1.1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版画的历史悠久,专业娴熟,雕版技术更是一门最古老的印刷技术。最早出现在汉代时期,一些石刻、画像砖、画像石和瓦当等都是用刀或凿子等在版面上镂刻创造的,是我国古代版画的最初形态,但从效果来说,就属于完全的版画。隋唐时期,雕版佛画随着的佛教的盛行而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雕版技术的发展。

雕版技术的制作要求严谨,分为两部分:文字印刷、图像印刷。印刷的第一步:制作原稿,把制作好的原稿翻转在木板上固定。第二步:雕刻,由技术娴熟专业的技师进行。第三步印刷:雕刻完毕后既可上墨印刷,可以大批量印刷,具有重复性。目前最早的雕版木刻版画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带有确切制作日期的印刷品。图中主体为释迦牟尼佛,端坐于中间,形象高大,弘扬了佛教的教义。版画墨色均匀,纹路清晰,反映了唐代时期炉火纯青的雕版印刷术。

1.2 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与衰落

明清版画是雕版印刷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各种书籍。大量的戏曲和小说版画插图作品逐渐向民间普及,代表作包括《西厢记》、《牡丹亭》、《琵琶记》等。而民间木版年画也随之兴旺起来:朱仙镇木版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等作品相继出现。而明末胡正言辑印的《十竹斋笺谱》、《十竹斋画谱》,更加推动了中国古代雕版木版画的发展,凝聚了诸多雕刻版画家的心血,是雕版版画的大乘之作。他的特点是:用生纸、湿纸印刷、一版多色、与原画比较非常逼真。作品表现清新雅丽,反映了雕版印刷技艺的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在中国古版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欧洲木刻版画的技法演变

2.1 开创与提升

西方的印刷术比中国晚两个多世纪,中国的造纸和印刷术传入西方后,欧洲的版画才得以萌芽和发展。他们早期的木版画也是为了满足宗教的需要。《普洛塔木板画》和《圣·克里斯多夫》是欧洲现存最早的木刻版画。其中《普洛塔木板画》是胡桃木雕版残片,刻画的是圣经中基督受刑的故事。而《圣·克里斯多夫》画面上刻有明确的日期,采用油彩印刷,人物的造型朴拙,但结构严谨准确。

木版画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主要用于宗教书籍的插图,例如纸牌木刻画、宗教木刻画等。总而言之,这时期木刻行业还未形成规模,各自分散雕刻,技艺也不高,手法也不熟练。伴随着欧洲的文艺复兴,版画创作才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大量的木版画作品开始出现。以丢勒的作品最突出,以圣经为题材,画面采用线条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形体走向用交叉线排列来塑造,这是其最大的特点。人物结构明确,画面精细,虽然没有采用普遍的黑自对比,但艺术表现力却极其强烈。最著名的作品是《启示录》,我们见到的《四骑士》便是其中的一幅。

到了16世纪初,一大批杰出的版画家在德国涌现,版画技艺得到空前的繁荣和提高,而许多富有个人特点的表现风格也逐渐形成。一些新的制版技法涌现出来,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明暗套色木刻”。由此可以看到,欧洲和中国的木刻版画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版画技法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明暗套色木刻,具体方法是:用几块木板,将画面的不同明暗部分分别刻在各块版上,再用明暗不同的油墨进行套印之后完成。普遍使用的是深褐色、淡褐、土黄色,最亮部分则留出白纸,或是深蓝灰、中灰、浅灰、刻白等。即用主版和副版分版套色,先印副版,再用主版把身形和骨架印出来,画面展现不同的明暗层次,画面立体感和光线感表现非常强烈。德国的克拉纳赫、布克迈尔和意大利的达·卡比、贝卡富米是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版画家。

2.2 突破与超越

19世纪是文化多元发展和重大变革的时代,在美术变革潮流当中,印象派是急先锋,在版画方面做出最大卓越的当属木版插图画家多雷了。

多雷最大的奉献是采用雕刀木刻技法,他的雕刀木刻技法把木版画创作推向高潮。多雷一生创作过多部文学著作插图:如《神曲》、《唐·吉坷德》、《圣经》、《土的牧歌》等,作品特点是,刻制采用占老的雕刀技法,用交叉线网格排列整个画面,刻画的线条细密严谨,画面层次丰满,色彩过度自然。作品寓意深刻,想象力丰富。宗教、神话、讽刺、批判等手段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人物、景物、意境安排恰当,创作紧密的贴近原作,数量巨大,更为丰富完美的推动了雕刀木刻艺术走向高峰。

另一个画家是高更,他采用的是与雕刀木刻截然不同的版画方法,创作上更趋向灵活自由,选用的木刻材料有粗糙纹理,他不断汲取民间木刻传统和原始艺术,追求自由趣味的刀法组织和印迹肌理美感,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崭新的木刻创作形式,开创了现代木刻的先河,也为现代版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妇女在河边》是代表,作品刻画了塔西提岛的居民生活,采用对角线形式构图,阴刻阳刻交替穿插,黑色背景和白色地面界限分明过度自由,对比强烈,用丰富的刀痕对地面刻画进行,使大面积的亮色显得自然而丰富。刻画人物体积则用细三棱雕刀,用尖细的钢针划刻人物亮部的转折处,结实耐看。整个画面自由刻制,粗犷的刀痕和印迹肌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形式美感。

2.3 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20世纪,版画进入多样化创作时代,各种流派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印刷术的变革。版画作为复制的功能已经慢慢淡化,摆脱了对自然的单纯模拟和再现的束缚;更多的是形式的探索和创造,艺术的目标力求标新立异,以全新的艺术形式震撼观众,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新奇的刺激,心理产生共鸣。同时强调画家个人情感和表达内在精神,创作的生命源泉为体现画家的个性和艺术语言。新材料,新技术,创作观念在木刻版画的创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宽,版画逐渐融入生活贴近大众,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3 结语

第7篇: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

关键词:徽派木雕;空间设计;应用

一徽州木雕艺术的形成

徽派建筑以高大的马头墙和白墙黑瓦为特色,以三雕闻名于世。在明清时期民间的建筑制度相当严格,虽然徽商富甲一方可是鉴于规定都不敢有所逾越,正因如此富商们便将自己的宅院营造得小而精,注重内饰的雕刻,将徽州民居成为三雕的瑰丽载体。三雕中又以木雕为主,现存的数量多且艺术价值高。徽商的经济勃兴和徽州文化昌盛的现实基础造就了徽州木雕连续几个世纪的辉煌,徽商的“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成就了徽派木雕艺术的独立性格。宋元以后,大批的徽人外出经商,在长江以南一带形成了“无徽不成镇”之谚。大部分徽商都是亦商亦儒,拥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他们仰仗官府的势力让徽商的经济迅速崛起。到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已形成势力较大的商圈。为了光宗耀祖纷纷回乡一掷千金地修建宅邸、祠堂。碍于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徽商不敢越礼,因此修建宅邸的争奇斗艳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雕刻是否精致,追求工艺的典雅。这样促使徽州木雕工艺在竞争的机制下越来越趋于成熟和完善。黄山宏村的承志堂建于清末。由二十多个工匠历时四年雕刻而成。在“程朱阙里”自称的徽州,徽商的崇儒思想让徽州木雕成为儒家礼教思想的文化载体。经济的富裕促进徽文化的全面发展,作为代表之一的新安画派对木雕的工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清朝后,徽州宫刻、坊刻、家刻继续独占鳌头,戏曲插图及砚谱和画谱中更是产生了许多传世佳作。徽州刻工的高手均是技艺高超,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山水宫室都栩然如真。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徽州版画的艺术成就更是完善丰富了徽州木雕的工艺技巧。

二徽派木雕的艺术价值

1.艺术题材与文化载体。

徽派木雕的艺术形式多样,常见于建筑的架梁、楼层栏板、窗户、栏杆、梁托等处。[1]天井四周的架梁上以及宅邸中的屏风、桌椅、床栏上都体现着木雕的风采。徽派木雕的题材丰富、技艺娴熟,通过线刻、圆雕、浮雕、透雕的综合应用表现画面的内容、雕刻工艺和构图的完美。木雕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文学故事和民间传说以及徽州的山水风光。徽州木雕的图案多数表达着吉祥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图案的表现形式朴实大方、一目了然,主题围绕着“福、禄、寿、喜、财”展开。

2.徽派木雕的艺术特征。

(1)鲜明的区域特征和时代特点。在明清时期,由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不同,经济基础的发达,徽州木雕已经成为了木雕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徽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达和富裕更是成就了徽派木雕的热情饱满进取向上的基调。在宋代之后,人物画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明清更甚,画作的人物塑造能力很弱并受当时戏曲与小说中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影响。徽派木雕却不受其干扰依旧是凸显着健康洋溢的审美情调。时至民国之后,徽州木雕中自信的艺术感觉也伴随着徽商的日渐没落而逐渐消失了。

(2)构思与布局的精妙。徽州木雕有着十分高超的总体设计规划,每栋民居的内容与风格都有着明确的创作倾向。每栋民居中的雕刻都透漏着宅邸主人的气节。在绩溪县胡适的故居中,厅堂门壁上刻着的《兰花图》和平板上雕凿的“兰为王者冠,不与众草伍”的诗句体现出主人清丽脱俗的君子气节。大部分读书人的住宅都会选择在天井的隔扇雕刻上以诗教为内容的唐诗选刻木雕组画,东西雀替上大都雕刻着蟾宫折桂和魁星点斗,窗户的栏板上分别雕刻着府学、社学、书院和私塾。木雕匠人们设计的布局十分巧妙,直奔主题,用简约的手法就能扎住人物或事件的特征。木雕在情节处理的方面继承了汉代壁画的整体风格,选择具有戏剧性的事件为素材,构图布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可以在一副木雕作品中展示多个故事情节,出现多个故事人物。

(3)丰富的雕刻工艺与材质。木雕艺术区别于绘画艺术,它要求匠人们用所掌握的工艺围绕一个“雕”字将平面设计与空间构造相结合。木雕工艺中有圆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和多层雕刻。其中常见的是多层雕刻,雕刻的技艺也各有千秋粗放的、精细的、严密的。[2]徽州木雕在材质的选择上也不像潮州木雕和湘雕那样挑剔,既不追求木材的名贵也不在乎木材的质地,甚至还能运用有些木材的肌理纹路来造型。[3]徽派木雕的因材施艺使得它在众多木雕流派中能够源远流长并脱颖而出。(4)形式美与装饰美的结合。徽州木雕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讲究营造意境美。从明代到清代,木雕的风格从粗放到细腻繁复。徽州木雕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形式语言,比如,有时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花朵雕刻得比人都大;有时,也会运用暗喻的手法,用仙桃暗喻长寿,用石榴喻示多子。[4]为了与徽派民居的白墙黑瓦相结合,徽州木雕更是在题材和工艺上追求装饰美。这种装饰美体现在徽州木雕对线的运用上,用线的造型巧妙地处理单一的画面边框,用线的长短粗细展示木雕作品的律动。在木雕的色彩上,为了凸显材质的肌理或纹路很少施以重彩,一般常用红色、黑色和金色。

3.徽派木雕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徽派木雕艺术也可以说是传统民间艺术门类中最“中国化”的艺术形式之一。西方人对中国木雕匠人的工艺所惊叹叫绝,称他们为“艺术魔术师”。木雕艺术在中国传统装饰设计构成形式中,也是最具有现代设计语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中所包含的现代艺术的许多特征,非常值得我们在现代设计中使用、借鉴。

三木雕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中式风格的典型特征。

在徽州明清时期的民居中,木雕大多用来表现建筑装饰,根据所处建筑的不同位置刻绘不同的内容和布局。出现最多的地方是梁架、梁托、雀替、门窗和栏杆上。虽然在建筑中的木雕处于装饰位置,但是也要和建筑型制保持一致符合其所处位置,比如梁托和雀替就不易采用多层雕刻手法。建筑围护体系中的门窗也是徽州木雕艺术存在的一部分。一些实力雄厚的徽商讲厅堂门窗的棂花和下半部分的裙板也做成木雕的形式,甚至还进行多层雕刻。徽商们在内部装修上的争奇斗富也是心思用尽,室内的隔断也成为一个很好的媒介。罩和博古架是隔断的两种具体形式,罩通常采用浮雕和透雕的雕刻手法,上面的图案也内容丰富,几何纹、动植物、人物像精美绝伦。[5]在徽派民居的家居中木雕的应用也相当广泛,虽然没有太多的繁复纹样又朴实无奇却是暗藏着微妙的雕刻手法,在这些木雕纹样中蕴含着儒商的思想和信仰。木雕的楹联也是徽派古民居中的一个重要装饰,“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语言说明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引导。[6]楹联以木雕的形式出现在徽派古民居中,这不仅仅是木雕文化与徽州人民思想文化的结合,也是完好地保存了木雕原有的本质,应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2.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木雕艺术在封建时期由于礼制只是为少数富有的商人及贵族所用,沿袭至今,徽派木雕艺术已经被现代家居设计所借鉴,在现代兴起的中式风格的家居装饰中,将徽派木雕艺术与现代家居紧密结合,完美地表现在室内背景墙、隔断、家具、吊顶以及门窗上。这样的古今结合,使得现代家居设计既现代简约又透漏着古色古香的韵味。现代家居设计中将木雕艺术与人体工程学相结合,剔除木雕的冷硬,融入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中式风格的家居装饰中要在过去风格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元素,雕刻家具的造型和色彩给人的感觉比较醒目,所以在整体布局上可与现代家具按7:3的比例来摆放。这样的格局既能在居室中增添古典韵味又能保持现代感。木雕艺术还应用在家居的陈设品上,例如室内的壁挂、屏风以及摆件上。可根据居室的墙面大小选择壁挂的尺寸,壁挂的内容一般多是古典名著或神话故事。屏风属于室内隔断的一种,在室内雕刻上可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镂空雕或浮雕。一些精致的小摆件也可选择木雕作品,将实用和观赏相结合。在室内装修中,徽派木雕艺术在窗户的装饰中也很受欢迎。例如雕花窗,造型为方形、圆形或是菱形,不但装饰了墙面还隔断了空间。现代中式风格的家居设计中可以在吊顶、隔断、墙面布置、门套窗套的设计中糅合木雕元素,将传统木雕的刻板用现代的极简风格所取代。

3.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木雕艺术近几十年来在商业空间的应用方面越来越多,大量的酒楼、茶馆在设计装修时也广泛采用。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架构筑室内藻井、天棚、隔扇、隔断、窗棂以及传统的木雕桌椅等;并运用对称的空间方式,以营建雅致宁静、古色古香的氛围。在中式餐饮空间设计中,木雕艺术体现在具体的家具上。如分隔空间的屏风,大多采用镂空雕花设计,不但整体效果上起到了装饰作用,也在视觉上产生了开阔、通透的效果。餐桌的选用上也大多采用木雕的大八仙桌与太师椅,这与随处可见的木雕家具相得益彰,营造了高雅、宁静的中式餐饮空间环境。

四结语

徽州木雕之所以能在所有的木雕流派中源远流长,这与它在作品中展现出的与时俱进、反应徽州社会生活的题材有关。木雕的图案都寄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和精神追求,不管是祈福的还是吉祥的或是喜庆的都蕴藏着徽州文化的传统文化内涵。木雕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精致唯美的造型上,而且也体现在其对历史和文化的提炼和凝聚力上,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通过对徽派木雕的艺术语言及装饰特点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做了较深入的研究,现代空间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但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还能增强现代空间的文化艺术氛围。

参考文献

[1]曾芳萍,何建波.小议徽州木雕[J].艺术研究,2012(3):64-65.

[2]杜文超.传统木雕文化艺术研究及其在室内设计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8.

[3]孟卫东.徽商对徽州木雕性格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3).

[4]孙丽莎.木雕“百子闹元宵”及明清徽州木雕兴盛原因初探[D].安徽大学,2010.

[5]许艳敏.建筑装饰-徽州木雕艺术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2(3).

第8篇: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45-03

一 海派黄杨木雕的产生发展过程

海派黄杨木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上海徐汇区初步形成,经过初步形成期、风格的形成到成熟再到鼎盛,不断继承和发展,至今已形成了成熟的海派雕刻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海派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徐家汇以土山湾为中心的天主教社区成为了最具规模与影响的西方文化传播地之一,“海派”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先生当时在土山湾孤儿院受到西方老师的教导,学习雕刻、素描、雕塑,在继承西洋雕塑注重结构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刻的技法和风格,开创了海派黄杨木雕的独特风格。

海派黄杨木雕的特点是中西融合,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雕刻手法圆润明快,刀法凝练、作品富有立体感、形神兼备。它吸收西方的素描造型技法和雕刻手法来塑性,但保留了中国传统雕刻的技艺之魂,他的题材广泛涉及了生活及民族因素,不局限于西方雕刻传统的宗教题材领域,生动地表现中国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道德故事、文学作品和人物、传统吉祥图案、民间技艺,并包含农村题材和动物题材等,作品生动传神,将简单常见的生活场景和乐趣,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对工艺美术采取了“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这对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振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时期,上海黄杨木雕迎来了它的发展与繁荣期,在20世纪50、60年代,上海黄杨木雕也成为了当时中国贸易出口的商品之一。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在这一时期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儿童嬉耍题材幽默小品类型的作品《蹲蹲跳》,而《顽皮娃娃》(图4)和《五子戏龟》(图5)等作品造型生动、奏刀明快、富有民俗情趣,开创了“海派”黄杨木雕的独特风格。徐宝庆的大弟子侯志飞老师也是在这一时期拜师,跟随徐宝庆学习黄杨木雕,并逐渐成为技艺超群的海派黄杨木雕大师,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农儿乐》、《飞跃》等等。

如今,年近八十的侯志飞老师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海派黄杨木雕大师,在海派黄杨木雕行业中已是元老级人物。他这一生中一直对黄杨木雕刻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兴趣,不断雕刻、练习、创新,创作出无数优秀的黄杨木雕作品。即使如今退休在家,仍时常在家中雕刻一些作品作为兴趣。他的作品大多生动活泼,经常以微笑的儿童为主角,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国家实事,都能逼真的表现出来。作品形象生动可爱,富有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农儿乐》(图6)参加了1962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并广受好评,之后连续3届博览会,侯志飞大师的作品都荣誉参展。其中参加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作品《飞跃》还作为邮票票面发行(图7),足见侯志飞作品的优秀及受欢迎程度。他的作品《长命百岁》、《嬉象》(图8)在1980年2日本横滨参展,作品《蚌娃》、《争上游》(图9)、《摇呀摇》(图10)、《嬉象》等还曾在1983年参加了印度与法国文化交流展。

其间,黄杨木雕行业同样受到了冲击,许多黄杨木雕刻家,包括创始人徐宝庆及他的大弟子侯志飞都无奈转行。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黄杨木雕开始以展销会和旅游销售等形式销售,由于产品题材品种多变,销售趋好,1981年,黄杨木雕实现销售5.58万元,1982年后,上海黄杨木雕销售逐年下降。80年代中期后,由于企业生产机制不适应市场的变化,黄杨木雕生产出现逐年萎缩。1986年,上海工艺美术工厂车间产值仅1000元。翌年,该厂黄杨木雕车间撤销。到1990年,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保留黄杨木雕专业,但从艺人员仅4人,黄杨木雕年产值为8182元。

二 海派黄杨木雕当前的困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如今,上海黄杨木雕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愿意学习木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的弟子中现在年龄最小的也已年过六旬,其中几乎没有人专门从事黄杨木雕工作。2007年,徐汇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海派黄杨木雕成功申报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初,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辞世。2008年6月7日海派黄杨木雕入选了国务院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海派黄杨木雕的发展正处于瓶颈期,未来如何继承发展这门传统工艺美术?恢复其往日的风采,使其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一席作用?前段时间,我们就海派黄杨木雕的艺术特色及传承发展问题采访了侯志飞大师。

三 黄杨木雕刻大师――侯志飞访谈

侯大师1956年到1958年师从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老师学习黄杨木雕技艺,1961年到1970年学艺毕业后,开始进行黄杨木雕设计创作,1970年到1994年转入工艺美术厂担任黄杨木雕创作设计任务直至退休。从拜师学艺开始至今,侯志飞大师从事黄杨木雕刻行业已有五十多年,见证了海派黄杨木雕从创始到发展,到鼎盛,到衰弱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且至今仍在为保护和传承、发展海派黄杨木雕尽一份力。他是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著名的木雕师,也是被定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既沿袭了徐宝庆的雕刻风格,又不乏自己的独特创意,在学习中有创造,在创造中谋发展。除了坚持不懈的创作,侯志飞还心系着黄杨木雕行业的传承与发展。他曾受邀前往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传授黄杨木雕技艺,希望为上海黄杨木雕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如今,侯志飞虽然已经退休,但并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在他的家里摆满了很多正在创作中的木雕作品。上海黄杨木雕成就了侯志飞的艺术人生,侯志飞也为上海黄杨木雕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采访过程中,侯志飞大师十分热情。在讲诉历史时,他滔滔不绝,仿佛往事历历在目,并时常表现出对海派黄杨木雕的未来的担忧,以及继续为传承和发展上海黄杨木雕尽一份力的决心和毅力。对于我们的问题,侯志飞大师颇有见地,侃侃而谈:

WE:您从1956年就开始学习黄杨木雕,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了,可以说您是经历了海派黄杨木雕从兴起到发展到兴盛,直到现在有些萧条的整个时间段,您对上海黄杨木雕的各个时期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侯:我是1956年开始跟徐宝庆老师学习黄杨木雕的,那个时候徐宝庆老师是在上海土山湾孤儿院里出来的。当时土山湾孤儿院里不仅有中国老师,也有外国老师,中国老师大部分是浙江的,徐宝庆就在土山湾向他们学木雕。徐宝庆开始学习了好几种东西,比如绘画,雕塑等等,最后学习了黄杨木雕。因为土山湾是天主教办的孤儿院,因而徐宝庆在土山湾里雕刻的都是宗教题材的东西,如耶稣、圣母等。后来解放以后,土山湾逐渐衰落了。徐宝庆就在1950年离开土山湾孤儿院,在徐家汇租了一间工作室,自己做木雕。我从小就喜欢绘画,高中的时候,到孝友里的一个教堂更衣室里学绘画,老师是日本籍的天主教修士,中文名叫田中德。在我高中将要毕业选志愿的时候,我想选择美术,进入美院,但在体检中查出我有红绿色盲。当时学校的规定是只要是色盲,就不能考美术学院,所以我也无法转雕塑,这个事实让我很丧气。田中德老师看到我这样丧气,就建议我去学习雕刻,并将我介绍给徐宝庆老师,并约好我毕业后到徐宝庆老师那里学雕刻。

但当我1955年毕业后,田中德老师已经回国了。介绍人已经不在了,但我还是壮着胆,去徐宝庆老师家敲门。徐宝庆老师还认得我,带我进工作室后,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既然要学习黄杨木雕,木雕是比较难学的,你要坐的定,要有恒心,这样才能学的好。当时他比较忙,时间宝贵,所以我每星期去一次,给老师看我的作品,他有时给我修改修改。那时我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我在我姐姐的厂里做临时工,白天上班,只有晚上和星期天有时间,用于学习黄杨木雕的时间很少。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这样长期下去无法学好黄杨木雕,所以跟我的父母商量,辞掉厂里的工作,专心学习雕刻。从1956年到1957年在徐宝庆老师那里学习木雕,最后有半年多的时间,是辞了工作,专门在那里学习木雕的。

当时国家把各个行业社会上的老艺人集中起来,在1956年成立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社。徐宝庆老师和我在1958年7月进入工艺美术研究社,研究社的学习条件比在家里的时候优越的多,我作为艺徒,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社又重新开始学习黄杨木雕刻。在研究社中,学习的条件好,生产条件也好了,黄杨木雕行业逐渐开始兴盛,到之前,可以说是全盛时期。

到了时期,情况一落千丈,我们一度停止了黄杨木雕创作,一直到粉碎之后才重新开始。后来研究社改革了,新成立了工艺美术工厂,研究社的老艺人依然归在研究社旗下,我则和一些其他学生一起分配到工艺美术厂。刚结束时,黄杨木雕行业还是很景气的,工艺美术厂在1970届的毕业生中招收了一批比较喜欢美术的学生进培训班,培养他们做木雕,69届的毕业生加上70届的培训班学生,有许多年轻人进入厂里搞生产,我们做生产的样品,他们生产。过了一段时间,尤其是改革开始以后,国家在发展,工业等都上去了,但手工业就渐渐走下坡路了。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工业上去了,从事手工业的人就少了。手工业赚钱不容易,当时国民收入不高,我们生产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外国人买去的,国内市场受经济限制,很少有人买。黄杨木雕就逐渐走下坡路了。本来工艺美术公司在中苏友好大厦(现在的工艺局)开了一个展销会,我们的作品都在那里销售,后来销量不好,黄杨木雕被迫开始减员,有的人去做丝绒画,有的改行做其他东西,有的干脆离开工厂了,黄杨木雕车间最后只剩我一个人了。最后在1981到1982年,领导叫我去做投影瓷像,我也改行了。海派黄杨木雕虽然已经成功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今从事黄杨木雕的人寥寥无几。

WE:您从事雕刻50多年,您偏爱哪一类型的题材呢?您创作著名黄杨木雕作品《飞跃》的时候有什么设计理念和心路历程?

侯:我一般做儿童题材的比较多,当时手工业局提倡的反映现代社会的题材,我也做过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比如在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作品《飞跃》(图14)。《飞跃》这件作品其实有两件,一件做完后到北京去展出,参加了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展览会,邮票局当时看中了这件作品,以它作为票面出了一个邮票。在黄杨木雕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做了第二件《飞跃》,徐汇区文化局局长和非物质文化办公室的负责人一起到我家里来,请我做传承人的时候,我拿出第二件《飞跃》给他们看,后来这件作品捐给了土山湾博物馆。

从1962年开始,中国举办了四届工艺美术展览会,第一届我的参展作品是《农儿乐》,第二届是《讲故事》,第三届是《一定要解放宝岛》(图15),第四届就是《飞跃》。由于我喜欢反映时代的题材,但是一般反映政治题材的东西销量较差,于是我就动脑筋,既要反映政治题材的东西,又要吸引人。比如说这个《飞跃》。《飞跃》是在1978年粉碎之后创作的。当时刚结束,生产被极大的破坏了,但人们都憋着一股劲想发展,国家即将有个飞跃。我想把这种想要生产,想要发展的感情表现出来,于是就创作了这个《飞跃》。龙象征着中国,骑在龙上的五个儿童就代表了工农商学兵,也就是象征了国家和人民,向空中飞跃。这件作品是象征性的。当这个作品一出来,就刊登在1978年第二期的上海文艺上,后来又好多杂志都登载了。

WE:现在从事黄杨木雕刻的人越来越少了,行业比较萧条,您觉得在未来它应该怎样发展、传承、振兴?

候:现在黄杨木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在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到浙江进行访问。现在浙江仍然在生产黄杨木雕,并且规模仍然很大,他们发现在浙江,教聋哑人学习黄杨木雕刻,并学的挺不错的。所以回到上海以后,他们就跟聋哑学校联系,在那里开办了黄杨木雕班,在课后学习,并请我去教。我去教了,但是结果不太理想。后来我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再去教了,换了别的老师去。但是聋哑学生们学习黄杨木雕,不是为了继承发展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只是学校里的兴趣班,他们想在兴趣班里发现真正热爱黄杨木雕的人,再叫他们专门学。这个想法倒是挺好的。但现在我不去教了,他们那边现在的情况我也不清楚了。

WE:海派黄杨木雕相比于玉雕等行业比较不景气,您认为主要原因是木雕不像玉雕那样有比较大利润的吗?

侯:主要原因是木雕刻起来要花很大的工夫,但卖不到应有的价钱。所以学的人少。这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想保护下来,政府必须给与生活上的保障。现在年轻人没有三四千一个月,是不感兴趣的,现在生活上花费很大的,现在的年轻人对生活的要求又比我们当时高。

WE:您觉得政府扶持对于黄杨木雕的发展会不会有什么帮助?您觉得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第9篇: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

紫檀雕刻的工艺技法从明清时期就开始流行,又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形式沿袭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门技法也在不断地被完善,但是,无论环境如何演变,紫檀雕刻技法都始终以手工雕刻作为主要手段,通过一代代人们的创造和提炼的种种精华,使他们的雕刻技术越来越好,不但能够体现民间纯朴的民风,而且更具有自身的哲理性,无论是从技艺流程上,或是从审美角度上透视,紫檀雕刻技术都具有极好的价值,这对于雕刻技术的来说,无非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之宝。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就紫檀雕刻技术来说,开始也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地方,根据我多年再次方面的研究,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紫檀雕刻技术的历史背景

紫檀雕刻技术开始流行于明清时代,在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只是运用雕刻来做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具,只是把自己的喜欢的一种事物掉了在紫檀上边,没有过于繁琐的修饰,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紫檀雕刻技术逐渐变的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开始涉及一些人文的情感,人们开始借助于景物来流露自己内心的情感,使紫檀雕刻更显得古朴端正,沉着文雅。从史料来看,我国的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1977年在浙江佘桃河姆渡村,曾发掘出大量木器,就有别具特色的木桨、圆雕木鱼等,到了盛唐,木雕艺术的造型已趋完善,特别是佛像、菩萨等,宋元木雕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作品着重以写实为主,突出生动,传神和俊健,明清时期的木雕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无论从技法上或是造型上,都强调艺术与写实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不同门类和风格的木雕艺术,紫檀雕刻以其独具的纹理和质地,成为民间流传的优质雕刻用材,特别是在苏州地区盛行。

紫檀雕刻技术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紫檀雕刻制品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组成部份,虽然他被流传下来,但是人们对于它的雕刻艺术和审美价值都没有完全理解,仅仅是把他作为一种家里的一种装饰品,根本没有完全发挥他的价值。而实际上历史上紫檀雕刻工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手工艺术,他主要是根据各种技术的相互结合,比如说绘画、手力等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对于工匠来说,这是他们一种谋生的方式,他们会通过家族的传承和沿袭,进行雕刻技术的发扬。而这种雕刻技术的传承绝大多数是属于师徒传承,但是也存在严格的规则,如徒弟学艺先要请客拜师,并举行一定的仪式,然后才开始学徒生涯,而师傅并不马上授艺,学徒必须先干些杂活,而技艺的真正传授往往需要在师徒间有了相当的信任感后才会开始,所以一些不太灵活的徒弟,甚至在学完三年满师时,还不知道红木制品是怎么回事。满师时往往也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徒弟以各种食品谢师,而师傅以做红木雕刻的各种工具相赠,这种仪式结束,便意味着徒弟可以独立操作了,这种谢师形式不仅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尊师爱徒的优良传统,而且也表达了师傅对徒弟的殷切期望。

紫檀雕刻艺术的创新的几点建议

紫檀雕刻的艺术构思必须借助现代审美意识和传统艺术特点,才能产生高雅的品味和意境,在紫檀雕刻创作中,风格的转变最能直接表达作者个性的展现。在发展寻找旺盛的生命力,在研究和探索中从单一向划一的僵化模式里解脱出来,紫檀雕刻的创作探索就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技法的同时大胆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以下是根据我多年的研究提出的几点建议:

1.选择年份悠久的材料

紫檀木材的处理和选材是极其重要的,原料的处理和选材配料水平的高低,是制作整件家具的基础。据了解,中国紫檀博物馆陈丽华馆长在三十年前刚开始做紫檀家具时,对于材料的选取是十分讲究的,由最开始用电烤、锅煮,到后来有才用最原始的方法浸泡通分晾干,这样才能确定下来选用的木材,而这个过程中虽然耗时比较长,但是却是成功的关键步骤。

2.材料拼板要注意同时性

选材拼板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件作品要尽量选择同一批次、同产地、树龄接近的木材来拼做。如果材质不一样,它的抽胀比就不一样,遇温度和湿度变化就容易开裂。

3.紫檀雕刻的过程中要注意结构的合理

中国明清宫廷家具之所以被世界重视,其结构合理是首要的。家具的构件之所以可以提现它的美观,主要凸显的就是它的结构合理化,能够完美的使在雕刻的过程中,一丝不差的雕刻出精致的作品,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它是需要结合多重的因素考虑的,做到连接合理,扣合紧密,这绝不是三两句就可以理解的。而紫檀雕刻按照家具的设计图样,科学地掌握雕刻中的粗细紧密和力学平衡的合理性,运用巧妙的构思,不用一根钉,采用精巧准确的结构,便将紫檀家具的各个部件紧密相连,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企及的。

小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