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范文

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精选(九篇)

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

第1篇: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第2篇: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债务危机 银行危机 货币危机 成因分析 共性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经济局势一致处于动荡状态。在2000年至2014年间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频频爆发,而这些爆发危机的国家涵盖了新兴经济和发达经济体。学者在这些危机爆发的原因、救助以及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导致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否存在相同之处,这都是本文将要研究的内容。本文首先对21世纪以后已经发生的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做了简要回顾,然后根据学者的研究归纳这些危机之间存在的共性。

二、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成因分析

在分析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成因的共同点之前,首先要对这几年来已经爆发了危机的国家或地区,引发这些国家或地区发生危机的原因进行简要的文献回顾。

2002年阿根廷再次爆发了危机,其影响不亚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波及货币、银行以及债务。是什么导致这个能源和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拉丁美洲粮仓”的国家发生危机,学者对此进行的探究。郎晓龙(2002)认为阿根廷发生的是货币危机,他在研究中发现,造成阿根廷货币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大量短期资本流入;实际工资下降;债务结构不合理。不仅如此,阿根廷货币危机的爆发也其实施的金融自由化政策息息相关,杨斌(2003)指出全球化、金融领域开放与资本外逃失控加剧了阿根廷的金融风险,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对此,江学时(2002)从深层次对阿根廷这次危机进行的研究,他认为阿根廷2002年发生的是债务危机,而非货币危机或是金融危机。

继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再次饱受货币危机的困扰。2008年5月货币危机在越南率先发生,蔡则祥、林峰(2008)对越南货币危机的成因作了分析,发现政府财政赤字高、信贷投资过多以及高物价水平等是造成越南货币危机的根源。复旦大学985课题组(2008)通过与发生危机的其他新兴经济体比较,他们发现越南货币危机有其独特的形成机理:来自外部的货币与价格冲击和存在于内部微观结构的问题。实际上,越南货币危机爆发只是东南亚地区新兴经济体现状的一个缩影。孙兆东(2008)指出高外汇导致金融系统脆弱,高外资利用加剧通货膨胀,资本账户开放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承受力不匹配,这都是越南发生货币危机的原因。而这也是新兴经济体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最初由美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发酵,首先在美国华尔街引发世人瞩目的金融风暴,进而在全球蔓延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此之后,一系列的危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爆发。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由希腊扩散到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拉开了危机爆发的序幕。导致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研究方面,罗雄杰(2013)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分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投资银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掩盖财政状况等是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外部原因,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欧元区危机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等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王辉(2010)、陈西果(2010)和邓小华(2011)等众多学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作了分析。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后,后续发生的危机,如2013年爆发的塞浦路斯银行危机,被认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延续。郭春松、侯哲(2013)指出塞浦路斯由于对希腊危机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银行业监管方面的警惕性不高导致了银行危机的发生。丁程道金、刘晓燕(2013)认为塞浦路斯银行危机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原因、希腊债务危机的冲击以及国内经济局势的恶化。另外,塞浦路斯对银行业依赖程度较高,缺少实体产业的支撑,也是导致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货币危机其成因是怎样的,徐小茗、赵一朗(2013)对白俄罗斯货币危机研究发现,经常项目赤字、外汇储备聚降、货币贬值与通胀聚升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白俄罗斯爆发货币危机。马宇(2011)认为严峻的国际环境和不当的国内政策导致了白俄罗斯的货币危机爆发。作者认为从白俄罗斯货币危机发生的时间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014年的最后几天,卢布大幅跳水,俄罗斯发生货币危机。许树泽(2015)指出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对石油出口具有较高的依赖,国际油价下挫严重影响的俄罗斯的经济,导致汇率下跌和资本外逃,继而爆发卢布危机。董光耀(2015)认为卢布危机爆发有深层次的原因:国际矛盾碰撞后的结果。

三、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成因共性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成因差别是主要方面的,但是共同点也是存在的。新兴经济体发生危机的共性更多,2002年阿根廷债务危机和2008年越南货币危机都收到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以及国外资本流入的影响。从2002年阿根债务危机和2011年白俄罗斯危机来看,新兴经济体经常项目赤字增加也会导致危机爆发。从近几年欧洲地区发生的危机来看,产业结构单一是众多欧洲国家面临的现状之一,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2013年塞浦路斯银行危机、2014年俄罗斯货币危机都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引起的,虽然仅有几个国家爆发的危机,但提高警惕性是非常必要的。总体看来,无论是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还是银行危机,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国际环境变化是以上所有危机的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2008年以后的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来看,首先全球金额危机爆发引致全球经济低迷,而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希腊等国爆发债务危机,继而塞浦路斯银行外汇资产受债务危机影响大幅缩水爆发银行危机。2014年底受国际石油下挫影响,俄罗斯汇率下跌,卢布贬值,发生货币危机。除此之外,这些危机之间还存在哪些关系,是否存在共生性,又是怎样进行传导的,对此,笔者之后将进一步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小华,王宝宝,李颖.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模式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77-181.

[2]程道金,刘晓燕.塞浦路斯银行危机极其引发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3(05):27-32.

第3篇: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1.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8):25-27.

2.马宇等.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为何如此之大[J].经济学家2008.(3):92-98.

第4篇: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经历了三次债务风险,上世纪90年代初国企之间的“三角债”,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企债务转移为银行不良资产,2008年以来的地方债务扩张。三次债务危机发生的主体不同,债务处置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三次债务危机发生的逻辑是相同的:经济过热,债务杠杆率过高,经济收缩,债务问题浮现。而且,三次债务危机的发生都沿着企业、银行和政府的链条展开。政府在三次债务危机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通过注资和改革等手段成为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债务的最后“兜底”人。

连锁效应

萧条的唯一原因是繁荣。由信用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最终出现崩溃无法避免。从历史经验来看,债务扩张的出现基本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在经济上升周期,由于存在正反馈效应,债务规模有不断扩张的倾向,一旦经济扩张难以为继进而陷入衰退,小部分个人和部门的债务违约,将导致整个经济的债务链条断裂。

在前两次债务问题爆发前期,我国宏观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投资快速上升,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后,债务问题开始集中暴露,政府开始以处理债务为切入点进行调控、改革。

债务危机是有连锁效应的。就像美国的债务危机引致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一样,国内的债务危机也会沿着企业、银行和政府的链条扩散下去。正如欧文·费雪的通货紧缩理论所说,企业的过度负债是导致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在经济的繁荣时期,企业家为追求更多利润,会过度负债,而在经济状况转坏时,企业家为了清偿债务会降价倾销商品,导致物价水平的下跌,出现通货紧缩。很多企业债务率攀升,甚至资不抵债或破产。企业的大面积违约又引起了银行的呆坏账的增加,于是银行危机发生了。危机中伴随的对银行部门的救助、财政刺激计划的实施,政府债务在不断地扩张。而银行危机的真正“遗产”是导致政府公共债务激增。

三次危机

中国第一次债务危机的主体是企业和政府,债务处置方式是财政注资。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投资建设直接推高了GDP,1984年GDP同比增速高达15%以上,随后政府开始调控经济增长。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经营困难导致产成品积压滞销、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企业之间拖欠货款所形成的连锁债务关系加剧,造成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量“三角债”。1990年,国务院专门成立清理“三角债”办公室对“三角债”进行集中清理。

第二次债务危机的主体是企业和银行,债务处置方式为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改革。据统计,1994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5%,约有22.5%企业资不抵债。与此同时,国企改革的巨大成本转嫁至银行体系,国有银行承担了国企改革的主要成本,造成国有银行呆坏账明显增多。一方面,企业破产时资产负债率过高,普遍超过百分之百;另一方面,兼并方承接的债务享受停息、免息等政策红利,导致债权清偿率过低。同时,行政分配的核销额度不够,银行为国企改革买单,承担了大部分债务。1997年11月,政府开始深化金融改革和整顿金融秩序,初试市场化方式来解决银行不良问题。

目前中国面对的第三次债务危机,主体是地方政府。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主要任务是防范和化解风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抛出4万亿元的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并首次发行地方债。短期内经济快速复苏,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增长。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导致的外需减少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加之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政策紧缩,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暴露。

与前两次债务危机不同,本次危机主要表现为地方投资冲动下带来的地方债务快速扩张,最初债务集中在银行体系,随着政府采取收紧银行贷款、银信合作等方式防范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逐步转移到影子银行体系中。

对本次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处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停银行信贷。在2010年之前,银行贷款是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融资方式。根据国家审计署的调查,2010年底,在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中,79%是银行贷款,规模为8.5万亿元。2010年6月,国发19号文要求停止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整顿。地方政府开始寻求以信托和债券为主的市场化资金来源,金融脱媒加速,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2012年,债券发行和信托融资成为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方式。据测算,2012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约1.8万亿元,其中城投债发行净融资1.17万亿元,信托净融资约6300亿元。2012年年底颁布的463号文叫停信政合作,多位高层领导也表态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关注和治理,未来政策调控将集中对影子银行进行治理。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的负面冲击逐步消退,经济处于弱复苏阶段,并没有发生经济衰退、恶性通货膨胀,且政府一直加强防范地方债务过度扩张,控制金融体系风险。因此,地方债务仍在可控范围内。乐观估计,中国大约还有10年的政府债务扩张期,2013年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势头将强于2012年,地方政府债务继续扩张的趋势难改。

加大债务消化

古今中外,解决债务危机的办法,短期无非是债务重组、注资或赖账,逐步消化债务,长期几乎无一例外是通过通货膨胀稀释债务。金德尔伯格曾说过金融危机是一个永恒的现象,虽然债务危机不可避免,但人们至少能够从各种危机中获得有益的看法。

未来,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应加大债务消化,缓解债务过度扩张。债务消化方式将遵循存量消化和增量吸收并重的原则,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增量吸收的主要渠道。

新型城镇化是新“四化”的载体,其“新”主要表现在理念上以人为本,实践中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政策出发点,实现手段是通过改革打破旧模式的束缚,实现制度创新。中国现有的城镇化模式有成绩,但也有诸多弊端。比如人和地的矛盾。“人的城镇化”永远赶不上“土地的城镇化”,“造城”运动、“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严重,城镇化质量堪忧。

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要想正确处理好现存的矛盾,必须通过改革,打破原有束缚,实现要素合理配置。

其一,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处理好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矛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化的过程,原本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改革,为将农民工纳入属地公共服务体系提供财力保障,政府要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实现预算民主化。为此,分税制有必要做出重大调整,释放地方活力,减轻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加强对地方财政预算的监督和管理。

其二,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矛盾,杜绝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科学处理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地方政府考核体制,引导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第5篇: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

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第6篇: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范文

1 科技金融创新中的市场风险分析

1.1 科技金融创新风险对债券、股票及外汇市场的影响

从理论上而言,金融创新的风险与其它金融市场的风险之间存在着相互传导机制。关于银行业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银行业金融风险向债券市场传导的理论研究,二是银行业金融风险向股票市场传导的理论研究,三是银行业金融风险向外汇市场传导的理论研究。在银行业金融风险向债券市场传导过程中,银行业金融风险会通过信贷链传导至债券市场,银行间的资本联系加大了与之关联市场的风险传导风险,只要某个环节的支付活动产生障碍,就会造成相关的债务不能顺利结算,从而发生传导。同时,银行间的债权、债务链条是导致银行业金融风险传导至债券市场的现实基础,银行业金融风险的加剧一方面使资金外流、国际债权人提前收回贷款;另一方面使一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下降,从而降低该国的偿债能力并加大其债务风险,进而将该国银行业的风险传导至债券市场。债务危机与银行危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据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情况的估计显示,84%的债务违约会引发银行危机,并且 66%的银行危机也会引发债务危机。

1.2 债券市场风险

科技金融创新加大了债券市场的风险,通过影响银行利率,风险传导至银行部门,各种债务人大规模的债务违约所导致的债券市场风险或危机,将会影响债务人的债务偿还,债务人为了偿还到期债务,还、会在金融市场上以较高的利率“借新还旧”推动利率的上升,进而导致银行的资金成本增加、资产价格降低,银行业金融风险急剧攀升。除此之外,债务危机使得国债收益率居于高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出现大幅上升,推动银行的债务融资成本和股权融资成本的上升,加大银行业风险。当债务危机爆发时,如果一国维持汇率平价的政治成本较高时,债务危机以及随之产生的经济混乱将导致大量的资本外逃,进而导致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加大银行业金融风险。罗春蝉认为一方面银行作为债权人的情况下,债券市场的风险所导致的银行资本流入的减少,致使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另一方面债券市场的风险有可能带来企业违约风险的上升,进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国外投资者往往将债务违约看成是经济陷入衰退或者危机的信号,当债务违约增加时,他们会将资金从债务违约国纷纷撤出,从而增加了本币贬值风险,各方风险的综合作用会使宏观经济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银行部门,加大银行业金融风险。

1.3 股票市场风险

我国的股票市场与银行体系之间有较高的关联度,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危机都有可能诱发对方的行业性危机,进而放大危机产生的危害。股票市场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将会是股票市场风险传导至银行体系。资产价格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巨大,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将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当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并超过其内在价值,且所有投资者均意识到这一点时,投资者将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资产价格的下跌,进而影响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投资者的趋同效应会迅速反映在金融资产的价格上,因此一旦投资者预期股票行情将会发生逆转时,将会立即采取行动,这一举动会迅速反映在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并迅速传导至银行部门。股票市场的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上金融资产价格与其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金融资产价格的强烈波动将引发股价发生急速、短暂、超周期的暴跌,股票市场的风险一旦加剧将导致金融资产泡沫的逐渐膨胀,最终有可能破裂而导致市场的恐慌。金融恐慌将导致市场投资者纷纷退出,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金融资产价格狂跌,这一危机最终将传导至银行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并加剧银行业的金融风险。

1.4 外汇市场风险

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外汇市场风险通过影响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投机的资产而将风险传导至银行部门。当银行将其存款放在外汇市场上进行投机,外汇市场危机所带来的投资损失将导致银行存款的大量损耗,从而加剧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严重的将可能爆发全面的银行危机。苏同华认为当外汇市场风险加剧时,本币持续贬值使得以本币衡量的银行的外币负债急剧上升,以及用外币衡量的银行的本币资产急剧下降,从而对银行部门产生风险。罗春蝉指出当外汇市场风险产生时,危机国的资本会从高风险市场向低风险市场转移,风险资产向安全资产转移,该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金融市场的资产会被大量的抛售,这导致股票市场等高风险市场资产价格缩水以及流动性的严重短缺,此时银行投资在外汇市场的资产将大幅缩水,对银行业造成风险。

2 科技金融创新风险环境下的政府对策

2.1 改善国内金融环境,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国内外经济环境是影响商业金融风险重要的因素。在金融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并且,国际经济环境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频频爆发的国际经济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要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的冲击和影响。就目前而言,从国际方面来看,虽然美国金融危机逐渐远去,但是后危机时代其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正处于复苏和扩张阶段,其发展道路必然曲折而漫长;就国内而言,现阶段是我国重要发展时期,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工作生活的重中之重。可见,国内外经济环境对商业金融风险乃至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实施有效经济政策

金融风险是否会向其它市场传导,往往与政府在外汇市场风险加剧后是否采取相应的干预政策有关。当一国外汇市场面临风险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平价,如果政府通过调节外汇储备进行干预,在没有相应冲销措施的情况下,国际储备将会减少,进而导致该国信贷紧缩,进一步加大银行破产的可能性,从而将外汇市场的金融风险传导至商业银行;另外,当外汇市场产生风险,本币面临贬值的情况下,如果政府通过提高利率来缓解外汇市场风险,也有可能将风险转移,使脆弱的银行体系陷入危机。很显然,一国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商业金融风险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一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然也可以利用其他一些诸如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等。

2.3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合理规避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的统称。关于金融监管对商业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监管活动,可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和外部性问题等,因此主张加强金融监管;另一种观点认为,放松管制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金融风险水平,因而主张应放松金融监管。我国金融业必须适应国际发展的大趋势和审慎监管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信息的披露制度,真实、全面地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金融信息,尤其需要重视的是表外信息的披露。不断提高我国金融运行和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的透明度,不断强化市场对金融机构的约束作用。

2.4 大力提倡金融创新,提升银行金融创新水平

研究表明,金融创新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这意味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效率还处于低级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还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而美国商业银行则把金融创新作为提高其经营效率的重要途径,事实上,金融创新对美国商业银行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金融业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研发和发展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为此,国家和政府应创造金融业务创新和

金融产品创新的环境,提供与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外资银行学习、交流的机会;各商业银行也应该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扩大对新金融产品研发的投入,增加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比重;另外,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混业经营的实现途径。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效率。

第7篇: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金融市场冲击 会计稳健性 债务资源的配置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金融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命脉。这些年来,我国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在金融市场方面却可以说是备受考验。2008年的经济危机,已经让我国的金融市场饱受冲击。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让我国的金融市场遭受了冲击。在金融市场遭受冲击的今天,提高会计稳健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冲击对国有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更大,但民营企业在政治冲击下提高会计稳健性更能显著增加其银行信贷优势[1]。

一、会计稳健性与金融危机环境之间的关联

稳健性原则亦称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得到广泛应用,要求在面对企业内缺乏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时尽可能地慎重。即一切能够预见的损失及费用皆进行记录与确认,对于把握性不足的收入则暂不进行确认。近年来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企业面临着各种难以防范的风险。采取谨慎性原则,有助于我们未雨绸缪,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方向更加合理,使所有者与债权人等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

债务契约是指将债务合同表述为赋予债权人对现金流拥有索取权的契约。债务契约条款安排及内容涉及的恰当性及合理性,与债务人的利益有着很大关联。

(一)会计稳健性与金融危机环境的债务资源配置方向之关联

稳健性对金融危机环境中债务资源配置方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债务规模以及债务期限结构两个方面。

1、对债务规模的影响

对企业债务规模的影响越是稳健的企业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金,稳健性的会计信息将会影响债权人的资源配置,越具有稳健性的债务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债务资金。进一步考虑发现,在国有产权性质的研究样本中,交乘项系数的显著性较危机前明显降低,但是在民营企业的研究样本中显著性与危机前一样,然而系数危机显著增加,意味着在金融危机环境中债务资源配置中,会计稳健性对于民营企业中更加有利。

2、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

企业在债务融资时,稳健性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取得更多长期债务资金。多项研究表明稳健性能够增加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的信心,降低债权人用短期债务期限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在危机中,由于金融市场的恶化,金融机构不仅会关注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会考虑产权性质的因素。如果危机尚未暴发,产权性质与增长期债务之间的关联度较小,民营企业获得更少的长期债务资金,说明危机中民营企业在期限结构中受到更多的限制。

(二)会计稳健性对金融危机环境中债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在危机前,债务资金更多的流向了高成长性的企业,我国债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总体较高。为考察稳健性对债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将企业成长性指标与稳健性指标交乘,我们发现,企业成长性与会计稳健性的交乘项系数均为负,并没有直接验证会计稳健性能够提高务资源配置效率,且在金融危机期间更加显著。企业成长性的变量仍与新增债务资金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在金融危机期间,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补助,政府干预削弱了市场机制下在债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企业成长性与会计稳健性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负,这证实了在金融危机前,国有产权性质降低了企业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与此相反,我们发现民营产权性质与企业成长性及会计稳健性的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会计稳健性能够提高债务资源配置效率,但是这一机制受到我国特殊产权性质的影响:会计稳健性对外部债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民营企业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三)产权性质对会计稳健型与企业债务资源配置的影响

国内方面对于资源配置的探究发现,产权性质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银行倾向于向国有企业发放数量更多、期限更长的贷款,但是,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表现出更低的经营效率,因此,将债务资源过多的配置给国有企业通常导致资金配置效率更低。同时,多数研究也已经正式了国有产权性质企业的优势地位导致其信息披露意愿降低,削弱了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资源配置的影响。针对所有权性质对债务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体现集中体现在配置方向中,很少涉及到配置效率问题的研究,并且更多的是直接探讨产权性质对债务资源配置方向的直接影响,而未考虑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虽然产权性质对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影响在证券市场中得到证实,但我们仍有必要对债务市场中产权性质的影响加以研究,以加深对其理解。

二、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如何通过改变微观企业行为来影响经济发展是学术界探讨得比较少的领域[2]。为了对不同时期样本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及债务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有效考察,我们首先要进行一系列的描述性统计。录入时我们首先要对Loan进行考察,可以看出,相比起危机前的平均值来,企业在遭遇危机时的平均负债融资规模要明显增大,其差异体现十分显著。当企业即将发生违约或已经违约时,管理层就有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来降低企业会计稳健性水平。

(二)多元回归分析

1、会计稳健性对资源债务配置方向的影响

根据之前的章节,结合银行等债权主体的资源配置性数据来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新增债务视角考察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资源配置的相关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企业如果危机前会计稳健性越强,则说明它能够获得更多的债务资金。也就是说对于债务人来说,会计稳健性越好,则他在债务人配置方面越“占便宜”。此外我们通过对全样本的分析,尽管Crisis系数在百分之一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同之前对单变量的分析数据是有区别的,但恰巧也说明一旦我们有效控制了其余变量的影响,遭遇危机时,企业的新增贷款规模不升反降。

2、债务契约的相关约束因素

(1)对并购活动产生的影响。一旦产生债务,经理人员为提高企业风险,爱用的一个手段就是并购一家风险更大的企业。债务契约有时禁止兼并,就算同意也必须企业在并购后的有形资产净值符合一定的水准,这样的门槛减低了经理人员在并购中提高企业风险的可能性,使他们不大可能降低企业资产现值。

(2)对其他企业投资的限制。要想改变企业的风险,经理人员可运用对其它企业进行证券投资的手段。一些契约不许投资,一些契约虽然同意,但有形资产净值必须符合一定水准。还有一些契约则在总金额低于给定水平一个百分比时允许同意投资。

(3)对资产处置的限制。它的限制可减低经理人员改变企业风险和支付清算性股利机会。通常来说,这种方式是被债务契约所禁止,因为它可能会改变企业风险,使企业资产现值受到影响。即使同一,也必须在某个规定的价值以内,或者必须用处置资产的收入购置新固定资产或偿付债务。

(4)对增加债务的限制。1)对于债务契约来说,通常不可能发售具有高度优先权的新债券,或者规定一些条件,要想让发售债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优先,那么,需要增加现有债券的优先权,让它与新债券的优先权等价。2)避免企业或有负债。债务契约往往要求不准以任何资产作为其它承诺的担保或抵押,不准贴现应收票据或出售应收账款。4)对租赁固定资产的规模做出调节并将其看作负债。租金往往形成企业的固定负担,这种措施能够避免企业通过租赁固定资产来摆脱对其资本支出及债务规模的限制条件。

(5)对股利的限制。在债务契约例,限制股利的主要是避免经理人员支付清算性股利和放弃可带来正净现值的投资。它会造成企业资产现值下降,使企业风险提高。因股利条款上的缘故,对股票回购和其他Y产或现金分配同样要求处理为股利。

(6)营运资本的保持。一些契约规定企业的营运资本必须不低于某个底线。这种条款采取会计数据的手段,与股利限制比较相似,另外还可以让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

(7)对利息保障倍数的限制。采用这样的手段,我们首先可依照次判定企业盈利变动风险是否处于预期范围,另一方面也可降低企业违约的风险。

三、对会计稳健性度量的检验

会计稳健性由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组成。其中,哪一种对体现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更有利,目前尚未形成定论。根据对前文的回归分析,我们发现非条件稳健性对于企业获取债务资金更有利。这一检验结果在我国2008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得到了有效验证。事实证明,提高会计稳健性有利于我国顺利度过金融危机。所以提高会计稳健性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形势基本运行良好,但其中总会遭遇一些波折。尤其是近两年来,为了促使我国社会顺利地走过金融危机,让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会计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8篇: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货币错配,汇率风险,金融危机

一、建立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货币错配是指经济主体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用不同的货币计值,或者其业务经营活动中收入与支付用不同的货币计价,并且没有采取任何工具或手段规避汇率风险的现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货币错配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转轨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分析20世纪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初巴西及俄罗斯的金融动荡均可以发现,这些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汇率急剧波动甚至货币危机,而货币错配是汇率风险产生的前提,国内出现严重的货币错配既是导致这些国家出现汇率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也是这些国家在危机之后经济不能很快恢复起来的重要原因。在所有发生过危机的国家中,银行部门的外汇风险敞口(近似货币错配)都有显著上升,见表1。阿尔巴(1998)等人的研究表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不仅银行部门的货币错配程度在上升,在韩国、印尼和泰国,它们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币负债也快速上升。伯恩塞德、艾克鲍姆和雷贝罗(1999)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在危机前夕,存款货币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企业存在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叫。

货币错配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增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提高化解金融危机的成本以外,它还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的选择,它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出现“浮动恐惧”,并最终被迫走上美元化道路的重要原因。从我国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货币错配程度相当轻微,再加上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货币错配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自从2000年之后,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以及FDI的不断增长,我国近年遭遇一种新型的货币错配即债权型货币错配,同20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债务型货币错配一样,债权型货币错配对我国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汇率制度改革以及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构建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全面及时地把握我国银行体系的货币错配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变化,相关部门可以据之迅速做出反应,将货币错配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之内。这对保障银行部门的安全营运和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国出现货币危机或者本币急剧升值时,较低的货币错配程度有助于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与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关系

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与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目标是不同的。金融危机预警的目标是根据相关指标值的变化以及经验数据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为决策当局采取措施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提供决策参考。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标是准确测量我国商业银行货币错配的程度,为汇率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监管当局了解银行系统的外汇风险并对银行危机的发生进行提前预警。正由于它们的目标不同,因而功能上也存在差异。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功能在于识别和揭示银行体系中蕴含的外汇风险,它不能预测金融危机的发生,但它能为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经济重建提供十分有用的信息。与金融危机预警体系强调全面性不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仅关注银行与企业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的币种匹配情况,或者说只关注经济的货币层面,而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不仅关注经济的货币面,而且关注经济的基本面。

卡明斯基等人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有效的货币危机预警系统应当包括一套广泛的指标,并能获得充分的统计支持。他们认为,可以作为货币危机先行指标的变量是:国际储备下降数量、货币升值、信贷扩张、持续的通胀率、贸易账户恶化、出口表现、实际GDP增长率、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上升、广义货币与总储备的比值、财政赤字。基本上不能用于危机预测的变量是:对外债务、经常账户。而其他变量与危机的关系难以确定。从他们的研究来看,货币危机的先行指标如贸易账户恶化、出口表现以及广义货币与总储备的比值等已经考虑到了货币错配问题,换言之,货币错配指标应该是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说明,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可以作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重要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并非可有可无,因为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侧重于测量银行部门的外汇风险,为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应该说,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是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外有关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设计来看,不同程度地考虑到了货币错配问题,其相应指标主要由外债余额、外汇储备及其同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如GDP、进出口总额之比而构成。从这些总量指标上很难看出结构性问题尤其是银行体系货币错配的严重程度,因而是不全面的。此外,这些指标中不涉及企业货币错配情况,其实企业部门如果存在严重的货币错配,同样会给银行带来不利的影响(主要是信用风险)。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弥补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存在的这些问题。

三、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标功能及主要内容

建立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标是准确测量我国商业银行货币错配的程度,为汇率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并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对银行危机进行提前预警。银行总体货币错配风险预警体系的功能是,通过对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货币错配的密切监控,对银行体系系统性的外汇风险提出预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大限度地化解危机风险。同时,作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系统或指标相结合为监管当局提供金融危机预警。银行总体货币错配风险预警系统至少应包括三个模块:(1)银行货币错配测算指标模块;(2)风险预警信号模块;(3)对策反应模块。第一个模块是为了准确测量银行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货币错配程度,为风险预警做准备。第二个模块主要是设计银行货币错配指标的临界值,对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程度做出判断,这些判断将是下一步采取应对措施的依据。第三个模块设计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货币错配程度,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预警系统构建的关键是银行货币错配指标的选择。笔者将结合相关货币错配指标及本国的实际情况尝试建立银行总体货币错配指标体系,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银行货币错配的测算指标应包括总量指标和结构性指标,还要包括直接货币错配指标和间接货币错配指标。具体说,指标的选取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相关性,即选择的指标与货币错配具有高度关联性;二是数据可得性,即指标中涉及到的数据能从一定渠道获得,最好来自国民经济统计与金融统计;三是互补性,即指标之间能相互补充,从而全面反映货币错配状况。银行货币错配测算指标体系如图1:

银行货币错配测算指标体系分两大类:

一是直接货币错配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指标:(1)全部银行净外币资产总额与银行总资产之比,这一指标反映了银行资产币种结构,在债权型货币错配情况下,这一指标非常有效,比值越高说明债权型货币错配越严重;(2)外币存款占全部存款之比(即货币替代指标),这一部分刻画国内的外币化程度,比值越大,表示债务型货币错配越严重;(3)国外负债占全部负债之比,反映国内银行承担的外债水平,比值越高,同样表明债务型货币错配越严重;(4)全部银行净外汇敞口头寸与全部银行资本金之比,反映银行承受外汇风险的能力,其比值越高,越容易出现系统性的外汇风险;(5)表外业务未抵补外汇合约总值,是针对银行表外业务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参考指标,表外业务中涉及外汇的部分增长越快,货币错配的可能性越大,同样给银行带来的外汇风险也越大。

第9篇: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欧债危机 意大利 西班牙 欧元区国家 趋势

一、引言

随着“欧猪五国”(PIIGS)债务危机的轮番上演,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其深度及广度远超当初的市场预期。债务危机不仅引起债券市场的巨大波动,甚至波及到银行系统以及外汇市场,为缓解危机而采取的紧缩性财政政策还累及实体经济受挫,债务危机的传染效应又将危机进一步蔓延至核心国家,由此引发全球对债务问题的广泛关注。一时间,风险不绝于耳,颠覆了人们对“债务绝对安全”的信念,给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动荡。

事实上,不仅是PIIGS,现今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财政风险指标和债务水平均已超过警戒线。一场集中在发达经济体的全球债务危机的大幕正在缓缓拉开,而现在还只是序幕。

各债务危机国的现况怎样?债务问题的集中爆发将给发达经济体和全球经济格局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债务危机的演化发展将呈现怎样的新趋势?这都是国际金融市场迫切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在欧元区经济体中位列第三、第四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务问题的具体剖析,结合分析国家的经济现况和债务走向,给出有价值的参考。

二、欧债危机加速器:意大利债务危机的演进

意大利作为欧元区第三、全球第经济体,2010年GDP总规模为1.55万亿欧元,远高于其他国家(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三国GDP总规模也仅为5570亿欧元)。意大利具有全球第三大的国债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一旦意大利爆发危机,将是欧债危机从欧洲边缘国家扩散至核心国家的重大升级。

截至2010年末,意大利的国债规模高达1.843万亿欧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欧元区最大债务国。2010年意大利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为4.6%,虽比前一年有所下降,但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已达119%,远高于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上限,在欧元区仅次于希腊(图1)。

评级机构穆迪警告将可能下调意大利债务评级后,引发市场巨大的恐慌,意大利银行股遭到抛售,国债收益率飙升。截至2011年8月3日,意大利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6.3%,接近7%的救助临界点,与德国国债息差384个基点,也接近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接受救助前的息差水平。

随着国债收益率的飙升,意大利融资环境呈现恶化,未来将不得不继续以高成本进行发债融资。融资成本的增加令其面临的债务风险越来越大,“借新债还旧债”的模式难以为继。而目前的市场恐慌情绪意味着意大利政府的每一次标售都将面临巨大挑战,意大利将迎来极为艰难的时刻。此外,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意大利经济增长一直处于疲弱状态,出口增长趋势微弱,进口商品价格高涨。而最新的PMI指数表明,意大利制造业增速为衰退以来最低水平,制造业已陷入停滞,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恶劣的经济环境使得意大利债务危机雪上加霜。债务庞大和经济增长疲软,使得意大利具备危机爆发的客观条件。

三、意大利债务危机再升级的原因

意大利债务危机既有制度原因,也有政策原因,不仅内因,还有外因。归纳起来,第一,债务危机的爆发源于政府财政赤字过高,而最低工资和高福利制度是导致过高赤字和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二,二战以来,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拯救经济,造成政府的债务水平大幅增加,这是导致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第三,欧元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二元分离,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立的财政政策使得赤字和债务可调节余地有限。第四,债务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和后续反应,金融危机是债务危机的触发因素。第五,评级机构警告下调评级导致金融市场恐慌性抛盘,对危机加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欧元区缺乏危机救助机制,监管不力、财政纪律存在制度漏洞,劳动力市场僵化、成本居高不下,科技投入低、创新不足,产业结构不完善、经济结构失衡,经济金融化等诸多原因,亦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泡沫化程度高,赤字和债务庞大。

以上是意大利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而意大利债务危机再升级的触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

其一,欧盟银行业监管局(E-BA)公布的欧盟银行业健康状况压力测试结果,令市场加大了对意大利银行业的担忧。2011年7月15日公布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在91家参加测试的银行中,有8家未获通过,预计需要增资25亿欧元,另有16家银行涉险过关。虽然测试结果明显好于市场预期,但由于测试没有包含具体债务违约的假设方案,并未直接体现债务违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低估了未能通过测试的银行数量。因此,测试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使市场对意大利银行业的担忧有增无减。

其二,因希腊发生债务违约几成定局而导致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欧元区国家和IMF在上一轮1100亿欧元(1584亿美元)援助的基础上,再向希腊提供1090亿欧元(1570亿美元)贷款。希腊债务违约几成定局。据路透统计,意大利银行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风险敞口总共大约500亿欧元。一旦希腊发生违约,市场的恐慌情绪将蔓延至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市场的投资方向将发生逆转,资金会撤出股市、债市、商品市场,寻求避险。这将导致资产价格大幅波动,或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其三,意大利政治局势动荡,金融市场对政治事件异常敏感。市场对于意大利内部的政治事件异常敏感。从1990年至今,意大利内阁更换过10次,平均每届内阁延续时间仅有两年。从议会结构来看,意大利议会并不存在绝对的多数党,总理贝卢斯科尼所在的执政党,无论在参议院还是在众议院都没有占到50%以上的席位。作为意大利金融市场最为信任的经济部长特雷蒙蒂,为缓解债务危机力推削减赤字计划,而他也于近期遭到腐败指控。市场担心贝卢斯科尼意图削弱或撤除特雷蒙蒂之职,致使未来财政紧缩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景堪忧。

其四,债务总额过高,而2011年八九月又是全年债券赎

回和融资高峰,加大了债务危机爆发的风险。当前意大利政府面临的困境是其财政现金流非常紧张。据路透估计,意大利2011年的融资需求为1878亿欧元。主要集中于8月和9月,分别为379亿和596亿欧元,占比达11.1%和17.7%。而与此同时,8月和9月却要支付高达304亿和519亿欧元的到期债券赎回,使得债券赎回和融资需求叠加形成高峰,更加大了债务危机爆发的风险。

四、意大利债务危机的影响

意大利债务危机对金融市场造成了重大冲击。为应对债务违约,银行信贷下滑,银行间的拆借利率上升,加之评级面临被下调后,增加了融资的风险溢价,国债收益率大幅上扬,金融市场融资成本上升,融资压力巨大。在此情况下,对意大利的巨额救助不仅将降低对其他待援国家的救助能力,也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进而对实体经济构成威胁。

(一)未来2年融资压力巨大,欧洲救助资金将面临干涸,债务违约风险大增

欧洲的救助资金一直被视为此轮欧债危机的最大“防火墙”,截至2011年7月仍有余额近5600亿欧元。然而,2011年7月至2013年中期(EFSF资金到期日期),意大利国债市场融资需求高达近7560亿欧元(赤字1110亿欧元,国债赎回和票息支付为6450亿欧元)。这就意味着,一旦意大利被迫接受救助,目前的救助资金将面临干涸。最直接的结果,即是诸多国家因失去资金支持,债务违约的风险大增(图2)。

(二)欧洲银行业对意大利国债风险敞口巨大。债务危机必将触发银行业危机

意大利国债市场此前因规模巨大,流动性相对较好而成为诸多欧元区银行的重要投资主体。欧元区最大的91家银行持有的意大利国债规模高达近1000亿欧元,为对PIIGS其他四国债务总敞口的近2倍。因此,一旦意大利国债市场遭遇困境,对欧洲银行业的冲击巨大,由此导致银行坏账增加、流动性恶化、信贷萎缩、融资成本飙升等诸多重大问题,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也将更加步履维艰。

(三)财政紧缩计划的实施对实体经济造成直接影响,金融市场风险大增加剧了实体经济的恶化

意大利为从根本上解决债务危机问题,不得不通过实施财政紧缩计划,大幅压缩行政开支和福利支出,以削减赤字。此举抑制了投资和消费,无疑对意大利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银行惜贷以及融资成本上升也会抑制经济,金融系统面临的巨大风险又通过市场的传导机制进一步放大,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出现恐慌性抛售,对市场的冲击力集中而剧烈,很可能会对金融系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从而使实体经济进一步恶化。

五、西班牙债务危机的演进与影响

2010年,西班牙GDP约为1.06万亿欧元,约为希腊、葡萄牙、爱尔兰三国GDP之和的两倍左右。作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目前经济复苏依旧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制造业复苏疲弱、房地产行业依旧毫无起色。疲弱的经济状况极大地削弱了西班牙对于债务风险的防范能力,使得西班牙成为继意大利之后又一个面临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核心国家。

据统计,金融危机以来,西班牙房地产价格已经下跌了超过20%,新屋开工数量已经降到了历史低点,相关抵押资产价格大幅走低。受此影响,西班牙银行业的信贷风险陡升,银行业潜在的损失可能达到30%。从2011年5月开始,西班牙PMI指数再次下降到50以下,制造业再度陷入萎缩,经济前景低迷。

西班牙失业率也一路攀升到21.29%的历史最高点,是欧盟平均失业率的两倍,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长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一方面表明西班牙经济的疲弱,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政府财政紧缩计划将面临巨大的阻力,财政赤字压力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复苏的头等难题。

据德意志银行预计,2011年西班牙政府债务规模约为7300亿欧元,约占欧元区整体债务总额的9%,相当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三国的债务之和。

除了西班牙政府债务之外,西班牙的银行业债务风险也是欧元区无法回避的问题。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如果西班牙银行业出现债务问题,仅德国便可能遭受1819亿美元损失,法国和英国的潜在损失也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

西班牙2010年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9.24%。迫于欧盟成员国的压力,西班牙政府正力求在2011年将这一数据降至6%。尽管西班牙政府已经实施30年来规模最大的“减赤”措施,但IMF认为,西班牙为防止债务危机而采取的措施不够完善,其面临的债务风险相当巨大。截至2011年8月3日,西班牙5年期CDS跳涨至纪录高位,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6.5%,与德国国债息差404个基点,均创下历史新高。

随着国债收益率急速上升,说明投资者对西班牙削减赤字和债务的能力缺乏信心。由此可见,目前西班牙国内经济复苏面临巨大压力,债务违约风险日甚一日,成为欧元区又一重大隐患。这样一个对欧元区举足轻重的国家一旦爆发债务危机,同样会给目前举步维艰的欧洲经济带来致命打击。

六、欧元区国家现况分析

意大利、西班牙再度成为欧债危机风暴的中心眼,这让已疲惫不堪的欧元区各国再次手忙脚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欧元区国家已经转危为安。

(一)经济基本面堪忧

如表1所示,根据德意志银行的预计,希腊、葡萄牙经济在2011、2012年仍将继续保持负增长,而爱尔兰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长也十分缓慢。三国的失业率近三年来也一路上扬。2011年失业率继续居高不下,已分别高达16.2%、14%、12%。

据德意志银行预计,2011、2012年希腊和葡萄牙出口乏力,经常账户将入不敷出,年增长均在-6%以上,而爱尔兰的经常账户状况亦难有起色,国际收支状况堪忧。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未来两年三国的CPI上涨的压力不大。根据德意志银行的预计,未来两年其CPI涨幅均在3%以内,通胀压力不大,否则势必引发更大的经济动荡和社会危机。

为缓解危机,三国未来两年的财政紧缩幅度都在5―10%之间。然而,在经济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高失业率、经常账户逆差等恶劣的形势下,其实体经济已是赢弱不堪。在此状况下,若要承受幅度如此巨大的财政紧缩政策,定然力不从心。

(二)债券市场压力巨大

截至2011年7月,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之其他欧元区国家均大幅上扬。希腊的10年期国债CDS在高位继续上行,而葡萄牙、爱尔兰的CDS分别急速上

扬300多个基点,站上1000基点的高位,表明其在债券市场上压力巨大。

如表1所示,尽管目前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已获得纾困资金的援助,但其债务规模依然庞大,且债务规模/GDP的比例在未来两年内将继续上升。

由此可知,经济增长停滞、高失业率、经常账户逆差的现况使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欧元区国家的实体经济赢弱不堪,且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大幅度的财政紧缩政策对本已奄奄一息的实体经济意味着雪上加霜,恐难得到有效执行。欧元区国家未来几年内债务压力依然巨大,若财政紧缩计划不能有效执行,将使其无法再获得援助,并将导致其债务面临更大的危机。

七、欧债危机再升级的发展趋势

(一)高福利难以缩减,紧缩性财政政策面临巨大阻力。欧债危机难有实质性改观

最低工资和高福利制度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三大支柱之一,而这一制度设计本身就扼杀了经济活力和经济增长,存在制度性缺陷。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而高支出必然伴随着高税收。高额的税收抑制了投资,抬高了劳动力成本。而随着新兴市场快速发展和低廉劳动力的吸引,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不断萎缩,就业机会减少,税基缩小,税收增长无法跟上福利开支的增长。即使在经济较好的年份,政府庞大的支出都需举债维持,一旦遇到经济发展减缓、停滞或衰退,政府的赤字就更加严重。若要延续高福利、高工资、高消费、低劳动的生活方式,只能靠举债维持,寅吃卯粮。

发达国家的高福利极难缩减,因为在民主制度下,缩减福利的政策必将招致民众强烈反对。政客们为了取悦选民,不会轻易调整高福利政策。政府财政紧缩计划将难以有效执行,财政赤字压力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欧债危机亦难有实质性改观。

(二)债务困境拖累下,发达经济体进入低经济增长周期

发达经济体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通过财政紧缩,大幅压缩行政开支和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税收,将财政赤字转变为盈余,并长期积累,用来偿还债务;二是由国家的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直接购买政府债券。

对于第一种方法,如果实施财政紧缩,由于整顿规模巨大,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痛苦过程。财政紧缩意味着政府将增加税收、削减支出,在拖累经济下滑的同时,也会抑制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令经济活动更加疲弱。

对于第二种方法,如果国家央行增发货币购买债券,将导致经济体流动性泛滥,稀释货币购买力,加剧通货膨胀,给经济种下恶果。

不论哪种方法,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十分严重的,庞大的债务及财政压力必将拖累发达经济体进入低经济增长周期。

(三)债务危机正在从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主要发达经济体均背负巨额债务,质变正悄然发生,全球债务危机或将全面爆发

IMF2011年4月份的数据显示,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债务总量大部分呈增长态势,其中除了希腊、葡萄牙等国家之外,债务增幅靠前的不乏日本、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等核心国家,其中美国和日本的财政赤字也在增长,这些国家都潜伏着巨大的信用风险。2011年8月5日,标普将美国长期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为负面。这是美国信用评级历史上首次遭“降级”,金融市场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全球股市大跌,美国很可能面临债务违约已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广泛担忧。

债务问题经过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发达经济体所背负巨额债务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一般压缩财政赤字只能缓解债务膨胀,实现长期稳定的财政盈余才是解决债务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除了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之外,债务负担沉重的国家必须通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速。而目前尚未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速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小于国债的实际利率。因此,高负债国家要想在短期内实现稳定的财政盈余几乎是不可能的。若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财政收支平衡,则债务/GDP亦无法降低,债务危机必将愈演愈烈。此外,随着发达经济体增长速度放缓、竞争力下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涌现,财政压力进一步增加,债务风险将更加严重。接下来,量变必将产生质变,更大规模的全球债务危机或将浮出水面。

(四)欧债危机并不等同于欧元危机,债务危机必将进一步深化欧洲一体化进程

金融史学家金德伯格和提出“金融不安定假说”的明斯基曾通过大量著述来论证一国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证明即便是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不稳定的货币体系,亦难逃的命运。若从这一视角出发,将欧债危机单纯归咎于欧元显然失之偏颇。因为即使在汇率完全浮动的许多国家,依然会发生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危机是金融货币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的必然结果。

虽然欧元的设计本身有其制度性缺陷,但由于欧盟成员国存在经济发展和财政税收等的不平衡,欧盟目前更大程度的财政政策的统一还有些遥远,这需要把更多国家权力让渡给欧盟机构,短期内很难被民众接受。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必将促使各国寻找更深层原因,并据此进行一些规则和制度安排并强化监管,最大程度降低危机的损失。目前,欧盟各国正力图从盟约里面寻找更多的协作空间,诸如财政政策协作,税收和福利政策的协调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欧元的缺陷,深化欧洲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