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债务危机爆发的后果范文

债务危机爆发的后果精选(九篇)

债务危机爆发的后果

第1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后果范文

欧债危机的爆发看起来是一场国家的债务危机,从希腊、意大利等国的债务曝险,到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债务比重超越警戒线引发债务评级下调,显示的是一场可能的债务违约和债务危机。现在这场危机还在继续延宕过程中,影响波及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什么在全球经济最核心的欧元区国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欧洲经济和金融市场时,货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看起来是关键因素,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冲击波杀伤了融资过度、金融体系脆弱的国家,出现了像冰岛、爱尔兰这样的陷入危机的经济体。因为金融市场的扩张过度和过分的杠杆融资而导致金融体系脆弱部分曝险,一部分金融机构受到了影响,这显然与债务性质结构无关。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体现为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否稳健的影响,当时主要的观察认识认为金融市场衍生品的杠杆化交易失控和银行类机构资产的过度市场交易是主要原因,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资产受到了影响,货币体系和货币政策并没有陷入危机,主要国家的货币体系和政策是健康稳定的。这些国家的财政体系也是健康安全的。在应对金融市场动荡时,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充分发挥了财政的最大能力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主要国家的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当然也是应该的,一些国家的财政甚至超越了自身的承载能力实施扩张和经济拉动,甚至还带动或强制其他金融机构实施扩张和提高支出水平,以应对经济下滑。这在学术界不同流派看来,是对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或自由市场经济机制的一次彻底批判和否定。那么,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财政体制和货币体制下,金融体系的危机爆发可能吗?它仅仅可能是局部性的吗?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难以理解,金融市场的交易和融资活动与一国的财政体系活动和货币体系的活动可以完全地切割分离吗?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并不清楚,在学术和政策实际运作层面并没有很多关注。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美国的财政体系并没有编者按:鉴于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洲经济摇摇欲坠,欧债危机已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并迫使我国经出现明显的危机,货币政策体系也显得稳健安全,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水平都是在稳定水平状态下运行,金融危机在当时显得像是个别银行和证券机构的信用危机。在应对流动性收缩和金融机构稳健时,美国政府冲在最前面,其采用了特种预算工具筹集资金,并给予了危机金融机构大幅度的资本输入,而美联储并未作出过多反应,维持了基本的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只是在2009年以后当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和就业率下降以后,才推出了扩张性的货币供应政策,即QE1和QE2。欧洲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冲击的初期,也体现出了一种有限的金融机构信用或支付危机,对于经济财政支出最多是一种间接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并未影响到货币体系的稳定,欧元体系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健康的。它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欧债危机来说,它似乎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某种联系,但作为财政工具的债务危机又似乎与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假设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被多数人所接受,也就是欧债危机是债务问题,是欧盟内部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水平失调所带来的后果,如果是这样的话,债务危机也就是一国的财政信用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必须要问,这样的假设合理吗?金融危机条件下出现的债务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究竟有何关系。当我们深入地看一下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的结构影响,才能发现欧元体系内部财政体系的功能,它们二者其实是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财政支出体系与统一的非的货币政策体系被结合到一起时,它们的运作就已经潜伏了财政扩张和债务失控的危机,而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此次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因此,欧债危机,看似并非货币体系的危机,实际上真正是货币政策体系矛盾危机的集中爆发。我们这种分析假设的基本前提就是欧元货币体系隐含着内在的矛盾,财政体系的矛盾是一种突破口,债务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已经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二、货币政策体系矛盾的财政表现

欧元作为欧盟统一货币始于1999年,它的产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与职能。它既是欧洲统一经济体的流通货币和支付工具,也成为欧元区的储备货币和外汇支付工具。欧元一诞生,就取代了欧洲各国原有流通的货币,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与美元、日元、英镑在国际结算中竞争,而且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的流通也形成了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财政体系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元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与美元竞争国际储备货币中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使欧洲央行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同时,在欧元区内部,统一的货币也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利益,对于资本流通、货物贸易和劳动力就业等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欧元体系从诞生起就带来了它的不稳定性,它隐含的矛盾冲突在市场条件形成时就必然爆发出来。

第一,欧元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货币是欧元区国家的货币,它的出现是建立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统一开放条件下的,17个国家形成的货币区大约有3.3亿人口,12万亿美元的GDP总量,人口规模已超过美国,GDP总量为美国的80%。欧元一出现就被认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欧洲各国经济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高度接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小,对于经济合作和联合市场化竞争的意愿十分强烈,因而在政治上的阻力也较小,大多数西欧国家都积极加入了欧元区,一些东欧国家也积极要求加入欧元体系,这也使欧元一度被多数人看好,甚至认为在未来10多年以后极有可能取代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作为货币体系涉及到了诸多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在其中如果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货币体系的运行就会出现危机,尤其是在各国的经济利益诉求难以达成一致而又没有一种强制性的行政力量加以控制时,矛盾就会爆发,货币政策体系就难以去左右国家的财政行动,更不可能去控制各国的政治决策。而欧元被大多数人看好的原因就是因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和一定程度的政治联合行动,没有被看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严重分裂隐患,也就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控制的不同,它们所获得的来自欧元体系的利益可能是不同的。而当面临市场冲击时他们所受到的冲击程度也是不同的,极有可能出现人们不愿看到的组合:最小的获益者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最大的受益者则成为最小的受害者。而十分不幸的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的欧债危机,正是这种结果。

第二,在各国纷纷放弃而加入欧元货币体系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的结果,显然也低估了这种可能性,也可能是在短期利益驱使下去搭便车,获得一些免费的经济利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南欧和东欧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会极尽努力直至修改财政数据力图加入这一体系。这种利益是什么,我们简而言之,就是在货币体系层面有可能的储备货币利益,竞争型的储备货币份额可能是发行和货币国际化流通获得实际的铸币税收入,而且统一的欧元变得更有竞争性,对于那些经济地位较为弱小的国家来说,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和对于美元的储备性依赖也会大大降低。而从经济层面上说,区域性货币减少了汇率波动带来的贸易摩擦,对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这在理论上也被归结为存在着一种最优的“区域货币配置效应”。现在我们从实际状况看,金融危机的冲击粉碎了这种美丽的梦想,欧元区不得不回到严酷的现实中来。这个现实就是,欧元区货币的运作需要付出极高的运行成本,利益矛盾冲突积累又可能使得区域货币体系分崩离析,财政和债务危机的爆发是货币体系矛盾的直接体现。

第三,已有研究已经揭示了大量的问题和原因,指出了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是一国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区域货币体系的形成已经统一了货币政策,各国也就只有财政政策可以作为调节支出的工具了,欧元区成立时已经意识到财政支出规模和预算赤字有可能危及欧元体系的稳定,已经对各国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规定了上限,但财政支出具有更高的含义,这一要求的提出没有强制的法律或行政约束,这为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扩张和失控留下了隐患。财政支出失控和债务危机爆发的诱发原因可以分为下列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结构差异和政治决策冲突方面看,财政支出功能失控必然引发债务危机。欧元体系的17国在进入统一货币政策以后,各自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竞争能力以及市场产品的发展前景差异极大,它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阵营。第一阵营即欧盟的领头羊德国和法国,其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均GDP在35000美元以上;第二阵营为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家,经济结构较为优势,有较高的竞争力,人均GDP为25000~45000美元;第三阵营为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冰岛等国,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人均GDP大致为20000~30000美元,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这样的结构差异导致经济政策协调的困难。统一的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政策必然导致不同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并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的财政收入和预算支出能力会受到更大的制约,赤字政策和财政状况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重已经达到了危机临界状态,而且背负的债务包袱越来越重。二是从危机应对决策过程看,财政政策失控导致的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扩展爆发,金融危机引发了债务危机的爆发,其中具有内在的联系。欧元区国家具有较为近似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但其国内的政治结构、治理方法、社会文化影响还是有着较大差异,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创新能力较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福利主义盛行,出于政党利益要求而对于财政约束松弛,导致债台高筑。其中欧猪五国的当年赤字占GDP比重在2006年为1%左右,到2011年已经达到13%以上;累计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70%上升到120%以上,其中希腊已经达到180%以上,其他国家也达到了100%以上,大幅度超出了欧盟规定的安全警戒线。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了人们对于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对于用国家干预来影响市场的凯恩斯主义抱有幻想,学术上也出现了否定市场机制推崇国家干预的思潮,这正好迎合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国家干预控制的理念,在欧债危机爆发过程中,这种思潮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和信用收缩的主要政策,这些国家的财政纷纷采取了空前的扩张和救援行动,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亏损进行补贴,增加公共项目的支出,甚至直接补贴消费者以拉动市场,应对危机事实上是在扩张支出刺激经济,这完全符合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原则,新凯恩斯主义者也主张财政扩张。但随后我们看到的是狂热扩张后的严峻局面,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重迅速上升,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比重已经上升到15%左右,累计债务比重超过了GDP的1倍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债务在2009年以后,已经进入偿还期而财政已经失去了偿还能力,债务危机已经是一触即发。巨额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带来就业和经济的增长,反而引发了严重的国内通货膨胀和失业增长,局面已经恶化到经济的负增长和高达20%左右的失业率,青年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50%以上,应对失业经济衰退和面对债务危机已是欧元区国家的两难处境。很明显,在财政扩张和收缩这条道路上根本就找不到出路。破产清算也许是唯一结局,这也意味着财政扩张主义的破产,连带着欧元货币体系的破产。

第2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后果范文

一、美国公共债务现状概览

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使美国经济尽快地从危机中恢复,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计划,导致美国政府公共债务快速攀升。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1.42万亿美元,为GDP的9.9%;国债余额超过12万亿美元,为GDP的84%。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1.29万亿美元,占GDP的8.9%,国债余额超过13.4万亿美元,占GDP的92%。2011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1.65万亿美元,债务总额早在5月16日就已经达到14.29万亿美元上限。图1显示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债的GDP占比不断攀升,至今已经突破二战以来的最高点,且仍有加速上涨之势。

与此同时,投资者对于美国政府主权债务违约的担忧也在升温。在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美国信用违约掉期合同的价格近期在不断攀升。图2是美国政府债的一年、五年、十年期CDS的交易价格曲线。2011年5月以来,美国一年、五年和十年期的CDS价格均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一年期CDS,价格已经翻了一番。

二、美国债务问题前景分析

尽管美国已经触及债务“天花板”,美国国会至今尚未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目前美国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较小。其原因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别加以考虑:

1、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货币政策体系

目前,学者们对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家普遍认为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成员国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是爆发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系,在应对危机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发挥更好的效果。为应对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扣除标准以及提高新能源、节能减排、交通等方面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增加公共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设备完善以及新能源技术研发、失业补贴等。为配合上述财政政策,美联储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降低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贴现率等低利率政策和为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债务规模接近上限的情况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提高债券价格,降低收益率,另一方面利用通货膨胀减轻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可谓“一石二鸟”。

2、美国的债务结构风险并不突出

如果从债务绝对规模角度看来, 美国无疑是全球第一。但是如果我们考察相对债务规模,即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称为净债务率),会发现美国的债务并不比其他国家更突出。日本的净债务比率远远超过美国, 但日本并未发生危机, 甚至日本公债一直被认为是稳健的。在债务危机爆发前,爱尔兰净债务率为20%;希腊为110%,然而这两个国家却都爆发了债务危机。可见净债务率并不能成为一国是否爆发债务危机的决定性因素, 政府对债务品种和期限的合理安排以及融资能力更为重要。

第3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拉美;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

债务危机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曾有学者预言发达国家是不会爆发债务危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此次以希腊为代表的欧洲债务危机来势之凶猛无法抵挡,使整个欧盟陷入困境,并且成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严重威胁。

一、80年代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

随着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拉美国家的外债急剧增长,结束了近30年的经济迅速发展阶段,拉美地区的经济开始陷入困境。拉美国家的债务由1975年的685亿美元急剧增长到1982年的3000多亿美元,增长了三倍多,将近占到第三世界外债总额的一半。其中巴西负债900亿美元、墨西哥800亿美元、阿根廷380亿美元、委内瑞拉320亿美元,仅上述四国的债务就占到了拉美总债务的80%之多(见图1)。在此之后,拉美地区全面爆发了债务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拉美国家的负债数额急剧上升(见图

2),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仅极大地阻碍了拉美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给西方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二、欧洲债务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源于冰岛。2008年10月,美国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致使冰岛三大银行均资不抵债,并陆续被政府接管,由此银行的债务升级为债务,冰岛濒临“破产”。随之过后,IMF主导了对冰岛的救援措施,才使得冰岛债务危机暂时告一段落。中东欧国家的负债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高,2009年初,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穆迪调低了乌克兰的评级,促发了中东欧国家的债务问题,但随着西欧强国对其在东欧资产救助的开展,中东欧债务问题没有引发新的系统性金融动荡。2009年底,希腊政府宣布其财政赤字占GDP比例达到12.7%,是欧盟允许的3%上限的3倍多,2009年12月,惠誉将希腊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同时把希腊公共财政状况前景展望调为“负面”,其后,标准普尔和穆迪也都相应地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欧洲债务危机以此为契机,大肆爆发。同一期间,欧洲央行相继警告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紧接着,爱尔兰、意大利、德国、法国等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乃至整个欧盟都卷入了严重的债务问题中(见图3,图4),使欧盟陷入有史以来最艰难困境之中,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正在逐渐复苏的世界经济。

三、80年代拉美国家债务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1.外部经济环境恶劣。(1)西方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危机。这两次债务危机的爆发都与全球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由于受到国际经济低迷的重创,西方世界发达国家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除了高关税以外,还设置了多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导致债务国出口大幅下降,外汇收入锐减。(2)高利率加重了债务负担。国外银行的高利率从两个方面导致了债务国的负债加重。首先,受国外银行高利率的诱惑,债务国国内拥有大量资金的企业或个人追逐高利率,纷纷把资金存入到国外银行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其次,由于外国贷款的利率较高,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调贷款利率,利息支出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就使得原本还债能力有限的债务国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债务负担。(3)全球经济低迷导致跨国融资履步维艰。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国外投资者越发慎重每项投资。由于债务国已使负债累累,外国投资者对债务国的经济前景不看好,纷纷撤资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出。

2.债务国深刻的内在原因。(1)脆弱的经济结构易受外部因素的冲击。拉美地区多数国家是以出口少数几种农矿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市场的农矿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暴跌,导致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锐减,入不敷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农产品出口带来严重冲击,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滑,旅游业更是陷入萧条时期。这样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债务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很高,极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2)各国政府出于不同目的大量举债导致债务负担过重。战后,拉美许多国家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了一些过于庞大的经济发展计划,实行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度的“三高”方针,其资金需求远远超出了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范围。由于各自的不同目的,债务国都需要靠大量举借外债来弥补国内的巨额资金需求。(3)国家政府政策上的失误。拉美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采取了许多限制性措施,只有依靠举债来发展本国经济,并且外债规模严重失控。欧洲许多国家则是推行赤字财政的政策来刺激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本国的政治当局。这些国家所借外债很大程度上没有或者没有适当地用于发展经济,而是直接用于弥补国有企业亏损或支付公共福利。当然,拉美地区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国际政治与经济背景有很大的差异,其国家经济实力,国内政策等也大有不同,所以其爆发债务危机的原因除了上述相似之处外,还有一些其自身特有因素的部分,这里不加以详细阐述。

四、走出欧债危机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次债务危机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欧洲国家可以借鉴拉美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找寻应对此次债务危机的对策,走出危机泥潭。

1.制定“欧洲‘布雷迪计划’”。为了解救当时深陷债务泥潭的拉美国家,1989年3月美国提出了“布雷迪计划”。它的核心是削减债务国的债务,主要包括:(1)在调节账务和税收等方面,债权国政府应制定出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削减债务计划的具体措施。(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债权国政府应向债务国提供资金,以加快削减债务的过程。(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向那些尚未同商业银行达成协议(包括重新安排债务、削减债务和提供新贷款等方面的协议)的债务国提供信贷,以帮助其进行结构性调整。2011年10月26日,欧洲各国已经达成协议,对希腊的债务进行了50%的减免,接下来仍可以按照布雷迪计划的要求做下去,这必将是解决债务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至少在目前来看可以缓和债务危机的严重性。

2.欧盟国家荣辱与共应对债务危机。拉美债务危机时期,拉美国家曾联合起来应对债务危机,一起站出来解决债务问题。欧元区国家甚是整个欧盟都应该站在同一立场。欧元区国家在享受了统一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利益之后,也要共同面对其带来的弊端。欧元区外的国家也要为了整个欧盟的共同发展,荣辱与共一起度过危机难关。

3.采取财政调整措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就要从危机爆发国自身的原因着手。仿照拉美国家,欧洲国家也要采取一定程度的财政调整措施,进行适度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

4.严格控制外债规模合理规划外债用途。不论是拉美国家还是欧洲国家,外债规模都过于庞大。鉴于欧洲国家的实际情况,应该将外债大部分用于发展本国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可以出口创汇的产业上。在此基础上,统一外债的管理与控制,强化外债的风险管理。

拉美国家尚可能够顺利地度过债务危机,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与制度等方面都比拉美这些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只要欧洲国家荣辱与共,站出来一起面对债务危机,制定出合理的救助计划并予以实施,那么摆脱欧洲债务危机的困扰则指日可待。

参 考 文 献

[1]齐楚.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J].现代国际关系.1983(5):42~45

[2]余文健.拉美债务危机:成因与对策[J].求实学刊.1992(2):

62~67

[3]刘玉玲.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及其趋势分析[J].海南金融.

2011,(4):39~42

第4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后果范文

然而,时至今日再看,这种成功代价巨大。

它恶化了核心区域以及主要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欧洲爆发了债务危机,欧元体系岌岌可危;日本、美国的财政状况加速恶化;即使是财政状况最健康的中国,也遭遇了信贷的爆炸式增长、房地产泡沫兴起。

虽然凯恩斯主义的反周期刺激计划,从挽救危机时期的经济来说,方向是对的,但挽救的手法,却无奈地加剧、甚至引爆了原本就存在的深刻问题。

凯恩斯主义建筑了貌似美丽雄伟的高楼,却也同时埋下地雷。排雷行动需要凯恩斯主义的退出,2010年是凯恩斯主义的失败之年?

两难的中国

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成功地把中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的深渊拉出,最终在2009年二季度成功地促使GDP增长触底回升,并在四季度重新达到10%以上的增速。这样的表现在金融危机时期可谓成绩斐然。

但中国也面临新的问题:一是快速膨胀的房地产泡沫;二是混乱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房地产泡沫一方面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带来银行的贷款质量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混乱的后果是,由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存在较大的隐忧,尤其是在房地产严厉调控下,靠卖地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地方政府财力出现紧张的势头,这使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进一步遭受信任危机。

这样,中国经济由原来的“困难”变成现在的“两难”。中国若退出,GDP回落的风险也许就在眼前;中国若不退出,或在房地产泡沫刺破前再度放松,国家资产负债表恶化的风险就可能迫近。

再度放松还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泡沫化后的“再泡沫化”,政策效果将远逊于2009年;二是信贷将再次爆炸,2009~2010两年的信贷合计将突破20万亿元,那将是令人不安甚至感到恐惧的数据。

选择退出,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总量方面,即贷款总量控制措施。2010年伊始,央行就开始对贷款总量实施了相当严格的措施,采用了信贷额度控制的直接措施,以及央票利率提升、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敲打措施。上半年,监管层对贷款总量严厉控制的效果显著,除1月冲高至1.4万亿元之外,今年2月~6月贷款的平均月增量控制在6500亿元左右。只要银行具有放贷冲动,这种总量控制的行为仍会继续。

二是结构方面。首先,继续严厉打压房地产投机,房价不降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不大,政府可能继续推出房产税等措施;其次,清查、规范地方融资平台。6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着手管理地方融资平台混乱的融资行为,同时银监会已要求各家商业银行6月底前完成“解包还原”工作。

上述的政策退出已逐渐进行,进口增速明显放缓、PMI回落等都显示出实体经济已表现出放缓的势头。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因而政策退出仍将是一个延续的过程。

欧洲的烦恼

在凯恩斯的故乡欧洲,金融危机的余波尚未过去,2010年初从希腊开始爆发了债务危机,并迅速蔓延到“欧猪五国”。由于希腊加入了欧元区,无法通过货币贬值将财政赤字货币化,也无法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希腊是没有最后贷款人的。

以希腊为代表的欧猪五国,爆发债务危机的根源是财政赤字过高,高福利的安逸生活,长期寅吃卯粮,债台高筑,而与德国等要素生产率差距较大却使用统一的欧元,更加剧了财政问题。治疗的方法只能是从病根下手,紧缩开支减轻债务,7500亿欧元的巨额援助只能让希腊等国继续债台高筑,而欧洲的救助计划与金融危机后美国的救助政策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希腊等国必须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

欧洲债务危机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竞争力低下和紧缩财政,希腊经济前景黯淡,很可能脱离欧元区,由此将导致一系列的债券贬值,进而使欧美的金融机构资本金大幅损失,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其二是危机的爆发让德国、法国甚至是日本的领导人意识到,本国如果爆发债务危机,是没有“最后贷款人”的,所以财政状况必须要重回健康,要降低国家负债率,退出凯恩斯主义。

事实上,许多欧元区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债务问题。2010年,欧元区各国的平均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6.9%,远超马约规定的3%。

近三年来,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占比逐年上升,预计到2011年,英国、法国、美国将接近100%,日本更是可能突破200%。同属欧元区的德国、法国,以及英国,都陆续推出了以削减财政开支为中心的紧缩政策。各国意识到,这个世界只有美国能在危机时刻借到钱并有钱回流,所以不甚在意本国的资产负债表。2009年美国爆发危机,全球资金流向美国;2010年欧洲爆发危机,全球资金还是流向美国,欧元没有“最后贷款人”。

关于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发达国家有多大的分歧,多伦多G20峰会让我们有了“管中窥豹”的机会。

在这次会议上,美国倡议继续实施扩张性政策的建议无人喝彩。反过来,各国都意识到降低债务水平、修补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峰会正式提出了“健全财政”的基本原则,并明确表示“发达国家到2013年实现财政赤字减半,在2016年前稳定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这是各国已经着眼于降低公共债务,逐步退出应对危机时期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的开始。

这让我们回想到了“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在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新政刺激下,宏观经济好转。到1936~1937年政府转而选择退出时,先是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随后削减了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果导致了美国经济在1938年大幅回落,失业率大幅回升,史称“罗斯福萧条”。

第5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后果范文

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其中反映出一些战略性问题,其道理如下:

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有某种战略含义,欧元倒下对美元的霸权有利。应该说,欧元是为了对付美元才出现的,是为了打破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霸权。第一个提出欧洲统一货币主张的人是比利时经济学家特里芬,而恰恰是他第一个揭示出了美元的两难选择。这不是偶然。特里芬提出,美国如果没有贸易赤字,则其他国家不会有美元储备;而如果美国贸易赤字太大,则其他国家又担心美国会利用美元贬值来转嫁债务负担,于是就可能产生挤兑,就会产生危机。他曾提建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创造一种人造的货币:特别提款权,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管理,用以解决美元这一美国的货币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两难问题。然而,当尼克松政府决定让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大幅贬值后,美国人就认识了特里芬说的两难解决了,他建议创建的特别提款权也被束之高阁。特里芬很生气,提前从耶鲁大学退休回到了比利时,后来便积极推动欧共体国家建立共同货币机制,最终创立了统一货币――欧元。

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出现时段似乎也不那么偶然。法国的战略研究人员认为,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正巧是欧元债务总额要超过美元债务时,这似乎不那么偶然。他们问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的前后有没有美国的战略安排?希腊如果没有美国高盛的“金融创新”安排,根本不够条件进欧元区。所以希腊进入欧元区就如同美国在欧元区内安置了一个“特洛伊木马”。引爆这个木马的恰恰又是美国评级公司给希腊债务的降级。

2008年爆发的债务危机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美元的信誉受损严重。在债务危机中,重要的是拉住新鲜资本,谁抓住新鲜资本,谁的债务就能滚起来,谁就能控制债务成本。如果欧元区陷入债务危机,新鲜资本只能流向美国,美国就可能靠新鲜资本让自己的债务重新滚起来。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很清楚。因此美国的金融公司不仅可以借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发一笔财,而且还可以把大笔亚洲及产油国的剩余资本拉到美国去,压低美国的债务收益率,帮助美国政府廉价筹资。

欧元区内部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战略。德国不愿意出资救助受灾国,表面上说是为了怕其他国家沾便宜,不愿出资援助陷入危机的成员国。但德国强烈反对中国干预。这似乎更像是德国不想让欧元区的债务危机迅速结束。

第6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后果范文

谈及欧债危机,大多数人想来并不陌生,它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所引发的自2009年以来在欧洲部分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

早在2008年10月华尔街金融风暴初期,北欧的冰岛债务问题就开始显现。之后中东债务危机随之爆发。所幸无论是冰岛或是中东,亦或是一些其他小国,得益于并不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及时的国际救助,未至于形成全球性大规模的金融动荡。

2009年12月,希腊的债务危机逐渐浮出水面,且不断发展,很快蔓延到了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等国家。与此同时,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却落井下石,连连下调希腊等债务国的信用评级。美国此举一出,国际社会纷纷表示担忧,债务危机极有可能蔓延至整个欧洲,并侵蚀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

欧债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从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初期开始,金融危机逐步席卷世界,欧盟各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也一直居高不下。随着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这四个状况本就最糟糕的国家的信用评级,引爆于希腊的这场债务危机也开始不断蔓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拿出了救助金7500亿欧元,但对于这场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欧债危机可谓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深究其根本,美国爆发的这场金融危机无疑是这场债务危机的导火索;但欧盟各国财政赤字长久居高不下,本质上来看还是欧元区货币体系出现了问题;欧元区固有的制度弊端,欧盟作为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长期以来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共同作用、发酵最终导致了这场债务危机的全面爆发。

欧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欧盟,各个国家的生产效率可谓是天壤之别。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葡萄牙、爱尔兰这些国家对于荷兰、德法这些传统的老牌工业国家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自然是望尘莫及的,他们之间的竞争力自然也是相去甚远。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在产业竞争中占不到便宜,却又不得不维持本国经济的短期增长,被迫便只剩下超前消费和信贷这两个选择了。

欧元区固有的体制缺陷。在欧盟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只单一的统一了货币政策,而对于财政政策则是各行其是,也就是所谓的二元结构。由于每个国家的财政政策由各国自行确立,欧盟各国的财政表现没有办法获得统一监督,及时纠正自然也就更遥不可及,长期如此发展,欧盟对于危机突发危机的处理能力渐趋弱势。虽然欧盟也意识到了这一先天不足,力图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有所缓和这一现状,可惜“公约”实行后,并未收到预期的约束力和效果。

同时,欧元区的“保护伞”效应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为例,欧盟的“低利率”、“低通胀”政策一方面为希腊缺乏计划性的融资解决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又为希腊国民的过度消费提供了保障。然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从未停下,当希腊已经积重难返,步履维艰的时候,市场的剧烈调整另其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这时,所谓的“保护伞”显然无法令陷入危机的国家高枕无忧了。欧元区缺乏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势单力薄的各国却也只能孤军奋战,想要化险为夷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社会福利制度不合理。众所周知,欧洲极好的福利待遇令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羡慕不已。然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看似完美且极其人性化的福利制度,有两个问题会显得尤为突出。首先是经济问题,大量的福利费用支出必将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也成为国家举债累累,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理由。其次则是社会问题,即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社会劳动力缺失。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超前的社会福利制度就像一张无所不能的“安全网”,不仅欧洲各国本国存在生育观念受到影响,老年人口不断增多,青壮年劳动力劳动积极性受到打击等问题,面对如此一张“安全网”的诱惑,更是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外来居民,长此以往,欧洲各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演愈烈,而政府却在社会福利制度上寸步不让,丝毫不打折扣,财政赤字得不到解决,政府负债累累,不堪重负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外部因素。在如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欧债危机也无可避免的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或许是1929的经济危机对于欧洲各国而言像是一段抹不去的噩梦一般,为了防止经济全面萧条而引发的大面积失业、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在国际经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不约而同采用了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已经债台高筑的各国政府终于不堪重负,如果对照欧盟出台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则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远远超过了“公约”中规定的数值。 而美国华尔街金融巨擘们的恶意炒作投机行为,更是不怀好意地为这场欧债危机添砖加瓦。

欧债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由以上分析容易看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全面爆发。由欧债危机的形成原因分析,给我国经济发展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应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中国经济软实力。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注重不可以弱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中央财政必须作为各地财政强有力的后盾,同时应尽快加强对各个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管理,结合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将国家债务,财政赤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第三,不断完善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既要保障我国国民的权益,又要切忌福利支出超前,为政府财政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学处理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尤其要处理好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问题;同时不忘吸取欧债危机的教训,必须做到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协调,从而有效地规避政策内部结构性风险。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第7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债务危机;金融危机;欧洲联盟;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3-0010-12

一、主权债务危机起因金融危机

欧债危机的爆发看起来是一场主权国家的债务危机,从希腊、意大利等国的主权债务曝险,到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债务比重超越警戒线引发主权债务评级下调,显示的是一场可能的债务违约和债务危机。现在这场危机还在继续延宕过程中,影响波及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什么在全球经济最核心的欧元区国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主权债务危机。

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欧洲经济和金融市场时,货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看起来是关键因素,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冲击波杀伤了融资过度、金融体系脆弱的国家,出现了像冰岛、爱尔兰这样的陷入危机的经济体。因为金融市场的扩张过度和过分的杠杆融资而导致金融体系脆弱部分曝险,一部分金融机构受到了影响,这显然与主权债务性质结构无关。

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体现为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否稳健的影响,当时主要的观察认识认为金融市场衍生品的杠杆化交易失控和银行类机构资产的过度市场交易是主要原因,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资产受到了影响,货币体系和货币政策并没有陷入危机,主要国家的货币体系和政策是健康稳定的。这些国家的财政体系也是健康安全的。在应对金融市场动荡时,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充分发挥了财政的最大能力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主要国家的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当然也是应该的,一些国家的财政甚至超越了自身的承载能力实施扩张和经济拉动,甚至还带动或强制其他金融机构实施扩张和提高支出水平,以应对经济下滑。这在学术界不同流派看来,是对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或自由市场经济机制的一次彻底批判和否定。

那么,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财政体制和货币体制下,金融体系的危机爆发可能吗?它仅仅可能是局部性的吗?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难以理解,金融市场的交易和融资活动与一国的财政体系活动和货币体系的活动可以完全地切割分离吗?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并不清楚,在学术和政策实际运作层面并没有很多关注。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美国的财政体系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危机,货币政策体系也显得稳健安全,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水平都是在稳定水平状态下运行,金融危机在当时显得像是个别银行和证券机构的信用危机。在应对流动性收缩和金融机构稳健时,美国政府冲在最前面,其采用了特种预算工具筹集资金,并给予了危机金融机构大幅度的资本输入,而美联储并未作出过多反应,维持了基本的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只是在2009年以后当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和就业率下降以后,才推出了扩张性的货币供应政策,即qe1和qe2。

欧洲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冲击的初期,也体现出了一种有限的金融机构信用或支付危机,对于经济财政支出最多是一种间接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并未影响到货币体系的稳定,欧元体系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健康的。它在应对金融危

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欧债危机来说,它似乎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某种联系,但作为财政工具的主权债务危机又似乎与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的联系。

这种假设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被多数人所接受,也就是欧债危机是主权债务问题,是欧盟内部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水平失调所带来的后果,如果是这样的话,债务危机也就是一国的财政信用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必须要问,这样的假设合理吗?金融危机条件下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究竟有何关系。

当我们深入地看一下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的结构影响,才能发现欧元体系内部财政体系的功能,它们二者其实是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主权财政支出体系与统一的非主权的货币政策体系被结合到一起时,它们的运作就已经潜伏了财政扩张和债务失控的危机,而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此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因此,欧债危机,看似并非货币体系的危机,实际上真正是货币政策体系矛盾危机的集中爆发。我们这种分析假设的基本前提就是欧元货币体系隐含着内在的矛盾,财政体系的矛盾是一种突破口,主权债务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已经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二、货币政策体系矛盾的财政表现

欧元作为欧盟统一货币始于1999年,它的产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与职能。它既是欧洲统一经济体的流通货币和支付工具,也成为欧元区的储备货币和外汇支付工具。欧元一诞生,就取代了欧洲各国原有流通的货币,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与美元、日元、英镑在国际结算中竞争,而且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的流通也形成了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财政体系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8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超额外汇储备;债务危机;偿债基金

中图分类号:F0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4-070-07

自2009年迪拜和希腊债务危机以来,美欧债务问题愈演愈烈,目前已演化成了继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受此影响,不仅美欧股市遭遇重挫,而且在2011年最后两个月里,致使欧元和英镑的汇率不断贬值。据2011年11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受权公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公告》,1欧元对人民币8.7683元,1英镑对人民币10,1740元。2012年1月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受权公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公告》中,1欧元对人民币8.0777元,1英镑对人民币9.7907元。这期间欧元对人民币贬值8.55%,英镑对人民币贬值3.91%。为摆脱债务危机,各国政府普遍采用了紧缩的财政政策,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一、债务危机的生成机理

债务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以国家和政府的名义向国际、国内市场和公众举借的债务。此类债务的规模及按时清偿事关一个国家的信用水平和信用等级。在经济发达、国力强大、税收有保障的情况下,一国偿债能力就有保障。衡量一个国家外债清偿能力的指标最主要的是外债清偿率。即一个国家在一年中外债的还本付息额占当年或上一年出口收汇额的比率。一般情况下,这一指标应保持在20%以下,发展中国家是25%,警戒线是30%。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举借的债务到期不能按时与足额清偿,出现债务违约或延迟偿还的话,就标志着一国债务危机的爆发。同时,如果政府在这样的时候使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法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将被迫提高利息率,否则政府的新债券将在市场上受到冷落,如果政府债券的利息率达到6%~7%的话,也会被认为已经爆发了债务危机。债务危机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1.债务负担过重

一些国家无力返还债务的原因之一是举债过度,规模失控。近十年以来,美欧等国一直维持着居高不下的庞大财政支出,2003~2008年,美国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到5%之间波动,已远高于其他拥有相同信用评级的经济体,后又于2009年飙升至11%,且至今未见回落。特别是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应对危机渡过难关,美欧一些国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美国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法案用以拯救那些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等,都更加进一步扩大了本国的财政支出,使原本已经存在的财政赤字扩大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超过万亿大关,达到了创纪录的1.42万亿美元。2010年为1.26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2011年12月14日宣布:2011财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为1.299万亿美元。截至到2010年2月,希腊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按希腊人口1100万左右计算,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结果是2009年10月希腊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而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能超过3%和60%。2011年6月美国公共债务余额达到并超过了国会批准的14.29万亿美元上限。

2.外汇储备匮乏

1980年美国有外汇储备268亿美元,2011年2月为1329.33亿美元,德国为2171.44亿美元,法国为1608.41亿美元,英国为1146.47亿美元。2010年4月30日当周欧元系统黄金及应收黄金储备2866.99亿欧元。欧元系统净外汇储备1703亿欧元。2010年初,中国、俄罗斯、巴西及印度在全球各国外汇储备排位中位居前列,外汇储备总和达到3.307万亿美元,占全球储备总额的42.3%。发达国家因掌握有世界货币的印钞权,一般以保有巨额黄金储备为主,而很少保存大量的外汇,发达国家则恰好相反。这致使一些发达国家在本国发生债务危机时因为无充足的外汇用以偿还债务导致危机的发生。

3.债务结构失调

债务结构失调一般包括:债务的期限结构失调、债务的来源结构失调。债务的期限结构失调是指政府举借的债务中诸如长短期债务结构失调,比如:短期债务占比过高,会导致债务短期集中到期,造成清偿困难而爆发危机。债务的来源结构失调是指在总体债务总额中政府间借贷与商业性借贷的比例关系失调,其中政府间借贷一般属于优惠性借贷,通常政府间的借贷一般发生在友好国家之间,此类借贷的特点是:利息率低、期限长、可展期、按照国际惯例借贷总额的20%~25%的部分属于赠予,一般对授贷国不会形成很大的债务压力。但商业性借贷则不同,一般具有较高的利息率,且多半以浮动利率计息。因此,这类商业性借贷在债务中占比较高的话,易形成较大的还款压力,增强偿债负担。

第9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经济结构;高赤字;高福利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04-02

2009年10月初,正当全球经济艰难地摆脱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初冲击,步履蹒跚地开始缓慢复苏之际,希腊政府突然宣布,预计该国政府2009年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远超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一向以事后推波助澜为能事的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即标普、穆迪和惠誉,立即相继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帷幕。至2010年以来,占欧元区GDP总额仅6.3%的欧元区三国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被推向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口浪尖,纷纷被迫接受外部救助。从爆发蔓延到升级,欧债危机正朝着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发展着,那么究竟是什么充当了这场漩涡的背后幕后黑手。

一、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欧元运作和共同货币政策的执行,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短时间内没有暴露出来,但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并把矛头直指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也出现了以德国为基准的有利于欧元区政府债券市场整体扩充的收敛特征,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建立时所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因此,在欧元启用后,虽然欧元区各国金融市场在共同货币政策下走上了加速一体化的道路,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却不尽相同,具有较强的内生性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未能显著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一致地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仅仅暂时性的,自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001年,当时希腊刚刚进入欧元区。根据欧洲共同体部分国家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希腊与两项标准相差甚远。

三、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如果你对高福利政策有点陌生,你可以看看这个例子:在瑞典,失业者可以从政府领到失业津贴,55岁以下的人可连续领300天,55岁以上的人则能领取450天,而金额相当于本人工资的90%左右。所以在一些瑞典人看来,失业只不过是一段“带薪休假”而已,这也使很多人不愿再去寻找新的工作。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而高支出必然伴随着高税收。高额的税收抑制了投资,抬高了劳动力成本,随着新兴市场快速发展和低廉劳动力的吸引,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不断流入新兴市场,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等产业不断萎缩,就业机会减少,税基缩小,税收增长不能跟上福利开支的增长。正是由于欧洲国家历来的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四、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

大的经济体之一,至今正在欧债危机的漩涡里面挣扎,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刻,要在金融监管、财政税收、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加强管理和建设。此外,中国作为欧元区最大的净出口国,我们应该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防止欧洲债务问题带来的出口萎缩以及经济增长放慢等相关问题。

总之,我们应该全面审视欧元区的债务问题,引以为戒。特别是对于现在正在推行的地方政府发行债务的试点工作,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由于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有限且不稳定,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又要加大开支,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持续扩大,地方政府债务的无序扩张,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将会对经济实体的复苏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间接但是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永定.欧洲债务危机的起源与演进[J].浙江金融,2010(08).

[2]曹金玲.希腊债务危机实录[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0(03).

[3]姚秋.欧洲债务危机:起因、影响与展望[J].银行家,2011(08).

[4]张锐.希腊债务危机观察[J].西南金融,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