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

第1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是指企业因财务运作不善而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动态过程。财务危机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处理不当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

二、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企业由于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出现违法违纪事件、会计反映不实、费用支出失控、经济效益低下、财产物资严重损失等经济现象。这种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和企业的彻底失败。

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中国企业财务结构上,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负债结构上,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过度的负债会削弱企业的支付能力。当企业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

投资缺乏科学性。一方面由于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危机不断。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加大财务风险。

商业信用过度使用。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d一旦信用链上的某一环节出现故障,资金链断裂,企业将会发生支付危机和偿债危机。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

(一)加强危机的管理

1、加强对危机的教育,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企业在制订发展目标,决策企业经营活动,组织企业经营战役时,要有危机观念,从思想上不放松对危机的控制。危机出现时,不胆怯、不畏缩,迎难而上,同心协力,摆脱困境、克服危机。

2、加强对危机的防范。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未雨绸缪,事先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战略设计。制定防范危机方案,以便对危机进行预控。在财务管理上,应用财务预警指标对企业举债、用债、偿债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充分估计各种不利因素可能引发危机的程度,以便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3、加强对危机的控制和处理。加强财务危机的管理。除了加强会计核算,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外,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国家监控要求,又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危机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一套企业财务危机应急管理系统。在危机发生时,通过设立的危机控制机构和人员,制定周密的危机应急处理方案,按照既定的程序,以迅速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及时控制和扭转被动的财务局面,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危机损失。

(二)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

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是危机指挥中心进行危机应急管理的重点。目的是降低现金需求,谋求资金来源最大化。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迅速制定处理方案,控制和扭转财务被动局面。

1、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债务展期是与债权人洽商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债务和解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或同意降低利息率,或将一部分债权转化为股权,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在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时能为企业赢得时间,进行财务调整。操作起来也方便简捷。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应该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此外,利用商业信用,争取供应商继续进行信用融资。如以储代购,缓解周转资金占用;以销货的百分比偿还应付账款:以退货抵消部分应付账款:签订新的定货合同抵消债务等也是实践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2、资产变现。正常情况下,企业通过资产运作,利用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偿付到期债务。而通过变卖某些资产偿付到期债务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的一条途径。处分不良债权,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包括制成品、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无效资产,出租、出售无用资产: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或收回对外投资。

3、与企业出资者协商增资的可能性,增加企业可运用的资金,共渡难关。

4、促进销售增长,提高收现比例,减短赊销期,使收入期限短于支出期限,应付资金不足的局面。

第2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一、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外部原因。目前,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危机。

(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有财务风险,就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危机。决策失误导致财务危机的表现主要有:(1)投资方案失误。不少投资方案投资前没有经过科学严谨的可行性论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方案实施后,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反而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2)追求高速。企业飞速发展时,经营者头脑容易发热。速度过快,会使企业永远处于资金短缺之中,还会造成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3)盲目铺摊。多元化的好处,是通过企业业务组合,分散经营风险。但是对于不相关多元化,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并不会减少。(4)贪大求全。兼并是扩大规模、快速成长的捷径。但兼并需要条件,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除了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还要考虑目标企业的选择、企业价值的评估和谈判、交易达成后要素重整等,步步是关键。(5)急功近利。有些企业经营者太急功近利了。企业竞争不是一场百米赛,而是一场永无止境地的马拉松。没有长远规划,只考虑眼前蝇头小利,企业就会在永无休止的竞争中迷失方向。

(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我国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五)资本结共缓侠?BR>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类型。第二类是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有可能会出现财务危机。第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这种情况出现。

二、防范财务危机的对策

针对上述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采用正确的管理方法,制定严格的控制计划,降低风险,防范财务危机。

(一)善于利用财务危机的先期预兆

企业财务危机是由企业长期财务经营矛盾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前出现的许多先期预兆。

1.财务结构明显恶化。财务结构恶化的征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2)投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投资比例失当,有的项目选得不准,有的投资超过风险限度;(3)生产结构不合理,资产中存货、应收债权比例过大;(4)支出结构不合理,其突出表现是非生产性、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这四个不合理在形成过程中是渐进的,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情况,就定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发现财务危机发生的先期征兆。

2.企业信誉不断降低。企业信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理财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一旦信誉受损,企业的筹资、融资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关联企业间经济往来、信誉结算就将无法开展。由此可见,当企业信誉降低时,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就有了先兆。

3.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旦由强变弱,企业就无法按计划、按目标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埋下了发生财务危机的伏笔。

4.经济效益严重滑坡。经济效益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都要由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如果企业销售额上不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导致盈利空间逐步缩小,甚至连年出现亏损。这就出现了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若长期下去,企业必然陷入绝境。

5.关联企业趋于倒闭。因经营管理和竞争的需要,关联企业相互间形成了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有的关联企业之间甚至形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关联企业发生危机有可能波及到本企业。故一旦发现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样变化,出现危机的先期预问题时,便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趋于倒闭的关联企业,把自己也拖入危机境地。

(二)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监测预警系统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建有两种方法,即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1.定量分析法:分为两种模式,即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

(1)单变量模型,它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的变化趋势来预测财务危机可能性的模式。根据财务预警指标选择的原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财务预警指标:1)偿债能力。从偿债能力上来预测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是极为重要的。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丧失现金流上的支付能力,反映为资产的变现力差,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即现金净流量为负值。一般包括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利息保障倍数。2)获利能力。盈利是企业偿债和信用的保障,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企业只有经营前景和盈利能力良好,才会远离财务危机。主要指标有:销售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3)发展能力。反映企业积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指标越大,反映企业资本越充实和越壮大,财务危机越不易发生。这方面的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2)多变量模型。它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可能性的模式。目前国外实践中影响较大、较为有效的多变量预测模型是1968年美国学者奥特曼(Altiman)创立的Z指标模型。但奥特曼的Z指标模型在指标选择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未考虑现金流量这一预测财务危机的有效变量,也没有体现出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量如利息率、失业率等,影响了预测的准确性。另外,考虑到我国和西方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相关法律也不健全,所以奥特曼的Z指标模型不适合我国国情,不能简单机械地在我国运用。不过可以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经济与文化环境对之加以改进。

2.定性分析法:由于一些难以量化的非财务信息也是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财务危机预警中除进行定量分析外,还应结合一些相关的非财务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以更好地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1)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变化、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产生影响。(2)行业特征。行业不同,财务风险是不同的。(3)市场状况。企业的产品价格、技术、质量符合市场需求,对路热销或竞争对手少,风险就小。反之,风险就大。(4)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经营品种单一,经营范围狭窄,一旦市场情况有变,企业难以适应,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大。(5)企业管理水平。缺乏管理经验、管理素质低下是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三)正确把握负债经营的度是防止财务危机的关键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考虑负债经营的度是企业防止发生财务危机的关键。企业财务部门在把握负债度上,首先,要注意负债经营的临界点,在达到临界点之前,加大负债将会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效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将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其次,要注重筹资结构,按筹资方式不同可将筹资划分为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这一环节上要对两者安排合适的比例,负债水平要适当,不能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再次,要合理安排债务偿还的时间和额度,力求债务偿还平稳,防止还款过于集中,造成无法支付到期债务。

(四)注重企业的核心业务

如果企业的经营者过分注重融资、并购,而忽视企业的核心业务开拓,那么,财务风险增加就成为必然。一般情况下,企业核心业务的正常运行是企业资金链连续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立命之本。因此,企业首先要注重企业的核心业务,不可为融资、并购等影响了核心业务的正常经营。

(五)控制资金的回收风险

这主要是指存货的周转和应收账款的回收,企业如果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数额大,一方面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及《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大量的存货因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跌价需计提跌价准备,应收账款应计提坏账准备,这些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库存,促进产品的销售;规范结算秩序,加快货款回笼,加速资金周转;加大清欠力度,减少坏账损失;改善资产质量,提高资产营运能力;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资金回笼方案,防止因资金流通不畅形成财务风险。

(六)加强投资活动的风险管理

第3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阿根廷;AFJPS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04-01

1 阿根廷AFJPS制度简介

AFJPS制度是一种积累性质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划(DC型),资金来源于个人缴费,通过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所提供的养老待遇由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规模决定。

(1)保障机制与运营成本。为保证参加人的利益,设置了一个三重保险机制。按照《24241号法案》,养老基金的资产属于个人帐户计划的参加人,即便私人养老基金公司因经营不善破产,其管理的养老基金资产也不会被清算。所有的AFJPS的都被要求达到一个最低收益率,最低收益率被定义为行业平均收益率的70%和行业平均收益率减去2个百分点中的较小者。

(2)投资规定。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养老基金监督委员会对的投资工具选择和投资比例做出明确的规定。

(3)基金资产。截止到2007年7月,AFJPS制度下管理的基金总额为308亿美元。占阿根廷国民生产总值的12,6%(见图1)。此外,每年还约有50亿元的新养老金注入。该基金拥有5%阿根廷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股权,及27%流通股份。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使得阿根廷AFJPS制度中的私人养老基金损失惨重,目前资产还剩287亿美元。

2 金融危机对AFJPS制度的影响

根据阿根廷养老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12月28日公布的数据,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AFJPS里养老基金的账面损失已经超过56亿比索(约合18亿美元)。

于是,克里斯蒂娜总统签署法案,并宣称“为了保障全国劳动者的利益和维护本国国民的投资,避免私人养老基金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蒙受损失,而八国集团的领导人正在采取措施保护银行,而我们则是保护工人和退休人员”,将AFJPS制度给国有化了。同时,阿根廷国内其他的政治家也纷纷表示支持这项法案,ANSS局长阿马多,布社表示,ANSS将接管私人养老基金的经营运作,并吸收基金公司雇员成为国家社会保险局的员工。阿根廷内阁首席部长塞尔吉奥・马萨则称,阿根廷央行、国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专家以及政府和工会代表将负责养老基金的管理运营。

3 金融危机下,阿根廷政府国有化AFJPS制度的政策分析

(1)金融危机打击下,初级产品价格下跌,阿政府收入大量减少。阿根廷是一个严重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国家,自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扩散到世界实体经济之后,以石油、铁矿石为主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急剧下降,而阿根廷是一个严重依靠大豆以及矿产资源等农产品出口来获得收入的国家,金融危机下政府收入大大减少。通过阿根廷国家统计局(INDEC)的官方数据,2008年11月阿根廷初级产品、农业品和燃料品比2007年同比减少48%、36%和34%。

(2)阿根廷政府债务危机由于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近年来,阿根廷政府出现大规模的债务缺口,特别是为应付2001~2004阿政府为应对比索危机而向IMF所借的贷款,约100亿至150亿美元,阿政府需从现在起至2009年底对这些债务进行支付。而阿国内的总储备占其外债的总比重最高年份也没有超过30%。在现有的外汇储备不足以归还这些外债。

(3)政府资金急剧缺乏情况下,阿根廷有通过AFJPS制度下的养老基金融资的先例。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阿根廷先后爆发一系列经济危机,而阿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有干涉私人资金的先例。特别是通过AFJPS制度下的养老基金融资的先例。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阿政府又面临着同样的融资困难和债务危机,而且阿根廷政府很容易“照搬”01年的经验,而且干脆对该资金实行彻底的国有化,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资金。

(4)历年阿根廷国内的通货膨胀,AFJPS的真实收益率受到质疑。

从上表可以看出,自阿根廷对其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改革以来,新成立的基金积累的DC型的AFJPS制度下的养老基金,一直受到阿根廷国内通货膨胀的威胁。特别是近年来国内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使其真实收益率大打折扣。据分析,拉美国家私人养老基金的收益率平均为8%~10%,阿根廷私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则平均达到10.4%,但是,相对于阿根廷国内一度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该基金并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

第4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化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的很多企业也由此被链式的连锁反应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政府也大力开展行之有效的救市措施。因此,探讨用财务会计的眼光和方法理论来化解和防范金融危机已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是在事业单位工作而非在金融部门,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认为首先,应认识金融危机,针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形成深度剖析,然后运用财务会计预警制度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有效管理,再次有的放矢地运用财务杠杆原理等对金融危机产生内容之一债务危机的化解的招数一二,最后笔者希望能通过以法律为保证,加强监管,消除隐患,来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和类型

 

金融危机在金融制度和货币体系极度混乱和剧烈动荡下股市狂泻、货币贬值、利率极高、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市场一片混乱,从而诱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二、未雨绸缪,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机制防范措施

 

财务风险预警是指当集团内企业出现财务状况恶化的迹象时,提醒企业经营者尽早采取措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构,化解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预警的几种情况

 

财务风险预警在企业预亏预损,预算完成情况出现异常偏差,财务指标异常变动,重大法律纠纷及出现其他重大财务风险时起到警示作用,提请管理层重视。当预计当年完成营业利润为负数,或预计某投资可能出现1000万元以上的损失(规模较小的企业,占企业注册资本10%以上的损失)时应提醒;当企业每季度对完成年度预算指标进行分析,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总额等指标偏差超过20%时应提醒;当企业定期对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进行分析,以上指标与上年周期或当年预算指标相比偏差超过20%时应提醒;当应收账款回款困难,重大法律纠纷导致财务风险,造成企业非正常资金流出或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时应提醒。

 

(二)预警监控体系

 

集团企业建立两级财务风险预警监控体系,设专人在总部通过联网方式对成员企业财务系统进行实时监控,随时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抽查、发现险情通知各成员企业排查。

 

各成员企业应通过明确财务风险预警程序,记录,报告财务风险的发生原因,解决措施、处理结果等,弥补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变事后控制为事前、事中控制,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各成员企业财务部门负责对本单位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财务异常状况应分析研究原因,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和应采取的措施建议,并及时上报。

 

各成员企业财务部门应将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报告及采取的措施每月汇总上报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并继续追踪处理财务风险报告内容,将处理结果及时上报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门。

 

对于存在重大财务风险的单位,集团企业将要求限期整改,改善财务结构,降低借贷规模和负债比例。

 

对于财务风险预警控制不力造成损失的企业,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金融危机之债务危机的化解

 

根《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的解释:债务危机是一个普遍的用语,用于任何不能按计划还本付息由此损害其他债权人财务健康的情况,通常债权人会接着切断进一步的贷款,从而使最初的情况加剧。如果无力偿还是一个长期状况,那么可以将它看成是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在高利率的条件下,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可以迅速变为无力偿还问题。现代金融危机很难做到只表现为货币,银行,外债等部门的危机,通常会表现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而且一国的金融危机还会通过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人们的心理效应等渠道传染给周边国家和地区。负债可以达到资本结构最优化,实现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但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一)财务杠杆效应来化解债务危机

 

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的选择而对权益资本利润率的影响。MM理论认为,有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加上一笔风险报酬,而风险报酬的多寡视负债融资程度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大小而定。

 

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适当地多借入资金,就可以提高权益资本净利润率,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正效应;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利率时,企业如果不缩减负债规模,就会降益资本净利润率,侵蚀股东权益,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负效应;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等于负债利率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没什么危害,但由于借入的资金无增值,因此企业如果不尽快地采取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财务杠杆也会产生负效应。美国两大房地产商和雷曼兄弟因严重资不抵债,大量债务到期无法偿还,最终有百余年企业在泡沫经济下破产。所以,从理论上讲,在企业里只要有固定资本成本的存在,权益资本利润率的变动幅度就应大于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的变动幅度。这一特点,在企业财务管理学中补称为“财务杠杆”,也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一种规律性。

 

(二)对重大财务事项建立报告制度来化解

 

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称之为财务会计。

 

关于报告内容,的确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如90年代初新加坡巴林银行倒闭破产案,正因为缺乏对重大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漏洞,未及时上报,导致酿成悲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对重大财务事项建立报告制度。

 

当集团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产生重大影响,包括重大财务收支,大额资金调度,对外投资融资,贷款担保,利润分配,法律纠纷,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财务负责人是对重大财务事项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除单独注明的事项外,各成员企业一般应在重大财务事项发生后立即向集团财务会计审计报告,报告应采用书面形式。内容包括:一是重大财务收支事项的报告,包括大额回款,大额资金支出,大额资金调度等。二是每周上报资金状况(资金周报表):超过100万元以上(规模较小的企业10万元以上)的大额合同付款,每月应汇总报告。三是企业股票、债券投资应说明该投资的具体种类,金额、期限以及资金来源等,并每月将各类投资情况汇总上报。四是对外长期投资的发生、转让和收回。五是对外筹资融资。六是对外担保。七是法律诉讼事项。八是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变化情况,应在报董事会审议之前上报财务审计部门。九是企业并购、资产重组、重大业务计划制定等事项。十是其他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各成员企业应时常督促各部门、分(子)公司对应报告的重大财务事项进行收集,整理。发生制度规定的应上报内容而未及时上报的情况,造成不良影响,将追究财务负责人的责任。

 

有专家认定对这次金融危机归根到底是由于金融创新产品失去应有监管所造成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就金融危机作证时,承认他过去抗拒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的做法,有部分的过错。金融危机的启示:财务会计应保持谨慎性原则;财务会计应保持应用预警机制;财务会计应保持灵活和多样性的监督管理体制。

第5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财务管理

风险即事物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依据起源和影响划分,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其中公司特有风险又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于生产经营不佳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则是因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造成的不确定。

1.企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别

1.1 筹资风险

企业筹集资金,是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保障,但资金供需市场及企业所处宏观环境的变化,又给企业筹集资金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就企业自身而言,筹资资本结构,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的比例等,都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产生直接影响;就宏观经济环境来讲,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均对企业筹资行为带来间接影响,如政府对某些行业实施扶持优惠政策时,企业筹资成本将大大降低。

1.2 投资风险

企业进行投资以获取投资收益为目的,投资风险即企业投资后因内外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导致投入资金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换言之,在企业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后,投资者发生经济损失以及不能收回投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并对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造成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对投资收益期望越高,其遇到投资风险的可能性则越大。

1.3 现金流量风险

在收益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企业因销售实现原则存在差异而出现财务困难,即现金流量风险。比如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较高的收益无法代表企业收回货款,而且企业负债比例过高时,资产流动性变差,企业便没有足够资金偿还债务,并将遭遇财务困境。

1.4 连带财务风险

连带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凭借自身财产为其他企业经济合同的履行提供担保,并在其他企业无法履行合同时负有连带偿还责任,最终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不确定性。

1.5 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是企业在产品销售、货款回收数量、信用政策等方面经营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出现的财务损失可能性。从其产生原因开,资金回收风险与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些流动资产密切相关。

2. 企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财务活动有资金筹集、资金投放和使用,以及资金收益的回收和分配,所有财务活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使资金处于周而复始的循环和运动中。财务活动的存在引发了企业财务风险,目前财务风险主要包括:

2.1 资本结构不合理

从我国企业财务结构来看,多数企业内部面临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偏多的难题。再从企业负债结构来讲,企业短期负债较多,长期负债较少,则对银行依赖性强。

2.2 投资策略不科学

在对外投资时,多数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盲目投资是造成企业投资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问题上,多数企业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缺少周密系统的研究分析,即使收集了相关经济信息,也因信息不够全面、真实而导致决策者做出偏差或错误的决策。

2.3 收益分配不规范

与国际上普遍采取的股利政策相比,我国企业广泛采用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此种收益分配政策间接助长了证券市场的投机气氛,并对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毫无益处。加上我国企业股利政策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也不断改变,使得投资者无所适从。

2.4 资金回收不恰当

在信用销售过程中,不乏企业对客户信用等级了解甚少,盲目赊销,导致企业陷入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的困境。同时,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例常常较大,且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如此一来,企业资产长期为债务人和存货占用,则流动资金较难做到再投资或归还到期债务,最终影响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及流动性。

3. 企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比如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客观性认识缺失,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且资产流动性较差等。概括而言,企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应表现为:

3.1 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

企业经营过程中,如果资金使用效益稳定,且高于借入资金的利息,企业便具备偿还本息的能力,对自有资金的所有者也能够支付股息和红利。但一些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在投资前未经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投资的盲目性导致投资方案实施后不仅没有产生效益,反而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显然,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即投资风险的存在导致企业在开放、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其投资效益具有较大风险性。此种状况使得企业能否按约偿债、能否向股东支付期望的报酬等成为未知数,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

3.2 企业资金调度的不合理性

企业通过资金调度,实现对其资金流入、流出及周转在时间、金额、形式上的具体规划和事先安排。资金调度越合理,企业越有能力降低或不增加资金占用量,从而保证企业资金在满足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基础上,实现时间上相互衔接、形式上相互补充,以及资金使用潜力的充分发挥。否则,企业资金调度的不合理性势必带来财务风险,并具体外化为资金回收风险与收益分配风险等,比如资金占用量上升,挤占了储备资金,或结算资金过大,致使资金使用在时间上、形式上相互冲突。合理调度资金,一则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做出正确的主观判断,二则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其他财务环节的工作效率正常运转。此外,企业资金回收状况和利润分配规划情况也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要素,资金回收状况良好、利润分配形式和额度安排妥当,便对财务风险起到抑制作用。

3.3 资金结构的不科学性

资产负债率或产权比率能大致反映与资金结构相关的财务风险,资产负债率小,财务风险则较低,否则较高,即企业资金结构对企业偿债能力产生影响的同时,还改变着每股收益或自有资金收益率的变动程度。比如企业在其资金结构中增加固定成本融资比例时,固定现金流出量增加,其丧失偿债能力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尤其在息税前利润低于固定融资成本的情况下,企业将丧失偿付利息的能力。理论上分析,企业适度负债则产生财务杠杆效应,即企业息税前利润的变化所带来的每股利润的变化,这意味着在银行借款规模和利率水平确定时,企业负担的利息水平将保持固定不变,企业即可利用负债规模进行盈利水平的扩大。这就是说,财务杠杆同时给企业带来正负两面影响,总资产收益率高于借款利率时,举债将给企业带来正面效应,反之则为企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乃至债务危机,那么资金结构中负债过高,必然弱化企业的支付能力,影响即期债务的偿付,进而产生财务风险。

4. 企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4.1 提升盈利水平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者应致力于积极预防风险危机的发生,以切实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比如对市场行情的变化做出深度了解,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再如努力降低各类消耗,以降低生产成本、堵住各种漏洞;还有增加销售力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企业收入赋以重要砝码。

4.2 保持适度负债

按照新《企业财务通则》相关规定,“企业依法以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债务资金的,应当明确筹资目的,根据资金成本、债务风险和合理的资金需求,进行必要的资本结构决策,并签订书面合同。”据此,企业应适度负债,即债务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比重合理,并保持资本最佳结构。其具体做法可采取,事先提出多个资本结构方案,对各个方案的综合资本成本一一计算出来,然后比较分析,从中选择一套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方案,将其定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方案。

4.3 调配资产结构

新《企业财务通则》中,“企业应当根据风险与收益均衡等原则和经营需要,确定合理的资产结构,并实施资产结构动态管理。”为降低投资风险损失、提高投资收益,企业须在掌握资产客观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有利因素,对长短期资产的结构做出合理安排和及时调整。比如企业销售和利润水平较低且呈下降趋势时,企业可适当提高短期资产比重,来增加资产流动性并减轻投资风险损失。反之,则适当降低短期资产比重,获取更多的风险收益。

4.4 实施风险管理

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市场经济实体,企业应充分认识财务风险,并在日常核算中高度重视财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成本,建立起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新《企业财务通则》提及,“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自行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重点监测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与到期债务、企业资产与负债的适配性,及时沟通企业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信息,提出解决财务危机的措施和方案。”其中应做到,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等。

参考文献:

1. 杨萍.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初步探讨. 甘肃科技,2008第24卷(10).

2. 付艳丽. 企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探析. 时代经贸,2008(1).

第6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国平安;深发展;财务数据;并购绩效

一、引言

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是中国内地迄今为止涉及交易金额和资产规模最大的并购案,此典型案例对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无论成败得失都能给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类似并购活动提供经验教训。虽然并购交易主体阶段早在2009年和2010年就已经完成,但是经过3至5年左右的并购整合,现在以截至2012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绩效检验仍然具有意义,或者说更加准确。因为衡量大型企业并购活动成败与否,除了看交易过程,财务数据显示的整合结果或许更值得关注。

二、利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检验并购绩效

下面主要采用并购案发生前后几年中国平安和深发展的财务数据,运用国际通行的杜邦财务分析法对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进行系统地比较,揭示并购行为到底对他们产生了什么影响?具体财务指标数据见下面表2.1和表2.2,财务数据来自中国平安和深发展公开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

依据财务报告分析前,注意一个前提,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起作用的假设前提要求,公司经营所处宏观经济环境没有大的波动,如果受到严重的经济周期冲击,可能会导致分析结果偏差较大。因此下面具体分析财报数据时,应该适当考虑2008年金融危机对并购收益的不利影响。

1.盈利能力分析。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差点摧毁美国的金融体系,而且同样对中国金融业破坏巨大,从表2.1中可以知道,除了金融危机那年,2007年至2012年中国平安的ROE指标都维持在10%以上,而2008年的ROE和ROA则跌到难以置信的1.07%和0.122%,经营状况岌岌可危。之后2009年中国平安的ROE和ROA增加到15.79%和1.56%,从去年危机的低谷回升显著,这表明金融危机的宏观环境对并购案的不良影响被部分抵消了,也许是国内资本市场的正面心理预期反而有助于中国平安盈利能力的恢复。可以看到,2008年中国平安的PM值(主营业务利润率)是0.625%,2009年和2010年分别提升到12.90%和9.48%,2011年更是惊人的22.43%,这说明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确实提高了。再看深发展的数据,2008年的ROA和ROE分别是0.13%和4.39%,2009年分别是0.86%和24.58%,光是并购的第一年,盈利能力就强劲回升,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虽然同期深发展的AU(资产利用率)自2007年以来不断下降,但是公司的PM值(主营业务利润率)仍然逆市上扬,2008年至2011年提升明显,从4.31%到不可思议的84.63%,即使到了2012年还是维持在40%以上的水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增长率有递减趋势,但两家公司都在并购后显著增强了企业盈利能力。

2.成长能力分析。中国平安在金融危机冲击下,2008年股东权益增长率出现-26.41%的负增长,当年总资产增长率缓慢提高,仅仅增长8.64%,说明企业未来成长能力有萎缩的风险。但是,仅仅并购开始后的一年,股东权益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就惊人地逆转为31.71%和32.83%,可谓咸鱼翻身一鸣惊人!甚至到3年后的2012年,股东权益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还是达到19.39%和24.45%,说明增长势头比较稳固,企业成长能力是在持续提高。再看深发展的数据,2008年其股东权益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分别是26.11%和34.58%,增速比金融危机前已大为减缓。2009年深发展的控股股东已经开始由美国新桥资本转换为中国平安,在这样动荡的背景下,其股东权益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还能恢复到24.81%和23.91%,已经可以算作企业成长能力不小的提升。到2012年,深发展股东权益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还有34.67%和27.69%,虽然增速递减,不过成长势头显得比较稳定。这部分财务数据可以说明,并购提高了彼此企业的成长能力。

3.偿债能力分析。根据2007年至2010年的EM(权益乘数)和资产负债比数据,能够发现中国平安为了筹备并购所需的大量资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财务杠杆比率,金融危机以来EM值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资产负债比在五年间变化不大,都维持在95%以上的高位。由此可见,金融海啸和大型并购案的资金需求确实迫使中国平安不得不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之下,所幸情况没有恶化。到2012年中国平安的EM和资产负债比分别是17.82%和93.35%,只要后续并购整合顺利,盈利能力继续提高,这样的风险水平是能够承受的。深发展方面,2008 年的EM和资产负债比是33.77%和96.54%,比2007年的27.16%和96.31%明显提高,这说明深发展在得到中国平安注入巨额现金流后,财务杠杆开始上升,风险承受能力也得以提高。2009年至2012年,深发展EM和资产负债比从28.58%和96.52%降为18.95%和95.48%,说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和资产规模的扩大稀释了部分风险,或者说明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有所加强。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这两个对商业银行风险度量尤其重要的指标,从2007年低于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8%和核心资本充足率4%的危险状况,经过并购这几年的改善,至2012年大幅上升至10.03%和7.51%,不但高于巴塞尔协议的标准,而且也满足了中国银监会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并购案前后深发展虽一度面临偿债风险上升的挑战,但由于得到中国平安的资助,相当于转嫁了部分风险出去,最终反而在提高企业成长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同时,顺利降低了风险状况,表现良好。总体而言,此次并购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购方的风险,显著降低了被收购方的风险。

三、并购绩效财务数据检验结论

通过上面章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的检验,可以认为,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的并购收益总体为正,在并购交易发生当年及之后4年,中国平安的每股平均净收益仍然为正值,每股平均成本逐渐下降,作为主收购方的中国平安,获得这样的结果当然是令人欣喜的。稍显不足的是,从并购交易完成的第三年开始,也就是2010年开始中国平安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开始逐渐递减,深发展不但也是如此,而且公司面临的偿债风险开始上升,确实是不好的苗头。

与欧美许多大型银行并购案一样,中国平安和深发展的整合过程,主要是旗下平安银行和深发展的整合过程,进展比较迟缓。光是将平安银行和深发展的业务合并再取消掉深发展的品牌名称,这个过程就花费了超过3年时间,而且整合期间的财务数据表现也差强人意,两家公司面临的偿债风险甚至还一度有所提升。

第7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短暂鼓舞之后,市场信心依然不足。10月3日,法国比利时合资的德克夏银行(Dexia)股价带头大跌10%,该银行持有希腊、意大利等国约20.9亿欧元的债务。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希腊债务危机已然蔓延到银行业。

巴克莱银行的分析报告表示,德国通过该方案不仅是一个市场预期的发展,更像是一个迟来的结果。希腊等国累积债务规模早超过4400亿欧元,欧元区讨论焦点已转向是否将EFSF杠杆化以填补债务缺口的问题。而以德国、荷兰为首的几个欧元区成员国要求持有希腊债务的私营部门大幅减记,重组债务,反而为事态发展带来更多变数。

德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银行――布伦伯格(Berenberg)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格・施密丁对《财经》记者表示,欧元区各国现在必须迅速通过EFSF扩容方案,就资金使用方式达成共识,并对是否重组希腊债务作出结论;而欧洲央行则必须预防市场的不理,强有力地宣示担保意大利,如此才能防止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目前欧元区17国尚未全员通过扩容方案,在斯洛伐克,议会各党派仍然难以就此达成妥协。

援助变数

在今年7月21日举行的欧盟特别峰会上,欧元区成员国同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私营部门一起,向希腊提供利息为3.5%的1090亿欧元贷款,将贷款期限从现在的7.5年延长到15年-30年。这一条款也适用于爱尔兰和葡萄牙。由欧元区通过扩容EFSF为救助计划筹集资金。

但即便EFSF顺利扩容,希腊也未必能得到EFSF的贷款支持。目前,由欧盟、IMF和欧洲央行组成的三方考察机构正评估希腊此前承诺的改革措施。为了给三方机构更多时间评估,欧元区财长会取消了原订10月13日的会议,现在是否对希腊发放贷款的决定可能推迟到11月中,欧元区财长会议将根据报告,决定是否为希腊拨出80亿欧元贷款,以助其应对将到期的81.91亿欧元国债。

然而,希腊财政部10月2日的公告显示,希腊今年财政赤字总额将达到186.9亿欧元,约合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5%,远高于欧盟、IMF去年设定的171亿欧元的赤字目标;而其2012财年财政赤字目标在146.5亿欧元左右,约占其GDP的6.8%。消息传出后,市场再度陷入恐慌。

希腊将问题归咎于比预期更严重的经济紧缩,一些债权国则认为希腊没有推动结构性改革才是根本原因。无论谁该为无法达成赤字目标负责,希腊政府近期都将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欧元区能否及时批准原先承诺的80亿欧元贷款将左右希腊是否破产的命运。

为此,希腊于10月2日召开紧急内阁会议,推出了新的财政改革措施,以满足欧盟和IMF的要求。这些措施涵括,敲定“劳动力储备”方案细节,缩减公共部门规模,裁员3万以节省近3亿欧元的政府开支;调降公务员薪水40%左右,并削减其退休津贴;将价值500亿欧元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关闭或并购65个国营企业等。

鉴于希腊信用违约的后果难以估量,欧元区17国财长在10月3日的卢森堡会议上还是一致表态支持希腊。针对其无法达到减赤标准的问题,财长会议以合并考核今明两年表现为由,给援助计划提供了更多弹性。

重启谈判风险

即使希腊能在欧元区帮助下躲过违约风险,其债务前景也不容乐观。

据布伦伯格银行统计,希腊政府累积债务规模已经达到了3500亿欧元,预计相当于其2011年GDP的160%。欧元区7月21日达成的救助协议宣布将其中1350亿-1500亿欧元的债务转换为相当于旧债面值79%的新债。但巴克莱银行估算,即便如此,希腊债务的GDP占比仍在150%上下。

和希腊类似,爱尔兰、意大利等“欧猪五国”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相比庞大的累积债务规模,4400亿欧元的EFSF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欧元区内已经出现了进一步扩大EFSF规模,或将其杠杆化,以及重组希腊债务的呼声。

加拿大皇家银行伦敦支行欧洲利率政策研究主管索菲克(Peter Schaffrik)对《财经》记者表示,4400亿欧元肯定是不够用的,但现在具体需要多少资金尚难以估计。纽约大学教授、罗比尼全球经济研究院主席鲁里埃尔・罗比尼对媒体表示,欧债危机形势随时可能失控,欧洲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准备2万亿欧元资金以因应日渐恶化的情势。

10月3日的卢森堡会议上,欧元区各国也首次就是否在4400亿欧元基础上继续扩大EFSF规模展开了讨论,不过并未得出任何具体结论。

面对进一步注资的压力,德国和荷兰则主张减记债务。德国要求和私营部门的债权人重开谈判,以重组希腊债务。今年7月达成的协议要求,私营部门在2011年至2019年间通过债券置换和回购方式,接受约21%的债券减记损失。现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公开表示,这样的条件太优渥了,希望私营部门能够承担更多责任,减记近50%的债务。

德国的看法遭到法国和欧洲央行反对,后者担心重启谈判将严重影响持有希腊债券的银行,引发另一波市场恐慌。以德克夏银行为例,至6月底,该行持有38亿欧元希腊公共债务,以及48亿欧元的希腊信贷风险窗口,远超其25亿欧元的市值,德克夏银行在7月就因为减记21%希腊债务损失了3.38亿欧元,一旦减记50%,损失更将高得惊人。

一些经济学家也警告重启谈判的负面影响可能超过想象。索菲克表示,这将迫使银行面对巨大损失,而一旦爱尔兰和葡萄牙等国将来也仿照这一模式,将给市场带去更多不确定因素。

不过,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元区集团主席、卢森堡总理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已暗示,欧元区将可能重启和私营部门债权人的谈判。有经济学家预期,欧元区各国或许能在10月17日至18日的会议上达成一些结论,届时,如何应对希腊债务危机将有更具体的答案。

时间的代价

自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 欧盟各国缓慢且缺乏领导的决策过程被认为是债务问题日益恶化的主因之一。

比利时布鲁格(Bruegel)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弗隆(Nicolas Veron)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领导人“花越多的时间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为解决问题所付出的代价就越高”。

除了对决策反应缓慢的不满,索菲克也认为,欧元区领导人在应对危机过程中,不断改变政策,赔了自己的信用,希腊债务危机“完全是有办法解决的, 但整个解决过程缺乏意见整合”。

瑞士信贷集团亚洲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也持类似观点。他告诉《财经》记者,应对欧债危机的时间拖得越长,风险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可能性就越高,最终出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到目前为止,欧洲领袖们表现出了极富创意的愚蠢,他们把一个小小的希腊债务违约问题越搞越大,离全身而退的目标渐行渐远。”陶冬说。

由于决策的延宕,欧元区面临的风险已不再单纯是“欧猪五国”的债务问题,还包括蔓延到持有这些债务的银行业,并随着市场的非理进一步扩散开来。

施密丁强调,欧元区当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防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到意大利和西班牙, 但这可不是EFSF扩容能解决的。4400亿欧元的EFSF根本无法与意大利2万亿欧元的公共债务相比。因此,施密丁认为欧洲央行必须坚定地向市场展示其维护意大利的决心, 最大限度地避免投资人的恐慌行为。

投资人不理性的恐慌操作,似乎已经成了常态。德克夏银行股价10月3日暴跌的直接导火索就是穆迪下调其评级的传言。债务危机发生以来,欧洲银行的融资能力遭到了严重质疑。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如果欧元区无法更积极关注银行业受到的伤害,将导致全球性灾难。

陶冬就表示,欧洲银行的吸储能力比美国或亚洲同行差,资金中近五成来自同业拆借市场。随着危机的深化,市场对欧洲银行的财政健全有诸多猜疑,令其融资能力受损。而欧洲银行一旦出事,将不会局限在欧洲银行或欧洲内部。例如,德克夏银行也是美国2.9万亿美元市政债券的主要持有者,因此股价大跌的效应瞬间也影响了美国股市。

面对日益恶化的形势,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受到的各方压力也日渐增长。这也促使二者更积极地应对危机。萨科齐近日在与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会面后措辞强烈地表示,“希腊的失败就是欧洲的失败。”10月9日,法德两国领导人将再度会面,以协调因应之道。但主计划仍有待11月G20擘画。

弗隆说,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以来,各国意见分歧, 欧元区缺乏一个共同表决的有效民主机制,导致无法及时通过有效解决方案。这显示出欧元区无法处理危机的窘态, 也使得危机一再恶化。

第8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转机及破产重整中的优势、业务及相关的风险控制并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危机企业的再生有所借鉴。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 企业转机 破产重整 风险控制

企业转机与破产重整的内涵

(一)企业转机

企业转机是企业陷入衰退危机,尚未达到破产原因之前,对其实施危机干预,使其恢复生机和活力。同为企业的再生程序,企业转机不同于破产重整,破产重整是在司法干预下的重整程序。转机中的企业并未达到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条件,而是在企业进入衰退早期,由企业主动进行的一种自我挽救程序。

转机管理的成功有赖于正确制定转机方案并有效实施。成功的企业转机需要转机管理专家,而非单纯的行业专家。转机负责人需扮演领导者和管理者多重角色,需要具有丰富危机处理经验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危机企业转机管理人市场才能完成危机企业转机管理。

(二)破产重整

破产重整又名 “司法康复”或“更生”, 是指对已具破产原因但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人实施的旨在挽救其生存的程序,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在司法机关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对其进行整顿,以使其摆脱困境,重获经营能力。

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企业转机及破产重整的内容

(一)提供融资服务

重整融资是重整能否成功的关键,重整融资需要寻求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融资契约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比较复杂,涉及包括公司原债权人、股东、管理层、雇员等在内的多方当事人。重整融资的重要问题是定价,重整公司的风险高于正常经营的公司,而其收益又不确定,重整融资会要求高于市场价格的回报,给予融资人更多的权利保障,并要重整公司负担更多义务。资产管理公司提供重整融资具有优势,一方面,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与技巧,容易对重整企业估值及风险作出判断,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手段进行融资。

(二)请求权交易

1.重整模式的新发展与请求权交易。重整是在司法框架下重新组合困境公司的资本结构,使公司摆脱债务负担以恢复营运。重整的基本目标是挽救困境企业,挽救的方式包括法人人格存续和核心业务存续。后者是在恢复公司营运价值的前提下的灵活的重整模式,包括重整拍卖、重整并购、重整资产出售等。重整资产出售是债务人企业利用重整程序作为一个平台出售公司资产,这是一种司法程序下的吸收合并。重整出售已经成为美国公司重整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模式,据统计2002 年美国依据破产法第11章实施破产保护的大公司中,过半数采取了资产出售的方式,美国破产法第11章1123条明确规定重整方案中可以规定出售债务人的全部或任何资产。

重整出售的重要特点是对重整中的公司的债权或股权等权益进行交易,这种交易被称为请求权交易,不同请求权人根据重整方案对这些资产拥有不同层级不同数量的请求权,美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重整制度,与其请求权交易活跃有着密切关系。美国法一般不会在破产条件下由于请求权的性质而限制其转让,其判例法形成一个基本原则:请求权或利益的收购者拥有和原始请求权人或股东同样的权利和限制。

破产企业实质上就是一个财产集合,权利人对其拥有相应的请求权。破产法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护这些请求权。重整制度的核心在于恢复那些有继续存在价值的企业营运,请求权交易并不阻碍破产重整的上述价值,而且可以使不愿意参与重整的权利人解脱出来,又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机会。

2.请求权交易方式与程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擅长投资困境公司,在长期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累了经验和风险识别及管理能力,通过在破产重整框架下的投资活动实现增值。

第一,确定收购方案。在确定收购方案前,应了解目标公司的债权人结构和状况,与债权人私下接触,了解债权人的风险偏好,掌握影响重整计划通过的关键表决组债权人的信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应能运用自己对困境企业的专业能力准确判断目标公司的风险和价值,并能成功说服目标债权人。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债权收购方案。债权收购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收购价格以及付款方式。

第二,收购谈判。不同请求权人具体需求不同,有些请求权人对流动性的需求大于对未来收益的需求,也愿意收到现金退出重整程序,也可以与其协商债权收购,或者进行债转股,交换重整公司新的股权,请求权清偿的清偿次序越低,收购价格也越低,实施债转股的可能性越高。

第三,控制重整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收购请求权控制重整中的公司,进入并控制债权人委员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达到上述目的,重整方案表决通过是重整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重整方案会把各利益主体分为若干组别对方案进行表决,请求权交易会使每个类别组的人数都可能减少,从而易于通过重整方案。投资人提出并通过自己的重整方案,或者阻挠通过对自己不利的重整方案,都可通过收购请求权获得投票权的方式实现。按照一般的重整法律规定,每一个类别组请求权人中只要代表二分之一以上参加投票的请求权人数,且其持有请求权数额超过参加投票的请求权数额的三分之二的请求权人同意重整方案,就视为该类别组同意重整方案。收购关键组别,金额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三)提供专业服务

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处置和管理实践中,以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和企业重组为工具,强化投资银行业务能力,逐步在金融体系中形成并确立了特色业务优势。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营运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企业转机管理、重整与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业务在市场环境、法律背景、定价机制、业务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转机及破产重整中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1.经营管理服务。对于企业转机而言,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危机进行准确诊断,整个过程可能涉及稳定危机、获取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战略调整、组织变革、优化关键流程及财务重组,转机管理人要得到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和支持,完成转机管理,需要具有较高的危机处理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

资产管理公司在破产重整中同样可以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债权人和股东在重整中会争夺破产控制权,债权人控制论从剩余所有权及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出发,认为重整企业中债权人才是真正的剩余所有权人,主张债权人拥有剩余控制权,并控制重整过程中公司的经营活动。重整制度改变了以往的契约式公司治理规则,代之以债权人参与及司法监督下的治理方式。管理层既向股东负信托义务,也向债权人负信托义务。股东控制论认为,重整中的公司其剩余所有权人是模糊的。股东和债权人都可能是剩余所有权人,其利益又是相互冲突的。剩余所有权理论不适用重整中的公司治理。重整制度是把不同的请求权人约束在同一个目标之下,实现重整中的公司价值最大化,立法出于对效率和公平的考虑,重整公司治理目标常常是公司价值最大化,为了降低成本和解决信息匮乏问题,确定了债务人企业主导的重整方式。但这种模式存在问题,因为管理层有拖延重整程序的激励,管理层不能从清算中受益,却能从重整程序中得到控制权收益。现行重整法律一般给管理层提供了过多的控制重整权力,造成滥用重整程序。

解决DIP重整模式的方案是破产管理人模式,即由管理人主导重整程序。这需要破产管理人具有专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或者在经理人市场聘请专业管理人员。根据我国破产法规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破产清算事务所以及个人可以担任管理人,实际上这些机构和个人难以胜任上述工作,而具有丰富“问题企业拯救”经验的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提供投资服务。破产重整是一个综合性的程序,涉及财务、管理、法律、金融等内容,债务人企业要进行融资,发行债券及实施债转股等活动,除了作为投资者之外,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发挥在资产管理及重组等方面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

3.担任管理人。在企业转机和破产重整中,管理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转机管理并非一个司法程序,转机管理可以由危机企业自行实施,也可以由危机企业专业处理机构来实施,但一般由后者来完成。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与危机企业谈判确定的转机方案来担任管理人。而在破产重整中,破产法规定了破产管理人制度,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可以由债权人会议确定或由法院指定。我国破产法采取由法院在管理人名册中指定管理人的方式,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成为破产管理人。

资产管理公司参与风险控制

(一)重整融资风险控制

重整融资的风险主要在于重整结果的不确定性,对融资的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对融资的监督和提高收益率以及立法和司法保护。对融资的监督可以通过在融资协议中设定相应条款的方式。

1.规定限制性条件。如规定在限定的日期出售公司资产或者重整方案得到法院批准;要求公司必须达到一定的现金流标准,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用途,只有债务人特定的营运费用和经营活动才能使用重整融资。通过循环贷款的模式控制债务人的经营活动。借款间隔一段时间到期一次。每一次到期时融资人对债务人进行评估,如果认为债务人符合贷款条件,贷款会继续循环一次。

2.参与重整公司治理。可建议债务人管理层聘请首席重组官作为专业人士指导债务人重整。首席重组官协助管理层制定重整方案。资产管理公司有权提出首席重组官候选名单,或参与对首席重组官选任和解聘,甚至要求撤换债务人管理层。

大部分国家的破产立法并未明确规定融资人参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法定权力。美国破产法第364 条仅规定重整融资人可以享受到清偿优先权,并没有规定融资人可以行使撤换管理层或者参与经营决策等公司治理权。我国《企业破产法》对融资人的权利未具体规定,《企业破产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企业破产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可以聘任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营业事务。《企业破产法》第八十九条规定,重整计划由债务人负责执行。可见《企业破产法》也没有赋予融资人参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法定权力。但实践中重整融资人通过融资协议参与公司治理却在不断扩展,重整融资人利用重整融资协议控制重整中的公司的经营活动也是重整模式向市场化发展的结果,是对债务人及其管理层过度操纵重整程序的纠正。为控制风险,融资人应注意将融资协议作为重整方案的一部分通过法院批准而取得强制效力,重整融资条款就具有了强制力。融资人还可充分利用立法对重整融资的特别保护。

3.完善法律制度和规则。降低重整融资风险吸引投资者,需要明确的法律规则。美国破产法给破产融资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364 条,该条(a)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在正常的业务经营过程中取得无担保信贷和承担无担保债务,则该融资可作为管理费用,享受第一优先受偿权;(b)款规定,对非属于正常业务范围,在法院批准的前提下,债权人同样可享受上述优先权;(c)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不能得到无担保贷款,法院可以批准融资人获得“超级优先”管理费用请求权,或者批准融资人获得针对没有担保负担的财产的担保权益,如果财产有担保负担,则获得从属性担保权益,即该担保权益的地位从属于既有的担保权;(d)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贷款,法院可以授权重整融资人获得担保利益,这种担保利益优于或等同于现有的担保利益,但必须给予原来的担保债权人以充分的保护。

发行证券是重整融资的重要方式。由于重整企业是困境企业,不符合证券法规定的发行条件,需要特别进行规定,美国破产法规定了重整中公司发行证券的豁免制度。美国破产法第1145(a)(1)条规定,为交换对债务人的请求权或债务人破产申请前的股票而发行证券,债务人可根据重整方案发行证券而不必根据1933 年证券法的规定申请注册陈述。“与债务人联合制定重整方案的联营公司”或者“根据重整方案继承债务人的公司”发行证券也适用上述豁免程序。第1145(a)(3)条为投资人在公开证券市场交易请求权提供了立法支持。该款规定:根据本条(a)款(1)项指定的方式向本条(1)款规定的市场主体以外的市场主体要约出售或出售任何证券,该市场主体都不构成1933 年证券法2(11)条意义上的承销商。此外,重整中的公司的一些非证券性质请求权也可以通过非证券市场进行交易。因此,我国破产法也应做出相应安排。

(二)请求权交易风险控制

企业破产重整需要一个良好的请求权交易环境与机制。比如,在三鹿破产案中,河北国信资产运营公司以20%价格收购普通债权人债权成为国内首例破产债权收购,这是一例不成功的非完全市场行为的收购,收购过程凸现了我国相关法律规则的缺位。

立法应为请求权交易创造宽松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明确的规定。请求权交易更多属于市场行为,因此,破产法不应禁止该交易行为,并且不应过多限制受让人的权利,而是为交易创造条件。比如,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是受公司法限制的,以维护其人合性,但在重整状态下,这种限制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因为破产重整是公司一系列契约的再安排。破产法立法应关注继受者的权利问题,请求权或利益的收购者拥有和原始请求权人或股东同样的权利和限制。

由于请求权交易会产生控制权的转换,受让者可能会滥用权力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请求权受让人也可能有敌意的目的,如竞争对手出于阻碍重整而进行交易。因此,法律在鼓励交易的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限制。交易程序公开、公正是基本的原则,需要规定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受让人的信托义务;禁止操纵和欺诈活动。法院可以对交易进行必要的最低限度的审查和批准,推行交易备案制度,在交易达到一定比例时,借鉴上市公司收购的强制要约制度,以保护中小债权人及股东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曙光,王佐发.中国破产法实施的法律经济分析.政法论坛,2007(1)

2.斯图尔特•斯莱特,大卫•洛维特. 涅:危机中的企业转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Douglas G.Baird,A World Without Bankruptcy,in Corporate Bankruptcy:Economic and Legal Perspectives,edited by Jagdeep S. Bhandari and Lawrence A.W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第9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一个国家和一个机构的信用等级谁说了算?长期以来,标准普尔(下称“标普”)、穆迪、惠誉这三大评级机构一言九鼎,但现在中国开始说“不”了。

7月11日,中国民营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中国首个国家信用等级报告,这也是世界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第一次向全球的国家信用风险信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表示,信用评级直接影响一国的资产价格与金融市场稳定,与国家金融话语权乃至金融息息相关。

在最近的欧洲债务危机之中,以标普、穆迪、惠誉为代表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对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等国来说,这些评级机构下调一次评级,足以让它们国债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加速向“破产”边缘滑落。

此前,日本泡沫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韩国债务危机等几乎都是由三大机构发出“暴风雨就要来啦”的呼喊而引发的。由此掀起的惊涛骇浪将一个个经济体掀得人仰马翻,许多国家至今都未恢复元气。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1996年发表专栏评论称:“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美国的战略性行业

目前,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都来自美国。它们在业务上各有侧重,标普侧重于企业评级,穆迪侧重于机构融资,而惠誉则侧重于金融机构。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资本市场,获得美国“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RSROs)资质即被公认为国际性的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是第一批会员。但是从1975年以后,就再也没有新的有实力的评级机构出现,极少量能取得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最后也被上述三家分别吞并。还有很多评级机构想加入,但却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拒之门外。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从此确立。这样的垄断地位是美国能得以利用的重要原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表示,欧洲早就想搞自己的评级机构,但一直没有成功,不了了之。日本则采取了与美国合作的方式,规定进入日本市场的企业必须由本国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但也没有动摇美国评级机构在国际上的地位。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左右着市场。

据香港城市大学经济与金融系教授王泽森介绍,一般来说,发行债券或产品的投资银行邀请评级机构来进行评级。评级之后就可以拿着评级结果,就好像盖了一个章,告诉投资者这个产品大概是什么等级。投资者如果去欧洲债券市场上市,欧洲债券市场规定只有符合资格的产品才能够上市买卖,所以部分债券市场一般要求产品拥有国际影响力的评级认证才能进行买卖。

“2008年世界发生了金融海啸,金融海啸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发生又是因为美国投资银行打包了次级债。次级债向外卖的时候,谁给它做了评级?正是三大评级机构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债券,给它贴了AAA级的标签,结果全世界的投资者都被迷糊住了,买了这些债券。后来才发现,这些债券都是垃圾债券,谁来为此买单呢?所以我说,2008年发生的这场金融海啸,它的次贷危机背后的推手就是三大评级机构,它们使全世界人民给美国穷人的住房买了单。”清华大学经济系副教授韩秀云说。

江涌表示,评级机构就是通过资产定价掌握金融话语权。例如许多养老基金、公益基金在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时都有相关规定,一般要AA甚至AAA以上才能进行投资。因此评级机构就等于间接掌握了企业融资、投资者投资的方向。“从战略意义上来说,评级机构能够影响美国的国家利益。如果美国国债被从AAA降到AA的话,光利息美国就得多付几千亿美元。”

不光彩的角色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认为,评级腐败由来已久,是华尔街评级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个毒瘤。“评级机构是个貌似高尚且值得尊敬的行业,却制造了大量的利益冲突。”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闫小娜表示,评级机构和投资银行可能更多地成为一种共谋,他们共同的目的就是把金融工具或者抵押资产更好地通过较高评级卖出去,而打包资产的真正构成已经不再重要。“评级机构在高盛‘欺诈门’事件乃至金融危机中都扮演着一个并不光彩的角色。”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表示,在美国这个金融生态系统当中,评级机构实际上充当了一个第三方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其利益是跟投资银行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因为投资银行不能自己做信用评级,而衍生金融的本质又是游离实体经济的,无法直接得出其价值,所以就需要依赖评级机构这个第三方来进行价值评估。

过去十年里,华尔街投资银行源源不断地向市场放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其中包括不同评级的住房按揭贷款支持证券(RMBS)。不过,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野心远非如此,继续汇聚重组RMBS,创造债务抵押证券(CDOS),其中一种债权可能打包了100种不同BBB级的住房抵押贷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大多数CDOS的评级都是A级以上。

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在日前于布鲁塞尔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欧洲会议上批评信用评级机构“要么慢半拍,要么快半拍”。

目前对评级机构的主要指责是,反应迟钝、鉴别力差。评级机构从来未能预测金融危机,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评级机构均未能“先知先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大评级机构甚至无一例外地给予了美国国际集团(AIG)及其衍生次贷产品“AAA”的最高评级。

法国前景研究与国际信息中心副主任卡佩勒•布朗卡尔对近期欧元区一些国家被降级感到蹊跷,“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评级机构未能先知先觉,还打高分;对债务危机又过分小心,实行降级。前后不一致,令人生疑”。

安盛公司投资战略主任帕里斯•奥尔维茨甚至怀疑标普对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的降级时机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当希腊与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援助希腊的谈判取得进展之时,我看不出为何迫切宣布对上述国家降级”。他认为评级机构调整作为债务市场无法回避的角色,对债务危机的扩散具有不可逃避的责任。

评级结果是怎样产生的

根据穆迪披露的公开信息,一个企业债券的初次评级过程通常会包括以下的程序。首次评级的初次评级会议通常是在穆迪公司的总部举行,时间从半天到一天不等,穆迪可能还会作实地访问。讨论的议题包括公司的债务结构、财务状况及流动资金来源等。会议后,穆迪分析师会继续进行分析,通常还会与发行人进一步讨论,以获得及证实跟进资料。

结束分析后,穆迪分析师会向穆迪评级委员会作评级建议。穆迪评级委员会相当于一个把关人的角色,在首次为某机构评级时,主管分析师会在完成所有分析后召开一次评级委员会会议,会议上讨论的因素包括债务发行的规模、信用的复杂性及新工具的引进。

穆迪的评级过程从初步讨论到公布评级,大约需要60到90天。然而,这其中也有例外,穆迪透露,他们可以根据发行人的需要及时间安排,尽可能“灵活地”进行相应调整,以“配合”更紧凑的融资时间表及其他要求。

在授予及公布评级后,穆迪至少每年会与管理层会面一次,分析师会通过电子邮件及电话与发行人保持定期联络。在最初评级之后,穆迪会季度或年度报告,并据此及时地作出评级调整。

而更为神秘的结构性金融产品的评级,则与传统的企业债券评级有所不同。美国参议院永久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在结构性金融产品的评级过程中,首先由发行商向评级机构提供相关的RMBS和CDO的数据信息,包括相关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在内的资产池信息。

接下来则由评级机构分析师研究相关的结构性金融产品。评级分析师们通常依赖于公司的信用评级模型来评估风险,“他们很少做额外的信贷风险分析”,美国参议院永久委员会的调查如此评价。

对分析师来说,对一笔新的交易进行评级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程序。在电脑上打开穆迪的评级模型软件,输入被评级产品的基本数据,然后点击一下,软件就会自动运行,经过上百万次的运算,将每次得出的评级结果综合得出平均值,这样一个评级结果就产生了。

利益冲突的盈利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表示,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与众不同,评级机构的收入是证券发行总量的一个固定百分比,证券发行量越大,它们收入就越高,因此,自然就有强大动力去配合投资银行出售尽可能多的债券。

而且评级公司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发行人。根据2002年11月2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听证会的资料,穆迪收入的90%来自受评对象支付的评级费用,10%来自公司提供的研究和数据服务;惠誉的收入中同样90%左右来自发行方支付的费用,大约10%来自定购服务。

评级机构由发行人支付费用的模式,是个横亘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与利益之间的巨大冲突。法国经济形势研究所经济学家安托南指出,评级机构与企业的关系好比美食评论家与餐馆的关系,美食评论家通过为餐馆评级而收取餐馆费用。俗话说“吃人嘴软”,评级机构与被评级企业之间显然存在利益关系。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通常要求几家评级机构同时为其评级,即所谓“模拟评级”,然后企业选择最高分作为自己的评级加以公布,其他模拟评级的结果一般不会公开。

英国《经济学人》的文章称,评级机构一方面要从请求它们进行评级的上市公司那里收取可观的费用,另一方面要向投资者提供有关上市公司情况的咨询服务。在估计一个抵押贷款池的潜在损失的时候,它们会从违约的预期频率和严重程度、证券所含贷款的各项指标特性等各个方面检查贷款。它们不会逐笔检查每笔贷款,只会使用一个样本贷款,依赖的是贷款发行者提供的说法。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下,评级公司难免要提高上市公司等级作为巨额评估费用的回报,而提供给投资者信息难免有虚假成分。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也证明,在三大评级机构中,一些对高风险次级债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甚至会直接参与到评级费用的商谈之中,这些评级费用又由承销商支付。能够得到较高的信用评级将有利于债券的销售,因此,当越来越多的承销商愿意支付更高评级费用的时候,信用评级机构也许很难保持绝对的中立性。这也就不难理解评级机构为何会“后知后觉”,在问题爆发前,对美国房地产“次级贷”和安然公司等作出较高评级。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人员将穆迪形容为“3A工厂”。在2000年至2007年期间,穆迪共给予了4万多项抵押贷款相关资产3A评级。为此穆迪此项业务的营业收入从2000年的6亿美元暴涨到2007年的22亿美元。

而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穆迪股东的利益追求也在侵蚀着它的评级独立性。摩根士丹利位列穆迪的第六大股东,持有近950万股,市值约为2亿美元的穆迪股份,根据纳斯达克网站最新披露的信息,其股东中更不乏华尔街大型投行的身影,包括花旗、巴克莱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高盛和美林等。

事实上,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那些大投行给予三大评级巨头的报酬是相当丰厚的,根据美国参议院永久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在结构性金融产品上面,美林给穆迪、标普和惠誉贡献了7690万、3127万和7727万美元的收入,而在穆迪的大客户里面,花旗、瑞银、高盛和德银等都贡献了近千万美元以上的收入。

如何斩断利益链

既是市场的评判员,又是市场的利益分享者,穆迪等评级机构的这种特殊位置还得益于监管层的政策庇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评级机构没有被监管义务。2006年美国新颁布的《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规定,证券交易委员会无权干涉评级公司的决定,其监管目标集中在如何引入竞争,并加强对评级机构的财务报表和评级规则的管理。

同时,美国把“三大巨头”──标普、穆迪和惠誉列入NRSROs,这实际上为它们提供了特殊的保护地位,其规定凡参加的评级机构,投资者不但无权,即使评估投资风险时犯错,也不会受到任何制裁。

但随着立法机关对评级机构的紧追不放,原来庇佑着三大巨头的政策大伞也突然收起了。5月2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参议院版本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成为本次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重要话题之一。据参议院版本法案,美国将建立起一个新的自我监管机构来管理信用评级机构。这样可以防范信用评级机构目前又要争夺客户,又要向客户收费,又给客户评级这样“利益自我冲突”的商业模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会提名这个新的监管机构的成员。未来这个监管机构将指定某家评级公司为初始评级公司。这样就“斩断”评级公司为了要拉客而讨好客户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但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金融系主任佛雷德•基南(Fred V. Keenan)认为,最佳解决方案必须解决评级的根本性问题:直到债券到期或出现违约时,我们才能知道评级的平均优劣状况。因此,解决方案必须基于未来的表现。基南认为,对于评级问题的一个有效解决方案是,将评级机构的盈利与所评债券的表现挂钩。如果评级为投资级别债券的表现良好,信用机构的利润就会增加;如果此类债券的违约数量超出预期,它们获得的利润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