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脐疝的护理范文

新生儿脐疝的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脐疝的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脐疝的护理

第1篇:新生儿脐疝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加压疝气带;婴儿脐疝;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77-01

婴儿脐疝为一种先天发育不良疾病,发病率为5―10%,一般采用非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1]。基于该疾病的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加压疝气带治疗婴儿脐疝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6例婴儿脐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6例婴儿脐疝患者,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为38例,男26例,女12例;患者年龄为3―12个月,平均年龄为7.54±0.19个月;对照组患者为38例,男25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4―12个月,平均年龄为8.31±0.25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加压疝气带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疝气带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2.1治疗组患者用加压疝气带实施治疗,医护人员用指端压迫患者脐突出部位,进而使脐疝恢复腹腔;之后用中指对患者疝中央进行按压,使其内陷,之后采用疝气球压迫患者内陷处,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固定对策。当患者洗澡时,应去掉加压疝气带,待患者洗完澡后,应依据上述方法重新对患者加压疝气带进行固定。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时间的治疗,1个月为1疗程。

1.2.2对照组患者用普通疝囊带压迫法实施治疗,首先医护人员选两条胶布,胶布的宽度约为5厘米,将其中一条胶布中间开孔,此时使另一条胶布一端形成狭窄条形,穿过胶布中间孔。之后,医护人员对胶布实施交叉牵拉,使其紧贴在患者皮肤处,粘贴后通过手指按压患者脐疝中央部位,进而出现内陷症状,2至3天对患者更换一次胶布。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时间的治疗,1个月为1疗程。

1.3治愈标准

患者实施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脐部局限性肿块消失,且在腹压增加时,没有出现复发现象[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为42.11%(16/38),治疗2个月后,治愈率为76.32%(29/38),治疗3个月后,治愈率为100.00%(38/38);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为34.21%(13/38),治疗2个月后,治愈率为57.89%(22/38),治疗3个月后,治愈率为73.68%(28/38)。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1个月及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脐疝疾病为一种先天性发育缺陷的疾病,该疾病出现的主要群体为新生婴儿,发病率在5―10%之间。脐部可复性肿块为其主要临床症状,特别在患者啼哭时,该种症状尤其明显。临床上非手术措施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3]。以往采用的主要为“T”型疝气带及腰带式疝气带进行治疗,其主要是用布条或者是弹性钢条紧压患者腹肌,有效增强缺损处腹壁肌肉力量,进而有效阻止疝突出。但是该种治疗方法具有固定不理想,极易出现滑动等缺陷,严重时出现疝内容物突出等症状,因此,其作用面积较小,力量较为薄弱,尤其是在患者啼哭时,该种治疗方法不能很好的压迫患者疝部位。加压疝气带为一种新型的、包括腰带、横杆、上下调节杆以及疝气球的有效治疗器具,其不仅可以有效压迫患者疝环腹肌缺损处,还可以有效避免疝气球出现移位现象。其具有固定牢固、固定面积较大等特点,因此,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4]。因此,加压疝气带在治疗婴儿脐疝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优于普通疝气带的,受患者及其家属欢迎。通过本次研究证明,加压疝气带在治疗婴儿脐疝疾病的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本次研究中,选用加压疝气带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为42.11%,治疗2个月后治愈率为76.32%,治疗3个月后治愈率为100.00%;但采用普通疝气带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为34.21%,治疗2个月后治愈率为57.89%,治疗3个月后治愈率为73.68%。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余先锋.加压疝气带治疗婴儿脐疝54例[J]. 社区医学杂志, 2013,14(11):124--125.

[2]林太鸿,卢恩文,李春娘等.加压疝气带治疗婴儿脐疝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06(31):520--521.

第2篇:新生儿脐疝的护理范文

脐带日常护理3个要诀

保持干爽

脐带如果被水浸湿和尿液污染,要马上用干棉球或干净的纱布擦干,然后用75%酒精棉签消毒。消毒时应注意未脱落的脐带从脐带的根部向上消毒。而脱落后的脐带,要从脐窝中心向周围消毒。

避免感染

在脐带脱落前,刚结扎的新鲜脐部伤口很容易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为了保护脐部,医护人员在脐带结扎后的12~24小时里会用无菌纱布包扎在脐部,纱布容易被刚刚结扎的脐带伤口分泌物及宝宝的大小便污染,给细菌在脐部生长繁殖创造条件,所以脐带结扎12~24小时后,一定要及时去除盖住脐部皮肤的纱布,并每天用75%酒精消毒脐带2~3次,直至脐带干燥脱落。

减少脐带摩擦

已经干燥但尚未脱落的脐带残端很坚硬,经常触碰摩擦,容易导致脐带根部出血。所以,要避免衣服和纸尿裤对宝宝脐部的刺激,选择纯棉内衣,柔软的纸尿裤,还要注意将纸尿裤上端往下翻一些。消毒脐带时,手法要轻巧,不能太用力,避免擦伤。

特别提醒

一定不要在脐部撒痱子粉和其他消炎粉末,以免导致脐部直接感染。还要注意宝宝衣服的洁净,尤其是紧贴宝宝脐部的内衣,每1~2天更换一次,衣服脏了要立即更换。

小心,5种脐带异常

1脐带发红

在脐带残端干燥脱落的过程中,脐带根部及肚脐周围的皮肤常常会出现轻微的发红,这是脐带残端脱落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用太担心,可用络合碘消毒,之后再外涂刺激性小的红霉素软膏。但是,如果肚脐和周围皮肤变得很红,脐轮有肿胀,而且发红处的皮肤摸起来温度比别处皮肤的温度高,可能是肚脐出现了感染,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

2脐带渗血

如果看见脐部创面滴血或包扎脐部的纱布被血液浸湿,说明脐带有出血现象。脐带渗血多发生在脐带结扎后12小时内,是脐带结扎不彻底所致,需要重新结扎止血。也有少部分脐带渗血是发生在脐带残端干燥脱落之前,由于脐带残端干燥之后变得坚硬,牵拉、刺激脐带根部周围的皮肤所致。这种情况可以在出血部位外涂云南白药,必要时也可以到医院断脐。

3脐部有分泌物

愈合中的脐带残端经常会渗出清亮的或淡黄色黏稠的液体,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不及时清除,分泌物干燥后,会使脐窝和脐带的根部发生粘连,不容易清洁,这时脐带表面看起来很干净,其实脐窝里可能积有脓液。有的妈妈不敢碰脐带根部,仅在脐带表面擦拭,其实起不到消毒的作用。

注意!

如果宝宝哭闹不停,并伴有呕吐、脐部肿块不能推回到腹腔内,可能是脐疝发生了嵌顿,这是急症,要立即带宝宝去医院看外科急诊。

有些新生宝宝出生一周后脐带还未脱落,原因之一就是脐带和脐窝粘连所致。用上述方法处理脐带,可以加速脐带的脱落。如果肚脐的渗出液像脓液或有恶臭味,且宝宝伴有发烧、食欲减退、精神反应低下等全身症状,说明脐部可能出现了感染,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4脐带迟迟不脱落

一般情况下,宝宝的脐带会慢慢变黑、变硬,3~7天自然脱落,如果2周后还不脱落,要仔细观察脐带的情况,只要没有红肿、化脓,没有大量液体从脐窝中渗出,宝宝也没有食欲降低、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就不用担心。另外,可以用75%酒精棉签给宝宝擦拭脐窝,使脐带残端保持干燥,加速脐带残端脱落和肚脐愈合。

5脐疝

宝宝的脐带脱落后,如果在肚脐眼处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圆形肿块,就是脐疝,小的像黄豆大小,大的可像核桃,当宝宝平卧、安静时,肿块会消失,而在直立、哭闹、咳嗽、用力排便时,肿块会突出,用手指压迫突出部,肿块很容易回到腹腔内。

脐疝的内容物是肠管的一部分,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平时不要让宝宝过度哭闹,避免发生脐疝嵌顿(肠子被环口夹住)就可以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疝环口也会逐渐缩小,一般在2岁以内就能自然闭合。

第3篇:新生儿脐疝的护理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4年3月~2016年01月采用腹腔镜行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103例,均为男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6岁。103例中,其中腹股沟斜疝76例,腹股沟直疝27例,本组均行腹腔镜疝修补术。

1.2方法 麻醉后,取脐部切口0.5 cm,建立气腹,腹压维持在0.53~0.80 kPa,此孔放套管做观察孔。疝同侧下腹部沿皮纹方向切0.25 cm小口放入套管做辅助操作孔。在腹腔镜指引下,找到内环口在体表12点的投影位置,在该处刺0.2 cm小口,用特制带线钩带一根7号丝线由小口刺入,线尾留在体外,带线针刺入到内环口腹膜前的12点处,在腹膜外紧贴腹膜绕内环口的一侧行至6点处,针刺入腹膜腔,将线的另一头留置于腹腔内,然后退针,空针再从疝内环口腹膜前的12点处绕行内环口的另一半至6点处出针进入腹腔,钩住留在腹腔内的缝线带出体外,将线收紧打结,线结埋藏于皮下。观察内环口关闭是否满意,同时注意另一侧是否存在隐匿性疝,之后解除气腹,粘贴伤口结束手术。

1.3结果 本组103例患儿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3~7 d,平均4 d。术后恢复快,哭闹少,手术麻醉清醒后能饮水,6 h后进食,术后第1天能下床活动。有2例患儿术后出现轻度皮下气肿,出院前均自行消退。出院后103例随访3~15个月,无1例出现复发及远期并发症。

2 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关心患儿,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配合主管医师介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可靠性和原理及临床开展情况,让家属与病区同类手术家属交流,消除患儿及家属心中的忧虑,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手术。

2.1.2皮肤准备 脐部要彻底清洁,可先用棉签蘸双氧水或软皂液浸泡脐窝5 min,然后用清水反复清洗,再用碘伏棉签消毒两次。避免用松节油,减少术后脐部切口渗血、渗液、红肿现象发生[1]。

2.1.3检查准备

2.1.4胃肠道准备 术前晚流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产气类食物,以防引起术后肠胀气,术前禁食8 h,禁水6 h,避免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导致窒息。

2.1.5其他准备 有咳嗽、便秘者积极治疗,症状控制后再进行手术。巨大疝囊的患儿先卧床休息2~3 d,回纳疝内容物,使局部组织松弛,减轻充血与水肿,这样有利于术后切口愈合。术前注意患儿保暖避免着凉,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减少感染机会。术前晚调整好患儿心理状态,保证充足睡眠,如有哭闹或烦躁不安可用镇静剂,术前协助麻醉师予麻醉前用药。

2.2术后常规护理

2.2.1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后,观察其清醒程度、心电监护、严密观察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及神志、表情等变化。每30 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并记录。

2.2.2与饮食 全麻术后未完全清醒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肩下垫一软垫,保持呼吸通畅,避免物引起恶心与呕吐导致窒息,呕吐时注意用手按压伤口减轻腹压增高对伤口的影响,次日可水平位抱起,尽量不采取直立位。麻醉清醒后能饮水,6 h后可进流质饮食,术后第一天可进半流质或普通饮食,宜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促进愈合。术后3 d避免摄入牛奶、豆浆及过甜等产气食物,防止术后肠胀气。

2.2.3吸氧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常用CO2气腹,由于小儿腹膜吸收CO2能力较成人强,加上长时间胃肠禁食易造成高碳酸血症由CO2可能弥散入血,产生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术后常规吸氧,氧流量为3~5 L/min,2~3 h,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促进CO2的排出,防止由于人工CO2气腹造成的呼吸性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2-3]。

2.2.4保持输液通畅 术后,确保输液管的各连接处紧密衔接,注意保护补液肢体,谨防躁动不安。术后应用抗生素3~5 d,如果留置针脱落,患儿哭闹不止时,可以改用口服抗生素。

2.2.5观察切口渗血及疼痛情况 腹腔镜手术切口小,腹壁仅留3个0.5~1.0 cm大的切口,皮肤表层不需缝合,采用创可贴粘贴,切口3~5 d愈合,一般不会疼痛、感染和裂开,但应观察有无红、肿、热、压痛和硬结。

2.2.6腹部体征 注意观察有无腹胀、腹痛,阴囊有无水肿,何时排气排便、腹部小切口有无渗液,患儿哭闹不止,可能导致腹压增加对切口恢复不利,要报告医生,查明原因,如切口痛、饥饿等,再做处理。

2.3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3.1皮下气肿 由于小儿腹壁薄弱,穿刺鞘与腹壁组织之间易出现细小缝隙,如手术时间较长,气腹压力较高,较易出现此并发症。本组有3例患儿出现轻度皮下气肿,均于出院前自行消退。

2.3.2内脏损伤 常表现为腹腔内感染、出血、膈肌损伤后的呼吸困难。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全身状况,若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应考率有内出血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本组病例无此并发症的发生。

2.3.3疝囊残留余气 表现为患侧阴囊积气、积液而肿大。主要因为内环口缝合后缚结前未能同时将气体从疝囊完全挤出,如残留气体不多,2~3 d后可吸收。如患侧阴囊积气过多而肿大严重,则需要报告医生行放气处理。

3 体会

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内环高位结扎可靠,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无瘢痕、美容效果好等优点,深受患儿家长的欢迎,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尤其是双侧腹股沟疝的较佳选择。临床中护理人员应做到:①做好广泛的宣教,详细介绍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优点,使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②提高护理人员对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优越性的认识,并熟知解剖知识和程序,以便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护士应掌握新术式的特点,做好新术式优越性的宣教。针对患儿不同的个体差异,全面、高质量地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术后知识宣教。正确指导患儿康复,能确保手术的安全实施及有效预防并发症,使患儿顺利渡过围手术期。随着外科技术不断发展,护理工作也要齐驱并驾,不断探索,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俏梅,徐鑫芬,林莉莉,等.两种脐型不同清洁方法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切口渗血渗液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28-29.

第4篇:新生儿脐疝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小儿疝气;腹腔镜;高位结扎术;手术配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89

小儿疝气是小儿常见病症之一, 可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 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若得不到控制将会对患儿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甚至会威胁到患儿生命安全, 因此早期发现并给予及时、彻底的治疗尤为重要[1]。本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2~7月诊治的30例小儿疝气患儿为研究对象,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7月收治的30例小儿疝气患儿, 均经临床检查并确诊, 符合小儿疝气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7个月~11岁, 平均年龄(3.5±0.4)岁, 斜疝18例, 直疝12例, 左侧疝16例(占53.3%), 右侧疝9例(占30.0%), 双侧疝5例(占16.7%)。对于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感染性疾病患儿予以排除。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腹腔镜下小儿疝气高位结扎术, 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给予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54256, 5 ml∶250 μg)和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23318, 50 ml∶1.0 g),

剂量分别为1 μg/kg、1 mg/kg。患儿取仰卧位, 足部稍向上倾斜15°, 在肚脐下方行切口, 长度1 cm左右, 置入0.5 cm

Trocar, 注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 预限压为8 mm Hg(1 mm Hg=

0.133 kPa), 利用腹腔镜探测两侧腹腔, 找出疝囊并进行结扎, 均采用体外穿刺缝合内环和体外打结方法, 具体操作为:先常规肩擦汗双侧腹股沟内环口处, 一并处理隐匿疝, 在患侧投影处带线穿刺, 穿入腹腔应避开精索血管, 左手缝合, 右手持分离钳固定, 完成缝合后, 收紧结扎, 放气, 拔出套管及器械。

1. 2. 2 护理配合 ①术前准备。术前1 d探访患儿, 了解其基本情况, 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 交代治疗事宜, 对年龄较小患儿, 注意谈话的语气, 多给予支持和鼓励, 缓解患儿的恐惧感, 打消家长的顾虑;术前6 h禁食, 4 h禁水, 协助完成各项常规检查, 常规腹部备皮, 对于皮肤娇嫩、敏感患儿, 清洁脐部时选用刺激性较低的碘伏;准备好手术各项器具, 包括腹腔镜器械、分离钳、气腹管、无菌保护套等确保腹腔镜等系统运转良好。②术中配合。患儿进入手术室后,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协助麻醉师麻醉, 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操作, 包括准备手术台、协助医生铺单、接连各项设备,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保持动作轻柔;术中注意保暖, 包括手术室温度和途中温度控制, 温度保持在27℃左右, 湿度在60%左右;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术后做好交接工作[2]。③术后处理。术后清点器械, 清洗腹腔镜, 定点放置, 专人保管;完成手术后, 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保证充足休息、合理饮食, 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对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 注意观察患儿切口情况, 是否有出血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对于疼痛较重者, 适当给予镇痛药物,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 加强巡视, 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2 结果

3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为8~25 min, 平均时间为(12.2±4.3)min, 术中出血量为1~8 ml, 平均出血量为(3.2±1.1)ml, 住院时间为2~4 d, 平均住院时间为(2.3±1.1)d。护理后,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术后感染, 其中有1例患儿术后出现腹胀,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所有患儿均恢复健康。

3 讨论

小儿疝气发病援用复杂, 危害性较大,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法, 其关键点在于找到疝囊, 常规术式在寻找疝囊时, 容易遗漏隐匿疝囊, 且在手术操作中需完整牵引精索, 预后较差, 加之患儿身体各器官发育程度尚不成熟, 腹股沟管解剖部位遭到破坏后不容易恢复, 而采用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术可有效克服这些缺点, 成为临床推荐使用术式。概括而言, 腹腔镜下小儿疝气高位结扎术具有微创、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等诸多优点, 该术式能够发现隐匿疝囊, 可有效避免二次手术, 减轻术后护理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 小儿群体的特殊性也给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为进一步保证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和术后有效处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儿的病情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3]。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 腹腔镜下小儿疝气高位结扎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与之相关的报道也较多, 陆艳春[4]选取48例经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术治疗的小儿疝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经全方位手术配合和针对性护理干预, 4 d后46例患儿痊愈出院, 其中有2例患儿手术治疗无效, 其原因为存在严重恐惧心理, 而在术前心理护理不足, 影响到手术进行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术是治疗小儿疝气常用方法, 在临床应用中给予全方位手术配合, 完善术前、术中及术后各项护理措施, 可顺利完成治疗,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蒋晨霞, 杨艳超, 孟香果.腹腔镜下注射器针头辅助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配合体会.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 10(2):224-226.

[2] 刘杨桦, 冯泽荣, 卢国浩, 等.经脐单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58例.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 10(3):220-223.

[3] 吴国新.用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下小儿疝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疝气的疗效对比.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7(5):217-218.

第5篇:新生儿脐疝的护理范文

为什么宝宝脐带还没有掉?

很多新妈妈都知道,宝宝在出生后脐带会自动脱落,可是等了一天又一天,为什么脐带就是不肯走呢?

宝宝出生后,脐带被结扎剪断留下棕白色的残端,并会逐渐干枯变细、成为黑色,一般在3~7天后就会自动脱落。而由于医生采取的结扎方式不同,每个宝宝脐带脱落的时间会略有差异,有些到2星期后会才脱落,所以妈妈们不用过于担心,也切记不要用外力带使其脱落。如果脐带出现红肿或化脓的迹象,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诊断治疗。

宝宝的脐带里有些潮湿渗水,是正常现象吗?

在脐带没有脱落时,愈合中的脐带残端经常会渗出清亮或淡黄色粘稠的液体,这属于正常现象。脐带自然脱落后,脐窝会有些潮湿,并有少许米汤状液体渗出,这是由于脐带脱落的表面还没有完全长好,肉芽组织里的液体渗出所致。

脐带被切断后形成了创面,是细菌侵入宝宝体内的一个重要门户,所以脐带的消毒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脐带脱落前后护理

由于即将脱落的脐带是一种坏死组织,很容易感染细菌,所以一定要保证脐带和脐窝的干燥。在换尿布时要注意把尿布的上缘放在肚脐以下,不能遮住肚脐,防止宝宝的尿液浸湿脐带引起感染。洗澡时也应该要小心,不要让脐带沾水。同时还需要每天坚持用

从宝宝出院开始,一直到脐带完全脱落、干燥的这段时间,都需要坚持一天两次的脐带护理。脐带脱落前,脐窝中的分泌物会使脐窝和脐带根部发生黏连,因此需要用棉签蘸上75%的酒精仔细清洁该部位。然后再用新的酒精棉签从内向外擦拭脐窝,结扎线也需要消毒。脐带脱落后,也需要每天两次用75%的酒精棉签擦洗脐窝,直到脐窝完全长好、干燥。

第6篇:新生儿脐疝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腹腔镜;小儿;斜疝;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b)-091-02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of laparoscopic high ligation of hernial sac in pediatric oblique hernia

XU Jiaqi1*,QI Li2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 150001,China;2.Unit of Nursing,Qiqihar Medical College,Heilongjiang Province,Qiqihar 161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methods of laparoscopic high ligation of hernial sac in pediatric oblique inguinal hernia. Methods: Laparoscopic high ligation of hernial sac in pediatric oblique inguinal hernia was performed in 320 children cases from Jan. 2006 to Dec. 2008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methods. Results: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managed in time. The prognosis was well. The longest follow-up was 3 years. 1 case recurred and was healed by traditional operation method. Conclusion:Laparoscopic high ligation ofhernial sac in pediatric oblique inguinal hernia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re less and light. Peri-operation nursing decreases and relieves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Laparoscope;Child;Oblique inguinal hernia;Complications;Nursing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深受患儿家长欢迎。目前,该手术方式已成为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首选。但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术后并发症也逐渐显现,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我科完成的320例手术,将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完成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320例,男301例,女19例;年龄52 d~11岁,平均4.5岁。术中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存在的隐性疝82例。平均手术时间15 min,平均住院时间3~4 d。

1.2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或氯胺酮静脉麻醉。患儿取头低脚高位。于脐上缘作5.5 mm长切口,插入强生公司一次性腹腔穿刺器,建立人工气腹。气腹压力维持在10~14 mm Hg(1 mm Hg=0.133 kPa)。从此处放入5 mm腹腔镜。在脐旁左侧2 cm处作另一3.5 mm切口,并在腹腔镜直视下插入Trocar,进操作钳。探查患侧及对侧内环口,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1.5 mm长切口,刺入带线雪橇针,荷包缝合内环口。缝线埋于戳孔处皮下,解除气腹。

2 结果

术后并发症:呕吐24例;切口渗血9例;肩背疼痛7例;皮下气肿6例;阴囊气肿3例。无腹腔大血管及脏器损伤,无静脉血栓形成、高碳酸血症、切口疝等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均得到及时处理,预后良好。术后随访时间最长3年,1例复发,经传统手术方法治愈。

3术后并发症及护理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并发症,包括腹腔镜手术本身的并发症以及该疾病手术所特有的并发症。

3.1 血管损伤

多是由插入的气腹针或Trocar引起。易损伤的血管包括腹壁血管、腹膜后大血管和腹腔脏器大血管。腹膜后大血管和腹腔脏器大血管损伤时,患儿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休克征象及腹胀、移动性浊音等相应腹部体征。腹壁血管损伤可出现局限性腹壁肿和皮下淤斑。护理:①密切观察术后患儿的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及时发现腹腔内出血。一旦发生,应积极输液,迅速开腹止血。②皮下血肿和淤斑可自行吸收。血肿出现的早期,应加压止血。腹壁血管的出血停止后,给予局部热敷,可加快其吸收。

3.2切口渗血

因术中的切口较小,无需缝合,这也增加了切口渗血的机会。切口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并用沙袋压迫止血。术后预先用小纱块压迫切口并用3M透明敷料粘贴,可明显减少切口渗血。

3.3 皮下气肿

小儿腹壁薄,腹肌肌力弱,戳孔皮肤切口稍大,操作时间过长,或术中Trocar脱落,即可能发生皮下气肿。但因腹内压力低,气肿范围一般较小,术后很快自行吸收[1]。本组6例皮下气肿未经处置,均在术后2~3 d内自行吸收。

3.4 阴囊气肿

阴囊气肿是由于结扎内环口时未完全挤压出阴囊内的气体而形成。本组3例阴囊气肿较小,均自行吸收。

3.5 肩背疼痛

一般是人工气腹注气时使第7~12肋间神经受到压力刺激及膈肌向上移动、伸展引起[2]。按摩双肩及背部,可缓解疼痛。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疼痛症状一般在术后3~4 d内消失。

3.6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是手术、麻醉后的常见并发症。腹腔镜下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70%~80%,这主要与CO2气腹及腹腔镜操作有关[3]。护理:①术前禁食8 h,禁水4 h以上,必要时胃肠减压。②术后患儿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③术后6 h无恶心、呕吐者,可先喝少量温水,无不适可进流食,1 d后进普食。进食时应少量多餐,忌产气食物。

3.7空腔脏器损伤

主要是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损伤。术中胃扩张、膀胱胀满,分别易导致胃、膀胱损伤。护理:①严格控制患儿术前禁食水的时间。②鼓励患儿术前排尿。③必要时,术前留置胃管、尿管。

3.8 静脉血栓形成

气腹时,腹内压力增加,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加之全麻导致周围静脉扩张,血流减慢,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护理:①观察患儿有无下肢疼痛、肿胀、局部压痛等症状及体征。②尽量避免在下肢留置静脉套管针,以减少下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笔者认为本手术以右上肢和头部静脉穿刺最适宜。既方便术者和麻醉师操作,又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③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6~8 h患儿清醒后,协助患儿做屈腿和抬腿运动。术后24 h离床活动。

3.9高碳酸血症

CO2溶解度高,在气腹时经腹膜大量吸收入血。同时,腹内压力升高使膈肌上移,肺潮气量减少。CO2潴留而导致血循环中CO2浓度升高。当PaCO2高于45 mm Hg时,即可发生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5]。护理:①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乏力、发绀等症状。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鼻导管低流量吸氧6 h,可促进体内CO2排出。但应避免单纯给高浓度氧。

3.10 切口疝

因术中的切口较小,术后发生切口疝的机会也少。切口感染和腹内压力增加是引起切口疝的主要原因。护理:预防切口感染:①备皮,尤其注意脐部的清洁。可先用肥皂水清洗术区,再用石蜡油棉签清洁脐部。动作轻柔,避免术区皮肤损伤。②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尿便污染。敷料污染或脱落时,应及时更换。③观察生命体征及切口有无炎症反应。及时发现切口感染并处理。④术后应用抗生素。避免腹压增加的措施:①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咳嗽。②预防便秘。排便困难时给予通便药物,避免用力排便。③安抚患儿,避免哭闹。氯胺酮麻醉苏醒期,患儿可发生躁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④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3.11 复发

腹压突然剧烈增加是引起复发的主要原因。出院时,向患儿家属讲解引起腹压增加的因素,并尽量避免。本组病例中有1例复发。发生在术后2个月时,由患儿从高处跳落、腹压骤然增加引起。复发后经传统手术方法治愈。

总而言之,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虽存在一些并发症,但只要掌握其发生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有目的地针对术后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和全面细致的护理,可以大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减轻因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李庆浩.微型腹腔镜手术在小儿外科的临床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28(8):617-620.

[2]李芳.论腹腔镜的术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2):99-100.

[3]安刚,薛富善.现代麻醉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190.

[4]邹声泉.实用腹腔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第7篇:新生儿脐疝的护理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择期手术40例,其中男37例,女3例,年龄14~78岁,体质量38~76 kg,无冠心病、高血压、重度贫血和内分泌等疾病。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切口无感染,斜疝无复发。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麻醉一般选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常顾虑手术的安全性及费用等问题。因此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问题突出。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多数患者不了解气管内插管全麻,有恐惧感,对全麻和腔镜手术的较多费用担心,因此应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认识全麻的安全性和腔镜手术的优点。交代术前注意事项,对较紧张者,术前晚可给予镇静剂。

3.1.2 营养支持 术前按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食或流食。对体质弱、营养不良、消瘦者给予脂肪乳剂、氨基酸、高糖和复合维生素等,以期提高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和应激能力。.

3.1.3 胃肠道准备 按常规全麻术前准备,术前12 h禁食,8 h禁饮。术前晚灌肠,消除肠内积粪,防止术后腹胀及排便困难。术前上尿管,排空膀胱内容物。

3.1.4 消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方法。如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均应给予相应的治疗。对吸烟者劝其戒烟。练习床上排便。

3.1.5 备皮 由于腔镜手术需在脐部和下腹部穿刺,因此,对皮肤准备既要彻底清除污垢,又要保证皮肤完好无整。对浅型较清洁的脐孔,予酒精棉签轻轻擦拭、清洗,对于深型脐孔污垢较多者,给予石蜡油棉球浸泡5~8 min,待污垢软化后再用酒精棉签清除,清除过程中,手法要轻柔,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烧灼疼痛不适感。清洁手术区皮肤,剔除汗毛。

3.2 术后护理

3.2.1 术后常规护理 按全麻术后护理,常规心电监护,严密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患者高流量吸氧,以提高氧分压,促进二氧化碳排出。腔镜术后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100%,可减少术后非切口疼痛的发生[1]。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可保证呼吸道通畅,又可防误吸。观察体温变化。

3.2.2 与饮食 术后平卧3 d,膝下垫一软枕,使膝、髋关节微曲,以减小腹内压力和腹部切口张力[2],减轻切口疼痛有利于愈合,术后不宜过早下床,一般1周后下床活动。术后6~12 h可进流食或半流食,次日可进普食。

3.2.3 切口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应注意切口有无渗血,在患侧腹股沟稍上位置放置沙袋压迫12~24 h以防止内出血发生继发感染。使用阴囊托或丁字带托起阴囊,以防止发生阴囊血肿。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尤其是婴幼儿更应加强护理,必要时应用抗生素与感染。

3.2.4 预防肺部感染 全麻术后特别是老年患者,痰多且粘稠,应鼓励和辅助患者有效咳嗽。术后雾化吸入药物,有利于痰液排出及减轻呼吸道症状。应注意咳嗽时用手掌按住患侧腹股沟稍上位置及伤口,减少腹内压[3]增高对伤口愈合的不利影响。

3.2.5 人工气腹后的观察与护理 因气腹压力过大或手术时间过长或患者本身原因,少数患者术后可出现腹壁积气、高碳酸血症等并发症[4]。对此患者回病房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皮温及有无皮下气肿、血肿等。皮下积气不多一般无须处理,积气多者应通知医生。

3.2.6 康复指导 腹内压增高是斜疝术后相对禁忌的。出院后应注意休息,2周内不参加举重等重体力活动[5]。多饮水,多食高纤维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有关疾病,如肺部疾患、前列腺肥大等是腹内压增高的疾病。

4 小结

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手术是一种较新的手术方式,但基本原理同传统手术方式一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术前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担心,并重点做好全麻术前准备。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注意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手术的特殊性,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施雪萍.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53 254.

[2] 黄志强.腹部外科学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64 66.

[3] 刘礼秀,余志宏,张志丽.腹内压变化与外科腹部手术后患者恢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34 35.

第8篇:新生儿脐疝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小儿腹腔镜; 泌尿外科 ;手术并发症

Laparoscopic operation complication in children

MAI Hai-xing, WANG He, WU Guo-jun. Deptment of urology, Xijing Hospital,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an 71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the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 in children’s urological surgery by laparoscop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clinical reports of 43 cases of children laparoscopic operations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06.Results43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ore than six different kinds of surgeries, and 8 cases of complication mainly occurred on the first 30 cases of operations, which included 1cases of conversion to open surgery, 1 cases of preperitoneal emphysema, 1 cases of cutaneous emphysema, 1cases of gastrocolic omentum pain on the paracentesis point, 1 cases of bladder injury,1 cases of scathe on intestinal canal and 2 cases of injury of blood vessel. No anesthetic accident, infection and haemorrhage on paracentesis point were occured. ConclusionMost of pediatric urological diseases can be cured by laparoscopic operation, however, the operation indication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Many laparoscopic operations on children require conversion to open surgery, so the most important security insurance of laparoscopic operation is to have more ordinary operation experiences.

【Key words】

Laparoscopic operation; Urinary surgery general; Child

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研究施行小儿腹腔镜手术总计43例,手术涉及隐睾,精索静脉曲张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肾切除,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前列腺囊切除,气膀胱手术。共出现术中并发症8例,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应用腹腔镜施行小儿泌尿系手术患儿43例,其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15 d~16 岁,平均5.2 岁,体质量3~69.5 kg,平均14.8 kg。43例患儿中,精索静脉曲张11 例, 隐睾13例,腹股沟斜疝7例,肾盂输尿管梗阻5例,原发

性膀胱输尿管反流3例,多房性肾囊性变2例,无功能肾1例,

肾肿瘤1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Olympus 微型腹腔镜,直径

0.55、0.35 cm,操作钳直径0.3 cm,术前检查

和禁食准备同开放手术。做好腹部皮肤, 特别是脐部的清洁。6个月以下采用气管插管全麻,6个月~2岁采用氯胺酮静脉全麻,2岁以上采用单次硬膜外加氯胺酮静脉全麻或者气管插管全麻。于脐环下缘皮肤切开0.5 cm刺人气腹针,注入CO2 建立气腹(压力10~12 mm Hg(1 mm Hg=0.133 kPa),流量0.5~1.0 L/mim) 后拔出气腹针,于原孔插入套管针放人腹腔镜,操作套管针根据病变性质选择不同部位放入。根据疾病具体情况,分别在腹腔镜下对患儿施行各种手术。

2 结果

43例中, 40 例镜下完成各类手术,手术成功率9 3%。术中出血少,除1 例因术前贫血术中输红细胞150 ml及2例大血管损伤术中输血800 ml外,其余40例术中均未输血。患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1~3 d经口进食,术后2~7 d出院。本组8 例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前期30 例中,其中中转开腹1例,腹膜前气肿1 例、皮下气肿1例, 穿刺孔大网膜痛1 例,膀胱损伤1例,腹内肠管损伤1例、大血管损伤2例,未出现穿刺孔感染、出血、麻醉意外等并发症。出现并发症患儿给予相应紧急处理(见讨论部分)。40例镜下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腹腔继发感染,无切口疝,无粘连性肠梗阻,术中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亦得到妥善的处理;术后随访1~48个月,43例患儿生长发育好,无与术前疾病相关的临床症状复发 见表1、2。

3 讨论

腹腔镜检查和手术并发症很少[3]。由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具有一定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特异性,手术指征、对器械的要求、术中操作及术后管理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减少小儿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关键在于操作熟练并熟悉不同年龄小儿的解剖特点[1]。与所有的外科手术一样,腹腔镜手术也承担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7]。通过文献回顾和总结我院2000年以来施行的小儿腹腔镜手术经验, 小儿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 ①与相关的并发症; ②腹腔穿刺相关并发症; ③与气腹相关的并发症。

3.1 腹腔镜术中与相关的并发症 腹腔镜术中截石位时过度外展、外旋髋关节引起的股神经损伤,头低足高位( Trender lenburg )可导致腹腔内脏对膈肌的机械性压迫使肺的顺应性降低,进而引起肺通气量下降和不同程度的CO2蓄积,如呼吸和循环受到严重影响应改为平卧位[1]。若术前估计手术时间长,较大儿童可使用充气长筒袜,小婴儿可使用弹力绷带缠绕下肢,预防静脉血淤滞和血栓形成。

3.2 腹壁穿刺相关的并发症 建立气腹过程中的第一盲穿是腹壁穿刺过程中最容易发生并发症的环节,在我院小儿腹腔镜的并发症中有75%(6/8) 源于穿刺损伤(穿刺孔大网膜痛1 例,大血管损伤2例,膀胱损伤1例,腹内肠管损伤1例)。新生儿、婴幼儿的脐静脉尚未完全闭锁,一般选择脐窝下缘切口放入气腹针。小儿腹壁薄,腹膜移动性大,肌肉发育不完善,腹壁钻孔时要轻柔旋转进入,套针相对大,易移位和脱落,必要时可缝线固定。小儿腹腔小,操作孔距离短,术中最好使用同一大小的套针便于镜头从各个套针交替置入,更好显示术野的各个角度,降低手术操作难度[4]。无论采用何种穿刺器械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10]。

3.2.1 出血与腹壁血肿 腹壁切口出血、血肿可发生在皮下组织、肌肉组织内、腹膜外组织,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出血。穿刺时注意避开血管、结束腹腔镜手术前仔细检查腹壁戳孔的内外两侧有无活动性出血并做好戳孔的缝合,是避免术后戳孔出血和血肿有效的办法[6]。

3.2.2 戳孔疝 主要发生于脐部,通常为大网膜疝,我院术后出现的1例穿刺孔大网膜痛大多与大网膜疝有关,其原因与术后放气过快、小儿腹肌欠发达有关。小婴儿腹腔空间较小, Trocar与目标物的距离将影响到手术操作;而且小婴儿腹壁薄, Trocar穿刺有误伤重要脏器的风险。因此,我们首选脐部皮纹切口,直视下放置第一把Trocar,进入视镜,先作探查,然后在视镜监视下选择适当的位置穿刺放置其他Trocar。

3.2.3 大血管损伤 大血管损伤是腹腔镜手术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 0.01%~0.07%[6]。小儿腹壁薄,脐血管尚未完全闭锁易受损伤,套管应选择脐部下缘或脐旁;小儿肝脾位置偏低,膀胱常从盆腔延伸到下腹部,置入套管时用力要轻,避免损伤这此器官[9]。腹壁暴力穿刺和显露术野时操作不当是发生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腹腔镜手术发生动脉损伤出血情况很少,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腹腔镜手术中,穿刺针有可能误伤血管,我院发生的两例大血管损伤均发生在镜头还没有置入时,因此如在手术中发现患者血压下降,怀疑动脉损伤出血,应立即开腹压迫动脉止血,否则一切抢救都是徒劳,反复用升压药只会加重出血,加速病情恶化[11]。动脉修补需待循环改善后再进行。

3.2.4 内脏损伤 发生率为 0.1%~0.5%,与开腹手术不同, 腹腔镜术中内脏损伤的严重性在于术中大多难以得到确诊, 术后出现的腹膜炎又常被当作术后“正常反应”, 其后果往往是严重的[5]。我院因小儿腹壁薄, 脐血管较粗, 小儿膀胱和脐尿管仍为腹腔内脏器, 极易被刺破, 脐缘穿刺应特别注意。我们推荐采用开放法建立小儿气腹。

3.3 气腹对机体的影响及并发症

3.3.1 皮下气肿 小儿腹壁薄,腹肌肌力弱,穿刺孔皮肤切口稍大,操作时间过长,即可能发生皮下气肿。我院近年来发生的1例皮下气肿,1例腹膜前气肿均发生于8岁以下小儿,轻度的皮下气肿对机体的影响不大,不需做特殊处理[8-9]。严重而广泛的皮下气肿因其对心肺的负面影响,须在手术中做密切的监测。适当降低腹内压,麻醉师采用过度换气,向戳孔处挤压气肿,有助于减轻气肿的不良作用并延缓气肿的蔓延。难以纠正的皮下气肿引起的心肺功能改变或高碳酸血症,应中转开腹[1]。

3.3.2 气体栓塞(简称气栓) 在各种气体介质中, CO2 发生气栓的危险性最低,是气腹的少见并发症,但它的后果却非常严重,一般都是致死性的[9]。气栓紧急处理: ①立即解除气腹,中止气体栓塞来源; ②左侧卧位使气体不易进人右心室; ③快速中心静脉置管吸出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内的气泡; ④紧急时可行右心房直接穿刺抽出气泡;⑤吸入纯氧;⑥呼吸心搏停止者行心肺脑复苏;⑦高压氧治疗。

因此,总结我院小儿腹腔镜手术预防术中并发症的注意事项为: ①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微,从大量成人手术中得来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常常不能直接套用于儿童;熟练的小儿外科常规手术经验是腹腔镜手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未进行正规腹腔镜外科培训人中,应慎做此类手术;②麻醉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手术的安全性,麻醉师应有丰富的小儿麻醉经验,并配备适合婴幼儿使用的麻醉机和相应监护设备;③目前国内尚无小儿腹腔镜专用设备,须对通用器材进行合理的挑选组合,以适应小儿手术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欣. 小儿腹腔镜外科的临床应用.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3,2 (1) :42.

2 陈小伍,剧永乐,戎祯祥,等.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8 例报告.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 (1) :60.

3 宋茂民. 腹腔镜在小肠梗阻手术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 (1) :49.

4 文建国. 腹腔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 (3) :183-185.

5 周小渔,肖雅铃,李碧香. 腹腔镜与超声刀配合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2,1 (4) :250.

6 Lobe TE.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children.Current Problems in Surgery,1998,35 (9) :859-861.

7 吴钢,蔡端. CO2气腹及肠道牵拉引起大鼠应激反应的实验研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5, 5 (2) : 151-152.

8 黄德樱,余锦芬,王光辉,等. 不同年龄小儿腹腔镜手术时酸碱与血气分析改变.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 (3):169.

9 祝义军,甘辞海. 经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结扎术的麻醉处理.重庆医学,2003, 32 (4) : 439.

第9篇:新生儿脐疝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幽门;幽门狭窄;腹腔镜;经脐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

[中图分类号] R57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017-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open pyloromyotomy through umbilical in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NING Liangshu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inan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Yinan 276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comparing the umbilical sigmoidectomy pylorus ring muscle dissection and laparoscopich. Pylori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craniotomy ring muscle hypertrophic narrow, explore the best treatment plan of basic-level hospitals. Methods: 60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0 cases in laparoscopic pyloromyotomy group and the other 30 cases in open pyloromyotomy group. Clinical date including oper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hospital charges, aesthetic satisfac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in the oper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hospital charges and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3 months follow-up, parents had same satisfaction in the incision appearance. Conclusion: Open pyloromyotomy through umbilical is a safe and efective technique for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and is more suitable for promotion in the primary hospital.

[Key words] Pylorus; Pyloric stenosis; Laparoscopic; The umbilical incision abdominal muscle pyloric ring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占小儿消化道先天畸形的第3位[1],治疗以传统外科手术为主,随着小儿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数量逐渐增多,笔者对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术进行比较,旨在探讨适合基层医院的最佳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共收治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60例,60例患儿均行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在18~81 d,术时平均年龄29 d,体重2.6~5.2 kg。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经脐开腹组、腹腔镜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无绝对手术禁忌证,且术时年龄、体重、术前并发症等一般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经脐环形切口组患儿均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后,行骶管麻醉,术中以丙泊酚维持;腹腔镜组患儿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经脐开腹组环脐轮上缘做弧形切口,长约2.0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断、结扎肝圆韧带,向上切开腹白线约2.0 cm,将腹直肌拉向两侧,暴露腹膜,打开腹膜进入腹腔,将幽门提出切口外,用左手拇指、示指沿肿块纵轴方向固定,在幽门前方无血管区纵轴切开浆膜及浅层纤维,再用幽门环肌分离器分开肥厚的肌纤维,直至幽门管黏膜完全膨出至浆膜面。术后连续缝合腹膜及后鞘,同法缝合前鞘及皮下组织,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切口皮肤。

腹腔镜组脐下1 cm处切开0.5 cm皮肤及皮下,依次切开腹壁各层,插入Veress针建立人工气腹,压力为10~12mmHg,经此孔置入Trocar及腔镜镜头,常规探查腹腔,进一步证实为幽门肥厚性狭窄,并在腔镜直视下于左右腋前线两处分别置0.5 cm固定钳和伸缩式幽门肌切开刀,固定钳固定远端,并相应侧旋,使幽门前无血管区暴露于视野,便于操作。幽门切开刀切开幽门浆膜层及浅肌层,再换用幽门分离钳,插入肌层切口,逐渐钝性分开深肌层,直至黏膜完全膨出。请巡回护士从胃管内注入空气检查黏膜无破损后,解除气腹,拔除各Trocar,分别缝合戳孔皮肤。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包括性别、术时年龄、体重、术前并发症及B超提示的幽门管长度和厚度;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美观满意度;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呕吐、切口感染及其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组内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前并发症对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

所有患儿均未在治疗过程中退出。两组患儿的性别、术时年龄、体重、B超提示的幽门管长度和厚度等一般情况以及术前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B超测量幽门肌层厚度经脐开腹组为(4.9±0.6) mm,腹腔镜组为(5.0±0.5) mm,幽门管长度为经脐开腹组为(21.9±1.6) mm,腹腔镜组为(20.3±2.0) mm,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经脐开腹组有6例患儿合并肺炎,7例合并中度营养不良,腹腔镜组有5例患儿合并肺炎,10例合并中度营养不良,另有1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综上所述,两组患儿术前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对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

2.2 两组手术及住院基本情况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均无明显差异,随访3个月家长对切口美观满意率无显著差异,见表1。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儿术后分别有13例和17例出现呕吐,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均在出院前消失,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见表2。

3 讨论

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病理性肥厚增生,使幽门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梗阻,一般多于生后2~4周发病,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治疗上以外科手术为主,开腹手术方式很多,现在常见的开腹入路大致有经腹横切口、经腹纵切口及经脐半环切口,手术效果均较确切,但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经脐半环切口术式愈来愈受欢迎。

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行幽门环肌切开术具有术中视野好、出血少、损伤小等优点[2],且恢复快、无切口疝发生、无粘连、术后并发症少、平均住院时间减少。1991年,Main等最早报道了应用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成功[3],此项手术方法很快被推广应用。本医院近年来也开始开展此项手术,但对于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开展初期时有中转开腹案例,本院在技术比较成熟后开始将这2种更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术式进行比较。

经脐切口呈弧形,切口小,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对肠管干扰大、切口瘢痕明显等缺点[4]。术中遇有幽门暴露困难的病例,可纵形剪开腹白线,沿胃大弯寻找幽门[5]。术后需严密缝合腹白线,以免白线疝的发生。通过术后随访,笔者未发现有切口疝发生,并且手术切口不影响脐部外观,患儿家长美观满意率亦与腹腔镜组无明显差异,甚至略高。由于省略人工气腹步骤,手术时间比腹腔镜组略短。但幽门环肌切开术步骤较简单,经脐入路不仅达到美观的要求,并且没有人工气腹对机体的影响,腹腔镜组术后呕吐多于经脐开腹组,考虑有人工气腹的影响。两组住院时间相仿,经脐开腹组花费低于腹腔镜组,更符合基层医院实际情况。经脐半环切口术式由于入路的特殊,术前必须做好脐部清洁护理。患儿脐部呈凹陷状,是细菌较易隐藏的部位,如术前准备不足,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笔者术前2 d开始用温水清洗脐部后再用安尔碘清洁消毒,本实验过程中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仅为轻微红肿,术后换药并加强护理,住院时间并未延长。

通过笔者观察,两种手术方式在临床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牛军等[6]通过实验发现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和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在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的临床效果相近,且两组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总之,通过与腔镜组的比较,经脐开腹行幽门环肌切开不仅美观程度相似,更节省了患者花费,而手术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无明显区别。笔者得出结论:虽然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在国内外已普遍应用,但经脐开腹这一术式更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果.小儿外科手术学[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2:155.

[2]周平,熊华丽,罗红艳,等.腹腔镜行幽门环肌切开48例临床效果[J].医学创新研究,2006,3(9):66.

[3] Alain JL,Grousseau D,Terrier G.Extramucosal pyloromyotomy by laparoscopy[J].J Pediatr Surg,1991,26:1191-1192.

[4]严志龙,洪莉,胡明,等.腹腔镜治疗幽门肥厚性狭窄[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0,31(8):638-639.

[5]孙德霞,罗洪,顾绍栋.环脐切口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体会[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6,5(3):229.

[6]牛军,叶祖萍,戴春娟,等.腹腔镜与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的前瞻性比较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7,28(8):408-4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