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精选(九篇)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

第1篇: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儿童患者180例,将其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加强预防组各90例,试验组男46例,女44例;年龄4岁~6岁,平均年龄(4.8±0.56)岁。预防组男48例,女42例;年龄4岁~6岁,平均年龄(4.5±0.78)岁。试验组采取常规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预防组采取加强之后的预防传染病的控制方法。2组实验人员,其他项差异不大[1]。

1.2研究方法

针对试验组患儿,采取儿童检测诊断病情所用的医疗器械等设施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控制,对儿童的病房居住环境进行感染控制。同时,对儿童的家长进行了预防传染疾病的有效宣传,由单一门诊部门发放预防手册,宣传预防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经验传授。针对加强预防组患儿,除采取以上措施以外,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疾病,实行不同程度的干预控制措施。首先,要加强对儿童病房整体环境的监测及消毒处理。针对不同季节,要改变儿童病房房间内的湿度、温度。增加房间内的清扫次数,杀毒次数,及监测房间内部细菌的数量的次数。对于病房内部的用具要提高对其管理程度,比如:适当增加房间内部的光照时间,擦拭房间内部的柜子等物品,定期消毒清洗病房内的被褥等,对于患者用后的物品也要进行集中处理,不可私自处理。对于患者居住的病房、经常行走的走廊通道都要进行消毒。其次,要加强监测患者的日常饮食卫生,包括食材的卫生,餐具的卫生,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监测,并且要进行全面控制,保证其卫生程度。然后,要加强对儿童呼吸道的检测控制。具体控制措施如下:①重视医疗器械的消毒。对于一些公共的设施要每日进行消毒,对用于辅助患者呼吸的相关器械,比如呼吸机等器械要严格进行消毒。②重视个人的清洁卫生护理。医务护理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一旦有打喷嚏、流鼻子等行为,要使用洗手液或者是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医务人员还要做到戴口罩,不能随便摘掉口罩。对室内要进行及时的通风,确保空气清新,对屋内要进行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另外,对于消化道传染病的儿童患者,也应该加强监测及护理。以急性腹泻为例,腹泻病所占儿科传染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给儿童带来很大的痛苦,为此,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坚决防止病从口入。医护人员可以采用中医按摩推拿的手法,给孩子进行适当次数的捏脊、按摩,次数不宜过多或者过少,从而增强孩子自身调节胃肠的功能,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引起的腹泻等疾病。最后,加强家长的抗菌药物用药意识管理。对于日常所用的抗菌药物要进行严格控制,控制其使用剂量及次数。改变患者随意使用抗菌药习惯,不要随便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增强细菌对药物的抗性,削弱药物的药力,放大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增加身体负担[2]。

1.3比较项目内容

主要比较呼吸道传染病,肠胃传染疾病,及其他的一些常见传染疾病,例如风疹、水痘等疾病。

2结果

试验组任意一项的感染程度均要超过加强预防组的感染例数,整体防治效果较之加强预防组,也相差甚多。具体如下:就呼吸道传染病感染例数而言,试验组有50例儿童感染,加强组有30例儿童感染;就肠胃传染疾病感染例数而言,试验组有25例儿童感染,加强组有15例儿童感染;就风疹、水痘传染疾病的感染例数而言,试验组有12例儿童感染,加强组有8例儿童感染。从整体的预防感染效果来看,试验组的90例儿童中有3例并未被感染(忽略并发症状感染),而加强组的90例儿童中,有37例儿童没有被感染,且未出现并发症等感染现象。

3讨论

第2篇: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 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9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40-02

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传染病呈高发态势,特别是血液传播疾病,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广泛重视,工作过程中未采取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护士血液及体液暴露发生率为52%[1]。由于患血液传播疾病的产妇增加,新生儿通过母体传播而来的疾病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医务人员作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已不可忽视。

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新生儿室共收治血液传播疾病患儿44例,其中先天性梅毒25例,乙型肝炎患儿16例,艾滋病患儿2例,丙肝患儿1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孕周32-39周,日龄1-15天,体重1.15-3.89kg,经过治疗38例治愈出院,6例自动出院。医务人员无一例感染,达到安全目标,现将我科有关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2 血液传播疾病种类和传播途径

2.1 血液传播疾病的种类 目前血液传播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危害人体健康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2]。

2.2 血液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 经过血液、体液(分泌物、、唾液、羊水、呕吐、乳汁)途径传播、经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密切接触等。

3 安全防护

3.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3.1.1 医院领导、院感控科、护理部、科领导高度重视职业危害,以人为本,关心医务人员。树立全面性的防护管理理念,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随时监督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3]。

3.1.2 建立健全的制度 如: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病房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度、职业损伤(含针刺)可能引起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处理指南、卫生制度等。

3.1.3 医院对新上岗的医务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岗前职业安全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感控科及科室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控知识培训,并对医务人员的感控知识落实进行监督和考核,提高防护意识,每季度对新生儿病室空气、物体表面、手、消毒剂、灭菌物品(如奶瓶、奶嘴)进行培养,如不合格要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3.2 认真做好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3.2.1 对已确诊的血液传播疾病患儿入院后安排在隔离室,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安住在一室,进入隔离室接触病人包括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应戴手套,离开隔离室前,接触污染品后摘除手套,洗手或手消毒。进入病室,从事可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隔离室应挂蓝色隔离标识,并限制人员出入。

3.2.2 对可疑的血液传播疾病患儿,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被视为传染源,要采取防护措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操作时应戴手套,强调双向防护。

3.2.3 物品管理 一次性使用的物品,不得重复使用,非一次性物品要求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氧气湿化瓶、吸痰瓶每日更换后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氧化吸入器、氧气面罩专人专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体温针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程序:清洁后浸泡于500mg/L,含氯消毒液30分,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奶嘴、奶瓶一人一用一灭菌,使用后清洗干净,进行高压灭菌,暖箱、兰光箱每日更换湿化液,连续使用每周消毒一次,用毕终末消毒,每日清水擦拭;使用的被服、衣物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遇污染及时更换,出院后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3.2.4 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放置,感染性废物与损伤性废物分别放入标记“感染性废物”的黄色防渗漏专用包装袋,密闭送至医疗废物暂存处。

3.2.5 洗手是最基本、简单易行的有效预防自身感染和控制病原体的措施,有效洗手可消除手部99%的各种暂时性细菌,可使感染下降50%[4]。每个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手卫生原则、指征、洗手的方法、以提问、笔试、操作的方法进行考核。

4 发生血液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处置

4.1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保持镇静,局部处理,立即上报。

用肥皂液或流动水清洁被污染的皮肤,用0.9%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粘膜,如有伤口,应当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被接触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2 报告流程 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接触者应尽早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书面记录事故经过,确认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由疾病防控中心进行危险评估。

4.3 接触后预防措施

4.3.1 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接触 无保护性抗体,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有抗体者,无需处理。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接触后24小时内注射。

4.3.2 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由艾滋病职业暴露项目负责,抗艾滋病病毒最好在职业暴露接触后4小时内用。

5 加强心理调整,保持情绪稳定

消除新生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恐慌心理,理智对待工作中的感染和意外伤害,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总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严密的防护措施是医务人员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有效防护,防止医院感染,保证职业安全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田瑞华.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5(46):439-440.

[2] 田美英.浅谈血液传播疾病对助产士的危害及防护措施[J].护理管理,2012,2(15):35-36.

第3篇: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新生儿护理是一项风险性较高的工作,关系到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新生儿自身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伤害和感染。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需要保证护理的安全,降低安全风险,为新生儿的健康提供保障。针对新生儿护理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本文围绕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进行综述。

1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风险因素

1.1生理机能的特殊性

对于出生未满28d的新生儿来说,其生理机能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病情特殊且复杂。新生儿机体防御性不高,生理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力差,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疾病,其娇嫩的皮肤容易被擦伤和抓伤。加上新生儿无法支配语言和意识,不能表达身体所出现不适症状,难以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显然增加了新生儿护理的风险。很多新生儿疾病具有发病快、急的特点,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就会造成病情的延误,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1]。

1.2护理差错

正是由于新生儿生理机能存在特殊性,在临床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保证护理质量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更高的业务能力的技术水平,同时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新生儿护理工作较为复杂和繁琐,护理人员承担着新生儿健康的重要责任,但是工作压力较大,加上其自身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不强,很容易出现护理差错。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查对和交接的过程中出现疏忽,病房巡视不及时,未能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延误治疗时机。一部分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业务生疏,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不熟练,未能达到职业规范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生儿护理风险。

1.3医院护理管理水平不高

新生儿病房护理人员的工作具有很高的风险,承担着新生儿健康安全的重大责任,这无形当中给护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对于其身心健康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生儿护理质量。对于医院护理管理工作而言,需要根据护理的人员的临床护理经验,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安排。但是很多医院在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是由于护理管理水平不高,护理人员容易出现超负荷工作的情况,既不利于医护人员的自身健康,同时也会对临床护理质量产生影响。医护人员安排和搭配和不合理,难以应对繁琐且复杂的护理工作,无法做到有条不紊。病房和硬件设施亟待更新和完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对于感染及非感染等不同类型疾病的患儿,未能有效的予以区别,反而同住一个病房,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容易引发新的疾病[2]。

2 新生儿护理的安全防范办法

2.1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规范进行护理病历的书写,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不断更新和补充新生儿护理知识,加强技能培训,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提升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能够从容、冷静的应对和处理突况,不受个人情绪干扰。从细节着手,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风险预测和防范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降低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予以有效诊疗,控制病情发展,进而确保新生儿护理的安全,保证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3]。

2.2建立标准化的新生儿护理方案

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新生儿护理方案,保证新生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增进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进而提升新生儿护理干预效果,加强对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监测,积极观察其体征和病情变化,并做好预防和应急预案。加强病房巡视,避免出现漏针、烫伤以及窒息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完善医院硬件设施,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降低安全风险。医疗设备需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无菌操作,预防新生儿皮肤发生擦伤、抓伤以及感染。不同类型疾病的患儿需要合理进行病区安排,建立早产儿、感染以及非感染病房,收治患有相应疾病的患儿,避免出现交叉感染,进行保护性隔离。

2.3人力资源管理

科学排班,建立护理责任制度,每一名护理人员专门负责3~4名新生儿,实现延续性观察,更加详尽的了解新生儿的个体情况,保证护理服务质量。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工作量来进行岗位和工作安排,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满足新生儿护理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有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与医师进行沟通,能够预先想到新生儿护理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能够就这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医护人员业务能力方面的优势,避免超负荷工作,落实护理管理制度,加强风险防控,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王敏霞. 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369-370.

[2]侯雪梅. 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03):386.

第4篇: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14 年3 月至2015 年3 月期间,选择在我院儿童保健中心接受保健护理符合纳入标准的80 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儿童家长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愿意让儿童接受保健护理;年龄3 个月( 接受保健护理的初始年龄3 个月) ;发育正常,体健,未患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其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龄范围: 0~ 7 岁,平均年龄( 3. 6 1. 2) 岁;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实验组包括20 例男童和20 例女童,平均年龄( 3. 5 0. 8) 岁,对照组包括22 例男童和18 例女童,平均年龄( 3. 7 0. 9) 岁。将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做t 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为同质资料,具体可比性。

1. 2 方法

对对照组儿童实施常规护理,对实验组儿童除实施常规护理外,还实施保健护理,保健护理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 婴儿期保健护理: 此期,婴儿生长发育比较迅速,但是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极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故应加强针对消化系统的护理。尽量采用母乳喂养6个月左右,断奶前应做好准备;为婴儿做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出现的问题;进行婴儿泳疗,婴儿抚触和婴儿感统训练,提供适当的户外活动,使其全面成长;做好疫苗接种。

2. 幼儿期保健护理: 此期,幼儿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并不断模仿,家长不应做过多的干涉,加强保健护理,应做到:断奶后保证幼儿充足的营养供给,健康喂养,保证食物的多样化;生活要有规律,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做身体检查,并做好日常的防护工作,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增强亲子互动时间和丰富亲子互动内容。

3. 学龄前期保健护理: 学龄前期是儿童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的迅速发展期,此期做好重点护理:注重儿童的教育与思维方式的形成,培养其正确的兴趣爱好,锻炼思维的想象力;做好每年的常规检查,预防各种常见病;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防治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1. 3 评价指标

选择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身长、体质量、发育商作为评价保健护理的干预指标。本次研究统计缺铁性贫血及佝偻病的发生率和百分比。发育商用Gesell 发育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5 个维度: 分别是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交往。

1.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 0 进行统计学分析,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系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两组比较用卡方检验; 身长、体质量、发育商系计量资料,用平均数 标准差描述,两组比较用t 检验,P 0. 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的比较( n = 80,频数,百分比)显示,保健护理可以降低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

2. 2 两组儿童身长、体质量的比较

两组儿童身长、体质量的比较( n = 80,平均数 标准差) 显示,保健护理可以增加儿童的身长和体质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2. 3 两组儿童发育商的比较

两组儿童发育商的比较( n = 80,平均数 标准差) 显示,保健护理可以提高儿童的发育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3. 讨论

第5篇: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家长;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412688009Y)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自1957年于新西兰首次报道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大规模流行,蔓延趋势仍在扩展,我国多个省份也出现疫情[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引起,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发病高峰在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危及生命。由于本病的传染性较强,又缺乏有效的疫苗预防,故增加民众防范意识,早期发现、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调查苏州市几所托幼机构中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情况,并通过系列宣教活动比较家长对该病的认知度变化,为今后更为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家长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分别在苏州市相城、虎丘、沧浪三个区内选取规模较大的一家幼儿园,以该园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以自愿参与为原则,最终获取有效的家长样本数为326人。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与儿童关系,儿童是否发生过手足口病,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如疾病病原体、临床表现、高发人群和高发季节、传播途径及传染性等),以及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等。

1.2.2调查方法 4名经培训的课题组大学生和1名心理咨询老师完成问卷调查,采用以幼儿园班级为单位测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儿童家长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当场回收。有效问卷326份,有效问卷率95%。

1.2.3干预方法 在幼儿园园长的组织下,课题组成员为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的宣教,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疾病的图片展示,使家长对该病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并通过免费赠送带有特殊标记的口罩和发放宣传资料,对包括手足口病在内的多种儿童常见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水痘、猩红热等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一个月,再次评价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状况及此次活动的意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和χ2检验,P

2 结果

2.1调查样本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家长数326人,其中父母辈占76.7%,祖辈占23%,保姆占0.3%。家中小儿曾患手足口病的有45人,占调查人数的13.5%。表明该病的发病率较高。

2.2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情况 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家长对手足口病一般知识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表1 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回答正确率

2.3家长手足口病知识的来源途径 调查家长中67.8%表示曾接受过幼儿园方面的宣教,60.4%的家长曾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其中父母辈比祖父母辈主动查找资料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5.198,P=0.023)。

2.4干预前后家长认知度变化 通过专业儿科老师的讲座和发放宣传资料后,家长们对手足口病知识掌握情况见表2,结果表明干预前后家长认知水平显著提高。家长认为此次活动很有必要的占35.3%,有必要占60.4%,没有必要仅为3.7%。

表2 干预前后家长知识水平的变化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就苏州地区既往报道,仅2009年4~8月期间病例数为8158例,占全年总例数65.84%。2011~2013年苏州相城区某镇发病儿童315人[2]。而本次调查中,13.5%的家庭中有儿童曾患手足口病,表明目前该病的发病率仍较高,不容忽视。

尽管通过园方的宣传及媒体网络的报道,部分家长对手足口病已不陌生,但问卷调查表明,家长对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如何有效预防仍不完全清楚,尤其祖父母辈们因获悉知识途径有限,对该病知晓情况不及父母辈。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肠道病毒,传染性强,儿童频繁的手-口动作增加了感染几率,而且临床对于该病毒也缺乏特异性药物和疫苗,因此针对本病主要的护理措施在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人们提升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围绕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治疗护理方法、预防措施,开展系统全面的健康知识教育,重c教育有效阻断传播途径的方法、如何做到疾病的早期发现以及发病后的日常护理等[3]。防止疾病传播与流行仅仅在住院期间依靠护士采取消毒隔离是远远不够的。

本课题围绕健康教育目的,通过病例示教,生动图片,深入浅出的讲解,耐心地回答疑惑,让家长较为系统了解疾病发生的每一环节,重点教育如何预防、切断传播途径,配合发放的宣传材料,使家长掌握一些常用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预防方法,并免费赠送带有特殊标记的口罩,让儿童到人多、空气不流通处或有感冒人群中主动佩戴,减少交叉感染。干预的结果令人满意,干预前后,家长中完全了解的人数增加,仍不清楚的仅为0.3%。家长们普遍认为此次活动有意义,希望今后能经常开展。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长认知水平,对有效降低儿童手足口病及其它常见病有一定意义。但此次干预人群有限,对降低整个地区发病率微乎其微,今后有必要在总结前期经验基础上,不断扩大宣教覆盖面,动员全社会参与共同关心儿童,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连森,毕振强,房玉英,等.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学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19):45-47.

第6篇: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预防接种 儿童 保健

1 健康儿童预防接种

对丁儿童在接种疫苗前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家长应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下面介绍儿童任接种前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

(1)家长应当详细了解《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的所有内容,知道儿童在相应的年龄段应该接种何种疫苗,每种疫苗可预防哪种传染性疾病。与此同时家长还要知道疫苗接种次数以及接种的时间。特别值得家长注意的是那些具有一定时间限制的疫苗接种,比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须任每年的5月份进行疫苗接种。

(2)家长必须十分了解孩子的基本健康情况,是否有不利于接种疫苗的疾病在身,是否存接种疫苗前吃过药物,都应详细的告诉给孩子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以便医护人员检诊确定是否接种。虽然免疫接种程序的安排是考虑到了儿童接种疫苗的最佳接种时期,但是疫苗使用说明中有明确规定的,儿童处于一些疾病状态时是不能进行疫苗接种的。例如高烧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及恢复期、过敏体质(哮喘、荨麻疹)、重症的慢性病(如活动性肺结核、心脏病、急慢性肾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血液系统病儿)、严重化脓性皮肤病、婴儿重度营养不良等症状或疾病均须暂缓接种。在接种前最近6周注射过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被动免疫,也应延缓活疫苗接种,这样可以避免对所接种疫苗的下扰。

(3)家长应该了解儿童在接种疫苗后要注意的事项。一般来说,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的,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在机体产生免疫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反应例如: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会强一砦,出现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等。接种疫苗后儿童体温在38~C以下属于正常反应,这种情况持续2、3d就可恢复正常。如果接种疫苗后持续发烧38~C以上、扎针部位红肿持续时间超出1周或者接种疫苗后身上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时应该立即向疫苗接种有关单位反映情况,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对于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除了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外,其他药物不会影响免疫效果。现在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接受了疫苗接种就算进了“保险箱” ,肯定不可能在感染相关的传染病,这是错误的想法,任何免疫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后都不可能达到100%保证其免疫的效果,由于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孩子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也有所不同。

2 儿童保健原则

2.1 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速度较新生儿时期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其活动范围变大,接触事物逐渐增多,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还是不足,因此应注意防止婴幼儿出现意外创伤和中毒的事件。饮食已从乳汁转变为饭菜,因此需要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这个时期接触外界较广,而其自身免疫力比较低是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时期,因此防病是此时期的保健重点。

2.2 学龄前期保健学龄前这个时期的孩子体格发育速度较慢,而智能发育比较快,求知欲强,能参与较复杂的动作,能够学会照顾自己,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应根据这个时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从小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和卫生习惯,为入学作好准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学龄前的孩子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但随着接触事变多,仍可能发生传染病。因此学龄期的孩子也应该做好防病预防保健工作。

第7篇: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畸形,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0.7%左右,早产儿为足月儿的2~3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错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8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4岁,体重7~36kg,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6例,房间隔缺损(ASD)1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肺动脉狭窄(PS)4例,法洛四联症(TOF)8例,肺动脉闭锁(PA)3例,伴肺动脉高压(PH)3例。

1.2 治疗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控制感染,对症治疗,维持患儿正常生活、防止并发症,减少机体耗氧量,维护心、肺功能,改善组织灌注量。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关爱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充分理解家长及患儿对检查、治疗、预后的期望心情;要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活动或游戏,鼓励患儿与正常儿童接触,以建立正常的社会行为方式,使患儿保持精神愉快,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检查及治疗。消除恐惧心理、乐观态度、坚持服药。

2.2 一般护理

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室内温、湿度适宜。床铺清洁、舒适,被褥、衣着合适。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安排好患儿作息,减少心脏负担、保证患儿充分休息与睡眠,根据病情安排适当活动量。有症状患儿应限制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和大哭大闹,严重患儿应卧床休息。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动作宜轻、快,并应集中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以避免多次扰动患儿。患儿烦躁不安时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注意营养搭配,供给充足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保证营养需要,增强体质,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小儿喂养困难者要慢喂,宜少量多餐,避免吃奶时呛咳和加重呼吸困难。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儿防喂食过饱,人工喂养儿奶嘴出奶孔不可太细,以免增加吸吮时体力消耗,喂养过程中,应拔出奶嘴驱气后再喂,如出现发绀加重,应暂停喂养,并给予氧气吸入,待缺氧症状改善后,再行喂养,必要时从静脉补充营养。。年长儿可鼓励集体进餐,以提高食欲。心功能不全时有水钠潴留,应根据病情,采用无盐饮食或低盐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病情观察,预防感染,监测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心律及心脏杂音的变化。注意观察青紫程度、饮食及活动耐力的变化。病室内要空气新鲜,温度保持在18~20℃,温度55%~65%;新生儿保暖,避免与感染性疾病接触。

2.3 对症护理

2.3.1 预防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抵抗力弱,易发生感染性疾病,除严重心力衰竭外,应按时接受预防接种,预防各种传染病;患儿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预防维生素D缺乏病;住院患儿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家长中有呼吸道感染者禁止陪护患儿;护理患儿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交叉感染;气候变化时,夏季室内外温差较大时,注意及时减增衣服,避免忽热忽冷;冬春季呼吸道疾病流行时,室内每日食醋熏蒸消毒,定时开窗通风;观察体温变化及患儿有无咳嗽、喷嚏等症状,出现后及时治疗;在接受小手术(如拔牙、扁桃体切除术)时,术前、术后均应按医嘱给予足量的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适当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2.3.2 缺氧的护理 观察缺氧的情形,呼吸次数及深度增加,发绀加剧,呼吸时杂音变得较弱,可能消失,心率减慢;渐进性跛行及晕厥,可能导致抽搐。缺氧发生时的立即处理,将病儿采取膝胸式,经由面罩给予氧气,依医生处方准备给药,如以碳酸氢钠解除酸中毒。保持平静,予以安抚。密切观察缺氧发作到恢复的情形恢复后鼓励喝水法洛四联症患儿因活动、哭闹、便秘引起缺氧发作,如发生应将小儿置于膝胸卧位,给予吸氧,并与医生合作,按医嘱给予吗啡及心得安抢救治疗。

2.3.3预防心力衰竭,患儿宜取半卧位,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避免膈上抬,利于呼吸;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保持安静,避免哭吵,减少氧耗量。严密观察病情,若出现心率(脉率)加速、节律改变,或突然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困难、水肿等,应据具体情况决定吸氧方式及给氧,并通知医生按心力衰竭进行处理。

2.3.4预防脑血栓 法洛四联症患儿因长期缺氧、红细胞代偿性增多致使血液粘稠,血流缓慢,易致血栓形成,如血栓形成在脑部,即为脑血栓。注意补充液体,尤其是脱水患儿需静脉补充液体,稀释血液。注意观察患儿有无脑血栓形成表现如肢体移动障碍、偏瘫、失语、颅内压增高表现等,一旦发现,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处理。

2.3.5呼吸窘迫的护理 测定呼吸不畅的程度,婴儿每分钟超过60次即表示有呼吸困难、幼儿每分钟呼吸超过40次表示有呼吸困难,观察呼吸形态的规律性、肋骨凹陷的情形、是否出现鼻翼掮动、呼吸咕噜声。嘱病儿采半坐卧式将床头抬高30°~45°,以减少内脏对膈肌的压力,和增加肺的容量。婴儿可放置于婴儿椅中,幼儿可抬高床头,用枕头支托。尿布不要绑的太紧,较大的病儿可穿宽松的、合适的睡衣裤;使婴儿或幼儿的头过度伸直。如病儿不能有效地咳出分泌物,则要抽吸其鼻部和喉部,需要时给予氧气。

2.3.6用药护理

遵医嘱予地高辛、利尿剂,中药应热服,肺水肿进吗啡类药物应用观察,应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如用利尿剂,应注意尿量变化,以及地高率药物毒性反应。

3 健康教育

向患儿及家长讲解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原因、主要表现、护理及对症治疗要点,以及手术的适宜年龄等。特别要宣传心外科手术的进展、技术的提高,以及同类疾病治愈的护理个案,使患儿及家长增强应对治愈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如何定期复诊,使患儿安全达到适合手术的年龄。指导家长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讲明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的饮食,如牛乳、鸡蛋和豆类等,有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满足营养需要。要强调多食含膳食纤维较多的蔬菜、水果等,以保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从而减轻心脏负担,一般若2日未排便,应给予开塞露通便。指导家长对喂养困难的乳儿进行正确的喂乳方法。平时注意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一旦病毒感染应积极治疗休息,避免劳累,家长应计划生育,做到优生优育。出院时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护理,为家长提供急救中心及医院急诊室电话,指导家长如何观察心力衰竭、脑缺氧的表现,一旦发生应及时就医。

参 考 文 献

第8篇: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

免费向0-6岁适龄儿童提供12种一类疫苗接种服务,预防12种传染病,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等国家一类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2012年社区内居住3个月以上儿童建卡、建证率100%;0~6岁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实行微机管理,数据准确上传,实现市级联网。

二、责任单位和职责

(一)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卫生院。

(二)工作职责:

1、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项目的组织、协调、实施及项目资金使用与综合管理。

2、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市项目培训、技术指导、督导考核与效果评估;收集全市项目进展信息,开展质量控制;指导卫生院建立预防接种门诊;负责疫苗针对性疾病疫情暴发时流调、采样,应急免疫;负责预防接种反应与事故的处理;负责儿童预防接种市级信息管理工作站的建设和运转管理。

3、卫生院负责预防接种工作的实施;负责流动人口免疫预防管理,及时掌握免疫服务对象;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负责冷链及计划免疫资料管理;协助疾控机构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调查,开展免疫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现、监测和报告;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接种事故的发现、登记、报告;完成市疾控中心分配的人群免疫水平和接种效果监测的采样、送样工作,完整填写并录入流调资料;开展4.25宣传活动;指导全市掌握和提供全市儿童基数,包括外来和外出儿童情况;负责预防接种门诊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的建设、维护、个案信息管理。

三、项目工作内容

(一)服务对象

全市所有0-6岁适龄儿童,包括外地儿童和超生儿童等。

(二)免费范围所有与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相关项目均免费,如免接种卡、接种证、注射、注射器、接种前问诊等费用。不得强行用第二类疫苗替代第一类疫苗,不得在对适龄儿童接种第一类疫苗时搭收体检费等任何费用。

(三)服务内容

(1)及时为全市所有0-6岁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含电子档案),并做好预防接种资料管理。

(2)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确定受种对象。

(3)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4)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并请监护人填写知情同意书。

(5)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6)接种时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剂量、接种部位、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7)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上记录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8)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及时诊治,按照“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处置原则”进行处理。及时填写相关记录表,并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

(四)其他相关工作

(1)接种单位在为新生儿建卡、建证时要及时录入、登记《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的接种数据。

(2)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接种单位要及时录入、上传疫苗、注射器出入库和接种情况等数据。

接种单位要按月上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和《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表》。

(3)做好疫苗管理,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疫苗1个月储存量,同时避免疫苗过期失效,对储存疫苗的冰箱须每日记录2次温度。

(4)所有参与接种的工作人员要接受国家免疫规划技术的继续教育。

三、项目组织实施

(一)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全市项目实施方案,部署、协调项目的实施,做好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并对全市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工作组开展技术培训和提供技术咨询,开展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加强项目的日常和定期考核与评估,掌握项目工作进度。

(二)各卫生院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保证工作的质量,并每月按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

四、项目执行时间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五、督导与评估

(一)市卫生局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基层医疗医疗机构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每半年进行考核评估,每年11底前完成全市绩效考核,并将检查情况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考核结果与评优和经费安排挂钩。

(二)卫生院每月向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项目工作进展情况;7月和11月底市卫生局、市疾病控制中心向市卫生局报告项目工作进展和总结。

第9篇: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妊娠期高血压; 子宫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妇女的特有疾病,一般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患者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头痛、眼花等症状,是围产期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1,2]。本研究对我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术中的护理干预,对预防母体的出血和新生儿的呼吸窘迫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因分娩住院的患者90例,患者均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还伴有轻度的蛋白尿或水肿,血压均大于140/90mmH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28.3±4.2)岁;孕期为27~39周,平均(31.5±3.4)周;初产妇26例,经产妇19例。对照组45例,年龄为21~43岁,平均年龄为(27.6±4.1)岁;孕期为26~39周,平均为(31.2±3.1)周;初产妇为27例,经产妇为18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职业、文化程度、临床症状及血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术中护理的干预,由巡回护士完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术中母体的护理孕妇在手术过程中,由巡回护士在配合医生操作时要注意麻醉的量以及注射的速度[3]。操作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呼吸频率、幅度以及血氧饱和度,一旦出现呛咳或呼吸抑制,应立即提醒操作医师和麻醉医师。出现呛咳,可适当追加麻醉剂剂量;出现呼吸抑制时,应立即停用拔出胃镜暂停检查,协助做好抢救工作[4]。

在胎儿未娩出之前,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准备配好的血液,做好预防大出血的准备。另外术中要抽取患者的血液进行即可的检查化验,若出现血凝不正常,立即静脉推注抗凝药物,观察患者的凝血情况。

1.2.2对婴儿的护理①胎儿娩出后,立即进行吸痰,对于孕周不足的婴儿给予吸氧以及适当的心电监护;②脐带的处理,防止感染的发生;③保温护理;④在不同时间段给患儿进行Apgar评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母婴结局情况。

Apgar评分[5],即阿氏评分、新生儿评分,是孩子出生后立即检查其身体状况的标准评估方法。在孩子出生后,根据皮肤颜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张力及运动、反射五项体征进行评分。满10分者为正常新生儿,评分7分以下的新生儿考虑患有轻度窒息,评分在4分以下考虑患有重度窒息。1.4统计学指标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定显著性差异为P

2结果

2.1两组母体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术中进行护理干预后,大大减少了患者出血的发生,也降低了患者血液循环的障碍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特有的疾病,一般好发于妊娠20周以后[6],孕产妇特别是初产妇由于精神过分紧张或受刺激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因素常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为9. 4%,国外报道为7%~12%[7,8]。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临床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对孕产妇危害大,容易引起的流产、早产以及羊水的破裂、胎儿宫内窒息等,严重影响母婴的健康,因此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李秋丽等[9]对63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发现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何燕妃[10]通过对6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发现患者的血压、蛋白尿等症状明显改善,且大大提高了妊娠的结局。这些研究表明,护理在妊娠期高血压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本研究就妊娠高血压患者剖腹产手术时进行术中护理干预,主要通过巡回护士对母亲的护理和婴儿出生后护理。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大出血、血液循环障碍及其它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有3例,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例,24.44%。新生儿也未出现缺氧情况、呼吸道感染情况及其它并发症情况;而对照组新生儿缺氧5例,呼吸道感染4例,其它并发症7例。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另本研究对患者的生殖系统进行检查发现,干预的患者子宫恢复较好,无阴道炎症及宫颈糜烂发生,且患者妊娠后宫缩恢复正常,性生活都较为满意。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显著。

本研究还对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 Apgar评分,结果发现观察组在婴儿出生后及时给药吸痰、吸氧、保温等措施,婴儿在5min后Apgar评分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术中进行护理干预,大大减少了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出血情况,降低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的发生率,且新生儿评分得到提高[16],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贺金瑞,朱慧芳,刘志民,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展现状.河北医药,2010,32 ( 22) : 3215.

[2],许建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1(16):4675-4677.

[3]Zandstra M,Stekkinger E,van der Vlugt MJ, et al. Cardiac diastolic dysfunction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young women after placental syndrome. Obstet Gynecol,2010,115(1):101.

[4]Prakash J,Vohra R,Pandey LK,et al. Spectrum of kidney diseases inpatients with preeclampsia-eclampsia.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2010(58):543.

[5]姚秀华,温岩,孙晓峰.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P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8):2491.

[6]刘允英.453 例剖宫产围手术期临床护理.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78-80.

[7]李秋丽.心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陕西医学杂志, 2011, 40(10):1424.

[8]王丽.剖宫产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5(18):99-100.

[9]何燕妃.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12):110-111.

[10]韩桂凤.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1):279-280.

[11]张维萍.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分析. 吉林医学,2012,33(23):5093-5094.

[12]刘广仙.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护理对策分析.中外医疗,2012(17):146-148.

[13]高春风.52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死亡原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9,24(6):866.

[14]关树敏, 董树美, 杨冬梅.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4):22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