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精选(九篇)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

第1篇: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调查我院早产儿中心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从护理角度对59例NEC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寻找护理观察与干预要点。结果 早产儿NEC的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护理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结论 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实施正确喂养方案,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The monitoring and intervening in nursing of preterm infant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early intervening in nursing against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mature neonates.Methods The clinical nursing data of 59 preterm infants with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ere analysed by investigating the incidence of preterm infant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our hospital.Results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NEC in preterm infant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nosis.Nursing factors affecte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n the disease.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rengthening nursing,implementing the correct feeding schedules and controlling bacteria infection were necessary in preventing premature neonates from NEC.

【Key words】 infants prematurity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ursing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长期以来一直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也是构成新生儿死亡率及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的上升,NEC更视为早产儿医疗护理中须高度重视和预防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院早产儿中心10年间发生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做一护理学总结分析,旨在指导临床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行防治,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并收住NICU的1869例早产儿进行调查[1],男987例,女882例。其中发生NEC 59例,占3.16%,男32例,女27例;胎龄<32周18例,32~35周31例,>35周10例;出生体重<1500g 15例,1500~2000g 34例,>2000g 10例。出生1min Apgar评分正常(8~10分)46例,轻度窒息(4~7分)7例,重度窒息(0~3分)6例。

1.2 喂养方式 早产儿配方奶(出生体重<1500g 母乳喂养)鼻饲或口喂;出生体重<2000g 2h喂养;>2000g 3h喂养。每日增加奶量:鼻饲者20ml,口喂者30~40ml。

1.3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腹部X线平片诊断[2]。采用修正的Bell分级对患儿进行分级[3]。其中Ⅰ级36例,Ⅱ级9例,Ⅲ级14例。

1.4 治疗方法 患儿发现有宿奶和腹胀立即禁食,给予全静脉营养。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发肠穿孔则转外科手术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与疾病程度的关系 见表1。

表1 NEC严重程度与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 (x±s)

由表1可知,重度NEC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小于轻、中度患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早产儿基本状况 见表2。

表2 早产儿相关因素与NEC的关系

2.3 临床特点 本病全年1~12月份均有发病,1~4季度分别为11例(18.64%)、9例(15.25%)、22例(37.29%)、17例(28.81%)。发病时间在生后1~25天,平均(8.74±599)天。所有患儿起病时均有宿奶和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者43例(72.88%),46例(77.97%)胃内抽出黄绿色液体,明确感染者28例(47.46%),大便潜血阳性者27例(45.76%),血便8例(13.56%)。

2.4 预后情况 见表3。轻度 NEC患儿多数获痊愈。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全身状况急剧恶化,酸中毒难以纠正,多发生腹膜炎、肠穿孔,病死率高。本组资料6例患儿有反复禁食,5例2次,1例3次。初次发病常规禁食1~2周,开始喂养后2~24天再发。其中2例并发肠穿孔。

表3 临床分度与预后 (例)

转贴于

3 护理观察与干预

3.1 早产儿喂养 研究表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的差异,使早产儿易患NEC。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4]。调查显示[1],随着本地区早产儿配方奶广泛应用和NEC的预防意识,临床已不存在高渗奶方喂养因素,但仍须避免快速增加奶量,以降低发生NEC的危险。因此,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严格遵从医嘱标准计量喂哺婴儿是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预防NEC的关键一步。我们体会,早产儿喂养前后的护理观察与医生的及时沟通、灵活处理对NEC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即便常规加奶喂养,也会有婴儿发生宿奶、呕吐、腹胀、胃液颜色及大便性状改变等情况。护理观察结果往往成为诊断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3.2 感染因素 从本组资料看出,感染仍然是发生NEC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临床特征典型,全身状况差,病程进展快,易发生败血症、休克、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差。因此,如何监测和防止早产儿肠道内外的感染,及时有效的选用敏感抗生素,提高NEC的救治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护理工作的消毒隔离措施仍然是不可松懈并须进一步加强的关键环节[5]。目前,手部卫生预防院内感染已引起医学专家们的重视,这也是对感染影响最大、又易被忽略的细节。加强早产儿中心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严格管理和监测,杜绝早产儿NEC肠道内外的外源性感染,为今后护理工作特别强调的重点。

3.3 胃肠减压 绝对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胃肠减压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患儿预后。放置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时间根据病情决定),压力不宜过高,一般用5ml注射器抽净胃内容物(残胃液)。每班更换注射器,每天更换胃管。严重者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每班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数量,做好出入量的精确统计。勤观察、勤巡视患儿腹胀情况。如胃肠减压不理想,须及时寻找原因,切勿等待,并与医生商讨下一步治疗的调整。但何时恢复喂养尚缺乏直接的组织学客观依据。本组NEC痊愈者平均禁食、胃肠减压时间(10.72±3.79)天(5~21天)。我们体会,需因人而异,根据临床体征,结合腹部X线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慎重判断,不必局限于常规。通常是待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性,出现觅食反射,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开始恢复喂养。先试喂生理盐水,再试喂5%糖水,根据体重每次1~5ml不等,无异常时改喂乳汁,最好以母乳开始。增加奶量需谨慎,防止复发。

3.4 早产儿基础护理 本组均为早产患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率高。因此,基础护理质量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十分重要。首先,制订护理计划,选派临床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多年资护士全面护理。作好生命体征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对吸氧的患儿随时调整吸入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95%,避免引起缺氧或氧中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清洁护理。让呕吐的患儿取侧卧位,上身抬高30°~40°,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保持体温正常,监测体温变化。每日了解体重情况。确保患儿皮肤黏膜的清洁和完整性,勤换床单、衣物,每日予温水擦拭或洗浴,做好红臀、脓疱疹、脐炎等的防治。加强室内空气、地面消毒,定时通风,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暖箱、辐射台的清洁、消毒。

NEC患儿禁食中完全依赖全静脉营养,每天根据补液总量合理安排补液顺序、速度,同时兼顾抗生素的滴入,以保证抗生素达到有效浓度。使其既达到治疗目的又能将全部液体均匀输入。营养液,包括抗生素输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熟练穿刺技术,防止药液外渗,控制好输液泵速度。输液时定时巡视进液情况,密切观察输液后反应,有情况及时处理。注意随访血气分析、微量血糖、生化指标、腹部X线平片等。

4 小结

早产儿NEC的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加强基础护理质量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高患儿存活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莉,陈豪,徐秋玲,等.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新生儿科杂志,2004,19(2):58-61.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7-473.

3 Walsh MC,Kliegman RM.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Treatment based on staging criteria.Pediatr Clin North Am,1986,33:179-182.

第2篇: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 )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疾病。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治疗不当会导致病人数日或数周内死亡。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增加,常见于未成熟儿,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腹部X线平片以肠道充气、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我院及花都区人民医院1995年9月~2007年1月共手术治疗NEC患儿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31天,平均8天。发病前没有明确病因,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时间为2~5天。

2.临床表现

多见于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常有窒息史。最早出现反应差、拒食、呕吐(6例,占86%)、腹胀(5例,占71%)、腹泻(6例,占86%)和便血(7例,占100%)等症状。早期出现频繁呕吐,多为胃内容物及胆汁,可吐出咖啡样物(3例,占43%)。轻症仅有中度腹胀,可无呕吐,大便 2~3次/d,稀薄,颜色深或带血,潜血试验阳性。重症腹胀明显,可见肠型,粪便如果酱样或柏油样,或带鲜血有腥臭味。若不积极治疗,病情急剧恶化,患儿面色苍白、四肢发凉、高热或体温不升、代谢性酸中毒、黄疸加深、呼吸不规则、心率减慢。2例出现休克、DIC,2例出现肠穿孔、腹膜炎。

3.辅助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明显核左移,部分呈现毒性颗粒;大便检查呈肉眼血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6例B超检查均有程度不同的腹水,腹腔穿刺有血性液;X线检查肠道充气,有多个液平面,2例具有特征性的肠壁囊样积气,可见多个小气泡或线状气体阴影沿肠管排列。肠穿孔时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形成气腹。

4.治疗及结果

本组均经手术治疗,术中见腹腔血性腹水,肠管普遍扩张积气,肠腔积血,肠管呈节段性暗红和水肿,伴有淤斑,病变累及部分肠段肠壁出血,呈紫黑色,肠系膜多伴有炎性水肿、淋巴结肿大。坏死肠管与正常的肠管有明显的分界线,术中将坏死肠段切除并行端端吻合。其中2例结肠切除(长度分别为升结肠20 cm和升横结肠35 cm),4例小肠切除(长度分别为回肠25 cm、回肠30 cm、空回肠40 cm、空回肠50 cm),1例回肠和结肠各部分切除(长度分别为40 cm、35 cm)。术后给予禁食补液、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除2例(切除空回肠50 cm者和回结肠一起切除者)因中毒性休克死亡外,其余病例均达临床治愈。

讨 论

1.病理特点

NEC病变主要累及小肠和结肠,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直肠很少受侵犯。其临床病理学特点[1]:肠管坏死出血为其特征性表现,病变常呈节段性,严重者融合成片,肠黏膜水肿、糜烂、出血,可有溃疡形成,甚至发生坏死及穿孔。肠腔内充满血性液及坏死物,病变从肠黏膜开始,迅速累及肠系膜及腹膜,腹腔常有血性积液,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发生肠梗阻,病变肠段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循环障碍。

2.发病原因

NEC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 肠道缺血和缺氧:新生儿窒息、缺氧、呼吸窘迫、先天性心脏病、低温、换血、严重感染、腹泻、血液浓缩以及呼吸衰竭等引起低氧血症或低血容量休克,血压下降,心搏出量减少,机体为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体内血液重新分配,致肠道、皮肤、肾脏供血减少。由于肠道缺血,肠道分泌保护性黏液减少而引起肠黏膜损伤,使肠道内细菌侵入而坏死。②喂养因素:本病多发生于人工喂养的早产儿。由于免疫球蛋白A(1gA)主要来自母乳,人工喂养儿肠道黏膜缺乏IgA的保护,利于病菌生长与繁殖。另一方面,人工喂养儿奶晶配方若其渗透压过高时,大量的液体必由血循环转入肠腔,影响血容量和肠系膜的灌注,导致肠道缺血,引起肠黏膜损伤。③感染:坏死性肠炎与感染有关,病原多为细菌,其中常见于革兰阴性杆菌,以产气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链球菌、某种痢疾杆菌及绿脓杆菌等为主。临床也有部分病例在患流行性腹泻时或无任何诱因下发生本病。

3.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及腹部X线检查可作出诊断。但必须与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出血症、急性细菌性痢疾以及功能性肠麻痹(以腹胀为主,无便血,X线无肠壁积气)相鉴别。早期诊断是降低病死率的首要因素,本病早期常出现呕吐、腹泻及不典型的血便等,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腹胀并逐渐加重,常因表现为肠梗阻而误诊。临床检查发现腹壁水肿、发亮,男孩还可合并阴囊水肿,此时多已出现消化道穿孔、腹膜炎。

4.内科及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包括禁食禁水、胃肠减压、营养支持、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抗感染等。有下列情况发生时均应积极实施外科治疗:①有腹部体征加剧而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肠道反复多次出血不能控制者;②腹膜炎症状加重考虑有肠坏死或肠穿孔者;③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或脓血性渗液者;④出现中毒症状及休克倾向者。术前要改善血液循环、纠正代谢障碍。术中肠管尚无明确的坏死表现,不伴有大量出血或穿孔可不作处理;若肠管生机尚不能确定时,宜行局部热敷,加大经鼻吸入氧气量或普鲁卡因封闭肠系膜,并将肠管纳入腹腔观察10~15分钟后再检查决定处理方式。如果病变肠管已坏死或穿孔或伴大量出血,病情允许则切除坏死肠段,尽量一期吻合[2],如肠管端端吻合术。由于肠坏死是由黏膜下层开始的,实际肠黏膜的坏死往往超过肠管表面所见到的范围,因此,切除时要注意辨认清楚病变大小及范围,切除肠管的长度应超过所见到坏死的肠浆膜面,并注意保留健康肠管,防止肠系膜血管损伤,以利于吻合,否则如断端血循环障碍势必导致肠瘘。对病变广泛者,可切除主要病变或行肠造瘘[3,4],对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及术中休克严重者可行肠管切除后外置造瘘,日后再行二次手术闭瘘[5]。本组死亡2例,均为中毒性休克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应指出的是手术切除坏死病灶是治疗该病中毒性休克的基本措施,积极有效地扶持心肺肾功能是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孙喜龙.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35例病理分析[J].辽宁中级医刊,1981,6(1):20-21.

[2]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26.

[3]Lessin MS,Schwartz DL,Wesselhoetf CW.Mutilple spontaneous small bowel anastomosis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 multisegmen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J].J Pediatr Surg,2000,35:170-172.

第3篇: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神经科;ICD-10编码;准确性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社会各界对病案信息管理工作和医院统计信息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疾病分类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医院统计信息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优劣。如何根据神经科的专科特点,正确应用ICD-10疾病分类系统进行疾病编码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对神经科疾病编码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对策。

1 临床医生的病案书写直接影响ICD-10编码的准确性。

疾病名称的书写是否规范,主要诊断的选择是否准确,医学术语的使用是否确切,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病案编码的质量。

1.1疾病名称书写不规范 例如:疾病诊断的名称只写"颈椎病",而不是确切地写出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还是"颈椎骨质增生",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编码员仔细阅读CT报告或MRI报告,因为有部分颈椎病在影像上没有明显骨赘,如果只有颈椎间盘突出,没有骨赘和椎间隙变窄,不管是否压迫脊髓及神经根,都应分类在M50类目(颈椎间盘疾患),而不是分类到M47类目(脊椎关节强硬)。

1.2没有恰当使用合并诊断 有部分其他诊断被记录为主要诊断,而主要诊断反被记录为其他诊断,而主要诊断又是其他诊断相关的并发症,应选择合并编码作为主要编码,不能将其分开编码。如:主要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它诊断为颈椎病,合并编码为椎动脉型颈椎病M47.02G99.2*。除非病案记录中对其他诊断的性质没有更为具体的描述或相关检查也没有相关的资料时,才将其分开编码[1]。

1.3 临床医师对ICD-10疾病分类知识有待进一步了解 由于临床医师没有接受过ICD-10国际疾病分类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了解ICD-10国际疾病分类的基本原则,不了解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要诊断的准确选择,如果编码员只是按照病案首页上医师所填写的诊断的先后顺序进行编码,势必会影响编码的准确性。

2 编码员的专业素质亦直接影响ICD-10编码的准确性。

2.1编码员对ICD-10疾病分类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 由于ICD-10国际疾病分类系统是一个复杂、全面的分类系统,而神经科疾病部分更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所以编码员要认真细致地学习掌握神经科章节的编码特点及注意事项。例如:脊椎关节强硬伴有脊髓病,这个诊断的编码在索引中有两种查找结果,如下:

查:脊椎关节强硬;-伴有;- - 脊髓病 NEC M47.-G55.2*; - 神经根病 M47.2;若查:脊髓病;-脊椎源性 NEC M47.1G99.2*

核对卷一时发现,M47.1的标题为其他脊椎关节强硬伴有脊髓病,G99.2*也没有不包括的指示,完全符合本疾病的情况。而再核对G55.2*时发现是由于椎关节强硬引起的神经根和神经丛压迫的编码。从临床对疾病的认识,脊椎关节强硬是侵犯脊椎、椎间盘、周围韧带与结缔组织的退行性关节病,由于脊神经根受压迫,有时有向下放射到臀部的感觉异常,其编码是M47.2G55.2*。此病不能以脊髓病作为主导词,否则容易导致编码错误。

2.2 编码员对神经科疾病的专科知识掌握不足 神经科专科知识深奥晦涩,编码员需要及时翻阅相关书籍,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对神经科疾病的特点、病因、病理、解剖部位、临床表现及转归熟练掌握。编码时不但要详细阅读病例内容,对有疑问的疾病诊断或概念模糊的疾病要及时查询、搜索、学习。比如:瓦伦贝格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经查询,是延髓外侧综合征,此病为小脑下动脉闭塞所致。

2.3编码员接受的ICD-10疾病分类专业知识培训不足 由于很多医院的编码员都是从临床医生、护士中转职的,没有接受过有关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知识的系统学习,而疾病编码又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果编码员没有掌握神经科疾病的相关知识,没有全面了解ICD-10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查询步骤、注意事项,那么,势必会影响神经科疾病编码的准确性。

2.4编码员要养成仔细阅读病案的好习惯 例如,看到"神经源性休克",经查阅书籍,知道神经源性休克可由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引起。由于神经作用使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所致。神经源性休克在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中查不到编码,此类型休克的编码应根据其病因所导致的休克归类,如创伤导致的应归类于创伤性休克,编码为T79.4.由于麻醉原因导致的休克,应编码为T88.2。

3建议与措施

3.1医院要重视编码员的岗前培训 编码员在正式上岗之前有必要接受正式的岗前培训,从思想意识上充分认识到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重要意义,树立职业自豪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充实自己,才能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3.2支持编码员定期参加有关ICD-10国际疾病分类的专业培训 编码人员不断进行专业培训是提高编码准确率的唯一途径。编码员要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不断学习病案编码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时俱进,了解医学新进展,更新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神经科疾病编码的准确率。

3.3编码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积累相关知识 例如:韦斯特综合征编码G40.405,穆尔综合征(腹型癫痫)G40.8,伦诺克斯・加斯托综合征(小儿癫痫性脑病)G40.401,拉福拉病(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G40.310。这些疾病如果用"综合征"或"病"作为主导词按ICD-10国际疾病编码的查找方法查找,只能检索出"癫痫综合征"G40.9,所以转换主导词,可用"人名"为主导词检索。所以,编码员要不断积累相关知识,专业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3.4编码员要加强与相关科室医师的沟通,虚心请教 在疾病编码过程中,会不断遇到不常见的诊断名称,编码员要认真阅读病案,了解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仍然无法归类的要及时向临床医生请教或及时查找相关书籍,切不可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进行疾病归类。如:HH综合征,是偏侧抽搐偏瘫综合征,编码为G40.0;大田原综合征,是早期婴儿癫痫性脑病伴有爆发抑制脑电图,编码是G40.5。

3.5做好病案质量的监控工作 尽管神经科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也不能因此放松住院期间病例书写的环节质控和出院后的终末质控的监控力度。切实实行三级质控制度,严格执行质控程序,科室质控员首审,科主任再审,以期及时发现、指出并纠正所存在的问题,最后,病案科聘请资深专家专门负责审核终末病案的书写质量、主要诊断的选择是否正确及ICD-10病案编码的准确率。

总之,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准确率直接影响到医院相关的统计数据的可信度,进而会影响到医学临床数据的准确性、病例资料科研的可用程度、医疗质量的评价效果、国际间医学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医保付费的精确度等。编码员和临床医师应持续学习、不断探索、精诚合作,为不断提高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准确率而竭力前行,为医疗、科研和教学病案的检索、管理信息的有效提取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第4篇: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摘要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25例早产儿的25项临床指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与影响早产儿喂养的关系。结果:525例早产儿中出现喂养不耐受119例,发生率22.6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呕吐≥3次 、腹胀、败血症、胃残余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 胎龄增加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关键词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3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Logistic

LU Qiong-fang,DAI Yue-ying,CHEN Wei-xian,et al

(Guigang People′s Hospital,Guigang537100)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Methods:Clinical indicators of the 25 methods to collect 525 cases of premature infants,used Logistic regressionmode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and preterm infants with feeding.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eding intolerance ocurred 119 cases in 525 patients,the incidence rate was 22.67%.Multi factors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factor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 prognosis,vomiting more than 3 times,abdominal distension,gastric residual hematosepsis.The increase of gestational age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P<0.05).

Conclusion:With the impact factors of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suggest that as soon as possible to take targeted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incidence of feeding intolerance.

Key wordsPremature infants;Feeding intolerance;Influencing factors;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亦称喂养困难,早产儿是指患儿在37周前出生,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时期不同疾病导致一系列胃肠功能紊乱所致喂养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即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而早产儿器官发育不成熟,消化系统及器官功能失调更为明显,如出现喂养不耐受,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更大,故积极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因素,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是改善早产儿预后的关键,将有助于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喂养不耐受的认识,对积极诊治喂养不耐受、改善喂养不耐受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525例早产儿喂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研究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指标,旨在探讨早产儿喂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入选标准:早产儿(胎龄<37周),住院时间≥7 d者。研究对象均除外胃肠道先天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严重的多发畸形,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等),出生2 h内因病情原因或家属原因放弃治疗者。符合入选标准的525例,男309例,女216例。胎龄27~37周,平均(33.85±2.15) 周。入院时年龄0.5~196 h,平均(25.66±11.93)h。其中出现喂养不耐受119 例,非喂养不耐受406例。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逐份查阅统计病历的方法,收集25项可能与影响早产儿喂养有关的指标,剔去缺失数据较多或变异程度几乎为0的因子。

1.2.2喂养不耐受判断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符合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提出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定义的指南[1],以下任一项因素: 严重的腹胀或腹部皮肤变色肠穿孔征象;明显血性粪便; 胃潴留≥ 喂养量的25%~50%,发生2~3次;胆汁反流或呕吐;严重的呼吸暂停或心动过缓;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1.2.3指标的量化连续性变量采用原测值,分类变量按0和1赋值,1表示阳性或较严重情况,0表示阴性或较轻情况。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以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呕吐、腹胀、胃残留、药物等为自变量依次输入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使用前进法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早产儿体重和胎龄不同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表1)

2.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2)

2.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使用前进法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 α=0.05检验水准,结果显示:呕吐≥3次、腹胀、败血症、胃残余是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预后的危险因素,胎龄是保护因素。具体结果见表3。

3讨论

3.1早产儿胎龄和体重与喂养不耐受的关系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肠道对食物耐受能力差,喂养难度大,从而引起喂养不耐受,表1中早产儿体重和胎龄不同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表明,早产儿体重越重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低;而胎龄越大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低,在多因素分析中胎龄出现负值,表明是保护因素,胎龄越小、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因胎龄越小,吸吮能力越差,甚至无吞咽反射。

3.2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与喂养不耐受的关系早产儿早期禁食导致肠黏膜萎缩,易出现坏死性小肠炎、败血症等并发症,乳糖酶及胃肠激素活性下降,甚至影响胃肠道功能结构的完整性,胃肠动力及营养吸收功能下降[2]。胃的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随着胎龄增加越趋成熟,在30周以前空肠收缩比较紊乱,34周由于移动性机电复合波出现,十二指肠和空肠的收缩得到协调,才出现有规律的向前推进的蠕动波,将食糜送到小肠末端。只有胎龄到32~34周乳糖分解酶才有功能[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通常表现为胃潴留或呕吐、腹胀、胃管内抽出胆汁等。本研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的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中,呕吐≥3次、腹胀、败血症、胃残余均是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预后的危险因素,说明在临床中密切观察出现的呕吐≥3次、腹胀、败血症、胃残余是很重要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预防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3.3肠外营养的应用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关系本研究

在单因素分析中使用氨基酸等营养液时,也可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与杨慧等[4]报道相符,早产儿使用肠外营养后,发生喂养困难的比例高于对照组(60.0%比33.3%),本研究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与之相符;进行肠外营养治疗后,或早产儿禁食时间长,对进食刺激反应低,氨基酸热卡高,故喂养困难发生率高。

总之,在临床中早期发现可能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刺激胃肠对食物的反应,诱导胃肠功能成熟,加快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积极处理喂养不耐受问题,使早产儿能尽早地恢复到正常的喂养状态,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Kuzma-O′Reilly B,Duenas ML,Greecher C,et al.Evaluation,development,and implementation of potentially better practice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nutrition[J].Pediatrics,2003,111(4 Pt 2):461-470.

[2]Kleim CJ,Revenis M,Kusenda C,et al.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in hospitalized infants[J].J Am Diet Assoc,2010,110(11):1684-1695.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58 -459.

[4]杨慧,王卫,刘晓红.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1):32-35.

第5篇: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我们相信,年轻人是中国的未来,东软会为他们提供无拘无束的创新的平台与生活。”刘积仁说东软集团经过23年的发展,用IT技术惠民、兴国的思想深深根植在东软人的心中。

“IT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推动社会变革,打造优政、兴业、惠民的解决方案,通过信息化支撑社会转型期的需求。”他说。

IT融合社会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0年的快速增长期,也给资源、环境、民生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创新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2013年东软集团的解决方案论坛的主题。

“在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时代背景下,软件与信息技术将获得巨大的发展契机,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刘积仁说,交通、医疗、教育与民生、环境息息相关,东软的研发与业务重点也围绕这几方面展开。“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国解决了大多数的供求矛盾,还剩下的少数供需差距过大的领域,就包括医疗。”

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医院里人满为患;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而据卫生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已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除此之外,还有全球都面临的养老问题,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也将凸显。

对此,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Michael Klag曾分析说,中国人口众多,公共卫生需求很大,许多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在临床或在医院里来解决,而应更多地通过在人群中预防或干预。通过公共卫生措施来解决的观点,不仅适用于传染病,还适用于慢性疾病。

“今天,面对这些医疗健康问题,全世界的政府都在不断改进,包括中国政府。”刘积仁说。过去3年,东软构建了覆盖医疗机构、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医疗健康产业集群,“我们希望通过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实施远程医疗,让医生可以走到老百姓家里;通过智能终端、各种健康管理应用(Apps),让远方的儿女可以实时监控老人的身体健康。”

“要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等养老机构的转诊与合作机制。”近日,国务院会议强调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因此,有分析称,东软熙康、NEC养老院建设、用友、浙大网新等公司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纵观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国内医疗信息化及软件生产供应商约有500家,其中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比15%、60%、25%,但健康管理、养老始终没有成型的标准,谁也不会放心让一家IT厂商来看病。“这就需要我们的IT技术与医疗卫生机构充分融合,不是简单地提供医疗信息化平台,而是提高基于平台提供标准化服务的能力。我现在每天都在看关于医疗的知识与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朝霞说。

做开拓海外的文化者

从改革开放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我国打开了与国际市场连接的窗口。后发优势虽然带来了高速增长,但这种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外需拉动。因当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外需乏力就给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阻力。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改革方针。“内需是主攻方向,但这个方向不会很快奏效。短期内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方式就是走出去。”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建议。在全球经济都在减速发展时,新兴市场国家比发达国家减得慢。像东盟、中亚、东欧、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国家很多就像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一样,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与IT信息化解决方案。

“我们在迪拜接触了很多分销商和非洲国家的集成商,他们都是当地做集成业务的领先企业。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些地区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几乎一模一样,他们过去几年里的信息化投资热点集中在硬件建设,包括机房、主机、存储、网络等。”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王楠说。

作为中国第一批上市的软件公司,全球化一直是东软的核心战略。20年前,东软的国际业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5%~6%,现在,已经接近30%。作为东软集团的主要业务线之一,东软汽车电子发展总部设立在德国,以德国的团队为核心,讨论汽车电子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