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精选(九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第1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CDIO理念;项目教学;计算机基础

0 引言

从2000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其它三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自2005年汕头大学率先实施CDIO工程教育改革以来,在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的指导和支持下,全国几十所试点高校和许多非试点院校实施CDIO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CDIO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会具体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应用技能。

对于我校入学新生,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大多停留在会上网聊天、淘宝、玩游戏等操作上,对办公软件、多媒体软件等常用软件的掌握差强人意。本课题将引入CDIO的教育理念进行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以创新性、实用性为指导思想进行教材建设,今年选用的是我们教研室自己编写的教材,该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更新,增加了现在比较热门的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电子商务等教学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更注重实用性,依据该教材我们重新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被划分为 “基础知识”、“现代办公技术”、“通用技术”和“网络应用”四个模块,我们将每个模块知识点都融入一个个项目中,项目根据教学大纲需求进行设计,贴近日常需求。

(二)教学组织

(1)课前准备

教师在授课前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料,教学设备主要是多媒体机房,教学资料有实践教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实践项目题库等教学资料包。

(2)教学过程

首先,上课前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是6~8人为一组,成员层次搭配合理,每组设置一名组长,组长必须是计算机基础好且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主要负责组内的分工和协调。每个小组在操作实践项目时,组长负责任务的分工,当成员因为畏惧困难而消极怠工时,组长要进行协调,让他们意识到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拖了整个团队的后腿,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团队合作才能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其次,课堂组织。以往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边讲解知识点边演示实践项目,学生被动的跟着老师操作,学生即使完成了项目,却不能理解知识点,换个相同知识点的项目就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了教学改革,我们在课前先将本次实践课所涉及知识点的项目演示给学生看,目的是让学生首先从感官上产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这些项目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再由小组派代表起来回答,对于回答有异议的地方,别的小组可给出自己的答案,最后由老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的答案。

接下来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实践项目的操作,对于不清楚的操作步骤可组内讨论,小组完成课内项目后将之提交给老师,由老师挑选一名学生进行汇报,其它小组根据该组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学生的汇报情况给出评分,再由老师给予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及不足,并对本次实践课程做归纳和总结。

最后,课后作业。学生利用有限的上机课时间很难熟练的掌握课程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加强上机练习,学生获取课后题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学生可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指导书上的实践题。

②学生可登陆我们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省级精品课程网站,网址为:http://:8080/kc/jsjjc/index.php,通过该网站下载实践题。

③学生可在互联网上找计算机基础实践操作题。

2 考核体系

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总成绩的50%。

日常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平时学习态度和效果,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实验报告四个部分,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整体掌握情况,所以我们采用的是无纸化考试方式,学生通过输入自己的学号和密码登录考试系统,需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实践考试。

3 结语

实践证明利用CDIO理念进行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及自信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勇,张季超,王可怡.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创新与实践[J]. 东南大学学报. 2012(S2).

[2]顾佩华,包能胜,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3]李郁林.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1,(11): 17-20.

第2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已经着手开始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但是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重点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革新,探索了以学生分级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但总的来说,在人才培养的宏观教育理念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研究和改革现有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必将有力推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对探索形成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和较高的教学“收益”的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教学情况对比和分析

国内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只介绍几门入门型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等。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Windows操作以及Office操作的练习占了很高的比重。总的来说教学涉及的技术水平偏低,不利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在国外,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一直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基础型学科,而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扫盲,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热爱以及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水平。在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伊力诺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始终坚持“启迪思维、拓宽视野”的八字方针,开设了一系列新生研讨课,如“计算机系统结构”,通过此课程介绍典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发展以及其局限性,探讨未来计算机一些可供选择的组织结构及程序系统。又比如“计算机与信息安全”,介绍黑客入侵、计算机系统常见漏洞,防范攻击的技术措施密码技术与计算机安全有关的法律问题。再比如“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突破”,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主要成就,考察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涉及的问题有计算能力的局限性、算法效率、密码技术、语言翻译、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此外还有“计算机系统灾难”,同时还讨论计算机系统如何实效,计算机系统崩溃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介绍了计算机崩溃导致灾难的一些实例,讨论计算机安全、容差结构等问题。

在程序设计的课程方面,国内的计算机专业一般只开设了C、Java等少数几门编程课程。而国外著名高校所供学生选择的程序设计及编程语言课程多达10门以上,既讲解C、C++、C#、Java,也还讲解Javascript、HTML、CSS、XML等网络客户端编程语言;既注重横向比较各种语言难点和精髓,也有突出训练程序设计能力的软件实践类课程,还有编程语言基础理论课。

前述可见,国外一流大学与国内高校之间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上的最大差异在于两者教学理念的不同。国内高校旨在提供计算机入门讲座,不够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兴趣爱好的激发;而国外著名高校在思维启迪、知识面拓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采用等各个方面都精心安排,量身打造,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做到广泛的应用,还能做到技术层面的思考,正好吻合了国内高校在专业教学中所提倡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理念。

2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通过对国外多所著名高校的教学模式的分析,发现国内外高校在新生入学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学习别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应该从理念入手,在教学模式上绝对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由于国外的计算机普及程度较国内高出很多,国外的大学新生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国外高校通常采用计算机导论的形式多角度地去介绍计算机核心基础知识。在我国,尽管近几年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一部分学生和国外新生一样,在大学入学时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但对于那些来自农村等家庭条件有限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操作不多甚至没有操作经历,因此国内新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具有严重的层次划分。

根据这样的国情,很多高校提出了分级制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按照具备的基础能力进行划分,在相同课程的传授中,教学内容的难度分为初级班、提高班等。实践证明,运用该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中心在学习兄弟高校的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长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经验,拟在课程的设置上重点将一些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程按照考核机制的不同,设置成为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两类基础课程,即直接考核基础课程和间接考核基础课程。

就课程设置而言,我们重点开设如“Matlab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安全”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础性课程。以“Matlab应用技术”课程为例,尽管数学学院已经开展了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但由于该软件的应用范围极广,除了数值计算和数学建模之外,还可以大量应用于数字图象处理和模拟仿真等多个领域。学习Matlab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我们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来讲解Matlab,使学生重新认识和了解Matlab,这对于学生以后应用该软件进行其他相关工作是有益的。因此,该课程的开出,不仅提供给有兴趣的学生一个知识的补充,同时又从实践环节上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我们在精心安排了公共基础课程之后,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又确定了不同的考核机制,其理论依据在于明确课程的学习重点,强调课程的应用方向。

第3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 TP3-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水平与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我国各高校都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队伍。在成绩的背后,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队伍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课程任课教师队伍虽然规模比较庞大,但课程教学队伍还没有完全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优势的整体合力还没有发挥和释放出来。如何通过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形成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组织实施的整体合力,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2]

1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1.1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课堂讲授与理论灌输、机械的知识复制与短期记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压,教学活动实施效果不理想。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这样一门本来突出强调应用型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主导,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被解读为:相关理论的灌输与基于操作系统的几个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程序的枯燥的反复操作与记忆。一方面,限制了任课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选择;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任课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广度与深度的拓展。这就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出现教师与学生“教”、“学”的积极主动性都不高,课程教学实施效果可想而知。

1.2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前面已经提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应用型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基于信息技术与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信息技术与以往的其他学科领域有所不同,信息技术无论是理论、理念还是技术本身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这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机会不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把握不准,同时,自身实践能力一般,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包括网站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维护在内的实践工作技能有待提升。

1.3没有形成团队合力

现阶段大多高校都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组建了教研室,这样的教学、教研基层组织与管理机构,内部构成人员较为松散,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规律与要求,与高校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也是不符的,这样的教学、教研基层组织与管理机构,对于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与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能力一般。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年学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解、落实课程教学任务,组织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这样的教研室的发展与现状不可能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更不可能形成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局面。

2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2.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了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教育教学环境。这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新型教育教学观奠定了前提基础。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教学观才能够调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教学观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才会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与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开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局面。

2.2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任课教师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确保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高校如若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任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首当其冲。一方面,高校应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倾斜,鼓励《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通过学历提高、外派访问学者、参加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等努力提升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选派优秀教师深入如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网站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等相关实践工作,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在实践中提升锻炼任课教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形成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应以育人为己任,树立远大理想,树立终身学习观,加强团队学习,努力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努力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弄潮儿。

2.3形成教学科研合力

第4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 CDIO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 分级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任务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应用研究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CDIO理念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CDIO理念在艺术类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CDIO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应用研究 CDIO模式下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CDIO教育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启示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应用研究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分层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动机设计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顾学雍. 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23.

[6] 查建中. 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 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Base of Computer Teaching Based on CDIO Model

WU Ya-juan, YI Zhi-an, WANG Yue-ping

(Schoo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Daqing 163318, China)

第5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672-02

1 概述

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提出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概念,即“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并提出计算思维应是在阅读、写作和算术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基本能力,倡导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加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随后,国内外著名高校普遍对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有了充分的关注和认可。

回顾国内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1997年,教育部颁发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作意见”(简称155号文件),明确提出高校将计算机课程纳入基础课的范畴,并且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随后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提出了高校当前计算机教学的1+X体系,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基本要求。

如何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课题,现就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置,提出一些想法。

2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时安排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即“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和课程实施建议,教学总学时64课时,其中讲课32-48课时,上机32-16学时。

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和进度大致安排如下:

1) 理论知识

(1) 计算机概述,介绍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二进制的基本运算,6学时。

(2) 计算机组成原理,介绍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6学时。

(3) 计算机软件,介绍操作系统、算法和程序设计语言,6学时。

(4) 计算机网络,介绍数据通讯知识、TCP/IP协议作用、因特网服务,6学时。

(5) 数字媒体技术,介绍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原理和方法,6学时。

(6) 信息系统与数据库,介绍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数据库的操作,6学时。

2) 上机操作

学习Office办公自动化相关的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Access,共五个应用软件,上机30学时,平均一个应用软件上机操作6学时。

在上述教学安排的具体实践中,上机操作部分能较好的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安排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基本能掌握相应软件的基本操作,达到相应软件的使用要求,并且能达到相应的国家(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的操作要求。

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的脱离,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能看出,各章节计划课时平均只有6学时,其中还需要穿插安排上机操作的课堂讲解,所以实际的各章理论知识的课时不足6学时。在短短6个学时不足的课堂教学中,很难真正完成相应章节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同时,学生也很难在这样短的时间里领会相应章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类似于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其他基础课程,内容较为稳定、规范和系统。

但是在实际教与学中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仅就知识概念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几乎涵盖了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知识概念,各章节在不足6学时里,仅仅概念的陈述都很难做到透彻,更不要说深入细致的讲解和反复的练习和巩固了。实际的教学状况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赶进度,而学生往往反映听不懂、或者听不透,来不及消化、理解和记忆,甚至使得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对课程学习目标茫然。这种状况亟待解决,课程的学习效果,与课程内容的科学设置密切相关,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安排是否合理和科学。

2.2 教材内容组织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版本较多,基本都是按照教育部的颁布的对该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组织编写的,其内容基本都是计算机专业各门课程的简化和浓缩,其中涵盖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逻辑”、“算法与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概述,这些课程中,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50-60课时以上的学习时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内容,相当于把300-400课时以上的多门课程的内容,压缩到一门课程中,要求在30-40课时中掌握,即使只是要求掌握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很难做到合理安排的。

目前各版本的教材的内容,基本就是大量名词和概念的简单罗列,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和科学,加上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很快,一些课本知识很容易变为陈旧,很难做到像大学数学、物理、化学那样稳定、规范和系统,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容易陷入“似懂非懂”的状态,或者只能是“走马观花式”阅读,很难做到对具体内容的透彻理解和掌握。

如何组织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做到像大学数学、物理、化学课程那样的稳定、规范和系统,这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3 结合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设置

大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学以致用”,即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所以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考量,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以“可理解的、可运用的、可验证的”作为选取思路。

其中“可理解的”知识,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情况下,确实能理解其含义。“可运用的”知识,是指该知识能解决一些典型问题;“可验证的”是该知识能用来举一反三,解决实际工作或者未来工作的一类或者几类问题。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之所以受到关注和认可,是因为计算思维强调运用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与方法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符合“学以致用”的理念,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应用,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都需要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更需要运用计算机科学中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各自专业中的问题,所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计算思维的核心是“抽象与分解”,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也需要“抽象和分解”,简单的说就是需要提取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化简和舍去无用的枝叶,以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目标,改革课程内容的设置。

将课程内容的设置分为两部分,理论课讲解不变的理论,实验课实践最新的计算机应用。具体来说,针对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有如下两个建议:

3.1 在理论课中保留不变的理论

对计算机科学来说,不变的部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即“程序存储控制”原理,几十年来没有变化,算法的基本思想几十年来没有变化,而这些基本原理正是计算思维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将这些计算思维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详细讲解,要求达到理解和能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程度,即在理论课上只讲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算法的基本思想。

3.2 把变化快的计算机具体应用技术安排在上机操作中

计算机科学的应用技术,往往更新较快,例如,计算机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这些知识内容变化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旧的技术很快淘汰,对于这部分内容不必详细讲解,只需通过安排相应的实验操作,尽量选取最新的应用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掌握。同时,对于新的技术应用也可结合不同专业应用的需要,以开设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安排。

3.3 教材内容的组织

对于教材内容的组织来说,同样分为两个部分。要求理论教材内容少而精,充实符合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科学基本思想,即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软件(算法)的基本思想。将变化更新快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部分,放在上机操作指导当中,在上机操作课中,简单介绍概念,强调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来体会和了解和认识计算机最新的应用技术。

4 小结

本文探讨了将计算思维融入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尝试提出一种教学改革思路,即在理论课上保留和加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知识放在实验操作中去学习和体会。

第6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CDIO教学理念;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

在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中,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其中的重点内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是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CDIO教学理念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教学理念,将其应用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效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满足企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CDIO教学理念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究。

1 CDIO教学理念概述

CDIO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工程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历史,最早是在欧美国家产生的,这一理论在各个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具有较强的可行性。CDIO教学理念中还包含了多项其他内容,如集成化课程设置、主动学习等,在目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CDIO教学理念的应用也较为普遍。所谓CDIO教学理念,就是教学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的缩写,该教学理念中主要的内容就是这四个方面。在该教学理论中,注重强调实践性和技能性,充分的结合了“做中学”以及“项目学习”的教育理念,将工程项目作为实践的具体对象,对工程项目进行研发,将研发的周期作为载体,通过研发工程项目的过程来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教学知识,并可以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科学锻炼。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

2.1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是其中重要的构成部分,通过高职院校,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现状来说,很多人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一种偏见,觉得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平时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是在高考中失利后只能上高职院校的失利者。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下,一些高职院校学生无法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很多的高职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学习动力,也没有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规划,从而对人生的认识较为迷茫。虽然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无法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

2.2 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单一而死板,采用的教学内容也没有改进,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实际的社会发展状况不相符合。在现今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重点是针对理论基础实施教学,在对实践应用上的教学存在明显的不足,与社会实际相脱节,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还有些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专业知识与实际的教学内容之间并没有紧密的联系,也没有依照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只是简单的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很多高职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理解也仅限于表面,只会利用计算机打游戏或看视频等,这无法有效的体现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真正意义。

2.3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的高职院校教师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也会在特殊的情况下应用到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但是教学方式依然单一死板,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无法使实践与理论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3 CDIO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上述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实现创新与实践的统一,为企业培养综合素质全的专业型人才。而将CDIO教学理念应用在教学中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在CDIO教学理念中,主要包括的内容有教学构思、设计、实现以及运行四个内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革新也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使CDIO教育理念可以合理的应用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果。

3.1 教学构思

随着高端制造2050的提出,我国需要大批高素质计算机人才。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十二五”之间,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每年将达百万之多。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各行各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要想让我国工业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任何员工都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能使用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甚至能够使用行业的开发软件。对此,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分析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并构思教学模式。

3.2 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做中学”的CDIO教育理念,将理论及实践课程统一在机房中进行,使教学与实践环节交叉进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采取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可以实现案例化教学,教师精选案例,以具体任务为基础,实现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

3.3 教学实施

可以在教学中实施分组学习模式。虽然几乎每个高职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学生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教师应发挥分组学习的优势,将学生分组,开展启发式教学,及时引导学生正常开展课堂大讨论,对于意见不一致等问题要及时引导,让所有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4 教学运行

在教学运行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而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比较单一,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习情况。对此,高职院校应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和安排计算机基础联考,试题由题库提取,计算机自动组卷。题型可设客观题和操作题两大部分,客观题占62分,操作题占88分,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正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需要合理的应用CDIO教学理念,这一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使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运行、设计、实施以及构思等方面实现有效的改进,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充分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塑造出全方位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彬,何琴,章志红,等.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5(4).

第7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范围的不断扩大,原有教育模式及课程教学理念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高效贴合教育改革需求,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自我教育观念,积极创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式,以期有效实现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发展目标。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现状

(一)高职生计算机学习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普及化,但是由于地域差异、经济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导致校园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基础存在明显差距。来自城市中的学生从小就接触计算机课程,其中必定有部分学生已经对计算机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且在进入高职学习前就已经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如:自主浏览网页、制作学习课件等。相反,来自贫苦地区的学生因为资金的问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课程,在进行高职院校后是第一次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相分离

高职教育院校内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的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依存,不可分割[1]。理论知识作为学生技能学习的基础,实践则是强化技能的主要手段。现有大部分高职生都存在这一问题,在课堂学习时对于教师教学的内容都可以理解,但是在自己进行实践操作时不知如何下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职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并没有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统一。教师若是将其提问转换部分条件,学生就不会做了,严重缺乏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课时编排不合理

高职教育院校在实际落实课程改革过程中,为校园内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权利已经成为一种教学趋势[2]。部分高职院校选择缩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课时,包括学生的上机课课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发展,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也随之不断增加。这样一来,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不断增加课时却在不断缩减,严重引发了诸多相排斥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学内容讲不完的问题。若是一味的追求教学速度,学生则会产生学习混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若是此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必定会严重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丧失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当前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但是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内容却没有跟上教育发展的进度,导致学生无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无法产生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意识到高职生计算机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只是为了应对期末考试,严重忽视了高职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式

(一)利用互联网功能,不断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主张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学生自主解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此种“一人言”形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高职教育中实行很长时间,虽然对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信息网络不断变革的当下,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守旧教学模式背景下,高职生的学习个性无法得到全面满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其二,“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侧重教学计算机理论性知识内容,严重轻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没有机会使用已有的学习基础,只是听从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若是离开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将不知从何入手,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成效。其三,传统守旧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严重分离,极大的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培养,没有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个性精心设置学习内容,极大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眼下,现有各大教育院校都开始尝试构建校园网,为了更加高效落实计算机基础知识资源共享,高职院校需要利用校园内部网络举办计算机基础大赛,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进一步深化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交流,在网络情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校园内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使其不再受制于空间与时间的影响,积极模拟计算机学习情境[4];同时教师需要定期进行抽检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此来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信息网络还可以使教师、计算机课程、实践操作等环节进行综合评价,从中寻找存在的教学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利用互联网功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遗留的教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有效实现计算机理论课程的课外延伸,开阔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功能,不断发挥出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共享功能,全面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凸显的教育问题,进而从根本上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积极落实分层教学,创新改革测评模式

由于高职生计算机学习基础的差异性,教师需要在学生入学第一时间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学习能力的测试,将班级中具备一定计算机学习能力的学生与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相分割,积极开展层次化教学。通过有效的课程引导鼓励学生依据自我喜好兴趣进行选择,将班级中计算机学习基础能力相差较大的学生划分成几个等级。如,沈阳市某高职院校在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内部学生分成为学前班和进修班,在将学生进行分级时,需要将其课程也进行有效划分学习层次[5]。其一,将高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合理划分,如:实用性计算基础课程及计算机基础实验操作课程。在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需要以学生刚刚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数据,将成绩达标的学生划分至进修班,将一些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划分至学前班。对于学前班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基础性知识的教学,结合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法;对于进修班的学生而言,教师则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以实验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将传统考试测评机制合理转变成为上机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新型测评模式,利用校园内自主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下载诸多相关的课程知识、训练题、模拟操作题等资源,以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6]。在进行测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时,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上机实践操作能力、及笔试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这样一来,不仅有效检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质量,同时也十分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技能。

(三)积极更新教材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在实际创新改革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改变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通过有效转变教师只关注等级测试的教学理念,降低等级测试通过率为教师带来的无形压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依据班级中不同专业的不同学习需求,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深化对其知识的认知,进而自主构建高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框架。其次,高职教育院校需要积极定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按照一定连接规律构成的具备价值性与可实施性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结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则是由诸多相关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体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想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必须要落实好教学内容与课程知识体系间的优化问题,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需求,以职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课程,科学选取课堂教学内容,进而从根本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7]。最后,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及时取缔一些陈旧老套的教材内容,尽可能多的选用一些可以反映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前沿知识的内容,有效强化教材的实用性与前瞻性。

(四)积极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方案,自主构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优化完善,经济市场中的用人单位对于职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也随之不断提升,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已经成为高职毕业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技能。对于高职院校内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教学计算机基础时,要一直坚持以工作岗位技能需求为主要培养方向,积极创新改革相关教育理念。在创新职业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贴合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实际开展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严格遵循理论性与实际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科学处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自我所学专业课程间的内在关联,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积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其一,在实际构建高职院校内部非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教师群体的教学创新思维及合作能力,围绕师德建设重塑校风、班风[8]。关注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有效深化教师群体关注学生、关爱学生的工作服务观念;积极培养校园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积极创新、廉洁从教的工作涵养。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需要长期以批判性的思维看待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提出的学习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充分发挥出教师自我的教学引导作用。其二,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计算机专业知识执教能力,要站在全局角度解析课程知识,积极树立改革创新的教学观念。通过不断深入解析计算机教学理论,积极参与相关学术研究活动,有效强化自我教学科研能力。其三,在开展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先进教师的引进。因为社会上对于计算机发展非常重视,同时网络化发展的推动,将计算机发展推向高潮,但是很多计算机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教学方式上也比较落后,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加大对于专业教师的引进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在进行教师引进的基础上,还需要深化教师管理改革,探索出科学适当的合作形式开展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的知识,加强教师在团结与合作上的精神与意识。

(六)不断协调计算机等级测试与基础理论教学间的关系

通过有效协调计算机等级测试与基础理论教学间的关系,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内非计算机等级测试结构,对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中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将应用作为教学观念、内容、方式的主要导向,以此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具备计算机意识,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创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式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高职院校及时提高对其的重视。为了有效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育平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文彬.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04:66-67.

[2]代小红,王光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322-326.

[3]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39-42.

[4]晏莉娟.面向创新创业的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6]程铃钫.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广场,2010,11:98-101.

[7]李文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农业网络信息,2013,05:137-138.

第8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重庆 400020)

摘 要:将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国家关于计算机教学的新任务。文章就计算思维概念及其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关系作为总起,重点探究了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计算思维影响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策略做了分析。

关键字: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8

收稿日期:2015-02-15

0 引言

2006年,美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提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本领域的关注和探索,也影响着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育教学工作。2011年,中科院院士陈国良先生提出了将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思维导论课的构建。由此,大学计算机基础与计算思维的结合便成为当今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故而,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思维的综合性探究也成为一个亟待进行的重大课题。

1 计算思维概念及其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关系

1.1 计算思维的概念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科学已经深入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良好发展。但是,就计算思维的概念上学术界依然对其有着争议。

首先,发起人周以真对于计算思维的定义仍然将其划入了计算机科学的相关领域。Denning教授将其算定义为信息的一个处理过程,是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生产中无处不在的,计算机计算仅仅是其众多形式中的某一种而已。

其次,《Computing versus human thinking》一文中,Naur教授论证了计算机不能充分展现出人的思维,仅仅是将一种世界形式表现出来。所以,Naur教授的观点实质上说明了信息处理在运用计算机过程的一种局限。

概而言之,无论是周以真教授、denning为首的专家学者,还是Naur教授,他们的观点和质疑本质上都是对计算思维的一种延伸。所以,从一个较为广阔的概念来看,计算思维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其积极意义和本质内涵,即计算思维是一种当前角度出发下计算机的工作特点和思维方式,但是极易造成人类对其的思维误解。所以,计算思维的概念和定义总体来说还处于一个亟待探究和研究的过程。

1.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就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虽然其本身作为一门学科存在,但是对于大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其他学科的发展依然有着最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如今科学界中最具经济性和前沿性的问题解决方法。而既然作为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也应当同物理、数学、语文等相关课程地位一样。所以,当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培养新时代下综合化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高校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促进也有着推动作用。

1.3 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的关系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当今社会人对于问题处理和解决的一种重要思维活动,是每一个社会人都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所以,计算思维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环节当中,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思维处理问题能力都将获得提升。

究其本质而言,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教育部和广大高校以及课程研究人员对于高等院校本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和知识讲述的要求。即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工具使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培养过程恰好与计算思维相互联系。

2 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

2.1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安排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知识介绍和上机操作两大部分。首先,在理论知识介绍和讲授的过程中分别安排了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发展史、二进制运算的计算机概述;内存、CPU、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等与计算机工作相关的组成原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程序语言等计算机软件;视频、图像、文字以及音频等计算机处理技术;数据库操作、信息系统开发等。其次,在上机操作的课时安排上,大部分学校都将office办公软件的相关使用和操作作为主要内容,即针对word、access、frontpage、powerpoint、excel等软件的应用和操作。

就上述的课程安排而言,大部分高校在上机操作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都能通过教学练习和实际操作完成学习目标,即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相关软件的操作要求。但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实际教学效果和预期目标偏差太大。教学课时不足学生则很难完成章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而且,就单纯的针对教学内容来说,大学计算机基础几乎涵盖了所有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概念,教师针对非专业学时的教学过程中很难透彻讲解,更不用谈学时的巩固和联系。所以,学时听不懂、学习吃力的情况也就日渐凸显,某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就下降,课程学习目的也就模糊。

2.2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问题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版本依然很多。尽管这些内容都是根据高校学生发展和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进行编写,且内容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教材的浓缩和简化。但是其中涉及到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算法和程序设计以及数据库原理和应用等相关知识和概述仍然需要大量课时进行讲述。这也就造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在额定课时内几乎不能完全讲述清楚,学生往往只能掌握一些最为简单和最为基础的知识。

而且,各个不同版本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依然存在着诸如知识体系不够科学、专业名词简单罗列、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走马观花或者似懂非懂的状况。

3 计算思维影响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育教学就是需要通过相关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论和原理进行掌握,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效果。说到底,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安排提升计算机的各项应用能力,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这就要求广大高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运用以下三个策略。

3.1 优化理论教学

优化理论教学需要广大高校针对计算机科学中的理论教学进行改变,即尽量保留一些不变的理论。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有关计算机算法的思想是没有变化的。而这些算法也是计算思维中的主要思想方法。要将这些计算思维的基本原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详细讲解,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

3.2 合理安排教材

计算机的教材内容总的需要是少而精,即符合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思维。所以,教材的安排上要凸显出计算机基本原理、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等内容。尽量将快速革新的计算机应用部分安排到上机操作过程中。相关概念和原理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将能获取更好的效果。

3.3 加强应用技术的教学

说到底,加强应用技术的教学实际上就是要确保计算机的上机课教学相关内容能够跟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4 结语

作为现阶段高校学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计算机基础教学唯有在新形势与新环境下不断提升教学内涵和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加强推进教学改革才能应对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挑战和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 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3 杨建磊.关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4 杨彩云,王军华.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高教论坛,2012(2).

5 刘君亮.基于计算思维的混合式学习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6 孔德宇,徐久成,孙全党,等.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7)

第9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目标

国家教育部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全面建设核心课程、系列精品课程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开设的课程较单一,课程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较孤立,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联系较少等。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生不能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学校能提供的产品是专业和课程,是课程以及围绕着课程所提供的服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类应用型课程而言,学习的方向应瞄准应用,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事,这既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评价精品课程最重要的客观标准。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