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第1篇: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有效性

每一阶段的数学教学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按照教学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不断提升。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多种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其中计算能力就是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展开论述,希望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一、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进行计算的基础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并不是空中楼阁,需要一定的基础做支撑,因此教师想要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应该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展开基础知识教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基础知识,才能在计算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数学题目。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只理解了知识点本身,而不能将其进行灵活应用,那么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人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引导学生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计算欲望。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过程与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学生只要能够有效把握数学知识本身即可。然而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是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可想而知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思考,进行大量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对数学计算不感兴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计算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积极的进行探索,尤其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兴趣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种,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是否具有数学计算需要的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计算效果,而学生的这种数学计算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培养。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旦学生遇到困难表明学生在进行思考,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当然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应该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突破思维障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2.为学生设置一些思维障碍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有意识的为学生设置一些思维障碍。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后才能解答的数学题目,这对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起重视,这样学生在解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思考,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计算机技巧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把握好数学学习的规律,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数学计算而言,更需要学生把握有效的学习规律与运算技巧。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有效的把握数学计算技巧呢?本人介绍以下两种途径:

途径一,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计算方法的指导。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进行了长期的数学学习,因此掌握了很多有效进行数学计算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计算方法与技巧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多种不同的计算技巧。

途径二,引导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进行归纳与总结。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学习习惯,尤其在数学这门规律性较强的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显得更加突出,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归纳与总结,总结出属于个人的计算方法与技巧,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展开计算。就目前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而言,方法性与技巧性不强是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五、教师与学生都要进行有效反思

第2篇: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

一、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

计算器的运用使学生计算能力日益下降。

当今世界计算机的使用日益广泛,教材当中也出现了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然而计算机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运算方便的同时,也把学生练习计算的机会给抹杀了。特别是现在的计算器内有方程和方程组的计算程序,只要收入方程,马上答案就可以出来,所以学生在思想上也不是很重视。但是,在测试中又不能使用计算器,学生很不适应,以至于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低级的运算错误,所以计算器的运用使学生计算能力日益下降。

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的片面理解。

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理解片面,使得我们的计算教学“重算理,轻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目标作了具体的阐述,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由此,广大一线教师纷纷转变教学理念,抛弃了原来的填鸭式讲解和机械练习,代之以大量的情境再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上大做文章,但却忽视了对算法的总结与巩固,走向了计算教学的另一极端──“重算理,轻算法”。

二、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探究

加强思想上的重视,规范书写过程,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针对考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讲清楚试题中每一题中每一步的评分标准,要舍得化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一道题解答完整,并认真批改,及时纠错;而最重要的就是要严格要求每一次作业中的书写过程,认为不过关的坚决要求重写,慢慢养成习惯,杜绝平时因时间不够而重答案轻过程。另外学生在思想上的忽视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由此产生的运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概念模糊,公式、法则遗忘、混淆及运用呆板的结果。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础,“无知者无能”,没有数学知识的人不可能有数学能力。所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掌握数学技能的基础。

夯实基础,注重过程,吃透概念和定理。

第3篇: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

目前公认的“计算思维”定义是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首先提出的,即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进行问题求解和系统设计以及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教授也认为,计算思维是振兴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促使科学与工程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创新成果。“计算思维”的本质可以归纳为抽象化和自动化。其中抽象化是通过递归、转换和嵌入等基本方法,将一个复杂问题转换成简单子问题并进行求解的过程,其表现形式为从现实世界到计算机世界的一种映射模型。与数学思维相比,计算思维是基于计算机知识的抽象,在抽象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在计算机内部表达的操作性和可行性。自动化是按照计算机分析问题的基本模式来构建相应的计算机算法和运行程序,并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来求解实际问题。因此计算思维是一种基于问题求解、形式规整的思维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计算思维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研究人员要理解的思维模式,也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为便于理解,周教授又将计算思维具体分为关注分离、启发推理、嵌入转化、仿真、保护、冗余容错等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不是一种僵化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思考方式,其主要特征有:(1)计算思维的实现主体是人本身,而不是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计算思维不是把人的思维固化到机械的计算机模式中,而是努力构建求解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实现具体的操作。(2)计算思维是一种能够进行多层次、多类别抽象的思维方法,不是具体的计算机软件编程或硬件的机械重复。(3)计算思维与数学思维具有交叉性和互补性。计算思维的形式化表达是在数学思维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同时在运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融合计算思维与数学思维进行综合思考。

二、引入计算思维的VB程序设计教学

思维方法的培养比知识内容本身更重要。在日常程序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调整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VB是一种面向对象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概念包括类、继承、多态、封装等,强调面向对象的程序语法结构,更强调从现实世界物理结构到计算机世界逻辑结构的抽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语言语法规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理念和基于该思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围绕现实世界的基本概念来组织相关模型,它强调从问题域的概念到软件程序和界面的直接映射,更加接近人类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实施计算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问题来组织教学资料,并按照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调整。

(一)分析课程典型案例

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出发,按照问题求解的一般步骤来重组课程中的典型习题案例。将问题求解提升到计算思维的高度,使学生在求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理解计算思维的本质,即抽象化和自动化。

(二)类与对象的计算思维教学分析

类和对象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对其理解的透彻程度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效果。在学生掌握了类与对象的基本概念后,我们就可以启用计算思维教学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可以分析每个事物的特征和相应的动作,构建其描述属性指标和操作方法,如图书有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ISBN号等基本属性,有借阅图书、归还图书等基本动作。根据类的概念对不同的图书分别进行抽象可以生成图书类,并基于前面的分析确定类的数据成员和操作方法,用VB程序语言进行描述,将其转化成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描述元素,通过类的实例化,生成计算机世界的对象:图书对象、图书对象、图书对象等,从而通过面向对象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描述和解答。

三、实施计算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体现计算思维的主体

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计算思维的主体对象。学生是计算思维培养的思维主体,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计算思维的指引者,主要负责学生的思维引导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引导的度,既要防止学生简单机械地重复已有的思维内容,又要避免进行灌输式教学,要在引导的同时设置好思维情境和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计算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实践教学是“计算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不断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是加深对程序设计理解并逐步培养“计算思维”的最好途径。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当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多设计综合性实验,强调程序设计过程中算法的多样性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跳跃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要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的分析,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基于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VB程序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计算思维而刻意强调计算思维,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同时有效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项目实践法等,使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然形成。

四、结语

第4篇: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

1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教学

当今是一个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而计算机是进行信息分析和处理的必要工具,不夸张地说任何行业和岗位如今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而大学阶段设置计算机公共课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够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能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传授给学生关于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最后,使得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进行思考并熟练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

计算的概念虽然已经产生了多年,但与数学等传统学科相比仍然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计算思维与数学思维、实证思维一样,都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事实表明,任何思维方法的形成,都需要大量的实践、分析、总结、提炼,最后形成自然而然的思维方法。单纯通过理论框架学习的思维方法是无法真正运用到实践中的。计算思维作为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源自于大量的科学实践。所以如果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就应该不断地进行科学实践,让学生真正了解计算机进行计算的内在机制。学生在通过使用计算机进行大量计算实践工作后,才能够深刻的体会计算思维,并逐步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并自觉运用到专业领域中[3]。从上述过程可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并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以便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课程中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理解计算思维的根本基础。

2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现状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全体学生,其中既包括文科专业也包括理工科专业,因此课程设置比较复杂,同样的课程在针对不同专业时需要制定不同的大纲和培养方案。而且随着政策和形势的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在逐步缩减,而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并没有变化甚至还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近一年来,我们做了大量尝试性的工作:通过设置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实验与培训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理论和思维模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在线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不断探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先进教学方法及有效途径。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的受众广泛性,其教学要兼顾文理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进行讲解时应该契合他们的实际学习的需要。尽量回避纯技术和理论的细节,多讲解一些符合转他们的专业习惯的实际例子。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充分体现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比如: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简单编程技能、网站设计技术、动画制作技术等都有所体现。通过大量实例的介绍,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含义,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实践操作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我们引入了在线考试系统,学生的考试完全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完成,真正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而且为了避免客观原因造成的得分偏差,不断加大实践环节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期末总成绩中,平时上机成绩占到40%,而期末成绩只占总成绩的60%。結合我校具体情况,对于每个章节都设置了阶段性的单元实验,并以老师讲解和辅导为主,并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掌握情况充分利用上机考试系统进行综合测试,这样既保证了有效的讲解环节,又通过以考代练的方式驱动学生自觉掌握计算机的实战技能,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我校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接下来我们的教学改革工作将围绕如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这一根本目标,探究更为有效的改革方案。

3.1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群

如前文所述,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情况非常复杂,涉及全校各多专业、多个年级。在前期的工作中,已经对全校所有需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院系、专业进行了调研,从全局掌握了各个院系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和预期,并初步计划构建新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群。在详细研讨后,初步确定了课程群的基本框架。从难度来看,该框架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1)计算机基础;2)计算机技术;3)计算机应用。这三个层次是逐步递进的,并可以分别横向对应于文科专业、文理混合专业和纯理工专业。该框架不是只对应三门课,而是每个层次均为由多门课程构成的课程群。这样对于每个专业,都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个层次或多个层次的某些课程。这样便为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2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就某个计算机技能灌输式的传授给学生操作方法。但是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和结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就应该做到以问题求解为驱动,以计算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求解。由于受到大纲和课时的限制,要保证课程的基础性且要求在有限课时内进行有效教学,又要通过学生自主选题、分析、设计、求解等关键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求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对前期工作进行了详细总结,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是:制定“共性结合个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大课规定学时内体现共性需求,并通过课外练习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在课堂实践中融入自主选题的项目设计、并通过学生自主组建项目小组、鼓励学生参与形式丰富的计算机技能大赛等方式,实现自主化的个性学习模式,有效补充课堂共性培养的不足。在项目设计中,可以通过先实战、再发现问题、最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选题,启发式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设计方案。从而真正的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团队项目的锻炼,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3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所谓创新,就是发现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研究了现有的理论和方法以后,认为不能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够好,于是研究新的理论和方法[3]。创新的基础在于发现新问题,创新的关键在于解决新问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就是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形成勤思考、善变通、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权威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并且要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动手实践以验证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的优秀素质。而计算思维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角度。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则大大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过程。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的科学方法基础。所以通过计算思维的培养,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计算机基础课程既要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地改进以找到最好的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

3.4完善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

近年来,我校已经编写了包括《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应用》等纸质教材,并制作了大量课程配套的PPT素材和资源。但从目前来看,为数众多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在教学各个环节起到的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主要在于:1)教学资源的重复性建设,且缺乏针对性和特色;2)教材和教学资源缺乏可扩展性,因此并不能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的改革思路是在编写主要教材的同时,还要做好配套的线上、线下在线资源[4]、和在线案例学习系

统等。在编写教材和设计教学资源时,将知识点尽量细化成高内聚、低耦合的单元模块,这样就便于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的灵活组合,从而在大纲要求的框架内能快速的形成有针对性的内容架构。下一步还计划开发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在线教学平台,该平台将集电子教材、操作视频、知识单元模块等教学资源库。一方面,在线平台能有效的整合教师的教学资源,并不断形成可以共享的在线资源库,从而给教师的备课、案例选择提供丰富且灵活地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在线平台,教师可以方便的指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线资源,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4总结

第5篇: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

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的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可以减少计算的步骤,提高解题速度,使学生解题和运算过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而学生运算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运算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运算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合理性上。因此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必须从培养、训练、协调、发展运算的各种能力因素入手。

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的特点,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运算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

1.加强双基练习,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基础知识是运算的依据,对运算具有指导意义,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往往引起运算错误,所以加强和落实双基教学是提高运算能力的现实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熟记公式与法则,准确性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记忆公式和法则是运算准确的前提。正确理解概念,并能掌握公式的推导,才能做到公式的正用、反用和活用,从而提高运算能力。

2.优化解题途径,提高运算速度

运算速度是运算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运算准确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合理、快速。首先加强通性通法的训练,优化解题途径,努力做到准确合理、快速。合理利用概念、性质、法则、原理去简化运算,以提高速度。除公式、法则外,善于记住一些常用的结论,便可以大大提高运算速度。如常用的勾股数,奇函数y=f(x)在x=0时有定义,则f(0)=0等。

3.注意培养学生运算的灵活性

抓好心理和思维灵活性训练可以促进运算的灵活性。心理和思维灵活性运算的核心是识别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等各种表达形式的本质,迅速抓住运算的实质,以迅速联想、形成策略,提高自己的洞察能力。

4.善于分析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算法

要做一个运算问题,首先要善于分析题目条件,做到审视性读题,多角度观察、综合性思考,以确定运算方向及方法。

5.有意识的进行比较复杂的运算

第6篇: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的信息技术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信息技术学科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知识性和技术性并重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是最能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之一。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具体指出“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学生要利用计算机完成一件有创意的作品,就必须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大胆想象。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多层次的教学系统,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不但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随心所欲地自由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独创性作品,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创新能力发散性培养

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仅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而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务多法训练。一务多法训练就是给学生一个任务,引导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完成。

2.创新能力迁移性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把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新的学习,应用于实践。而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迁移问题。迁移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迁移,才能使学过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充实和熟练,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的着眼点是正迁移,尽可能避免负迁移。凡是学习都存在迁移,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迁移性。

3.创新能力变通性培养

创新能力的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品质。常表现为思路灵活,随机应变,能将思路转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比较隐蔽的方面去。

创新能力变通性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品质。创新能力变通性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部分。

4.创新能力独创性培养

创新能力的独创性是创新能力的最本质特性。培养创新能力的独创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高境界。学生自由创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方法。信息技术学科中有能为学生创造许多自由创作的空间。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创性的方法是自由创作。在学生学习某项知识技能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由创作的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自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应用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在提高学生兴趣、发展个性、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的学科。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涉及许多潜在的创造性智能,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去发现、调动,实现在信鼠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成章,许洪杰,邹显春,信息技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第7篇: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七年级,数学教学

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思维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学生常用算术法解应用题,而进入七年级,有些学生解应用题还停留在算术解上,但算术解已经不能适应应用题的发展。初中阶段应用题的题型更加丰富,更加复杂,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一、注重审题教学,提高思维的准确性。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在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审好题,弄清题意,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审题先要读好题,注意抓住题中的关键语句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做到边读题边思考,把日常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把隐蔽的条件转化为明显的条件。并注意要摆脱一些无关语句或数量的干扰,注意“一字之差,一字之异,一号之别”的影响。其次,审题要正确判断是直接设题还是间接设题。不同的应用题设题的方法并不一定相同。有些应用题用间接设题较为简单、直观;并有几类题(如求图形面积、几位数等)必须用间接设题才能求解。

四、提高综合应用,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应用综合题是中考常考的一种题型,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可与计算、不等式(组)、函数等综合运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避免走入只用设题列方程(组)这种常规解题的误区,培养学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拓宽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8篇: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

摘要: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都发生了改变,社会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高,能力过硬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的竞争,也是企业争抢的对象。作为高校,更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是高职教学中的重点科目之一,所有的教学围绕着逻辑推理和命题演练展开,培养学生传统数学能力的同时,加注素质教育的新方法,让高职院校的高数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从而提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素质教育;方法

一、引言

现在学校都在改革,倡导素质教学,并有效的结合各个科目联系实际,应用到课堂上,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人文知识、专业技巧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拓展、以及修养、礼仪、道德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培养。高职院校的数学素质教学指的是对学生思维逻辑、数理规则、逻辑变通以及抽象图形和事物的认知和接触辨析能力,不仅包括数学的公式运算,还有相关数学知识、运算方法、分析要领和数学领域的科研方向以及与相关学科相关联部分的桥梁知识,例如,计算机,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计算机方面学习和知识运用。数学的素质教育可以通过缜密的知识培养学生一种认真、负责、战胜困难、解决难题的精神,一个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离不开高职院校的数学素质教育,虽然当前我国的数学素质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在困境中改革前进,本文简单探讨一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关于素质教育的方法问题。

二、高职院校中关于高等数学素质教育的相关培养内容

1.对高职院校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培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钻研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乐于探索真理,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在课堂上,围绕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把理论知识学通吃透,在教师的指引和传授下,掌握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学生才能对拓展学科进行更一步的学习,因此,高等数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如果没有好的数学基础,会对今后的难度更高的学习造成阻碍。

2.对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通过有效的课堂书本知识,而且还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来着重培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去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兴趣。在高等数学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对以后工作最有帮助的一项能力。

3.对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建模与熟练使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数学模型是实际问题的抽象与模拟,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对问题作归纳和抽象,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建立模型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验证都离不开计算机,所以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数值计算方法对数学素质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高职院校中关于高等数学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教师经常给定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高职院校中的高等数学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的衔接和应用,不能局限与书本的公式、概念和定义,那样就成了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且完全没有实际应用能力,毫无专业技能可言。因此,要经常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公式、概念,建立灵活的数学思维模式。怎样把锻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的和教学相结合呢首先,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定要注意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发散素材,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题目,给定题目之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步骤明显,让学生先是跟随教师的指导方法,逐步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在自己头脑中加深印象,逐渐锻炼形成自己的发散思维模式,再做其他题目时,灵活的举一反三,得心应手的处理问题。另外一个途径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这样更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对公式、定理的掌握更加深刻而灵活,寻找突破点,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思维,当学生能够用很多办法解决一个问题时,会尝到攻克难关的喜悦和兴奋,逐渐培养起学生挑战自我、挑战困难的兴趣。

2.帮助学生树立数学观念,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意识去思考问题。高等数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培养出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运用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数学就是严谨的、认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难题的一种信心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学会用数学的观念去观察、思考和解释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通过对空间、数量关系、模型和变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全方位多角度的找寻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运用抽象的数学思维去解释那些抽象的问题,将数学的方法应用到专业技术问题层面上,高效的解决事件难题,培养学生那种严谨、完善、精益求精和求实的科学价值观和态度,形成那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

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对知识的追求过程,高职数学课堂的素质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时,就是学生求知欲的体现,教师通过科学的解答为学生们解释难题,并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敢于挑战的习惯,培养今后工作中认真、迎难而上的态度,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建设中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立.高职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探析[J].中国期刊资源网,2009,(4)

第9篇: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

【关键词】数学 学生 意识 培养

我们要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开创数学教育新局面。教师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哪些问题可以合作完成、哪些问题不需要合作完成,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学习过程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都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始终参与其中,关注他们合作的进程和出现的问题,平等地和他们交流,给他们建议,给他们启示,积极加以引导。教师作为一名特殊的学习伙伴,他应当是更优秀的“学习性他者”,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只有最大限度的收集信息、提供适时帮助和指导,才能更有效地关注学生合作学习后对问题的解决。

引起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

1、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就是数学的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份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宁可一遍遍地去重复那些严谨的数学概念、讲授那些主要为解题服务的技巧,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

2、用数学的意识差

用数学的意识,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 意识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其重在自觉性、自主选择性,它需要在较长时间中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才能形成。我国旧的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在体系结构上追求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论述为主的“理论型教材”占多数。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应用的程度和水平,理论型教材对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这是造成学生缺乏、甚至是逐渐丧失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自觉自愿,又何从谈起用数学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