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范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

第1篇: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范文

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综合训练。因此,指导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结合科研和生产单位的需求。毕业论文选题的时间安排在四年级的生产教学之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球物理各方法的理论、野外工作方法和资料解释。有了各自的专业兴趣和对各专业课教师的了解。因此选题是选择专业方向和专业教师,在选题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让学生自己选择毕业论文方向。我们将毕业论文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先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后从事工作的意向以及个人能力。②选题结合实际科研或生产项目。参加野外毕业实习的同学,根据在科研或勘查单位参加的科研和生产实际工作选题。这些结合实际的选题符合科研或勘查单位的需求,具有实用性。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科研、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在毕业后最短时间内达到工作单位所需的能力要求。这样学以致用的论文题目,相当于一次实际工作练习。③专业教师的选择。学生选择好论文方向后,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并得到良好的相关方面的锻炼,选择教师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比如有些教师擅长工程勘查、有些老师擅长资源勘探、有些教师擅长能源勘探、有些教师理论研究等。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选择相应的教师,以便得到最佳指导。④教师在论文选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学生选题只是选择了论文研究的方向,其中的细节需要教师进一步完善。确认学生适合的那种题目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对于有明确目的的学生,例如毕业后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学生、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学生、对某种地球物理方法有特殊兴趣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特点的毕业论文题目。主要的选题原则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从科研项目中选题。对于今后继续深造,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编程水平和对地球物理方法有兴趣的学生,引导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到有关的科研单位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尽快了解专业发展的新水平、新动向,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学习科学研究的系统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学生在科研工作中,会巩固专业知识,了解自身的能力。二是从工程项目中选题。对于已经确定了就业单位,准备进入地球物理勘查实践的同学,选题可以来自勘查单位的工程项目。通过这些联系实际勘查项目的题目,学生对勘查单位的设备、勘探领域、资料解释方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勘查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做毕业论文可以有目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上述论文选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桂林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呈现多样化(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选择实践型题目的人数在近四年中是最多的,约占64.8%,选择结合型题目的人数约占18.1%,选择理论型题目的人数约占17.1%。这一比例符合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同学想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愿望。

二、教师在论文编写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先进技术的人才,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应用英语、计算机编程和解释软件使用等能力。①查阅文献的指导。论文题目选定之后,学生需要了解相关地球物理方法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在查阅科技文献过程中,教师对相关方向的现状及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讲解和指导。②计算机应用的指导。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要安排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和学习使用最新地球物理资料解释软件的工作量。将这部分内容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计算机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独立编程,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于计算机能力弱的学生,则重点学习现有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广泛应用的办公软件对资料进行简单处理,比如运用Grapher、Surfer、Excel等的电子表格计算视电阻率等一些简单的处理。③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和绘图技术的指导。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资料解释和绘制成果图示是论文的核心内容。指导教师要对这部分进行重点指导。指导学生写出明确的解释依据、解释思路、解释结果,并绘制出规范、符合要求并美观的图件。规范的插图和附图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绘图软件,能够熟练地掌握绘图技巧,做出能为毕业论文提供有效证据和支撑的图件。④论文写作的指导。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将资料解释部分作为论文的重点部分。不仅要有解释思路、解释依据,解释理论和解释结果的讨论,还要有规范的写作格式、规范用语、规范地引用图件,以明确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

三、毕业答辩

第2篇: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定向班“;订单式”培养;毕业实习模式;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实践教学是加强理论知识和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创新意识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平台。《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兴校之本,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根据厅字[2011]17号文件精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定向班从2012年开始招生,共招收10届。定向班采取大学、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模式,2016年首届定向班学生面临毕业实习,目前,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已经有了一套很成熟的模式,但是针对用人单位上岗前的技能培训基本上属于空白,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完善定向班“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满意的定向学生。

二、研究目标

(一)需要达到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能创造灵活而有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更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提供更多实习机会,积极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动手能力。

3.锻炼学生的职前适应性。

通过毕业实习的合理设置和强化,完全做好职前专业素质教育,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职业适应性也更强。

4.找到适合定向班联合培养的毕业实习模式

(1)实习技能培训方案;(2)实习管理制度;(3)实习效果考评制度。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建构教学、实践和就业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毕业实习进行定向班职前技能培训,提高定向班学生的实践能力。(2)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基地,增加实践机会。(3)把定向班联合培养模式作为大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

三、适合定向班的毕业实习培养模式

(一)实习技能培训方案

1.规范与丰富培养方案。

依据用人单位人才培养需求,学校、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之有效地培养方案。首先,在培养的要求上,要求学生必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编程以及应用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倡导应用式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最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订单式”培养计划,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在用人单位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与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为踏进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2.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更合理、更具特色。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主要是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特色是否鲜明。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定向班的课程设置要更加满足用人单位的相应需求,培养目标以复合型人才为主。基于这种考虑,要求学生既要精通计算机基础知识,又必须掌握更多的典型技术、核心概念和基本工作流程,这就要求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不同知识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又要考虑专业知识结构之间的独立性、综合性与平衡性,同时还必须兼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定向班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以下四大模块的知识体系,即: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二是专业技术课程;三是职业规划课程;四是综合素质培养拓展课程;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共性,又必须贴近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3.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体现专业特色。

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主要表现在学校、用人单位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的评价等。依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学校、用人单位双方合作来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安排;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和培训。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用人单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学校依据用人单位人才培养需求,与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累丰富的教学及管理经验,培养一批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高素质教师。“高素质”,不仅体现为学历高、职称高,更主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精于教学、勤于实践、乐于奉献,作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二)实习管理制度

(1)实习前,学生写好实习申请和思想汇报交给学院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负责人,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根据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各学期考试成绩情况,确定该生是否具有在定向单位实习的资格,安排符合要求的学生到岗实习,有不符合标准的学生另行安排实习事宜。(2)学生回到就近定向单位实习,学校指派一名辅导员老师,用人单位根据到岗实习学生人数确定相应负责人员共同负责定向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事宜。此外,学校与用人单位需提前制定出实习与岗前培训一体化的“岗位型”实习模式,以此实现顶岗实习和岗前培训的无缝链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提前认识和了解到自己往后的工作性质。(3)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规范定向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行为方式,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需统一着装等,按照用人单位的准员工标准进行“岗位型”实习。(4)在实习期间,由辅导员老师和各用人单位负责人来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和工作。辅导员老师定时向实习学生发送email邮件或者通过电话询问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遇到的困难,定期走访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情况,以此来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展。(5)用人单位制订出定向班特有的学生守则和员工守则,让定向学生在到岗实习前学习了解。通过完善基本制度,督促学生时刻以准员工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三)实习效果考评制度

为期四周的实习结束后,用人单位和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为每一位实习生评分。将实习成绩排名公示,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对于在实习工作中表现较差,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教育,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在实习考察工作结束后,要将本次实习的经验总结,为下次实习工作打下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通过文献检索,全面了解国内外对定向班毕业实习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研究,包括定向班毕业实习管理制度方面研究成果,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本研究。

(二)研讨法

围绕定向班的本科培养方案,开展与用人单位座谈,对毕业实习环节的方案实施进行讨论,辩证的讨论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三)实践法

运用此方法,边研究边进行定向班毕业实习环节的试点、优化毕业实习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实施中研究,使此课题研究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经验总结借鉴法

总结定向类班级联合培养实施方案的优势,并对相应的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培训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

五、本次研究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

(一)特色

研究目标明确。根据计算机定向班培养方案,在宽厚的基础理论基础上强化毕业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职前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系统的观点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定向班毕业生实习培养方案,作为现有实践教学的补充。与用人单位需求联系,注重实际应用。与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结合,重点突出项目成果对定向班实践环节建设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二)创新点

在传统学科基础上,结合学校各类实践教育和用人单位职业教育优势,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的毕业生实习方案,探索毕业实习的教学方法、内容以及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定向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使学生所学知识更能学以致用,积累行业经验,提高工作方法和技巧,更有职业适应性,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

(三)应用价值及推广

本项目依据计算机专业成熟的毕业实习环节的理论优势,开展具有定向班特色的毕业实习环节的模式研究与探索。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建构教学、实践和就业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毕业实习进行定向班职前技能培训,提高定向班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结束语

通过本次研究,初步制定出了定向班联合培养毕业生实习方案,完善了定向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定向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学院的教学与管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用人单位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确保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用人单位人才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用人单位联合的重要方式,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引起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将“订单式”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中进一步推广,做大做强,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的发展服务。本次定向班联合培养毕业生实习模式共同分为三个模块:实习技能培训方案、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效果考评制度,希望通过这种实习模式,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改进和提高。锻炼学生的职前适应性,通过毕业实习的合理设置和强化,做好职前专业素质教育,为用人单位培养出满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光生.对国家免费定向医学生实习教学模式创新的探析[J].考试周刊,2013.

[2]郝孝华“.订单式”、“定向班”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才智,2013.

[3]张文杰.基于产教融合的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

[4]宋书琴.关于加强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都荣胜.关于公务员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09.

第3篇: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范文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

一个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是学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提。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做毕业论文,使学生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可以做毕业设计或专题试验,使学生获得解决某个工程的锻炼;也可以做一些模拟性的工程设计、试验研究课题,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独立工作的机会和初步练习。合理地选择设计题目,并指导和督促实施,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机械类专业乃至工科各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如下:

1.既要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又要因材施教

毕业设计内容必须符合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尽量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或专业研究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要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教师在符合专业培养条件的前提下,应该适当考虑学生的意愿,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教师分给的题目。

2.结合生产、科研实际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经济意识

这样的课题能使导师和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更主要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3.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与毕业生就业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学生工作,也是衡量大学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通过双向选择、签订了协议以及就业有意向的同学,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时,要求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要积极支持,并提供一定的条件。

4.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间的互相渗透,要求课题不能太窄,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勇于接受综合性课题,以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探索和钻研能力,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与科技发展的需要。

5.难度适宜,保证完成

太大的课题不能使学生得到从确定方案、绘制总图、画零件图到编写说明书等一系列的全面锻炼;太难的课题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题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应把握在能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在给定的时间内能完成的程度,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

二、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模式分析

为适应新时期对毕业生的要求,落实学校“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针,近年来我们从选题类型、设计任务和内容、学生分类、设计工作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归纳起来,毕业设计可分为四种模式,而学生可分为三类,现分述如下:

1.软件应用类

这种类型以开发工程应用软件为主。其任务主要是针对某专业题目,通过采用不断涌现的通用软件和专业软件以及计算机高级语言,开发出在某些方面实用功能强的工程应用软件。

2.产品设计或模具设计类

这种类型以设计工业产品或其模具为主。学生运用各种先进的设计和建模软件,进行产品或模具的三维及平面设计。一般既要求立体造型,也要求绘制工程图。与传统的产品设计比起来,增加了对计算机及先进软件的应用能力的要求。

3.工艺改进或设备改装类

这种类型以完成企业设备或实验室设备的改进、消化或新设计为主。此类题目类似于传统的毕业设计,但明显的改进在于对增加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应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程计算部分力能参数。

4.研究类

这种类型以做论文为主,在理论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包括计算机高级语言编程应用)对实际生产工艺中出现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求解或验证。此类题目主要是提高部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应用先进设计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从目前本专业的情况看,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或正在联系接收单位的学生。这类学生多从事第二和第三种模式的毕业设计,有的学生可结合就业实习,在用人单位或校外其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第二类为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这类学生多进行第四种模式的毕业设计,培养和挖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第三类学生将在学校进行规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类学生四种毕业设计的模式均有进行。

三、地方高校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考

软件应用类题目极大地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使这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这些学生对于课题中涉及到的工程实际情况和生产实践经验则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作为未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缺少必要的基本训练。

产品设计或模具设计类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完整的设计过程训练,同时对先进应用软件的熟悉也增强了他们走向社会的竞争力。但这类设计涉及加工工艺性、标准规范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如果缺乏这些知识,就会影响设计的准确性。

工艺改进或设备改装类题目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机械专业必需的工程设计训练。但学生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消化和绘制设备总装图,且对设备复杂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透彻,故这类题目完成起来工作量较大,时间偏紧,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太高。

研究类题目培养和挖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挖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对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来说可尽早的完成本科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渡。这类题目的缺点是缺少工程技术人员必要的基本训练。

综上所述,四种毕业设计模式各有特色,但又各有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更好地发挥毕业设计的作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跨专业组织毕业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间相互渗透,因此选题不能太窄,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探索和钻研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跨专业组织毕业设计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不同专业的学生构成互补组合,这些组合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学习他人的长处,保证了设计有较高的总体水平,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2.充分利用前一学期的综合课程设计

不少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后,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才能进入课题,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基础薄弱。为弥补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除提高平时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要求外,本专业在第七学期最后四周时间为综合课程设计,该课程设计可与毕业设计衔接起来。这样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学后能缩短毕业设计的适应期,更快地投入实质性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了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有效的工作时间,为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和日后从事工程设计及其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把好毕业设计选题关

在第七学期末,各指导教师均要填写毕业设计题目申报表,将课题名称、宏观思路、基本内容、具体要求、拟带学生数写清楚。尽早向学生公布毕业设计选题,在学生选题的过程中,还应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毕业去向等情况,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另外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补充相关课程知识。

4.校企联合培养,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创新空间。随着科技革命的步伐加快,企业在解决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问题时,还需要大力依靠高等学校的支持。而高校正好具有人才集中,学生乐于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强等优势,可以广泛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改造,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自身所学的学术理论知识。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而且利用实践的机会有意识地进行技术开发,提高研发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深刻理解,创造性地应用几年来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逐步树立起工程意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设计完成后,学生已基本适应工作岗位,可以较快进入角色,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

5.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应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正确、客观、公正的评定毕业设计成绩,以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杜绝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抄袭现象。目前各院校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存在较多模糊因素,主观随意性较大,其结论有时难免带来争议。以往较多的研究集中于定性分析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量化的评价方法,但如果没有适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公正地评估其质量,从而阻碍毕业设计质量进一步提高。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毕业设计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满意度,大大减少教师的“印象分”,避免对指导教师之间的名额分配进行“平衡”,增强毕业设计成绩的客观公正性。

毕业设计并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才能找出适合地方高校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毕业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纪多多,李磊.规范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教书育人,2008(30):37-39.

[2]李海志,谭海鸥,董超俊.产学合作与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58-68.

第4篇: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范文

(1.空军工程大学 防空反导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1; 2.长安大学 电控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摘 要:分析军队院校本科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阐述在相关课程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优化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以本科生创新团队为核心,面向各种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自主科研等学生创新活动,依托学院科研课题组为实践基地、结合毕业设计的全程式“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 : 创新能力;创新团队;成果;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OJ;SIG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军队院校理工类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研究”(2-1-ZXM-03)。

第一作者简介:王晓楠,男,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wxn2004@chd.edu.cn。

0 引 言

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注重专业性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学科,在军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1];计算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军校学生对信息化装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通过几年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不论其本科所学专业为何,计算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部队岗位任职能力和装备学习能力,这与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计算机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军校工科生学好本专业知识,掌握装备操作与维护以及锻造部队岗位任职能力的基本支撑。

1 更新教育理念,面向创新能力培养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

有别于地方高等院校,军队院校在教育理念上有着诸多不同。首先是人才培养方案灵活性不足,接受外界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反应时效上有所欠缺,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滞后于部队实际的需求,更与相关专业发展前沿严重脱节,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设置灵活性和前沿性不足;②教学模式较为单调;③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不足;④本科生知识架构完整性欠缺。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军队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略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根本点的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弱化专业教育理念,提倡宽口径培养;在巩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育培养,通过各类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带动本科生计算机创新能力。

在现有课程体系下,针对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嵌入式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以及单片机原理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形式,从而为提高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如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减少理论授课时数,以案例教学为基础,将教师以“讲”为主的授课方式变为教师以“做”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示范,带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尽可能地采取小班教学制,变教室授课为机房授课,强迫学生全程动手;针对课堂教学时数较少,实践课时更少的矛盾,将时下流行的在线编译系统(online judge,简称OJ)引入程序设计类课程中来,在校园网内建立程序设计网站,提供在线OJ和留言板,方便学生课余时间在网上实现实践练习以及与教师的沟通互动;对于系统开发类的课程(单片机、嵌入式以及数据库等)尝试改革授课模式,将学生按照4~5人进行分组,以项目开发为教学主线,通过自主选题、教员指定以及往年学科竞赛题目作为选题依据,将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要求学生人人参与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并以最后完成的作品和开发的参与度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这样做既为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做了良好的支撑,也为日后参加相关学科竞赛的选题以及人员遴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 构建本科生创新团队

本科生创新团队制度是实现本科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计算机创新能力讲求的不是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精神,而是一种团队组织协作的精神。没有一个良好合作的团队,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个人的发展必须要与团队的发展相辅相成。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和谐的创新团队,是能否为本科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源动力的基本要求。

本科生创新团队具备如下特点:

(1)坚持以个体兴趣为主体的培养目标。本科生创新团队定位于个性培养,它不同于传统的培养模式,或者说它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创新的产物,所以它不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它的构建基于一种学生自愿与半自愿的行为,带有部分强制的特征,但它与常见的社团活动又有区别,当它成立后,直接受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科研团队的指导和管理,有着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有着严格出入门槛,在活动时间上也较为规律。

(2)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为核心的地位不动摇。本科生创新团队的活动是以课堂授课活动为基础,以参加各项创新活动为目的,其形式是具体的科研项目、各种课题以及应用实践类的学科竞赛。

(3)团队的组成依托所选报的专业方向、学生间的互相推荐以及授课教师的推荐,每一个团队依托一个基础实验室,既照顾了专业方向,又提供了基本的仪器设备;团队成员是跨专业学科和年级的,每年新生入校伊始,就会面向全校各年级本科生招选成员,有效地准入准出机制保证了团队成员的相对稳定和及时的新陈代谢。

(4)创建学生梯队方式的培养模式。本科生创新团队的指导不同于研究生的指导,它是以课题组统筹指导、各个团队自主管理为辅,可以为每一个创新团队配置一名课题组中相关领域的研究生作为具体的辅导教师,由团队中的高年级本科生为主,帮带低年级的本科生,自主地完成实验实践活动。

(5)日常管理以自主管理为主,形成基于学生梯队的管理模式。确保以学生带学生的方式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式,团队新成员能够全方位地接受相关业务熏陶和传帮带,较之教师带教的效果更为有效。严格实验室的签到制度,在保证学员队一日生活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团队成员日常都要在实验室开展相关工作,定期召开团队例会,汇报各自的研究进展,开展头脑风暴。当有竞赛任务时,团队内或跨团队组建参赛队伍进行相关工作,没有竞赛任务时,开展自主研究。三年级时候学生可以与学校相关专业的课题组进行双向选择,作为自己的实践基地以及进一步深造的方向。

(6)本科生导师团队是在本科导师制度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集体指导机制,单一导师受限于个人的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不足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支撑,以相同专业方向或者相近方向的多名教师以及研究生共同组成指导组,结合某一个专项学科竞赛为目标,依托一个或者多个相关专业课题为基础,对团队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当然这种指导有别于课堂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日常以答疑为主、竞赛期间集中辅导、定期的学术报告等方式进行,加强学生梯队建设,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依托某项竞赛进入同一团队学习,为学生构建宽口径的知识体系,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提供条件。同时,要求高年级学生负责低年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

3 “竞赛—自主研究—学生创新项目—项目课题组实践—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设计

本科教育阶段是一个宽口径培养的过程,尽管能够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缺乏明确的目标也成为现阶段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创建了基于“竞赛—自主研究—学生创新项目—项目课题组实践—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体系,从学生进入到本科生创新团队开始,通过学科竞赛、自主研究活动、各类学生创新项目研究活动以及项目课题组的实践锻炼,将上述活动的成果与个人的毕业设计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并尽早开展相关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水平,同时,也能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高部队岗位任职能力以及选择进一步深造方向打下夯实的基础。

3.1 面向学科竞赛的培养机制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定要依托相应的创新活动,对学生而言最有效的创新活动就是各种学科竞赛。通过对相关专业学科竞赛的梳理,我们发现,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能力是大部分工科竞赛参赛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通过对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和硬件开发技术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结合学生创新团队以及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的训练,辅以相应竞赛培训选修课的开设,不需要过多的工作,就可以依照相关竞赛的要求组成相应的参赛队伍。同时,参赛题目可以在前述的各个环节中凝练出来,这样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竞赛的选材、培训问题,参赛人员的构成以创新团队为基础,鼓励团队之间人员专业交叉,依托各个创新团队的日常管理,实现竞赛的全程有效参与;鼓励学生自主参赛为主,教员指导为辅的参赛模式,真正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非竞赛成绩。

3.2 基于个体兴趣培养的自主科研活动

自主科研是本科生创新团队的主要支撑活动,自主科研活动是学生兴趣爱好的延伸。诚然,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长期参与各类科研创新活动以及在该过程中团队的耳濡目染慢慢形成的。这种自主科研往往成形于高年级本科生群体中,它可以是既往学科竞赛参赛作品的延伸和升级,也可以在大量相关工作中梳理出一些研究要点和思想火花,自主科研题目不限定专业背景,组织方式上既可以是单人实施,也可在团队内部或者跨团队组建特别兴趣小组。自主科研项目的发展,既可成为创新团队新的创新增长点、未来参加学科竞赛的选题来源,又能锻炼学生梯队的科研创新组织和管理能力;还能成为未来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为课题组提供创新思路和技术支撑。

3.3 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及课题组的资助支撑体制

学生创新活动除了相关的政策、设备、人员保障之外,还需要相关的资金资助,学校正常的支出没有该项支出。教育部推出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解决了资金支持的问题,每个创新团队每年可以选取正在做的项目申报一项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进行资助,该项资金可为学生创新团队日常运行、添置器材、购买资料书籍提供基础保证;同时,本科创新团队加入学校项目课题组的研发活动,也能获取一部分补助作为回报,这就保证了团队后续的可持续发展。

3.4 面向课题组的实践机制

进入高年级后,团队成员可以根据本人的专业以及兴趣爱好,以个人身份或者团队方式进入科研课题组工作,将自己的所学付诸实践,这既为课题组输入新鲜血液,保持科研活力与可持续发展动力,也为自己完成本科阶段最后的学习乃至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一个相对稳定、良好的科研环境与科研方向,也能以自己的经验为创新团队的后续成员提供辅导和帮助。同时,课题组还能为本科创新团队的持续发展提供设备、经费以及经验,为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提供资金、技术以及选题上的帮助,双方达到共赢。

3.5 全程式的毕业设计

我们以本科生创新团队为基础,将毕业设计选题多源化,实施的时间提前至大三下学期。依托学科竞赛体系、自主研究、学生创新项目以及课题组实践等学生创新活动,从中选择合适的题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择可以从指导教师团队中选取,也可以从所在专业的专业教师中选取,在全院范围内自由选择;将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时间从半年延长至1年半,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同时由于周期延长,使得学生和指导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对研究方向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提高毕业设计工作的有效性,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为学生的本科生涯划上圆满的句号。

4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效果

从2011年开始,我们探索实施基于“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军校本科生计算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4年来参与培养计划的学生人数占到学生总人数的40%以上;以创新团队成员为核心,带动学院各项学生创新活动,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

(1)学科竞赛成绩喜人。学生参加多项全国大学生信息类学科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信息安全邀请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软件杯等)屡有斩获,累计获得全国二、三等奖40余项,省市级奖项300余项,尤其是连续三年在“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中在陕西赛区参赛高校成绩位列第一。同时也为学院其他学科竞赛的参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实践培训,协助其他学科竞赛(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机械创新等)取得好成绩。

(2)学生创新项目申请和完成数量连年提升。计算机专业方向已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5项;在已结题的项目中,成绩均为优秀;各学科获得的学生创新资助截止到2014年已达50余项。通过自主科研的锻炼,众多学生考取了微软、思科、Java等认证证书以及国家软件专业人才中高级证书,本科生也在期刊上发表了学术文章,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3)学生自主科研意愿和能力提高。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了多项校外横向学科科研项目,以这些自主科研项目成果为基础,相继转化成学科竞赛题目、毕业设计题目以及深造方向,同时转化出了一批小软件、小发明、小专利、小论文。

(4)创新团队与课题组实现了双赢的局面。计划实施以来,为学院各个科研课题组推荐了众多优秀的本科生,让他们在本科阶段就进入了军内科研、863、自然基金等重大项目课题组,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如今本科生创新团队已与学院项目课题组结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5)本科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和毕业论文的学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从以往的“鸡肋”一跃而成学生能力的试金石。参与创新团队建设培养的学生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远高于其他学生,毕业答辩成绩优秀比例也高于其他学生,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在期刊上发表。普遍反映这些学生学术视野较宽、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后期发展潜力较大。

5 结 语

军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对相关课程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优化改革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一种以本科生创新团队为核心,面向各种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自主科研等学生创新活动,依托学院科研课题组为实践基地、结合毕业设计的全程式“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后我们仍需细化相关的管理措施和奖惩规定,制定准入准出制度,强化细化指导教师团队的责任和义务,为军校本科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建设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广播等技术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传播载体,以传统媒体内容与创新内容模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快速崛起,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休闲娱乐的形式。

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四川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与IT企业合作办学、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第4年在软件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为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在软件工程专业大框架下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的专业方向,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探索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研讨,搭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促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结构、选择知识发展方式以及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也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具有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特色,注重对学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强。结合我们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我校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多媒体网络、软件工程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包括新媒体应用以及虚拟现实等在内的多媒体技术开发、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计算机游戏设计、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的创新性技术人才。”

3.核心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指导思想,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方法具有充分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本行业和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课程体系分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模块。

3.1 核心课程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J2EE与中间件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分析与UML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控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流媒体技术、用户界面设计、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影视特技应用、高级游戏特性与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级脚本与插件技术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始单独的实验课程和配套的课程设计。

3.2 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游戏由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学和计算机动画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高度交叉结合,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游戏编程功底和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素养,熟悉游戏产品开发流程,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手机运营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设计、游戏开发、游戏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运营等方面工作的富于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学习普及游戏开发理念,培养游戏开发氛围,挑选有潜力的学生组成开发团队;传授游戏开发中的程序设计要素,特别是游戏引擎开发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理念,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技巧和流程,并具备从事游戏程序设计工作的基本技能。

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组成、相关的软件技术及虚拟现实的应用,并介绍了当前数字娱乐的现状,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内容包括:虚拟现实的定义、特性和组成,虚拟世界的创建和管理,虚拟现实中的视觉计算,虚拟现实中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中的声觉计算,增强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应用,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数字娱乐技术。

4.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就要强化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层次化。基于创新性原则和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和自身教学特点,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各实践环节之问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4.1 课程实验

依照实践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并按照系列课程的复杂度和规模设计实践环节,开展了多层次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规则,将实验课安排大学四年的各个环节。

多层次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大纲与目标的规范基础上,将实验项目设计成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不同层次的实验。同一学生从基础规范一综合设计一研究创新这样难度递增的实验项目中逐渐进行训练,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手绘训练、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多媒体网页设计、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界面设计课程设计、虚拟现实开发课程设计等。

4.2 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作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专业实训是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作用,是学生培训职业能力、熟悉职业环境、了解实际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专业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转化为所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慢慢适应相应职业岗位,锻炼职业的能力,为实习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争建微软IT学院、HP软件学院为契机,与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服务外包人才。与中软国际、Tarena(达内)科技等十多家IT企业联合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4.3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前期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了解、感受未来的工作,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与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接。能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从而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为了增强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的重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获得的实践能力,也为缓解毕业设计时间(论文)不足,笔者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实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来自于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将毕业实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除体现学生四年来所学知识综合之外,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5.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及方向的调研,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相关的核心课程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融合专业技术、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为一体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特色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与技术交叉结合的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艺术感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增强他们在数字媒体行业就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琦,于学军,张丽,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62-163.

[2]蔡建平,沈琦,于学军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J].软件,2012,33(4):108-111.

[3]耿卫东等.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6):99-101.

[4]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5]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5.

第6篇: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范文

【文章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国的高职院校也有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其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科技人才,这是无可置疑的,但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明显不足,这是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大力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础上,把重点投向毕业环节的管理改革,探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鉴于此,本文就高职院校毕业环节改革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优化毕业环节,培养更加优秀人才。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环节;改革

毕业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参与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项目,从中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我们知道,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反映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强弱,也问接反映了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抓好毕业环节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毕业环节的教学质量,应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 基于高职院校的角度

1.1 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高职院校首先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各个学科间的渗透,构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新体系。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强化毕业论文相关意识,提前进行必要的毕业论文的宣传教育;第二,每年依据实际情况设置必要的选修课,经常举办不同学科的前沿发展相关知识讲座,适当增加实验室的开放面积;第三,适当提高毕业论文的学分分值,突出体现出毕业环节在教学计划以及学分体系中的重要重要地位;第四,提前训练文献资料的查阅,鼓励学生积极撰写调研、调查报告,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导师间的科学研究;第五,合理设置能够有效拓展科研思维以及方法的综合性课程,有效实现学科之间的渗透。

1.2 加大管理力度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完善毕业环节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完善符合实际的可执行的质量评价体系。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建立健全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的相关的规范化要求,设立专门的管理以及指导机构,保证建立的制度以及标准的具体落实以及严格执行。另外,学校应当处理好就业以及毕业论文设计间的关系,为学生能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时间上的保障。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立体审核、毕业设计、论文自审与评价以及毕业论文答辩等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增强相关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毕业设计研究的积极性。

2 基于教师的角度

2.1 教师提高自身修养

高职院校可以以选送部分教师外出攻读博士的途径使教师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效结合所学课题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厂家的技术革新方向,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实用性。

2.2 实行导师负责制

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阶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由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相关论文资料的积累,同时,学生也应当向导师学习相关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毕业的实习阶段,导师负责协调学生以及实习单位间的关系,并且进行必要的毕业论文指导。基于此种形式的师生协作关系,不仅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更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 基于教学的角度

3.1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在深入研究课程体系的同时,应当采用能够反映学科最新、前沿的教学内容,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通过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体现新体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学观念,促使学生有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开拓的学术视野,奠定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化社会,提高学生收集最新、最多的信息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利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科技文献,已为越来越多的科技者所重视,利用计算机网络查找文献,快速、准确、而目_操作十分简单。目前,高校的图书馆均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检索系统,这样就能方便的查阅全球范围的自己需要的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初选的毕业论文前人是否做过,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主要的研究方向。同时学习别人的科研构思和科研方法,引进相邻学科的新观点、新思路。

3.3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人文以及心理素质

加强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追求与热爱。要求学生掌握博而专的知识,突出创新的多种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是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解决问题是在正确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着手处理。在毕业环节,要求学生注重实验研究方法的改进,将白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探讨实验过程中反应机理,继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科研水平。

4 结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环节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显现,然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现存的毕业设计已经难以满足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进行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就变得十分迫切,鉴于此,本文从基于高职院校的角度、基于教师的角度以及基于教学的角度三个角度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改革,旨在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环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

[2]来茂德.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

[3]余国贞等.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培育创新型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3,(3).

第7篇: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范文

1、软件工程。专业介绍: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是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除考取国内外名牌大学研究生外,主要毕业去向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公司﹑信息咨询公司﹑以及金融等其它独资、合资企业。

2、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方向:新一代通信网络、光纤宽带通信网、网络探测和网络管理、移动通信、宽带/高速无线通信、卫星通信、专用无线通信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商务、通信抗干扰系统、电子对抗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卫星遥感系统、信息编码与信号传输、语音与图像处理及多媒体通信技术、通信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图象处理等。培养目标:本专业研究生能从事通信、信息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与教学工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以便进行学术研讨;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工作。专业特色: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下设的二级学科。该专业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支柱,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国家的神经系统和命脉。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正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培养要求:本专业根据地图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相关的技术应用需求,设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地理空间与地理过程模拟、网络GIS及地图制图等研究方向,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学术活动、科学研究、系统开发及学位论文等。就业前景:随着国家近几年的扩招比例逐渐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存在, GIS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们应该认识到当前的大形势,然后正确定位。现在的各行业在未来都不能不应用GIS,科研地学研究,车船导航定位,军事指挥,救灾抢险,城市规划,旅游,只要是你能想到的没有不能和GIS扯上关系的!应用如此之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介绍:电子通信工程英文名为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利用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解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控制、仪器仪表、计算机设计与制造及与电子和通信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问题,研究电子信息的检测、传输、交换、处理和显示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方向: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内容包括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号检测、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电子元器件、微波与天线、仪器仪表技术、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通信企事业单位从事通信网络的设计和维护工作,并能从事通信系统的建设、监理及通信设备的生产、营销等方面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综合素质;传统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与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17-03

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信息技术带给制造业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的改变,以及以机器为特征的传统技术时代向着以信息为特征的系统技术时代的迈进,高校承担着输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我们培养的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栋梁之才。因此,在学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必须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它既是大学生正式进入设计研究领域的开始,又是大学生未来独立工作的预研性准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它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及平时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设计研究程序与方法进行创造性和综合性的训练。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模具方向是典型的传统专业,主要研究塑性成型理论以及锻造、冲压、塑料成型工艺和模具设计,几十年来沿袭下来的毕业设计选题大多围绕锻模、冲模、塑料模设计,主要考核学生在设计方面全面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多用设计图纸的张数衡量。反映到毕业生身上,学生在企业管理、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结合以及知识面的拓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较差,使学生就业时很难马上适应现代企业产品开发模式、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传统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单一、知识应用面窄、技能培养不全面的现状,通过对毕业设计选题及指导方式的合理性、科学性的问卷调查研究,探讨培养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途径。

一、调查问卷内容

本研究就毕业设计选题及指导方法的相关内容对本校塑工方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1.选题方式。①你认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选题方式?a.教师指定b.学生自由选择c.教师和学生协商d.其他(请注明)。②为了更好地搞好毕业设计,你认为什么时间下达毕业设计课题目较好?a.毕业设计开始前一年b.毕业设计开始前半年c.毕业设计开始前d.其他(请注明)。③你认为毕业设计持续时间多长为最佳?a.14周b.18周c.26~30周d.其他(请注明)。

2.选题内容。④你认为毕业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本专业学科范围之内b.跨学科。⑤如果选择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的课题,你会选择:a.工艺设计b.模具设计c.设备设计d.其他(请注明)。⑥如果选择跨学科课题,你会选择:a.专业和计算机结合b专业和管理结合c.专业和机电结合实际d.其他(请注明)。⑦你想选择的毕业设计类型是:论文类b.设计类c.软件类d.其他(请注明)。

3.指导方式。①你认为毕业设计期间教师应采取的指导方式是:a.灌输式b.启发式c.完全由学生自发探索d.其他(请注明)。②毕业设计期间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是:a.看管式b.学生自我管理c.教师定期检查d.其他(请注明)。

二、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对调查结果作以分析:

1.毕业设计选题方式。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方式提出了三个问题(如图1~图3),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更趋于主动,由于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方法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希望与教师协商的学生占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半年下达题目较好,这样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熟悉和了解自己将要做的工作,为更好地进行毕业设计做准备。如果下达题目时间太早,学生们还在课程学习期间,没有时间去考虑。而下达时间太晚,准备的时间又不够充分。大部分学生希望毕业设计用18周,即一个学期时间完成,以通过该环节充分锻炼自己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部分学生希望用近一年的时间来完成,以便完成得更好。另一部分则希望还像原来的14周。

2.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关于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提出了四个问题(如图4~图6),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还是愿意研究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的内容,以使所学知识充分运用。还有部分学生希望能研究跨学科内容,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在课题类型方面,学生还是对模具方向情有独钟,这主要是和近几年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关,模具行业搞的红红火火,学生也希望在大学最后阶段加强模具设计能力的锻炼。

目前,企业都在提倡现代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因此计算机应用已非常广泛。学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找工作也容易,因此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的题目能和计算机结合起来。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许多设计的机会,使学生以为毕业后大多从事设计类工作,而对论文、软件等类型的课题不是很熟悉,可能会失去科学研究和开发的机会。

3.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凭借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以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全面的素质。还有少数具有创新思想的学生,希望由自己自发探索,却没有一个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指导。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经具有自我约束力,无须教师整天像家长一样看管自己,只要定期检查工作进展即可,甚至连定期检查都不必,肯定能完成工作。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专业的学生已不满足于被动的选题和指导方式、陈旧单一的课题内容,他们对毕业设计更趋于主动,希望毕业设计的内容能够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拓以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同时,希望通过毕业设计过程锻炼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适应新形式下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

第9篇:计算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毕业论文 本科生科研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24-02

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我们对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进行了探索,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一 目前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有:

1.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准备时间短,精力投入不足,无法保证质量

多数高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学生需要完成毕业实习、选题、资料检索、调研、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学习与应用、方案确定与设计、实验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而整个过程只有4个月的时间。加之目前就业压力增大,这期间大部分本科生面临着找工作的现实问题。有的学生准备研究生复试,有些学生要准备公务员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还要参加毕业前的补考。因此,造成了毕业生投入到毕业论文中的时间不足,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2.缺乏实践创新,科研素质低

通常本科生是在最后一学期开始时才接触研究课题。之前本科生不了解科研过程更谈不上进行科研训练,而且动手能力也较差。加上准备时间短,造成工作效率低。

3.文献搜集、整理能力差

毕业结业开始时学院一般先给学生布置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教师及课题。由于毕业结题指导时间短,指导教师通常会为学生提供经典参考文献并指导其阅读,然后提供一些关键词由学生自己查文献阅读,以促进毕业设计研究工作的开展。搜集高质量的参考文献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但由于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有强有弱,英文水平参差不齐,无法顺利、快速地阅读文献,特别是对题目的理解还可能有偏差,结果查找并阅读的文献篇数少,质量也不高。上述原因造成了学生对课题把握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课题的顺利进行。

4.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进取精神

由于学生在课题开始时才进入实验室,因此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仅有少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和导师探讨问题,大部分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指导教师的节奏。

二 本科生科研的途径

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课题组在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尝试把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引入到教师科研中进行了探索。

1.本科生科研的方式

从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开始,就应通过专业介绍等讲座,了解所学专业的国内外现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所了解。最好大一就能到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样学生对以后所从事的事业有清晰、完整的认识。

在开始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着手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因此需针对各年级制定分层次、阶段性培养方案。通过安排不同的科研任务来实现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的逐步提升。

应给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给学生制订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科研素质训练。比如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导师的科研方向与科研情况。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任务是熟悉并掌握课题所需的基本实验技能,并根据个人特长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确定自己的实验方向,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阅读4~5篇与教师课题相关的中文论文,一年内至少阅读并翻译2篇相关英文文献。大学三年级的主要任务:协助大学四年级的同学和教师完成自己所在实验方向的实验内容,每学期至少阅读3篇与教师课题相关的论文,一年内至少阅读2篇英文文献;四年级同学的主要任务: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至少阅读相关文献30篇,其中英文文献10篇以上。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课题的研究背景、存在的问题、找到通常的研究方法,制订研究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进行试验研究,分析数据,撰写实验论文。

2.本科生参与科研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强化外语和计算机学习。本科生从事科研,较高的外语阅读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是必需的。否则会直接影响科研能力的开展。所以本科生在大一时期要强化计算机应用及英语阅读能力,为以后查阅文献打好基础。

第二,增开选修课,提高文献检索与写作能力。尽早学习文选检索课程,学会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文献搜集及整理能力。

三 本科生科研的意义

1.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热情

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能较早地把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联系,从而体验到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在科研过程中,通过实践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联结与整合,拓宽视野,夯实了理论基础,加快了知识更新。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自主性吸收新知识的主动性。同时,由于课题需要,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英文文献与资料,从而也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