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

计算机硬件知识全文(5篇)

计算机硬件知识

第1篇: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中职学校;微课开发;实践

《中职计算机新课程论》中强调,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技术发展的优势,引进微课教学模式,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自主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根据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进行讲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势必受到制约。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微课开发实践,希望为新课改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微课简介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前录制好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对所要讲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介绍,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部分和难点内容,理清所要讲述内容的结构,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点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有了新的学习动力,不再是没有头绪地学习。

二、“微课”开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践

(一)抓住课堂重点,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课堂的重点,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力,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第六板块“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时候,由于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分析计算机操作系统,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视频里面展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即“计算机硬件系统里面的主机,外部设备,输入和输出接口,总线;计算机软件系统里面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各自组成部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带一个主机给学生进行系统的介绍,便于学生的理解。微课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二)突破课堂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教学可以抓住课堂的难点,便于学生的练习,提升专业素养。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中“Word与Excel表格协作”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办公室软件的发展历程,学会在Word与Excel中新建、保存、打开文档,同时学会查找和替换,复制与粘贴,插入特殊符号的操作。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着重展示了本课教学难点,即“掌握基本的Ctrl+C的复制功能,Ctrl+V的粘贴功能,Ctrl+F的查找和替换功能”等,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难点之后,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去电脑上进行具体的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微课清楚地抓住了教学的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有效教学。

(三)分析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掌握

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直观展示知识架构,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先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再通过树枝图的发散形式,记忆掌握各知识点。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中“PowerPoint2003操作实务”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制作幻灯片,同时掌握幻灯片制作中的文字、图片的切换手法,学会自定义动画的制作等。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在小视频里着重展示分析本课知识的框架结构,即“幻灯片的启动,图片的插入,文字的输入,动画效果的设置,艺术文字的插入,幻灯片的保存”等,再通过树枝图节点发散展开,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从而为后面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再上机进行实际操作就变得十分容易了。微课教学给学生理清了所学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微课教学,便于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记忆。一方面降低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兴趣入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徐黎丽,孟琦.中职计算机专业项目课程的课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第2篇: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价值;应用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紧密融合,社会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大的发展趋势。这致使社会对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培养计算机人才也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作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应当充分认识自身职责,采用有效措施,培养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现代学徒制恰好满足高职院校这一教学需要,它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堂的有效应用能够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新方向。

2现代学徒制内涵概述

2.1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传统学徒制上的新发展。传统学徒制是明确师傅和徒弟这一角色,由师傅带领学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传授,且这种技能传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非公开性、传承性。而现代学徒制则是基于传统学徒制基础上的发展,它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形成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衍生发展理念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调教师、企业工作人员成为了学生的师傅,学生则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同时进行知识与专业学习[1]。

2.2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特点明显,它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下的产物,其主要特征包括五个方面:(1)招生即招工:即学生不仅仅是学生身份,同时还兼具企业员工身份。(2)学校、企业双管齐下:即学校和企业基于人才培养以及员工需要,共同制定学生教育方案。(3)双导师交替传授:即学校教师以及企业师傅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教学。(4)学生工学结合:即学生学习与实习并举,在工作中深化学习,在学习中理解工作。(5)同时获取双资格证:即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同样能够基于企业实习实训,获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价值

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首先它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能够更好的应对社会的人才需要,将学生输送到企业中。改变过去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同时学生的有效就业能够让企业更好的获取人才,能够降低了企业的人才招揽投入,进而推进企业的更好发展。其次它提升了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效率,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的综合性的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进而在基础上提高学校的竞争力[2]。其三,现代学徒制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的授课模式,即教师单一的授课教学模式,它能够以学生(学徒)为核心,更好的进行课程的设计、课程的授课,能够在一定基础上实现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创新,是对原有教学的突破,更有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4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对策

正是基于上述所说,现代学徒制对学生、学校、企业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高职院校才要在实际开展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时有效应用现代学徒制,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4.1重新定位目标,增强就业能力,明确教育方向

现代学徒制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课堂的引入要求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实现全方面的改变,为了明确现代学徒制加入后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具体方向。高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下即关注学生的企业就业能力发展以及专业学习发展,重新科学定位教育教学目标,将关注点放在就业能力培养上。与数控、模具等专业不同的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企业角色并不是在车间进行批量生产的活动,它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要求极高,且与各个岗位都有所对接,因此教师应当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细则化、全面化,要针对实际岗位的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且教师要注意完善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通过实际调研不难发现,适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众多,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与防护、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维护、网站编辑美工人员、大数据开发与维护、阮家开发与测试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调研数据,考虑企业人才需要,将企业协作主要放在以上几个方向上。

4.2满足校企需求,深度开发教材,提供教学支撑

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学习,不仅仅要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要与企业“高度接轨”,能够将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相结合。为了真正引入现代学徒制,企业和学校就必须“双管齐下”,共同开发具有企业特色、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以从教材层次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提供教学支撑。之所以强调要企业和学校一同开发校本教材,是因为学校更多的是趋于理论层次进行教材的设计。而企业则是按照企业用人需要和岗位要求来进行教材设计,将企业和学校结合在一起进行教材开发,能够确保教材的丰富性,能够更好的支撑校企合作。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师一起开发校本课程(以计算机应用技术-JAVA开发方向为例),在教材的编写上可以确定为如下四个模块(见下表1),并且跟据职业岗位需要对该四个模块进行适当地更新和补充。

4.3明晰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系统开展教学

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引入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依照。它强调在人才培养实际开展过程中要坚持“厚基础、侧岗位、重实践”的指导思想,并且要求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要基于学生巨野设定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人才培养方案应当由两大主体来制定,如上述教材开发一样,由企业和学校二者同时进行。但它更为具体,是基于教材开发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指标、专业发展、专业结构的总体分析,基于此设定招生招工方案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分为三大内容,即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岗位课程体系以及实战课程体系。只有上而体系合而为一,高职计算机专业才能够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学徒制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

4.4建设实训基地,利用企业场地,开展实训活动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实训活动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立足学校开辟学校时间场所,同时利用企业场地开展实训活动。首先高职学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应当确保场所布置与实际工作场景相互呼应,以工作过程为实训过程,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内的实训基地中切实感受到工作现场,进而实现“学以致用”。且为了降低学校实训室的损耗,学校应当有效利用各种仿真软件来达到实训目的。其次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企业场地的积极作用,开辟企业校外实训课堂。高职学校可以直接将学生送到企业内部,让学生在参观、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所学和实际所用联系在一起。同时企业可以委派骨干技术人员来担任学生的师傅,这样学生能够在企业实训基地正更为具体的、更为真实的、更为全面的进行实训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情境与企业工作过程的无缝衔接,让企业成为学生的专业发展训练场。

4.5教师深入企业,师傅进入课堂,实现一体化教学

教师是学生课堂上的“师傅”,教师必须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充分的实践技能。为了改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结构现状,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教师就必须在现代学徒制的大背景下积极深入企业,直接参与企业,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师——师傅”的一体化进程。高职院校应当确保计算机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定岗实习活动,并且要定期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工作,以及计算机专业教师技能考试等。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实训能力,才能够从教师层面为现代学徒制打下基础。企业师傅是校企合作的参与者之一,它也是学生的“老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将企业师傅引入到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课堂上,让企业师傅能够直接参与教学,这样能够丰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团队,也能够实现教师师傅的一体化建设。

4.6依托技能大赛,实现人才培养,促进校企合作

职业技能大赛是评价学校企业育人工作成效的重要抓手。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与学生职业岗位的能力十分贴近,同样其竞赛内容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学校和企业应当依托技能大赛,实现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应当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合作关系,在相互合作中实现对学生相关技能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技能大赛。首先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着作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不仅要将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上,也要放在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培养上。其次企业应当及时根据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和学校一同制定新的技术学习方向,更新现下的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人才培养才能够更符合行业发展的变化,学校和企业才能够在现代学徒制中共同引导学生、企业员工参与技能大赛,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时刻站在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前列,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

4.7完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发展,深化能力提升

有效的评价模式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检验学校人才培养结果的重要手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中贯穿这一理念,即“车间是教室、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学徒、作品是产品”。这一理念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改变过去的结果式评价,将评价活动围绕计算机行业用人标准上,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全过程,并且评价要具有差异性。即针对不同的计算机就业岗位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以评价促使计算机专业能力发展。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评价主体的转变,要实现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师傅评价等,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共同评价,这样才能够确保评价具有综合性,学生才能够在这样的评价中获得全方面的发展。教师可以制定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如下评价表,见表2。其中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专业能力发展对应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的具体课程中进行具体的内容细化。如对应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与计算机专业能力发展则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选购计算机及配件”、“组装计算机技能”、“安装操作系统与驱动程序”等。

5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方向,现代学徒制更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必然趋势。高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把握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在开展计算机教学实践活动中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双向流动,基于现代学徒制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全过程。只有这样高职计算机专业才能够实现与计算机企业的“双赢”,才能够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真真,刘荣林,边兴科.现代学徒制在计算机专业中对学生就业作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02):116-177.

第3篇: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应用

人工智能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的新兴产物,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实践应用有着无线前景。基于此,在计算机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动向,研究与探索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方向,从而推进计算机的创新性发展。

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方向

(一)网络与信息安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怎样增强网络信息安全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中采用传统方法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与不足,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增强网络信息安全[1]。比如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能够实现网络安全威胁种类的精确分析与判断,然后及时选择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安全威胁,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在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海量数据信息有效融合的根本性需要,也是深度开发计算机功能的直接表现。大数据时代序幕的拉开,面对多元化的海量信息,若是采用传统技术进行数据信息采集与分析,则难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2]。而实践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就可以完成计算机系统各种数据信息的具体分类管理,同时准确鉴别与高效提炼出具备价值的数据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采集与分析效果。

(三)软件升级对于软硬件的升级与维护而言,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一步深化软硬件的升级与维护成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功能与作用的发挥越来越依赖软硬件的升级。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时完成计算机软硬件的升级与维护,比如腾讯在用户软件分析与升级系统中就实践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其可以准确辨别出用户是否要完成软硬件更新,若是发现用户有需要进行更新的软件,则会及时把软件更新信息推送给用户,然后点击更新便可。

二、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实践应用

(一)人脸识别技术从本质上分析,人脸识别技术指的是利用技术手段有效识别人脸重要部位,从而实现人脸部位信息的采集与存储[3]。人脸识别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中的实践应用比较多,虽然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例如对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与发型难以有效识别,且人脸识别技术会受到环境条件、装扮等有关要素的影响。现如今,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人脸识别技术,所以应该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人脸识别技术,以使其在计算机中充分发挥作用与价值。

(二)指纹识别技术指纹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实践应用充分的表现出了人工智能。指纹识别技术指的是有效识别、处理以及存储人类指纹,确定各个用户的身份与环境等信息,在保护用户私人信息的安全性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4]。对于指纹识别技术而言,指纹的采集不受位置、时间的限制,且指纹复制比较简单,所以实践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也必须注意一点,目前指纹识别技术还不是很完善,并没有达到最佳的识别状态。

三、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智能程度从本质上分析,在计算机中人工智能的实践应用效果与其智能化程度息息相关,所以这就需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研究,不断地提高智能化水平,将自身的优势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而言,应该突出实践应用的便捷性,关注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整合能力与现场模拟能力。例如,在计算机网络中实践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综合分析应用具体需要与特点,有目标性的优化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和实践应用环境之前的匹配度,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各项应用优势。

(二)进一步强化应用环境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实践应用环境,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更全面地应用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应用效果的最大化。纵观我国网络发展实际情况,当下网络环境的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基于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减小或是规避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高度重视当下网络环境建设,并对网络环境问题制定合理化、科学化建议,彻底、有效解决好信息泄露等安全性问题,营建一个良好的人工智能技术实践应用环境,使更多的人愿意接受与实践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四、总结

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度结合,加快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也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作用与价值的充分发挥。所以需要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的作用与价值,探索其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方向与实践,努力建设好、维护好人工智能的实践应用环境,不断地提高人工智能化水平,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之间的融合成效。

参考文献:

[1]姜晗,李宪玲,马玉凤.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08):97-98.

[2]陈潜.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人工智能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02):46-48.

[3]刘振栋,罗群.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评《云计算系统与人工智能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2018,46(10):77.

第4篇: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主题设计;教学实施

信息时代,计算机做为现代办公必备工具之一,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做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设计脱离工作岗位,教学内容固定,没有新意,教学组织按部就班等问题。如何在非零起点的基础上,有效的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课题组教学实践验证,主题式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解决了教学中“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实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那么什么是主题式教学模式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如何设计主题呢?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1主题式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指将教学内容主题化,按照主题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以情境主题为载体,以知识能力点为核心,围绕主题开展教学,通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使学生在一种独立自主,合作竞争的气氛中学习。以主题引领教学,“主题切入———自主学习(素材搜集、知识准备)———互助探究(上机操作、拓展)———交流展示———多元评价”,丰富课堂,开拓学生视野。主题式教学模式适用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教师确定主题及相关要求(可展示相关案例,优秀作品等),赋予课堂以“灵魂”,学生围绕主题前期通过网络,相机,扫描仪等搜集素材,小组交流讨论确定方案,经过简单的知识准备(教师辅助)阶段,实施方案,最后通过展示交流,多元评价等进行总结拓展。

2主题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特点

2.1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一个结合专业,贴近工作岗位的主题,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地理解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能使学生尽快融入工作情境进入岗位角色,有目的性运用计算机完成岗位工作。

2.2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一个科学合理,贴近生活工作情境的主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的敏感度大大的得到了提高。

2.3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学生在交流讨论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其沟通和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在项目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

2.4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主题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主题探讨实施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深远。

2.5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在愉悦,开放,信任的气氛中开展,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主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课上及课下时间,通过主题探论,网络,和教学辅助(网络云盘,优秀作品展示,微课视频等形式)等过程大大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学者,设计师,裁判,教师,朋友等多重角色,构建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的主题设计

在计算机采用主题式教学,主题设计很重要。一个科学合理的主题能有效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系统性。根据教学实践,现总结计算机基础课程主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3.1教学主题选择要具有实用性,符合专业岗位需求,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实用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如Excel主题教学中可选择商场中商品销售数据管理实例;在word中以毕业论文为主题;在网络应用模块以求职为主题检索求职信息,投递个人简历;在PPT主题教学中,可以选择以近期的学院(或班级)元旦晚会为主题,搜集素材,提出设计方案等。社团活动,公益活动,运动会风采等都可做为教学主题。此类主题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热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反之丰富多彩的作品,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竞争意识。

3.2教学主题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兼顾多样性教学要因材施教,立足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因此教学主题设计要兼顾“两极”的同学,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提出相对简单的,有参考的主题(作品),鼓励创新;对于思维活跃的同学,可以选择相对大一些的主题,提示注重作品完整性,加入时尚元素。

3.3教学主题设计要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入趣味性,流行元素如WORD教学中可以学院元旦迎新晚会节目单,制作节日贺卡为主题;对于汽车系学生以世界汽车名人堂或名车赏析等主题设计PPT,对于机械系学生以“大国工匠”为主题;结合趣味性可为鹿晗,邓紫琪制作演唱会宣传单(word)、个人影集等。

3.4教学主题设计可结合时事,积极向上,与时俱进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其首要“传道”即传播正能量,母亲节主题,汶川地震,感动中国,无一不是一个好的主题,学生在完成主题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丰富的精神之旅。此外,教学主题创设也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元素,如端午节文化,京剧文化等。

4主题式教学在教学实施时应注意的事项

主题式教学是信息技术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但如何使教学不流于表面,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4.1主题式教学在实施时要紧扣知识点,立足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基础,生活实际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主题设计不能无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紧扣知识点,主题大小适中,主题情境任务清晰。

4.2主题式教学开展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标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分组练习等,只有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使主题教学生命力更顽强。同时要鼓励学生作品多参与社团中活动,网络投稿等作为评价标准之一。

4.3主题式教学开展要求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尝试,创造性教学根据《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中描述,开展主题教学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因此教师要充实自我,常学常新,钻研教材,教学方法等。此外,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元素,社会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这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一次情感的升华,也许是对生命的感悟,也许对生活的憧憬,也许是对英雄的敬仰……综上,主题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主题式教学的深入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教师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在无形中感染着每一名同学,成为一个努力严谨,乐观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梁昊.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程中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3:7972.

[2]周雄庆,俞燕泉.主题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196.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3.

[4]祝永健.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32:246-247.

[5]秦芳.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6:87.

第5篇: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

高职教育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体系[1];其重要模式之一就是实践性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目前,专业技能实训课的开设已逐步趋于完善,各校公共英语实训体系也相继构建,对专业英语如计算机英语实训涉及甚少,有的干脆没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目标不明确,缺乏“高职”特色

在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英语实训教学对提高英语应用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但是由于教师不太了解IT行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实训教学比较盲目,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师资力量匮乏“,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对于计算机英语的教师,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能及时掌握计算机领域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二是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要求英语知识要达到一定水平,特别强调英语阅读能力及听说能力,能基本上进行双语教学。基于这两个要求,满足条件的老师不多,导致无法展开有效的实训教学。

3.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开发滞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目前计算机英语的实训教材仍停留在单项技能训练,如:英文电脑配置单的拟定训练,某个具体的全英文软件的应用操作等,这种实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单项技能,但局限性很大。目前IT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由于各实训项目开发的随意性很强,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整个实训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的各项技能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弱,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容易陷入就业难的困境。

4.未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些高职院校建立起来的英语实训基地由于资金不足或组建时间过短出现条件简陋、仪器设备陈旧老化、设施不齐全等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降低了教学效果;而校外与企业及其他兄弟院校共享建设的实训基地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英语应用能力需求分析

计算机人才就业的困难已是大多数高校不争的事实,究其实质发现,主要因为市场所需计算机相关专业岗位对英语应用能力要求与学生培养目标不符,据麦肯锡研究报告[3],我国少于10%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国际工作环境下的英语交流。

随着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市场越来越成熟,用人单位对其计算机不同层次人才及其所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英语能力与素质的要求看,主要包括:从应用层面来说,能熟练阅读用英文撰写的计算机技术文献、资料、书籍,这是因为大多数计算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以英文公布于世的。这对于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计算机技术、动态信息来说非常重要。从键盘名,窗口菜单、互联网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网页、各种操作系统的命令到未汉化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计算机教科书、参考书、说明书,都或多或少要使用英语,有时,还需要直接与客户用英语交流。从开发层面来说,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本身也依赖于英语,软件开发中的技术文档和资料也大都也来自英文。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英语实训环节设计

(一)基础英语语言能力模块:笔者将基础英语定义为日常英语,它是各种行业英语的基础,在高职计算机英语实训环节的设计中仍然需要占少部分比例。

(二)商务英语语言能力模块:笔者将此处的商务英语定义为基于所有职业的泛商务英语,不同于专业性的商务英语,它是开展一切工作活动的语言基础,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必备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