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

第1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民办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一、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现状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3年6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欧盟1/3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爱尔兰等国家体现在初中学科课程里,挪威等国家投入资金进行教师培训项目。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各国采取的方式大都是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推动课程改革。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教育新概念。核心素养体系,旨在研究学生在各学段核心素养的培养,使之具备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的核心是强调立德树人,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和创新实践。因此,核心素养体系,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我国的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刚刚起步,目前大都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在高校专业建设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研究较少,个别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改革。因此,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如何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如何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知识掌握、项目分析、内容组织、语言交流、探索创新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社会输送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的提出

据近几年数据统计,计算机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均在十万人以上,但是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很多相关岗位均表示招不到适合的人才。这是因为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轨,原有的教育体制偏重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学生实践不足,学生毕业时的专业核心能力不足以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因此只能从事应用计算机的其他相关岗位,从而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通过对企业的调研、网络调研、招聘会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等,了解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就业企业、职位、岗位、薪资、所需技能等,我们认为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与计算机的对话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及电路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数据结构及算法设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数据库设计和网络应用能力等。因此程序设计能力的高低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实训、学科竞赛、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因此在培养出高质量的程序设计能力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思考、探索、合作、创新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基于项目的课程设置,它具有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合理复杂的学习任务、运用多种信息资源和认知工具、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气氛等特点,将资源、技术、知识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并与情境教育、合作的互动学习等结合起来考虑,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沉浸到项目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模式。

三、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

1、课程体系建立

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建设的要素及目标体系,在对计算机类应用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和研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分别将六个学期的六门专业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Web前端技术》、《STRUTS框架技术》、《软件项目研发技术》作为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内容整合

根据这六门课程各自特点,统一安排六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将各门课程的特色内容放大,删除课程的重复点,加强实训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加大课时量,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通过六门课程的学习,在程序设计能力方面,得到系统的、整体的训练,从而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大目标。六门课程的三年教学分为基础教学、进阶教学、提升教学三个阶段。基础教学阶段,设置《C语言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这一阶段,主要从语言语法与算法上让学生学会基础的编程方法,掌握必要的函数、指针及面向对象思维。进阶教学阶段,设置《Java程序设计》与《Web前端技术》课程。这一阶段,学生们已经具有面向对象思想,再辅以各种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编程思维,让学生在游戏编写、页面设计、数据库操作中获得编程能力、排错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教学阶段,设置《STRUTS框架技术》与《软件项目研发技术》。这一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教学方式主要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同时辅以企业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校就能进行项目实战,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3、利用互联网进行环境和资源支持

采用基于项目的课程设置在学习环境开放、学生知识经验水平不同、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等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服务支持系统来支持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学习服务支持系统要搜集、整理、分析、总结出六门专业核心课程在现有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做好资源规划;要了解学生对学习资源、学习工具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利用信息获取和检索工具,合理收集利用信息资源。学习服务支持系统一般包括辅导者、学习者、物化因素三方面,具体含义如下:(1)辅导者。辅导者一般是优秀的学科教师,扮演课程组织者、认知教练、学习监督者、问题解决帮促等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保证学习能够顺利进行。辅导者要提供一些解决问题必需的辅助信息,包括教材、电子教案、课件、源代码、教学录像、视频演示、实验指导、实训指导、习题集、教学参考、实用工具和指南手册等,帮助学习者理解自己的学习工程。(2)学习者。学习者是基于项目教学中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解决者,是学习活动主体。学习者既要积极主动向辅导者求助,又要主动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工具来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推陈出新。优秀的学习者也可以成为辅导者。(3)物化因素。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资源,如技术设备,教学系统等资源。也包括帮助学习者提高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如编码规范、常见问题、安装演示视频等。

4、学习服务支持系统的详细设计

(1)问题的设计与表征借助现代电子测评技术能检测学习者的基础水平,并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与难度其相适应的问题。利用丰富的技术手段,把学生带入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循序渐进、连续不断的一整套问题情境体系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者探索欲望的有效途径。问题的多重表征,多媒体呈现方式使学习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情境特征。(2)学习支架使用认知工具重新刻画任务,以减轻学习者对较高层次内容的认知理解。提供一些解决问题必需的辅助信息,例如,面试宝典、实用工具、安装指南、帮助文档等,帮助学习者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学习工程。提供信息提示,也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障碍后给予一些即时性提示,比如常见错误,及相应的修改方法,使学习过程能顺利进行。(3)问题解决过程提供认知工具、思维建模工具和绩效工具支持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编写项目测试报告,记录程序的运行结果。同时,可以通过编写技术说明文档,记录运用的技术、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实施过程,并对这些成果进行反思。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为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掌握有关知识、培养关键技能,并且更利于将所学知识能够得到较好的存储、呈现和迁移。

第2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医药专业;教学改革

医药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医药卫生人才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医药院校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也是医药专业本科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近年来,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刚进入高校的新生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能学到什么有困惑,任课教师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什么、怎么教也有疑惑;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医师资格和队伍管理的日益加强,医学相关课程的内容及学时量大为增加,使得部分医药院校不得不压缩公共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数,但是医疗机构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在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又对从业人员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上述各种因素,都使得目前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很大挑战。

本文结合国内外教育界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新认识和新要求,对开展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深入探讨,并阐述了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的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科学跨学科交融的深入,计算学科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外教育界对计算科学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和体会,并将与计算科学对应的计算思维的培养提到了新高度。所谓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按照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2006年给出的定义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1,2]。为确保美国在计算科学领域的竞争力,200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启动了“大学计算教育振兴的途径”(CPATH)计划,旨在改革本科生的计算教育,提升学生对计算科学的兴趣。而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计算思维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此,NSF进一步启动了一个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计算使能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CDI),内容涉及所有学科,并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2011年,NSF又启动了CE21(The Comput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计划,目的是提高中小学生和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及老师的计算思维能力[1,3]。

计算思维在国外计算机教育中的兴起也引起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领导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逐步确立了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向[4],并组织了一系列的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以推进国内教育界对计算思维的理解及相关教学改革的开展。特别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12年底批准的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其主要目标和内容包括:(1)从理论层面研究计算思维的内涵、表达形式以及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2)从系统层面科学规划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3)从操作层面将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成为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建设一批教学资源;(4)从实践层面推动一批高校按照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应用需求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3]。包括理、工、文、农、医等在内超过百所高校参加的这一批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篇章。

二、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新定位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在2011版《高等学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将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归纳为四点: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及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受计算机“狭义工具论”思想的影响,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放在系统操作、应用软件的使用和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上。

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以及与自然和社会各个学科结合的日益紧密,它已从最初的数值计算工具、仿真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E-Service平台等,变成普遍适用于自然和社会领域的通用思维模式。在医学领域,计算科学也已从最初的生理系统仿真建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医院的应用逐步发展到计算医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电子病历系统、虚拟人、健康物联网等新型交叉学科以及更广泛深入的应用,并在医学发展和研究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医学生掌握先进计算技术的第一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否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医学生能否具有计算思维并掌握利用先进计算技术来分析解决医学相关问题的能力,成为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为基本思维方式,计算思维不仅具有通识教育应有的特征,且在医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特别是整合医学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无论是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作为提高医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培养,是计算机教学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面对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计算思维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从更高层面定位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并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一次的教学改革,并不是完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而是一种更新和提升,是以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指导,再结合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医学应用特色,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实现对医学生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应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的基础上,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及主线,结合医药专业培养目标和《高等学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实施方案》,开展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及实验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目的是在对医学生进行计算机文化、信息素养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能够成为开发和培养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医学生对计算及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形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具有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医学及临床问题的习惯。

鉴于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特点,长期以来,医学生的培养主要以实验科学和实证思维为主,计算科学和计算思维则相对缺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也更重视计算机操作和工具应用,较少涉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需要从医学应用的角度加强学生对抽象、设计等计算思维基本要素的理解。通过对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对人体复杂生理、病理、生化、药理等过程及临床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提炼归纳、系统设计的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利用计算技术分析解决医学基础和临床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下图是开展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通过教学改革研究,力争探索出适合医药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精选出能适应改革要求的课程内容,总结出适合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实践实验环节,并积累一批能深度融合和体现计算思维的医学教学案例、应用实例、教学片段等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应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验案例库,编写出具备计算思维核心要素、体现计算思维方法训练、医学案例和应用丰富的全新课程教材。通过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改革,把目前医药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工具论”式的教学,提升到对文化素养、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上述框架中,进行教改的关键是在计算机文化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之上,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通过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精炼、更新和提升,去掉那些已掌握及可自学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加能体现计算思维和计算理论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与解决医学问题相关的表达和方法;对课程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对与计算思维概念、理论及问题求解方法等相关的知识单元/知识点/实验单元予以加强;突出医学特点和专业应用。在此基础上,再按照计算思维体系对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建立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等与计算思维表达体系间的映射关系,体现思维方法,初步实现计算思维从“科学”层面到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层面的转换。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针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精选能够体现计算思维方法和过程并与医学应用结合的教学片段/案例、临床数据、实验项目,是资源建设的关键。基于医学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处理等应用实例,展示应用计算思维进行求解的过程,特别是核心问题的抽象建模、算法化描述、自动化处理等,可极大促进医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教学改革的另一个关键是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的改变,在教学中突出计算思维的过程和基于不同层次计算环境的医学问题求解思路。

相较理工科院校针对计算思维的培养已在前期开展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相关方面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应该采取系统展

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策略,可以先在小专业、小班中试点,再逐步推广。同时,考虑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各医学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具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应逐步提高。

计算思维的引入为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入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为计算机教育提供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体现了计算科学的新发展和计算机教育理念的进步。通过从计算思维培养涉及的不同层次上进行改革探索,为构建医药院校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2] J.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 49(3): 33-35.

第3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构建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在专业核心课程链中,成本会计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其前期课程有《会计基础实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财务会计实务》等,是这些课程内容的继续和深入。后续课程包括《管理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财务报告分析》、《审计实务》《顶岗实习》等。《成本会计》为后续相关课程的打下扎实基础。因此,《成本会计》对学生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明显支撑作用。本文对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出发,按基于工作过程分解与重构《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做一些探讨。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要符合高职高专学校和的特点

高职高专学校是姓高名职,既是高等教育,更是职业教育。因此,《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就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关系。长期以来国内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大多沿用传统学科体系来构建成本会计内容,讲述从成本会计原理…—要素费用核算…一成本计算方法为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体系滞后,不能适应现代管理需求;二是知识体系条块分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再加上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近年来,这种现象有很大的改观,取得了丰硕成果。纵观近年的成本会计教材,应注意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理论知识传授。把高等职业教育当成职业培训。这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积累,更不利于学生持续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高[2000]2号文件提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在附件中更明确提出:学制三年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学制两年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以“必需够用”为度传授相关知识给学生,在真实的成本会计工作任务引领下为学生搭建成本会计整体框架,并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融于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成本会计职业技能。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要与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相适应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以中小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会计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和会计职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按照这一目标,根据《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的特点,日常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模拟、循序渐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达到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的主流方向,日益受到职业教育界的重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就是以完成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确定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组织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构建要与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相适应。

三、《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要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合理划分

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成本会计主要处理企业获取和消耗资源的成本及其相关信息,需要向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必要的数据。财务会计要依据成本会计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确定,而成本的形成、归集和结转也要纳入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总框架中。因此,成本数据既是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或业绩评价的依据。所以,就财务报表编制而言,成本会计附属于财务会计,但从管理角度看,成本会计也是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要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合理划分。我们认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炼为:要素费用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主要方法--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辅助方法、其他主要行业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将成本预测、计划、控制、考核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整合,不作为成本会计讲授的内容,这样可以将重点放在成本核算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上。

四、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构建

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教学模式,根据《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成本会计岗位的职业资格为标准,以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为主线,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按照“岗位适应、行业载体、核算为主和兼顾管理”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以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社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入手,分解和提炼从事具体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然后根据职业能力需求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设计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成本核算方法工作过程的异同,创设七个学习项目:运用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运用分批法核算产品成本、运用综合结转分步法核算产品成本、运用平行结转分步法核算产品成本、运用分类法核算产品成本和运用定额法核算产品成本、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每一个学习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将学习项目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再将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细分,形成了递进式和分解式课程设计结构。如在运用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划分为:设置账簿体系、材料费用核算、外购动力费用核算、人工费用核算、折旧费用核算、辅助生产费用核算、制造费用核算、完工产品成本核算等。根据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并把每个环节作为一个教学单元。这样,《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序地落实到了各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也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习的认知规律,将七个学习项目的教学内容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进行序化,教学内容组织采取相互独立且层层递进的形式。体现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的完整性和知识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胡颖森,彭锐.浅析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模式创新[J].财会月刊,2009(8).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翟金花.高职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第4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对小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也要从小学做起,所以通过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两者能够相互促进。这需要教师首先从观念上了解“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接着是从观念上接受和深化学素养的内容。教师要从备课开始,从课堂设计的环节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等多方面入手,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数学知识的灌输能够做到兼容并包,使得学生不仅仅接受知识性的教育,也能从“人”的方面得到有效的培养,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讲台上的“圣人”,学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观看教师演示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负面影响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变,从讲台上的“圣人”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而学生也要从“学习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探索的过程交给学生,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将知识升华和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要让学生自己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把图形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度过“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让学生通过动态演示了解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帮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移动。让学生参与平移与旋转现象的探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进而实现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数学抽象是指用数学公式和概念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数学教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最后进行概括性的总结,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先举例引入,后进行知识的引入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举例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共性,由此得到结论性的规律。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核心素养中的数学抽象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知识探索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章节时,首先让学生准备纸片、一些小棒、一支水笔,自己则准备小鱼图、多媒体课件等,接着在课堂上通过设问“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片,问“你能把纸片平均分成几份?并说出每份占你全部卡片的几分之几?”。由动手操作总体的切割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数。接着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构建学生对知识的新的认知。举例“鱼妈妈抓到了一只小虾米,要平均分给自己的孩子吃,它有3个孩子,每条鱼可以分的这个虾米的几分之几?”,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数一数,每份是这只虾

米的。接着教师做出分析,无论有多少只虾米,只要是3条小鱼分,每份得到的都是。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这样通过先引入后总结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引入,也能够让学生学到数学抽象能力。

三、明确教学目的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联系,对逻辑推理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必须重视给学生更多的培养推理能力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使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把更多的讲解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推理过程交给学生去做,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探究机会、发现机会,由此实现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学《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通过演绎推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长=宽,由此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让学生掌握这种推理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奇数和偶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1和2互质,1和3互质,1和4互质,得出1与任何一个自然数都互质的结论”,让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的技巧。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可以通过之前的旧知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基本性质、乘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让学生通过类比,得到小数乘法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掌握类比推理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依次重视这三种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推理能力的提高,实现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重视习题练习

数学运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就要重视习题训练。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时,要把习题型训练放在知识型教学之后,通过两者的结合,及时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数学的教学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抓住课下对学生的训练时间,要通过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我练习,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在教师的监督之下,进行对计算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他们较少因为计算能力的不足而影响学习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通过对学生理解能力范围内的生活实例进行举例,如“给出情景图,亮亮浇了25棵树,明明浇了30棵树,他们一共浇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列出式子“25+30=,30+25=”,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所列出的式子,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接着教师可以继续通过给出十道习题“24+4=,45+3=,63+2=”类似的“不用进位”的加法练习,初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接著教师通过给出“35+7,75+18,58+9”这样需要进位的式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要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结束后,教师要通过与家长的配合,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进位”与“不进位”的加法练习,家长计时、签字,到学校后教师批改,由此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培养全过程。

五、重视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算法、数学概念,更多的是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中的问题。小学数学在让学生掌握数学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从给出的实例中获取信息,把实际问题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转化成自己所熟悉的数学问题;找出数学问题解决的规律,以此解决新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准确感知信息的能力,建立问题表象的能力,抓住问题关键的能力,通过这些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基本规律,掌握数据分析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出“两位数乘多位数”的复习演示,在教师把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技巧演示、强调之后,随即可以把得出的答案擦掉,把两位数前面加一个数字“3”,让两位数乘多位数运算变成“三位数乘多位数”,让学生通过刚才的规律,进行“类比分析、抓住关键”,让学生能够做到“找出数学计算的规律,举一反三”。再如给出实际问题,“一个盒子,长、宽、高分别为6、4、5,在里面放边长为2的正方体,最多能够装多少个?”这道题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要求比较高,要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分析实际问题,如果高为5,那么装边长为2的正方体必定有1是空着的。由此让学生学会用实际经验和学习经验抓住关键,分析数据,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重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能力就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它与数据分析能力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给出更多的解答题,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利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结合,通过“列出方程式”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运用,提高核心素养中的数学建模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通过熟悉的情景示例“学生领走了5盒粉笔,教师领走了7盒粉笔,还剩3盒粉笔,那么原来一共有多少盒粉笔?”让学生通过画图、摆木棒等方法去进行加法运算,让学生从实例中强化知识学习,也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提高难度,用a、b、c这些字母来代替数字,给学生建立模型,转化成数学语言,如“a-x=b,a+b+c=d”这样的模型,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套模型,找模型。

21世纪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简单知识的培养,更是有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小学数学当然也要肩负起这个责任。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根据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六个方面的体现和小学数学教学所独具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这六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课堂和课下两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第5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数学核心素养;

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直观想象能力、数学运算、数学分析等综合素养及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意义重大。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影响, 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及提升。现阶段许多教师过于重视分数,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 数学教学目标不清晰, 许多教学活动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而开展的, 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及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1].现阶段, 一些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 依旧使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知识点为主的教学模式,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讲解, 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外, 在课后复习巩固过程中同样存在问题。许多教师喜欢利用题海战术将学生禁锢在各类练习题中, 久而久之,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对数学产生厌倦及疲惫等心理, 不利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未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数学学习方面的差异着手开展因材施教, 导致班级数学学习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2], 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是指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继而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及数学意识思考、看待问题, 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联想能力[3],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以数学眼光来看待问题,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理解。

二、初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一)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抽象思维及推理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水平以及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等出发, 开展个性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 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分层教学, 对学习水平接近的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及教学, 在有效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前提下, 节约教学时间,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吸收及掌握数学知识。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养成良好的抽象思维、数学分析及推理能力[4].例如, 在进行“直线L1:y=mx+b1与直线L2:y=mx+b2 (b1≠b2) 的图像的关系”的讲解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分层问题。

A.你能否做出函数y=2x+1与y=2x的图像?

B.仔细观察图像, 并判断两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C.针对正比例函数图像与一次函数图像关系的一般规律进行归纳。

D.判断一次函数y=3x+1与y=3x-4图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E.针对一次函数y=mx+b1与y=mx+b2 (b1≠b2) 的图像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引导学生完成相应问题, 提升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及数学推理能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学习能力。

(二)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及实践解决问题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属于较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 在实际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将理论联系实际, 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数学意识看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及实践能力[5].例如, 在进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 开展相应的数学运算及实践,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针对小组中每位学生每周家庭支出总额进行统计, 最终以扇形统计图表现出来,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数学运算能力。

(三)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及想象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时, 应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 积极创设网络教室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丰富性、活跃性、形象及直观性等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及直观想象力。例如, 在教学北师大新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中的动画视频制作功能, 创设动画情境及问题情境如下。

妈妈:小红, 妈妈去年在银行里存入了4000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 今天刚好到期。我们取出2000元给你买一个书桌, 剩下的2000元及定期一年获得的利息再全部存一年的定期。刚刚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妈妈, 今年的存款利率和去年一样, 到期后妈妈可以拿到2640元, 你能用所学知识计算出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是多少吗?

通过创设动画形式的问题情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学生的视觉及感觉产生直观刺激, 引导学生深入问题情境展开计算。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及数学建模能力, 引导学生在运用数学抽象知识点解答现实问题时, 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利用数学知识点以及运算方式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发展,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结语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设计分层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及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想象力、数学运算及分析能力等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遵志。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 18 (02) :61-63.

[2]夏海莲, 吴登文。在深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 (数学版) , 2017, 26 (01) :16-19.

[3]沈良。谈概念教学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数学 (高中版) , 2017, 5 (11) :1-3.

第6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技术工具;数学实验;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7-0015-03

【作者简介】桂思铭,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上海,200062)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特聘教授。

“核心素养”是当今一个被普遍关注的话题,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的提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本文中提到的技术工具主要是指用于数学的计算机软件、图形计算器等,它包含用于代数和数值计算的计算机代数系统、用于自动函数作图、画方程曲线的工具、动态几何工具、电子表格与统计工具等工具。目前不少文章探讨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核心素养,但为了更好地联系教学实践,突出运用工具进行操作活动来感知、认识数学,本文希望将视角更好地聚焦到平日实际的教学和学生的活动上,并以此来引起大家对信息技术运用更广泛和深入的思考。

一、从核心素养看技术工具运用的必然

既然“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么技术工具的运用自然是当今人们的一个必然选择与关键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技术工具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成为每个人的一种常态。事实上,各个国家和组织虽然在“核心素养”的理解表达上各有不同,但所体现的都是对人的发展的关注,且都强调核心素养具有层次性。例如,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中的一项就是能互动地运用工具,其中提到:不仅需要熟悉工具本身,也要理解它能如何改变一个人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如何利用工具去实现更多更大的目标,工具并不只是一个被动的媒介,也是个体与周围环境对话所需要的主动设备。[1]

数学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中也需要运用工具。PISA考试中就有一项要求学生使用电脑来作答,用以扩展测评能力的范围,这反映出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媒介的重要性。这些题目的作答要求熟悉计算机操作,同时还要有运用技术工具的素养和意识。此外,美国的“21世纪的技能”中有一项是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英国的核心素养中也包括了信息与通讯技术素养,这表明国际上都普遍关注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工具的运用在许多国家的教学及评价中已日渐普及,并成为一种很自然的学习方式。这在帮助许多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和克服对数学学习的心理恐惧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技术工具的运用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能更好地进行数学的表达与交流,而不是机械地解题和死记套路与公式。

高中数学教学并不是为了少数的数学精英,而是面对所有的学生,技术工具的运用能满足更多学生的更广泛的需求,学生能从个人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学习数学,并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运用技术工具有利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目前业内所主张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几个方面。技术工具能在提升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例如,在数学抽象素养的培养上,进行数学抽象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素材,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目前国际数学教育中提倡的多元联系,就是让学生能从数值的、几何的、代数的等不同的侧面来认识问题,而技术工具能方便地实现多元联系,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高层次的思维发展上。

在数据分析素养的培养上,基于技术工具的数据分析能使学生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来学数学,进行真实的问题解决而不是简单凑几个数来解题。在现行的大多数中学数学教材中,数据分析的内容多涉及固定的算法,学生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一些知识技能的学习上,而现实生活中,学生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可能会复杂得多,也未必具有常规性。有了技术工具的深度介入,会使数学学习更有意义也更富创造力。

在直观想象素养的培养上,技术工具的优势在于提供动态图形、自动计算结果,学生据此“抱果索因”。更为积极的是,技术工具提供了创造性学习的途径和空间,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工具来实现自己的想法,进行数学思考。至于数学运算,有些人觉得技术工具的介入会削弱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事实上,有计划有引导地运用工具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让许多学生从繁复的数值运算中解脱出来,“策略性地使用工具”会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来关心算理、优化运算的方法。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现阶段技术工具不是“要不要用”的问题,而是“如何去用好”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国外在课程目标的设定、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师的技术素养和技能的发展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研究借鉴。

三、技术工具运用的一些经验

S多新的学习方式是伴随着技术工具的介入和学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是与学习理念和课程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的。从人的发展出发,国外的课程标准对技术运用有要求,美国在2000年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的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出了技术性原则,美国《州共同核心数学标准》强调“策略性地使用工具”。美国各个州在计算器等工具的运用上结合具体的年段与考试类型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有利于帮助和规范学生对技术工具的运用。我注意到上所提供的每个数学活动案例都有相关的课程标准要求的链接,让使用者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思考运用技术工具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教师在开发设计活动方案时能把握好方向。

国外的教材一般也带有多样性、选择性,在同一个课程标准下会有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这样的做法能关注个体的差异、适合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有些教材会强调技术工具的运用。例如美国的学校数学方案(UCSMP)中的教材Functions,Statistics, and Trigonometry在前言中就对技术工具的运用做了说明和要求;在例题、探究活动中有技术工具运用的安排;在部分例题的解法上,除了用传统的方法解题以外,还用技术工具来解题;教材许多地方附有技术工具运用的提示和运用意图的说明,一部分习题还专门做了标记,表示这些题若用技术工具则有利于思考,等等。教材有机地融入了技术工具使用的要求与学法指导,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会形成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

此外,在学业考试中,许多国家对不同的考试有不同的技术工具运用的要求。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考试有些只能用笔,而有些可以用带有计算机代数系统(CAS)的计算器、计算机。这些工具在考试前不需要清除内存,具体细则可登入Victorian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的网站(vcaa.vic.edu.au),在上面查找以往的试卷和工具使用的要求,阅读之后会让人感觉到工具的介入带给试题形式、试题内容的变化,以及对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国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和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还缺乏规划指导和落实,在学习内容及考试上还缺乏选择性,在教材的呈现上缺少一些能反映技术工具运用特点的内容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需要有更多能适应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培训,需要在不同的层面上拓展技术工具运用的范围,这些我们可以汲取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来进行一些有效的变革,更好地带动学法的改变和对人的培养的重视,真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四、技术工具运用的教学案例

技术工具的运用有一个从熟悉、理解到整合课程内容的过程,熟悉工具是第一步,也是用好工具的基础,从核心素养出发深入理解认识工具在学习中的作用与价值,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需求,有序地安排工具的逐步介入,从人的需求出发合理地使用工具,最后要根据学生和所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运用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技术工具的数学实验是一种新的数学学习途径,它可以增加数学学习乐趣,也是解决更具有实际价值的挑战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看一个例子。

例:在函数y=xn(n∈N*)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技术工具学生能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

学生可先作函数y=x2的图象,在函数图象上任取点并测得其坐标,然后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作出该点的切线并测得其斜率(图1),反复上面的步骤,在电子表格中记录数据,让学生猜想y=x2的导数应该是怎样的,当然也可以通过作散点图来进行直观观察(图2);接下来可将y=x2改成y=x3(图3,图4)重复前面的过程……,学生可以切实地认识y=xn(n∈N*)的导数,在归纳猜想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在实践操作中理解认识了概念。学生还可以进行拓展将指数推广为负数、分数,并能用代数系统来确认结果的正确与否,这里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收获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例子可以有许多,例如用若干个函数图象来作一图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对称性等),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个活动没有技术工具是不能实现的;又如许多解析几何的内容非常抽象,有了技术工具可以方便学生类比、推广、思辨,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技术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使许多学生都能真实地参与数学活动,切实地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技术工具为多元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动脑进行操作活动。在此期间教师的设计引导至关重要,要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充分为学生的发展思考着想,使用技术工具进行数学实验,让学生从中获得活动经验,理解并掌握数学。我们可以向国外的教学学习,将数学问题融入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行探究、转化、归纳、验证,在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数学的特质,借力技术工具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用技术工具促进学习方式的优化,让学生学习更好的数学。

第7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湖南长沙410208;

2.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分析现有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弊病,提出动态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阐述构建完善合理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关键词 :课程体系;职业能力;能力递进: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68-05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力递进课程研究”( ZJB2012072)。

第一作者简介:成亚玲,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13063052@qq.com。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需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

1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对口就业难的局面,造成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低,大量从事着与本专业不完全对口工作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目前大部分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基于“学科(或知识)本位”理念进行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各学科的分段和独立,造成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与能力、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鉴于学科本位主义存在的弊病,我们以“能力本位”课程观为指导思想,对计算机应用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在融合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职业资格与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该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倡以能力为基础,以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培训,使学习者或受训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的质量标准,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考核建立必要的基本规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深度融合,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解构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针对岗位练技能,全面推进“三阶段、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一阶段:前两学年,依托校内学习环境,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将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相融合,达到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基本职业能力的目的。第二阶段: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授课,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真实项目实战相融合,做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情景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教学做考一体化,实现由学生到准员工的转变。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全面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实施,培养职场意识,达成就业意向,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融合,实现从准员工到员工的蜕变。

2 构建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要求毕业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术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竞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精神素质。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合理、完善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

能力递进课程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教学组织梯度推进的教学框架。职业能力一般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它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要求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基于专业核心能力设计教学模块,基于实践工程项目设计学习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内容,基于岗位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培养职业素养。

在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两类课程。课题体系在纵向方面由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人文素质培养等文化基本素养教育向人文素质拓展训练递进;职业能力训练由基本职业能力向岗位核心能力再向职业拓展能力递进。基本职业能力属于职业入门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有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规律和通用标准。岗位核心能力是指完成某一岗位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若干典型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获得能够胜任一定岗位工作的较为系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职业拓展能力是指创造性地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设计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注重与他人合作,具备反思和革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课程体系在横向方面按照成长认知规律、职业能力递增的方式合理设计教学项目。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以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文档专业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完成基于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改革与课程重构,构筑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的教学全过程。

2.1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以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文档专业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组装、故障诊断与排除、小型局域网组建及文档排版等能力。校企共同完善基于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核心课程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2.2 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载体,我们精心遴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内容体系;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项目载体、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职业技能鉴定、各种竞赛所需知识技能融合进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3 课程内容设置

我们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设置教学模块,基于作品(产品)设计训练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采用“递进式”方式进行设计,课程教学任务按适度递增的方式设置。以行为导向为主,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知识点的学习,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提高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资料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处理能力、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评估能力。

如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采取“递进式”的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学习认知过程及制造业信息化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将本课程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优化重构为计算机网络认知、对等网组建、部门级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4个教学项目,如图3所示。

3 专业课程的实施

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分层递进设计教学模块,基于实践工程项目设计学习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内容,基于岗位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培养职业素养。

3.1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基于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实践工程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学习任务为导向(驱动),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习得职业技能。

3.2 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

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同时结合翻转课堂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1 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法

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教学项目为:计算机网络认知、对等网组建、部门级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我们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主要环节如下。

(1)提出任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课前设计好教学项目,即目标和要求,在教学活动时下发项目教学任务单。

(2)分析任务: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对项目教学任务单进行交流信息与相互讨论,并提出完成项目的初步思路。

(3)项目分工与实施方案编制:根据项目教学任务单及需求分析,初步确定项目解决方案,然后经教师检查后,最终形成项目实施方案。

(4)分工协作与实施任务:项目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定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协调,每位组员轮流负责项目团队中的各个岗位,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担任不同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5)项目展示、总结:项目完成后,学生以项目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展示,介绍项目的分工、设计思路、关键技术和项目结果,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其他项目小组对该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提问和点评。这种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

以上5个环节构成了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关键步骤,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重复或简化。

3.2.2 翻转课堂教学法

部分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微型课程体系。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使其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终端提供内容服务。每个微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可以满足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实现“人人皆能学、处处皆能学、时时皆能学”的愿景。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参与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进行学习(个陛化学习),提高学习绩效。

3.2.3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工作,如在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扮演网络工程师又扮演客户等角色,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完成多角色工作任务,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等方面能力。

3.2.4分组讨论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先讨论,然后再引导,最终求得对问题的解决。

3.3 课程考核与评价考核

基于课程培养目标,我们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由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主要从学习态度、职业能力、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项目权数见表1。

4 结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我们基于“能力本位”(或能力递进)的教育理念,按照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专业拓展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优化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强调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岗位化,有利于职业院校更好地对接IT产业,融人行业,服务企业,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星,李志远,刘建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190-191.

[2]许丽婷,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149-150.

[3]谭爱平,陈超,杨幸.基于装备制造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 140-144.

[4]张宁林.侯冬梅,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13): 89-92.

[5]闫英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152-154.

[6]孙辉.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253-254.

[7]李伟明.浅述职业学校高职学生技能的递进式教育[J].信息通信,2012(2): 279-280.

[8]陈晓兵,多层次递进式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12(9): 180-182.

[9]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70-76.

[10]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112-117.

[11]谭爱平,胡汉辉,高职网络互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75): 95-96.

第8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职业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59-02

会计职业素养是指会计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是在从事会计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应用、提高和创新,是学生职业生涯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定位、培养目标及会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试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及会计岗位的特点分析,提炼会计职业核心素养,对会计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对会计职业素养方面,高职院校已逐步认识到企业、行业和社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但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指向性、目的性不够强,没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近年来,以“技能”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弱,就业结构性矛盾等突出问题已开始引起教育界普遍关注,“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困境对高等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对职业素养的要求,良好的职业素养已成为职业准入的通行证。在通识职业素养在这方面,诚信、严谨、敬业、责任、合作、礼仪等通识职业素养未能养成;在会计专业职业素养方面,重知识,轻审核、重业务描述,轻阅读凭证,这些种种不足,导致教学与实际工作脱离,学生在毕业后进入职场时,缺乏应对能力。

二、会计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以及长期的练习、锻炼所养成,素养是过程,素质是结果。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切入点,剖析会计职业素养的内涵,提炼会计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及会计岗位的特点分析,会计职业核心素养的内容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会计核心职业素养

首先,开设通识职业素养课,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养成“诚信、严谨、敬业、责任、合作、礼仪”等通识职业素养,以案例教学法为主,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法,进行反复的训练,并且把通识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实训中,养成通识职业素养。

其次,以会计入门课程会计基础和职业岗位特征明显的出纳实务为切入点,系统地设计达到会计专业职业素养养成的任务,分岗位,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等方法展开会计职业素养训练,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进而随着专业教学的开展,在相关课程各项专业训练以形式多样的方式持续推进,在会计教学中通过实际任务训练,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职业素养。会计专业职业素养主要贯穿的课程有:会计基础、出纳实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

再次,会计综合实训,在实训中设立财务室,按企业的规范,明确单位的审批程序、内控制度,岗位责任。采用分岗位实训,学生6~8人为一组,分别担任单位领导、部门领导、会计主管、制证会计、审核会计、出纳。以会计相关法规为准绳,对企业发生的各类业务的会计凭证严格按照规范的审批、审核程序,及时、准确地在各个岗位之间传递、办理。会计凭证就是会计语言,通过综合实训,训练学生的六项能力,养成良好的会计专业职业素养:(1)掌握各类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在传统的实训中,学生一人多岗,实训中学生无法直观的了解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采用分岗位实训,通过典型经济业务的发生,促使学生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业务办理,掌握各类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2)判断各类业务的发生和完成应产生何种原始凭证作为核算依据。传统的实训中,往往是由实训教师提供实训所有的票据,学生根据相关的票据,编制记账凭证。在分岗实训中,让学生思考,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相应会产生哪些原始凭证,是自制的还是外来的原始凭证,这些原始凭证各有多少联,哪一联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3)阅读会计凭证的能力(读懂会计凭证所表达的内容)。阅读会计凭证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在会计理论教学及传统的实训中,学生往往依赖业务描述,没有养成阅读会计凭证的习惯。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旦没有像课本、实训书上的业务描述,取而代之以大量的会计凭证,学生就会茫然失措。在分岗位实训中,通过培养学生阅读每一张会计凭证,使了解经济业务的发生、完成情况,正确办理相关的会计业务。(4)审核会计凭证的能力。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一种书面证明文件。在分岗位实训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会计凭证进行认真的审核,审核会计凭证是否真实、准确,会计凭证的各要素填写是否齐全,会计凭证是否合法、合规、合理,审批手续是完善等,拒绝不合格的会计凭证进入核算流程,是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的基础。(5)业务的处理、分析能力。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编制记账凭证(即编制会计分录)又是另一项基本功。在分岗位实训中,对于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报告,只有业务处理正确,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6)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核心能力之一,是指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国家的法律、规定、制度,对会计主体发生的交易和经济事项采取的方法、程序和原则等方面进行选择的能力。2006年以来,《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以及41个具体的会计准则相继出台、实施,形成我国的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准则体系中,对会计业务的处理,只作了原则性、规范性的要求,许多内容要会计人员通过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核算问题。例如,在准则中,对资产确认条件之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人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综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对现有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据此作出职业判断,判断与该资源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确认这一项资源能否作为一项资产来核算。传统的教学中,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核算时,更多地强调应计入哪些会计科目,怎样写出正确的会计分录,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面对现实束手无策,甚至会出现想当然的思维定势,致使会计核算错误。应通过具体的案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既可以使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得更扎实,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最后,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等财经法规,引导学生渐进的学习,扩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财政、税务会计网页,及时了解会计、财税政策等信息,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在培养专业职业素养的同时,融会贯通通识职业素养的养成,如在实训中,要体现敬业、合作、礼仪、责任;会计业务的处理时,应做到诚信、严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好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考核与评价

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中,不仅要考核会计专业职业素养,即会计技能、职业判断,还要考核通识职业素养,即考核学生的诚信、严谨、敬业、责任、合作、礼仪。为了能较全面的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考核,选择在会计综合实训时进行考核是较恰当的时机,从实训是否独立、如期完成,实训操作的工整、准确性,对业务的职业判断是否恰当,各岗位之间的协调,同学之间相处的融洽性,会计凭证的传递及保管等方面,进行会计职业素养的考核与评价。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具有良好会计职业素养的学生,由于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较好的职业规划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重视,有效解决“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德军.高职会计专业职业素养项目课程设计[J].财会教育,2011(12)

[2]刘啸尘.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3]刘颖.高职会计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4)

[4]李文兰.谈会计实训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9)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2014JGA375)

第9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课,大学计算机;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空间技术等新技术驱动产业、业态进行变革,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2017年以来教育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显著,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1]。2018年以来教育部提出高校应加强“金课”建设,“金课”成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了“金课”的评价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并提出要大力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建设[2]。“金课”建设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大学计算机作为通识必修课之一,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的掌握、计算机科学思维与职业素养的养成三方面进行培养,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信息化适应的基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学院例,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参照“两性一度”金课标准进行建设与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方面体现课程“高阶性”;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方面,加强课程“创新性”;从教学评价方面,提升课程“挑战度”[3]。

1通过学生学习产出确定课程目标,精准定位课程

“金课”的建设首先应对照课程的高阶性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的高阶性要求设计具有适当深度的课程,要求课堂学习具有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对信息的应用整合、关注知识的重构与实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四个基本特征[4]。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主旨,通过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学习产出制定课程目标,大学计算机课程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充分考量学校各专业对课程在知识、技能、素养的需求,课程目标按理工科和文科需求进行划分。课程总体课程目标为掌握计算机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和算法与程序设计技能,形成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和社会主义思政素养。理科加强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数学建模的有机结合,以通过计算机的建模高效准确运算实现并分析专业问题;工科加强以迭代为核心的计算思维与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以解决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学科专业有机融合适应新工科的学习产出问题;文科加强与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在遵循课程总体目标指导下,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层次和专业定位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需求,做到同一专业针对卓越班和普通班、师范班和非师班两套具体目标,如卓越班加强理论深度、课外拓展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要求,师范班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工具、信息化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做到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的精准对接。

2结合社会专业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创新优化课程

“金课”建设要结合社会专业需求充实完善课程内容,大学计算机课程在保证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融合新知识与基础知识,实现课程知识储备的实时更新;充分衔接社会专业需求与计算机应用技能,实现课程技能的按需应用;充分融合服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思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服务社会主义的根本;充分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需要,实现课程素质目标。“金课”的课程内容不仅要设计合理,更要组织有效。大学计算机课程对课程内容主要以教学案例为线进行组织,实现课程内容的条理与连贯,创新优化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应充分进行知识与素养的整合、技能与素养的整合。好的教学“案例”可以将知识点连接为知识面,形成知识体系,将案例知识认知通过实验设计验证实现实践认知,并通过课程思政案例扩充到情感认知,加强知识体系的实践应用和社会主义思政教育。课程案例包括知识案例、技术案例、实践案例和课程思政案例,更多是将三类案例进行综合,如指定某主题,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信息检索或爬取进行各类信息的收集,其次要求学生通过相关软件进行编辑、统计汇总或编程计算进行信息的分析,最后要其学生通相关软件或工具生成结果分析报告,并说明每项结果计算或分析的知识原理和过程,最后产生综合社会、技术、情怀的评价,如此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综合了知识点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实践验证、归纳分析、工具使用和价值评价,实现了对知识、技能、素养的融合。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确定教学方法,高效实施课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灵活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大学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大学计算机课程“金课”建设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效实施课堂。线上教学依托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学习通、虚拟实验平台等线上教育学习平台和钉钉、腾讯会议等交互应用软件,进行以现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为主和符合本校学情的课程资源的结合,线上优质资源作为主要知识体系学习,自建课程资源主要是对知识体系的补充、实践实验的强化和课程思政的讨论等文档上传平台或通过交互应用软件进行线上直播,便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回看复习以及完成实验和线上学习数据的统计。线下教学主要依托课堂和基于移动端的线下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授课讲解、答疑互动、实验实践指导,并借助慕课堂、蓝墨云等移动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检测、全员互动讨论等教学环节和课堂学习数据的统计。

4参照科学评价体系确定考核方案,明晰考核规范

科学的课程考核方案是判断课程建设效果的有效工具,同时科学的有效的考核结果可以反向促使课程建设有的放矢的建设。以学生为核心的考核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评价,以教师为核心的考核是对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态度是否促进教学效果的评价,以课程为核心的考核是对课程目标与内容定位是否满足课程立德树人要求的评价。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案是“金课”建设的检验标准,“金课”建设与实施也应参考科学评价体系确定考核方案,明晰考核规范。大学计算机“金课”建设实“三位一体”的考核方案,即同时对学生、教师、课程进行考核。学生考核将体现线上线下学习动态的讨论、问题回答等过程评价与体现知识技能综合应用的期末考试、设计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考核将体现教学能力的课堂组织、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案例设计等过程性评价与体现教学效果的学生平均成绩、实验设计、课外调研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核将体现素养培养的思维、思政等过程性评价和体现课程建设成果的项目、竞赛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5结束语

“金课”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金课”建设与实践,探索“金课”在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产出质量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分专业分层次的精准定位课程目标、融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数据分析的教学评价四方面进行“金课”的建设与实践,探索“金课”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董琴,张秋,王慧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调查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05):13-16.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刘慧,王成武,蔡江东.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J].大学教育,2020(7):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