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书法课在线教学范文

书法课在线教学精选(九篇)

书法课在线教学

第1篇:书法课在线教学范文

关键词 在线开放课程 MOOC 慕课 爱课程 中国大学MOOC 图书馆 图书馆学

分类号 G250

DOI

10.16603/j.issn 1002-1027.2015.06.003

2012年,继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公开课之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中文译为“慕课”)在全球兴起。同年底,教育部在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的同时,为“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与趋势调研,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开始规划并于2013年起草MOOC背景下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指导性文件。2015年4月,历时近两年,历经10余次修改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z2015{3号,简称《意见》)正式。《意见》的将推动我国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积极、健康、创新、可持续的中国特色良性发展道路。本文综述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就图书馆及相关组织、图书馆学人如何进一步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1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

1.1 发展历程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始于2003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建设方式,经历了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三个发展阶段。

(1)精品课程建设阶段。

2003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z2003{1号),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通知》将精品课程定位为“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并提出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等7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z2007{1号),“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启动精品课程集成系统项目,以便集中展示和应用国家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共建设391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本科课程2515门,高职高专课程1043门,网络教育课程20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课程143门(详见表1)。

(2)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阶段。

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z2011{6号),正式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该项目旨在建设“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该项目的建设内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即包含三个组成部分: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其中,2012年、2013年入选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建设的,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2011年8月25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z2011{12号),批准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建设1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7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

2012年和2013年教育部分别发文,批准2012年建设3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1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年建设1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继续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推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顺利开展。

(3)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

在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的同时,结合国际上2012年以来MOOC的最新发展情况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需求的变化,教育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与趋势调研,规划并制订《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于2015年4月28日正式。《意见》旨在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应用,加强组织管理,明确提出7项重点任务:(1)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4)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5)规范在线开放课程的对外推广与引进。(6)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师资和技术人员培训。(7)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意见》为在MOOC背景下继续推进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与管理指明了道路。

从教育部历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从国家精品课程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再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整体进展与国内外教育大环境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并逐步形成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和在MOOC基础上发展的SPOC(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等多种类型的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这几类在线开放课程的演变承继关系如图1所示。

2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现状

2.1 总体成就

(1)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陆续上线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含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2011年11月9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正式开通,由清华、北大等名校名师倾力打造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首批20门上线。同时,通过镜像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公众免费开放。截至2015年4月30日,视频公开课已立项1011门课程,上线810门课程,总讲数为5794集。

2013年6月26日,教育部召开首批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上线会,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改版后的“爱课程”网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截至2015年4月30日,资源共享课已立项2911门课程,上线2630门课程,资源总条数超过72万条。

(2) MOOC及平台发展喜人。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开通,首批16所高水平大学的56门课程上线。5月20日,首批10门MOOC正式开课。中国大学MOOC平台由“爱课程”网与网易公司联合建设,以“爱课程”网为主导。“爱课程”网负责平台的整体设计,与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为开课老师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审核课程内容,全程跟踪开课进度,制作证书、发放证书等;网易负责平台开发和技术支持,并利用多年在互联网运营的丰富经验和优势对外宣传推广等;中国大学MOOC平台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两个官方人口:“爱课程”网和网易云课堂。在强强联合的促进下,中国大学MOOC发展迅速。2014年9月17日,中国大学MOOC用户人数突破100万,成为中文MOOC第一大平台。2014年12月2日,中国大学MOOC选课人次突破100万。截至2015年6月底,“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已与国内的40余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合作,推出MOOC265门次,SPOC 204门次,总访问量高达1.16亿人次,选课人次接近220万。以参与建设高校及课程团队数量、课程及教学资源数量、选课人数等稳居国内MOOC平台之首,而成为中文MOOC第一大平台。

除“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之外,其他较成规模的MOOC平台还有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2015年5月23日于青岛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教育部选取了“爱课程”网、学堂在线和好大学在线作为MOOC平台代表,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高等教育应用”板块进行展示。

2.2 “爱课程”网的集成优势

“爱课程”网在承担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完成平台功能和服务,助力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共享,自2011年11月9日开通以来,相继推出三项标志性成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和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网坚持立足国情,自主建设,以公益性为本,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具有较大的集成优势,主要表现为:(1)集聚与融通全国高校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和SPOC等多类在线开放课程。(2)参与建设的高校、课程团队最多。(3)课程及教学资源数量、选课人数全国第一。(4)首家发放学习认证证书,提供SPOC服务。(5)独家全程提供全学科编辑服务。(6)完备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7)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教、学服务。(8)首家构建中心站、省节点、校园课程平台三级应用服务体系。

自2011年以来,“爱课程”网坚持公益性为本,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免费提供近4000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受到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2014年1月4日,“爱课程”网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5年1月9日,“爱课程”网荣获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法兰克福书展、法兰克福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新产品金奖”。“爱课程”网已成为我国有影响力的集聚优质课程和资源、开展在线教学活动、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

3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

《意见》是政府层面的用以规范的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的第一份指导性文件。根据《意见》的指示和部署,我国在线开放课程正朝着建设与应用同步、开放与专业兼顾、公益与市场结合、引进与输出并重等方向发展。

3.1 建设与应用同步

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最终是为了用。不管是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还是MOOC和SPOC,应用于教学是关键。应用正是MOOC与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相比的优势所在。《意见》强调,要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着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已经为高校提供了7种建用并重的方式:(1)学生免费自主学习MOOC,学校认定学分。(2)学校组织学生免费学习MOOC,并认定学分。(3)本校老师自建MOOC,并在MOOC基础上为本校学生建SPOC,兼顾大规模的优势和个性化的需求。(4)基于他校MOOC建立本校同步或异步SPOC(不配老师),常见于文化素质教育类的通识课。(5)基于他校MOOC建立本校同步或异步SPOC(配老师),老师在SPOC中为本校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视频、作业、测验等资源和应用MOOC的策略。(6)基于在线课程中心建立本校独立的SPOC,用于本校教学,相当于不对外公开的“小MOOC”。(7)基于在线课程中心建立本校独立SPOC,用于本校教学,并与特定的高校共享,常见于校际共建共享的情况。

3.2 开放与专有多元

MOOC和SPOC都必须基于平台,因此,平台的选择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不可回避的问题。建设平台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建设周期也较长,并不适合每个学校去建设。“校校建平台”生长出一批难成气候的“小土豆”,既不利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与共享,也是一批教育专家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普遍担扰。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接受访谈时强调:“高校搭建慕课平台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并不主张高校都搭建难以形成规模的小平台,可依托公共服务平台采用云服务等方式搭建专属的慕课应用中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此,教育部将在国内已运行的具备良好公益性、开放性的平台中择优遴选几家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并鼓励高校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2015年5月,“爱课程”网推出在线课程中心云服务,已经为40余所高校建立适合高校个性化需求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平台,支持高校MOOC和SPOC建设与教学应用,并提供方便高效的管理功能,受到高校的欢迎。

3.3 公益与市场结合

《意见》指出,坚持公益为基础,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积极探索课程拓展资源与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方式。这一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对于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奠定了制度基础。以“爱课程”网为代表的平台在保证基本学习免费的前提下,已在认证证书收费、云服务平台建设与维护费、课程租赁等方面进行了市场化的有益探索,初步形成可持续运营的方向。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爱课程”中心负责人吴博看来,“除了学分认定之外,还有管理与应用,学校、机构、平台方要形成一个良性的科学化机制,整合技术和应用资源,促进社会参与,促进课程得到最大效率的应用,这是一个生态,要建立起在线开放课程的生态化体系,才有发展前景。”

3.4 引进与输出并重

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跨越国界传播,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意见》指出,对外推广或引进课程应遵守我国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互联网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教育服务的具体承诺,并择优推荐。学校或平台承担课程对外推广或引进课程的直接责任。鼓励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对外推广我国优质课程。鼓励优先引进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学科优质课程。《意见》这一条款既表明了官方对于MOOC引进与输出的态度,又明确了引进与输出的责任主体,实际上确立了引进与输出并重的原则,为规范我国MOOC的输出与引进工作定了基调。

4 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就斐然

图书馆学一直以来注重课程建设,与其他学科相比,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成就毫不逊色。在精品课程建设阶段,图书馆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不俗成绩,截至2010年,图书馆学、档案学类共有15门课程入选部级精品课程,其中,有9门是以图书馆学核心课程申报的。这为其后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阶段,图书情报类共人选8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部级视频公开课,成就斐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MOOC兴起后不久,马费成教授的“信息管理学基础”和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两门课程在改造为资源共享课后,又于2014年9月率先转型为MOOC,这为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的课程建设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并树立了可供借鉴的典范(见表2)。

4 图书馆及相关组织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的作为

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是无可争议的新常态。MOOC与图书馆具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起点,主要表现为:(1)均为重要的教育平台。(2)均有广泛的公益性。(3)均以用户为中心。(4)均注重应用。因此,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图书馆,还是图书馆的联盟或学术组织,如中国图书馆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线均大有可为。

4.1 图书馆及其联盟或学术组织

(1)推进终身学习的新工具。

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拓展了教学时空,激发了社会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为推进终身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及所辖区域内的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利用MOOC优质视频、测验作业系统和互动交流机制为读者服务时更为得心应手,图书馆只需要解决MOOC与读者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开辟专区,提供学习的终端设备,解决网络流量费用,为老年和特殊读者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等。杭州市图书馆自2014年下半年起组织老年人集中学习MOOC,前两期的课程是由“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提供的浙江大学段治文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武汉大学潘迎春教授的“简明世界史(一)”,深受老年读者欢迎。

(2)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新形式。

学科馆员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之一。MOOC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师们接受起来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人文社科类教师和年长的教师尤其如此。学科馆员在提供服务时,可有意识地介绍和推介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如“爱课程”网免费提供近400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近300门MOOC等),加快教师适应的步伐,帮助教师们抓住时机,更快地将新的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馆员还可作为课程的团队成员或助教参与MOOC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创新与深化服务的形式,而且还有助于馆员的职业成长。

(3)馆员继续教育的新样式。

馆员继续教育是馆员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MOOC的兴起既为馆员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免费优质的课程资源,其游戏化的任务设计使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碎片化的短视频更为馆员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便利。MOOC本身的考评机制也减轻了管理的成本。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MOOC于2014年9月1日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线以来,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广西图书馆学会及多家图书馆均组织馆员学习并凭成绩或证书认定继续教育的学分。据统计,第一学期结课时共有1.5万人参与学习,1218人获得证书,其中在152名申请认证证书者中,有41人来自图书馆,占27%。

(4)阅读推广的新模式。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媒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宽。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在多屏时代成长的新生代读者眼中,阅读的媒体与符号的区隔更趋淡化,纸书、电子书,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均成为阅读的对象,“大阅读”的时代将会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终身学习重要方式的MOOC,也将成为广义阅读的一部分。图书馆推广MOOC的应用与服务,也就成为阅读推广的新模式。

(5)公益性的合理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MOOC是以公益性为基础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但公益并不等于免费,更不意味其他主体可以随意传播。MOOC课程是与平台绑定的,其公益性的权利主体是平台,在该平台或网站上的学习和观看都是免费的,但一旦脱离平台或网站的传播均应得到该平台或网站的授权,擅自“离站”或下载服务均是侵权的。图书馆及相关组织必须对此要有正确认识,在合理使用范围内,结合自身的优势和服务目标用好公益性资源,或与公益性平台合作,征得其同意,真正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的积极正面的助推者。

4.2 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作为半官方的图书馆学专业的学术组织,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不仅在推动MOOC建设方面负有宏观指导作用,而且还应为MOOC的应用与推广提供支撑,通过MOOC推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并最终为学科与专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落实“国标”的重要抓手。

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是《本科图书馆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制定的终极目标与意义所在。人才培养是以课程教学为单元进行的,而MOOC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因此,落实“国标”,作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产物的MOOC是当下重要的突破口。教育部要求必须在“国标”中有所反映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也强调,“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可见,从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人手,可获一举两得之效。

(2)协调推荐的应有之义。

从整个学科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协调和推荐优质课程是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题中应有之义。所谓协调,即对不同学校同一课程建设MOOC的轻重缓急的合理调配。所谓推荐,即为集体决议的MOOC课程提供专业推荐意见或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推荐意见。根据“管办评分离”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学科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更多承担遴选评估的职能是大势所趋。因此,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其被动接受指令,还不如提前规划,主动将协调、推荐MOOC建设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根据《意见》精神,图书馆学MOOC课程的选题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识课或公共课,如信息检索、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名著导读等;二是专业核心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版)列有图书馆学基础、文献目录学、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专业)、信息服务、信息分析、图书馆管理、数字图书馆等。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可根据各校优势予以调配。同时,应充分发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优势与带头作用,积极推进北京大学“信息素养”MOOC建设,鼓励武汉大学在已建的两门MOOC的基础上扩充图书馆专业系列MOOC或SPOC。

应看到,图书馆学在多数学校仍属弱势学科,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发挥集体力量有计划地遴选并加大推荐力度,加大课程在所属学校中的分量,增加图书馆学优质课程面世的机会。

(3)专业课程群的建设重点。

《意见》鼓励高校间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方式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群。而协同创新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天然优势,因此,多校协同的课程尤其是课程群将主要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来组织。在这方面,计算机类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走在了前面。近来,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倡议并联合组建“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组成由相关高校自愿参加的基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计算机教育共同体,旨在积极倡导、引领和推进MOOC建设,促进计算机教育的创新改革,提高计算机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践,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内外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地位与影响。

(4)校际共享的突破口。

校际MOOC课程的广泛共享与应用,是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深入的体现,也是《意见》实施的难点。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的工作会议暨系主任联席会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设置相关议题,推动在学科与专业内部达成共识,共享建设成果。

(5)培训交流的生力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MOOC建设已经为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但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加入。根据教师的现实需求和技术发展,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可牵头组织,开展MOOC或SPOC课程建设与应用培训,进一步推进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事实上,图书馆学已有一批MOOC建设的负责人(如马费成教授、黄如花教授)、教务组织者和研究的先行者,也不乏感兴趣的馆员和教师,完全能够组织起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多样的培训与交流活动,整体提升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水平。

5 图书馆学人的作为

5.1 学MOOC

无论是图书馆员,还是图书馆学教师,要想在MOOC背景下有所作为,首先要以“学生”身份去注册并虚心学几门MOOC,最好能拿一门MOOC的证书。只有与众多学习者一起看视频、做作业、参加讨论,才能完整体验到MO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到底是怎么回事,才能更深理解MOOC老师是如何设计和组织知识点、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也才能体会MOOC学习者的真实感受,还会对MOOC平台的功能有感性认识,为自己参与或主持建设MOOC打下基础。

此外,学MOOC、拿一门MOOC证书,还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最好方式。据悉,天津市教委要求高校给学完MOOC的老师提供若干奖励,以鼓励老师在建设MOOC之前先学几门MOOC,加深认识。河南大学校领导则规定:教务处每个同志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要先学一门MOOC,申请纸质证书的费用由学校支付。

5.2 用MOOC

对于教师而言,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是教学示范。教师可以从观摩其他老师的MOOC中借鉴教法,改进教学。例如,许多从事文检课教学的馆员和教师在学习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MOOC后,把黄老师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此外,有条件的老师和馆员还可以在其他老师建的MOOC的基础上建立本校的SPOC,用于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而学习过MOOC、了解MOOC的馆员,能够更好地解答读者的咨询,向读者推荐适合他们的免费的“潮课”或学习资源;或为教师们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学科服务等。

5.3 建MOOC/SPOC

条件成熟的教师或馆员,可以尝试自己建设一门MOOC或独立SPOC,或参与建设一门MOOC,成为某门MOOC的团队成员或助教。通过建设MOOC或独立SPOC,完成一个教学周期,能够增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际教学融合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

第2篇:书法课在线教学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利用教育;在线课程;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091-03

1 高校图书馆利用教育的涵义

“图书馆利用教育”,又称为“读者指导”、“读者教育”、“用户教育”、“用户指导”等等。图书馆利用教育是针对读者为学习求知识的目的,进展到为研究、创造的目的,更发展到为不同行业需求的特殊目的而实施的利用教育。是教导学生认识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了解馆藏所在,以及学会利用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来完成图书馆查询的一项活动。是为了达成某些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图书馆利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认识图书馆,进而教导读者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并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项目的支持下进行自我的学习和研究。学校图书馆利用教育主要意义是教导全校师生具备利用图书信息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他们能熟悉馆内的各种设施,了解并学会操作馆内的各项资源,知道如何通过服务项目,寻找所需的信息,以解决学业或生活上的问题。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主要是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包括阅读指导、利用指导和配合各科教学使用图书馆指导。在网络资源普及后,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课程的指导范围已从图书馆实体的馆藏扩大到虚拟网络资源,并融入信息素养的技能,目的在培养学生具有搜集、分析、组织、评估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内涵已增加许多层面,加入在线目录查询、电子资料库的使用、多媒体教材及数字化资源,图书馆利用教育通过网络达到资源共享,学生可利网络学习,教师可分享数字化教材。图书馆利用教育加入信息素养的技能及多媒体的运用,可让原有的图书馆利用教育更充实活泼,也更符合时代需求。图书馆利用教育已由传统授课方式转向强调教导学生学习如何思考、观察、判断和取用所需的信息,朝向多元化的学习,透过图书馆利用教育,培养学生能有效搜集、分析、分析、整合、评估及运用信息,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2 图书馆的功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馆的任务已有转换,由原本被动的服务转化成主动的服务,扩大为有效的协助师生找寻、使用、评鉴与利用信息,以为终身学习做准备工作。图书馆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通过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设备与服务,可使学生在优质的环境下学习,从事自我探索、研究和学习活动,亦可使学生具有寻找、掌握、选择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图书馆有责任教导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技能和善用图书馆里的各项资源。图书馆提供教师教学与课程设计的资源中心,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场所,也是学校的信息、学习、教学、阅读、娱乐与服务的中心,成为教学资源中心。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为搜集、组织、保存、利用图书和非书资料,提供阅读、流通服务,传统图书流通服务,馆藏以图书、期刊、视听资料、教材为主,多设置在一间教室。而现代图书馆除了收藏图书、保存文献外,还应用数字化科技来搜集、储存、检索资料,成为教学资源中心,并提供阅读、流通、参考咨询及信息检索等多元化服务,在馆藏方面除了图书、期刊、视听器材外,还提供网络资源、数字化学习等,并设有专有的图书室。因此,现代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所扮演角色将是提供学生多元化的服务和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率的使用信息,当图书馆转型成为教学资源中心后,透过学习活动,协助师生探索、找寻、组织、使用和评估信息,使其具备信息素养的能力。

3 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困难

随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来临及数字科技的快速成长,高等教育更须培养师生信息素养能力与提升校园学术研究的风气。而大学图书馆兼负有支持教学、协助研究、提供信息及服务等任务,所以图书馆设置利用教育课程为其使命,适应数字科技的发展,图书馆利用教育课程可通过网络提供便利的在线教学,以扩大学习者推广图书馆各项服务及资源。以往学习环境的提供大多由教育相关单位规划、设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但随着信息网络环境的普及应用,远距学习、远距教学、数字学习、电子学习、在线学习等相关名词的应用相继出现,使得学习者学习的场所不再限定于学校、单位,只要具有网络链接的设备与环境,即可随时随地进行不同领域的学习活动。因此,随时代变迁,图书馆利用教育也随时代的需求改变而进行重整,所以如何符合新时代学习者的需求,将是当前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目前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面临的困难主要是:

1)图书馆信息部门缺乏有效支持,图书馆作业软件的设置包含向厂商采购或合作以及自行开发两种途径,一般图书馆发展小型操作系统多采取后者,除了经费考虑外,也符合实际作业需求。图书馆利用教育采用的 Web2.0 工具虽不是太复杂的技术,但也需要具有相当程度科技背景的人员才能胜任,图书馆的 IT 部门人员便是最佳人选。但图书馆经常遇到的难题便是信息人员无法有效支持,馆员只好采用网络上一些免费软件闭门造车,成效自然不理想。

2)馆员能力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馆员平常忙于馆务与教学,工作负荷已很繁重,无法经常进修学习,往往跟不上新科技的脚步,对于不断更新的工具和平台无法有效掌握。有些 Web 2.0 工具需要一些操作技巧,馆员也必须花时间去学习。

3)容易遭受网络上的破坏有些 Web 2.0 工具提供自行编辑的功能 (例如Wiki),在网络上开放供多人协同创作,可以轻易增删和编辑内容,而且通常都不需登录,因此特别适合团队合作的写作方式。此种工具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利于共同创作和分享,虽然立意良好,但往往被一些心术不正的读者恶意操控或加以破坏。

4)读者的参与度不高Web 2.0 强调互动、分享,读者对图书馆推出的服务也许感到新鲜,但参与讨论或回馈意见的兴趣并不高。图书馆员对 Web 2.0 和新技术勤于学习,希望可以熟练地运用在工作上,但当导入这些技术于图书馆利用教育时,要花很多力气和时间制作内容(例如互动教材、影音档案) ,千辛万苦推出服务后,如果读者反映不够热烈,不免要自问一声值得吗?

5)经济的压力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度膨胀,图书馆的经费总是不断在紧缩,此种情况国内外皆然。经济因素迫使图书馆不能太多资源于读者的教育是明显的事实,但校园内也有另一股支持的声音,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对学生终身学习态度的养成至为重要。图书馆如何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做好这项工作,的确是不容易的事。

6)缺少评估Web 2.0 越来越流行已勿庸置疑,它对图书馆利用教育的价值也已得到认同,但我们对它运用于图书馆利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了解,无法有效改善。如果能有更多仔细的评估,探讨学生对 Web 2.0 技术的接受度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将有助于图书馆员更确认 Web 2.0 运用于图书馆利用教育的潜力,并找出最适合的工具。

4 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实施现况及需求

大学是研究、发展与传承学术文化的重镇,培育优秀人才的摇篮;图书馆是搜集、组织、收藏与传播人类知识文化的宝库。因此,大学图书馆的功能是为支持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提供学生学习的资源。大学能否达成教育目标,图书馆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所以,大学图书馆须加强实施图书馆信息利用教育,以发挥本身重要的教育目标。

提供大学图书馆服务的努力方向,也确立了图书馆利用教育在大学图书馆服务项目的重要地位,将图书馆利用教育列为参考服务或读者服务的必要业务之一。信息网络时代,通过网络进行图书馆与网络资源利用教育。大学图书馆设置信息网站,提供教学网站或在线课程,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检索及运用数据,大学图书馆为提升读者信息搜集与应用能力,奠定终身学习基础,应积极推展图书信息利用教育,大学图书馆应举办图书馆导览、参考工具、数据库检索、网络资源图书信息利用相关教育活动、大学图书馆应协同教学,并开设图书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利用教育课程在图书馆中扮演提升读者信息素养能力的角色,应经常举办此类相关教育活动。

目前国内图书馆利用教育应用网络的方式,主要是将课程的教材上网,部分课程并具影音功能,图书馆利用教育网络教学课程仍十分有限。图书馆传统以实施讲授式课程为主,为开设各学期的新生导览、数据库利用及网络资源介绍等课程,必须动用大量的馆员人力且未能提供学习者随选课程,因此利用数字学习机制,通过设置在线课程,可提供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网络自学,且能扩大图书馆的使用范围,充分发挥图书馆设立的教育目的。

5 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实施在线课程的意义与目的

黄淮学院图书馆为大学们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和资源,通过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实施可将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推广到学生中,在信息时代,以网络进行教学的在线课程,更可提供学习者另一学习的渠道。采用在线课程,好的网络教材可增进学生的学习意愿、增加学习渠道、提供适性化的教学环境及具备互动式多媒体特质的教材。提高使用者的学习意愿。扩大参与学习的学习者,使图书馆利用教育的推广教育目的得以延伸,以增进师生信息素养能力与提升校园学术研究风气。

图书馆实施在线课程的目的是:跨越时空限制:网络的一个特性在于它一天24 小时,全年无休的服务,使得读者能在需要的时候弹性利用。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使学习变得更为实时与易得。满足信息需求:学习者信息寻求行为改变,学习者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增加。加速学习成效:网络化的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者复习机制,可作为实体课程之外的辅助工具,更可成为学习者自学的工具,以加速学习成效。提升图书馆利用效率:透过在线课程的教学,学习者透过课程学习图书馆馆藏、电子数据库、馆际合作等各项资源的利用及了解各项服务,以达成图书馆资源及服务推广的目标。图书馆服务多元化:提供不同学习管道,使图书馆服务更多元化。提供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倾向于个人化的学程,不受限于传统的学制,也不必在固定的规范下进行。而图书馆利用教育不仅是教导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技术,也是教育读者终身学习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在线课程的设置更能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得以提升。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愈见普及,图书馆利用教育朝向网络化也势在必行,虽然通过网络的在线课程更可超越时空障碍、学习者可重复学习,以达到自身的学习迁移内化为个人知识等优点,但仍须考虑在茫茫网海中,如何吸引学习者意愿,使学习者主动到学习性网站及在线课程进行学习。

6 在线课程实施建议

将图书馆利用教育课程开设为在线课程,实现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服务,馆方可随时提供服务。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学习者可依照个人需求进行学习。节省馆方人力及时间,解决人力不足问题,降低人力成本,并减少开设重复性课程。服务多元化,扩大图书馆的服务管道,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增加学习人数,实体课程受限于场地参加人数有限,在线则可增加参与学习的人数。实施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在线课程,图书馆利用教育设置在线课程将会遇到的主要影响执行的因素是馆方的经费及人力匮乏,其次是在美工动画、信息技术及教材设计方面及馆内政策,图书馆对于在线课程的设置采取积极与正面态度。

1)在图书馆管理层面,在线课程仍须定期更新内容并配合相关技术,大量的人力及经费如何长期维护乃为重要的课题;在线课程是时代趋势,团队的力量才能支撑图书馆,必须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依图书馆馆实况,设置特色课程,宣传图书馆在线课程的特色,可使他校学生了解本校特色。

2)要使用者方面,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设计不同的课程,规划课程内容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增加学习者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习者充分利用上网学习在线课程,发挥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在线课程的实际效用。

3)在课程规划上,让在线课程与实体教学课程可同时并存,即为实施两者合一的混成式教学课程;设置在线课程可作为学习者的辅助教材,协助便利学习查找数据的方法;课程宜增加模拟示范操作部分,模拟实际于各网站及数据库检索过程。此外建议课程可先针对较实用且基础性课程为优先规划,例如:图书或报纸资源搜集的课程。

4)在教学理念及目标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推广图书馆利用教育及各类资源,使学习者了解并善于利用图书馆各类资源。希望提供学习者无时空限制且自主选择课程,可节省及避免重复投入馆方授课的人力。教学设计上,利用传统教学、数字化教学、活动设计等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融入各个学科领域的内涵,使课程更为丰富和多元化。教材皆由馆员自行设计及制作,内容以讲述式呈现为主,辅以实际操作画面。教学环境与资源上,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影音设备,于独立工作室或办公室内进行教材制作及录制授课内容,录音仍由负责馆员自行录制。

5)在课程规划及开设过程中,馆内可配合支持设备及经费,前置作业大约需进行一个学期,内容包括:调查馆内各单位需求、任务小组分配、调查国内外图书馆制作在线课程的实例、电话访谈国内几所大学图书馆制作情形、评估制作课程的软件报告等。

6)课程名称及授课时间:除图书馆导览及利用教育的课程外,尚有各类主题资源的教学,授课时间大约以一个小时为主,包括:图书馆导览、数据库使用教学、新鲜人指引、Endnote书目管理软件、英语听力训练、搜集数据的方法等。

7)加强馆员的专业训练,目前图书馆在线课程大多为初行阶段,馆员常需要身兼数职,馆员除原有业务外仍须投入时间及人力制作课程,人力的需求在图书馆是一项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馆员为新挑战,在各馆人力缩编情况下,希望可藉由教育训练课程培育馆员自行制作在线课程的能力。在教案设计与教材制作上,建议有专人负责,另可鼓励馆员参与相关研讨会以学习在线课程制作技巧。

8)加强宣传推广,若馆方已建置完成在线教学课程,应加以适当宣传及推广教育,以使更多用户得知图书馆的新服务及使用方式,并且可成为校园信息化的一环。

9)课程评鉴:由于目前馆方仍实施及规划少部分在线课程,馆员人力仍以执行为主,除课程单元部分提供课后测验外,尚无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做评鉴或问卷调查。

7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在线课程在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中的使用者需求及应用情况。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实施在线课程,以设计适性化的教材,依据知识类型的不同设立教学目标,研究调动学习者自主参与课程学习的动机。积极宣传及推广建置完成在线教学课程,以网络进行教学的在线课程,更多地为使用者提供多元学习渠道,图书馆为大学的心脏,在信息科技的进步下,通过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实施可将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推广,实现符合时代趋势推广图书馆利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薛调. 美国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 2013(4).

[2] 周芳. 高校图书馆利用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3).

[3] 丁明霞. 图书馆利用教育在南疆高校的探讨与实践[J]. 技术与市场, 2015(12).

第3篇:书法课在线教学范文

关键词:情境创设 秘书学教学 应用

现代学科的发展,呈现出既分支化又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各相关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比如,秘书学研究从大量的秘书工作的实际职能中抽象出“辅助领导,综合服务”的普遍规律,再由此出发,演绎为对各项秘书工作的个别要求。

一、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课程情境在本质上是学习情境,是为学习者创设的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环境,因此课程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将人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为此我们必须要做到:情境应能够支撑学习者的思维和行动;创设情境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而不是由教师已有的经验所决定;学习应该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而不是由教师完成传输;学习的“脚手架”应该是为学习者搭建而不是为教师自己准备的。

2.专业性原则

情境学习理论是普遍性的学习理论,无论是基于社会学的,还是基于心理学的,所提出的隐喻和方法都是比较原则性的。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差异性和课程类型的复杂性,使得情境学习理论的具体运用和理解具有复杂性。对不同的专业采取的不同的情景策略和方法是必要的——至少对于“学徒制”情境中工作情景的物理表达是不相同的。例如,对于工程技术类专业,情境认知的策略更为明显,而管理类专业的实践共同体策略则更为重要,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情境则更应该关注个性。

3.统一性原则

情境创设必须坚持情境与学习内容的统一性。教师为课程学习所设计的情境必须服务于学习内容,任何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情境以及画蛇添足的情境都是没有意义的。课程情境只是为学习者情境学习所创设,情境的创设对知识建构和知识迁移必须是有利、有效和有益的。

4.真实性原则

真实的环境是情境学习所必需的,只有在真实环境中所构建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知识,特别是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真实的职业、工程技术背景对于学习者理解技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还要尽力避免由于所谓的真实所导致的把学习者引入另一种“歧途”,那就是所谓现实性的“真实”往往并不是我们学习者所要追求的真实。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真实”并不是真实的复制品。

二、情境创设在大学《秘书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整合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它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关系的变革。不仅仅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综合,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一种理想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教学资源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局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最终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全新学习方式。

案例就是那些成为经验的实例,案例包括成员、事件、背景、起因与结果。案例作为学习的导引,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能够有效展开知识,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由案例进行推理,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并实现知识的建构。对于文化核心课程来说,不是仅仅展示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引出文化思考,文化思考必须借助社会文化情境来催生,没有文化情境支持的文化课程常常被批评为说教。案例学习要求学习者走进案例,成为案例中的角色,而不是案例的旁观者,但是学习者又必须走出案例,即形成自己的经验和经验库。

例如,高职高专秘书专业在课程结构上,可组成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相关学科课程和行业背景知识课程五个课程模块。课程的整合可以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方式,即由知识技能点组成知识技能线,由知识技能线结构为知识技能面,由知识技能面组合为知识技能体。其中具有突出作用的是知识技能线。高职高专秘书专业的主要知识技能线有:文化基础与素养线(相关课程有大学语文、艺术鉴赏、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秘书实务线(相关课程有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与实训、文书与档案管理、速录与速记)、写作传播线(相关课程有现代汉语、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公文制作、企业报刊编辑)、语言交际线(相关课程有演讲与口才、交际礼仪、中外文化与民俗、英语、秘书英语口语)、管理线(管理心理学、管理学概论、公共关系学)、办公自动化线(相关课程有指法训练、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及应用、网络技术及应用、办公设备应用及维护)、行业背景知识线(相关课程为某行业基本知识,生产、运作基本过程的概论性课程)、辅修与选修线(相关辅修专业如企业管理、人物形象设计、商务英语等,相关选修课程有基础会计、企业文化、市场营销学等)。围绕知识技能线,要切实组织好技能训练。可广泛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以企事业和行政机关为背景,对学生进行单项或综合能力训练,。同时,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学制较短,为切实加强商务秘书专业学生技能培养,还应十分重视教学计划之外的隐性课程的开发。

三、结论

高等院校是最能感受到来自基于心理学情境理论和基于社会学情境理论的两种情境学习途径所带来的操作性和普适性问题。本文通过探讨情境创设在《秘书学》教学中的应用,期望能够对秘书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柳杨. 情境认知视域下基础写作教学情境创设探究[J]. 语文建设,2012,20:5-7.

第4篇:书法课在线教学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员教育;图书馆员职业素养;慕课;继续教育模式

图书馆从早期的藏书楼发展到现在以“知识服务”为己任的现代图书馆,图书馆员要符合图书馆的岗位标准和任职要求,也必须不断地适应和更新知识。继续教育是推动图书馆员提升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的深入,图书馆员迫切需要适应网络时代与数字信息时代的新型继续教育模式,慕课这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目前还未大规模地运用于该领域,但其在线、开放共享、可扩张性等特点决定其适用并将带给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新契机与活力。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慕课作为一种新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实现慕课在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中的三个路径。

1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

21世纪的图书馆员将扮演知识提供者(KnowledgeProvider)、知识通道者(KnowledgeGateway)、知识教师(KnowledgeTeacher)、知识组织者(KnowledgeOrganizer)、知识生产与出版者(KnowledgeCreatorandPublisher)及知识合作与倡导者(KnowledgePartnerandAdvocate)等多重角色。[1]因此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不仅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员的外在要求,也是馆员自身知识更新与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当前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组织规范、内容设置、举办模式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

1.1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

所谓继续教育,即“在相同的领域内,对已有经验的扩展或重建的一种学习。其目的并不是对这一知识领域中所有学习做一完结,而是意味着学习者对以往所修习的内容继续不断的努力钻研”[2]。截至2014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17个,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5607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5479人,占9.8%;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18146人,占32.4%。[3]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相对齐全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对该教育体系做了有效补充,但目前图书馆系统尚未制定出权威性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与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相关的文件仅有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颁布的《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与各省自行颁布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以《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为例,该条例在第二条中规定“本条例所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是指对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进行的以补充、更新、拓展知识,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和培训”[4]。可以明确该条例所指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却无法明确图书馆学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等关键信息。另一方面,图书馆学是一门专业学科,是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有其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我国至今没有一个专门的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机构,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着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教育内容规范性与专业性欠缺等问题,因此亟需政府统筹建立相关法规与条例,构建出科学规范的图书馆继续教育体系。

1.2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模式较为单调

我国图书馆界将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作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制定“十二五”战略规划时均对继续教育做出规划。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均在“十二五”规划中有明确规定,对继续教育参加人员、培训课时、培训课程等方面作出规定。[5]目前,图书馆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培训等。在实践中,根据人员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以及不同的工作特点,主要有两大模式:一是传统的继续教育教育模式,以“面对面”培训方式为主,主要有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长期培训、短期培训等;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模式,即网络教育模式,包括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平台等。这两类继续教育模式各有特色,同时也存在不足,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一是每个馆员的自我教育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对培训方式和内容需做出正确的判断;二是各图书馆自身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培训专业不均衡等现状;三是网络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偏理论性,针对现代化图书馆的实际工作方面网络培训内容较少;四是网络教育平台双向视频交流很难实现,信息的单向传输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

1.3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较为滞后

随着信息化、知识化和数字化的深入,传统图书馆转向智慧图书馆,图书馆员也应该及时更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图书馆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仍然偏重于思想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教育、业务知识培训等方面。这种现状的形成与我国图书馆现有的管理制度与人事制度密切相关。公共图书馆是政府领导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图书馆员要紧跟党和政府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方向,每年都需要学习最新的国家政策方针。图书馆服务性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职业道德教育首当其冲。业务知识培训包括图书馆传统业务与三大工程培训等方面,目的是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更新知识。在信息化、知识化和数字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当前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明显滞后,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的系统性培训。

2慕课作为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新模式的理由

中国内地高校的慕课之路已经起步,公共图书馆领域也开始为读者提供慕课服务,如“国图公开课”、“文化共享大讲堂”、“南图讲座”等,但目前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领域还未引进慕课这一新型模式。在云服务、云计算平台等新技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慕课必将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包括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领域。

2.1慕课的大规模在线的特性适合图书馆员继续教育

慕课(MOOC)最早于2008年提出。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的人工智能课程放在互联网上,吸引了多个国家的16万学生注册学习,此后,MOOC引起许多世界著名大学的关注,引发了教育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代表了远程教育最前沿的发展趋势。[6]MOOC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体现了技术和文化的融合,围绕着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创造出新的能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等特性。同时,慕课融合了人工智能、多媒体、云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分析等多项技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注册,自由选学其中由顶级大学一流教师开设的视频课程,在线与老师或者其他学员互动,参加随堂测验和线上考试,有的通过后还能得到证书。[7]我国图书馆员存在馆员人数多、规模大、差距大等问题。慕课大规模开放的特征突破了地域限制、教育背景差异、职称层次差异等现状,促使全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均等化。不论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员,还是中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员,都能在线学习同样的课程,这也顺应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性原则。根据《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图书馆自身需为读者提供有保障的硬件设备与通畅网络的服务,这些条件适应慕课这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要求,可以说慕课作为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2.2慕课课程的优质性促使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高效化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缺乏严格的任职资格制度,存在图书馆进人标准过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层次馆员的需求以达到高效化的目标。慕课汇集了全球最优秀的教师与教学资源,不仅能提供最好的教师授课视频,还能为学习者提供包括学习资料和学习辅导在内的一整套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说是“优质”教学资源的集成。另一方面,慕课的灵活性能为不同层次的图书馆员提供高效的课程,将图书馆员需求与课程内容高度统一起来,如专业的馆员可以选择图书情报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提高其图书情报学理论功底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非专业的馆员可以选择网络知识与数字图书馆等方面的课程,满足其读者服务工作的需要;研究馆员可以选择专题培训,加强其研究深度,促进其科研水平的提高;初级职称的馆员可以选择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与论文写作水平。慕课课程完成后需通过相关测试才能拿到学分,图书馆员必须进行认真而投入的课程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能促使大量的图书馆员提高自学意识,培养专业素养。

2.3慕课大规模互动与参与特性突破传统

慕课有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它改变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传统定位,更多的体现一种互动交流关系,在线学习代替了传统教学,大规模以及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8]目前我国图书馆员分布于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和科研图书馆系统,这三大系统在行政隶属上分别由平行的不同部门主管,这是图书馆员交流与互动缺乏的主要原因。与图书馆员之间的交流相比,图书馆员与培训主体,如培训主办单位、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少。国家图书馆、全国公共数字文化发展中心、文化干部管理学院等全国性培训主办单位均未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员交流平台。省级公共图书馆与本省内各级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往往依靠本省图书馆学会举办活动的途径实现,而各省图书馆学会举办的活动也有限。因此,慕课这种不限制注册人数,还提供了网络交流空间的形式,为图书馆员大规模参与学习、彼此互动提供可能。

3慕课在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中的路径研究

虽然在线教育已存在多年,但运用在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中的范例并不多。相比于第一代网络公开课,慕课已经展示出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实现慕课在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统筹图书馆通用教育慕课资源、建立统一的图书馆员慕课学习与交流平台、成立慕课管理专业团队、创新图书馆员慕课继续教育机制这四条途径实现。这四条途径分别从慕课的资源、平台、管理、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

3.1建立图书馆通用教育慕课资源

图书馆员专业能力涉及到多方面的领域和范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智力性能力、应用性能力、动作性能力和研究性能力。[9]慕课资源的内容可以根据图书馆员专业能力涉及的领域进行规划,具体包括图书馆基础、图书馆理论、学术会议、数字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和电子资源类等方面的课程。要根据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合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基础科目,如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学研究设计与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技术等;并且要加入图书分类、编目、元数据标引、古籍修复等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课程。同时,要适当增加图书馆发展战略与趋势、公共文化体系、公共数字文化、云媒体服务等紧跟时展的内容,扩大图书馆员视野。目前已经建立慕课资源的课程包括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研究设计与方法》、中国科学院的《图书馆发展战略与趋势》,数字图书馆方面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图书馆现代化管理与电子资源方面的《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及创新服务》等。[10]整合优质的图书馆慕课资源是首要工作,必须尽快开展。

3.2建立统一的图书馆员慕课学习与交流平台

2014年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成立,宣布共同建设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这标志着慕课教育学习的学科统一平台在中国建立。[11]而图书馆界尚未建成慕课的统一平台,因此做好资源整合,全方位进行资源有机整合,搭建统一的图书馆员慕课学习平台是当务之急。慕课是E-learning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员之间及图书馆员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老师对图书馆员的引导等,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慕课形式下,图书馆员的学习自主性尤为重要。建立交流互动平台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了解图书馆员的学习进展,便于及时给出指导;并能进一步推动全国各级、各地图书馆员之间的业务交流。

3.3成立慕课管理专业团队

慕课的特点是不仅要求有优质的资源、强大的师资,还需要一支为教学资源进行统筹协调的管理团队。管理团队不仅需要负责与教育主体的联络,收集、整理课程资源,制定慕课学习目标,编写教学计划,及时调整课程进度,还需要维护好交流互动平台,为网上交互教学、课程考试等做好规划。针对图书馆员的工作性质与知识更新需求,慕课管理团队还需要做好教育各个阶段的整合,协调各级各地各层次图书馆员的学习需求。由于我国目前的三大图书馆系统分属于不同的上级主管部委,因此,成立慕课管理专业团队对于协调三大部委之间的人力资源、课程资源、数字资源、考试资源等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3.4创新图书馆员慕课继续教育机制创新图书馆员慕课继续教育机制是一项重要措施,具体做法是:一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图书馆员的慕课继续教育管理机构,推广慕课这种新型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方式,在三大图书馆系统中广泛宣传推广,激发广大图书馆员对慕课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二是探索慕课继续教育模式的激励机制,以学分激励、奖学金激励等手段激励图书馆员认真学习,完成学分;三是探索与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相结合的职业规划制度,以增加图书馆员自身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为前提,对图书馆员自身职业素养与慕课课程做相应的规划,力图达到图书馆员终身学习、职业晋级等目的。

4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数字化信息化的深入,图书馆要满足日益增加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需求,图书馆员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强化职业能力,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慕课作为当今一种秉持优质教育资源在线共享的先进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优质师资力量和优质课程资源的问题,还能凸显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公益性、均等性与高效性。慕课学习平台建立后,不仅为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而且将推动全国各级各地图书馆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图书馆教育教学类慕课的出现,将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学和培训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成为推动图书馆员知识更新的关键因素,并将加快提升图书馆员的专业能力与社会地位,创造我国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的新经验,从而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传夫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4-18

2.苗文菊.浅谈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图书情报工作,2008(增刊2):220-223

第5篇:书法课在线教学范文

关键词:平面几何体;切割;三等规律;截交线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76-02

教学前综述

【学科】机械制图(教材版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五版))

【课题】§3-2截交线的投影作图——平面切割平面体

【教学目的】掌握截交线的两个基本特征;熟练掌握平面切割平面体的截交线作图方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平面切割平面体的作图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如何求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点和共有线

【教时】1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教具】机械制图教具模型等

【教学步骤】

一、观察复习提问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体的投影作图”。请仔细观看模型,如图1中a、b、c、d、e五个几何体,讲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归纳什么是平面(几何)体和曲面(几何)体?

(构成几何体的表面均是平面图形的几何体。构成几何体的表面至少有一个表面是曲面几何体)

二、设问导入新课

当几何体被平面切割后,如何求截交线呢?请仔细观看模型,如图2中a、b、c、d、e五个几何体被平面切割后,它们的截面与截交线的不同特点。

(a、c图由一个平面切割形成截面,截交线a图是四段直线,c图是椭圆曲线;b、d图由两个切平面切割形成组合截面,截交线b图是圆弧加四段直线构成,d图是部分椭圆曲线加四段直线构成;e图由三个切平面切割形成组合截面,截交线是四段圆弧加两条直线构成)

我们先学习平面体被切割后,如何求截交线的问题。

板书1:§3-2截交线的投影作图——平面切割平面体

三、新课讲授

我们一起观看模型,如下图a。

(1)截交线的定义:观察模型得出截交线的定义。

板书2:1.定义:平面几何体被平面切割后的交线叫截交线

(2)平面几何体截交线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截交线的两个基本特征。

板书3:2.截交线的基本特征:截交线是封闭的平面图形;是切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线

(3)例题讲解。例题1:六棱柱被一平面切割画出俯视图和左视图。

板书4:图

请问切平面属于什么面?(正垂面)。同学们看黑板,我们来分析并画图。首先(准备)画出六棱柱的左视图;第二在主视图(V面)中找出并标注切平面与六个棱线的交点(特殊点);第三根据“三等规律”画出(标出)各点在俯视图(H面)、左视图(W面)的投影,依点连线得到切面形状;第四检查并画全其他图线。由此,得出画平面体被平面切割后画截交线的方法与步骤。

板书5:3.画平面体截交线的方法与步骤:①分析图形特征,找出特殊公共点;②运用“三等规律”,画其他视图对应的特殊公共点;③运用特殊公共点,画出截交线(公共线);④检查并画全其他图线。

(4)课堂巩固例题:学生画出正三棱锥被一平面切割后的俯视图、左视图。

板书6:图

一学生上黑板画,其余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图,画好后,进行点评,强调画截交线的方法与步骤。

(5)课堂提高练习:完成平面切割体俯视图的投影。

板书7:图

分析:该几何体是长方体被四个平面切割后而成的。可以认为第一个切平面倾斜将几何体前上部分切去一部分,得到与上底面的交线ⅠⅡ,标出1“、2”,根据宽相等求出水平投影点1、2;第二切平面与留下部分的上底面的交线为ⅢⅣ,在主视图上标出3“、4”点,根据长对正求出水平投影3、4点;第三切平面与留下部分的上底面的交线为ⅤⅥ,在主视图上标出5“、6”点,根据长对正求出水平投影5、6点;第四切平面与第一切平面交线为ⅦⅧ,与长方体后面交线为ⅨⅩ,分别在左视图、主视图中标出7"、8"、9"、10"与7'、8'、9'、10',根据长对正、宽相等求出对应点水平投影点7、8、9、10;连接相邻各点,得到如图所示。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平面切割平面体的截交线作图方法与步骤。

五、课后作业

完成习题册P:29~30页,3-3、3-4题共10小题。

六、专家点评

这是市级学科带头人示范课,要求用传统的方法施教,考察教者教学功底。施教者充分利用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用直观实物模型将空间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师生双边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点评专家:吴如林是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中学高级职称)

参考文献:

第6篇:书法课在线教学范文

关键词:电子书包;科技教学;实践应用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电子书包试点的不断深入,上海市虹口区在2010年首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电子书包试点,区内十几所中小学参加试点,而笔者所在的单位也有幸成为区内第二批电子书包试点学校。笔者所任教的学科为高中信息科技,理所当然成了第一个在学校利用电子书包平台进行试点教学的学科。在实施电子书包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对电子书包的交流讨论、预习和备课、在线评测以及课后作业布置等方面做了较多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电子书包平台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应用

1.利用电子书包平台,进行课前交流讨论、预习和备课

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知识时需要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在讲授新的课程内容时需要进行课前备课。学生在利用传统的书面预习方式时,只是初步了解了有哪些新的知识点,时常会显得枯燥和乏味,而利用电子书包平台,教师可以提前将课程资料、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通过电子书包平台实时提交到网上,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如动画、语音、视频、图片或文字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

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兴趣,经常会安排学生进行课前的教学交流与讨论。教师可以在电子书包平台上提前创建交流讨论的主题,学生在上课前登录电子书包平台客户端,提前进行交流讨论,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2.利用电子书包平台,进行课中的在线评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个困惑,就是教师在讲完一个重要知识点时,如何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科技教师会通过一些免费教学互动信息平台,如魔灯系统的测验模块,进行课中的在线及教学效果的反馈,而非信息科技教师在检验课中教学及时效果时却遇到了不少困难,甚至是没有办法检验课中教学效果。利用电子书包平台,教师只需要在课前进入平台的“随堂评测”模块,相关的评测题目。学生在课中时,只需要登录电子书包客户端平台,就能够直接打开教师的评测题目。

例如,笔者在课中讲授完“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计算机的五大逻辑部件”教学内容后,在电子书包平台上提前关于此教学内容的在线评测。学生登录电子书包平台客户端并完成评测,评测的结果能够清晰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能针对自己的错题重新答题。这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3.利用电子书包平台,进行课后的作业布置

为了检测学生掌握当天教学内容的情况,教师通常都会布置课后作业,然后进行书面批改。虽然教师通过批改作业的方式,基本了解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但书面布置作业和提交作业的过程,并不能实现大批量数据的统计和记载,学生完成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的方式都显得单一。而在电子书包平台上,教师可以完成学生作业的上交、批改、作业分数等大批量数据的处理,在布置和批改作业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插入图片、插入批注、作业打分等。如教师在讲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教学内容后,要求学生回家完成课后作业,作业名称是“五大逻辑部件的分类”,里面包含了图片、文字等信息,还包含打分系统,在电子书包平台上都可以实施并被学生课后应用。

三、结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提出明确要求,“要促进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电子书包”顺应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物理减轻了学生书包的重量,是家校互通的一个有效的教与学平台。在信息科技教学实践应用中,电子书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今后,电子书包平台也将会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也不断改变着信息化教育的进程和手段,给未来的信息化教育带来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王荣良.高中信息科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7篇:书法课在线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线路工程课程;综合改革;能力

《线路工程》课程是通信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通信专业的学生有着重大影响。笔者对该课程提出的改革措施,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原因

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困难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地局限在教室里,教学手段主要使用板书或者采用图片、器材展示等形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经常似懂非懂,对抽象的专业知识只能死记硬背,难以深入理解,也就没有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了。因此,学生往往感觉《线路工程》课程“抽象、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

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单一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教授这门课程时教师往往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讲授中又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授课往往过分讲究完整,重结果轻过程。教师习惯于把知识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直接讲授过程代替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致使学生单方面地被动听讲,难以发挥主观能动则直接参与其中,课程结束时则采用以笔试为主、课程进行过程中的小实训项目报告为辅的传统考核模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很难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办学成本高,实践环境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线路工程》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方式。通信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奠定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得以强化,即通过大量的操作、训练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院内实训环境几乎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而且,《线路工程》课程在操作、训练上一般都使用熔接机和otdr等比较昂贵、精密的器材,办学成本高,而学院投入较低,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改革措施与手段

(一)实践环境改善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联合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江苏通信服务有限公司和南京吉隆有限公司等工程单位参与课程的实践环境建设。采取购买、捐赠和技术支持(合作)的方式,解决课程办学成本高、系统性强和专业性强的特点。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邮电建设工程公司等企业合作,以线路工程为主体,开发了一套以通信行业真实岗位为建设“节点”、模块化、工学结合的高职通信类专业“f-block”模式综合实训系统,并积极完成课程项目式和工学结合的教材。

随着我国由学历型社会向资格型社会逐渐转型,通信企业岗位准入制度逐步推行,以及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的要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共同投资成立线务工程实训基地。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纳入《线路工程》教学大纲中,使其涵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要求。根据通信专业对应的工种,学生考取电信线务员和机务员等职业技能证书。

(二)教学手段更新

提高认知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对“f-block”模式综合实训系统的参观,了解odf、ddf、mdf设备、桥架、进出局管道、架空和墙壁线缆等,学生很容易建立起通信线路全程全网的整体概念,学生对以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也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这样也便于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提早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也就有了目标和动力。如通过现场观摩学习人孔,带上皮尺,打开一个人孔铁盖,参照施工图,从人孔各方面的尺寸、管道的尺寸和位置,甚至电缆的固定、绑扎、标志等各方面的规范一一分析透彻,学生在熟悉人孔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读图,现场教学完成了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实训基地”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板书”向“实物”转变,以其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从基本概念出发,提高学生技能“以学生为本”的高职教学观,要求学生在学习上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应用才是关键。如我们在介绍odf章节的时候,首先在教室简明扼要地介绍odf的概念、组成,然后将学生带到机房,将理论和实物odf“对号入座”,进一步让学生观察成端光纤光缆、编号、接续以及走线,思考各个部分的作用。这种直观现场教学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对odf也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此外,通过参观现场线缆的敷设规范,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设备及理论的理解,而学生的现场操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有效地利用贴近实际应用的实训系统,将抽象的记忆转化成直观的理解,对准确、透彻地理解基本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能加深记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增强职业素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大部分通信企业既要求学生掌握通信工程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要求学生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进行转移(第二岗位),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的目的。《线路工程》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十分明确,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对应,与工作岗位相吻合,与职业技能证书要求相统一。在职业证书的推动下,通过教师对职业道德(5s)和职业态度的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探索学习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引入

“f-block”模式综合实训和线路工程实训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工作情境法等教学法。

“教、学、做”一体化在每个任务模块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方法作为教学的具体形式,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教授,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的环境下,迅速理解通信线路的整体概念及具体的标准、规范,掌握光缆、电缆及相关设备、仪器仪表的相关操作技能,熟悉光电缆工程的敷设、设备安装、测试等线路工程知识,并通过综合性任务将各项工作连接起来,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

案例分析法otdr测试中,根据中美海底光缆的抢修案例,总结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进行故障定位及参数测试,在此基础上,利用实训系统,人为地在实训系统的光缆线路上制造故障,让学生利用otdr查寻并排除故障。通过案例分析并在“f-block”模式综合实训系统中求证,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它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深刻地把握、理解这些概念,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交流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克服从众心理,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习惯的养成。

工作情境法通过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真实工作过程,激发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按照学校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授课流程,进行主体式学习。而教师就完成了从主体到客体的转变,从演员转变为导演,从事必躬亲的执行者转变为运筹帷幄的指挥者。学生在不断的操作情境再现中可以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培养学生关键核心能力,与企业单位的工作场景无缝对接。

考核方案优化

整个考评体系改革将过程考核与评价纳入课程总成绩,改变用试卷考核为主的成绩评价,成绩将主要体现在平时考勤、职业素质和态度、职业能力、项目报告、理论和实践知识等方面,如表1所示。

在新的考核方式中,考核内容面向职业岗位,依据工作样本,制定考核内容;促使学生注重学习工程,将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挂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强调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和过程评价,激发学生上进心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无论基础好坏,都有机会获得成就感,增加智慧开启的经历。

改革成效

课程改革增进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友谊,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之间协作互助、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如何做人,提高了个人素养。

教学质量比较课题组成员开拓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了一套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课题组成员紧跟当前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将先进的工程技术理论贯穿课堂之中,开拓了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多种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教师课程评价由同行评教、督导评教、学生评教三部分组成,学生成绩优秀率和教师评教分数逐年上升。

家长与学生满意度对几届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课改的满意度由80%升到90%。教师的授课方式能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活跃,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授内容以实际工作岗位为主线,结合教材和专业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家长认为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条件很好,创造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同时学生还拥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等。

企业满意度通信企业和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对通信专业毕业生评价很高,认为课程改革很成功,课程改革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内容涉及通信线路施工中的各环节,毕业生获得电信线务员资格证书,理论基础扎实,学生动手能力强,仪器操作熟练。

问题与建议

本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完善。本课程是职业能力课程,在不同的专业开设,对于如何形成相应的特色以满足不同的专业的需求,课题组成员将深入企业调研岗位的差别,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各专业的特色。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教师教学方法与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同时教师获取通信职业技能证书的种类不全、层次不高。课题组将深入企业实习,与工程师讨论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考取相应的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同时教师将进行课程改革方面的教育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线路工程》课程改革落实了以“胜任通信工程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给学生提供终身发展的牢固基础为宗旨的原则,满足了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快速顶岗的愿望,满足了学生和家长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性。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书法课在线教学范文

一、学院线上教学工作组织

按照学校关于新冠肺炎防控总体要求,围绕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的教学工作总体目标,学院成立了线上教学工作组,开展在线教学促进工作,全面摸排开课任务、统计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计划,开课前对每位主讲教师进行在线教学课程测评,确保每一位老师都能正常进行线上教学,同时明确学院线上授课要求与管理方式。

二、在线开课情况

(1)开课第四周,我院目前共开出本科课程34门次(其中专业课17门、专业基础课5门、通识类核心课1门),涉及任课教师31人,专业基础课选课学生1420人次,专业课选课学生635人次。

(2)主要教学形式:采用智慧课堂教学工具和直播平台,进行在线交互授课。教师主要使用的第三方直播平台:雨课堂、腾讯会议、腾讯课堂授课、教室直播授课。同时主讲教师通过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课程二维码,采用多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发挥在线互动优势。

三、线上教学方法案例

(1)采取思源学堂+QQ 群+雨课堂(腾讯会议)多个线上平台综合使用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设置习题,增加课堂练习和线上讨论环节,利用 QQ 群和腾讯会议语音、视频沟通功能,强化课堂交互;增加随时演练过程、动画、小视频并采用腾讯会议“共享屏幕”功能分享给学生;布置作业题并设置自我评分环节,通过自评分数,判断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2)老师在“雨课堂”由于网络拥堵而无法正常直播的情况下,采用“腾讯会议”进行直播,并同步地进行PPT讲解现场录屏,在课后发给学生以便回看复习,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3)由于无法确认学生是否在线收看课程直播,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交流采用小范围讨论或点名式讨论,同时在课程开始时,让每个学生有5分钟时间用来讲解自己作业部分。

(4)网络授课前先将PPT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课中注意和学生互动,随时提问,抓住学生注意力。

(5)授课过程中遇到要推导的内容,以前都是板书,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思考,目前都是加在PPT中,感觉效果不好。课前将PPT中不好描述的问题,提前准备一些简单的板书,在授课期间,用手写板在准备的板书中进一步发散性地讲一些延伸知识。

(6)上课前认真准备一些问题,课间、课后让学生完成,方便了解学生听课效果。课后提一些课程延伸问题,让部分有余力的同学参与完成,进一步促使同学思考。 

第9篇:书法课在线教学范文

一、依“内容”选择

1.阅读教学依文体因课而异

(1)议论文和说明文文体可选用表解法和对比法

议论文和说明文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板书设计要尽可能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概括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表格是常见的语文板书形式,它有整齐、对称、均匀、清晰、明了之美感,可以对说明文中的一些科学性的词汇进行归类,化繁为简,易于学生掌握。

例如,在讲法布尔的《蝉》这篇说明文时,学生阅读课文时明显感觉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抓不住课文重点。于是我将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设计成一份表格,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填入表格中,学生就可以依据表格中的提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既形象又富有概括性。

(2)散文和诗歌文体可采用图文并茂式

散文和诗歌因其优美的语言和文字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所以我们在设计板书时应力求新颖,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图文并茂式板书具有简笔画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再根据课文内容配以简练的文字说明,构成板书,有图文并茂的效果。

例如,在讲《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时,为了呈现作者心中向往的小屋,我将板书设计成一座小屋,将现实中的小屋和心中小屋进行对比,以此体现作者的高尚理想。

(3)小说教学可采用线条标示法和符号沟通法

小说因其故事性强和矛盾冲突强烈颇得学生的喜欢,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根据故事的发展和冲突角度进行设计,采用简单、清晰的线条标示法和符号沟通法。

例如,我在讲《鸿门宴》时,为了呈现这篇课文紧张的情节,选用了线条标示法。用线条和箭头表明情节发展的张弛,绘制了宴会中的情节发展图,将人物和情节呈现其中,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就能抓住人物和情节,也突显了教学重难点,体现了板书设计的优势。

2.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活动可采用文字表述式板书

与过去的语文教材相比,中职新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因其独特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择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板书为辅的方式,板书多采用文字表述式,放手让学生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一举两得。

二、依“生”选择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各要素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认知的自觉性增强,个体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都基本趋于成熟,个体差异突出。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更应该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选择板书设计。

中专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基础差,被动学习,甚至是厌学,没有新意的课堂往往是沉闷的,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为学生的学习底子差,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专注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提问中往往设计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设计板书时应尽可能地化繁为简,用简单的、概括性的、科学性的又富有美感的板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祝福》第一课时用箭头和符号,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呈现出来,条理清晰,概括性强,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三、依“师”选择

1.理智型和严谨型教师

理智型和严谨型教师的教学特点是:教学一板一眼,逻辑思维突出,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次分明。这种风格的老师在选择板书时,既可以选择传统板书,也可以选择多媒体现代板书。无论哪种形式的板书都能表现出他们严密的教学逻辑和严谨的教学结构。

2.感情充沛型和幽默型教师

感情充沛型和幽默型的教师也有其独特之处,他们感情充沛、幽默风趣,讲课过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课堂互动比较多。这种教学风格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产生灵感,所以,生成性的知识比较多。现代板书的预设成分大,无法及时将学生发言和讨论的亮点呈现出来。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可以随时板书、随时总结。所以,课堂上可以传统板书为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