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书法字体范文

书法字体精选(九篇)

书法字体

第1篇:书法字体范文

2、楷书在一定程度上法度森严,能有效的进行笔法、结字、章法等严格训练,有章法可循,循序渐进,更容易提高和进步。而且现在提倡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书法进课堂活动,对于楷书来说的比较好的选择。

3、还有也可以从隶书开始学习,因为隶比较好上手,而且容易出来效果。容易出来效果的字体我们练着心情就比较愉悦,当然,不管从哪种字体学习最好还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字体开始着手练习。

4、有的人喜欢行草书,个人不建议直接从行草书开始练习,如果没有楷书功底写行草就如就好比无源之水。写出来的行草书比较浮躁,而且写行草书速度比较快,不容易静下心来,所以写出来的字就比较容易浮躁。

第2篇:书法字体范文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字体设计;关联性

一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书法中线条旋律的美、形体的美、意境的美已被许多现代设计家所采用,赋予了现代设计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对当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法艺术可以借鉴字体设计的编排形式,字体设计可以汲取书法的文化意蕴,营造出文化亲和力。字体设计和中国书法艺术都是对汉字的外形进行变化的艺术,两者都根植于中国汉字的土壤里,在字形字义上,两者可以相互参照借鉴。从而各自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1.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本文在研究中国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关联性的基础上,讨论了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的发展趋势。要建立中国字体设计风格和提升书法艺术水平,需要两者相互借鉴和运用,从而在各自的创作中,能够相辅相成,得到新的灵感与启示。字体设计作为新时代的文字编排形式,需要发掘本民族文化来增加深度;书法艺术运用于字体设计,可以使我们的文明得到传承,并在新的领域里进一步发展壮大。如今,中国的字体设计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形式和内容也日趋多样化。我国的书法艺术,悠久而璀璨,应该被广泛地应用到日常生活里,而字体设计与我国书法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加紧密地进行联系,达到共同发展之目的。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汉字的象形表意特征,使其具备了无限的创意空间,是中国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的母体。书法艺术以汉字作为书写对象,象征着华夏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精神气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任何高科技操作手段都无法取而代之。[1]而字体设计是指按视觉设计规律,对汉字或字母进行艺术性编排的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表达形式和文字含义。

1.3文献综述

1.3.1书法艺术研究现状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询阅读,可以将书法艺术的研究分为三类:一是对书法史的研究,如文化艺术出版社的《中国书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书法简史》、云南出版社的《中国书法史演义》等;二是对书法的具体表现方式的研究,主要研究书法的实践形式,如岭南美术出版社的《傅山行草册》、中国书法出版社的《书法势》等;三是研究书法理论,主要讨论书法的相关文化和美学理论,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等,从理论上对书法进行讨论。总体而言,书法艺术的研究成果正在一步步变得丰富,书法知识的获取比以往要容易而且有一定权威性。

1.3.2字体设计研究现状

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作为视觉传达内容之一的字体设计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文字体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标志、包装、海报、装帧、广告、新媒体设计中。中文字体设计的意象性使得它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设计形式。目前字体设计的书籍着重讲述了中文字体设计的形式和表现技法,如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图书版面的文字设计》、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汉字创意设计》等。这些书籍大多以图例来讲解技法,对字体设计的文化、美学理论鲜有描述。

二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的关联性

2.1书法艺术的概述

2.1.1书法艺术的概念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以笔力、体势和章法为表现手段,来创造意境、抒发性情。“书法篆刻作为一门纯艺术,其审美价值表现在它十分强调主体精神,主张抒情、比兴,将有个性的审美意趣融入作品形式,重视以情、意、境、趣为内容,抽象文字的线条与结构为其表现形态。”[2]就像是一种生命的律动,从书法艺术作品里,我们能分出“骨感”美、“筋线”美、“力道”美、“韵味”美和“气势”美,每个观赏者都能从中找到不同的意趣。中国书法艺术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世界艺术史中有重要地位。

2.1.2书法的基本要素

笔法:中国书法艺术的笔法,是书法中各种笔画规律性的方法。赵子昂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是指用笔的法则千古不易,是对笔法重要性的强调。书法艺术中,笔法占第一位,先有笔法,才有章法和墨法。要使字的点画线富于变化而又有力量,就需要讲究执笔、运腕和用笔。结体:结体就是间架结构,和“位置”、“布局”同义。结体是书法术语,指汉字等方块字书写的间架结构,具体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合理的书法结体,才有空间上的虚实相生之效果。章法:书法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时,处理好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落款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使作品整体艺术效果强烈且能让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达到相互呼应照顾的效果。结体指的是细节局部的位置比例,而章法指的是整体“留白”的比例。章法决定意境之美。墨法:“墨分五彩”,即“渴”、“润”、“浓”、“淡”、“白”。作为艺术的书法,它的各种色彩不能杂乱无章,而应是非常有秩序的。这里也有些共同的美学原则,如重点原则、渐变原则、均衡原则等。书法墨色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背景底色的分割组合,“计白当黑”,就是这方面的内容。二是点画结构的墨色组合,从作品的整体效果来看,不但要注意点画墨色的平面结构,还要注意点画墨色的分层效果,从而增强书法表现的深度。

2.2字体设计的含义

字体设计意为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的安排,是对文字大小、结构等所进行的视觉美化。使字体具有更强的视觉吸引,同时又传达更深层次的文字内涵。字体设计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是实用功能与艺术结合的最早产物之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开始注意字体的大小、疏密、位置变化,文字书写者已经具有了艺术美的设计意识,注重字体设计的实用功能。字体设计在于传达文字意义,它要求文字易于识别并适合于表述主题,同时要有设计个性和视觉美感。

2.3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的关联性

2.3.1共同的文化土壤

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都是对汉字的字形进行创造,同属中国文字的传承载体。在中国文字的发展中,不同时期的字体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内在的形式美感,为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提供了创作母体。书法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容,而字体设计的创作需要承循传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符合民族审美取向,同时探寻新的设计技术,不拘定式推出新意。两者都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并由此具备共同的审美特质和创作形式。

2.3.2字体设计的发展为书法艺术开辟道路

字体变化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审美观念造成影响。书法艺术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字体设计提供的资源,汉字经过字体设计流程后,具备了新的书写方式,以及新的排版布局模式,字体设计犹如一个潮流引领者,为书法创作提供新鲜的书写样式和排版技巧。书法艺术可以算是对字体设计的书写。越是有艺术性的字体设计,越能够作为书法艺术的创作来源。

2.3.3书法的发展给字体设计提供营养支持

字体设计离不开书法艺术的指引,书法艺术的字形,无论长短粗细、曲直方圆都是字体设计的灵感来源。中国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线条的具象性、生动性、变化性为字体设计提供创作灵感。字体设计要有创意,就要借用书法的表现手段,包括借用书法的笔、墨、章法技巧,从而使字体设计变得醒目、提神、会意、传感。险峻起伏、平淡朴实、浑厚老练、明快生动、直挺硬朗等线条风格特征,为字体设计对笔点线条的处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方式。一本好的书法艺术书帖或者碑文,就是字体设计丰富无尽的灵感源泉。

2.3.4相似的结字审美规则

书法艺术从古到今,它的书写载体从兽骨铜铁到宣纸笔札、从砖瓦石碑到门坊牌匾,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字间规格、字形组合、行句呼应等关系,诸如结字要重心平稳、疏密相间、浓淡相宜等,先辈们用心营造的布局章法体现出书法艺术的鸿大繁茂以及书家的细心精致。从怀素的《自叙帖》,张芝的《冠军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等古代书法到如今赵朴初的《临江仙》,启功的《草书千字文》等,以及其他书家的笔记手稿、题跋信笺,这些作品中的文字,是对汉字结体的深度思考之后书写的。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点、线、面”是最根本的视觉形态元素,是一切造型的基础。[3]字体设计也讲究灵动和谐、顾盼生姿,肌理变化,追求着准确、醒目、时尚、大气的装饰效果和审美取向,设计者们不仅仅要让观众认识字,更要引导观众去观看阅读字;不仅要让观众理解文字含义,更要让观众欣赏字体艺术,最终达到最佳信息传播的效果。字体设计者只有积极地学习书法家的书写技艺才能更好地设计出观众喜爱的有字体内涵的作品。

2.3.5一致的情感与美学追求

书法创作的前提要求是要有娴熟的笔墨技艺,凝神细思,才能在书写过程中去表达书写者情感体验,展示书写者的精神状态,以及学识素养。总的来讲,书法作品首先要作者有扎实的书写功底,再则要作者布局谋篇的美感,更要作者的精气神,书法艺术品就是作者内心心志素质、内心情感、价值取向的展现。书法作品有不同的格局,能从中看到不同的修养、气度和精神状态。字体设计相比书法艺术的纯粹性、精神性,更有工艺性、技术性、规定性,也就是对字形的创新,采用打散排列、重构组合、借用吸收等后现代的设计方式,使字体便于观赏接收。字体设计具有商业性质,更新换代很快,这也是它的弊端所在,使字体设计不利于流传。通过对书法艺术作品内容和呈现方式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一现象。字体设计的艺术感染、主题内涵、品味气势可以从书法作品中习得,在字体设计中同样展示着作者的气度格局与精神修养。所以,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在情感与美学上亦有共通之处,两者表现手法可以相习,表现内容可以共融。利用人的视觉感知对字体设计所进行的指导,是基于文字的涵义及其情感的基础上的,在看似严谨或随意的设计中,总有一条线索牵引着设计的进行。[4]

2.3.6对个性与民族文化的关注

书法艺术,注重个性和民族文化的表达。当代字体设计的发展,也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感受和本民族文化,从而找到文化归宿,找到文化定位,获得民族认同与群体归宿感。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本质上都是人的意识作用于物质,是人的情感的表达,一件好的作品,必然倾注了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性格。作者个性的回归、性情的宣泄表达,化为线条、结体、色彩、章法布局等美学要素,形成了书法和字体设计作品。设计一边追随工业化脚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一边又回归传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价值依托。书法作品本身具有文化性,字体设计从书法作品获取创作灵感,一是可以获得丰富设计资源和设计技巧,二是使字体设计具备文化蕴意有深度。字体设计的成功,需要积极运用新观念新技术,使作品传播便捷,引人注目,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是短期上的成功。包括字体设计在内的任何一项设计,如果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土壤,从自己的民族文化里得到养分。每个国家的设计都有自己的文化烙印,中国书法艺术本身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字体设计和书法艺术的关联性越大,两者越能长足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有很强的联系。在过去,书法艺术本身可以当作是对字体的艺术创作,正是因为书法家追求书写的简易流畅,文字的才逐步简化。文字从篆到行草,书写工具从甲骨到纸张,汉字字体在书家笔下变幻万千。在今天,字体设计依托于新媒体技术,和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不再相同,但是他们的字形字义相通,由此可以互相参照,作为各自发展灵感。两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交融创新,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书法中丰富的字体造型及书写形式,是字体设计源源不竭的灵感来源。字体设计展现着书法的字形,也为书法探索出新的变化趋势和写作方式,融入书法艺术后的字体设计,能增添作品的文化厚重度和形体创作灵感,使其有实用性的同时变得更有艺术性。

参考文献

[1]万应均.《大学书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5

[2]莫小不.《大学书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08

第3篇:书法字体范文

关键词:书法艺术字体设计教学

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字体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这门课程掌握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遗憾的是,在当今大多数设计院系的字体设计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仅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美术字的基本结构和在此基础上的各种装饰性字体设计,缺少对汉字结构和风格特征更深层次的探索。笔者认为,书法艺术所蕴含的审美特征,是字体设计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解和研究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蕴含的时代特征,让学生感知到我国不同时代书法艺术所具备的审美特征,才能对现代字体设计(特别是汉字字体设计)的审美特征有所把握,才能设计出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审美取向的字体。

一、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人类彼此交流的视觉语言,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中国的文字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书法艺术也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字体设计也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从概念上看,书法艺术是以线条的组合和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字体设计则是通过对字体结构和文字意义的理解,进行解构和再设计,使学生掌握文字的书写规律及韵律美感,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设计和书写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今后的专业设计中。直观地理解,二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书法艺术更加注重书者的主观感受,字体设计则是注重外在形式美的同时,强调其实用功能。

在中国文字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都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而各种内在美的艺术形式,都能为现代设计所用。当我们用一种“敬鬼神,畏天命”的态度开始书写甲骨文时,书法之美便已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刀刻所产生的挺劲朴拙的图形化文字,殷商巫术礼仪文化的时代风貌充分地得以展现。当文字发展到金文时期时,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作为艺术品,强化对形式美的追求,从不自觉的行为,逐渐变成自觉的行为。秦灭六国后,以李斯为代表的一些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以秦文字为标准的基础上,整理出书写更加简单的小篆,成为官方文书通用的字体。小篆线条挺劲圆润,且富有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将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以上三种字体古朴典雅,都有很强的装饰和图形化色彩,但在识别性上都很弱,在现代设计中,很难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使用。但很强的图形化特征,却可以作为其他文字的有益补充,去表现那类历史沉厚的设计课题。

隶书产生于秦代,大量使用于汉代,因为小篆结构的繁琐,笔画减少、化圆为方、书写速度加快的隶书便应运而生。隶书古朴厚重且便于识别,在现代设计中非常适宜于传统题材的表现。楷书始于西汉,魏晋盛行,盛于唐代;行书兴于东汉,是最为实用的字体;草书得名于草稿,从章草开始,唐展到一个高峰时期,至此不再有新书体出现。楷书、行书的定性化字形呈长方形,为现代美术字(印刷字)之基础,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在现代设计中被广泛使用。草书线条优美、灵动顺畅,有很强的韵律感,虽然识别性不强,但在现代设计中仍可以作为图形化语言使用。

综上所述,传统书法艺术和现代字体设计有很强的血缘关系,可以说过去的时代,当某种书体为官方所认可时,便成为该时代时尚的、实用的字体,书法家也自然就成了该时代的字体设计师了。

二、如何将书法艺术融入到现代字体设计教学中

在字体设计教学中,如何将书法艺术所蕴含的美感融入其中,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也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1.理论讲解。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文字即中国书法的发展史,认识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取向。随着学生认知及思维的拓宽,教师便可以利用一定的方法来强化这种概念。如:教师可以在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及发展规律的同时,对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进行一些字体特征的分析,引导学生去认识时代审美风尚和实用要求的制约对书体形式的催生作用,从而能够启发和明晰对字体设计原质及方法的认知。

2.原型解析。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有设计风格特点的书法(特别是传统书法)作品进行临摹练习,目的在于通过具体感性地对字体结构及点画特征进行摹习,激发灵感,去发现、探索具有个性特征的、新的字体形式。由于其目的不是去写好、掌握某一名帖,因此对于字帖的选择,临习的方法与时间的安排,都应当与传统的临摹有所区别。如:字帖不一定强求名帖,只要是风格特征明显,具有个性,甚至是字体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形态。由于其自身具有形式的倾向性和可生发性,反而可以成为我们观察、研究的资源;另外,一些非主流的书家,其独特的字体形态相对于传统审美,或许伤于乖张,但倒不失为字体设计中具有启发性的素材;再者,周期要短,原因在于我们不追求技巧上的熟练,而重点在于对其形态特征的解析;临习的手段与方法上,形似并非首要的追求,可更多地强调感受,强化对形态特征的夸张,主动把握内在组合及符号化局部点画的规律。而且,更进一步的是对于审美特征的把握、梳理,当然,从审美特征角度的运化、升华,需要更深层的文化审美的底蕴,但这正是从传统艺术角度进行探索的原动力与目的所在,自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案例分析。教师需要收集一些以书法艺术为基础的字体设计典型案例,做专题讲解,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切入:第一,直接借鉴传统书法形态而进行的单纯的字体设计案例;第二,以书法的形态特色、审美风格为基础而展开的设计应用,如:以传统书法为元素的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经典的例子包括:2008北京奥运会的一系列视觉设计,靳埭强的设计作品等;第三,可以尝试从日本的字体设计中汲取营养。日本也是一个东方国家,日本文字又是从汉字中分离而来,其文字设计就是在鲜明的现代风格基础上,融入了个性独具的东方文化元素,在审美取向上,是东西方结合的很好范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在专题分析的基础上,再可以安排学生各选择几组自己感兴趣的字或词,结合书法艺术和现代元素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设计。

4.综合实践。有了以上的基础后,教师便可以结合某些主题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如: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适合用传统元素去表现的实践性课题,结合主题,让学生去完成字体设计部分。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书法艺术在字体设计中的实用性、艺术性及时代性上,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丰富字体设计的内涵,在今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自然会做到融会贯通。

结语

通过历代书体的风格剖析,不难看出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审美取向对字体风格的影响,这也和当代文字设计的要求相吻合,所以对书法艺术风格的研究,也是研究字体设计风格规律的必要手段。一方面汲取传统书法中民族审美的营养,一方面体会时代风格的变迁,必然能够设计出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审美取向的优秀字体设计作品。因此,在字体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去了解我国文字发展的历史,了解传统书法的审美特色与风格演变,对于学生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萧元.中国书法五千年[M].东方出版社,2006.

[2]靳埭强.视觉传达设计实践[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第4篇:书法字体范文

半包围结构的字形根据包围字的方位不同又有区别,包括左上包围、左下包围、右上包围、右下包围、上包围和下包围,为了区分的方便,我们概括为左包围、右包围、上包围、下包围四种。1.左包围。起包围作用的偏旁在字的左侧。如上提到的“原”“席”“扇”“近”“迈”都是这类型的字形。2.右包围。起包围作用的偏旁在字的右侧。如“戴”“裁”“旬”“戒”“司”“氟”等字。3.上包围。起包围作用的偏旁在字的上侧。如“同”“周”“风”“问”等字。4.下包围。起包围作用的偏旁在字的下侧。如“幽”“函”“凶”等字。

区别开全包围和半包围的字形后,我们对偏旁的书写顺序作一学习。全包围偏旁“囗”的书写,在写完三面框之后写框内的偏旁,最后封口。在左包围有“辶”的字形中,最后写“辶”。在右包围有“戈”的字形中,最后写“戈”。上包围的字先写最后写中间。下包围的字先写中间最后写。

在学生的练习作品中,错误往往集中在笔画的书写顺序上,如有的学生在写全包围结构的字时会惯性地先把“囗”写好再写内部的偏旁。因为全包围字形的“囗”决定了字形的大小,一旦写成难以补救,所以在写这类字时,心中要先有个标准,“”不能太大或者太小,同样忌讳“内偃”的笔画。

半包围结构的字因为包含的种类多,出现的问题也较为集中。首先来看左包围的字形,如图所示。

在图中,起包围作用的偏旁写得不够舒展,如“房”“扇”,户字旁撇的弧度太大,字形有压迫的感觉。第二是右包围的字容易写散。如“戴”,“”和“異”分离过远,看起来都不像一个字了。同学们在书写时要注意字的整体性,字的两个部件要紧凑一点。“”偏旁在书写时,“戈”字要写长一点,作为字的主笔,注意不要把“”上部写得太宽,只有这样字形才会舒服。第三是上包围结构的字,起包围结构作用的偏旁中的撇画的处理需要注意,要把握弧度的处理。如“风”字,外框的处理有很大的难度,学生容易把外框写得太窄,如同收腰太紧会给人窒息的感觉。有的同学把竖弯钩的笔画写得过于夸张,字形向右下扯,造成字势不稳。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根据字帖的字多加临和摹的练习,熟能生巧,把字形固化。这也是硬笔字练习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半包围的字形可以先进行分类,根据已有的练习基础对具体字作微小的变化,这样就会写出漂亮的字形。第四是下包围的字,前面已经讲到笔顺的书写问题,在下包围字中更要加以注意。同学们写到这类字的时候往往没有书写顺序的概念。有的同学先写,有的同学先写中间部分,比如“幽”字,甚至有先写“幺”的。在这里重新强调一下:这个字的笔顺由中间到两边,由左到右。先写一竖,接着写左边“幺”,再写右边“幺”,最后写外面的大框。如果这样书写之后,同学们的作品中“幽”字占的格子偏大,“幺”过于松散就是字形偏大的原因,要把其处理得紧凑一点,效果会好点。不仅仅是“幽”字,所有的下包围字形都要注意不能把字形写得宽扁。

第5篇:书法字体范文

南昌市百树小学三年级吴少雯

当我看见同学大笔一挥,一幅漂亮的字就新鲜出炉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连做梦都想当一名书法大师。于是,我缠着妈妈说:“妈妈,我想学毛笔字,”妈妈听了之后说:“练毛笔字需要很强的毅力和恒心,要坚持不懈,你能吃得这个苦坚持下来吗?”我点点头说:“我能做到。”

刚开始学写字时,老师让我们练悬笔,还必须得练30分,我慢吞吞地抬起手,悬起了笔,可还没几分钟,我的手就酸得难受,我再也忍不住了,真想马上把笔扔了,再也不写了。可转念一想答应妈妈的事,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让妈妈笑我是个“缩头乌龟”,于是咬紧牙关挺过去。可好不容易熬过了这关,老师又让练画圆圈,并叮嘱我们不许倒笔,那痛苦劲呀,真是让我后悔当初的选择。在一天天枯燥而又无趣的练习中,总是连最基本的笔划也写不好,退堂鼓在心里不时地打起,但我想起了妈妈平日里给我讲的保尔,海伦凯勒的故事我想他们都是身患残疾的人,都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我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够坚持,更何况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为什么不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正在错误,在心中坚定这个信念永不放弃就会成功。

第6篇:书法字体范文

关键词:汉字;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创新

一、从书法的内涵看,书法艺术是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义

世界上所有开化的民族都有他们自创的文字,或参照其他民族文字创造的文字,有文字的书写,只是他们的书写都未能成为艺术形式(如拉丁文字、阿拉伯文字等)。此外,现今的汉语拼音字母,是借拉丁文字母创造的,以拉丁文书写方式拼写,人们也不能以书法的素养书写它以取得类似汉字书法的审美效果。这表明:只有汉字才是书法艺术形象创造的基础,书法艺术是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义。

(一)书法的定义,就是特指汉字的书写。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关于书法的定义(内涵),至今有多种提法,尚未定论,但每种提法却与汉语言文化息息相关。在此,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其一,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汉字的方法。

其二,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研究的一门学问。

其三,书法,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通过书写汉字来抒情达意的一门艺术。它主要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内容。

上述三种提法均表明: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汉语言文化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

汉字能成为艺术,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汉字有一个为别的文字不具有的特点。汉字既不是模拟自然的图画,也不是任何人随心所欲的抽象符号,它是“本乎天地之心,得乎自然之理”,而以象形、会意诸法创作的造型,是根据汉语的单音单词构成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形体。

2、汉字的形体构成充分体现了人们感悟自然万物形体构成之理。人们在自然千姿百态痕迹的启发下,创造了象形文字。有了象形文字作基础,再造其他的字就有了参照,因此,以会意、形声等造出的字就随语言的实际发展起来。这样,据单音语言创造的具有形体整体性的文字,为以书法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形象准备了很好的基础。

3、能使汉字成为艺术的关键是书写。随着实际需要的发展,书写工具的改进,书写技术方法的总结,汉字发展形成了如大小篆、古今隶、章今草乃至楷书、行书体。体势变了,笔画变了,写法变了,但充分运用书段,借汉字的基本结构,创造出具有生动的抽象形式,具备力的运动节律,具有生命机体意味的笔画,营构有生命的形象,这些始终保持着,而且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强烈。

二、从书法结构因素看,书法是汉字艺术特质的表现

汉字书写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除了书写者自身艺术创造力之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汉字先天便具有艺术的特质。书法是汉字艺术特质的表现。

(一)书法的艺术语言是汉字的笔画线条。

书法的艺术语言是汉字的笔画线条,是有着一定的限制和高质量要求的线条,即是书家用手直接写出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线条。因为汉字的笔画本身具有艺术素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不仅是书法者必须依循的,而且是书法者乐于借助的。

1、汉字笔画具有丰富性。丰富的笔画才能构成丰富的形体,蕴涵丰富的内容。汉字有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字体,其笔画也由简到繁,不断丰富。如以法度最为完备的楷书为例,其基本笔画就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而且,每种笔画又有多种形态。

2、汉字笔画具有意象性。汉字笔画线条,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描述,同时又是人的创造,带有某种意象性。历代每一书法的笔画中都熔铸有书家的意象。

3、汉字笔画具有表情性。汉字丰富多样的笔画,与生俱来便带有丰富微妙的情感。不同笔画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情感感受。一般来说,横线使人感到广阔、宁静;竖线使人感到上腾、挺拔;斜线使人感到危急、惊险;曲线使人感到流动、变化、柔和、轻巧、优美等。

(二)书法的艺术形体结构是通过汉字线条塑造出来的。

书法是造型艺术。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示真实。书法艺术的形象是通过汉字线条塑造出一个个奇妙的结构形体。

1、汉字形体的象形性影响和促进了书法的形象塑造。中国汉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就有艺术性。汉字始终沿着表意走,符号中仍有形象,“象”的范围也更广了,称之为“象物、象事、象意、象声”。这“四象”属于象形精神,是汉字艺术性的集中体现。

2、汉字形体的多样性影响和促进了书法的形象塑造。汉字丰富的笔画和复杂的结构形体,源于自然和表意的特点。书家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追求去创造书法的艺术形象,但无论如何,汉字形体的固有特点是不能忽视的。

三、从发展书法艺术看,必须坚持书写汉字的传统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历代书法的创变规律,都源于特定历史时期对艺术审美的与时俱进,也由于汉字的象形结构渊源,使其中艺术创作有了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性。

(一)书写汉字是书法自身的规定性。

书法汉字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书写性,即书法是书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也不是制作出来的,其创作过程是书写的过程。二是书写的对象是汉字而不是其他东西。两个方面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书法艺术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

书写汉字不仅仅是书法自身的规定性问题,还涉及这门艺术的文化特色问题。书法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把它和其他艺术放在一起,它的中国文化身份最直接,特色最强烈、最鲜明。如果在西方看到一幅书法,哪怕是“唐人街”一块招牌,马上就会想到中国。

第7篇:书法字体范文

我想,上述一切工作的开始之际,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方面先行交流,可能会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一、如何定位“中小学书法教育”。

所谓“理念”,含有“观念、价值追求和主要策略”诸种意义。正确的课程理念是经过调查研究、充分讨论、系统思考而形成的,要求以精炼的概括表明该课程的主旨和主要策略。

“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这是写在《指导纲要》“基本理念”之前的概括论述,为中小学“书法教育”给出基本定位,明确了本课程的内容、目标和途径。

这一定位,将中小学书法教育与书法家常说的“书法”区别开来了。这个区别非常重要,有了这个区别,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内容、目标、途径和评价,才能切实符合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时下中国书法家所撰文章中,有的认为,“中国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具有艺术性、典范性的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写出来的汉字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有的认为,“中国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有的说,“书法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书法”不能套用这些书法家的“界定”。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书法”,包括汉字一般性的书写法则和特殊性的书写艺术欣赏。“中小学书法教育”首先看重最基本的书写法则,培养最基本的书写技能和正确的书写态度,同时也适度融入书法文化艺术教育。

老师们很容易产生疑问:这个界定似乎与以前常说的“写字教学”差别不大,以前都讲“写字教学”,现在提“书法教育”,两者有什么异同?

笔者认为,“中小学写字教学”和“中小学书法教育”二者相同之处是基本的、主要的。它们一脉相承,都以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都以提高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也都要关注书写的审美艺术价值。

从“写字教学”到“书法教育”,也有些发展变化。作为“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增加了此方面的课程内容。

那么,今后中小学是否就不用“写字教学”这个概念呢?肯定不是。“写字教学”这个通俗用语历史悠久,并且会和语文教育共存亡。《语文教学大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都使用“写字”这个通俗概念,但并不排斥“书法”二字,不排斥“书法教育”的艺术追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小学阶段要求学生“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初中阶段要求“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但重点十分明确:中小学生主要是写好汉字。这符合中小学的教学实际。

比较客观的认识是:书法教育和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写字教学互为促进;语文教师是书法教育的主体,书法教育主要在语文课程中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不是着意培养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精英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并行不悖。今后,“书法教育”与“写字教学”这两个概念会同时使用,互不排斥,不能认为以后只说“书法教育”,不说“写字教学”。

二、四条“基本理念”。

《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共四条,笔者结合研制过程中的调查与讨论,逐条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

为什么将此作为《指导纲要》基本理念的首条?首先要认识到“识字写字。是学生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书写汉字是与认识汉字紧密相关的。对汉字归类,或归于形,或归于意,或归于形和声,这一特性有利于认知汉字。学生书写“山、水、田、木”,是在认识象形字所表达的意义;书写复杂结构的“猴、镜、警、鲸”字,是在认识形符与声符所表达的意义;书写细微差别的“王、玉、于、干、士、土”等字,要一笔一笔分辨清楚,才能会识会用……书写的过程即是认知的过程,是从中慢慢摸索汉字构字规律的过程。这是中小学书法教育与成人书法学习的最大区别,把握好这个区别,才能把握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方向。

中小学书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小学生,也包括中学生;包括字写得好的学生,也包括写好字有困难的学生和不怎么努力练字的学生;要求所有中小学校都重视书写,而不是只有“书法教育特色”学校才重视。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评价,要考查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是否“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是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法教育的评价也仅此而已。

中小学书法教育不能好高骛远。“掌握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是首要目标。因此,《指导纲要》不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书法创作”要求,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只提“有初步的书法应用意识,喜欢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自己的书写技能”;对初中学生只提“愿意在班级、学校、社区活动及家庭生活中积极运用自己的书写技能”;对高中选修书法课的学生才提出:“可以通过书法选修课深入学习。发展特长;可尝试书法作品的创作。”

《指导纲要》还规定:“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举行专门的考试,不开展书法等级考试。”《指导纲要(草稿)》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校长、教师、家长都为这个规定叫好。因为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太重;因为许多“考试、考级、竞赛”都意在“敛财”、“升学加分”,书法教育不能走上邪路。当然,也有团体反馈意见:希望考级问题“不要一刀切”。征求意见后的讨论中,领导和专家们都认为,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必须“切一刀”,严格规范。“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通知”(教基二[2013]1号)中再次强调:“教育行政部门不组织、不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书法考级活动。”从行政角度防患于未然。

基本理念二: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

书写工具的进步,提高了书写速度,硬笔书写成为主流,这是时代使然。但是,电脑打字导致书写能力的下降也是个世界性问题,许多国家都有学者担心“手写萎缩,大脑退化”,大力呼吁“拯救手写”。练好硬笔字,仍然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指导纲要》里所说的“硬笔”,在小学低年级为“铅笔”,在小学中年级之后均为“钢笔”。这个“钢笔”实为“铅笔之外,学生常用的硬笔”。为什么都叫“钢笔”呢?因为市场上各种“硬笔”陆续出现,圆珠笔、碳素笔、中性笔……都可以写出漂亮的汉字,但是,这些硬笔名称变化太快,不便罗列,只有“钢笔”资格较老,仍然在广泛使用。所以《指导纲要》只说:“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使用钢笔,能用钢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平正、匀称,力求美观。逐步提高书写速度。”这里并不排斥钢笔以外的其他新式硬笔。

为什么练习毛笔?首先要明确,硬笔书写是从毛笔书写发展而来,当今写字教学的基本笔画、基本写法都与毛笔书写一脉相承;其二,在当代社会,毛笔书写仍然实用,况且写好毛笔字有利写好硬笔字;其三,用毛笔书写可以把字放大,减低速度,慢慢琢磨好之后,慎重书写,具有磨炼心性、培养意志的功能;其四,以毛笔书写为代表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重视毛笔书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指导纲要》里提出“中小学书法教育包括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教学。书法教育既要重视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实用能力,还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前文说过,各国都有学者在呼吁加强手写,在这个“拯救手写”的世界潮流中,汉字可能更有条件走在前面。因为汉字特有的艺术特质,使书写能够成为审美享受和艺术创造,获得超越世俗功用的审美愉悦――练习书法的国人越来越多就是一证。

基本理念三: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

“中小学书法教育要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汉字书写有哪些规范?以前的写字教学有:笔画书写规范、笔顺规范,结构比例规范以及章法规范。毛笔书写有执笔规范、临帖规范。书写还有字体规范,篆、隶、草、楷、行皆有基本规范。楷字书写是一贯要求,其次还强调学习“规范的行楷字”。这个要求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在7-9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目标中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10余年来,许多学校没有落实这个要求。行楷字书写起来流利美观,日常书写中经常运用;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行楷书写训练,没有掌握行楷字的基本规范,作业一多,一写快就是潦草。有关行楷字的牵连、省略、笔画变化、特殊笔顺等,需要结合优秀范字,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步掌握,既能提高书写速度,又能保证书写质量。我国台湾地区在小学高年级,就要求学习写“行楷字”;日本学生在初中要求学写毛笔行楷字。《指导纲要》研制中,准备在小学高年级提出书写硬笔行楷字要求,在初中提出书写毛笔行楷字要求,后来,考虑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保持一致,只在小学高年级提出“小学高年级……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用硬笔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高中阶段,可以学习用硬笔书写行书。力求美观”;初中阶段“继续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学习隶书、行书等其他字体”。其中,对提“有能力”还是提“有兴趣”的问题,也有过讨论。最后,大家认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可以练好行楷字、行书、隶书。

遵循书写规范还包括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第二款关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规定。书法教育中实用性书写尤其是硬笔书写教学,必须强调写规范汉字。该法第十七条还规定“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其第三种情形为“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据此,学生用毛笔临摹经典碑帖练习书法,或者尝试书法“创作”,当然可以写繁体字、异体字。

书写练习,遵循规范非常重要,为什么“还要关注学生在书法练习和书法欣赏中的体验、感悟和个性化表现”?关于这一条也有教师有过不同看法,担心“个性化表现”鼓励随意乱写,担心怪异书法教坏了学生……最后,大家认识到,任何学科都要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和个性化表现。写汉字在某种程度上也类似画画,没有体验,没有感悟,就是临摹也难达到“形似”,更难“神似”。这种体验与感悟,是在开始写字时就会有的,低年级小学生有的会说“那个捺像把刀”,有的会说“捺像个踢足球的脚”,等等,就是用自己的体验感受笔画特征;到了高年级,对各种字体、书体以及不同风格书写,学生逐渐会有自己的审美情趣――而审美情趣是不能整齐划一的,个性感悟体验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教师要防止用自己的书写爱好及审美标准统制学生的审美情趣,防止用苛刻的笔画要求,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即使是临摹经典碑帖,小学只要求“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体会其书写特点,逐步提高临摹能力”。初中要求“继续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临摹首先是追求“形似”,只能是“力求”。严格地讲,经典碑帖的临摹不可能“完全一样”,历代的优秀摹本,都有临摹者自己的风格。

书法欣赏是《指导纲要》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从笔画、结构、章法以及内涵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初步感受书法之美,尝试与他人交流欣赏的心得体会。”书法之美千姿百态,个体感受当然是林林总总。书法教育同样要把学生的“体验、感悟、个性化表现”当作创造性表现加以鼓励。

基本理念四: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

第8篇:书法字体范文

一、当前学生的学书现状

当前学生在书写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钢笔书法存在误解。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认为钢笔书法似乎可以随意发挥,率性而为,认为其并没有太多规矩,从而使一些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书写习惯。久而久之,不良书写习惯已然根深蒂固,纠正起来较为麻烦。其次,近些年来,钢笔字帖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但其中鱼龙混杂,在钢笔字帖的选择上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字体的鉴赏能力,当前部分人认为书写“行云流水”即是美,其书写杂乱而无序、造作而不自然,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刻不容缓。

二、钢笔书法的特点及教学要求

(一)《盘体书法》的特点

作为一种介于行书和楷书间的一种书法字体,《盘体书法》即我们日常所说的连笔字,它极尽变化能,可改变笔顺、大小参差,亦可减少笔画、牵丝连带。其书写疏密有致、气势连贯,极富艺术效果,同时,其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盘体书法》采用临摹的立体练字法,与传统的纸张临摹练字法相比,《盘体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可直接帮助练字者规范自己的练字习惯。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角度出发,《盘体书法》是对“手”进行重复统一的标准练习,通过反复的刺激引导学生形成习惯,在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一手起落有锋形体秀美的字体即可基本形成。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字体基本可定性;

其次,《盘体书法》采用临摹的立体练字法,其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精选的标准化字体,用其练字字体形成快,书写时标准、笔不乱跑,从而早日帮助学生达成写字流畅、标准、漂亮的目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练字更是如此,天长日久方能见功夫,作为一种慢功,练字需要勤学苦练。从不会写到会写的过程中需要靠人引路或自己探索;从会写到熟练写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反复的书写训练。在科学的练习方法指导下,在反复的书写训练中逐步提高,这是学习写字的成功之路。

(二)钢笔书法教学要求

首先,要选择一本契合自己的书法字帖(《盘体书法》盘业彬字帖,毛P、硬笔均可),然后,要注意书写时的姿势,头要正、身要直、足安臂开。执笔时运用拇指与食指,其余三指辅助运笔,指实掌虚。最后,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书法教学的目的在于教授给学生正确的练字方法,培养学生对字帖的“鉴赏”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他人字帖,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讲解、交流,分析各字体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自己的书写更加得当。

三、如何练好钢笔字

(一)调动学生练字积极性,培养对书法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书法的兴趣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练习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认识而逐步形成的,并由此产生情感,从而形成对书法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否则,刻意敷衍,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字肯定是结构松散、笔力浮滑,反而使人退步,从而影响对写字的兴趣。

(二)改变旧习惯,形成新笔势

常言道:字如其人。透过字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习惯。而我们练字,则是要改变旧习惯中不好的地方。对新笔画结构及其处理方式从了解到掌握,从生疏到熟练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大家在有意识的练字过程中有意识的改变某些动作,并在其基础上潜移默化的形成新的笔势。

(三)正确认识写字与书法间的关系

有人浅显的认为书法就是写字,殊不知两者间有巨大的差别。写字即突出一个“写”字 ,其带有被劳动的因素,是一种机械的动作,重点更多的侧重于实用性。而书法则不然,其侧重于创作,旨在突出作者的个性。当然,两者间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倘若没有写好字的基本功,那书法创作变成了空中楼阁了。所以,为了更好的进行练习,有必要将两者区别开来。先练字后论及书法,这样便会少走弯路。

(四)临摹结合,事半功倍

作为学习书法的最基本方法,临摹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但大多数人认为摹写(就是描着写)是小学生做的事情,而不屑于做。殊不知摹写是学习书法的关键一步,也是避免“抄帖”而无收益的有效方法。倘若只“临”不“摹”,那么就很难发现自己书写的弊病,只有先“摹”后“临”,临摹结合,做到所描之字与字帖上的字笔画完全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给那些字体已定型的同学的一点建议

对于那些字体已经定型,但却不好看的同学而言,要忘掉自己已有的字体,从新开始筑基。钢笔字中最重要的是结构问题,但结构是由笔画组成的,倘若连基本的横平竖直都无法保证,那更逞论字体的美观。所以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细心,从最基本的笔画练起,然后练字体结构。必要时可以将字帖上的字进行分解,形成单个笔画和部首来练,练习过程中要注意中锋行笔、力至笔端。

四、今后在练字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清晰准确;2.要按国家规定的简化字去写;3.为了更好的突出神韵,建议用连写的笔势写字,也就是写快写的连笔字;4.注意行书笔画和结构,追求美观。

参考文献:

[1]王锋.小学生钢笔字书写的执笔问题及策略[J].中国钢笔书法,2005,(10).

[2]李善斌.如何让学生写好钢笔字[J].青少年书法,2012,(23).

第9篇:书法字体范文

[关键词]六书 字学理论 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 H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066-02

“六书”是中国书法的奠基学说。“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其为依据。“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文字学,确切地说,应称为“汉语文字学”或“汉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汉字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汉字的书体、六书结构、形音义关系、文献用字现象等问题。

一、六书与文字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周礼·地官·保氏》列举了周代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的项目,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便有“六书”。六书理论从空间结构、审美观念两个方面确立了书法理论的基点。“六书”理论的“象形”、“指事”、“会意”构成空间结构的三大基本元素,而“转注”、“假借”、“形声”视为结构形态方面立足的根基。

汉代通行使用的文字是隶书,一些古文经家对文字有一定的研究。古文经家在朝廷秘阁校对书刊,能看到许多古书。他们从篆书和古文、籀文中分析出造字的条例,创为六书说。“古文经”是六国晚期的写本古书,如《毛诗》、《春秋左氏传》、《古文尚书》等都是用六国时期的古文字写的,跟篆书不同。

到西汉末年,古文经家首次将六书解释为六种造字的方法,并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有三家说法:郑众注《周礼》,认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并指出这些是“造字之本”。许慎在《说文·叙》里的说法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并对每书都下了定义,举了例字。

象形 为独体造字法。 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具体地勾画出来。如日、月、山、水,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亀”字像一隻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

指事 为独体造字法。 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如 “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形声 为合体造字法。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

会意 为合体造字法。是将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合起来,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合而成。

转注 为用字法。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不同地区而发音不同,也因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 为用字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语言中的某一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词的意义, 即用已有的同音字来寄托新词的意义。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的意思,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泉”本是“原”,象形字,假借为货泉的泉;“钱”是一种田器,竟借为货币的钱;“才”是“草木之初”,假借为人才之才。

由此可见,六书,前两项为“造字法”;中两项为“组字法”;后两项为“用字法”。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

二、六书所含汉字的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

东汉许慎根据六书理论,分析篆书的形体结构,建立研究文字体系的方法,著《说文解字》,标志着我国传统文字学的形成。《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一,分正文和叙两部分,概括了中国文字学最基本的理论。许慎在叙中阐述了汉字产生的背景和汉字创造的过程,说明了汉字的创造源于象形。全书以小篆为主,兼收古文、籀文,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最有创造性的字典,保存了大量的古文字和古音古意,对研究文字的功用极大。最重要的,许慎还研究了汉字的构造方式,系统阐释了“六书”,从此“六书”成为汉字构字的系统理论。后代许多字书都仿照《说文解字》的体例,按部首编排文字,这种方法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应用。

隋代曹宪著有《文字指归》四卷,到唐代贞观年间颜师古校正经籍作《字样》一卷,以刊订字体。基本精神是折中于篆隶正俗之间,取其适中,以为楷法。后来他的侄孙颜元孙又作《干禄字书》,分为正、通、俗三体,提倡高文典册应当用正体。其后唐玄宗有《开元文字音义》一书,以隶书居首,而以篆书俯下,以确定楷体的写法。张参的《五经文字》一书,根据《说文解字》、《字林》、《经典释文》等书审定字体。文宗年间唐玄度作《新加九经字样》,补充《五经文字》所不备,由此楷书有了一定的规范。这是文字学史上在整理文字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宋代王安石作《字说》,强调形声字的声旁有义,把形声字都解释为会意字,六书就缺其一。南宋郑樵创新,不用《说文解字》系统,专用六书作文字体的分析,以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把《说文解字》的540部归并为330部,开后人归并部首之先河。宋末戴侗作《六书故》,不用《说文解字》部目,而另分为九部,其中的文字以钟鼎文为主,注用隶书,以六书说明字义,以其独特的面貌立于字书之林。元时杨桓又作《六书统》,想利用古文字来推寻造字本意,但为六书所囿,类例庞杂,反不足取。

传统文字学阶段,许慎的六书理论被奉为真理。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唐兰,对古文字研究造诣很深,在古文学导论中提出了三书说,把汉字结构分成象形、象意、形声三类,在中国文字学中提出对传统六书的批判,并阐发自己的三书理论。他的象形,包括许慎六书中的象形及指事中的“上、下”数目字等纯为指事字;他的象意,包括会意及偏重于从“事”的方面来理解的指事字。他的学说,启发了人们敢于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六书。

后来很多学者纷纷跳出六书的框子。20世纪40年代张世禄提出了自己的三书说,即“写实法”、“象征法”、“标音法”。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提出六书需要修正并提出了自己的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林沄根据汉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指出汉字在形成文字体系时使用了“以形表义”、“以形记音”、“兼及音义”三种结构方式。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里,剖析了六书的错误,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应属一类,都是用形体表示意义的;批评“转注”一书意义模糊,“假借”又把借字表音和词义引申混为一谈。

六书和文字学是相依相生的。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六书”这系统为依据。好像“猫”、“轪”、“鉲”是形声字,“凹”、“凸”、“凼”是指事字, “曱”、“甴”是象形字,“畑”、“辻”、“奀”是会意字,“锿”是形声兼会意字,这些新字,当中包含了日本国字,亦依从六书来造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 80%的汉字是形声字。

“造字法”,“组字法”,“用字法”,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有助于更深理解汉字的意蕴,激发学习兴趣。我们要充分了解文字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