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精选(九篇)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

第1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I》 案例教学法 教案设计

随着二十一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也日新月异,计算机的使用逐步在全社会各领域普及。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I》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程,希望提高学生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以后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好基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很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I》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地研究变革,如: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驱动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目前,很多教师选择案例教学,认为案例教学法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I》的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计算机老师,我也很赞同案例教学法,认为教学案例法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教学经历,我认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I》中使用案例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案例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精准的案例,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案例任务中。这种教学法以案例为基本教材,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根据案例教学的这些特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I》的教学中不是所有的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案例。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发展历史,以及计算机的特点时,案例教学就不适合了,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而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功能的章节,使用案例教学也是事与愿违,不如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来得清楚、明了。

所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I》的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点可以使用案例教学,哪些知识点需要使用其他教学方法,这也是教师需要特别认真探讨、研究的地方。只有全面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才能设计出融汇知识点的案例,应用于教学。

二、案例的合理性、实用性

选择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案例是否符合教学目的,是否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案例的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设计案例时还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主题的确定、情节的长短,所涉及的知识点的范围,与学生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等等。在案例中必须把事件发生的背景、案情反映的问题、矛盾和冲突提示清楚,忌讳选择的案例背景模糊,情节冗长、脉络不清、枯燥乏味。

比如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I》中Word时,可以设计大学生毕业时应聘某公司的案例。应聘工作都需要个人简历,每个学生毕业时都会碰到这种实际情况,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在提出案例后,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允许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让学生综合运用Word这章的知识点,积极地独立思考。通过自己输入、改错、排版、插图、打印,学生就会更清楚Word软件有什么功能,并且掌握如何应用这些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处理文档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在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I》案例时,要以合理、实用为根本,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应于教学目的,贴近于学生现状的典型案例,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案例的连续性、统一性

教案教学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节奏。由浅入深地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案例是最理想的。我们可以将一个案例设计成一个大的任务,这个任务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任务,再将任务往下细分,直到每个微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在这些微任务中,有些是基础知识点,有些是颇有难度的知识点,甚至还包含课堂上没有讲过的知识或技能技巧。

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I》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案例教学中,将上面提到的设计大学生毕业时应聘某公司的案例设计成一个大的任务。在这个任务中贯穿的三个软件Word、Access、PowerPoint的知识点。将这个大任务分为三个小任务,分别要求学生使用Word制作《个人简历》,使用Access制作大学期间《个人成绩单》,使用PowerPoint制作个人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幻灯片。再在每个小任务下根据不同知识点设计若干微任务。

考虑到毕业、就业的现实性,这些任务必定会引发学生去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学生会跟随这些小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步骤、分阶段完成每部分的学习任务,不会产生太大的畏难情绪。等把各个微任务完成,小任务完成,直到把案例涉及的各个知识点汇总在一起,从而圆满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I》中Office办公自动化三个软件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这个连续的案例教学也达到完成教学目的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I》中使用案例教学的今天,教师要认识到,一个好的案例,是能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老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只有严谨、认真地分析教学内容,判断哪些知识能真正使用案例教学,哪些知识点需要不断补充教案,我们才能设计合理、实用于教学的案例,才能将单个的案例组织编排串联起来,使案例教学法发挥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红姝.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2]扬毅.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教育,2001,(19).

[3]王春捷,余净植.案例教学法对法学教育的促进[J].中国成人教育,2002,(9).

第2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针对高校学生手机使用率较低的特点,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PDCA模式对手机利用率进行管理,依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开发一款手机软件,让学生及时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知识,同时在软件中添加企业所需的案例、学生作品展等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

PDCA;计算机基础课程;手机平台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7601

1 绪论

十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文件,促使高校进一步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教学质量摆在首位,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高校积极响应。高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领域的新管理模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PDCA就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最早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提出,后经戴明博士推广应用。其特点是把质量改进看成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顺序的循环往复过程。

目前PDCA的研究主要应用于高校管理中,而对于如何运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率的问题研究上仍是一片空白。本课题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 研究对象

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而对于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1)由于课时受限,教师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学生不能及时吸收;(2)学生接受课本基础信息,对所学知识认识低,不知道在实际中如何使用知识,学习兴趣较低,甚至出现睡觉、逃课现象;(3)学生面对众多网络和电子产品,知识吸收量较小,知识利用率较低。

根据2013年11月25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达98%,游戏、语音等娱乐占有很大的比例,学习所占的比例不到1%。在调查中学生反映针对手机平台的网络学习资源少且与所学知识吻合度较低。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高校本科生。

3 研究方法

国外高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PDCA的尝试,如美国在1991―1996年,实施PDCA的学校由78所增至216所。近些年来,我国一些高校也开始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引进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构建大学教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体系,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采用PDCA来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的管理体系,教师依据前期的教学效果制定plan阶段的计划,进入Do阶段执行前期计划,根据Do阶段的数据进行Check阶段的反馈结果分析,及时的进入Action阶段进行处理,不断反复,形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效果。

3.1 Plan阶段

分析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掌握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修改计划,设定一个即达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校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是由于同学们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不同,对计算机的熟悉度存在严重的等级化。

然而,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的吸收存在几个问题:(1)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授课方式还是按照理论加上上机实践进行。前期课程中的专业术语让学生们十分陌生产生排斥性。(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设置为8或者12周,课时较短,内容较多。(3)学生使用手机频繁,但是学生不会主动查看、搜索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知识,同时没有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软件。

经过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因素:(1)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软件较少。(2)教学过程中案例少,学生兴趣低。(3)学生能动性较差,被动接受。

3.2 Do阶段

实施利用手机平台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进措施。主要影响因素确认后,针对主要因素制定相应地改进措施,并将其纳入正式的教学日程中,付诸实施。

(1)按照课程的内容,设计相关的手机软件。该软件涵盖课本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课程安排以及知识点相关的作业、一些企业中用到的案例以及部分优秀实用的案例,让学生及时的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教学过程中多添加一些案例,吸引学生兴趣,引入案例的特点是:对于知识点具有针对性,同时案例具有实用性,比如像简历、产品介绍ppt、利用彩灯讲述二进制等案例。

(3)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自己喜欢的案例,通过手机平台与老师或者学生分享,在同学中引起讨论,老师适当的加入一些学过的知识点,老师起到指导的作用。此外,每一个班级可以举办知识点案例赛,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之间还可以共享知识。

3.3 Check阶段

通过评价,查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计算机基础课程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是不断变化的,导致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的主要因素,在改进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变成非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成为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所以,预期的措施可能有良好的效果也可能并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

在评价学生兴趣效果时,要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比进行效果评价。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计算机基础课程作品大赛、专家座谈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3.4 Action阶段

巩固改进后的成果,解决遗留的问题。对于利用手机平台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经过实施如果已经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后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加入下面的内容:(1)告知学生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软件,引导学生将其装入自己的手机中,前期引导学生使用。(2)上课期间加入与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让案例生动有趣,同时案例要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3)与学生负责人一起举办计算机基础课程类的项目大赛,比如:电脑维修、简历大赛、excel大赛、最有创意的ppt等活动。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将重新分析影响因素,并将在下一轮的循环中继续制定新的目标,并积极总结这一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次循环做好准备。

4 结果

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利用基于手机平台的PDCA的管理模式,学生对知识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就业的自信。

项目的研究可提高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更加合理、有效的讲授;能够提升我校计算机基础课教程的师资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缩短企业培养人才时间。

参考文献

[1]Applying the Plan-Do-Check-Act Cycle to Develop Best Practices in Remote Online Systems Engineering Education[C].Alice Squires. INCOSE.

[2]高丹.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内在改进[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3]张强.PDCA方法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核动力工程,2008,(S1).

第3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第4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然而,目前使用案例教材进行案例教学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足,重操作,轻理论,缺乏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讲解,习惯于就题论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案例的选取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合理取舍,导致知识点涵盖不全;教学组织过于模仿培训类等级考试,采用题海战术,不适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征与目标;教学方法手段简单老套,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结合今年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Excel表格制作》的开设,介绍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指导下如何用好案例教材。

1 案例教学

笔者认为,要想物尽其能的用好这种案例教材,必须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所要传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进行教学程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如图1: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精选案例、点评答疑、课后作业。这五个环节层层相扣、缺一不可。下面具体介绍每个环节需要进行的工作。

1.1 集体备课

冯博琴教授说过:做好教学,不能只靠少数几位教师,即使名师也是枉然,必须有一个教学团队,才能撑起一片天。针对选取的案例教材,全书都是案例及案例操作步骤,步骤又及其详尽,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步骤去操作,到头来,还是一头雾水。

所以,这需要我们教师将书上的每一个案例,以操作要求的形式,提炼出来,操作要求不同于操作步骤,其注重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然而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案例都整理出来,继而进行合理有效的取舍。这时,集体备课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可以将提炼操作要求的工作分给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师,最后整合,全书的素材、操作要求就形成了。至此,就可以鸟瞰全局了。

这是用好案例教材的第一步——短时间内提炼整本教材中所有案例的操作要求。这里速度是关键,一定要在开课前提炼完成。鉴于课时有限,不可能将每个案例都练习到,这需要我们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合理的取舍。同时,提炼出来的操作要求,将成为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课堂教学的成败。

1.2 教学设计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很明显,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向“培训班”一样,不系统的讲解知识,只注重结果,追求速成,是办不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展以下内容:对所要传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进行教学内容组合的研究;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程序的研究;按照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基本教学原则(即教书育人、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依据教学资源和设备条件进行教学手段利用的研究[2]。

我们利用教研室例会,集体讨论教学设计。将自己整理的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案例进行取舍及整合。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我们将全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按内容细化到每一次教学中。这里需要对每一次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表1是结合我们的案例教材,根据集体备课的成果梳理出的知识点及全书案例的选取。我们要求,每次上课前先讲解知识点,然后,学生进行案例练习。

这里注意: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Word、Powerpoint软件,有一定的软件基础,所以,在我们介绍Excel中的知识点时,要做的只是是点出方法,具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比如Excel中的重点、难点是函数的使用,我们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什么函数什么功能,具体使用该函数时,其参数的含义及填写,让学生自己去“读”对话框,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1.3 精选案例

结合知识的讲解,我们从教材中提取出优秀的能充分说明知识点的案例,在课堂上练习。这里注意,虽然教材中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工作,但不一定准确适合每节课讲解的知识点,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案例进行修改、整合,使其能够跟每节课的理论知识准确对接,更好地诠释知识的应用。

切忌教师先演示案例,要让学生自己摸索案例,在案例中体会知识的应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案例教学中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1.4 点评答疑

在课堂上讲解完知识点,结合整合修改的案例,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了。这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案例是我们“精心”设计好的,所以,学生难免会遇到很多“坑”,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评答疑了。这里讲解的不是知识点,而是使用该知识点的注意事项。切忌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把这部分内容一起讲到。只有学生真正遇到了“麻烦”,他才会对你的“注意事项”感兴趣,否则,只能是白费时间。

1.5 课后作业

任何一门课,仅仅依靠课上时间是很难学精通的。计算机课尤为突出。我们知道,在计算机操作中,任何一个功能的实现,其方法往往有很多,在这个案例中方法一可能是最好的,换个题,方法一可能就没有方法二好。举个例子,复制的方法有很多,方法一:编辑——复制、编辑——粘贴;方法二 :Ctrl+C 、Ctrl+V;方法三:按住Ctrl键拖动。当进行文字的复制粘贴时,方法二是最方便的,当进行图形的复制粘贴时,方法三是最方便的。所以,要想学精通这门课,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熟练掌握哪种方法在哪种情境下使用,最为合适。教材上的案例很多,完全可以将课上舍掉的案例,让同学们课下练习,真正属于自己的技巧,不是别人告诉的,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练习后总结出来的。

2 小结

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色是以案例作为教学方法,经过以上五个环节,必能使案例教材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使专业和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总之,用好案例教材,教师一定要从实践出发,有针对性地编选和设计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还能通过分析、讨论和评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掌握。

第5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VB程序设计;思维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52-03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遍及社会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语言”(以下简称 VB)作为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特点。因此,各高校把VB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薄弱,导致学生认为这门课难学、难懂,另外,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跟所学专业无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推陈出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改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融入具体的案例中,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一些原理和规则。

目前,计算思维的培养成为国际和国内计算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计算思维能力不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所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将计算思维融入到程序设计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从而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文依据计算思维的方法和案例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VB程序设计教学的现状,探索采用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案例教学法来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 计算思维

2.1 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首次提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计算思维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就像阅读、写字、做算术一样,成为人们最基础、最普遍、最适用和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Abstrac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即如何按照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基本方法去考虑问题的求解,以便构建出相应的算法和基本程序。

2.2计算思维培养与程序设计教学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不仅是计算机科学家才应具有的思维,而是每个学习者都应具有思维,终有一天计算思维会像读、写能力一样,成为每个人的基本能力。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不应仅局限于计算机编程,而是解决各领域各类型的问题。程序设计课程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最直接最重要的平台,计算思维则提供了重新审视程序设计教学的视角,将计算思维融入到程序设计教学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因此,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是计算思维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习编程技术。师生都应转变观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都应重视和体现出计算思维这一核心思想。

3 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

在VB 课程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的思想和理念,以案例教学作为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为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1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案例教学法长期以来一直是MBA 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法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鲜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推广到 MBA 以外的许多课程中,成为现代教学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教学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设计,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把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融入具体的案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3]。

3.2 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核心展开教学,因此,教学案例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设计应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基本原则[4-5]。

1)案例的针对性。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所涉及计算思维的内容,从培养计算思维的角度出发,重组经典案例,将问题求解提升到计算思维的高度。按照计算思维重组教学案例,让学生更能体会计算思维的本质,即抽象和自动化。

2)案例的实用性。选取的教学案例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尽量以专业来区分,围绕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授课,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程序设计的真正作用,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案例的趣味性。设计有趣的案例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以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 在讲授计时器控件时,采用了“随机抽奖”案例;讲授IF语句嵌套使用时,采用了“龟兔赛跑”案例;讲授循环语句使用时,采用了“猜数游戏”案例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案例的难度。选择案例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案例,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所以,选取的案例难度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5)案例的循序渐进性。是指设计一组案例,后一个案例是在前一个案例的基础上进行,难度逐步加大,功能逐步完善。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案例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时采用了案例“计算三角形面积”,在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时可以继续完善该案例,加入判断输入的三边长度能否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判断。通过不断的对案例进行修正、改进,拓宽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案例的综合性。设计的案例既要有知识点案例,又要综合性案例。仅有知识点案例,会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运用所学的 VB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案例贯穿于某章、某几章或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将知识点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对 VB 知识结构的整体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3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

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1)案例演示。首先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的运行效果,尤其在VB课程中还可以配有丰富多彩的可视界面和多媒体功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自主探究案例如何实现的奥秘。

2)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要提出实现案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要完成的任务目标,问题的设置是体现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进入案例情景的关键;然后是问题的表示,即如何建立模型,以便于用计算机进行求解。

接下来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方法,进而引出相关的知识点。案例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把枯燥单调的理论学习,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抽象的理论知识,培养了计算思维能力。

3)案例设计。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 体会了实现案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案例设计实现阶段,可以由师生合作完成界面的设计和代码的编写,使学生逐渐形成编写VB程序的思维方式。在这一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意识。学生看到自己完成的案例效果,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的热情。

4)归纳、总结、拓展。每个案例教学结束后,应就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计算思维方法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巩固加深知识体系。另外,启发学生对案例进一步思考、讨论,在案例的基础上是否有拓展和创新,以及案例设计中的不足。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 结论

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在充分整合计算思维方法和知识点的前提下,注重学生计算思维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在 VB 程序设计中使用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避免了枯燥繁杂的理论说教,借助形象的案例来讲解计算思维方法,符合认知规律,切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 VB 程序设计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之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2] 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 83-85.

[3] 贾茹,郝长胜,裴衣非.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的计算思维教学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5):6266-6268.

第6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3-0064-03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以普及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信息素养和提高应用能力为目的,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能力与素养越来越高的要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具有知识点众多,相互分散,逻辑关联性不强,操作性、技能性要求很高,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在课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课程要求。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也引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也仅起一种辅助教学作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收效甚微,达不到教学目标。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笔者尝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中,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广受师生欢迎。

1案例教学法概述

1.1案例教学法理论基础

案例教学法原型为抛锚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先进教学法。它要求案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并有感染力,能起示范作用。真实的事例通过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事例确定了,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也相应确定了。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要实现所学的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环境中去体验、去感受,而不是局限于老师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1.2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一种教学法。由于案例教学法不看重最终答案对错,而注重学生对案例分析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众多操作性、技能性要求高的学科教学中。

2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从真实例子出发,通过老师的讲解,相互间的讨论,最终总结出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案例教学法倡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因此教师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对课程内容精心提炼和分析,围绕章节的知识点设计案例,结合教学任务进行教学。本文以Word学习为例。

2.1案例的设计

2.2案例的讲解

案例讲解是指教师将已经组织好的案例,通过讲解,让学生能愉快、轻松地迅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从而产生模仿案例的欲望。以案例一为例,一般案例讲解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2.2.1案例的展示首先教师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向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班级宣传小报,以此为样张,让学生思考案例是怎样完成的;如果自己做,能不能完成?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2案例的学习学生产生兴趣后,教师因势利导,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中包括的知识点,哪些是之前学过的,哪些需要马上传授的,这些可以让教师方便地了解学生的水平,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讲解的重点、难点。

2.3案例的讨论

通过老师对案例的讲解,同学们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及其应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案例讨论的目标是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重难点的掌握、对案例的见解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比如怎样使自己的宣传小报与众不同?小报的内容和图片如何搭配?怎样使用边框底纹更合理?学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上机操作,边操作边验证,从而形成每个小组的最终方案。对于制作阶段中学生遇到的一些操作问题,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讨论方式解决。通过案例讨论环节,学生不但能够巩固已学知识,还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4案例的总结

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实验操作等阶段,完成自己的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总结,让别人更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此阶段,同学们也可以相互交流总结,了解别人作品的优点及知晓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下学到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重难点及学生作品的亮点、存在的问题进行详尽的总结和评价,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真正的应用能力。

3应用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事项

3.1建立课程案例资源库

案例教学法的成败在于案例的选取,但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形成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宜的教学案例库。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发了一部分案例,但还需要加大力度去丰富,去完善,原有的案例也需作实用性验证。因此,应用案例教学法需建立和丰富课程案例库,与时俱进地对案例进行改革、完善,从而形成内容丰富,可供各高校共享的资源库。

3.2注意分组,鼓励人人参与

一般讨论活动,常会有性格外向的同学发言更主动,而性格内向的同学思考问题更全面的现象,因此,在讨论分组时应该把不同类型的学生适当搭配,让大家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3.3注重总结

案例教学法最终成果就是教师所总结的内容,总结时老师要提示案例的知识点、重难点、学生的亮点及不足,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总结时不宜过细,可以概括出案例所包含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知识的建构及技能的掌握。

3.4结合其它教学方法使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法,但由于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整门课程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一定会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需要,适当引入其它教学方法配合教学,比如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等等。

4结束语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导”教学模式的很好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威. 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3.

[2] 伞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9):179.

第7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中学 计算机基础 课程改革

一、前言

职业中学承担的是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的重任,必须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改革包括对应知应会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和考试办法等几方面的改革,它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企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培养上。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中学进行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和任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职业中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如何让这门课程适应目前学生的现状及社会的需求,我在本文提出对课程改革的几点浅显意见,与同行商榷。

二、目前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职业中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职业中学学生,特别是占大部分比例的农村学生,一是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匮乏,没有开设信息课,二是追求升学率,学生大部分没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性不高,传统的评价考核办法。因此,我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三、课程改革的措施

1.应知应会目标

对职业中学学生,应以实用知识为主,重点是培养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知应会目标如下:

①系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

②熟练掌握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

③熟练掌握在Internet上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④培养良好的信息安全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预防计算机犯罪。

⑤掌握利用计算机收发电子邮件,利用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2.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改革必须从“应用”这个角度出发,来规划教学大纲。在满足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传授及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还应强调当前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的最新发展,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最大的满足。

教师可根据本校机房设备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有教学案例的教材、讲义或实验指导书,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首先本着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以各行各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作为教学案例,其次通过这些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教师通过精心的挑选,对每一案例明确提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多种操作手法,而且知识点尽量覆盖教学内容操作技能要求,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也就容易接受这些知识点。

3.教学方法的改革

①强化上机操作

学生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必须在应用中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采用投影仪,按知识点来组织教学。利用实用性较强,内容丰富的教学案例,使教学效果直观生动,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大。教师重点讲计算机“能做什么”,明确指出学生应该会做教学案例题。提供尽可能多的上机时间,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轻松愉快地学习。

②优化教学环境

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必然会出现有的学生收获少(吃不饱),有的学生跟不上(吃不了)的情况,影响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后,教师可利用监控功能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程进展,并利用教学网络的辅导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实现个别化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以很容易将现代计算机及应用的最新发展告诉学生,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在给学生以知识教育的同时给学生以素质教育。

③制作教学案例课件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④课程结构模块化

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同一模块既可以供一个专业使用,也可以供几个专业共用;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也可以对模块做增减。这里要指出的是模块操作单元,即实践性环节,放在何时进行值得研究与探讨。可以把先学习、后模拟实习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模拟实习,即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的做法。这种边学习、边模拟实习的做法,既可以确保实践技能课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四、评价和考试办法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和考试应取消笔试,考试内容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可采用“按模块分阶段”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办法。充分利用计算机考试系统,按知识点的结构模块,分阶段考试,通过第一阶段过关考试者才可申请第二阶段的考试。这样,学生在一个学习阶段应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确保学生对每个模块的熟练掌握。这样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论

通过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和视野。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利用计算机工具让学生在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春燕.办公自动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8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4-0000-01

Computer-based Teaching Method

Sun Guofeng

(Qiann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Duyun558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computers become a production life of one of the essential items,the community and the market's growing demand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s,requiring higher and higher,then,to strengthen computer-based teaching methods of research is extremely important. Computer-based learning as a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in the comput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therefore,basic computer course teachers should use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and initiativ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mputer-based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College;Computer-based;Teaching methods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它们影响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是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面共同解决的。第一,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对发展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上,学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仅仅是沿袭传统的课程设置方法,没有根据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创新地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这是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发展的。另外,一部分大学的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计算机配置与系统还处于较为老旧的状态,使学生很难了解新型的计算机技术。第二,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按照书本上的顺序与内容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师讲解知识时,常常只教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比如office入门知识,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组成,简单的计算机处理方法等,这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与计算机技能,在高中教育阶段就已经接触过,所以大学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较深层次知识的传授。第三,大学是提升自身素质与技能的学府,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应该积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计算机基础素质、学习能力、接受理解能力等的不同,使不同学生在面对相同知识与技能时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一部分学生因此受到打击,渐渐失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甚至放弃学习,这种学习态度是需要及时端正的。另外,一些学生为了就业需要,仅学习与职业技能考试相关的知识,忽视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这也是不对的。

二、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学生提高自身计算机素质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更高层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所以,在研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之前,学校应该提高对计算机教室建设的重视,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改良计算机设备与系统,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同时,教师也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端正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第一,合理安排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分层教学,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进行分层教学。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方面: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这两个方面是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而设置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将学习重点放到对计算机基技能的练习上。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重难点进行授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兴趣与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使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养成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教师需要积极研究教学内容,有效控制问题的难度与提问的频率,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随着问题情境教学的深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学生由回答问题转变为提出问题,这也是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提高的一大表现。第三,案例教学与演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有许多知识与技能是需要教师进行演示的,所以,教师可以演示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演示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演示案例时,要以生动性、实用性、启发性为原则,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的案例进行演示,这样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比如,讲解一个案例之后,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演示实验题目,请学生进行自主操作,教师从旁指导。之后选出较好的演示作品进行展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技能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与生产活动的有效载体,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兴趣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进而发展成为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耿明芹.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的现状和反思[J].中国科技信息,2006,(03)

[2]赵志刚.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J].价值工程,2010,(34)

第9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职 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Reform

LI Huan

(Public Teaching Department, Ningbo Polytechnic, Ningbo, Zhejiang 315800)

Abstract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llege computer elementary educat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e the assessment methods adapt to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these reforms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and concludes with some suggestions and think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reform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多侧重于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常用办公软件的讲授,有的院校会开设一些程序设计类课程。当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新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较大的差异,程度高的学生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过于简单,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中学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过多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又抱怨课程进度太快, 跟不上。(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专业结合不多,不能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3)文理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

针对上述情况,各个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我们考虑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在开学期初,统一组织新生参加计算机入学考试,根据学生的成绩按学生的不同专业分成不同的等级:

A班程度最高,在讲解复习了office办公软件后,按不同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计算机会计学》《3dmax》等等。

B班程度中等,在讲解了基本office办公软件后,按不同专业,开设《office高级办公软件应用》、Flash CorelDRAW等等。

C班程度一般,在讲解了基本office办公软件后,按专业不同,开设《Frontpage》《Photoshop》《Out CAD》等等。

这样既兼顾了学科专业间的差异性,又适应了学生知识的不平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改变,既可以作为分级教学的补充,又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带动全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1 教学改革设想

1.1 课程安排

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2个学期的教学,第一学期安排计算机通识课程,即计算机基本知识介绍,第二学期分专业,安排适应本专业的计算机实用课程。

1.2 教学内容

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与此同时,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因材施教,特别是要注意专业的差异性 例如工商专业注重ppt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讲演,国际商务专业注重文档写作和编辑与宣传,而会计专业注重EXCEL表格编辑和函数的应用等等

1.3 课程设置

(1)对旅游专业学生,注重仪表、礼仪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贴近专业PPT演示文稿已经成为旅游专业人士必不可少的常用工具,公司会议、景点介绍、产品推广、业务培训等等。因此,可以结合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开设PPT的高级应用,flash场景设计等。

(2)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教学。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是贸易运输、保险、报关等各种业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外贸专业的业务人员;企业进出口部门的初级管理和业务人员等。这些行业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运用较少,对办公软件应用较为频繁, 就是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加入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例如在讲解word基本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制作“部门聘用协议”、“部门工作计划”等教学案例。

在进行Excel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应用Excel制作“产品销售调查表”、“制作零售市场行情分析表”等教学案例。让学生的课后作业“制作学生行为习惯调查与分析表”等训练项目。

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知识讲解之后,让学生制作“国际贸易报关流程介绍”、“企业进出口贸易介绍”等教学案例。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中,让其应用PowerPoint制作企业营销策划方案等。

(3)对文秘专业的教学。文秘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为各单位从事文秘等行政工作,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需要大量应用计算机软件操作。因此在进行基本计算机知识的讲解之后,应该给学生增加“应用word制作会议纪要”、“应用excel制作通讯录”、“应用PPT制作会议流程安排”等案例。

(4)对会计等专业的教学。会计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财务相关工作,在讲解计算机基本办公软件后,大量增加“excel财务函数”的应用,然后学习Access、用友、金蝶等相关数据库和财务软件。

1.4 教学理念

在教学理念上,要突出讲、练结合,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

1.5 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专业知识,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考核要求。为此,可以设计出适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的教学模块,不同学生可以选修不同的模块,只要达到规定分数就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资源搜索、问题求解、自主学习,最后进行动手实践,完成课程设计。这种自主的认识、分析、比较、创作过程,无形加深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网络上丰富的计算机教学信息资源,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新式教育和影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在教师团队建设上,由于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整合了全校相关教师和教学资源,构建一支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师为主体,跨专业的师资队伍。

在课程考核上,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成绩考核,多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结合平时到课、大作业等计入期末考核总成绩。应探索全新的考核机制,允许学生有更多选择、操作的空间,能够真正考察出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 几点思考

前面的教学改革探讨,主要是围绕教学对象的专业不同进行的教学。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兴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特别是,这样的教学让同学门更有针对性的了解到计算机的用处之广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在案例制作、探索过程中更牢固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当然教学也发现了不足之处。例如我们一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要面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案例教学,要求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备课,做课前准备,因此,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随时观察学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对学生感觉接受比较难的案例,要放慢教学速度,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要区别对待,他们对案例的接受程度是有区别的,计算机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启发了学生对新科学、新技术的追求;激发其创新意识;推动其对新知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学能力;锻炼其动手实践的能力。因而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全面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