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教学流程范文

小学体育教学流程精选(九篇)

小学体育教学流程

第1篇:小学体育教学流程范文

几年来,天津市北辰区教育局在努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启动了“北辰区中小幼教育衔接实验项目”,确立了“中小幼教育衔接点的探索与实践”的教育科研课题,并成功立项为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通过努力探索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了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一、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缓解择校问题的点滴思考

我区探索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旨在通过研究实践提高各学段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同时,做好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1.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可以实现区域内对口学校共建共强。

我们探讨的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是针对一定行政区域内对口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教育有效衔接。这些学校、幼儿园在各自阶段的教育发展上也是不均衡的。有的区域小学强一点、有的中学强一点、有的幼儿园强一点,当然也存在着都强、都弱的现象。不论什么样的学校,要想实现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都必须加强中小幼不同阶段的教育交往。区域内学校、幼儿园通过深度交往可以达成教育理解,以往区域教育交流以同类学校居多,实施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加强了区域内不同阶段学校的深度交往,可以使各阶段学校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学段的办学特点,达成教育理解;通过深度交往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是以对口中小学、幼儿园深度合作、有效交流为前提的,这种深度合作、有效交流可以实现区域内对口学校资源共享;通过深度交往可以消减彼此差距,不同学段学校在深度交往中彼此取长补短、共建共强,从而消减这一区域内中小幼不同阶段的教育差距,保证本区域的学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学生在这种深度融合中产生了对本区域内高一级学校的了解和向往,可以有效缓解升学时的择校问题。

2.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可以实现高一级学校教育提前介入。

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要求区域内低一级学校本着既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原则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更要求高一级学校对于即将升入本校的准新生进行提前的教育介入。提前教育介入包括: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成长足迹、家庭状况等,以便学生入学后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生活。

3.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可以达到区域内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情感沟通。

通过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的开展,把区域内不同学段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这种交流、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彼此间的情感建立起来,对区域中小幼一体化教育的理解和共识逐步达成,可以有效缓解升学时的择校问题。

二、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缓解择校问题的实践探索

1.课程衔接。

新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了做好区域内中小幼教育衔接,我们梳理了国家课程中中小学阶段各学科的知识点并积极倡导区域内对口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协调统一,使学生进入中学后能较好地融入到中学的课程体系中。

(1)注重国家课程的知识点衔接,为小学生步入中学做好铺垫。

新课改以来,基础教育国家课程的设置基本是采取九年一贯制的思路进行设计的,中小学语、数、外等学科的课程标准也是按照九年一贯制进行制定的。但是,在课标的解读上,中小学教师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小学教师很少能够立足于学生九年的发展解读课标,中学教师也很少关注课标中对于学生小学阶段在三维目标上的具体要求,从而造成学生升入中学后不能很快适应中学的课程学习,中学教师也不能快速了解学生,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此,我区在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的探索中十分注重对于国家课程特别是语、数、外学科中小学阶段的知识点梳理,并通过中小学教师合流培训、教研,为小学生步入中学做好铺垫。

(2)倡导校本课程体系的衔接。

新课改以来,倡导学校设置校本课程。各中小学也都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多种校本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在进行中小幼教育衔接的探索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开设的校本课程存在着严重的不对接现象。这样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此,我们注重引导学区内对口中小学在校本课程设置上的有效衔接,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后续学习问题,也增强了对口中学对学区内小学生的吸引力。在实践中很多对口中小学还尝试了校本课程的共同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因为对口中学开设了自己喜欢且有一定基础的校本课程而放弃择校。

2.德育衔接。

在几年的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探索中,我区十分注重对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细化了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过渡铺垫”系列德育活动。所谓“过渡铺垫”是指在中小幼衔接环境中,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各项德育活动,加强相邻学段学生的交流互动。为学生搭建知识与能力的脚手架,协助学生平稳顺利地过渡到高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实施德育“过渡铺垫”,使学生对即将升入的学校有了亲切感;家长对对口学校有了深入的了解;教师间有了进一步的交流,为学生顺利升入对口学校打下了感情基础。

(1)园校互动,引导一年级新生就近入学。

在幼小教育有效衔接的探索中,我区倡导加强园校互动,包括:园校互访、同庆六一、“体验未来生活”一日游、幼小衔接教育夏令营、亲子课堂等特色活动,加强了幼儿及其家长对对口小学的了解,也使对口小学的教师对即将步入小学的幼儿有了相应的了解。特别是拉近了幼儿与对口小学及其教师的情感距离,有效地引导幼儿就近入学。

(2)中小学德育共建,让小学生提前了解对口中学。

在中小学教育衔接中,我区倡导对口中小学进行德育共建活动。具体做法是:对口中小学结合自身的区域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细化德育目标并制定相关评价细则,保证落实。同时,在中小学德育共建活动中开展了加强中小学联系的特色德育活动。包括:“中小幼衔接学生联谊活动”“体验未来生活一日游活动”“中小幼衔接教育夏令营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强化了中小学德育共建,落实了德育“过渡铺垫”,使小学六年级学生提前了解了即将升入的对口中学,增进了彼此的感情,缓解了择校问题。

3.学情衔接。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天津市各中小学为学生建立了电子学籍档案。在探索区域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我区将电子学籍档案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信息。同时,我区还要求对口中小学同即将进入到自己学校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电子档案便成了沟通的桥梁。

(1)建立幼儿成长电子档案,对口小学提前介入。

我区要求各幼儿园为入园的每一个幼儿建立成长电子档案,随时记录幼儿的成长情况,包括:基本信息、健康状况、活动表现、大事记等。幼儿三年的成长足迹在电子档案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并由幼儿园负责将即将入学的幼儿档案传送到对口小学。对口小学便可据此提前介入对一年级新生的学前教育,在与幼儿及家长的有效沟通中达到理解与共识,幼儿家长也通过与学校的沟通进一步了解了学校,为就近入学扫清了障碍。

(2)完善学生学籍档案,对口中学提前了解学生。

在天津市规定的学籍档案基础上,我区进一步细化了档案内容,使之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小学的成长轨迹。并要求各小学提前向对口中学提供即将升入中学的学生的电子信息。对口中学要组织即将接手七年级的班主任教师提前了解学生情况并依据学生电子信息与学生家长开展有效沟通,达到理解与信任,使准七年级学生的家长了解学校、信任教师,乐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对口中学上学。

4.研训衔接。

在中小幼衔接的过程中,教师通常被视为最关键的因素,不同学段教师必须认同课程与教学衔接的理念,才能与其他教师和平共处并分享各自的教育理念。合流培训,能促使不同年级段教师在课程与教学、儿童发展等方面形成共识。为此,我们建立了相关教研、培训制度,改变现存的分离状态,促进中小幼的有效衔接。

(1)建立对口幼小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在幼小教育衔接的探索中,我区建立了对口幼小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规定学区片的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开展定期交流,包括:听课交流、参观互访、教学研讨、教育沙龙等。通过定期交流,幼小教师对于彼此学段教育教学的性质、特点、目标、方法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幼儿向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平稳过渡。同时,我们把这些交流活动向幼儿的家长宣传、介绍并邀请部分家长及社区人员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来,在交流与理解中,幼儿家长消除了学生就近入学的担心,缓解了择校问题。

(2)建立中小学教师合流培训、教研制度。

第2篇:小学体育教学流程范文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小学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不仅对小学生的个人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为体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本文首先介绍了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然后探究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体育;合作学习;措施

近年来,体育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能力,为此,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该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对该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实践探究,对相关教育课程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方面,小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学习体育知识、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与此同时,小学生还会懂得如何交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此外,小学生的竞争合作能力也会有效提升。

另一方面,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途径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不仅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收获知识,还会懂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将这种合作学习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上,可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措施

1.合理分组,开展讨论

体育教师要想高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首先要确保分组的合理性。只有合理分组,小学生才能在小组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例如,针对“课间开展体育活动的原因,课间哪种体育活动最有益身心健康”话题组织小组讨论,班级部分学生沉默寡言、内向,部分学生外向,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师按照学生的性格进行分组,每组四人,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各两名。性格互补的小组成T在交流、讨论后会得出这样的交流结果:适量的体育活动能够缓解学习疲惫和压力;体育活动过程中会呼吸到新鲜空气,锻炼身体;短暂的课间时间可以开展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由于教师设置了两个问题,在问题陈述时,每组内向学生和外向学生可各回答一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不同性格的学生能够表达自我、完善自我,意识到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2.小组合作,参与活动

小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中学习体育知识,在固定范围的操场中练习跑圈,长此以往,小学生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同时,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越来越自我,思维模式越来越单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组织多样性的体育游戏,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教师可以用班费购买跳绳、毽子、篮球、羽毛球等适合小组合作的体育物品,小学生可以组织、参与体育活动,打破了以往单一体育活动的局限。在跳绳、羽毛球和篮球活动中,学生只有默契配合,才会取得最终胜利,因此,这类体育项目能强化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又如,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教师将班里学生分成两大组,组内学生按前后顺序站立,由最前面的学生开始肩膀传球活动,最终以最短时间传到末排学生的小组获胜,获胜小组还会获得小红花作为奖励。在这一竞争性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会显著提升。

3.小组交流,互相学习

当上述课堂话题讨论、传球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应组织小学生针对已经完成的体育活动展开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组内学生可以分析体育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体育活动改进的方法、在合作学习体育活动中的收获等。例如,再次开展小组合作传球活动时,小组学生能够借鉴成功组的经验,合理排列组内成员的高矮顺序,在互动开始前,共同分析作战计划。通过小组交流,在第二次传球活动中,两组的传球速度均明显提升。从中可以看出,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小学生会分析合作学习的优势,并利用这一优势取得良好的体育成绩。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合理分组开展讨论、小组合作参与活动、小组交流互相学习等方式提升小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同时,还能优化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体育教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全学科课程连接;探究

现阶段我国教育逐渐面向专业化、信息化的方向,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突出,其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一、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方面,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模式中是一种辅助手段,能够推动教育的创新,使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初级阶段,在启蒙学生思维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学习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应具备自主学习及交流能力,小学各学科知识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对于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在小学教育中,部分学科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这一课程时,数学学习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较难理解,但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将小学数学知识转化为更加生动形象的知识。再如,小学英语课程中,小学生对英语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对这方面的学习较难,英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在各种图片上附录单词放映给学生观看,如放映苹果、香蕉、小狗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使学生通过生活学习英语,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小学信息技术连接全学科的探索

信息技术作为课堂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课程内容发生了更新,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应灵活地应用教学内容,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要把控教学进度,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人体骨骼结构或器官构造的教学,教师只需通过实体模型就可形象地表达。教学资料的采集,通过网络上的下载,筛选出符合教学内容的信息,从而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信息技术连接全学科的实践

1.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

小学教育教学难度并不高,但对于学生的性格及年龄特征的管理来说相对较难。因此,在教师在开展教学准备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及个性特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备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首先,利用信息网络收集具有教学价值的资料,并结合教学课程的内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突出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教学知识的理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丰富了教学课程内容,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自然学科中,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接触更多课本上未涉及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2.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作息交流平台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起统一的交流平台,利用信息网络将小学教育教学课程内容放在平台上,学生不仅可以利用信息交流平台获得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并且能够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不仅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使教师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3.确定学生主体

在传统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机械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不仅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全课程的连接,转变了小学教育教学的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小学教育的连接,必须确定师生的主导关系,只有确定教师的主导关系,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主导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课程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小学教学课堂中。在信息技术与小学全学科课程连接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科学地指导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体育教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改;教学创新

小学生处于成长初期,自身潜能和创造力尚需了解,个性不够突出,心理年龄也不够成熟,这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运用先进、科学、适宜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和运动项目的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是广大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进行体育教学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

1、 高度重视情感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三年多以来,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都面临新的变革,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融入对健康的新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了对健康的新定义,将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都纳入健康标准,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只强调增强体质,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

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处于关键时期,因此体育教学最好避免一板一眼的“书本式”心理辅导与教学,而应当适当的融入情感,促进学生的知识、智力、意志力的发育。情感是小学生心理反应的直观变化,小学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并有助于养成终身运动、终身体育的意识。广大体育教学者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融入自己的情感来调节和感染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控制和支配自身的情感欲望,唤醒强烈的认知欲望和情感需求,使广大小学生在热爱运动的同时保持心理发展的健康、积极、向上,并与运动锻炼相辅相成,促进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知识智力的发育。

2、 引入“合作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实践为主体,强调运动与锻炼的学科。在所有体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才会取得最好的实践效果。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将“合作教学”引入了体育教学的流程中,重点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重的合作模式,旨在通过合作交流,在集体的力量下,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合作教学”强调合作与交流,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是在一个教师与多名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与互动,这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和学生兴趣的提高。在“合作教学”这个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学体现的是集体的力量。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交流,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的同时明确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效率和最终的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教师精准的讲授、示范与指导再加上学生迅速的分组实践、学习与合作,以最佳的配合和最有效的信息传达,将教学效率达到最高,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习兴趣;学生与学生之间按照个性、兴趣的差异分成很多小组,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帮助、交流,小组制一直贯穿整个体育学习过程,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的互补和迁移。

3、 寓教于“玩”,兴趣第一

体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学习过程以动为主、书为辅,体育教学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更新观念,将学习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由强制锻炼身体变成享受运动的乐趣。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运用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手段、方法,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路赋予了传统的运动锻炼项目内容一个新的载体,寓教于乐,“玩”“学”结合。小学生的兴趣因为年龄的限制多集中在游戏类的运动项目,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最大可能的将游戏渗入体育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习和玩耍融合在一起,以玩引学,以学导玩,玩学互动。例如在教学生立定跳远这项运动的时候,可以先用游戏来引导学生学习动作和方法,教师可以用青蛙儿歌教学生并脚跳:几只小青蛙——并脚跳,要呀要回家——并脚跳,跳跳呱呱——并脚跳两次,跳跳跳呱呱呱——并脚跳三次。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玩游戏过程中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学习新知识,学生不仅学得积极,玩也玩得非常愉快。

小学生学习知识是兴趣第一的学习阶段,用强制性的灌输反而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适当的改变教学秩序,带领学生做游戏,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和运动项目的兴趣,也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增强小学生的体质水平。

4、 巧用多媒体,进行还原情境教学

小学体育课程有许多运动项目需要老师通过身体或图片演示教给学生,尽管这些偏难的运动都在书上有动作分解图,但是却很难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多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新课改方针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让多媒体教学更多的走进了普通学校的课堂,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学习是一门形象化的学科,需要学生模仿学习各种运动项目和体操锻炼动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用多媒体,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用相同的情境影像展现在小学生面前,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的运动项目动作生动的制作成视频,通过贴近学生的鲜活表达让小学生直观的看到整个动作过程,或者用慢帧处理定格动作,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最好的结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最快最好的接触和接受每一项运动形式。这是情境教学还原动作过程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表达方式。

5、 总结

小学生体育教学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培养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小学生身体成长心理发育的必要课程。小学生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贯彻新课标的要求,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模式,引进“合作教学”、“情境教学”、心理培养、多媒体演练等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和培养小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和学习兴趣,也将小学体育教学带入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李淑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玩”与“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2):63

[2]毕红艳.浅议如何做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52

[3]杨军.浅探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90

第5篇:小学体育教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组织;教学现状

一、当今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浮于形式

课堂的组织形式关系着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纵观当今小学教学,虽然不断地倡导者跟随新课改的步伐进行改革,但是还是免不了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在很多时候都会将改革变成一种形式,小学体育作为一门考试外的学科,很多时候都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而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课堂的重点,很多时候教师会仅仅将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粗略地讲完知识点、简单地演示后就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体育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已经谈不上教学,仅仅是一个活动课,尽管大多数的学生都愿意上体育课,但这种对体育课的喜爱并不是因为受到体育教学的魅力所吸引,而是对于自由和放松环境的渴求。

2.师生交流欠缺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的体育课程尽管大多数较为活跃,但很多时候这种活跃仅是表面上的,且仅仅存在着学生与学生之间,并不是由于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配合,很多学生提起体育教师都感觉到较为陌生,学生在体育课上如果存在着身体问题或者心理问题都不愿意与教师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身心发展上都面临着较多的问题。

3.课程内容枯燥

在各门教育中穿插小学体育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小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并且小学生现在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有效的身体锻炼和心理指导是十分有必要的,而细看当今的小学体育教育,教师的工作十分轻松,对于课程内容的涉及不是很用心,也缺乏必要的研讨交流会议,且对于考核机制方面也有待完善,故除了自由活动给予学生的轻松环境外,体育教学内容本身并没有让学生学到有效的知识,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不难看到,对于体育知识一窍不通的人大有人在,这也是体育基础教育失败的一种影射。

二、如何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

1.加强研讨,精心设置课程形式

良好的课堂设计是课程成功的开端,体育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定期开展教师交流会,相互交流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或者对学生进行小范围的调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容易接受和吸收的知识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能够扎实体育基础,此外对于已经安排好的教学计划应当严格执行,例如,每节课的课前准备活动,活动的时间和具体的锻炼项目应当达到标准,否则很容易在接下来的锻炼中受伤,而如果是采取跑步热身的话,就必须要求队伍整齐,没有同学掉队,只有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将每一个过程做到位,体育教学的课堂才能高效合理,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帮助。

2.加强师生交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得到锻炼,当今小学体育的教学核心要求学生在身体得到有效锻炼的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故当今的体育教师同时扮演着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现在的小学一般都为学生配套定制了心理健康的教材,教师应当利用讲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解有效的心理知识,并利用这个机会与学生拉近距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时可在学生之间展开调查,例如,在体育课上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这些内容都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有不断地了解学生所需,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去安排更加优良的体育课。

3.关注体育学困生,促进共同提高

无论是从电视节目中还是现实的体育教学中,我们都会发现有很多学生由于身体素质的原因非常地排斥体育课,对于体育运动十分不感兴趣,而教师如果缺乏对于这类学生的关注,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于体育课更加排斥,甚至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这些问题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在课堂上多多地鼓励他们,并引导其他学生也对他们的进步表示肯定,在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上进行有效的辅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体育运动水平,久而久之,他们便会重拾对于体育的兴趣,在体育课堂上变得活跃起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通过建立合理的选修科目让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快乐中得到知识上和身心素质上的提高。

体育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他应当引起社会和学生更多的注意,当今的体育改革需要不断的推进,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很多的想法还不尽成熟,但是改革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作为一名体育教育者,我们应当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自身的教学实际,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当今的学生已经不同于以往,他们从小学开始就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在这种压力之下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应当积极地构建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学习态度的一个有效空间。

参考文献:

[1]宋慧敏.浅谈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第6篇:小学体育教学流程范文

近年来,基础教育国际化呼声悄然兴起,各地纷纷开展了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实践。教育国际化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以更加积极态度、更加主动精神来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现实需求。从本质上讲,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有效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效率,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本国教育质量、促进本国人民子女接受更先进、更优质的教育,为国家或世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一、教育国际化促进中小学国际交流

与合作的深度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如何从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走向基础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扩大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了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层次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要提高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与水平,就必须从“单向”学习借鉴走向“双向”的分享经验与资源,从单纯追求数量走向追求质量,从跨国数量增长转向项目合作质量的提高,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当然,我国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要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还需要政府在加强管理和监控质量的基础上,为国际教育交流建立更开放公平的政策环境。

多年实践经验表明: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从“交流互访”走向“项目合作”。项目合作是当前最为有效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当前教育项目合作主要靠引进为主。在一些国际组织或第三方教育机构帮助和支持下,国际上许多教育改革项目被引入国内,开展了大范围的教育改革实验,有效提高了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致力于教育项目的合作和引进。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开展的“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改革实验,涉及到全国30多个地区300多所实验学校。北京市还专门成立了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协会,以地方课程的形式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中小学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开展了持久性、大面积的教育改革实验。可持续发展教育也由最初关注人口健康与环境保护,走向了关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借助项目的广泛开展,项目实验地区和学校先后与日本、韩国、德国、瑞典、美国等不同地区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也从教育的思想目标、内容方法、实施途径逐步扩大到学校管理模式、课程建设和评价标准等方面。

联合国儿童基金委员会每年都设立基础教育改革项目。近年来,在教育部支持下开展的“爱生学校标准实验项目”,涉及到全国10多个地区,200多所中小学。爱生学校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的高质量教育模式的一个样板,也是为提高学校质量所广泛采取的措施。爱生学校倡导平等的理念,尊重儿童权利,鼓励儿童参与和表达,强调建立健康、安全和有保护的学校环境,重视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高质量。其核心在于引导学校从各个关键环节入手,保障儿童权利从入学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成果上的最大化,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爱生学校项目专家组在爱生学校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研发了中国爱生学校标准,采用国际教育项目推进常用的“三A”模式(分析Analysis、行动 Action、 评价Assessment)有效推进这一学校标准在国内的实验,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第三方教育机构异常活跃,在许多领域甚至成为“开路先锋”。英国剑桥教育公司是一家外方独资公司,长期致力于中英基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主持开展了“学校发展计划项目(SDP)”,先后在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和北京等地区实验。项目每三年一个周期,包括学校发展自我诊断、学校共同发展愿景、学校发展计划制定、学校发展计划实施和学校发展计划评估等全过程。“学校发展计划项目”在学校发展与改进、学校领导力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的重要思想基础。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学校。学校以项目为核心开展交流与合作就更为频繁、也更为多样。为了探索更加适宜于幼儿全面发展的课程,北京市明天幼稚集团引进美国耶鲁开普兰课程(Learn Every Day,简称LED)。课程提供了创造性的游戏活动案例,注重激发儿童兴趣,注重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并且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指导方案。再比如,北京市商务管理学校,借鉴国际“职业资质框架”,制定不同职业领域课程与教学专业标准,加强国际流行的产学合作与项目学习,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连续几年与韩国合作,陆续派出烹饪专业和形象设计专业学生赴韩国学习,达到合作办学的目的。

另外,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由“单向”走向“双向”,从向发达国家的单向学习转向双向的经验交流与分享,从强调“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同时注重“开发利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将国内优质教育资源推向国际。应该看到,我国基础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管理还是在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需要不断总结和提炼,需要把我国基础教育的经验推向国际,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教育平台上来检验、验证、丰富和发展,比如,我国中小学的教师教研制度、考试评价制度和班级管理制度等都有许多优势,迫切需要从国际教育发展角度来考量和评价。上海市连续两次组织15岁中学生参加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并连续获得全球第一的好成绩,就是在全球教育平台上对上海教育的检验与评价。当然,在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参与和介入国际教育发展标准的制定,依据国际教育基本标准,更为客观地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教育国际化催生国际理解教育的广泛开展

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表现为国际理解教育。日本教育界甚至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基础教育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其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现代化人才。

最早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国际理解教育大范围的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各国分别以教育政策制度、行动计划的方式,在基础教育领域广泛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集中在各国普遍关注国际和平问题与教育、国际环境问题与教育、国际权问题与教育、多元文化与教育、全球问题与教育、国际化问题与教育、青少年问题与教育、国际价值观问题与教育、世界人口问题与教育、宗教文化与教育等十大领域。怎样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目前在北京市中小学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最常用的方式有:课程实施方式、模拟联合国、主题活动方式、专题教育方式和自主研究等。下面介绍两种方式:

(一)课程实施的方式

借助课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现有的课程中渗透。通过开展针对不同学科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培训,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引导教师在现有的学科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自觉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实施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比如,包括在现有的品德与社会、历史、地理、语文、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学科渗透一般采用的方式方法有:(1)插入式:在现有课程中,穿插一些其他民族的英雄人物及相关的不连贯的文化事件,比如各种民族节日、纪念日和庆典仪式等。(2)案例式:在未改变课程目的、特征的情况下,以一本书、一个单元或一堂课的方式,附加有关民族文化的内容、概念、主题与观念。(3)专题式:结合现有学科教学内容,改变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内容结构,设计专题开展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民族的立场与观点出发,来探讨各种概念、主题和文化观点。

课程实施的第二种方式是选修课程的方式。教师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收集资料,沥清各种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开发多元文化教学设计或教材编写,设计成选修课程,利用选修课程的实施在学校里开展实验探索。例如玉渊潭中学与美国宾州斯特考利市高中联合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中美文化差异比较》。通过互联网,不仅使中美两国学生不出国门,就能真正进行深入、实质性的交流,两国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也实现了深度合作。这种课程开发与实施形式在国内还比较少见。有的学校通过开设一些语言类课程来,通过语言类课程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比如,海淀区十九中学开设了《法语及法国文化课》,利用学生对法语有好奇心,通过学习法语来达到交流理解法国文化和习俗的目的。

另外,北京市教育学院组织专家和教师开发了一套从小学到高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教材,2007年被列为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是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一套国际理解教育教材,作为选修课程在各个学校实施。目前在北京有几十所实验学校,都选择了这套教材,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验。

(二)模拟联合国的方式

“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是模仿联合国及其相关的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会议。同学们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阐述观点、政策辩论、投票表决、做出决议等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自身可以发挥的作用。

模拟联合国一般需要有相对真实的讨论议题、会议场景、代表国家和固定程序等环节。比如:

?誗模拟委员会:经济与社会理事会(ECOSOC)

?誗工作语言:英语

?誗与会国家:英国、美国、德国、马达加斯加、古巴、乍得、法国等30个国家

?誗代表人数:30人

?誗议题:在日渐全球化的世界,加强社会保护及增强人们的应变能力

?誗会议情景:(辩论)熟练运用正式辩论、非正式辩论、动议、磋商、起草工作文件、传条等各种规则,争取发言和游说的机会。

在整个模拟联合国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为某个观点的异同而反复磋商,为维护国家利益而据理力争,也曾为世界文明而共商大计。在“模联”中,学生需秉承国家平等思想,保持小心谨慎的谦虚态度,在妥协中坚持,在盟互助求发展。学生需要体验了外交生涯,培养学生领导力和领袖意识。

在“模联”的课堂里,学生不仅要印名片,穿西装,打领带,我们还要作演讲,写文件,提方案。无论是人权问题,还是环境问题,自己国家的立场要让各国知道,他国的刁难如何应对?辩论没有标准答案,唯有责任和使命。无论是“全球变暖”还是“平民保护”议题都不仅需要地理、历史、政治知识,还需要语文、英语等各学科功底。模联互动,锻炼公众演讲能力,培养随机应变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三、教育国际化引发中小学课程教学领域的借鉴与融合

基础教育国际化最终要触及课程教学领域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经八次,正在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以其框架的完整性、改革彻底性和影响的深远性等,引起国内外基础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而言,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知识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学科性等都比较强,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中小学课程体系,相对而言,则主题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能力性等比较突出,中西方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都有一个互相学习、借鉴甚至融合的过程,这已经是中外教育改革的共识。

中小学课程体系之间改革与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教育走向开放、走向国际平台的一个长远政策走向。国际化课程与我国本土课程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丰富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满足个性化学习、多样化需求。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程度指标就是国际文凭组织课程(包括PYP,MYP,DP 和IBCC)在各国教育中影响的不断扩大。近年来,美国和英国政府都积极推动更多的公立学校取得IB 学校资质,扩大应用IB 课程。国际课程是指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取向,课程不仅要面向国内学生也要面向国际学生。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多国教育体系要求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目前不少国家有日益增多的学校开设广泛认可的国际课程。我国一些高中学校开始引入IB国际课程,或者A-level和AP等英美高中课程,这就在客观上为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实践提高了条件,有效地提高了中学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增强了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当前国际课程的引进和本土化实验,还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其目的是在把握其中的先进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加以改造与运用,构建有利于我国学生成长的,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而高中对国际课程的引进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有条件的优质学校,比如国际学校、高中国际班、出国游学项目学校、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校等。一方面这些学校国际课程方面的需求比较旺盛,另一方面,这些学校可以在课程开设、教师引进、跨国网络教育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率先探索,为更大范围引进国际课程积累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学领域的借鉴与融合,还主要集中教学领域,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也就是说主要集中教学方式变革方面,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怎样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怎样在学习知识同时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这里以当前流行的美国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模式”,来说明教学方式领域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必要性。这一教学模式由启发性论题、理解目标、理解活动和持续性评价等四个教学环节组成。现以科学教学中“能量”主题为例来说明。

第一个教学环节,启发性论题:无处不在的能量是转动世界的方向盘吗?它是怎样影响你我的生活的呢?

第二教学环节,理解目标

第三个教学环节,理解活动:

1、水果电池实验

2、微生物发酵 实验

3、篮球下落实验

4、荒岛求生

5、能量多米诺

6、光合作用实验

第四个教学环节,可持续评价:能量发展与环境报告;为老师制定食谱。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美国科学教学是高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以主题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知识教学具有高度综合性和概括性,通过“能量”这个主题教学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注重学生自主研究的教学方式与我国强调学科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极为不同的,无疑给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学以启迪。

基础教育国际化要把着眼点放在分享优质学习资源、培养新一代国际化人才核心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之上。东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具有根本性差异,迫切需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通过课程与教学领域深层次交流研讨活动,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共同构建一种更加切合各自教育实际的、更好满足未来人才素质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

教育国际化激发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的先行探索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坚守层级管理制度,带有明显的行政管理色彩,学校内部则以班级管理为主体,学目标、统一计划、学实施和统一考试评价体系,这种学校管理制度便于教育政策自上而下的落实,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也比较高,但是不利于充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管理体系。

近年来,关于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就在十三中全会决议中也再一次提出:“扩大学校办学自,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怎样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这迫切需要将国外先进的学校办学思想、合理高效的教育管理机制和制度引进国内,在基础教育的管理、评价和服务机制方面,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

应该看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学校里出现了选修课、走班制、导师制、学分制等系列教育管理改革。这些学校管理制度改革都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校管理中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思想,具有了民主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引发了学校固有班级、年级、教研组等管理体系变革,进而动摇了多年形成的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等学校层次管理制度,开始探索建立更为民主的“扁平化”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

在这种现代学校管理思想影响下,北京大学附属中提出以“学院制”为主体的学校管理结构。学校形成“三部、四学院、五中心”的全新组织架构,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所谓“三部”就是为初中部,高中部及预科部,为常规中高考体系下的学生提供课程。“四学院”为行知学院、元培学院、博雅学院及道尔顿学院,为非常规中高考的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五中心”为艺术中心、体育中心、技术中心、综合实践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 面向全校提供课程和支持。其中作为教育国际化载体的道尔顿学院,以“道尔顿制”为教学原则进行创新性教学。道尔顿学院立足于中国,因地制宜,因此在课程上中西合璧,取长补短,注重比较人文理论及课程,严格遵守道尔顿国际组织的标准和规则,为师生创造适合的学习坏境。

总之,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潮流,不是中国所独有,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回应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举措。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切入点、立足点,也是促进教育发展原动力、推动力,决定本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与走向。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邓肯一直强调要通过“国际教育”实现“全球成功”。他说:“我们必须重点关注把国际视野融入我们的所有课堂。正是通过教育和交流,我们才能成为全球社会更好的合作者和竞争者。”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提高本国教育质量,扩大教育影响力的思路与举措。当然,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和探索还是初步的,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还需要更明晰的政策支持和大量数据研究支持。

参考文献:

[1]钱家琪, 朱旭东. 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教育的挑战[ J] . 比较教育研究, 1998( 6) : 1.

[2]周南照 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国家政策比较和世界态势反思 《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 第4期

第7篇:小学体育教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研究

目前,“小群体”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将“小群体”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教学模式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对体育再次拥有热情,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小群体”教学模式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基于此,文章对“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相关问题和相关的流程进行分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小群体”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利用“小群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时候,通常将大化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教学效率。“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流程有:在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情况下,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将“小群体”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之前,先进行测验,最后对测验的结果进行评价;在教学中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利用“小群体”教学的时候,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扮演的角色;老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体育教学活动;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竞争;老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

一、了解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了解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始的重要环节,也是所有教学活动不能忽视的环节。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的时候,务必先了解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目标具体确定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活动的综合目标;第二,每个小组确定的目标;第三,每个学生自己确定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且根据自己的目标进行锻炼,让他们在其中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以及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也能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当个人的目标达成后,促使小组目标随即达成,最后教学活动的综合目标也能达成。三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确定目标后,在实践活动中完成每个环节的工作,从小目标到大目标,一一达成,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老师扮演的是被动者,学生是主动者,体育老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确定健康、正确、实际的目标,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最后达成整个教学活动的综合目标,达到教学活动的目的。

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小群体”教学模式,应该学习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这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等情况下,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小群体”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自己必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开展体育活动的目的,指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达到体育教学活动的目的。这一重要环节,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完成,以后在将“小群体”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不需要重复讲解。

三、总结评价

将“小群体”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的时候,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参加体育教学活动,因此体育教学活动结束后,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评价。通过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既能为教学活动增加乐趣,又能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以及集体荣誉感。在对小组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在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人,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理解,促进“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文章对“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相关问题和相关的流程进行分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根据相关流程开展教学活动,开展活动的时候结合体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合理利用“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给学生之间创造合作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激发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凤瑜,张凯等.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课教学中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104-120.

第8篇:小学体育教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 美国 日本 幼小衔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幼小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尤其是美日两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各种有效策略,使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借鉴美日两国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经验,以期提高我国幼小衔接的质量。

一、中国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此时恰好是幼儿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其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幼小衔接实质上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发展上的衔接。”

从1990 年到1994 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教委合作进行了历时五年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存在幼小衔接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入学前在学习和社会性方面准备不足,入学后在这两个方面不适应。

二、美日两国"幼小衔接"的主要策略

(一)美国幼小衔接的主要举措。

纵观美国当前各州的幼小衔接做法,主要有四种策略:.理念衔接。强调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目标与课程方案必须有一贯的教育理念――以幼儿为中心,适度考虑衔接阶段的发展与延续性,并且与父母或政策制定者进行沟通,通过亲子教育刊物或宣传手册,建立课程与教学衔接上的理念共识。课程衔接。考察国家本位的课程设计或学校(幼儿园)本位的课程设计模式,以确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的连续性与一致性,通过幼儿园与小学师资的合流培训方式,提供不同阶段的在职教师分享课程编制的衔接理念。发展衔接。幼儿与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很大的差异,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上需要考虑每位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适宜发展。教育行政衔接。主管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行政机构整合,通盘考虑有效师资培训政策与教师资格审查等。

(二) 日本“ 幼小衔接”的主要特点。

1.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20世纪90 年代末以来,日本教育界把“ 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定位于具有共同目的的共同体携手做某件共同的事情――促进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主张“ 幼小双方都回到教育的原点”,形成教育的共同体, 通过双方的合力促进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

2.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近几年来, 随着人们认识到幼儿园和小学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 “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为了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平等合作。日本幼儿园和小学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

3.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日本非常注意使幼儿园和小学的合作关系成为长期的和经常性的合作关系, 注意把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这种长期的和经常性的合作关系落到教育活动的实处。在幼儿园和小学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实践中, 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其一是“ 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所开展的各种交流和合作活动; 其二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有意识地增加交流和合作活动的频率。

三、美日两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综合美日两国的举措、特点,对我国提高幼小衔接质量有三点启示。

第一,学前教育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美日两国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都是合为一体的,美国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政都实现了对接,日本强调共同的教育目标和幼小合作。两国纵向横向衔接,促进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走向一体化。遵循幼小一体化的理念,我国幼儿园的大班既是启蒙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进入基础学习阶段的第一年, 大班学生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一样,开始做具有基础学习特色的活动,初步养成小学必须的独立学习习惯。

第二,修补幼小课程的裂缝,有效衔接幼小课程。教育理念转变,必将调整课程内容。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任务主要由幼儿园承担,所以课程内容的调整也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内。要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应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幼小联合,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修订幼小双方的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标准,打破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各自为政的局面,逐步实现课程衔接。

第三,完善机制,合流培训幼小师资。学前教育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一体化,呼唤幼小师资的合流培训。美国幼儿园小学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与环境创设上,更能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共同特质。我国师资培训制度是分离的,导致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衔接等理念上认知脱节。若能完善机制,改变分离状态,建立合流制度,能更好的统一幼小衔接步调,实现在儿童发展、课程衔接等理念上的衔接。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指导性研究项目“ 幼小衔接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与儿童学习潜能的开发”(项目号hj2009-18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罗丽丹( 1972- ),女,海南琼海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访问学者。

参考文献:

[1]庞威,月娥.我国有效衔接现状透析[J].内蒙古教育,2008,(05).

[2]李铃.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综述[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

第9篇:小学体育教学流程范文

一、注重阅读,将其融入到语文生本教育中

生本教育理念主张:“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小学语文生本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阅读的作用,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生本教育的启发性将为小学生的语文思维的良好发展提供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师讲授知识前提下,需培养学生运用发展与多元化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进而思考语文文化中的哲学。教师可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边思考边阅读的习惯,并善于通过总结加以深刻理解,并敢于表达自身情感。教师应培养学生注重总结思考,也应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与思考,从而为其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小学生语文结合阅读式感悟生本教育理念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兴趣,运用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阅读习惯。也由此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需培养学生擅用情感的观念看待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不断反思、思考,探索出一个生本教育理念发展的方法与对策。注重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文学素养的培育,进而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在生本教育过程中需懂得教会学生运用所阅读的体会及情感进行表达,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交流,以培养其活跃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通过与人交流学会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以提高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率。语文阅读学习对生本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以以上方式保证教学的进行。

例如,在小学古诗词《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教学中,教师需培养学生感受其意境。根据意境,教师可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此时,可用多媒体为其配上中华传统文化音乐风格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再结合一些作者当时的背景资料阅读,使学生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心境及情感,最终加深学生对诗词、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求知

在生本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应始终是课堂及学习、思考的主体。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不断求知,提升其学习及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并在生本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融合中,实现最终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要求。在运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善于在注重问题引导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小学生在语文自主学习中,将涉及大量的语文信息,而进一步通过教学讨论与交流的方式易于使学生获得较多丰富的知识,进而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学习与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也可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提升其交流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及思考解决问题的逻辑表达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注重设置问题的层次性,并结合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为学生进行教学的程序性规划,以保证小学语文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的教学质量与成效。学生也需在课堂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运用一些讨论素材来提升学习成效。通过教学讨论与交流的方式易于学生获得较多丰富知识,进而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学习与知识运用技能。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性,教师应善于使小学生在自主探讨与交流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并扩展学生的思维体系,使其逐渐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师还可运用深刻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由此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不断求知,并提升知识的吸收能力、表达及运用能力等。因此,进行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