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值管理方法范文

市值管理方法精选(九篇)

市值管理方法

第1篇:市值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市值管理 问题 方法

一、市值管理概述

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和价值实现的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其中,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经营是手段,价值实现是目标。

市值管理是系统化工程,要求必须遵循证券市场的规则处理好资本市场各主体间的关系,不断适时调整策略,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市值管理策略,在某种程度不仅与企业价值相关,而且反应了经营者的经营倾向、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等重要内涵。

市值管理体系下,业绩评价更加注重于行业横向的对比,关注整个市场尤其是企业市值的升降,加入市值考核指标,有助于采用TOP-DOWN由上至下,真正全面地考察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同时市值管理工作有助于改善内控和风险管理,这点对国有上市公司可能更明显。

二、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市值管理必然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影响市值的三大类因素如:资本市场选择、资本市场波动周期、上市公司所有制与个性将决定市值管理的效果。从目前看,中国市值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问题:

(一)市值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严重滞后

我国上市公司目前面临着新兴加转轨的股市政策环境,市值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严重滞后。市值管理主体动力不足,市值管理的长效机制无从建立。从宏观环境来看,一是经济前景不确定,系统性风险较大;二是作为市值管理的主体的大股东生存现状不确定,很多标的的大股东做市值的目标都是为了减持套现,违约风险较高;三是利率走势不确定,未来资金成本难料;四是市场走势不确定,市值管理预期不明朗。

(二)估值客观性不足,市值管理计算的精确性不高

就估值而言,不同的行业属性、成长性、财务特性决定了上市公司适用不同的估值模型。公司估值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相对估值法,如PE估值法、PB估值法、PEG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另一类为绝对估值法,特点是主要采用折现方法,如现金流量折现方法、期权定价方法等。各种不同估值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多重因素,如时间范围、进行估价的首要范围以及对市场的预期等。从细节来看,现金流、利润模式、管理层现状及估价模型等估值技术性问题都影响市值管理。估值不是一个客观的运动,分析人员的主观偏见都会对最终的市值管理产生影响。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市值管理存在偏差较大。

(三)股权激励与市值管理的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在目前金融环境下,市值管理工具的运用存在不少缺陷与限制。股权激励改革是公司制度在中国实践的进步,也是市值管理的重要部分,对于市值管理的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关心股权激励与市值管理相结合的问题。目前,A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还有诸多问题。

⑴股权激励制度设计不科学,体系建设欠缺,股权激励制度的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制定,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此外,国内政策环境仍不宽松,影响了市值管理工具的普适性。

⑵ 股权激励仍存在会计处理的违规违法行为。在股权激励过程中常会人为调整工资收入和利润,以获得较低的定价和未来较高的行权价。内部人控制、利润操纵、内幕交易等各种操纵因素间接影响了市值的表现。

公司治理的不成熟影响了市值管理工作开展,大部分上市公司对资本品牌概念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没有发现品牌、市场与市值管理的有效联系,不能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市值管理策略进行联动。

(四)国内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市值管理不重视

在成熟市场,市值管理基于战略角度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着眼于长期公司管理战略,以实现公司市值最大化的目标。而目前,我国显然无暇顾及市值管理长期目标,市值管理不能落到实处。

综上,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市值管理思维。如果将市值管理作为企业的长期目标,建立战略、执行和绩效应的市值管理的循环体系。

三、改进措施

(1)完善公司治理。市值管理如果运用手段不当,动机不正可能出现牺牲公司长远利益而换取公司市值短期暴涨的情况。以市值为考核标准,管理层就有做高市值的动力,在资本市场,发觉具体市场追捧的题材概念,投市场所好,公司的市值可能扶摇直上。

(2)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制度化建设,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并形成长效机制。国内股市已进入全流通时代,市值逐渐成为衡量公司实力大小的新标准。市值大小直接反映了投资者对集团公司的预期,建立以市值为导向的管理机制是现实要求,符合各方的利益需求。市值是股东价值的集中体现,市值大则企业强股东富,市值小则企业弱股东穷,因此要大力宣传市值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使大股东意识到优秀的市值管理给公司带来的长远利益远大于投机违约所产生的短期利润,从追求利润成长转变为追求股东价值增长。

(3)市值作为一种公允价值,不是主观臆断,而是要根据各项指标因素综合测量,正确的评估上市公司的市值,利于科学准确的进行市值管理,而作为波动的市场,对公司的市值管理也考验着公司的能力。因此要根据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属性、财务特性等,选择合适的估值方式,尽可能综合全面客观地对上市公司的市值进行评估,减少与正确值之间的偏差,利于上市公司恰当地做好市值管理工作。学会依据市值信号进行财务决策,对各种财务经营行为,包括投资、融资、再融资、股利政策、并购扩张、企业分立或者股票回购等都要考虑市值变化需要统筹考虑。

(4)市值管理应始于IPO前。一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企业来说,市值管理决不仅仅是上市以后的事,应早于首次发行上市,动手在前准备在先。很多企业错误地认为市值管理是企业上市之后的事情,其实不然,在上市前就应该从源头把市值管理作为一项战略进行部署实施,在上市前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奠定好基础,有对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意识,这样才能将市值管理同公司上市的步骤节奏潜移默化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在上市之后才仓促考虑对企业进行市值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年轻优秀财会人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培育出数量多、专业精、熟悉国际通行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并掌握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平和较高的资源配置能力尤为重要。

(5)提升企业的利润,扩大企业的市盈率,增大企业的市值。商品市场的定价不仅要看商品的功能,还要看商品包装、售后服务、品牌等与商品相关的因素。资本市场定价更是如此,市值基于利润,却高于利润,涉及的因素更多元、更复杂。而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小主要由利润和市盈率两大因素决定,而市盈率主要受投资者偏好、公司品牌、行业地位、激励机制等因素影响,因此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要重视这些因素的作用,除了抓好企业利润的提升外,还应该特别重视抓好增强企业的市盈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2篇:市值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价值管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是一个城市人群出行必须要遵循的行为准则,伴随着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增多,城市道路交通成为了一个制约人们交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本文从价值管理角度分析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就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借助于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对城市道路的交通规划予以设计和管理,以价值为目的创造人们出行行为,进而实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价值性的实现。

面对城市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的城市具有不一样的交通道路。因此,每个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均会呈现出当地自己的特点。面对交通工程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实现道路交通规划的价值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既可以借助价值管理的相关理念,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措施和意见;同时,基于价值管理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方面的应用,还属于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可以为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价值。

1.价值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在对价值管理的相关研究中,针对价值管理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见解。在这里,我们引用美国价值工程师协会定义价值管理为:价值管理是一种以功能分析为导向的、群体参与的系统方法,它的目的是增加产品(项目)、系统或服务的价值。通常这种价值的增加通过降低产品(项目)的成本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提高顾客需要的功能来实现。从美国价值工程师协会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价值管理是要实现产品的价值为最终的管理目的的。虽然它的管理中强调群体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它侧重在有效的实现项目品牌的价值上。

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价值管理的相关特点:首先,重视团队工作。它强调通过群体参与的系统方法来实现,表明了团队工作在项目价值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强调价值观在项目业主身上的体现。只有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才有可能通过合理、正确的价值管理相关理论,恰当的运用,来实现价值管理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再者,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对项目的前瞻性认识。通过降低顾客的成本以及提高需求功能,而不是把任务定义在初步完成阶段,这说明价值管理是比传统的项目管理更具有一定的高度;最后,价值管理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的管理方式,可以应用于项目建设的任何阶段。价值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它在项目的应用中不拘泥于传统的应用方式,而是可以在各个环节得以贯彻和应用。

因为每个领域和研究者对价值管理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不同,因此,他们对价值管理也有不同的认识。一般来说,价值管理在不同层次和方向的认识,对项目工程的意义是有区别的。相对而言,价值管理的层次越高,就表明了它需要尽早的介入到项目工程的建设中。伴随着价值管理的快速发展,它超越了以往的传统三方面,而是贯穿到项目建设的整个阶段,在项目的准备过程已经逐渐的介入,以保证在理论层次先行的基础上展现更大的价值。当然,价值管理介入的层次不一样,项目工程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有区别的。最关键的管理时期当算是价值管理在项目工程前期的介入,它对整个项目工程的进程和最终产生的价值和效应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价值管理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伴随着当前城市道路交通的设计市场竞争的激烈竞争,如何研究客户真正的价值所在,成为了企业角逐的最新热门话题。总的来说,恰当合理的进行客户价值的有效管理对整体工程项目的建设而言,极具重要意义。因为具备一套完整系列的客户价值管理的方法和系统对企业赢得强有力的竞争力来说至关重要,无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价值管理的特殊性,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始终,由投资战略决策牵头、可行性研究作基础、设计过程作为重要保障、进而紧跟着招投标过程、以及施工和运营等方面,完完全全的囊括了建设项目的始终。

3.运用价值管理分析城市道路交通

由于价值管理的研究方法的不同,我们在不同的应用阶段也会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这里经常会用到下面几个方法:

第一,经验应用法。又叫做对因素的分析,作为定性分析,经验分析法借助于价值管理工作人员的智慧帮助,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而选择不一样的因素来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定性分析和总结。它具有明显的优点,能够全面而又系统的思考问题,而且比较简单容易,没有特别的专业要求,即使缺乏一定的资料或者是短时间内都相对比较容易完成。不过缺点也比较明显,没有足够的定量分析,所以它的依据性也比较不可靠,而且由于全部工作都靠工作人员来完成,所以受到工作人员个人情绪的影响比较大。

第二,百分比应用。所谓的百分比,也就是根据每一项的支出或者任务在所在行业中占的比重来进行价值管理的分析。

第三,ABC应用。ABC相对来说就是有重点次序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我们先把所有的部分在整体中占的比重进行罗列,然后把这些比重按高低进行分类,分为ABC三档。然后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有重点、分步骤、有次序的研究。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应用价值管理分析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方案。在这里,我们需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选取恰当的方法。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价值管理分析的相关建议

4.1建立城市道路交通价值管理体系

根据价值管理体系囊括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相关价值理论,主要包括价值管理的一些基础理念,主要涉及到价值历史、特性、计划、基础分析功能、成本等;

第二,相关定义,囊扩概念功能、成本分配功能、价值决定、模型功能等;

第三,相关财务理析,成本的测算和系统控制、价值管理的合同、分析非平衡状态、对价值的分析、造价周期的计算;

第四,管理价值分析,侧重于价值程序管理分析、地位管理、团队合作、价值管理的团队分析;

第五,价值教育分析,主要是包括价值管理的相关分析,可以根据国外的一些价值观点,能够建设适合城市交通规则的价值管理系统。

4.2价值分析团队组建

价值管理团队的组建,就是通过具备各种知识、能力能够进行互为弥补的工作人员来组合形成的一个团队,他们拥有相同的目标,能够根据同一个目标而进行相应的工作,并能够互相支持和帮助,一起面对最后完成的目标效果。针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价值管理分析体系,我们需要结合一个城市实际情况,组建一支能够了解城市道路规划,又能够拥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这项工作的团队。

5.结束语

价值管理分析应用于交通道路规划,尤其是具体到城市的道路交通上面,对城市乃至是我国的应用是一个新的探讨点,随着我国道路交通规划的完善方式以及价值管理方式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相信未来价值管理在道路交通规划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带来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云春,段胜军,李敬民.价值管理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应用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159

第3篇:市值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市值管理;企业并购;内含价值;战略利润;战略价值;市场价值;公司价值;资本品牌溢价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3-0067-09

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启动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公司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提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促进市场有效竞争、维护企业与社会和谐稳定等并购重组四项原则。同时,各部委也相继出台了配套文件。尤其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又一次强调充分发挥企业在兼并重组中的主体作用,并确立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成效等三个目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地把强化资本市场产权定价和交易功能,拓宽并购融资渠道,丰富并购支付方式等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1]。同时,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也相继修订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及相关指导意见,鼓励通过并购重组推动上市公司战略转型。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5―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购数量累计达19 962家,累计投资总规模约33.8万亿元,其中2010年、2011年和2015年上市公司并购均达到2 000家以上。由此可见,并购活动已然成为上市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战略实现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其自身市场价值(Market value,MV)的有效工具之一。那么,笔者认为需要从并购视角研究上市公司市值管理(Market Value Management,MVM),进一步厘清上市公司并购所带来的战略价值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关联性,它与微观市值管理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样才能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其市场价值与内含价值的相互匹配,从而实现上市公司市场价值长期、稳定、不断地增长。

一、并购重组、战略价值及市场价值的关系

(一)并购预期价值与战略价值

并购通常指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其中兼并一般是优势企业通过吸收获得一家或者多家企业;收购是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获得其全部资产或者部分资产的所有权,或取得企业控制权。另外,还有合并(Consolidation)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并立为新企业,变成一个独立法人。[2]笔者认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财务战略,而财务战略与盈利模式又紧密相关,需要从财务、客户、管理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寻找战略利润区。[3]上市公司并购带来预期价值往往与其自身战略管理利润区即未来可能实现战略价值密切相关,未来创造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明确企业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未来赢利目标、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等五个方面,具有长远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三个特征。其中,并购是外延型战略价值实现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主要是通过并购利用外部资源达到企业价值增长的目标。[4]国内外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例如:齐安甜、张维(2003)认为目标企业未来价值主要体现在协同价值、战略价值等方面[5];孙涛(2005)认为目标企业净资产价值和资产溢价之和为内在价值;增长期权溢价来自于其未来获利能力增长;协同溢价是整合,生产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利用效率和获利能力等在并购之后高于原有内在价值所创造的价值决定于经营、管理和财务等协同效应。[6]罗斯(美,Stephen.A.Ross)(2009)认为并购后从协同的角度,将协同效应分为收入增强、成本削减、税收利得和减少资本投入四大类别,其中收入增强包括提高和改善先前无效的媒介节目和广告投入、现有的薄弱的分销渠道、不平衡的产品结构等营销收益,以及进入新产业等战略收益和市场垄断能力;成本削减包括规模经济、垂直整合效应、技术转移、资源互补、消除无效管理等;税收利得包括亏损避税、举债增加、利用剩余资金等,以及减少固定资产和营运资本等投资。[7]

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并购不仅是其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并购后获得预期战略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无论上市公司并购基于何种目的,都应该能够给其带来未来企业价值的增长,并最终体现为市值的增加。

然而,在我国新兴加转轨资本市场前提下,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并购的战略价值并不能完全体现。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一致结论,股权分置改革前,由于同股不同权等因素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并未给投资者带来战略价值的预期,并购市场有效性明显不足,对投资者来讲,不仅是一种零和博弈,其还会产生显著持续的财富损失。例如余光和杨荣[8](2000)、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9]、张新(2003)[10]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并购方公司股东影响为负面且难以在并购中获利;李善民和朱涛(2005)[11]、王晓萌(2008)[12]通过并购事件和股权收购长期绩效的实证研究,得出并购方公司股东在并购后1~3年内遭受了显著且持续的财富损失的结论;杨安华(2006)[13]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并购投机价值效应与市场指数正相关,并随投资者成熟度增加而减弱。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转轨过程中各项政策制度的逐步完善、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到位,上市公司并购的战略价值预期越来越明显,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李京真(2006)[14]对50家中小板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公司改革前后托宾Q值的统计计量分析后认为,股改显著提高了公司价值;田满文(2009)[15]、王玲玲和王志仁(2009)[16]等分别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及改进模型实证研究后认为,2001年以来我国并购市场效率在稳步提高,2005年以后更为显著;黄中文、李建良、曹丽(2012)[17]运用累计超额平均收益率CAR(Cumulative Average Abnormal return)实证研究后认为国家出台的财政、税收及产业政策等措施,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股市的圈钱功能不断减弱,股市越来越成为有效率的市场,并购公司协同效应明显提高。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医药、煤炭、钢铁等行业运用一定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也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本文不再赘述。因而,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给主并购方所带来的未来预期价值,就是并购后能够实现的战略价值,也是战略管理中预计未来可实现的战略利润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并购市场的效率也会逐步提高,而站在上市公司的角度,需要深入研究并购战略举措将会给未来企业价值带来预期影响并将之传导给资本市场,以确保市值长期、稳定增长。

(二)战略管理与市值管理

从资本市场投资者角度看,上市公司任何一项战略举措都会在市场上引起反应,而并购活动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必然会引起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市场价值的预判,并直接反映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涨跌以及市场价值的增减。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上市公司一定时期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及所做出的资源调配决策等[18]。从长远看,并购活动是上市公司战略举措的具体实施,不仅关乎其未来发展方向,也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斯蒂芬・P・罗宾斯(美,Stephen.P.Robbins)、玛丽・库尔特(美,Mary Coult)在其经典名著《管理学》[19]中认为并购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购又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种方式,其中横向并购是生产和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多个企业之间的并购,也称为水平并购;纵向并购是在经营环节、生产过程中密切联系、相互衔接的不同企业之间,或者具有纵向协作关系的专业化企业之间的并购,也称为垂直并购;多元化并购是并购双方互不相关,没有横向的联系,也没有纵向联系,各自处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同的市场,也没有密切替代和显著投入产出关系,也称为混合并购。并购方式不同决定着上市公司不同的发展方向,其目的无非是战略或财务两个方面。其中战略并购是为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效率,达到产业一体化协同效应和资源互补效应,而财务并购则主要是受筹资动机驱动,为了改善目标公司业绩,拓宽融资渠道。现代企业估值理论认为满足持续经营条件企业价值等于未来利润折现后的现值,因而通过一定方式改变市场对于上市公司未来现金净流入的估计,就可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也就是本文所讲的预期内含价值,它包含了并购完成后提高的上市公司产业价值链整合、生产规模扩张、多元化经营等价值创造能力所带来的企业价值。[20]目前大部分专家学者是从技术层面研究市值管理和并购的关系,例如:以冯贞、刘星(2009)[21]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前期提高市值管理溢价、中期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后期建立相应的市值管理模式等“三段论”管理模式;乔增(2013)[22]认为并购是上市公司成长的核心战略路径,其与市值管理的结合体现在两项工作的系统筹划、符合公司投资故事逻辑、做好信息披露和价值传播三个方面。这些理论研究均未从根本上解决市值管理与并购之间的逻辑起点问题,反而会本末倒置,加剧上市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并购概念”的炒作和投资者的投机者行为,动摇了资本市场信心。同时,所谓的“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市值管理模式更是推波助澜,公然违反“三公原则”,对我国建立有效资本市场造成无法修复的“内伤”。[23]而其他市值管理理论也仅把并购作为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一项策略或工具,也未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内含价值与市场价值以及战略管理与市值管理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

由上分析,笔者认为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分为现实内含价值、预期内含价值和资本品牌溢价三个层面,其中现实内含价值和预期内含价值的增长由上市公司基础管理所决定。而资本市场溢价则主要由不同资本市场定价机制所决定,虽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提升资本品牌溢价,但不同资本市场由于受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监管环境、政策激励和约束等因素影响,对同一企业会有不同市场溢价。[24]所以,从上市公司管理的角度看,市值管理不应脱离原有的管理体系而自成一套体系,应当采取嵌入原有管理体系的方式建立起与三个层面价值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其中预期内含价值管理主要与企业传统的战略管理体系相衔接,因为预期内含价值的增长主要与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带来的战略利润增长紧密相关,而决定上市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公司治理层级主要是控股股东或公司决策机构,只有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保证市值管理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市场价值长期持续地不断增长。上市公司主并购方获取的预期内涵价值,主要来自于对目标公司的准确评估,决定着实现战略目标的成本[25]以及并购完成后自身实现战略价值目标的准确评估,决定着实现战略目标的价值增长两个方面的估值。只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并购,才能带来上市公司预期净现金流入的增加,而往往成功并购活动都是战略并购,而非财务并购。

(三)并购事件价值的资本市场传导机理

上市公司战略管理中的并购事件是由一系列传导机制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反映的,这些传导机制与上市公司自身的企业管理水平、未来盈利能力等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并购事件的现实和预期内含价值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传导机理。由于并购协同效应,并购事件发生后将很快给资本市场传递一种信息,即上市公司现实或预期内含价值将会有所增长,主要看是战略还是财务并购,而目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事件很多还是在资本市场上体现为一种利好消息。例如:完成横向并购有可能改变现有市场的竞争格局,完善原先的产品结构及分销渠道,增加其对消费者的议价能力,降低相应的促销等营销投入,产生增加收入的正向经营协同效应;可能减少固定资产、营运资本投资、重复性的研发投入、增强其负债能力等,实现正向财务协同效应等,而若完成纵向并购,可能通过产业链整合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等,实现削减成本的正向经营协同效应;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管理的有效性、促进技术转移、提升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可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业务转移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最主要体现在企业迅速扩张、快速实现企业战略转移,构造大企业等协同红利方面。并购案例的成败,需结合具体并购事件进行分析并长期跟踪,才能确定资本市场的认可度。若达到预期目标,则股票价格持续上升,市值不断增加;反之,股票价格持续回落,市值不断减少。不同类型并购事件产生的协同效应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是从长期最终结果来看,均会影响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致使现实和预期内含价值增减的。

2. 并购事件的资本品牌溢价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传导机理。由于受资本市场成熟度、证券市场监管水平、宏观经济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资本市场对同一企业的估值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许多在国外上市的中概股由于避免价值被低估、遭遇集体做空、为获得正向溢出效应等多方面原因又通过私有化等方式回归我国A股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6]因而,不同时期不同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预期也具有差异性。衡量评价上市公司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和实务界,而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协同效应的分析、判断和解读也会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影响着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并购预期价值的认可程度和估算水平。现代行为金融学(1985)奠基人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和 德邦特(Werner DeBondt)等经过多年实证研究,提出的“过度反应”假说认为投资者在实际投资活动中会对某些信息产生过度反应,造成股价波动被放大,然后再反向修正回归到合理价位,而投资者也仅是有限理性的。[27]近年来,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A股市场过度反应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例如:葛志远和郝孟佳 (2011)[28]、张仪和高扬(2012)[29]、叶立勇(2013)[30]、沈莉(2013)[31]、苏震宇(2014)[32]等虽然各自所站角度各不相同,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却一致认为我国股市存在特殊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特征,需要不断提高市场透明度。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预案被披露之后,资本市场往往会过度解读,对协同效应产生过度反应,引起股价大幅波动,而且不同时期不同资本市场对同一企业的估值差异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例如:爱康国宾于2015年11月提出从纳斯达克私有化回归A股的计划,遭到竞争对手美年大健康的恶意收购。美年大健康凭借A股高估值的有利条件进行融资,收购相对被低估值的爱康国宾。由此可见,不同资本市场的估值差异是促使美年大健康启动收购计划的关键,而对于爱康国宾而言,启动相应的市值管理计划进行反收购同样十分重要。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不同资本市场给予两家上市公司不同的资本品牌溢价。两家企业无论被低估,拟或被高估,都需要通过这一并购事件对这一行为所可能带来的预期价值进行判断。收购和反收购实际都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战略管理行为之一,也都是其运用特殊的市值管理工具和方法,改变自身在资本市场上竞争态势和市场相对地位的企业管理举措之一。由此可见,不同资本市场会给上市公司带来不同的资本品牌溢价。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作为一种战略管理举措,必然会在资本市场上引起投资者的不同反应,而一旦实施了这一战略举措,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资本市场环境对其可能带来的资本市场品牌溢价进行预判,同时由此可能会造成对市值增减的可能性进行判断,防止价值被低估或者高估。若被资本市场严重低估,则有可能被竞争者恶意收购,从而改变自身在商品或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这也是笔者强调上市公司必须从自身管理角度对市值进行价值分层管理的要义所在。

3. 并购视角下的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分层管理。笔者强调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从管理目标看,是确保上市公司市场价值长期的稳定的且与企业内含价值相匹配的增长,防止上市公司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股价大幅波动的市值管理;从公司角度看,是确保上市公司对市场价值进行积极的、主动的,且不以牺牲长远发展为目的又符合国家现有监管要求的市值管理。上市公司从事并购活动,无论从其目的还是结果看,实际上都是公司的一种战略选择。成功的并购可以为公司带来现实内含价值、预期内含价值以及品牌溢价的增加,而上述上市公司三个层面的价值提升,必然会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带来市场价值的提升,但也并非所有并购活动一定会带来三个层面的价值提升及市场价值提升,不同的战略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有效与非有效资本市场的根本区别在于,上市公司内含价值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传导路径是否畅通,也即之间的信息是否对称,抑或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并购无论从上市公司战略管理还是市值管理角度而言,实际都是一种行动的选项,不同的目的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笔者认为,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分层管理的角度看,战略管理目标决定着并购方向。如果追求的战略目标仅是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融资成本等,那么它一定会选择财务并购、横向兼并等并购手段;如果追求的战略目标是多元化、上下游产业链整合等,那么它一定会选择战略并购、纵向、横向或混合;如果追求目标彻底转型,那么它也一定会选择战略并购,或者跨市场并购。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也越来越规范,作为上市公司战略管理和市值管理工具之一的并购活动,需要嵌入公司企业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制度体系中,并通过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方式促进大股东或高管人员做好并购后的重组工作,实现“拟定战略目标―内含价值分层―开始并购行动―对应管理方法―达到市值目标”的市值管理循环圈。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做空做多等机制的逐步成熟,通过股价变动与并购活动发生之间的实证研究,即可验证并购活动的市值管理效果。

二、上市公司并购市值管理绩效实证研究

(一)研究总体思路

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市场价值分层管理,首先要解决并购活动未来预期价值应该体现在哪里,这也是上市公司未来的战略价值之目标,可运用战略地图等方法确定;其次,市值管理要求并购活动产生正向协同效应有哪些,可运用NPV法等折算;再次,如何将分层价值信息传导给资本市场并实现市值长期稳定增长,可运用市盈率等计算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笔者认为,如果上市公司三层面的内含价值增加,企业价值就会越高,反映在资本市场的股价就会上涨,市值就会增加,投资者也就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超额收益率。

因此,本文从2011―2015年3 000多家上市公司中运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50家参与并购活动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期望通过分析并购前后其给投资者带来的价值效益,从而评价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在我国A股市场并购活动中的情况。

(二)理论依据和方法

1. 理论依据和思路。抽样方法可以在保证一定置信度的同时简化研究工作量,而事件研究法可通过研究一定时间内市场对与某项并购活动的反应来评价并购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有一个假设前提:即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而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笔者也相信假设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趋势。

(4)假设检验。假设并购活动不能够为并购方企业带来价值创造,那么并购活动就同样不能为企业的股票带来超额收益。数理统计样本平均超额收益与累计超额收益的期望值也就为0。

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就可以在某一置信度下判断并购活动的价值创造效益,从而对企业通过并购进行市值管理的效益进行评价。

4. 实证研究。(1)样本抽取。本文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2011―2015年3 500家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中的50家,其公司名称及股票代码见表2。(2)AAR与CAAR计算。依据之前所述计算方法,计算180天内样本平均超额收益(AAR)以及累计平均超额收益,见表3。通过折线图1可以对其进行直观展示。

(3)显著性检验。根据AAR与CAAR的计算结果,需要对其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在一定置信度保证下,若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不显著,则可认为股价波动属于随机现象,并购活动不能显著提升企业价值,并购在市值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若统计结果为显著,那么可以认为并购业务确实提高了企业价值,并购作为市值管理的手段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根据统计学理论,可以假定:并购活动对提升公司价值没有显著影响时,AAR与CAAR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并对其进行显著性统计检验。

查t统计量表,在0.95的置信度下,AAR与CAAR的t统计量显著高于临界值。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H0。

由以上的显著性检验可知,并购活动为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显著不为0。

(4)结果分析。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并购前后90个交易日内上市公司累计超额收益均为正值,且并购日之后超额收益增量相对加大。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实现的超额收益为正值,与过去一些专家学者研究结果相近,这说明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价值创造功能已经显现。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并购进行价值管理的能力有所提高,结论分析如下。

第一,本文的实证研究分析基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假说,而且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已逐步得到完善,多层次市场构建也取得一定的成效。随着国家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等功能也会不断地凸显,这是本文实证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基础。但与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相比,尚有许多需要深化改革的方面,例如:股票期权市场不健全,当前仅有上证50ETF期权合约,做空有效机制匮乏;再如,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理念尚未成为A股市场的主流和主力,甚至部分投资机构已沦为投机性机构,这不仅助长了“打新股”“利好消息必涨”等不理,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虽然A股市场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并购后的超额收益,但至少可以说明,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具有一定敏感性,目前均为正向协同效应。在积极看待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提升市值管理能力的同时,也要避免牺牲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用更长时间段来衡量上市公司并购的长期协同效应。

第二,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并购并非总能带来正向协同效应,有时甚至会带来负向协同效应,例如并购后由于文化相悖等方面难以融合,不仅不能提高经济效益,反而会背上沉重的包袱等。所以,上市公司应该谨慎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并购活动,不能因一些资本市场的不理带来短暂收益而未进行市场价值分层分析就采取行动,给公司长远发展带来困扰。同时,还要将市值管理嵌入公司高管薪酬、投资者关系等管理中。具体来说,管理层需要分析并购方案为上市公司带来的内含价值增长提出相应的市值管理方案,其中要重点明确各层次内含价值的现状、目标和管理预案。在制定或评价上市公司并购市值管理方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并购标的公司自身价值和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协同价值以及给未来市值带来的可能变化,有效管理预期内含价值使其平稳增长,而且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要增加追踪资本市场动向,对资本品牌溢价跟踪、分析和判断,对投资者行为学和心理学进行分析的内容,引导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认知公司并购活动。

三、结论

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作为一项战略行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需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和实现一定战略价值,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际上也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根据现实资本市场环境,从现实内含价值、预期内含价值和资本品牌溢价三个方面入手管理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预期价值。本文的价值在于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获取超额收益显著为正的结论。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成熟度不断增加,价值发现功能也得到逐步提升,上市公司也更加重视市值管理能力的提高。然而,这些并不足以说明,我国有效资本市场已经完全建立,深化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也不能充分说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已经到位,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从更长的时间区间来评判。上市公司并购活动内含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客观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尽量避免由于投资者结构不合理、追涨情绪高等非理性因素的干扰,这也是本文实证研究的局限之处。但本文提出市场价值与对应内含价值的分层管理理论,避免上市公司走入市值管理丛林,滥用市值管理概念,为疏通市值管理与战略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等企业传统管理活动的逻辑路径、为建立起内含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量化关系奠定了基础,对促进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中重视资本市场反应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作为资本市场参与主体的上市公司,若能够遵从该理论进行市值管理,不仅能够看清市值管理的着力点,避免市值管理泛化,而且对建立我国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也将大有裨益。

注释:

①杭锅股份的并购事件被随机抽中2次,分别为2014年3月31日,公告收购青岛节能器轮机股份有限公司15%股权和2014年6月10日公告收购新疆腾翔镁制品有限公司31.36%股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第一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吕飞,干胜道.基于金融控股集团的综合投资企业盈利模式探究[J].财务与会计,2015,(24):52-53.

[4]李福海.战略管理学(第一版)[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5]齐安甜,张维.实物期权理论及在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3,(7):129-132.

[6]孙涛.公司并购中目标公司定价理论与方法(第一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7]【美】罗斯(Stephen.A.Ross).公司理财原理与运用(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余光,杨荣.企业购并股价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0,(7):70-74.

[9]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J].经济研究,2002,(11):27-35.

[10]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J].经济研究,2003,(6):20-29.

[11]李尚民,朱涛.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长期绩效[J].中山大学学报,2005,(5):80-86.

[12]王晓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长期绩效[J].生产力研究,2008,(5):44-45.

[13]杨安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短期价值效应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8-92.

[14]李京真.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并购市场变化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6,(12):45-47.

[15]田满文.基于不同经济区域与行业的并购效率比较[J].财经科学,2009,(9):73-81.

[16]王玲玲,王志仁.基于DEA的主并购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91-94.

[17]黄中文,李建良,曹丽.中国并购市场并购方公司价值效应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58-62.

[18]干亚平.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第一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9]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十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0]蒂姆・科勒,马克・戈德哈特,戴维・威赛尔斯.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第四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1]冯贞,刘星.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与并购的研究[J].商业时代,2009,(30):64-65.

[22]乔增.从市值管理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并购热潮[J].中国食品工业,2013,(10):10-10.

[23]干胜道,吕飞.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正道与歧路[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5-10-30.

[24]吕飞,干胜道,赵阳光.基于管理力学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J].管理学家(实践版),2015,(6):70-81.

[25]陈丹梅.企业并购中市场价值与投资价值的选择――以雪津啤酒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2,(1):140.

[26]祝继高,端杨,李鑫.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动机与经济后果[J].财经研究,2015,(4):110-121.

[27]饶育蕾,盛虎.行为金融学(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8]葛志远,郝孟佳.我国股市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版),2011,(2):29-32.

[29]张仪,高扬.对我国股市过度反应现象的研究[J].中国外资,2012,(8):176-177.

[30]叶立勇.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13,(1):205-205.

[31]沈莉.我国股市的反映不足和过度反应分析――基于投资者视角[J].中国商论,2013,(23):94-95.

[32]苏震宇.我国股票市场过度反应探究[J].商情,2014,(18):20.

第4篇:市值管理方法范文

一、货币市场基金的概述

所谓货币市场基金,是指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出售基金单位,将募集的资金专门投向以货币市场为投资组合领域和对象的共同基金投资方式。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包括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定期存单、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债务型金融工具,其期限为一年或少于一年,政府、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高信用等级的企业等是这些货币市场工具的发行主体。因此,货币市场工具具有高流动性、低风险的特点。但是货币市场具有批发市场的特点,单笔交易金额巨大,动辄以百万计,个人投资者难以参与投资。而通过募集个人小额资金组织共同基金的形式,建立货币市场基金,使个人投资者能够参与货币市场投资活动,在保持个人投资流通性的同时,享有一定的投资收益。

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形式的投资品种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货币市场基金属于专门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的开放式投资基金,收益较为稳定,风险相对较小。货币市场基金有着共同投资基金的一般组织形式与基本特点,但货币市场基金是专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类型,具有期限短与流动性高的特点,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随时通过签发支票的形式退出基金,其灵活性比一般的共同投资基金更大一些。货币市场基金没有股票市场基金和普通债券基金波动性大,因而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组合产生的资本利得并不大,收益相对稳定。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将大量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统一投资到原来风险就较小的货币市场工具,通过规模组合的方式,使各种货币市场工具在流动性上互补,从而使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降到微不足道的水平。

(二)基金单位面值固定。货币市场基金为了提供给投资人类似于准货币的流通性和便利性,依照国际通行的短期资金市场投资基金惯例,普遍采用将每个基金单位的交易价格维持固定不变,如始终保持1元/基金单位,并建立相应的资产计价与会计核算模式。基金每日计算基金收益,并以份额形式定期将基金投资确认的损益结转到基金持有人账户上,通过份额增减反映基金持有人收益变动情况。持有人可通过赎回基金份额、签发支票等形式获得现金收益。

(三)基金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基金实际价值由其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的市场价格,即市场利率所决定,利率的波动会导致基金实际价值的变动。如果以基金市场价值作为账面净值,不利于投资人进行现金管理。为了减少货币市场基金账面净值的波动,基金管理人一般采用成本摊销法(AmortizedCostMethod),在基金初始投资时,用购买货币市场债券的实际成本作为其账面净值,将投资的溢折价在债券剩余期间进行摊销,增加或冲减基金的账面净值。使用这种方法,在投资人看来,类似于投入一笔稳定的本金并在每期获得确知的利息收入。

然而这种处理方法的缺点是,通过摊销成本不断调整的基金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当这种背离达到一定程度后,买入或赎回基金份额会对基金投资人和基金公司造成投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InvestmentCompanyActof1940)要求,货币市场基金必须建立影子价格机制(ShadowPricing),用来反映以市价计算的基金单位净值。当影子价格偏离基金账面价格达到一定幅度时,一般设定为0.5%,基金管理人将依据影子价格对投资进行调整,把基金的账面净值调整到市场价值,确保这种偏离不会对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公司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二、货币市场基金会计核算

(一)会计核算的组织。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开放式基金的一种,同样遵循着与一般开放式基金相同的基本会计核算组织管理原则。因此在货币市场基金会计核算组织上,必须依照有关监管部门制定的基金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规定,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确立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地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应当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独立建章、独立核算,保证不同基金之间在名册登记、账户设置、资金划拨、账簿记录等相互独立。因此,货币市场基金应以基金为核算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与一般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具有一定机构和人员的实体性组织作为会计主体不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基金界定为单独的会计主体。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将基金的经营活动与基金的管理主体——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二是方便将基金公司管理的各种基金之间的经营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真实、公允地反映每一个基金的投资绩效情况。

2.以日为期间进行会计信息披露。《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应于估值日计算基金账面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告。而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号——基金净值表现的编制及披露》的要求,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应于每个交易日当天进行估值;任何上市流通的有价证券须以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市价估值(封闭式基金按平均价估值,开放式基金按收盘价估值);估值日无交易的,以最近交易日的市价估值。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是货币市场工具,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波动、利率和汇率变动、货币市场工具发行主体经营情况变化,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工具价格造成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以月、季、年为期间对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无法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因此必须以日为核算期间披露基金会计信息。

3.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基础。除了在基金成立时,基金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外,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资产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是通过建立影子价格机制,对基金账面净价做估值调整来实现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来说,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货币市场工具有较为发达的交易市场,容易获得其价格,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基金的净值,提供基金投资者决策相关信息。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开放式投资基金,其基本核算方法与一般的债券投资基金的核算方法基本相同,故在此不对基金买入、卖出投资债券的会计核算作进一步介绍,而只说明如何对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进行确认计量和估值调整的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货币市场基金单位固定面值,且其账面净值与市场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会计核算必须经过一个估值调整的过程。这样,在具体会计核算中,货币市场基金需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二是当账面净值与市场价格发生偏离时,如何进行调整处理?

1.确定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美国证监会(SEC)对基金管理人进行货币市场基金会计处理,确定货币市场基金账面净值,要求采用两种方法,成本摊销法或区间波动法(Penny-RoundingMethod)。

基金投资每期的投资收益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投资债券的利息收入、已实现的资本利得、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按照《1940年投资公司法》规则2a-7的解释,所谓成本摊销法,是确认前两个部分的投资收益,将其计入基金账面净值,但不在账面净值中确认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区间波动法是在将所有的收益均确认为投资收益,计入基金账面净值,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用市价来确认基金账面净值。而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的要求,未实现利得应当在“投资估值增值”和“未实现利得”科目反映。

采用成本摊销法与采用区间波动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一是由于采用区间波动法除了需要将持有获得的利息收入和已实现的资本利得计入账面,同时需要将持有债券的市价与账面价的差额在账面反映。这样尽管可以消除账面净值与市价之间的差异,但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直接计入基金账面价值不符合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而摊销成本法提供了与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对投资价值调整的内在一致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采用摊销成本法更符合中国会计制度的要求;

二是摊销成本法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保持投资账面净值和收益的稳定,而采用区间波动法由于以市价为基础,其账面净值和收益经常波动,因此,摊销成本法更适应于固定单位价格货币市场基金的特点;

三是摊销成本法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通过登记簿来记录市价变动情况,不需要调整账面净值,而采用区间波动法需要频繁对投资账面净值进行调整,比成本摊销法繁琐。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使用摊销成本法更为有利。

在摊销成本法下,需要将基金购入货币市场工具时所产生的溢折价,在剩余期间进行摊销。这样又面临两种处理选择,是采用直线法还是实际利率法?

直线法是在货币市场工具剩余期间平均摊销溢价或折价;而在实际利率法下,基金本期应计利息收入等于投资的每期期初账面净值乘以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按照“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限制+各期获得利息的现值”公式,通过插值计算获得。

笔者认为,由于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时间短、价格波动小,使用直线法摊销与实际每期应摊销额之间的差额不会很大,在基本满足核算准确性和重要性的前提下,使用直线法更容易操作,且能降低会计核算的成本。

在每期摊销溢折价,计提利息时,如为溢价,借记“应收利息”,贷记“债券利息收入”和“债券投资——溢价”;如为折价,借记“应收利息”和“债券投资——折价”,贷记“债券利息收入”。

第5篇:市值管理方法范文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资本市场运行以来,资本容量不断扩大,截止2011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342家,总股本为3.6万亿元,总市值为21.48万亿元,总市值在全球排名第三。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而言,会计信息就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但是信息质量的高低就取决于计量模式。自从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采取新会计准则以来,在准则数量以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上都有了变化,改变了以往以历史成本作为唯一计量方式的局面,对公允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非货币易、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五个方面,具体17项中提出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政策中公允价值的空白地带给企业盈余提供了客观机会,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视角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研究,旨在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形成与作用机理,从而有助于完善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二、理论综述

(一)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最早见于1970年美国注册师协会下属机构的报告书中,将其定义为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明确指出,公允价值即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能够将一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换或结算的金额。FASB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于2006年9月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界定,公允价值即指计量当天,在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资产取得的价格或者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围绕财政部颁布的准则,为公平交易中熟悉交易的双方,资源进行资产交换与债务清偿的金额。本文认为公允价值的最大特点为公平交易市场,是双方在理智情况下充分考虑市场信息下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二)盈余管理 国内外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Schipper(1989)指出盈余管理即为企业管理当局有目的的介入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得私利的行为。Paul M.Healy & James M.Wahlen将盈余管理界定为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在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企业报告数据为契约的后果。国内学者蒋义宏指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谋取自身效用与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从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与方法中选择的行为;李洁提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处于某种动机,通过利用政策的空白运用各种手段对企业盈余调节的行为,所以从本质上将,企业盈余为利润操纵行为;吴德军指出盈余管理属于对企业利润的干预行为,结果将会导致盈余质量的变化,盈余管理属于在会计准则的约束范围内进行报告数字干预。从上述文献来看,学者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在以下几点达成共识:第一,盈余管理时在会计准则范畴内进行的利润调节,第二,盈余管理处于管理当局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盈余管理即为在不违反会计政策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处于某种动机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三、基于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

(一)利用政策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 在同一交易实行的处理中,通常很难判断哪种方式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与先进流量,所以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进行盈余调节。通过整理目前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如下: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与方法;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折旧年限与预计净残值;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方式;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式;长期合同收入的确认方式;债券投资溢价折价的摊销方式;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所得税、外币报表折算方式;八项减值准备计提数额。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会计准则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选择公允价值也可选择历史计量成本方式,但对与投资性房地产而言公允价值远大于历史成本价值,若企业选择以公允价值方式计算购入的房产,将会导致一方面企业的账面价值提高,这样企业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导致企业账面财务风险小于实际风险,有利于企业扩大融资能力和现金流量,另外一方面,在此方式下企业公允价值的提高会被确认为利润,使得企业账面净利润显著提高。

(二)对金融投资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作了新规定,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实践,上市公司将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大部分规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很少。会计报表上显示2007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为32083.29亿元和41008.02亿元,所占比例为94%,交易性金融资产是4894.29亿元,所占比重为6%。2008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是34583.74亿元、39982.11亿元,所占比例为94%,交易性金融资产为5080.27亿元,所占比例为6%。2009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为41641.18亿元、40564.09亿元,所占比例为97%,交易性金融资产是2407.96亿元,所占比重为3%。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按照账面价值核算,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公允价值核算,如若企业在将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为按照公允价值核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会产生很大差异。例如中信证券投资在2006年底的流通股份为212835116.47元,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而该金融资产在2006年底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多,追溯调整的大于部分至2007年初的股东权益为3184338383.53元,两种不同的投资划分方式产生近乎32亿元的差异。

(三)利用价格上的弹性进行盈余管理 利用价格弹性就反映了公允价值难以公允的一面,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虽有明确规定,但在应用方面还具体一些不确定性。《非货币易准则》仅实施一年就于2006年进行修订,原因在于部分企业通过关联交易的操纵来提供公允价值达到虚提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公允价值确认的第三层级中,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的确定可采取估值技术,而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可以采取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和清算价格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与缺陷,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就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尚未对资产评估环境规范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可能就会处于财务或非财务的目的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评估方式。在使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估值人员的主观判断,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很大,在过分乐观的情况下会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利用关联交易创造利润 上市公司使用关联交易也是进行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且由于非货币资产交换具有不涉及现金、重组见效快等特点,同关联方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已成为诸多上市公司改善企业利润的主要手段。企业使用这种方式在2001年以前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数量不少,2001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中明确规定企业在进行非货币易时,应该将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该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收到对方的补价后才能确认部分收益,但实务中的非货币易基本不涉及补价,因此在2006年之前上市公司很难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要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必须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将差额进入当期损益:第一,交换具有实质,第二,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计量。上市公司一般主要通过关联交易中的“营业外收入”调节利润的大小。此种方式的特点为:第一,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现金,第二,关联的双方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以上市公司为例,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模式为,借助重组的名义将优质资产换入上市公司,达到粉饰报表显示业绩优良的结果,上市公司实现扭亏、摘帽或者谋求增股与配股之后,再通过资产重组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资产,以此来获得报表上的巨额利润,实现各类财务目标。

(五)利用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来调整利润 新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为,债务人在发生财务困难下债权人按照协议或者法院裁决做出让步的事项。即就是通过债务重组债务人获得收益,债权人取得损失,根据定义债权人在未做出让步的条件下,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形成的清偿协议都不应该超出范围。2001年准则将债务重组确认的收益算入资本公积,有效避免了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调节盈余的行为。新会计准则规定债权人让步后,债务人通过重组获得的收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利润,2006年与2001年的会计准则差别在于,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第二,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在债务重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债务人的会计处理都是将账务价值与所付出现金与公允价值差额进入“营业外收入”中影响当期损益,提高会计利润。按照新会计准则,对于没有偿债能力的上市公司,一旦债权人做出让步,全部或者部分放弃债务权利,被豁免的上市公司能够从中获取收益从而反映在利润表中,提升每股收水平与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改善财务指标的目的。故一些上市公司就可以通过改变财务指标数据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果,通过债务重组的包装提高利润与净资产收益率,变亏损为盈利,使得这些公司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产生了不良影响。2001年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实例中很难发现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例,但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出现不少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例。2007年的财务报表中有115家上市公司取得债务重组收益,平均增加当期盈余135万元,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中得出有23.9%的上市公司税前利润来自债务重组收益,其中ST上市公司情况较为明显,ST公司占债务重组收益前20大公司的70%,且收益过亿的3家上市公司均为ST公司。由此可见,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是较大的。

(六)利用购买法进行盈余管理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利用购买法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较多,新准则将其规定为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相同方最终控制的合并交易。新准则交易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基本处理方法为购买法,即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承担或者发生负债时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通过购买法操纵盈余的方式主要是:第一,通过操纵重组准备与预计负债,根据或有事项中规定,企业在合并时可以在购买方的账上确认重组准备、预计负债、或有事项等,因为负债的转回可以调增以后会计年度的利润,而商誉的减值计提还包含业务人员的主观判断,部分上市公司可能会在以后年度将重组准备逐渐转回,或者在合并后将被并购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费用去冲减以前年度有意多提的预计负债与重组准备,通过递延合并粉饰报表业绩;第二,通过操纵商誉和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会计准则中规定商誉一旦确认不准定期摊销,应该定期给其进行减值测试,但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商誉计提方面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和自由,多少以及是否计提都可以由会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所以准则规定计提的商誉不允许转回,但在实务操作红,部分作为购买方的上市公司在分配成本时,可以通过多确认商誉虚增负债或者虚减利润,为后期释放做准备,购买法下利润操纵的时间点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四、基于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强化对策

根据上述基于公允价值视角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应该从监管部门出发,应该在报表中以单独公告的形式披露相关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成本和各种明细信息,对于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较大例如20%,董事会就应该出具专项说明解释差异较大的原因,对于通过操纵房地产导致的转换应该按照会计差错更正处理,若涉及的金额较大则应该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在进行非货币易时,应该披露商业实质的判断依据以及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对于面临退市风险以及想恢复上市的公司,要使股东以及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利润形成机制;而对于存在股份支付的公司,要着重披露数量估计的依据于标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其次,要强化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建设,建立动态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相关工作人员予以责任追究制度,此外对评估结果要建立跟踪机制,对于评估机构的结果不仅要判断过程是否公允,还要通过实践进行持续的评估结果验证,目前证券市场上存在部分有失公允的案例,但更多的案例是缺乏对评估结果的公允证明。最后,要强化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都大量使用了公允价值,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商业实质”、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等条件,因而,应该在采取公允价值之前对各类使用条件进行严格审查,以备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滥用,还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亚男:《基于公允价值视角的会计目标研究》,《财会通讯》2012年第27期。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葛家澎:《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4]韩东平、沈雯雯、殷琦:《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7期。

[5]刘晓:《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经济管理》2001年第23期。

[6]李玉凤:《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第8期。

第6篇:市值管理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常用的企业股权转让估值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列举了近年来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企业股权转让案例的估值标准。

一、常用股权估值方法简介

常用股权估值方法主要有绝对估值法(折现现金流,即DCF)与相对估值法(如市价/盈利等)两种。

(一)绝对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是一套很严谨的估值方法,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的价值等于其未来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绝对估值法即通过选取适当的贴现率,折算出预期在企业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全部净现金流之和,从而得出企业的价值。

想得出准确的折现现金流值,需要对公司未来发展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得出DCF值的过程就是判断公司未来发展的过程,所以DCF估值的过程也很重要。就准确判断企业的未来发展来说,判断成熟稳定的公司相对容易一些,处于扩张期的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准确判断较为困难。再加上DCF值本身对参数的变动很敏感,使DCF值的可变性很大。但在得出DCF值的过程中,将反映分析人员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假设。有了DCF的估值过程和结果,以后如果假设有变动,即可通过修改参数得到新的估值。

常用的绝对估值法有红利折现、自由股权现金流折现以及最新出现的剩余收益折现模型等。

(二)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的含义简单且容易理解。就是:一家公司的价值确定与其他市场上同类型的公司的价值如何确定有关。在用相对估值法对一家在公开市场上上市的公司进行估值时,需经过以下步骤:

1.列出用于比较的公司的名单并且找出它们的市场价值,通常寻找同行业的公司。

2.根据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把其市值转化成可比较的倍数,例如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盈率相对利润增长的比率(PE/G)、专门针对寿险公司的市价与内涵价值比率(P/EmbeddedValue,P/EV)以及专门针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市价与管理资产比率(P/AssetUnderManagement,P/AUM)。此外,由于传统估值方法主要依赖会计利润和账面价值。而保险公司的业绩具有显著的延迟性。

3.把要估值公司的倍数和用于比较的公司的倍数进行比较,判断需估值公司的价值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

下面,对几种常用相对估值方法做一介绍。

(1)市盈率法。市盈率法(P/E)是简洁有效、也是国际上最流行的估值方法,其核心在于每股净收益的确定。P/E,即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从直观上看,如果公司未来若干年每股收益为恒定值,那么PE值代表了公司保持恒定盈利水平的存在年限。这有点像实业投资中回收期的概念,只是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2)市净率法。市净率法(P/B)即当时的收购价格与最近一期同股净资产价格之比。在对股票分析师调查中,该方法是仅次于市盈率法的一种相对估值方法,并且,由于每年的盈利不总为正,且变动幅度相对净资产较大,因此,市净率法也有其优势。通常,国际上对银行、券商以及财产险公司采用市净率法进行估值。

(3)市价与内含价值法(P/EV)。通俗地说,内含价值是在没有考虑公司未来新业务销售能力的情况下现有公司的价值,可视为寿险公司进行清算转让时的价值。内含价值是对一个寿险公司的经济价值的估计,不包括未来新业务产生的价值,直接反映寿险公司当前的经营成果。它由有效业务的价值和调整后净价值两部分构成,反映在某个评估时点之前已经生效的业务的价值。调整后净值一般是指资产市值(可包括所有不良资产)扣除负债后的数额;而有效业务的价值则是反映了资本成本后,目前业务未来可作分配的折现现金流量。根据我国的定义,内含价值(EV)构成如下:内含价值=调整净资产+有效业务价值。(其中,调整净资产=自由盈余+要求资本;有效业务价值=有效保单未来产生的股东现金流现值-持有要求资本的成本。)

(4)市价与管理资产比率。市价与管理资产比率(P/AUM)是国外基金公司股权转让的价格中最常用的参考指标,即基金公司股权价值与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之比。由于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根据管理资产的一定百分比计提,因此,基金管理公司股份的售价依照公司所管理资产的百分比来计算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做法。

上述几种相对估值法的适用性区别见表1。

(三)两种方法比较

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为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不同的估值方法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财务状况的公司,对于不同公司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谨慎择取不同估值方法。

此外,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运用两种方法分别估值之后,再对股权的价值进行判断。

(四)估值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1.分部加总法(sum-of-parts)。如果一个金融企业存在不同种类的业务,如券商的自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及下辖保险、银行和投资三大板块,就需要针对每一个板块采取不同的方法分别估值,之后将其估值结果进行加和,这就是分部加总。

2.流动性溢价。通常,已上市公司的股权流动性更强,因此,在估值时要相对未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溢价。

3.战略投资者折价。经验表明,无论是技术、网点、品牌等拥有任何一项或多项优势资源的战略投资者,在入股谈判时,应当享受相对其他投资者的估值折价。

4.控制权溢价。经验同时表明,如果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则将会产生控制权溢价。

二、不同类别金融企业的估值案例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按照金融企业的不同类别,分别介绍证券、商业银行以及基金公司的估值案例。由于绝对估值方法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在举例时,只用相对估值法进行比较。

(一)商业银行

表2列出了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上市前股权转让的市净率倍数(P/B),平均来看,这些商业银行的股权转让市净率为1.48倍。

因为中国经济将可能长期处于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资本市场通常会给上市的商业银行一个市净率溢价,且银行在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时要给予其一定程度的折价,此外上市银行还具有流动性溢价,因此未上市银行平均市盈率要低于上市银行。

(二)保险公司

前面已经分析过,财险和人身险由于经营业务的时间不同,因此估值方法也不同。

1.财险公司

产险属于短期业务,资金流动快,可在较短年限内实现盈利,估值方法较寿险简单。目前美国、韩国、日本产险公司的平均PB分别为1.3倍、2.8倍、0.8倍。而我国已在香港上市的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其2008年8月29日(即公布中期报后一天)的P/B为2.44元。

2.人身险公司

在国内A股上市的人身险公司有中国人寿,但是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上市公司中的大部分业务也为人身险,因此,我们列出这3家上市公司的P/EV值(见表3)。

由表3可以看

出,中国大型寿险公司平均隐含的P/EV为2.09。

(三)证券公司

由于证券公司自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对资本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通常在绝对估值法时,采用分部加总的方法对其进行估值。然而,这里只列出近期的券商转让价格案例,所以并没有对这一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表4列出了近两年发生过的部分券商股权转让价格及相应市盈率,平均来讲,这些未上市券商在转让时的市盈率为11.92倍。

由于2008年股市较2007年的最高点已大幅下挫,证券公司在2008年的平均市盈率已降低,这一方面说明了券商行业的周期性特点,同时也表明2008年证券业展开股权收购的成本较低。

(四)基金管理公司

由表5可以看出,近两年转让股权的基金管理公司平均资产规模为806.9亿元,平均转让价与管理资产比率为4.69%。

三、总结

本文第一部分对两种不同的估值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又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介绍了相对估值法的案例。其实,面对一个新的项目时,正如我们在证券公司案例中分析的一样,要充分把握相关行业与宏观经济周期等的关系,而不能仅仅依靠历史数据的简均做出决策。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洪涛,王国良.保险资金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王海艳.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3]许谨良.保险产品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4](美)弗兰克·C·埃文斯,大卫·M·毕晓普等,郭瑛英译.并购价值评估:非上市并购企业价值创造和计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5]陈亮.人寿保险公司价值评估研究.精算通讯,2004年第4期.

第7篇:市值管理方法范文

始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我国证券市场完成了与国际证券市场的接轨,进入了全流通时代。近几年,国内上市公司的目标正经历由股权分置时代的多元目标向公司价值最大化核心目标的回归过程。基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日益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一种战略管理行为。其中,价值创造是市值管理的基础,价值经营是市值管理手段,价值实现是市值管理的目的(施光耀等,2008)。投资者关系管理作为市值管理中公司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更显得尤为重要。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s Relation Management,IRM),是指运用财经传播和营销的原理,通过管理公司同财经界和其他各界进行信息沟通的内容和渠道,以实现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并如期获得投资者的广泛认同,规范资本市场运作、实现外部对公司经营约束的激励机制、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缓解监管机构压力等的管理活动(顾文军,2004)。IRM无论对资本市场整体的发展还是对上市公司自身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资本市场整体而言,IRM有利于唤起投资者的股东意识、增强投资者信心、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和提高市场配置效率;对上市公司自身而言,IRM具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拓宽公司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价格、降低融资成本以及管理投资者预期、稳定股价的作用。

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演进

(一)起步阶段(1940-1950年代初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美国迎来一个新的经济繁荣时期,证券市场走出20年代末的大萧条,大量公司上市融资,社会公众的投资热情日趋高涨,中小投资者重新开始进入证券市场。如何吸引众多中小投资者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认同,成为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共同关心和必须面对的课题。出于吸纳和争夺资本的考虑,上市公司采用各种方式走进投资者,让投资者了解自己。1953年,通用电气公司主席罗弗・克迪纳(Ralph Cordiner)首次提出了IRM的新概念,并赢得市场的积极反响,得到了美国资本市场内外多方主体的接受(施光耀、刘国芳,2008)。此后若干年,证券市场越来越关注投资者关系,上市公司也越来越重视投资者管理。

在起步阶段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表现出以下特征:(1)内涵和目标单一。当时在大多数上市公司里,投资者关系仅仅被作为宣传和促销的代名词;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目的只在于保持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良好形象,希望投资者不要曲解公司的形象。(2)沟通手段单调。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是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且唯一的宣传材料,投资者所关心的有关公司的其他信息,上市公司极少披露,管理当局并没有与投资者展开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沟通。

(二)发展阶段(1950年代中期-1980年代) 1956年3月,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AMA)出具了第一份关于股东关系的研究报告,同年,通用电气率先设置了正式的IRM部门。1958年,AMA召开了一次推进IRM发展的会议,讨论实施IRM的必要性以及公司管理层对股东的认知程度和建立专业的IRM队伍的重要性。1963年5月3日,“投资理念和投资者教育会议”在底特律Wayne州立大学召开,召集了企业界和投资界专业人士来共同探讨IRM发展的紧迫性和未来发展道路,IRM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以此为背景,1969年7月,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IRM组织――美国投资者关系协会(National Investor Relations Institute,NIRI)。NIRI是由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关系顾问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企业管理层、投资公众和金融界之间交流沟通(谢风华,2008)。在1980年,英国成立了投资者关系协会(Investor Relations Society,IRS),此后,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都先后成立了全国性投资者关系组织。

这一阶段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内涵基本明确,IRM理念得到推广,管理手段相对丰富,运作方法也相对完善,成立了各种IRM的组织机构。

(三)成熟阶段(1990年至今)在1990年,全球许多国家的会员代表联合成立了国际投资者关系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Investor Relations Federation,IIRF)。IIRF的目标之一就是鼓励所有证券业活跃的国家成立全国性的投资者关系组织。在这一时期,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关系协会都拥有专门的IRM 网站和刊物,如《投资者关系杂志》、《投资者关系季刊》等。特别是在美国,其《管理学评论》、《管理研究杂志》等刊物定期对IRM 研究进行专题报道,而有关IRM 的专著也不断问世,并且出现了不少专门研究IRM 的学者(徐刚,2006)。

这一阶段IRM 的内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过去重视形象维护或危机处理逐渐调整为强调沟通交流、相互信任的趋势,手段也趋于规范化、多样化,上市公司开始利用各种可能的渠道和方法与投资者进行有效沟通,并着力实现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协调。

三、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在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概念引入到理念接受、实践的推广,前后才十年左右的时间。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和规范催生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表1以时间为主线,梳理2005年前的标志性事件,来说明投资者关系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005年前,我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经历了理论研讨、概念导入、企业实践和政府监管部门规范的发展过程。从其发展动因而言,大型国企(中国石化、中国移动、联想集团等)的海外上市时,为适应海外资本市场的环境和监管要求,被动实施IRM,从而成为我国系统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先行者。虽然其后也有国内上市公司实施了IRM,其范围局限在公司规模大、市场表现好的优质企业,如:中集集团、华侨城、北大荒、雅戈尔、上海宝钢等, IRM并未成为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主动行为。而监管部门通过上市公司制度建设推动投资者关系管理,仅仅是把IRM作为上市公司监管和完善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2005年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关系管理转折的一年。2005年4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给历时十多年畸形的股权分置制度画上了句号,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入全流通时代。无论是股权分置改革本身还是股权分置改革结束后的价值最大化目标回归,都对IRM提出了明确的现实要求。就股权分置改革本身而言,改革的成败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博弈。首次出现的分类表决制度,使得公司股改方案能否通过取决于中小股东的态度。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关系协调成为公司发展的至关因素。

2005年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完成,上市公司进入全流通时代,公司目标从传统的利润、公司规模等多元目标回归到“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一核心目标是必然选择。围绕公司价值目标实施的市值管理活动,解决了实施IRM的真正动因问题,上市公司成为主动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主体。在全流通时代里,投资者关系管理较2005年前,有了新的使命和新的发展空间,真正服务于公司市值管理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投资者关系管理受到上市公司普遍重视,相关制度建设、创新明显加快,投资者关系管理成效得到提高。截至2009年底,有1017家上市公司建立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建立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的上市公司比例由2006年底的33.87%迅速上升至82.41%的高点。同时投资者关系建设形式与内容也不断的创新。

(二)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尽管从2005年后,我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得到了较快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不同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发展较不均衡,两极分化现象仍然较为明显。以2009年为例,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有再融资、并购重组等重大事项需要投资者支持的上市公司;二是大型蓝筹公司,特别是在海内外多重上市的公司;三是一些消费品牌类上市公司,其投资者关系管理更承载着某些服务市场与客户的因素,表现也较好;四是银行、航空、券商类服务型上市公司,其投资者关系综合水平也较高。以上四类公司往往更注重公司的市值增长,而ST公司,以及一些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国有上市企业,其投资者关系管理相对较为薄弱。

(2)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部环境建设滞后。股改后部分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仍然较高,国有股比重较大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大股东尤其是国有大股东控制下的管理当局,缺乏公司价值至上的市值管理理念。公司管理层不能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投资者关系能为公司创造价值,投资者关系是一个长期的、以公司的战略为前提的系统工程。导致大部分公司没有独立的IRM部门和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IRM的相关工作,把投资者关系管理看成一个临时性的应急制度,甚至仅将其作为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而使IRM工作流于形式。

(3)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容与形式单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年报和中报、董事会公告、发行时的路演等法定的强制性信息,缺乏非财务类信息,如环保问题、道德问题、社会公益事业等;从形式上看,大部分属于按强制性法律法规进行信息披露活动,缺乏利用网络或其它工具的双向沟通、见面交流会等各种方式经常性的交流。

(4)缺乏基于上市公司形象和市值维护的危机防范和管理体系。上市公司经常出现公司经营中的突发状况和媒体(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的不实、负面报道。出现危机时,公司缺乏危机防范体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系统,导致市场传言和不实信息误导投资者,损害公司市值。

四、基于市值提升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措施

(一)充分认识投资者关系管理面临的外部环境全流通解决了股权分置下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同股不同权、利益不一致的根本问题,为上市公司更好地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监管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自2006年以来证券市场陆续出现的相关责任方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使得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要求更加全面、具体、严格;以银监会、国务院国资委对所属企业提出用市值来考核的理念,表明可动态计量的股权价值将成为资产管理的重要指标,使原来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与股票市场表现无关的局面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以争夺控制权为目标的并购将更加激烈,控股股东的地位能否稳固将取决于投资者的态度,中小股东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和再融资的新规则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提出新的要求。

在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是通过市值管理实现公司价值的重要命题。

(二)建立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内部环境首先,公司管理层要充分重视IRM工作,明确IRM的战略定位,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IRM的事关全局的核心问题,如实施战略的制定问题、运作方式的选择问题、信息支持系统的建立问题等,解决公司在具体实施IRM方式时所依据的方法论和策略。其次,上市公司应当尽快设立独立的IRM部门,配备专门的高素质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包括投资银行、交易环境、证券法规、财务规范、信息披露、等方面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财经传播的策划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稳定的外部合作渠道等的综合能力。第三,要建立以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体系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基础的常态工作机制。

(三)丰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容与形式首先,公司应保证通过不同渠道披露信息的一致性。在强制性披露以外,加大公司的管理内容、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前端性的信息,以及财务变更的合理解释等自愿性披露。其次,针对监管层、机构投资者、媒体和中小投资者等细分沟通对象进行针对性沟通。第三,拓展沟通渠道,组织各种IR活动,提高沟通的频率和效果。广泛采用电话、网站信息、电子邮件、短信等等沟通渠道探索行业分析师见面会、媒体见面会、机构投资者一对一沟通、反向路演、网上路演等沟通形式。

(四)建立健全危机防范与管理体系,维护公司市值上市公司需要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系统,建立并强化包括危机信息监测、危机因素和类型的分析、各类危机预案制订、潜在危机因素的评估和提醒等的危机防范体系。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对公司的形象和股票价格会形成较大影响,如果没有有效的投资者沟通和应急管理,将会对公司市值造成损害。事先建立危机防范体系,发生危机时采取规范的处理方法,是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五、结论

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提供一贯而专注的投资者关系计划,是上市公司管理层用以改善公司形象、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对投资者吸引力的理想方式之一。投资者关系管理有助于投资者增强对公司的市场信心,建立广泛的股东基础,增强公司的融资能力;有助于投资者更加科学的认识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纠正市场估值偏差,分享溢价提升市场价值。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将成为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施光耀、刘国芳、梁彦军:《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评价研究》,《管理学报》2008年第1期。

[2]顾文军:《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制约因素与改善途径》,《商业研究》2004年总第293期。

[3]施光耀、刘国芳:《市值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谢风华:《市值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8篇:市值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市场风险VaR风险度量框架

一、引言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而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只要银行进行投资经营活动,市场风险就会随之产生。它通常是指利率、汇率等市场变量变动而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管理就是围绕这些汇率、利率、股价、商品价格和波动率这些参数的管理进行的职称论文。

在度量市场风险的方法上,按照技术要求的不同,具体又分为灵敏度分析、波动性方法、VaR方法、压力测试法(StressTesting)和极值理论(ExtremeValueTheory)。其中,VaR是目前市场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

这些参数和方法都是管理的工具,除此之外,在管理方法上巴塞尔委员会和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商业银行在实际市场风险度量中,由于前台、和后台的业务特点不同,导致风险来源、性质、影响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市场风险度量和管理的出发点和重点也不同。

二、市场风险管理的参数

市场风险的管理参数是指在不同的金融工具下面临的不同风险。如表1所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具体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如下: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波动引起的银行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动和银行经营收益(绩效)的变动。利率风险有大小和方向之分,利率风险大小是指利率变动幅度大小带来的风险度,而利率风险方向是指利率变动方向(上升或下降)带来的对于不同资产的不同风险的表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其利率风险大小和利率风险方向的组合产物。巴塞尔委员会(1996)在《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选择性风险四种。

汇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一种,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对市场风险的定义“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险”,我们可以把汇率风险定义为因汇率变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险。具体就商业银行而言,是指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等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汇率风险来源于银行持有的国内货币和其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动。它源自币种的不匹配,可能会使持有现货或远期的某种外汇表内或表外开放头寸的银行由于发生不利的汇率变动,在一定时期内遭受损失。近年来,自由浮动汇率的市场环境实际上已经变成全球的普遍情况。外汇管制的放松以及跨国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极大地加速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成长。全球外汇交易的规模和增长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增长,使汇率波动更加剧烈从而导致更大的外汇风险。

三、市场风险度量模型

市场风险的度量包括度量由于市场因子的不利变化而导致的证券组合价值损失的大小。市场风险度量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测定市场因子的变化与证券组合价值变化的关系,如Delta,Beta,持久期,凸性等。一旦得到这种关系,对于市场因子的特定变化量,就可以求证券组合价值变化量;另一种方法是度量由于市场因子的变化而导致的证券组合收益的波动性——收益偏离平均收益的程序,常用统计的标准差来表示。

(一)灵敏度分析方法

灵敏度分析法即为上面所述的第一类度量方法,这是利用金融资产价值对其市场因子(MarketFactors)的敏感性来度量金融资产市场风险的方法,其中市场因子包括利率、汇率、股票指数和商品价格等。假定金融资产价格为P,市场因子分别为X1,X2,X3,…,Xn,P与Xn的关系为P=P(X1,X2,X3,…,Xn),则市场因子的变化将导致证券价值的变化,即:

其中,即为资产价值相对应的市场因子的敏感性,又称风险暴露。灵敏度表示市场因子变化一个百分数单位时金融资产价值变化的百分数,它描述了金融资产的市场风险:灵敏度越大的金融资产受市场因子变化的影响也越大。

由上面的公式可知,灵敏度方法在度量金融市场风险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近似性。只有在市场因子的变化范围很小时,这种近似关系才与现实相符,因此它只是一种局部性的度量方法。2.对产品类型的高度依赖性。某一种灵敏度概念,只适用于某一类资产、针对某一类市场因子,如Beta只适用于股票类资产,久期只适用于债权类资产。这样一方面无法度量包含不同市场因子、不同金融产品的证券组合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无法比较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3.对于复杂金融产品的难理解性。如对于衍生证券,Gamma,Vega等概念很难理解。4.相对性。灵敏度只是一个相对的比例概念,并没有回答某一证券组合的风险——损失到底是多大。要得到损失的大小,必须知道市场因子的变化量是多大,但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市场因子的变化是随机的。

(二)波动性方法

波动性方法是指通过市场数据统计来反映实际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程度,即波动性,用标准差和协方差来表示。考虑一个由n种证券组成的证券组合,各种证券的收益分别是X1,X2,X3,…,Xn,,假定在过去N周内的收益率分别为rij,每种证券的预期收益率为,记,称sij是第i中证券的协方差,称为证券组合的协方差矩阵,则证券组合的协方差矩阵,证券组合的方差为。

波动性描述了收益偏离其平均值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度量了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程度,它也存在着两个缺点:1.它只描述了收益的偏离程度,却没有描述偏离的方向;2.波动性没有反映证券组合的损失到底是多大,不能给出一定数量的损失发生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交易者或管理者只能根据经验判断每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尽管波动性不适宜直接用来度量组合的市场风险,但市场因子的波动性是VaR方法计算的核心因素之一。

(三)VaR方法

传统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一般只能适用于特定的金融工具或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传统的风险测度工具包括方差、下偏矩LPM、持续期、凸性Convexity、Beta、Data、Gamma、Theta、Vega、Rho等,这些指标难以准确地计量金融机构暴露的整体市场风险,无法解决现代金融风险因子的波动性问题。因此,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风险度量框架,将上述的这些方法统一于该框架下便成为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VaR(ValueatRisk,译为风险价值或在险价值)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市场风险的标准计量方法。

根据Jorion(2001)的概念:风险价值(下文简称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衡量某个特定的头寸或组合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损失。以最简单的形式将已知组合潜在的损失与发生概率结合成为单个数字,将多个风险暴露的效果综合起来,便于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因此,VaR因为其概念简单、易于理解和风险度量的综合性,受到了包括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在内的普遍欢迎,并且与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返回检验等一系列技术一起形成了风险管理的VaR体系。在1996年的《市场风险修正案》中,巴塞尔委员会正式提出使用VaR度量市场风险。在2004年通过的新巴塞尔协议则进一步主张用VaR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综合的风险管理,VaR开始正式获得广泛应用推广,已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理论基础。

VaR是资产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和目标时段下预期的最大损失(或最坏情况下的损失,即:,P其中,VaR为资产在持有期内的损失;为置信水平a下处于风险中的价值,如图2。

(四)压力测试与极值分析

金融市场市场出现极端情形,此时VaR依赖的假定和计算的参数发生巨大变化,导致VaR方法估计的结果出现极大误差。为了度量极端市场状况下的市场风险,人们引入了压力测试和极值分析,作为对正常市场情况下VaR的补充。

压力测试法有时也称为情景分析法(ScenarioAnalysis),假定风险因素发生极端的变化,并测试这种变化对投资组合价值的影响,用过去实际的数据来模拟将来,是一种全值估值法。与压力测试相比,极值分析则是通过对收益的尾部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估计极端市场条件下金融机构的损失。

我们可以任意地设定各种场景s,如某一货币在一天内突然贬值30%,利率在一个月内波动100个点,等等。在这种场景s下对投资组合中的所有资产重新进行定价:

RP,S是投资组合在情景s下的收益率,Ri,s为资产i在情景s下的收益率,Wi为资产i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这样就得到在场景s下的投资组合收益率。对于场景s确定一个概率Ps,重复上述过程就可以得出投资组合收益的概率分布,依据这一概率分布就可以计算出VaR值。

压力测试优点在于它考虑了历史数据可能无法涵盖的极端事件风险。例如1992年9月,德国马克对意大利里拉的汇率突然从1.760变化到1.880。在过去的两年中,里拉汇价是“盯住”马克的,并且很稳定。所以,从过去两年的历史波动中无法把握里拉突然贬值的可能性,而采用压力测试法则能弥补这一点。极值分析法则能准确的描述分布尾部的分位数,具有解析的函数形式,计算简便,能给出极端条件下的VaR与概率水平的准确描述。

压力测试和极值分析两者在本质上研究的是同一问题,即极端市场条件下资产的风险度量。两者的缺点在于方法过于主观,在测定时VaR,它必须确认出那些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的极端情景或事件,而小概率事件的预测难度很大,从而对市场的判断和经验极为重要。总之,压力测试和极值分析应被视为其他方法的一个补充而不是替代。当用于估计风险因素发生较大变动而产生的最坏影响时,它还是很有效的。

四、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框架

随着银行业越来越深地介入了衍生品种的交易,或是以资产证券化和控股公司的形式来逃避资本金管制,并将信用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或操作风险,银行与金融市场的交互影响也越发显著。这使巴塞尔委员会认识到,尽管《巴塞尔报告》的执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但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市场风险却经常发生。鉴于这些情况,巴塞尔委员会在1996年1月推出《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将资本要求扩展到交易帐户中与利率有关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以及整个银行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补充规定》已经改变了以前将表外业务比照表内资产确定风险权重并相应计提资本金的简单做法。

2004年《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将风险的定义扩展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各种因素。为了使不同国家和不同类型的银行能够更敏感地反映自身头寸及其业务的风险程度,新协议针对不同风险改变了原有协议中过于简单的、线性的且大部分为外部模型的风险管理方法,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风险衡量方法。在市场风险资本充足率标准确定上,新协议沿袭并从银行信息披露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补充协议提出的两种计量市场风险的方法:一是委员会建议的标准法(theStandardizedApproachMeasuredMethod);二是对交易资产组合采用以VaR为基础的内部模型法(theInternalModelMethod,IMM)。标准计量法是将市场风险分解为利率风险、股权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的价格风险,然后对各类风险分别进行计算并加总。内部模型法的推出是一大创新,引起了银行界的广泛关注。

巴塞尔委员会在《补充规定》中对市场风险内部模型主要提出了以下定量要求:置信水平采用99%的单尾置信区间;持有期为10个营业日;市场风险要素价格的历史观测期至少为一年;至少每三个月更新一次数据。但是,在模型技术方面,巴塞尔委员会和各国监管当局均未做出硬性要求。即使是对VaR模型参数设置做出的定量规定,也仅限于在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时遵循,商业银行实施内部风险管理完全可以选用不同的参数值。如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计算监管资本应采用99%的置信水平,而不少银行在内部管理时却选用95%,97.5%的置信水平。此外,考虑到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在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时,必须将计算出来的风险价值乘以1个乘数因子,使所得出的资本数额足以抵御市场发生不利变化可能对银行造成的损失。乘数因子一般由各国监管当局根据其对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质量的评估自行确定,巴塞尔委员会规定该值不得低于3。

相比之下,中国在市场风险的管理和监管方面才刚刚起步。顺应巴塞尔监管的国际化和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在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方法、模式及公司治理机制进行学习,不少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具体的实施,不久的将来,我国商业银行定会对市场风险及其管理充分了解,达到新巴塞尔协议要求。

参考文献:

1.Secretariatofthe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2001).TheNewBaselCapitalAccord:anexplanatorynote.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

2.HirotakaHideshima(2003).OverviewofTheNewBaselCapitalAccord.presentedon2ndNewlyIndependentStatesPolicyForumonMicrofinanceLawandRegulation

第9篇:市值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30-03

上市公司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为实现各种各样的经营目的,会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操控。这样的操控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使其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理论上,这种操控行为被定义为“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就是公司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司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公司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与其终极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进公司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管理者报酬的增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发展等终极目的的实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1)为满足上市筹资的资格;(2)为实现公司减少缴纳所得税;(3)为避免发生政治成本(例如逃避反垄断机构的指控);(4)为规避债务契约约束。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从目前上市公司各种盈余管理的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会计方法主要有:利用金融工具分类进行盈余管理、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进行盈余管理和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非会计方法主要有: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和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一)采用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1.利用金融工具分类进行盈余管理

公司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资产进行了定义并将金融资产分为:(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5)其他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公司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比如,公司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归为此类。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界定采用排除法来定义的,比较模糊。根据管理者的想法可以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者反向转换,然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差异—处置时的损益是计入资本公积还是计入投资收益,这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机会。

从雅戈尔(600177)2008年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2008年底的交易性金融资产82万元,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却为47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5 700倍;而在2009年底时交易性金融资产9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12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倍数由5 700倍缩减成12倍。很明显这其中存在主观划分的成分。这样使得雅戈尔的总资产较上年同期增长30%,所有者权益较上年同期增长53%,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致使2009年底资本公积猛增24亿元。另外,2008年和2009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损益分别为21亿元和19万元,根据会计准则规定这部分损益计入损益表,分别占当年利润总额的89%和45%,盈余管理效果很明显。

2.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进行盈余管理

公司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可按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成本模式下,应当按照《公司会计准则第4 号——固定资产》和《公司会计准则第6 号——无形资产》对已出租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权进行计量,并计提折旧或摊销;在公允价值模式下,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意味着投资性房地产可以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直接交易。(2)公司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估计。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需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摊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公允价值评估,与账面余额的差额确认为损益计入利润表。在实务中,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的公司不多,但不能排除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权进行盈余管理。特别是在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势必会对公司业绩产生提升作用。

从昆百大A(000560)2007年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公司股本为1.344亿元,所有者权益2.07亿元,而资产负债率高达89%,未分配利润为亏损0.6亿元,其财务状态非常不好,并且经营风险较大,资本结构严重失衡。为改善经营情况,该公司从2008年6月开始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以公允价值模式计价,财务状况果然大大改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为3 700万元,而当年的合并净利润才只有2 500万元,所持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由1.57亿元增至7.03亿元,公司负债率也降低至76%,每股净资产由0.65元升至3.71元。

3.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在会计准则中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一直备受上市公司的青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减值计提的比例和金额直接关系到公司当年的盈利状况,甚至有可能直接扭转其趋势。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在当年经营业绩较差的时候少提减值准备,在当年经营业绩较好的时候多提减值准备,为以后经营做好“业绩储备”。由于减值准备有这样的“优点”导致八项减值计提以其“灵活性”和“随意性”成为许多上市公司随心所欲的盈余管理手段。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计提后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内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司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盈余的企图。但还是存在可以转回的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等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未探明矿区权益。还是可以通过调整减值准备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大唐电信(600198)在2007年4月份了一则公告称该公司2006年度其业绩报告将亏损。由于2004年度和2005年度业绩已经连续出现亏损,按照相关规定,大唐电信即将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即*ST)。对此,大唐电信4月5日的公告如此解释“公司尽管2006年度主营业务规模和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但鉴于无线、光通信等传统通信设备产业历年经营留存大量资产带来预期的收益能力有限,仍需对整合后的无线、光通信资产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由此将造成2006年度业绩亏损。”而大唐电信在2006年的三季度报告中显示盈利2 700万元,这明显是盈余管理的结果,至于大唐电信的目的估计只有大唐公司自己清楚了。

(二)采用非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1.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公司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债务人而言,发生债务重组时,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抵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1)抵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根据《公司会计准则第14 号——收入》按其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2)抵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3)抵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其中第二条可以实现通过债务重组事项达到调整公司损益的目的,尤其是对ST公司就更加需要了。

2007年ST浪莎(600137)利润总额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27倍,其盈利的“功臣”就是债务重组。据年报显示2007年1月至3月,浪莎与中国长城管理公司、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宜宾中元造纸有限责任公司等进行了债务重组,获得了2.85亿元的债务豁免。该2.85亿元的收益占浪莎2007年利润总额的81%。通过盈余管理,浪莎迅速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升了公司业绩,也避免了暂停上市的风险。

2.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重组是指公司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公司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公司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公司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如果关联公司之间进行资产调配,就能够实现资产的转移,并且资产所承载的收益也就一同转移了;如果其中一个主体是上市公司,那就能够实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不好,那就给它输送一些质量好的资产,否则就输送一些不良资产。主要的手段有: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转让资产、对外收购兼并等。资产的转让和处置,包括转让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流动资产。

ST粤富华在1997年和1998年严重亏损,截至1998年末未弥补亏损1.8亿元。1999年上半年与母公司进行资产置换,将全资子公司和一土地使用权,与母公司持有的四项股权进行置换,实现置换收益2 400万元,使得该公司在1999年年中实现利润1 860万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ST寰岛(000691)是通过与关联方的资产置换和股权转让实现“摘星”,在2007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资产剥离、资产出售和股权转让等各种资产重组方法优化资产、提高利润,在2007年中报上果然出现了净利润3 700万元的大跨度扭亏,这也是资产重组的又一力作。

3.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规定: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如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和租赁等。会计制度虽然给出了判断关联方关系的标准,即“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他们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则他们之间也存在关联方关系”,但这个标准仍然较为抽象,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难以分辨的情况。至于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法规来予以规范,但由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使得这些制度和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和问题,这也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滋生的土壤。

其中较为普遍的是在中国不少上市公司都是母公司中某一块优质资产通过改组而成,与母公司在供、产、销及其他方面存在天然的密切关系。一些上市公司与其关联公司之间存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关系,仅仅通过原材料和产品就可以实现利益的输送。在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或需要扭亏时,关联公司可以采取高价购买上市公司产品,或低价向其销售原材料,增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湖北宜化(000422)主导产品为尿素,占其销售收入的80%。其尿素基本上都销售给湖北宜化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同属湖北宜化集团的子公司),这种情况在集团公司中也是很普遍的,但问题在于其平均售价比市场价格高出49%。以该公司1998年尿素产量15万吨计算,该公司因此获利7 200万元,占其利润75%,这是典型的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四、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实现上市筹资的资格,保住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为实现公司减少缴纳所得税;为避免发生政治成本;以及为规避债务契约约束,分别采用会计方法(利用金融工具分类、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和减值准备)和非会计方法(利用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和关联方交易)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进行调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不仅造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并且还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不利于会计人才市场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从各个方面(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市场监管制度、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会计人才素质)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有效的杜绝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泛滥。

参考文献:

[1] 马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6).

[2] 孙萍,张敏.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案例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3] 叶建芳,周兰,李丹蒙,等.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