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市值管理工作计划

第1篇: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1.城市规划档案管理概述

1.1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

规划档案主要指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单体的放线、验线、建设工程管线规划、道路工程规划等规划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利用和保存价值的技术资料、文本、图册、数据信息(光盘),电脑盘片等相关资料以及有关规划许可的证件资料及审批材料等。

1.2规划档案管理

城市规划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且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另外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能够熟练的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环境下,更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不断的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做好规划档案的管理工作。

1.3规划档案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城市规划档案,其并不是某一个部门自已的事情,其需要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做好城市规划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于有价值的资料要自觉进行保存,从而统一进行归档案和保管。

1.4“一书两证”的档案管理制度

对“一书两证”的审核及发证情况做好逐项登记及按编号造册制度,年终汇总,并上报上级城市规划局进行备案。

2.做好城市规划档案的归档工作

在城市不断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项目不断增加,所生成的档案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大量的需要保管和利用的规划档案面前,给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所以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使城市规划档案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2.1加快规划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在档案管理中运用好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的完成档案检索、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档案的运行、转换等在各个环节上与数字化办公衔接起来,这种数字化科技手段,能让档案管理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充分满足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系统的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注重计算机技术、数字信息的学习掌握,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技能。

2.2利用现代化技术整理档案,做好归档

档案作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其记录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对这些档案信息进行整理不仅工作量较大,而且较为繁琐。因此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在档案整理工作中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加快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而且利用数字化方法进行规划档案的管理,这样对于以后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较大的便利,能够使规划档案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3.加强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3.1加强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城乡规划档案主要产生于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勘察设计,各种工程技术资料等,它的积累形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对规划档案的有效利用,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及工程维修、扩建、改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依据,而且它还是解决建设纠纷的重要依据。目前,规划档案在城乡建设发展中已经占有一定的位置,而且正在被社会逐步认识和重视。从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规划档案的作用将尤为突出,其价值将会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3.2强化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培养个人职业素质,使职业素养成为一种文化习惯,通过组织管理将工作中必备的素养切实落实到岗位责任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推向有序、系统、计划、协调、效率、负责的工作状态。

3.3在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城乡规划档案工作的本质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是为促进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信息资源的服务工作。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服务促发展,才能确保各项规划档案资料的完整、齐全、系统、准确、规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向归档人员介绍档案的整理标准,详细介绍工程档案立卷、组卷、整理的基本原则,这样便于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人员能快速、准确掌握文件归档标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第2篇: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应注重对成本的管理。成本企划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之一,以其显著的成效及其与众不同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组织方式,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成本企划的基本立足点是约束全生命周期成本。它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此成本水平上开发生产拥有特定功能和质量且如以预计价格出售就会有足够盈利的产品。它使得“成本”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极结果。企业只要将待开发产品的预计售价扣除期望边际利润,即可得到目标成本,然后的关键是设计能在目标成本水平上满足顾客要求并可投产制造的产品。

成本企划通常是把产品成本在设计阶段限定在一定目标之内,然后运用价值工程实施开发,在设计、试产和生产准备等各个阶段,组织各部门通力合作,以求达到目标成本。成本企划把成本管理的思路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开发设计阶段,具有超前意识;成本企划通过市场上消费者认可的售价,减去期望利润,倒退计算出目标成本,作为设计的依据,在将材料、零部件等汇集在一起装配成产品的同时,就把成本一起“装配”进去,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也设计产品的成本:成本企划并不把成本看成是单纯的账簿的产物,它具有较强的管理工程学的属性。

成本企划的具体做法有着不同的模式,但其方法流程则却大体相同,通常包括六个阶段,即:产品企划;目标成本设定:目标成本分解;设计中实施成本降低;转向生产准备;初期流动管理。其中,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和达成是其关键。

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长期以来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全部成本法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低下,成本耗费高,经济效益差,不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我国企业而言,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是势在必行的。本文着重对成本企划加以推介,希望它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成本企划是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它同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那么应当如何将这一新的理念引入我国企业并使其在传统理念的包围下生根发芽?

1.在我国企业中确立市场导向观念。

成本企划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即是其市场导向性,这一点对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起着直接的作用。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思想在我国比较缺乏,原因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产值最大化,企业不必关心产品的售价只关心企业的产量和产值即可,因此无法树立市场导向的成本理念。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使其产品为市场接受并且要实现一定的利润,这就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去生产物美价廉又合乎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产品。

2.在企业中树立事前控制思想。

成本企划不同于其他成本管理方法的另一显著特征即是它的前馈控制观念。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观念。经验表明产品成本的大部分(约8成)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了,因此只有在事前(即进入生产制造阶段以前)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才有大幅降低成本的可能。当然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因其改善成本的空间有限,所以重点还是应当放在事前控制上。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仅仅进行事后的成本控制,很多时候就是事后成本控制也因为方法落后和组织实施不力而流于形式,所以我们的产品成本往往较高,市场竞争力较低。

3.在我国企业中确立目标成本概念。

成本企划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成本。我国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多数是以固定标准为基础的,这种体系只考虑保持现有的产品成本水平,但成本企划中的目标成本却是一种动态体系:不断推动产品设计人员去改进产品设计,降低成本。

4.企业应当以价值工程手段实施产品策划和开发。

成本企划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具体说来是凭借价值工程为主的工程学方怯对产品观念、产品设计方案等目标成本的要求进行技术攻关。一件产品从设计、生产到交付消费者,一般应该考虑到:我要生产什么?怎样制造出来?怎样才能卖给用户?实际上这三个问题意味着贯穿这件产品全过程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需用到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在生产制造阶段的实施较为具体,因此容易把握,而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应用成本企划这一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必须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明确市场机制的概念。具体的将要做到以下4个观念的转变:①明确增值盈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的第一目的;②树立企业发展是获得利益的前提条件的观念;③将生产产品转变为增值产品:④转变重事后推销轻事前调研的营销观念。

5.因为成本企划活动涉及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全方位,所以将对企业提出较高的要求。

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以下三点应予以重视:①注重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问题。在传统观念下,成本管理被认为是财会部门的工作。

第3篇: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应注重对成本的管理。成本企划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之一,以其显著的成效及其与众不同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组织方式,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成本企划的基本立足点是约束全生命周期成本。它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此成本水平上开发生产拥有特定功能和质量且如以预计价格出售就会有足够盈利的产品。它使得“成本”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极结果。企业只要将待开发产品的预计售价扣除期望边际利润,即可得到目标成本,然后的关键是设计能在目标成本水平上满足顾客要求并可投产制造的产品。

成本企划通常是把产品成本在设计阶段限定在一定目标之内,然后运用价值工程实施开发,在设计、试产和生产准备等各个阶段,组织各部门通力合作,以求达到目标成本。成本企划把成本管理的思路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开发设计阶段,具有超前意识;成本企划通过市场上消费者认可的售价,减去期望利润,倒退计算出目标成本,作为设计的依据,在将材料、零部件等汇集在一起装配成产品的同时,就把成本一起“装配”进去,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也设计产品的成本:成本企划并不把成本看成是单纯的账簿的产物,它具有较强的管理工程学的属性。

成本企划的具体做法有着不同的模式,但其方法流程则却大体相同,通常包括六个阶段,即:产品企划;目标成本设定:目标成本分解;设计中实施成本降低;转向生产准备;初期流动管理。其中,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和达成是其关键。

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长期以来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全部成本法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低下,成本耗费高,经济效益差,不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我国企业而言,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是势在必行的。本文着重对成本企划加以推介,希望它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成本企划是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它同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那么应当如何将这一新的理念引入我国企业并使其在传统理念的包围下生根发芽?

1.在我国企业中确立市场导向观念。

成本企划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即是其市场导向性,这一点对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起着直接的作用。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思想在我国比较缺乏,原因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产值最大化,企业不必关心产品的售价只关心企业的产量和产值即可,因此无法树立市场导向的成本理念。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使其产品为市场接受并且要实现一定的利润,这就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去生产物美价廉又合乎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产品。[论\文\网LunWenNet\Com]

2.在企业中树立事前控制思想。

成本企划不同于其他成本管理方法的另一显著特征即是它的前馈控制观念。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观念。经验表明产品成本的大部分(约8成)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了,因此只有在事前(即进入生产制造阶段以前)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才有大幅降低成本的可能。当然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因其改善成本的空间有限,所以重点还是应当放在事前控制上。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仅仅进行事后的成本控制,很多时候就是事后成本控制也因为方法落后和组织实施不力而流于形式,所以我们的产品成本往往较高,市场竞争力较低。

3.在我国企业中确立目标成本概念。

成本企划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成本。我国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多数是以固定标准为基础的,这种体系只考虑保持现有的产品成本水平,但成本企划中的目标成本却是一种动态体系:不断推动产品设计人员去改进产品设计,降低成本。

4.企业应当以价值工程手段实施产品策划和开发。

成本企划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具体说来是凭借价值工程为主的工程学方怯对产品观念、产品设计方案等目标成本的要求进行技术攻关。一件产品从设计、生产到交付消费者,一般应该考虑到:我要生产什么?怎样制造出来?怎样才能卖给用户?实际上这三个问题意味着贯穿这件产品全过程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需用到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在生产制造阶段的实施较为具体,因此容易把握,而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应用成本企划这一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必须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明确市场机制的概念。具体的将要做到以下4个观念的转变:①明确增值盈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的第一目的;②树立企业发展是获得利益的前提条件的观念;③将生产产品转变为增值产品:④转变重事后推销轻事前调研的营销观念。

5.因为成本企划活动涉及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全方位,所以将对企业提出较高的要求。

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以下三点应予以重视:①注重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问题。在传统观念下,成本管理被认为是财会部门的工作。

第4篇: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监管层发力

回顾近两年来的监管动作,从2013年8号文对非标资产的规范,到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试点,再到独立的理财事业部制改革,最近是商业银行法的启动修订,都为银行理财业务指向了一个关键发展方向――回归资产管理本质。虽然银行理财市场已经发展了十年之久,但法律关系一直未被厘清,到底是委托关系、资产负债关系还是信托关系一直都是市场争议的焦点。以上一系列的监管动作以及市场对打破刚性兑付的呼声,无疑都表明了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是信托性质。信托关系从法理和制度安排上帮助银行理财产品确立长久缺失的法律地位,从而促进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回归资产管理本质。

只有回归资产管理本质,银行理财产品才有可能打破刚性兑付文化。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后,银行与投资者之间为受托人与委托人的关系,从而打破目前类存款产品下的资产负债关系,风险和收益都应归投资者所有,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情况下理应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参照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模式,基金化运作、结构性投资将是银行理财产品回归资产管理本质的出路。从基金化运作模式来看,产品所投资的资产可定期估值,产品净值随资产的估值而定期波动,投资者以净值为标准进行申购与赎回,银行在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后的投资回报均归投资者所有。从结构性投资模式来看,银行将债券、存款等低风险投资品种以及股票、期货、期权等高风险投资品种相互组合,使得产品风险处于高低之间,帮助风险承受能力适中的投资者获得适中的投资收益。

监管层推动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采用的是基金化运作模式,该项试点工作发起于2013年10月,由10余家大中型银行首先开展业务。如今,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试点机构再次扩容,中信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已经获批此项试点资格,试点银行数量提升至16家。此外,包括南京银行、大连银行、徽商银行等大型城商行,已向当地银监局上报或正在上报试点方案,正式获批指日可待,可见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主体已经从国有行、股份制银行逐步向城商行延伸。

城商行积极参与试点的原因,一方面是跟随理财产品向开放式、基金化转型之潮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得到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这一标准化产品的发行资格。在原有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品种的基础上,新增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也成了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对应的投资资产之一,单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对应单个企业的债权,这就相当于银行通过理财管理计划发行债权融资的“受益凭证”,同时向理财管理计划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投向对应的融资企业。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一方面按照份额发行,使得理财产品基础资产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转变为标准化品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使得市场能够对其价格充分发现,便于产品净值的估算。

四方面差异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与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之间主要存在四方面差异。

投资资产 为了便于产品估值,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所投资的资产除原有的债券以及货币市场工具以外,增加了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且绝大部分计划用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替代了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中的各类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投资期限 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封闭式运作,存续期限多在1年之内,如1个月、3个月或6个月,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存续期普遍超过1年,多为2年或3年,但其以开放式运作,两个相邻的开放日之间的间隔期一般为1个月或1个季度。

投资收益 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以预期收益率形式公布,绝大部分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相等,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剔除了预期收益率形式下的刚性兑付做法,转而对所投资资产进行定期估值形成产品净值,投资者于开放日以净值申购或赎回理财管理计划,由于净值存在波动性,因此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第5篇: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 全寿命周期 供电企业

一、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

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电网企业战略目标,其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围绕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项工作开始逐步开展。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企业实现成本精细化控制的指导理念。全寿命周期管理(LCCM)是由全寿命成本(LCC)演变而来,强调从固定资产的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实现固定资产的可研论证、采购、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动态化、系统化管理,实时监控各项成本支出,实现资产设备整体保值增值,最终达到全使用寿命周期总成本最低的管理理念。

根据供电企业固定资产运营管理特点,本文将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具体分为如下五个部分:规划设计成本、设备采购成本、设备安装成本、设备运行成本、设备检修维护成本以及设备处置报废成本。具体如表1所示。

二、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具有金额大、数量多、种类复杂等特点,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都有分布,覆盖面广,在管理中易出现管理重叠或脱节的现象,从而无法掌握资产真实数据。随着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和超高压电网工程的推进,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不断加大,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源头不受重视。规划设计和采购环节是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源头,但从实际看,未能从源头关注电力资产的规划、设计、建造等对供电企业折旧费用的决定性作用。供电企业对固定资产购建项目审批一般由省公司负责,但由于审批环节繁琐,周期较长,容易出现与地市级供电企业需求时点不匹配,地市级单位先行与供应商签订“先使用后付款”协议,固定资产提前采购的现象。事实上,这一行为已预示着提前对设备供应商进行了招标前确定,单一供应商不利于固定资产的选优和设备质量保证,也容易增加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的串通舞弊风险。

(二)运营维护阶段存在交叉维护的现象。在电网企业成本项目构成中,固定资产运营维护费用仅次于购电费用的支出。依据电网设备建设资金支出的相关数据,前期投入占总寿命周期成本支出的70%左右,而另外30%主要花费在设备的维护检修上。但由于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大多是大型基建项目,工程完工后,基建部门同设备管理部门交接不明,导致后续权责不明确,出现重复管理现象,造成设备运行维护的重叠或缺失,导致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各种后期支出增加,设备损耗速度加快,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行,也造成固定资产各项成本支出不明,使用效果、支出是否真实合理等问题无法落实,不利于成本费用控制。

(三)资产处置报废环节管理粗放。由于资产信息传递滞后,企业财务人员一方面无法及时掌握已处置报废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使得部分虽已计提完折旧,但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设备被处置报废,造成资产浪费;另一方面,在新旧设备替换过程中,往往是以新设备的价值计入,而部分报废的资产并未履行报废手续,造成资产价值的虚增、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

(四)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成本项目控制权限分工。由于电网公司对下属省级电网公司及地市级分公司实行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地市级供电企业作为二级分公司不具有固定资产购建审批、采购、检修审批等权力,而是统一由省级电网公司审批,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选择和处置也由省网公司负责。地市级供电公司主要负责固定资产购建的科研论证、安装与调试、检修计划提出、检修策略选择、检修作业实施等,可以说,省网公司在固定资产成本管理上起到更为核心的作用(见表2)。

三、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案设计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无论是在规划、设计、采购等前期阶段,还是在建设、运行、报废等后续阶段都必须是在保证企业安全、效能、效益要求的基础上把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作为决策的最终目标。

(一)规划设计阶段。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从固定资产源头上(即设计规划、工程建设)积极实行的成本管理模式,规划与设计阶段能够决定电力资产后期绝大部分制造与营运成本。因此,对基建、技改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的管理流程进行设计是做好供电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第一步。规划阶段主要包括规划需求、规划分析、设计等方面。

1.规划需求阶段。规划需求由地市级供电公司提出,每年各业务部门根据本单位下一年度生产及业务发展情况、现有固定资产状况等,编制本单位下一年度基建与技改计划,分项目列明项目名称、建设内容、经济效益、总投资、需要拆除固定资产等内容;规模较大、建设比较复杂的项目,还需要同时报送项目建议书。投资计划和项目建议书报省分公司发展策划部。

2.规划分析评估阶段。省公司发展策划部收到各业务部室上报的基建与技改计划、项目建议书后,结合公司的发展规划,汇总编制分公司下年度基建与技改计划草案,并经发展策划部及主管副总审议后提交经理办公会审定。规划分析工作需要注重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核分析,应选择科学的规划辅助工具,构建标准专业的分析模型,得出分析结论。地市级公司收到省网公司批复的年度基建与技改计划文件后,才能根据项目额度将基建与技改计划项目划分为省网公司管理项目与分公司管理项目,地市级公司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建设。

3.设计阶段。设计是电网工程建设的关键一环。无论是省网层面还是地市级层面都应对各自所负责的项目设计做好整体策划工作。重点关注设备和物料的使用寿命和质量,在项目建设中注重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建构筑物与项目之间的整体配合。对设备选型、建设规模、总投资、经济效益、建设周期、工程概算等关键性指标都应做好科学估算。

(二)设备采购及安装阶段。

1.实际中,地市级供电企业通过“先使用后付款”的固定资产与物料变相采购行为,实质上已经掌握控制了紧急情况下的固定资产与物料的采购和供应商选择权,原本属于省网公司的固定资产与物料采购权已经下放到地市级供电企业。由于固定资产与物料的购置价格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折旧费用的大小,供应商选择、设备质量以及安全性能的高低等将会影响到日后运行维护成本的大小,因此,省网公司与地市级供电企业必须强化对固定资产与物料采购环节的监管工作。设备建设单位应根据资产规划和工程建设进度,严格按照招标计划时间安排,充分考虑设备材料的生产周期需要,合理安排全年各批次的招标项目,严格按照集中规模招标文件范本编制技术规范书,确保招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安装阶段需要保证资产设备的质量、技术精确度及各类经济技术指标,派遣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检查验收工作,切实保证固定资产的质量。安装过程所产生的设备费、各类运杂费、施工管理费等成本要仔细核实各项金额,确保结转资金同实际支付资金一致,杜绝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确保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三)运行维护阶段。

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是成本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后续入账金额有关键影响。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权控制在省网公司层面,省网公司需要综合考虑供电企业固定资产覆盖面大,维护管理难度大,涉及管理部门多、交叉点多,数量多且类别繁多,主要发电资产价值大、修理改造后续支出频繁、异动频率高等特点,结合现行财务制度和税法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给予企业一定的选择空间,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2.运行维护费用。地市级供电公司需要重视对设备平日运行的监测,仔细分析设备的在线和历史数据,评估资产当前的使用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确保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并及时做出检修计划和检修策略选择,上报省网公司进行审核。省网公司审核完毕后,地市级公司负责检修作业的实施。本环节的关键在于要平衡设备可靠性和资金的闲置率,既不能延误设备更换、抢修工期,给资产设备安全运行带来隐患,也不能花费过多资金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四)处置报废阶段。固定资产残值、折旧政策选择、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固定资产处置都由省网公司负责。地市级公司仅需对设备填报报废申请,省公司统一负责审核、验证、鉴定,填写报废资产鉴定表,记录报废资产的存放状况、能否使用、预计残值等信息。财务资产部还需对申请报废的固定资产审核原值及累计折旧等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审核。如对原有资产进行技术改造可以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要对技术改造的资产支出、供电可靠性以及延长使用寿命采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的思想进行整体协调,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结语

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以固定资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前提,同时还要从固定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理念出发,不仅要降低工程的前期投资支出,同时也要节省资产设备后期的运营成本,从而保证在资产的全寿命周期中所发生的相关成本支出最低。将固定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安装、运行维护和处置报废等以价值为中心的全寿命周期进行综合考量,能在保证固定资产科学有效使用基础上,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支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马薇.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2.焦敏.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为例[D].山东:山东大学,2013.

3.亓红红.浅谈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J].商业会计,2009,(4):56-57.

4.温德诚.精细化管理执行力升级计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第6篇: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通信运营;业财融合;实施体系

一、通信运营企业面临的难题

当前,通信运营企业的经营发展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一是对效益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移动普及率高、增收难,运营等盈利能力强的业务下滑,跨行业竞争愈演愈烈,新的收入增长点还不成熟,迫切要求提升内部价值链各环节的协同及效益管控来增收。

二是公司战略转型对业财协同提出更高要求。公司四网协同发展阶段,资源配置压力大,资产刚性成本增长快,风险管理面临新挑战。公司需要以精益化管理为抓手,降本增效。

三是为了促进财务和业务的协同,财务需要向业务线条纵深延伸,了解业务需求,对业财信息进行整合,将价值相关要求融入业务管理,在价值提升、风险管控等方面提供支撑,向成为业务伙伴的财务目标迈进。

二、业财融合框架

经过分析,业财融合体系框架分为内容层、机制层、组织层和数据层。组织层和数据层在底层,是业财融合体系的硬、软件,机制层是业财融合的中央处理器,内容层是业财融合的待处理的对象,通过业财融合四层并行运作,实现业财融合的目标:业财部门全方位协同,推动价值与效益理念植根于运营环节,助力公司可持续发展。

(一)内容层

通过梳理公司价值链环节主要活动,形成业财融合切入的价值链环节,从网络规划、采购管理、投资运维、产品管理、市鲇销、客户服务和综合管理七个维度贯穿公司运营管理,并在纵向分类上,根据业务发生不同,将每一类成本细分,便于精细化管理,如市场类成本划分为广告宣传展览类、社会渠道发展类、终端补贴类、业务促销类和客户服务类等。网络类成本细分为网络维修费、基站水电费、折旧摊销类等。管理类成本细分为综合行政管理类、员工培训类、业务接待等等。

(二)机制层

1.项目型零基预算管理机制。预算分解不再以历史基数为准,而是以战略业务为导向,实现战略目标下的业务财务协同。打破增量项目管理理念,预算项目清零,预算额度归零,重新审视及评价项目存在的必要性,并按照项目优先次序级及战略匹配程度,搭建 ABC三级预算项目评审机制,实现项目能上能下。

2.差异化成本归口管理机制。成本的发生伴随着业务的开展,审视成本发生的合理性实质上是对业务开展的合规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充分发挥专业线条的资源管控优势,在资源配置与管理过程中转换业务部门定位,对业务预算和资源预算进行统筹并建立业务归口管理机制。

3.内部市场化契约结算机制。以内部转移价格为测算标准和依据,通过内部结算衡量内部市场化范围内各主体的经济价值贡献和成本耗用,为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和资源配置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撑。同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契约关系,明确服务双方合作内容、服务质量、响应速度等一系列权力和义务,最终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4.全预算标杆逐优管理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标杆体系,以基于预算科目的收入利润和成本管理指标为主体,辅以行业地位、收入增长、盈利能力、市场运营、网络质量、资源配置等6大模块,为成本资源配置提供一个量化评价标准和目标。

5.运营异动扫描及预警机制。搭建公司主要运营指标监控指标体系,并为指标的健康度设定异动阀值,全方位实时扫描各个指标运行情况,并针对异动指标进行及时预警,及时响应分析并制订相关应对措施。

6.管理会计决策与分析机制。从管理需求出发,归集组织、产品、客户、渠道、营销案、重点成本等维度的投入产出数据,搭建分析模型并产出管理报表,实现重点维度的投入产出评价。

(三)组织层

主要立足于管理模式、组织/人员、流程/制度方面,为业财融合提供管理支撑。

1.业财融合人员孵化器。培育专职的业财人员,搭建人才“双向孵化”机制。借助财务集中共享的优势,将传统的核算人员解放出来,培养成业财融合人员的后备力量。

2.分业务业财融合支撑团队。业财融合的组织,从机构组织形式上看,有专人负责制、设置专门处室和派驻业财代表三种形式可供选择,探索合适的业财融合组织形式。

3.跨专业线条业财联席会。成立跨专业线条的业财联席会,分管不同业务的公司领导挂帅,涉及多业务的各部门人员与会。

(四)数据层

1.财务报表数据。财务报表数据是业财融合价值信息的基本元素,是公正公允评估的数据基石。

2.管理会计数据。建立基于企业价值链搭建业务活动列表,基于5W1H思路设计维度与维值库(目的、内容、主体、区域、周期、模式),形成业务活动与维度&维值的映射存储多维成本信息,归集组织、产品、客户、渠道、营销案、重点成本等维度的投入产出数据。

3.价值标杆数据。以价值与效率类标杆为核心,结构与增幅类标杆作为辅助和校验,形成业务标杆与财务标杆的联动分析,主要涉及行业地位、收入增长、盈利能力、市场运营、网络质量、资源配置等6大模块。

4.业务统计数据。以宏观的管理需求为出发点,深入到地市维度,梳理和设计出紧扣公司运营价值链的一套公司级全业务统计指标。

三、业财融合现状

(一)各业务融合现状

对价值链的七个环节进行现状梳理如下:

网络规划方面,在项目投资的前评估、后评估方面,成立了评估小组,财务尚未参与。业财融合较低。

采购管理方面,公司成立了采购决策会周例会,财务部作为决策会常委成员,但效益评估体系不完备,业财融合度中等。

1.投资运维方面,对于资产运维模式、使用效率等效益评估不足,业财融合较低。

2.产品管理方面,在产品设计、定价、模式等方面融合度低,缺乏评估体系。

3.市场营销方面,在营销的效益评估方面缺乏模型,业财融合程度较低。在终端、渠道管理方面,尚未开展业财融合。

4.客户服务方面,在积分政策方面缺乏前、后评估,业财融合较低。

5.在综合管理方面,在人工成本的筹划方面,财务参与决策的较少,业财融合较低。

(二)数据支撑能力现状

1.财务报表数据方面,成本未按照业务细分,相当多的收入无法统计到业务或产品上。

2.管理会计数据方面,需政企业务、关键数据业务的效益表、营销案效益表、以及渠道效益表、客户效益表。

3.价值标杆数据方面,已制定运营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

4.业务统计数据方面,约40%指标依赖于手工收集。

四、业财融合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利用三年的时间,通过业务管理和财务风险、财务筹划、效益管理的融合,实施业财管理制度优化、流程再造,将效益与风险的理念植根于运营的主要价值创造环节(规划设计、采购管理、投资运维、产品管理、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通过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评估,开展业财深度协同。

(二)业财融合内容及具体目标

在投资规划环节,对三年投资规划、年度资本开支计划、专业网投资方向进行效益评估,并对超500万项目评估全覆盖。

在采购管理环节,针对重大采购项目完成重大风险及效益的全覆盖。

在投资维护环节,对于超200万的业务平台和网络维护项目的效益评估覆盖80%以上。

在产品开发环节,对产品的设计、定价以及上市、商务模式的选择以及退市进行全评估。

在市场营销环节,针对客户对象超过3000万或者使用资源超过500万的营销案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评估。

在客户服务环节,对积分计划兑换、客户服务外包等项目金额超过500万的进行全评估。

五、组织形式

(一)参考组织形式

财务代表派驻制。在网络部、政企客户部、市场部分别派驻1个财务人员驻点办公,派驻的财务人员隶属财务部,绩效由业务部门建议,财务部最终考核。

成立专门的处室。专设业财融合处室作为公司业财融合窗口。

(二)建议职能

制订业财融合规划,制订年度业财融合推进重点工作计划,统筹公司业财融合工作,指导下级公司开展业财融合工作,统一接口财务部与业务部门的业财融合工作,提出业财融合系统的建设需求。

六、推进原则及计划步骤

通过业财融合规划,打一场“运动战”,为未来长期持续的开展业财融合的“持久战”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推进原则

重要性原则。优先对重点的业务或项目开展业财融合。

择机性原则。优先选择实施业财融合能有效解决业务部门当前问题为原则,以服务业务部门需求为主、强行施加要求为辅。

协同性原则。关注价值链环节之间的协同性,财务对于风险和效益的要求与各业务部门充分沟通,事先协商确定。

(二)三年推进计划

1.第一年推进计划。搭建组织层和夯实数据层,在机制层中,完善项目性零基预算管理机制、差异化成本归口管理机制、内部市场化契约结算机制和全预算标杆逐优管理机制,在内容层中选择“ICT业务管理、营销案管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管理、网络维修费管理、酬金业务管理”等五项进行推进。

2.第二年推进计划。在机制层中,搭建运营异动扫描机预警机制和管理会计决策与分析机制,在内容层中,新开展“投资一体化管理、三五年规划、资本开支计划和方向评估、招投标管理、产品上市与退市决策、和积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业财融合。

3.第三年推进计划。在内容层中新开展“合同管理、仓储管理、资产使用效率、产品商务模式、广告宣传投放、渠道模式选择、客服模式选择、客户信用管理及综合管理、产品设计和定价的评估”等方面的业财融合。

七、实施要点

取得公司领导的支持,将业财融合提升至公司项目。从上至下统一各级领导的认识,得到公司领导、业务部门领导的支持,并将业财融合推进项目作为公司项目推进,相应的流程制度上升为公司的流程制度。

明确业财融合组织,充实业财融合人才。有条件的考虑设置专门岗位,实行专人负责制,并成立分专业的业财融合支撑团队。在财务人员中选取合适人员,加快培养成业财融合人才,建立跨业务轮岗孵化机制。

给予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团队。业财融合体系中的数据层需要打通业财信息壁垒,有赖于强大的信息化采集、筛查、存储、运算和维护等一系列的信息化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满,王越.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J].财务与会计,2015(7):16-18.

[2]刘依恬.基于ERP 平台的战略成本管理保障体系建设[J].财务与会计,2015(11):40-42.

[3]熊焰韧,苏文兵.管理会计实践发展现状与展望―先进管理会计方法在中国应用状况调查[J].会计研究,2008(11):84-90.

第7篇: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税收管理 税收筹划

一、事业单位概述

在我国,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置的一种社会服务组织,主要包括科教文卫等四个方面。改革开放前,上述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经费补助,因此,事业单位没有纳税义务产生的社会大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改革目标是“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因此,事业单位可据补助方式的不同,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以及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三种类型。

国家对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方式的改革,允许部分事业单位参与市场活动,从市场活动中自筹部分经费。然而参与了市场活动,从市场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与企业具有部分相同的功能,因而纳税义务也就随着市场经营而产生了。

随着改革和创新两大发展方向的提出,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重大调整,部分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市场活动,取得较快发展,有些事业单位成为当地纳税大户。然而,事业单位普遍对依法纳税感到不适应,存在消极待税现象,税收筹划能力较弱。

二、事业单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的含义

税收管理是指事业单位依据自身的经营行为和税收法律条文的相关规定,进行自身的监督与控制的管理活动。其中应包括与纳税相关的政策管理,程序管理,成本管理,风险与争诉管理等几大方面,贯穿于税收管理过程的始终。

(二)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认识和制度层面看,事业单位税收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视不够,纳税筹划意识弱化

事业单位本身不以营利为目的,只要完成了国家赋予的某方面事业即可,只因存在经费紧张,资金有缺口的情况,才部分参与了市场活动,筹集部分经费,以便更好完成事业任务和改善员工待遇。但因为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传统计划体制,造成不少事业单位对纳税行为管理内在动力不足,大部分人观念陈旧,认识模糊,认为 “吃皇粮”的,税多税少都是国家的,与自身关系不大,用不着进行事先税收筹划。对国家“普遍征税、公平税负”的原则理解不充分,对依法纳税感到不适应,纳税意识淡薄,消极待税思想严重,税收筹划能力较弱。

(2)高级会计人才缺乏,税收筹划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事业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会计人员一般对财政预算管理、预算会计核算较为熟悉,对税收法律法规的了解、对涉税业务如何处理却知之甚少。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由于体制不同,竞争激烈程度不同,薪酬待遇的差距,使得事业单位部分会计人员缺乏理论背景和业务实际操作背景,税收知识相对匮乏,税收筹划能力相对较弱,中高级人才尤其缺乏,而纳税筹划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3)内控意识淡薄,税收管理难以到位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普遍相对较为薄弱,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内控意识淡薄,缺乏对内控制度的了解,没有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内控中的控制监督职能。税收管理要想有效地发挥作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目前,在内部监督方面,很多工作的开展还未制度化、规范化,因此,税收管理还不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2、从具体业务操作层面看,事业单位税收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1)个人所得税方面

事业单位作为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人,会根据其经济效益和对职工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职工发放月奖和年终奖。而年终奖金不仅是科研单位激励职工的主要分配方式,还在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用好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样就决定了事业单位更多关注的是年终奖金的发放,而忽略了其中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问题,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年终一次性奖金的税率远高于月工资薪金的税率,税负过重的现象存在。

(2)增值税方面

2012 年1月1日起,我国在上海市开始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以下简称“营改增”),并逐步向全国推广。“营改增”目的在于推进税制结构的优化,打通增值税链条,避免下游纳税人重复纳税,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营改增”将增值税“扩围”延伸到现代服务行业,对事业单位影响最大的是将其原缴纳营业税的业务,如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纳入到增值税范围内进行税收管理。而与营业税相比较,增值税管理要求的程序更加复杂,对会计人员要求更高,会计科目设置级次多,明细科目多,核算要求细化。这对于较少涉及增值税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来讲,无疑对其业务能力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3)企业所得税方面

根据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单位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目前的情况是事业单位对财政拨款资金的管理较为规范,但对经营性收支的管理不到位,经营支出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一是事业收入没有按照规定将应税收入和非应税收入分开核算,导致应税收入不明确。二是经营性支出未执行会计配比原则,没有将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配比,没有正确划分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的界限。对确实无法划分成本费用的经营支出,也没有合理的成本、费用分摊标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税收规定不一致,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无法正确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事业单位税收管理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事业单位要转变纳税观念,提高依法纳税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税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也日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税收征管,完善事业单位的税收政策。同时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在经费上出现缺口。因此,作为事业单位应当主动加强对税收政策的学习和研究,转变“事业单位不需纳税筹划”的观念,提高依法纳税意识和税收筹划能力。

(二)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的育才、用才机制

税收筹划是一项专业性和实用性很强,涉及多领域的系统工作。纳税筹划需要纳税人对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相关政策及对业务的了解和掌握。一个单位税收筹划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中高级会计人才。为此事业单位应加强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各尽其用,使其自身和单位都得以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事业单位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三位一体”的纳税筹划理念

加强内控的组织领导,有效实施内控,为税收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发展空间。一个单位的税收筹划涉及管理者、会计人员及业务人员。只有形成税收筹划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三位一体”的理念,加强财务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促进财务部门与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的沟通、配合与协调,才能从源头、事前做好税收筹划工作,从全局出发,强化纳税理念,提高纳税管理水平。

从事业单位的具体税收来看,笔者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税收筹划。

首先个人所得税方面。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对工资薪金采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月扣除费用为3500元,最低税率3%,最高税率45%,超额部分按高一级税率纳税。而按照我国年终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可以将年终奖分为12个月,寻找适用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笔者认为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可以采用更为优化的发放方式进行纳税,尽量设法保证年终一次性奖金的税率不高于月工资薪金的税率。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在全年工资性支出发放时合理调节年终奖与月工资的分配比例,在不违背国家税收政策前提下,为职工降低个人所得税支出,制定有效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从而利于实现职工收入最大化和公平化,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科研单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用好人才,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增值税方面。笔者所在单位是医药卫生行业中的事业单位,承担部分国家药品检验用标准品的供应任务,同时承担科研、市场开发服务工作,以及两份医药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适用增值税率包括:非生物类检验用标准品收入实行17%税率,杂志出版收入为13%税率, “四技合同”收入为6%税率,杂志广告收入为6%税率,实验动物的供应免征增值税。经科技管理部门认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增值税简易征收率的生物类检用标准品在2014年7月1日前为6%税率,2014年7月1日以后国家统一简并增值税征收率为3%税率。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从高适用税率。因此,针对同一纳税人增值税收入品类繁多,同时适用多种税率的,必须分类核算清楚,否则的话,可能对纳税人产生不利影响,税务机关有权从高适用税率对纳税人所有收入征收增值税,加大纳税人税收负担。

我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就比较详细,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下设明细科目,分别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标准品收入税金、13%杂志收入税金、6%服务收入税金、6%广告收入税金、3%简易征收税金、动物免税收入、技术转让免税收入。简易征收部分设置科目有: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3%简易征收税金和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一般计税转入增值税。这样的设置为我单位合理缴纳增值税奠定了基础。

进项税额抵扣政策复杂。一是所有抵扣发票必须在开票日起180天内通过税务机关认证方可抵扣,并且必须在认证通过当月抵扣才有效,过期限则不得抵扣;二是发票所载的业务事项必须与增值税业务相关才可抵扣,与增值税业务无关的即使认证通过也不能抵扣;三是发票所载业务事项如为增值税和营业税收入共用的(其中包含简易征收、免征增值税、出口的货物或劳务收入),则不得在增值税应税收入形成的销项税中全额抵扣,必须按一定方法计算比例抵扣。

同样以我单位的进项税额抵扣为例,在进项税票报销时由各业务科室相关负责人签字证明业务的真实性;财务部门报销后要及时进行发票认证,同时按税法规定审核是否属于不得抵扣的事项并在认证联上标明会计处理凭证号,以便日后查询;发票认证前并不能直接进行增值税税前抵扣。因我单位应税业务收入来源复杂,除增值税前段所述适用不同税率和免税外,同时还有部分营业税业务的发生。这就需要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公式计算进项税,并进行进项税转出工作。由此可见,增值税计算过程,对理解和掌握政策的要求相当高。

最后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所得税是终端税种,也是政策最复杂,核算要求最高的一个税种。作为纳税人,在进行企业所得税计算时,要充分考虑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不一致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纳税风险。税法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而事业单位收入确认的基本原则是收付实现制,只有部分经营性收入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

事业单位收入上的特点就是财政资金来源较多,其中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作为不征税收入。除了基本运营经费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直接拨付外,更多是的专项资金,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如我单位,专项资金来源有:国家药监总局、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省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税收上规定对来源于各部门的财政资金,只要不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竞争性收入,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以在五年内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作为不征税收入进行纳税申报。而不征税收入不是免税收入,根据配比原则精神,单独核算的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也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会计制度仅要求对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配比,而税法并非仅对经营收入征税,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的各项收入,包括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接受捐赠收入等都要征税,而税法规定收入和支出的配比性、相关性以及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等,对事业单位的税前可扣除成本费用可能与会计核算的支出大不相同。

事业单位特有的会计核算与税收规定不一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般规定是不计提折旧,这一点是会计与税收的永久性差异。税法对购置的固定资产是不允许一次性税前扣除的,但允许以折旧方式税前扣除,前提是折旧年限不短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因而上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管是否允许计提折旧,其通过事业支出科目核算的购置行为都形成与税法的暂时性差异,要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购置当年调增应税所得,以后年度按当期折旧额调减当期应税所得,直至以折旧的方式将购置支出全额在税前扣除。如果是财政拨款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按前述不征税收入对应原则,此部分折旧与税法规定的折旧扣除是永久性的,不允许折旧扣除。如果该项固定资产既用于应税收入,又用于免税收入或财政拨付资金的科研项目,且无法计量各使用消耗的,则应采用税法规定方法进行划分,从每年折旧支出中再调增一部分与非应税收入配比的支出。所以作为纳税人不能简单的认为依据财务会计规定核算出的数据就是纳税的数据。在计算所得税时应积极关注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性规定,以避免因未执行税法对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及税收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份子,而作为检验检测机构已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税收管理、提高税收筹划能力,适时、合理地规避纳税风险,用好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纳税筹划的目的,对其依法、规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鄢敏.浅议事业单位的税收筹划现状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1.9

第8篇: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是一项新的准则,其针对的是日益增加的股权激励计划,规范了以股权为基础的支付交易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其实质仍然是职工薪酬的组成部分,但与《职工薪酬》准则规范的职工薪酬适用不同的计量原则。现行准则中,股权激励不进利润表,属于报表附注的事项,新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并且与香港2005年的修订准则一致),其实施将对有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形成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在一般普通投资者的意想之外,本文以案例的方式,解析股权激励计划的会计处理,提示投资者关注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当期利润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但是,需要特别提示的是:虽然股权激励计划对等待期的当期损益形成重大影响,但对公司估值的影响并不重大。一来,上市公司虽然在股权认购价格上给予管理层一定折让,但激励计划有利于管理层稳定、有利于提升营运效率,有利于公司长远平稳发展,是被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提升公司价值的手段;另外,会计处理的过程,是增加当期费用,减低了当期可分配利润,但权益项下同时增加了“资本公积”,公司净资产没有重大变化。只是,A股市场投资者历来重视当期利润,与当期和下一期每股净利润对应的PE是最直观最常用的指标,投资者一般不深究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差异和准则变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因而如果某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对当期利润形成了重大不利影响,引发股价波动是必然的,专业投资者可适当关注其中的机会。

股份支付包括两大类: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权益结算的支付又细分为新增股份支付和存量股份支付。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要求以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不确认后续公允价值的变动;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以计量日权益工具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后续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一、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一) 会计处理的规定和相关概念

A,会计处理规定的重点:

1, 换取职工提供的服务,以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2,授予日可立即行权的

-基于假设:职工之前的服务获得了授予的权益工具

-授予日会计处理:费用=可行权数量*授予日的公允价值

-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相关成本或费用和所有者权益总额进行调整

3,存在可行权条件的

-基于假设:职工在等待期中的服务获得了授予的权益工具

-授予日不做会计处理

-等待期会计处理:累计费用=预计可行权数量*授予日的公允价值

-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相关成本或费用和所有者权益总额进行调整

B,相关概念:

-授予日,是指股份支付协议获得批准的日期

-等待期,是指可行权条件得到满足的期间

-预计可行权数量,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

-行权日,是指职工和其他方行使权利、获取现金或权益工具的日期

(二)虚拟案例讲述

假设案例:上市公司A,20×2年1 月1日,向2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0 份认股期权,可行权条件为自授予日起连续工作满三年,服务期满后可以每股4元的价格购买100股A公司股票。公司估计该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3元(公允价值是考虑行权价格、有效期、标的股份现行价格、股价预计波动率、股份预计股利、期权有效期内的无风险利率等,用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得出)。

第一年内,有20名管理人员离开了A公司,因而A公司估计三年中离开的管理人员比例将达到20%;第二年又有10名管理人员离开,公司将管理人员服务未满三年离开的比例修正为15%;第三年又有15名人员离开。

对于以上过程,会计处理如下:

1. 授予日不是立即可行权的股份,授予日不做会计处理

2. 等待期资产负债表日

3.费用和资本公积的计算过程如下表:

4. 会计处理

(1)20×2 年12 月31 日

借:管理费用 16000元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6000元

(2)20×3 年12 月31 日

借:管理费用 18000元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8000元

(3)20×4 年12 月31 日

借:管理费用 12500元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500元

5.行权日

为了方便处理,假设20×6 年12 月31日(第五年末),155名管理人员全部行权,A公司股票面值为1元,管理层认购价格为4元。

20×6 年12月31日

借:银行存款62000元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6500

贷:股本15500元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93000

上述案例来自于财政部新会计准则体系培训班教材,数据稍作改动。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股票期权授予时,不需要进行会计处理,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进行最佳估计,按照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三年后,期权可以被执行了,但企业在可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相关成本或费用和所有者权益总额进行调整;行权日,企业根据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并转入股本和股本溢价。

(三)上市公司中已公告的激励计划

目前已公告股票激励计划的公司有G万科、G深振业、G伊利、G老窖、G 金发、G成大、G博瑞、G华侨城等,其中,G万科用于股权激励计划的股份,来自于市场回购,有关会计处理下面再讲述,G深振业用于股权激励计划的股份,由大股东提供,不影响上市公司自身,其他六家公司的计划,其他处理可以参照上述案例,只是上市公司的激励计划更复杂,行权时间长,限制条件多,从而公允价值的计算更复杂(需要专家的帮助),等待期可行权数量的最佳估计也很困难。

为了让投资者更进一步了解,本文将G金发的股权激励计划作适当的简化,模拟一下各个时点的会计处理,但市场变化万端、公司管理情况复杂,这些因素都将影响相关数据,所以本文的模拟只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G金发的股权激励计划简述:

a.金发科技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2275万股金发科技股票;

b.期权的授予日―基本可确认为2006年9月4日;

c. 期权自授予之日起满一年后方可行权;

d.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18.46元;

e. 获授和行权条件,除一般性规定外,需满足:金发科技上一年度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达到20%;金发科技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5%(行权条件为18%);

f.行权安排,自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权日一年后,满足行权条件的激励对象可以在可行权日行权。激励对象应当分期行权。激励对象首次行权不得超过获授的股票期权的20%,剩余获授股票期权,激励对象可以在首次行权的90日后、股票期权的有效期内选择分次行权,但第一年的累计行权比例不得超过获授份额的30%,第二年的累计行权比例不得超过获授份额的60%,第三年的累计行权比例不得超过获授份额的100%。 激励对象必须在授权日之后三年内行权完毕,在此时期内未行权的股票期权作废。

1 .公允价值

国泰君安研究所金融工程部李关峥认为,该期权计划在进入可行权日后,除定期报告和重大事件前后的数天时间不能执行外,其他日期均为执行日,因此可以用美式期权的定价方法来计算其公允价值的近似值,可用控制变量法对激励期权进行定价。基于行权价18.46元,正股价21.3元,波动率50%,利率2.5%,执行期2007年9月4日~2009年9月4日等假设下,G金发权证理论价值为8.7 元/份。为谨慎起见,后续计算使用的公允价值为7元/份。

2. 其他假设

估计授予和行权条件均能够满足;等待期为三年(行权期内,每年都要满足利润等条件);估计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行权数额分别为30%,30%和40%,实际行权与估计一致,管理层全部行权,期间没有人员离开;虽然管理人员分散行权,但公司一年只在年终调整一次股本。

3. 会计处理

(1) 授予日―2006年9月4日,不做处理

(2)2006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等 47775000元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7775000

(3)2007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等 47775000元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7775000元

借:银行存款 125989500元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7775000元

贷:股本 6,825,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166939500元

(4)2008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等 63700000元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3700000元

行权的会计处理同2007年度。

(5)2009年12月31日

借:银行存款 167986000元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3700000元

贷:股本 9100000元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222586000元

实际的情况会远比模拟处理复杂,公司在季度的资产负债表日便需要会计处理,结转股本也是一年数次,期间管理层发生变动,最佳估计的可行权数量也会变化。

通过上述的模拟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实施,将极大地影响对G金发2007年的净利润,占2007年预测税前利润3.5亿元的13.6%,如果公司集中在2007年将股权激励纳入成本费用核算(2006年本准则不适用),这项影响将达到净利润的20%以上。

按照相关假设,国泰君安研究所金融工程部李关峥计算得出的G老窖的认股期权的公允价值为8.7元/份,满足最近三个年度的利润指标便可以行权,因而等待期为三年,即使三年均匀分摊费用,每年分摊的部分也高达6900万元左右。

当然,因为“权证的公允价值”是新鲜事物,公司完全可以压低这个数字来减少对当期损益的影响,这对公司本身来说问题不大,但不同公司对期权“公允价值”估算的重大差异,会降低公司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1. 虚拟案例讲述

假设案例:20×2 年1月1日,B 公司为其200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0份现金股票增值权,这些人员从授予日起必须在公司连续服务三年,即可自20×4 年12月31日起根据股价的增长幅度获得现金,该增值权应在20×6 年12月31日前行使完毕。

B公司估计,该增值权在负债结算之前的每一资产负债表日以及结算日的公允价值和可行权后的每份增值权现金支出额如下表:

第一年B公司有20名管理人员离开,B公司估计三年中还将有15名管理人员离开;第二年又有10人离开,公司估计还会有10人选择离开;第三年又有15名管理人员离开;第三年末,假设有70 人行使股票增值权取得了现金;第四年末,有50 人行使了股票增值权;第五年末,剩余35 人全部行使了股票增值权。

其中 (3)=(1)-上期(1)+(2)

2、会计处理

(1)授予日20×2 年1 月1 日,不做处理

(2)20×2 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等 77000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 77000元

(3)20×3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等 83000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 83000院

(4)20×4 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等10500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 105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 112000元

贷:银行存款112000元

(5)20×5年12月31日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500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 205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 100000元

贷:银行存款 100000元

(6)20×5 年12月31日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4000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 140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 87500元

贷:银行存款 87500元

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要求以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不确认后续公允价值的变动;而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以计量日权益工具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后续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一个简单的以现金支付的股票期权计划,其对以后数年(直至增值权失效)的当期利润,均形成影响,尤其等待期的影响比较重大,公司利润表因此将比以往有更大波动。所以,有类似计划的公司,不仅要在期权计划设计环节征询专家意见,以后还要不断与投资人沟通,解释计划的执行对利润影响的幅度,以减少股价不必要的波动。

三、上市公司的有关计划

目前已公告的股权激励计划,还没有以现金结算的,这类激励计划不涉及股本的变化,不影响股权结构,只是激励幅度与公司市值挂钩,相应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在境外很常见(虚拟股权激励计划,或称股票增值权计划)。估计将来陆续出台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有相当部分会选择这种方式。

四、 企业回购股票进行股权激励

《公司法》第143条允许公司以回购股份形式奖励职工,收购资金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支付。按照回购股份的全部支出,借记“库藏股”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资产负债表日,借记成本费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职工行权时,按照企业收到的股票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转销等待期内的资本公积中累计确认的金额,结转资本溢价。

G万科的股权激励计划,便是用回购股份作为激励来源的,公司委托深国投,已累计购入25452018股,对应 2006年度预提激励基金141706968.51 元,这部分预提费用基本上可以确认为当期股权激励成本,从而减少每股税前利润0.035元左右。从中期资产负债表看,这项预提没有入账,因而影响将发生在下半年。2007年和2008年,公司仍然将预提这部分费用,预提的数额符合以下标准:

a.当净利润增长率超过15%但不超过30%时,以净利润增长率为提取百分比、以净利润净增加额为提取基数,计提当年度激励基金;

b.当净利润增长比例超过30%时,以30%为提取百分比、以净利润净增加额为提取基数,计提当年度激励基金;

c.计提的激励基金不超过当年净利润的10%。

第9篇:市值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股票期权强调的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如果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股价上涨,拥有该权利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可取得股票,从而获得股票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间的差额收益;如果股价下跌,持权人可以不行使权利。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主要是基于一种良性循环:授予股票期权——持有者努力工作——公司业绩提高——公司股票价格上扬——持有者行使期权获利丰持有者更加努力工作。通过循环,使股票期权持有者与股东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是一种能有效解决两权分离下的问题的长期激励机制。

一、美国股票期权计划及其会计处理

1996年《财富汾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家大工业企业中,有89%的企业已采用向其高级管理人员授予股票期权的薪酬制度,同时,股票期权数量在公司总股本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总体达10%,有些计算机公司则高达16%.1996年以后,这一比例仍在上升,而且扩大到中小型企业。据统计,1998年美国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结构中,基本工资占36%,奖金占15%,股票期权占38%,其他收入占11%.

1.两种股票期权计划。美国的股票期权计划有两种:激励股票期权(IncentiveStockOption)和非法定股票期权(Non-qualifiedStockOption)。两种股票期权计划的区别以美国国内税法(IRSCode)为基础,激励股票期权计划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了更大的税收优惠,高级管理人员在行权时无需为股票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之差纳税,只有当其所持股票再出售时,才根据期权持有期,按资本利得税税率(28%)或所得税税率(高于28%)纳税。在非法定股票期权计划中,高级管理人员在行权时即需为股票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之差纳税。因此,对高级管理人员而言,激励股票期权计划比非法定股票期权计划更具有吸引力,对公司而言,提供非法定股票期权可得到一定的税收减免,减免额为行权时高级管理人员所持股票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之差;激励股票期权计划无该项税收减免。

2.股票期权的赠与条件。

(1)股票期权的受益人。股票期权发展初期,受益人主要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果某高级管理人员拥有该公司10%以上的投票权时,则未经股东大会批准,不能参加股票期权计划,只能持有非法定股票期权。

(2)股票期权的赠与时机。高级管理人员一般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获赠股票期权:受聘、升职、每年一次的业绩评定。公司薪酬委员会将根据该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公司该年的整体业绩来决定合适的股票期权数量。

(3)股票期权执行价格的确定方法。执行价格不能低于股票期权授予目的公平市场价格。当某高级管理人员拥有该公司10%以上投票权时,如果股东大会同意他参加股票期权计划,则执行价格必须高于或等于授予日公平市场价格的110%,非法定股票期权的执行价格可以低至公平市场价格的50%.

(4)股票期权授予期的安排。通常情况下,股票期权需要在授予期(VestingPeriod,又称为等待期)结束后才能行权。股票期权的行权权将分几批授予高级管理人员,这个时间安排称为授予时间表(VestingSchedule),时间表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加速度的。高级管理人员在获赠股票期权五年后才可以对所有的股票期权行权。

(5)股票期权的不可转让性。股票期权不可转让,唯一的转让渠道是在遗嘱里注明某人对股票期权有继承权。除高级管理人员个人死亡;完全丧失行为能力等情况以外;该高级管理人员的家属或朋友都无权代替他本人行权,其配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对其股票潮权享有夫妻共同财产权。

3.股票期权计划的会计处理。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25号意见书(APBOpinionNo.25:AccountingforStockIssuedtoEmployees)及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3号公告(AccountingforStock—BasedCompensation)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

(l)APBOpinionNo.25的会计处理方法——内在价值法(intrinsicvaluemethod)。内在价值为股票期权的市场价格高于执行价格的部分。在激励股票期权计划中,税法要求授予日期权执行价格必须等于股票市场价格,采用内在价值法,授予日无需确认报酬成本,因为激励股票期权计划为两平期权,内在价值为零;在非法定股票期权计划中,由于授予日股票市场价格通常高于期权执行价格,采用内在价值法计量,在授予日要确认报酬成本,报酬成本即市场价格占执行价格之差,并将报酬成本在计划中规定的服务期内摊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