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值管理手段范文

市值管理手段精选(九篇)

市值管理手段

第1篇:市值管理手段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公允价值;减值准备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73-02

1 引 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财政部在2007年对旧会计准则做了系统性的修改,并制定了颁布了一系列的新准则,对会计处理和财务信息反映都带来了很多变化,其中对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及调节空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准则在很多方面堵塞了盈余管理的渠道,压缩了盈余管理的一些空间,但在某些方面也为盈余管理打开了另一扇门。

2 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是指允许企业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方法中自行选择时,经营者往往选择那些符合自身利益,可以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的选择,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的方式和内容进行选择,从而达到调节或控制企业的利润的目的,使会计信息的反映更有利于自己。由于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虽然其本质在主观上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却不违背会计准则规定,在名义上是合法的。通常上市公司出于吸收投资、稳定股价的目的更喜欢使用盈余管理手段,而对投资者而言,可能因此对被投资公司得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杜绝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能更准确、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盈余管理的使用的空间和手段上,其和会计准则是密切相关的,受到会计准则的制约,所以可以通过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来制约盈余管理。

3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

3.1 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合并报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按照新颁布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和原准则相比,在以下方面发生了变化:①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新准则在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上更注重其实质性,要求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这里的“控制”指实质性控制,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如能控制子公司的董事会表决权、财务政策、经营政策就是实质性控制);②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合并理论和合并范围的改变,使上市公司无法采用以股权比例分离子公司的手段,即将经营状况不好的子公司不纳入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从而掩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

3.2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压缩了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在原准则下,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增加、减少当期或以后各期利润,并且计提或转回的金额大小还可视企业具体情况而调整,人为地调节利润。新准则实施后使得上市公司这一利用的手段失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对会计利润的操纵,更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客观反映。

3.3 新的《关联方交易》准则缩小了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在原准则下,上市公司经常利用关联方交易中的协议定价来进行资产交换、费用分摊、利润转移等方法进行利润调节从而粉饰报表。在新准则中,对关联方的范围解释进行了一定扩大,即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间接地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均属于关联方,这样,在与这些单位或个人交易时,必须按照关联方交易的原则,反映公平交易的价格,这样有效缩小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3.4 新的会计准则完善了会计披露要求,限制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新的会计准则完善了会计披露要求,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能更简单地识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公司利用盈余管理的空间,使盈余管理失效。新准则要求:重要事项都要予以充分披露,附注要求披露的内容增加,增大了公司报表的信息量,增强了公司经营情况的透明度。如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及其影响都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对关联方的交易的金额及其比例、未结算金额及其比例以及定价政策均要求做详细披露;对损益披露的要求随处可见,这使得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容易地判断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是否合理、是否虚增了企业的利润;能更容易地识别出损益的构成比例、是否存在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方发生交易进行利润调节等情况。而一旦报表阅读者可以清楚地识别出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辨别出其对财务状况、利润的影响程度,那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就自动失去了意义,公司自然也就没有动机去实施盈余管理了。

4 新准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

4.1 企业依然有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新准则不允许转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但对于存货、应收账款和金融工具等减值准备仍允许继续转回。存货、应收账款和金融工具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占了公司较大的比重,上市公司依然可以利用存货跌价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转回调节年度利润,虽然在空间上有所减少,但并未消除。特别是在目前国内企业间三角债务严重、一般消费品和高新技术类存货随时间通常会贬值的背景下,这一手段会给企业调节利润带来比较大的空间。

4.2 公允价值的应用给了公司盈余管理一个操作性较大的空间

新准则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很多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如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虽然从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要求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但由于而我国市场还不够成熟有效,如何合理地确定公允价值是个难题,由此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一个操纵点。公允价值为盈余管理带来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通过操纵公允价值的参照数据来实现利润增长

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多数行业缺乏相关的活跃市场,外部公允价值参数获取渠道仍不透明。公允价值计量确定难度较大,这就削弱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同时也将导致财务数据可操纵性加大。比如,企业可以与评估机构联合,控制公允价值计量。通过评估机构的评估来获得法律上认可的公允价值,而评估机构为了拓展业务或利益等原因,很可能与上市公司联合出具虚假报告,将不公允价值变为公允价值,随意高估或低估价值,使上市公司利润调整成为可能。虽然上市公司因此会增加业务费用,甚至涉及违法违规行为,但与公司利润增长、融资更加容易以及公司整体价值提升等积极作用相比,足以促使上市公司采用这种手段。

(2)通过公允价值在各具体准则中的应用来体现利润

在新准则中,如《债务重组》准则中规定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因此,当上市公司出现亏损时,可以通过债务重组方式取得债权人让步,将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实现利润的增长;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规定: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上市公司可以使用劣质资产与关联方换取优质资产,或将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换转化为具有商业实质,满足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通过高估换出资产价值,增加上市公司利润;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规定,在一定条件下,投资性房地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这种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减值准备,公允价值与原账面值之间的差异计入当期损益。根据这一规定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变更房地产用途来进行盈余管理,特别在目前市场上房地产价值大幅增长情况下,公司更愿意使用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从而在会计报表上体现出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一点在近几年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体现得很明显。

4.3 企业可以利用研发费用和资本化的选择来调节利润

新《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其中研究阶段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支出如符合条件可计入无形资产成本。虽然准则中对于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应用中,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虚假或不实资料将支出在费用化和资本化之间做调整,当企业业绩不佳时,提高资本化支出,减少费用化支出,同时,通过对无形资产摊销年限这一会计估计的运用,将资本化支出在较长时间里分摊,从而减少对每期利润的影响数;当企业利润较好时,或预期未来业绩不佳时,企业会希望在当期多扣除费用,自然,将当期费用化金额扩大。当然,这个空间一般只能在无形资产研究较多、金额较大的高科技企业中应用,一般企业影响不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准则对于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和空间的影响,应该说,新准则还是留给了企业进行利润调节、盈余管理的空间。会计信息的列报和反映应当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准则应不断完善,堵死企业进行人为利润调节的空间,为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李琴,李文耀.论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防范措施[J].时代经贸,2007(6):57-59.

第2篇:市值管理手段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股东财富;多元回归;相关关系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高管薪酬是股东对高管人员的激励,国外学者对此进行过较多的实证研究。Murphy(1985)。Coughlan&Schmidt(1985),Joscow,Rose&Shepard(1993)等研究了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了经理报酬和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Jenson、Murphy(1990)用回归方式估计了现金报酬、购股权、内部持股方案和解雇威胁所产生的激励作用,考察了这几种报酬形式对绩效的敏感性。Core等人(1998年)一步研究了会计绩效度量在管理者薪酬契约中的使用。说明会计利润与“市场调整的收益”之间的联系比它与未处理的收益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使薪酬基于会计绩效而不是基于股票收益更有助于管理者规避其控制之外的因素。他们还发现CEO薪酬与会计绩效之间的关系在股票收益中的市场成分含量高时会更强。他们认为这个发现说明使用基于会计绩效的薪酬契约至少部分地完成了相对绩效评价(RPE)。

国内学者关于高管薪酬的实证分析中,魏刚(2000)通过分析1999年4月30日前公布年报的816家公司的数据。认为年度报酬、高管持股和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相关,公司规模与高管人员报酬显著正相关。李增泉(2000)研究了1998年上市公司年报中具有高管人员薪酬数据的公司,发现经理人员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并不显著;资产规模对年度报酬有显著影响;行业因素影响高管持股比例,但不影响年度报酬;国有股比例影响年度报酬。周建波、孙菊生(2003)选取43家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数据,检验公司治理特征、经营者股权激励与公司经营业绩提高的关系。发现: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在实行股权激励前业绩普遍较高;成长性机会较高的公司,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与经营者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数显著正相关。王海波、韩素萍、杜兰英(2006)选择2003,2004年湖北省61家上市公司年度报告,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湖北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高管薪酬水平、高管持股水平和高管薪酬差距都和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高管持股比例、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更为显著。(2)当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或者副董事长、董事兼任总经理时,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减弱。从侧面说明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了高管薪酬差距无法起到激励作用。高乾、尉京红(2007)以2005年12月31日前在深沪两地发行A股的全部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共56家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对2005年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与企业经营绩效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管人员的年度报酬、高管人员持股并没有对高管人员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国有股比例与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也没有显著的负相关性;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公司经营绩效、公司规模正相关。邵平、刘林、孔爱国(2008)采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10家金融类公司2000-2005年的数据,研究了我国上市金融类企业高管薪酬与其业绩之间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负债比率、收益波动性与敏感性负相关,外资进入、高管任职时间、金融监管以及董事会的独立性对这一敏感性的影响不显著。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关于高管薪酬的实证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多以截面研究为主,研究样本大多只局限在某一年的数据。二是研究的目标主要集中在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即使有些文献研究了高管薪酬对公司的影响,但也主要集中在对绩效或业绩的影响。而对于业绩指标的选取也集中在会计利润的派生指标(如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等),但实际上公司利润高、业绩好。却不一定会带来股东财富的增长,这违背了股东投资于公司的最终目标―追求财富最大化。

高管薪酬政策作为股东对管理者实施的一种激励手段,可以细分为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两种形式。短期激励表现为薪酬,水平,长期激励则表现为高管持股比例。两者都可以促使管理者为股东利益服务。那么,高管薪酬的激励效果如何?是否如股东所愿,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都能够对股东财富产生正面效应?正是基于这些疑问,本文选择了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对股东财富的影响作为研究的问题,以广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广西作为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广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排名却不低,其激励效果如何值得探讨。为了克服截面研究的局限性,本文以2001-2006年连续六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检验高管薪酬激励与股东财富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发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对股东财富的激励效果。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理论,公司高管层与股东之间由于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会加大股东监督激励高管层的成本。为了减少成本,由董事会提出。股东大会通过的高管薪酬方案,目的就是通过提高薪酬水平来满足高管层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激励高管层为实现股东财富的保值增值服务。而每年报表中都必须披露经独立审计后的“所有者权益合计”项目,即股东财富的账面价值,这也是股东财富最直接的体现。可见,这种短期激励手段与股东财富的账面价值是存在相关性的。由此提出假设1:高管薪酬短期激励与股东财富账面价值存在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当高管层对公司没有剩余索取权时。他们就会回避风险较高且收益较高的项目,而选择风险较小收益较低的项目。当高管层拥有公司剩余索取权,即持有公司股份时,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就紧紧地捆在一起。高管层就不会仅仅从经营者的角度进行决策,也会从所有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股东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净资产为零甚至是负数,这意味着公司的负债高于资产,出现破产危机。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激励的手段给予高管层一定的持股量,这样高管层也带有股东的身份,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服务。可见。这种长期激励手段与股东财富的账面价值是存在相关性的。由此提出假设2:高管薪酬长期激励与股东财富账面价值存在相关关系。

根据产权理论,公司的所有者是股东,股东委托高管层经营管理公司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身财富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上市公司通过提高薪酬水平激励高管层为股东利益

服务,而股东利益最真实的反映是在股价上,即股东财富的市场价值,这是综合了公司内、外部因素而产生的现实价值,是股东财富的现实体现。因此,这种短期激励手段与股东财富的市

注:绝对指标取自然对数。

根据研究假设和研究变量,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建立如下两个多元回归方程:

1 高管薪酬激励与股东财富账面价值的相关关系模型

Y1=a0+a1X1+a2x2+e ①

2 高管薪酬激励与股东财富市场价值的相关关系模型场价值是存在相关性的。由此提出假设3:高管薪酬短期激励与股东财富市场价值存在相关关系。

高管层持有公司股票后,会使得高管和股东的利益一致,会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减少短期行为。最明显的就是高管层会努力提高公司经营业绩,经营业绩的提高对于公司股价的增长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既然高管层和股东同时持有公司的股票,股价的稳定提高对高管层和股东都是有利的,因此,这种长期激励手段与股东财富的市场价值是存在相关性的。由此提出假设4:高管薪酬长期激励与股东财富市场价值存在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1-2006年广西所有在市的上市公司(2001、2002年19家,2003年21家,2004-2006年22家)为样本,以其连续六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数据,样本行业分布涉及通讯业、化工业、交通运输业、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能源电力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旅游业、零售业、机械制造业及综合类等十一个行业。

本文所有数据均为作者根据年度报表手工收集整理而成,各个公司年度报表来自新浪财经。

(二)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本文选取高管人均薪酬、高管持股比例两个指标来分别衡量公司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选取每股净资产、年末市值来分别衡量股东财富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根据上文的假设,确定相关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如表1所示。

Y2=a0+a1X1+a2x2+e ②

四、实证研究

(一)多元回归方程①的实证结果及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决定系数R2为20.7%。表明因变量的变差中有20.7%可用解释变量来解释。剩下的影响因素可归结为随机误差项所包含的因素。因此本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差,误差较大,方程的拟合优度较低。D-W值为1.700。说明随机误差项的独立性较好,模型有效。F的显著性概率Sig.=0.000,表明此回归方程具有显著的回归效果,说明高管薪酬激励指标与股东财富账面价值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方差膨胀因子VIF=1.049

由表2中标准回归系数Beta,可以得出回归模型③:

Y1=4.845+0651X1+147.536X2+e( ③

(0004)(0.000)

(0.572)

从实证结果看,高管人均薪酬、高管持股比例与股东财富的账面价值呈正相关关系。根据t检验可以看出变量的显著性。高管人均薪酬影响显著,显著性概率Sig=0.000,但高管持股

Dependent Variable:Y2

从表3可以看出决定系数R2为11.2%,表明因变量的变差中有11.2%可用解释变量来解释。剩下的影响因素可归结为随机误差项所包含的因素。因此本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差,误差较大。方程的拟合优度较低。D-W值为1.782,说明随机误差项的独立性较好,模型有效。F的显著性概率Sig=0.009,表明此回归方程具有显著的回归效果,说明高管薪酬激励指标与股东财富市场价值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方差膨胀因子VIF=1.049

由表3中标准回归系数Beta,可以得出回归模型④:

Y2=17.521+0.314X1+57 289X2+e ④

(0 000)(0.002)(0.753)

从实证结果看,高管人均薪酬、高管持股比例与股东财富的市场价值呈正相关关系,根据t检验可以看出变量的显著性,高管人均薪酬影响显著,显著性概率Sig=0.002,但高管持股比例无显著影响,显著性概率Sig.=0.753。

这说明,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股东财富的市场价值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假设3成立。由于股东财富的账面价值是基于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计算出来的,而企业内外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用账面价值衡量股东的真实财富具有局限性。因此还需要用到股东财富的另一个衡量指标――市场价值,这更能体比例无显著影响,显著性概率Sig=0.572。

这说明,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与股东财富的账面价值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假设1成立,表明股东对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效果是显著的。通过提高高管薪酬水平来增加股东财富账面价值的激励手段是可取的,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一方面,实现股东财富账面价值的增值,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管理层薪酬的提高,形成双赢局面。

但高管薪酬的长期激励与股东财富的账面价值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假设2不成立,这表明股东对高管薪酬的长期激励效果不显著,不能通过长期激励手段来增加股东财富的账面价值。两者之所以不相关,可能是因为广西22家上市公司中只有16家存在高管持股现象。导致样本量不足,使得回归检验效果不明显。

(二)对多元回归方程②的实证结果及分析现股东的现实财富。实证的结果表明,高管薪酬的短期激励效果也对股东财富的市场价值具有正面效应,通过提高高管薪酬水平来增加股东财富市场价值的激励手段是可取的。

但高管薪酬的长期激励与股东财富的市场价值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假设4不成立,这表明股东对高管薪酬的长期激励效果不显著,不能通过长期激励手段来增加股东财富的市场价值。两者不相关的原因可能与假设2不成立的原因一样,广西22家上市公司中只有16家存在高管持股现象,导致样本量不足,使得回归检验效果不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1 广西上市公司对高管层的短期激励与股东财富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1、假设3成立。说明短期激励效果较好,可以通过提高薪酬水平来实现股东财富,上市公司应建立薪酬水平与股东财富相挂钩的薪酬体系。

第3篇:市值管理手段范文

黑心矿主不顾工人死活而导致矿难频频发生;一些企业主利欲熏心而污染环境;资本操纵股市、房市、汇市来攫取大众血汗;一些外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合资劫”,抢夺中国公司生产要素与市场;苏丹红事件、多宝鱼事件威胁食品安全,……在诸如此类的事件中,应当承担道德责任而受社会谴责的是谁?是投入生产中追求价值增值的社会关系力量——资本本身,还是掌握与支配这些资本的人?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学理问题,而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责在资本本身,就应当消灭资本而无需谴责掌握资本的人;如果责在资本掌管者,则需要制止与惩罚这些人支配资本的行为,规范资本的运行机制,使资本服务于社会。在我看来,责任承担者是资本的掌管者与支配者,而不是资本。作为社会关系力量的资本本身只是手段,它并不是人,因而不具有道德属性,而是资本的掌握者赋予资本以道德属性。

人类社会要发展,一定要使用各种形式的社会关系力量,驱使人类把剩余劳动投入到社会经济系统中,支配资源以进行扩大再生产。这种支配资源的社会关系力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作为政府力量的权力,用它来配置社会资源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计划经济;另一种是作为市场力量的资本,用它来配置社会资源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市场经济。因此“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配置资源的手段。因而通过计划配置资源的政府权力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资本同样都是经济手段。否认资本是手段。实质上就是否定市场是手段。

作为手段,政府权力与资本本身并没有道德属性,而掌管权力机器与资本机器的人赋予政府权力与资本以道德属性。政府官员利用权力进行的资源配置既可干好事也可干坏事,因而政府官员具有道德属性,而不是权力本身具有道德属性。我们不能因为某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而谴责权力,搞消灭权力的无政府主义,而是需要对权力的运行进行规范与监督。同样,资本作为通过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社会关系力量,也既可干坏事也可干好事,我们不能因为资本掌管者利用手中的资本干了坏事而谴责被他们掌管的资本,从而消灭资本以消灭市场,而是需要对资本的运行进行规范、引导与制约。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是投入到社会生产流程中追求自身增殖的剩余价值,即一种以货币增殖为目的的社会关系力量。因此资本的实体是剩余劳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民劳动血汗而不是罪恶。资本拥有的支配资源的力量来源于劳动价值的力量,本质上是劳动者为社会上他人提供劳动,从而获得的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索取权,这种力量也不是恶。资本能够通过支配资源而实现价值增值,这也不是恶,因为价值增值意味着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是坏事。把资本追求增殖一概归结为恶,会导致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只有不追求增值而追求减值的东西才是善。实际上,资本的善与恶并不在于是否追求增殖,而在于这种增殖所产生的对他人与社会的影响。资本的掌管者在处理资本增殖对他人与社会的影响时所具有的道德属性,赋予资本运行过程之中,从而使资本具有道德属性。正像掌权者将自己的道德观念贯穿于自己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从而使权力具有道德属性一样。所以,无论是资本的实体、资本的力量、资本的增殖,都不是恶,都是人类社会用来配置资源的手段。

第4篇:市值管理手段范文

中图分类号:DF411.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74-02

1 公允价值概述

1.1 公允价值概念: 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收第四集,将公允价值理解为:当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这可能是对公允价值的最早定义。

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2。

1.2 公允价值的发展: 全面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以及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三种计量模式清楚的划分了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全面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阶段;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阶段;衍生金融工具的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阶段。

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阶段,该阶段的计量模式突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但是对金融资产和负债按企业持有的目的和意图进行分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有了通过选择不同的分类来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同时这种分类在实务中也很难操作。尽管混合计量模式仍有种种弊端,但是现实中金融市场还欠发达,并且衍生金融工具在创新中组合和融全以及计价技术的发展还没有使估计的可靠性达到不会影响财务报表公允表述的程度,这就是说全面公允价值计量还没有出实基础,因此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2盈余管理概述

2.1盈余管理概念:

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有不同的定义。有褒义的,有贬义的,也有中立的。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通过各种手段对企业的盈余进行调节的行为。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显然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利润操纵是通过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在在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财务结果。该定义既有贬义又有中立性。

2.2盈余管理采用的主要手段

(1)虚假确认收入。(2)虚假确认费用。(3)利用资产减值准备。(4)虚拟资产。

总之,盈余管理采用的主要手段主要表现在资产取得,资产减值,收入确认上。

2.3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关系

公允价值存在一些缺陷,从信息的观点来看,会计数据向投资者传递信息,信息作用的结果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估和市场定价。

而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利用了公允价值上缺陷,来进行利润操纵,进行盈余管理。

3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影响

3.1资产计量

3.1.1资产取得: 企业在取得固定资产过程中及交付使用前发生的相关费用,都要作为原价入账。这种确定方法只适用于新固定资产,而将取得旧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运杂费、包装费、安装调试费及成本再加入原价入账则不合理。因为取得旧固定资产只是所有权单位之间的变更,其价值及使用价值不会因转让而增加,其价值也不应因此而增加。如果将接受转让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增加、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相背离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会随着固定资产转让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严重,从而造成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价值虚增,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3.1.2资产减值: 在现行准则的基础上,新的资产减值准则有很多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产生抑制。

从总体上来看,新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

从细节上看来, 新准则在计提基础、确认标准、计量标准和操作步骤方面较现行准则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3)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不能转回。这是对现行准则的一个较大调整。

3.2收益计量: 旧会计准则,企业可以利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变更盈余管理。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去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不同的计价方法计算出来的销售成本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其具体表现在:期未存货计价过低,当期利润因此而相应减少;期未存货计价过高,当期利润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利润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计价过高,当期利润因此而相应减少。因此,旧会计准则有关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在规定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4 公允价值计量启示与展望

4.1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必然趋势: 引入公允价值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必然趋势,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产生,人们日益关注对企业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使得现行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现金流量和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运用已经从金融工具扩展到传统领域。2007年1月1日,我国已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再次推行,按照新的准则,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投资性房地产、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具体准则都用到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被大量采用。

4.2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减少盈余管理行为。公允价值是一柄双刃剑,运用的好可以提高信息质量,运用不妥,则可能影响信息质量,所以公允价值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投资者应加强监管。对于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投资者应要求其充分披露其证据的充分性。此外,投资者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验证,鉴定公允价值的合理性。

第5篇:市值管理手段范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投资控制 价值工程 限额设计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作为大城市交通组织的重要手段,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如何合理确定投资规模以及如何有效地控制投资,已成为轨道交通建设管理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从设计咨询阶段投资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研究 入手,对轨道交通工程投资目标的合理确定和投资控制手段进行探讨。

1 设计咨询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重要意义

投资控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围绕项目生命周期成本发生 规律 (见图1所示)可以发现,只有在项目早期进行投资的优化控制,才能取得最佳的成本控制效果。

在项目设计咨询阶段,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仍处于研究优化阶段,投资具有较大的可调整性,投资控制活动对项目投资具有最大的 影响 力,采取价值工程等手段,围绕功能分析和成本分析确定合理的项目投资目标,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投资。

到项目施工阶段,设计方案已开始实施,项目投资基本稳定,投资控制活动对项目投资的影响力已低于20%,项目成本控制的重心在于通过招投标选择优秀的施工承包商,通过严格的设计变更管理、有效的施工组织优化,保证项目投资整体受控并实现一定的节约。

在项目运营维护阶段,项目已经建成,投资控制活动对项目投资的影响已经很微弱,投资控制的重心在于实现预定的运营方案和成本设计方案,并根据实际运行效果进行局部的改良,以达到部分节约运营成本的目的。

因此,项目投资控制活动的关键在于抓好设计咨询阶段的投资控制和活动。

2 投资控制的主要管理工具和手段

根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和设计咨询工作实践,价值工程和限额设计是有效的投资控制工具和手段。

价值工程是投资控制的关键分析管理工具,从功能与成本的合理匹配入手,在保证工程安全和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减少冗余功能,优化有效成本费用的功能贡献,以达到充分发挥成本费用效益的目的。应该说,价值工程是投资控制的核心分析和管理手段,同时也上升为项目管理的关键理念之一。

限额设计是目标管理在投资控制方面的具体运用,在价值工程思路的指导下,围绕价值分析确定的限额投资目标,通过细化的多方案 经济 比选、设备选型分析等手段,确保设计过程投资控制在预定目标之内,其核心在于限额目标的合理确定、严格的过程控制,包括严格的设计变更管理。

在项目投资管理过程中,价值工程与限额设计两种手段的关系见表1。

3 设计咨询阶段投资控制的目标与手段

设计咨询阶段通常划分为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后期服务四个阶段。各阶段投资控制工作从粗到细,逐步深入,采取价值工程研究、方案比选、方案优化、设备选型等手段,充分挖掘投资节约潜力,在设计咨询阶段就保证工程投资的有效控制。

3.1 各阶段目标和主要手段

项目投资控制工作总目标为:在满足功能需求、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设计投资控制在预定目标范围内。项目投资控制目标与手段的阶段分解见表2。

3.2 设计咨询投资控制工作流程

设计咨询投资控制工作流程见图2。

3.3 投资控制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要求

(1)价值工程作为投资控制活动开展的主线和起点,必须基于价值工程成果。通过对项目功能、业主需求的全面 分析 ,从大 交通 、多专业综合角度,进一步寻找提高项目成本效益水平的手段, 研究 其与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合理匹配,在综合比较同类工程技术 经济 指标的基础上,提出本项目限额设计的具体指标,报业主批准作为项目投资控制和限额设计控制的依据。

(2)设计咨询工作应遵循“安全第一、标准适度、经济合理”的原则开展,在投资限额目标的基础上,结合项目设计 内容 进一步分解投资,明确投资控制主要指标,在编制设计概、预算时逐步细化落实。

(3)在保证项目功能和设计质量的前提下,设计工作按投资限额开展,在限额设计范围内充分运用价值分析、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等技术手段,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降低工程投资、严格控制投资概算。

(4)设计方案比选都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推荐采用性能价格比最优的方案。经济比选应根据阶段设计成果,采取相应的投资估算指标,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和比选结果的有效性。

(5)设计概算依据当地概算定额等计价法规规定编制,采用市场价格必须多方询价,选择适中的价格,保证投资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在投资编制过程中,还应适当考虑涨价、不可遇见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损失。

(6)重视过程检查,将限额设计作为项目设计工作例会的重要内容,定期根据进展情况,检查限额设计目标执行情况,及时对 影响 投资控制的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程投资控制在预定目标范围内。

(7)严格控制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变更,设计变更必须提出经济影响后果分析,重大方案变更必须提出技术经济比选方案,经审批后方可实施,确保工程概、预算不突破限额目标。

3.4 各设计咨询阶段投资控制管理要点

3.4 .1总体设计阶段

价值工程是总体设计阶段投资控制活动的主线,通过价值工程研究成果,确定适宜的项目目标投资,为后续投资控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1)功能分析:识别业主功能需求要点,明确项目总体设计的总目标,并分解确定各工点系统功能目标。

(2)各专业围绕所识别功能开展设计优化。

(3)依照当地价格水平进行详细投资估算,估算指标精度应与设计方案深度相符。

(4)分析项目总投资及分项投资指标,并与类似工程比较,研究分析差异,确定下一步方案优化重点。

(5)按照价值工程要求,对项目功能、成本全面评估。

(6)进行项目投资风险分析和经济评价,为业主融资方案优化和投资控制提供决策支持。

(7)确定限额设计总指标和分项指标。

3.4 .2 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是设计咨询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通过在预定投资目标下开展的方案比较、方案优化和价值工程研究活动,编制完成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和初步设计概算,基本确定本项目投资。

(1)方案深化,并对投资有重要影响的方案进行多方案经济比选。

(2)编制确定本项目设计概算编制原则,统一投资 计算 办法。

(3)对设计方案进行总体审查,重要方案可邀请外部专家论证,寻找方案功能成本性价比的最优匹配。

(4)检查设计过程的限额设计执行情况,重点检查设计方案和重大设备选型。

(5)稳定设计方案和外部规划衔接条件。

(6)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并对投资指标进一步对比分析,检查限额指标的执行情况。

(7)评审确认初步设计概算。

3.4 .3 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是项目投资的细化落实阶段,在初步设计文件基础上,细化设备材料选型和具体设计工作,在初步设计概算限额内进一步挖掘投资节约潜力。

(1)在初步设计概算投资限额范围内,进一步深化方案、设备询价比选,对超限额的设计方案必须分析原因,不合理提高预定功能标准或投资浪费的设计方案一律否决。

(2)严格设计变更管理,必须结合对项目功能的影响,进行多方案经济比选,控制投资在限额范围内。

3.4.4后期服务阶段

后续服务阶段主要是监控投资的发生过程,并对投资管理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价和 总结 。

(1)严格设计变更管理,所有变更都必须附投资影响分析,超限额变更方案必须经原限额审批主管批准;

(2)总结分析项目投资管理过程,对限额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投资控制管理流程与实际操作情况、变更管理情况、项目遇到的风险因素及对投资的影响和控制手段、投资控制活动的总体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以提高后续项目的投资管理能力。

参考 文献 [2]谭浩邦.价值工程 方法 研究[M].广州:广东 科技 出版社,1992.

第6篇:市值管理手段范文

汇率调控目标由兑美元稳定转为兑一篮子货币稳定

综合考虑美元指数、CFETS指数和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三个指标,汇率调控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015年8月~2015年11月的“美元小升+中间价平”阶段。这一阶段美元指数波动较大,总体来看上升了2.04%,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增速较快、劳动力市场表现良好,在此带动下美联储加息概率上升。而我国在2015年8月11日进行了中间价定价机制改革,这一调整使中间价能够更充分地反映外汇市场供求情况,从而更接近市场汇率。汇改之后两天中间价贬值幅度达到2.78%,这是由于完善报价所带来的贬值预期一次性释放。其后,中间价保持了三个多月的基本稳定。结合美元升值情况看,这一阶段央行主要关注点在于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相对稳定。

2015年12月~2016年6月的“美元贬+CFETS贬+中间价平”阶段。此阶段央行推出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明确了一篮子货币的含义和构成,意在改变以往市场只盯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的惯性思维,使我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加完善。

由于美国经济增速在此阶段放缓,导致美联储加息节奏变慢,美元指数此期间下跌7%,CFETS指数下跌幅度略高于美元指数,为7.4%。但从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代表的传统汇率水平来看,2015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进入汇改以来的第二轮贬值阶段,从2015年12月8日到2016年1月25日累计贬值2.5%。在此期间,央行为了稳定市场信心,同时给市场接受并习惯参考CFETS指数的时间,主要通过窗口指导、运用外汇储备公开市场操作、收紧离岸市场流动性、出台政策收紧外汇流出等手段稳定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之后中间价保持了五个多月稳定。所以在这一阶段,央行虽然出台了CFETS指数,但关注重点仍在保持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稳定,通过兑一篮子货币汇率贬值来释放贬值压力。

2016年7月~2016年12月的“美元升+CFETS平+中间价贬”阶段。随着201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转暖,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渐升温,美元指数也由降转升,截至12月16日,在此阶段大涨7.1%。央行也开始转变思路,从以保持人民币中间价代表的传统汇率基本稳定,转变为保持CFETS指数代表的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并相应地出台了多项具有新特点的汇率管理方式。本阶段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下降4.6%,CFETS指数却一直在94到96的窄幅区间波动,变动幅度仅为-0.03%。因此,调控总体思路由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平稳转为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指数平稳。

汇率调控方式的四个新特点

第三阶段央行的立场和策略与前两阶段相比明显有所改变,运用了多种具有新特点的汇率调控方式。

第一,从保汇率到保储备。第一、第二阶段保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央行直接动用外汇储备入市干预,在市场上抛售外汇买入人民币,通过调节人民币与外汇供求关系影响收盘价来稳定汇率。这一手段即时效果显著,但是其本质是牺牲外汇储备来保证汇率稳定,代价是外储规模急剧下滑。从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预计央行因干预行为减少的外汇储备规模为4700多亿美元(不包括估值效应),月均减少金额在420亿美元以上。在此期间人民币经历了两轮急跌,即期汇率累计贬值幅度高达6.5%。因此,以外汇储备打击空头势力,效果有限,只能做到延后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贬值预期。

央行转变汇率调控思路后,汇率管理策略相应地从保汇率变成保储备,直接入市干预减少,利率调汇率等市场化手段和窗口指导增加。2015年国庆节以来我国经历第三轮汇率较大波动,短短两个多月即期汇率贬值幅度就高达4.1%,但据估算,10月和11月央行因操作减少的外汇储备规模合计仅为500多亿美元,干预力度明显低于前两阶段。

第二,从离岸利率调汇率到在岸利率调汇率。在减少直接入市干预后,央行需要采用更多市场化手段稳定汇率,其中一条重要措施是利用利率手段调汇率。此前是在离岸市场采取该操作,通过抽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抬升HIBOR短期利率,提高境外做空成本。例如2016年初就曾在香港市场通过收紧人民币流动性,抬升HIBOR隔夜拆借利率最高达60%以上,严重打击了做空势力,稳定了离岸汇率。但此种做法存在几个弊端:一是该措施不可能长期施行,HIBOR利率不可能长期维持在高位;二是会减少香港市场人民币流动性,对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形成阻碍;三是人民币离岸利率高于在岸利率,导致人民币外流严重。因此,在离岸市场用利率调汇率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不可持续。

因此,央行逐步将调控领域从离岸市场进一步扩大到在岸市场,通过抬高在岸市场短端利率进行在岸管理。在不调整政策利率的情况下,通过正回购或其他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货币,收紧流动性抬高短端市场利率,达到稳定汇率的作用。具体来讲,2016年11月份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金额大幅度收窄,资金净投放金额仅为609亿元,而此前3个月均超过2500亿元。受此影响,SHIBOR和国债期货等短端市场利率走高。抬升短端市场利率除了有提高资本外流机会成本,稳定在岸汇率等好处外,当下还有两个优点:一是跟随美联储再次加息进程,缩窄中美利差,避免资本回流美国,二是缩窄在岸和离岸市场人民币利差,缓解人民币外流趋势,稳定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

第三,从管外汇到人民币、外汇一并管理。此前我国在资本项下对外汇跨境流出管理较严。以境外外汇放款为例,规定放款对象必须为境内企业在境外合法设立的全资附属企业或参股企业、境内企业在办理外汇境外放款前需至外管局核定境外放款额度,最高不得超过其所有者权益的30%等。

而进入2016年以来,涉外收付款项下人民币由2015年的净流入转为净流出。外汇流出增加的是在岸市场汇率贬值压力,而人民币流出通过在离岸市场换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离岸市场汇率稳定,进而通过投机套利行为扯动在岸汇率下行。在此背景下,近期央行加大了对人民币跨境流出的管理。2016年11月25日,央行要求加强对资金流入上海自贸区的尽职调查,警惕其以虚假大额境外投资借道上海自贸区流出。2016年12月1日,央行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采取本外币一体化的宏观审慎管理,对企业境外放款的放款主体、放款对象、余额上限、提前还款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人民币跨境收支实现基本平衡。这些举措表明央行意识到人民币和外汇跨境监管口径的不统一,可能成为整个外汇监管薄弱环节,因此加大了对人民币跨境流出的管理。

第四,从管理证券投资和非法资本外流到管理对外直接投资项下的非实需资本外流。在资本和金融账户中,证券投资一直是央行管理重点,然而结合国际收支最新变动情况看,直接投资重要性上升。2015年我国证券投资差额为负,资本以净流出为主,季均外流规模为166.2亿美元。因此央行加强了对其合规监管,2016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证券投资差额已由负转正,管控效果明显。在此背景下,资本外流渠道发生了新变化,热钱转而借道对外直接投资渠道流出。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直接投资项下资本净流动差额由正转负,且逆差规模逐渐扩大,2016年第一季度外流162.6亿美元,第三季度外流规模已经达到314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央行意识到对外直接投资渠道下许多交易项目背后隐藏着非法的跨境资本流出。这些境外投资行为异常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四类:快设快出、母小子大、部分企业境外投资项目与境内母公司主营业务相去甚远和部分企业投资人民币来源异常。基于以上四类表现,部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实动机存疑,在交易项目背后可能隐藏着非法的跨境资本流出。基于以上原因,近期央行调整了金融账户下各个投资方式之间的管理侧重点,从传统的管理证券投资和非法资本外流渠道,转向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渠道下的非实需资本外流。在经济新环境下,正确有效的监管可以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和直接投资真实业务的开展,减少个别企业借助监管漏洞套利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监管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规范发展。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央行的立场和策略在最新这一阶段已经出现新变化,与以往相比使用更加市场化的利率调汇率手段,同时堵住原来和新趋势下监管中的漏洞,所需外储代价相对较小。从2016年11月24日至美联储再次加息期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基本保持平稳波动,CFETS指数更是相对稳定,可以看出央行采取的新政策组合达到了预期效果。

未来汇率调控方式

2016年12月16日下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在货币政策和汇率调控部分,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要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无论是处理流动性和汇率稳定的问题,还是处理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的问题,本质都是要处理好利率和汇率这一对指标之间的矛盾。利率与汇率是等价的,在存在资本外流、汇率贬值的情况下,本应该提高利率稳定汇率,然而,在经济下行周期,该种举措又存在限制,提高利率之后国内流动性偏紧,会影响经济复苏态势,因此,货币政策在处理内外部失衡中面临两难问题。

第7篇:市值管理手段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2O06年2 月l5 日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在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同时,极大地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一些惯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将受到抑制。而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将随之催生。

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

新会计准则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并考虑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在对旧会计准则进行修订的同时,又新增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准则体系。新准则减少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大大压缩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能更加全面地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但在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有消有长,总体上消大于长。

新会计准则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压缩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长期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按照新的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计提后不能冲回。 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二)存货管理变革。新会计准则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相应缩小了企业选择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范围。 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 使企业账面上反映的都是存货的实际成本,而没有被人为调节。

(三)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颁布,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并要求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通过降低经营状况不好的子公司的投资比例,将其从合并范围中剔除,或提高盈利状况好的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比例。将其纳入合并范围可以提高企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

(四)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新准则对损益披露的要求随处可见,除“财务报告列报”准则外,其他各具体准则几乎都有要求。这些财务报表列报要求不仅可以使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容易地判断企业损益的构成、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增强决策科学性,还可以有效抵消企业进行利润包装的“成果”。

二、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变化

(一)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用

新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金融工具、企业合并等具体准则中,均引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更有利于相关利益使用人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多数行业缺乏相关的活跃市场,外部公允价值参数获取渠道仍不透明。公允价值计量确定难度较大,这就削弱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同时也将导致财务数据可操纵性加大。对于公允价值,实际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获取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根源在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自身缺陷和不足。而这种不足,在我国的资产评估市场尤其的明显,所以这样的制度现实,势必会影响到公允价值的价值体现。除非具有比较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才会更加的可靠。而这种现实的最后结果,就是使公允价值仅仅作为了利润调节的工具。

(二)利用无形资产调节利润

原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而新的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予以区别对待。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很显然,企业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两个阶段分界点的手段达到操纵业绩的目的。因此。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

(三)利用资产折旧(摊销)年限的变更来调节利润。

新会计准则关于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等规定,也是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放松表现。这种新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规定,有利用上市公司对自身的利润实现调整,对会计估计进行变更,实现盈余管理。而这种实现,是建立在上市公司寻找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或者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

(四)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旧准则规定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仅指固定资产,而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扩大了可资本化的资产范围,随之可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扩大借款利息资本化的范围。

三、新会计准则下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工作。长期以来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给管理当局提供太多的判断及选择空间,就会增加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新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趋同的同时,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空间方面,对原会计准则作出了很大的变动。然而新会计准则在遏制传统盈余管理空间的同时,又为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大开方便之门,因此。会计准则制定者们要认真审查已经颁布的准则和制度,发现其中的真空和漏洞,及时加以弥补和完善。

(二)强化财务报告编制的监督机制。我国应尽快出台关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进一步明确审计委员会委员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对审计委员会委员的持股计划、薪酬等做出明确限制或规定,同时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增加与审计委员会相关的事项披露,以利于股东更好的评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三)加强评估机构的独立性,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规定得不够具体,尤其是对第三者(报表的使用者)应负有的法律责任基本上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其审计报告中基本上不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状况做揭示,从而使报表使用者因使用失真的会计信息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方面需要规范评估业务,提高评估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评估人员专业素质、法律观念同时进行适当的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I。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赵欣,任庆玲。新会计准则下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J]。商业经济,2010(5)

[3]李琴,李文耀。论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防范措施[J]。时代经贸,2007(6)

[4]由磊。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3)

[5]杨照方。新会计准则下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10(6)

[6]梁燕。新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变化及识别方法[J]。财会研究,2008(13)

[7]雷箐青。新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变化及识别方法[J]。财会通讯,2008(8)

[8] 郑喜雅,徐爱农。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J]。财政监督,2008(2)

第8篇:市值管理手段范文

摘要:企业价值评估在国外有较长的历史,但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引人瞩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价值评估将越来越受到各相关人士的关注。正确推行以价值评估为手段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分析企业价值评估的动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使自身价值在市场中得到承认,并不断寻求增加价值的途径,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企业风险和收益的界定、度量,对企业价值的衡量,已经成为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投资者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并据以做出买卖决策,使得股票市场价格达到新的均衡。企业理财人员通过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做出科学的投资与融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增加所有者财富。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实践基础

产权制度的改革推动了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从无到有地产生和逐步发展。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国有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在宏观层次上、社会总量上保持公有制为主体,在微观层次上建立以多元所有者形成的、以混合所有制为主体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不但出现了多种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极不相同的经济行为,而且出现了企业资产大规模的流动和重组。企业兼并、承包、租赁、联合、集团化有了很大发展,股份制逐渐成为主要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大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逐步按《公司法》改造和改组成为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和股合作制企业。企业的整体买卖、企业的分割式买卖和资产折股买卖,尤其是股票上市企业的股票买卖有了较快的发展。企业破产法冲破重重阻力得到贯彻,破产清算、企业整体式和资产分割式拍卖等成为见惯不惊的事情。企业以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以企业资产为其他企业作经济担保,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和发生事故后向保险公司索赔。国有和非国有控股公司迅速发展,投资者(个人或机构)开展以保值增值为目标的股权投资管理。以上活动的蓬勃开展,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成为这些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依据。

二、产权交易活动的需要是企业价值评估的直接动因

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有一个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企业价值评估也要建立在发达的产权交易的基础之上。产权交易市场由五个要素所构成:一是多元化的产权市场主体,即作为商品的企业的买方和卖方;二是产权市场体系,包括产权买卖市场、企业兼并市场、企业租赁市场、企业拍卖市场等;三是市场机制,即产权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四是法定的产权交易场所,即产权交易所或交易中心;五是企业价值评估机构和正确的评估工作。我国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仍未成熟和规范,由市场竞争形成产权价格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价值评估工作对推动产权交易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大量机会

1981年,我国政府恢复发行国债,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发育,90年代证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相继建立了深沪交易所、证券交易委员会及其常设监督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与此同时,资本运营高潮迭起,1997年深沪两地有211家上市公司发生了270余起并购事件。1998年,近400家公司进行了程度不一的资产重组。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证券法》,对于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起到深远影响。上市公司发行股票上市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避免企业以虚假经营状况来获取上市资格,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规范,同时恰当地规范了企业资产重组行为,放宽了收购条件,这些都为我国公司价值评估提供了用武之地。

四、企业价值管理为企业价值评估的创造了条件

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管理水平落后,不重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具以下优点:①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②能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大大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③考虑了风险和报酬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④在充分考虑了所有者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所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⑤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使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不仅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为导向,企业管理也越来越趋向于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企业价值概念成为企业管理理念中的核心观念,企业价值估价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技术的重要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很大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西方企业普遍重视企业价值管理。企业价值评估及其管理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手段,是我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股东及其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建立足够的证券投资和信托基金,完善中介机构,加强市场监督功能,切实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给企业价值评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正确推行以价值评估为手段的价值最大化管理,是推动我国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企业价值评估及其管理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手段,是我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股东及其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建立足够的证券投资和信托基金,完善中介机构,加强市场监督功能,切实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给价值评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第9篇:市值管理手段范文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了现代会计理论与实践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是对外会计,负责企业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对外信息披露。管理会计是对内会计,负责为企业管理层提供预测、决策、控制、考评等相关信息,以促进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增长。在财务会计领域,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会计准则制定和国际惯例的接轨。但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特别是银行业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远远落后于财务会计。从当前的管理实践来看,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应用效果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管理会计价值创造的理念也还有待传播。

(一)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是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方面都沿袭了“统一法人、分级管理”的模式,实行分层核算、分层考核的“块块”管理。随着国外银行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管制逐步解除和国内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粗放式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外资银行不断涌入和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力度逐渐增强,致使银行同业之间对高端客户的争夺日趋激烈,“金融脱媒”不断加剧,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这些都对商业银行价值创造模式形成了持续压力。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资本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的经营管理要充分考虑如何满足股东的利益要求,面临的资本回报压力显著增大。

从外部监管角度看,为保持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范围不断扩大,监管力度逐年增强,特别是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加强,形成了对我国银行业扩张速度和发展模式的硬约束。

从财务制度角度看,由于我国银行业财务会计标准已经基本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会计核算日趋规范和稳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发生的任何劣变都将通过准备提取直接反映在当期财务报告中。如果资产质量状况不能持续稳定地保持在良好状态,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价值增长目标的实现。

从激励约束角度看,原有的分机构预算和评价模式相对比较粗放,难以准确度量产品、部门、客户对银行价值创造的贡献,不利于形成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激励约束和财务资源配置机制。

一家不能创造价值的商业银行是注定要被市场淘汰的,一家不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商业银行也是终究要被市场淘汰的。经营环境的转变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转变原有的粗放式财务管理模式,运用成熟的现代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将以“块”为主的财务管理转变为“条块结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做到规模越大,核算越细,努力增强价值创造能力。目前,国际先进银行和我国部分领先商业银行已经建成或正在探索建立财务精细化管理体系,以实现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分客户业绩价值管理。分产品、分部门等分部业绩报告已经不仅是预算评价等内部管理的基础,也成为对外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体现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是进行产品合理定价的内在需要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引导供求关系。有没有定价手段和定价能力,是市场供给主体竞争力的具体体现。目前,从国际上看,领先商业银行不仅具有很强的价格意识,也有比较完善的定价手段和很强的定价能力。从我国的情况看,制造企业等提供有形产品的行业定价机制已经日趋完善,而提供无形产品的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上相对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缺乏对产品的明确定义,其次是没有获得产品成本准确信息的计量方法和计量手段。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产品价格,特别是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商业银行既没有进行产品定价的自,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现在,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已经基本放开,其他中间业务产品的价格也在逐步市场化,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会不断涌现,如何确定商业银行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既影响到内部责任会计制度的实施效果,也将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产品定价的目的是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而价值创造的前提是首先要能够弥补这个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这必然要求以成熟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为基础,对是否提供某一产品以及提供数量等进行判断。因此,要做到合理定价,需要应用成本性态分析、作业成本制、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制度等管理会计手段和方法,建立一种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体系。

(三)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是强化银行业宏观管理的必要条件

作为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行业,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对全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在各国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通过调整信贷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始终是一项重要内容。这种调控既要能抑制经济泡沫产生,又不能挫伤经济的活跃性,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国民财富的真正增加。

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要做到行之有效,必须是建立在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银行业整体运行情况的基础上。

从商业银行内部信息的生成过程来看,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产生主要是在经济事项的核算过程,也就是财务会计过程实现的。而管理信息报表信息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经过数据挖掘和加工得到,这已经是管理会计的范畴了。如果没有管理会计手段的支撑,这种信息的生成很可能成为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重复。信息的导向对依据信息进行调控的结果是有决定作用的。以价值增长为目标的宏观调控,必然要求以一个构建良好的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作为必要条件。

围绕价值创造这个核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

(一)推行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通常讲的全面预算管理,往往是单维度的预算管理,是一种“分块”预算管理,也就是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到各级机构,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任务分配机制。而在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下,全面预算管理是多维度、全过程、全要素的预算管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在充分考虑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和各级机构经营管理特点的前提下,运用本量利分析、目标成本制等管理会计工具确定期望的利润,在机构“分块”预算的基础上,编制以产品、部门为预算单元的“分条”预算,形成“条块结合”的精细化预算管理模式,从而将价值创造的任务和目标传导到商业银行的每一级机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岗位,最终形成实现价值创造目标的管理合力。

目前,国外银行大多实行以产品单元、业务线为流程的事业部管理制度。在我国,由于国情的限制,各商业银行主要还是按照地区设置分支机构,实行“分块”管理,但也有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探索对某些产品进行集中管理,比如很多商业银行都设置了专门的票据业务经营机构。不管是否实行事业部制度,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取决于如何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预算相结合,把价值创造的终极目标传导到每一个岗位、部门和机构。

(二)完善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业绩评价机制

要保证实现预算目标,获得价值的稳定增长,就要有一个与“条块结合”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相配套的业绩评价机制。既然预算按照产品、部门、机构分别编制,那么业绩评价也应该按照这样的口径来进行设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在业绩考评上仍然实行的是分机构考评,能够进行部门考评和产品考评的很少,拥有完善的客户贡献度分析手段的银行就更少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很难对产品、部门、机构的贡献率作出准确的判断。

按照价值链会计的思想,一个企业应该将所有的经营活动划分为增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和不增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对前者要不断扩大价值创造能力,对后者则要努力压缩。但是怎样区分经营活动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就要借助于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和分客户的业绩评价。只有在对产品、部门、机构和客户的价值贡献进行完整、公正评价的前提下,才能按照价值创造的原则进行取舍。应当注意的是,要想完成这样的业绩评价,必须在对产品、机构、部门和客户进行明确定义的基础上,借助内部转移价格、成本分摊制度、责任会计制度等管理会计手段和工具,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三)建立以价值创造为依据的内部资源配置机制

业绩评价要起到促进商业银行价值增长的激励约束作用,还要将评价结果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获得的回报上,将内部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结合起来。

首先,引导内部经营资源向价值创造能力强的区域和产品倾斜。目前,国际上对价值创造能力的衡量有一个比较公认的指标,那就是经济增加值。可以以经济增加值为依据,将投入和回报结合起来,把内部的经营资源,比如人才、资金等用于最能为银行创造价值,也就是经济增加值的地区和产品上,从而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其次,引导内部费用资源向价值创造贡献大的机构、部门和个人倾斜。根据成本性态,可将经营费用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实行分类管理。固定费用是那些维持部门、机构日常经营且与产品经营相关性较小的费用,实行标准制和责任制管理;变动费用是那些与产品营销密切相关的激励性薪酬、宣传、招待、广告等费用,实行与产品业绩挂钩的管理模式。根据预算完成情况分配变动费用,引导变动费用向价值创造贡献大的机构、部门和个人倾斜,增强费用资源使用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商业银行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础工作

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要经历一个逐步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几家商业银行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离成熟运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是实施审慎的会计制度,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实现稳健经营,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全面成本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信息及时、准确、顺畅的财务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