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值管理理论范文

市值管理理论精选(九篇)

市值管理理论

第1篇:市值管理理论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上市公司 价值管理

在这个大背景下,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角色与职责也将有所调整。

首先要提高认识。在国内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集团总部层面,财务部门的职责虽然增加了上市公司年报与信息披露的内容,但主要工作仍局限于会计核算的职能范围,在上市公司价值管理方面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由于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公开披露的要求,一些重大的交易事项、融资活动、股权变动等业务,对上市公司价值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合规、客观地反映重大事项,正确引导资本市场对信息的反应,使这些业务转化为企业价值的增值动力,就要求企业集团层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具有全局观和高度的专业性,不仅能够满足新业务带来的新要求,而且能够作为集团管理层决策的智囊团,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供关键性支持,加强事前管理。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团队未能充分认识到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根本区别,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财务管理的新的要求。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应以传统的会计核算为基础,将工作重点和突破点放到“支持集团发展战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公司股东价值”上面来。

其次,集团财务管理团队为上市公司增值应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基础层面:会计核算。很多人认为,会计核算即为依据会计与税务准则,客观反映已发生的业务即可。然而,对上市公司而言,披露的财务信息却能够对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以及各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能做好事前规划,从财务结果的角度出发优化设计重大交易的架构、交易方式、合同条款与交易时间,是可以实现合理管理公司价值的,这就是集团财务管理的价值体现。香港富豪李嘉诚先生说自己从不做直觉投资,而是仔细研读公司财务报告,研究商业规则后做决策,原因就在于此。(2)中间层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与纳税筹划。第一,预算管理与考核评价企业管理的两个核心是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的两个核心是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可见预算管理在集团运营管理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目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逐步认识到,预算管理绝不仅仅是财务部一个部门的工作,它实际上是囊括了企业所有经营业务从发生到结束的全链条、全过程。这就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由来―需要预算管理接“地气”,即关联业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归纳业务流程各个节点中影响财务表现的因素,整理出预算管控的关键抓手,以此推动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与环节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中去,最终提高各项业务的盈利水平。当然,在各大集团的业务领域、涉及地域越来越广的今天,繁复的业务关系也需要强大的全面预算信息系统的支持。

预算管理归根结底就是资源分配的过程。这些包括生产资料、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等等的分配。站在集团财务管理层面,全面预算管理则不仅仅限于“下接地气”,更重要的是“上接战略”,即依据集团在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战略,结合各分子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资源分配引导集团各层面通力协作实现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因此应以集团财务管理团队为牵头人,组织协调各部门整合集团各方面的资源,平衡这些资源在不同业务板块、事业部、不同地域和/或不同业务链条间的分配,通过分析、对比并改进业务流程、优化成本结构,选取出盈利能力最强的方案,按照集团战略发展的目标引导资源向战略发展所指向的业务领域倾斜,将管控前置化,加强事前和事中管理,从而使企业盈利能力与公司价值最大化。

预算的考核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手段,引导性是其核心内容。即不仅要求客观、可行,还要求通过考核与评价体系的设计,体现集团管理层对价值管理的侧重点和关注点,从而促进集团内部各部门、各层级通过主观努力实现目标。

预算管理与战略不可分割。从某种角度上说,战略是五到十年的规划,而预算是年度财务与业务预算,也可以称为年度计划。其本质就是集团发展战略的小步走。正是通过这一年年的小步走从而实现几年一个阶段的战略规划。所以我们说,预算必须上接战略,下接业务,否则就是无法实现的空洞的计划。

古语说,预则立,不预则废。财务管理团队应牵头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使集团业务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团队需要有综合战略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大局观,通过预算指出集团的发展趋势与指向,供集团管理层决策用。不同业务安排下

第二,资金管理。刚完成IPO的上市公司,通常用百姓的话讲“不差钱”。但上市不仅“圈到了钱”,更意味着踏入资本市场,需要遵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利用好资本杠杆,可以实现以小搏大,以弱搏强,达到四两拨千斤和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跨境、跨业务板块或跨产业领域的扩张,迅速完成资本积累。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境外公司虽然有优质资产,但资金链断裂,是行业内整合的好时机。如果能够利用好资本杠杆,可以以较低资金成本获取优质资产,从而实现业务扩张。

此外资金管理还体现在集团内部资金池的高效管理。将资金统一收归集团总部纳入资金池,统一调配、利用,可以灵活管理盈余流动资金,避免部分子公司缺少运营资金而从银行高利率贷款,而另一部分分子公司有大量资金盈余闲置的局面,降低集团整体资金成本,从而使集团利润最大化。

此外,还应重视集团资本结构的设计。很多人认为从资本市场融来的钱比从银行借来的钱要便宜,其实大错特错。事实上,投资者要求的回报远高于银行贷款的利率,否则投资者大可以将资金存在银行收取存款利息。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利息可以获取税盾,从而降低集团的最终融资成本与费用。当然也并不是债务融资越多越好,股权融资的优势在于其“利息”的支付没有强制性的时间要求,尤其在公司发展初期和快速扩张期显得尤为重要。

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应当对上述两点有深刻认识,提高集团对资本构成与资本成本的敏感度。在集团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业务的要求和外部融资环境及资本市场活跃度,测算不同融资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从而确保用最低的融资成本在最佳时段获取所需的资金,并通过内部资金池的有效调动,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

第三,纳税筹划。有些上市公司没有辨识出合理纳税筹划和偷逃漏税的区别。纳税筹划是指在国家税收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的前期筹划,尽可能地减轻税收负担,以获取税收收益,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所以,如何把理解、掌握国家、地方的税收政策,并利用好税收政策和法规资源,通过筹划合理避税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税收成本,成为集团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级层面:企业收购与并购、重大投资活动、特殊类别的融资、股东评价导向、盈利能力评价与风险预警、股权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支持。

第一,企业收购与并购。上市公司除了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外,通过收购与并购(M&A)也是可以快速实现企业成长与扩张的重要手段。然而通过对大型企业集团经营状况做深入分析,我们看到很多并购后的企业自身运营是盈利的,但站在集团层面,将收并购时支付的溢价摊销考虑进去就是亏损的。还有一个现象是,很多上市公司在就收并购事项进行公告后,股价不涨反跌。这些都体现了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在收并购前期和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关键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收并购带来的未来价值评估。这包括标的企业在被收并购后业务的经营情况,未来三到五年的经营预测,合并后的净增加值(VAB-(VA+VB)-(P+E))是否真正大于零。在国内的教科书中,P代表了收购方支付的收购溢价。但根据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的执业规则,支付的对价由于是现金或股票的不同支付手段,对收并购的实际结果大不相同。现金和股票的支付手段表面上只是影响了收购方短期内的现金流状况,但从深层次研究,不同的支付手段实际上直接影响收并购的经济净增加值的结果。看起来“盈利”的收并购实际上却可能是赔本买卖。

其次,很多上市公司收并购团队仅仅关注业务本身,忽视了一些关键因素会对资本市场对集团未来盈利能力的判断产生重大影响,从而直接波及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向。这些关键因素包括:收并购前后上市公司NAV的测算,受集团公司现金流的变化、收并购资金的筹措安排、收并购合同的关键条款的设计等。

因此,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应当结合上述两方面,将重点放在收并购对价的总额、支付方式和融资手段、收并购NAV的深入分析上,充分分析收并购业务本身和收并购之后实际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通过敏感性分析测试不同对价总额和支付手段下的对价底线,从而对优化收并购方案与完善合同条款设计作出关键性支持。管理资本市场股东对收并购业务的预期,使集团在收并购活动中实现收并购的合体价值最大化,同时做好盈利预测工作,适当引导资本市场,稳定公司股价甚至通过优化的方案释放乐观信号从而推高上市公司股价,这些都是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在收并购业务中对集团价值进行优化管理的核心体现。

第二,重大投资业务。在对集团一些重大项目的运营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成本已经在项目经营阶段成为了固定成本。比如对于一些基建期很长的项目:煤炭生产和电力企业,项目前期的建设成本在项目投入运营后化身为固定资产折旧与摊销,通常可以占到固定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在项目运营期,这部分成本已经无法进行优化,但从成本的形成原因来看,如果能够加大在项目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与基建期成本管理力度,完全可以优化项目运营期的成本结构,增加项目的盈利能力。

这就需要集团财务团队牵头,协同投资部门引入项目全周期管理。即财务管理团队在项目论证期、建设期即充分介入,参与论证项目的盈利能力,尤其是资金匹配与资金成本管理,纳税筹划,加大基建期的核算与审计力度,从而在项目初始期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大幅提高项目全周期的盈利能力。

第三,盈利能力评价与风险预警。在与资本市场、投资者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投资者和股东更加关心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程度。换言之,他们更擅长于通过分析各种比率与指标的细微变化及指标间关系的细微变化,挖掘出企业财务健康状况的变化,从而做出信用评级、融资与投资的重要决策。

财务管理团队更应该具备大局观和高度专业化的素质,能适时地跳出具体的业务层面,从整体角度全面分析集团财务的各项指标,通过结构、趋势、与行业对标等方式评估集团的财务健康状况,从而给出风险预警与解决方案或建议,供集团领导层决策。这也是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职责。

第四、股权管理

在部分中央管理企业的下属上市子公司中,财务分析重点关注利润总额,忽略了对股东最为重要的指标:归属多数股东的权益和回报率。很多央企由于历史原因,股权结构比较复杂,这包括地方政府所属企业的投资参股,也有央企的分子公司对外部公司的参股。

第2篇:市值管理理论范文

资本结构理论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其认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密切相关,通过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利用负债的避税效应,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由于债务经营中财务风险和破产成本的存在,资本结构中并非负债率越高越好;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但由于资本结构的选择还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资本结构最优区间的不同。这种成熟的理论对分析资本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基础上提出的,是建立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基础之上的,而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资本市场环境,一定要立足实际,在借鉴中西方已有的资本结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际以分析我国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互关系为目的,希望为我国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国外现状

关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国外的研究结果大都表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成正相关关系:Masulis,RonaldW(1980)发表在《经济学刊》上的《资本结构变动对证券价格影响一文中得出普通股价格的变动与财务杠杆水平的变动成正相关关系。Masulis,RonaldW(1983)发表在《财务学刊》上的《资本结构变动对价值的影响某些证据》一文中得出企业价值的变动与其负债水平的变动成正相关关系。LaxmiChandBhandari(1988)发表在《财务学刊》上的名为《债务/权益比与普通股期望收益:经验证据》一文中得出债务/权益比与普通股期望收益成正相关关系。Harris和Raviv(1988)则发现伴随新债发行、股权换债权和股票回购消息的公布,股票价格会上升,即所谓债务融资的信号效应。

三、国内现状

我国学者对资本结构的研究相对还较为滞后,对我国现阶段的实证研究资料较少,在已有的对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由于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基本结论分为两派,一部分学者认为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正相关,与西方一致,一部分认为是负相关。

1.认为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负相关。

汪辉(2003)在《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一文中,搜集了1998-2000年上市公司的3420个数据,以TobinQ值为被解释变量,以负债融资率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债务融资率与公司市场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债务融资具有加强公司治理、增加公司市场价值的作用。张佳林等(2003)在《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一文中,以我国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为例,对其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两者呈正相关的结论。陈共荣(2005)等在《中国转轨经济中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搜集了668家上市公司2000-2003年的数据,分别以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和TobinQ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债务融资率和资产负债率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不同企业价值衡量指标的选择会得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的不同结论,因此有必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资本结构理论。

第3篇:市值管理理论范文

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CCMVM)召开首届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峰论坛,主题是“市值:资本新标杆”,在国内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关于市值的概念、因素、评价、作用等市值管理理论体系,首开国内市值研究先河。

在中心的首份年度市值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市值是衡量上市公司实力大小的新标杆;市值是考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好坏的新标杆;市值是决定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能力强弱的新标杆;市值是影响上市公司融资成本高低的新标杆;市值是度量投资者财富多少的新标杆;市值是表现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乃至经济实力的新标杆。市值标杆,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新视角。

随后,轰轰烈烈的资本市场发展与实践,充分论释了市值新标杆的力量。

2008年,CCMVM举办第二届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峰论坛,并推出了“市值:管理新革命”的年度报告,高屋建瓴地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角度,提出了从产品经营到商品经营再到资本经营的“第三次财富革命”,并丰富、完善了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关联度等市值评价指标体系,开始着手构架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市值管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共识、共行动。

2009年,CCMVM继续举办第三届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峰论坛,以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为核心内容了年度“创富报告”,推出了中国上市公司创富领袖榜、创富创新榜、创富IR榜、创富服务榜、创富百佳榜,受到广泛关注。创富,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强音。

从资本新标杆到管理新革命,再到创富新时代,体现了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的敏锐探索,更契合了中国资本市场乃至中国社会的跳动脉搏。创富,已经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一个最基本原动力和最强大蒸汽机。

第4篇:市值管理理论范文

中華励誌網为您提供免费管理论文下载,免费管理论文是《中華勵誌網》www.zHLzW.com为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管理论文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管理论文的相关文章。 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使国有 企业 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但是,日渐突出的国有资产流失 问题 ,却在制约着国有资产退出的进程,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了障碍。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和 方法 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笔者在此提出以下看法。 一、加强国有资产的评估和核定 1.资产评估的原则。 (1)未来收益原则。资产评估应当核定公司价值,即在根据公司盈利能力、股利发放比率以及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所确定的股东权益资金成本的基础上确定的公司未来价值,而非 目前 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股票价值。在评估公司价值时,还要根据企业生命周期 理论 ,随着企业的 发展 而有所侧重。 (2)贡献原则。根据资产的某一部分对于资产整体的作用或价值来确定该部分资产的市场价格,该部分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其对资产整体效用、价值等的贡献情况。根据这一原则可以有效地对资产的某一部分进行 科学 的评估。 (3)市场原则。某项资产具有何种市场价格,除了其本身的价值外,还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 影响 。资产评估应该充分考虑该资产由于市场供求关系所导致的市场价格。 (4)替代原则。替代资产的价值对资产的评估同样会产生影响。在资产评估中,接受评估的资产的价值不应超过同种商品的最高售价。 (5)外在性原则。资产本身之外的 经济 或非经济因素也会影响资产的价值。如果资产本身之外的经济或非经济因素发生变化的话,资产的市场价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国有资产评估和核定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拥有一些不具备经营条件的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不具备经营条件的资产包括应核销资产损失、核减债权等方面的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包括用于城市管理如市政道路、供电、排水、清洁卫生和市政园林等方面的资产,用于劳动人事、 社会 保险如离退休人员管理、劳动用工管理和扶贫等方面的资产以及用于其他应由政府负有职责如职工住房管理、学校、 医院 和托儿所等方面的资产。 中華励誌網为您提供免费管理论文下载,免费管理论文是《中華勵誌網》www.zHLzW.com为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管理论文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管理论文的相关文章。 中華励誌網为您提供免费管理论文下载,免费管理论文是《中華勵誌網》www.zHLzW.com为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管理论文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管理论文的相关文章。 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使国有 企业 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但是,日渐突出的国有资产流失 问题 ,却在制约着国有资产退出的进程,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了障碍。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和 方法 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笔者在此提出以下看法。 一、加强国有资产的评估和核定 1.资产评估的原则。 (1)未来收益原则。资产评估应当核定公司价值,即在根据公司盈利能力、股利发放比率以及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所确定的股东权益资金成本的基础上确定的公司未来价值,而非 目前 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股票价值。在评估公司价值时,还要根据企业生命周期 理论 ,随着企业的 发展 而有所侧重。 (2)贡献原则。根据资产的某一部分对于资产整体的作用或价值来确定该部分资产的市场价格,该部分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其对资产整体效用、价值等的贡献情况。根据这一原则可以有效地对资产的某一部分进行 科学 的评估。 (3)市场原则。某项资产具有何种市场价格,除了其本身的价值外,还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 影响 。资产评估应该充分考虑该资产由于市场供求关系所导致的市场价格。 (4)替代原则。替代资产的价值对资产的评估同样会产生影响。在资产评估中,接受评估的资产的价值不应超过同种商品的最高售价。 (5)外在性原则。资产本身之外的 经济 或非经济因素也会影响资产的价值。如果资产本身之外的经济或非经济因素发生变化的话,资产的市场价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5篇:市值管理理论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体系;管理会计;价值创新

企业价值的管理基础是管理会计中的价值观体系,而管理会计体系的指导是以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从而进一步推动管理会计价值观体系发展。管理会计首先要明确的是顾客价值,其次是通过给顾客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的增值。会计在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会计的价值观体系,更是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管理会计价值观体系的基本构成

(一)企业价值构成

一般而言,企业的价值通常在市场价值、投资价值以及账面价值得以表现。其中市场价值是指上市公司价值,换言之就是公司股票市值。公司的股票价值越高就表明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处于健康发展状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股票形态也会处于一种较乐观的发展状态。企业投资价值在上市公司的角度看,企业还未被开发的价值也就是其潜在价值,时常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中体现。如企业特权,企业所拥有的有关技术以及人力资源各种方面的价值。紧接着是其在市面上并未完全展露的价值,企业本身所持有的但未向外公布的价值,企业财务报告中的信息与这些价值有较大偏差。企业真实价值如果流入股票市场,会为企业市场价值带来很大增幅。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壳资源内在价值,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排除企业本身价值,潜在价值很大的还有壳资源,这就需要上市的公司能够借壳上市,或是对其进行资本重组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

(二)管理会计的价值观体系构成

管理会计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企业的管理会计进行工作时需参照的思想体系与相关方法,企业价值管理离不开管理会计价值观体系的指导。优化企业价值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始终保障企业能良好健康发展,保证自身核心竞争力,是推动管理会计的价值观体系有关建设的重要前提。在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下,企业发展还需管理会计价值观体系来做指导,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前提是企业本身有能力对其进行掌控,是企业在市场上的资本运作能够更加流畅,这同样是管理会计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二、管理会计价值观体系建设分析

(一)顾客价值内涵

现如今,我国不在少数的企业经营核心由销售额逐渐向利润方面转变,随之向价值管理方面过渡,企业经营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股东价值和企业价值以外的顾客价值提起重视。对于顾客价值的基本定义也各有不同。其一,顾客的价值是通过降低顾客成本的方式以此使得顾客获得更大收益,抑或在无形资产投资中给顾客创造更多价值的体现。其二,顾客价值是指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直观感受。其三,产品价值是顾客价值的延伸,一个劳动价值交换的过程,继而转向生产价值,最后转为顾客价值。其四,顾客价值是全面使顾客得到满足并能够深刻感知的价值体验。总的来说,企业只有正确认识到顾客价值以及管理会计的价值观体系才能更好地为顾客带来价值,以促进管理会计价值的增长。

(二)顾客价值创造

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能够通过该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的大小来判断,顾客价值也是衡量管理会计是否达成工作目标的具体体现。从而推动企业的价值增长,要求企业方面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因为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联系密切,因而只有顾客价值增长,企业的价值才能得到增长。实现顾客价值管理会计价值体系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其一,通过提高经营的质量来创造价值,这里提到的经营质量不仅仅代指企业的服务或产品的质量。还包含了企业在其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顾客的需求的价值的创造,以便于更好地维护企业市场竞争力。其二,进行价值创造的同时要依据顾客满意度为标准,最为便捷的方法就是依据顾客满意度来具体生产相对应的产品或是提供服务,把顾客的满意度作为核心评价标准,这样可以使顾客满意度直接转化成实际利润,实现企业客户以及相关人员的共赢。

(三)管理会计理论价值

管理会计的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底线是理论价值,管理会计也是最早的在道德方面有着自身规范的职业之一。就环境管理方面而言,管理会计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价值观念的普及范围小、内容少。尤其关于理论价值观念的内容严重缺乏,致使企业更偏重于价值创造利润,不注重社会性和责任性。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环境加强管理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以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营活动方面,企业并购会进行裁员,通常规模较大,又通过一些手段使消费者购买一些不能增值或增值极低的资产,抑或是过度追求利益缺乏创新。管理会计价值观要为企业管理者搭建对应理论框架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结语

本文根据管理会计监制关体系进行讨论,选择管理会计理论价值、管理会计的价值体系基本构成框架以及管理会计对于顾客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拓展分析,意在给从事该领域的相关基础研究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管理会计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管理会计的价值体系能够直接对管理者的决策产生影响,故而建立一套优秀的管理会计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管理会计的价值观体系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4):181-182.

第6篇:市值管理理论范文

关键词外资银行;监管;金融监管

截至2007年5月末。共有42个国家在华设立了75家外国银行。在25个城市开展业务。已批准改制的外资法人银行12家,外资银行的营业性机构186家。其中,改制后的法人银行分行79家,外国银行分行95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外商独资银行7家,财务公司2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86家,法人银行12家,16家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提升国内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促进中资银行的发展,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和此同时。外资银行的大规模进入。必将对我国的银行业竞争格局、市场秩序甚至金融平安产生重大影响。鉴此,我国应加快和外资银行相关的政策调整、体制改革和宏观管理工作,尤其应当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外资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

外资银行是东道国引进的具有外国资本的银行。外资银行监管是指从东道国的角度出发,金融主管机关及其执行机关或有关机构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公约对外资银行机构和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业务经营和市场退出等进行监督和管理,促使其合法稳健运行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具体来说,外资银行监管由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目标及监管方式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一)外资银行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世界各国在外资银行监管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为外资银行监管奠定了理论基础。

1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理论

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即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假说是指私人信贷机构,非凡是商业银行和相关贷款者具有某种内在特性,即这些机构不断经历着危机和破产的周期性波动。这些金融机构的崩溃会传导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产生总体经济水平的下降。该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Veblon)提出,但人们公认系统地提出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理论的是海曼·明斯基(HymanPMinsky),他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构和其他相关贷款人的内在特性引起信贷资金供求不平衡。这样就会导致金融危机,使银行经历周期性危机和破产风潮。另一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也从周期性角度来解释金融体系风险的孕育和发展。他认为宏观金融风险的产生和积累是不同经济人非理性或非均衡行为的结果。

2社会利益理论

社会利益理论亦被称为市场调节失效论。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期。当时人们迫切要求政府通过金融监管来改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低效率和不稳定状态,并恢复公众对国家货币和金融机构的信心。社会利益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市场价值规律的功能,竞争的结果会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但市场不能在竞争方式下运转即市场失灵时。必须有一种降低或消除同市场机制失灵相联系的手段,这种手段就是管制。市场机制失效的原因在于市场本身具有市场缺陷。从金融市场看,其市场缺陷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银行业的不完全竞争性,即金融机构的竞争和其他行业一样存在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新问题。第二,银行的负外部性。银行的负外部性包括一家银行机构破产导致多家银行机构破产的连锁反应的系统失灵风险以及由于过度竞争造成一般贷款标准和利率的降低的传染效应。第三,信息不对称。一般说来,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两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一是在存款市场上,存款人难以了解银行的经营管理和资产组合状况,存款人在信息方面相对于贷款人处于劣势。二是在贷款市场上,由于借款人对其投资的项目拥有更多的信息。银行难以准确认定借款人具体投资项目风险的高低而相对借款人处于信息劣势。因此。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有责任采取必要的办法减少金融体系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

(二)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价值分析

法律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法律对于一定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反映了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价值追求。从法理上分析,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主要体现了以下价值目标:

1秩序价值

秩序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法律永远相伴的基本价值,便是社会秩序”。通过对外资银行监管,加强外资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及来自政府管制、行业自律、市场约束等外在控制机制来维护东道国、母国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市场秩序。同时,通过外资银行监督法律制度,明确金融监管当局的组织体系、职责、运转程式等,实现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从而进一步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2平安价值

平安价值是指法律能够直接确认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自由等。满足人们的平安需要。外资银行的经营活动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交易活动比一般国内银行更为复杂,也面临更多的经营风险,必须通过监管立法保证其交易的平安性,从而保证外资银行资产和广大客户及存款人信用的平安。同时。由于金融市场固有的市场缺陷。金融体系非凡是银行体系轻易面临系统风险,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还可能导致东道国整个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通过外资银行向东道国传递也会给东道国的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威胁。和此同时,外资银行的自身经营平安对母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各国为了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的平安,都要对外资银行进行法律监管,用法律手段调整跨国银行和其他社会主体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3效益价值

第7篇:市值管理理论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价值管理

一、“市值管理”的提出背景

追本溯源,“市值管理”于国内提出立足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同股不同权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公司市值在证券市场步入全流通环境后成为衡量股东财富的新标志,成为上市公司并购与反并购能力的新标杆,“市值管理”的理念也逐渐获得市场认可。

二、“市值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国内学者,施光耀刘国芳(2007)提出的市值管理概念,“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与合规的价值经营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

就“市值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

1.使公司股价与内在价值能够趋向一致

公司内在价值是股价体现的基础。在股价和内在价值之间,“市值管理”追求两者的合理表现。而股价合理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避免公司股价的大起大落,二是避免股价与内在价值的长期背离。

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股价的大起大落不利于维护企业形象。在非理性波动期间,上市公司不仅受到较大的舆论压力和监管压力,而且容易被误认为是股价操纵的怂恿者,遭受不必要的市场非议,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冲击同时,造成公司股价表现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若公司股价与内在价值处于长期背离会阻碍市场对公司的价值发现,不利于市场对公司做出公正评判。

2.避免公司成为反并购对象

由于二级市场股权的流通性,长期低于内在价值的上市公司很容易成为市场并购狙击的目标。“市值管理”是建立企业内在的价格防御机制,避免公司遭遇恶意收购。

三、如何做好“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是公司建立在一种长效机制基础上的管理。这种机制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通过与资本市场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的动态平衡。“市值管理”重视的是企业价值链系统性的管理,就企业而言,内在价值链是贯穿于企业经营、发展、管理等各个环节。企业内在价值链能否有效地传导在其股价上,也反应了这根价值链传导的能力、流通性、竞争力和有效性。

除此之外,“市值管理”的传导不仅受公司内在价值链的影响,还受到市场环境的干扰。证券市场的股价表现是多层次投资者行为的结果,凯恩斯(1936)用“选美博弈”对市值非理性上涨做描述,即参与选美者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而是揣测一般人喜好并以一般人的标准来选择最美者。市场中的非理性正是与之相类似的“羊群效应”引起的,表现为“股票价格噪音”,股价的非理性表现加大了“市值管理”的难度,也同时考验着管理层对“市值管理”的动态把握。“市值管理”不仅要兼顾公司内在价值的创造,更要重视证券市场对于公司价值的判断。

如何做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

1.建立“市值管理”理念

“市值管理”还是较新的管理理念,对其认知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就企业管理者和股东而言,要使“市值管理”能够服务于企业,首先要建立“市值管理”理念。

2.注重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能力

企业内在价值是价值实现的核心,也是公司股价的基础。企业应注重内部价值创造的能力,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围绕着企业的各类主营指标、财务管理能力,资本管理能力、人员的竞争优势等都是其内部价值创造,夯实企业自身实力的核心要素。对此,“市值管理”也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并帮助企业更好地发现自我价值。

3.重视企业价值于市场的传导路径

上市公司要获得市场对自己的认可应该注重公司价值于市场的传导路径,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投资者关系的成熟度。投资者关系是上市企业维护自身形象,获得市场话语权以及获得投资者认可的重要手段。投资者关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能仅仅只涵盖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之间的狭义理解,更应该立足于广义上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上市公司应该动态调整投资者的类别,并辨析各类投资者的不同影响和作用。

综上,“市值管理”是一个多维度、多角化的价值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并为股东带来财富收益。

参考文献:

[1]施光耀,刘国芳,王珂.市值管理在中国的来龙去脉[J].市值管理,2007(2):52~54、

[2]施光耀,刘国芳.资本市场新思维:宏观市值管理.经济, 2007(9): 20~ 26

[3]王世权,王丽敏.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与企业价值: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南开管理评论, 2008(11) :34~ 41

[4]毛勇春.市值管理方略[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5]张济建,苗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10(4):82~88

[6]Michael C. Jensen. Value Maximizati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2001: 8~ 21

第8篇:市值管理理论范文

关键词:证券市场价值投资;实证分析;应对策略

1 引言

在欧美国家证券市场比较成熟,证券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基本面分析法,证券价格能够非常好地反映基本面信息,证券价格和证券价值具有非常大的相关性。2012年我国基金业已经经历了15年的历程。1997年我国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在这之后证券投资基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得到了十年牛熊轮换的检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目前已转变为证券市场上非常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得到了资产管理者的普遍关注。从2012年1月底以前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一共有63个基金管理公司,包括了34个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所有基金管理公司一共管理484只基金,所有基金的资产净值为234225.63亿元,偏股型基金为17512.36亿元,占有A股市场流通市值的25.4%。在十几年的创新和完善中,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发展。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价值投资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从理论上看,实证研究可以找出我国证券投资市场价值投资策略的发展趋势;能够建立价值型股票的内在价值模型;通过相关理论和我国股市发展过程中归纳出的经验来分析基本面因素对于股价变动的影响。从实践上看,依据实证分析能够有效地验证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价值投资策略的应用效果;相关性计量分析的结果为价值投资者利用价值投资策略进行证券投资时提供较好的价值评估参考应对措施。

2 价值投资的基本理论

1934年,著名学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了价值投资的概念,虽然到现在已经有了大约80年的时间,但是价值投资理论对目前我国的证券投资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格雷厄姆提出价值投资的依据是金融市场的特点,分别表现为:金融证券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通常情况影响比较深远而且变化难以预料;虽然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很多资产具有非常稳定的价值,换言之,证券的经济价值和现在的交易价格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证券的市场价格和求出的价值相比非常小时可以购买证券,最终将得到超值的回报。

目前,社会产生了较快的发展,格雷厄姆所提出的三要素定价法已经和目前的基金市场不在适应,但是其中蕴涵的基本理念能够在未来得到检验。目前,大多数人已经逐步地认可了价值投资的基本理念,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公司以后的盈利水平,公司的账面价值,现金分红以及未来的现金流情况,逐步地成为了基金内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基于已有的理论以及实践,可以构建价值投资组合的基本依据:可以把基金划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具有较高帐面价值的价值股,主要包括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分红/基金价格、盈利/基金价格以及现金流量/股票价格的比值,另外一类是成长股,主要包括比率比较小的股票。根据价值投资理论,证券投资者应该把价值股买入,把成长股卖出,此外,价值投资理论认为价值投资策略能够超越市场,其中被应用的最广泛的指标就是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比率(B/M),并由此产生市盈率定价法等投资分析方法。

3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国外,最初对股票理论价格的探索是按照证券投资市场中投资者的投资需要来执行的,所以,国外的相关文献中把这个理论价格定义为股票投资价值,因此明确了投资价值和市场价格的不同。在20世纪之初,投资价值的定义得到了明确,最开始把股票价格和价值区别开来的研究学家是普拉特,普拉特撰写了《华尔街动态》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普拉特认为股票价值和企业的收益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股息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他为间接因素,可以通过股息对股票价值产生相应的影响。普拉特通过理论分析结果得到如下结论,股票的价值和股票的价格一般而言是一一对应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两个因素有着较大的区别。然而,普拉特所提出这个理论不仅仅可以适用于股票,同时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也适用于其他商品,但是股票由于自身的特点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地方。依据股票价格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将和供需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不能和它的真实价值保持较好的一致性。研究学者霍布内将普拉特提出的理论采取了进一步的改进,霍布内从理论的角度比较透彻地分析了股票价格以及价值之间的联系,进而可以为证券投资提供有利的决策参考依据。此外通过对股票发行公司财务情况的考察了解股票的价值状况。霍布内认为股票价格以及其本质的价值具有一致的特点,依据长期股票的股价变动的情况,长期预期收益和资本还原率和股票的价值有着较大的联系。学者多纳撰写了《证券市场与景气波动原理》这本书,在书中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刻地剖析,并且得到了比较好的结论,股票价格一般而言和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密切相关的,然而股票价值通常情况下和公司的收益有密切的联系。虽然真正的股价波动情况和公司的收益改变状况有着明显的不一致性,但是依据长远的视角来分析,股价的变化与公司的收益以及利率都是密不可分的,就是说,随着股票价值的变化而变化。格雷厄姆以及多德同样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索,并且提出更为完善的股票理论,相对于以上的股票理论更进了一步。这两个学者联合撰写了《证券分析》这本书,在书中提出了内在价值理论的概念,并且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这两个学者认为,股票的内在价值和企业今后的盈利水平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同时针对公司今后的获利水平,不仅仅是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而且还应该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其未来的发展动态,从而为分析企业的赢利水平提供前提条件,同时应该对考虑到资本还原状况。股票价格将返回到其经济价值之中,因此证券分析师应该认真地考察相关发行人的财务信息,尽力地挖掘该股票的内在价值,并且根据相应的内在价值,对股票价格进行合理地评价,为证券投资提供有利的决策依据,相应的计算表达式如下所示:

资本还原倍数通常情况下和公司的发展和股息的波动是紧密相联的;预计收益 的三分之一可以表征按照当时普通上市企业规范的需求基本上是把2/3的收益以股息的形式发放出去,对于其余的1/3收益,应该以盈余的形式予以保留,从而能够有利于企业基金的持续发展。学者威廉姆斯出版了《投资价值学说》这本书,研究了普通股的估价方法,相应的思路如下:股票表示收益凭证,股票价值是指股票通过未来所产生的各个期间收益的现值的和,股票价格一定要从股票价值的角度来考虑。威廉姆斯提出公司保留盈余并不需要体现在股票价值上,威廉姆斯认为股票的投资价值是以后可以获得的所有股息以及资本还原的当前价值的全部数额。公司保留的盈余也可以成为公司未来的收益,迟早会转变为股息被发放出去。威廉姆斯提出买进股票可以表示“现在财富以及今后财富的彼此互换”,然而今后收益就是未来中期的“股息”,对其采取资本还原就可以得到目前的股票的投资价。威廉姆斯为投资价值理论的改进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主要反映在其通过以后各期股息作为依据通过相应的数学模型表示股票投资价值,并且最早利用数学模型因子表示股票投资价值,从而为未来的投资价值探索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Michael Adams(2007)研究了价值投资理论在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价值投资在组合投资策略中的重要性,讨论了价值投资在组合投资策略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Heng-Hsing Hsieh Georged(2011)对价值投资理论进行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并且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研究了证券投资过程中使用价值投资策略的适用性,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Athanassakos(2012)研究了价值投资和现代组合投资理论的关系,分析了价值投资的基本概念,并且提出了基于价值投资的组合投资策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

刘玥宏(2010)探讨了投资价值策略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适用性,从市场的有效性出发,确定了测量股票内在价值的标准和方法,对股票价格的波动性进行了深入地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黄惠(2010)平等人对价值投资在我国证券市场是否适用和有效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且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价值投资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对于理性投资和避免过度投资提供了有利的依据。罗欣(2010)深入地研究了价值型投资分析在我国证券投资中的应用,分析了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讨论了价值型投资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研究了财务分析和价值型投资的关系,并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价值型在证券投资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柯原(2011)将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和价值投资融合起来,提出了最优证券投资组合,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价值投资理论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可以在承担较小风险程度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投资汇报率。陆帆(2012)从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了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经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证券市场的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投资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投资价值理念将成为中国股市主流的投资理念。

4 我国证券投资价值投资方法的实例分析

价值投资策略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在成长投资组合和大盘指数上已经获得了比较客观的收益。我国证券市场拥有价值投资的支持条件。为了验证价值投资策略在我国证券投资中的适用性,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的数据从巨灵金融服务平台获得,一共选用了深证300指数股。由于盈利能力不强的上市公司价值投资研究价值不大,而且缺少较大的收益时间,无需把每股收益看作参考依据,所以为了避免非正常值的导致的影响,选择的依据必须满足每股收益大于等于0.1,此外,将不完整的上市公司数据排除。最终的选择结果如下:2009年188 只、2010年205只、2011年226只,总共有619只。

(1)样本期内各个时间段内的基本面量化指标和股票价格的相关研究。首先,利用SPSS16.0软件计算出2009-2011年各个时间段的基本面量化指标和相应时间段的股票价格间的Pearson因子,相应的统计数据结果见表1。多元模型的自变量选择那些和股票价格有明显相关性的数据指标,排除与股票价格存在较小相关性指标,进而能够为下一步各时间段的多元回归分析提供合理的数据支持。在该阶段,能够保留下来指标的相关系数必须满足0.0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然后,为了避免回归过程中的自相关,所以将排除净资产收益率。同时,因为流动比率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转换为风险控制因素,和股票价格间有较强的非线性,所以也应该给予剔除。

(2)优化选择后的量化指标对股票价格贡献度的影响分析。选取2009-2011年3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tepwise的输入技术进行三次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三组输出。研究过程中关键要讨论标准化因子和可决因子。标准化因子是指量化指标经过一个标准差的改变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程度。该因子能够防止由于不同指标的量纲不一样而无法比较影响程度的问题。标准化因子绝对值越大,表示该因子对股票价格的解释水平越高。可决因子是在调整回归方程后获得的,主要是指全部指标对股票价格的整体解释水平。可决因子越大,表明该模型对股票价格的解释水平越高,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的变化对基本面因素变化有较大的影响,投资的合理性越大。相应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回归分析的计算数据能够获得如下结论:在观察时间,每股收益包含在回归模型之中,具有最佳的解释股票价格的水平,因此,这个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够受到了较好的关注。回归数据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每股收益和总资产收益率均包含在回归模型内,从而表明证券投资者非常关注对股票价值有较大影响的基本面,这一结果表明价值投资意识已经不断地深入人心。从回归分析结果数据可以看出,在2011年营业利润增长率包含于回归模型,从而说明证券投资者已经对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有了关注,同时能够表明证券投资者对和内在价值有关的基本面因素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

从回归分析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和2011年期间每股净资产已经退出了回归模型,表明证券投资市场不够关注风险水平。每股净资产是指上市公司在破产时证券投资者股票的内在价值。每股净资产属于主要的风险评估基本面因素,正在被证券市场逐步地认可,说明证券市场对股票的关注不仅停留在投资回报上,同时非常关注风险的存在,这正式证券市场不断趋向于理性的具体表现。然而,对通过对2009年和2010年的回归分析可知,每股净资产指标出现了缺失。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股票市场比较好的局面导致了证券投资者的思维定式,降低了对风险的关注度。

经历了一段时间,大量的解释变量符合了回归模型,这表明投资者对基本面的研究更加完善。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证券投资者不断地利用更多的指标,通过不同的层面更为全方位地考虑证券的内在价值,证券市场不断向以价值投资为中心的投资方向发展。此外,可决因子的周期变化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基本面因素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不断提高,然而并不稳定。当外部经济环境产生变动时,证券投资者容易产生非理,从而使非价值因素再一次占了上风。

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价值投资的应对措施

(1)完善基金绩效评价模式

有效的基金绩效评价模式对基金业的快速前进具有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国外对基金绩效的评估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相应的理论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对于我国基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方法的角度上看我国还处于一个引进吸收的状态。近年来,中国在进行基金评估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基金的排序,从而使基金投资者在基金投资过程中十分关注同业其他管理者的投资情况,因此,“羊群效应”时有发生,不愿意获得超额收益,然而渴望排名可以靠前,并且很多基金管理者认可这一模式。然而,基金持有者投资基金不完全重视其所投资的基金是否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主要重视的是所购买的基金能够获得多大的收益。基金持有者和管理者目标有差别时将引起问题,就是基金公司仅仅为了获得取高额利润通常以损坏基金持有者利益为代价。为了能够有效地处理该问题,应该使基金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行为目标相一致,最终能够获得绝对收益。基金管理者在决策时应该考虑到股票的经济价值,依据价值投资理论的选股准则标选择投资标的,同时利用长期持有的方式取得绝对收益。

(2)不断完善目前的股票发行政策,针对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等方面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较快地解决以上问题。目前,我国股票发行采用的核准制度,股票发行价格的完善应该遵循定价为主向竞价原则,并且以此为主要的发展趋向,不断地使证券投资市场来主导实际的发行价格。此外,不断地处理好国有股、法人股等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例如按照证券投资市场的容量,不断地采取国有股配售减持,采用优先股的方法,把国有股不断地转变为优先股,增加不同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在股票市场投资的区间,利用网上交易的形式,协议转让的手段等增加法人股流通,减少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例,提高个人股的数量。

(3)合理地分配基金管理酬劳的基本组成结构

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基金投资者一直怀疑基金公司较高的、较稳定的工资收入。尤其在基金投资处于熊市,虽然收益正在减少,但是基金公司还可以采取增加管理规模的方式来提高资金的管理回报,这些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基金公司管理者在证券投资者心中良好的形象。大部分基金投资者存在如下的观点,基金管理者无法为自己带来较大的投资汇报,资金管理费过高。

应该承认基金管理公司按照资产管理的规模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具有其合理性,主要原因在于资产管理规模的增加将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相关资源有更高的需求,为了适应规模增加的实际需求,将资产管理规模中的一部分资金作为管理费是合情合理的,通过管理费不仅能够增强基金公司的管理实力,而且能够提高投资团队的水平,同时管理费还能够促进基金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基金持有者带来更大的投资回报。然而,如果基金管理公司的工资待遇和资产管理规模有较大的联系,就会导致基金管理者仅仅关注视资产管理的规模,同时忽视帮助基金持有者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最为管用的方式就是优化基金管理的收入的基本组成,采用浮动收益的方式,即固定资产管理费和资产管理收益挂钩。一定的资产管理费可以确保基金的有效实施,然而浮动收益可以使基金管理者以资金投资者的权益为中心帮助资金投资者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采用了这种基金管理收入配置模式比较合理,有利于价值投资策略的有效实施,进而可以使基金管理者在进行价值投资阶段避免一些制度性制约。

(4)充分地利用投资组合策略

证券投资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但是高风险和高收益率是相互对应的,怎样才能使投资风险减少并且使投资收益最大应该得到有效的解决。投资组合策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预防投资风险,而且能够有效地弥补证券投资价值的缺陷。投资者可以依据不同阶段国际经济形式、国内产业制度以及行业的发展潜力实时地调节投资产品的比重,从而能够得到最佳的收益。

(5)投资者应该不断地转变投资理念

投资者的理念在证券投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证券投资者应该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主要关注证券投资的长期回报。证券投资者必须熟悉证券投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道证券投资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掌握证券投资产品的相关功能;投资者应该明确投资目的,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证券投资产品。投资者应该熟悉证券公司的相关情况,对证券公司的专业化水平、标准化产品、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以及信息披露系统等方面的情况有比较深入地了解,从而能够从长期投资的角度获得最大投资回报率。

(6)不断健全证券市场的管理制度

通过股权改革可以较好地处理中国证券市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利益的不一致性、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缺位等难题,能够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化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从而能够不断深化中国证券市场的中长期投资价值,为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价值投资创造一个非常有利的市场平台。基金投资意识的不同在基金的投资收益上能够得到较好的反映,此外,可以在今后的资本市场中的体现不断增加。

然而,证券市场的管理制度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存在许多缺陷,例如,产品结构比较单调、交易机制不够完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基金投资者利用价值投资策略进行证券投资的热情。因此,必须不断地提高证券市场建设的水平,例如,尽快地为股指期货上市做好相关的准备,同时不断地促进股指期货的持续进步,当证券市场条件比较成熟时实施做空方式,持续健全基金在遭遇资本市场单边降低情况下的不利局面,持续地提高基金管理者的主动性,减少基金中隐藏的风险,确保基金持有者的利益不受到侵犯,通过以上策略可以为价值投资措施的执行创造一个非常有利的市场环境,进而能够资本市场环境符合价值投资发展的实际要求。

6 结论

价值投资应该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主要的发展趋势。我国证券市场仍然是一种新兴的证券市场,依然存在于非有效市场向弱有效市场不断转变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包含价值投资的含义,然而利用价值投资策略得到的收益不是非常稳定的。通过股权分置改革等相关的证券市场改革策略的执行,伴随着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升,价值投资策略将转变为证券市场的主流方式,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选取了深证300指数股进行了相应的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是非常受到重视的。证券投资者更加关注决定股票内在价值的基本面因素,价值投资理念正在渐渐地深入投资者的人心。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市场对风险的关注程度正在降低。每股净资产能够表明上市公司在破产的状况下,投资者持有的每股股票的价值。证券市场对股票的重视不但保持在收益上,而且非常关注风险,从而使证券理性更加回归理性。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者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基本面的内涵。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证券投资者已经利用更多的指标,从不同的层面深入地考察股票的经济价值,市场正在想以价值投资为主的理性投资发展。

(2)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具有较好的价值投资意义,然而不能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因此,应该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完善基金绩效评估体系和股票发行政策;合理地分配基金管理收入结构;充分地利用投资组合策略;投资者应该不断地转变投资理念;不断完善证券市场的制度体系。随着上市公司质量的持续提升,价值投资将不断地深入人心,通过价值投资可以使中国证券市场更加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1] Michael Adams, Terry Mullins, Barry Thornton [J]. Journal Of College Teaching & Learning, 2007, 4(3):21-32

[2] Heng-Hsing Hsieh, Kathleen Hodnett. Do Managers Of Global Equity Funds Outperform Their Respective Style Benchmark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2011, 10(12):1-10

[2] George Athanassakos. Value Investing Vs. Modern Portfolio Theory[J]. Journal of Business & Financial Affairs 2012,(1):2.

[3] 刘玥宏. 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劵市场的适用性分析[J].知识经济, 2010,(6):60-61

[4] 黄惠平, 彭博. 市场估值与价值投资策略[J].会计研究, 2010, (10):40-47.

[5] 柯原. 基于价值投资理论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探讨[J].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3):11-17

第9篇:市值管理理论范文

在我国,最早研究财务基本假设的学者是王广明与刘贵生同志。他们认为,财务基本假设是财务理论研究中对财务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提出的一些基本设想,是财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财务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理财主体与自主理财假设;(2)资金市场健全假设;(3)连续经营假设(王广明、刘贵生,1989)。

陆建桥同志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因此,呼吁加强财务管理假设的研究,并提出了财务管理的五项基本假设:(1)财务主体假设;(2)理性财务行为假设;(3 )不确定性假设;(4)财务预期假设;(5)财务信息可靠性假设(陆建桥,1995)。

王棣华先生认为,财务假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立理财主体假设;(2)谋求价值增殖假设;(3)财务风险假设;(4 )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5)利益平衡分配假设;(6)财务环境、财务文化决定假设;(7)财务可管理假设(王棣华,1997)。

张家伦同志在试图构筑财务假设体系的同时,列举了每一假设衍生的重要财务概念,并指出:从总体上说,财务假设是财务概念和财务程序与方法的逻辑起点(张家伦,1995)。其财务假设体系可以用下图来表述:

财务资料可选择性假设

─财务依据假设─│

财务关系多重性假设

─法人理财主体假设

财务假设┼─ 财务主体假设─│

─财务理性人假设

─财务可控性假设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有科学和合理的成份,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财务假设的提法欠准确。财务是关于钱财的事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范畴,它本身不存在假设问题,因此,在研究此问题时,只能使用“财务管理假设”和“理财假设”这样的概念,而不能用“财务假设”。

其次,有些假设的提法值得商榷,一是不能将假设与目标相混淆,如谋求价值增值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一种假设,笔者认为,将此项假设改为资金增值假设更好;二是不能将假设与原则相混淆,如利益平衡分配就是一项财务分配的原则,而不是一种假设;三是不能将假设与实际情况相混淆,如财务关系多重性、财务风险等都是客观实际情况,不属于假设的范畴。第三,假设应该有明确的体系关系。在以上提法中,除张家伦同志对财务假设的体系进行了研究以外,其他学者均没有深入研究假设的体系问题。而张先生的划分方法也不是十分合理,在财务依据假设的下面安排财务关系多重性假设;在财务主体下面安排财务理性人假设,均没有科学道理。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假设可按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环境、对象和财务管理的行为分别安排五个一级假设: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每个一级假设又可根据不同情况派生出一个或几个二级或三级假设,形成一个有机的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其基本内容为:

一、理财主体假设

理财主体假设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应限制在每一个在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它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将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同另外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相区分。

理财主体应具备以下特点:(1 )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利益;(2)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3)理财主体一定是法律实体,但法律实体并不一定是理财主体。与会计上的会计主体相比,理财主体的要求更严格。例如,某个主体虽然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但不是法律实体,则该主体只是会计主体,而不是理财主体,如一个企业的分厂。如果某主体虽然是法律实体,但没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则其也不是理财主体。当然,实际工作中,为了管理上的要求,会人为地确定一些理财主体。例如,对一个分厂实行承包经营,赋予它比较大的财权,这个分厂也就有了理财主体的性质。因此,笔者认为,考虑到实际情况,理财主体可以区分为完整意义上的理财主体(或称真正的理财主体、自然的理财主体)和相对意义上的理财主体(或称相对的理财主体、人为的理财主体)。一个真正的理财主体,必须具务上述三个条件。一个相对的理财主体,条件可适当放宽,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具体情况和一定单位权、责、利的大小,确定特定层次的理财主体。不过,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所说的理财主体,一般都是指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主体。本文也是按此思路进行研究的。

由理财主体假设可以派生出自主理财假设。从上述理财主体的概念中可知,凡是成为理财主体的单位,都有财务管理上的自,即可以自主地从事筹资、投资和分配活动。当然,自主理财并不是说财权完全集中在财务人员手中,在现代企业制度情况下,财权是在所有者、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之间进行分割的。两权分离的推行,使财权回归企业,经营者有权独立地进行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和分配等重要决策。“经理革命”的出现,进一步为企业成为理财主体奠定了基础(所谓经理革命是指领取薪水的经理人员在高层管理中逐渐取代传统的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支配地位,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财权的逐渐回归企业,所有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均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主体。而一部分不能实行完全竞争的行业的国有企业,其理财主体的双重身份可能会长期存在。但这种特殊情况的存在,并不否认理财主体假设的成立。

理财主体假设为正确建立财务管理目标,科学划分权责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指理财的主体是持续存在并且能执行其预计的经济活动。在设定企业作为理财主体以后,就面临一个问题,这个企业能存在多久。企业可能是持续经营的,也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发生变更甚至终止营业。在不同的条件下,所采用的财务管理原则和财务管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的毕竟是少数,即使可能发生破产,也难以预计发生的时间。因此,在财务管理上,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破产、关闭,否则,都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持续经营下去。

持续经营假设可以派生出理财分期假设。按理财分期假设,可以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定期间,以便分阶段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企业自创立之日起,直到解散停业为止,其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都犹如奔腾的长江一样川流不息、持续不断。企业在其存在期内的财务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一直到停业之日才停止变动。为了分阶段地考核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必须将持续经营的企业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期间,这就是理财分期假设的现实基础。

持续经营假设是财务管理上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我们说,在确定筹资方式时,要注意合理安排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的关系,在进行投资时,要合理确定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关系,在进行收益分配时,要正确处理各个利益集团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此项假设基础之上的。

三、有效市场假设

有效市场假设是指财务管理所依据的资金市场是健全和有效的。只有在有效市场上,财务管理才能正常进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才能建立。最初提出有效市场假设的是美国财务管理学者法马(fama),他将有效市场划分为弱式有效市场、次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三类。

笔者认为,法马的有效市场假设是建立在美国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和股份制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理财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理财环境和中国企业的特点来看,有效市场应具备以下特点:(1)当企业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价格在资金市场上筹集到资金。(2)当企业有闲置的资金时,能在市场上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3)企业理财上的任何成功和失误,都能在资金市场上得到反映。

有效市场假设的派生假设是市场公平假设。它是指理财主体在资金市场筹资和投资等完全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交易状态。市场不会抹杀某一理财主体的优点,也不会无视某一理财主体的缺点。理财主体的成功和失败,都会公平地在资金市场上得到反映。因此,每一个理财主体都会自觉地规范其理财行为,以便在资金市场上受到好评,以利于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市场公平假设还暗含着另外一个假设,即市场是由众多的理财主体在公平竞争中形成的,单一理财主体,无论其实力多强,都无法控制市场。

有效市场假设是建立财务管理原则,决定筹资方式、投资方式,安排资金结构、确定筹资组合的理论基础。如果市场无效,很多理财方法和财务管理理论都无法建立。

四、资金增值假设

资金的增殖假设是指通过财务管理人员的合理营运,企业资金的价值可以不断增加。这一假设实际上指明了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意义。因为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如果在资金运筹过程中不能实现资金的增值,财务管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运筹资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取得了资金的增值(有了盈余);二是出现了资金的减值(有了亏损);三是资金价值不变(不盈不亏)。财务管理存在的意义绝不是后两种情况,而是第一种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从整个社会来看,资金的增值是一种规律,而且这种增值只能来源于生产过程。但从个别企业来考察,资金的增值并不是一种规律,也不一定来源于生产过程。例如,一家企业将其资金投资于股票,一年以后卖出,可能实现资金的增值,也可能会出现亏损,因此,我们说从个别企业进行考察,资金增值只能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一项规律。因为在财务管理中,在作出这种投资时,一定是假定这笔投资是增值的,如果假定出现亏损,这笔投资就不会发生了。

资金增值假设的派生假设是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此项假设是指风险越高,获得的报酬也越高(指取得的增值越大或付出的成本越低)。资金的运筹方式不同,获得的报酬就不一样,例如,国库券基本是无风险投资,而股票是风险很大的投资,为什么还有人将巨额资金投向股市呢?这是因为他们假设股票投资取得的报酬要远远高于国库券的报酬。同样,有人将资金投向食品行业,有人却投向房地产行业,有人投向衍生金融工具,他们也同样是根据风险与报酬同增这一假设来进行决策的。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实际上暗含着另外一项假设,即风险可计量假设。因为如果风险无法计量,财务管理人员不知道哪项投资风险大,哪项投资风险小,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也就无从谈起。

资金增值假设说明了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意义,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又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能盲目追求资金的增值,因为过高的报酬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此两项假设为科学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不断调整资金投向奠定了理论基础。风险报酬原理、利息率的预测原理、投资组合原理也都是依据此项假设展开论述的。

五、理性理财假设

理性理财假设是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理性的理财人员,因而,他们的理财行为也是理性的。他们都会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尽管在实际上存在一部分盲目的理财人员,但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来看,只能假设所有的理财行为都是理性的,因为盲目的理财行为是没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事情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理性理财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理财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即企业的理财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当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理财环境中,对理性理财行为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在过去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个人利益的多少,均由完成的产值指标的程度来决定,这时所做出的理财决策无疑是为了实现产值的最大化。今天看来,这种行为不是理性的,因为它造成了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只重投入,不重挖潜等种种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有害的理财行为。但是,在当时,人们会认为这种理财行为是正确的,是理性的。可见理性理财假设中的理性是相对的,是相对具体理财环境而言的。无论事后证明这种理财行为正确与否,其行为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都认为是理性的。

理性理财的第二个表现是理财人员会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即表现为财务管理人员要通过比较、判断、分析等手段,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有利于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最佳方案。

理性理财的第三个表现是当理财人员发现正在执行的方案是错误的方案时,都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便使损失降至最低。

理性理财的第四个表现是财务管理人员都能吸取以往工作的教训,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合理应用新的方法,使得理财行为由不理性变为理性,由理性变得更加理性。

尽管上述四个方面为理性理财行为假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个别理财行为不是理。另外,即使所有的理财行为都是理,也不一定完全导致理性的结果。因此,理财的理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事实。

理性理财假设可派生出资金再投资假设。这一假设是指当企业有了闲置的资金或产生了资金的增值,都会用于再投资。换句话说,企业的资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大量闲置。因为理财行为是理性的,因此,企业必然会为闲置的资金寻找投资途径,因为市场是有效的,就能够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原理,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的计算等,都是建立在此项假设基础之上的。

理性理财行为是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建立财务管理原则,优化财务管理方法的理论前提。例如,财务管理的优化原则,财务管理的决策、计划和控制方法等都与此项假设有直接联系。

「参考文献

陆建桥(1995):“试论财务假设”,《四川会计》1995年第2 期。

汤谷良(1997):“经营者财务论”,《会计研究》,1997 年第5期。

陈小悦等(1997):“中国股市弱型效率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7年第9期。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1页。

列宁:《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19页。

王广明、刘贵生(1989):《企业财务理论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王化成(1996)“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中青年会计名人名作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棣华(1997):“财务假设初探”,《财会通讯》,第1997年第1期。

吴世农等(1997):“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股价变动与股市效率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第1997年第4期。

张家伦(1995):“略论财务假设”,《扬州大学学报》第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