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

第1篇: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0 引言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简称“微课”,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另外它的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加之其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非常适合Web 2.0时代,借助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1 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成功的应用案例极大的促进了“微课程”在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

1.2 国内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 “微课”教学比赛。一个席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与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

2 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流程

2.1 微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选取

结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选取适合进行讲解和演示的内容或知识点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2 微课程的设计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选取一个学习专题或知识点,结合“微课”类别,设计具体的“微课”的教学设计。

2.3 微课程的资源开发

微课程的资源包括视频资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以及图片素材。根据需要,结合具体知识点可以拍摄教师某一章节的授课视频和教学过程、也可以制作三位立体的虚拟仿真或者二维空间的时间序列动画,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图片展示素材、文本素材等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选取适当的开发工具,进行微课程的资源开发。视频编辑软件可以采用Premiere、会声会影等编辑软件,三维动画可以采用Maya或者3Dmax软件,二维时间序列动画可以采用flash软件,图片资源可以采用Photoshop和CorelDRAW等软件。

2.4 微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

在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开发出来的微课程资源进行组合、整合与统合,利用架构好的移动教学平台,实践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开放学习和泛在学习。并实现平台间同类微课程或不同微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实现微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2.5 微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微课程开发、应用与交流共享之后,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多元评价和微课程的教学与应用评价,为接下来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教育评价、多元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都可以用于微课程的评价,及时的评价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更优秀微课程的开发与共享。

3 “微课程”发展趋势

在网络web 2.0时代,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研究[J].开发教育研究,2013(2):65-72.

第2篇: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

>> 一种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的构建 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平台构建 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英语移动式微学习平台的构建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移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基于微博平台的网络教育移动学习资源构建研究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学习设计研究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开发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应用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研究 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课程学习体系构建分析 基于微信平台构建健康管理课程开发的研究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微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泛在学习环境构建 基于微信的微课程学习需求调查与对策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号AutoCAD课程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资源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范福兰,张屹,白清玉,林利.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24-28.

[4]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8(3):94-99.

第3篇: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

一、“微科研”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思考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微科研”的过程中,起初学生对这项活动学习方式的认识不全面,还是习惯于等待老师指定课题,等待在基地校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实验室学习,等待专家、老师的帮助,才能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微科研”选题。

为此,在每一届学生选择自己的“微科研”课题研究前,都要先观摩上一届学生的“微科研”课题报告交流会,基地指导教师再进一步带领学生参观高校重点实验室,用最直观的方式将高校实验室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介绍给学生。和我们基地校联系的高校实验室有清华大学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实验室、中国科学科院软件研究所等等,基本上可以保障对于学生选择的信息技术领域“微科研”课题的研究。

我校还组织学生在基地校开展“微科研”课题选题的交流会,学生经过一到两周的思考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在交流的过程中听取了别人的发言,又和老师交换了对课题选题的看法,这样,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选定自己喜欢、研究方向明确而且项目规模合理的课题。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微科研”课题中,涌现出很多很好的选题,比如:“物联网理想智能家居模型设计及理念构想的探究”“DTMB数字电视接收机的研究”“关于2型糖尿病风险状态判定的研究”“Kinect实现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

经过这样“微科研”课题选题的实践过程,学生不再是盲目地听老师的安排,或是由家长、朋友推荐,而是经过对自己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的认识、对高校实验室和老师的了解、观察和思考后,发现自己的“微科研”课题,锻炼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微科研”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管理信息的能力

在确定了“微科研”课题后,我们会对学生组织培训,教会学生使用中国知网等相关资源,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针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进一步确认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学生要拟定好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

学生将开题报告在基地校统一组织的开题会上进行展示,相互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细化问题研究的思路,得到指导专家和教师的肯定,从而正式确立研究课题。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生一方面根据已设计好的研究方案和方法,积极主动地联系大学实验室,保障固定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如实地、多种形式地记录研究实验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客观的分析结果。

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及时和基地校指导老师进行联系,及时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度、遇到的困难、研究的心得体会等等。

在教师指导和规范的流程管理下,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培养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终身信息技术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学会了制订研究计划和实施计划,掌握了时间管理,学会了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三、“微科研”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大约经过一年的“微科研”课题研究、实践工作,学生又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关于“翱翔计划”课题研究成果的书面材料和口头汇报材料,书面材料主要采取论文的形式,学生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效果不太注重,刚开始形式比较单一,文字较多,虽然内容比较翔实,但是视觉效果不够直观,交流效果比较差。

所以,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微科研”课题的总结要求。“微科研”课题的总结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字总结,要求有课题研究的论文,研究过程中的辅助说明文档、数据报告等等;另外一部分就是展示交流会,学生要准备一份PPT展示文稿并至少使用照片、动画、视频等一种或是多种形式,有助于生动、活泼、清晰地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敢于和善于申辩。在每一年的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分论坛大会上,我们基地校的学生都会有精彩的发言,多次受到高校教授、专家的表扬,荣获“优秀学员”的称号。

在“翱翔计划”提供这样的平台上,我们积极引领学生以“微科研”的形式开展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学生从选择自己的研究题目开始,锻炼提升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学习方法和过程管理,并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精彩的展示交流,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第4篇: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微课 设计 制作 文献述评

一、引言

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微课”应运而生,其碎片化、网络化的特点,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教育资源共享,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和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微课的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1]。国内微课的概念最早于2010年,由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检索文献可知,国内的微课研究从2011年起步,2013年开始有明显增加。进入2014、2015年,呈井喷式增长,2016年至今延续这一势头,可见其研究之热。研究内容则从最初的内涵、特点、基本理论,转向微课的开发、设计、建设与应用。而微课的主体内容是微视频,以及利用微视频进行网络学习的交互活动[2]。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是微课开发、设计和应用过程的核心环节,关系到微课的质量。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教师问卷调查显示,34%的教师表示因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说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对部分教师来说仍是一个门槛。本文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角度入手,梳理其研究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发现存在局限、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该方向研究有所贡献,使微课制作者有所借鉴和启发。

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笔者从中国知网搜索名为“微课”,且包含“设计”或“制作”的期刊,共668篇:2013年10篇,2014年116篇,2015年355篇,2016年186篇。由此可见,微课制作的文献研究始于2013年,2014、2015年研究成果激增,与微课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同步。对文献整理分析后发现,该方向研究的文献主要分为四类:1.与某领域或学科结合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研究;2.浅谈与初探微课的设计与制作;3.以某知识点或某课为例的微课设计与制作;4.基于某硬件或软件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探究。

2013年,研究聚焦国外可汗学院和TEDEd,全国首届高校微课程比赛,探究其作为新兴教学形式的教学应用价值,设计制作方法和模式(梁乐明;刘名卓,2013)。结合各领域如医学,或高职高校教育(杨明,2014),或某学科较多为英语(冒晓飞,2015)的微课设计制作研究在每年研究中均占重要比重。此类文献的特点是:结合学科特点探讨微课意义;关注设计和制作的环节与细节(寻尚同;吴铁飞,2013);但部分文献实际阐述时会脱离学科特点。浅谈微课设计制作的研究在2014年成果较多,阐述角度更宏观,但难免笼统。此类研究中有的研究具完整性和系统性(孟祥增,2014),有的则缺乏条理和整体性,还有的是从设计和制作两方面列举注意要点(相方莉,2014;严慧深,2015)。以某知识点或教学课为例的文献(屠艳,2014;陆光明,2015),在2015年学科结合研究一并成为研究热点,真正从选题,分析设计,制作,后期编辑各环节展现了微课的制作过程。知识点的深度剖析,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和课件脚本设计,精细的录制编排,使这类文献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而且更多学者(熊旺平;杨辉,2015)尝试以系统课程为对象的微课模式研究。除此之外,少数文献从制作技术角度出发,如张坤列举了三种微课的制作方法:幻灯片讲解法、屏幕录制法、设备摄像法,仔细分析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所需使用的软件[3]。完善的流程和详尽易懂的操作说明,对微课制作者来说更为实用。常用的屏幕录制法中,Camtasia Studio因其强大的录屏和视频编辑功能,降低了技术要求和对设备的要求,成为微课制作的首选工具。研究者如王大慧(2014),郭永刚(2015),顾笑(2016)等都对其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和操作方法,做了专业而详尽的介绍。

2016年以来四类研究的比重有所减少,研究内容更多元化,关注微课设计的理念,原则与策略(林雯;陈彩霞;李巍),应用(杨晓燕;周山),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毛烨;芦天华);或分析针对具体环节设计和制作的技巧(吴勋;王聪慧;冯笑炎);或反思当下微课设计和制作在认识和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郑小军;冯冰清;奕丽梅),研究总体呈现出微观倾向和开发应用聚焦的趋势。

三、研究内容

笔者详阅40余篇文献后,发现微课设计与制作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微课的分类,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鉴于研究者们视角的多样性,笔者通过分析、判断、总结,对其做了重新整合。

(一)分类

多数研究者如孟祥增、林雪涛、沈莉等,从制作方式角度划分微课。而范福生、陈展虹、张建民等研究者,x择了教学方式的角度。综合可将微课分为两类:第一,按制作方式划分,分为教学录像类、录屏类、幻灯片类、多媒体类和视频剪辑类;第二,按教学方式分为讲授类、讨论类、启发类、问答类、演示类、实验类、表演类、练习类、探究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自主学习类。

(二)设计与制作流程

参考经典的课程开发ADDIE模式,即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模式,笔者将重构后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系统流程拟为以下五步。

1.选题

选题主要选取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重难点、某教学环节等。教师在教学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是重要选题。选题首要考察和分析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学生为本。其次,确保内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有吸引力。最后,考虑选题是否适用微课,能否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设计

微课设计是微课制作最重要的前提,要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即选题、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4]。设计的原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为重心,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5]。

梁乐明在对国内外36门微课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的设计模式[6]。在该模式中,首先做前端分析,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再依据布卢姆学习目标分类理论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选择教学策略,以此确定适当的微课类型。设计微课视频的案例、情景、教学过程。最后,收集网络教学支持材料,制定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学设计的同时,还有脚本设计。脚本像电影的剧本,包含片头、引入课题、主要过程、总结梳理、片尾等五大部分。分镜头脚本对应具体的教学内容,课件内容,解说词,互动环节等,时间精确划分。根据脚本搜集素材,编辑和制作课件时,注意设置问题情境,增添趣味多样的呈现形式,发挥启发性和直观性优势。如果是参赛微课,设计则须以具体参赛要求和评价标准为依据。

3.制作

(1)前期准备

安装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白板工具SmoothDraw、几何画板等软件。根据不同制作方式选择录制场地,调整灯光与摄像机位置,调试手写板,麦克风,移动光标。PowerPoint课件与分镜头脚本备用。

(2)中期录制

教学录像时,授课人要注意讲课节奏,音和仪态。录像者得把握每个镜头,紧跟授课的进展和表现形式切换镜头,运用画面的变换增加吸引力,及时捕捉精彩的师生互动。录屏或使用幻灯片时,按脚本设计授课,保证课件演示和讲解同步进行,语言简洁流畅,情绪富有感染力。

使用Camtasia Studio、Adobe Premiere、EDIUS和Windows Movie Maker等软件剪辑,为其增添制作者信息、标题、片头、字幕、标注、背景、动画特效、互动插件和片尾。除只可播放的单播式,交互式微课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及时反馈。在Camtasia Studio通过More-Quzzing插入测试题,以MP4-Flash/HTMLS Player格式生成,选择用SCORM或E-mail接收检测结果,教师就能在学习者填写测试后收到检测结果的邮件[7]。剪辑美化后按要求格式导出文件,有MP4,WMV,AVI等,MP4和FLV格式多适用于移动设备,便于移动学习。

4.评价优化

应用前,通过教师互评和学生试用的方式,初调微视频。微课评价可从教育性、技术性和应用效果三方面考虑[8]。针对修改部分,重新录制,再用Camtasia Studio的分割和置换功能,将该部分视频与原始视频的对应部分置换即可。待微课上传,应用课堂,及时关注学生的使用评价和学习反馈,对改进和优化微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整理反思

整理微课的教学设计教案,脚本设计,课件和多媒体辅助素材,学生测试和反馈,教师反思的材料等。在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过程中反思,增进认识和理解,积累经验,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微课设计和制作水平。

四、研究局限与发展策略

(一)局限

针对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和系统可操作性微课课例研究方面比较缺乏。微教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习惯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师对微教案设计认识不足。目前的课例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脚本设计,但构成不完整,参考和应用价值不高,脱离学科和课例的微课探究结论大同小异。现阶段以参赛为主的微课制作,由于各类微课大赛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等原因,教师在选择内容时知识点偏向零散化的特征较明显[9]。以零散化知识点为内容制作的微课,作为教学资源无法整合,利用率低。另外,部分授课者常忽视自身学科的特点,盲目采用微课,既耗费了时间精力,又没能使微课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观现有的微课作品,其制作技术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未熟练掌握制作技术的制作者,其作品会存在画质、音频等技术方面的缺陷。相反,有些制作者在编辑美化方面精心雕琢,丢弃了微课教案,脚本设计的核心环节,学习者享受了赏心悦目的微课,却没能掌握传达的知识。

(二)发展策略

加强理论研究,从理论角度为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原理原则提供依据,并指导设计制作的实践。探索针对不同类型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模式。让微课走出竞赛,走进校园,走入各行各业。学校教师组建微课开发团队,开展主题研讨,成立设计团队与制作团队并分工协作,实现微课开发的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打造一批精品微课,以便师生使用。观摩已开发的系列精品微课,多方考察选题,加深教师对微课设计理论,理念的理解,加强微课设计策略、方法和模式的训练。将微课定位于一种“学习型资源”,通过问题导向、活动设计、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思维。微课虽然主要使用微视频,教师仍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情境,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于视频[10]。

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决定了微课的生命力。为解决制作的难题,建议组建技术支持团队,开展技术培训,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微课制作的技术与方法,并提供日常的技术咨询。尤其重视微课制作的后期编辑,从学生角度出发,清晰地突出重点,同时提高观赏性。鼓励教师制作微课,实践之初或许困难重重,反复探索尝试,必有提高与收获。

五、结语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新的教学资源形式,既是正式学习的辅助教学资源,又是非正式学习的自主学习资源,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随着国内外对微课研究与应用的持续关注与探索,会产生越来越多优质的微课作品,功能更强大且操作更简便的辅助工具和软件,日渐完善的网络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使微课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各领域。而优质微课的产生,离不开精准的选题,精心的设计,精益求精的制作,评价优化与整理反思。对于开发潜力如此之大的微课,究竟该如何设计制作出更多优质微课,开发微课资源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技术人员、教师、网络教育爱好者的共同努力探究。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2]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3]张坤.浅议微课制作步骤与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2):207-209.

[4]韩瑜.浅谈“微课”极其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3):444-445.

[5]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32-35.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7]瞿芳,武永平.基于Camtasia Studio的英语写作面批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74-80.

[8]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第5篇: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微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一词由国外引进,可称为Mini 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的微型课程,而正式为人们熟知并吸引关注的是2008年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国内已有多人对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以简洁的教学视频、PPT等媒体形式为呈现载体,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和教学环节(练习、实验、任务)开展的教学活动及配套资源总和,是一种支持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数字化教育资源。

2.微课程的特征

(1)知识目标明确,素材使用便捷

根据可汗学院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微课程的时间也比较短,通常不超过10分钟,5~8分钟较宜。微课程的格式多为易于在网络上运行的主流格式(如RM、FLV、WMV等),能够在常用教学终端流畅播放,加上配套资源,总的容量也只有几十兆,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调用和下载。微课程中所教授的内容是精华的浓缩,并不像传统课程教学那样,以一堂课为单位安排复杂多样的教学内容,而是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重新解构,如某个突出而关键的知识点教学、某些集中反映的难题解惑,或者是实验操作演示等某个教学小环节。

(2)构成松散耦合,学习自控步调

微课程传递的知识是片段化的,能清晰表现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但是微课程特别是应用于中小学教学的微课程彼此并不孤立,一般成系列集,内容具连贯性,承前启后,由浅入深。微课程的设计秉承信息化环境下倡导的个性化学习理念,松散耦合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扩展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随时上传、更新微课程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已提供的学习路径参与课程学习;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对不懂的内容反复学习,对新的内容提前预习,对“进阶内容”深入探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吃不饱”、“跟不上”等知识吸收与消化的弊端。

3.微课程的研究现状

以“微课”和“微课程”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文献数量并不多,也都是近三年发表的,以相同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趋势”查询,得到学术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如下页图1、图2所示。关于微课程的探讨与关注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的主题分为理论探讨、微课程设计、国内外微课程的介绍与对比分析,微课程应用策略等,对如何利用微课程开展课堂教学尚未有做深入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翻转课堂模式为指导,笔者试图寻找出微课程与传统学习模式的融合点,依托微课程灵活多元的优势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微课程内涵和实践的双提升,探索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改终极目标的新路。

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在相关研究中,微课程大都贴上“教师”的标签,意味着微课程的制作一般都由教师来完成。鉴于微课程制作具有可选的方法多、操作简单的有利条件,笔者尝试以学生自制微课程为切入点,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维,通过基于微课程的教与学,帮助学生组织、建构知识,进行有意义学习。

1.课前学习,建构新知

(1)搭建微课程开放交流平台

为了支撑师生在课内外的教学与互动,在开课之初,必须搭建起微课程开放交流平台。该平台将实现以下基本功能:信息与资源共享,教师能够上传微课程及其配套资源、最新通知和教学计划等消息,并创建合理、完整的学习支架,学生除了查阅最新动态、下载或在线学习微课程外,也可以上传自己希望共享的资源;互动与答疑,利用讨论版、即时通讯工具等交互工具,开设主题互动专区,支持协作学习和深度交流;练习与测试,提供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检测掌握程度,延伸知识圈。学习跟踪,自动跟踪记录学生学习足迹,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为学习者个性化推送合适的微课程及相关资源。

(2)自主学习新知识

教师上传开发好的微课程,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学习领悟;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初评自己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及时提出碰到的疑问和难题,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进行回复、评论,“提问─回复”形成N对N的辐射性深度参与方式,互动解惑,完成自己对研究主题的意义建构。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引入学生微课程,作为学生回复和评论的一种新方式。学生之间不仅限于文字或语音的对话,教师可鼓励学生扮演主讲人的角色,利用最易上手且不会为学生增加额外学习负担的“1手机+1纸+1笔”的微课程制作方式,将对知识不同角度的思考,或者对问题的多种解决办法等直观地展示和传递出来。微课程制作符合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敏锐触角及认同的特点,他们是微课程的使用者、推广者。学生制作的微课程要求比较低,不像教师开发的微课程要强调教学设计和内容组织,它重点关注能清晰、具体地呈现出问题对策、思想表达即可。因此,学生自行制作微课程是对所学内容的再提炼,成为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营养的指示剂和催化剂。

2.课堂内化,探究知识

(1)组织多元课堂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获取是学习者经过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发展知识,达到意义的最终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学习。根据在平台上收集到的问题以及教学重难点,教师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主题,有效地设计组织教学点拨、习题演练、动手实验、专题研讨等教师讲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学习活动,强化反馈和实践运用,让学生不再成为被灌输知识的对象,而是在此过程中成为信息的主动加工者,融合、形成个人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内化。

(2)促进整体式协作探究

在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后,学生展示成果。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向我们形象地阐释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留存率(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记住内容的多少)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页图3)。从中我们发现,当采用“教授他人/马上应用”的学习方法时学习内容留存率最高,达90%,即表示该方法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最好。基于此,学生将个人或小组的各类成果制作成微课程的形式到平台上与大家分享交流,实现知识的输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有利于汇总不同的观点,转变为整个班级的协作探究,提升学习层次和深度,激励学生求知、求新的精神。教师应及时记录学习情况,充分挖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潜在创意,做好建设性指导与评价。

3.课后复习,巩固已知

本课结束后,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调用和观看适合的微课程进行复习巩固,突破难点,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利用平台上用于评价的资源自我评估,判断自己是否成功掌握了知识,达到学习目标。如果圆满完成学习目标,则证明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点的基础;如果距学习目标仍有距离,则继续学习至达标。

结语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资源,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容易习得的知识使用微课程在课前传递,然后充分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协作探究活动,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和应用中得出真知,实现了“课堂时间”的高效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搜索到想要的微课程,并自定步调学习,任意停止和反复观看学习微课程以确保更加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自行制作微课程将督促他们掌握好学习内容,如果自己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是无法自信地将知识教于他人的,通过微课程,能增进知识记忆的牢固性,更好地促使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可是微课程的设计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很快就适应,它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着较高较新的要求;且从学生角度,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效率,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陷入在线学习迷航的情况。

毫无疑问,微课程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微课程的推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笔者在操作层面上对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初步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对微课程的应用方式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2-14.

[3]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4):19-21.

[4]于莉.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8):33-34.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8]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9]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3(z1):95.

[10]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1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6.

[1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6.

[13]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7-20.

[14]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5-28.

第6篇: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

>> 从翻转课堂到翻转学习的演进 微课与翻转课堂的结合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探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 运用微课构建高职英语翻转课堂 利用微课构建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 利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微课的基础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微课助学,翻转课堂 慕课时代外语教学中的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实践 翻转课堂、微课及慕课的探讨 关于微课、翻转课堂及慕课的思考 基于微课程支持的高职翻转课堂模式构建 翻转课堂中的微课的设计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化学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的研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微课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9-04.

(3)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2):9-21.

(4)邹景平.教育的“破坏式创新”上场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5.

(5)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Bryan Goodwin. & Kirsten Miller. Research Says / Evidence on Flipped Classrooms Is Still Coming In [J].Education Leadership,2013(6):78-80.

(8)Robert Talbert.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EB/OL].http:///dz0rbkPy6tam/inverting-the-linear-algebra-classroom.

第7篇: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开门见山式;情景式;探究式;抛锚式;理论实践一体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的迅猛发展,微时代逐渐步入了人们的生活,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不一样的微体验。当今时代,时间的碎片化、知识冗余等问题冲击着我们。而微课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进步,推动了数字化资源建设模式转换。如何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微课的教学设计是首要因素。

一微课

微课,最早产生于美国。在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学校的化学老师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s,为了解决部分学生不能正常上课的问题,制作视频课程,将这些视频到网上之后供学生观摩学习。每个录制好的课程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讲解少量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且查看容易。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外学习到知识,改善学习效果,另外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效率,从而微课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了。在我国,微课最初出现在2011年,胡铁生教授率先提出“微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而为微课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

二国内微课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微课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有:(1)微课视频与传统课堂录像之间的区分还不为大多数人知道;(2)部分教师虽然在参加微课培训班或者研究微课,但是他们只重视信息技术上的学习,而忽视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重要工作,而且制作微课的技能没有被大部分教师所拥有;(3)目前的微课大赛,也只是要求参赛教师设计制作一集微课,而在参赛过后,这集微课便被束之高阁,没有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4)目前开发出来的微课,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技术做的好,有的设计做得好但呈现方式上设计的不是很完美。总的来说,整体的教学设计把握不够好;(5)制作开发与呈现方式有待于改进和开发以及微课程的教学支持服务有待于完善等。

三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品质的优劣的衡量,首要因素是教学设计,其次是表达方式设计。(一)微课的教学的设计基本模型微课的教学的设计基本模型应该包括三个阶段,即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和评价阶段。具体包含的内容,如图1中所包含的各项内容。(1)开门见山式微课此类微课表示教师直接呈现授课内容与目标,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便于其理清的知识脉络。通过对本节课的重点概念或关键问题的简介,引入知识内容,既突出了授课的重难点,又是一种微课知识引入的良好方式。这种模式较适合对该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且具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学习者。直接对知识进行阐述,也是一种能够吸引学习者注意力的好的设计模式。另外,这种模式不适合对年龄较小的学习者采用,由于直接进行讲解知识,不进行课前导入或者兴趣的激发,难以抓住学习者的兴趣。(2)情境式微课情境式微课主要是从教学内容呈现和表达方面带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教学设计模式正如示意图中所阐述的那样,情境可以是真实的、语言描述的、虚拟的和实物演示的。这种微课教学设计模式,对学生具有感染力,而且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对学习者的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清晰的讲授。(3)探究式微课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和处理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寻疑和释疑的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探究式微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由于面对的是视频外的学习者,所以要求教师具有很好的教学引导技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通过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教学。(4)抛锚式微课抛锚式微课采用情景渲染的方法教学,一般从感染学习者的真实问题或实际案例出发。具体设计模式如图2。(5)理论实践一体式微课理实一体式微课,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知识讲解与操作演示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的设计模式如图3所示.上述五种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和设计,每个微课的教学设计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所面对的学习者的特征,选取表达教学效果最优的设计模式。另外,以上五种模式不仅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这五种设计模式,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第8篇: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微课;高校教育教学;渐进式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34-04

一、引言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简单易学、便捷操作、个性化学习等优势特点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微课的理论研究较多。大多集中在对微课的定义、特点、制作流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1-3];也有基于全国微课比赛分析目前微课制作水平,提出微课制作上存在的各种问题[4-5];还有很多研究分析了好的微课、真正的微课应该达到的水平,并从宏观上分析高校应该采取的措施[6-8]。这些研究对微课概念的普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和理论研究的热度相比,微课并没有进入高校的实际教学应用中,这主要是理论研究中提到的微课教学方式需要有高质量的微视频、教学设计等相关资源。但局限于高校当前的实际教学现状、教师的技能、设备资源、学生特点等方面,要想一步实现理论上真正意义的微课教学是不现实的。高校只有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渐进的微课推广发展策略,顺序渐进地发展微课教学,才能真正让微课进入实际教学应用中。论文基于对高校教学现状及微课应用特点的分析,提出基于微课的高校教学改革渐进发展策略,以促进微课尽快进入实际教学应用中,提高当前高校教学效果,并推动高校信息化微课教学方式的建设和发展。

二、高校教学中微课应用现状分析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学科某个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其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并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习题、反思等辅教与学的内容。微课是在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资源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1-8]。微课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具有时间短、容量小、内容精、情景化、易传播等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移动学习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因此,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资源,微课必将成为高校的一种教育教学新方式。

然而目前微课并没有进入高校的教学应用中,主要局限于目前高校缺乏制作微课的各种设施工具,教师制作微课的技能,以及学校各种考核政策、专业体系结构、课程大纲设置等方面也影响到微课教学的开展。在微课认识还不清晰、实践方向不明确、导向不清时就盲目投入资源,又可能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其次,在教师方面,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并形成一个微课课程体系,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精力。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学习利用各种拍摄和编辑技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进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微视频中,教师要具有亲和力、饱满的教学情绪,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等;这些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9-10]。大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太多时间学习专门的制作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些教师受思维定式的困扰,或限于科研压力、精力有限等因素会从心理上抵触微课教学。因此,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没有高质量的微课教学资源就不开展微课教学,这成为制约微课开展的瓶颈。微课设计制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在学生方面,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喜欢主动学习、思考,不擅于提出问题,并且形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现在大学生很少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基本上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考试前集中复习外,其他课下时间很少有学生主动学习专业课知识。这些学习习惯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完成转变,这会直接影响微课的实施。另外,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微课的了解也较少。据调查,目前有45.28%的学生对微课不了解,32.28%的学生对微课有一点了解,只有2.86%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微课[11]。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希望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而微课具有利于知识便捷获取、按需获取的特点,正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要让学生逐渐地了解微课,并引导学生愿意拿出课下零碎时间进行微课学习,以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这需要高校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支持和推进学生的在线学习,推进微课教学方式的逐步实施。

三、基于微课的高校教学渐进发展策略

由上文分析可知,微课不仅需要高校进行教育革新,更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革新,局限于各种资源条件、技术水平、教与学的行为习惯等因素,微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本文基于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现状及微课特点,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高校微课教学的渐进发展策略。

第一阶段,引入、了解和熟悉微课

高校首先要具有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观念意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微课比赛和微课培训,达到让教师了解、熟悉微课,提高微课教学兴趣并掌握一定的微课制作技能的目的。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校内试点微课应用

当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引入时,会先有一部分教师愿意尝试,高校应积极鼓励这些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取微课内容,进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并鼓励教师在专业课中尝试应用微课进行补充教学。很多研究论文认为在传统课堂上放个微视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课,因而不提倡。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一下就彻底改变经历了长时间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传统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因此,在微课引入课堂初期,可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微课教学相结合。教师根据专业课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选取合适的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在50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摒弃满堂讲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微课视频,学生会非常专注地观看视频,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通俗易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观看视频之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再结合学生的掌握情r讲解相关知识。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通过课程实践,教师会不断积累微课制作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微课引入初期,由于设备资源及教师技能的限制,可采用PPT录屏法制作微视频。教师首先制作简单、美观、适合大学生风格的PPT,然后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微课制作。Camtasia Studio软件具有强大的整合编辑功能,能轻松地在任何颜色模式下记录屏幕动作,包括影像、音效、鼠标移动轨迹、解说声音等,非常适合新手学习使用,网上下载即可。采用的设备主要是教室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可用U盘拷给学生,让学生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课下观看。这种方式不需额外投资,除去教师付出的精力成本外,可以零成本的方式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

第三阶段,树立典型,推广优秀微课

当学校中有一部分教师引入微课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后,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树立秀微课应用案例。学校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或奖励政策,这样可激发教师学习、制作和应用微课的积极性,从而推广微课。教师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逐渐转向课外学习。

这一阶段是在第二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微课学习还没有形成制度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课下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还必须将课外学习和传统课堂授课相结合,要基于微课重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例如可将传统课堂中50分钟讲授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以知识点为核心的微课知识包,这些知识包短小精悍,即可课外看,也可随堂观看。通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上考评措施的改进,激励学生在课下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观看微课视频。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如果学生能顺利解决相关问题,可代替平时的课堂考勤,这样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省下时间可去学习其他感兴趣的知识。这种在传统课堂中融入微课知识包的教学设计会大大改善冗长、学生缺乏动力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也会逐渐准备好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的辅导者。学校也要积极实时地给予政策支持,改变对学生的一些考核要求。

随着微课制作技能的逐步提高,可逐渐尝试采用更多的微课制作方法,例如拍摄法、录屏法等。教师利用微博、QQ、BBS论坛、微信平台或网络云盘等自己熟悉的方式,分类管理并微课学习视频、相关资料、问题等,以建立自己的微课程管理系统[12],引导学生关注,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也可尝试利用高校的二级学院网站作为一个微课、管理微课、供学生反馈学习等功能的平台,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课外沟通。

二级学院也以各专业为主体,结合专业特色,形成微课制作的专业团队,共同讨论制定各专业宏观上的微课教学的指导方案和建设目标,逐渐形成各专业和学科的微课资源库。并且可首先尝试在工程硕士及其他在职教育方面使用微课教学方式。因为在职学习人员由于工作和距离原因,往往很难做到按课程表上课。有了微课资源,就可以辅助在职学生在异地灵活地完成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并与教师线上沟通,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等在职学生学习效果。

第四阶段,形成高校微课教学体系

随着各二级学院微课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要开展微课设施资源的建设和投资,成立专门的微课推广应用部门,基于高校本身特点逐渐形成有特色的微课制作、应用的综合体系。包括微课制作设备、场地、专业技术支持团队、微课资源平台、覆盖一定区域的无线网络、向学生免费开放的计算机机房等,以创建良好的微课制作环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逐渐将微课的建设及应用纳入到日常课程体系建设中,并与教师的各类评聘机制相关联,激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有了专业团队和设备的支持,可以采用专业拍摄法、电脑录制加DV剪辑、动画虚拟创作法和HTML技术法等多种更加专业的方法来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视频。

在这一阶段,随着高质量微课资源的丰富,学校微课网络平台的完善,相应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及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的不断提高,为翻转课堂[13]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可进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学生课前在微课网络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课上进行师生讨论、探索,课后根据自己情况进行反复学习,在微课平台上进行讨论反馈,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平台上相应的作业和测试。将微课程根植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可充分发挥微课的力量,并使零散的微课程成为一个体系,使微课更加注重应用性,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学生逐渐改变被动式学习习惯,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节奏,从而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高校内各学科、专业逐渐拥有丰富完善的微课资源和网络平台,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团队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会提高专业、学科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优势。

第五阶段,基于微课资源的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14-15]开发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微课资源平台功能逐渐完善,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具有智能诊断、反馈和评分等功能,向智能微课的方向发展。微课也为慕课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此时,可采用慕课与微课融合,并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但是慕课这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涉及到大量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学习者可达十几万人,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可采取由基于微课教学到SPOC[16](Small Private 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开放课程,可主要针对在校学生进行设置,学习者规模一般在几十到几百人),再到MOOC的渐进发展过程。

在此提出的微课教学渐进发展过程中,采用自下往上的设计原则。高校最初从宏观上鼓励教师进行微课教学方式的探讨、实践,先以教师为主体,再到专业、到二级学院逐步完善微课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学校适时地制定各种微课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最后以高校为主体进行统筹规划,形成高校较完善的微课信息化教学方式和微课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并为慕课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当然,传统课堂、微课、慕课等作为服务于教学目的的教学手段,各有其优势,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每个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来传授知识,以真正提高高校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微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是一个渐进的、持续化发展过程,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其微课发展策略。本文基于对高校教学方式及要素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微课教学改革五阶段的渐进化发展策略,对促进微课快速进入课堂实践、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对高校的微课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60.

[2]张建民.高校微课作品制作技巧探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4,43(3):100-101.

[3]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10):17-18.

[4]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73-74.

[5]侯威.高校微课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职业教育,2015(6):3-4.

[6]徐哲.促进微课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5(1):62-63.

[7]周冰,刘芳,邓娟.高校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5,14(4):155-156.

[8]韩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微课”运用探讨[J].高等教育,2015(9):95-96.

[9]俞金香.利用网络“微课”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5,8(1):85-86.

[10]梁俏,林琼.微课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61.

[11]王雪.高校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21.

[12]邵留,李娟英,彭自然等.基于微课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6-7.

[13]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99.

[14]崔益军.MOOC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微课模式论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5):66-68.

第9篇: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范文

一、微课

场景:N校正在举行微课展评,来自语数英科社音体美等诸学科的五十多节微型课堂视频一一展播。评委们逐一点评,数说亮点,作出评价,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微课作为该校的一种创新形式,广泛运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研讨和教学资源,有的甚至成为学生自学和家长辅导孩子的资源。尤其是随着拍摄技术工具的普及,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提供了拍摄的可能,微课视频的制作又简单,教学中常有意外生成的妙趣,及时拍摄下来,自娱自乐都行。因此,这一形式在该校一经宣传,迅速成为校园的时尚,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分析与思考:

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课。学生不在于少,是常态班,小就在于时间短,五至八分钟,最多不超过十分钟;教学内容也少,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或针对字词教学,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拓展延伸,择其一点设计教学,展示智慧。

“微课”评什么?N校的微课评价单上列着:1.教师部分,包括教师的基本功和教育机智。2.学生部分,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发展情况、学习方法与过程表现,以及情绪情感和学习态度价值体现等。3.教学活动,包括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效果与评价等。看这个评价单,与整节课的评价要求没什么两样。若说有区别,则在于评价的课是限制在几分钟之内。

微型课严格地说只是平时常说的一节课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其本身指向于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或者展示课堂中的一个片段。通过这个切片,可以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心智的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如何助学的。当然,更可以看出教师在导入、组织、拓展,以及在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等方面的教育智慧与策略。

微课研究的优点很明显。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教师从中可以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此外,对于有些微课所讲述的知识点或者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甚至不妨将其作为自己班级学生学习的资源,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教师教学的资源。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所以,“微课”在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基础上,作出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更加便捷实用的教学资源。

“微课”最适用于教研活动。如,围绕识字教学,主持人可以播放几个识字教学的短片,大家讨论其中规律性的做法,这样省时高效,方便适用,避免了传统的观摩录像课例花时过多的问题。当然,“微课”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因为短,而不能窥其全貌,对于一整节课的设计和发生情况往往不能穷尽。这就需要将整节课的教学与微课研究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丰富教研的形式和内容。

二、微型课题

案例:新学期开学不久,某校教科室又了新学期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征集告示。几天时间,老师们就完成了选题、搜集资料和撰写课题计划书的工作。经过教科室组织专家团队审核,于一个星期后,举行隆重的个人课题开题仪式。其中80%以上的课题通过了审定,正式开始了课题研究之旅。细看课题目录,新颖细腻让人刮目相看,范围涉及学科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阅读推广等领域。

分析与思考:

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又称个人小课题),在时下不少地方的学校正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微型课题能获得那么多教师的欢迎和热爱呢?微型课题盛行的背后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

说及课题研究,不能不回顾过去人们所熟知的传统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一般由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国家教育部等教科研部门牵头主持的各级课题研究,目标指向于一些教育理论的验证或者教学论方面的实践探索。这些课题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小学教师是以配角身份参与的。